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师应结合新课改,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综合课程。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化,《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增强了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使其更贴近儿童的生活,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非常重要。只有创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化情境,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

各种活动中实现。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如教学《我要向你学习》,在“什么是真正的取长补短”环节,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再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价值引导。谁有过这样的体验?这是真正的取长补短吗?说说理由。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真正的取长补短应该是大家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可以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多媒体能向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悦耳的音乐,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如在教学《腾飞的祖国》时,我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播放了“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神五成功发射”等精彩的画面,激动人心的画面很快吸住了学生的眼球。学生此时已经形成了一种内

在的驱动力,学生们表示,要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祖国的腾飞发展;学生们兴趣盎然,使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到:只有我们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才能让祖国变得更加强大;只有祖国强大,我们才能过上幸福生活。多媒体通过精彩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在探究活动中自我判断,在实践活动中自我内化,达到品德教育的真实有效。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可以以学习内容为依据,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可以根据男女性别、兴趣爱好,也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如六年级下册《放飞和平鸽》一课,其中有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想想怎样表达自己对和平的向往。这时,可根据学生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成小组,愿意唱歌的为一组,愿意画画的为一组,愿意写倡议书呼吁世界人民珍爱和平生活的为一组,愿意发表演说抒发情感的为一组……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在小组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最后小组间进行展示、评比,选出优胜小组大加表扬。这样,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在教学中,我尽力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保护、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同时,我也会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

学生体育教学心得体会4篇

学生体育教学心得体会4篇 体育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的合作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和谐统一,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合作创新与进步的过程。体育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是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与练习必须密切结合,教师与学生接触频繁,且须配合默契,因此,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感情是否融洽,就显得十分重要。以下是笔我结合这几年来体育教学工作的体会点滴。 教师良好的感情能唤起学生感情共鸣,使师生感情融洽相互信任,教学气氛活跃,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带着爱心去上课。教师处处关心、爱护学生,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多些微笑,多些表扬,表现出教师爱的真情,就会改变过去怕体育老师是因为体育老师“凶”的现象,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和教育学生,“感人心者,莫过乎情。”寓情于教,以情动人是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体育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学的双向活动,也是师生之间通过活动进行情感、兴趣、能力的心理交流。爱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只有师生关系处在关爱、平等、和谐的氛围之中,学生才能直言面对教师,大胆地投人学习之中,去体验、去完成教学任务。比如:上课时天气热,老师就要想到减少学生的运动量,天气较冷时老师应想到学生衣着的厚薄,出汗后是否会感冒,遇到学生头痛发热,教师就应让学生休息。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如果处理得当,就能使学生感到温暖,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一次上课时,突然刮

起了大风,学生直捂着眼睛,我马上命令学生向后转,要求学生背对风站立,自己却走到学生面前顶风而立。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是学生从教师的行动上体会到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尊师之情。 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要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中尽量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各种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与教师一起参与到学习中去,形成一种在自学、自练的基础上相互帮助、相互矫正,共同提高的合作学习环境,把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融人到课堂练习中,让他们在感受体验总结的基础上学习,教师再去指导,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教师要有热心和耐心,体育教学灵活多变,动作复杂,难度较大,学生在学习动作时经常遇到各种各徉的困难,这时学生心中往往产生消极情绪和退缩心理。有些动作学生一时掌握不了,教师千万不可急躁,更不能埋怨,而要满腔热情地帮助,指导学生。比如我在上初二年级实心球掷远课时,首先让学生做模仿练习〔单手、双手掷方法、投、掷、撇、抛、扔)体会用力顺序,让学生带着 __掷远的问题去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总结出了“用力快速、不高不低、动作合理”才能掷得更远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去教正确的方法,讲解投掷的有关原理:(1)

小学体育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体育教学心得体会 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练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来达到体育锻炼目标,让学生体验上体育课的乐趣,这不仅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教学思想,而且能使学生的体育学习变得亲切、自由和欢悦,并能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情感的产生具有很大的作用,体育教学也不例外。有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就能激发其强烈的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是保持旺盛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比如在一节前滚翻教学中这样讲到,孩子们,今天我们来看天。孩子们一听这有什么希奇的,都仰头望着天空。这时老师又说了,只不过今天我们看天的方式有点特别。这下强烈的好奇心可把孩子们吸引住了。怎样看天呢,老师说,我们从胯下看,谁能双手着垫翻过去,并能看到天,谁就是这节课的英雄。听了老师的讲述,学生们个个欲试,谁也不甘落后。因此,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创设情景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发挥他们创造性学习,为终身奠定快乐体育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让音乐走进课堂,促进体育教学氛围 体育课是单调的、重复的练习来锻炼身体的,这是很多人给体育课下的定义。在这里我要对大家说,体育的锻炼可以不这样的。在体育课上我们仍然有美的享受。这就是让音乐走进课堂。比如:随着教

