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实验三细菌革兰氏染色

3实验三细菌革兰氏染色
3实验三细菌革兰氏染色

实验三细菌革兰氏染色及特殊结构观察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并熟练掌握其操作步。

2、了解革兰氏染色法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

3、通过革兰氏染色进一步理解细菌细胞壁的结构特点。

4、巩固在油镜下观察微生物的个体形态。

5、学习并掌握芽孢染色法。

6、学习并掌握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和无菌操作技术。

二、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

1、菌种: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金黄色葡萄球菌斜面

2、试剂: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路哥氏(Lugol)碘液,95%乙醇,0.5%番红染色液,香柏油,二甲苯,生理盐水,5%孔雀绿

3、仪器与材料:

生物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酒精灯,火柴,小试管(75mm×10mm),烧杯(300mL),滴管,接种环,擦镜纸,镊子,电炉

三、原理:

微生物的细胞小且透明,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识别,必须对它们进行染色,使经染色后的菌体与背景形成明显的色差,从而能更清楚地观察到其形态和结构。因此,微生物染色技术是观察微生物形态结构的重要手段。

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性状。它是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的。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表示。细菌对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需用四种不同的溶液:碱性染料(basic dye)初染液;媒染剂(mordant);脱色剂(decolorising agent)和复染液(counterstain)。碱性染料初染液的作用与细菌的单染色法基本原理一样,而用于革兰氏染色的初染液一般是结晶紫(crystal violet)。媒染剂的作用是增加染料和细胞之间的亲和性或附着力,即以某种方式帮助染料固定在细胞上,使不易脱落,碘(iodine)是常用的媒染剂。脱色剂是将被染色的细胞进行脱色,不同类型的细胞脱色反应不同,有的能被脱色,有的则不能,脱色剂常用95%的酒精(ethanol)。复染液也是一种碱性染料,其颜色不同于初染液,复染的目的是使被脱色的细胞染上不同于初染液的颜色,而未被脱色的细胞仍然保持初染的颜色,而且将细胞区分成G+和G-两大类群,常用的复染液为番红。

细菌的芽孢具有厚而致密的壁,透性低,不易着色,若用一般染色法只能使菌体着色而芽孢不着色(芽孢呈无色透明状)。芽孢染色法就是根据芽孢既难以染色而一旦染上色后又难以脱色这一特点而设计的。所有的芽孢染色法都基于同

一个原则:除了用着色力强的染料外,还需要加热,以促进芽孢着色。芽孢染色法是利用细菌的芽孢和菌体对染料的亲和力不同的原理,用不同染料进行着色,使芽孢和菌体呈不同的颜色而便于区分。芽孢壁厚,透性低、着色、脱色均较困难,因此,当先用一弱碱性染料,如孔雀绿或碱性品红在加热条件下进行染色时,染料不仅可以进入菌体,而且也可以进入芽孢,进入菌体的染料可经水洗脱,而进入芽孢的染料则难以透出,若再用复染液(如番红)处理,使菌体和芽孢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因而能更明显地衬托出芽孢,则菌体和芽孢易于区别。

四、实验步骤:

(一)革兰氏染色:

1、涂片将培养14 —16小时的枯草芽孢杆菌和培养24小时的大肠杆菌分别作涂片(注意涂片切不可过于浓厚),干燥、固定。固定时通过火焰1—2次即可,不可过热,以载玻片不烫手为宜。

2、染色

(1)初染加草酸铵结晶紫一滴,约一分钟,水洗。

(2)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约一分钟,水洗。

(3)脱色将载玻片上的水甩净,并衬以白背景,用95%酒精滴洗至流出酒精刚刚不出现紫色时为止,约20—30秒钟,立即用水冲净酒精。

(4)复染用番红液染1—2分钟,水洗。

(5)镜检干燥后,置油镜观察。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以分散开的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为准,过于密集的细菌,常常呈假阳性。(6)同法在一载玻片上以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做混合制片,作革兰氏染色对比。

革兰氏染色的关键在于严格掌握酒精脱色程度,如脱色过度,则阳性菌可被误染为阴性菌;而脱色不够时,阴性菌可被误染为阳性菌。此外,菌龄也影响染色结果,如阳性菌培养时间过长,或已死亡及部分菌自行溶解了,都常呈阴性反应。

(二)芽孢染色:改良的Schaeffer和Fulton氏染色法

(1)制备菌液:加1—2滴无菌水于小试管中,用接种环从斜面上挑取2—3环的菌体于试管中并充分打匀,制成浓稠的菌液。

(2)加染色液:加5%孔雀绿水溶液2—3滴于小试管中,用接种环搅拌使染料与菌液充分混合。

(3)加热:将此试管浸于沸水浴(烧杯),加热15—20min。

(4)涂片:用接种环从试管底部挑数环菌液于洁净的载玻片上,做成涂面,晾干。

(5)固定:将涂片通过酒精灯火焰3次。目的:使细胞质凝固,以固定细胞形态,并使之牢固附着在载玻片上。

(6)脱色:用水洗直至流出的水中无孔雀绿颜色为止。

(7)复染:加蕃红水溶液染色5min后,倾去染色液,不用水洗,直接用吸水纸吸干。

(8)镜检:先低倍,再高倍,最后用油镜观察。

结果:芽孢呈绿色,芽孢囊和菌体为红色。

五、结果与分析:

1、绘图表示革兰氏染色结果。

2、绘出芽孢和菌体的形态图。

3、分析说明染色过程中的要点及注意事项。

六、思考题:

1、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2、影响革兰氏染色结果正确性的环节?最关键环节?

3、芽孢染色的原理。

4、若涂片中观察到大量游离的芽孢,很少看到芽孢囊及营养细胞,为什么?

5、不经复染这一步,能否区别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

6、当你对一株未知菌进行革兰氏染色时,怎样能确证你的染色技术操作正确,结果可靠?

7、你认为制备细菌染色标本时,尤其应该注意哪些环节?

8、为什么要求制片完全干燥后才能用油镜观察?

9、如果你的涂片未经热固定,将会出现什么问题?如果加热温度过高、时间太长,又会怎样呢?

