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轨

越轨
越轨

社会越轨是指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有积极性、消极性、中性三种不同类型。其中积极性社会越轨是对社会发展起积极进步作用的越轨行为。这种社会越轨是打破因循守旧、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社会越轨-定义

社会越轨是指越轨行为,或称社会越轨、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其特点主要表现在:(1)越轨行为具有相对性,即它总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才成为越轨行为。某一社会或群体中的越轨行为,在另一社会或群体中可能是正常或正当行为。(2)越轨行为是多数人所不赞成的行为。任何社会或群体的大多数成员在其一生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发生某种越轨行为。但是,只要人们不一再重复此种行为,就不会被视为越轨行为者。(3)越轨行为不完全等同于社会问题。只有当某种越轨行为频繁地发生且对社会造成危害,使相当数量的人受到威胁时,才会转化为社会问题。(4)行为越轨的程度以及此种行为受到惩罚的程度取决于该种行为所触犯的规范的重要性,即取决于该规范在维系社会与群体上所处的地位。当越轨行为触犯到与社会及其统治者生死攸关的规范时,其越轨程度与所受惩罚必然严

社会越轨-特征

从社会控制的本质看,它具有普遍性与阶级性;从社会控制的方式看,它具有统一性与强制性;从社会控制的作用及其过程看,它具有多重性与闭还性。美国社会学家E.A.罗斯在1901年出版的《社会控制》一书中首次且是最早从社会学意义上使用“社会控制”一词。在他看来,社会控制是指社会对人的动物本性的控制,限制人们发生不利于社会的行为。社会控制可包括三类:(1)对于意志的社会控制;(2)对于情感的社会控制;(3)对于判断的社会控制。自从罗斯提出社会控制这一概念以来,社会控制成为社会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泛指对一切社会行为的控制;狭义的社会控制,特指对偏离行为或越轨行为的控制。社会控制是指社会或社会组织利用各种手段来影响社会成员以便其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的全部过程。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控制不仅包括对社会成员的约束、批评、监督和制裁等手段,还包括帮助、支持、指导、教育等积极的影响过程。

社会越轨-社会理解

第一,越轨行为的特点是偏离社会正常的生活方式,但并非所有偏离社会正常生活方式的行为都是越轨行为。

第二,越轨行为通常会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但并非总是这样;

第三,对越轨行为的理解还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文化的差异性与历史变迁性);

第四,界定越轨行为时还要考虑越轨行为产生的环境条件;

第五,越轨行为的内涵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第六,越轨行为未必就是坏的和不可接受的行为;

第七,越轨行为并非总是自愿的;

第八,越轨行为未必是犯罪行为;

第九,越轨行为,虽不被赞同,却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

第十,越轨可以是个人干的,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所为。

社会越轨-理论解释

1、生物学解释:生物学解释即把人类生物、生理方面的特征作为社会越轨的原因。该理论认为社会越轨是由于人的体质中的生理缺陷造成的。

2、心理学解释:任何个人行为都是个人的需求与自我控制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人有各种需求并试图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生活于社会中的个人又应实现自我控制,使满足需求的方式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当个人需求的力量过于强大,而自我控制的力量又过于弱小时,就容易出现越轨行为。自我控制力弱小有多种原因,如没有经过良好的社会化、个人的人格具有严重缺陷,以及心理失调等等。

3、社会学解释:越轨行为的发生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不可分的。首先,社会上存在着不同的种族、民族、集团、阶级、阶层等等,它们常有着不同的、有些甚至是根本对立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在此情况下,违反规范的行为是不可避免的。在存在着阶级冲突的社会中,统治阶级总是将那些触犯其自身利益与价值观的行为定为越轨行为,并以此作为社会控制的对象。其次,当社会急剧变迁时,旧的行为规范已不适

用,或受到怀疑,而新的规范又没有建立起来或还未被人们广泛接受,人们失去了行为规则,便发生一系列越轨行为。社会急剧变迁还造成社会文化的各个部分发展不平衡,出现差距,这也是导致越轨行为的重要原因。再次,有关阻碍人们采取遵从行为的其他社会因素,也为越轨行为提供了机会或条件。如社会控制力降低、遵从行为未受到鼓励、越轨行为未受到惩罚、制度不健全等,均可导致越轨行为的产生。

社会越轨-类型与要素

社会学家按照不同的标准,把它区分为不同的类型:①根据社会控制有无明文规定分正式控制和非正式控制。②按使用奖励手段还是惩罚手段分积极控制和消极控制。③按使用强制手段和非强制手段分硬控制和软控制。④按控制是否依靠外部力量分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

越轨行为的类型主要有:①不适当行为。指违反特定场合的特定管理规则,但对社会并无重要损害的行为。此种行为虽会引起众人的不满,但通常不会受到正式惩罚。②异常行为。多指因精神疾病、心理变态导致的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③自毁行为,即违反社会规范的自我毁坏或自我毁灭的行为,诸如吸毒、酗酒、自杀等。④不道德行为。指违反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准则的行为,此种行为通常会受到舆论的谴责。⑤反社会行为。指对他人与社会造成损害以至造成严重破坏的行为。⑥犯罪行为。指违反刑事法规而应受刑事处罚的行为,它与反社会行为同属最严重的越轨行为,但并不是所有的反社会行为都构成犯罪行为,只有那些触犯刑法的反社会行为才是犯罪。

社会控制的四要素:(1)实施社会控制的主体主要是社会组织;(2)社会控制的对象是社会行为;(3)社会控制的手段是社会规范;(4)社会控制的手段是奖惩措施。

社会越轨-控制功能

1、正向功能:(1)越轨有助于澄清并定义社会规范;(2)越轨能增进群体的团结;(3)越轨有益于社会进步;(4)越轨促使人们更愿意遵从。

2、负向功能(1)如果越轨广泛流传,就可能弱化人们遵从的动机;(2)越轨使生活不可预知并充满危险;(3)越轨破坏人们的相互信任;(4)越轨破坏人们的正常联系。

社会问题: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阻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社会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越轨:指社会成员偏离或违反现存的社会规范的行为。

