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二战后迅速崛起的原因

日本二战后迅速崛起的原因
日本二战后迅速崛起的原因

日本二战后迅速崛起的原因

日本是现在亚洲综合实力最强大的国家,虽然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日本但是不得不承认日本在科技、政治以及国家软实力上都高于中国,甚至军事力量可能也在中国之上。这就是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什么日本作为二次大战的战败国在耗费了巨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之后却可以在短短的几十年内从一片废墟焦土中一跃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我认为日本崛起的原因是多样化的,是由多种原因综合作用而产生的结果,在这些原因中有一些可以说是占据主导地位的。

提到日本的崛起就不能不提到美国,战争刚刚结束的十年里日本人经历了“笋式生活”(人们一层层剥下自己的衣服去卖,以换取食物)而如果没有美国的经济援助恐怕连这样的生活都很难维持,更重要的是美国充当了日本的军事和政治保护者,这为日本崛起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而朝鲜战争时期美国更是奖11.3亿美元(一说24.7亿)的所谓“特需”订单交给了日本,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日本的工业。

美国的援助只是起到了加速日本崛起的推进剂的作用,更根本的原因还是在应该从制度层面去寻找。1947年日本接受了一部《和平宪法》,日本正是在这一宪法的指导下走上了战后重建、经济恢复、高速发展、繁荣富裕的和平发展之路。在这部宪法的框架之下(也可以说是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政府推行了一系列至关重要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有三项,即解散财阀、农地改革和劳动立法。通过解散财阀并建立相关的健全的法律系统创造了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形成了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而农地改革和劳动立法则使得人们的权利和自由得到保障,提高了国民生产的积极性从而使得整个社会都充满了建设的活力。通过彻底的改革,日本的政治形成了“1955年体制”这种特殊的体制,经济上则制定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战略,更建立起完善的法律、教育、社会保障制度,这些都为其崛起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重视教育也是日本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明治维新时代起日本就开始在教育上面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并且实行了很多政策以保证国民素质的提高。日本在二战前就已经普及了四年及六年义务教育,1950年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完全普及,而我国在2008年才基本普及义务教育,1956~1978年间每年日本的教育经费更是占到行政经费的20%~30%。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日本国民的素质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使得发展经济所需的各种人才都得到了足够的保证,与此同时日本的科技水平、工业技术水平都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再加上日本政府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对创新的大力支持,日本的科学技术水平逐渐达到了世界顶尖。

还有一点对于日本经济发展极为重要,也就是日本很高的储蓄率。家庭储蓄进入各种金融机构为工业企业扩大投资提供了重要的低息资金来源,由家庭储蓄形成的投资约占社会总投资额的三分之一,这对于战后初期资金紧缺的日本来说无疑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日本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质则是其崛起的内在原因。日本作为一个岛国长期面对紧张的生存压力,因此具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和勤勉肯干的精神,这样的精神使得整个大和民族在面对战后重建的艰难局面时能够不懈努力全民一心。另外日本人有着一种极端的认真细致,日本学者圆了源曾经说“日本人不擅长慢悠悠地制定长期规划或耗费几代人来完成规模宏大的工程,但在寄深意于微小,出色

完成任务的训练方面有出类拔萃的一面。今日的日本电子工业技术的成功,也许就是科学与日本人的传统美感相结合的产物吧。”我想也正是这种精细使得日本企业的产品在全球获得了普遍的认可从而将日本的企业推向了全世界。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日本的经济虽然在战争中受到了很大的破坏,但是实际上日本在亚洲通过对各国的侵略战争获得了大量的财富,更是积累了足够的自然资源为日后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虽然战后的日本变成了一片废墟,但是几乎所有的技术资料和工程师都被完整的保存了下来,这也是其工业能够在极短时间内恢复过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合以上所述的这些原因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日本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一方面是时势造英雄但是更重要的是其民族本身具有一些优秀的品质,并且日本政府适时的采取了正确的政策,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才得以实现的,现在的中国如果想要继续做大做强就一定要多吸取这个奇特的邻居的成功经验,从别国的历史中找到未来发展的轨迹,谨以为鉴。

