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新青年失业群体2

浅析中国新青年失业群体2
浅析中国新青年失业群体2

浅析中国新青年失业群体

内容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技术不断进步,劳动需求必然减少,失业必然产生。失业问题也由此成为了公众瞩目的社会问题。失业意味着人力资源浪费;不失业,这些资源就可用于生产商品和劳务以满足社会需要。同时,对于失业者来说,失业意味着艰难。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尤其是中国这一人口大国,达到高水平的就业已成为国家的主要目标之一。中国26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就业和再就业是当代中国青年的首要问题,它不仅是一个事关青年权益和福祉的社会问题,而且是一个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问题。

一、中国新青年失业群体特性:

近些年来,人们所说的失业人员往往指的是下岗者,但事实上,目前还存在另外一个日益增大的失业群体,他们是城市里的年轻失业者,他们在初中、高中甚至更低学历毕业后加入失业行列,他们大多是受到“小皇帝”一般呵护的独生子女,他们在应试教育中成长,他们被称为”NETT一族”,新闻媒体称之为“傍老族”、“啃老族”,学界称之为“新失业群体”或“新无业群体”。

当代中国NEET族呈现出如下一些特征:1、NEET族主体多为独生子女;2、不少自愿失业的NEET一族家境较好;3、普遍缺少技能,缺少社会阅历,无稳定收入;4、思想特立独行,行为举止怪异,边缘化趋势明显。NEET一族的出现是时代的产物,或许也是社会现代化的代价之一,据西方发达国家NEET族的发展历程来看,NEET族作为边缘化的社会群体始终与主流社会价值观格格不入,他们极易因社会偏见和社会歧视而走入误途,不少NEET族就因此走上吸毒、卖淫、偷窃、抢劫、自杀的自我毁灭道路。毫无疑问,NEET族在转型中国社会的出现同样是件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仅就“傍老族”、“啃老族”现象就令许多家庭头痛不已,给社会造成巨大负担。

二、中国新青年失业群体面临的现状: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有人口13亿,占世界60亿人口的1/5还要强,就业始终是一个大问题,特别是在当前经济结构转型和国有企业转制的重要关头,就业矛盾更加突出。中国又是一个青年大国,有青年3.2亿,占中国人口的1/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年失业率一直处于居高不下的位臵。

2001年我国新增劳动年龄人口1100万人,实际新增劳动力800万人;2002年我国新增劳动年龄人口1400万人,实际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在这些新增的劳动力中,有相当一部分就处于“待业状态”。有专家预计,在今后几年中,我国新增劳动力中实现就业的比率只有40-50%之间,而没有能实现就业的,就会成为待业青年,并加入到这个“新失业群体”中去。

劳动部《2003--2004:中国就业报告》指出,当前正面临自然新生劳动力的高峰期。专家统计,城镇新增劳动力中只有40-50%能够实现就业。广东省社会和劳动保障厅调查显示,2004年第三季度全省城镇新成长失业青年为13.56万,人数已经超过就业转失业人员。而在需要就业的人群中,16-34岁年龄段约为50.15万,占总量的83.98%。

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部委在共同发布的《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中指出,2006年16岁以上人口增长达到高峰,劳动力增量为1700多万人,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总量累计约为2500万人,而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

仅有1100万个,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累计达到1400万人,比2005年增加100万人。同时,青年劳动力总量供给持续增长。2007年全国城镇新增劳动力1200万人,其中当年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210万人,复转军人50余万人,农转非人员260万人,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2万人),中职毕业生185万人。与此同时,农村现有劳动力4.97亿人,其中2亿多人已经转移就业,1.8亿人留在农村务农,尚余1.2亿富裕劳动力需要转移。另据中国劳动保障部对全国11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调查,大城市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仅占新增岗位总量的22%;2006年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与2005年实际接收安排的毕业生人数相比,降幅也达到了22%。青年总量失业是青年就业问题的基本原因。

以上数据显示,我国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青年失业成为全球性的挑战显得越来越严峻,同时也成为中国政府日益重视的现实问.

三、中国新青年失业群体日益激增的原因:

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显示,2001年以来,35岁以下的青年占下岗失业人员总数的70%,已成为失业人员的主体。青年总量失业与结构性失业的症结日益凸显,主要原因表现为以下三大矛盾:

1.青年劳动力总量供给持续增长与就业岗位不足之间的矛盾

青年总量失业是青年就业问题的基本原因,在全社会劳动力总量供给不断上升的同时,我国正面临着“无就业增长”的严峻现实。2006年7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2006亚洲太平洋地区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在东亚的成功故事背后,隐藏着无就业增长的挑战,尤其是中国。”“无就业增长”主要表现为就业弹性系数,即就业人数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很低。近二十年来,中国GDP增长创造的就业岗位和GDP就业弹性系数一直处于不断下降之中。20世纪80年代,GDP就业弹性系数为0.303,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创造240万个就业岗位;90年代就业弹性系数降至0.104,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只能创造70万个就业岗位;本世纪前5年,GDP就业弹性系数只有0.105,2005年跌至0.08,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创造的就业岗位已不足60万个。

2.青年劳动力素质的结构失衡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劳动力的素质结构与就业市场的内在要求相匹配,才能够减少由于劳动力知识结构或技能结构不适应就业市场的要求,而造成的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劳动力的素质结构包括劳动力素质的整体结构和劳动力个体素质的构成。当前,我国青年劳动力素质结构存在着整体失衡和个体缺陷并存的问题。

我国青年劳动力素质的整体结构失衡其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人才结构失衡。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素质结构的要求,从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上都应呈现为橄榄型,也就是中级人才所占比例较大,而初级、高级人才所占比例均低于中级人才的比例。发达国家的劳动力素质结构与就业市场基本匹配,其素质构成是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但据中国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统计显示,到2005年,全国共有高级工835.5万人,仅占17%,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占10%;中级工占40%,初级工却高达43%。

第二,市场供需失衡。研究表明,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速度,是培养专业人才速度的2-4倍,人才供给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第三,人才分布失衡。统计结果显示,全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70%以上主要分布在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的地域分布也不合理。东部每10万人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分别超过中部34.5%和西部53.8%,每10万人中具有高中及中专学历人口分别超过中部15.5%和西部42%。

我国青年劳动力个体素质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本含量低于或者不适应社会需求。目前,很多青年就业时,其职业能力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较大。上海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调查表明,41.1%的失业青年认为缺乏工作经验是他们失业的主要原因。此外,很多大学生不能有效地把已学知识转化为在岗的实际能力,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我国大学生一般上岗适应期为1-1.5年,而发达国家大学生上岗适应期为2-3个月。