区别:社会问题具有集群性,越轨则可以表现为个体特殊性和集群性越轨不等同于社会问题,只有当某种越轨行为频繁地发生且对社会造成危害,使相当数量的人受到威胁时,才会转化为社会问题

越轨有消极社会越轨(种对社会共同生活和社会发展起消极妨碍作用的越轨行为),中性社会越轨(一种对社会共同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十分明显的和积极社会越轨(一种对社会发展起积极进步作用的越轨行为)之分。而社会问题则已经干扰了社会运行的正常秩序。

联系:越轨行为发展到一定程度(即影响到社会发展和运行时)往往形成社会问题

面对妻子的背叛,有几个男人能不计前嫌,做到真正的原谅

面对妻子的背叛,有几个男人能不计前嫌,做到真正的原谅 -01-婚姻里的背叛之痛,总是叫人刻骨铭心,这种滋味不好受,局外之人是无法体会的。 对于妻子出轨,有几个男人能放下,又有几个能不计前嫌呢? 阿良说他把前妻捉奸在床的事情已经过去三年了,而且前妻不下十次跟他道歉,又通过孩子中间传话,想要跟他复婚,可是他至今还是无法释怀,不能原谅跟自己的前妻出轨,也放不下。 阿良说,不是他心眼小,斤斤计较,以前的时候,前妻做错别的事,他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唯独出轨这件事,他没法视而不见,没法欺骗自己,更无法放下。 他说当他知道前妻过得不好后,就通过儿女一直在帮她,不为别的,只为对得起过去两个人的情分,但再在跟前妻破镜重圆是不可能的了。

其实,我理解阿良的心理感受,在和他聊天的过程中,我也能感受的阿良是一个对待感情特别认真,特别有责任心的男人。 感情里,总是最亲的人伤我们最深。 阿良说,前妻是他的初恋,也是他今生的最爱,即使现在他的心里也容不下别的女人,但是前妻在他心里的位置也回不去了。他对前妻最真的那份感情,再看到她和别的男人依偎在一起的时候,就已经彻底结束了。 -02-一个人能背叛你的人,一定没办法感同身受你的痛苦。 无论男女,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当知道另一半的背叛时,心里总是会非常的难以接受,想要离婚,孩子还小,而且还爱对方。可是不离婚,那种背叛之痛又如鲠在喉,会让人抑郁崩溃到喘不过气来。当你真正的经历过另一半背叛时,你才知道,原谅,放下是有多么的难。 面对妻子的出轨,有些男人就算是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离婚,其实他的心里不如你表面所看到的那般潇洒。他的内心有多痛,多煎熬,承受了多大的打击,只有他自己知道。而那些为了孩子没有选择离婚的,虽然在口头上表明原谅了妻子,可是他心里的那道疤痕依然还在。

青少年越轨之犯罪

青少年犯罪 【摘要】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十分突出,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对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专家、学者以及热心于预防青少年工作的人员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办法,但仍不能有效地控制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指出:预防未成年犯罪应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心理矫治和预防犯罪的对策。对青少年犯罪追究刑事责任、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据报载:就福建省漳平市来说,自2002年以来,该市就有青少年犯罪案件85件140人,其中抢劫28件5人,盗窃36件48人,寻衅滋事28件15人,故意伤害5件6人,敲诈勒索3件8人,绑架2件2人,拐卖妇女1件5人,强奸1件1人,故意杀人1人。青少年犯罪率与前几年相比呈明显上升的趋势。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 (一)从犯罪性质看,盗窃犯罪最为突出。 许多青少年贪图吃、喝、玩、乐等物质享受,又想不劳而获,从小偷、小摸走向盗窃犯罪;其次是抢夺、抢劫、寻衅滋事等犯罪人数众多;再有者,就是模仿电影电视中的主人翁做案手法,称英雄,无所顾忌,不顾后果挥刀作案,以致犯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严重罪行。 (二)、从犯罪形式看,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增多。 一些青少年由于过早辍学,无所事事,浪迹街头,便三、五成群,拉帮结伙,经常聚集在一起吸烟酗,酒滋事、交流作案经验。有的模仿影视片中的黑社会组织,成立帮派或团伙值,得重视的是,有的少年深受黄色、淫秽音像制品的毒害而不能自拔,为了寻精 神刺激,而持刀、持械拦截少女实施暴力。 (三)从犯罪手段来看,作案手段残忍,犯罪后果严重。 我市一名少年犯杀人案,该少年看着手表杀人,计算杀一个人需多长时间,杀完以后还准备杀第二个人。有的少年犯罪手段已经达到智能化、成熟化。 作案前周密策划,多次踩点,选择时机,准备作案工具;作案时分工明确,注意配合;有的已会运用侦察手段;有的一人就犯有数罪,而且情节都比较为严重。 (四)从犯罪年龄看,逐渐趋向低龄化 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数逐渐增多,而因不满16岁不予刑事处罚和不满14岁不负刑事责任的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例。有些少年从10-13岁就开始走上犯罪道路。 1