日本投降谜语

60年前谜语:“日本投降”打一人名 六十年前此际,沉浸在抗战胜利喜庆氛围中的重庆,某大报副刊刊出一则谜语,谜面是日本投降,谜底是打一中国古代名人。结果出现两个针锋相对的谜底:屈原,苏武。“屈原”者,日本屈服于美国之原子弹、乃投降也。“苏武”者,指苏联出兵东北,日本投降之决定因素乃苏联之武力也。两个谜底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观。这两种观点曾显赫于中国,有时还左右了中国政治,国人尽知之;直到五十年代后期与苏联反目,当年的亲苏派当然不会再去提“苏武”之类的旧话。八十年代初,我广泛阅读抗战时期报纸,偶尔读得这则旧谜时,即拟了谜底:华佗。当时未作文,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谨以此文论其详。 华佗与屈原、苏武皆中国历史名人。“华”有三个读音,十几个义项,“中华”的“华”与作姓氏的“华”虽音、义皆不同,但这是打谜语,谜语本就有许多格,可用引申、假借等义。“佗”,通“拖”。拖,就是拖住打。“华拖”——是中国战场拖死了日本。所以“华佗”涵义极明:中国是打败日本的决定性因素,中国持久战是导致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 在二战主要对日参战国中,中国是对日作战时间最长、抗击日军数量最大、歼灭日军人数最多、付出代价最惨重的国家。首先看时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即展开局部抗日战争,是世界上首举反法西斯侵略战旗的国家;到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签字为止,持续抗战十四年。若以1937年七·七事变、我开始全国性抗战计,足足打了八年。美国从太平洋战争至1945年9月2日,对日作战三年九个月。苏联对日作战三次,共计不足七个月。中国是抗日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惟一参加抗日全过程的国家。次看歼灭日军数量。在八年全国性抗战中,中国军队进行了重要战役战斗计二百多次,大小战斗近二十万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受降日军128万人,共计消灭日军278万人;此外歼灭、受降伪军264万人。再从抗击日军数量和对日作战付出的代价看,中国也是对打败日本贡献最大、作用最大的国家。 以二战全局的视野看,是中国的持久抗战打乱了日本“北进”、“南进”的世界战略计划,有力支持、配合了苏美等盟国作战。日本世界战略重心是“北进”,与德国东西夹击苏联。是中国的抗战,拖住了日军主力,苏联才避免了东西作战之危,才能从远东抽调数十万精兵、五千多门火炮、3300辆坦克到西线对德作战。打败德国后,苏联才有日后出兵东北之举。同样,中国的持久战使日军深陷中国战场泥潭,推迟了“南进”。太平洋战争之初,日军一度得势,又是由于日军210万陆兵总兵力中,140万被中国军队死死地拖在中国战场,只能以四十万兵力投入太平洋战场,从而使盟军度过最危险时期。盟军的“先欧后亚”战略得以成功,端赖中国持久战拖住日军主力、捆住日军手脚,使盟军能各自渡过难关后,合力打败德国,回过头来与中国联手收拾日本。 1945年1月,当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曙光初露时,罗斯福总统由衷地说:“我们也忘不了中国人民在七年多的时间里怎样顶住了日本人的野蛮进攻和在亚洲大陆广大地区牵制住大量敌军。”这亚洲大陆牵制日军,就属本文所谓“华佗”。二战后,美国军方在研究中国战场的地位和作用后认为:“即使不投原子弹,即使俄国不参战,即使不制定进攻计划,日本也是会投降的。”考其根本原因,就是日本这只战争野兽已被死死地拖在中国战场,被中国军民打得遍体鳞伤,必死无疑。当然,美国两颗正义的原子弹、苏联出百万雄兵于东北,加速了日军的灭亡、日本的投降,使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提前到来;无疑,美苏两大铁血壮举是日本投降的重要因素。但是,日本投降的决定性因素乃是“华佗”。

日本二战后迅速崛起的原因

日本二战后迅速崛起的原因 日本是现在亚洲综合实力最强大的国家,虽然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日本但是不得不承认日本在科技、政治以及国家软实力上都高于中国,甚至军事力量可能也在中国之上。这就是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什么日本作为二次大战的战败国在耗费了巨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之后却可以在短短的几十年内从一片废墟焦土中一跃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我认为日本崛起的原因是多样化的,是由多种原因综合作用而产生的结果,在这些原因中有一些可以说是占据主导地位的。 提到日本的崛起就不能不提到美国,战争刚刚结束的十年里日本人经历了“笋式生活”(人们一层层剥下自己的衣服去卖,以换取食物)而如果没有美国的经济援助恐怕连这样的生活都很难维持,更重要的是美国充当了日本的军事和政治保护者,这为日本崛起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而朝鲜战争时期美国更是奖11.3亿美元(一说24.7亿)的所谓“特需”订单交给了日本,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日本的工业。 美国的援助只是起到了加速日本崛起的推进剂的作用,更根本的原因还是在应该从制度层面去寻找。1947年日本接受了一部《和平宪法》,日本正是在这一宪法的指导下走上了战后重建、经济恢复、高速发展、繁荣富裕的和平发展之路。在这部宪法的框架之下(也可以说是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政府推行了一系列至关重要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有三项,即解散财阀、农地改革和劳动立法。通过解散财阀并建立相关的健全的法律系统创造了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形成了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而农地改革和劳动立法则使得人们的权利和自由得到保障,提高了国民生产的积极性从而使得整个社会都充满了建设的活力。通过彻底的改革,日本的政治形成了“1955年体制”这种特殊的体制,经济上则制定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战略,更建立起完善的法律、教育、社会保障制度,这些都为其崛起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重视教育也是日本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明治维新时代起日本就开始在教育上面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并且实行了很多政策以保证国民素质的提高。日本在二战前就已经普及了四年及六年义务教育,1950年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完全普及,而我国在2008年才基本普及义务教育,1956~1978年间每年日本的教育经费更是占到行政经费的20%~30%。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日本国民的素质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使得发展经济所需的各种人才都得到了足够的保证,与此同时日本的科技水平、工业技术水平都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再加上日本政府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对创新的大力支持,日本的科学技术水平逐渐达到了世界顶尖。 还有一点对于日本经济发展极为重要,也就是日本很高的储蓄率。家庭储蓄进入各种金融机构为工业企业扩大投资提供了重要的低息资金来源,由家庭储蓄形成的投资约占社会总投资额的三分之一,这对于战后初期资金紧缺的日本来说无疑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日本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质则是其崛起的内在原因。日本作为一个岛国长期面对紧张的生存压力,因此具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和勤勉肯干的精神,这样的精神使得整个大和民族在面对战后重建的艰难局面时能够不懈努力全民一心。另外日本人有着一种极端的认真细致,日本学者圆了源曾经说“日本人不擅长慢悠悠地制定长期规划或耗费几代人来完成规模宏大的工程,但在寄深意于微小,出色