3.就业机制市场化和就业渠道多元化与青年就业观念陈旧之间的矛盾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就业政策由政府分配向市场调节转变,就业机制市场化和就业渠道多元化的就业体制逐渐形成。但是,在就业日益市场化的新形势下,青年的就业观念存在着不适应现象。部分青年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等机遇、靠政府、要待遇”的心态,对工作条件、工资待遇期望值过高,“单位就业”的传统观念在青年中仍有一定市场。在择业区域上,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在择业部门与单位选择上,偏好外企、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行业。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显示,大学毕业生选择北京(24.69%)和广东(21.76%)的比例很高,而选择中部(9.62%)或西部(7.39%)的比例相当低;有近70%的人选择外企、政府机关和国企。另外,部分青年中还存在着“有业不就”和“自愿性失业”等问题。城乡差异、地区差异使中国劳动力市场被明显分割为主、次两个市场,导致部分只愿在主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劳动者一旦未能如愿,宁愿放弃在次劳动力市场就业。这是许多青年不愿意到基层、欠发达地区和体制外单位就业的深层原因。

为了促进青年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中国从2003年以来,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主要表现为宏观上建立以积极就业为基本取向的政策体系,微观层面则是政府主动干预劳动力市场。其具体措施主要有: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中小企业、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完善就业市场体系,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对就业困难群体进行援助,消除就业歧视等。这些政策实施以来,有近2000万国有、集体企业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2006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1184万人,首次突破1000万人。现正在全国广泛征求意见的《就业促进法》,将使积极的就业政策上升为国家法律,更有利于青年就业问题的解决。2007年,团中央也及时推出了“中国青年就业创业行动”,以就业对接、技能培训、创业扶持、就业援助为主要措施,以促进大学生就业为重点,统筹做好下岗失业青年、城镇新增青年劳动力、农村富余青年劳动力的就业、创业工作。

四、中国新青年再就业重要性:

全球最突出的发展问题是就业与失业,今年6月第九届国际劳工组织年度报告认为,目前失业和就业不足状况影响全世界一半以上就业人口,全球约有10亿多人失业或就业不足;未来10年内全世界将需要创造5亿个新就业机会。这是中国失业与就业的全球背景。因此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对青年之所以如此重要,这是因为:

第一、就业和再就业是当代青年在社会中安身立命的必要基础,

第二、就业和再就业是当代青年应该享受的基本人生权利,

第三、就业和再就业是当代青年获得社会认同,发展稳定地位身份的有效手段,

第四、就业和再就业是当代青年奉献青春和智慧,回报祖国和人民的大好机会,

第五、就业和再就业是当代青年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制度化实践。

因此,开展中国青年创业行动,促进青年就业和再就业,是落实“三个代表”和“二为宗旨”,落实“十六大”创新精神和全国再就业工作座谈会指导方针的重要举措,是保障青年合法权益、发展青年社会认同、促进青年健康成长、保持社会和谐运行的社会系统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五、国际社会关于解决青年失业问题的经验

青年问题早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世界各国政府也纷纷采取因应措施,解决青年失业这个当今世界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例如,法国政府实施了以就业为中心的经济政策,1997年10月16日出台了《促进青年就业法案》,1998年7月29日又出台了《抵制社会排斥法案》,把11万名年龄在18-26岁、没有得到职业培训证书就离开学校的青年顺利地导入“就业准入渠道项目”,有效地促进了法国青年就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际社会解决青年就业问题的做法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其中最宝贵的经验有:

1、鼓励自主创业

鼓励青年自主创业,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撒手不管。1980s

年代由英国王子信讬基金启动的“青年创业计划”,在鼓励失业青年向自主创业过渡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现在,在英国自主创业已变成一种社会时尚,每8个劳动力中就有1个人是自主创业人员。

2、创建小型企业

自主创业的首选目标是创建小型企业,小型企业对青年就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据英国官方统计,在1995-1999年间,小型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就有230万个之多,并且有56%的工作岗位存在于小型企业之中。

3、政府资金支持

法国政府于1997年10月出台了“青年工作岗位”计划,专门为26岁以下的青年失业者创造就业机会。为了鼓励各部门创造“青年工作岗位”,1999年政府给每一个青年岗位每年补助95,000法郎,以后每年年中根据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补贴金额相当于个人工资总额的80%,其余20%由用人单位自筹解决。

4、减少工作时间

为了在私人企业中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法国政府采用立法手段强制减少工时以便达到减少裁员和增加就业的目的,即在不降低员工工资的前提条件下,工作时间从每周39小时改为每周35小时工作制。法国国民议会于1999年12月15日再度通过一项新的法律,规定自2000年1月1日起,所有雇用20人以上企业的法定工作时间都是每周35小时,其他所有企业则从2002年起一律实行新的工作时间。据专家估计,当职工工时减少10%,雇主将就得增加6%的就业岗位。

5、开展职业培训

在促进青年就业方面开展经常性的职业培训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自主创业,还是在市场上就业,当事人都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在职业培训方面,英国是最富有经验的国家之一。各种培训机构在争取到资金开展培训之前都要进行认真的劳动力市场需求调查,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以便使学员学习结束后能够顺利找到工作,保证完成相应的就业率指标。这种“匹配性的”职业培训,既能保证培训资金的充分利用,又能使失业人员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值得学习。

6、动员企业参与

在动员企业参与解决失业问题上,最成功的例子莫过于克林顿政府的“授权区和企业社区”例如,克林顿对1977年社区投资法令再次强调,并向银行展开了“愤世嫉俗”的战争。通过整顿银行,迫使银行做出几十亿美元的贷款承诺,与无数社区签署了贷款协议。另外,克林顿还竭力动员大企业在内城投资,他把以前被忽略的农村和内城说成是新生的市场,并对15位大企业高级主管说:“我们最伟大的尚未开启的市场就在我们家里。”为此,许多大公司纷纷向授权区和企业社区投资,为实施EZEC项目做出了重要贡献。克林顿“授权区和企业社区”的成功带给我们的教益和思考是多方面的。我认为,最重要的,它打破了减少失业和治理通货膨胀“二者不可得而兼”的形而上学神话!

7、发挥社区作用

国际经验证明,家庭和社区在促进青年就业方面大有用武之地,它们既是青年自主创业的舞台,又是吸纳失业青年就业的广阔场域。1990s年代以来,这种以社区为本的家庭企业和社区企业在发达国家蓬勃发展,这既是社会服务去制度化的要求,又是社会服务人性化的体现,国际社会服务的这种转型在社区中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六、对如何促进我国青年创业、再就业行动的建议:

青年就业和再就业不仅受宏观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而且也受个人文化价值观念、个人教育层次和个人技能水平等微观因素的影响。教育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业观和工作价值观是促进青年就业和再就业的必要条件。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提高当代青年的社会素质和实用技能,是促进青年就业和再就业的基本前提。

1、发现资源。帮助青年发现社区和社会环境中可以利用的现成资源,或者直接利用,或者创造必要条件利用这些资源为青年创业服务。

2、影响环境。对不利于青年就业和再就业的社会环境进行谨慎、有效的工作,使地方出台的各种政策法规,如经济政策、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和社会政策都有利于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3、寻找项目。寻找项目即寻找市场,这是在青年创业过程中必须首先解决的关键问题,因为它关系到创业资金的回报率和所创企业的生命力。创业青年事先必须进行必要的市场调查,确保上马的项目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项目。

