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教案 (1)

《伯牙鼓琴》教案 (1)
《伯牙鼓琴》教案 (1)

21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诚的友情。

教学重点

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1.组织语言,复述故事。

2.理解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知音情谊。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感知文言文的特点,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等,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二、谈话导入,解题质疑

1.创境导入:走进艺术的百花园,我们能受到美的熏陶。艺术可以是一首动听的歌曲,可以是一幅生动的画,也可以是一件精致的工艺品,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伯牙鼓琴》这篇课文一起感受艺术的魅力。(出示课件)

2.解题质疑。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教师强调“弦”的读音,指名学生说说“伯牙鼓琴”的意思。

3.预习反馈交流。

初步了解:(1)伯牙和钟子期其人;(2)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

4.明确学习内容及方法。

师:本课只用了7个字就展现出伯牙和子期之间高尚真诚的友情,这也是文言文的魅力所在。你想通过哪些方法理解课文的意思?

(预设:利用书中注释、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

今天我们继续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一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师做到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自悟。教师提出自学要求(字准句顺),学生通过书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自主阅读课文。

2.反馈自学情况。

(1)(课件出示课文全文)指名学生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师生合作画出句子朗读的停顿符号。指名学生范读。

(2)学生按照句子的停顿和节奏解放练习读。

(3)齐读课文。

四、熟读课文,体会情感

1.理解含义。组内交流,突破“念”“志”意思,区别理解“善”字的例外含义。

2.指名反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大意。

3.体会情感。指名朗读课文。师:你读懂了什么?

师:多读课文是学习语文最有用的方法,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投入地读,才能读出文章蕴含的意思。

4.朗读感悟。教师用指名读、男女读、小组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烂熟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能够烂熟地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停顿和节奏,读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伯牙鼓琴》,进一步了解这流传于古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读悟“高山流水”的含义,体验感悟伯牙钟子期的情怀,了解知音文化的意象。

2.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诚的友情。

二、回顾全文

1.复习检查。指名学生读课文,教师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师: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三、细读感悟,深化理解

1.学习第一句。

(1)理解含义。(出示课件)

①指名读句子,并说说含义。

②师:从两个“善”字可以看出什么?

(伯牙琴技非常高超,子期音乐鉴赏能力很强)

③师:一个“善’’字,确凿地说明了二人在音乐艺术上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你能用自己的理解读一读这句话吗?

2.学习第二、三、四句。

(1)指读第二、三句,体会含义。

师:(出示课件)这里的“善”字是什么意思?和上一句的“善”字一样吗?

【设计意图】此处和第一句的“善”字意思进行区别比较,让学生体会汉语言文字一字多义的特点。

(2)指导朗读。

①师:伯牙心里想到的,都能被钟子期一语道破,这是怎样的默契啊!你能想象峨峨泰山是什么样子吗?洋洋江河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泰山是伟岸巍峨的样子,江河是奔流不息的样子)

②指名朗读,预设教师点评:你读出了五岳之首泰山的雄壮气势,读出了江河的奔流不息。其他同学能像他这样自己试着读一读吗?

(3)体会句式特点。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这两句话,发现它们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呢?

(前半句都是“志在”的句式,后半句都是“善哉……兮……若”的句式)

师:你还能说出类似“峨峨泰山、洋洋江河”这样的词语吗?(皎皎明月、皑皑白雪、徐徐清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话的句式特点,为下一步仿说练习打基础。

(4)仿说练习。

①师:一曲《高山流水》,竟然被钟子期完全领悟和体会到,伯牙一定琴兴大发,弹奏了一曲又一曲。想想除了巍峨的泰山、奔腾的江河,伯牙的琴声还能表达什么样的情感?钟子期会如何赞叹?(出示课件)

②学生组内练习,全班反馈。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等方法,按照文本的句式特点提高学语言和用语言的能力,通过对大自然优美景物的描写,表现伯牙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志向。

(5)理解第四句含义。

师:(出示课件)从“必得之”你能感受到什么?(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

师:还能听懂什么?

师:你能读出子期必得之的语气吗?(指名读)

(6)创境朗读。师:(出示课件)二人虽地位相差悬殊,沟通却如此默契,让伯牙大喜过望,于是便和子期成为知音。你认为知音是怎样的朋友?