越轨青少年与犯罪标签

新时期青少年越轨行为的特点、成因及对策研究 新时期青少年越轨行为具有暴力性和贪利性、模仿性和多变性、突发性和盲目性、纠合性和群体性等鲜明特点。青少年越轨行为的滋生既和青少年身心快速发育、感情意志薄弱、情绪波动大等主观因素有关,也和新时期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学校教育严重错位及社会大环境不良因素有关。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越轨行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努力。 越轨行为又称偏离行为,《教育大辞典》将其界定为“违反一定社会的行业准则、价值观念或道德规范的行为。”青少年越轨行为则是指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发生的偏离社会化轨迹而导致对抗社会规范的行为。目前青少年越轨行为已经成为一个席卷全球的严重社会问题,并已将其列为继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社会公害。我国自改革开放20多年来,青少年犯罪大幅度上升,青少年越轨行为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新时期青少年越轨行为的特点 (一) 在越轨类型上,青少年越轨行为种类日趋多样化,暴力犯罪突出,贪利性犯罪已成为主要类型。过去,青少年越轨行为多以盗窃为主,越轨行为单一,而新时期青少年越轨行为已呈多元形式迅速渗透发展。凶杀、抢劫、绑架、强奸、伤害、爆炸等暴力行为大幅度增加,贪利性犯罪在全部犯罪案件中居于首位。 (二) 在越轨方式上,青少年越轨行为具有模仿性和多变性。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有线电视、VCD、DVD影碟、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体走进千家万户,极大地丰富、扩充了人们的视野。与此同时,西方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也随之而来,一些青少年往往不加选择地盲目接收,获得暴力、肉欲的刺激。青少年的犯罪方式多是从大众传媒中模仿学习而来,诸如绑架、奸淫、抢劫、故意伤害等暴力型犯罪,无不具有模仿的痕迹。同时,由于受国内外的不良影响,特别是一些影视作品的错误导向,青少年的犯罪手段也不再停留于某种固定模式而是处于经常变化之中。 (三) 在越轨时机的选择上,青少年越轨行为具有较大的突发性和盲目性。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快速发展时期,他们精力充沛,释放能量的欲望强烈,但是非观念模糊,认识水平和意志能力低,易冲动,缺乏理智。这就决定了青少年实施越轨行为时具有较强的情境性,没有明显的动机过程,往往是一触即发,随即反应,见财起意,见色动心,触景生情。常只因一件极小的事情,或偶遇一点挫折,就感情冲动,大打出手而不计后果。偶发性和盲目性是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又一个显著特征,他们在着手越轨行为时对其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缺乏深思熟虑,行为前没有预谋和准备过程,表现出“想干就干,说杀就杀”的特点。 (四) 在越轨的形式上,青少年越轨行为多数具有一定的纠合性和群体性。青少年渴望友谊,乐于合群,他们往往在父母面前封闭自我,却喜欢意气相投的同学、朋友。同龄人结伴在一起,形成一个小团体,他们重感情,讲义气,把“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作为处世信条,深信“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的交往原则,有的甚至拉帮结伙,称兄道弟,互相结拜。为了向其他同学和社会显示他们的力量,他们经常进行殴斗、流氓滋扰、盗窃、抢劫等越轨行为。青少年越轨行为虽然具有一定的群体性,但多数组织松散,往往是一拍即合、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临时组织,其结构松散,没有明显的核心人物。团伙和地域色彩突出,人员变动也较大。在作案过程中,他们往往仗着人多势众,互相壮胆,因而手段残忍,不计后果,与单个的犯罪行为相比,团伙犯罪行为的强度大,社会破坏力强。 (五) 在越轨手段上,青少年越轨行为日趋多样化、智能化、技术化和现代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各种现代传媒的大量涌现,信息传播的速度也空前地加快了。青少年大多思维敏捷,善于捕捉各种信息,有较强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促使了其越轨行为日渐趋向于多样化、智能化和现代化。在新时期青少年越轨行为中,电脑、毒气、麻醉品、医药技术、窃听技术被广泛应用,据统计,在英国,电脑犯罪每年给其工商业造成高达亿镑的损失。在我国,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广泛应用,这方面的犯罪也正日益增多。 (六) 在成员构成上,青少年越轨主体年龄呈集中性和阶段分布,低龄化趋势明显,女性犯罪增加。由于发育年龄的提前和频繁接触不良文化的影响等诸多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3岁。未满18周岁的少年犯罪呈逐步上升趋势。据统计,1993年至1994年青少年犯罪在21℅左右,到上个世纪末已超过25℅,犯罪的高发期年龄在18岁左右,其中以14-16岁的少年犯罪更为突出,并呈现出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同时,越轨主体还表现为女性青少年越轨行为急剧增加,女性犯罪有向男性化发展的趋势,少女打群架、结伙抢劫等新情况时有发生。 二、新时期青少年越轨行为的成因 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的今天,青少年不完全社会化的程度有所加深,青少年越轨行为率也相应的有所上升,这既和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感情意志薄弱、情绪波动大等主观因素有关,也和当今社会新旧体制更替、商品经济负面效应、腐朽思想文化泛滥和社会控制力减弱等客观原因有关。 (一) 主观因素 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大量滋生,首先是由青少年所处的人生特殊的历史阶段所具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所决定的。从生理角度而言,人的12岁至18岁,属于青春期这一人生关键时期,也是青少年成长的最不稳定阶段。发育增快、体重增加、性机能出现等身体和生理方面日益成熟,但神经系统发展不平衡,其认识、感情和意志上的变化,让青少年容易兴奋、冲动、和感情用事;心理方面,自我意识开始萌发,自信心和自尊心随之增强,对个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及自身所处的环境也较以前更加关心。他们亲身体验到生理、心理发展的这些变化,感受到“成长的烦恼”。 (二) 客观因素 1. 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在新的历史阶段,社会日益工商化,传统的家庭结构、家庭观念、家教模式已悄然发生了嬗变,产生了诸多的矛盾和冲突,使之成为青少年越轨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具体表现为:一是传统家庭的亲职教育弱化。一些父母为了生计,长年奔波在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列举了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各种表现, 并对越轨行为进行了类型划分; 然后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角度对大 学生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大学生越轨行为进行控制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手段 一、大学生越轨行为的表现 在社会学里, 越轨行为亦称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 包括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行社会规范的行为, 是社会成员对其所属群体、社会或文化体系的行为模式和社会期待的偏离。越轨行为存在于不同时空和制度的国家或社会里, 在一般情况下,均受当时社会主导价值评判体系的否定性评价。根据越轨行为的一般定义, 我们认为, 大学生越轨行为就是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中产生的, 违反或有离其应遵守的行为规范, 并受到否定性评价的行为。这一界定表明: 第一, 大学生越轨行为不是思想越轨, 而是行为越轨, 我们是从行为的客观结果而不是行为的主观意图来确认; 第二, 大学生越轨行为中的轨”是指大学生应遵循的社会行为规范,包括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一般规范和专门为 大学生所制订的特殊规范,其表现形式既有成文的也有约定俗成但不成文的; 第三, 大学生越轨行为是一种受到否定性评价的行为。大学生越轨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本文主要从三个角度对其进行划分。 ( 一) 个体越轨行为和群体越轨行为 按照越轨行为的主体不同, 大学生越轨行为可分为个体越轨行为和群体越轨行为。个体越轨行为是大最普遍的越轨行为, 如单个人的旷课、作弊等。个体越轨行为只涉及单独的个体行为。责任明确, 易于纠正和处理。群体越轨是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学生共同越轨, 如群体赌博、打群架等。越轨群体可能是一个班、一个年级等正式群体, 也可能表现为一个“老乡会”、“恋人群体”等非正式群体。群体越轨的影响大于个体越轨的影响,对学校正常秩序的危害更为严重。在群体越轨中,涉及人数较多,情况复杂, 既有“主犯” , 也有“从犯” , 甚至有“胁从犯”和“教唆犯” ;因此, 在处理群体越轨的过程中, 必须深人调查, 分清 不同个人的责任,分别作出“各得其所”的处理。 ( 二) 故意越轨行为和过失越轨行为 越轨行为是就其结果来说的,但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 不同的主观心理状态也可能导致相同的结果。根据学生主观心理状态的不同, 大学生越轨行为可分为故意超轨和过失越轨。故意越轨是有意识、有目的甚至是有计划的越轨行为,如故意杀人、盗窃行为等。过失越轨是指学生由于疏忽大意、盲目自信而导致产生危害结果的越轨行为, 如过失伤人、不慎失 火等行为。把大学生越轨行为分为故意越轨和过失越轨是很有必要的, 二者的主观恶性程度不同, 在处理时应当区别对待。对于故意越轨, 应当从重和加重处罚: 对于过失越轨, 应当从轻和减轻处罚。 ( 三) 违俗行为、违德行为、违纪行为、违法行为和万已罪行为 根据学生越轨所违反的社会行为规范的不同, 大学生越轨行为可分为下列五种: 违俗行为。违俗行为是违反社会所倡导的良性习俗的越轨行为。习俗是一个民族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行为规范,据其社会功能可分为良性习俗和恶性习俗。一些大学生对民族习俗缺乏辩证的认识, 统统斥之为“传统”和“保守” , 追求“现代”和“创新”。如女