师的讲解、示范,播放轻音乐,在学生练习过程中配播儿童轻快乐曲,在体育课结束部分用音乐舞蹈的形式来结束课程。这样除了增加课堂的愉快气氛外,还能减轻学生运动的疲劳和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这不仅是优质体育课的需要,也是未来体育课的需要。因此,针对体育活动的单调乏味,教师一定要创设欢乐轻松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让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行各种活动,寓教于乐。 三、体育游戏化,增加体育教学兴趣感 很多人认为体育课应该是跑啊、跳啊让学生机械的反复练习。其实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游戏才是他们的乐园。如果体育课的教学机械而无生命力的话,学生是不会感兴趣的,是枯燥乏味而又令人厌烦的。自古以来教师被喻为“辛勤的园丁”,而学生则是是花圃中那一朵朵初绽的小蕾或骄人怒放的鲜花。在体育课中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有些花“无精打采”。他们的“无精打采”也正是因为体育课的枯燥乏味,机械的反复练习。这时,我们只要多费心思尽量用游戏的手段来提高兴趣,使课变得生动多姿,学生听起来就会有滋有味,动起来也会生龙活虎。 四、师生共同参与活动提高体育教学积极性 体育教学是双向多边,复杂的活动。体育教师掌握着教学方向、进度和内容。在体育课中即使有了轻松愉快的音乐和丰富有趣的游戏,教师不参与活动,只是让学生活动,这样的游戏毫无生机,学生玩一会儿就毫无兴趣,我就经常和孩子们一起活动,效果非常理想。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学生品德养成途径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学生品德养 成途径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初中思想品德课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对现阶段的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加强德育工人的实效性,是当代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目标。人的思想品德是在后天教育中逐步形成的,受社会舆论的影响,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所以,对初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应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帮助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培养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感与不屈不挠的道德意志,而形成一定的道德行为。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一定要依据思想品德教育规律,进行有针对性教育。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学生品德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思想认识还不稳定,存在较强的叛逆心理,受外在因素影响较强,容易做出一些过激行为,所以对初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初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校要利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切实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特点 1.教育的长远性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不同,考察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质量不能只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一张试卷只能反映学生认识思想品德理论的程度,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对思想品德的正确认识与学生的行为,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长期的,因此说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有着长远性的特点。 2.参与主体的多元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在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课上,教师不但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学生家长和社会知识也会影响学生的思想认识,同时学生接触的社会人群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与思想品德课结合在一起共同对学生的思想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要求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共同进行。 二、方法分析 1.培养正确观念,有效提高学生思想认识 利用对初中学生讲解道德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帮助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可以正确辨别是非。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笔者依据学生的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师应结合新课改,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综合课程。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化,《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增强了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使其更贴近儿童的生活,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非常重要。只有创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化情境,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

各种活动中实现。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如教学《我要向你学习》,在“什么是真正的取长补短”环节,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再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价值引导。谁有过这样的体验?这是真正的取长补短吗?说说理由。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真正的取长补短应该是大家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可以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多媒体能向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悦耳的音乐,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如在教学《腾飞的祖国》时,我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播放了“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神五成功发射”等精彩的画面,激动人心的画面很快吸住了学生的眼球。学生此时已经形成了一种内

九年级思想品德课评课

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灿烂的中华文化》评课稿 长汀进修学校涂联营 听了陈坤秀老师的课之后我受益匪浅,觉得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下面我着重谈谈对这节课的看法。 一、评教学目标: 陈坤秀老师能充分理解教材,把握教材,课中能紧紧围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去选取材料和开展活动。如活动“中华文化的表现形式”、“分析中华传统美德”的设计都体现这一点。 二、评教学重、难点: 陈坤秀老师借助新教材提供的平台,根据初中生好奇善动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有条理、轻松愉快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了重难点,基本达到了课前预期的目的。 三、评教学方法: 陈坤秀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学中将讨论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融为一体,通过观看图例、情景分析等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了知识,扩大了知识容量,使学生在一节课中掌握或接触了更多的知识。 四、评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中,陈坤秀老师创设情境,通过复习八年级上册《多元的文化地球村》引出主题,这样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兼顾了复习与新课的关系。 2、陈坤秀老师在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这方面做的比较好。她能围绕学习目标,出示了精心设计的六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教材,学生的阅读要图文结合,边读边思,读不懂的地方可以作出标记。 3、陈坤秀老师能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内基础知识与课外热点相融相通,坚持理论联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真正让学生走向社会,把时事请进课堂。使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展开有效的学习,通过对生活的感受和体悟,激发学生初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关注社会现实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很轻松的理解了中华文化的影响。例如用热点“玉树地震”揭示中华传统美德课题,引发起学生的共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郭玉娥老师因势利导、引入新课的学习,为后面的活动做好了铺垫。以上是我认为陈坤秀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所呈现给我们的闪光点,更是值得我们所有教师学习的地方。下面就不足之处提几点本人的粗浅认识: 1、个人认为导入新课部分如果能紧凑些就更好了 2、在学生自学时,陈坤秀老师进行了自学督查,行间巡视,但我觉得做得还不够,我认为老师应该全身心的融入师生自学合作这一环节。 3、学生活动面还不够广。在课堂反馈上要多鼓励让学生大胆讲,有疑难的地方可让学生补充讲,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4、教学语言显得略多,一讲到底满堂灌。不给学生自读、讨论、思考交流时间,还留有传统教学的影子。 5、还不能完全与学生实现换位思考,提出适切的问题; 6、板书设计不够严谨。

