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法指令的实现

加减法指令的实现
加减法指令的实现

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生姓名:专业班级:计算机

指导教师:工作单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题目: 基本模型机的设计——加减法指令的实现

初始条件:

理论:学完“电工电子学”、“数字逻辑”、“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掌握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平台的使用。

实践:计算机学院科学系实验中心提供计算机、实验的软件、硬件平台,在实验中心硬件平台验证设计结果。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

1、基本模型机系统分析与设计,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的知识和提供的实验平台完成设计任务,从而建立清晰完整的整机概念。

2、根据课程设计题目的要求,编制实验所需的程序,上机测试并分析所设计的程序。

3、课程设计的书写报告应包括:

(1)课程设计的题目。

(2)设计的目的及设计原理。

(3)根据设计要求给出模型机的逻辑框图。

(4)设计指令系统,并分析指令格式。

(5)设计微程序及其实现的方法(包括微指令格式的设计,后续微地址的产生方法以及微程序入口地址的形成)。

(6)模型机当中时序的设计安排。

(7)设计指令执行流程。

(8)给出编制的源程序,写出程序的指令代码及微程序。

(9)说明在使用软件HKCPT的联机方式与脱机方式的实现过程(包括编制程序中加减法指令的时序分析,累加器A和有关寄存器、存储器的数据变化以及数

据流程)。

(10)课程设计总结(设计的特点、不足、收获与体会)。

时间安排:

周一:熟悉相关资料。周二:系统分析,设计程序。

周三、四:编程并上实验平台调试周五: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

实现普通的加、减法指令

一、设计目的与原理

1、实验目的

本实验,通过掌握各个单元模块的工作原理,进一步将其组成完整的系统,构造成1台基本的模型计算机。并通过这台模型计算机,对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件的设计、部件间的连接、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微指令和微程序的编制等过程有更深的了解,加深对理论课程的理解。

在本试验中,我们将规划读写内存、寄存器、数值计算等功能,并且编写相应的微程序。具体上机调试各个模块单元以进一步掌握整机的概念。

2、实验原理

在本设计中,数据通路的控制将由微程序控制器来完成。在各个模块实验中,各模块的控制信号都是由实验者手动模拟产生的。而在真正的实验系统中,模型机的运行是在微程序的控制下,实现特定指令的功能。计算机从内存取出一条机器指令到指令执行结束的一个指令周期,全部由微指令和与之相匹配的序列来完成,即1条机器指令对应一个微程序。

二、总体设计

1.模型机逻辑框图

简单的模型计算机由算术逻辑运算单元、微程序单元、堆栈寄存器单元、累加器、启停、时序单元、总线和存储器单元组成。

下图为较典型的实验计算机整体逻辑框图:

2、指令系统与指令格式

实验平台内采用的是8位数据总线和8位地址总线方式,设计指令系统时,主要考虑的是指令的类型,寻址方式和编码方式。

指令类型包括算术/逻辑运算类指令、移位操作类指令(带进位或不带进位)、数据传送类指令、程序跳转指令(有条件或无条件)、存储器操作类指令等。寻址方式包括直接地址寻址、寄存器直接寻址、寄存器间接寻址、立即数寻址等。指令格式的设定一般与机器的字长、存储器的容量以及指令的功能有关。主要包括操作码字段和地址码字段。本实验中操作码为8位,数据的传送单位为8位。

3、微程序的设计及其实现方法

3.1微指令格式设计

微指令长24位,本阶段的设计任务是决定24位长的微指令是否分段定义,以及确定各段段长、决定各码位含义和有效性等。

由于模型机指令系统规模较小,功能也不太复杂,所以采用全水平不编码纯控制场的微指令格式。因为在本设计平台的硬件设计中,微指令长24位,所以最多有24位微操作控制信号可由微码直接实现。本实验计算机24位长的微指令,对应信号分别为:S0、S1、S2、S3、M、CN、AUL-O、EDR2、EDR1、RA-O、ERA、X1、X0、HALT、WR、RR、ELP、PC-O、

IR2-O、EIR2、EIR1、RM、WM、MLD。

3.2微程序入口地址及后续微地址

当微指令格式确定后,就需要确定后续微指令地址。通常是先确定微程序分支处的微地址,因为微程序分支处需要进行判断测试。

微指令由ROM读出后直接给出下一条微指令的地址,这个地址就放在微地址寄存器中。当微程序出现分支时,通过地址转移逻辑去修改微地址寄存器内容,并按修改好的微地址读出下条微指令。

在模型机中,微程序入口地址的确定采用“按操作法散转”方法,即用指令操作码的高4位作为核心扩展成8位的微程序入口地址MD0~MD7。(如下表所示)

在00H放置了一条取址指令,当实验平台开始运行时,微地址从00H开始运行,根据程序开始地址从内存中读出第一条指令。微指令的运行顺序采用计数增量方法,下一条微指令的地址确定方法,是通过上一条微指令执行后微地址自动加一得到的。例如:确定了一条程序的微程序入口地址为17H,那么当执行完17H这条微指令后,微地址加1,指向18H微地址。

4、时序的设计安排

时序模块由监控单元产生一个PLS-O的信号来控制时序产生。PLS-O信号经过时序单元的处理产生4个脉冲信号。4个脉冲信号组成一个微周期,为不同的寄存器提供工作脉冲。

PLS1:微地址寄存器的工作脉冲,用来设置微程序的首地址及微地址加1.

