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语箴言

格言、箴言、民俗宝谏;名人语录、佛语祖言,文言白话且同篇,千圣开口百贤劝。——慧玉居士

(一)

△语曰“小不忍则乱大谋”。盖世出世间事,莫不成于忍而败于不忍。

△忍百忍者,百福之源。百战百胜,不如一忍。

△大智大福之人,均能忍人所不能忍之辱。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 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为亏我。心田似海,纳百川方见容人。

△莫大之祸,皆起于须臾之不能忍。

△忍一言,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

△有退步时须退步,得饶人处且饶人。

△得忍且忍,得耐且耐,不忍不耐,好事变坏。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

△经云:“若“忍”,乃成圣作贤第一切要功夫,以诤止诤,至竟不见止;唯忍能止诤,是法可尊贵!”除了维护教誉等特殊关乎大局利益之事,当争不争者,转入消极,却是过恶。而平常一切争执,均宜以“忍”来平息!

△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事不三思终有败,人能百忍自无忧。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

△真正勇敢的人,应当能够智慧地忍受最难堪的侮辱。

△忍辱,不同于奴颜婢膝的谄媚、屈辱和丧失人格,而是高尚难能的功夫,唯大智慧、大度量的人才能做到。

△忍,是一种牺牲,是一种定力,忍是阴德。阴德,获天佑福报。

△忍为世间最,忍是安乐道,忍为离孤独,佛圣所欣乐。

△气是无明火,忍是敌灾星。但留方寸地,把于子孙耕。

△没有忍辱的功夫,无论是修持,无论是做事都达不到理想,一句闲话就要计较,一点小小的折磨就受不了,这种人,是很难担当大任和成就正果的。你能把忍的功夫做到多大,你将来的事业就能成就多大。

△忍是身之宝,不忍祸之殃。思量这忍字,好个快活方。

△人有拂郁,先用一忍字,后用一忘字,便是调神和气汤。

△欺人是祸饶人是福。

△忍是一种阴德,可以增加福报。所以,如果有人欺侮你、冤枉你、你不但不必担心,而且要感谢人家,因为他为你送来了福报。

△忍耐好,忍耐是奇宝。一朝之忿不能忍,斗胜争强祸不小,忍气不下心病生,终日将你苦缠绕。让人一步有何妨,量大福大无烦恼。

△布袋和尚说: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唾到我脸上,任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若知这道理,何愁道不了。

△忍辱,不但是要忍受别人给予的辱,同时更要忍自己遭遇的逆境,要于穷困痛苦的逆境中,忍颓丧卑贱之念不生;于富贵顺利的佳境中,忍骄矜沉迷之念不生;于不顺不逆、万法生灭的常境中,忍随俗浮沉之念不生。

△忍得淡薄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忍得语言免是非,忍得争斗消仇恨。事来之时最要忍,事过之后又要忍。人生不怕百个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云消,一忍万祸皆灰烬。

△贵在忍,记住百忍便成金。见事应以忍为贵,大事化小小无踪。能有修养谓之勇,处世温柔最有用。表现自己量宏大,才是真正有威风,能忍令人百事通,能忍方是真英雄。

△生气,是拿对方的错误来打击自己;怀恨,是拿对方的错误来折磨自己。

△“恨”就象牢狱,被囚禁在里面的是我们自己,而非我们所恨的人。

△愤怒一旦主宰了人,他的理智就无所作为了。

△愚痴生瞋怒,皆因理不通。休添心上火,只作耳边风。长短家家有,炎凉处处同。是非无实相,转眼究成空。

△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

△怒不变容,喜不失节。

△制怒者当涵养于未怒之先。

△激之而不怒者,非有大量,必有深机。

△涵养怒中气,提防口中言,谦恭原益己,轻薄易招愆。

△“瞋火能烧功德林”,愈是愤怒的时候,愈要克制自己,不轻易口出恶言,伤人伤己。一时的怒气,无心的语言,往往会毁掉多年辛苦培养的友谊和功德。

2007-07-26 13:21

回复

举报 |

信愿净善

2楼△忧则天地皆窄,怨则到处为仇,哀则自己束缚,怒则大敌当头。

△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赞谤由人,不必计较。谤可消业,何须烦恼?