小学体育心得体会

小学体育教学心得体会 杜磊 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练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来达到体育锻炼目标,让学生体验上体育课的乐趣,这不仅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教学思想,而且能使学生的体育学习变得亲切、自由和欢悦,并能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情感的产生具有很大的作用,体育教学也不例外。有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就能激发其强烈的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是保持旺盛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比如在一节前滚翻教学中这样讲到,孩子们,今天我们来看天。孩子们一听这有什么希奇的,都仰头望着天空。这时老师又说了,只不过今天我们看天的方式有点特别。这下强烈的好奇心可把孩子们吸引住了。怎样看天呢,老师说,我们从胯下看,谁能双手着垫翻过去,并能看到天,谁就是这节课的英雄。听了老师的讲述,学生们个个欲试,谁也不甘落后。因此,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创设情景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发挥他们创造性学习,为终身奠定快乐体育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让音乐走进课堂,促进体育教学氛围 体育课是单调的、重复的练习来锻炼身体的,这是很多人给体育课下的定义。在这里我要对大家说,体育的锻炼可以不这样的。在体育课上我们仍然有美的享受。这就是让音乐走进课堂。比如:随着教师的讲解、示范,播放轻音乐,在学生练习过程中配播儿童轻快乐曲,在体育课结束部分用音乐舞蹈的形式来结束课程。这样除了增加课堂的愉快气氛外,还能减轻学生运动的疲劳和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这不仅是优质体育课的需要,也是未来体育课的需要。因此,针对体育活动的单调乏味,教师一定要创设欢乐轻松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让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行各种活动,寓教于乐。 三、体育游戏化,增加体育教学兴趣感

关于小学体育教学心得体会

关于小学体育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体育教学心得体会篇1 从中学到小学执教已近四年,感觉小学体育教学并不简单。与中学学生相比,小学学生思想单纯,好动,组织能力与自我约束性差,课堂上很难管理。一开始,面对那么一大群满操场乱跑、大声嚷嚷的孩子,任凭你喊破了嗓子也站不好队伍,所以,一到上课就发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孩子们的性格与心理有了很多了解,同时加强自身业务素质,不断总结教学经验,逐渐适应并喜欢上了小学体育教学。 现将几点心得总结如下: 一、利用游戏比赛形式培养健康心态 游戏比赛在小学体育教材中占有相当的份量,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体现。游戏深受学生的喜爱,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机。例如,在游戏比赛中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因不服输而与对方发生争执,甚至“动武”;也有失利组的学生互相埋怨,导致受指责的学生产生层场心理而退出比赛。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游戏教学的正常进行,而且还伤了同学之间的

和气。这时,我就要抓住这一契机,耐心地教导学生特别是有偏游倾向的学生认识游戏比赛的意义,正确看待比赛的成败,批评有碍团结的不良倾向。 二、培养善于接受意外事实的能力 任何人从事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同样,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也难免会遇到挫折。便如,在一场校际拔河比赛中,因我发现一名外班的学生参与了某班的比赛,故大声斥责,结果使该班的学生转移了注意力而导致失败。这种由于决心书外因素造成的失利使学生难于接受,情绪非常恶劣。对于这种意外事情的发生,我要主动地向学生说明真相,讲清道理,充分肯定他们的实力,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并提供再赛的机会。同时还可以通过我国运动员参加世界大赛出师不利的典型事便来教育学生,使学生了解任何比赛都可能存在一定的意外,包括裁判不公等,培养学生接受意外事实的能力,从而增强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力。 三、利用小组活动形式,培养乐于合群的性格 性格是个性的核心要素。良好的性格对于学习具有重要影响,而人的性可知与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联系。小学阶段是性格形成期,我们应当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使他们乐于交往,兴趣广泛,与人和谐相处和积极进取。如在体育分组活动中,常会发现个别学生不愿参与活动,只是

