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地质复习资料ppt

环境工程地质复习资料ppt
环境工程地质复习资料ppt

第一章

1、环境及其类型

环境:指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即对人类来说,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1)聚落环境:是人类聚居场所的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2)地理环境:位于地球表层,处于岩石圈、土壤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交替带上。

3)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和现象。

4)宇宙环境:又称为星际环境,是指地球大气圈以外的宇宙空间环境,由广漠的空间、各种天体、弥漫物质、以及各类飞行器组成。

(1)环境问题:主要是指影响人类生活的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

十大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2)环境问题的分类

◆原生环境问题:也称第一类环境问题。它的产生是由自然界本身运动引起的,不受或较少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地震、海啸、火

山活动、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

◆次生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类环境问题,它是由于人类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而引起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1)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恶化,以及这种恶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岩石圈污染:主要表现为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诱发的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土壤圈污染:主要表现为人类工程活动而引发的地面沉降、地表塌陷、土地沙漠化、沼泽化、盐碱化、河湖海岸侵蚀变化、水

下岸坡的失稳破坏,废矿、矸石、城市工业和生活垃圾堆放引起的环境恶化等。

◆水圈污染:主要表现为水量的减少,水质的恶化和洪水、干旱灾害的发生。

◆大气圈污染:大气圈的污染已远远超出了传统环境工程所研究的空气污染的范畴,而涉及到全球气候变化、海气相互作用、海平

面上升、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厄尔尼诺现象等。

◆生物圈污染:生物圈污染表现为生物变异和种属灭绝,其结果将影响到水圈、大气圈、土壤圈和岩石圈。

(2) 生态环境破坏:是指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活动超过了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使环境质量恶化和自然资源枯竭,影响和破坏了生物的正常发展和演化以及可更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环境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以及地质环境的改变所带来对人类生活及工程建设的不良影响,预测工程地质环境的动态变化和人为地质灾害趋势,为保证工程建设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对策的学科。

2、学科特点1)多学科性2)区域性3)预测性4)系统工程性5)法理性

四、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

1、按自然学科形态划分:1)诱发地震;2)人类活动与地表岩土工程边坡;3)地面沉降;4)人工堆积物引起的地表环境恶化

2、按社会部门形态1)城镇环境工程地质;2)矿山环境工程地质;3)水库环境工程地质;4)交通线路环境工程地质;5)文物性地质景观地区环境工程地质。

第二章水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

水资源:人类长期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水,既有数量和质量的涵义,又包括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2)水资源的特点:①储量的有限性②补给的循环性③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④用途的不可替代性⑤利用不当的危害性二、水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一)水资源开发的负环境效应

1、区域地下水位下降

(1)区域水位下降的原因

(2)区域水位下降的危害①城市地下水资源枯竭②泉水流量减少③生态系统改变④地面沉降和岩溶地面塌陷灾害加剧

(3)防止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的措施

①保证开采均衡条件下的“合理降深”②保持地下水埋藏条件与水压状态分布的正常状况

③施行节制性有计划开采④保证不减少补给因素⑤实行人工回灌

(1)地面沉降:指某一区域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地表浅部松散沉积物压实加密引起的地面标高下降的现象,又称作地面下沉或地陷。(2)地面沉降的特点:波及范围广、下沉速率缓慢、以垂直运动为主(3)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4)地面沉降的分布规律(5)地

面沉降的危害

①沿海城市低地面积扩大,海堤高度下降而引起海水倒灌②海港建筑物破坏,装卸能力降低③地面运输线和地下管线扭曲断裂④城市建筑物基础脱空开裂⑤桥梁净空减少,影响通航⑥深井井管上升、井台破坏,城市供水及给排水系统失效⑦农村低洼地区洪涝积水,使农作物减产

(6)地面沉降的控制和治理

①限制和压缩地下水开采量②人工补给地下水(人工回灌)③地面沉降区治理措施

海水入侵是由于滨海地区地下水动力条件发生改变,引起海水或高矿化咸水向陆地淡水含水层运移而发生水体侵入的过程和现象。又称盐水入侵、咸水入侵等。

(2)海水入侵的危害:①供水井报废②水质恶化③影响工农业生产④生态环境恶化

(3)海水入侵的防治对策:①合理开采地下淡水资源②人工回灌③阻隔水流④实行监测预测

(二)水资源开发的正环境效应

1、控制土壤返盐

2、调蓄地下库容

3、改善水质

在河水含泥沙量大的河流上建库,河水进人水库后流速骤减,水流搬运能力下降.所挟泥沙在库尾或支流的入库口堆积,形成水库淤积。水库蓄水后,库岸岩土体被水浸泡而逐渐饱和,地下水水位随之上升而形成壅水。若岸坡相对平缓、地下水水位接近甚至高出地面,导致库岸岩土体强度降低,大片土地变成沼泽或严重盐渍化的过程和现象,称为水库浸没。

水库诱发地震:指与水库蓄水相伴的地震活动性的增强。

(1)水库诱发地震的基本特征

①表示频度与震级关系的b值较大。②地震震级比正常地震低。

③多数诱发地震深度很浅。④地震烈度。⑤地震频率与水位。⑥地震的震型。

(2)水库诱发地震的机制

已有震例表明这类地震不是由于水库荷载直接或单独造成的,而是水库蓄水和某种地质作用共同引发的。

第三章土地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

1、土地及土地资源

土地是具有一定面积的确定边界的地理单位,包括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微生物、湿热状况等自然因素,是由上述各要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综合体。

土地有两个基本属性:一是面积,二是质量。地一旦被人类利用后,它就成为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就变成了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 1)位置的固定性。2)土地资源的有限性3)土地的不可代替性4)土地资源的可更新性

5)土地随时间的变化性6)土地用途的广泛性

二、土地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土地开发正环境效益:

土地开发负环境效益:

水土流失是指地球陆地表层土壤、成土母质及岩石碎屑,在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外力作用下,发生各种形式的剥蚀、搬运和再堆积的过程。

2、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2)人为因素

3、水土流失的危害

①破坏山地资源,影响粮食生产②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③流域下游泥沙淤积、影响调洪、灌溉和航运④污染水体

4、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工程措施、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筹兼顾。

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某些半湿润、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引发的土地退化,结果导致土地生物和经济生产潜力降低,甚至基本丧失。

沙质荒漠化是指在沙质地表产生的土壤风蚀,风沙沉积、沙丘前移及粉尘吹扬等一系列的过程和现象,又称沙漠化。

2、土地沙质荒漠化的原因: 1)气候变异2)人类活动。

3、土地沙质荒漠化的危害

①可利用土地面积减少;②土地质量降低,生物产量减少;③阻断交通,毁坏建筑设施;④污染环境。

4、土地沙质荒漠化的防治:林草措施;农业耕作措施;工程固沙措施。

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中积聚盐、碱且其含量超过正常耕作土壤水平导致作物生长受到伤害的现象。

盐渍土是盐土和碱土以及各种盐化、碱化土壤统称。盐渍土是土壤盐渍化的结果。

盐渍化按其成因可分为原生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两种。

由于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和土壤条件等而导致的土壤盐渍化是原生盐渍化,而次生盐渍化是人类不合理灌溉造成的盐渍化过程,其形成的盐渍土称为次生盐渍土。

1、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形成

土壤次生盐渍化是由于人为活动不当,恶化了一个地区或流域的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引起土地和地下水中的水溶性盐类随土壤毛管上升,水流向上运行而迅速在土壤表层累积,因而使原来非盐渍化的土壤发生了盐渍化,或增强了土壤原有盐渍化程度的现代积盐过程。

其形成的必要条件有:1)地下水位过高,高过临界深度以上2)地下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盐类3)土壤性质不良(首先是土壤缺乏结构)4)气候干旱、土壤蒸发强度大等

3、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危害

①恶化生态环境②影响农牧业生产③毁坏道路路基④腐蚀建筑材料,破坏工程设施

4、土壤盐渍化的防治对策

1)采取因时因地制宜、综合防治的原则;2)水利工程措施与农业生物措施紧密结合;3 )灌溉与排水相结合;4)近期和长期相结合各种污染物质进入土壤,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使土壤质量下降,抑制农作物(或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某些污染物质甚至在植物体内累积,降低产量和质量,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称为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人类健康和植物的影响两个方面。

防治土壤污染:

①必须控制污染源,减少“三废”排放量;

②对污灌水进行预处理,使之达到国家标准;同时根据作物种类、土壤特性,来确定灌溉方式、时间、水量和次数,实行科学污灌;

