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实验指导

生化实验指导
生化实验指导

实验1 氨基酸纸层析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氨基酸的分离和鉴定,掌握纸层析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层析法又称色谱法。是一项重要的分离技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理化性质的不同,使各组分以不同程度分配在两相中。 层析的种类: 根据原理分为: a 分配层(纸层析) b 吸附层析 c 亲和层析 d 离子交换层析 根据支持物分为: a 纸层析 b 柱层析 c 薄层层析 d 凝胶过滤层析 分配层析的原理:

各种物质在两种互不溶解的溶剂中的分配系数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分配层析用于分离在水和有机溶剂中都可溶的混合物。

一种物质在两相中达到平衡时,在两相中的浓度之比是一个常数。

物质在流动相里的浓度

物质在固定相里的浓度 纸层析:

分配的过程:一部分溶质随有机相移动离开原点进入无溶质区,并进行重新分配,不断向前移动。随着有机相不断向前移动,溶质不断地在两相间进行可逆的分配。由于各种物质的分配系数不同,随展层溶剂移动的速率也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移动速度可用比移(Rf )值表示:

色斑中心至上样原点中心的距离

K D =

图1 氨基酸纸层析示意图

R f =

溶剂前缘至上样原点中心的距离

载体:滤纸

固定相:滤纸吸附的水

流动相:水饱和酚

极性:谷氨酸>丙氨酸>脯氨酸

对于水-饱和酚的溶剂体系,氨基酸极性越小,KD 值越大,Rf值也越大,一定时间内随流动相迁移的距离远,反之迁移距离小。

三、实验材料

仪器

⑴层析缸;⑵层析滤纸;⑶电吹风机;⑸喷雾器;⑹毛细管。

试剂

⑴氨基酸标准液(6mg/mL);⑵氨基酸混合液(6mg/mL)

⑶展层剂:水饱和苯酚溶液。

⑷显色剂:0.3%茚三酮丙酮溶液

四、操作步骤

1、层析滤纸的准备

用铅笔在层析滤纸上距离一端2-3cm处划线并标记点样位置。

2、点样(少量多次)

用毛细管平口端蘸取少量样品溶液,点样于滤纸的相应位置,要求样品斑点直径不超过0.5cm,干燥后再点样,重复3次。

3、展层

将滤纸放入层析缸,使滤纸浸入液面以下,但不要使液面没过点样线。展层50-60分钟,取出,用铅笔绘出前沿线。

4、显色

滤纸吹干,用喷雾器把茚三酮溶液均匀细致地喷洒在滤纸有效面上,吹干。

图2 氨基酸纸层析造作图

五、结果与分析

用铅笔描出色斑轮廓,找出中心点。如果斑点形状不规则或出现明显的“拖尾”,则圈出颜色集中均匀的部分。

计算各色斑的Rf值,对照标准样品,确定混合样品中氨基酸

六、思考题:

1、Rf值的概念、如何计算Rf值以及影响该值的各种因素。

2、纸层析分离氨基酸的原理

3、分析造成色斑拖尾现象的原因。

七、操作注意事项

1、点样量要适当,点样要均匀;

2、尽可能不要用手去触摸滤纸有效面;

3、层析时间根据层析系统的具体情况而定,使分配系数相近的氨基酸分开;

4、喷茚三酮时要均匀、适量,不可过多。

实验2 酵母RNA的提取及组分鉴定

一、目的:

学习稀碱法提酵母RNA的原理与技术。

二、原理:

由于RNA的来源和种类很多,因而提取制备方法也各异,一般有苯酚法、去污剂法和盐酸胍法。其中苯酚法又是实验室最常用的。组织匀浆用苯酚处理并离心后,RNA即溶于上层被酚饱和的水相中,DNA和蛋白质则留在酚层中,向水层加入乙醇后,RNA即以白色絮状沉淀析出,此法能较好地除去DNA和蛋白质。上述方法提取的RNA具有生物活性。工业上常用稀碱法和浓盐法提取RNA,用这两种方法所提取的核酸均为变性的RNA,主要用作制备核苷酸的原料,其工艺比较简单。浓盐法是用10%左右氯化钠溶液,90℃提取3—4h,迅速冷却,提取液经离心后,上清液用乙醇沉淀RNA。

稀碱法使用稀碱(本实验用0.2%NaOH溶液)使酵母细胞裂解,然后用酸中和,除去蛋白质和菌体后的上清液用乙醇沉淀RNA(本实验)或调pH2.5利用等电点沉淀。提取的RNA 有不同程度的降解。酵母含RNA达2.67—10.0%,而DNA含量仅为0.03—0.516%,为此,提取RNA多以酵母为原料。

三、器材与试剂:

1.器材:

①干酵母粉(市售),②鲜酵母(市售),③pH试纸(pH1—10),④台天平(100g)。

⑤烧杯100ml(×1),⑥量筒50ml(×1)、10ml(×1),⑦抽滤瓶500ml(×1)、布氏漏斗φ10cm (×1),⑧移液管0.5ml(×1)、1ml(×2)、2ml(×2)、5ml(×1),⑨离心机5000r·min-1。2.试剂:

①0.2%氢氧化钠溶液:2g NaOH溶于蒸馏水并稀释至1000ml,②乙酸(A·R),③95%乙醇,④无水乙醚(C·P),⑤氨水(C·P),⑥ 10%硫酸溶液:浓硫酸(比重1.84)10ml,缓缓倾于水中,稀释至100ml,⑦5%硝酸银溶液:5g AgNO3溶于蒸馏水并稀释至100ml,贮于棕色瓶中,⑧苔黑酚—三氯化铁试剂:将100mg苔黑酚溶于100ml浓盐酸中,再加入100mg FeCl3·6H2O。临用时配制。

四、操作步骤:

1.RNA的提取:

称取8g干酵母粉于100ml研钵中,干研磨,转入锥形瓶后加入0.2%NaOH溶液40ml,

沸水浴加热30分钟,经常搅拌,冷却后离心5分钟(4000r·min-1)。取上清液,缓慢加入至30ml酸性乙醇中,边加边搅。加毕,静置,待完全沉淀,离心5分钟(4000r·min-1),沉淀备用。

向沉淀中加10%硫酸液10ml,转入锥形瓶中,加热至澄清,将RNA水解,即为水解液,进行组分鉴定。

2.鉴定:

(1)核糖:取水解液1ml,加苔黑酚—FeCl3试剂1ml,水浴加热,观察颜色变化。

(2)嘌呤碱:取水解液2ml,加氨水2ml及5%硝酸银溶液1ml,观察是否产生絮状嘌呤银化合物(有时絮状物出现较慢,可放置几分钟)。

(3)磷酸:取水解液1ml,定磷试剂1ml,水浴加热,观察颜色变化。

五、结果与讨论:

1.所得RNA是否是纯品?如何进一步纯化?

