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功能视听觉刺激系统

脑功能视听觉刺激系统
脑功能视听觉刺激系统

脑功能视听觉刺激系统

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成像技术,利用血氧程度相关效应(Blood oxygenation level-dependent, BOLD)测量来分析人类脑的高级功能。我们利用视觉、听觉、运动、触觉或是认知等刺激来激活脑部的不同区域,同时以具有高分辨率、非侵入性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来检测这些激活区。目前,国际上fMRI技术已广泛的应用于神经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并在已作过大量研究的基础上逐步转入临床应用的阶段,中国各临床研究机构就此热点研究课题也开展了与国际的广泛合作和学术互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已发展成为人类脑功能科学研究必备的工具。

我公司为用户提供一流的fMRI实验刺激系统部件,客户化设计和安装功能磁共振实验必备的全套刺激装置以及今后的特殊功能实验设备的开发任务。整套系统采用完全开放式设计,让被试者非常轻松愉快,而且具有无限的升级潜力。全套系统包括高精度、高亮度的背投式磁共振兼容式投影系统与受检者响应反馈系统;同步系统;高质量、高降噪能力的双路无磁语音系统;高配置的计算机系统;精神和认知心理专用的全套必备软件系统并能提供各类科研支持和培训计划。

脑功能视听觉刺激系统是为进行fMRI实验,与磁共振成像设备配套的实验设备系统。它的主要功能如下。

?为被试者提供清晰的视觉图象:实验设计者可以根据实验需要通过本系统向被试者显示包含特定信息的文字、图片或影片,给被试者提供一个明确的视觉信息刺激。

?为被试者提供清晰的语音信息:实验设计者可以根据实验需要通过本系统向被试者输出包含特定信息的声音,给被试者提供一个明确的语音信息刺激。

?为被试者提供反馈工具:被试者可以根据实验设计者给出的,需要被试者判断回答的图象或语音信息,通过响应控制按键盒给出被试者的反馈信息。

?为实验设计者提供一个实验设计平台:实验设计者可以在系统提供的计算机上,利用本系统提供的E-Prime任务设计平台,自行设计多种多样的刺激方案,进行视觉、语言、注意、记忆等认知功能刺激。

?刺激系统与MRI系统的同步:从时间上为刺激任务与MRI成像提供一个时间基准。为实验者与被试者之间提供清晰的语音对讲功能。为被试者提供一定的抗噪声保护。

?为实验设计者提供一个实验后处理平台:实验设计者可以在系统提供的计算机上,利用本系统提供的软件平台,对实验的图象数据进行后处理,以得出所需的实验结果。

功能磁共振扫描示意图系统结构图

硬件部分

?视觉子系统

?双路无磁语音子系统

?受检者响应反馈系统

?同步系统

?系统总控台和工作站机柜

软件部分

?功能磁共振临床应用系统软件。

?刺激任务设计软件(E-prime)。

功能磁共振临床应用系统软件

功能磁共振临床应用系统软件是装在美德公司的脑功能视听觉刺激系统中,作为系统控制应用软件运行的,可以实现设备操作控制、刺激任务输出、数据后处理以及结果显示。

软件界面简洁,操作简单,所有的步骤都可以在系统主操作界面内完成。

软件可以很方便的控制投影仪的开/关,视频和VGA信号切换。在设备测试中有对投影、声音,反馈按键和同步信号的测试,可以使操作者在实验前确认设备的工作状态。DICOM数据传送功能,通过网络接收磁共振工作站图像数据,不用再刻盘,节约了时间,使扫描后很快可以进行数据处理。

软件内置有包括视觉、听觉、运动和语言等经典刺激任务,操作者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通过简单的界面操作即可完成系统刺激功能的输出,使操作者不必再费心地自己设计刺激任务。同时,软件支持双屏显示功能,在刺激任务开始时,一台显示器显示软件操作过程,另一个显示器显示全屏刺激任务,操作更加方便。

软件可以读取不同磁共振厂家的DICOM图像,对数据进行分类和格式转换,运用fMRI通用的算法处理,包括头动校正、配准、融合、统计分析等步骤,这一切都是通过软件自动完成。激活图可以方便修改P值和T值、图像窗位/窗宽调整、放大/缩小。在显示上,有两种通用方式:标准4象限图像显示界面,三个视图分别显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图像,另一个视图显示头动曲线;还有一种就是可以采取平片方式预览。