预设:

①互相理解、心有灵犀。

②不计较身份的凹凸、不论年纪的大小。

③志趣相同。

师:对,真正的知己是超越年龄界限,超越地位、身份的界限,志趣相投的人。你能把这种知音相遇惊喜万分的感觉读出来吗?

男女生轮读第二、三、四句。

3.学习第五句。

(1)创境朗读。师:音乐能够传递情感,是音乐让伯牙和钟子期成了知己。两人相约来年再见。无奈第二年的八月十五,当伯牙如约来到江边时,得到的却是子期可怜去世的消息。(出示课件)此刻伯牙的心情怎样?(指名读这句话)

(2)讨论质疑:子期的死为何让伯牙如此伤心,竟然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呢?

(3)反馈回答。

(4)品读感悟。师:你能读出伯牙的悲痛欲绝吗?

【设计意图】此处教学设计体现了对教学难点的突破。学生通过深入思考、认真讨论,找到伯牙鼓琴的真正原因,有助于感悟单纯友谊的最高境界。

(5)升华主题。课件出示: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志趣相投的朋友,更是心灵上的知己!

四、课堂总结,诵读积累

1.师:大家能试着把课文背诵下来吗?

2.师:学了课文你有哪些收获?还有陌生的地方吗?

3.课后作业:背诵课文,搜集古今有关交友的名言名句。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本课能够坚持“以读为本”展开教学。如开课伊始的“粗读”使学生能够读通顺、读明白课文内容,培养语感。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丰盛的联想和想象,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在反复朗读中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作用,是整堂课重点关注的部分。

“品读”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够独立与文本对话,融入自己的理解来读,读出文中意,读出话外音。总之只有对文本有深度的把握,学生的朗读、积累、背诵才能水到渠成。

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导学案(2020年)

《伯牙鼓琴》导学案 备课教师: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阅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反复诵读,积累文言字词。 3、通过合作,体会“知音”“知己”的内涵,感悟朋友之间真挚的情感。 4、激情展示,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学习重点: 1、借助注释阅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反复诵读,积累文言字词。 学习难点: 通过合作,体会“知音”“知己”的内涵,感悟朋友之间真挚的情感。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的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课文, 目的在于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语汇、词汇,目的是掌 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 《伯牙善鼓琴》选自______________,此本著作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是由 ______ 时期著名 _______ 学派思想家 _________ 所写,名篇有《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 3、查字典,把文中不懂的字音标上,大声朗读课文三遍以上,要求读准句子的 节奏、停顿。 卒()逢暴雨乃援()琴舍()琴霖()雨之操辄()穷其趣峨峨()兮() 4、文言词语的解释,最常见的方法是添字组词法和换用同义词替代法,如善(善于)鼓琴(弹琴)。请按照此方法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2)钟子期辄穷.其趣。 (3)吾于何逃.声哉? (4)志.在登高山 (5)更造.崩山之音 (6)乃援.琴而鼓之 (7)泰山之阴. (8)钟子期必得.之 (9)卒.逢暴雨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语句力求通顺)。 (1)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3)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4)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二、学习·研讨 1、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2、文中怎么叙述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的? 3、展开联想和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明月、杨柳”时,钟子期又会如 何赞叹呢?仿照下面的示例,补充钟子期赞叹的内容。 示例: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曰:“” 4、文中主要的描写方法是什么?好处? 5、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结合文意,谈一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三、练习·巩固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章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 3、熟读课文,了解文章梗概,了解故事内容,把握人物之间的情感。 4、作为一篇文化经典,探讨本文表达了什么情感。 预习作业 1、查找工具书疏通文意,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2、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文章的大意。 3、“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教学过程 板块一:音乐导入。 1、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导入。学生听完后,畅谈感受—— 师:听完这首古筝曲后,你从这动听的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师:有谁知道这首曲子的由来呢? 2、介绍俞伯牙与钟子期。(故事形式) 3、作者简介(学生举手谈谈作者及其作品,教师补充。)(ppt展示) 4、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字词句,熟练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积累文言字词,探究古文所蕴含的道理。 板块二:自学指导,检查预习作业。 (一)展示预习成果 1、检查预习,纠正字音。 卒()逢暴雨乃援()琴舍()琴辄()穷其趣子之听夫()志 (二)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学生朗读课文:全班齐读、举手朗读。 (三)疏通文意,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四)合作探究 1、文中怎么叙述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的? 2、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3、“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板块三:感知文本,教师点拨。 1、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2、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3、(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2)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