③对已污染的土壤进行治理,根据污染物性质采取各种措施加以治理,以降解、沉淀、中和或分解土壤中的有害污染物质。

六)湿地减少

湿地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上一般认为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

而广义的湿地则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七)耕地日趋减少

导致中国耕地减少的原因:

①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调整农业用地结构,占用了大量耕地;②乡镇企业发展和农民盖房占用耕地;③用于城建、工矿、交通建设的耕地;④兴修水利、砖瓦窑、盖祠堂、修坟墓等也占用大量耕地。

三、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1、开展土地资源评价,制定土地利用规划

2、建立健全土地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

3、改造中低产田

4、防止土地退化和土壤污染

5、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充分发挥土地优势

第四章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

资源是指维持生命和生活所必需的和经常利用的物质。根据资源的再生性,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大类。

可再生资源是指通过比较迅速的自然循环作用或人为作用能为人类反复利用的各种自然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是指在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现阶段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是指所有埋藏于地壳中或出露于地表,可被人们开发利用的矿物质聚集体。矿产资源一般包括能源资源和原料资源两类。能源的科学定义是指为人类利用并可获得能量的资源;原料资源包括金属原料(金属矿产)和非金属原料(非金属矿产)。

2、矿产资源的特点:1)不均匀性2)有限性3)相对性4)生态性

矿山环境是地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指采矿活动影响到的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的深度和范围内的客观实体的集合。

三、矿产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影响

(一)矿山开采过程中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1、露天开采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

(1)土地资源的占用和破坏:①土地资源的占用;②土地资源的破坏。

(2)露天矿边坡失稳破坏:①类型

露天矿边坡失稳破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岩石性质、岩体结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风化条件、边坡形状、爆破振动等,其中边坡岩土休中软弱结构面的发育程度及其组合关系是控制露天矿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地质因素。

②影响因素③边坡失稳防治的原则:以防为主,综合整治。

边坡角是在垂直边坡走向的剖面上从最上一个台阶的坡顶线到最下一个台阶的坡底线的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

露天矿边坡的破坏主要有两大类:具有明显滑动面的边坡失稳破坏和蠕变一坍塌变形破坏。

前者包括平面滑动模式、楔形体滑动模式和曲面滑动模式;后者有倾倒破坏模式、溃屈破坏模式。

(3)水土流失

2、地下开采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

(1)矿区地面变形

采用井下开采的矿山,由于采空区上覆岩土体冒落而在地表发生大面积变形破坏并伴随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漏失的现象和过程,称为矿区地面变形。如果地面变形呈现面状分布,则为地面塌陷;如为线状分布,则为地裂缝。

(2)破坏水文地质环境①矿井突水②区域地下水位下降③海水入侵

(3)矿区山体开裂破坏

(4)瓦斯爆炸

矿井瓦斯,是指从煤体和围岩中放出以及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气体。

瓦斯爆炸,是一定浓度的甲烷和空气中的氧气在一定温度作用下产生的激烈氧化反应。

A、瓦斯爆炸的条件:①瓦斯浓度②引火温度③氧的浓度

B、预防瓦斯爆炸

a. 防止瓦斯积聚的措施

①加强通风②加强检查工作③对瓦斯含量大的煤层,进行瓦斯抽放,降低煤层及采空区的瓦斯涌出量。

b. 防止瓦斯引燃的措施

①井口房、瓦斯抽放站及主要通风机房周围20m内禁止使用明火。

②瓦斯矿井要使用安全照明灯,井下禁止打开矿灯,禁止携带烟草及点火工具下井。

③严格井下管理制度。

④瓦斯矿井的电气设备要符合《煤矿安全规程》关于防爆性能的规定。

⑤随采矿机械化程度的提高,防止机械摩擦火花引燃瓦斯显得日益重要。

(5)岩爆/煤爆

岩爆/煤爆,又称冲击地压,是指承受强大地压的脆性煤、矿休或岩体,在其极限平衡状态受到破坏时向自由空间突然释放能量的动力现象。岩爆发生的条件是:1)岩体经受过较强的地应力作用;2)围岩内储存较大的弹性应变能;3)埋藏位置具有较紧密的围限条件;4)机械开挖造成应力的突然释放。

(6)采矿诱发地震

采矿诱发地震是指开采地下固体、液体矿产过程中出现的地震。

据其成因不同,矿震可分为诱发构造型矿震、诱发塌陷型矿震及掌子面岩爆、煤爆诱发矿震等三类。

①诱发构造型矿震

采矿直接引发矿震是由于采矿使地下应力失去平衡而诱发的地震。

采矿抽水也可诱发地震。抽水后,断裂面(带)失去水压而发生卸荷作用,形成偏差应力。当偏差应力大于断面的抗剪强度时,即诱发地震。

②诱发塌陷型地震

(二)矿产资源加工利用过程中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1、煤矸石压占土地

2、空气污染

3、水和土壤污染

四、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与保护

1、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基本原则

(l)立法原则(2)生态风险评价原则(3)最少量化原则(4)资源化原则(5)无害化原则(6)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原则

2、矿山地质环境防治阶段(l)勘探与设计阶段(2)开采阶段(3)闭坑阶段

3、具体措施

A.露天矿的复垦与利用

露天开采的剥离物,可边剥边回填到采空区内,叫做内排土,也可临时堆放在矿区边界以外地面,叫做外排土。

外排土露天采空区的恢复和利用:

(1)永久被水淹没的矿坑,且面积又足够大,则可将其辟为水库、鱼塘、人工湖泊或水上娱乐场所。

(2) 对于间歇性被水淹没的矿坑,既可用来储水,也可回填复垦为农业用地,或辟为其他有用的场地。

(3) 对无水采空区,只要通过研究实验,采取适当的措施,改善采空区植物生长的条件后,是可以再种植的。

(4)对于覆盖物少的深露天矿坑,若矿坑处于潜水面以下,宜用作水库,灌溉农田;干燥的深露天矿坑则可改建成打靶场、爬岩训练场,或作其他用途。

B.废石堆、尾矿池复垦

(l)废石堆复垦(2)尾矿池复垦

C.地面塌陷和废弃矿井整治

(l)地面塌陷的整治和利用

①对于水淹区域,可用作农业灌溉、发展渔业及其他养殖业,以及改建为水陆公园。

②用煤矸石填充塌陷区,若经周密规划,则可变荒芜之地为风景宜人、工农业兴旺的良好场地。

③可以利用塌陷区作为固体废物的储存场所。

(2)废弃矿井、地面设施的整治和利用

D.矿山“三废”的综合利用

第五章交通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

二、交通线路的地质作用及环境地质问题

(一)公路与铁路的共同特点

公路与铁路在结构上虽各有其特点,但二者却有许多相同之处:

(1)它们均是线形工程;

(2) 两种线路的结构都是由三类建筑物所组成:路基工程(包括路堤和路堑)、桥隧工程(如桥梁、隧道、涵洞等) 、防护建(构)筑物(如明硐、挡土墙、护坡、排水盲沟等)。的复杂程度;

(3)在山区线路中主要威胁均为塌方、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

(二)交通线路的地质作用

1. 交通线路的地质作用(工程地质作用) :指交通线路的修建和运营过程对地质环境的作用。

2. 交通线路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在交通线路的地质作用下引起(诱发)的环境地质问题。

(三)与线路工程相关的主要地质要素:(1)地形地貌(2)地层岩性(3)地质构造(4)地下和地表水文条件(5)气候(6)人类活动

(四)交通工程建设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

1. 边坡变形失稳(1)崩塌

斜坡岩土体中被陡倾的张性破裂面分割的块体突然脱离母体并以垂直运动为主,翻滚跳跃而下,这种现象和过程称为崩塌。

1)崩塌的形成条件:①地形地貌。②地层岩性与岩体结构。③地质构造。④地下水。⑤地振动。⑥人类活动。

3)防治措施

①开展监测与预报。

②遵循标本兼治,分清主次,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危岩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综合治理。

(2)滑坡

在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或局部保持岩土体结构完整而向下滑动的过程和现象及其形成的地貌形态,称为滑坡。

滑坡形态要素包括滑坡体、滑坡床、滑动面、滑坡周界、滑坡壁、滑坡台地(台阶)、封闭洼地、滑坡舌、滑坡裂隙、滑坡轴。

1)滑坡的形成条件:①地形地貌②岩土体类型及性质③地质结构④水文地质条件⑤外力诱发因素

2)滑坡的类型及特征

①按滑动面与层面关系分为均质滑坡(无层滑坡)、顺层滑坡和切层滑坡三类;