激活图像和数据,除了可以通过屏幕显示外,还可以生成报告打印、数据刻录或导出、通过Dicom 网络传送或发给手术导航设备等,极大得方便了临床上的应用。

刺激任务设计软件(E-Prime)

E-Prime是一套在Windows平台上运行的功能强大的刺激编写软件,最初由卡耐基·梅隆大学心理系和匹兹堡大学心理系共同开发,后由心理学软件公司(Psychology Software Tool, PST)增强其功能并商业化,目前使用该软件的研究实验室超过1万,国内中科院心理所、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东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均使用它作为实验刺激设计工具。它能产生实验刺激,采集被试反应数据,进行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处理等功能包含E-Studio(图形设计环境), E-Basic(脚本设计语言), E-Run(实时产生实验刺激), E-Merge(数据整合), E-DataAid(电子表格式数据统计分析)和E-Recovery(数据恢复)模块。可显示视频动画、图像、文本等,并能播放声音,可使用并口、游戏杆采集受试者反应数据,以数字方式记录受试者声音,可以在多个显示器上显示刺激,支持中文,将数据导出SPSS或Excel中。时间精确到1毫秒。实验刺激编写采用图形化鼠标拖拉式编程方式,使得设计新实验变成一项非常容易的任务,用户支持可通过邮件,电话和卡耐基·梅隆大学心理系的邮件列表。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2020)要点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 (2020)要点 帕金森病(PD)是一种以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早期PD的药物治疗显效明显,但经长期口服药物治疗后,逐渐出现疗效减退及运动并发症。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是在脑内核团或特定脑区植入刺激电极,通过脉冲电刺激调控相关核团或脑区的功能,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1987年,法国Benabid将DBS应用于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治疗,至今已逾30年。该疗法于1998年在我国首次使用,目前在国内已得到广泛开展。 DBS疗法可显著改善PD患者的运动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长,需要接受DBS疗法的患者将进一步增加。 一、患者的选择 (一)PD的诊断 原发性PD的诊断符合我国2016年发布的《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或符合2015年国际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会(MDS)原发性PD的诊断标准。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1. 原发性PD,或者遗传性PD、各种基因型PD,对复方左旋多巴反应良好。 2. 药物疗效已显著减退,或出现明显的运动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3. 出现不能耐受的药物不良反应,影响到药物疗效。 4. 存在药物无法控制的震颤。 5. 除外严重的共存疾病:(1)有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2)有严重(难治性)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类疾病。(3)有医学共存疾病影响手术或 生存期。 (三)术前评估 DBS术前需进行系统评估,评估PD患者的运动症状、运动并发症、非运动症状、生活能力等要素。

(四)手术时机 1. 病程:原则上,病程≥5年的PD患者建议行DBS手术治疗。病程<5年,但符合原发性PD临床确诊标准的患者,手术适应证明确,建议病程放宽至4年。以震颤为主的PD患者,经规范的药物治疗震颤改善不理想且震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经过评估后建议放宽至3年。 2. 病情严重程度:有“开关”现象的症状波动患者,关期的HoehnYahr 分期为2.5~4.0期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3. 年龄:手术患者年龄通常<75岁,若患者身体状态良好,建议适当放宽年龄限制。 二、手术治疗 (一)手术团队 (二)靶点选择 (三)手术步骤 三、术后管理