PLS2:PC计数器的工作脉冲,根据微指令的控制实现PC计数器加1和重置PC计数器(跳转指令)等功能。

PLS3:把24位微指令打入3片微指令锁存器。

PLS4:把当前总线上的数据打入微指令选通的寄存器中。

SIGN

PLS1

PLS2

PLS3

PLS4

5、指令执行流程

根据模型机整机逻辑图和目前硬件条件来设计指令系统中每条指令的执行流程。

下面根据本实验编制的源程序来说明执行流程:

(1) MOV A,#55H

指令功能为:55H-->A,需执行如下操作:

(PC)+1----->PC ;PC加1,为取本指令下一字节做准备

(RAM)----->ODB----->IDB----->A ;取出本指令第二字节(即55H)送A

(PC)+1---->PC ;PC加1,为取下条指令字节做准备

(PC)---->IAB---->OAB ;PC计数器内容作访问内存地址

(RAM)---->ODB---->IDB---->IR1 ;从内存该地址单元读出指令字节送指

令寄存器IR1。

(2) MOV R0,#66;

指令功能为:66H-->R0,需执行如下微操作:

(PC)+1---->PC ;PC加1,为取本指令下一字节准备

(RAM)----->ODB----->IDB----->R0 ;取出本指令第二字节(即66H)送R0

(PC)+1---->PC ;PC加1,为取下条指令字节做准备

(PC)---->IAB---->OAB ;PC计数器内容作访问内存地址

(RAM)---->ODB---->IDB---->IR1 ;从内存该地址单元读出指令字节送指

令寄存器IR1。

(3) ADD A,R0;

指令功能为:(A)+(R0)--> A ,需执行如下微操作:

(PC)+1----> PC ;PC加1,为取本指令下一字节准备

(A)----> DR1 ;累加器A内容送ALU

(R0)----> DR2 ;寄存器R0内容送ALU

(A)+(R0)----->IDB----->A ;使ALU执行加法,结果经IDB最后送

入累加器A

C n+4 ---->CY ;根据加法结果置进位标志CY

(PC)---->IAB---->OAB ;PC计数器内容作访问内存地址

(RAM)---->ODB---->IDB---->IR1 ;从内存该地址单元读出指令字节送指

令寄存器IR1。

(4) MOV R1,#33;

指令功能为:66H-->R0,需执行如下微操作:

(PC)+1---->PC ;PC加1,为取本指令下一字节准备

(RAM)----->ODB----->IDB----->R0 ;取出本指令第二字节(即33H)送R1 (PC)+1---->PC ;PC加1,为取下条指令字节做准备

(PC)---->IAB---->OAB ;PC计数器内容作访问内存地址

(RAM)---->ODB---->IDB---->IR1 ;从内存该地址单元读出指令字节送指

令寄存器IR1。

(5) SUB A,R1;

指令功能为:(A)-(R1)--> A ,需执行如下微操作:

(PC)+1----> PC ;PC加1,为取本指令下一字节准备

(A)----> DR1 ;累加器A内容送ALU

(R1)----> DR2 ;寄存器R0内容送ALU

(A)-(R0)----->IDB----->A ;使ALU执行减法,结果经IDB最后送

入累加器A

C n+4 ---->CY ;根据加法结果置进位标志CY

(PC)---->IAB---->OAB ;PC计数器内容作访问内存地址

(RAM)---->ODB---->IDB---->IR1 ;从内存该地址单元读出指令字节送指

令寄存器IR1。

(6) STA 10

指令功能为:(A)-->10H ,需执行如下微操作:

(PC)+1---->PC ;PC加1,为取本指令下一字节准备

(PC)---->IAB---->OAB ;PC计数器内容作访问内存地址

(RAM)----->ODB----->IDB----->IR2 ;取出本指令第二字节(即10H)送IR2 (PC)+1----> PC ;PC加1,为取下条指令字节做准备

(IR2)---->IAB---->OAB ;IR2形成新的地址

A---->ODB---->IDB---->(RAM) ;将A中的数存入内存中

(PC)---->IAB---->OAB ;PC计数器内容作访问内存地址

(RAM)---->ODB---->IDB---->IR1 ;从内存该地址单元读出指令字节送指

令寄存器IR1。

(7) HALT

指令功能为:置模型机于停机状态。

设计流程时,保证每条微指令所含的微操作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总线IAB、IDB、OAB、ODB仅是传输信息的通路,没有寄存信息的功能。

三、程序

1、源程序

编制的源程序如下:

MOV A,#55

MOV R0,#66

ADD A,R0

MOV R1,#33

SUB A,R1

STA 10

HALT

2、程序的指令代码

3、微程序

微单步运行过程如下:

四、实现过程

1、联机方式

启动软件后,在代码窗口输入源程序,单步运行,微单步运行。观察记录的微指令序列如下:

加法指令的时序及对应寄存器、累加器、存储器数据、数据流程如下图:

减法指令与加法类似,主要图如下:

2、脱机方式

将对应上图的指令码表格输入模拟机,按RUN键进行全程运行。观察结果。

加减法时序分析类似,下面主要给出加法指令的时序分析:

ADD A,R0:

四、总结

自己先把这个实验的流程仔细看个一遍,因为有着充足的准备和老师的指点,很快完成了本次课程设计。

本次课程设计主要装载课程设计指导书上设计的程序并测试运行,通过观察运行情况和数据在总线上的流动,了解各功能部件的工作原理和机制。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我更进一步了解了计算机的组成,线路的连接与模型机的各个硬件的结构,同时初步掌握了微程序微指令的一些编制与设计。从一种微观的角度更加了解计算机模型机,这样我对于计算机的了解更加深入。对于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也有部分更深入的认识。

以前对于硬件由于学得不够,没有多少认识。这次的课程设计使我对硬件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特别是对用软件设计硬件这一部分增加了实际操作的经验。我体会到了用软件设计硬件的优点。当然过程中发现了自己对于硬件知识是那么不足,这告诉我学习上有很多漏洞,激发我努力弥补,掌握更多知识。

本科生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

班级:姓名:学号:

及格(60-69分)、60分以下为不及格

指导教师签名:

2011年1月14日

加减法指令的实现

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生姓名:专业班级:计算机 指导教师:工作单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题目: 基本模型机的设计——加减法指令的实现 初始条件: 理论:学完“电工电子学”、“数字逻辑”、“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掌握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平台的使用。 实践:计算机学院科学系实验中心提供计算机、实验的软件、硬件平台,在实验中心硬件平台验证设计结果。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 1、基本模型机系统分析与设计,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的知识和提供的实验平台完成设计任务,从而建立清晰完整的整机概念。 2、根据课程设计题目的要求,编制实验所需的程序,上机测试并分析所设计的程序。 3、课程设计的书写报告应包括: (1)课程设计的题目。 (2)设计的目的及设计原理。 (3)根据设计要求给出模型机的逻辑框图。 (4)设计指令系统,并分析指令格式。 (5)设计微程序及其实现的方法(包括微指令格式的设计,后续微地址的产生方法以及微程序入口地址的形成)。 (6)模型机当中时序的设计安排。 (7)设计指令执行流程。 (8)给出编制的源程序,写出程序的指令代码及微程序。 (9)说明在使用软件HKCPT的联机方式与脱机方式的实现过程(包括编制程序中加减法指令的时序分析,累加器A和有关寄存器、存储器的数据变化以及数 据流程)。 (10)课程设计总结(设计的特点、不足、收获与体会)。 时间安排: 周一:熟悉相关资料。周二:系统分析,设计程序。 周三、四:编程并上实验平台调试周五: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 实现普通的加、减法指令 一、设计目的与原理 1、实验目的 本实验,通过掌握各个单元模块的工作原理,进一步将其组成完整的系统,构造成1台基本的模型计算机。并通过这台模型计算机,对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件的设计、部件间的连接、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微指令和微程序的编制等过程有更深的了解,加深对理论课程的理解。 在本试验中,我们将规划读写内存、寄存器、数值计算等功能,并且编写相应的微程序。具体上机调试各个模块单元以进一步掌握整机的概念。 2、实验原理 在本设计中,数据通路的控制将由微程序控制器来完成。在各个模块实验中,各模块的控制信号都是由实验者手动模拟产生的。而在真正的实验系统中,模型机的运行是在微程序的控制下,实现特定指令的功能。计算机从内存取出一条机器指令到指令执行结束的一个指令周期,全部由微指令和与之相匹配的序列来完成,即1条机器指令对应一个微程序。 二、总体设计 1.模型机逻辑框图 简单的模型计算机由算术逻辑运算单元、微程序单元、堆栈寄存器单元、累加器、启停、时序单元、总线和存储器单元组成。 下图为较典型的实验计算机整体逻辑框图:

10的加减法教案

10的加减法教案

10的加减法 王选玲一(1)班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10的组成。 2.通过精心设计活动,组织教学,让学生独立与合作相结合,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掌握10的加减法。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使命交流意识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图四式的解题方法。 2.掌握有关10的加、减的口算方法。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上节课10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好朋友,现在和我们的好朋友来做个拍手游戏好吗? 儿歌: 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

师:10的儿歌真有趣啊!这节课我们的任务就是学习10的加减法。(板书课题:10的加减法)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点子图一:9个○,1个●。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让学生体会10个圆点被分成了两部分,并说出10的组成。 鼓励学生说出10可以分成1和9,或者9和1。 (2)根据1和9与9和1都可以组成10,你能写出哪两道加法算式?(1+9=10 9+1=10) 追问:你能写出哪两道减法算式? (10-1=9 10-9=1) (3)提问:如果没有图,怎样想这些算式的得数呢?把你的想法和你们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想法) (4)学生汇报想法:9和1组成10,所以9+1=10;因为9+1=10,所以1+9=10;因为10可以分成9和1,所以10-9=1,10-1=9……2.课件出示点子图二:8个○,2个●。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利用刚才学到的方法,你能快速写出10的加减法算式吗? 引导学生根据10的组成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板书:8+2=10 2+8=10 10-2=8 10-8=2) 3.课件出示点子图三:7个○,3个●。 鼓励学生根据点子图写出10的加减法算式。然后指名板演,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4.课件出示点子图四:6个○,4个●。 组织学生独立写出四道10的加减法算式,并请一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5.想一想:5+5=□10-5=□ (1)学生独立在教材上完成后,集体订正。 (2)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5和5组成10,所以5+5=10;因为10可以分成5和5,所以10-5=5) 强调:因为两部分是相同的,都是5个,所以只能写出两道算式。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加减法口诀表

1+1=2 1+2=3 2+2=4 1+3=4 2+3=5 3+3=6 1+4=5 2+4=6 3+4=7 4+4=8 1+5=6 2+5=7 3+5=8 4+5=9 5+5=10 1+6=7 2+6=8 3+6=9 4+6=10 5+6=11 6+6=12 1+7=8 2+7=9 3+7=10 4+7=11 5+7=12 6+7=13 7+7=14 1+8=9 2+8=10 3+8=11 4+8=12 5+8=13 6+8=14 7+8=15 8+8=16 1+9=10 2+9=11 3+9=12 4+9=13 5+9=14 6+9=15 7+9=16 8+9=17 9+9=18 1+10=11 2+10=12 3+10=13 4+10=14 5+10=15 6+10=16 7+10=17 8+10=18 9+10=19 10+10=20

1+11=12 2+11=13 3+11=14 4+11=15 5+11=16 6+11=17 7+11=18 8+11=19 9+11=20 1+12=13 2+12=14 3+12=15 4+12=16 5+12=17 6+12=18 7+12=19 8+12=20 1+13=14 2+13=15 3+13=16 4+13=17 5+13=18 6+13=19 7+13=20 1+14=15 2+14=16 3+14=17 4+14=18 5+14=19 6+14=20 1+15=16 2+15=17 3+15=18 4+15=19 5+15=20 1+16=17 2+16=18 3+16=19 4+16=20 1+17=18 2+17=19 3+17=20 1+18=19 2+18=20 1+19=20