4、创业准备。创业青年必须做好充分的创业准备,必要的资金和物质准备固然重要,但这里所讲的准备主要是指态度准备、精神准备和知识准备。没有认真的态度、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必要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公共关系、消费心理、法律法规、金融财务等方面的知识是不能轻易谈创业的。而要获得这种态度、精神和各种专业知识,培训工作是不可或缺的。

5、制度保障。青年创业不是一时权宜之计,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任意行为,更不是小孩过家家的儿戏行为,它需要的不仅仅是冲动和激情,主要的是理性和制度。青年创业,准备是基础、培训是核心、项目是关键、制度是保障。要建立保障创业者权、责、利相统一的青年创业法规,严格按照产权明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管理青年创业企业,保护创业青年的积极性,把青年创业行动引向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

6、观念转变。青年就业和再就业还涉及到青年的人生观和职业或工作价值观问题。马克思在其“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这样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除了价值理性转变外,在工具理性上也需要转变。在现代社会,青年应该具有一种弹性就业、灵活工作的观念,在工作岗位选择上不要企图一步到位,终生不变。

7、思维创新。无论是就业和再就业也好,还是创业也好,青年必须有创新的思维和思维的创新。只有在思维上首先创新,才能有工作上和行为上的创新。创业行动是思维创新的结果,在就业和再就业领域也需要思维创新发挥引领作用。有思维创新在前,就业和再就业的结果就会大不一样。

8、社会企业。提倡由政府、非赢利组织和企业创办或联合创办以公共服务为主的社会企业,以便为青年创造就业和再就业机会;提倡大力发展青年创业者合伙出资的社会所有制企业,以便为青年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凡老百姓需要做的、政府无力做的、市场又不愿意做的事情,都可以让青年创业者以社会企业的名义干起来。这种社会企业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但以追求社会效益为主。由于它为政府分了忧,为青年解了愁,为百姓办了福利,理应享受一定的政策优惠和行政保护。

9、政府责任。青年就业和再就业工程说到底是一项政府工程,政府对此等社会事务负有无限责任。当政府把经济责任交给市场以后,它就该把管理社会事的责任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来。在青年就业和再就业这个问题上政府不应该“缺位”,各级政府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并且在这种事关“三个代表”和“二为宗旨”落实上的责任是无限的。

结论:

无论是青年还是老年人失业问题的产生都是必然的,同时,由于必要、合理的失业能够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起到对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调节作用,因此,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消灭失业。失业问题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世界性难题之一。在中国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就业、失业矛盾日益突出,就业

形势更加严峻。当前,青年已成为就业、失业的重点群体,从一定意义上说,就业问题是一个青年问题。近年来,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既使青年就业问题趋于复杂化,同时也给解决青年就业问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因此我们所要做就是寻求符合中国青年失业问题的解决方法、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就一定能够把我国的失业控制在合理、必要的程度内,并发挥失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勇:“国外青年失业对策拾零及启示”,https://www.360docs.net/doc/0217388608.html, 2002

[2]安国启.《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

[3]《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首发青年失业成新问题

[4]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5中国人才报告——构建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人才开发》.人民出版社.2005年.

[5]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2006》.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3月.

[6]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

[7王霆、曾湘泉.《青年就业——我国就业战略研究重点的转移》.《求实》.中国:中共江西省委党校.2006年.10期.

[8]胡延华.《中国无就业增长的成因和对策分析》.《商场现代化》.中国:中商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7年1月(下旬刊).

浅谈我国失业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浅谈我国失业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摘要:现阶段,我国呈现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失业问题严重的状况,这已经影响了我国经济良好发展。因此要想发展好社会主义经济,为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必须找出导致我国失业问题日益严重的原因,并采取正确的方案来解决失业问题,缓解就业压力,促进我国就业形势良性发展。 关键词:失业就业形势失业问题的原因解决失业问题的措施一我国严重的失业问题 目前,我国失业问题严重,近几年来,我国的失业人数不断增多,失业率逐年攀升,尤其是大学生,已经成了失业人群的主体,这为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不利于我国的经济有好有坏发展,不利于国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因此解决我国的失业问题迫在眉睫。 二我国失业问题的原因 (一)劳动力素质低,劳动力素质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当前我国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导致很多地区教育水平极其低下,城乡教育水平差距大,以及目前我国教育体制存在着种种弊端,例如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的独立判断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这些都不利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不利于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于是大量的劳动力被挡在需求高素质人才的岗位的门

槛外,这导致了失业率的急速增加,同时也无法满足高速发展的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更无法刺激教育体制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恶性循环的局面。 (二)劳动力市场不完善。我国劳动力市场还呈现着劳动交易成本过高,劳动交易不方便,这里的成本包括信息成本,职位空缺成本招聘职位胜任机会成本。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不及时不充分不对称,并且劳资双方地位不均等,这些都是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的表现。另外,我国劳动力市场管理机制不健全,宏观管理和监督力不够,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不完善,劳动力市场还不够规范,还没有进入法制化和规范化,不能按照国际通行的市场规则运行,劳动力交易不规范甚至违法的现象时有发生。劳动力市场场所规模很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总之,劳动力市场发育滞后其整体规划,交易手段,设施建设等方面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三)我国就业机制不健全是我国当今失业问题如此严重的又一重要原因。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就业体制的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深入发展的新阶段,但是由于我国历史上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所以,就业机制还没有完全的完善,没有完全适应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具体来说,我国的宏观调节手段单一,做法简单,思路不开阔,并且,政府在劳动保障体制完善方面做的不够到位。在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时候,一些政府出现了滥用职权的行为,没有真正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没有为市场调节留出充分的空间。另外,我国在对劳动者权

关于中国失业率的分析

关于中国失业率的分析 一、中国失业率的衡量 失业率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失业状况的主要指标。目前,中国官方惟一定期发布的失业率为“城镇登记失业率”。它是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扣除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港澳台及外方人员)、城镇单位中的不在岗职工、城镇私营业主、个体户主、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之和的比。此定义下的失业人员指拥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16周岁至退休年龄)、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换句话说,凡是没有非农业户口,或者有非农业户口,但是没有进行求职登记的都不算失业者。 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忽略了隐性失业人口,排除了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而这两者的失业率是比较高的,因而结果偏低,因此这种统计方法是不合理的。近年我国正在试点采取更加科学的调查失业率,以使失业率更加更反映中国人的失业状况。 二、中国失业率及其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关系