△设有人谤我、毁我,自惭无道,概不计较。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烦恼以忍辱为菩提,办事以尽心为有功。

△人欺不是辱,人怕不是福。

△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

△忍片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宽性宽怀过几年,人生人死在眼前。随高随下随缘过,或长或短莫

埋怨,自有自无休叹息,家贫家富因果显。万事忍字放在首,一日清闲一日仙。

△君子居安,宜操一心以虑患;处变,当坚百忍以图成。

△忍者众妙之门,小忍小益、大忍大益、暂忍暂益,久忍久益,化有事为无事,化大事为小事;忍之忍之,人无奈我何也。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满腔欢喜,笑开古今天下愁;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受得小气,才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才不至于吃大亏。

△吃亏就是占便宜,占便宜就是吃亏,这是老庄退一步进三步的道理。

△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者便是。我不知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者便是。吃亏人,常在世。

△凡情最难忍受的,莫如侮辱。辱即可忍,则一切诸忍都易做到。其实侮辱之来,如合理的,正是为我痛下针砭,有甚可怒?如不合理的,由果推因,怨债应偿,有甚可恨?法国谚语:一旦知道一切,就会宽恕一切。

△原谅别人的过失,是一种美德。

△一个不肯原谅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有余地。须知每个人都会有犯过错而需要别人原谅的时候。

△万法只要用得恰当,一切烦恼都成妙用.

(二)

△慎言语。虽有奔骥,难追片言之失。“驷不及舌”,可不畏哉!

△言行,立身之基也。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言语不可不慎也。

△口才是银子,沉默是金子。

△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蝟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共兴。君子所以宁默勿躁,宁拙勿巧。

△夸夸其谈是软弱的标志,而那些能够做出大事的人,往往都是守口如瓶的。

△三缄其口为宜!世上对于有才干的人,通常是妒羡交加的,唯有收敛锋芒才是上策!当然。过份沉默也不是好事,在适当的时候发表中肯的言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敬。

△开口动舌无益于人,戒之莫言;举心动念无益于人,戒之莫起;举足动步无益于人,戒之莫行。

△谨言可以避祸,慎言可以防身。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不管一个人说得多好,你要记住。当他说

得太多的时候,终究会说出蠢话来的。

△多门之室生风,多言之人生祸。

△开口讥诮人,是轻薄第一件。不惟丧德,亦足丧身。

△人说一句谎言,每视为无关轻重。殊不知尚须另造二十句谎言,以维持其先发之一句也。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悠悠之谈,宜绝于智者之口。

△寡言语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寡嗜欲以养精。

△不可乘兴而轻诺,不可因醉而生瞋,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鲜终。

△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君子不唱流言,流言止于智者。

△好说、好张罗、好结交、好游,实为修行人一大障碍,应沉默杜潜,则其益无量。

△事到快意时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修行之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却是做了再说。人家是说了也不一定做,我却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呐呐寡言者未必愚,喋喋不休者未必智。

△大辩若讷,大巧若拙,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吾师乎。

2007-07-26 13:21

回复

举报 |

信愿净善

3楼△口是伤人斧,舌是割心刀;闭口深藏舌,安身处处牢。

△祸从口出!夫口舌者,凿身之斧,灭身之祸。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刀疮易好,恶语难消。伤人之语,深于矛戟,万不可出言刺伤人心。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迷途知返,得道不远。

△见已不是,万善之门;见人不是,诸恶之根。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合。

△真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

△学者事事要自责,慎勿责人。时时自反,才德无不进之理。

△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责人时需想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律己时需想着:“细行不矜,终累大德。”

