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专题一

中国文学史专题一
中国文学史专题一

福师1009考试批次《中国文学史专题一》考试复习题一

参考答案

本复习题页码标注所用教材为:

教材名称单价属

作者版本出版社

介质类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上)66(上下

册)

郭丹、陈

2008年10月第1

海峡文艺出

版社

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

一、填空题:(20分)

1、《诗经》分风、雅、颂三类;一般认为其分类是以音乐为标准的。

考核知识点:《诗经》的概况,参见P4

2、《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考核知识点:《左传》的作者及其他,参见P32

3、《国语》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国别体史书。

考核知识点:《国语》其书,参见P56

4、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这一学派的先驱是老子。

考核知识点:庄子的思想和美学观,参见P84

5、汉代骚体赋的代表作有《吊屈原赋》和《鵩鸟赋》等。

考核知识点:赋的形成、兴盛及变化,参见P119

6、《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自称著此书的目的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考核知识点:《史记》以人为中心的历史意识、司马迁伟大的人格,参见P138、P134 7、保留乐府民歌最多的总集是宋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考核知识点:乐府诗的结集,参见P170

8、正始时期的代表诗人有阮籍、嵇康。

考核知识点:正始文学之阮籍、嵇康,参见P204-211

9、庾信后期诗歌代表作有《拟咏怀》二十七首,他的《哀江南赋序》是一篇有名的骈体文。

考核知识点:北朝诗人庾信,参见P256

二、名词解释:(20分)

1、三颂

考核知识点:《诗经》的概况,参见P3-5

参考答案:《诗经》中的《鲁颂》﹑《周颂》﹑《商颂》,合称三颂。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颂字可以释为容貌的“容”字,“容”即“样子”;颂乐是连歌带舞的,舞就有种子样子。颂诗多无韵,配合舞步,声音缓慢,多不分章,是其特点。

2、骚体赋

考核知识点:赋的形成、兴盛及变化,参见P119

参考答案:高祖初年到武帝初年,这时流行的是“骚体赋”,形式上模拟楚辞,追随楚辞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之感慨。代表作家有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枚乘《七发》等。

3、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考核知识点:西晋文学,参见P213-214

参考答案:从晋武帝司马炎的太康年间起,约有二十多年时间,是紧承建安至魏末的又一个文学创作繁荣的时期。这一时间出现的作家较多。钟嵘《诗品序》说:“太康中三张(张载、张协、张亢兄弟)、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叔侄)一左(左思),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描述了当时诗坛的盛况。过去一般认为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有两种倾向:一是模拟古人的风气很盛,二是追求词藻华美和对偶工整。

4、陶谢

考核知识点:陶渊明、谢灵运,参见P226-229、P244-248

参考答案:东晋末年、南朝初的诗人陶渊明、谢灵运的并称。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的开拓者,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创者。两人都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在田园山水中寄

寓自己的生活情趣,所以并称。杜甫有诗“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但谢诗在内容上远远不及陶诗深厚感人,艺术风格上也大异其趣:陶诗以直接抒发思想感情为主,自然景物只作为兴寄的手段;谢诗以直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思想感情的抒发只作为间接的点缀。陶诗平淡、清新、自然;谢诗富艳精工,期以人工达自然。

三、简答题:(24分)

1、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简述《左传》外交辞令的特色。

考核知识点:《左传》的语言艺术,参见P48-51

参考答案:

《左传》的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和它的语言艺术有很大关系。

《左传》的叙事语言,简洁、传神、词约义丰、意蕴深厚。前面已有论及格。这里着重谈谈颇具特色的行人外交辞令。作者记载了不少委婉动听的外交辞令,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写出了历史人物的风采。

出色的外交辞令,可以消弭兵燹之灾,使敌国退师,使国家转危为安,这个例子,最著名的要数僖公三十年的烛之武退秦师。城濮之战后,晋国要惩罚一些离心离德之国,便联合秦国围郑。在秦晋两国强兵压境的危急关头,烛之武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退了秦兵: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知亡矣!若亡郑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簿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国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

烛之武说秦伯,先从亡郑说起,指出亡郑无益于秦。无益的原因,一是“越国以鄙远”,难以实现。二是即使亡郑,得利的不是秦国而是晋国,“焉用亡郑以陪邻?”三是“邻之厚,君之簿也”。晋国强大,秦国必然削弱。这层层剥笋似的剖析,必然引起秦穆公对郑的后果的深思。接下来,烛之武再从不亡郑这一角度发挥。不亡郑,不但于秦无害,反可坐享其利。这样,两相比较,孰优孰劣,显而易见。弦外之音,还有讥秦受晋役使之意。为了瓦解秦晋联盟,加深两国的矛盾,烛之武又旧怨重提,指出晋国背信食言,历来如此。最后归结到晋之野心,不独在郑,还将侵秦。这样的层层深入,晓以利害,终使秦穆公深思再三,翻然醒悟,毅然退兵,使郑国转危为安,免除了一场兵燹之灾。类似的例子还有如僖公四年的“屈完如齐师”僖公二十六年的“展喜犒师”,宣公三年的“王

孙满对楚王问”。外交辞令的成功,常能起到武力和军队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2、简述骈文的特点。

考核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骈文,参见P258-259

参考答案:

骈文,亦称骈俪文或骈体文,与古文(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二马相驾曰骈,成双成对曰俪。所以骈文全篇以偶句为主。其特点有三:语句方面,讲究对偶,要有工稳的对仗,整齐的节奏;以至于发展到“四六体”,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音律方面,讲平仄,有时叶韵,增加文章的音韵美;行文方面,讲究用典和藻饰,使文章委婉、典雅、精炼和华美。在创作上,古文讲“气势”;而骈文讲“气韵”;古文讲通畅,骈文讲含蓄;古文讲古朴,骈文讲典丽,在风格上也有所不同。

3、请举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三部文学批评著作及其作者。

考核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参见P267-272

参考答案: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时代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出现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的繁荣,出现了文学批评专著。比较重要和著名的有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等。

四、论述题:(36分)

1、试论《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考核知识点:《庄子》的散文艺术,参见P87-91