2.RNA提取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有哪些?

实验3 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温度、激活剂、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2.学习检定温度、抑制剂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酶促反应中,酶的催化活性与环境温度、pH有密切关系,通常各种酶只有在一定的温度、pH范围内才表现它的活性,一种酶表现其活性最高时的温度、pH值称为该酶的最适温度、最适pH。

在酶促反应中,酶的激活剂和抑制剂可加速或抑制酶的活性,如氯化钠在低浓度时为唾液淀粉酶的激活剂,而硫酸铜则是它的抑制剂。

本实验利用淀粉水解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产物与碘有不同的颜色反应,定性观察唾液淀粉酶在酶促反应中各种因素对其活性的影响。

淀粉(遇碘呈蓝色)→紫色糊精(遇碘呈紫色)→红色糊精(遇碘呈红色)→无色糊精(遇碘不呈色)→麦芽糖(遇碘不呈色)→葡萄糖(遇碘不呈色)。

所以淀粉被唾液淀粉酶水解的程度,可由水解混合物遇碘呈现的颜色来判断,以此反映淀粉酶的活性,由此检定温度、pH、激活剂、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三、实验器材

试管和试管架、恒温水浴、冰浴、吸量管(1 mL12支、2 mL5支、5 mL4支)、滴管、量筒、玻棒、白瓷板、秒表、烧杯、棕色瓶。

四、实验试剂

1.新鲜唾液稀释液(唾液淀粉酶液):每位同学进实验室自己制备,先用蒸馏水漱口,以清除食物残渣,再含一口蒸馏水,0.5 min后使其流入量筒并稀释至200倍(稀释倍数可因人而异)混匀备用。

2.0.1%淀粉溶液

3.碘液:称取2 g碘化钾溶于5 mL蒸馏水中,再加入1 g碘,待碘完全溶解后,加蒸馏水95 mL,混匀贮于棕色瓶中。

4.1%NaCl溶液

5.1%CuSO4溶液

6.缓冲溶液。

五、操作步骤

1.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取4支洁净试管编号,按下表进行操作(体积单位:mL):试管号 1 2 3 淀粉溶液 1.5 1.5 1.5 稀释唾液 1 1 煮沸的稀释唾液 1

处理方式37℃恒温水浴,

保温10 min

0℃恒温,保温10 min,分一半至4号管,

将4号管37℃恒温水浴,保温10 min

碘化钾-碘液1滴1滴各1滴

现象

2.激活剂、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取4支洁净试管编号,按下表加入各试剂(体积单位:mL):

试管号 1 2 3 4

淀粉溶液 1.5 1.5 1.5 1.5

1% Na Cl 溶液0.5

1%Cu SO4溶液0.5

1%Na2SO40.5

蒸馏水0.5

稀释唾液0.5 0.5 0.5 0.5

处理方式37℃恒温水浴,保温10 min

碘化钾-碘液1滴1滴1滴1滴

现象

六、注意事项

加入酶液后,要充分摇匀,保证酶液与全部淀粉液接触反应,得到理想的颜色梯度变化。

七、问题与思考

1.什么是酶的最适温度、最适pH?它们是酶的特征物理常数吗?

2.激活剂分几类? 氯化钠属哪种类型?硫酸钠对淀粉酶的活性有无影响?

实验4 Vc含量测定---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

一实验目的

1、学习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定量测定维生素C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滴定管基本操作过程

二实验原理

Vc是人类营养中重要的维生素之一,绿色蔬菜和水果中含量很丰富。Vc有强的还原性,在碱性、加热并有氧化剂存在时Vc易被氧化破坏。2,6-二氯酚靛酚在碱性溶液中为蓝色,在酸性溶液中为红色,被还原后变为无色。因此可用2,6-二氯酚靛酚测样品中的Vc含量,Vc 可将染料还原为无色同时Vc被氧化成脱氢Vc,Vc全部被氧化后,滴入的染料使溶液呈淡粉红色。根据消耗染料的量可计算出样品中Vc的含量。

三实验仪器、试剂和材料

仪器:

(1)天平(7)量筒

(2)研钵(8)漏斗

(3)5ml微量滴定管(9)滤布

(4)50ml容量瓶(10)1.0ml、10.0ml吸量管

(5)10ml胖肚吸管

(6)100ml锥形瓶

试剂:

(1)1%草酸溶液:称取10g草酸,加水至1000ml;

(2)2%草酸溶液:称20g草酸,加水至1000ml;

(3)Vc标准液:准确称10 mg Vc溶于100 ml 1%草酸中,即Vc的浓度为0.1 mg/ml;(4)0.05 %的2,6 - 二氯酚靛酚溶液:称取2,6-二氯酚靛酚500mg,溶于300ml含有

104mg 碳酸氢钠的热水中,冷却后,稀释至1000ml ,过滤于棕色瓶中,贮存于冰箱内。 材料 猕猴桃若干

四 操作步骤

1、提取Vc :

称取猕猴桃40g ,加入2%草酸溶液,用研钵磨成匀浆。两层滤布过滤取得滤液,用少量 2% 草酸溶液洗研钵几次,倒入滤渣中,合并滤液,定容至1000ml 。(注意:切勿过量)

2、标准液滴定:

取Vc 标准液1ml 于100ml 锥形瓶中,加9ml 1% 草酸溶液,用2,6-二氯酚靛酚溶液滴定至淡红色。记录所染料溶液的量,计算出1ml 染料溶液所能氧化Vc 的量。

抗坏血酸浓度*消耗抗坏血酸体积

消耗染料体积 3、空白滴定:

取10ml 1%草酸溶液放入锥形瓶中,滴定,方法同2中的操作,作为空白对照。 4、样品滴定:

另吸取两份10ml 样品,放入两个锥形瓶中,分别滴定,方法同2中的操作 。记录染料溶液所用的体积。

五 结果、分析讨论

取两份10ml 样品所用染料溶液体积的平均值,代入下面公式计算100g 样品中还原型Vc 的含量:

(V 1-V 2)×V×M×100

V 1:为滴定样品所消耗染料溶液的平均体积 V 2:为滴定空白对照所消耗染料溶液体积 V : 样品提取液的总体积

V 3:滴定时所取的样品提取液的体积 M :1ml 染料溶液所能氧化Vc 的量(mg ) W :样品的重量(g )