热固定温度不宜过高(以玻片背面不烫手为宜),否则会改变甚至破坏细胞形态。

七、难点及重点:

重点:革兰氏染色法。

难点:革兰氏染色操作的正确性。

八、注意事项:

(一)革兰氏染色:

1、革兰氏染色成败的关键是脱色时间,如脱色过度,革兰氏阳性菌也可被脱色而被误认为是革兰氏阴性菌;如脱色时间过短,革兰氏阴性菌也会被误认为是革兰氏阳性菌。因此必须严格把握脱色时间。

2、选用培养18—24小时菌龄的细菌为宜,若细菌太老,由于菌体死亡或自溶常使革兰氏阳性菌转呈阴性反应。

3、涂片时,生理盐水及取菌不宜过多,涂片应均匀,

4、水洗时,不要直接冲洗涂面,而应使水从载玻片的一端流下。水流不宜过急,以免涂片薄膜脱落。

5、载玻片要洁净无油迹;滴生理盐水和取菌不宜过多;涂片要涂均匀,不宜过厚。

(二)芽孢染色法:

1、供芽孢染色用的菌种应控制菌龄。

2、改良法在节约染料、简化操作及提高标本质量等方面都较常规涂片法优越,可优先使用。

3、用改良法时,欲得到好的涂片,首先要制备浓稠的菌液,其次是从小试管中取染色的菌液时,应先用接种环充分搅拌,然后再挑取菌液,否则菌体沉于管底,涂片时菌体太少。

4、加热用水不宜过于剧烈沸腾,避免试管内染液烧干。

5、如果染液烧干,不能立即加入冷的染液。

6、制片和干燥时,温度不能过高,否则菌体变形。

九、课后总结:

3实验三细菌革兰氏染色

实验三细菌革兰氏染色及特殊结构观察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并熟练掌握其操作步。 2、了解革兰氏染色法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 3、通过革兰氏染色进一步理解细菌细胞壁的结构特点。 4、巩固在油镜下观察微生物的个体形态。 5、学习并掌握芽孢染色法。 6、学习并掌握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和无菌操作技术。 二、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 1、菌种: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金黄色葡萄球菌斜面 2、试剂: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路哥氏(Lugol)碘液,95%乙醇,0.5%番红染色液,香柏油,二甲苯,生理盐水,5%孔雀绿 3、仪器与材料: 生物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酒精灯,火柴,小试管(75mm×10mm),烧杯(300mL),滴管,接种环,擦镜纸,镊子,电炉 三、原理: 微生物的细胞小且透明,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识别,必须对它们进行染色,使经染色后的菌体与背景形成明显的色差,从而能更清楚地观察到其形态和结构。因此,微生物染色技术是观察微生物形态结构的重要手段。 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性状。它是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的。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表示。细菌对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需用四种不同的溶液:碱性染料(basic dye)初染液;媒染剂(mordant);脱色剂(decolorising agent)和复染液(counterstain)。碱性染料初染液的作用与细菌的单染色法基本原理一样,而用于革兰氏染色的初染液一般是结晶紫(crystal violet)。媒染剂的作用是增加染料和细胞之间的亲和性或附着力,即以某种方式帮助染料固定在细胞上,使不易脱落,碘(iodine)是常用的媒染剂。脱色剂是将被染色的细胞进行脱色,不同类型的细胞脱色反应不同,有的能被脱色,有的则不能,脱色剂常用95%的酒精(ethanol)。复染液也是一种碱性染料,其颜色不同于初染液,复染的目的是使被脱色的细胞染上不同于初染液的颜色,而未被脱色的细胞仍然保持初染的颜色,而且将细胞区分成G+和G-两大类群,常用的复染液为番红。 细菌的芽孢具有厚而致密的壁,透性低,不易着色,若用一般染色法只能使菌体着色而芽孢不着色(芽孢呈无色透明状)。芽孢染色法就是根据芽孢既难以染色而一旦染上色后又难以脱色这一特点而设计的。所有的芽孢染色法都基于同

细菌的常用染色技术

细菌的常用染色技术 简单染色法: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例如番红。 1.涂片:用灼烧灭菌冷却后的接种环挑取少量菌体与水滴充分混匀,涂成极薄的菌膜。 2.干燥:可自然晾干,或将涂片置于火焰高处微热烘干,但不能直接在火焰上烘烤。 3.固定:手执玻片一端,有菌膜的一面朝上,通过迅速通过火焰2-3次(用手指触涂片反面,以不烫手为宜)。 4.染色:加适量(以盖满菌膜为度)结晶紫染色液(或石炭酸复红液),染l~2min。5.水洗:用自来冲洗至流下的水中无染色液的颜色时为止。 6.干燥 7.镜检 复染色:利用用两种以上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例如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需要碱性染料(basic dye)初染液;媒染剂(mordant);脱色剂(decolorising agent)和复染液(counterstain)。 碱性染料初染液的象在细菌的单染色法基本原理中所述的那样,而用于革兰氏染色的初染液一般是结晶紫(crystal violet)。媒染剂的作用是增加染料和细胞之间的亲和性或附着力,即以某种方式帮助染料固定在细胞上,使不易脱落,碘(iodine )是常用的媒染剂。脱色剂是将被染色的细胞进行脱色,不同类型的细胞脱色反应不同,有的能被脱色,有的则不能,脱色剂常用95%的酒精(ethanol)。复染液也是一种碱性染料,其颜色不同于初染液,复染的目的是使被脱色的细胞染上不同于初染液的颜色,而未被脱色的细胞仍然保持初染的颜色,而且将细胞区分成G+和G-两大类群,常用的复染液为番红。 1.载玻片固定。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接种环挑取少量细菌于干净的载玻片上涂布均匀,在火焰上加热以杀死菌种并使其粘附固定。 2.草酸铵结晶紫染1分钟。 3.自来水冲洗,去掉浮色。 4.用碘-碘化钾溶液媒染1分钟,倾去多余溶液。 5.用中性脱色剂如乙醇(95%)或丙酮酸脱色30秒,革兰氏阳性菌不被褪色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被褪色而呈无色。 6.用番红染液或者沙黄复染30秒,革兰氏阳性菌仍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则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的实验原理

革兰氏染色的实验原理 ●G+细胞壁的网状结构致密,交联度高,用乙醇处理后,发生脱水作用,肽聚糖层孔径缩小,透性降低,故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紫色。 ●G-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含较多类脂质,故用乙醇处理后,类脂质被溶解,细胞壁孔径变大,通透性增加,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细胞被脱色,经沙黄复染呈红色。 涂片固定→结晶紫初染(碱性)→碘液媒染→乙醇(丙酮)脱色→番红复染(碱性)