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程如同一股春风,带着久违的清新吹进了课堂,洋溢着人文气息的新理论更是涤荡着我们的心怀。8月,我来到民乐三中参加体育教师的培训。虽然,这次培训是在,孩子在无人照顾的情况下。自已要进步,要跟上新课改的步伐,就要去学习的念头来到了这里学习。 首先,李老师对课程改革做了回顾,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进行了阐述。面对社会的发展,我们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必须遵循体育教学的规律,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然后,对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的构建以及编写依据、体育教学方法与体育教学行为的区别、评价体系的变化等方面做了详尽的讲解。 其次,李老师重点讲解了,当前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问题分析和当前体育教学方法带来的利与弊等。重点证讲解了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并结合教学实际,在新课改下的体育课教学方法,学生学法.怎样评课等,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等内容。对我今后的学习有了更大的帮助。 再次,由学院的高中语文教研员杨翠玉老师,讲解了关于体育课的教学反思的写法,并要求教师们动手写一写,举例说明了课改的关键是什么,教师角色转变和要提高自身的素质,重点讲解了,怎样提高体育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在科研研究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如本质的东西,论文的抄袭性,要有自已的独立风格,个性,和实效性。 培训的刘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一堂风格各异的体育实践课。张老师的亲和力、林老师的严谨、李老师的优美姿态及王老师的幽默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表达了他们对新课程的理解。体育课堂教学必须有实实在在的技能技巧教学。所谓“愉快”就必须先“痛”而后“快”,否则谈何“愉快”! 通过学习重新认识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深刻内涵,通过老师的举例,对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组织,有了重新的认识和理解。在看、听、讨论中,使过去的体育课非常的单一,课堂上教师就是全权代表,教什么,学什么,学生没有主动权,学生与教师之间是很被动的。我们和老师一起学习和研讨,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我们体育教师的观念转变,把适应新的课程方法和理念应用到我们的教学中,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达到我们的追去的"让学生在乐中求学,在学中取乐"。 学习的时间是短暂的,虽然身体很累,但留给我的收获却是无穷的,头脑是充实。通过学习,我收获了很多平时很难了解到的经验和教学方法,通过学习让我更深的认识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体育课的乐趣,也对教好新教材充满信心。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为做一名优秀的体育老师而努力通过这次培训我们对体育又有了新的熟悉,对体育教学又有了新的思考。体育不是简单的技能教学,更不是健康知识的说教。而应该是在身体练习的基础上轻松地学、快乐地练、主动地思考。我们只有多反思、多总结,不断探索新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学习不断进步自身的素质以适应社会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在课堂中的有效教学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在课堂中的有效教学 发表时间:2019-04-08T11:55:38.98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6月1期作者:李怡珂 [导读] 中学生思想品德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由于其思想性,时代性强,而且又是理论性很强的科目,普遍存在着老师难教,学生厌学,教学课堂混乱,教学质量不高的现象。新课程改革以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成了教师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为了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尝试用新课改理论联系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如:明确教学目标,做好情境导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随常训练,方能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李怡珂广西柳州市鱼峰区雒容中学 545616 【摘要】中学生思想品德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由于其思想性,时代性强,而且又是理论性很强的科目,普遍存在着老师难教,学生厌学,教学课堂混乱,教学质量不高的现象。新课程改革以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成了教师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为了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尝试用新课改理论联系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如:明确教学目标,做好情境导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随常训练,方能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关键词】有效性;情境导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随堂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6-001-01 中学生思想品德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由于其思想性,时代性强,而且又是理论性很强的科目,普遍存在着老师难教,学生厌学,教学课堂混乱,教学质量不高的现象。新课程改革以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成了教师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为了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尝试用新课改理论联系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如:明确教学目标,做好情境导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随堂训练,方能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文章要写好开头,乐章要奏好序曲,好戏要演好序幕,电影要拍好开场,以致先声夺人,激发读者或听众的兴趣和注意力。那么,一堂成功的思想品德课如何一开始就将学生吸引住?我认为课堂导入是至关重要的。 一、明确教学目标,做好情境导入设计 在进行准备时,作为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并能够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进行有效备课。同时教学需要充分了解学生情况,能够结合学生实际进行课堂设计,这是备课环节的重、难点内容,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工作。比如,在《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的课堂导入中,我是这样设计的:教师出示两张照片,一张以蓝天、白云为背景,鸟儿在天空自由飞翔,人们在碧绿的草地上尽情欢畅。另一张照片是干枯的田地,枯萎的树木,灰色的天空,高大的烟囱……通过照片对比,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想,并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蓝天白云,地球上没有了生命,世界会是什么样子?这种导入,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突,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是很成功的。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教师可以通过讲讲故事、视频导入、图片展示等等的形式创设情境,有时刚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思想品德课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合作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应具备的基本生存能力,我们应在课堂学习中引入有效的合作学习机制,给孩子们选择好合作学习的内容,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学习合作。这样,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才能得以培养和提高。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它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使各小组成员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有便于开展组际之间的竞争,提高教学质量。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情况,选择有意义的内容,利用恰当的时机,开展适当次数的合作学习。因此,科学地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合理分组。许多教师认为,让多个学生组成一组共同完成任务,这就是合作学习。其实,组成小组只是形式,而实质在于小组是怎样构成的,合理分组才能达到有效合作学习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多是采取异质分组的分组原则。每个合作小组的内部成员在性别、性格、学习成绩等方面要具有差异,这样才能保证在学习中,各个同学各尽所能、互相帮助,并且得到不同的锻炼。而各组之间,为了体现组间竞争的公平性,每个组的总体实力应该尽量保持一致。成功的合作小组分组并非“强强联合”,而应该是“互补”的,从而实现各小组成员在合作的过程中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二)学习交流展示,教师点拔。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倾听、质疑、评价、整合”这些基本的合作技能。小组交流时要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好评价。同时还要善于陈述自已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各种不同意见难以统一时,学会保留自已的见解,以便在大组进行探讨。 三、注重复习和练习反馈 要注重复习以及练习的过程,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关键因素。复习是教学工作的常规环节。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是以老师,以知识为主体,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通过大量的重复的练习强化记忆。往往整个复习过程学生疲惫不堪,结果收效甚微。更使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严重脱离,不能学以自用。素质教育提倡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注重知识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平时要把巩固基础知识作为第一要义,狠抓基础,注重知识联系,构建知识体系。通过知识体系的结构,可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全文的内容要点。避免了学生只孤立地掌握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现象。 总之,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之外,应设法教会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方法,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情感,与学生一起去探索真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真正做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使一堂的思想品德课更有效,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浅谈小学品德课堂有效教学探索