△持己,当从无过中求有过;待人,当从有过中求无过。

△夫责己者,兼可成人之善;专责人者,适以长己之恶。

△爱人而人不爱,敬人而人不敬;君子必自反也。爱人而人即爱,敬人而人即敬;君子益加谨矣。

△反省是智慧的果实,反省是进德的阶梯,反省是修行中重要的功课。反省是禅。

“善良意志”为大修行人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被大哲学家康德称为“绝对命令”。在为人处世中,比方说“君子不妄语”,当我们到人家家里去拜访,过了吃饭时间,主人问:“吃了饭吗?”,你明明未吃,为了不打扰对方,却回答说:“吃过了”。纵然欺骗了对方,其出发点却是好的。又如医生安慰患了绝症的病人,虽然打了妄语,但其动机是善良的。重要的是应该保证在“善良意志”的出发点上灵活掌握。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礼,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敬畏天地神明、圣人之言,为万善之本。

△识时务者为俊杰。

△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

△处事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知行知止唯贤者,能屈能伸是丈夫。

△挫折自己的锐气,化解自己的忿怒,收敛自己的智慧光芒,不使自己显得太特殊,即所谓和光同尘,韬光养德。

△待人处世的态度不可太轻率,否则将为事物所困扰,而无法修养自己的身心,但也不能太过份慎重,以致为外物所拘泥,而失去洒脱自在的气度。

△君子不蔽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扬善不扬恶。

△是非窝里,人用口我用耳;热闹场中,人向前我落后。

△君子不妄语。君子应该象竹子一样直。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宽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拙字可以寡过,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远祸,苟字可以养福,静字可以益寿。

△节欲戒瞋,是保身法;中道而行,是处事法;随顺自然,是省事法;

行善修心,是出世法。守此四法,结局通达。

△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时要有悠闲的趣味,这是超越环境的限制。

△小人固当远之,然也不可显为仇敌。君子固当亲之,然也不可曲为附和。

△择善人而交,择善书而读,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从,是初学切要功夫。

△与世人酬酌,唯以忠恕为怀,则一切时、一切处,恶念自无从而起。

△得意淡然,失意泰然;落落大方,不卑不亢。

△为人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慧宜增、福宜惜、虑宜远。

△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深厚里作用。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少有浑厚而得祸者。

△要养成敦厚正直的品格,敦厚故,隐恶扬善,处处替人着想;正直故,急公好义,言所当言。

△一个人假使拥有完名美节,就容易招致他人的嫉妒与毁谤。因此,要多多少少分些给别人,以免自身遭到危害。同样的,恶劣的名声,也不能全往旁人身上推,自己好歹要分担一些。能抱着这样的处世态度,才可以修心养性。

△争利起于人各有欲,争言起于人各有见。如能以淡泊自处,以知能让人,胸中有无限快活处。

△勿寻人小过而必究,勿乘人患难而相攻。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

△对情感较薄的人要宽厚,对情感太超过的人要方正,好比水太热要加点冷水,水冷要加点热水。人既不能离群独居,处世就要中道,冷冰冰或热情过份都不好。

△处世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处事不可任己动,要悉事之理。

△不蹈无人之室,不入有事之门,不进藏物之所,非但避嫌,亦以远祸。

△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人有喜庆,不可生嫉妒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庆幸心。

△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我之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传家有道惟忠厚,处世无奇但率直。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分;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君子认命但不唯命。一个知天命的人,不会故意站到有危险的墙边。如

果墙倒塌而被压死,那是自己思虑不周而致,不能归咎于天命!

△君子安贫乐道,对顺境逆境,满缺盛衰处之泰然,这就是所谓的“安心立命”。

△肯替别人想,“爱人如己”,是积福修道的第一等学问。

△己温思人之寒,己安思人之难。

△我所欲,当念人亦欲,勿以自欲而妨人;我所不欲,当念人亦不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可负天下人。

△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声名显著,守之以敛藏;利养丰饶,守之以俭朴;瞻仰人多,守之以谦下;朋侪嫉妒,守之以和忍。

△处世让一分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气度宽宏的人无论遭遇到的命运为善为恶,皆能适度以应之。成功不以为喜,失败不以为悲,外界的毁誉褒贬,一不介怀,只是为所当为,为所可为而已。

△在毁誉荣辱之前,不但不为之动心,且把着这磨炼意志的好机会。

△得意勿恣意奢侈,失意勿抑郁失措。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