青少年越轨问题

浅谈青少年的越轨行为的原因及对策 内容摘要: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走上了复兴的道路,很多家庭过上了小康的生活,许多家庭忙于工作,却疏于孩子的教养问题,尤其是在1990年之后的新生代,很多青少年出现了很多社会越轨问题。基于越轨行为的二重性和类型以及根据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追溯其产生的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症结所在。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支柱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因此我们应该找出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原因所在,并对其采取控制和引导的措施,引导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才能使社会多了一份和谐发展的力量,祖国才能越发展越好。 关键词:青少年越轨行为社会控制 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社会越轨行为具有反常型越轨和不遵从性越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越轨行为是一个中性词,对于社会越轨行为的理解我们不应该有所偏颇,应该全面理解社会越轨行为的含义。要全面理解社会越轨行为,就要理解越轨行为的相对性。 越轨行为的相对性体现在:第一,越轨行为是指一种行为在不同的社会里面对于不同的社会规范的评判;第二,越轨行为是指一种行为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社会规范的评判;第三,越轨行为是指在不同的场景之下的一种行为被接受的程度;越轨行为是指一种行为因为行为主体的社会地位而不同;第五,越轨行为是指对同一种行为,人们有不同的认知。可以说,越轨行为就是一个正常的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越轨就没有社会生活。 青少年指满13周岁但不满20周岁的(从生理、心智的发展角度上讲),也就是少年和青年的相重合的阶段,处于儿童期之后,成人之前。 青少年越轨行为是指青少年违反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和有关行为规范,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和本人造成不良影响或者危害的行为。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城市化改革过程,青少年群体出现了很多越轨行为,导致出现一连串的社会问题,例如社会青少年的犯罪率在连年攀升。2010年度青少年犯罪总人数为130人,其中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3人,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2.3%;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27人,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20.8%;18周岁以上不满25周岁的100人,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76.9%。2011年度青少年犯罪总人数为130人,其中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0人;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27人,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20.8%;18周岁以上不满25周岁的103人,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79.2%。2012年度青少年犯罪总人数为123人,其中14周岁以上不满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行为:是指主体的活动或对环境的反应。 2、人类行为:简单地说是泛指人的一切行动。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反应,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情境中的人:就是研究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个人,社会如何让满足个人成长的需要,个人如何让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和应对社会压力。 4、呼吁者:为案主的利益和权利而呼吁的社会角色。 5、自恋人格:人和客体相处,把它当作自体的一部分或该客体对自体起着非常重要、生死攸关的功能。 6、客体:就是与人在其外部世界进行互动的婴儿、儿童或成人。 7、同一性危机:对原来形成的同一性产生怀疑,从而再重新认识自我、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过程中产生自我意识的混乱,突出表现为情感障碍。 8、自律:指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主观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主体性。 9、社会交换:指个人为了获得回报,而又真正得到汇报的自愿性活动。 10、高峰体验:是指人在进入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的状态时感受或体验到的最完美的心理境界,是对灵性最特殊的体验。 11、灵性:作为人体核心的部分,也是最深入的层面,是人类在生命过程中自我超越能力的表现,可藉由个人与自我的关系,他人关系及其他关系的交流,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12、增权:意指赋予或充实个人或群体的权力。 13、头尾原则:即婴幼儿的发展遵循从头到脚,由上至下的原则。 14、松果体:在人体的功能就是分泌褪黑激素,监视着体内各种腺体、器官的运作,指挥各种荷尔蒙维持在正常的浓度,能够减轻精神压力,提高睡眠品质,调节生物钟,缓解时差效应,能提高免疫能力。 15、生长陡增:身体外形方面的急剧变化。 16、亚健康:指人体界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无器质性病变,但有功能性的改变。 17、更年期:指从生育年龄到无生育能力的年龄之间的过渡阶段。 18、产翁习俗:主要是指父亲有意识地模仿或模拟其妊娠配偶所经历到的症状,如腹部肿胀、恶心呕吐、焦虑不安,以及牙痛、头痛等。 19、生态视角:对个人的适应性潜能和他们的环境的滋养性品质的双重和即时的关注。 20、系统:是同类事物按一定关系组成的整体。它由一组元素组成,这些元素以一定的方式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功能性的整体。 1、丁克家庭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①对传统家庭的冲击:丁克家庭追求的是自身的生活、发展和自我实现以及个人现实生活的幸福,重视夫妻关系,轻视亲子关系。在这种思想下,传统家庭生育和抚育后代的职能被取消了,赡养、娱乐等职能也相应弱化了,从而大大降低了离婚及人口流动的成本,也就带来了一些不稳定因素。 ②对妇女的影响:丁克家庭使妇女从固化的生育工具的地位解脱出来,由于少了亲子关系的牵绊,家务劳动大大减少,妇女有充裕的时间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到社会工作中去,这为争取较高的社会地位创造了条件。 ③对人口发展的影响:首先是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他们本身少生的人口上,而且还表现在他们的生育观念对其他人的影响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少生的目标。其次,对人口质量的影响。因为大多数丁克家庭是知识层次较高、物质条件较好的家庭,他们更有条件培养高质量的子女。最后,是对人口结构的影响。丁克家庭队伍的不断扩大会加剧劳动力减少、人口老龄化及社会养老的压力。 2、了解成年礼。成年礼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人生仪礼,。一个人逐渐走向成熟,脱离了亲人的养育、监护,承担起了所在集团和社会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人们要举行一系列的礼仪,来纪念当事人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