②按滑动性质可分为牵引式滑坡、推动式滑坡和混合式滑坡。

3)防治措施:①开展监测与预报。②“排、稳、固、挡”

(3)泥石流

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典型的泥石流发生地由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个区段构成。

1)泥石流的形成条件①地形条件②地质条件③气象水文条件

2)泥石流的类型及特征

①按泥石流物质组成可分为水石型、泥石型和泥水型;②按泥石流的流动状态可分为粘性泥石流和稀性泥石流;

③按形成环境可分为陆地泥石流和水下泥石流。

3)防治措施

①开展监测与预报。②遵循全面规划、分清类别、重点突出、因害设防、合理设计,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2. 水文地质环境的改变

3. 洞室破坏与隧道涌水

4. 其它方面(1)土地的占用和破坏(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交通工程建设中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

1、防治阶段:(l)可行性研究阶段(2)设计阶段(3)施工、营运阶段

2、防治措施:(l)绕避(2)加固(3)保护

第六章城市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

一、城市及城市工程建设的特点

1、城市及城市地质作用

城市:一个由复杂物质组成的三维实体。城市地质作用:城市施加给地质环境作用的总和。

3、城市工程建设的特点

(1)城市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是高、重、大(2)城市地下空间的迅猛发展

二、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热岛效应、干岛效应、混浊岛效应。

①热岛效应

由于都市释放的大量废热和下垫面性质的特殊性,市内的气温却明显高于市郊,其水平温度场的等温线构成了一条条以都市为中心的闭合圈,犹如海面上与一条条闭合等高线对应的岛屿,故称之为“城市热岛”。

②干岛效应

由于城市的主体为连片的钢筋水泥筑就的不透水下垫面,降落地面的水分,形成地面径流,大部分都经人工铺设的管道迅速排至它处,使得城市空气中的水分偏少,湿度较低,形成孤立于周围地区的“干岛”。

③混浊岛效应

城市的工业、交通、民用炉灶等排出的烟尘以及大气中光化学过程生成的二次污染物使空气变得混浊、能见度下降,日照和太阳辐射强度降低,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混浊岛。

2、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①对水循环的影响②对水分蒸发的影响③对水质的影响

3、城市化对生物环境的影响

三、城市工程建设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

1、城市水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2、城市地表工程建设引起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①水土流失②边坡失稳③地基稳定性问题

3、城市地下工程建设引起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①地面变形②洞室围岩失稳③地质生态环境恶化

四、城市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系统防治

(1)开展详尽的工程地质勘察。(2)做好开挖方案的优化选择。(3)实行科学的降水设计。(4)推行考虑时空效应的工程技术。(5)做好现场监测,开展信息化施工技术。(6)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方法。(7)积极推行地下工程建设系统管理与防御技术。

第七章人工废弃物处置与地质环境

1、固体废弃物

固体废弃物是指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而目前经济技术条件下又难以利用的固态物质。它一般包括城市垃圾、工业垃圾和核废料等。

2、城市固体废弃物的特点

①垃圾中煤渣、土石等无机物含量高,可燃物质低。②无机类物质中,纸张、橡胶等高热值物质少,垃圾热值较低。③垃圾含水量一般偏高。

二、固体废弃物堆放诱发的环境效应

(1)侵占耕地(2)污染水源(3)影响土壤性质(4)造成爆炸、火灾或令人窒息的事故(5)造成周围环境恶化

三、固体废弃物的处置方法

1、焚烧法:是在有充足空气的条件下,通过高温氧化,使可燃性垃圾转变为惰性残渣的方法。

2、堆肥法:是在有控制的条件下,使垃圾中的有机成分进行生物降解转化为腐植土状的有机肥料或土壤改良剂。

3、露天填埋法:露天填埋法是将固体废物直接填入溪谷、天然洼地、废弃的卵石坑或采石场,而不进行任何处理一种垃圾处理方法。

4、卫生填埋法:卫生填埋是一种不妨害公众健康与安全的,将城市固体废物与土壤在陆地上交替分层铺开的废物处理方式。

5、综合利用法:综合利用是在废弃物排入环境之前进行分类和分离,回收利用可再生的废品,实现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的一种重要方法。

四、城市垃圾的地质处置——卫生填埋

1、填埋场选址原则

经济效益原则是指垃圾填埋场从建设到使用过程中,单位垃圾的处理费用最低,垃圾填埋场使用后资源化价值最高。

环境效益原则是指垃圾填埋场建设使用中和使用后对整个外部环境的影响最低,不能使场地周围的地表水(河流、湖泊、海洋)、地下水、大气、土壤环境发生恶化,不能使距离最近的居民的生活环境受到影响。

从经济效益原则考虑:

(1)填埋场的建设费用(2)垃圾运输费用(3)场地征用费和土地资源化(4)覆盖土源

从环境效益原则考虑:

(1)注意区域地壳稳定性和地表稳定性

(2)断裂带的发育情况,及其与深层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3)场地地层岩性结构和相对隔水层厚度及空间分布情况

(4)场区气候条件

(5)充分利用天然的洼地、沟谷废坑等

(6)在填埋场附近不能有供水水源地,并应设在水源地下游

(7)场区的土体承载力应满足要求

(8)包气带的自净能力

(9)避开居民区、风景区、珍贵动物栖息地、自然保护区以及考古、古生物及古文化有关的地区

(10)对垃圾成分及其污染负荷进行评估

2、填埋场的类型

(1)好氧填埋

好氧填埋是在垃圾体内布设通风管网,用鼓风机向垃圾体内送入空气,垃圾在充分的氧气作用下迅速分解,排出的气体主要为CO2。(2)厌氧填埋

垃圾填埋体内无需鼓风供氧,填埋后除消耗掉所携带的氧气外,垃圾一直处于厌氧分解状态,垃圾的分解可经历好氧阶段、厌氧阶段、甲烷不稳定阶段和甲烷稳定阶段四个阶段的变化。

3、填埋场环境污染控制技术

(1)防渗处理(2)填埋工艺(3)截渗系统(4)渗滤液收集与处理系统(5)封场处理与生态整治(6)环境监测

第八章环境工程地质调查、评价与编图

环境工程地质调查就是根据不同的工作任务,按照经济技术合理的原则,运用各种技术方法,揭示环境工程地质的基本状况和背景条件,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调查方法

①工程地质测绘②工程地质勘探③野外现场试验④长期动态观测⑤地球物理勘探方法⑥地球化学勘探⑦室内试验方法

3、调查内容

(1)岩土体的物质组成(2)岩土体结构与构造特征(3)地貌与第四纪地质(4)地表地下水特征

(5)物理地质现象或地质灾害(6)人类活动的敏感性(7)地壳与地表的长期稳定性(8)与地质环境相关的环境因素

4、调查的基本程序:(1)计划制订阶段(2)野外工作阶段(3)室内阶段

(1)概念

环境工程地质评价就是采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来对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质环境质量的优劣进行评定的过程,为控制环境污染、制定环境规划、促进国土整治、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开展环境保护与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

2、环境工程地质的评价目标(1)社会目标(2)经济目标(3)生态目标

评价参数是指进行环境质量评价时采用的对环境有主要影响的污染物(即污染因子)。

(2)评价指标

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常以“评价指数”来表示,它是评价污染物(源)和环境质量的尺度。

①分指数

又称污染指数。它反映的是单一污染物对环境产生等效影响的程度或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

综合指数表示多项污染物对环境产生的综合影响程度,它以分指数为基础,通过多种数学关系式综合求得。

③总指数

以单要素环境质量或单一污染指数或综合指数为基础,由下式计算求得

(3)环境质量分级分区

环境质量分级分区是按照环境质量指数大小来划分的质量优劣等级及其分布范围。

(4)环境质量评价图

环境质量评价图是指以表达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及其与环境质量有关的环境背景特征、污染源与污染物、环境质量状况、环境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数量和质量指标等的图件。

三、环境工程地质编图

1、环境工程地质图

环境工程地质图是全面、综合表现研究区环境工程地质条件的空间分布或环境工程地质预测和评价的主要形式。

2、环境工程地质图的编制目的与意义

1)编制环境工程地质图的主要目的

①为城市的合理规划及工程建设的合理布局提供环境工程地质方面的科学依据;

②为城市工程地质环境的科学管理与保护提供依据;

③总结我国环境工程地质工作研究的成果,促进环境工程地质学学科发展。

(2)编制城市环境工程地质图的主要意义

①编制环境工程地质图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②编制环境工程地质图是拓展环境工程地质学这一新兴学科的需要。