《10以内加减法的应用》教学设计

《10以内加减法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0以内加减法的应用。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美丽的动物园”的动画情景,使学生较熟练地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让学生在亲自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并能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3.动口编故事,动脑探究,进一步感受用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初步理解加、减法含义的基础上,较熟练地运用10以内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电脑软件、动物园图片、录音机。 学具准备 图板、皮球,每个同桌一套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首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复习一下10以内的加减法。 (1)要求:读算式,说得数。 出示:4+5 8-6 9-3 2+6 3+4 10-2 8-4 5+5 7-2 1+5

(2)下面请大家看算式,想得数,拍手表示。 微机依次显示: 9-4 2+5 6-3 10-4 3+6 2+8 6-2 4+4 5-3 10-9 2.教师导语:你们对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得很好,那么,大家用我们学会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本领怎么样呢?这节课咱们就赛一赛。 二、新授 教师板书课题“用数学”。 1.师:请大家和老师一齐去逛逛动物园,希望同学们认真观察,然后把你看到的编成一段段有趣的小故事,并且提出问题,让你们的小伙伴来解答。 (微机显示动画片) 2.师:动物园逛完了,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3.师:下面全班进行交流,请把你编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1)生:从花果山上跑来5只猴子,跳到树上3只,树下有几只? 师:解决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生:解决这个问题用减法计算,算式是5减3等于2。(板书:5-3=2) (2)生:问题是“树下有几只”,所以要从5只里面去掉跳到树上的3只,得出来的数就是树下的2只。5减3等于2。 师:哪位同学接着说? 生:今天,我们去逛动物园,我看到3只顽皮的猴子跳到树上,还有2只在地上玩耍,一共有几只猴子? 师:他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谁会解决?(同桌互相说说)谁想说给大家听? 生:3加2等于5。(教师板书算式) 师:哎?两位同学编的都是关于猴子的故事,怎么这次不用减法计算而用加法计算呢?(同桌讨论)

组成原理课设加减法指令的实现

附件1: 课程设计 题目加减法指令的实现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2011年 6 月30 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生姓名: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工作单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题目: 基本模型机的设计——加减法指令的实现 初始条件: 理论:学完“电工电子学”、“数字逻辑”、“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掌握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平台的使用。 实践:计算机学院科学系实验中心提供计算机、实验的软件、硬件平台,在实验中心硬件平台验证设计结果。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 要求) 1、基本模型机系统分析与设计,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的知识和提供的实验平台完成设计任务,从而建立清晰完整的整机概念。 2、根据课程设计题目的要求,编制实验所需的程序,上机测试并分析所设计的程序。 3、课程设计的书写报告应包括: (1)课程设计的题目。 (2)设计的目的及设计原理。 (3)根据设计要求给出模型机的逻辑框图。 (4)设计指令系统,并分析指令格式。 (5)设计微程序及其实现的方法(包括微指令格式的设计,后续微地址的产生方法以及微程序入口地址的形成)。 (6)模型机当中时序的设计安排。 (7)设计指令执行流程。 (8)给出编制的源程序,写出程序的指令代码及微程序。 (9)说明在使用软件HKCPT的联机方式与脱机方式的实现过程(包括编制程序中加减法指令的时序分析,累加器A和有关寄存器、存储器的数据变 化以及数据流程)。 (10)课程设计总结(设计的特点、不足、收获与体会)。 时间安排: 周一:熟悉相关资料。周二:系统分析,设计程序。 周三、四:编程并上实验平台调试周五: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

10的加减法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10的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加和减(一)》中例题和“试一试”,“想想做做”等习题。 教材分析 10的加减法中,教材选用学生喜爱的足球比赛这一情境,让学生联系图意列出相应的4道算式,学生心理上很乐意接受这些计算并迅速进入思考算法的状态。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交流算法,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在盎然兴趣中学习知识,发展思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学会10的加减法。教学难点是理解相应的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愿望。 2.正确计算10的加减法算式,加深认识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3.逐步培养数学思考的能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往能力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中国足球队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第

一次冲出亚洲,进入“世界杯”决赛圈。(生鼓掌祝贺。)今天,我们也来进行一场有趣的数学“足球”赛,比一比哪组“进球”数最多。教师借体育时事创设情境,学生既了解了信息,又置身于比赛的模拟情境,增添了学习动力。 二、自主探究。 1.通过“看看想想”,探讨10的加减法中一组算式的计算方法。 师生交流:看,球场的一角,小朋友也在踢足球呢!仔细看一看,这些小朋友可以分成哪两部分?(学生可能会答:分成左边3个小朋友和右边7个小朋友;可以分成穿黄衣服的6个小朋友和穿蓝衣服的4个小朋友;把这些小朋友分成戴帽子和不戴帽子的……)师生交流: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在足球比赛中,一般是按服装颜色的不同分成两队。这样,你能说出哪些算式?(生:6+4=10-6=4+6=10-4=) 师:你们想自己算出得数吗?试着填一填。(生尝试做,师巡视。) 四、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10加几。哪两张卡片上的数相加等于10?(1)师生同做。例如:师出“8”,生出“2”,接着师说“8+2=10”,生说“2+8=10”。 (2)同桌互做。 2.10减几。师:小兔子见小朋友这么聪明,要来考考大家。小兔子手中的10减去其他伞面上的任何数,请算出得数。 3.看谁说得多。□+□=□□-□=□

一年级加法口诀表(100以内所有加法口诀)