◆◆◆原理: 当用结晶紫初染后,所有细菌都被染成初染剂的兰紫色,碘作为媒染剂,它能与结晶紫结合成结晶紫-碘复合物,从而增强了染料与细菌的结合力。当用脱色剂处理时,两类细菌的脱色效果是不同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有舦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壁厚,类脂含量低,用酒精脱色时细胞壁脱水,使舦聚糖层的网状结构孔径缩小,透性降低,从而使结晶紫碘复合物不易被洗脱而保留在细胞内,经脱色和复染后仍保留初染剂的兰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则不同,由于其细胞壁舦聚糖层较薄,类脂含量较高,,所以当脱色处理时,类脂质被酒精溶解,细胞壁透性增大,使结晶紫-碘复合物比较容易被洗脱出来,用复染剂复染后,细胞被染上复染剂的红色。 ◆◆实验步骤: 1、制片 涂片——干燥——固定 2、初染 滴加结晶紫染色1——2分钟,水洗; 3、媒染 用碘液冲去残水,并用碘液覆盖1分钟; 4、脱色 滴加95%酒精脱色,25-30秒,立即水洗; 5、复染 用番红液复染约2分钟,水洗; 6、镜检 干燥后,用油镜观察。 细菌:细菌是一种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微生物,在适宜条件下,能进行无性二分裂繁殖,其形态和结构相对稳定。一般体积微小,通常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才能看到,其测量单位用微米表示。

细菌放线菌的观察与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实验一:细菌、放线菌的形态 观察与革兰氏染色 姓名:陈虹邑 学号:200911233012 系别: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 班级:周二第一组 试验日期:2011年9月13日 同组成员:邢悦婷呼波

一、实验目的及意义 1、巩固油镜的使用; 2、掌握细菌形态观察的基本方法; 3、了解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4、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5、初步掌握细菌涂片的方法; 6、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方法; 7、掌握放线菌的涂片方法; 8、观察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材料】 菌种:溶血链球菌(Strptococcus haemolyticus),螺菌(Spirillum sp.) ,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 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普通变形菌(Proteus vulgaris), 丙酮丁酸梭菌(Clostridium acetotylicum), 褐球固氮菌(Azotobacter chroococcum)等细菌永久装片,放线菌5406,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u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 coli) 试剂:香柏油、无菌水、结晶紫、番红或沙黄、95%酒精、碘液 仪器及用具:显微镜、擦镜纸、吸水纸、小滴管,接种环、载玻片、盖玻片、酒精灯 【实验方法】 细菌的观察 1、在载玻片上滴一小滴水,用接种环,采用无菌操作,将细菌挑起,涂到载玻片 上,盖上盖玻片。 2、用显微镜对细菌进行活体观察。观察时先用低倍镜,再用高倍镜,有必要的话, 再用油镜观察。 3、观察细菌的永久装片,观察时先用低倍镜,再用高倍镜,有必要的话,再用油 镜观察,找到细菌的各种结构。

微生物实验3之革兰氏染色

华中科技大学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班级:生物制药1101班日期:2013 年 3 月16 日指导教师:邬建国实验组别:启明七组 姓名:何明组员姓名:张玉涛、王远馨 实验名称:革兰氏染色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方法。 2.简单进行样品的革兰氏染色辨别样品中细菌类别 二、实验原理 1.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细菌先经碱性染料结晶紫染色,再经碘液媒染后,用酒精脱色,在一定条件下有的细菌紫色不被脱去,有的可被脱去,因此可把细菌分为两大类,前者叫做革兰氏阳性菌(G+),后者为革兰氏阴性菌(G-)。 2为观察方便,脱色后再用一种红色染料,如碱性番红等进行复染。阳性菌仍带紫色,阴性菌则被染上红色。有芽孢的杆菌和绝大多数球菌,以及所有的放线菌和真菌都成革兰氏正反应;弧菌,螺旋体和大多数致病性的无芽孢杆菌都成负反应。 3.革兰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化学组成和生理性质上有很多差别,染色反应不一样,染色与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及结构有关。 4.阳性菌菌体等电点较阴性菌低,在相同pH条件下染色,阳性菌吸附碱性染料较多,因此不易脱去,阴性菌则相反。 三、实验材料 菌种: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样品:含活菌酸奶 染料:草酸铵结晶紫液、路哥氏碘液、95%乙醇、番红液 其他:显微镜、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无菌生理盐水、香柏油、二甲苯四、实验方法

(一)涂片→干燥→固定→草酸铵结晶紫染色(1min )→水洗→路哥氏碘液媒染(1min )→水洗→95%乙醇脱色(30s )→水洗→番红复染(5min )→水洗→干燥→镜检。 关键点:1.严格掌握乙醇脱色程度,如脱色过度,则阳性菌被误染为阴性菌; 而脱色不够时,阴性菌被误染为阳性菌;2.菌龄也影响染色结果,如阳性菌培养时间很长,或已死亡及部分自行溶解了,都常呈阴性反应。 (二)黑曲霉菌属于真菌,细胞较大,可用水片进行观察,,先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水,接种,盖上载玻片,即可拿到显微镜下观察.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1. 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进行革兰氏染色(拍照,注明放大倍数) 大肠杆菌放大倍数40x 金黄色葡萄球菌,放大倍数100x ,油浴 2.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拍照, 注明放大倍数) 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混 合涂片,放大倍数100x,油浴

微生实验报告 2012.10.10 实验一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微生实验报告 姓名: xx 专业年级:2011级生物技术 学号:1032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一、实验目的 学习细菌的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 二、实验原理 用于生物染色的染料主要有碱性染料、酸性染料和中性染料三大类。碱性染料的离子带正电荷,能和带负电荷的物质结合。因细菌蛋白质等电点较低,当它生长于中性、碱性或弱酸性的溶液中时常带负电荷,所以通常采用碱性染料(如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或孔雀绿等)使其着色。酸性染料的离子带负电何,能与带正电荷的物质结合。当细菌分解糖类产酸使培养基pH值下降时,细菌所带正电荷增加,因此易被伊红、酸性复红、或刚果红等酸性染料着色。中性染料是前两者的结合物,又称复合染料,如伊红美蓝、伊红天青等。 简单染色法是只用一种染料使细菌着色以显示其形态的方法,简单染色一般难于辨别细菌细胞的构造。 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Gram所创立的。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法。该染色法之所以能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是由这两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决定的。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的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处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番红复染后就成红色。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

