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苏科版物理八下章节知识点知识

(完整版)苏科版物理八下章节知识点知识
(完整版)苏科版物理八下章节知识点知识

八年级物理(下)知识点梳理

第六章 物质的物理属性的知识梳理

1、质量

⑴ 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⑵ 单位:国际单位制单位kg ,常用单位:t g mg 。

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 一个苹果约 150g 一头大象约 6t 一只鸡约2kg 。

⑶ 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 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固有的一种属性。

⑷ 测量:

①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 计算出物体质量。

②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二十四个字:水平台上,游码归零,横梁平衡,左物右砝,先大后小,横梁平衡。具体如下: A 、“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B 、“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C 、“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D 、“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E 、“记”:被测物体的质量 = 盘中砝码总质量 +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F 、注意事项:A 、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 B 、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③ 方法:A 、直接测量:固体质量方法 B 、特殊测量:液体质量方法、微小质量方法。

2、密度

⑴ 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⑵ 公式:V

m =ρ ρ

m V = V m ρ=

⑶ 单位:国际单位制单位kg/m 3,常用单位g/cm 3。这两个单位比较:g/cm 3

单位大。单位换算关系:

1g/cm 3=103kg/m 3 1kg/m 3=10-3g/cm 3。水的密度为1.0×103kg/m 3

,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

×103

kg 。

⑷ 理解密度公式:V

m =ρ ① 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 与 V 成正比);② 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

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③ 不同物质,质量相同时,体积大的密度小;④ 不同物质,体积相同时,质量大的密度大。

⑸ 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⑹ 图象:左图所示:乙甲ρρ>。

⑺ 体积测量——量筒(量杯)

①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② 使用方法:

“看”单位:毫升(ml )=厘米3 (cm 3

) 、量程、分度值。 “放”:放在水平台上。 “读”:量筒里的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⑻ 测固体的密度:

① 原理:V

m =ρ;② 方法:a 、用天平测出固体质量m ; b 、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体积V 1;

c 、用细线系好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总体积V 2;

d 、得出固体密度ρ = m /( V 2 - V 1)

(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也可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规则固体体积可用刻度尺测量) ⑼ 测液体密度:

① 原理:V

m =ρ; ② 方法:a 、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 b 、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

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 ; c 、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 2

; d 、得出液体的密度 ρ =( m 1- m 2 )/ V

⑽ 密度的应用:

① 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② 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V m ρ=算出它的质量; ③ 求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ρ

m V =算出它的体积;

④ 判断空心实心。

第七章 从粒子到宇宙的知识梳理

1、分子

⑴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若看成球型,其直径为10-10

m 。 ⑵ 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① 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 扩散现象说明:A 、分子之间有间隙; B 、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C 、固、液、气都可扩散,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

④ 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

⑶ 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①当分子间的距离d = 分子间平衡距离 r ,引力 = 斥力;

② d < r 时,引力<斥力,斥力起主要作用,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的斥力起主要作用;

③ d > r 时,引力>斥力,引力起主要作用。固体很难被拉断,钢笔写字,胶水粘东西都是因为分子之间引力起主要作用;

④当 d > 10 r 时,分子之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忽略不计。

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镜块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作用范围,镜子不能因分子间作用力而结合在一起。

2、电荷

⑴ 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⑵ 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②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③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

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⑸电中性: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

第八章力的知识梳理

1、力

⑴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⑵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⑶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共线,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⑷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⑸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⑹力的测量:

①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弹簧测力计;

②弹簧测力计:A、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选”:了解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调”:将弹簧测力计按所需位置放好,指针是否指零,不在校正;“测”:弹簧测力计受力方向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

⑺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⑻力的表示法: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2、弹力

⑴弹性形变: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形变。

⑵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

3、重力

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⑵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 = mg,其中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平。

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

☆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只要求写出两种生活中可能发生的)①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②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③液体和大气不会产生压强。

4、摩擦力

⑴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⑶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

⑷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

⑸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⑹滑动摩擦力:

①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

②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③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5、应用:

⑴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⑵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第九章力与运动的知识梳理

1、二力平衡

⑴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⑵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四字概括“一、等、反、一”。

⑶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物体受力条件物体运动状态说明

力不是产生(维持)

运动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合力不为0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3、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接下来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4、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

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5.、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⑴由物体受力情况确定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⑵由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

第十章压强和浮力的知识梳理

1、压力

⑴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⑵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且物体竖直方向不受其他力时,