脑深部电刺激置入术

脑深部电刺激置入术护理 (一)概念 脑深部电刺激置入术是通过立体定向技术及神经电生理记录技术准确标定脑内的相关核团,将一根非常柔软的电极放置于靶点,外接一个电刺激程控器和电源,通过体外遥控调整高频刺激参数,抑制相应脑区异常活动的神经元,从而达到全面控制症状的目的。 (二)护理措施 术前护理 1、病情评估详细了解起病时间和起病形式、首发症状;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评估有无神经功能受损。 2、一般护理鼓励患者采取主动舒适的卧位,维持和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积极进行床旁、房间内运动,鼓励患者生活自理。指导患者家属挟制进行肢体功能活动。 3、饮食护理给予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适量优质蛋白质的清淡饮食,多食蔬菜、水果和粗纤维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戒烟、酒、槟榔等。 4、症状护理仔细倾听患者的主诉,了解并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教会患者用手势、字、画等表达自己的需求。有吞咽困难者应取半卧位进食,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进食时速度宜慢,必要时给予鼻饲流质饮食。鼓励患者进行鼓腮、撅嘴、吹吸等动作以锻炼和改善面部表情,锻炼面肌。 5、用药护理帕金森病药物治疗均存在长期服药后疗效减退、不良反应明显等特点,应指导患者及家属认真观察及记录用药情况(药名、剂量、时间、症状缓解的时间)、副作用出现的时间、类型、次数及有无精神症状等,以便医师能合理调整用药方案,避免患者及家属盲目用药。手术前3天遵医嘱将口服药逐渐减量,至手术前1天完全停药,以免药物影响掩盖症状,影响术中对效果的观察。 6、心理安抚与健康教育鼓励患者及家属正确面对帕金森病的病情变化与形象改变,合理解释相关知识,鼓励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与患者及家属共同探讨合理用药及护理措施,以争取达到最佳疗效。 7、做好安全防护,活动时注意防跌倒、坠床、烫伤等意外,静止性震颤、肌强直时应拉好床档,尽量避免使用约束带。 术后护理 1、密切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帕金森病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麻醉恢复期常见并发症分析要点

(3):183-187.DOI:10.3969/j.issn.1007-9688.2011.03.006. [11]张波,闫雪莲,王秋梅,等.重视老年人多重用药问题[J].中华 老年医学杂志,2012,31(2):171-174.DOI:10.3760/cma.j.issn. 0254-9026.2012.02.024. [12]闫雪莲,刘晓红.解读评价老年人不适当用药的标准:2012修 订版Beers标准[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3,11(2):44-47. DOI:10.3969/j.issn.1672-3384.2013.02.008. [13]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2015Beers Criteria Update Expert Panel.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2015Updated Beers Criteria for Potentially Inappropriate Medication Use in Older Adults[J].J Am Geriatr Soc,2015,63(11):2227-2246.DOI:10.1111/jgs. 13702. [14]Hanlon JT,Schmader KE,Samsa GP,et al.A method for assessing drug therapy appropriateness[J].J Clin Epidemiol,1992,45(10): 1045-1051. [15]Hanlon JT,Schmader KE.The Medication Appropriateness Index at20:Where It Started,Where It Has Been,and Where It May Be Going[J].Drugs Aging,2013,30(11):893-900.DOI:10.1007/ s40266-013-0118-4. (收稿日期:2016-03-11) (本文编辑:张莉) 帕金森病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麻醉 恢复期常见并发症分析 王会文张雪梅侯春梅房辉吕玉梅韩如泉 【摘要】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麻醉恢复期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对869例帕金森病行脑深部电刺激术的患者麻醉恢复期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麻醉恢复期的中位苏醒时间为15(0~30)min。869例帕金森病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高血压133例(15.3%),心律失常99例(11.4%),苏醒期躁动76例(8.7%),呼吸道梗阻24例(2.8%),术后恶心呕吐(PONV)18例(2.1%),低氧血症17例(2.0%),疼痛10例(1.2%),苏醒延迟 10例(1.2%),寒战3例(0.3%),低血压1例(0.1%)。1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6.8%(233/869),≥2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9%(86/869),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6.7%(319/869)。患者转出麻醉恢复室时改良Aldrete评分情况:≥9分849例(97.7%),≤8分20例(2.3%)。结论帕金森病行脑深部电刺激术患者麻醉恢复期并发症有特殊性,要保持循环稳定、防止呼吸系统并发症和误吸的发生,针对性预防治疗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 【关键词】帕金森病;手术后并发症;电刺激;麻醉恢复期;回顾性研究 Analysis on common complications during anesthesia recovery period after deep brain stim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 disease Wang Huiwen,Zhang Xuemei,Hou Chunmei,Fang Hui,Lyu Yumei,Han Ruquan.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100050,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Han Ruquan,Email:ruquan.han@https://www.360docs.net/doc/022186682.html,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mmon complications during anesthesia recovery period after deep brain stim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 disease.Methods The complications during anesthesia recovery period after deep brain stimulation in869patients with Parkinson disease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 The median recovery time during anesthesia recovery period was 15(0-30)min.The complications of869patients with Parkinson disease were hypertension in133 cases(15.3%),arrhythmia in99cases(11.4%),agitation in recovery period in76cases(8.7%), respiratory obstruction in24cases(2.8%),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in18cases(2.1%), hypoxemia in17cases(2.0%),pain in10cases(1.2%),delayed emergence in10cases(1.2%),shivering in3cases(0.3%),and hypotension in1case(0.1%).The incidence of1complication was26.8% (233/869),the incidence of≥2complications was9.9%(86/869),and the total incidence of DOI:10.3760/cma.j.jssn.1673-4904.2016.10.012 作者单位: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麻醉科 通信作者:韩如泉,Email:ruquan.han@https://www.360docs.net/doc/022186682.html,