二战后的美日关系

论文名称:二战后美日关系 学院历史与行政学院专业名称教育硕士(历史) 研究方向历史教育 研究生姓名龙本宁 学号Z11420209001 任课教师周倩 二〇一四年二月二十六日

二战后美日关系 摘要:战后,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和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对日本的政策由削弱变为扶植。美国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亚洲基地,日本也需要美国的军事保护,把国家的工作重心完全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接受了“美主日从”的美日同盟,确立了“以美日关系为基石”的外交与安全政策,在冷战中发挥了反苏反共的重要作用。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演变,并出现日益强化的趋势。 关键词:崛起美日同盟战略转型 日本战败投降后,美国政府决定独占日本,其基本目标是防范日本军国主义东山再起,“确保日本今后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为此,美国政府对日本采取以“打击和限制”为主的政策,力图通过民族化、非军事化、发展和平经济把日本改造成为一个和平、民主的国家。随着美苏冷战的不断加剧,美国迅速调整对日政策,放弃打击和限制改为支持和扶植,并开始把战略重点从中国转向日本,把日本纳入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战略防线之中。日本出于对国家安全战略环境的判断和“只有务实的民族主义、没有原则的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以牺牲部分国家主权为代价与美国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与美国结盟的政策。在随后的冷战岁月中,美国逐步把日本建设成为西太平洋地区的主要军事支柱,美日同盟就成为美国亚太战略的核心,日本则成为美国对亚洲大陆实施遏制的冷战前沿。与此同时,日本审时度势接受了“美主日从”的同盟关系,奉行对美“一边倒”的外交路线,美日同盟的建立为日本的崛起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演变,并出现日益强化的趋势。美日同盟的调整对东亚安全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它遏制和防范中国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制衡作用,有利于防止东亚地区危机的爆发。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强大,中国必将成为东亚地区安全秩序建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美日同盟便是遏制和防范中国的有效战略武器。美日合作领域从单一走向多元化,从区域走向全球化,美日同盟走向强化。 一、日本的崛起 (一)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战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捷克斯洛伐克代表被拒之门外,英法代表向他们告知会议结果并蛮横地声称:“这是无权上诉和不能修改的判词。”这次会议是()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 慕尼黑会议 D. 雅尔塔会议 2.二战前夕法西斯国家十分嚣张的主要原因是()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 B.西方大国一味推行绥靖政策 C.轴心国的军事力量强大 D.国际联盟没有约束作用绥靖政策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3. 1938年9月21日,丘吉尔向伦敦新闻界发表声明说:“以为把一个小国投入虎口就可以得到安全,实在是致命的谬见。”这里所说的“虎口”指的是当时的() A.德国 B.美国 C.法国 D.意大利 4. 最先被法西斯德国吞并的国家是() A.捷克斯洛伐克 B.波兰 C.奥地利 D.法国 5.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对哪个国家发动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 A.奥地利 B.捷克斯洛伐克 C.波兰 D.苏联 6.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B.经济危机的打击 C.德、日法西斯的扩张 D.英法等国实行绥靖政策 7. 2010年5月9日,胡锦涛主席出席了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庆典。这次伟大的卫国战争开始于()A、德国突袭波兰 B、德国东侵苏联 C、日本偷袭珍珠港 D、莫斯科保卫战8.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的铁蹄横扫了北欧、西欧和东南欧。但德军这种“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在()A.莫斯科保卫战 B.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C.诺曼底登陆 D.中途岛海战9.列宁曾评论说“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 ) A.九一八事变 B.卢沟桥事变 C.日本偷袭珍珠港 D.朝鲜战争爆发 10. 1942年美国印制了一份海报。图上有“united”(团结)、“win”(获胜)等宣传语和美、英、苏等国国旗,可以判断海报与下列哪一文献密切相关?()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联合国家宣言》 11.二战电影精彩片断:1944年6月,50万盟军官兵集结完毕,等待执行一项危险的命令。对他们来说,这或许就是生命中最后一天。这群盟军官兵要执行的命令是() A.从敦刻尔克撤退 B.增援珍珠港 C.保卫中途岛 D.横渡英吉利海峡 12. 某兴趣小组制作了有关“二战”的系列知识卡片,其中内容与史实不符的是( ) A.二战爆发:1939年 B.转折性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 C.雅尔塔会议:决定建立联合国 D.二战结束:德国投降 13.观察分析下表,从表中你能得出的有关“二战”的正确结论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情况统计表战 A.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 B.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C.民族解放战争 D.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14.关于雅尔塔会议内容的新闻报道中,不应出现的是() A.决定成立联合国 B.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 C.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D.苏联承诺对日作 15.“象希特勒这样的法西斯国家的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从它出生的那天起,就是建立在进攻上 面的,进攻一完结,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毛泽东说这番话的背景是 A.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B.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C.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盟军登陆诺曼底 D.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16.英国首相在参加慕尼黑会议后回到伦敦说:“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我建议你们安心睡觉去吧!” 他是谁() A. 希特勒 B.张伯伦 c丘吉尔 D.墨索里尼 17.二战中领导苏联军民英勇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是() A . 列宁 B. 丘吉尔罗斯福 D. 斯大林 18.“我没什么可以奉献,有的只是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发表这段演说的是() A.美国总统罗斯福 B.中国元首蒋介石 C.英国首相丘吉尔 D.苏联元首斯大林 19.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反法西斯战争,以法西斯势力的彻底失败而告终。下列史实 与搭配,哪一项是法西斯彻底失败的主要原因 A. 斯大林格勒战役——二战的转折点 B. 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C. 雅尔塔会议——协调了盟国战胜的日法西斯的步伐 D. 《联合国家宣言》 发表——正义力量的联合 20.团结就是力量,合作实现双赢。2012年是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70周年, 一位同学制作了一期手抄报(如右图),其中表述有误的是() A时间 B地点 C标志 D作用 选择题答题处 二、非选择题(40分) 21.史实辨析题。正确的请划“√”错误的划“×”(5分) (1)图一所反映的战役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图二所反映的事件使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3)图三反映的是英美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军事行动。() (4)图三中的战役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5)三个战役均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相互支援配合下获得胜利。()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成立时间:1942年 成立地点:纽约 成立标志:《联合国家宣言》 作用:加速了法西斯国家的灭亡 诺曼底 英吉利海峡 珍珠港 瓦胡 九下第三单元二战测试题