压力F =物体的重力G。

⑶重为G的物体在承面上静止不动。指出下列各种情况下所受压力的大小。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⑴ A、B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⑵ B、C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⑶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

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

3、固体压强

⑴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⑵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⑶公式p=F/S。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压强p:帕斯卡(Pa);压力F:牛顿(N);受力面积S:米2(m2)。

☆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F(一般F = G = mg)和受力面积S(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

⑷压强单位Pa的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强约0.5 Pa;一本书对桌面的压强约50Pa;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它表示:人站立时,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

1.5×104N。

⑸应用:

①当压力不变时,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

②也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缝一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4、液体的压强

⑴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⑵测量工具:压强计。用途: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

⑶液体压强的规律:

①液体对容器底和测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②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③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④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5、大气压:

⑴概念: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一般用P0表示。

说明:“大气压”与“气压”(或部分气体压强)是有区别的,如高压锅内的气压——指部分气体压强。高压锅外称大气压。

⑵产生原因:因为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

⑶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①历史上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②小实验——覆杯实验、瓶吞鸡蛋实验、吸盘。

⑷大气压的实验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①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cm。

②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③结论:大气压P0 = 76cmHg = 1.0×105Pa (水银高度差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④说明:

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B、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约为10 m ;

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D、标准大气压:支持76 cm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一个标准大气压即:1.013×105Pa(76厘米水银柱)

6、大气压的特点

⑴特点: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空气中某点向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都相等。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且大气压的值与地点、天气、季节、的变化有关。一般来说:晴天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比夏

天高。

⑵ 大气压变化规律研究:在海拔2000米以内,每上升10m ,大气压大约降低100 Pa (1mmHg ) ⑶ 测量工具:测定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 ⑷ 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水泵。

⑸ 沸点与压强:内容: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应用:高压锅、除去水分。

⑹ 部分气体压强:(气体的体积,气体的温度,气体分子的多少等)

质量一定的气体,温度不变时,气体的体积越小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⑺ 大气压应用:(☆列举出你日常生活中应用大气压知识的几个事例?)

答:①用塑料吸管从瓶中吸饮料; ②给钢笔打水; ③使用带吸盘的挂衣勾④离心式抽水机。

7、浮力

⑴ 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叫浮力。 ⑵ 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 ⑶ 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即浮力。

8、阿基米德原理

(1) 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

(2) 公式:排液排浮gV G F ρ==。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 、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3) 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9、物体的浮沉条件

① 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② 请根据示意图完成下空。 ③ 说明:

A 、密度均匀的物体切去一块后浮沉情况不变

【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或漂浮)】 B 、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 ρ 的液体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1/3,则物体密度为23

ρ液。

分析:G F =浮。 则: V g =V g ρρ液排物物 ()2= =3

V V ρρρ物排物液液

C 、悬浮与漂浮的比较 相同:G F =浮

D 、判断物体浮沉(状态)有两种方法:比较浮F 与G 或

F 浮

G

液ρ 与 物ρ。

E 、物体吊在测力计上,在空中重力为G ,浸在密度为

ρ的液体中,示数为F 则物体密度为:

()F G G -=液物ρρ

F 、冰化为水后水面高度不变;

G 、改变物体的浮沉:a 、自身重力发生改变; b 、受到的浮力发生改变。

9、漂浮问题“五规律”

⑴ 规律一: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 ⑵ 规律二: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所受浮力相同;

⑶ 规律三: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里浸入的体积小;

⑷ 规律四: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 ⑸ 规律五: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需加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增大的浮力。

10、浮力的利用 (1) 轮船:

① 工作原理:要使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必须把它做成空心的,使它能够排开更多的水。

② 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单位:t 由排水量m 可计算出:排开液体的体积液

ρm V =;

排开液体的重力mg G =排; 轮船受到的浮力mg F =浮; 轮船和货物共重mg G = 。

(2) 潜水艇:工作原理: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的。

(3) 气球和飞艇:工作原理:气球是利用空气的浮力升空的。气球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如:氢气、氦气或热空气。为了能定向航行而不随风飘荡,人们把气球发展成为飞艇。

(4) 密度计:①原理:利用物体的漂浮条件来进行工作; ②构造:下面的铝粒能使密度计直立在液体中; ③刻度:刻度线从上到下,对应的液体密度越来越大。

11、浮力计算题方法总结

(1) 确定研究对象,认准要研究的物体。

(2) 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画出受力示意图,判断物体在液体中所处的状态(看是否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3) 选择合适的方法列出等式(一般考虑平衡条件)。 计算浮力方法:① 称量法:F G F -=浮(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② 压力差法:向下向上浮F F F -=(用浮力产生的原因求浮力)