肌张力障碍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中国专家共识

肌张力障碍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中国专家共识 肌张力障碍是位列帕金森病、原发性震颤之后的第三大运动障碍疾病,致残率高并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传统肌张力障碍的定义为:一种不自主、持续性肌肉收缩引起的扭曲、重复运动或姿势异常的综合征。近年来,随着学界对疾病认识的深入,肌张力障碍的定义已更新为:一种由肌肉不自主间歇或持续性收缩所导致的异常重复运动和(或)异常姿势的运动障碍疾病;异常重复运动及异常姿势呈现扭曲样、模式化特点,可合并震颤;随意动作可诱发或加重不自主动作及异常姿势,伴有“溢出”肌肉的激活。肌张力障碍作为不自主运动的形式,还可伴有以下特征:不自主运动、动作特异性、缓解技巧或策略(感觉诡计)(sensory tricks or gestes antagonistes)、镜像肌张力障碍、零点、溢出或泛化、肌张力障碍性震颤。其治疗策略的制定主要依据病因学分类及临床特征。 以往,肌张力障碍根据起病年龄(早发型、晚发型)、症状分布(局灶型、节段型、多灶型、偏身型、全身型)以及病因(原发性或特发性、肌张力障碍叠加、遗传变性病、发作性肌张力障碍、继发性或症状性)进行临床分型。其中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指不伴其他潜在病理改变的单纯型肌张力障碍;继发性指伴有已知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的肌张力障碍。由于该分类的局限性,2013年以后学界普遍接受以临床特征及病因两大主线为基础的新分类法。按临床特征分类包括:发病年龄(婴幼儿期、儿童

期、青少年期、成年早期、成年晚期)、症状分布(局灶型、节段型、多灶型、偏身型、全身型)、时间模式[包括疾病进程(稳定型、进展型)和变异性(持续型、动作特异型、发作型、日间波动型等)]、伴随症状(单纯型、复合型、复杂型)。按照病因学分类包括:神经系统病理性(有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证据、有结构性病变证据、无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或结构性病变证据)、遗传或获得性、特发性。 需要特别指出,现有的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肌张力障碍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高级别临床研究证据中,患者的纳入标准大多依据2013年之前的病因分类方法。为忠于原文献,在引用相关结果时,本共识沿用了传统分类方法。但是,在之后的适应证阐述中本共识采用新的分类方法进行说明。新分类中,临床特征表现为单一肌张力障碍伴或不伴震颤(单纯型)的遗传性或特发性肌张力障碍可认为等同于传统分类的“原发性肌张力障碍”。 DBS被认为可改善肌张力障碍患者的重复运动、异常姿势和慢性疼痛,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对预防由于长期重复运动及姿势异常而继发的肌肉挛缩、肌腱关节畸形亦有作用。2003年,DBS疗法相继被欧盟以及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ood a n 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用于治疗肌张力障碍。2002年,我国首次将DBS疗法用于治疗肌张力障碍患者,并于2003年在美国立体定向及功能神经外科学会年会上报告。2016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hina Food a n d Drug