《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本课选自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文二则中的第二则。《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中伯牙与子期不分阶级心灵相通的真挚情谊,是“知音”一词最动人的注解,令人感动不已。且文章虽是文言文,但篇幅短小,故事性强,语言简洁易懂。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有三:一是积累丰富的文言知识;而是体会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三是通过聆听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通过上学期文言文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反复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等工具书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片文章篇幅短小,语言简单好懂,学生学习起来较为轻松。且七年级学生正处在树立正确友情观的关键时期,通过对“知音”一词的正确理解,有助于学生正确对待友情,而至于文中包涵的更深层次的人文内涵则以感悟熏陶为主,不作过深要求。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如:善、志、阴、卒、辄等等;反复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朗读语感。 2.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梳通文意;通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通过学习感受到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涵义,树立正确友情观。 教学重点: 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把握整个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明确“知音”的真正内涵,且能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准备: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间对这个挂失已有了一定了解,并且本文就词句而言接近白话文,学习容易理解,但就课文内涵和意蕴而言还显得玄妙。因此,我准备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了简单的教学课件,下载了《高山流水》的音乐,便于学生学习、感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 “高山流水”风景图顺势引出图画《伯牙鼓琴图》,顺势导入新课(出示图片); 同学们,咱们看图画中左边这位正聚精会神挑指弹琴,有奴仆侍奉左右,一看则知他必是俞伯牙了,而右边这位身着粗布大衣,拈须静听,满脸沉醉的必是钟子期了。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让这二人如此醉心的音乐是什么吗?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课文《伯牙善鼓

《伯牙善鼓琴》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4题。(10分).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①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②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③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④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⑤,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志:志趣、心意。②峨峨:高耸的样子。③洋洋:宽广的样子。④卒:通猝,突然。⑤操:琴曲。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伯牙善鼓琴善: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 2.给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3.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译文: 4.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 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3分) 译文参考: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答案参考:1.(1)擅长(2)好(2分。每空1分) 5.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④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每错、加、漏一 处就扣1分,扣完为止) 6.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2分。意思对即可) 7.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3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意思对即可)

伯牙善鼓琴 3

《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实词虚词,夯实文言基础。 2.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理解人物间的情感。感受伯牙钟子期情意投合、惺惺相惜的友情,引导学生体会古人重情重义的纯朴情操。理解文中蕴涵的道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3想象自己即是伯牙,进而感悟“知音”并练笔。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高山流水”的典故。 2、理解伯牙与钟子期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深厚情感。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教学设计 1、音乐导入:

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导入。学生听完后,畅谈感受——师:听完这首古筝曲后,你从这动听的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 师:有谁知道这首曲子的由来呢? 2、介绍俞伯牙与钟子期。(故事形式) 春秋时期,伯牙从小就酷热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师傅带他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测 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 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

《伯牙鼓琴》优秀教学设计(部编本六年级上册)

《伯牙鼓琴》优秀教学设计(部编本六年级 上册) 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读准“弦”“若”“哉”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注意“善”“巍巍”“汤汤”“曰”等逻辑重音,感受故事中人物前后情感的巨大变化。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初步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4.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重点: 1.把握朗读的停顿,感悟课文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 2.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1.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共同的爱好,感悟艺术的魅力。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理解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学习第21课《伯牙鼓琴》。(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上课前,老师要考考大家:课文讲的是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呢?(生回答,师板书:伯牙锺子期)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指名回答。) 二、初读课文,层层训练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伯牙鼓琴》教案 (1)

21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诚的友情。 教学重点 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1.组织语言,复述故事。 2.理解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知音情谊。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感知文言文的特点,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等,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二、谈话导入,解题质疑 1.创境导入:走进艺术的百花园,我们能受到美的熏陶。艺术可以是一首动听的歌曲,可以是一幅生动的画,也可以是一件精致的工艺品,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伯牙鼓琴》这篇课文一起感受艺术的魅力。(出示课件) 2.解题质疑。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教师强调“弦”的读音,指名学生说说“伯牙鼓琴”的意思。 3.预习反馈交流。 初步了解:(1)伯牙和钟子期其人;(2)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 4.明确学习内容及方法。 师:本课只用了7个字就展现出伯牙和子期之间高尚真诚的友情,这也是文言文的魅力所在。你想通过哪些方法理解课文的意思? (预设:利用书中注释、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 今天我们继续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一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师做到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自悟。教师提出自学要求(字准句顺),学生通过书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自主阅读课文。 2.反馈自学情况。 (1)(课件出示课文全文)指名学生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师生合作画出句子朗读的停顿符号。指名学生范读。 (2)学生按照句子的停顿和节奏解放练习读。 (3)齐读课文。 四、熟读课文,体会情感 1.理解含义。组内交流,突破“念”“志”意思,区别理解“善”字的例外含义。 2.指名反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大意。