③ 漂浮、悬浮时,G F =浮 (二力平衡求浮力);

④ 排浮G F = 或 g V F 排液浮ρ= (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知道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或体积时常用) ⑤ 根据浮沉条件比较浮力(知道物体质量时常用)

最新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音 一.声音是什么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震动产生的。 我们把正在发生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发声的物体一直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是一种波,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声波能使人耳鼓膜振动,让人觉察到声音的存在。它还能使其他物体振动,这表示声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声能。 回声是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形成的。 4.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 声音在气体中最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最快。平常我们讲的声速是指,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340m/s,应记住。 二.声音的特性 1.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振动的幅度称为振幅。声音响度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是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大小,增大响度的目的是使声音更响亮,听清来更清楚。2.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声源振动的频率越低,声音的音调越低。(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表示,频率的单位为赫兹,Hz) 女子的音调比男子高。 3.音色:不同的发声器,由于它们的材料、结构不同,即使发生的响度和音调相同的声音,我们还是能分辨它们,这是因为声音的另一因素,音色不同。 三.噪声 1.噪声: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噪声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 2.乐音: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律的。 3.噪声的危害 4.噪声的控制 减少噪声的主要途径: (1)控制噪声在声源。 (2)阻断噪声传播。 (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四.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人耳能听到声波的频率范围通常是20Hz-20000Hz之间,称为可听声。频率高于20000Hz 的称为超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称为次声波。 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还能成像等特点。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知识点复习

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 知识梳理 1.质量: ⑴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⑵单位:国际单位制单位kg ,常用单位:t g mg 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 一个苹果约 150g 一头大象约 6t 一只鸡约2kg ⑶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 物体固有的一种属性。 ⑷测量: ①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也 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计算出物体质量。 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二十四个字:水平台上, 游码归零, 横梁平衡,左物右砝,先大后 小, 横梁平衡。具体如下: A.“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B.“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C.“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D.“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E.“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F.注意事项:A 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 B 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③方法:A、直接测量:固体质量方法 B、特殊测量:液体质量方法、微小质量方法。 2.密度: ⑴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⑵公式: m v ρ= m v ρ =m v ρ = ⑶单位:国际单位制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这两个单位比较:g/cm3单位大。单位换 算关系:1g/cm3=103kg/m3 1kg/m3=10-3g/cm3。水的密度为1.0×103kg/m3,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kg。 ⑷理解密度公式: m v ρ= ①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与 V成正比); ②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 ③不同物质,质量相同时,体积大的密度小; ④不同物质,体积相同时,质量大的密度大。 ⑸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注: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叠加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也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我们听见立体声就属于双耳效应的应用);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小; 3、音色:声音的品质特征;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1:力的概念 1.力的作用效果 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说成“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2.力的定义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单独存在。 (力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一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 3.力的物理量符号:F 。 4.力的单位 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F。 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为1N,托起一个苹果的力大约是1N——2N。 5.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6.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知识点2:弹力 1.弹性和塑性 ①弹性:受力时物体会发生弹性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 如:弹簧、气球、钢尺、橡皮筋、球类等。 ②塑性:受力时物体会发生塑性形变,不受力时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的性质。 如:橡皮泥、面团等。 2.弹力产生条件:①相互接触;②发生弹性形变。 3.常见弹力:拉力、推力、压力、支持力等。 4.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实验室中常用) (1)构造:主要由弹簧、指针、提环、挂钩和刻度板组成。 (2)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大小成正比。 (3)正确使用: ①观察:测量前应该先观察量程和分度值; ②调试:用手拉动几次挂钩,避免摩擦或被卡壳;并确认指针对准零刻度线,若有偏差,必须校零;