1毫升染料氧化Vc 的质量=

Vc 含量 (mg/100g) =

V 3×W

六注意事项

1、样品提取过程避免与铜、铁接触,滴定过程要迅速,滴定时间不超过2min,样品滴定消耗染料1~5ml为宜,如超出此范围,应增加或减少样品用量。

2、如果样品泡沫过多,可加几滴辛醇消泡。

3、样品中含有色素会干扰对终点的判断。

4、本法只能测定还原型Vc,不能测出具有相同生理功能的氧化型Vc和结合型Vc。

5、用2%草酸溶液制备提取液可有效抑制Vc氧化酶,而1%草酸溶液无此作用。

《生物制药技术》实验指导-实验三、四

《生物制药技术》实验指导 实验三四环素、金霉素的薄层层析鉴定(验证型) 实验目的: 掌握薄层层析的原理,四环素族抗生素的定性鉴定方法。 实验原理: 层析(色谱,chromatograpby)是相当重要、且相当常见的一种技术,在把微细分散的固体或是附着于固体表面的液体作为固定相,把液体(与上述液体不相混合的)或气体作为移动相的系统中(根据移动相种类的不同,分为液相层析和气相层析二种),使试料混合物中的各成分边保持向两相分布的平衡状态边移动,利用各成分对固定相亲和力不同所引起的移动速度差,将它们彼此分离开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称为层析,亦称色谱法。用作固定相的有硅胶、活性炭、氧化铝、离子交换树脂、离子交换纤维等,或是在硅藻土和纤维素那样的无活性的载体上附着适当的液体。将作为固定相的微细粉末状物质装入细长形圆筒中进行的层析称为柱层析(column chromatography),在玻璃板上涂上一层薄而均的支持物(硅胶、纤维素和淀粉等)作为固定相的称为薄层层析(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或者用滤纸作为固定相的纸上层析。层析根据固定相与溶质(试料)间亲和力的差异分为吸附型、分配型、离子交换型层析等类型。但这并不是很严格的,有时常见到其中间类型。此外,近来也应用亲和层析,即将与基质类似的化合物(通常为共价键)结合到固定相上,再利用其特异的亲和性沉淀与其对应的特定的酶或蛋白质。 分配层析在支持物上形成部分互溶的两相系统。一般是水相和有机溶剂相。常用支持物是硅胶、纤维素和淀粉等亲水物质,这些物质能储留相当量的水。被分离物质在两相中都能溶解,但分配系数不同,展层时就会形成以不同速度向前移动的区带。一种溶质在两种互不混溶的溶剂系统中分配时,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后,溶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溶剂中的浓度之比为一常数,称为分配系数。当欲被分离的各种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时,它们就能被分离开。分配系数大的移动快(阻力小)。 薄层层析是以薄层材料为支持物,在密闭容器中,样品在其上展开。当斑点不易为肉眼观察时,可利用适当的显色剂,或通过紫外灯下产生荧光的方法进行观察。通过这种展开操作,各成分呈斑点状移动到各自的位置上,再根据Rf值的测定进行鉴定。薄层色谱法具有分离与鉴定的双重功能,通过薄层图谱与对照品的图谱相比较,除了能鉴出有效成分或特征成分外,还以完整的色谱图作为一个整体对制剂加以鉴别。薄层色谱分析法由于简便、快速,能有效地、直观地反映药品地真实性、稳定性,现已成为药物制剂的鉴别和质量控制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薄层层析是鉴别抗生素的方法之一,层析后进行显色,并绘制层析图谱,根据层析图谱对抗生素进行鉴定。本实验以四环素、金霉素标准品溶液作为对照对发酵液进行鉴定。 材料、试剂和器材: 仪器和设备: 玻璃层析缸;层析板(薄层层析硅胶烟台芝罘区黄务硅胶开发实验厂有售);吹风机;紫外投射仪;离心机(1.5ml转子) 试剂:

生化室作业指导书

生化室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ZTGRY-1-SH-01~61 第1版 审核: 批准:

生效日期:2014年1月1日 梓潼县工人医院检验科

目录

修订页

血清总胆红素(T-BIL)测定 1. 实验原理 血清中的胆红素分为直接(结合)胆红素和间接(未结合)胆红素。大多数方法是在1883年Ehrlich提出的重氮法胆红素测量法1,一些改良的方法已被用来增进反应。这些改良的方法是使直接胆红素直接和重氮化合物进行反应,生成一种有颜色的化合物,而间接胆红素需要一种溶剂,如表面活性剂后才能进行反应。 英诺华总胆红素试剂是钒酸氧化法,PH接近于3时,在钒酸盐及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总胆红素被氧化成胆绿素。此时,胆红素特有的黄色减少,通过测定钒酸作用前后的吸光度的差可求得样品中总胆红素的浓度。 胆红素钒酸胆绿素 2. 标本: 2.1 病人准备:无特殊要求。最好用禁食的标本以减少乳糜血的干扰。 2.2 类型:血清、肝素或EDTA血浆,应避光保存。 3. 标本存放:15~25℃保存可稳定2天;2~8℃保存可稳定7天;-20℃保存可稳定3个月,如冰冻保存,不可反复冻融!。 4. 标本运输:常温条件下避光保存运输。 5. 标本拒收标准:标本溶血、细菌污染、脂血、非避光保存运输的标本。 6. 实验材料 6.1 试剂:英诺华总胆红素试剂盒(试剂1: 4×32ml;试剂2:8ml) 6.1.1 试剂组成 试剂1: 柠檬酸缓冲液88mmol/L 试剂2: 磷酸盐缓冲液50mmol/L 偏钒酸钠3mmol/L SID 见瓶签 6.1.2 试剂准备:液体试剂,直接使用,无需配制。 6.1.3 试剂稳定性与贮存 试剂避光保存于2~8℃,若无污染,可稳定至失效期。试剂有效期为12个月。试剂2必需避光保存。试剂不可冰冻。