浅谈小学品德课堂有效教学探索 发表时间:2013-06-08T10:47:10.297Z 来源:《中国教育教学理论研究》2013年3月供稿作者:赵亚华[导读] 小学品德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载体。 赵亚华(大名县明德实验小学河北大名 056900) 小学品德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载体。如何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充分发挥德育的“显性”功能,笔者认为,应该精心打造“课堂”这一活动教学的重要空间,更好地让品德课程释放其独特的育人魅力。 1.丰富的教学语言,让学生心灵共鸣 教学语言技能是教师传递信息,提供指导的语言行为方式,它不独立存在于教学之中,却是一切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教学行为。教师以丰富的语言进行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可以很好地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架设起沟通的桥梁,引领学生在课堂审美过程中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取教益,为魅力课堂奠基。 2.有效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乐在课堂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可见,生活实践是品德教育的源泉。因此,在品德课堂中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体验生活、领悟道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优化课堂教学的手段。 如教授《我会打电话看电视》一课时,笔者采用实物模拟情境,创设一个话题,让两名学生拿着座机互打电话,学生兴趣盎然,因为这一情境承接了他们的生活基础。活动过程中,问题也一一呈现:打电话时,你注意礼貌了吗?通话时间太长有什么影响?遇到有人拨错电话,你怎么处理?这样,学生在玩中学,乐在其中,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 在教授《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时,笔者又采用了媒体再现情境的方法,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来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让学生观看自己一天的生活中有哪些人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天蒙蒙亮,清洁工为我们清扫街道;上学路上,交警叔叔忙着指挥交通;校门口,老师已经早早地迎接着我们的到来;食堂工人为我们运送饭菜……平时熟视无睹的画面再次呈现在学生眼前,并让学生讨论,我们的生活能离得开他们吗?没有他们的劳动,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呢?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是他们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应该尊重他们的人格,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情境的创设要紧紧围绕课程主题、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思想实际。至于究竟是采用角色模拟,或者问题辩论等何种形式,要应需而设,不可牵强附会,追求形式上的热闹。只有具备较强针对性的生活情境,才能让学生乐在其中,触动心灵,品德课堂才会焕发魅力。 3.拓展学习时空,让学生走进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生活性、活动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它是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的,自然即课程,自我即课程,生活即课程。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可以根据活动主题与学生实际、当下具体情况等灵活机动地安排。如教授二年级下册《春天在哪里》一课,笔者会根据当时的天气情况进行教学设计。碰上阴雨天,我让学生走出教室,站在走廊上,观察春雨,感受“春雨绵绵,润物无声”、“春雨日时,草木怒生”的意境。若是遇到春光明媚的好天气,我会带上学生,走出教室,在学校周围寻找春天,花圃里、柳树下、操场边,到处都留下了春姑娘的足迹。仅与学校一墙之隔的居民家的桃花,开出粉红一片,更带给学生意想不到的惊喜。这时候的学生是最兴奋的,沐浴在美妙的春色中,身心得到舒展与净化,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对教师而言,还需多讲吗?此时无声胜有声,就让学生自己去听、去看、去摸、去闻、去想。教学《春天的种植》一课时,课堂又可以延伸到学生自己的家,告诉学生按照老师所教的方法,在自家院子或花盆里种上小植物,过段时间带回教室,大家一起观赏。在某一天,教室里成了植物园,一棵棵小苗长出来了,长高了。有小花,有大蒜,有赤豆 ……这样的开放性教学,给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 4.适当的奖励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 评价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成长与进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教师应关注每位学生的活动过程,重视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和行为表现,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 笼统的表扬会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某个胆小的学生回答问题声音比平时响亮了点,与其夸张地说“你真棒”,还不如告诉他:“噢,原来你的声音很好听。”有针对性的评价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会觉得老师很在意他,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教师夸讲学生时,可以试试这样说:“你小小年纪就懂得关心帮助同学,在班上一定有很多好朋友,老师祝贺你赢得友谊。”“你画的春天真美,这只小燕子好像要从画纸上飞出来了,你愿意展示给大家看看吗?”“你在游戏中能遵守规则,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小朋友找你玩。” 类似这样描述性的语句以及学生由此得出的积极结论是精神健康的基石,学生能从中体验到自信。低年级学生除了精神激励外,还需要教师给予一些实物奖励,使评价的激励性更加直观、具体和长效。如适当地奖励些一些学生喜欢的贴画或学习用品等,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品德课程的乐趣,使整个班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有人说:教育方法,没有最好的,没有更好的,只有更适合的。因此,作为品德老师,应占据好品德课堂主阵地,把握教材,合理建构,有序引导,重生活、重体验、重互动、重评价,让课堂情趣盎然,理趣并重,滋养学生的心灵世界,真正实现小学品德课程的有效教学。