③测量:测量过程中,要使弹簧测力计内弹簧轴线方向(伸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 ④读数:保持弹簧测力计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读数,视线应于刻度线相平。 知识点3:重力 1.地球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用符号G表示。 2.重力的大小可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即所受重力。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成正比,即G=mg,式中g= 9.8N/kg。 3.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应用:建筑工人在砌墙时常常用铅垂线来确定竖直的方向,以此来检查所砌的墙壁是否竖直。 4.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知识点4:牛顿第一定律 1.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 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注意】(1)定律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概括得出的,不能直接用实验验证。 (2)“不受外力”是定律成立的条件,这是一种理想情况。它也包含物体在某 一方向上不受外力的情况。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推 理得出的。 (3)“或”是指一个物体只能处于一种状态,到底处于哪种状态,由原来的状 态决定,原来静止就保持静止,原来运动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注意】(1)惯性是指物体总有保持自己原来状态(速度)的本性,不能克服和避免。惯 性是物体本身的固有性质,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2)惯性与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无关,对任何物体,无论它是运动还是静止,无 论是运动状态改变还是不变,物体都有惯性。 (3)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外界因素无关, 物体惯性大小就是指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 (4)惯性不是力。惯性是物体具有的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惯性 和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要说“受到惯性”“惯性作用”。 3.惯性现象解释步骤 (1)明确研究的是哪个物体,它原来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 (2)当外力作用在该物体的某一部分(或外力作用在与该物体有关联的其他物体上)时,这一部分的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 (3)该物体另一部分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4)最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知识点5:摩擦力 1.定义: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苏科版.doc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苏科版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 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 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 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能够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够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 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 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 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 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 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 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 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苏教版八下物理知识点归纳

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 1、什么叫做质量?答: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质量的物理量符号是m. 2、质量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是什么?如何换算? 答: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千克的单位符号是kg。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3、实验室常用什么器材测量物体的质量? 答:实验室里常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4、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是什么? 答:1、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 2、然后,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线处,再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 3、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移动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使指针对准分度盘的中线;此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标尺示数值之和,即为所测物体的质量。 使用托盘天平时注意事项: 1、首先要认真观察天平的最大测量值(称量)和标尺上的分度值(感量),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往右盘里加减砝码时应轻拿轻放; 2、天平与砝码应保持干燥、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品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左盘里,不要用手直接拿砝码。 5、为什么说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物质状态和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6、若被测物体的质量小于标尺上的分度值(即天平的感量),该如何测量?答:可采测多算少法(累积法)进行测量。(如邮票、大头针等m= m总/n) 7、常见物体质量的大约数值是什么? 答:一张邮票:50mg;一个成人:50kg;一只苹果:140g; 一元硬币:10g;一只鸡:1.5kg;一只鸡蛋:50g;一头大象:6t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苏教版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汇编(声、光、透镜、物态变化、电流和电路) 西充中学李树林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s;声音在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 t 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 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 叫次声波;

苏教版初二物理上册每一章的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初二物理上册每一章的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和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和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使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 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和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图片传不上自己去看书吧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8.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9. 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第三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初中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下)

初中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力 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4.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具体的画法是: (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延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小, 6.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7.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8.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9.弹簧测力计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分度值和量程);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 (5)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 (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10.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1. 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 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2.铅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1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尤其注意: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比如一根均匀的木棒或一根均匀的铁棒都在它们的中点上) 第八章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故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只有两种情况: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5.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 6.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15.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16.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 (2)用滚动代替滑动; (3)加润滑油; (4)利用气垫。 (5)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第九章压强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水平放置的物体压力大小等于物体重力大小)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3.压强公式:P=F/S ,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Pa),1帕=1 N/m2,表示 S F p= F= Ps; P F S= 4.增大压强方法 :(1)S不变,F↑;(2)F不变,S↓ (3) 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菜刀用久了要磨一磨是为了增大压强,书包的背带要用而宽是为了减小压强铁路的钢轨不是直接铺在路基上而是铺在在枕木上是为了减小压强,钢丝钳的钳口有螺纹是为了增大摩擦。 5.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6.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密度有关系。 7.* 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gh,(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8.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知: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9.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10.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1.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2.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飞机上使用的高度计实际上是用气压计改装成的。 13. 1标准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 1.013×105帕= 76 cm水银柱高=10.34米水柱。 14.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5. 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全册全套试卷(Word版 含解析)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全套试卷(Word版含解析) 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3)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_____,___。 (4)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还需进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ABC ADF 80 1.02 选定某一根琴弦,调节它的松紧程度,比较音调是否变化【解析】 【详解】 (1)[1]为了验证猜想一,即要保证材料和长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观察编号A、B、C的数据,它们的材料都是铜,长度都是60cm,横截面积不同,这三种规格的琴弦符合要求;(2)[2]为了验证猜想二,即要保证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铜,观察编号A、D、F的数据,它们的材料都是铜,横截面积都是0.76 mm2,长度不铜,这三种规格的琴弦符合要