(完整word版)生物化学实验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生物化学实验知识点整理 实验一 还原糖的测定、实验二 粮食中总糖含量的测定 1.还原糖测定的原理 3,5-二硝基水杨酸与还原糖溶液共热后被还原成棕色的氨基化合物,在550nm 处测定光的吸收增加量,得出该溶液的浓度,从而计算得到还原糖的含量 2.总糖测定原理 多糖为非还原糖,可用酸将多糖和寡糖水解成具有还原性的单糖,在利用还原糖的性质进行测定,这样就可以分别求出总糖和还原糖的含量 3.电子天平使用 4.冷凝回流的作用: 使HCl 冷凝回流至锥形瓶中,防止HCl 挥发,从而降低HCl 的浓度。 5.多糖水解方法: 加酸进行水解 6.怎样检验淀粉都已经水解: 加入1-2滴碘液,如果立即变蓝则说明没有完全水解,反之,则说明已经完全水解。 7.各支试管中溶液的浓度计算 8.NaOH 用量:HCl NaOH n n = 9.不能中途换分光光度计,因为不同的分光光度计的光源发光强度不同 10.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处于基态,当通过基态原子的某辐射线所具有的能量(或频率)恰好符合该原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所需的能量(或频率)时,该基态原子就会从入射辐射中吸收能量,产生原子吸收光谱。原子的能级是量子化的,所以原子对不同频率辐射的吸收也是有选择的。这种选择吸收的定量关系服从式/E h hc νλ?==。 实验证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物质的吸光度A 与吸光样品的浓度c 及厚度L 的乘积成正比,这就是光的吸收定律,也称为郎伯-比尔定律 分光光度计就是以郎伯比尔定律为原理,来测定浓度 11.为什么要水解多糖才能用DNS 因为DNS 只能与还原糖溶液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棕红色的氨基化合物,不能与没有还原性的多糖反应。 12.为什么要乘以0.9 以0.9才能得到多糖的含量。 13.为什么要中和后再测? 因为DNS 要在中性或微碱性的环境下与葡萄糖反应 实验三 蛋白质的水解和纸色谱法分离氨基酸、实验四 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质浓度 1.纸色谱分离氨基酸分离原理 由于各氨基酸在固定相(水)和流动相(有机溶剂)中的分配系数不同,从而移动速度不同,经过一段时间后,不同的氨基酸将存在于不同的部位,达到分离的目的。 2.天然氨基酸为L 型 3.酸式水解的优点是:是保持氨基酸的旋光性不变,原来是L 型,水解后还是L 型,由于甘氨酸所有的R 基团是氢原子,所以它不是L 型

生化实验操作考核要点(新)

【实验操作考核要点】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组织样品的制备方法,了解其注意事项。 2.了解肝糖原提取、糖原和葡萄糖鉴定与蒽酮比色测定糖原含量的原理和注意事项,掌握其操作方法。 3.正确操作使用刻度吸管和可调微量移液器。 4.熟练运用溶液混匀的各种方法(视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混匀方法)。 5.正确掌握溶液转移的操作。 6.正确操作使用分光光度计。 二、操作考核内容 按百分制计。 1.吸量管操作(20分); 2.可调式微量移液器操作(20分); 3.溶液混匀操作(视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混匀方法)(15分); 4.溶液转移操作(10分); 5.分光光度计比色操作(25分)。 6.整体表现(10分)。 三、操作考核标准 (一)吸量管操作(20分,每项操作5分) 1.执管 要求右手拿吸量管,左手拿橡皮球,只能用食指而不能用拇指按压吸量管上口来调节吸取液量的刻度;吸液、排液整个操作过程吸量管应始终保持垂直。 2.坐姿 要求腰、背保持竖直,看刻度时眼睛保持平视。 3.吸取溶液 吸量管插入液面深度约0.5cm,不能一插到底,也不能插入过浅而吸进空气致使溶液进入橡皮球内;调控吸量管吸取液量的刻度时,吸量管尖应离开液面靠在容器内壁上。 4.排出液体

吸量管尖应靠上受纳容器内壁,让管内溶液自然流出。不能用橡皮球吹压,而且在流净后吸量管尖停靠受纳容器内壁至少3秒。 (二)可调式微量移液器操作(20分,每项操作5分) 1.设定容量值 转动加样器的调节旋钮,反时针方向转动旋钮,可提高设定取液量。顺时针方向转动旋钮,可降低设定取液量。在调整设定移液量的旋钮时,不要用力过猛,并应注意使取液器显示的数值不超过其可调范围。 2.吸液 (1)选择合适的吸头安放在取液套筒上,稍加扭转压紧吸嘴使之与套筒之间无空气间隙; (2)把按钮压至第一停点,垂直握持加样器,使吸头浸入液面下2~3毫米处,然后缓慢平稳地松开按钮,吸入液体,等一秒钟,然后将吸头提离液面,贴壁停留2-3秒,使管尖外侧的液滴滑落。 3.放液 (1)将吸头口贴到容器内壁底部并保持100°~40°倾斜; (2)平稳地把按钮压到第一停点,等一秒钟后再把按钮压到第二停点以排出剩余液体; (3)压住按钮,同时提起加样器,使吸头贴容器壁擦过,再松开按钮。按吸头弹射器除去吸头。 4.压放按钮时保持平稳;加样器不得倒转;吸头中有液体时不可将加样器平放。取液器吸嘴为一次性使用。实验完毕,将取液器读数调至最大量程值,竖立放于支架上。 (三)溶液的混匀(操作流程中下划实线的三处,每项操作5分,共15分)1.肝糖原的提取与鉴定操作中,肝匀浆上清液中加5ml 95%乙醇后的混匀最好用倾倒混匀,也可用滴管或吸量管吸、吹混匀,或用玻璃棒搅拌混匀。 2.肝糖原定量测定中,肝组织消化液沸水浴后全部转入100 ml容量瓶,加水至刻线后的混匀应采用倒转混匀。 3.肝糖原定量测定中,加蒽酮溶液后的混匀,可将试管倾斜约45o再作旋转混匀。因蒽酮溶液(浓硫酸配制)比重大于样品水溶液很多,一加入便沉于管