参考答案:

庄子散文的创作方法,可以用《庄子·寓言》篇中的一段话来概括“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即编造一些故事,以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语言,来宣传自己的主张。重言,即假借受尊重的人、有影响的人说的话。(为使别人容易接受)卮言,出于无心、随便说出的话。和以天倪,即抹掉天地间一切差别之意。总之,不管现实情况如何,随意编造,信口说出,一切随随便便。这就是庄子自认为的文章特点。

《庄子》散文的风格历来被认为具有“汪洋恣肆”和“恢诡谲怪”的特点。司马

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庄子)其学无所不窥,……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其言汪洋自恣以适己。”清人刘熙载《艺概·文概》评论庄子之文是“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缥缈奇变”。鲁迅说庄子“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这些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奇幻的想象,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善于以神奇之笔,创造出雄奇开阔的境界。如第一篇《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这篇文章写得非常雄放奇幻,尤其是大鹏的形象、藐姑射山上的神人。作者极尽夸张描绘之能事,把自己的哲学思想和心灵追求寄寓于极生动的文学形象中。其想象,往往是气象恢宏,意境开阔,云烟吞吐,幻化无端。不仅鲲鹏、藐姑射山上的神人如此,就是文中“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这几句对苍天的描绘,同样显示出庄子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再如《秋水》篇描写秋水浩荡奔腾、气象万千的景象,也有很雄阔的意境: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马牛。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汪洋向若而叹。

淡淡几笔就把秋天河水浩荡无崖、汹涌澎湃、苍茫磅礴的气势和水天相接的开阔境界写得酣畅淋漓。此外,在《养生主》中把解牛的劳动描绘成如一首音乐、一场舞蹈(“庖丁解牛”),也是非常大胆而奇特的。再如《徐无鬼》写匠石运斤成风,《至乐》写与空髑髅对话,《秋水》写与惠子观鱼于濠梁之上,《外物》写任公子钓鱼,都是想落天外、奇幻无比。其次是描写精工,形神毕肖。庄子刻画物态的技术是非常高明的。摹物叙事,意到笔随,异趣横生。如《齐物论》中对“地籁”的描写:

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

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

这是形容古树上大小斑驳的树孔。(洼者,水洼;污者,下陷的坑。)下面就形容风吹这些树孔发出的各种声音: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刀刀乎?

激者是激水声,謞者是箭飞行时之声,叱者是大声叱人之声,吸者为吸气声,叫者,叫喊声,譹者为哭泣哀号声,宎者为深沉之声,咬者是清亮之声。这种对众窍和风声的千差万别的描绘,可以说是声形毕肖,给人以极其鲜明的印象。《秋水》篇写秋天大水的情景,把秋雨的到来,沟满河平,百川奔流,浩荡无限的空阔景象,写得气势磅礴,十分形象。

第三是寓言丛集,喻中设喻。庄子自己也“寓言十九”。所以,以寓言和比喻来说明道理,也是《庄子》的最大特色。寓言的运用,说明其思维方式仍不脱离具体的感性形象,作者在思维及其表达过程中,不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范畴,而是通过具有直观特征的具体形象、类化表象和集体表象以及它们的组合来表达。这虽然具有原始思维的特征,但却使作品具有强烈形象性,而且能起到“寓真于诞,寓实于玄”的作用,“于此见寓言之妙”(刘熙载《艺概·文概》),更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在《庄子》一书中,庄子哲学与中国古代寓言艺术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例如,庄子主张纯任自然、返扑归真,主张绝圣弃智,甚至把知识看成罪孽,于是用了一则“浑沌”的寓言进行巧妙的比喻和暗示: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开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倏与忽似乎出于好心,为报答浑沌的恩德,为他每天凿出一窍,七天过去,七窍是凿开了,浑沌却死去了。浑沌之死,就是“有为”的恶果。这一则寓言,把庄子“无为”的哲学思想演绎得再明白不过了。《庄子》中的寓言是很多的,如“庄周梦蝶”(《齐物论》)、“庖丁解牛”(《养生主》)、“轮扁凿轮”(《天道》)、“蜗角触蛮”(《则阳》)等等。庄子寓言意境开阔,雄浑奔放,常给人以“壮美”的感觉,如“鲲鹏展翅”、“任公子钓鱼”、“运斤成风”等,再一个是奇异诡谲,神妙莫测,如“舐痔得车”、“大冶铸金”、“儒以诗礼发冢”等,在谲怪之中,含有更多的辛辣讽刺和严峻的剖析。庄子运用比喻,层见叠出,给人应接不暇之妙。如《逍遥遊》,本来文中的所谓鲲鹏、蜩、学鸠都不过是比喻,在这

之中,又插入了一系列的精妙比喻,即水与舟、朝菌和蟪蛄、冥灵和大椿等比喻,用这些比喻来说明蜩、学鸠不知小大之辨,这是比中之比。其他如《胠箧》《马蹄》等篇中的比喻,也都是绝妙而深刻的。

2、鲁迅先生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如何理解这句话?

考核知识点:“无韵之《离骚》”,参见P154-159

参考答案:

????把《史记》与《离骚》相类比,前人已多有论述。明人杨慎说:“太史公《屈原传》,其文便似《离骚》。”(凌稚隆《史记评林》引)李晚芳说:“司马迁作《屈原传》,是自抒其一肚皮愤懑牢骚之气,满纸俱是怨辞。”(《读史管见》卷二)刘熙载说:“学《离骚》得其情者为太史公。”(《艺概》卷一《文概》)刘鹗说:“《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老残游记序》)而鲁迅总括前人的论述,一称《史记》为“无韵之《离骚》”,最为简省精当。

????“无韵之《离骚》”,最根本的一个特点,就是指《史记》具有深厚的怨愤之情,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笔端常带着感情。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充分认识到情感的因素在创作中所起的重大作用,而且认为这种情感,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的怨愤。历代圣贤之作,皆发愤抒情所得。这就为《史记》成为一部充满感情的作品、成为一部象《离骚》那样的伟大史诗找到了创作主体的思想理论依据。