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南开大学政治学系徐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不久,麦克阿瑟就明确宣称占领日本的终极目标是“确保日本今后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不再成为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表明美国占领日本初期的对日政策是非军国主义化和民主化,并陆续采取了诸如解散日本军队、逮捕战犯、剥夺军国主义头目和职业军人的公职、整肃一批极右政界人物、恢复日本共产党合法地位、解散财阀、实行土地改革、制定新宪法,推进民主化等一系列措施。然而,随着美苏冷战全面展开,国际形势的骤变,美国对日政策也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从遏制转为扶植,培植强有力的日本政府,重新武装日本,使其成为美国反共战略的急先锋和亚洲的盟友。 具体的说,促使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战后,随着共同敌人的消失,美苏这两个主要的战时盟国开始反目,分歧和矛盾日益突出,美苏冷战日趋表面化。日本处于两大势力圈的交点,战略地位重要,又是亚洲唯一可以执行美国冷战政策的国家。 其二,蒋介石政权的垮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打破了美国以中国为基地称霸亚洲的迷梦,这就促成了美国与日本结盟的趋向。美国政治家乔治·凯南曾发表一段名言:“面对一个真正友好的日本和一个有名无实的敌对的中国,我们美国人会感到相当安全,但一个有名无实的友好的中国和一个真正敌对的日本对我们的威胁,已为太平洋战争所证实;一个敌对的中国和一个敌对的日本更糟。然而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大部分胜利必然增强对日本共产主义的压力,如果这种压力获得成功,那我们面临的日本将显然是一个敌对的日本。”这一观点对美国政府制定对日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日本成为美国在亚洲必不可少的伙伴。 其三,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认为,日本“对于今后远东可能发生的新的极权主义的威胁,可以发挥防波堤的作用”。为了自身的利益,美国必然要把日本变为自己的“亚洲兵工厂”和反共盟友。 基于以上原因,美国重新调整部署了对日的经济、政治、军事政策,而这一系列的转变对日本的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上,美国实行了从限制转为扶植的政策。主要表现在:第一,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索赔,撤消了以拆迁日本军事工业作为战争赔偿的计划。1947年1月和1948年3月,美国先后提出两个新方案,对先前的“赔偿方案”进行大幅度修改,将拆迁的工业设备减到原方案的30%。到了1949年5月,干脆宣布取消了日本的一切赔偿。这样,日本的850个军需工业和其他主要工业部门的大企业基本上都保留下来,使日本的军事工业基础根本没有受到损伤。第二,撤消了解散日本大企业的大部分指令。1946年,为控制日本经济,美国占领当局曾在日本进行了经济民主化的改革,解散财阀,分割大企业。但到1947年末和1948年初,随着美国政策的改变,日本一些企业又重新集结,大垄断企业得以复活。第三,美国增加了对日本的经济援助。在1945年到1951年占领期间,美国政府向日本提供的经济援助高达21.28亿美元,占同一时期日本进口总额的38%。这些资金主要被用于煤炭、钢铁、电力等基础工业部门,对日本经济的恢复起了重要的作用。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首先在距离朝鲜战场最近的日本大量采购军需物资,以现款直接向日本订货和使用日本廉价劳务,这被称作“特需”。从朝鲜战争爆发到1953年,日本获得的特需收入累计达23.8