污水处理生化调试技术方案

污水处理生化调试技术方案 一污泥的培养 方法有同步与异步培养与接种,同步是培奍与驯化同时进行或交替进行,异步是先培后驯化,接种是利用类似污水的剩余污泥接种。 活性污泥可用糞便水经曝气培养而得,因为粪便污水中,细菌种类多,本身含有的营养丰富,细菌易于繁殖。?通常为了缩短培菌周期,我们会选择接种培养。?先说粪便水培菌?具体步骤:?将经过过滤的粪便水投入曝气池,再用生活污水或河水稀释,至BOD约为300-400,进行连续曝气。这样过二,三天后,为补充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和排除由微生物产生的代谢产物,应进行换水,换水根据操作情况分为间断和连续操作。?1.间断操作:?当第一次加料曝气并出现模糊的活性污泥绒絮后,就可停止曝气,使混合液静止沉淀,经1-1.5小时后排放上清液,把排放的上清液约占总体积的60-70%。?然后再加生活污水和粪便水,这时的粪便水可视曝气池内的污泥量来调整,这样一直下去,直至SV达到30%。一般需2周,水温低时时间要延长。 在每次换水时,从停止曝气,沉淀到重新曝气的总时间要控制在2小时之内为宜?成熟的污泥应具有良好的混凝,沉降性能,污泥内有大量的菌胶菌和终生?纤毛类原生动物,如钟虫,等枝虫,盖纤虫等,并可使污水的生化需氧量去除率达90%左右 2.连续操作:?在第一次加料出现绒絮后,就不断地往曝气池投加生活污水或河水,添加粪便水的控制原则与间断投配相同。往曝气池的投加的水量,应保证池内的水量能每天更换一次,随着培奍的进展,逐渐加大水量使在培养后期达到每天更换二次。在曝气池出水进入二次沉淀池后不久(0.5-1)就开始回流污泥,污泥的回流量为曝气池进水量的50%?驯化的方法:可在进水中逐渐增加被处理的污水的比例,或提高浓度,使生物逐渐适应新的环境开始时,被处理污水的加入量可用曝气池设计负荷的20-30%,达到较好的处理效率后,再继续增加,每次以增加设计负荷的10-20%为宜,每次增加负荷后,须等生物适应巩固后再继续增加,直至满负荷为止。?如果被处理工业污水中,缺氮和磷以及其它营养物时,可根据BOD:N:P为100:5:1的比例来调整。?个人认为在此阶段,必要的超赿管路要具备,工艺没设计的可用消防管代替。 而且各种分析要跟上去,和种参数需及时测定,特别是镜检,因为有经验的人可能通过镜检和数据就可以很好的完成任务,另外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比较重要,有些现象要果断处理,有些则需等侍再认定上面是异步法,同步就是在污泥培养过程中,不断加入工业污水,使污泥在增长过程中逐渐适应工业污水的环境,这样虽可缩短培养和驯化的时间,但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又缺实践经验则难以判断问题出在哪一个环节上。 若有条件,就是接种培养,这样可缩短时间,若是相似的污水的污泥,更可提高驯化效果。 二、试运行

华中农业大学《生物化学实验》试卷

华中农业大学本科生课程考试试卷 考试课程与试卷类型:植物生理学实验原理与技术(A)姓名: 学年学期:2008-2009-1 学号: 考试时间:2009--班级: 一、名词解释 ( 每题 4 分 , 共 12分 ) 1. 聚丙烯酰胺凝胶 2. 离心技术 3.可见光分光光度法/反相纸层析 二、填空题 ( 每空 2 分 , 共 42分 ) 1. 反相纸层析法分离油菜不饱和脂肪酸的实验中 ,分离后的不饱和脂肪酸经红氨酸溶液显色后 , 其最终产物颜色是(1),从点样端起层析谱带所对应的脂肪酸依次是 (2) 、(3)、(4)、(5)、(6)。 2. 圆盘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实验中 , 电泳时上槽接电源(7)极 ,下槽接电源 (8) 极 , 电泳开始电流应调节至每管(9)mA, 十分钟后电流调节至每管 (10) mA; 在上槽或样品中加入溴酚蓝是起(11)的作用。 3. 核酸提取过程中 , 将含有 DNA 的溶液置72℃处理 3 分钟,其目的是(12);在淀粉酶活性测定过程中将淀粉酶液置于 70℃下处理 15 分钟的目的是(13)。 4.在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植物组织中的总氮和蛋白氮,有三个主要的实验阶段,它们分别是(14)、(15)和(16)。在第二阶段,若收集三角瓶中的溶液颜色由_(17)变为(18),表明反应完全。第三阶段所用的标准浓度的滴定溶液名称是(19)。 5. DNA 提取研磨时加入的研磨缓冲液的NaCl浓度是(20),研磨时加入SDS的作用是(21)

三、是非判断题 (判断对错,对的标T,错的标F,每题 2 分,共 10 分 ) 1.萌发的小麦种子中含有很高活性的淀粉酶,其中α-淀粉酶不耐热,在70℃迅速钝化。() 2.本学期测定还原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时都用到了斐林试剂,这两个实验中所用的斐林试剂的配方是相同的。() 3.DNA提取中,加入冷乙醇是为了使DNA分子复性变粗。() 4.离心机使用中,要求同一台离心机所用的离心管都有相同的重量。()5.油菜种子硫甙葡萄糖苷的快速分析法中,反应的实质是测定水解硫苷产生的葡萄糖的数量。() 四、问答题(共36分) 1.试述维生素C测定的基本原理及其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2分) 2.简述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基本原理。为什么一些不法商人要在蛋白质制品中加入三聚氰胺?(12分) 3.凝胶电泳法测定同工酶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本学期所作的胶条染色后显示的谱带就是过氧化物同工酶带?(12分)

2015高级生物化学及实验技术试题答案

高级动物生化试题 问答题: 1. 简述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的种类、结构特点及其主要功能。 非编码RNA的种类结构和功能 1tRNA转运RNA(transfer RNA,tRNA) 结构特征之一是含有较多的修饰成分,核酸中大部分修饰成分是在tRNA中发现的。修饰成分在tRNA分子中的分布是有规律的,但其功能不清楚。5’末端具有G(大部分)或C。3’末端都以ACC的顺序终结。有一个富有鸟嘌呤的环。有一个反密码子环,在这一环的顶端有三个暴露的碱基,称为反密码子(anticodon).反密码子可以与mRNA链上互补的密码子配对。有一个胸腺嘧啶环。tRNA具有三叶草型二级结构以及“L”型三级结构,tRNA 的不同种类及数量可对蛋白质合成效率进行调节。tRNA负责特异性读取mRNA中包含的遗传信息,并将信息转化成相应氨基酸后连接到多肽链中。 tRNA为每个密码子翻译成氨基酸提供了结合体,同时还准确地将所需氨基酸运送到核糖体上。鉴于tRNA在蛋白质合成中的关键作用,又把tRNA称作第二遗传密码。tRNA还具有其他一些特异功能,例如,在没有核糖体或其他核酸分子参与下,携带氨基酸转移至专一的受体分子,以合成细胞膜或细胞壁组分;作为反转录酶引物参与DNA合成;作为某些酶的抑制剂等。有的氨酰-tRNA还能调节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2rRNA核糖体RNA(ribosomal RNA, rRNA) 核糖体RNA是细胞中最为丰富的RNA,在活跃分裂的细菌细胞中占80%以上。