《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列子》一则)

《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列子》一则) 教学目标 1.积累实词虚词,夯实文言基础。 2.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理解人物间的情感。感受伯牙钟子期情意投合、惺惺相惜的友情,引导学生体会古人重情重义的纯朴情操。理解文中蕴涵的道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3想象自己即是伯牙,进而感悟“知音”并练笔。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高山流水”的典故。 2、理解伯牙与钟子期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深厚情感。 教材分析 《伯牙善鼓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第七单元第四篇文章《古文二则》其中的一篇。两则短文所选内容都是传说故事,《郢人》出自《庄子》,《伯牙善鼓琴》出自《列子》,庄子和列子都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所以,学习这两篇文章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道家学派的文字。从内容上看,两文故事性较强,学生乐于学习,也是记叙性的文字,可以按记叙文的要求理清人物所经历事件的过程或情节。两文从主旨上看,都表达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的主题,但又各有侧重,《郢

人》侧重于信任配合与怀友,《伯牙》则侧重于互相理,互相欣赏。由知音的故事引出本文的学习,在学习第一则《郢人》的基础上再深入理解伯牙与子期的交情。讲授本文时,可以侧重在比较中理解二人的真挚友谊。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传说故事,学生在以前的学习经历中,广泛接触过此类作品,可引导学生将掌握的有关阅读传说故事的知识和技能做适当迁移,应用到文言文的传说故事阅读上,了解传说故事的内容及其蕴涵的深刻含义。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方法,对阅读故事性较强文章比较感兴趣。上学期七单元的两则古文分别讲的是“诚信”和“质疑”,本学期这两则短文主题相近都是讲“朋友”,这样的主题可以加深孩子们对友谊的理解。在讲授《郢人》这一节的时候,我适当做了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两个人在信任的前提下建立友谊,学生参与度较高。所以,对于《伯牙》这一篇非常富有民族情怀的文章,也应该把握情感这条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古代音乐背景,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激发其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学生分享“朋友”的诗句

春语文版语文七下《古文二则》word导学案

29 古文二则 一.基础达标 (自主完成,二人互检)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卒(zǔ)逢暴雨 B.郢人垩( è)漫其鼻端若蝇翼 C.峨峨(é)兮若泰山 D.臣则尝能斫(zhuó)之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 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②. 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④.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⑤. 吾于何逃声哉? ⑥.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②.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 ③.钟子期辄穷其趣。 4.下列语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两项是() A.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 B. 止于岩下 C.听而斫之 D.卒逢暴雨 5.庄子(约前369~前286),名,时期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 、、的代表人物。《郢人》选自。 列子,名,相传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伯牙善鼓琴》选自。 二设问导读 (阅读课文,探究问题) 1.“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2.你从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中看到了庄子对亡友怀着怎样一份特殊的感情? 3.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又如何“善”听? 4.这两篇古文所共同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三.自主检测 (语段阅读,重点突破) (一)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谓从者曰(随从人员) B. 郢人立不失容(容貌) C. 若蝇翼(翅膀) D. 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这样) 2.从“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一句话中可以看出,庄子和惠子怎样的感情?你能不能说出一个与此相似的典故? 3.由本寓言引申出一个什么成语?请说说它的含义。 (二)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伯牙善鼓琴善: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 2. 翻译句子。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3.“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节选)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 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2.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 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成语故事大全伯牙鼓琴