求; (3)[3][4]为了验证猜想三,即要保证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材料不同,观察G、H可知,它们长度都是80cm,横截面积都是1.02 mm2,一个是钢材料,另一个是尼龙材料,此时编号E材料是铜,只要长度也是80cm,横截面积也是1.02 mm2即可验证猜想三; (4)[5]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需要选定某一根琴弦,调节它的松紧程度,比较音调是否变化。 2.小明和小红想比较棉布、锡箔纸、泡沫塑料这三种材料的隔声性能. (1)小明将机械闹钟放入鞋盒内,分别盖上(不同/相同)______厚度的不同隔声材料.接着他一边听秒针走动的声音,一边向后退,直到听不见声音为止.小明在远离声源的过程中,他所听到声音的_______(响度/音调)发生改变.然后分别测量并记录此处到鞋盒的距离(如上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待测材料中隔声性能最好的可能是 ___________. (2)为了进一步验证,小红认为还可以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分别改变不同隔声材料的厚度,直到测试者听不见声音为止.然后通过比较材料的厚度来确定材料的隔声性能.若材料越厚,则说明其隔声性能越________(好/差) 【答案】相同响度泡沫塑料人到声源的距离差 【解析】 (1)根据控制变量法,比较棉布、锡箔纸、泡沫塑料这三种材料的隔声性能,要控制不同隔声材料厚度的相同,音调大小由振动的频率决定,发出的声音音调不会改变,听到响度与听者与声源的距离有关,故小明在远离声源的过程中,他所听到声音的响度发生改变.由表可知,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泡沫塑料听不见声音的距离最小,故待测材料中隔声性能最好的可能是泡沫塑料; (2)根据控制变量法,为了进一步验证,小红认为还可以保持人到声源的距离相同,分别改变不同隔声材料的厚度,直到测试者听不见声音为止.然后通过比较材料的厚度来确定材料的隔声性能.若材料越厚,则说明其隔声性能越差. 故答案为:(1). 相同 (2). 响度 (3). 泡沫塑料 (4). 人到声源的距离 (5). 差 【点睛】本题比较棉布、锡箔纸、泡沫塑料这三种材料的隔声性能,控制变量法的运用及音调的决定因素及响度大小什么有关和分析数据的能力是关键. 3.王伟同学研究了均匀拉紧的琴弦发音频率与弦长的关系,并记录了实测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苏科版八上物理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八上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2019)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2019) 第七章力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力的感性理解: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能够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 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 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能够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二、弹力 1、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 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因为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 形变的大小相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 2:弹簧测力计 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 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认清量程和分度值;(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 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测量力时不能超过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 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 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全面总结

12 简单机械 12.1 杠杆 知识点一、杠杆 1、什么是杠杆 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是杠杆。 说明:①“硬棒”不一定是直棒,只要在外力作用下不变形的物体都可以看成杠杆,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任意形状的。 ②一根硬棒能成为杠杆,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力的作用;二是能绕固定点转动。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例如:撬棒在没有使用时就不能成为杠杆。杠杆的形状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但必须是硬的,固定点可以在杠杆的一端,也可以在杠杆的其他位置。 2、杠杆的五要素: 五要素物理含义 支点杠杆可以绕其转动的点,用“O”表示 动力是杠杆转动的力,用“F1”表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F2”表示 动力臂从支点O到动力F1作用线的距离,用“l1”表示 阻力臂从支点O到阻力F2作用线的距离,用“l2”表示 3、八点透析杠杆的五要素 ①杠杆的支点一定在杠杆上,可以在杠杆的一端,也可以在杠杆的其它位置。同一杠杆,使用方法不同,支点的位置也不可能不同。在杠杆转动时,支点是相对固定的。 ②动力和阻力是相对而言的,不论是动力还是阻力,杠杆都是受力物体,跟杠杆发生相互作用的物体都是施力物体。动力和阻力的作用效果正好相反。 ③动力作用点:动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 ④阻力作用点:阻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 ⑤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不是支点到 力的作用点的距离。某个力作用在杠杆上,若作用点不 变,力的方向改变,力臂一般要改变。 ⑥力臂有时在杠杆上,有时不在杠杆上,如果力的作用线恰好通过支点,则力臂为零。 ⑦力臂的表示与画法:过支点做力的作用线的垂线