初中思想品德课评课稿

初中思想品德课评课稿 听了葛琳丽老师《财产属于谁》后我受益匪浅,觉得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下面我着重谈谈对这这节课的看法。 葛老师的课题是《财产属于谁》,她希望通过情景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法,借助学案和多媒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学习本课知识。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讨知识,使学生能从内心激发出一种自寻快乐的本能,从而达到对学生维权意识的培养和水平的提升。 一、评教学目标: 葛老师能充分理解教材,把握教材,课中能紧紧围绕知识目标、水平目标和情感目标去选择材料和展开活动。活动“分析王某的做法”、“分析小刘的案例”的设计都体现这个点。 二、评教学重、难点: 课标给这个节制定的重点是“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受法律保护”,难点是“财产所有权受到侵害时怎么办”。葛老师在教学中能把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去处理,注重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见这类实际问题时如何实行处理的训练,是符合课标的要求的,也符合教材内容的合理安排,通过学生的讨论、思考,教师的点拨,加上各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地去体会,不但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对重难点的突破,而且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表达水平。 三、评教学方法:

教学中将讨论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融为一体,通过观看动画、情景分析等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用了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手段,拓展了知识,扩大了知识容量,使学生在一节课中掌握或接触了更多的知识。 四、评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中,葛老师创设情境,采用歌曲《越来越好》的片段,引出主题,这样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2.能够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深入浅出,能引起学生共鸣。通过“小文的文曲星借给她人使用出现的种种情况应如何维护”,确认了财产所有权的归属的重要性和实现归属问题的途径。尤其是通过动画《张老汉》明确财产所有权含义时,使学生的兴趣又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读书自学是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自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学生的自学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必须处于教师有效的监控之下。葛老师在这方面也做的比较好。首先她能围绕学习目标,出示了精心设计的六个问题。其次又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限制多少时间,使用怎样的自学方法等。如“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教材,学生的阅读要图文结合,边读边思,读不懂的地方能够作出标记,也能够随时在小范围内实行议论。第三,在学生自学时,周老师认真实行了自学督查,一是监控学生自学的速度和质量,二是要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等

