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向性评价 让教学更精彩

导向性评价 让教学更精彩
导向性评价 让教学更精彩

“导向性评价”让教学更精彩

镇海区蛟川书院徐敏【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加强对“导向性评价”的正确理解及

基于“导向性评价”的教学设计,是教师把握新课程教学、达成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一个

重要途径,本文在“导向性评价”评价诠释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导向性评价”下的四

种教学设计思路并进行教学实践:基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设计、基于“三维

目标”的教学设计、基于“生成”的教学设计、基于“激励”的教学设计。

【关健词】:历史与社会课堂导向性评价教学设计

一、“导向性评价”的要义

评价目的:依据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新颁布的课程标准要求,评价体系的建立,要体现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要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评价主体:要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评价方法:要倡导评价方式多样化,将质性评价方法与量化评价方法相结合,以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评价内容:

教学关系方面:具有学生本位意识、学生主体意识,转变教师角色。由独唱转向于伴奏,重在点拨引导,发挥引领作用;学生有充分的活动时空,充分的读书、演练、思考的时间;坚持教学是生命活动。教师教学平等、亲切,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关注每个学生,多向的对话互动“活而有序”,实效性好。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能够做到从“专制”走向“互动”。

教学目的方面:在重“过程与方法”中,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坚持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坚持人文精神,德育渗透,润物无声,知情融合。防止贴标签式教育;坚持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既确保“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落实,又注重“双学”(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发展,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能够做到从“单一”走向“三维”。

教学方式方面: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实践,经历等多种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须构建以探究为主的多种相应的教学方式,其评价要点是:是否从“灌输”走向“生成”。

评价方法方面:以教师的关爱与期望,“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评出自信,产生激励效应,为学生积极进取提供动力。防止庸俗地一味夸奖,既要评正误,更要评学生发展领域的表现,如积极参与,勇于发言,见解独特等;重视学生自身纵向比较,发现闪光点;对学困生给予更多关爱,鼓励点滴进步,要求教师善于运用延缓评价、自主评价,实现评价的多元化、互动性;善于运用言语、微笑、眼神等呵护、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其评价要点是:是否从“评判”走向“激励”。

二、基于“导向性评价”的教学设计思路

1、基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设计

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人文性。情境教学能有效地通过形象化、生动化、的情景材料(场景)的设置、趣味性和挑战性问题的展开唤起学生的心理反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的热情,并由此进一步地上升为理性认识。

在新形势下,由于时空信息的多元化,图片、数据、影像、文字材料等资源较为丰富,为教师加强多种资源整合下的情境设计提供可能。教师尽可能地加以有效整合进行情境教学。

如在《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教学过程中,为了一上课就把学生引入浓浓的探究情境中,在“导入设计”中运用了多种资源(歌曲、诗句等)并让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探究:

第一步:播放歌曲《七子之歌》视频。

第二步:展示学生代表搜集的国民党前辈于右任先生临终前在台湾留下的千古悲歌《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第三步:由学生代表朗读台湾现代诗人余光中《乡愁》节选:“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之后,与学生共享感受:听完歌曲和同学的朗诵后,老师仿佛听到了游子盼望回归祖国怀抱的呐喊,也深切感受到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和历史潮流。同学们此时有何感受?结合预习,学习本课时你又有何问题想提出来与同学、老师共同探讨呢?

学生甲:我想知道《七子之歌》的词作者是谁?歌词中作者所呼唤的“七子”指谁?

学生乙:在“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下,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华民族在祖国统一大业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我想知道为什么我们不采取措施马上解决台湾问题;造成大陆和台湾人民长期隔绝、祖国统一大业迟迟不能实现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丙:香港和澳门都实现了胜利的回归,现在台湾回归有哪些有利的条件?……

针对学生的提问,先由其他能回答的学生来解决,教师在评定了学生的答案和勇于参与“教”的精神后,再进行补充。问题就在一个又一个的师生和生生合作中得以解决。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为了遵循发展学生个性,回归主体的教育理念,以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共处与合作学习。

除情境教学方法以外,能体现学生展示自我的教学设计还有:表格、线路、小报制作等设计、学生问题的设计、角色模拟、小小演讲、创意设计等。当然,在同一个教室里,学生是存在着个体差异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为他们创造适合他们表现的机会。