浅谈新时期青少年越轨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218070663.html, 浅谈新时期青少年越轨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作者:宋春雪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12期 【摘要】新时期的青少年越轨行为逐渐的增多,这将在很多程度上影响青少年的发展。 从青少年在新时期越轨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入手,分析了青少年越轨行为出现的原因,同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一定的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越轨行为;成因及对策 我们所说的越轨行为,指的就是那些偏离了正常的准则、道德观念、价值规范的行为。青少年的越轨行为指的是那些青少年主体,在社会教育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偏离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而体现出对社会规范的对抗行为。在目前来讲,青少年的越轨行为不仅仅是一个个别性的问题,在很大的程度上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严重社会问题。并且也逐渐的成为了威胁青少年健康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的犯罪大幅度上升,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是由于青少年的越轨行为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青少年越轨行为的特点分析 (一)多样化的种类发展趋势。青少年的越轨行为出现了日趋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暴力犯罪的现象比较突出。功利性的犯罪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冲动型的犯罪成为了主要的犯罪类型。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青少年的犯罪主要是以盗窃为主的,其行为有比较大的单一性。但是,新时期的青少年越轨行为在种类上的发展趋势相对比较多样化。凶杀、强奸、故意伤害等的暴力犯罪行为大幅度的上升。有目的的功利性犯罪在犯罪的种类中排在首位。 (二)多变性以及模仿性的行为方式。这主要体现在近年来的犯罪方式问题上。由于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民的文化生活要求也在加大。所以,相如有线电视、互联网等的文化传播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普及。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人们的视野在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过程中,一些西方的不健康思想也随着普及到了青少年的生活中去。由于青少年本身的判断能力比较薄弱,而且青少年正处在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时期,在这个阶段比较容易模仿一些行为。所以,很多的青少年犯罪行为都是从模仿大众传媒中的片段而来的。媒体中的错误导向将直接的影响青少年的行为。 (三)突发性和盲目性的时机选择。由于青少年本身正处在身体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的精力都比较充沛,对于自身所遭受的压力,释放的欲望比较强。但是,由于其本身的是非判断能力比较薄弱,在这个过程中比较容易冲动。所以,很多的青少年在越轨行为发生的过程中都表现出没有一定的自我控制。发生的时候没有任何的明显动机。这样一触即发的现象使得对于青少年的越轨行为控制很困难。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1、行为:是指主体的活动或对环境的反应。 2、人类行为:简单地说是泛指人的一切行动。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反应,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情境中的人:就是研究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个人,社会如何让满足个人成长的需要,个人如何让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和应对社会压力。 4、呼吁者:为案主的利益和权利而呼吁的社会角色。 5、自恋人格:人和客体相处,把它当作自体的一部分或该客体对自体起着非常重要、生死攸关的功能。 6、客体:就是与人在其外部世界进行互动的婴儿、儿童或成人。 7、同一性危机:对原来形成的同一性产生怀疑,从而再重新认识自我、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过程中产生自我意识的混乱,突出表现为情感障碍。 8、自律:指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主观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主体性。 9、社会交换:指个人为了获得回报,而又真正得到汇报的自愿性活动。 10、高峰体验:是指人在进入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的状态时感受或体验到的最完美的心理境界,是对灵性最特殊的体验。 11、灵性:作为人体核心的部分,也是最深入的层面,是人类在生命过程中自我超越能力的表现,可藉由个人与自我的关系,他人关系及其他关系的交流,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12、增权:意指赋予或充实个人或群体的权力。 13、头尾原则:即婴幼儿的发展遵循从头到脚,由上至下的原则。 14、松果体:在人体的功能就是分泌褪黑激素,监视着体内各种腺体、器官的运作,指挥各种荷尔蒙维持在正常的浓度,能够减轻精神压力,提高睡眠品质,调节生物钟,缓解时差效应,能提高免疫能力。 15、生长陡增:身体外形方面的急剧变化。 16、亚健康:指人体界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无器质性病变,但有功能性的改变。 17、更年期:指从生育年龄到无生育能力的年龄之间的过渡阶段。 18、产翁习俗:主要是指父亲有意识地模仿或模拟其妊娠配偶所经历到的症状,如腹部肿胀、恶心呕吐、焦虑不安,以及牙痛、头痛等。 19、生态视角:对个人的适应性潜能和他们的环境的滋养性品质的双重和即时的关注。 20、系统:是同类事物按一定关系组成的整体。它由一组元素组成,这些元素以一定的方式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功能性的整体。 1、丁克家庭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①对传统家庭的冲击:丁克家庭追求的是自身的生活、发展和自我实现以及个人现实生活的幸福,重视夫妻关系,轻视亲子关系。在这种思想下,传统家庭生育和抚育后代的职能被取消了,赡养、娱乐等职能也相应弱化了,从而大大降低了离婚及人口流动的成本,也就带来了一些不稳定因素。 ②对妇女的影响:丁克家庭使妇女从固化的生育工具的地位解脱出来,由于少了亲子关系的牵绊,家务劳动大大减少,妇女有充裕的时间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到社会工作中去,这为争取较高的社会地位创造了条件。 ③对人口发展的影响:首先是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他们本身少生的人口上,而且还表现在他们的生育观念对其他人的影响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少生的目标。其次,对人口质量的影响。因为大多数丁克家庭是知识层次较高、物质条件较好的家庭,他们更有条件培养高质量的子女。最后,是对人口结构的影响。丁克家庭队伍的不断扩大会加剧劳动力减少、人口老龄化及社会养老的压力。 2、了解成年礼。成年礼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人生仪礼,。一个人逐渐走向成熟,脱离了亲人的养育、监护,承担起了所在集团和社会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人们要举行一系列的礼仪,来纪念当事人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 3、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特点。 ①强调行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影响之间复杂互动的产物,理论的焦点集中于认知过程对学习的影响,强调行为受认知的调节和自我调节。