近年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总体上处于小幅攀升态势。1999年到2000年,失业率保持在3.1%左右,2001年升至3.6%,2002年底为4%,2003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将达9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左右。之后的几年里,失业率处于小幅下降状态,2007年金融风暴后,失业率又开始上升。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90年代以来。但同时随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城市经济优化升级,必然导致工人结构性失业,加上我国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体制发展的不完善,自然失业率本身就比较高;进入21世纪之后,社会住处转型时期,科技和人的矛盾日益加深,企业在产业结构升级的时候导致一些人的失业,其中很多失业人口素质低下,无法实现失业人口充分再就业;最低工资的提高,使得劳动力市场需求增加供给减少,非自愿失业更加严重;但由于我国近10年左右的经济一直保持较为平稳高速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加上政府宏观政策的调控,使得失业率虽然总体上升但保持在较低的水平。 总结来说,失业率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下降,随着经济的衰退而上升,这种现象叫做奥肯定律。经济增长时,企业对未来预期高因此对人员的需求也大,中小企业发展起来后也会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经济形势好,人们乐于消费使得内需扩大,经济发展更好就业形势也随之变好,形成良性循环。经济衰退时,反之企业裁员,内需小,大家对未来经济的预期不高,失业率就会下降。同时,失业率不仅受经济波动的影响,还有劳动力市场的完善程度和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有极大的关系。因而现阶段我国要降低失业率,应该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大消费和内需,增加投资,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总之,降低失业率,还是要立足经济周期,根据经济周期的规律采取不同的经济措施,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

中国弱势群体

“中国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弱势群体是指什么?最简单明了的回答就是:穷人!收入不多甚至几乎为零或欠下负债的人,这种人不是几个,而是一群,综合的看,被称为弱势群体,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状况得到飞速的提升,GDP总值一跃为世界第二,然而我国社会中所存在的弱智群体也成为了现实社会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承担着相当大的人口压力,GDP总值虽高,可是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很少,再加上贫富差距过大,所以我国的弱势群体越发的强大,弱势群体主要是指四种人:下岗职工,无业游民,进城打工农民工以及过早退休人员,先说说“下岗职工”,下岗就指“待业”,也就是“失业者”,工厂的亏损破产直接影响着她们的生活状态,因此一个企业的存亡兴衰关系着千千万万个中国普通家庭,然而企业之间的残酷竞争又不可避免的产生出了“下岗职工”,而这些“下岗职工”又等待着遥遥无期的再次“上岗”,有的或许寻找别的工作单位,然而年龄,技术和工作经历又限制着她们再次寻找工作。再说说“无业游民”,“无业游民”不同于“下岗职工”,“无业游民”是从来就没有过工作,他们成天无所事事,基本没有收入,靠着别人的赡养,一旦失去赡养,其困难就更大了,这种人一部分源于自身的懒惰,自我堕落,一部分源于现在中国的就业问题,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而沦为社会上的“无业游民“,心理上的落差导致他们渐渐没有了进取心,甘于现状,成为弱势群体。对于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他们多数是来自于农村,

相对来说,他们寻找的工作比在家乡务农要多一些,然而他们却从事着最累最苦最脏最危险的活,拿最少的工资,有些还遭到拖欠,所以将他们列入弱势群体是合理必要的,从农民工就应该想到农民,现在的农民因为城镇化现代化的建设,土地变的少了,粮食少了,自然日子不好过了,补贴少,又无田好种,困难可以想象。而较早退休的人员,拿着养老金过日子,其困难不想可知。另外除了以上四种人,社会上的老弱病残,自身没有工作能力的人,也应该纳入弱势群体中,这样一来,中国的弱势群体就多了,由于我国的国家大,人口多,发展不平衡,因此我国的弱势群体还分区域性,地方性,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要想彻底的解决我国弱势群体的存在问题,我认为在短期之内是不现实的,但是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弱势群体,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对于“下岗职工”,社会要提供更多的再次就业机会,利用他们所共有的工作经验,工作性质来分配不同的工作岗位,而企业的管理者,则要更加的负责,积极的经营,友好的竞争,为了自己以及千万个家庭的生活质量。个人认为“无业游民”是个比较头疼的群体,游手好闲会成为一种习惯,作为这些游民的赡养者是否应该好好考虑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而那些后天成为游民的大学生们,是不是在面对工作时最好放下自己的架子,要明白行行出状元的道理,珍惜每一份得来不易的工作。而进城的打工农民工,我认识要想改变现状,得从下一代抓起,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下一代得不到很好的教育,只能从事着上一代的工作,一代代的穷下去,社会上的有钱人应该多

浅析中国新青年失业群体2

浅析中国新青年失业群体 内容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技术不断进步,劳动需求必然减少,失业必然产生。失业问题也由此成为了公众瞩目的社会问题。失业意味着人力资源浪费;不失业,这些资源就可用于生产商品和劳务以满足社会需要。同时,对于失业者来说,失业意味着艰难。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尤其是中国这一人口大国,达到高水平的就业已成为国家的主要目标之一。中国26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就业和再就业是当代中国青年的首要问题,它不仅是一个事关青年权益和福祉的社会问题,而且是一个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问题。 一、中国新青年失业群体特性: 近些年来,人们所说的失业人员往往指的是下岗者,但事实上,目前还存在另外一个日益增大的失业群体,他们是城市里的年轻失业者,他们在初中、高中甚至更低学历毕业后加入失业行列,他们大多是受到“小皇帝”一般呵护的独生子女,他们在应试教育中成长,他们被称为”NETT一族”,新闻媒体称之为“傍老族”、“啃老族”,学界称之为“新失业群体”或“新无业群体”。 当代中国NEET族呈现出如下一些特征:1、NEET族主体多为独生子女;2、不少自愿失业的NEET一族家境较好;3、普遍缺少技能,缺少社会阅历,无稳定收入;4、思想特立独行,行为举止怪异,边缘化趋势明显。NEET一族的出现是时代的产物,或许也是社会现代化的代价之一,据西方发达国家NEET族的发展历程来看,NEET族作为边缘化的社会群体始终与主流社会价值观格格不入,他们极易因社会偏见和社会歧视而走入误途,不少NEET族就因此走上吸毒、卖淫、偷窃、抢劫、自杀的自我毁灭道路。毫无疑问,NEET族在转型中国社会的出现同样是件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仅就“傍老族”、“啃老族”现象就令许多家庭头痛不已,给社会造成巨大负担。 二、中国新青年失业群体面临的现状: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有人口13亿,占世界60亿人口的1/5还要强,就业始终是一个大问题,特别是在当前经济结构转型和国有企业转制的重要关头,就业矛盾更加突出。中国又是一个青年大国,有青年3.2亿,占中国人口的1/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年失业率一直处于居高不下的位臵。 2001年我国新增劳动年龄人口1100万人,实际新增劳动力800万人;2002年我国新增劳动年龄人口1400万人,实际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在这些新增的劳动力中,有相当一部分就处于“待业状态”。有专家预计,在今后几年中,我国新增劳动力中实现就业的比率只有40-50%之间,而没有能实现就业的,就会成为待业青年,并加入到这个“新失业群体”中去。 劳动部《2003--2004:中国就业报告》指出,当前正面临自然新生劳动力的高峰期。专家统计,城镇新增劳动力中只有40-50%能够实现就业。广东省社会和劳动保障厅调查显示,2004年第三季度全省城镇新成长失业青年为13.56万,人数已经超过就业转失业人员。而在需要就业的人群中,16-34岁年龄段约为50.15万,占总量的83.98%。 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部委在共同发布的《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中指出,2006年16岁以上人口增长达到高峰,劳动力增量为1700多万人,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总量累计约为2500万人,而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