径缩小,通透性降低,草酸铵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不易被脱掉,因此细菌仍保留处染时的紫色。 三、实验器材 1、菌种: 金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 2、染色剂和试剂: 草酸铵结晶紫染液,卢哥氏碘液,95%酒精,番红复染液,复红染液,吕氏美蓝染液,显微镜擦拭液(乙醚: 乙醇=7:3),xx柏油。 3、器材: 废液缸,洗瓶,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擦镜纸,双层瓶,显微镜。 四、实验方法 (一)简单染色 1.涂片: 取干净载玻片一片,在载玻片的左右各加一滴生理盐水,按无菌操作法取菌涂片,左边涂金黄色葡萄球菌,右边涂大肠杆菌,做成浓菌悬液。再取干净载玻片一块将刚制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浓菌悬液挑1~2环涂在左边制成薄的涂片,将大肠杆菌的浓菌悬液取1~2环涂在右边制成薄涂片。亦可直接在载玻片上制薄的涂片,注意取菌不要太多。 2.晾干: 让涂片自然晾干。 3.固定:

试验二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实验二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一、实验目的 以染色玻片及活菌为例,熟练掌握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 二、显微镜油镜使用的原理 1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1)光学部分: 接目镜、接物镜、照明装置(聚光镜、虹彩光圈、反光镜等)。它使检视物放大, 造成物象。(2)机械部分: 镜座、镜臂、镜筒、物镜转换器、载物台、载物台转移器、粗调节器、细调节器等部件。它起着支持、调节、固定等作用。2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和分辨率(1)放大倍数=接物镜放大倍数×接目镜放大倍数 (2)显微镜的分辨率:表示显微镜辨析物体(两端)两点之间距离的能力,可用公式表示为: D=λ/2n·sin(α/2 ) 式中D:物镜分辨出物体两点间的最短距离。 λ:可见光的波长(平均0.55μm) n: 物镜和被检标本间介质的折射率。 a:镜口角(即入射角)。3 油镜使用的原理 油镜,即油浸接物镜。当光线由反光镜通过玻片与镜头之间的空气时,由于空气与玻片的密度不同,使光线受到曲折,发生散射,降低了视野的照明度。若中间的介质是一层油(其折射率与玻片的相近),则几乎不发生折射,增加了视野的进光量,从而使物象更加清晰。 三、实验材料 1 显微镜、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盖玻片、接种环、酒精灯等。 2 细菌三种形态的玻片染色标本。 3 培养12-18h的枯草芽孢杆菌。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 染色细菌玻片的油镜观查 (1)用前检查:零件是否齐全,镜头是否清洁。 (2)调节光亮度。 (3)低倍镜观察:先粗调再微调至物象清晰。

(4)转入中倍、高倍观察,每一不只需调微调旋纽即可看到清晰的物象。 (5)油镜观察:高倍镜下找到清晰的物象后,旋转转换器,在标本中央滴一滴香柏油,使油镜镜头浸入香柏油中,细调至看清物象为止。 (6)绘出所观察到的细菌形态图像。 (7)、换片:另换新片观察,必须从(3)步开始操作。 (8)、用后复原:观察完毕,上悬镜筒,先用擦镜纸擦去油镜头上的香柏油,然后再用擦镜纸沾取少量二甲苯擦去残留的油,最后用擦镜纸擦去残留的二甲苯,后将镜体全部复原。 2 活菌制片观察 取一张干净的载玻片,在其中央滴上一滴干净的蒸馏水,取培养12-18h的枯草芽孢杆菌一小环,在水滴上反复涂抹至菌体充分分散,盖上盖玻片,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分,按照油镜的使用步骤,观察草芽孢杆菌形态,边观察边绘图。 五、实验报告 油镜使用的原理 六、思考题 1 油镜与普通物镜在使用方法上有何不同?应特别注意些什么? 2 使用油镜时,为什么必须用镜头油? 3 镜检标本时,为什么先用低倍镜观察,而不是直接用高倍镜或油镜观察? 七、实验注意事项 1 不准擅自拆卸显微镜的任何部件,以免损坏。 2 镜面只能用擦镜纸擦,不能用手指或粗布,以保证光洁度。 3 观察标本时,必须依次用低、中、高倍镜,最后用油镜。当目视接目镜时,特别在使用油镜时,切不可使用粗调节器,以免压碎玻片或损伤镜面。 4 观察时,两眼睁开,养成两眼能够轮换观察的习惯,以免眼睛疲劳,并且能够在左眼观察时,右眼注视绘图。 5 拿显微镜时,一定要右手拿镜臂,左手托镜座,不可单手拿,更不可倾斜拿。 6 显微镜应存放在阴凉干燥处,以免镜片滋生霉菌而腐蚀镜片。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掌握细菌的简单染色方法及革兰氏染色。 2 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 1 简单染色的原理

微生物的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革兰氏染色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初步掌握革兰氏染色法; 2、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3、巩固显微镜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 革兰氏染色是细菌学中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法。染色步骤分为四个部分: 1、初染:加入碱性染料结晶紫固定细菌图片; 2、媒染:加入碘液,碘与结晶紫形成一种不溶于水的复合物; 3、脱色:利用有机溶剂乙醇或丙酮进行脱色; 4、复染:复红配成碳酸复红作为复染剂。 成分占细胞壁干重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肽聚糖含量很高(50~90)含量很低(~10) 磷壁酸含量较高(<50)无 类脂质一般无(<2)含量较高(~20) 蛋白质无含量较高G-和G+细胞壁的比较: 1、阳性(G+)菌细胞壁特点:细胞壁厚,只有一层,主要由肽聚糖构成,肽聚糖含量高,结构紧密,脂类含量低。当乙醇脱色时,细胞壁肽聚糖层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壁内,复染后仍显紫色(如芽孢杆菌)。 2、阴性(G-)菌细胞壁特点:细胞壁薄,由两层构成,内壁层和外壁层,细胞壁中脂类中脂类物质含量较高,肽聚糖含量较低,网状结构交联程度低,乙醇脱色时溶解了脂类物质,通透性增强,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易被乙醇抽提出来,因此,革兰氏阴性菌细胞被脱色,当复染时,脱掉紫色的细胞的细胞壁又着上红色(例如大肠杆菌)。 三、实验步骤: 1、取一个载玻片,将其洗净并沿一个方向擦拭干净,直至液体不再其上收缩为止;将接种环整平,用灼烧过的接种环在混匀的菌种中取菌,按常规方法图片,应涂大,不宜过厚。 2、将涂片用火焰固定,不宜烤得太狠,否则菌种呈假阳性。 3、滴加1滴结晶紫染液,染色1min,水洗。 4、滴加革兰氏碘液,作用1min,水洗 5、滴加脱色乙醇,脱色30~40s,不宜脱色太狠,否则菌种呈假阴性。 6、水洗,滴加番红复染液,复染1min,水洗,晾干 7、镜检并拍照。 四、注意事项: 1、选用活跃生长期菌种染色,老龄的革兰氏阳性细菌会被染成红色而造成假阴性。 2、涂片不宜过厚,以免脱色不完全造成假阳性。 3、脱色是革兰氏染色是否成功的关键,脱色不够造成假阳性,脱色过度造成假阴性。实验结果与讨论: 1、结果: 高倍镜下观察的菌体图像:

革兰氏染色实验

革兰氏染色实验 革兰氏染色(Gram Staining)是用来鉴别细菌的一种方法:这种染色法利用细菌细胞壁上的生物化学性质不同,可将细菌分成两类,即革兰氏阳性(Gram Positive)与革兰氏阴性(Gram Negative)。(这种染色法是由一位丹麦医生汉斯·克里斯蒂安·革兰于1884年所发明)。 未经染色之细菌,由于其与周围环境折光率差别甚小,故在显微镜下极难观察。染色后细菌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结构特征,而用以分类鉴定。 阳性紫色,阴性红色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葡萄球菌属(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肠球菌等)、白喉杆菌、炭疽杆菌、破伤风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等,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等为临床重要的病原菌。

革兰氏阴性菌:埃希氏菌属、枸橼酸菌属、假单胞菌属(绿脓杆 菌等)、莫拉菌属(卡他莫拉菌等)、奈瑟菌属(淋球菌、脑膜炎 双球菌等)、不动杆菌属(鲍曼不动杆菌、罗菲不动杆菌等)、克 雷伯菌属(主要是肺炎克雷伯杆菌)、沙门氏菌属、志贺氏菌属(痢 疾杆菌等)、黄杆菌属、变形杆菌属、军团菌属、耶尔森菌属、嗜 血杆菌属(杜克雷嗜血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等)、产气杆菌属、霍 乱弧菌、阴沟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在院内感染中的细菌感染中 占了大约65%,且大多菌株容易对抗菌药物耐药,产生“新德里金 属酶”(NDM-1)的绝大多数细菌都是革兰氏阴性菌(主要是大肠 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是利用革兰氏染色法来鉴别的两大类细菌。大多数化脓性球菌都属于革兰氏阳性菌,它们能产生外毒素使人致病,而大多数肠道菌多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它们产生内毒素,靠内毒素使人致病。 细胞形态和结构 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和原生质体两部分。原生质体位于细胞壁内,包括细胞膜(细胞质膜)、细胞质、核质和内含物。另外细胞还含有有些特殊结构,主要有荚膜、芽孢、鞭毛和菌毛等4种。 1.细胞壁

实验二 革兰氏染色法

实验二革兰氏染色法 【实验目的】 1.学习并初步掌握革兰氏染色法。 2.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 3.巩固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 【实验仪器、材料】 1.菌种: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 2.染色剂:革兰氏染色试剂盒(结晶紫染色液、碘液、脱色液(95%乙醇)、复红染液)。 3.仪器及其他物品: 显微镜、香柏油、无水乙醇、载玻片、擦镜纸、滤纸、酒精灯、试管架、废液缸、记号笔、接种环、镊子、打火机等。 【实验内容】 革兰氏染色法 一、染色标本制备 1.涂片取一张洁净的载玻片,滴加少许生理盐水,用无菌操作方法从试管中沾取菌液一环,与生理盐水研磨均匀,做一薄而均匀、直径约1cm的菌膜。涂菌后将接种环火焰灭菌。(事先在载玻片的反面滴加菌液的相应位置做好标记) 2.干燥于空气中自然干燥。亦可把玻片置于火焰上部略加温加速干燥。(温度不宜过高) 3.固定目的是杀死细菌并使细菌粘附在玻片上,便于染料着色,常

用加热法,即将细菌涂片膜向上,通过火焰3次,以热而不烫为宜,防止菌体烧焦、变形。此制片可用于染色。 二、染色 l.初染滴加结晶紫覆盖菌膜,染lmin,自来水缓缓冲洗,甩去积水。 2.媒染滴加卢氏碘液,染lmin,水洗,甩去积水。 3.脱色滴加95%乙醇数滴,20s~30s,见紫色脱下立即用水冲洗,甩去积水。 4.复染滴加石炭酸复红液,染lmin,水洗,甩去积水,标本片用滤纸吸干。 三、镜检 待染色片充分干燥后,用油镜观察。 【实验结果】 葡萄球菌呈葡萄状排列,呈紫色,为革兰氏阳性菌; 大肠杆菌为散在的短小杆菌,呈红色,为革兰氏阴性菌。 注:绘图展示染色结果 【结果分析、讨论(结论与评价)】 注:分析你的染色结果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分析原因。

细菌的简单染色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革兰氏染色 虽然各种类型的显微镜能够观察到微生物的各种形态结构,但一般实验室常用的是普通光学显微镜。由于细菌体积小且透明,在活体细胞内又含有大量的水分,因此,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与水溶液相差不大。当把细菌悬浮在水滴内,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时,由于与周围背景没有显著的明暗差,难于看清它们的形状,更谈不上识别其细微结构。而经过染色,就可借助颜色的反衬作用比较清楚地看到菌体形态,亦即菌体表面及内部结构着色与背景形成鲜明对比,这样便可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清晰地观察到微生物的形状和结构,而且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染色反应来鉴别微生物的类型和区分死、活细菌等,因此,微生物染色技术是观察微生物形态结构的重要手段。 本实验通过对细菌的染色观察,使同学们在掌握细菌染色技术的基础上,了解各种其他的染色制片技术;观察微生物的各种形态结构,以巩固课堂知识,增强感性认识。 一、目的要求 1.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掌握细菌的单染色方法及无菌操作技术。 2.巩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二、基本原理 1.简单染色法:所谓单染色法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此法操作简便,适用于菌体一般形态的观察。 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所以常用碱性染料进行染色。碱性染料并不是碱,和其他染料一样是一种盐,电离时染料离子带正电,易与带负电荷的细菌结合而使细菌着色。例如,美蓝(亚甲蓝)实际上是氯化亚甲蓝盐,它可被电离成正、负离子: 带正电荷的染料离子可使细菌细胞染成蓝色。常用的碱性染料除美蓝外,还有结晶紫(crystal violet)、碱性复红(basicfu-chsin)、番红(又称沙黄,safranine)等。 细菌体积小,较透明,如未经染色常不易识别,而经着色后,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易于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2.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Gram所创立的。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法。该染色法所以能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是由这两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决定的。 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而且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复红复染后就成红色。 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颜色。 革兰氏染色需用四种不同的溶液:碱性染料(basic dye)初染液;媒染剂(mordant);脱色剂(decolorising agent)和复染液(counterstain)。碱性染料初染液的作用象在细菌的单染色法基本原理中所述的那样,而用于革兰氏染色的初染液一般是结晶紫(crystal violet)。媒染剂的作用是增加染料和细胞之间的亲和性或附着力,即以某种方式帮助染料固定在细胞上,使不易脱落,碘(iodine)是常用的媒染剂。脱色剂是将被染色的细胞进行脱色,不同类型的细胞脱色反应不同,有的能被脱色,有的则不能,脱色剂常用95%的酒精(ethanol)。复染液也是一种碱性染料,其颜色不同于初染液,复染