青少年越轨问题

青少年越轨问题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

浅谈青少年的越轨行为的原因及对策 内容摘要: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走上了复兴的道路,很多家庭过上了小康的生活,许多家庭忙于工作,却疏于孩子的教养问题,尤其是在1990年之后的新生代,很多青少年出现了很多社会越轨问题。基于越轨行为的二重性和类型以及根据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追溯其产生的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症结所在。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支柱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因此我们应该找出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原因所在,并对其采取控制和引导的措施,引导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才能使社会多了一份和谐发展的力量,祖国才能越发展越好。 关键词:青少年越轨行为社会控制 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社会越轨行为具有反常型越轨和不遵从性越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越轨行为是一个中性词,对于社会越轨行为的理解我们不应该有所偏颇,应该全面理解社会越轨行为的含义。要全面理解社会越轨行为,就要理解越轨行为的相对性。 越轨行为的相对性体现在:第一,越轨行为是指一种行为在不同的社会里面对于不同的社会规范的评判;第二,越轨行为是指一种行为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社会规范的评判;第三,越轨行为是指在不同的场景之下的一种行为被接受的程度;越轨行为是指一种行为因为行为主体的社会地位而不同;第五,越轨行为是指对同一种行为,人们有不同的认知。可以说,越轨行为就是一个正常的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越轨就没有社会生活。 青少年指满13周岁但不满20周岁的(从生理、心智的发展角度上讲),也就是少年和青年的相重合的阶段,处于儿童期之后,成人之前。 青少年越轨行为是指青少年违反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和有关行为规范,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和本人造成不良影响或者危害的行为。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城市化改革过程,青少年群体出现了很多越轨行为,导致出现一连串的社会问题,例如社会青少年的犯罪率在连年攀升。2010年度青少年犯罪总人数为130人,其中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3人,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2.3%;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27人,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20.8%;18周岁以上不满25周岁的100人,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76.9%。2011年度青少年犯罪总人数为130人,其中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0人;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27人,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20.8%;18周岁以上不满25周岁的103人,

届 别

届别2014 学号201014380130 毕业设计(论文)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的越轨行为 姓名李金妮 系别、专业法学系社会工作 导师姓名、职称胡珊讲师 完成时间2014年4月30日

参考文献 [1]徐经泽.社会学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 [2]林文忆.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青年探索:域外之窗. [3]牛丹.大学生越轨行为的方法研究[D].辽宁:辽宁大学,2011. [4]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5]风笑天.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巢洁.大学生越轨行为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8. [7]杨楠.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的意义[J].理论与当代,2009,(6):8-9. [8]杨楠.学校社会工作视野下的高校学生多元管理模式探讨[J].教育文化论坛,2011,(11): 6-7. [9]白芸.学校社会工作:一种促进大学生发展的专业性服务[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6, (11):9. [10]牛丹.大学生越轨行为的方法研究[D].辽宁:辽宁大学,2011. [11]周芳.学校社会工作视野下的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12]孙悦.我国高等院校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研究生院,2009. [13]陆士桢.王玥.青少年社会工作(第二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4]汤素素.我国学校社会工作实务本土化路径研究-以学龄儿童自闭症社会工作介入为例 [D].华南师范大学社会学院,2012. [15]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M].北京:中国 社会出版社,2014. [16]蔡屹.浦东新区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历程[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06. [17]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8]顾东辉.社会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19]世宜.王福林.大学生越轨行为探析[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7,(5):9-10. [20]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21]金自.孟克.标签理论视域下中国大学生越轨行为探究[J].阅江学刊,2010,(12):8. [22]徐乃农.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心理透视[J].江苏高教,2003,(6):6-7. [23]毕天云.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1999, (4):8. [24]蔡楷有.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原因及其控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5):9. [25]王先达.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原因浅析[J].遵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7. [26]王志玲.大学生越轨行为探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9,(3):9. [27]孙广玉.当前大学生越轨行为剖析[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7):8. [28]王先达.试论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分类及意义[J].金筑大学学报.综合版,2000,(5):8.

社会学概论_第7章_越轨行为

第7章越轨行为 越轨是一个生活中时刻无法回避的现象。如果说你每天的生活都是井然有序的,那么,你越轨的机率就会比较小;如果你是个不拘小节、生活放肆的人,你越轨的倾向就可能比较明显。 【第一节越轨行为】 为越轨下定义是件困难的事。 阿尔伯特·柯亨为今日美国社会中万花筒似的越轨现实勾勒出了一幅令人眼花缭乱的图画。他说,他的一部著作的主题是“耍无赖、诈骗、撒谎、不端、犯罪、偷窃、装病、投机取巧、不道德、不诚实、陷害人、贪污、腐化、心怀恶意、过失,简言之越轨”。因此,我们就先来看一下越轨的涵义以及几个不同视角的界定标准。 一、越轨的涵义 道格拉斯的“越轨漏斗”—— (1)某种事物不对劲、陌生、奇特的感觉。 (2)厌恶、反感的感觉。 (3)某种事物违反准则或价值观念的感觉。 (4)某种事物违反道德准则和道德价值的感觉。 (5)某种事物违反准则或价值的判断。 (6)某种事物违反道德准则或道德价值的判断。 (7)某种事物违反正统道德轻罪法的判断。 (8)某种事物违反正统道德重罪法的判断。 (9)某种事物违反人类本性的判断。 (10)某种事物绝对邪恶的判断。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对越轨所做的定义是: 越轨指违反重要的社会规范的行为,又称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 越轨行为的特点有: (1)具有相对性,即它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才成为越轨行为。某一社会成员或群体中的越轨行为,在另一群体中可能是正常或正当的行为; (2)必是违反重要的规范; (3)是多数人不赞同的行为; (4)不完全等同于社会问题; (5)越轨的程度以及受到惩罚的程度取决于该行为触犯规范的重要性。 二、越轨行为的界定 1.医学标准 2. 价值标准 3. 统计的标准 三、越轨行为的社会功能 1.越轨行为的社会危害 破坏社会秩序,危及社会稳定。 破坏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的自觉性。 降低群体和社会的凝聚力。 2. 越轨行为的积极作用 积极的越轨行为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越轨行为有助于明确社会规范。 越轨行为可以从反面督促人们遵守社会规范。 越轨行为可以成为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的预警器。 【第二节越轨行为的理论解释】 一、自然环境、生物有机体以及心理因素的解释 1. 用自然环境和生物有机体来解释越轨 2.用心理因素来解释越轨