加法口诀表 10以内加法口诀表 1+ 1= 2 1+ 2= 3 2+ 2= 4 1+ 3= 4 2+ 3= 5 3+ 3= 6 . 1+ 4= 5 2+ 4= 6 3+ 4= 7 4+ 4= 8 1+ 5= 6 2+ 5= 7 3+ 5= 8 4+ 5= 9 5+ 5=10 1+ 6= 7 2+ 6= 8 3+ 6= 9 4+ 6=10 5+ 6=11 6+ 6=12 1+ 7= 8 2+ 7= 9 3+ 7=10 4+ 7=11 5+ 7=12 6+ 7=13 7+ 7=14 1+ 8= 9 2+ 8=10 3+ 8=11 4+ 8=12 5+ 8=13 6+ 8=14 7+ 8=15 8+ 8=16 1+ 9=10 2+ 9=11 3+ 9=12 4+ 9=13 5+ 9=14 6+ 9=15 7+ 9=16 8+ 9=17 9+ 9=18 9+10=19 10+10=20 20以内加法口诀 1+11=12 2+11=13 3+11=14 4+11=15 5+11=16 6+11=17 7+11=18 8+11=19 9+11=20 1+12=13 2+12=14 3+12=15 4+12=16 5+12=17 6+12=18 7+12=19 8+12=20 1+13=14 2+13=15 3+13=16 4+13=17 5+13=18 6+13=19 7+13=20 1+14=15 2+14=16 3+14=17 4+14=18 5+14=19 6+14=20 1+15=16 2+15=17 3+15=18 4+15=19 5+15=20 1+16=17 2+16=18 3+16=19 4+16=20 1+17=18 2+17=19 3+17=20 1+18=19 2+18=20 1+19=20 30以内加法口诀 1+21=22 2+21=23 3+21=24 4+21=25 5+21=26 6+21=27 7+21=28 8+21=29 9+21=30 1+22=23 2+22=24 3+22=25 4+22=26 5+22=27 6+22=28 7+22=29 8+22=30 1+23=24 2+23=25 3+23=26 4+23=27 5+23=28 6+23=29 7+23=30 1+24=25 2+24=26 3+24=27 4+24=28 5+24=29 6+24=30 1+25=26 2+25=27 3+25=28 4+25=29 5+25=30 1+26=27 2+26=28 3+26=29 4+26=30 1+27=28 2+27=29 3+27=30 1+28=29 2+28=30 1+29=30 40以内加法口诀 1+31=32 2+31=33 3+31=34 4+31=35 5+31=36 6+31=37 7+31=38 8+31=39 9+31=40 1+32=33 2+32=34 3+32=35 4+32=36 5+32=37 6+32=38 7+32=39 8+32=40 1+33=34 2+33=35 3+33=36 4+33=37 5+33=38 6+33=39 7+33=40 1+34=35 2+34=36 3+34=37 4+34=38 5+34=39 6+34=40 1+35=36 2+35=37 3+35=38 4+35=39 5+35=40 1+36=37 2+36=28 3+36=39 4+36=40 1+37=38 2+37=39 3+37=40 1+38=39 2+38=40 1+39=40

10的加减法教学设计(供参考)

《 10的加减法》教学设计 责任学校龙泉镇中心小学责任教师孙荣珍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1页的新课及做一做的内容。 【教材分析】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第二课时的内容,教材上省去了学具拼摆内容、而是让学生对照点子图直接利用10的组成进行计算、在内容的呈现上教材从3+7和10-7起后面算式中的数基本上要求学生自己根据点子图去填写、同时5+5和10-5的计算教材取消了点子图、直接让学生根据相应的10的组成算出得数。教材这样安排、既反映了循序渐进的编排原则、也体现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及规律。编排上紧密结合数的组成、从学生熟悉的“一图四式”过渡到“一图三式(即一个加法算式、两个减法算式)更加突出加减之间的关系、为20以内的加减法打好基础。 【教材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能借助10的组成及点子图正确的口算10的加、减法,同时让学生经历10的加、减法的形成过程。 2、技能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及合作学习、在有趣的情景中学习数学、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在学习中感受到乐于助人和懂得谦让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10的加减法、正确口算。 教学难点:用抽象思维(10的组成)直接计算10的加减法、正确计算。 突破重难点设想:学会想10的组成能正确的说出四个有相互关系的加减法算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0个圆片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1、儿歌引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10,学会了10的组成。现在我们用10的组成,一起来做个拍手游戏好吗?拍手背儿歌: 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 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 五五凑成一双手。 2、对口令。(对数组成10) 师:我们把10的组成编成了儿歌真有趣,用10的组成还能帮助我们计算有关10的加、减法。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10的加减法。 板书:10的加减法学生边拍手边 背儿歌 认真听、开火车 回答 齐读课题 采用儿歌、游 戏、再加上拍手动 作的形式对10的 组成进行复习。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一)探究活动一 1、动手操作感知10的分解与组合拿出10个圆片、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 2、师:同学们办法可真多、能想出很多分法。下面就按同学们的摆法来探究学习10的加减法计算。 (二)探究活动二 理解一图四式 (1)出示:1个蓝○,9个白○。看到这幅图,你能想到10的哪个组成呢?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10可以分成1和9,或者9和1组成10)。4人小组合作 摆一摆、完成探 究卡 交流汇报 仔细观察圆圈 图、说出对应的 两个加法算式、 两个减法算式。 采用儿歌、游 戏、再加上拍手 动作的形式对 10的组成进行 复习。 学生动手摆 一摆、是让学 生快速记住 10的分与合。