成语故事大全 50、伯牙鼓琴 本典故见《吕氏春秋.本味》,另外在《列子.汤间》、《说苑.尊贤》等亦有文字大致相同的记载。春秋时,伯牙善于鼓琴,而钟子期善听琴。伯牙在鼓琴时的思想感情,子期根据琴音便能心领神会。伯牙鼓琴时,如志在高山,钟子期就说:"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便说:"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后来,钟子期死去,伯牙就破琴绝弦,不再鼓琴。 后来,人们用"伯牙鼓琴"或"高山流水"等来比喻知音、知己,也有表示琴音及其它作品的高妙。 51、补天之功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女娲是人类的始祖。是她抟土造人才因而有了人类。女娲不仅造人,而且能给人间解除各种危难。原来很古的时候,撑着上天的四根大柱折了,中原一带地也下陷了,到处是大火,到处是汪洋一片的大水,不少猛兽以食人为生,各种凶恶的鸟也来抓食老弱病残者。女娲看着人间的苦难,心中十分不平。于是她便炼五彩石把倾斜的苍天补好了,把一种猛兽的四只脚砍来做为擎天大柱撑立于天之东南西北的尽头。这样天就不再漏了,也不再倾斜了。她又把黑龙杀死填平了下陷的土地,中原一带的地也平坦了。伤害人的猛兽都被杀死了,地上之人才有了一个安定的可以生活的环境。女娲的功劳真可以和古希腊的普罗米修斯相比,他们都是人类的伟大的庇护者。 《女娲补天》的故事载于《淮南子.览冥训》中。这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斗争的壮丽而又可歌可泣的历程。鲁迅先生据此神话写了著名的短篇小说《补天》(亦名《不周山》),更加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女娲不朽的业绩,塑造了一个美丽、善良、坚韧而又胸怀博大的我国古代女神的光辉形象。在鲁迅的笔下,这则神话放出

《伯牙鼓琴》优秀教案1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21.《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人教 (部编版) 21.《伯牙鼓琴》说课稿 一、文本解读 《伯牙鼓琴》是国家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点评:文未见已感动。老师对此篇文章的解读不仅全面,而且字字句句充满了情感。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所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老师应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先在文本解读上下功夫。) 二、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情感态度渗透点:学生能从文中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3、通过学文,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2、通过学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师叙述故事:《伯牙学琴》(配乐出示相关的图片) 2、听完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 3、伯牙学琴多么艰辛呀,弹琴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他为了一个人,却从此不再弹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伯牙绝弦》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吧!(板书课题) 二、解题质疑 1、“绝”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绝弦”呢? 2、许多古文都能从题目上了解课文大意,看了课题,我们知道这篇古文主要讲——生:(A:伯牙再也不弹琴了)(B:伯牙弄断了琴弦)的故事。 3、学到这里,听了《伯牙学琴》的故事,你有什么疑问呢?(引导学生联系《伯牙学琴》的故事提问:伯牙学琴那么艰难,为什么就这样绝弦了呢?)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以前学过《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回想一下,文言文应该怎么读呢?首先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2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3、指名读,评价。 4、师范读,配乐。 6、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7、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8、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四、小组合作学习 1、师:课文读得很有古文的韵味了,我们现在就来读懂其中的意思吧!想想我们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全文的意思。 2、学生通过自学,合作学习,弄懂课文意思,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课文意思。 五、深入学习 1、伯牙为何要绝弦呢?(因为钟子期死了)(板书:钟子期死) 2、为何钟子期死,伯牙要绝弦呢?好不容易苦练学会的琴技就这样断了?(因为他太伤心了,因为他失去了知音)(板书:知音) 3、什么叫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4、从哪里看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划出相关句子。(2——4句)[课件出示句子] 5、指名读。 6、从此文段中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课件出示句子] 7、了解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深化理解。 8、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回答: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出示课件词语]于是你怎么赞叹? 9、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志在杨柳、志在白雪……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说句子。 10、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课件出示句子]