????司马迁曾在《报任安书》中坦露自己的情感历程: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推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无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效左丘、孔子以著书,这样的伟业本来就使司马迁处于一种澎湃的激情之中。李陵之祸的打击,不但没有熄灭他的激情之火,反而使他在屈辱中得到激励,在悲痛中奋起,把腔中的一腔郁结,倾泄于笔端。“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十篇《司马相如与司马迁》)。司马迁是发愤以著史,著史以

福师中国文学史专题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20 分。) V 1. 自言是为了“发明神道之不诬”的作品是: A. 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 B. 晋葛洪托名汉刘歆所作的《西京杂记》 C. 干宝的《搜神记》 D. 鲁迅《铸剑》 满分:2 分 2. 在南朝乐府民歌中,艺术形式最为成熟的作品是()。 A. 《子夜歌》 B. 《读曲歌》 C. 《西洲曲》 D. 《那呵滩》 满分:2 分 3. ()是我国古代一部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巨著,它以卓越的识见,详审的论述,完整的系统,精美的笔调,构成一部宏伟的文学理论和批评著作,在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A. 《典论?论文》 B. 《文心雕龙》 C. 《文赋》 D. 《诗品》 满分:2 分 4. ?“无韵之《离骚》”,最根本的一个特点是()。 A. 写法上如《离骚》 B. 采用楚地的方言 C. 充分铺陈描写 D. 具有深厚的怨愤之情,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满分:2 分 5. ()是诗人写作《离骚》的缘由,也是《离骚》的感情基调。 A. “喜” B. “怨” C. “悲” D. “怒” 满分:2 分 6. 《九歌》的名称非常古老,最早来源于()。 A. 宗教祭祀 B. 民族音乐 C. 典故 D. 神话传说 满分:2 分 7. 反映人民厌倦战争的汉代乐府民歌是()。 A. 《东门行》 B. 《十五从军征》 C. 《江南》 D. 《陌上桑》

满分:2 分 8. ()是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初归家时所作,文中写到归途的情景,回家后与家人团聚的情景,来年春天耕种的情景,写出归家时的愉快和隐居的乐趣。 A. 《闲情赋》 B. 《归去来兮辞》 C. 《感士不遇赋》 D. 《桃花源记》 满分:2 分 9. 自言是为了“发明神道之不诬”的作品是()。 A. 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 B. 晋葛洪托名汉刘歆所作的《西京杂记》 C. 干宝的《搜神记》 D. 鲁迅《铸剑》 满分:2 分 10.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 A. 《昭明文选》 B. 《玉台新咏》 C. 《乐府诗集》 D. 《古文苑》 满分:2 分 二、多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V 1. 就其内容的表现方式来说,()是构成“古诗十九首”的主要内容。 A. 人民受压迫 B. 封建统治的残酷 C. 游子之歌 D. 思妇之叹 满分:2 分 2. 当时曹操的军国檄文都出自七子中的( )。 A. 应瑒 B. 阮瑀 C. 陈琳 D. 刘桢 满分:2 分 3. 《七发》在辞赋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两汉大赋形成内的标志。表现在: A. 在内容上它已呈现出叙事写物、铺张扬厉的特征 B. 在形式上改变楚辞句式中多用虚词的样式 C. 在美学上体现了对崇高壮美的追求 D. “述客主以首引”,此后遂成汉大赋之定式 满分:2 分 4. 下列选项中属于班固的作品的是()。 A. 《甘泉赋》 B. 《解嘲》 C. 《两都赋》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远古歌谣的特点: (1)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如《蜡辞》云: “土反其宅,水, ”是一首农事祭歌。《弹歌》“断竹,续竹 , ”则反映的是原始人制作弹弓和狩猎的过程。 (2)字句简短、语言质朴、节奏明快。如《弹歌》中的语言古朴,有韵律。 (3)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如《吕氏春秋·古乐》中有所反映。 2.神话 : 神话是上古人类在幻想中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解释和战胜自然、战胜危害生命的一切敌人的 愿望。 3. 诗经,诗,诗三百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诗经》这一名字是在汉武 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才出现的,之前称为“诗三百“。《诗经》共有305 篇,取 其整数,称作“诗三百”。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反应了当时 的社会面貌。《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风:音乐曲调雅:朝廷正乐颂:宗庙祭祀 之乐。《诗经》以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 4. 风雅颂 : (1)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 南、邶、鄘、卫等15 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 篇,大部分是民歌。 (2)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共 105 篇,分为大雅和小雅,其中《大雅》 31 篇大多是西周初期的作品,《小雅》 74 篇大多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 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3)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颂》诗又分为《周颂》31 篇,《鲁颂》 4 篇,《商颂》 5 篇,共 40 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5. 赋比兴 :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相当 于我们常用的排比修辞方法。 比: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相当于我们常 用的比喻修辞方法。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多在诗 歌的发端,相当于我们常用的象征修辞方法。 6.春秋笔法 : (1)以一字寓褒贬,在严谨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 (2)比如杀有罪为“诛” ,杀无罪为“杀” ,下杀上曰“弑”等。 (3)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 7.楚辞 : (若问骚题诗的含义只答第2点即可) ①、“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当时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六经”并列。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识记:一、神话的概念::所谓神话,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马克思语)。 二、上古神话的保存:《山海经》,《诗经》,《楚辞》,《淮南子》 理解:一、上古神话的分类:(P35-39) ◆创世神话——盘古的故事 ◆始祖神话——女娲的故事 ◆洪水神话——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 ◆战争神话——黄帝和炎帝《史记?五帝本纪》 ◆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 除了以上这些类型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二、中国神话的民族特色:(与西方神话比较)(P40-41) (一)深重的忧患意识(如: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的享乐精神更为明显。 (二)厚生爱民(如: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不重视普通民众,体现鲜明的天神(或英雄)情结。 (三)为公为群(如:尧杀子让位等神话) 西方神话突出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 (四)主张顽强抗争(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争神等神话) 西方神话宣扬命定。 总的来看:1.中国神话重点突出人本身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西方神话重点突出命运的主宰力量和人的自然本性。 2.中国神话的实质是将人神化,着眼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中心是“人”;西方神话将神人化,着重表现神的故事,中心是“神”。 第二章《诗经》 识记:一、《诗经》概况:包括数量、编订、分类、采集、传播等(P51-53)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 编订——1.采诗说——派官员到民间收集民歌; 2.献诗说——很大部分由卿大夫所献; 3.删诗说——《诗经》经孔子删定。 分类——1.风,国风,各地的民歌; 2.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符合礼仪规范的乐曲; 3.颂,祭祀所以的音乐,歌颂祖先的功德。 用诗——政治参考书,社交工具书,国学教科书