脑深部电刺激术

脑深部电刺激 脑深部电刺激简介 脑深部高频电刺激(DBS)已经发展成为传统的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中常用的毁损手术的替代方法。DBS已经证实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由于它具有可逆性和可调性的特点,大大降低了手术的致残率。这种手术方法最开始应用于治疗运动障碍病,常选用的几个靶点位置为丘脑、苍白球和丘脑底核。现在DBS已经拓展到癫痫、肌张力障碍和丛集性疼痛等其他适应症;最近还用于治疗强迫症、抽动秽语综合征和抑郁症等精神障碍性疾病。DBS最近还用于其它疾病的试验治疗中,这些疾病将来可能成为新的适应症。DBS的作用机制很复杂,可能包括细胞放电的抑制,神经递质的耗竭,阻断或兴奋抑制性环路进而功能性阻滞,在刺激部位产生类似毁损的效应等。在动物模型中已经证实高频电刺激丘脑底核可以产生神经保护作用,但在帕金森患者还没有得到验证。科技的发展将会不断提高和改进高频电刺激的效果,并且在将来拓展到新的靶点和新的适应症。 脑深部电刺激的作用机制 尽管DBS 正在被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治疗,但它的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最简单的解释是根据最基本的电生理原理,DBS 通过刺激兴奋电极触点周围的神经突触或细胞体,增加刺激部位的突触投射,如最初人们刺激脑室周围灰质中的下行痛觉抑制通路来治疗顽固性疼痛。 随着DBS 在外科治疗中的广泛应用,也使人们对其作用机制研究的兴趣不断增加。目前对DBS 作用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兴奋和抑制的双向作用。 脑深部电刺激(DBS)的适应症 帕金森 癫痫 扭转痉挛 运动障碍病 丛集性头痛 强迫症 抑郁症 肥胖和厌食 脑深部电刺激DBS的临床应用前景

高频电刺激是一种有效的外科手术工具,它可应用于许多不同的脑内结构,也可以用于不同的适应症。它的低致残率和可逆性允许我们将该技术应用于毁损方法无法尝试的靶点和疾病。这并不是说未经过仔细评估就把该方法应用病人是公正的,该方法应用前必须彻底地调查其优缺点,遵循很高的伦理学标准,尤其要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才能应用病人。 特别是在精神疾病领域,必须记住的是精神外科在西方国家因为一些无法控制的错误操作而被禁止。高频电刺激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而且这种精神外科的第二次机会已经被认识到了,千万不要再被不合理的操作方法所破坏。 未来五年展望 在技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步伐突飞猛进的时代,未来的前景是很难预测的。但很明确的是,随着纳米技术的出现和功能影像揭示的神经生理学知识的增加,高频电刺激必将应用于更加广泛的领域。这将包括弥补功能丧失患者的某些缺陷。与此同时,药物研发的不断进展可能会取代一些当前DBS的适应症,就像左旋多巴曾经取代了治疗帕金森病的立体定向毁损手术;但将来的一段时间内,高频电刺激作为帕金森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DBS是目前多学科关注的重要领域 DBS的可逆性和适应性是这种手术方法成功的主要原因。DBS的另一个优点是致残率低,例如,可以同期进行完全对称的双侧手术,而双侧同期射频毁损手术几乎是不可接受或者至少是危险的。DBS这些积极的因素允许我们大胆创新去寻找新的和更深的脑内靶点,如STN和PPN以及尝试新的适应症。 取得初步的临床研究结果后,申请DBS疗法合法的用于新的适应症还需要随机、双盲的临床实验。DBS可以根据设计的研究方案打开或关闭电刺激,这样方式可以更好的对比临床效果,而其他疗法不具备这一特点。与不可逆的手术(如采用毁损手术,移植手术或转基因细胞植入)相比,以刺激为主要治疗方式的DBS 疗法可以很方便的进行双盲评估,而不可逆手术的假性对照手术本身就存在伦理问题的争议。 目前阶段我们可以做出第二个结论:在过去5年(2002-2007)的临床经验已经证明高频电刺激是一把“灵活的手术刀”,它能够应用于各种各样可以作为潜在靶点的部位,并且能够为探针去评估该疗法在基于理性思维的新适应症的效果。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研究进展