(完整word版)伯牙善鼓琴对比阅读

【甲】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乙】 匏巴①鼓琴而鸟舞鱼跃,郑师文闻之,弃家从师襄游。柱指②钧③弦,三年不成章。师襄曰:“子可以归矣。” 师文舍其琴,叹曰:“文非弦之不能钩,非章之不能成。文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声。内不得于心,外不应于器,故不敢发手而动弦。且小④假之,以观其所。” 无几何,复见师襄。师襄曰:“子之琴何如?” 师文曰:“得之矣。请尝试之。” 将终,命宫而总四弦,则景风翔,庆云浮,甘露降,澧泉涌。 师襄乃抚心高蹈曰:“微矣子之弹也!虽师旷之清角⑤,邹衍之吹律,亡以加之。彼将挟琴执管而从子之后耳。”(选自《列子汤问》,有删改)【注释】①匏(pao)巴:古代传说中善鼓琴者。②柱指:在琴的柱弦上用手指确定音位。 ③钧:通“均”,均衡,调谐。④小:通“少”稍稍。⑤清角:用角音独奏的乐曲。⑥吹律:用管乐吹奏的乐曲。 1、下面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子可以 ..归矣可以 ..一战(《曹刿论战》) B、得之矣,请尝.试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C、将终.,命宫而总四弦终.不肯俯(《强项令》) D、虽.师旷之清角虽.有千里之能(《马说》)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 (1)师文舍其琴,叹曰:“文非弦之不能钩,非章之不能成。 (2)彼将挟琴执管而从子之后耳。 3、请用“/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内不得于心外不应于器故不敢发手而动弦 4、【甲】【乙】两文的相同之处在于都表现了人物高超的音乐造诣,但也存在不同,【甲】文侧重于写伯牙、子期两人,而【乙】文侧重于表现师文。(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4分)

小学语文《伯牙鼓琴》优秀教学设计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背诵《伯牙鼓琴》。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锺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巧激趣 1.谈话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文言文。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 2.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读,师巡视。 3.检查初读情况。 课件出示: 1.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 (2)猜想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花样朗读晓停顿 1.这是一则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但只要注意停顿,就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仔细听老师读,注意老师是如何停顿的,边听边画出停顿记号。

2.教师范读。 3.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课件出示: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4.生读课文。 (1)你也能像老师一样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吗?赶快读读吧!一定要注意停顿哦! (2)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5.师生合作读。 师: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每句的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6.指名配乐读。 四、合作探究懂文意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思考一下,要读懂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1)查工具书,如《古汉语词典》。 (2)借助注释来理解。 (3)可以多读,联系上下文理解。 (4)结合插图理解。 (5)小组讨论,问同学。 2.学生先进行自学,而后开展小组讨论。 3.反馈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 4.预设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方”的意思。 师:“方”是刚才的意思。 预设2:“善”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善”字是“好、妙”的意思。通过这个字的意思,悟出理解文言文要注意

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学案(2020年)

《伯牙善鼓琴》导学案 年级:六年级执教: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能力目标:翻译课文,读懂文意,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复述故事,体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学习重点: 翻译课文,读懂文意,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 复述故事,体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一.作者简介 列子,姓________ ,名________,________时期郑国人,________家思想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终身致力于道德学问,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 修道,主张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列子》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思想与《庄子》相似。 代表故事有《杞人忧天》《杨布打狗》《愚公移山》。 二.给加点字注音。 1.卒()逢暴雨 2.乃援()琴 3.舍()琴 4.辄()穷其趣 5.子之听夫()志 三.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畅读出情感 合作探究 一.疏通文意 1.解释字词。 (1)善鼓琴________ (2)志在高山________ (3)善哉________ (4)必得之________ (5)泰山之阴________ (6)卒逢暴雨________

(7)更造山崩之音________ (8)辄穷其趣________ (9)于何逃声________ 2.翻译句子。 (1)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4)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山崩之势。 (5)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6)子之听夫志,想象尤吾心。吾于何逃声哉? 二.理解文意 1.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如何“善”听? 2.鲁迅曾赠给瞿秋白一副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表达了他们之间惺惺相惜得深厚情谊。结合本文,谈谈你对“知音”“知己”的理解。 3.复述故事,并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伯牙善鼓琴》导学案复习过程