中国文学史专题一

福师1009考试批次《中国文学史专题一》考试复习题一 参考答案 本复习题页码标注所用教材为: 教材名称单价属 性 作者版本出版社 介质类 型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上)66(上下 册) 主 郭丹、陈 节 2008年10月第1 版 海峡文艺出 版社 书 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 一、填空题:(20分) 1、《诗经》分风、雅、颂三类;一般认为其分类是以音乐为标准的。 考核知识点:《诗经》的概况,参见P4 2、《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考核知识点:《左传》的作者及其他,参见P32 3、《国语》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国别体史书。 考核知识点:《国语》其书,参见P56 4、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这一学派的先驱是老子。 考核知识点:庄子的思想和美学观,参见P84 5、汉代骚体赋的代表作有《吊屈原赋》和《鵩鸟赋》等。 考核知识点:赋的形成、兴盛及变化,参见P119 6、《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自称著此书的目的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考核知识点:《史记》以人为中心的历史意识、司马迁伟大的人格,参见P138、P134 7、保留乐府民歌最多的总集是宋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考核知识点:乐府诗的结集,参见P170

8、正始时期的代表诗人有阮籍、嵇康。 考核知识点:正始文学之阮籍、嵇康,参见P204-211 9、庾信后期诗歌代表作有《拟咏怀》二十七首,他的《哀江南赋序》是一篇有名的骈体文。 考核知识点:北朝诗人庾信,参见P256 二、名词解释:(20分) 1、三颂 考核知识点:《诗经》的概况,参见P3-5 参考答案:《诗经》中的《鲁颂》﹑《周颂》﹑《商颂》,合称三颂。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颂字可以释为容貌的“容”字,“容”即“样子”;颂乐是连歌带舞的,舞就有种子样子。颂诗多无韵,配合舞步,声音缓慢,多不分章,是其特点。 2、骚体赋 考核知识点:赋的形成、兴盛及变化,参见P119 参考答案:高祖初年到武帝初年,这时流行的是“骚体赋”,形式上模拟楚辞,追随楚辞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之感慨。代表作家有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枚乘《七发》等。 3、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考核知识点:西晋文学,参见P213-214 参考答案:从晋武帝司马炎的太康年间起,约有二十多年时间,是紧承建安至魏末的又一个文学创作繁荣的时期。这一时间出现的作家较多。钟嵘《诗品序》说:“太康中三张(张载、张协、张亢兄弟)、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叔侄)一左(左思),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描述了当时诗坛的盛况。过去一般认为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有两种倾向:一是模拟古人的风气很盛,二是追求词藻华美和对偶工整。 4、陶谢 考核知识点:陶渊明、谢灵运,参见P226-229、P244-248 参考答案:东晋末年、南朝初的诗人陶渊明、谢灵运的并称。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的开拓者,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创者。两人都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在田园山水中寄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期末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 绪论 1.文学自身发展变化的九个因素: 创作主体、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接收对象、文学体裁、文学语言、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传媒。 2.“三古”、“七段”: (1)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2)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3)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3.上古文学的内容及文体: 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字艺术就已经产生。由此可以推测:上古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结合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 4.上古文学的特点:集体性、口头性、综合性。 5.中国诗歌(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的特点: (1)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言志抒情诗。这些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发展方向。 (2)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 (3)在楚地、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借鉴了《诗经》的艺术精神和手法,创作出奇伟瑰丽的诗篇,与《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6.先秦诗歌的概况: 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多见于神话,富有浪漫气息。 《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 《楚辞》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彩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一。 第一章——先秦文学 1.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2.《山海经》的文学常识: 在所有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具有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巫师、方士根据各地的自然神灵传说及祭祀状况汇编而成。《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内容及其驳杂。《山

福师《中国文学史专题(一)》在线作业一

福师《中国文学史专题(一)》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V 1. 建安七子中是曹操的反对派并被曹操所杀的是( )。 A. 孔融 B. 刘桢 C. 阮瑀 D. 王粲 满分:2 分 2. 现存的北朝乐府民歌绝大部分保存在: A. “ 杂曲歌辞” B. “ 清商曲辞” C. 《玉台新咏》 D. 《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 满分: 2 分 3. “兼爱”是( )。 A. 孔子的中心思想 B. 墨子的中心思想 C. 孟子的中心思想 D. 庄子的中心思想 满分:2 分 4. 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完整的七言诗是()。 A. 《七哀诗》

B. 《燕歌行》 C. 《荐弥衡表》 D. 《公燕诗》 满分:2 分 5. 标志散体大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是()。 A. 淮南小山《招隐士》 B. 《鵩鸟赋》 C. 贾谊《吊屈原赋》 D. 枚乘《七发》 满分:2 分 6. ()是诗人写作《离骚》的缘由,也是《离骚》的感情基调。 A. “喜” B. “怨” C. “悲” D. “怒” 满分:2 分 7. ()是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初归家时所作,文中写到归途的情景,回家后与家人团聚的情 景,来年春天耕种的情景,写出归家时的愉快和隐居的乐趣。 A. 《闲情赋》 B. 《归去来兮辞》 C. 《感士不遇赋》 D. 《桃花源记》 满分:2 分 8. 王粲今存赋二十多篇,多为抒情小赋,其中最为传诵的是()。 A. 《论盛孝章书》 B. 《荐弥衡表》 C. 《七哀诗》