3、环境工程地质图的特点

(1)编图范围的地域性(2)编图目的的预测(3)编图内容的复杂性(4)图件系列性与实用易懂性

4、环境工程地质图的编制原则

(1)针对性原则(2)实用性原则(3)预测性原则(4)综合性原则(5)区域性原则(6)社会性原则

5、环境工程地质图编制方法与步骤

(1)搜集基础图件与基础资料(2)野外调查(3)编制工程地质专题图(4)编制环境工程地质预测图与评价图

6、矿区环境工程地质图件

(1)污染源分布图

污染源分布图即是以矿区地形地质图(或总平面图)为底图,反映各环节单一污染特征的图件。它可按引起污染的原因分为自然污染源分布图和开发污染源分布图;如果将污染源及污染环境单元分类表示,即构成了污染类型图。

(2)环境质量评价图

环境质量评价图是以矿区地形地质图为底图,反映环境质量评价参数变化、环境背景(包括地质背景)、环境质量评价结果的图件。可分为单项环境质量评价图和综合环境质量评价图。

(3)污染程度图

污染程度图用以反映污染物的种类、污染浓度变化值,监测样品的最大、最小、平均值和超标率,有害元素与其它相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含量、生物毒理试验指标、特殊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相关关系,有害物质浓度和污染程度与季节、雨量、气候条件以及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变化等的关系。可用等值线、变化曲线、相关曲线、直方图等表示。

(完整版)工程地质学名词解释

1工程地质学: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相关的地质环境问题,是工程科学和地质学相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 2工程地质条件:指与工程建筑物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地质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结构、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是一个综合概念 3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条件与建筑物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或问题。如:地基沉降、水库渗漏等。 4岩体:为各类演示在自然历史形成过程中,受到地壳运动等的影响所形成的地质体,它是岩层层理、节理裂缝、断层等切割成的碎裂块体所组成。 5建筑场地烈度:也称为小区域烈度,指因建筑场地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不同而引起的基建筑场地烈度本烈度的提高或降低 6地基承载力:是指地基所承受由建(构)筑物基础传来的荷载的能力。 7岩石: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由一种或几种矿物自然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8矿物:存在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和化合物。称为矿物。9土体: 分布于地壳表部尚未固结成岩体的松散堆积物。 10地质构造: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发展工程中,地壳经受了长期、多次复杂的构造运动和岩浆侵入等的影响,使地壳岩层受到压缩、拉伸、剪切、扭曲、相对位移和岩浆侵入的冲切、上覆、下顶,以及热熔岩浆围岩的挤压与摩擦等的作用,引起地壳中岩层产生倾斜、褶皱、断裂和侵入岩体的贯穿与覆盖等,形成的各种岩层形态和行迹在空间的分布,称为地质构造。 11岩层产状:是指岩层的空间位置。岩层产状要素:岩层的产状用走向、倾向和倾角来表示,称产状要素。 12褶皱构造:一系列波浪起伏的弯曲状而未丧失其连续性的构造 13断裂构造:构成地壳的岩体,受力作用发生变形,当变形达到一定程度后,使岩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产生各种大小不一的断裂,称为断裂构造。 14节理:节理也称裂隙,是存在于岩体中的裂缝,为岩体受力作用断裂后,两侧岩体没有显著位移的小型断裂构造。 15断层:岩层受力作用断裂后,岩层沿着破裂面产生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断层 16岩石:组成地壳的基本物质是岩石,它们都是在一定地质条件下,由一种或几种矿物自然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17岩体:为各类演示在自然历史形成过程中,受到地壳运动等的影响所形成的地质体,它是岩层层理、节理裂缝、断层等切割成的碎裂块体所组成。 18软弱夹层:在坚硬岩层中夹有的力学强度低、泥质或炭质含量高、遇水易软化、延伸较长和厚度岩层。 19泥化夹层:指受风化或构造破坏,原状结构发生显著变异并在地下水长期作用下,形成含水量在塑限和流限之间的泥状软弱夹层。根据泥化机制的不同,泥化夹层可划分为泥化型和蚀变—泥化型。 20岩体结构:岩体结构是指岩体中结构面与结构体的组合方式。形成多种多样的结构类型。具有不同的工程地质特性(承载能力,变形,抗风化能力,渗透性等) 21土:连续坚固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大小悬殊的颗粒,在原地残留或经过不同的搬运方式,在各种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堆积物。 22土的结构:土的结构是指土颗粒本身的特点和颗粒间相互关系的综合特征。 23土的触变性:当粘性土结构受扰动时,土的强度降低。但静置一段时间,土的强度又逐渐增长,这种性质称为土的触变性 24土的构造:是指土体构成上的不均匀性特征的总合。 25土的压缩性:土在压力作用下体积缩小的特性。 26坡积土:是经雨雪水的细水片流缓慢洗涮,剥蚀,及土粒在重力作用下,顺着山坡逐渐移动形成的堆积物。 27洪积土:由暴雨或大量融雪骤然集聚而成的暂时性山洪急流带来的碎屑物质在山沟的出口处或山前倾斜平原堆积形成的土体。 28冲积土:由河流的流水作用将碎屑物质搬运到河谷中坡降平缓的地段而成的土体。29风积土:风积土是指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岩石的风化碎屑物被风吹杨,搬运一段距离后,在有利的条件下堆积起来的一类土。 30填土:是一定的地质,地貌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由于人类活动而堆积的土。 31地下水:存在于地壳表面以下岩土空隙中的水称为地下水。 32潜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层较稳定的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叫潜水。33承压水:地表以下充满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重力水称为承压水或自流水。 34岩融水:埋藏于溶隙中的重力水。

工程地质学课本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绪言 1. 谓工程地质学? 答: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人类工程建筑等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 2. 谓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 答:①阐明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并指出其对建筑物有利的和不利的因素。②论证建筑场地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给出确切的结论。③选择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场地,并根据场地的地质条件合理配置各个建筑物。④根据建筑场地的具体地质条件,提出有关建筑物类型、规模、结构和施工法的合理化建议,以及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所应注意的地质要求。⑤研究工程建筑物兴建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其发展演化趋势,并提出对地质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建议。⑥为拟订改善和防治不良地质作用的措施案提供地质依据。3. 谓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容? 答:①岩土工程性质的研究。②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的研究。③工程地质勘查理论技术法的研究。④区域工程地质的研究。 4. 谓工程地质条件? 答:工程地质条件是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①岩土的类型及其工程性质。②地质构造。③水文地质条件。④动力地质作用。⑤地形地貌条件。 ⑥天然建筑材料。 5. 谓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问题指已有的工程地质条件在工程建筑和运行期间产生的一些新的变化和发展,构成威胁影响工程建筑的安全。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包括①地基稳定性问题。②斜坡稳定性问题。③洞室围岩稳定性问题。④区域稳定性问题。

6. 简述工程地质学与岩土工程的关系。 答:工程地质是岩土工程的基础,岩土工程是工程地质的延伸。 7. 简述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 答:17世纪以后开始出现地质环境对建筑影响的文献资料,工程地质学产生了萌芽。20世纪初工程地质研究已经由欧美向发展中扩展并稳定发展。未来工程地质学会与其他学科更加紧密相连,与各相关学科更好地交叉和结合,促进基本理论、分析法和研究手段等各面不断更新和前进,进而使工程地质学的涵不断变化、外延扩展。 8. 简述本课程的学习要求。 答:见课本P8-P9。 第二章矿物与岩 1.谓克拉克值?地壳主要由哪些元素组成? 答:地壳中各种化学元素平均含量的原子百分数成为原子克拉克值,又称元素丰度。地壳主要由氧、硅、铝、铁、钙、钠、镁、钾、钛和氢十种元素组成。 2.根据地震资料,地球部圈层可以划分为哪几个圈层?各圈层的物质组成是什 么?各圈层之间的不连续界面是什么? 答:地球部圈层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由沉积岩、花岗岩和玄武岩组成;地幔由二辉橄榄岩组成;地核由铁、镍、硅构成的物质组成。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完整版)《工程地质学》复习试题[附答案解析]