中国弱势群体犯罪心理解析

中国弱势群体犯罪心理解 析 中国弱势群体犯罪心理解析 角色、道德、手段三种冲突容易诱发心理失衡——— 最近,农民工王斌余讨薪受辱,激愤之下连杀4人,被一审判决死刑,成为社会热点。舆论普遍对王斌余抱以同情,而是否应对其轻判,法学界激烈争论至今未平。王斌余悲剧的代表性在于,一个身处弱势群体之中的人,无法通过正当的途径实现自己的合理要求,终于酿成血案。透过这个孤立的事件,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弱势群体犯罪之所以发生,与社会对弱势群体生存状态和心态失衡现状的忽视有直接关系。 20XX年朱镕基总理首次使用了弱势群体的概念,要求全社会对弱势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就业帮助。目前,

弱势群体在金字塔式的社会分层结构中占据了相当的比重,他们的态度与行为关系到国计民生。同时,弱势群体中的犯罪现象比其他群体更为突出,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10月26日,在第十届中国心理学大会分组会议上,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法律心理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马皑博士作了题为“对弱势群体中犯罪现象的观察与思考”的主题发言,依据他十余年的研究成果,剖析了当前弱势群体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应对策略。日前,马皑博士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对我国弱势群体犯罪的心理根源进行了深入分析。 弱势群体到底指哪些人? 记者:弱势群体概念有些笼统,您依照什么样的标准对弱势群体加以划分开展研究? 马皑:弱势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个人或家庭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原因是多样的,但他们往往会在下列情况中的一种或几种当中有所表现。 首先是能力弱势,缺少生活或生产的能力,甚至缺乏家庭的庇护。比如残疾人、精神病人、孤寡老人。其次是收入弱势,而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是非常可怕的。这类情况的覆盖面最广,如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

现阶段中国失业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现阶段中国失业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失业问题是随市场经济产生而出现的一个社会经济现象,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难题。自失业问题产生以来,各国政府都将失业问题列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并通过各种政策工具进行治理。而我国作为社会主义的人口大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解决我国的失业问题,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失业问题特点原因解决对策 我国的失业人口主要分为四类:一是登记的城镇失业人口。即具有非农户口,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工作意向并在积极寻找,而且在劳动部进行登记了的公开失业者;二是下岗职工中的失业者。所谓下岗职工,是指由于的生产和经营状况等原因,已经离开本人的生产和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事其他工作,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人员;三是农村向城镇流动人口中的失业者;四是高校毕业生中的失业者,指那些由于工作岗位有限或就业愿望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现实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而暂时处于失业状态的青年学生。① 20XX年毕业生总人数达到495万人。而20XX年又将再创历史新高——达到559万人,比20XX年增加64万人。然而与此同时,毕业生的就业率却在持续下滑。 从现状可以看出,中国的失业问题呈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失业率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不断增加。尤其是近几年,这种趋势更加明显,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见表2。 其次,失业人群的年轻化。以前,由于国企改革而下岗的职工多为40-50人员。这些人年龄偏大,且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也有所欠缺,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所以,为了将来更好的发展而下岗,也可以理解。而现在,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素质和专业知识,却也加入了失业大军,每年这些大学生为了找到工作而四处奔波。失业人群的年龄越来越小,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第三,经济增长所创造的就业机会远赶不上新增的失业人数。数据显示,20XX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40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75万人。年末城镇就业人员28310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979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4万人,有505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帮助“4050”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47万人。而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4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失业率仍然居高

中国失业问题分析——再就业问题

目录 一、前言 (1) 二、中国失业现状 (1) 三、再就业状况 (3) 四、再就业问题原因分析 (5) 五、针对失业现状提出的再就业解决方案 (5) 六、结束语 (7)

一、前言 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温家宝总理就中美贸易摩擦问题和与会者交流时谈到了失业问题,他说:“我知道美国有200万失业人口,这让政府十分焦急,但中国失业人口有2亿,中国绝不盲目追求贸易顺差,相反,中国想方设法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这是我们长期努力的方向。”(见3月23日新华网)自从2008年发生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至今,也已有2年多的时间了,我国GDP慢慢在上升,经济慢慢在回温,而失业率也在逐渐下降。失业问题是国家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最早,是随着西方的“工业革命”,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逐渐代替了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新技术的采用带来了生产率的高速增长和生产质量的提高,但是失业也因此普遍化、尖锐化,激发了严重的社会经济矛盾,极大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稳定。当然,失业对于每一个人也是很关心的,没有人想失业。近期,人民币微升值,通货膨胀还在持续,失业率有比先前的降低些,探讨失业问题并寻求解决的对策算是当今比较热的话题,而再就业问题也渐渐得到了关注。 二、中国失业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我国城镇失业率呈波动上升趋势: (1) 每天都有一些人失去了原有的工作,也每天都有人被雇佣。劳动力(L)等于就业人数(E)加上失业人数(U),失业率等于失业人数(U)比劳动力(L)。离职率(s)即离开自己原有的工作岗位人数比就业人数,就职率(f)即本来是失业后

来找到工作的人数比去失业人数。而失业率就是有这两个离职率和就职率决定的。在社会劳动力资源是稳定态的时候,岗位离职的人数是等于就职人数。所以失业率就是:U/L=1/(1+f/s)。这是比较简单的自然失业率模型。 从现状可以看出,失业率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不断增加尤其是近几年,这种趋势更加明显,所以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身边我们也不难发现,失业人群比以前年轻化,由于国企改革而下岗的职工多为40-50人员。而现在,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面临着毕业等于失业的挑战,他们虽然具有良好的素质和专业知识,却也加入了失业人口中,每年这些大学生为了找到工作而四处奔波。而且经济增长所创造的就业机会远赶不上新增的失业人数,数据显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约1190万人,大约有51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帮助“4050”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可见,虽然经济迅速发展,并且每年可以带来更多新的项目工程和就业机会,却无法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在失业与空岗并存一方面大量的失业人员和毕业生在到处寻找工作,另一方面国家和企业每年也会提供相当多的就业岗位,却总是存在着失业与空岗同时存在的现象,这其中的原因也值得我们深思。最近我国人民币升值,这对恶性通胀与失业情况有一定的镇压作用。我们知道适度通胀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但是恶化的话也会威胁到就业。 那失业是怎么产生的?经济学告诉我们,这是有两个基本原因:寻找工作和工资刚性。在寻找工作中,由于找工作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样引起的失业我们称之为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而工资刚性和工作配额引起的失业称为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 unemployment)。工资刚性是指工资不能调整到劳动供给等于劳动需求的水平。当刚性实际工资是高于市场均衡水平,则会引起失业,劳动供给大于需要的雇用劳动力,这样也产生很多的待业人口。 三、再就业状况 当实际工资是高于市场均衡水平,劳动供给大于需要的雇用劳动力,失业人数真多,这样也产生很多的待业人口,企业可以在未来降低工资使之打到均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企业是不会这么做的,不论是什么情况,再就业都是一大难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中国弱势群体贫困问题分析