学生越轨行为是指青少年学生所实施的

学生越轨行为是指青少年学生所实施的,违背一定的社会规范或期待,对本人或社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从而被社会给予否定性评价的行为。青少年学生的越轨行为在教育活动和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多种多样,从学业成绩不良、考试作弊到逃学、旷课、离家出走,从偷窃、勒索他人财物到恃强凌弱,甚至对他人进行暴力攻击,进而违法犯罪。学生越轨行为都是对社会或文化体系和社会期望的偏离,是对学校纪律和学生行为规范的违背,它不仅危害学生的身心发展,而且还会给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此,研究越轨行为理论,正确认识学生越轨行为的成因,有效防范学生越轨行为的发生,对于保护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学生越轨行为的成因极为复杂,不同学科对学生越轨行为成因的解释各不相同。目前最为流行的研究越轨行为的理论是心理学理论和社会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倾向于将越轨归因于越轨者的心理问题即个人特性,如个性类型说、精神分析理论等;社会学理论则认为越轨行为得以在其中发生、承受以及有时改造的社会环境是越轨的主要原因。 一、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理论分析 尽管社会学理论大都倾向于从人们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分析来解释越轨行为的成因,但是社会学家对越轨行为成因的解释并不完全相同,由此产生了不同的越轨社会学理论,如标签理论、失范理论、社会控制理论、文化传递理论、文化冲突理论等。这些理论都从不同视角对越轨行为进行了研究,运用这些理论来分析学生越轨行为,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全面地认识学生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从而为有效地防范和控制学生越轨行为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一)标签理论 标签理论是一个重要的越轨社会学理论,这一理论将越轨行为区分为初级越轨(primarydeviance)和次级越轨(secondarydeviance)。该理论认为,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会发生一些程度不同的社会越轨,但大都是临时性的,程度一般也不严重(即初级越轨)。但是,如果越轨者的越轨行为被其重要他人(significantothers)发现并公布于众,即被贴上越轨者的标签,这时越轨者的处境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轨者在自己的思想中,就开始形成一个新的自我概念,他以后就很可能在这一概念指导下去行动,即认定自己是越轨者并按照越轨者的方式去行动。这时的社会越轨就已从初级越轨转变为次级越轨,即习惯性的、持久性的、程度严重的越轨。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其重要他人。按照标签理论的观点,教师给偶尔发生轻微越轨行为的学生随意贴上“越轨者”的标签,可能是导致学生最终走向职业越轨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标签理论,成为一名职业越轨者的过程分为三个主要步骤:(1)重要他人(如校长、教师、朋友、法官等)对越轨行为的察觉;(2)给越轨者贴标签;(3)加入越轨群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被其重要他人公开标签(正式地或非正式地)为越轨者可能是最重要的步骤。被成功地标签为越轨者的学生就获得了一个不为学校和社会所接受的污名,被学校和社会归入另类,被拒斥和疏远。许多初级越轨者最后可能会加入一个由其他越轨者组成的群体,他们会在这个群体中获得情感和社会的支持,最终成为一名职业越轨者。 (二)失范理论

越轨

越轨、犯罪与社会控制 ?越轨社会学 ?规范与制裁 ?解释犯罪与越轨 ?关于越轨与犯罪的社会学理论 ?中国社会转型中犯罪变化的特点 ?犯罪、越轨和社会秩序 我们都知道越轨行为者是什么样的人,或者我们往往认为自己知道。越轨行为者就是那些拒绝按照我们大多数人所遵从的规则而生活的人。他们可能是暴力犯罪者、吸毒者或穷困潦倒者,他们不符合被大多数人界定为可接受的正常标准。然而事实并不完全像它们所表现出来的那样,社会学常常告诫我们这一点,并且鼓励我们要看到现象背后的东西。实际上,越轨行为并不是一个容易界定的概念,越轨和犯罪之间的关系也不直接。 人类社会是由规则和规范所控制的。规则规定了在具体的环境下,哪些行为是恰当的,哪些行为是不恰当的。如果我们不坚持这些规则,人类的活动就会陷于混乱。 越轨社会学 ?越轨可以定义为,对某一团体或社会中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一系列特定规范的不遵从。吉登斯强调,没有一个社会可以通过一种简单的方式区别出哪些是违反规范的人和遵从规范的人。在某些时候,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会违反那些被普遍接受的行为规范。 ?虽然越轨和犯罪在很多情况下互有重叠交叉,但它们并不是同义词。越轨概念比犯罪概念宽泛得多,因为后者仅指触犯了法律的不遵从行为。许多形式的越轨不受法律制裁。 ?越轨行为的类型:1)违法行为。2)违警行为;是指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安秩序的规则、规定和条例的行为,严重的违警行为有可能转化为违法行为。3)违规行为;是指一切不按常规办事的行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社会越轨。年轻人标新立异、奇装异服以及不随俗等均属于此类行为。 研究犯罪和越轨行为,我们要用到两个不同但相关的学科。犯罪学关注受刑法制裁的行为方式。犯罪学家经常对犯罪测量的技术、犯罪率的变化趋势和针对减少社区内犯罪的政策感兴趣。越轨社会学家借鉴犯罪学的研究,同时也考察超出刑法范围之外的行为。社会学家研究越轨行为是为了理解为什么某种行为会被普遍认为是越轨,以及越轨的观念如何被有区别地运用到社会成员身上。 因此,对越轨行为的研究既引导我们关注社会阶层——即贫富差别——的影响,也引导我们关注社会权力。当我们考察对社会规则或规范的越轨或遵从时,我们必须牢记一个问题:谁的规则?因为社会规范深受权力和阶层划分的影响。 规范与制裁 ?我们大部分时间都会遵从社会规范,这是因为社会化使我们习惯于如此。所有的社会规范都与制裁相伴,因为制裁鼓励遵从行为,防止不遵从行为。制裁是指其他人为了保证个人或群体遵从某个特定的规范,而对这个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所做出的任何一种反应。制裁可以是积极的(对遵从行为提供奖励),也可以是消级的(对不遵从行为进行惩罚)。 ?制裁可以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正式制裁由特定的一群人或一个机构执行,以确保某一套特定的规范被遵从。在当代社会,正式制裁主要是指以法庭和监狱为代表的那些制裁。法律是正式制裁,由政府规定为规则或原则,它的公民必须遵守;用来对付那些不遵从它的那些人。 ?非正式制裁是对不遵从行为做出较少组织、较多自发性的反应。 解释犯罪与越轨 ?生物学解释:“罪犯类型” 解释犯罪的某些初步尝试从本质上说有生物学的特点。研究者