《工程地质学》复习题(含答案) (此答案均为本人自己整理,如有失误敬请指正) 一、填空题: 1. 矿物的硬度是指矿物抵抗刻划、摩擦、压入的能力。 2. 岩浆侵入时,岩浆和围岩的接触带受到岩浆的热力与其分化出的气体和液体的作用,使围岩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地质作用称为接触变质作用。 3. 岩石的水理性质通常包括岩石的吸水性、透水性、软化性和抗冻性。 4. 在陡峭的斜坡上,巨大岩块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而猛烈地向下倾倒、翻滚、崩落的现象,称为崩塌。 5. 所谓岩崩是指在地下开挖或开采过程中,围岩突发性地以岩块弹射、声响及冲击波等类似爆炸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脆性破坏现象。 6. 管涌是指在渗流作用下,地基土体中的细小颗粒,通过粗大颗粒的孔隙,发生移动或被水流带出的现象。 7. 对于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类型,地下水中的SO4^2-,离子与水泥中的某些成分相互作用,生成含水硫酸盐晶体,造成体积的急剧膨胀,使水泥结构疏松或破坏。该种腐蚀属于结晶类腐蚀类型。 8. 常用的工程地质测绘方法有:路线穿越法、界线追索法和布点法。 9. 某一勘察工程,需要配合设计与施工单位进行勘察,以解决与施工有关的岩土工程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勘察资料,应进行施工勘察。 10. 静力载荷试验是指在拟建建筑场地中挖至设计基础埋置深度的平整坑底,放置一定规格的方形或圆形承压板,然后再其上面逐级施加荷载,测定相应荷载作用下地基土的稳定沉降量,并作为分析岩土的承载力和变形的一种手段。 11. 断口是矿物受打击后所产生的不规则的破裂面。 12. 动力变质作用是指因地壳运动而产生的局部应力是岩石破碎和变形,其中机械过程占主导的一种变质作用。 13. 岩石的水理性质通常包括岩石的持水性、透水性、软化性和抗冻性。 14.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原有的稳定状态,沿着斜坡内部某些滑动面(或滑动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15.流土是指在在自下而上的渗流作用下,当渗流力大于土体的重度或地下水的水力梯度大于临界水力梯度时,粘性土或无粘性土中某一范围内的颗粒或颗粒群同时发生移动的现象。 16.岩溶,国际上统称喀斯特,是指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的结果而产生的一系列地质现象。 17.标准贯入试验是用重63.5kg 的穿心锤,以760mm 高的落距,将置于试验土层上的特制的对开式标准贯入器打入孔底,先打入孔底15cm,不计锤击数,然后再打入30cm,并记下锤击数N。 18. 解理是指矿物被敲打后,沿一定方向破裂成平面的性质。 19. 岩浆岩可根据的SiO2含量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 20. 软化夹层是指在坚硬岩层中夹有力学强度低,泥质或炭质含量高,遇水易软化,延伸较长,但厚度较薄的软弱岩层。 21. 世界通用的地质年代单位包括宙、代、纪和世。 22. 节理是指岩层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发生破裂,两侧岩石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 23. 某河流阶地,分布于河流上游的山间河谷中,由基岩组成,切割不同的岩层,阶面上残

工程地质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概念 (1)、工程地质学 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以便科学评估,合理利用,有效改进和妥善保护地质环境的科学。 (2)、工程地质条件 指工程建筑物所在地区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环境各项因素的综合。 (3)、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建筑条件与工程建筑物之间存在的矛盾或问题。 (4)、岩土工程 土木工程中涉及岩石、土、地下、水中的部分称岩土工程。 2、简述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1)地质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 ①影响工程活动的安全 ②影响工程建筑的稳定性和正常使用 (2)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制约(工程活动破坏地质环境) (3)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 人类开采矿产会对地质环境造成破坏,形成各类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影响人类工程活动,比如工程建设必须作地下水保护论证、渗漏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压覆矿产调查等等 3、工程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哪些? ①岩土类型及性质(地层岩性与性质) ②地质构造(断层、褶皱、节理等) ③地形地貌(平原、丘陵、山区等) ④水文地质(地下水成因、埋藏、动态、成分等) ⑤不良地质现象(滑坡、岩溶、泥石流等) ⑥天然建筑材料(砂砾、石块等) 4.工程地质问题主要包括哪些? ①区域稳定性问题 ②地基稳定性问题 ③斜坡稳定性问题 ④围岩稳定性问题 5.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是什么? (1)区域稳定性研究与评价—由内力地质作用引起的断裂活动,地震对工程建设地区稳定性的影响 (2)地基稳定性研究与评价—指地基的牢固,坚实性 (3)环境影响评价—指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总的来说就是研究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制约关系,促使矛盾转化和解决,既保证工程安全,经济,正常使用,又合理开发和利用地质条件 6.说明工程地质在土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设计方案类型,施工工期的长短和工程投资的大小,影响基础建设

工程地质学名词解释

工程地质学名词解释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工程地质学名词解释 1.矿物:存在岩石圈内,由地质作用形成,具有一定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的固 体。 2.硬度:鉴定矿物物理性质的标准:矿物抵抗外力刻划、研磨的能力。 3.岩浆岩:岩石成因类型的一种,岩浆内部压力很大,在侵入或喷出的过程中 冷凝形成的。 4.变质岩:岩石成因类型的一种,母岩经过高温高压及化学成分加入等变质作 用,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变化后形成的新的岩石。 5.沉积岩:岩石成因类型的一种,母岩经过风化破碎后经搬运—沉积—固结成 岩。 6.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产物,指在岩石中构造运动留下的痕迹。 7.走向:地质界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用方位角表示,两个方向角相差 180°。 8.倾向:地质界面的法线在水平面的投影,指向是唯一的。 9.倾角:地质界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10.褶皱:组成地壳的岩层,收到构造应力的强烈作用使岩石发生弯曲变形。 11.背斜:从褶皱核部向两翼逐渐变新。 12.向斜:从褶皱核部向两翼逐渐变老。 13.节理:断裂构造的一种,其表示断裂面两侧岩土无明显相对位移。 14.断层:断裂构造的一种,其表示断裂面两侧岩土有明显相对位移。 15.正断层:断层上下盘相对位移有垂直方向位移分量,且上盘沿断层面相对下 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 16.逆断层:断层上下盘相对位移无垂直方向位移分量,且上盘沿断层面相对上 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17.平推(移)断层:断层上下盘相对位移无垂直方向位移分量,相对位移沿断 面走向。 18.整合接触:沉积岩岩层上下接触的地层,沉积地质年代是连续的。 19.界限含水量:土的性状发生改变时所对应的含水量。 20.塑限含水量:土具有可塑性时所含最小的含水量。 21.液限含水量:土进入可流动状态时的最小含水量。 22.塑性指数:Ip=Wl-Wp 其中:Wl:液限:Wp:塑限。 23.液性指数:B=(W-Wp)/(Wl-Wp)其中:W:土的天然含水量。 24.坡积土:在山脚下,由于斜坡岩石风化滑落下的土。 25.残积土:出现在山坡或平地,岩石风化没经过搬运的土。 26.洪积土:岩石强烈风化,由洪水搬运且沉积在山前地带的土。 27.冲击土:河流搬运,且沉积在河谷坡降平缓地段。 28.含水层:被水饱含且具有一定的导水能力的储水介质层,具有外来补给。 29.隔水层:不导水的介质层。 30.潜水:地下饱和带中,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 31.承压水:地下饱和带中,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 32.上层滞水: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 33.风化作用:岩石在温度、水等外部因素作用下发生破裂,或矿物成分发生改 变。 34.滑坡:斜坡土体和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滑动。

工程地质学重点

工程地质学(engineering geology)的基本概念: 是介于地学与工程学之间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它研究土木工程中的地质问题,也就是研究在工程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营的实施过程中合理地处理和正确地使用自然地质条件和改造不良地质条件等地质问题。工程地质学是为了解决地质条件与人类工程活动之间矛盾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工程地质条件: 由于地质因素对工程建筑的利用和改造有影响,因而把这些地质因素综合称为工程地质条件,建筑场地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自然地质作用与现象等都是工程地质条件所包含的因素。 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设之间的矛盾问题: 地质条件与人类工程活动之间矛盾 1. 地质环境对工程活动的制约作用。 即地质条件以一定的作用方式影响工程建设。 如:地震、软土地基、岩溶洞穴、滑坡、崩塌…… 2. 人类的工程活动又反作用于地质环境。 如: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库修建诱发地震;人工开挖引起边坡破坏; 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应用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调查研究和解决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研究目的是查明建设地区或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预测和评价可能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及对建筑物或地质环境的影响,提出防治措施,以保证工程建设的正常进行。 工程地质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工程地质工作的三大支柱:(1)构造地质与岩体结构(2)工程地质力学(3)地质技术 工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地质学方法(2)实验和测试方法(3)计算