他们是核糖体的组分,并直接参与核糖体中蛋白质的合成。核糖体是rRNA 提供了一个核糖体内部的“脚手架”,蛋白质可附着在上面。这种解释很直接很形象,但是低估了rRNA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主动作用。较后续的研究表明,rRNA并非仅仅起到物理支架作用,多种多样的rRNA可起到识别、选择tRNA以及催化肽键形成等多种主动作用。例如:核糖体的功能就是,按照mRNA的指令将氨基酸合成多肽链。而这主要依靠核糖体识别tRNA 并催化肽键形成而实现。可以说核糖体是一个大的核酶( ribozyme)。而核糖体的催化功能主要是由rRNA来完成的,蛋白质并没有直接参与。 3 tmRNA tmRNA主要包括12个螺旋结构和4个“假结”结构,同时还包括一 个可译框架序列的单链RNA结构。tmRNA中H1由5’端和3’端两个末端形成,与tRNA的氨基酸受体臂相似。H1和H2的5’部分之间有一个由10-13nt 形成的环,类似tRNA中的二氢尿嘧啶环,称为“D”环。H3和H4,H6和H7,H8和H9,H10和H11之间分别形成Pk1,pK2,pK3,pK4。H4和H5之间则由一段包含编码标记肽ORF的单链RNA连接。H12由5个碱基对和7nt 形成的环组成,类似tRNA中的TΨC臂和TΨC环,称为“T”环。tmRNA 结构按照功能进行划分可分为tRNA类似域(TLD)和mRNA类似域(MLD),TLD主要包括H1,H2,H12,“D”环和“T”环,MDL则包括ORF和H5,这两部分分别具有类似tRNA和mRNA的功能。tmRNA是一类普遍存在于各种细菌及细胞器(如叶绿体,线粒体)中的稳定小分子RNA。它具有mRNA分子和tRNA分子的双重功能,它在一种特殊的翻译模式——反式翻译模式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它与基因的表达调控以及细胞周期的调控等生命过程密切相关,是细菌体内蛋白质合成中起“质量控制”的重要分子之一。识别翻译或读码有误的核糖体,也识别那些延迟停转的核糖体,介导这些有问

第一人民医院生化检验作业指导书

第一人民医院生化检验作业指导书 1.0 目的 规范管理,保证生化检验质量。 2.0 适用范围 本科室人员。 3.0 职责 3.1科主任和生化组长负责仪器维护和试剂管理。 3.2生化当班人员负责生化项目的检脸。 3.3生化当班人员负责仪器使用情况记录和检验结果记 录。 4.0 工作程序 4.1 仪器和试剂管理 按照中文操作手册,科主任和生化检验组长负责调试、管理和维护仪器,使之处于备用状态。根据仪器要求选用有批准文号合格的试剂,并按试剂要求合理保存试剂。 4.2生化项目和检验时间的安排

由本科室根据临床需要和我院实际情况安排项目和时间, 原则上要求急诊项目能随时检验,其它项目能定时检验。 4.3 检验的实施 4.3.1首先医生应根据患者状况和实际病情开各种检验申请单。 4.3.2护士应按检验申请单的项目要求严格收取合格的标本并及 时送检验科。 4.3.3生化检验人员对标本再进一步确认无误后签名,然后对标 本进行分检、离心等处理,使标本处于待检状态。 4.3.4生化检验人员每天在上机前应检查仪器状态,如果仪器处 于“ stand by ”状态,且无红色报警等异常情况,并确 认正常后才能正式运转,如发现断电或死机等问题应及时 向生化组长或科主任汇报,待排除故障,确认仪器正常, 需重新定标,待通过后方可开机检测。 4.3.5生化检验人员根据标本不同、项目不同,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和试剂说明书及仪器操作规程对标本进行及时,准确检验。 4.3.6生化检验人员正式测定标本前应做质控,质控通过后方可 上机测标本,并将质控结果记录在检验科室内质控记录本

中。生化组长负责项目的编程设定、定标、质控。 4.3.7生化检验人员对检验结果应进行认真核对,审核无误后方 签发报告,对严重异常结果应通知开单医生或科室,及时 了解患者情况,如果病情与结果相一致,基本可以排除操 作中的偶然误差,及时签发报告,如果病情与结果不一 致,应严格检查操作步骤,排除各种操作误差后方可签发 报告,并尽可能要求患者复查。对人为引起标本结果严重 异常者应及时总结经验,防止下次再出现,对仪器引起结 果异常时应及时调校仪器,保证准确检测。凡急诊申请应 在60 分钟内出报告。 4.3.8门诊报告单在发报告单窗口发放,由患者或其亲属 凭发票领取;住院部报告单由科内专人在上午11 点左 右和下午5 点左右发送各临床科室,并由当班医 务人员签收。凡门诊患者非主观原因造成报告单丢 失者,可凭发票到检验科补发报告单,住院患者由主管医 生提出申请,方可补发报告单。 4.4在使用仪器时,使用者应及时记录,发现仪器或结果

生物化学实验重点试题

一、解词 1、总氮量水中各种形态无机和有机氮的总量 2、酶的抑制作用是指在某个酶促反应系统中,某种低相对分子质量的物质加入后,导致酶活力降低的过程。 3、酶的最适温度酶催化活性最高时的温度 4、蛋白质的等电点每个蛋白都存在一个pH使它的表面净电荷为零即等电点 5、盐析增加中性盐浓度使蛋白质、气体、未带电分子溶解度降低的现象 6、蛋白质变性蛋白质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改变,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6、酶的专一性酶对底物及其催化反应的严格选择性通常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学反应或一类相似的反应 7、激活剂能提高酶活性的物质大部分是离子或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8、抑制剂凡能使酶催化活性下降而不引起酶蛋白变性的物质 9、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蛋白质、RNA或其复合体 二、填空 1、球蛋白可在半饱和中性硫酸铵溶液中析出,清蛋白可在高盐浓度溶液中析出。 2、在PH3.0、和9.5时的电场中,卵清蛋白(PI4.6)移动方向分别为负移 动,正移动。 3、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37 4、还原糖与本乃狄试剂共热现象生成生成砖红色沉淀。 5、维生素C也称抗坏血酸,它具有很强还原性 6、用苔黑酚浓盐酸溶液可以鉴定核糖核酸 7、当溶液的PH低于蛋白质等电点时,蛋白质分子带正电荷;当溶液的 PH大于蛋白质等电点时,蛋白质分子带负电荷; 10.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消化终点颜色为清澈的蓝紫色色。 11.蛋白质变性的实质是空间结构被破坏。 12.常用的RNA提取方法有苯酚法、、高盐法等。 13、维持蛋白质亲水胶体稳定的因素是蛋白质颗粒表面的电荷层 和水化膜、 14、蛋白质在等电点时,主要以两性离子离子形式存在;当溶液的P H>PI 时,蛋白质分子以负离子形式存在;当溶液的P H<PI时,蛋白质分子带正离子形式存在。 15、蛋白质分子中氮的平均含量为 5.16% ,样品中的蛋白质含量常以测 氮量乘以 6.25 、即 6 。 三、选择 1、盐析法沉淀蛋白质的原理( ) A 与蛋白质结合成不溶性蛋白盐 B 次级键断裂蛋白质的构象改变 C 中和电荷,破坏水化膜 D 调节蛋白质溶液的等电点 2、以下哪项不是酶的特性() A 酶是生物催化剂,催化效率极高 B 易受Ph,温度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C 能加速化学反应但不改变反应平衡点 D 有高度特异性 3、RNA和DNA的最大紫外吸收值是在() A 280nm B 260nm C 510nm D 620nm 4、.凯氏定氮法使用的混合催化剂硫酸钾-硫酸铜配比为() A 1:3 B 5:1 C 3:1 D 1:1