标签理论下的青少年越轨

标签理论下的青少年犯罪行为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价值多元化态势的日益显现,尤其是当前的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犯罪的现象表现尤为突出。本文将用探标签理论来探讨青少年走向越轨和犯罪的过程,并以标签理论为依据,为预防和控制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提出一些必要的防范和治理的措施。 【关键字】青少年犯罪过程标签理论正确防范 一、青少年及其犯罪现状 综合犯罪学和社会学对青少年和犯罪的界定,我们把“青少年犯罪”定义在14周岁到18周岁的未成年人和18周岁以上25周岁以下的青年人的背离或者违反现行社会规范甚至违法犯罪行为。据统计,我国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比例,1995年为1450121起,占10.5%;2000年占11.8%;2003年占13.0%;又据统计,2003年25岁以下的青少年违法犯罪人员占全国刑事案件作案人员总数的45笔,占全国治安拘留人员总数的33%;1999年至2003年间,青少年罪犯人数增长74.7%,刑事案件作案率增幅为1.4倍。这一现象表明,青少年犯罪不仅数量有扩大的趋势,而且犯罪事件倾向严重化,犯罪年龄的低龄化,犯罪现象普遍化。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家庭教育不当的因素,也有社会和学校教育不到位的因素,其中便包括外界对青少年不公正或者偏颇的态度等复杂因素。从理论角度来分析,有社会交换理论、文化冲突理论、社会失范理论等,本文将以社会标签理论来揭示青少年在外界的不公正或者偏颇的态度下怎么走向最终犯罪来分析论证,并在该理论下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标签理论的论述 标签理论形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六十年代开始流行起来,到七十年代己经成为美国社会学界研究越轨行为的占统治地位的理论。标签理论来源于符号互动理论,认为越轨行为是社会互动的产物,在人类社会中,没有任何一种行为从其本质上来说就是偏离或者违反一定社会、组织和群体的行为规范,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越轨者是有一个“初级越轨”向“次级越轨”的转化。标签理论强调社会对越轨者的反应,认为许多人之所以成为“有问题的人”,与其周围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认为“越轨者”在被贴上标签后的社会反应,诸如冷漠、训斥、责骂、歧视、惩罚等,就形成初级越轨;而被贴上“标签”的人也不知不觉中修正了“自我形象”,逐渐接受社会对其不良的评价,并确认自己是坏人,进而自我放纵,致使越轨行为者愈陷愈深,无法自拔,至此,他也就完成了从初级越轨到次级越轨的转变,一个越轨者的全部“身份”就这样形成了。

性健康教育模拟题

1. 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A.√ B.× 答案:× 2. 阴茎的勃起主要是由于海绵体充血造成的。() A.√ B.× 答案:√ 3. 男性只有到了青春期以后,阴茎才可能勃起。() A.√ B.× 答案:× 4. 受精卵着床的部位是子宫的内膜。() A.√ B.× 答案:√ 5. 女性一个月只排出一个卵子。() A.√ B.× 答案:× 6. 处于青春中期的女性,性生活后不可能怀孕。() A.√ B.× 答案:× 7. 男性性消退期显著的特点是在性高潮后存在着“不应期”。() A.√ B.× 答案:√ 8. 自觉性别模糊是双性恋诊断的必要条件。() A.√ B.× 答案:√ 9. 艾滋病病毒是一种逆转录病毒。() A.√ B.× 答案:√ 10. 婚姻自由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 A.√ B.× 答案:√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男性和女性的性腺分别为和。

答案:睾丸卵巢 2. 是女性产生卵子和分泌女性激素的器官。是输送卵子和受精的管道。可孕育胎儿和定期产生月经。是导入精子、排出月经和娩出胎儿的器官。 答案: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 3. 男性尿道分为、和。 答案:前列腺部膜部海绵体部 4. 胎盘具有和等两项主要功能。 答案:物质交换内分泌 5. 青春期性心理发展大体可分为三阶段,即、和。 答案:疏远异性期接近异性期两性初恋期 6. 勃起功能障碍根据病因可分为和两大类。 答案:功能性器质性 7. 性罪错行为按其严重程度可分为、和等三类。 答案:性越轨行为性违法行为性犯罪行为 8. 于1988年起,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定为“世界艾滋病日”。 答案:12月1日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性的最基本的功能是()。 A.生殖 B.享乐 C.健康 D.认同 答案:A 2. 女性结扎的主要部位位于()。 A.输卵管的壶腹部 B.输卵管的峡部 C.输卵管的子宫部 D.输卵管的漏斗部 答案:B 3. 精液中最主要的成分是()。 A.水分 B.精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