第3课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

情景问题切入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体现了朱熹怎样的思想主张?

学习目标引领

课标列举宋明理学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重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难点比较理学和心学的异同、分析理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整体结构感知

本课第一目“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主要讲述宋明理学出现的背景;

本课第二目“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主要通过北宋五子的观点讲述理学的开创;

本课第三目“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主要讲述宋明理学的发展、完善;

本课第四目“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主要讲述陆王心学的主要概况。

本课四目关系如下:

自主预习梳理

【答案】①东汉②魏晋③仁义④道统⑤“性命之源”⑥儒家伦理纲常⑦儒经义理⑧周敦颐⑨张载⑩程颐○11“理”生万物○12自然结构○13的精神结构

○14宇宙规律○15人类命运○16基本宗旨○17精神○18天理○19仁○20南宋○21二程○22先理后气○23日积月累○24道德论○25《大学》○26《论语》○27经典○28孔孟○29官方正统儒学○30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31南宋○32心即理也○33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34人生日常处○35人心之弊○36明代○37系统的心学理论

○38灵明○39致良知○40知行合一○41重建儒家信仰

重难疑点探究

1.如何认识宋明理学?

兴起的背景:(1)两宋时期,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统治者要求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维护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

(2)魏、晋以来,儒、佛、道三家日益趋于融合,儒学吸收佛、道有益成分,发展为更有理性化、思辨化的新儒学体系。

(3)宋代的“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激励了学者们积极关注国计民生的热情。

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点有哪些?

同: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两者的思想实质都以儒家的伦理纲常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异:程朱理学强调理气关系和宇宙结构,主张“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主宰万物,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心学,主张“心即理”,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人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3.我们应如何评价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积极性:①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进步性;②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③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局限性:①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②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从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③同时也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的清谈之风。

典型例题示例

【例1】(2011·安徽卷文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下图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①项是“迎江寺”,是佛教建筑,排除;③项是“老子庙”,含道家理念,排除;②项“牌坊群”和④项“包公祠”与儒家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的伦理吻合。

【答案】 B

【例2】(2011·广东卷文综·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解析】抓住题干中心词“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即可知对应的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局面。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是两汉之际,与题干不符,C项与题意无关,D 项更是无法体现。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例3】(2011·上海市单科历史·1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