跳转指令的实现

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生姓名: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工作单位: 题目:基本模型机的设计——跳转指令的实现 初始条件: 理论:学完“电工电子学”、“数字逻辑”、“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掌握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平台的使用。 实践:计算机学院科学系实验中心提供计算机、实验的软件、硬件平台,在实验中心硬件平台验证设计结果。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 1、基本模型机系统分析与设计,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的知识和提供的 实验平台完成设计任务,从而建立清晰完整的整机概念。 2、根据课程设计题目的要求,编制实验所需的程序,上机测试并分析所设计的程序。 3、课程设计的书写报告应包括: (1)课程设计的题目。 (2)设计的目的及设计原理。 (3)根据设计要求给出模型机的逻辑框图。 (4)设计指令系统,并分析指令格式。 (5)设计微程序及其实现的方法(包括微指令格式的设计,后续微地址的产生方法以及微程序入口地址的形成)。 (6)模型机当中时序的设计安排。 (7)设计指令执行流程。 (8)给出编制的源程序,写出程序的指令代码及微程序。 (9)说明在使用软件HKCPT的联机方式与脱机方式的实现过程(包括编制程序中跳转指令的时序分析,累加器A和有关寄存器、存储器的数据变化以及数据流 程)。 (10)课程设计总结(设计的特点、不足、收获与体会)。 时间安排:设计时间为第18周 周一:熟悉相关资料。周二:系统分析,设计程序。 周三、四:编程并上实验平台调试周五: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 基本模型机的设计 ——跳转指令的实现

“10的加减法”教学设计

“10的加减法”教学设计 Teaching design of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of 10"

“10的加减法”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 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 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 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科书一年级 上册。 教材分析: 这一课时对后面的“凑十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在 上一课时学生已经掌握了10的组成,因此无需再让学生通过摆小 棒等动手操作来完成,教材采取的是让学生对照点子图直接利用 10的组成进行计算。并且呈现的形式是先让学生根据算式写答案 逐步过度到让学生自己根据点子图去填,最后取消点子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10的加减法” ,这是在学生已经学 习了10的分与合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而且学生对此内容都有了 一定的认识,但他们拥有的知识是零散的、无序的。因此应该尊 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在自主参与、主动探究中引导学生建构知识。帮助他们自主探索出10的加减法的所有算式。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解决

简单的问题,并正确计算10的加减。 2、在交流中探索新知,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善于交流学习的能力。 3、在观察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加强数学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自主探索10的加减法的所有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相应的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10的组成,引入新课。 1、接力赛(由各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同学同时进行10的组成的接力赛,一生出题,另一生答,答完后由答题者出题,下一个同学再接下去。) [设计意图: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四人小组接力赛中马上进入学习状态,又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我们已经掌握了10的组成,就可以做什么了?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9以内的加减法,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新的内容:10的加减法(板书:10的加减法)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一年级上册《10的加减法》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10的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第61页的内容,练习十三的第4至6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借助10的组成及点子图正确的口算10的加、减法,同时让学生经历10的加、减法的形成过程。 2.学会想10的组成能正确的说出四个有相互关系的加减法算式。 3.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愿望。 重点、难点: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10的加减法,正确口算。 2.用抽象思维(10的组成)直接计算10的加减法,正确口算。教学准备: 点子图、0---10的数字卡片(其中有两张5)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儿歌引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10,学会了10的组成。现在我们用10的组成,一起来做个拍手游戏好吗? (课件出示)儿歌:

你拍1,我拍9,我们都是好朋友; 你拍2,我拍8,团结起来力量大; 你拍3,我拍7,我们从小爱学习; 你拍4,我拍6,说话老实不吹牛; 你拍5,我拍5,五五凑成一双手。 师引入: 我们把10的组成编成了儿歌真有趣,用10的组成还能帮助我们计算有关10的加、减法。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10的加减法。 板书:10的加减法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学习新知。 (1)出示圆圈图1:9个蓝○,1个红○。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看到这幅图,你能想到10的哪个组成呢? 引导学生说出:(10可以分成1和9,或者9和1组成10) 板书:10 1和9组成10,9和1也组成10,说到10的组成你能写出哪两道加法算式? 板书:1+9=10 9+1=10 听到10可以分成1和9这句话,你又能写出哪两道减法算式呢? 10-1=9 10-9=1

加法口诀表

加法口诀表(10以内加法口诀表) 1+1=2 1+2=3 2+2=4 1+3=4 2+3=5 3+3=6 1+4=5 2+4=6 3+4=7 4+4=8 1+5=6 2+5=7 3+5=8 4+5=9 5+5=10 1+6=7 2+6=8 3+6=9 4+6=10 5+6=11 6+6=12 1+7=8 2+7=9 3+7=10 4+7=11 5+7=12 6+7=13 7+7=14 1+8=9 2+8=10 3+8=11 4+8=12 5+8=13 6+8=14 7+8=15 8+8=16 1+9=10 2+9=11 3+9=12 4+9=13 5+9=14 6+9=15 7+9=16 8+9=17 9+9=18 加法口诀表(20以内加法口诀表) 1+11=12 2+11=13 3+11=14 4+11=15 5+11=16 6+11=17 7+11=18 8+11=19 9+11=20 1+12=13 2+12=14 3+12=15 4+12=16 5+12=17 6+12=18 7+12=19 8+12=20 1+13=14 2+13=15 3+13=16 4+13=17 5+13=18 6+13=19 7+13=20 1+14=15 2+14=16 3+14=17 4+14=18 5+14=19 6+14=20 1+15=16 2+15=17 3+15=18 4+15=19 5+15=20 1+16=17 2+16=18 3+16=19 4+16=20 1+17=18 2+17=19 3+17=20 1+18=19 2+18=20 1+19=20