《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实验指导

《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实验指导 【实验目的】 把握动物组织DNA提取的方法; 把握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鉴定DNA浓度和纯度的方法。 【实验原理】 获得相当纯度和完整性的基因组DNA,可用于DNA酶切图谱、多态性分析、基因诊断、构建基因组文库等。因此,DNA样品质量的好坏将直截了当关系到实验的成败。较理想的DNA样品应达到以下三点要求:①不应存在对酶有抑制作用的有机溶剂和过高浓度的金属离子;②最大程度地降低蛋白质、多糖和脂类分子的污染;③排除RNA分子的污染和干扰。 DNA以核蛋白形式存在于细胞中,提取DNA的原则是即要将DNA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等成分分离,又要保持DNA分子的完整。本实验中,用阴离子去垢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消化破裂细胞膜、核膜,并使组织蛋白变性沉淀,DNA从核蛋白中游离分开;为操纵组织中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对DNA的降解,加入柠檬酸钠或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Na2)以除去兴奋该酶的金属离子,SDS也能使DNase变性失活;蛋白酶K可水解蛋白质,消化D NA酶;分离后的DNA用饱和酚/氯仿抽提除去蛋白质,接着用氯仿抽提以除去DNA溶液中微量酚的污染;最后用无水乙醇沉淀DNA,得到欲提取的基因组DNA。

260nm处DNA有最大吸取峰,测DNA的A260,可运算其浓度。而蛋白质在280nm处有最大吸取峰,可测定A260nm/A280nm比值,检测DNA的纯度,该比值介于1.8~2.0之间。 【实验器材和试剂】 1、动物 小白鼠 2、设备 移液器、台式离心机、水浴箱、陶瓷研钵等;751紫外分光光度计、石英比色皿、洗瓶、滤纸等。 3、试剂 (1)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北京康为世纪生物科技公司):包括Buffer CL、Buffer PP、Buffer GE、RNase A、Proteinase K (7)生理盐水,4℃贮存 (8)无水乙醇、70%乙醇 【操作步骤】 1、制备肝匀浆 迅速处死小白鼠,称取新奇肝脏组织50 mg,用预冷生理盐水洗去血液,滤纸吸干后剪碎组织,将剪碎组织放于组织匀浆器或研钵中研磨,同时加入300 μl Buffer CL。将肝匀浆液放入EP管,加入1.5 μl蛋白酶K,漩涡震荡10 s,55℃孵育直到组织溶解(约1小时)。 2、提取DNA (1)加入1.5 μl RNase A,颠倒混匀,37℃孵育15-60 min。

生化企业化验室设备操作规程概要

化验室设备操作规程

SH220石墨消解仪 一、设备参数 二、操作方法 1、接通电源,打开仪器开关。 2、通过控制面板设定所需温度并按确认键。 3、当实际温度显示屏达到所需温度时,放入样品即可。 4. 实验结束后,关闭仪器电源,等待冷却。 K9840凯氏自动定氮仪 一、设备参数 二、操作方法 1、化学试剂的准备 (1)将蒸馏水加入到蒸馏水桶中,并将瓶盖拧紧。 (2)配置30%~40%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到碱液桶内,并将桶盖拧紧。 (3)配置2%的硼酸溶液,加入到硼酸桶内,并将瓶盖拧紧。 2、调试 将冷却水管接在水龙头上,并打开自来水,检查设备是否漏水。打开设备,换上一个空的消解管和三角瓶,关闭防护门后,选择自动,连续确认三次后,观察设备运行是否正常。

3、检测 设备试运行正常后,关闭防护门,选择"自动",连续确认三次后,对样品进行蒸馏。 三、注意事项 1、仪器使用前首先确认蒸馏水桶、碱液桶、硼酸桶内液体是否充足,如不足需补充。 2、排废液的管路出口要比仪器安放的高度要低,以便排液通畅。 3、仪器长期不用,应将碱液管路中的碱液排除,并加入清水。 YP202N型电子天平 一、设备参数 二、操作方法 1、调水平。 2、开机,按开机键开机,预热30min。 3、样品称量。 4、关机 称量完毕,按关机键关机,拔下电源。 三、注意事项 1、将天平置于稳定的工作台上,避免振动,阳光直射和气流。 2、经常使用天平时,应使天平连续通电以减少预热时间,使天平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如果天平长期不用应关闭电源。

3、天平以保持清洁,谨防灰尘等无钻入天平。不应该放在有腐蚀性气体的环境中。 4、根据天平的使用程度,应作周期性的检查校准。 AL204电子分析天平 一、仪器参数 二、操作方法 1、调水平。 2、开机,按开机键开机,预热30min。 3、样品称量。 4、关机 称量完毕,按关机键关机(或一段时间不用后自动关闭显示器),拔下电源。 三、注意事项 1、将天平置于稳定的工作台上,避免振动,阳光直射和气流。 2、经常使用天平时,应使天平连续通电以减少预热时间,使天平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如果天平长期不用应关闭电源。 3、天平应保持清洁。不应该放在有腐蚀性气体的环境中。 4、根据天平的使用程度,应作周期性的检查校准。 JA2003N电子天平 一、仪器参数