方法(4)模拟方法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1、岩土体的分布规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研究 2、不良地质作用(地质灾害)及其防治研究 3、工程地质勘察技术研究 4、区域工程地质研究 二、工程地质学的作用及其发展 第一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到60年代 第二阶段:到60年代末 第三阶段:80年代以来 1.大力开展地质工程研究 2.加强地质预报研究 3.加强地质体的改造 4.加强环境地质工作 第1章矿物和岩石 概述 地壳(Crust) 地球是一个实心的椭球体,两极稍扁平,赤道部分略向外突出,极半径(Polar radius)约为6365km,赤道半径(Eguatorial radius)约为6378km,平均半径(Average radius)约为6371km。 由于目前勘探手段的限制,我们只能通过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的一些情况。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各部位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基本圈层。

工程地质学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工程地质学》考试大纲 试卷结构: 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约占30~40% 问答题(包括论述题)约占60~70% 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工程地质学基本概念及方法 考试内容 工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实际意义,它与其它学科间的相互关系,工程地质学发展历史、现状和研究前沿。 考试要求 1. 理解工程地质学的内涵及任务; 2. 掌握工程地质学所涉及的基本概念,例如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问题等; 3. 掌握工程地质学研究方法,针对各类工程地质问题的研究思路及基本方法; 4. 了解工程地质学与其它学科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前沿。 二、活断层工程地质研究 考试内容 活断层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活断层鉴别及研究方法、活断层区建筑原则。 考试要求 1. 理解活断层的定义及其内涵; 2. 掌握活断层的基本特征; 3. 掌握活断层的鉴别方法; 4. 掌握活断层区建筑原则及防治对策; 5. 了解活断层工程地质评价理论及方法。 三、地震工程地质研究 考试内容 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基本特征、地震效应、场地条件对震害的影响、地震小区划、建筑抗震原则及措施 考试要求 1. 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掌握地震的相关概念; 2. 掌握地震地质基本特征; 3. 掌握地震效应类型及相关概念; 4. 掌握振动破坏效应的评价方法;

5. 掌握砂土振动液化的机理、影响因素、评价方法及防护措施; 6. 掌握场地条件对震害的影响; 7. 掌握地震小区划的原理及方法; 8. 掌握地震区建筑抗震原则及措施; 9. 了解我国地震分布的规律; 10. 了解地震的成因理论与机制。 四、岩石风化工程地质研究 考试内容 岩石风化基本概念、影响岩石风化因素、风化壳及分带标志和方法、岩石风化防护措施考试要求 1. 掌握岩石风化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影响岩石风化因素; 3. 掌握风化壳垂直分带标志及方法; 4. 掌握岩石风化防护措施。 五、斜坡变形破坏工程地质研究 考试内容 基本概念、斜坡应力分布特征、斜坡变形破坏形式及机理、崩塌形成条件及基本特征、滑坡形态要素及分类、稳定性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斜坡变形破坏预测预报原理及防治措施考试要求 1. 理解斜坡的重应力分布特征,掌握影响斜坡应力分布的因素; 2. 理解斜坡的变形破坏的实质,掌握斜坡的变形破坏的基本形式; 3. 掌握崩塌形成条件及基本特征; 4. 掌握崩塌变形破坏的评价方法; 5. 掌握滑坡的形态要素及识别滑坡的方法; 6. 掌握滑坡分类依据及常用分类方案; 7. 掌握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 8. 掌握斜坡稳定性评价的基本方法,重点掌握刚体极限平衡法评价的思路及原理; 9. 掌握滑坡防治的基本原则与方法,重点掌握具体防治措施的特点及防治针对性; 10. 了解滑坡空间预测、时间预报的基本原理及研究思路。 六、渗透变形工程地质研究 考试内容 渗透变形概念及形式、产生渗透变形的基本条件、渗透变形预测、防治措施 考试要求 1. 理解渗透变形的基本概念,掌握影响渗透变形的基本形式; 2. 掌握产生渗透变形的基本条件及其影响规律; 3. 掌握渗透变形预测思路及评价方法; 4. 掌握渗透变形的防治原则及防治措施。 七、岩溶工程地质研究 考试内容 溶蚀机理、岩溶发育的影响因素、岩溶渗漏工程地质问题分析、岩溶塌陷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学基础重点

第一章1、概念工程地质学: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并保证这种制约关系向良性方向发展的科学。 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址结构、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工程地质问题:是指工程地质条件与建筑物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是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制约的主要形式。 工程地质分析:是工程地质学一个重要分支,是分析工程地质问题产生的地质条件、力学机制及其发展演化规律,以使正确评价和有效防治其不良影响的一门学科。 工程地质分析的基本方法:①定性研究②定量研究2、简述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关系地质环境对人类工程活动的制约(主要部分):①影响工程活动的安 全②影响工程建筑物的稳定和正常使用③工程造价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制约(次要部分)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3、工程地质分析的内容包括哪些 ①区域稳定性问题②岩体稳定问题③与地下渗流相关的问题④与侵蚀淤积有关的工程问题第二章(重点)1、活断层:是指目前正在活动着的断层,或是近期(约10万年)曾 有过活动而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重新活动的断层,后一种情况可称为潜在活断层。 2、断层的作用表现:①它对岩体的稳定性和渗透性,地震活动和区域稳定有重大的影响。 ②它可能是地下水运动的良好通道和汇聚的场所,在规模较大的断层附近或断层发育地区常久贮存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石油。 3、板块构造理论? 4、断层要素:①断层面②断层线③断层带④断盘⑤断距 5、断层的野外识别方法:①地貌上的特征②地层特征③断层的伴生构造④水系 6、请简述断层的工程评价:①降低了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②跨越断裂构造带的建筑物③隧洞工程,通过断裂破碎带时易发生坍塌④可能发生新的移动,从而影响建筑物的稳定 7、活断层的活动方式:①粘滑型②蠕滑型8活断层的鉴别标志:①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标志②历史地震及历史期地震错段标志③微地震测量及地形变

工程地质学基础(完整版)word版本

工程地质学基础(完整 版)

绪论蒲博文 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它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属于应用地质学的范畴。 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 ?阐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并指出对建筑物有利和不利的因素。 ?论证建筑物所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做出确切的结论。 ?选择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场址,并根据场址的地质条件合理配置各个建筑物。 ?研究工程建筑物兴建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其发展演化趋势,并提出对地质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建议。 ?根据建筑场址的具体地质条件,提出有关建筑物类型、规模、结构和施工方法的合理建议以及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所应注意的地质要求。 ?为拟定防治和改善不良和地质作用的措施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自然历史分析法、数学力学分析法、模型模拟试验法、工程地质类比法。 工程地质条件:是指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地质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结构、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工程地质问题:是指工程地质条件与建筑物之间所存在矛盾。 第四章活断层与地震 活断层:一般是是指近期曾有过活动或正在活动或将来有可能重新活动的层。 活断层的基本特征: ?活断层的继承性与反复性。 ?活断层是深大断裂复活运动的产物。

?活断层的活动方式。(一种是以地震方式产生间歇性的突然滑动称之为地震断层或者粘滑性断层。一种是沿断层面两侧岩层连续缓慢的滑动称之为蠕变断层或者蠕滑型断层) 活断层的鉴别: ?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特征 ①地质特征:最新沉积物的地层错开,是鉴别活断层最可靠的依据。 ②地貌特征:活断层往往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地貌单元的分界线,并加强各地貌单元的差异性。活断层往往构成同一地貌单元或地貌系统的分解和异常。走滑型的活断层可使穿过它的河流、沟谷方向发生明显的变化。在活动断裂带上,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工程动力地质现象常呈线性密集分布。 ③水文地质方面:活动断裂带的透水性和导水性较强,因此当地型、地貌条件合适时,岩断裂带泉水常呈线性分布,且植被发育。而且活断层沿线常有温泉出露。 ?历史地震和历史地表错断资料。 ?用仪器测定 ?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 活断层地区的建筑原则: 1、建筑场址一般应避开活断层断裂带 2、线路工程必须跨越活断层时,尽量与其大角度相交,并尽量避开主断层。 3、必须在活断层地区兴建的建筑物,尽可能的选择稳定地块即“安全岛”,尽量在 下盘。 4、在活断层区兴建工程,应采用抗震结构和建筑形式。 地震:在地壳表层,因弹性传播所引起的振动作用或现象。按构造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工程地质学专业词汇(英语)

英汉工程地质学专业词汇 (与双语教学讲义Engineering Geology 配套使用) 黄雨选编 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 2009.10