日本二战战败投降日

日本二战战败投降日 8月15日是日本二战战败投降日。 就对人类犯下的战争罪行而言,除了德国法西斯,大概没有比日本军国主义更严重的了。因此,作为70年前那场战争加害者后人的日本政府,如何认识和评价那场战争,不仅是日本之事,也是曾经遭受侵略的国家和人民之事。 但在这方面,日本释放的信息混乱。据悉在“8·15”这个所谓“终战诏书”颁布的日子,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将发表战后70周年谈话。有日媒报道,安倍将在谈话中基本确定沿用“村山谈话”中的“道歉”、“侵略”等表述。但此前,安倍本人表示,谈话虽总体上继承日本历届内阁的历史认识,然而没有写入“道歉”的打算,对把大战称为“侵略”也持慎重态度。 安倍这种总想回避“侵略”、“道歉”,并以为它会得到理解的做法,实是自欺欺人。站在中国的立场看,把70年前的那场大战称为“侵略”,并为此要求日本“道歉”,并非是在措辞和细节上对日本进行“纠缠”,而是它关系到对那场战争的性质如何判断、对侵略历史是否真正有体认的问题。所以,它不是一个小事,而是中日关系的大事。 在这个问题上,国际以及国内近年来也有些人存在糊涂认识,认为日本政府在战后已多次表明侵略、道歉、反省,不必要求每届日本政府上台,都要作这样的表态;对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也不要过多抗议,为了中日未来,应该向前看,以和解、宽容的态度看待日本的种种行为;认为这样才能显示中国之为大国,中国国民心态的成熟。 此种糊涂认识有两个理由:一是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等行为,是日本的文化。日本文化强调对为国捐躯者的纪念,因此,参拜行为并非是有意要祭奠那些战争狂人和歌颂侵略;二是日本在经过战后几十年的改造后,现在已是一个民主国家,日本不可能再发动一次侵略邻国的战争。 初看起来,这两个理由似乎有理,但经不起推敲。纵然参拜行为是日本文化,但在邻国多次抗议后,还以首相或其他公职身份参拜,就不能简单归之为文化问题,而只能理解为有意以参拜来对抗。 另外,日本国内虽然存在反战力量,日本政府也表示永不再战,但安倍政府正在力推的新安保法案却赋予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的权力。该法案甚至规定,如果日本感觉到战争的危险,有权先发制人进行打击。所以,民主国家不打仗对日本未必适用。事实上,借着民主的民意,民主国家一旦发起战争,可能会更加毫无顾忌。 在反法西斯战争和历史问题上,应该向美国空军少将查尔斯·斯文尼学习。这位唯一两次参加对日原子轰炸的飞行员,在1995年5月国会作证时讲了一句振聋发聩的话:“只有记忆才能带来真正的原谅,而遗忘就可能冒重复历史的危险”。斯文尼所以发出这个忠告,原因在于,在历史认知上,日本从政府到民间,存在摇摆和反复。 虽然多数日本人没有对70年前的战争持肯定态度,但鉴于日本的民主化改造保留了天皇体制,更由于日本认为战争失败并非败于中国,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并没有作为加害者的深刻的负罪感。这是日本社会存在深厚保守势力的一个因素。 重温历史不是要国人牢记中日这段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恩怨情仇不放,我们不鼓励国民沉浸于受害者心理,但这并不意味着对错误史观也要宽容。无论对自己还是对日本,都要警惕歪曲历史的行为。在日本投降纪念日前夕,有必要重温美国少将的忠告,警惕藏在历史中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防止它们因对历史的遗忘而再度蹿出来。

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原因 课题组长: 课题成员: 班级: 导师: 【摘要】在战后不同时期,日本经济发展有着不同的业绩和表现,但从总体上看,其发展速度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宏观及微观经济效益也令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望尘莫及。日本之所以能够从战败的废墟上迅速站立起来,随之又实现了经济的长期高度发展,这得益于战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有助于经济发展的条件,还受益于战后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 【关键词】科技生产力社会凝聚力垄断资本主义 课题提出的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人民生活也整体达到小康水平。从1953年到2005年,中国已陆续完成十个“五年计划”,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而1979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则使中国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步高速增长。但日本的迅速崛起对中国仍有很大的经验借鉴意义。 目的和意义 1、此研究性课题共涉及语文、统计等相关知识,希望通过这次课题研究能够学以致用,做到“在调查中了解、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体会”。 2、学会运用自己的知识,锻炼多方面动手和动脑能力,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此次课题研究运用到的主要方法有: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研究等。 四、课题研究的进程 1.总体安排 从2010年7月31日开始进行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工作。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对象为十堰市市民,回收问卷48份,回收率96%,其中有效问卷45份,有效率90%。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结合对老师的访谈,得出结论如下: 1、日本采取了一整套扬长避短,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1) 在恢复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确立了政府、金融机构、社会经济团体、企业以及从业人员、消费者等相互协调的经济体制,利用协调的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经济

战后日本经济出现奇迹的原因研究

二战后日本经济飞速发展原因 一个从二战废墟中崛起的岛国,短短几十年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经济奇迹。其经济的飞速发展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处在“尖峰时刻”的中国更需要借鉴日本的发展经验以图持续发展。众所周知,二战后,日本作为一个战败国,在一片废墟之上经历了短短二三十年就爬上了国际社会金字塔的顶端。这简直不可思议,人们一直在思索日本以什么方式或是靠什么手段来实现经济腾飞的这一问题。尤其今天,正值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期,研究日本战后发展问题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日本位于东亚,是一个狭长的岛国,石油、煤炭等自然资源极为贫乏,地震等自然灾害又相对较多的国家。二战使日本战前积累的财富丧失殆尽,战后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但是,就在这遍体鳞伤,满目疮痍的一片废墟之上,日本抓住世界经济重心向太平洋转移的机遇,在“冷战”的背景下,结合日本国情,掀起工业化的高潮,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 战后日本经济的出现如此奇迹的原因是由多方面构成的,既有客观的,又有主观的。客观因素有大发战争财,美国的扶植利用,廉价能源,高科技技术和国际贸易合作加强。主观因素有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文化三方面。 客观因素是日本经济出现奇迹的必不可少的外界条件,有以下几点:

一:掠夺式的战争为现代日本的经济发展储备了足够多的财力。 据统计数据显示,从1931年“9.18”到1945年8月投降,通过直接抢劫和滥发伪钞,日本几乎榨干了包括日军未占领的新疆、重庆在内的全中国多年积累的财富。从总体上折算,战败的日本在经济上大赚了一笔。 二:美国实施全方位的扶植的政策 美国对日政策的全面调整。美国为了遏制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重新调整了对日政策,即从削弱日本,转为扶植日本。美国积极制定使日本早日自主的方案,力主缓和战争赔偿,允许日本保留赖以恢复生产特别是军工生产的资设备基础。为了使日本尽快摆脱战后的通货膨胀和粮食危机,美国提出了“稳定经济九原则”制定了“道奇计划”。把“稳定经济的九原则”加以具体化。道奇的紧缩财政措施实行后,通货膨胀被抑制住了,日本经济也稳定下来,开始向自由经济过渡。 侵朝战争的“特需”订货。战后美国为了争做世界霸主,1950年6月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日本得到了大量的“特需”收入,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给日本经济注入活力,带来了国内的“消费景气”。 。1951年9月8日《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宣告美国开始了对日本半占领状态的“旧金山体制”时期。政治上,由于美军的“保护”使战后日本获得较为安定的国际环境和较为稳定的国内政局。经济上,日本摆脱了战时沉重的军费负担。这样得以把资源、劳动力技术开发与科学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于和平经济的发