中国农村弱势群体贫困问题分析 摘要:当前中国社会各阶层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基本权利、生活质量等方面开始出现较为明显的差距,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社会分层日益突出。于是在众多方面处于劣势地位的农村弱势群体也开始形成。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关注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者及贫困群体,也无疑得更多的关注那些生活在农村的弱势群体。 关键词:中国农村弱势群体贫困 正文:低收入人群和贫困群体主要是指一批收入较低,生活困难,社会资源短缺,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并缺乏相应发展潜能的人群。这一群体在农村弱势群体中具有极强的代表性。众所周知,贫困的核心是能力的欠缺。就我国农村的贫困而言,主要是绝对贫困问题,即指收入难以维持最低生活限度的生活水平。然而由于近年来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农村的贫困发生率大大降低,因此我国农村的绝对贫困又是一种不断缩小的局部性贫困。 一、中国农村贫困的原因 贫困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造成贫困的因素也很多。(1)政策和制度的障碍是造成改革前农村存在的普遍贫困的主要原因。例如,首先长期以来实行的统购统销和工农产品的不等价交换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其次二元户籍制度从根本上限制了农民通过进城务工改善生活状况和处

于恶劣生存环境下的贫困人口通过迁移来解决贫困的机会。人民公社制度从根本上抑制了农民的积极性。 (2)不合理的生产开发方式是构成贫困的重要原因。自然资源转化为生产资源并成为经济资源,需要一个适当的转换过程,而选择什么样的生产开发方式,则在资源开发利用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开发方式始终是围绕粮食生产中心的初级开发方式,而不是对农业进行全方位的深度开发。 (3)人口素质低。中国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差,从根本上制约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并成为贫困延续的基本原因之一。人口素质差也是构成缓解贫困的一大障碍,这是中国反贫困工作至少在中短期内所无法回避和逾越的难题。 二、中国农村贫困的现状 中国一直面临较为严重的农村贫困问题。虽然经过长期的扶贫开发工作,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大为减少,但是农村的贫困问题依然严峻。中国农村贫困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大部分的农村贫困人口集中于西部。由于农民间收入差距和农村地区间收入差距的逐渐扩大,农村相对贫困问题逐渐显现,逐渐也呈现出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的转移,相对贫困问题逐渐扩大。大部分的农村贫困人口集中于西部是新时期农村贫困的一大特点,西部地区的农村贫困主要属于生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分析毕业论文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分析毕业论文 目录一、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一)、总体表现(二)、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较高的水平(三)、大学生成为新的失业群体二、中国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一)、结构升级和资本构成提高(二)、人口总量过大(三)、教育与培训尚待进一步发展(四)、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三、失业对社会的影响一、失业直接影响经济(二)、加剧贫困(三)、导致分配不公(四)、影响社会的稳定四、解决失业问题的对策(一)实行工资补贴政策,以增加就业岗位、(二)、建立失业预警系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三)、实施积极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合理调整经济结构,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五)、实施积极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六) 2 中国失业问题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一、中国失业问题现状(一)总体表现我国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以来,失业问题开始逐步显现:进入新世纪后,失业形式依然严峻。2008 年 3 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指

出:这五年我国新增劳动力城乡加起来每年超过2000 万人。新增劳动力的数量庞大,历史遗留问题积压,失业问题愈发显得形势严峻。(二)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较高的水平从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虽然个别年份城镇登记失业率略有下降,但失业总量规模依然很大。2001 年之前,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在 4.0一下,其中上个世纪 90 年代中期仅在 3左右,从 2002 年到2007 年的六年间,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保持在 4以上的水平,2008 年失业率在 4.5左右。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有限的耕地必然导致农业排挤出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必然的趋势。据数据统计,中国农村人口达 8.6 亿人,为全国总人口的 70.9,农村从业人员为 4.9 亿,为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 72.2,除去失业人员外,农村中尚有近 4 亿人口无所事事,除去老人,丧失劳动力及未达到劳动年龄的儿童外,农村中富余人员的基数还是很大的,据专家估计,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在 1.9 亿。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正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而下岗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女性偏多,文化素质较低,技能单一,就业竞争能力差,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需要。长期的“大锅饭”体制养成了过分依赖企业或政府安置的思想,对企业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怕吃苦不愿自己找出路。有些人缺乏自我提高认识,不愿接受培

中国社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政策

中国社会弱势群体及其社 会支持政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社会弱势群体及其问题日益凸显,构成了影响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并且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朱róng@②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特别提到了弱势群体问题,指出要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实际上,弱势群体成为国际通行的一个词汇,是在近几十年。(注:杨团:《弱势群体及其保护性社会政策》,《前线》2001年第5期。)然而,弱势群体的存在,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一定规模的社会弱势群体。现阶段中国社会弱势群体的构成状况复杂、存在问题多样,弱势群体的规模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并且已经构成了影响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因此,深入研究新时期中国的弱势群体问题,构建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社会弱势群体的界定及其基本特征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弱势群体”这一概念有不同的称法,如: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等。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弱势群体进行了各自的界定。如有的学者将社会弱者作为社会工作的对象,认为“弱势群体是在遇到社会问题的冲击时自身缺乏应变能力而易于遭受挫折的群体”。(注: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有的学者从经济的角度,将弱势群体看作是贫困群体或者是贫困群体的一部分,认为“脆弱群体指的是这样一些人口群体:由于各种外在和内在原因,他们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在生产和生活上有困难。脆弱群体一部分已经是贫困者,另一部分是潜在的贫困者。”(注:沈红:《中国贫困状况与贫困形势分析》,汝信、陆学艺、单天伦199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有的学者则从政治和法律的角度,将弱势群体界定为在社会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认为“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下,一部分人群(通常是少数)比另一部分人群(通常是多数)在经济、文化、体能、智能、处境等方面处于一种相对不利的地位。”并且认为法治社会应该从法治的公正性出发,对弱势群体予以公平的对待,对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要给予例外对待和特别保护,最大限度地缩小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的差距。(注:李林:《法治社会与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前线》2001年第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研究 【摘要】:失业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面临的难题。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经常爆发严重的失业问题,迟至1980年代初和1990年代初,主要发达国家仍都出现了较高的失业率。而我国近年的失业问题也日益严重,虽然每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城镇下岗职工、登记失业人口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却不能有效地减少。探讨失业产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对策不仅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经济理论工作,更是一项迫切而棘手的现实任务。本文对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对社会的影响及对策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探讨。 【关键词】:失业问题,现状,原因,对策 一、关于失业 所谓失业(Unemployment)是指在劳动范围内,有就业能力并且有就业要求的人口而没有就业机会的经济现象。根据失业产生的原因,可以把失业区分为: 1、自愿性失业; 2、非自愿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3、隐蔽性失业。 (一)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失业有很多种类,根据主观愿意就业与否,即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所谓自愿失业是指劳动者所要求的实际工资超过其边际生产率,或者说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作条件和收入水平而未被雇用而造成的失业。由于这种失业是由于劳动人口主观不愿意就业而造成的,所以被称为自愿失业,无法通过经济手段和政策来消除,因此不是经济学所研究的范围。 另一种是非自愿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现象。这种失业是由于客观原因所造成的,因而可以通过经济政策以及宏观经济管理来控制。经济学中的所研究的失业是指非自愿失业。 (二)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非自愿失业又可以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1、摩擦性失业是指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由于转换职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失业。这种失业的性质是过渡性的或短期性的。它通常源于劳动的供给一方,因此被看作是一种求职性失业,即劳动力需求方存在职位空缺,而劳动力供给方又存在着与此数量对应的寻找工作的失业者,这是因为劳动力市场信息的不完备,厂商找到所需雇员和失业者找到合适工作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摩擦性失业在任何时期都存在,并将随着经济结构变化而有增大的趋势,但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失业存在是正常的。 2、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也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的,而且通常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结构性失业是由经济产业结构变化或者产业迁移导致的,这些经济变化引起特定市场和区域中的特定类型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于其供给。造成特定市场中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可能由以下原因导致:(1)技术变化。原有劳动者不能适应新技术的要求,或者是技术进步使得机器替代人工,从而劳动力需求下降,此类型失业也称为技术性失业; (2)消费者偏好的变化。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偏好改变,使得某些行业扩大而另一些