四综述四 DOI: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5.05.022作者单位:200002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功 能神经科 通信作者:周洪语,Email:iamrains@https://www.360docs.net/doc/022186682.html,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研究进展 杨骐 周洪语 【摘要】 目的 总结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效果及研究现状三方法 使用关键词 deep brain stimulation”二 epilepsy”在PubMed二Ovid Medline 数据库查阅2000 2014年国外有关DBS 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三结果 DBS 治疗癫痫的机制可能为电刺激大脑深部组织结构,调节大脑整体或局部电活动从而达到抗癫痫目的三基础与临床研究中常选择电刺激丘脑前核二海马二丘脑中央中核二尾状核等核团,可用于治疗全面性癫痫二多灶性癫痫二不能耐受传统手术及致痫灶位于功能区而无法切除的癫痫患者等三与传统切除性手术相比,DBS 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具有微创二可逆二可调节二安全性高二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三结论 对于不适合传统切除性手术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DBS 可明显减少患者的发作频率,疗效值得肯定三 【关键词】 癫痫; 脑深部电刺激; 靶点 Research progress on deep brain stimu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epilepsy Yang Qi ,Zhou Hongyu.Department of Functional Neurosurgery ,Renji Hospital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02,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Zhou Hongyu ,Email :iamrains@https://www.360docs.net/doc/022186682.html, 【Abstract 】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effects of 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in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epilepsy.Methods Engaged in reading foreign references in recent years from 2000to 2014,with the key words of "deep brain stimulation,epilepsy",which are related to deep brain stimulation for epilepsy at Pubmed and Ovid Medline database.Results The mechanism of DBS to prevent seizures is probably regulating cortical electric activities by stimulation of brain structures.Animal and clinical studies have stimulated anterior nucleus of the thalamus,hippocampus,centromedian nucleus,caudate nucleus and other sites,which are used to decrease seizures.Patients who have general seizure,multifocal nature of the ictal onset or not candidates for resective treatment are suitable for https://www.360docs.net/doc/022186682.html,pared with the resective surgery,DBS has many advantages,such as relative noninvasive,reversibility,high safety,alterable parameters and less complications.Conclusions DBS is a promising approach to prevent seizures for the patients who have refractory epilepsy but not candidates for resective surgery. 【Key words 】 Epilepsy; Deep brain stimulation; Target 癫痫患者在应用抗癫痫药物系统治疗后仍难以控制癫痫发作,称为药物难治性癫痫三针对这类患者,外科手术切除致痫灶可缓解大部分患者的症状,但还有一些患者不适合常规手术治疗,如致痫灶位于大脑重要功能区二多灶性癫痫二患者无法耐受手术等,在这些情况下神经电调控技术如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二迷走神经刺激等为难治性癫痫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三 DBS 属神经电调控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帕金森病二 扭转痉挛等运动障碍性疾病,目前也用于难治性癫痫二强迫症等治疗三DBS 通过立体定向技术将电极植入脑深部组织, 通过一定频率和强度的电流刺激,调节脑组织的功能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三DBS 设备主要包括植入深部脑组织的电极与埋藏在胸前皮下的脉冲发生器,两者通过走行于皮下隧道的导线相连三 1 DBS 治疗癫痫的相关机制 痫性放电通常可沿以下解剖环路进行传播:(1)皮质丘脑环路,痫性放电从皮质运动区传向尾状核,再传向苍白球和丘脑;(2)乳头体环路,痫性放电从丘脑前核传向乳头体,再传向脑干;(3)Papez 环路,痫性放电从海马通过穹窿传向乳头体再到丘脑前核,继而传向扣带回,最后传回海马形成环路三若以上环路被痫性放电反复激动,临床上会出现癫痫发作[1]三Zumsteg 等[2]在研究中发现,刺激某些脑深部核团可以引起特定区域脑皮质电活动的改变(皮质反应),如刺激一侧丘脑前核可在同侧颞叶外侧皮质二岛叶二扣带回记录到皮质反应;刺激一侧丘脑背内侧核可在同侧眶额回二额叶内侧和外侧记录到皮质反应;刺激一侧丘脑中央中核则记录到同侧大脑半球广泛的皮质反应三DBS 通过刺激环路中的核团,调节干扰该核团的生理功能,影响大脑局部或整体的电活动,从而达到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目的三2 DBS 治疗癫痫的常用靶点 在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常选用Papez 环路中的结构如丘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作用机制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作用机制的探讨 王尔松,季耀东,胡锦,王晨,姚慧斌,呼建文,江澄川 【摘要】目的从蛋白组学的角度探索脑深部电刺激(DBS)与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机制是否类同。