二战后美国改造日本的一系列措施

[导读]战后日本最终形成了依存于美国的结构。从美国的角度来看,这种美国实施的课业,可以说成功地规训了日本。民主主义、经济的繁荣、军事力量的抑制,这些成为美日两国异口同声赞叹的成就。 1945年8月30日,美国军用飞机抵达东京近郊的厚木机场,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踏上日本土地,“仿佛是二十世纪的拿破仑皇帝一般”。美日关系的故事情节从这一刻起发生转折:双方化干戈为玉帛,开始上演一出包含着温情、理解与敬意的交流剧目。美国精英对日本国民的柔顺感觉讶异,而日本人对美国的宽宏大量则感恩戴德。此后,双方结成“美日同盟”。这是否皆大欢喜?由于美日同盟的性质已然超乎人们的一般理解,人们对其本质及意义缺乏准确的把捉。这本《战后日本的美国软实力》(《戦後日本におけるアメリカのソフト?パワー》)就给读者这样的印象;不过,它为我们洞察这种同盟关系的本质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历史素材。 这是一部讨论二战后美国如何实施对日文化政策的著作。作者京都大学教授、日美外交史专家松田武基于新近解密的档案资料,详细描述了占领军司令部、美国国务院、民间财团、日本学术研究机构之间的互动过程。这些互动均指向一个冠冕堂皇的目标:促进美日文化交流。在作者历史学的解剖刀下,(美国与日本)政府-财团-大学三个组织的“共生关系”得到了展现;标题中的“美国软实力”正是对这种关系的另一种表达。一般而言,在硬实力的背景下,软实力要发挥作用,还需依赖两个条件:一是学术界对对象国进行过长期研究,有大量的知识储备;二是政策制定者对这些知识的运用。二战后,美国对日政策制定者最大限度地使用了美国的日本研究成果,从而卓有成效地发挥了其软实力。 作者于是得出结论说,日本已经完全陷入了美国软实力的控制中,“在精神上与心理上形成了对美国永久性的半依存结构”。这句话并非耸人听闻,因为“在精神上与心理上”这个限定性描述性命攸关。这个结论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对美国对日政策成功的赞歌,还是对日本国民的命运与生存状况敲响的警钟?思考如果驻足在“民族国家”层面上,我们将无法获得关于“美日同盟”的本质认识。我们必须进一步拓宽视野:这里所言的战后美日关系,对于世界史、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具有怎样的意义?

二战时间表和重大事件

二战时间表(从1922年开始) *1922.10 *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政权 1929.10.24 纽约华尔街证券交易所崩溃,股价狂跌 时间 欧洲 亚洲、太平洋 北非 1931 9.18日本军部法西斯分子发动侵略,侵占中国东北三省 1933 1月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 1935 德国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10月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1936 3月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10月德意签订柏林协定,形成柏林-罗马轴心 11月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3.9日本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大战亚太策源地形成 5.9 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 1937 11.6 意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形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7.7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8.13 日本进攻上海,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 *12月南京沦陷,"南京大屠杀" 1938 3.15德国吞并奥地利 9月英、法、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 10月德国吞并苏台德地区 *春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徐州沦陷 *10月广州、武汉沦陷,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1939 3.15 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3.28 西班牙建立以佛朗哥为首法西斯政权,宣布中立 8.23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莫斯科签订 9.1 德国突袭波兰 9.3 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9.17 苏军开进波兰,建立东方战线 11.4 美国通过《中立法》修正案 *4.7 意大利侵占阿尔巴尼亚 1940 *4-5月德军闪击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 5月德国进攻法国 5.26敦刻尔克大撤退 6.22 法国战败 7-10月不列颠空战,德军首次受挫 9月徳意日签订三国军事同盟 *10.12 德军进攻罗马尼亚 *中日百团大战 *日本占领印度支那 *7.19 意军入侵东非和北非 *8.3 意军进攻英属索马里 1941 *2.9德国吞并卢森堡 *4.17 南斯拉夫投降 *4.21 希腊投降 6.22 德国向苏联发动突袭,苏德战争爆发,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 9-12月苏德莫斯科战役,宣告"闪电战"破产 3月美国通过《租借法案》 7月日本提出"大东亚共荣圈" 8.14 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 12.7 日本突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2月隆美尔支援意军,双方拉锯战 *5.5 埃塞俄比亚复国 1942 年初,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7月苏德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使苏德战场局势发生转变,二战重要转折点*5.5 日本占领菲律宾、瓜达尔卡纳群岛 6月美日中途岛战役,太平洋战场出现转折 下半年美军逐岛战役 10.23 英军和德意军队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转折点 11月美英联军在北非两栖登陆,"火炬计划" 1943