编写说明 为了配合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学双语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于2009年,从F. G. Bell所编著的Engineering Geology(Second edition 2007)及Tony Waltham所编著的Foundations of Engineering Geology(Second edition 2001)两本书中选编了与工程地质学关系较密切的部分专业词汇,以英汉对照的形式刊出,便于学生使用。以求对学生在双语教学课堂和课后学习时有所帮助。使用过程中若发现不当之处,欢迎多提批评和建议,以便及时补充更正。 编者 2009年10月

Content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 Chapter 2 Rock Types and Stratigraphy .. (1) Chapter 3 Geological Structure (4) Chapter 4 Soil Engineering Properties and Classification (5) Chapter 5 Groundwater (7) Chapter 6 The main engineering geology problems in civil engineering (8) chapter 7 In-situ test (10) Chapter 8 Site investigation (10)

工程地质学复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什么是工程地质条件?什么是工程地质问题? 答:工程地质条件定义: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要素之综合,包括地形地貌条件、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质构造与地应力、水文地质条件、物理(自然)地质现象、以及天然建筑材料等六个要素。工程地质问题定义:工程建筑与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引起的,对建筑本身的顺利施工和正常运行或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地质问题称之为工程地质问题 1、工程地质条件: 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或是工程建筑物所在地质环境的各项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2、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物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或问题。 3、工程地质学: 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又是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的分支学科,它是工程科学与地质科学相互渗透交叉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从是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是服务于工程建设的应用科学。 岩体 通常把在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岩石成分和一定结构,并赋存于一定地应力状态的地质环境中的地质体,称为岩体。 岩体:由一定岩石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赋存于一定的地质和物理环境中等地质体。岩石: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2、风化壳; 3、风化作用; 4、变质作用; 5、地质作用; 6、岩浆作用; 7、地震作用?; 8、内力地质作用; 9、外力地质作用;10、地壳运动。 答:2. 地壳表层岩石风化的结果,除一部分溶解物质流失以外,其碎屑残余物质和新生成的化学残余物质大都残留在原来岩石的表层。这个由风化残余物质组成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或者说已风化了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就称为风化壳或风化带。 3. 地表表层的岩石在阳光、风、电、大气降水、气温变化等外营力作用下及生物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会引起岩石矿物成分以及结构构造的变化,是岩石逐渐发生破坏的过程称为风化作用。 4. 地球内力引起岩石产生结构、构造以及矿物成分改变而形成新岩石的过程称为变质作用,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5. 地质作用是

工程地质学(电子版)

绪论 讲授自然动力及人类活动引起有关物理地质现象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从工程地质角度研究这些动力地质现象的基本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备解决某些重大工程地质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本课程的应用性很强,要求学生尽可能紧密联系工程实践进行学习。 1、工程地质学概论. 李智毅,杨裕云.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张倬元,地质出版社 3、工程地质学基础. 李智毅,王智济,杨裕云.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4、专门工程地质学. 张咸恭,李智毅,郑达辉,李日国. 地质出版社 5、岩体结构力学. 孙广忠. 科学出版社 6、工程地质数值模拟的理论与方法. 唐辉明,晏鄂川,胡新丽. 中国地 质大学出版社 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 地质环境对工程活动的制约关系 工程建筑的稳定和正常使用 工程活动的安全 工程造价 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工程活动规模愈大,地质环境的变化愈大。 总之,地质环境和工程活动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 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要素的综合,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条件、自然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Ⅰ地层岩性: 工程地质条件的最基本要素,任何建筑物都脱离不开土体或岩体。岩土的类型不同,其性质有很大差别,工程意义大不一样。 Ⅱ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对建筑场地的选择,特别是线性建筑线路方案的选择意义重大,如能合理利用地形地貌条件,不但能大量节约投资,而且对建筑群中各种建筑物的布局和建筑物的型式、规模及施工条件也有直接影响。 地形地貌还能反映地区的地质结构和水文地质结构特征。 Ⅲ地质结构: 包括地质构造、岩土单元的组合关系及各类结构面的性质和空间分布。 Ⅳ水文地质条件: 对工程有影响的因素是:地下水类型,地下水位及其变动幅度,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分布及组合关系,各自的厚度,土层或岩层渗透性的强弱及其渗透系数,富水性,承压含水层的特征及水头。 Ⅴ物理地质现象 指对工程建设有影响的自然地质作用和现象。地壳表层经常处于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强烈影响之下,对建筑物造成威胁和破坏,其规模常巨大,甚至是区域性的。

工程地质学基础(完整版)

绪论蒲博文 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它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属于应用地质学的范畴。 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 ?阐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并指出对建筑物有利和不利的因素。 ?论证建筑物所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做出确切的结论。 ?选择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场址,并根据场址的地质条件合理配置各个建筑物。 ?研究工程建筑物兴建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其发展演化趋势,并提出对地质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建议。 ?根据建筑场址的具体地质条件,提出有关建筑物类型、规模、结构和施工方法的合理建议以及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所应注意的地质要求。 ?为拟定防治和改善不良和地质作用的措施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自然历史分析法、数学力学分析法、模型模拟试验法、工程地质类比法。 工程地质条件:是指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地质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结构、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工程地质问题:是指工程地质条件与建筑物之间所存在矛盾。 第四章活断层与地震 活断层:一般是是指近期曾有过活动或正在活动或将来有可能重新活动的层。 活断层的基本特征: ?活断层的继承性与反复性。 ?活断层是深大断裂复活运动的产物。

?活断层的活动方式。(一种是以地震方式产生间歇性的突然滑动称之为地震断层或者粘滑性断层。一种是沿断层面两侧岩层连续缓慢的滑动称之为蠕变断层或者蠕滑型断层)活断层的鉴别: ?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特征 ①地质特征:最新沉积物的地层错开,是鉴别活断层最可靠的依据。 ②地貌特征:活断层往往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地貌单元的分界线,并加强各地貌单元的差异性。活断层往往构成同一地貌单元或地貌系统的分解和异常。走滑型的活断层可使穿过它的河流、沟谷方向发生明显的变化。在活动断裂带上,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工程动力地质现象常呈线性密集分布。 ③水文地质方面:活动断裂带的透水性和导水性较强,因此当地型、地貌条件合适时,岩断裂带泉水常呈线性分布,且植被发育。而且活断层沿线常有温泉出露。 ?历史地震和历史地表错断资料。 ?用仪器测定 ?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 活断层地区的建筑原则: 1、建筑场址一般应避开活断层断裂带 2、线路工程必须跨越活断层时,尽量与其大角度相交,并尽量避开主断层。 3、必须在活断层地区兴建的建筑物,尽可能的选择稳定地块即“安全岛”,尽量在 下盘。 4、在活断层区兴建工程,应采用抗震结构和建筑形式。 地震:在地壳表层,因弹性传播所引起的振动作用或现象。按构造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震源机制:地震发生的物理过程或者震源物理过程,称为震源机制,它可通过多个地震台的地震记录图来确定。

工程地质学重点知识总结

绪论 定义:工程地质学: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地质学科,它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它是工程科学与地质科学相互交叉、渗透而成的一门边缘学科。 从工程地质角度,工程分三类:1、将工程岩土作为地基利用的工程;2、边坡岩土作为利用对象的工程;3、地下硐室作为利用对象的工程; 研究对象:地壳-【地壳主要由岩石圈组成】 地质环境:自然环境的一种,指由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组成的环境系统。地质环境是地球演化的产物。 }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 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应力。力是能的表现,按照能的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产生的,它主要发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外力地质作用几乎都有重力能参与。外力地质作用使地表形态和地壳岩石组成发生变化。 外能,主要有太阳辐射热、位能、潮汐能和生物能等

内力作用:遍及岩石圈甚至整个地球,主要包括: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震作用等;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能力来源:主要有地内热能、重力能、地球旋转能、化学能和结晶能。 《 基本任务:查明工程地质条件; 中心任务: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评价 人类的所有工程都建造在地壳表层的一定的地质环境中。人类工程活动会使得自然地质环境发生变化【正反两方面】研究内容:1、工程岩土的性质2、各种动力作用3、岩土的应力-应变、破坏、力学模型等;4、对原有地质环境的改造5、进行工程地质区划6、科学预测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7、工程地质勘察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 研究方法:1、自然历史分析法—地质学分析;研究地质体、地质现象、自然地质历史形成演化。地质基础工作。基本的研究方法。 2、数学力学分析法—定量分析计算、评价 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地质分析为基础—地质模型—数学模型(理论经验公式等)—代入有关参数进行计算。