方法采用荧光差异凝胶电泳(DIGE)技术,测定3例行双侧丘脑底核DBS治疗的帕金森病病人脑脊液中蛋白,在手术前(未干预组)、手术7d后但未刺激前(微毁损组)和刺激1周后(DBS组)的表达变化。另留取3例非中枢系统疾病病人的脑脊液蛋白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未干预组和微毁损组、未干预组和DBS组、微毁损组和DBS组的组间比较分别发现14、18和13个明显差异蛋白点。除3个蛋白点外,未干预组和微毁损组与未干预组和DBS组的组间蛋白差异点完全不同;且在这3个相同的蛋白点中,两个蛋白点呈相反方向表达。结论结果初步提示DBS与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机制不相同。 【关键词】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毁损术 中图分类号:R74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122X(2012)03-0107-03 Study of mechanisms of deep brain stimulation for Parkinson's disease Wang Ersong1,Ji Yaodong1,2,Hu Jin2,Wang Chen2,Yao Huibin1,Hu Jianwen3,Jiang Chengchuan1,2 1.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Jinshan Hospital,Fudan University,Shanghai200540,China; 2.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Huashan Hospital,Fudan University,Shanghai200040,China; 3.Research Center for Proteome Analysis,Shanghai Institutes for Biological Science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Shanghai20003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mechanisms between 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and lesioning operation for Parkinson's disease(PD)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teomics.Methods The proteins in the cerebrospinal fluids were assayed before operation(nonintervention group),the7th day after operation with no stimulation(slightly-lesioned group),and1week after stimulation(DBS group)respectively,in3patients with PD who had undergone bilateral subthalamic nucleus DBS.And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proteins taken from3patients with non-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s served as normal control group. Two-dimensional difference gel electrophoresis(DIGE)technique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protein change.Results There were14, 18,and13significantly altered protein spots between nonintervention group and slightly-lesioned group,nonintervention group and DBS group,slightly-lesioned group and DBS group respectively.Within these altered protein spots from nonintervention/slightly-lesioned groups and nonintervention/DBS groups,there were only three identical protein spots in paired groups,of which two were regulated in different ways.Conclusions Our preliminary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role of DBS for PD is probab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lesioning. Key words:Parkinson disease;deep brain stimulation;lesioning operation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因安全、可逆、效果好等优势,已逐步取代丘脑核团毁损术,成为外科治疗帕金森病的首选,但其作用机制目前仍不清楚[1]。在临床治疗过程中,DBS开启前常发生“微毁损效应”,其发生机制与毁损术相似。因此,监测微毁损后和DBS后有效指标可初步判断DBS治疗机制是否与毁损术类同。蛋白质浓度和结构的变化往往是疾病发生或治疗干预的结果,监测蛋白质可揭示疾病发生或治疗干预的内在机制[2-3]。因此,本研究采用荧光差异凝胶电泳(difference gel electrophoresis,DIGE)技术,测定脑脊液中的蛋白在手术损伤(微毁损)后和DBS后的变化,初步探讨DBS治疗的可能机制,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例行双侧丘脑底核DBS治疗帕金森病病人的脑脊液作为研究组,另取3例非中枢系统疾病病人的脑脊液作为正常对照组。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DBS手术指征:参照Benabid[4]制定的筛选标准。先进行植入电极(Model3389,Medtronic Inc,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基金资助(编号:04dz14005;10140903500);上海交通大学基金资助(编号:YG2010MS40) 作者单位:200540上海,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神经外科(王尔松、季耀东、姚慧斌、江澄川);200040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季耀东、胡锦、王晨、江澄川);200031上海,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蛋白质组研究分析中心(呼建文) 通讯作者:江澄川,Email:jiangcc1987@https://www.360docs.net/doc/022186682.html, ·临床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