《伯牙善鼓琴》导学 案

《伯牙善鼓琴》导学案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 《伯牙善鼓琴》选自《列子汤问》,此本著作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是由战国时期著名道家学派思想家列御寇所写,名篇有《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 2、查字典,把文中不懂的字音标上,大声朗读课文三遍以上,要求读准句子的 节奏、停顿。 卒()逢暴雨乃援()琴舍()琴 辄()穷其趣子之听夫()志 3、解释词语 (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2)钟子期辄穷.其趣。 (3)吾于何逃.声哉?(4)志.在登高山 (5)更造.崩山之音(6)乃援.琴而鼓之 (7)泰山之阴.(8)钟子期必得.之 (9)卒.逢暴雨 1、问题研讨。 1、文中怎么叙述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的? 2、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3、伯牙士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高山流水,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多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三、练习·巩固 1、解释下列一词多义字。 伯牙善. 鼓琴 (1)善 .哉,洋洋兮若江河。 游于.泰山之阴 (2)于止于.岩下 吾于.何逃声哉 .听夫志 .阴 . .操 .音钟子期必得之. 2、解释下列通假字的意思。 通假字:卒.逢暴雨() 3、翻译下列句子。 (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2)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3)钟子期辄穷其趣。 (4)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附:(一)译文参考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山高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宽广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都能领会。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边停下,心里悲伤,于是拿过琴来弹奏。开始弹奏大雨琴曲,又创作了山崩的音乐。曲子每次弹奏,钟子期就能点明他的情趣。伯牙停止弹琴叹息说:“好啊,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心意,想象到的就如同我弹琴时心里所想到的一样。我到哪里隐藏自己的琴声呢?” (二)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总写二人的特点。 第二部分(“伯牙鼓琴”至结尾):写钟子期每次都能够理解伯牙的琴声。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伯牙善鼓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B.乃援琴而鼓之。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C.止于岩下。吾于何逃声哉。 D.钟子期必得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苏教版 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辅助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分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3.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猜一猜这首诗是关于谁的?(伯牙和钟子期)子期与伯牙之间的友谊千百年来广为传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两人真挚的友谊。

二、作者与背景 1.作者介绍 列子,名列御寇,或称列圄寇、列圉寇(今河南郑州市人),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列子的活动时期应该是约于战国早中期间,与郑繻公同时,晚于孔子而早于庄子。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都选自此书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2.背景介绍 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擅弹古琴(是琴不是筝),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武汉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俞伯牙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感叹说:“巍巍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一、解释加点字: 1、伯牙鼓.琴() 2、方.鼓琴而志.在高山()() 3、少选 ..之间() 4、善哉 ..乎鼓琴() 5、终身不复.鼓琴() 6、伯牙破琴绝.弦() 7、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8、巍巍 ..乎若.太山()() 9、汤汤 ..乎若流水() 10、方.鼓琴() 二、翻译句子 1、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2、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 3、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4、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5、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三、整体理解

1、本文选自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又称《》。是时期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的。 2、文中描写锺子期听琴后感受的两句话:(1)、 (2)、,说说这两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3、锺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行为,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失去“知音”之后的那种 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两人之间建立在、基础上的无比深厚的。 4、从本文衍生出来的成语是,我们常用来比喻。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一、解释加点字: 1、好.书画() 2、所宝 ()3、耕当.问奴() ..以.百数.()() 4、尤.所爱() 5、锦囊玉轴 ....()() 6、一日曝.书画() 7、拊掌 ..大笑曰()8、尾搐.入两股.间()() 9、乃掉 ..笑而然.之()()..尾而斗,谬.矣()()()10、处士 二、翻译句子 1、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伯牙鼓琴 教案

伯牙鼓琴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背诵《伯牙鼓琴》。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感受伯牙与子期之间的友情。 4.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文化艺术之美。 教学重难点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大意,体会知音之情,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 1.出示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学生读,谈体会。 3.引出课题。 (1)这组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古人以诗词的形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和朋友知己之间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朋友知己的文言文。它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2)补充文言文知识: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而在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和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它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我们要传承民族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3)出示【课件3:课题】(板书题目:伯牙鼓琴)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自己解决生字:哉巍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4.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学生拿笔画停顿。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6.点名读,齐读。 三、初解知音,理解课文 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鼓琴”的意思。 (预设答案:弹琴。) 2.从“鼓”字引导,学生说说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借助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3.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谁呢?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4.学生自学,弄懂课文意思。 5.师: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6.师:你从哪里看出来他们是知音呢?(学生再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PPT出示。 ----师生分角色对读。在读中理解“善哉”的意思。(“善哉”表示赞叹) ----理解知音: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心意相通即为知音。 ----引导学生想象:在遇到子期前,伯牙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子期为知音呢?(表面的,肤浅的。别人听不懂他的琴声,而子期能听懂,最能明白伯牙心中所想……) -----若你是伯牙,遇到子期前后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超,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太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 2.伯牙善鼓琴,他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的拓展和运用: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你会如何来赞叹呢?PPT出示课件,学生讨论,试填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