一年级体育教学心得体会

一年级体育教学心得体会 乌拉盖管理区第一小学韩宁儿童的身心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 都有各自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就要贯彻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原则,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一年级的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呢?从教学实践来看,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开展教学活 动。 一、语言活泼、语气亲切 一年级小朋友们活泼可爱,语言也颇具童趣。当然,要 想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让他们都乐于接受体育老师,从而乐于上体育课,教师就不能以成人化的语言来给他们上课。这需要教师俯下身来,与学生接触、交谈,来了解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兴趣爱好,熟悉他们的语言特点,以便更好地和他们“打成一片”。在教一年级学生练习30米跑时, 教师用“看看哪个同学跑得最快、跑得线路最直好吗?”这类语言,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快速跑的基本要求是“直”和“快”,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兴奋度,还让学生感觉到与自己十分接近,从而作出肯定的回答,使学生乐于进行有效的练习。

二、示范形象、讲解生动 教师的教学示范动作要正确、规范,并用生动形象的语 言分析、讲解动作要领。教一年级学生学习队列练习时,教师可以用“看那组同学能最先做到‘快、静、齐’好不好?”来引导学生。教学齐步走练习时,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并要求学生记住“一二三朝前走,左右迈步往前看,两臂前后来摆动,身体正直不偏头”。另外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还可以和学生进行口令互动,比如在教课堂纪律时,教师说:“一二三”,学生紧接着说:“站站好”;教师说:“小嘴巴”,学生就紧接着说“不说话”。这类语言比较生动、形象,简练而有韵律,一年级小学生喜欢听、容易懂、记得牢,有利于学生学习并掌握动作要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内容有趣、教学灵活 在体育教学中结合体育课教学内容,采用一年级小学生 喜闻乐见的趣味性强的练习形式,和灵活多变的器材来组织教学,可以不断保持学生对体育练习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从而调动小学生的练习兴趣。例如教学投掷课时,应充分考虑到器材的多样性。教师可以准备好专业沙包,也可以布置学生自制小沙包,可以利用废弃的羽毛球,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折纸飞机,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课上练习时可以让学生

小学体育教学经验总结

小学体育教学经验总结 姓名:戴本山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丰富多彩的阳光体育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乐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来达到体育锻炼目标,让学生体验上体育课的乐趣,这不仅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教学思想,而且能使学生的体育学习变得亲切、自由和欢悦,并能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情感的产生具有很大的作用,体育教学也不例外。有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就能激发其强烈的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是保持旺盛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比如在一节前滚翻教学中这样讲到,孩子们,今天我们来看天。孩子们一听这有什么希奇的,都仰头望着天空。这时老师又说了,只不过今天我们看天的方式有点特别。这下强烈的好奇心可把孩子们吸引住了。怎样看天呢,老师说,我们从胯下看,谁能双手着垫翻过去,并能看到天,谁就是这节课的英雄。听了老师的讲述,学生们个个欲试,谁也不甘落后。二、让音乐走进课堂,促进体育教学氛围 体育课是单调的、重复的练习来锻炼身体的,这是很多人给体育课下的定义。在这里我要对大家说,体育的锻炼可以不这样的。在体育课上我们仍然有美的享受。这就是让音乐走进课堂。比如:随着教师的讲解、示范,播放轻音乐,在学生练习过程中配播儿童轻快乐曲,

在体育课结束部分用音乐舞蹈的形式来结束课程。这样除了增加课堂的愉快气氛外,还能减轻学生运动的疲劳和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这不仅是优质体育课的需要,也是未来体育课的需要。因此,针对体育活动的单调乏味,教师一定要创设欢乐轻松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让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行各种活动,寓教于乐。 三、体育游戏化,增加体育教学兴趣感 很多人认为体育课应该是跑啊、跳啊让学生机械的反复练习。其实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游戏才是他们的乐园。如果体育课的教学机械而无生命力的话,学生是不会感兴趣的,是枯燥乏味而又令人厌烦的。自古以来教师被喻为“辛勤的园丁”,而学生则是是花圃中那一朵朵初绽的小蕾或骄人怒放的鲜花。在体育课中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有些花“无精打采”。他们的“无精打采”也正是因为体育课的枯燥乏味,机械的反复练习。这时,我们只要多费心思尽量用游戏的手段来提高兴趣,使课变得生动多姿,学生听起来就会有滋有味,动起来也会生龙活虎。 四、师生共同参与活动提高体育教学积极性 体育教学是双向多边,复杂的活动。体育教师掌握着教学方向、进度和内容。在体育课中即使有了轻松愉快的音乐和丰富有趣的游戏,教师不参与活动,只是让学生活动,这样的游戏毫无生机,学生玩一会儿就毫无兴趣,我就经常和孩子们一起活动,效果非常理想。因此,师生共同参与活动是学生快乐体育的桥梁。传统的体育理论认