D. 《登楼赋》 满分:2 分 9.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A. 《易经》 B. 《古诗十九首》 C. 《楚辞》 D. 《诗经》 满分:2 分 10. 孟子哲学思想的中心是()。 A. “礼” B. “仁” C. “性善论” D. 美 满分:2 分 二、多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 《离骚》的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A. 感情的澎湃激越 B. 意象的运用 C. 语言十分精炼,并大量吸收楚国方言 D. 对上下求索的描写,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特征 满分:2 分 2. 当时曹操的军国檄文都出自七子中的( )。 A. 应瑒 B. 阮瑀 C. 陈琳 D. 刘桢

中国古代文学史 大一上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复习 绪论 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 中国古代史、文学家文学早已注意到文学的发展与变迁 一、史家记述: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屈原、贾谊立传,涉及宋玉、唐勒、景差等屈原之后贾谊之前辞赋家,文学发展过程初步描述。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史记》前史官之文发展过程追述; 齐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南朝宋以前诗歌发展历程,关于诗歌史比较详细论述。(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始创《文苑传》,将22位文学上有成就的人的传记合在一起,按时代先后排列,提供文学发展线索。 二、目录学著作: 斑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撰成《汉书?艺文志》,其《诗赋略论》对诗赋发展有初步的描述。 此后,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大都继承《汉书?艺文志》传统,在著录书目的同时考辨源流。(清)幻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算是这类书中的集大成者。 三、在诗文评方面: (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以下20篇论及文体形成过程,《时序》等篇也有关于文学发展论述。 (梁)钟嵘的《诗品序》,文学发展详细论述。 郑玄《诗谱序》追述诗歌起源,历数周文、武、成王以至懿、夷、厉、幽王时政治变迁与诗歌关系,政治角度对诗歌发展描述。 (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文体流变角度,论述文学发展 《全唐诗》为唐代诗人作简介,可看到唐代诗歌发展线索。 包括文学总集或选集的作家小传、序跋、题记 20世纪初出现,林传甲京师大学堂编写讲义《中国文学史》为滥觞。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分别代表了20年代、30年代、四五十年代、60年代文学史著作所能达到的成就。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分体文学史最早、最有影响著作。 中国文学的演进 影响文学发展的内部因素。 (一)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1、文体发展的不平衡。一方面,各种文体形成和成熟的时代不同;另一方面,各种文体从萌生到形成再到成熟,其过程的长短也不同。 2、朝代的不平衡。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3、地域的不平衡。一是不同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二是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生长,从而使一些文体带有不同的地方特色。 (二)相反相成的因素。 俗与雅之间相互的影响、转变和推动,(民歌——孔子整理—“国风”;长江中下游市井民歌——文人—梁陈宫体诗)

中国文学史专题(一)期末复习题讲解学习

中国文学史专题(一)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先秦历史散文除《尚书》外,重要的还有《左传》,《国语》,《战国策》。 2、《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汇集在《内外储说》,《说林上下》等篇中。 3、荀子是__儒家学派的学者,庄子是___道家___学派的代表人物。 4、《史记·屈原列传》认为:“《离骚》者,犹__离忧____也。” 5、汉代骚体赋的代表作有《_吊屈原赋__》和《___服鸟赋___》等。 6、《诗经?小雅?采薇》第六章中情景交融的诗句是:“__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__雨雪霏霏“。 7、保存乐府诗最完备的一部总集是宋代__郭茂倩____编的《__乐府诗集__》。 8、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以晋干宝的《__搜神记__》为代表;志人小说以南朝宋___刘义庆__的《__世说新语__》为代表。 9、赋、比、兴与风、雅、颂旧时合称“六诗”或“六义”。 10、《诗经》中的“二雅”指大雅、小雅。 11、庄子思想秉承老子而有所发展、有所变异,但在核心学说“道”的认识上完全是一脉相承的。 12、庄子名周,生卒年不详,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人,曾为蒙地漆园吏。 13、《逍遥游》篇是庄子的代表作。 14、“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句话出自《论语》。 15、《春秋》三传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16、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7、《有所思》是《汉铙歌十八曲》之一。铙歌本为“建威扬德,劝士讽敌”的军乐,内容庞杂,叙战阵、纪祥瑞、表武功、写爱情者皆有。 18、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鲁、齐、韩、毛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鲁、齐、韩三家诗都先后失传,我们今天读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所以后人又称《诗经》为《毛诗》。 19、《尚书》在汉代被尊为经,故又称书经 20、《过秦论》的作者是贾谊。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_高等教育出版社)大纲-1

先秦文学大纲 一、先秦文学五大内容 1、神话(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基质呈现) 2、诗经(民族真情的自由渲泻) 3、诸子散文(民族关于社会、人生的思考) 4、历史散文(时代与民族精神、性格及观念变迁的辙痕) 5、楚辞(文人心灵世界的第一次展示) 二、先秦文学演进的轨迹 1、由群歌互答向抒写个人情怀的演进; 2、由巫觋创作向史官创作向士人创作的演进; 3、由誓命训诰向对话语录向据题抒论的演进; 4、由朴野无华向语言自觉的演进。 一、神话 这一部分主要掌握四方面的知识: 1、神话的性质与产生; 2、中国神话的基本内容; 3、保存中国神话的基本典籍及整理成果; 4、中国神话的特色与基本精神。 一、神话的性质与产生 所谓“神话”即“神们的故事”。“神”是先民幻想创造与主宰物质世界的超自然的意识存在。“神话”是运用神的观念进行思考、想象的结果,是对于幻想的描述。用马克思的话,就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神话的产生是以原始的生活方式与原始的思维方式为基础的。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原始人群,对包罗万象、变化莫测的自然界――特别是灾难性突变感到神秘而恐惧,而又不能科学解释,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观念。随而又琢磨那奥秘的神灵形象,于是产生了神。随后又想像他们之间及他们与人之间的联系,参照人的生活,创造了神话。 二、中国原始神话的基本内容 中国原始神话的基本内容大约有三类: 1、解释性神话:如羲和生日、常羲生月、女娲造人、盘古开天以及民族起源、工具发明 等; 2、人与自然神话: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 3、社会生活神话:黄帝战蚩尤、共工颛顼之争、刑天及《山海经》中的海外方国等。 三、保存中国神话的基本典籍及整理成果 1、在中国古籍中缺少专门的神话著作,神话资料零散地保存在各种典籍中。其中保存神 话资料最多的是《山海经》。其次是《楚辞·天问》、《淮南子》等。另外《左传》、《国 语》、《墨子》、《庄子》等先秦古籍中,也有一些零星的神话资料。在汉代出现的纬书 中,则保存了较多的经过汉儒自觉处理的神话。 1