浅谈中国弱势群体的社会成因及解决对策

浅谈中国弱势群体的社会成因及解决对策

浅谈中国弱势群体的社会成因及解决对策 作者:杜攀刘静指导老师:高翠欣 摘要:社会弱势群体的形成和存在,是我国在长期的社会注意经济告诉发展过程中 所必然要面临的重大问题。处于社会弱 势群体范围内的人们,在经济、社会地 位及权益维护能力等方面都处于相对 劣势。这种“弱势”的存在不仅严重影 响了人民的正常生活,也带来了一系列 严峻的社会问题,阻碍了我国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因此,全社 会携手共同商榷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也迫在眉睫,意义深远。

Abstract:The formation and existence of social vulnerable group is a tough problem we confronted with in current era. It has been an obstruct that prevent our country’s development. People of this community are at relative disadvantages, range from economic, social status and the power of maintaining their rights, and the forth. The “disadvantage”not only afflicts our citizens’daily life but also causes a great number of social problems, which severely prevent the great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such situation, it is high time for us, the whole society, combined together to solve the problem as soon as possible.

新失业群体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新失业群体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新失业群体”,主要是指每年社会新增加的失业人员,既包括下岗失业人员,也包括城镇新加的失业人员,本文特指每年增加和历年结转的初、高中毕业生等没有从业经历的城镇失业人员。随着这部分人数日益增加,这部分人员就业问题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来自“新失业群体”方面的社会就业压力也日益显现出来。一、基本形势近年来,社会上的“失业人员”往往是指国有或集体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而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日益壮大的失业群体,即新失业群体的存在。尽管这部分失业人员与下岗失业人员具有身体、年龄等方面的就业优势,表面看来,他们的就业问题个对比下岗失业人员容易解决,但实际上,“新失业群体”就业问题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一是文化水平较低。新失业人员大都是初中或高中等较低学历毕业甚至辍学。文化水平不高,又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生活在优越的环境当中,吃苦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二是职业素养不高。新失业人员在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中没有学到多少专门的职业技能,很少有机会参加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更没有国有或集体企业工作经历,也就没有系统的从业经历,也就没有什么自身特长。三是社会经验不多。这部分人年纪不大,涉世不深,社会阅历尚浅,价值观混乱,可塑

性极强,而这部分人员也同样面临着成家和生存需求,失业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安定的因素,这也是社会稳定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四是失业人数在不断增加。由于“新失业群体”在参与市场就业竞争的过程中一没经验,二没专长。毫无优势可言,属于社会就业弱势群体,大部分人又长期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造成了这部分人群的数量的大量增加,已经成为目前社会失业人群中的主要成份。据统计,长春市每年各类失业人员达20余万人,其中新增长的失业人员就达6万多人,且每年正在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可想而知,社会就业形势因新失业人群的增加而愈发显得严峻。因此,如何解决好“新失业群体”就业困难,帮助其实现就业愿望是我们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乃至于全社会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所要面临的新的社会问题。 二、就业对策 “新失业群体”就业问题事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局,根据其就业形势,结合我市实际,我们拟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一)制定出台政府促就业政策,实施“新失业群体”就业工程 结合目前国家和省、市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援助的相关优惠政策,制定出台适合我市实际的促进“新失业群体”就业的相关政策法规,以政策促就业。

论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论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论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摘要: 失业问题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发达国家的失业人数持续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失业状况也不容乐观。本文尝试从失业的界定入手,引出我国日益严峻的失业问题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最后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失业问题现状原因对策 一、失业的含义及其界定 (一)失业的含义 失业是指劳动年龄以上、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时期内没有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或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时间达不到规定标准)、正在寻找工作、如有工作可在两周内应聘就业的人员。判断是否为失业人员的主要标志有五个:一个是劳动年龄内;二是有劳动能力,即在身体和智力上可以从事社会劳动;三是调查时期,国际上通行的调查时期一般为一周,如果调查对象在调查周内没有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或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时间不到一小时,即确定为失业,而我国劳动部门则规定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劳动者在一个月内从事有报酬的劳动不足15日者就也失业者;四是正在寻找工作;五是如有工作可以在两星期内应聘就业。 失业类型可以因研究问题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划分方法,根据我国的失业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划分。 1、根据失业的表现形式来进行分类

显性失业,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表现出明显的分离。显性失业主要表现为我国城镇的公开的登记失业,即失业的劳动者到政府劳动部门进行登记以取得失业补助和就业帮助。 隐性失业,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处于隐蔽性存在状态。主要包括两大部分:(1)农村潜在失业。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的减少和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因种种原因没有转移到第二、三产业,而滞留在农业生产领域,形成潜在的失业。(2)城镇国有企业中的隐性失业。在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由于吸纳了大量的无效劳动力,导致国有企业人浮于事,劳动效率低下;“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因而形成劳动者在劳动岗位上的“在职失业”。 2、根据劳动力供求现状进行分类 总量性失业,指由于劳动力供给在总量上大于需求而形成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指劳动力供给的素质结构或区域结构与社会的需求结构不相适应而导致的失业。 3、根据失业形成的原因进行分类 自愿性失业,指一些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因学习、家务、个人能力及家庭收入等原因而自愿处于不工作状态; 磨擦性失业,指劳动者在寻找就业岗位的过程中,因信息和成本等原因而暂时处于失业状态; 季节性失业,指劳动者所从事的职业带有季节性,如农业种植、锅炉工等,造成劳动者在一定的季节中有工作,而在其他的季节中处于失业状态。 (二)失业界定 1、失业界定的国际标准 国际劳工组织于1982年的国际劳工统计大会上对于失业的定义为“失业指在调查期内达到一定年龄并满足以下条件者:(1)没有工作,即未被雇佣同时也未自谋职业者;(2)目前可以工作(有工作能力),即可被雇佣或自谋职业者;(3)正在寻找工作,即在最近特定时期已经采取明确步骤寻找工作或自谋职业者”。 因考虑了各成员国自身的社会制度、宗教文化背景以及就业政策和就业观念等诸