2021年革兰氏染色实验步骤

革兰氏染色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实验流程: 1、取载玻片用纱布擦干,载玻片的一面用marker笔画一个小圈(用来大致确定菌液滴的位置)。涂菌的部位在火焰上烤一下,除去油脂。 2、涂片: 液体培养基:左手持菌液试管,在酒精灯火焰附近5cm左右打开管盖;右手持接种环在火焰中烧灼灭菌,等冷却后从试管中沾取菌液一环,在洁净无脂的载玻片上涂直径2mm左右的涂膜,最后将接种环在火焰上烧灼灭菌。 固体培养基:先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无菌水,再用接种环取少量菌体,涂在载玻片上,使其薄而均匀。 3、晾干:让涂片在空气中自然干燥。 4、固定:让菌膜朝上,通过火焰2-3次固定(以不烫手为宜)。 5、染色:将固定过的涂片放报纸上,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液,染1min。 6、水洗:用水缓慢冲洗涂片上的染色液,用吸水纸吸干。简单染色结束可观察细胞形态。 7、媒染:滴加1滴碘液,染1min,水洗。 8、脱色:吸去残留水,连续滴加95%乙醇脱色20-30s至流出液

无紫色,立即水洗。 9、复染:滴加蕃红复染3-5min,水洗。至此,革兰氏染色结束。 二.染色结果:革兰氏阳性菌都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都呈红色。 备注: 1.革兰氏阳性菌:葡萄球菌属(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肠球菌等)、白喉杆菌、炭疽杆菌、破伤风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等,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等为临床重要等病原菌。 2.革兰氏阴性菌:埃希氏菌属、枸橼酸菌属、假单胞菌属(绿脓杆菌等)、莫拉菌属(卡他莫拉菌等)、奈瑟菌属(淋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等)、不动杆菌属(鲍曼不动杆菌、罗菲不动杆菌等)、克雷伯菌属(主要是肺炎克雷伯杆菌)、沙门氏菌属、志贺氏菌属(痢疾杆菌等)、黄杆菌属、变形杆菌属、军团菌属、耶尔森菌属、嗜血杆菌属(杜克雷嗜血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等)、产气杆菌属、霍乱弧菌、阴沟肠杆菌等。

细菌的染色方法

细菌的染色方法 细菌的染色方法主要有革兰氏染色,抗酸色法和特殊染色法(包括英膜染色法,芽抱染色法,鞭毛染色法 ) 1.革兰氏染色法: 1)器材: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结晶紫染液, 革兰氏碘液, 0.4 %复红乙醇液,接种环,酒精灯,载玻片等。 2)方法:先制片,接着染色。 ( l ) 结晶紫染液染色1分钟, 水冲洗; ( 2 ) 革兰氏碘液色1分钟; 水冲洗; ( 3 ) 0.4 %复红乙醇液染色3秒钟,水冲洗,吸纸吸干后镜检。 2.抗酸染色法: 1)器材:卡介苗与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的混合菌液,石炭酸复红,3 % 的盐酸酒精,碱性美兰染液,接种环,酒精灯,载玻片等。 2)先制片,接着染色。 ( l )石炭酸复红染液先沸水浴1 0分钟, 滴加2一3滴覆盖菌膜染色5分钟,水冲洗;( 2 ) 3 % 的盐酸酒精脱色3 0秒钟,水冲洗; ( 3 )碱性美兰复染3 0秒钟,水冲洗, 吸水纸吸干后镜检. 3.芽抱染色法: 1)器材:破伤风杆菌厌氧培养物,5 % 孔雀绿水溶液,0.5 % 沙黄水溶液,载玻片,酒精灯等。 2)先制片,接着染色。 ( l ) 加孔雀绿染液2一3滴于小试管中,并使其与菌液混合均匀,然后将试竹放厂沸水浴的烧杯中,加热染色15分钟: ( 2 ) 涂片、固定: ( 3 ) 水冲洗,至到流出的水无绿色为止; ( 4 ) 用0.5 %沙黄液复染2分钟,弃去多余的染液,吸水纸吸干镜检 (此步骤不用水冲洗 )。4荚膜染色法: 1)器材:肺炎球菌(小鼠腹腔液 ),石炭酸复红,9 5 %的乙醇,2 0 %鞣酸水溶液,0.8 % 孔雀绿水溶液。 2)方法: ( l )石炭酸复红染色1分钟, 水冲洗: ( 2 ) 9 5 %乙醇短暂脱色 (几秒钟为宜 ),水冲洗 ( 3 ) 2 0 % 鞣酸溶液染色1 0分钟,水冲洗; ( 4 ) 0.8 % 孔雀绿溶液染色1分钟, 水冲洗,吸水纸吸干后镜检。 5.鞭毛染色法 (镀银染色法) 1)器材:变形杆菌新鲜菌液,镀银染色法l液( 鞣酸5克, 5 0% 氯化铁 2.0ml,1.5 %甲醛2.0 ml,1 % 氢氧化钠1.0 ml,蒸馏水100 ml),鞣银染色法2液 ( 2 % 硝酸银溶液,少量氨水 ) 2)方法: ( l ) 鞣银染色1液染色5分钟,水冲洗; ( 2 ) 鞣银染色法2液染色l分钟, 水冲洗,吸纸吸干后镜检。