日本二战投降书

终战诏书是日本昭和天皇裕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签署的表示接受美、英、中、苏四国在波茨坦会议上发表的《波茨坦公告》,同意进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 诏书主要由迫水久常、川田瑞穗、安冈正笃执笔完成,其他内阁大臣亦曾参与修订。为了争取免除裕仁的战争责任以及保护天皇制,诏书在措辞上采取了诸多手段,诸如粉饰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的实质;规避日本对亚洲诸国的战争责任,只将对象限制在美、英两国;且将裕仁作为日本侵略军最高统帅的责任转嫁给日本政府。 诏书在8月14日由裕仁亲自宣读并录音,次日通过电台广播,称“玉音放送”。 《终战诏书》全文(中译) 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 盖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享万邦公荣之乐,斯乃皇祖皇宗之遗范,亦为朕所眷眷不忘者。前者,帝国之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之主权,侵犯他国之领土,固非朕之本志。然交战已阅四载,虽陆海将兵勇敢善战,百官有司励精图治,一亿众庶克已奉公,各尽所能,而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实难逆料。如仍继续作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赤子,陈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乎!此朕所以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朕对于始终与帝国同为东亚解放而努力之诸盟邦,不得不深表遗憾:念及帝国臣民之死于战阵,殉于职守,毙于非命者及其遗属,则五脏为之俱裂;至于负战伤,蒙战祸,失家业者之生计,亦朕所深为轸念者也。今后帝国所受之苦固非寻常,朕亦深知尔等臣民之衷情,然时运之所趋,朕欲忍所难忍,耐所难耐,以为万世之太平。 朕于兹得以维护国体,信倚尔等忠良臣民之赤诚,并常与尔等臣民同在。若夫为情所激,妄滋事端,或者同胞互相排挤,扰乱时局,因而迷误大道,失信义于世界,此朕所深戒。宜举国一致,子孙相传,确信神州之不灭。念任重而道远,倾全力于将来之建设,笃守道义,坚定志操,誓必发扬国体之精华,不致落后于世界之进化。望尔等臣民善体朕意。 原文 朕深く世界の大勢と帝国の現状とに鑑み、非常の措置を以て時局を収拾せむと欲し、茲に忠良なる爾臣民に告ぐ。 朕は帝国政府をして米英支蘇四国に対し、其の共同宣言を受諾する旨、通告せしめたり。 抑々、帝国臣民の康寧を図り万邦共栄の楽を偕にするは、皇祖皇宗の遺範にして朕の拳々措かざる所、曩に米英二国に 宣戦せる所以も、亦実に帝国の自存と東亜の安定とを庶幾するに出て他国の主権を排し、領土を侵すが如きは固より朕が

二战后日本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20世纪末,日本在55年的时间里,实现了经济上的腾飞,同时教育也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现代的教育体系.回顾其教育历程,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战后到50年代中期; 2.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 3. 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 4. 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末. 1.战后到50年代中期.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战败国日本的教育面临教育体制的彻底改革.日本文部省在9月15日发表了《建设新日本教育方针》,宣布建设和平的国家,道义的国家,但是同时提出"更加努力保护维持国家体制".为此,GHQ针对战后日本的教育改革相继发布了"四大指令",清除国家神道,军国主义的一切行为,停止开设修身,日本历史,地理等具有军国主义色彩的课程,为战后日本教育的改革打下了基础. 1946年11月3日,新的日本宪法公布,强调民主主义,和平主义,放弃战争等.基于新宪法的精神,《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颁布,确立了战后教育的新理念,主张教育机会均等,学制改为6,3,3,义务教育由6年延长至9年,新设了社会科,家庭科,制定《学习指导要领(试行草案)》,教员实行资格制,公务员制,同时废除了旧的"教育敕语",设立了"教育刷新委员会",具有分权性质的《教育委员会法》和《社会教育法》的颁布,逐渐形成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并进的教育体系. 2.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 从"55年体制"(注:1955年,日本社会党左右两派于10月13日合并.受此影响,日本自由党,民主党也于11月15日合并组成自民党.从此日本确立了自民党一党执政的政治体制.因此事发生在1955年,故称为"55年体制".)开始到70年代中期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日本新教育制度的发展时期.在中央集权官僚制教育行政机构的管理下,对教育的内容,教育制度等进行了调整,增设了"德育"课程,提出了教学内容"现代化"的主张.60年代开始提倡"能力主义"教育.另外,还实施了提高教师待遇,教科书免费,奖励就学,振兴私立学校等一系列措施,使日本的中初等教育迅速普及.但是由于日本高速经济成长政策下的产业结构的改造,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教育上的问题也逐渐增多. 3.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 在70年代初,日本的GNP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是泡沫经济的后果也逐渐显露.在普通教育普及的同时,由于高速经济成长对高学力的要求,升入名牌大学的竞争愈加激烈,在"平均主义"教育下,以及多年实行的"知,德,体"——"三育主义"的影响下,为迎合应试需要的"课外补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二战后日本经济