福师《中国文学史专题(一)》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V 1. 建安七子中是曹操的反对派并被曹操所杀的是( )。 A. 孔融 B. 刘桢 C. 阮瑀 D. 王粲 满分:2 分 2. 现存的北朝乐府民歌绝大部分保存在: A. “ 杂曲歌辞” B. “ 清商曲辞” C. 《玉台新咏》 D. 《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 满分: 2 分 3. “兼爱”是( )。 A. 孔子的中心思想 B. 墨子的中心思想 C. 孟子的中心思想 D. 庄子的中心思想 满分:2 分 4. 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完整的七言诗是()。 A. 《七哀诗》

B. 《燕歌行》 C. 《荐弥衡表》 D. 《公燕诗》 满分:2 分 5. 标志散体大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是()。 A. 淮南小山《招隐士》 B. 《鵩鸟赋》 C. 贾谊《吊屈原赋》 D. 枚乘《七发》 满分:2 分 6. ()是诗人写作《离骚》的缘由,也是《离骚》的感情基调。 A. “喜” B. “怨” C. “悲” D. “怒” 满分:2 分 7. ()是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初归家时所作,文中写到归途的情景,回家后与家人团聚的情景, 来年春天耕种的情景,写出归家时的愉快和隐居的乐趣。 A. 《闲情赋》 B. 《归去来兮辞》 C. 《感士不遇赋》 D. 《桃花源记》 满分:2 分 8. 王粲今存赋二十多篇,多为抒情小赋,其中最为传诵的是()。 A. 《论盛孝章书》 B. 《荐弥衡表》 C. 《七哀诗》

D. 《登楼赋》 满分:2 分 9.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A. 《易经》 B. 《古诗十九首》 C. 《楚辞》 D. 《诗经》 满分:2 分 10. 孟子哲学思想的中心是()。 A. “礼” B. “仁” C. “性善论” D. 美 满分:2 分 二、多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 《离骚》的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A. 感情的澎湃激越 B. 意象的运用 C. 语言十分精炼,并大量吸收楚国方言 D. 对上下求索的描写,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特征 满分:2 分 2. 当时曹操的军国檄文都出自七子中的( )。 A. 应瑒 B. 阮瑀 C. 陈琳 D. 刘桢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择题1(1)

36.“赋”作为一种文体,最早见于(A )。 A.荀子的文章B.屈原的文章 C.宋玉的文章D.贾谊的文章 37.《七发》的作者是(C )。 A.王褒B.东方朔 C.枚乘D.贾谊 38.最早奠定汉大赋体式的作品是(A )。 A.枚乘的《七发》B.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 C.扬雄的《长杨赋》D.班固的《归田赋》 39.开创汉大赋写作体式的人是( A )。 A.枚乘B.司马相如 C.贾谊D.扬雄 40.把汉大赋推向高峰的人是(C )。 A.班固B.张衡 C.司马相如D.扬雄 41.“劝百讽一”说的是(C )。 A.西汉初年的政论文B.汉代骚体赋 C.汉大赋D.汉代后期的抒情小赋 42.《两都赋》的作者是(A )。 A.班固B.班彪 C.张衡D.扬雄 43.张衡创作的抒情小赋是(A )。 A.《归田赋》B.《鹦鹉赋》 C.《二京赋》D.《刺世疾邪赋》 44.赵壹创作的抒情小赋是( D )。 A.《归田赋》B.《鹦鹉赋》 C.《二京赋》D.《刺世疾邪赋》 45.祢衡创作的抒情小赋是( B )。 A.《归田赋》B.《鹦鹉赋》 C.《二京赋》D.《刺世疾邪赋》 46.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C )。 A.《左传》B.《国语》 C.《史记》D.《汉书》 47.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D )。 A.《左传》B.《国语》 C.《史记》D.《汉书》 48.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著作是( B )。A.《楚辞》B.《史记》 C.《汉帛》D.《新书》 49.《史记》属于(B )。 A.断代史B.纪传体 C.国别体D.编年体 50.《汉书》的作者是( D )。 A.范晔B.张衡

18春福师《中国文学史专题(二)》在线作业二

(单选题) 1: ()是杜甫诗歌创作活动中的一个里程碑,表明诗人的写实创作达到了一个顶峰。 A: 《北征》 B: 《羌村三首》 C: “三吏”、“三别” D: 《春望》 正确答案: (单选题) 2: 杜甫传世之作()集中体现了杜甫对祖国的无比热爱。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借花鸟之感时、恨别,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深哀巨痛。 A: 《春望》 B: 《哀江头》 C: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 《兵车行》 正确答案: (单选题) 3: 《霍小玉传》的作者是()。 A: 白行简 B: 蒋防 C: 元稹 D: 陈鸿 正确答案: (单选题) 4: 在元散曲作家中,()是成就最高、最有影响的一家。 A: 关汉卿 B: 白朴 C: 马致远 D: 张可久 正确答案: (单选题) 5: 一般都认为,()的七绝,在唐代只有李白可与比肩。其诗以七绝成就最高,数量也最多,人称“七绝圣手”。 A: 王昌龄 B: 李颀 C: 王之涣 D: 崔颢 正确答案: (多选题) 1: 直接以明清时期的重大社会事件为题材的戏曲是()。 A: 《鸣凤记》 B: 《牡丹亭》 C: 《清忠谱》 D: 《桃花扇》 正确答案: (多选题) 2: 《窦娥冤》的艺术特色是____。 A: 《窦娥冤》是一部表现了深刻的现实主义和强烈的理想色彩的优秀悲剧作品 B: 剧作主脑清楚,矛盾集中,情节紧凑,形象突出 C: 语言本色当行 D: 语言华丽 正确答案: (多选题) 3: 柳宗元最著名的山水游记是在永州作的《永州八记》,属于《永州八记》的有()。 A: 《袁家渴记》 B: 《石渠记》 C: 《石涧记》 D: 《小石城山记》。 正确答案: (多选题) 4: 柳永词的艺术成就表现在____。 A: 大量创制慢词 B: 表现了雅俗并陈的特点