10以内减法口诀 1-1=0 2-2=0 2-1=1 3-3=0 3-2=1 3-1=2 4-4=0 4-3=1 4-2=2 4-1=3 5-5=0 5-4=1 5-3=2 5-2=3 5-1=4 6-6=0 6-5=1 6-4=2 6-3=3 6-2=4 6-1=5 7-7=0 7-6=1 7-5=2 7-4=3 7-3=4 7-2=5 7-1=6 8-8=0 8-7=1 8-6=2 8-5=3 8-4=4 8-3=5 8-2=6 8-1=7 9-9=0 9-8=1 9-7=2 9-6=3 9-5=4 9-4=5 9-3=6 9-2=7 9-1=8 10-10=0 10-9=1 10-8=2 10-7=3 10-6=4 10-5=5 10-4=6 10-3=7 10-2=8 10-1=9 20以内减法口诀 11-2= 9 12-3= 9 11-3= 8 13-4= 9 12-4= 8 11-4= 7 14-5= 9 13-5= 8 12-5= 7 11-5= 6 15-6= 9 14-6= 8 13-6= 7 12-6= 6 11-6= 5 16-7= 9 15-7= 8 14-7= 7 13-7= 6 12-7= 5 11-7= 4 17-8= 9 16-8= 8 15-8= 7 14-8=6 13-8= 5 12-8= 4 11-8= 3 18-9= 9 17-9= 8 16-9= 7 15-9=6 14-9= 5 13-9= 4 12-9=3 11-9= 2

10的加减法__教学设计

《10的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61—64页 教材分析:有关10的加减法,教材省去了学具拼摆等内容,而是让学生对照点子图直接利用10的组成进行计算。在内容的呈现上,除了教材第一幅图1+9和10-1之后,所有算式中的数基本上要求自己依托点子图去填写;而5+5和10-5的计算,教材中则取消了电子图,直接让学生想相应的10的组成来算出得数。教材这样安排,既反映了循序渐进的编排原则,也体现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及规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注意逐步提高学生计算有关10的加减法计算要求,让学生从看图计算逐步过渡到想数的组成进行计算。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对能引起的自己兴趣和关心的事物,注意力能保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了“开火车”以及“找朋友”两个游戏,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习这课时,学生已经有了根据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的学习基础。所以我设计了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以小组、同桌为单位,互相探讨如何根据一幅图列出四个算式,并利用上节课学过的10的组成来计算10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能正确计算10的加减法,加深认识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2)通过一图四式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同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逐步培养学生思考数学的能力,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愿望。 重点:学会计算得数是10的加法及10减几的减法。 难点:加深对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联系的认识。 教法:采用情境演示法,利用情境图结合旧知识10的组成来计算10的加减法。 学法:运用同桌合作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数字卡片、口算题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导入新课。 1、开火车:学生口答说9以内的加减法算式。 师:下面道口算时间了,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准备好了。 2、对10的口令儿歌: 师:口算时间结束了,下面我们进行拍手说口令好不好? (1)师:同学们我问你,10可以分成1和几? 生:老师老师我告诉你,10可以分成1和9. (2)师:男同学我问你,10可以分成2和几? (3)师:女同学我问你,10可以分成几和3? (4)师:某某同学我问你,2和8组成几? 3、揭示课题: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跳转,转移指令的实现

1、课程设计的题目 基本模型机的设计——跳转、转移指令的实现 2、设计的目的及设计原理 2.1课程设计目的 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使用软件HKCPT掌握各个单元模块的工作原理将其组成完整的系统,并了解程序编译、加载的过程,以及通过微单步、单拍调试理解模型机中的数据流向。此次课程设计主要目的有两个:其一,掌握各个单元模块的工作的原理,进一步将其组成完整的系统,构造一台基本的模型计算机;其二,是学会规划读/写内存、寄存器、数值计算等功能,并且编写相应的微程序,在具体上机的过程中,高度各个模块单元以便掌握整机的概念。 2.2课程设计原理 计算机中CPU是核心,它的实现是通过指令和微指令实现的,指令对应一段微程序,而且微程序是用微指令来实现的,微指令是有几个微命令组成,从而能够保证指令的实现。 在本实验平台中,模型机从内存中取出、解释、执行机器指令都将由微指令和之配合的微指令来实现的,即每条机器指令都对应一个微程序。 在各个模块实验中,各模块的控制信号都是由实验者手动模拟产生的。而在真正的实验系统中模型机的运行是在微程序的控制下进行的,可实现指定的指令功能。在本实验平台中,模型机从内存中取出、解释、执行机器指令都将由微指令和与之相配合的时序来完成,即1条机器指令对应一个微程序。 部件实验过程中,各部件单元的控制信号是以人为模拟产生为主,而这次实验将能在微程序控制下自动产生各部件单元的控制信号,实现特定指令的功能。这里,计算机数据通路的控制将由微程序控制器来完成,CPU从内存中取出一条机器指令到指令执行结束的一个指令周期全部由微指令组成的序列来完成,即一条机器指令对应一个微程序。

《10的加减法》教学设计

《10的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一册第 61页 【设计理念】 在生活中,学生大部分已经掌握了10的组成,因此在教学中我从他们自身的知识背景出发,进行教学活动。课堂体现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和趣味化.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根据低年级儿童喜欢活动和游戏的特点,我设计了生动活泼的练习,让学生在游戏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材分析】 教材采取的是让学生对照点子图直接利用10的组成进行计算,并且呈现的形式是先让学生根据算式写答案,逐步过度到让学生自己根据点子图去填,最后取消点子图。《10的加减法》是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10的组成,并且通过一图四式的练习,初步认识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10的加减法》是以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的重要基础,因此应该重视学生已有的基础,在自主参与、主动探究中引导学生建构知识,帮助他们自主探索出10的加减法的所有算式。 【学生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10的组成,并初步认识了加减法的含义,以及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为学习10的加减法作了知识化的铺垫。10的加减法是以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的重要基础,它是本单元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 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年龄比较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整节课我以唱儿歌的形式贯穿始终,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学习10的加减法之前已经有7、8、9加减法的铺垫,所以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比较熟悉,也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而且有很多学生在学前班和家里也已学会),所以学生学