[键入文字] 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二战后日本经济 历史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二战后日本经济,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历史网。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在战后不同时期,日本经济发展有着不同的业绩和表现,但从总体上看,其发展速度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宏观及微观经济效益也令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望尘莫及。日本之所以能够从战败的废墟上迅速站立起来,随之又实现了经济的长期高度发展,这中间既有历史方面的原因,也得益于战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有助于经济发展的条件,还受益于战后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 ①基本前提:日本推行民主化改革,铲除了残余的封建因素。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长达七年,保证了日本领土的完整性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单一性,有利于日本长期稳定发展。美国还对日本进行了以民主、法制为基础的政治改造。 ②美国大力扶植日本。根据“杜鲁门主义”的战略,美国原想通过扶助蒋介石并使之统治中国,再以它为据点进行反共。然而由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革命的胜利,使美国远东的战略破产。于是,日本在美国的亚洲战略中变得重要起来,美国打算使日本替代原来拟想中的蒋介石政权,从而成为其亚洲的反共据点,为了实施这一新战略,为了遏制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美国重新调整了对日政策,放宽了对日本的惩罚,即从削弱日本,转为扶植日本,对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给予大力支持,放弃了对日本战争索赔,撤消了以拆迁日本军事工业作为战争赔偿的计划。 ③日本政府重视科技和教育,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教育成为重要的杠杆。无论是战后最困难的时期,还是60—70 年代高速增长时期,教育始终是政府给予特殊关注的问题。日本政府重视教育,建立和完善了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中高等教育体系,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特别是1956—1978 年期 1

二战后日本经济增长历程GDP

1955-2010年日本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日本统计局 年份名义GDP(亿日 元)名义增长 (%) 实际增长 (%) 名义GDP (亿美元) 年平均汇率(美 元兑日元) 1955 83,695.0 232.49 360 1956 94,222.0 12.6 7.5 261.73 360 1957 108,583.0 15.2 7.8 301.62 360 1958 115,383.0 6.3 6.2 320.51 360 1959 131,903.0 14.3 9.4 366.40 360 1960 160,097.0 21.4 13.1 444.71 360 1961 193,365.0 20.8 11.9 537.13 360 1962 219,427.0 13.5 8.6 609.52 360 1963 251,132.0 14.4 8.8 697.59 360 1964 295,413.0 17.6 11.2 820.59 360 1965 328,660.0 11.3 5.7 912.94 360 1966 381,700.0 16.1 10.2 1060.28 360 1967 447,305.0 17.2 11.1 1242.51 360 1968 529,749.0 18.4 11.9 1471.53 360 1969 622,289.0 17.5 12 1728.58 360 1970 733,449.0 17.9 10.3 2037.36 360 1971 807,013.0 10 4.4 2241.70 360 1972 923,944.0 14.5 8.4 2999.82 308 1973 1,124,981.0 21.8 8 4150.15 271.07 1974 1,342,438.0 19.3 -1.2 4591.89 292.35 1975 1,483,271.0 10.5 3.1 4989.81 297.26 1976 1,665,733.0 12.3 4 5622.73 296.25 1977 1,856,220.0 11.4 4.4 6953.96 266.93 1978 2,044,041.0 10.1 5.3 9833.27 207.87 1979 2,215,466.0 8.4 5.5 10007.53 221.38 1980 2,401,759.0 8.4 2.8 10592.57 226.74 1981 2,579,629.0 7.4 3.2 11696.88 220.54 1982 2,706,007.0 4.9 3.1 10864.01 249.08 1983 2,817,671.0 4.1 2.3 11863.38 237.51 1984 3,005,430.0 6.7 3.9 12653.38 237.52 1985 3,204,187.0 6.6 4.4 13432.49 238.54 1986 3,354,572.0 4.7 2.9 19906.08 168.52 1987 3,497,596.0 4.3 4.2 24181.39 144.64 1988 3,739,732.0 6.9 6.2 29182.46 128.15 1989 3,999,983.0 7 4.8 28993.79 137.96 1990 4,300,398.0 7.5 5.1 29700.93 144.79 1991 4,582,991.0 6.6 3.8 34021.16 134.71 1992 4,710,207.0 2.8 1 37190.74 126.65 1993 4,753,811.0 0.9 0.3 42750.10 111.2 1994 4,884,500.0 2.3 0.6 47788.87 102.21

日本二战投降书及影印材料

日本投降书全文(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签字生效) 降书: 吾等,谨代表日本天皇、日本政府及日本皇军总将,兹此接受一九四五年七月廿六日由美利坚合众国政府、中国政府及大不列颠政府于波茨坦协议所拟订的四个条款,和及后由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提出的附款,上述四强下称为联合国。 吾等宣布,日本帝国大本营所属之各地日本军队,暨在日本国控制下之所有军队,向联合国无条件投降。 吾等命令在各地之所有日本国军队,及日本国臣民,终止敌对行为,保存船只、飞机,及非军用财产,防止毁损,并令日本政府各机关,履行联合国最高司令官或根据其指示,所颁发之各项要求。 大本营应立即命一切日本国军队及日本国所控制之一切军队指挥官(无论现在何地)本身及其所属一切军队,着即无条件投降。 吾等命令所有官厅,陆海军人员,遵行并履行联合国最高司令官为受降所发出或根据其委任所发出之一切布告、命令及指示。并令该等人员继续留在各自岗位,执行其非战UF闘任务,以至联合国司令官解除其任务为止。 吾等即发布命令,要求各级人员,诚实履行波茨坦宣言各条项,暨为实施该宣言联合国代表所要求之各条款。并约定天皇、日本国政府及其继任者,同样采取此项措施。 吾等代表日本帝国政府及日本帝国大本营,承诺即时释放现在日本控制下之所有联合国俘虏,及被拘留者。并对之加以保护,供给给养,立即送至指定地点。 天皇及日本国政府之统治权限,为实施受降条款,采取措施时,置于联合国最高司令官限制之下。

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四分,于日本国东京湾上签署。 奉大日本帝国天皇陛下及日本国政府并以其名义。 重光癸 奉日本帝国大本营命令并以其名义。 梅津美治郎 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八分,于东京湾上,为美利坚合众国,中华民国,大英联合王国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暨与日本处于交战状态之其它联合诸国利益,接受上项降书。 联合国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