《中国文学史专题二》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30分(每空1分) 1、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改以往送别诗中的悲愁情绪,表现了初唐诗人崭新的精神面貌。骆宾王用比兴的手法,借咏蝉寄托身世之感的作品是《在狱咏蝉》。 2、盛唐山水诗人除王维之外,还有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人。 3、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是脍炙人口的歌颂友谊的名篇。其原诗是“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杜甫著名的“三吏”诗分别是:《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5、韩愈的《马说》寄寓了作者对人才受压抑、遭排斥现象的强烈不满,而柳宗元的寓言名篇《三戒》则入木三分地讽刺了世态。 6、唐代传奇中的《枕中计》和《南柯太守传》是著名的讽刺小说,成语黄粱美梦、南柯一梦即从两篇小说而来。 7、柳永最擅长写离情别绪,他著名的《雨霖铃》词最后几句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8、李清照《词论》的主要观点是词别是一家。她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名句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9、陆游晚年写了两首哀婉悱恻的《沈园》,分别是: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又,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棉。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10、元代散曲主要的作家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等。 二、名词解释。12分(每道4分) 1、唐传奇:唐代文言短篇小说,包括志怪、写实,具有有意作小说,多幻设语,篇幅漫长、记叙委婉等特点。 2、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是北宋末年南宋初年在黄庭坚的诗歌理论及创作方法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他们的创作具有与黄庭坚类似的众多特点,讲究用典,生新瘦硬,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派。 3、三言二拍:是指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合称。总计四百多万字,收录故事近200篇。“三言”是明代冯梦龙所编纂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则是凌蒙初所编《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由于“三言”和“二拍”编著年代相近,内容形式类似,故后人常将其合并,称为“三言二拍”。 三、简答题。24分(每道8分) 1、赏析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有感于诗句的动乱、人民的灾难,流下了眼泪;鸟也为了人们的生离死别之悲,而心弦震颤。以无情之花鸟的感时念乱,突出人在战乱中的深切痛苦。作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并运用互文手法,可译为“感时恨别花溅泪,感时恨别鸟惊心”。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2、简要谈谈《琵琶记》的文化意义。 总体上看作者主观希望“为文人立心”,宣传忠孝君臣的封建道德。但其思想内容比较复杂:表明封建社会忠孝难以两全,在“全忠全孝”的同时又有一定批判。在宣传封建道德时,对于当时的黑暗现实也有所批判,暴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如牛丞相的专横,地方官的腐败。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诗歌部分 先秦两汉 1.《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3.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4.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5.楚辞:“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6. 十一篇。所祭之神,分天神、地祗、人鬼三类。天神有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小司命。有关的五首歌词,多表现对天神的敬仰和赞颂,写得庄严肃穆。地祗有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有关的四首诗歌全是恋歌,借对神的恋爱生活的描写,表现人类对纯洁爱情的赞颂,大都清新凄艳,幽渺情深。写人鬼的只有《国殇》一篇,是对卫国战争中牺牲将士的热烈礼赞,激昂悲壮,刚健质朴。 7.《天问》:屈原所作的仅次于《离骚》的长诗。它以反诘的形式,一连提出170

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2017年8月离线作业及答案

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2017年8月离线作业及答案

1、论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答: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有:①梁启超、黄遵宪等倡导的“诗界革命”,要求诗歌以通俗的语言创造新的诗境,反对拟古复古。②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重视小说的地位和社会作用。③梁启超倡导的“文界革命”,创造了一种新文体,也称“报章体”。④白话文运动,以裘廷梁为主要代表,提倡“崇白话而废文言”。⑤李叔同、欧阳予倩等人组织的春柳社被看作是最早的话剧团体。他们演出的这种不同于传统戏曲,而主要适应于现代文明需要的西方戏剧形式,被称为“文明新戏”或“文明戏”。晚清文学改良运动是近代一次影响颇大的文学改革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以具体作品为例,谈谈新写实小说的叙事特征。 答:关于新写实小说的文本特征,批评家陈晓明曾从五个方面概括为1.粗糙素朴的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不含异质性的和特别富有想象力的生活之流。2.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活状态的统一。3.压制到“零度状态”的叙述情感,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4.不具有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5.尤其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的,或无所适从而尴尬的生活情境。前者刻画出生活的某种绝对化状态;后者揭示生存的多样性特征,被客体力量支配的失重的生活(陈晓明:《反抗危机:论“新写实”》)。这一总结道出了新写实小说文本在叙述与故事两个方面的特征。如果纯粹从叙事学的角度看,新写实小说主要在三个方面体现了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不同。新写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册课件整理.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复习 第一编·先秦文学 绪论 一、先秦文学的形态 1、诗乐舞紧密结合 2、文史哲不分 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二、先秦文学作家的流变 1、夏商时期,以巫觋为主 2、商周之际,史官成为史家散文最早创作者 3、西周、春秋时期,贵族是文学的主要创作者 4、春秋、战国之际,士阶层是文学创作的主流 三、文字产生前的上古文学创作是远古歌谣与上古神话。 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现存古代文献中,最有神话学价值的是《山海经》。 二、中国古代的四大神话:女祸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均保留于《淮南子》。 三、神话的分类及代表 1、创世神话盘古开天 2、始祖神话女娲补天 3、洪水神话鲧禹治水 4、战争神话炎黄之战 5、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射日 四、中国神话的演变 1、历史化 2、文学化 3、宗教化 第二章《诗经》★ 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计305篇。收集周初到春秋中叶的作品。分风、雅、颂三类。 二、《诗经》六义及其含义(P52、61) 1、风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诗经》里有十五国风。 2、雅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分为大雅和小雅。 3、颂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 4、赋赋即铺陈直叙,指诗人把思想感情及有关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 5、比比就是比方,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6、兴兴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 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三、《诗经》内容及其代表作 1、民族史诗《生民》 2、农事诗《七月》 3、燕飨诗《鹿鸣》 4、怨刺诗《正月》 5、战争诗《采薇》