微生实验报告 2012.10.10 实验一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微生实验报告 姓名:王晶晖 专业年级:2011级生物技术 学号:040312011032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一、实验目的 学习细菌的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 二、实验原理 用于生物染色的染料主要有碱性染料、酸性染料和中性染料三大类。碱性染料的离子带正电荷,能和带负电荷的物质结合。因细菌蛋白质等电点较低,当它生长于中性、碱性或弱酸性的溶液中时常带负电荷,所以通常采用碱性染料(如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或孔雀绿等)使其着色。酸性染料的离子带负电何,能与带正电荷的物质结合。当细菌分解糖类产酸使培养基pH值下降时,细菌所带正电荷增加,因此易被伊红、酸性复红、或刚果红等酸性染料着色。中性染料是前两者的结合物,又称复合染料,如伊红美蓝、伊红天青等。 简单染色法是只用一种染料使细菌着色以显示其形态的方法,简单染色一般难于辨别细菌细胞的构造。 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Gram所创立的。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法。该染色法之所以能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是由这两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决定的。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的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处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番红复染后就成红色。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草酸铵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不易被脱掉,因此细菌仍保留处染时的紫色。 三、实验器材 1、菌种:金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 2、染色剂和试剂:草酸铵结晶紫染液,卢哥氏碘液,95%酒精,番红复染液,复红染液,吕氏美蓝染液,显微镜擦拭液(乙醚:乙醇=7:3),香柏油。 3、器材:废液缸,洗瓶,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擦镜纸,双层瓶,显微镜。 四、实验方法 (一)简单染色 1.涂片:取干净载玻片一片,在载玻片的左右各加一滴生理盐水,按无菌操作法取菌涂片,左边涂金黄色葡萄球菌,右边涂大肠杆菌,做成浓菌悬液。再取干净载玻片一块将刚制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浓菌悬液挑1~2环涂在左边制成薄的涂片,将大肠杆菌的浓菌悬液取1~2环涂在右边制成薄涂片。亦可直接在载玻片上制薄的涂片,注意取菌不要太多。 2.晾干:让涂片自然晾干。 3.固定:手执玻片一端,让菌膜朝上,通过火焰(通常2~3次)固定(具体温度以不烫手为宜)。 4.染色:将固定过的涂片加复红染色1~2min 5.水洗:用水洗去涂片上的染色液。 6.干燥:将吸过地涂片放在空气中晾干或用吸水纸吸干。 7.镜检: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找出适当的视野后,将高倍镜转出,在涂片上滴加香柏油一滴,将油镜头浸入油滴中仔细调焦观察细菌形态。 (二)革兰氏染色

实验四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与芽孢染色

实验四细菌的革兰氏染色与芽孢染色 一、目的要求 1.学习并初步掌握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 2.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 二、实验材料 1.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coli) 2.试剂:草酸铵结晶紫、路哥氏碘液、95%乙醇、番红液 3.其他:显微镜、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无菌水、香柏油、二甲苯等。 三、实验原理 革染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hristain Gram创立的。通过革兰氏染色可把细菌区分为两大类。 革染氏染色的基本步骤:先用结晶紫初染、次经碘液媒染、再用95%乙醇脱色、最后用蕃红复染。经过此法染色后,细胞保留初染剂蓝紫色的细菌为革染氏阳性菌;如果细胞染上复染的红色的细菌为革染氏阴性菌。大肠杆菌是标准的革染氏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标准的革染氏阳性菌。 革染氏染色的机理,与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有关。经结晶紫初染以后,所用的细菌都被染成蓝紫色。碘作为媒染剂,它能与结晶紫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增强了染料与细菌的结合力。当用乙醇脱色时,两类细菌的脱色效果是不同的,革染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壁厚、类脂含量低,用乙醇脱色处理时细胞壁脱水、使肽聚糖层的网状结构孔径缩小,透性降低,从而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不易被洗脱而保留在细胞内;革染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在内层且较薄、类脂含量高,所以当脱色处理时,类脂被乙醇溶解、细胞壁透性增加,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被洗脱出来。用蕃红复染时染上红色。 四、操作步骤 1.细菌的活化:将细菌接种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约24h。 2.制片:取菌种培养物常规涂片、干燥、固定。 3.初染:于制片上滴加结晶紫染液,染色1min后,用水洗去剩余染料。 4.媒染:用碘液冲去残水,并用碘液覆盖约1min,水洗。 5.脱色:用滤纸吸去玻片上的残水,将玻片倾斜,在白色背景下,直接用95%乙醇从载 玻片上端冲洗脱色,直到流下的酒精无明显的紫色时,立即水洗。酒精的浓度、用量及涂片厚度都会影响脱色速度。脱色是革兰氏染色中最关键的一步。 6.复染:滴加番红液,染色2min,水洗。 7.用滤纸吸干,油镜镜检。 五、注意事项 为了保证革染氏染色结果的正确性,制片过程中要注意:要选用活跃生长的幼培养物作革染氏染色,涂片不宜过厚,火焰固定不已过热,脱色时间的控制。另外,可选用标准的革染氏阳性菌和革染氏阴性菌和未知菌一起混合涂片和染色。 六、实验内容 1.分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进行革兰氏染色 2.对上述两种菌进行混合涂片,再进行革兰氏染色。 七、实验报告

革兰染色实验报告

实验原理: 1)G+菌细胞壁结构较致密,肽聚糖层厚,脂质含量少,乙醇不易透入;同时乙醇使细胞壁脱水形成一道屏障,阻止结晶紫—碘复合物从胞内渗出。G-菌的细胞壁结构疏松,肽聚糖层很薄,而外膜、脂蛋白、脂多糖又均含大量脂质,易被乙醇溶解,导致细胞壁通透性增加,胞内结晶紫-碘复合物被乙醇溶解析出而脱色。 2)G+菌等电点(PI2~3)比G-菌(PI4~5)低,在相同PH条件下,G+菌所带负电荷比G-菌多,故与带电的结晶紫染料结合牢固,不易脱色。 实验步骤: 一、标本的制备: 1、涂片: 取玻片在火焰上稍微加温,以清洁纱布擦净,放置桌上,左手握菌种管,有搜持接种环,用无菌接种环取生理盐水一滴,置于载玻片的中央,再用接种环在火焰上灭菌,待冷却后,取斜面培养的葡萄球菌或大肠杆菌少许与盐水混匀,直接取1~2环菌液作涂片即可,涂片应厚薄均匀。接种环采菌后,要通过火焰灭菌才能放下。 2、干燥: 目的是是菌体水分慢慢蒸发,固定菌形。涂片最好在室温中自然干燥,必要是将标本面向上,小心断续在弱火高处略烘,以助水分蒸发;但切勿紧靠火焰,以致标本烤枯,不堪检视。 3、固定:

手执玻片一端,标本面向上,在火焰外层快速地来回通过三次,共2-3秒,以玻片反面触及皮肤不觉过烫为度。冷却后,染色。目的是杀死细菌,是菌体与玻片粘附较牢以及改变对染料的通透性,因活的细菌一般不能使许多染料进入细胞。 二、染色 1、初染: 将涂片标本夹持于左手,滴加结晶紫溶液盖满涂抹面,染色1~3分钟,用流水缓缓冲洗(即将龙头打开使水缓慢流出,将玻片倾斜使水在玻片面上端沿玻片流下冲洗染液)直至无颜色流下为止。 2、媒染: 加卢戈氏染液4~5滴作用30秒到一分钟,再按上法冲洗,并将片上积水轻轻洒净。 3、脱色: 在95%酒精缸中脱色约3~5秒,拿出玻片使酒精由玻片流下,如此反复2~3次,直至流下酒精略呈淡紫色为止,现按上法以流水冲洗,并将玻片轻轻洒净。 4、复染: 用稀释石炭酸-复红(或沙黄液)复染半分钟后按上法冲洗。 5、镜检。 实验结果:G+葡萄球菌被染成紫色;G-大肠杆菌被染成红色。实验分析:实验中有些组的大肠杆菌被染成了紫色,而实际却应该为红色,这有可能与脱色的时间过少有关,因而将其染成紫色,

细菌的荚膜染色

细菌的荚膜染色 (一)实验目的:学习细菌的荚膜染色法: (二)实验原理:由于荚膜与染料间的亲和力弱,不易着色,通常采用负染色法染荚膜,即设法使菌体和背景着色而荚膜不着色,从而使荚膜在菌体周围呈一透明圈。由于荚膜的含水量在90%以上,故染色时一般不加热固定,以免荚膜皱缩变形。 (三)实验器材 1.活材料:培养3-5天的胶质芽胞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俗称“钾细菌”)。该菌在甘露醇作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时,荚膜丰厚。 2.染色液和试剂 :Tyler法染色液:(见附二、(一)、14)、用滤纸过滤后的绘图墨水、复红染色液(见附二、(一)、2)、黑素(见附二、(一)、7)、6%葡萄糖水溶液、1%甲基紫水溶液、甲醇、20%CuSO4水溶液、香柏油、二甲苯。 3.器材: 载玻片、玻片搁架, 擦镜纸、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 推荐以下四种染色法,其中以湿墨水方法较简便,并且适用于各种有荚膜的细菌。如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则效果更佳。 1.负染色法: (1)制片:取洁净的载玻片一块,加蒸馏水一滴,取少量菌体放入

水滴中混匀并涂布。 (2)干燥:将涂片放在空气中晾干或用电吹风冷风吹干。 (3)染色:在涂面上加复红染色液染色2—3min。 (4)水洗:用水洗去复红染液。 (5)干燥:将染色片放空气中晾干或用电吹风冷风吹干。 (6)涂黑素:在染色涂面左边加一小滴黑素,用一边缘光滑的载玻片轻轻接触黑素,使黑素沿玻片边缘散开,然后向右一拖,使黑素在染色涂面上成为一薄层,并迅速风干。 (7)镜检:先低倍镜,再高倍镜观察。 结果:背影灰色,菌体红色,荚膜无色透明。 2.湿墨水法 (1)制菌液:加1滴墨水于洁净的载玻片上,挑少量菌体与其充分混合均匀。 (2)加盖玻片 放一清洁盖玻片于混合液上,然后在盖玻片上放一张滤纸,向下轻压,吸去多余的菌液。 (3)镜检:先用低倍镜、再用高倍镜观察。 结果:背景灰色,菌体较暗,在其周围呈现一明亮的透明圈即为荚膜。 3.干墨水法 (1)制菌液:加1滴6%葡萄糖液于洁净载玻片一端,挑少量胶质芽胞杆菌与其充分混合,再加1环墨水,充分混匀。 (2)制片:左手执玻片,右手另拿一边缘光滑的载玻片,将载玻片的一边与菌液接触,使菌液沿玻片接触处散开,然后以30度角,迅速而

实验6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实验6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一、实验目的和内容 目的:初步掌握细菌涂片方法及革兰氏染色法步骤。 内容:1.制作细菌染色装片。 2.进行革兰氏染色法操作。 二、实验材料和用具 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胞杆菌菌液,待测菌菌液1~2种。 革兰氏染色液(结晶紫染液、卢戈氏碘液、95%乙醇、石炭酸复红液等)、香柏油、二甲苯;显微镜、擦镜纸、接种环、载玻片、吸水纸、试管、小滴管、酒精灯。 三、操作步骤 (一)制片 1.涂菌用无菌操作方法从试管中沾取菌液一环,用接种环在洁净无脂的载玻片上做一薄而均匀、直径约lcm的菌膜。涂菌后将接种环火焰灭菌。 2.干燥于空气中自然干燥。亦可把玻片置于火焰上部略加温加速干燥(温度不宜过高)。 3.固定目的是杀死细菌并使细菌粘附在玻片上,便于染料着色,常用加热法,即将细菌涂片膜向上,通过火焰3次,以热而不烫为宜,防止菌体烧焦、变形。此制片可用于染色。 (二)染色 l.初染于制片上滴加结晶紫染液,染lmin后,用水洗去剩余染料。 2.媒染滴加卢戈氏碘液,lmin后水洗。 3.脱色滴加95%乙醇脱色,摇动玻片至紫色不再为乙醇脱退为止(根据涂片之厚薄需时30s至lmin),水洗。 4.复染滴加石炭酸复红液复染lmin,水洗。 5.滤纸吸干,油镜镜检。 (三)结果 革兰氏阳性菌染成蓝紫色,革兰氏阴性菌染成淡红色。 (四)检测未知菌 用以上方法对未知菌进行革兰氏染色,并绘图、记录染色结果。 四、注意事项 1. 涂片务求均匀,切忌过厚。 2.在染色过程中,不可使染液干涸。 3.脱色时间十分重要,过长,则脱色过度,会使阳性菌被染成阴性菌;脱色不够,则会使阴性菌被染成阳性菌。 4.老龄菌因体内核酸减少,会便阳性菌被染成阴性菌,故不能选用。 五、实验报告 (一)绘图 1.大肠杆菌革兰氏染色视野图。 2.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苏云金杆菌革兰氏染色视野图。 (二)记录革兰氏染色法法步骤,并进行结果分析。 (三)未知菌的检测结果。 六、问题和思考 1.涂片后为什么要进行固定?固定时应注意什么? 2.什么是革兰氏染色法?染色过程应注意什么? 3.试分析革兰氏染色法在细菌分类中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