浅谈中学体育中思想品德教育

浅谈中学体育中思想品德教育 1、中学体育老师的因素分析 中学体育老师素质特征分析:本文较素质分为:思想素质方面、道德素质方面、知识结构方面、能力结构方面四个方面。调查中发现,五所中学的体育老师素质平均都比较高,中等水平的比例略大于高的比例。处在低以及较低水平的老师较少。思想品德教育时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调查:调查发现,大部分体育老师在组织教学方面大多甚至全部采用过班级教学、班组教学的形式,原因是这两种形式在现代教学中比较普及;其次采用分组教学和开放教学的比例也较大,这是教学组织形式中教学质量较高的组织形式,同时也顺应了新课改的要求;个别教学在郑州市中学教学中采用的较少。 中学体育教学内容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资源来源状况分析:所调查的这几所教师全部通过教材来上课的比例高达100%。辅助的其他教育资源中占比例较大的是音像制品,比例约为10-25%,如健美操,广播体操等,需要通过音乐的配合达到教学的良好教育目的;像报刊杂志、电影电视、信息网络、其他教育资源在教学中运用的则较少。 2、中学体育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学生因素分析

中学生性别特征:调查发现男女比例整体上基本持平没有显著性的男女比例失调。中学生对体育思想品德的态度:调查发现大部分中学生是比较喜欢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的,占比174%,很喜欢的学生也占133%的比例,这部分大多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但有些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就比较漠然,持观望态度,占有74%的份额;不喜欢思想品德教育的就比较少占比19%,这些学生大部分是学习不是很突出的学生。 中学生对体育老师素质评价分析:学生对体育老师素质的评价和体育老师对自己的评价的统计结果不尽完全相同。教师素质处在中等和较高水平的占多数,高水平的比例次之;对老师评价低和较低者的比例还是很少的,说明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的。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中学体育教师的学历处于中上等水平,教师研究生及博士队伍较少;中学一级二级较多,但高级教师较少。 (2)体育课实施过程中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的种类较少,缺乏灵活性。课程资源仅局限于教材,其他资源的采用率较低。 (3)中学生的成绩大多处于中等稍偏上水平,另外处理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较弱。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 发表时间:2011-07-25T16:30:59.433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胥洪军[导读]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回归生活为基本趋向。”胥洪军(射洪县官升镇小学,四川遂宁629200)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回归生活为基本趋向。”作为小学课程,所要回归的自然是儿童的生活。课程和教材以生活为其取向,说明它所追寻的是一种真实的教育。 一、关注细节,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扩大学生的生活体验。然而,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又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一般来说,低年级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他们的观察总会伴随着丰富的想象,容易脱离现实生活;中、高年级学生逐步进入观察活动的敏感期,他们会越来越多地观察到细节和变化,因此《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细节展开。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往往容易忽视细节。细微的生活细节正是有实效的道德教育展开的“生长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不放过生活细节的观察生活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还要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通过交流,不断丰富学生观察生活的视角,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细节展开观察,学生对季节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的感受也随之加深。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得到了良好的养成。 二、巧用教材,引领学生叩开生活之门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使用好教材,“推开那扇门”,走进学生的生活。如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中编排的“我们的校园”主题活动。教材用半个页面呈现了一组校园生活场景,有教师办公室、医务室、门房、厕所、饮水处、大队部、图书室。一旁的小兔贝贝说:试着和同学一起找自己学校里的这些地方。每找到一处给自己奖励一朵小红花。教材直接传递给我们这样的信息,通过“找一找”等教学活动,引导刚入学的小学生尽快熟悉学校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也是这样做的。小伙伴们也很快地找到了校园里各处地点。试着想一想,教学真的就这样圆满结束了吗?仅仅找到这些地方还不是教材所要传递给我们的完整意思。对照《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是“内容标准”中“健康安全地生活”的具体要求。在教材中,图画、照片等是教材主要的“语言”形式,教材所要表达的还有很多“言外之意”。如果说图画、照片等呈现的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场景是教材所要表达的显而易见的意思的话,那么探究“言外之意”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好教材的重要环节。 三、抓住问题,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道德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问题的设计上都要重视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当学生的思维被道德情境激活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内在的创新潜能,拓宽认识和思路。老师切忌按自己备课的固定思路去引导学生,应诱导他们从多种角度看问题,同时注意接纳不同的价值观,把握好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尺度。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已有的道德知识去分析所面临的事件或问题,学会在开放的社会现实中灵活解决问题,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这使他们对思想品德学习产生怀疑。因此,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实践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建立起自己的道德标准。 总之,在教会学生做人、提高道德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从学科的特点出发,遵循少年儿童道德形成的规律和心理生理特点,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学观,努力探索德育学科创新教育的有关问题,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个性得到发展,素质得到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