中国古代文学史1考试试题及答案

《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神话:由人民集体口头创作,表现对超能力的崇拜、斗争及对理想追求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属民间文学的范畴,具有较高的哲学性、艺术性。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与民间艺人进行创作的不朽源泉,对后世影响深远。 楚辞:又称“楚词”,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诗歌题材。刘向辑集屈原、宋玉、东方朔及汉人的楚辞作品名为《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散体大赋:是汉代辞赋的代表,它师承屈原、宋玉及《诗经》的“雅颂”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内容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思想空泛。普遍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篇幅巨大,文字排铺堆砌,对事物进行铺陈描写。直接继承了先秦散文。代表作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两京赋》等。 汉赋:在汉朝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乐府诗:汉武帝时重建乐府,采集汉族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鉴赏: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在梦里也会梦见那位姑娘的一系列追求过程,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本篇是诗经的首篇,更加表明了《关雎》在古代人们心中的地位。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 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豣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中国文学史1

中国文学史 古代文学(上古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 近代文学(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 现代文学(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建国) 当代文学(1949年建国至今)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分期 先秦文学 秦汉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 宋辽金文学 元明清文学 上古文学:先秦文学、秦汉文学。文学自发的时期,突出特点是文学尚在文化的大母体之内,文史哲不分。 中古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文学自觉的时期,诗歌和散文的成就达到顶峰。 近古文学:宋辽金文学、元明清文学。文学转型的时期,戏剧和小说兴起并达到顶峰。 先秦社会与文学发展概况 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现象。 它包括上古时代、传说中的夏代以及商代、西周、春秋和战国时代等各个时期的文学状况。原始社会 在原始社会阶段,人们依靠集体进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用极简陋的劳动工具改造自然,同时在这个为了生存的劳动过程中,也开始创造了人类最初的远古文化。 我国古代文献保留了一些关于上古历史的传说-------- 有巢氏、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的时代,“民知其母,不知其父”,应属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黄帝、炎帝、蚩尤和他们以后的尧、舜、禹,当是父系氏族公社晚期的人物。 尧舜禅位,天下为公,应该是氏族部落会议推选氏族长和部落酋长的历史事实的反映。 “夏传子,家天下”,指的是禹年老后不再把部落联盟首领这一职位让给别人而是传给儿子启的事实。从这时起,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世袭制度,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我国原始时代的文学由于年代久远、没有文字记录(当时还没有发明文字),大部分口头文学都已亡佚不传,流传至今的只有少数的原始歌谣和一部分原始神话。原始社会还没有出现阶级,所以原始社会的文学也没有阶级性。 奴隶社会 随着氏族公社的解体,人类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从此,人类从无阶级的原始社会过渡到第一个有阶级存在的奴隶社会。 在阶级社会里,一切文学艺术都不可能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同时也揭开了两种文化(即统治者的文化和被统治者的文化)斗争的序幕。 在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废除了尧、舜的禅让制度,继承了禹的帝位,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 有关夏朝的出土文物很少。古文献记载的有关夏代的历史多属传说性质。 其诗歌、谣谚和散文可靠的也很少,但夏代作为有阶级社会以来的第一个,对于当时阶级社

福师11春学期中国文学史专题(一)在线作业一

福师11春学期《中国文学史专题(一)》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20 分。) 1. 蔡琰的诗作()深受汉乐府民歌的影响,可以和《孔雀东南飞》相媲美。 A. 《室思诗》 B. 《胡笳十八拍》 C. 《悲愤诗》 D. 《公燕诗》 满分:2 分 2. 现存的北朝乐府民歌绝大部分保存在()。 A. “杂曲歌辞” B. “清商曲辞” C. 《玉台新咏》 D. 《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 满分:2 分 3. ()是诗人写作《离骚》的缘由,也是《离骚》的感情基调。 A. “喜” B. “怨” C. “悲” D. “怒” 满分:2 分 4.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 A. 《昭明文选》 B. 《玉台新咏》 C. 《乐府诗集》 D. 《古文苑》 满分:2 分 5. “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载以

归”,《晋书》中的这段话所描写的人物是() A. 陆机 B. 潘岳 C. 左思 D. 张协 满分:2 分 6. 在南朝乐府民歌中,艺术形式最为成熟的作品是()。 A. 《子夜歌》 B. 《读曲歌》 C. 《西洲曲》 D. 《那呵滩》 满分:2 分 7. 下列作家中,不属于“建安七子”的是()。 A. 孔融 B. 刘祯 C. 徐干 D. 杨修 满分:2 分 8. ()是建安时代最杰出、最有代表性、对后代影响最大的一位作家。 A. 曹操 B. 曹丕 C. 曹植 D. 孔融 满分:2 分 9.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A. 《易经》 B. 《古诗十九首》

C. 《楚辞》 D. 《诗经》 满分:2 分 10. ()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 A. 自然平淡 B. 语言质朴 C. 含义深远 D. 象征意蕴 满分:2 分 二、多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 骈文特点有()。 A. 创作方面,讲究气势、通畅、古朴 B. 语句方面,讲究对偶,要有工稳的对仗,整齐的节奏 C. 音律方面,讲平仄,有时押韵,增加文章的音韵美 D. 行文方面,讲究用典和藻饰,使文章委婉、典雅、精炼和华美 满分:2 分 2. 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表现在()。 A. 叙事性特色 B. 语言朴素生动,常用烘托、侧面描写、比喻、夸张和拟人的手法 C. 形式多样,不固于四言格式,而以杂言为主,并逐渐趋向五言 D.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面向现实的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满分:2 分 3. 鲍照诗歌的重要内容有()。 A. 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 B. 抒发寒门之士备受压抑的痛苦 C. 描写边塞战争 D. 反映征夫戍卒的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