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

《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译名】:Engineering Geology 【适用专业】:地质工程 【学分数】:2.5 【总学时】:40 【实践学时】:8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地质工程专业本科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课程系统地讲授岩土工程地质性质及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系统概括了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适量安排一定时间的参观及试验。通过本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与方法,了解国内外工程地质学领域的研究动态,能从系统的、动态的角度认识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为今后研究与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地质、环境地质等方面有关的工程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岩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等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并能初步应用工程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工程地质问题,能运用力学原理进行工程地质问题的定量评价等。为学习后继课程以及从事工程地质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工程地质问题分析中的地质思维逻辑,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学习前必须学习《动力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地层学》、《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工程力学》等课程。 四、课程内容 绪论 一、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二、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分科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三、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

四、本课程的内容与学习方法 重点了解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了解工程地质学分科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 重点: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问题的概念;工程地质学的意义 第一章土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构造 第一节土的粒度成分 粒径、粒组概念;粒组划分;粒度成分测定与表示;土按粒度成分分类; 第二节土的矿物成分 土中矿物成分类型;矿物成分与粒度成分的关系;粘土矿物的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第一节土中的水与气体 土中水的基本类型与特征;土中的气体 第四节土的构造与构造 土的结构的概念;土粒间的连结关系;土的结构类型;土的构造的概念;土的构造 本章要求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并了解有关土的粒度成分;土的矿物成分;土中的水和气体;及土的结构、构造。 重点:粒度、粒组及土的组成及其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土的物理性质 第一节土的基本物理性质 土的三相组成;土粒密度;土的密度;土的含水性;土的孔隙性;土的基本物理性质间的关系 第二节细粒土的稠度与可塑性 细粒土的稠度状态;界限含水率;塑限与液限;细粒土的可塑性;塑性指数;液性指数;塑性图 第三节细粒土的胀缩性与崩解性 细粒土的胀缩性;收缩性、膨胀性的概念;表征胀缩性的指标;细粒土崩解性及其表征 第四节土的透水性与毛细性 土的透水性概念;渗透系数;影响土透水性的因素;土的毛细水及其表征;影响土毛细性的因素 本章要求掌握有关土的物理性质的基本概念及其测定方法;重点了解土的基本物理性质、细粒土的稠度和可塑性、胀缩性和崩解性及土的透水性和毛细性以及这些性质对土工程地质性质的影响。

工程地质学 名词解释,问答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岩石: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由一种或几种矿物自然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2.矿物:存在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和化合物。称为矿物。 3.造岩矿物:构成岩石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4.岩浆岩的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的大小,形状及及其相互结合的 情况。有1.全晶质结构,2.半晶质结构,3.非晶质结构。 5.岩浆岩的构造,是指矿物在岩石中的组合方式和空间分布情况。分为1.块状构造, 2.流纹状构造, 3.气孔状构造, 4.杏仁状构造 6.绝对年代:是指组成地壳的岩石从形成到现在有多少年。它能说明岩层形成的确切时间, 不能反映岩层形成的地质过程。 7.相对地质年代:能说明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及其相对的新老关系,不能说明形成的年代。 地质工作中,一般用相对地质年代为主。 8.地质构造:构造变动在岩层和岩体中遗留下来的各种构造行迹,称为地质构造。 9.褶皱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受构造应力的强烈作用,使岩层形成一系列波状弯曲而未 丧失其连续性的构造,称为褶皱构造。 10.断裂构造:构成地壳的岩体,受力作用发生变形,当变形达到一定程度后,使岩体的连 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产生各种大小不一的断裂,称为断裂构造。 11.残积土:是岩石经风化后未被搬运的那一部分原岩风化剥蚀后的产物。 12.坡积土:是经雨雪水的细水片流缓慢洗涮,剥蚀,及土粒在重力作用下,顺着山坡逐渐 移动形成的堆积物。 13.洪积土:由暴雨或大量融雪骤然集聚而成的暂时性山洪急流带来的碎屑物质在山沟的 出口处或山前倾斜平原堆积形成的土体。 14.冲积土:由河流的流水作用将碎屑物质搬运到河谷中坡降平缓的地段而成的土体。 15.软土:泛指淤泥及淤泥质土,是第四纪后期于沿海地区的滨海相,泻湖相,三角洲相和 溺谷相,内陆平原或山区的湖相和冲积洪积沼泽相等静水或非常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并经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的饱和软粘性土。 16.红粘土:是指在亚热带湿热气候条件下,碳酸盐类岩石及其间杂的其他岩石,经红土化 作用形成的高塑性粘土。 17.膨胀土:是指含有大量强亲水性粘土矿物成分,具有显著的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且胀 缩变形往复可逆的高塑性粘土。 18.填土:是一定的地质,地貌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由于人类活动而堆积的土。 19.地下水:存在于地壳表面以下岩土空隙中的水称为地下水。 20.含水层:能够给出并透过相当数量重力水的岩层或土层。 21.隔水层:是指那些不能给出并透过水的岩层,土层,或者这些岩土层给出与透过水的数 量是微不足道的。 22.潜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层较稳定的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叫潜水。 23.承压水:地表以下充满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重力水称为承压水或自流水。 24.风化:位于地壳表面或接近于地面的岩石经受着风,电,大气降水和温度等大气营力以 及生物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岩石会发生破碎或成分变化,这种变化的过程称为风化。25.滑坡:是斜坡土体和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原有的稳定状态,沿着斜坡内某些滑动面(或 滑动带)作整体下滑的现象。 26.崩塌:陡峻或极陡斜坡上,某些大块或巨快岩块,突然的崩落或滑落,顺山坡猛烈的翻 滚跳跃,岩块相互撞击破碎,最后堆积于坡脚,这一过程称为崩塌。

工程地质学内容资料

工程地质学 绪论 1.工程地质学研究内容:(1)岩土工程地质性质的研究(2)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的研究(3)工程地质勘察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4)区域工程地质的研究(5)环境工程地质的研究 2.工程地质条件:是指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或是工程建筑物所在地质环境的各项因素。 第一章岩土工程研究 1.土的粒度成分测定方法:土的粒度成分是指土中各个粒组的相对百分含量。粒度测定通过颗粒分析试验测定。包括筛分析方法(适用于砂粒以上较粗的颗粒)和净水沉降法(适用于粉粒以下颗粒)。 颗粒分析结果通过表格法和图解法来表示。常用的图解法有累积曲线、分布曲线和三角图法。 2.土的矿物成分: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可溶、难溶及不溶盐类,有机质,各种化合物及许多微量元素。 3.土中的水和气体: 土中的水分为矿物成分水和孔隙中的水。矿物成分谁又称矿物内部结合水,孔隙中的水即存在与土粒间孔隙中的水,包括液态水、气态水、固态水,液态水包括结合水、毛细水、重力水。 土中的气体成分和大气的成分相一致,但CO2含量高,O2含量低。 第二章土的物理性质 1.土的基本物理性质:土的物理性质是指土本身由于三相组成部分的

相对比例关系不同所表现的物理状态以及固、液两相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前者称土的基本物理性质,主要指土的轻重、干湿、松密等,后者主要包括土的稠度,塑性,胀缩性以及各类土的透水性和毛细性。①土的天然密度:天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的质量。②干密度:土的孔隙中完全没有水时的密度。(实测) ③饱和密度:土的孔隙完全被水充满时的密度。(计算)(4)土粒密度:固体颗粒的质量与其体积之比。(5)含水率:土中所含水分的质量与固体颗粒质量之比称为含水率。(6)饱和度:土中水的体积与孔隙体积的百分比值,他能说明孔隙中水的充填程度。(计算)(7)孔隙比:土中孔隙体积与固体颗粒体积之比,以e表示;(8)孔隙率:土中孔隙体积与总体积之比,以n表示; 2.细粒土的可塑性:细粒土的含水率在液限和塑限两个稠度界限之间时,在外力作用下可以揉塑成任意形状而不破坏土粒间的连结,并且在外力解除后任保持自己的形状。细粒土的这种性质称为可塑性。 3.液性指数:细粒土的天然含水率和塑限的差值与液限和塑性的差值之比。 4.达西定律:土在空隙中渗透流动的性能称为土的透水性。不同类型的土,孔隙大小不同,透水性也不同,水在天然土层中以层流形式运动,服从达西定律,也称土的渗透定律,即V=KI,式中,V为水在土中的渗透速度,K为渗透系数,I为水力坡度。 第三章土的力学性质 1.变形模量:指土在无侧限压缩条件下,压实力与相应的压缩应变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