2、基于“三维目标”的教学设计

“导向性”教学评价关注的是由单一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综合的发展性教学,对教学目标的评价是否从“单一”走向“三维”,尤其是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在具体的课堂目标设计中,通常可用“行为动词”将目标加以明确,如“过程与方法”目标通常有——归纳、理解、分析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常有——启示、感悟、谈谈认识等。

“学生讨论”、“问题思考”、“学生感悟”等形式进行目标实施。

分解与实施,才能真正的由“传授、灌输”向“感受过程”、“合作互动”、“问题探究”、“学会分析归纳”、“提升认识”等转变,符合“导向性评价”所提出的“关注过程”、“关注发展”的要求。

3、基于“生成”的教学设计

所谓生成,是指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思想与教学文本不断碰撞,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基于“生成”的教学设计基本上可分课堂内与课堂外,课堂内的“生成”设计往往离不开拓展性问题设计及学生的“问题资源”,当然更离不开教学机智。

曾经记得听过这么一堂课《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一教师讲到二战初期希特勒连连得手时,一男生突然说了一句:希特勒这么厉害,真是伟大,是位了不起的英雄。这句话一出,立即引起了不少男生的附和。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那位教师狠狠地盯了那个男生一眼说:“希特勒也是英雄?你们真是一点是非观念都没有了。”说完后就继续上课了。那个同学被教师说了一通,很不好意,一声不响。其他同学也都安静了下来。之后的课堂上一直都很安静,再也没有像之前那么活跃了。

在课后,我也在反思这个问题,这位女教师这样做到底对不对?为什么学生会有这样的观点?这位教师的这一句话把问题解决了吗?答案是肯定的,学生只是表面上认同教师的观点。我觉得这节课其实可以就此问题展开讨论。讨论学生为什么认为希特勒是英雄?仅仅是因为希特勒从一个无名小卒成为德国的元首,进而在世界上掀起那么大的波澜。还是因为希特勒在二战初期,占领了大半个欧洲,有杰出的才能;还是因为他的演讲才能的出众。经过讨论,学生基本会认定了他不能算是一位英雄。之后再出示一段关于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用史实去说话。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需注意的观点和方法。

课堂外的“生成”一般可通过开放性作业如小论文撰写、小报制作、课件制作、某一历史事件与人物资料的收集并评论等,或多或少会“生成”一些新的火花与新的能力。

总之,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与建构、共同成长的过程,“动态”与“生成”是其鲜明的特征。教师的课前预设必不可少,但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遭到缘自“互动”的挑战,“生成”一些新的信息。面对这些信息,教师不应回避,而要巧妙应对、因势利导。这样,课堂就会因“生成”而带来无法预约的精彩。

4、基于“激励”的教学设计

激励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

具体在教学实际中操作如下:

(1)适时适度性:在课堂上,当一个学生尽其所能解答了一道疑难的时候,教师就应当堂表扬他;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错了的时候,教师也应先肯定他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然后再鼓励他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适时适度的激励表扬,学生学的专注,也学的开心。

(2)方法多样性:除教师评价外,也可采取: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回答优劣在哪里,再相互之间评一评谁回答得更好、好在哪里、还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改进的,然后再让其他同学进一步的评议,最后教师做总结性归纳补充。学生在这种广泛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并不断改进自我。再如,在小组合作教学中进行的互评、互改、组内评议、集体点评等都旨在以学生激励为评价主体,通过学生互评互议,构建各抒己见、张扬个性的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信心的作用。

(3)关注成长性: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现在谈到激励,许多人认为就是要把学生往好的方面评价,不好要说成好,不好也硬要找到好的方面,大肆表扬、鼓励。诚然,这种积极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但殊不知,一味的表扬将会使学生对自己没有清醒的和全面的认识,会让他造成自我感觉太好、自信过头,一遇到挫折就往往一蹶不振、自暴自弃的局面,反而不利于他们进一步的成长。

我们必须意识到激励不等于表扬,批评也是一种激励,当然要注意的是,批评时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要委婉地否定,有时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情况不同对待。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否定性评价,使其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既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也清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对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进步发展,才是真正成功的激励。

基于“导向性评价”的教学设计其基本示意图如下:

的基础上,构建与之相呼应的教学设计策略(思路),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教师成为“导向性评价”的实际执行者并不断提高符合“导向性评价”的新课程教学能力,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目标才真正得以渗透与达成。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

2、《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聂幼犁主编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年

3、《一堂优秀历史课的标准是什么》 张显传 《历史教学》2007年第3期

4、《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 朱广军 《历史教学》2007年第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