l l l ⑧ 力臂的三种表示方 式: 选择 哪种 方 式,根据个人习惯而定。 4、力臂的画法: 第一步:先确定支点,即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用字母“O”表示。 第二步:确定动力和阻力。人的目的是将石头撬起,则人应向下用力,此力即为动力,用“F1”表示。这个力F1的作用效果是使杠杆逆时针转动,阻力的作用效果恰好与动力的作用效果相反,在阻力的作用下杠杆应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则阻力的作用效果杠杆应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则阻力是石头施加给杠杆的方向向下的压力,用“F2”表示。 第三步: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将力的作用线正向或反向延长,由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从支点到垂足的距离就是力臂,并标明动力臂与阻力臂的符号“l1”“l2”。 知识点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1、杠杆平衡:在力的作用下,如果杠杆处于静止状态或绕支点匀速转动时,我们就可以认为杠杆是平衡了。 2、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器材:杠杆和支架、钩码、刻度尺、线。 实验步骤:①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保持水平并静止,达到平衡状态。在调节时,如果杠杆的左边下沉,则应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如果杠杆的右边下沉,则应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简称“左沉右调,右沉左调”。 ②如图所示,在杠杆两边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的位置,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时杠杆两边收到钩码的作用力的大小都等于钩码重力的大小。 把支点右方的钩码对杠杆施的力当成动力F1,支点左方的钩码对杠杆施的力当成阻力F2;用刻度尺测量出杠杆平衡时的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把F1、l1、F2、l2的数据填入实验表格中。 ③改变动力F1和动力臂l1的大小,相应调节阻力F2和阻力臂l2的大小,再做两次实验,将结果填入实验表格 实验序号动力F1/N 动力臂l1/cm 动力×动力臂 /N·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阻力×阻力臂 /N·cm

(完整版)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详细全面精华)

初中物理知识点复习(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注: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叠加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八下)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八下) 第六章力和机械 6.1 怎样认识力 1、力(F):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速度或者运动方向)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4、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1N大约是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6.2 怎样测量和表示力 6、实验室测量力的大小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7、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8、弹簧测力计的用法: 第一步:校零 第二步:认清量程和分度值 第三步:使弹簧的伸长和力的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 第四步:读数 9、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画法:第一:找作用点,第二:画箭头(力越大线越长),第三:标出字母和大小 6.3 重力 10、重力(G):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11、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12、重力作用点叫重心。 13、重力大小叫物重。重力大小和物体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 (公式中G表示重力,单位是N,m表示质量,单位是Kg) g=9.8N/Kg,含义: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有时取10N/kg) 6.4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14、滑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叫滑动摩擦。 15、滑动摩擦力(f):滑动摩擦中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16、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粗糙表面、物体要接触,物体间要有相对运动(滑动),或者物体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17、滑动摩擦力方向:阻碍物体相对运动。 18、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实验(1)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2)实验要求:用弹簧测力计测摩擦力的大小 拉弹簧测力计要水平、匀速直线 用增加砝码来增大压力,在木板上铺毛巾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19、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①压力大小有关: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②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一定,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20、增大摩擦方法:①增大压力②使接触面更粗糙。 21、减小摩擦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使接触面更光滑 ③使接触面分离,加润滑油④用滚动代替滑动。 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2、杠杆:能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23、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24、力臂(L):从支点到力作用线的距离(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画垂线)。 25、杠杆上有二个力,分别是动力(F1)和阻力(F2) 二个力臂,分别是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26、杠杆平衡: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杠杆保持静止或者匀速转动叫杠杆的平衡。 27、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公式中:F 的单位是N,L的单位是m)。 杠杆的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杠杆的动力F1就是阻力F2的几分之一。 28、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杠杆要保持水平静止。 钩码的重作为作为动力(F1)或者阻力(F2)29、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动力臂长度大于阻力臂,动力小于阻力。(如:撬杠,起子,铡刀,手动抽水机) 特点:省力但是费距离 (2)费力杠杆:动力臂长度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如:钓鱼竿,筷子,手前臂) 特点:费力但是可以省距离 (3)等臂杠杆:动力臂长度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如:天平) 特点为:不省力也不费力,也不省距离 6.6 探究滑轮的作用 30、滑轮分类: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 31、定滑轮: (1)使用时滑轮轴位置固定 (2)特点:不省力,拉力F=G物,可改变拉力方向(3)定滑轮实质上是一个等臂杠杆 32、动滑轮: (1)使用时滑轮和重物一起移动 (2)特点:省一半的力,拉力F=(G物+G动)/2 但不能改变拉力方向 (3)使用动滑轮时,拉力要匀速竖直向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