10的加减法练习课教案设计

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3节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第三课时】 10的加减法练习课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10以内的数的数法、数序、比大小、数的组成,使学生知识形成网络。 2.通过练习引导学生看懂题意、图意。经历用已学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能通过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复习巩固10以内的数的数法、数序、比大小、数的组成,使学生知识形成网络。 三、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10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算一算: 看题快速说答案,看谁算的又快又好。 10-4= 8+2= 7+2= 7+3= 1+9= 10-3= 10-5= 10-4= 5+5= 10-0= 2.填一填 (1)观察表格,你能说说该怎么想吗? (2)请你独立填写 (3)根据表格,记忆10的分解组成。

(二)知识梳理 孩子们,你们10的组成已经掌握的很好了。我们一起来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吧。 1.开动小火车 +4 -5 +2 6 (1)学生独立填写 (2)填写的时候,用到了我们学习过的哪些知识。 2.画一画,填一填 (1)请你接着画一画,并填出算式。 (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你又用到了哪些我们学过的知识。 3.看图写算式 (1)你会写吗?请你自己试一试。 (2)结合图,说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左边有6颗葡萄,右边有四颗,一共有10颗。 一共有10颗葡萄,吃了6颗还剩4颗。 一共有10颗葡萄,去掉4颗还剩6颗。 (3) 小结:看来我们不光能列出算式,还能说出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真棒。

一年级加减法口诀表-打印版

10以内加法表 1+1=2 2+1=31+2=3 3+1=42+2=41+3=4 4+1=53+2=52+3=51+4=5 5+1=64+2=63+3=62+4=61+5=6 6+1=75+2=74+3=73+4=72+5=71+6=7 7+1=86+2=85+3=84+4=83+5=82+6=81+7=8 8+1=97+2=96+3=95+4=94+5=93+6=92+7=91+8=9 9+1=108+2=107+3=106+4=105+5=104+6=103+7=102+8=101+9=10

10以内减法表 2-1=1 3-1=23-2=1 4-1=34-2=24-3=1 5-1=45-2=35-3=25-4=1 6-1=56-2=46-3=36-4=26-5=1 7-1=67-2=57-3=47-4=37-5=27-6=1 8-1=78-2=68-3=58-4=48-5=38-6=28-7=1 9-1=89-2=79-3=69-4=59-5=49-6=39-7=29-8=1 10-1=910-2=810-3=710-4=610-5=510-6=410-7=310-8=210-9=1

20以内进位加法表 9+2=118+3=117+4=116+5=115+6=114+7=113+8=112+9=11 9+3=128+4=127+5=126+6=125+7=124+8=123+9=12 9+4=138+5=137+6=136+7=135+8=134+9=13 9+5=148+6=147+7=146+8=145+9=14 9+6=158+7=157+8=156+9=15 9+7=168+8=167+9=16 9+8=178+9=17 9+9=18

汇编语言跳转指令熟记法

我看了这张表,汇编跳转指令一下子就记住了 Jxx - Jump Instructions Table Mnemonic Meaning Jump Condition JA Jump if Above CF=0 and ZF=0 JNBE Jump if Not Below or Equal CF=0 and ZF=0 JAE Jump if Above or Equal CF=0 JNB Jump if Not Below CF=0 JB Jump if Below CF=1 JNAE Jump if Not Above or Equal CF=1 JBE Jump if Below or Equal CF=1 or ZF=1 JNA Jump if Not Above CF=1 or ZF=1 JG Jump if Greater (signed) ZF=0 and SF=OF JNLE Jump if Not Le ss or Equal (signed) ZF=0 and SF=OF JGE Jump if Greater or Equal (signed) SF=OF JNL Jump if Not Le ss (signed) SF=OF JL Jump if Less (signed) SF != OF JNGE Jump if Not Greater or Equal (signed) SF != OF JLE Jump if Less or Equal (signed) ZF=1 or SF != OF JNG Jump if Not Greater (signed) ZF=1 or SF != OF JC Jump if Carry CF=1 JNC Jump if Not Carry CF=0 JZ Jump if Zero ZF=1 JE Jump if Equal ZF=1 JNZ Jump if Not Zero ZF=0 JNE Jump if Not Equal ZF=0 JS Jump if Signed (signed) SF=1 JNS Jump if Not Signed (signed) SF=0 JO Jump if Overflow (signed) OF=1 JNO Jump if Not Overflow (signed) OF=0 JP Jump if Parity PF=1 JPE Jump if Parity Even PF=1 JNP Jump if No Parity PF=0 JPO Jump if Parity Odd PF=0 JCXZ Jump if CX Zero CX=0 JMP Unconditional Jump unconditional

10以内的加法教学设计

10以内的加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科书第31页信息窗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加号“+”、学会加法算式的读法,会进行10以内数的加法计算。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初步学会思考问题。 3、通过与同伴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4、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初步培养应用意识。教学重、难点: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加号“+”、学会加法算式的读法,会进行10以内数的加法计算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都看过《西游记》的故事吗?你最喜欢《西游记》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有那么多的同学喜欢孙悟空,孙悟空的花果山对小朋友来说一定不陌生,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花果山看看,好吗? 二、提出问题 1、多媒体出示《来到花果山》的情景图,让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中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学习“你说我讲”红点中所示内容。 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①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②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交流想法。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 估计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方法一:一只一只地数一数就知道了。 方法二:我用小棒代替小猴,树上有3只,我就拿出3根小棒,树下有5只,我再拿出5根小棒,然后数一数一共有几根小棒就知道一共有几只小猴了。也就是把5和3合起来 …… 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 学生通过交流知道把5和3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认识加号。让学生动手写一下加号。 理解算法。 结合图意或利用学具摆一摆,让学生理解“5+3”的算法,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方法进行口算,只要结果正确就可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方法进行口算,只要结果正确就应给予肯定。 三、解决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