分析我国现阶段高失业率现象

分析我国现阶段高失业率现象 摘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失业率呈不断攀升的趋势,本文对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我国的体制障碍是导致当前失业率的居高不下最根本的原因。要使我国经济由“高增长、低就业”向“高增长、低失业”转变,就必须消除体制上的障碍,深化各方面的改革。 关键词失业,劳动力,体制障碍 经济高增长往往会伴随高就业,但近年来我国却是高增长与低就业并存。近20多年来,我国GDF年均增长率在8左右,失业人员却逐渐增多。总的来看,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上升,由1994 年的2.8 上升至20xx 年的4.3 ,这其中还不包括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中国正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就业战争。” [1] 一、我国高失业现况 (一)城镇登记失业人口 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和失业率如表1 所示。近几年来无论失业人口的绝对数还是相对比例都在上升,20xx 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00万人,失业率为4.3 ,分别比1994 年增加和上升了323.6 万人和1.5 个百分点,增加和上升的相对数分别为67.93 和53.57 。以此推算,城镇登记失业人

口还会增加,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失业问题在加剧。 表11994~20xx 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及失业率[2] 年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994 476.4 2.8 1995 519.6 2.9 1996 552.8 3.0 1997 576.8 3.1 1998 571.0 3.1 1999 575.0 3.1 20xx 595.0 3.1 20xx 681.0 3.6 20xx 770.0 4.0 20xx 800.0 4.3 (二)下岗人员 由表2可知,总体上国企下岗职工人数从1993年至20xx年逐年上升,之后20xx 年和20xx 年人数有下降。20xx 年国企下岗人数是410 万人,比上年减少105万人;而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却在不断下降,从1998年的50下降到20xx年的26.2。这也是城镇实际失业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21993~20xx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人数及再就业率 年份国企下岗职工人数(万人)[3] 再就业率()[4] 1993 300 1994 360 1995 564 1996 542 1997 692 1998 610 50 1999 653 42 20xx 657 35.4 20xx 515 30.6 20xx 410 26.2

浅谈中国的失业与通货膨胀

浅谈中国的失业与通货膨胀

浅谈中国的失业与通货膨胀 摘要 失业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这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而在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中,宏观经济政策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视线低通货膨胀率下的充分就业,通过学习能够知道直观表现二者关系的便是1958年伦敦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提出的菲利普斯曲线。1960年,萨缪尔森和索洛,提出了对菲利普斯曲线的修正,把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曲线,修正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曲线。即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为了解释新的宏观经济现象,现代的菲利普斯曲线对原始的形式作了重要的修正。弗里德曼等人指出,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忽略了预期通货膨胀对工资率决定的影响。于是,弗里德曼提出了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又一次修正,这种修正体现在把菲利普斯曲线划分为长期和短期,并用适应性预期理论,自然失业率假说解释了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有效性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无效性。我国目前失业人口激增,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实现低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变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通货膨胀率、失业率、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失业、分析 正文 一、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分析 在2016学年中对于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使得我对于失业与通货膨胀有了深刻的理解以及对于二者的关系与互相影响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经济。宏观经济学的目标是解释同时影响许多家庭、企业和市场的经济变化。而在我接下来的论文的论述中,将会简单的对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以及简单分析一下中国的失业情况。首先我们先来看看所谓的失业和通货膨胀:失业:在我们《宏观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有关失业的解释是这样的:失业是指一个劳动者愿意寻找工作,但由于某种原因导致没有工作岗位的状态。国际劳动工局给失业者吓的定义是:在一定能力范围内有工作能力、想工作、并且正在找工作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人。如果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假如一周或一个月)从事有酬工作的小时数达到或超过规定的小时数,这个人就被当成就业者;

中国弱势群体社会政策的演变动因及发展趋势

中国弱势群体社会政策的演变动因及发展趋势 弱势群体社会政策的发展是同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理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政府可以通过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弱势群体提供各种社会资源和发展机会,提升其发展能力,拓展社会福利,缓解社会冲突,实现社会整合。当前,中国弱势群体的产生和持续性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家社会政策的缺位甚至是歧视造成的。所以,对中国弱势群体社会政策的演变动因及发展趋势进行细致的讨论分析,可以为弱势群体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也可以促进中国社会的整体和谐稳定。 一、弱势群体社会政策的背景扫描 社会政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弱势群体社会政策是针对弱势群体这一特殊群体制定的国家政策,它是与经济政策、公共政策相区分的,基本上可以等同于狭义的社会政策。狭义的社会政策是解决困难群体、弱势群体基本生活问题的国家政策,体现了政府的基本责任,反映了基本的社会公平的需要。[1]弱势群体社会政策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促进社会公正、保证民众权利、增进社会福利,它的产生是与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的,既是弱势群体需求在制度层面的呈现,也是社会政策本身发展完善的一个关键环节。 1.弱势群体社会政策的内涵 弱势群体社会政策是国家在应对社会问题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德国经济学家瓦格纳把社会政策定义为“运用立法和行政的手段,调节财产所得和劳动所得之间分配不均的问题”[2]。英国的马歇尔教授将社会政策界定为与政府有关的政策,这些政策涉及向公民提供服务或收入的行动,其核心由社会保险、公共救助、健康和福利、住房政策等构成。英国社会政策学者蒂特姆斯教授认为社会政策主要关注的是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在市场机制之外通过人类组织来满足人类需求,它是包括社会福利、财政福利、职业福利在内的广泛领域。[3]世界银行将社会政策的目标确定为“消除贫困,促进包容和社会公正,使边缘群体进入全球经济和社会的主流”[4]。上述社会政策的定义基本上阐释了弱势群体社会政策的主要内容,即由政府制定,通过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等方式,调整资源分配不均,促进社会公正。 中国的弱势群体社会政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由于现代市场经济可能伤害竞争能力较低者,并可能对他们的生活和社会秩序带来严重冲击,因此,从社会公正和社会安全的角度考虑,国家会制定一定的社会政策,对社会或经济资源进行再分配,以公平合理地解决问题。[5]弱势群体社会政策更多的是指以公正为理念依据,以解决社会问题、保证社会弱势成员的基本权利、改善社会环境、增进社会的整体福利为主要目的,以国家的立法和行政干预为主要途径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行为准则、法令和条例的总称。[6]总之,弱势群体社会政策的实施对象是贫困、失业等困难人群,其制定和实施的主体是政府,其目标是为了实现社会公正,保证公民权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