生物化学实验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

生物化学实验 一、名词解释: 分配层析法电泳同工酶酶活性分光光度法层析技术比活力 二、填空题: 1. 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有,,和。 2. CAT能把H2O2分解为H2O和O2,其活性大小以来表示,当CAT与H2O2反应结束,再用测定未分解的H2O2。 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以作为载体的一种区带电泳,这种凝胶是由和交联剂在催化剂作用下聚合而成。化学聚合法一般用来制备_____________胶,其自由基的引发剂是,催化剂是______________;光聚合法适于制备大孔径的_________________胶,催化剂是______________。 4.层析技术按分离过程所主要依据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分类,可分成以下几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5. 使用离心机离心样品前,必须使离心管__________且对称放入离心机。 6. 米氏常数可近似表示酶和底物亲合力,Km愈小,表示E对S的亲合力愈,Km愈大,表示E对S 的亲合力愈。 7. 分光光度计在使用之前必须预热,注意预热及样品槽空时必须_________(打开、合上)样品池翻盖。 8. CAT是植物体内重要的酶促防御系统之一,其活性高低与植物的密切相关。 9. 纸层析实验中,____________形成固定相,____________流动相。 10. 聚丙烯酰胺凝胶是是由和交联剂在催化剂作用下聚合而成的,在具有自由基团体系时,两者就聚合。引发产生自由基的方法有两种:和。11. 层析技术按按固定相的使用形式进行分类,可分成以下几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三、问答题: 1、简述4种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及其原理。 2、简述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的三个不连续及三种物理效应。 3、试分析影响电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 生物化学实验 一、名词解释: 1、电泳:指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向与其自身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方向移动的现象。 2、同工酶:指催化同一种化学反应,但其酶蛋白本身的分子结构组成却有所不同的一组酶。 3、分配层析法:用物质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混合溶剂中的分配系数不同,而达到分离目的的一种实验方法。

生物化学实验理论考试题答案

生物化学实验理论考试题答案 1.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时点样端应靠近电极的哪一端,为什么? 答;电泳时点样端应靠近负极,因为血清中各种蛋白质在PH为8.6的环境中均带负电,根据同性相吸,异性相斥原理,点样端在负极时蛋白质向正极泳动从而实现蛋白质分离。 2.用分光光度计测定物质含量时,设置空白对照管的作用,为什么? 答;空白对照是为了排除溶剂对吸光度的影响。溶液的吸光度表示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但是作为溶剂也能吸收,反射和透射一部分的光,因此必须以相同的溶剂设置对照,排除溶剂对吸光度的影响。 3.简述血清蛋白的醋酸纤维薄膜的电泳原理? 答;血清蛋白中各种蛋白质离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着与自身电荷相反的方向涌动,而各种蛋白质等电点不同,且在PH为8.6时所带电荷不同,分子大小不等,形状各有差异,所以在同一电泳下永动速度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4.何谓Rf值?影响Rf值的因素? 答;Rf是原点到层析中心的距离与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之比。Rf的大小与物质的结构,性质,溶剂系统,层析滤纸的质量和层析温度有关,对同一种物质来讲Rf是一个常量。 5.什么是盐析?盐析会引起蛋白质的变性吗?一般用什么试剂? 答;盐析是指当溶液中的中性盐持续增加时,蛋白质的溶解度下降,当中性盐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蛋白质从溶液中析出的现象。盐析不会引起蛋白质的变性,因为蛋白质的结构并未发生改变,去掉引起盐析的因素蛋白质仍能溶解;一般用饱和硫酸铵溶液进行盐析 6.简述DNS法测定还原糖浓度的实验原理? 答;还原糖与DNS在碱性条件下加热被氧化成糖酸,而DNS被还原为棕红色的3-氨基-5-硝基水杨酸。在一定范围内还原糖的量与3-氨基-5硝基水杨酸颜色的深浅成正比,用分光光度计测出溶液的吸光度,通过查对标准曲线可计算出3-氨基-5硝基水杨酸的浓度,从而得出还原糖的浓度。 7.影响蛋白质沉淀的因素是什么?沉淀和变性有什么联系? 答;水溶液中的蛋白质分子由于表面形成水化层和双电层从而形成稳定的亲水胶

生化制品技术实验指导

《生化制品技术》实验大纲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是《生化制品技术》课程的配套实验,目的是增加学生对生物药物及生物技术制药的感性认识及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要求学生熟悉并掌握生物药物的制备过程和生物技术制药的基本操作方法。 二、适用专业及层次 适用于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学生 三、实验内容和学时分配

实验一牛奶中酪蛋白和乳蛋白素粗品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盐析法的原理和操作。 2.掌握等电点沉淀法的原理和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 乳蛋白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乳品中,合成乳糖所需要的重要蛋白质。牛奶中主要的蛋白质是酪蛋白(caseins),酪蛋白在pH4.8左右会沉淀析出,但乳蛋白素在pH3左右才会沉淀。利用此一性质,可先将pH降至4.8,或是在加热至40℃的牛奶中加硫酸钠,将酪蛋白沉淀出来。酪蛋白不溶于乙醇,这个性质被利用来从酪蛋白粗制剂中除去脂类杂质。将去除掉酪蛋白的滤液的pH调至3左右,能使乳蛋白素沉淀析出,部分杂质即可随澄清液出去。在经过一次pH沉淀后,即可得粗乳蛋白素。 三、实验器材 烧杯(250ml和100ml)、玻璃试管(10mm×100mm)、离心管(50ml)、磁力搅拌器、pH计、离心机、水浴锅。 四、试剂和材料 脱脂牛乳或低脂牛乳、无水硫酸钠、0.1mol/L HCL、0.1mol/L NaOH、滤纸、pH试纸、浓盐酸、乙酸缓冲溶液0.2mol/L (pH4.6)、乙醇。 五、操作步骤

1.盐析或等电点沉淀制备酪蛋白 (1)将50ml牛乳倒入250ml烧杯中,于40℃水浴中加热并搅拌。 (2)向上述烧杯中缓缓加入(约10min内分次加入)10g无水硫酸钠,再继续搅拌10min(或加热到40℃,再在搅拌下慢慢地加入50ml40℃左右的乙酸缓冲液,直到pH达到4.8左右,将悬浮液冷却至室温,放置5min)。 (3)将溶液用细布过滤,分别收集沉淀和滤液。沉淀悬浮于30ml乙醇中,倾于布氏漏斗中,过滤出去乙醇溶液,抽干。将沉淀从布氏漏斗中移出,在表面皿上摊开以除去乙醇,干燥后得到的是酪蛋白。准确称重。 2.等电点沉淀法制备乳蛋白素 (1)将制备酪蛋白操作步骤(3)所得滤液置于100ml烧杯中,一边搅拌,一边利用pH计以浓盐酸调整pH至3±0.1。 (2)将溶液倒入离心管中,6000r/min离心15min,倒掉上层液。 (3)在离心管内加入10ml去离子水,振荡,使管内下层物重新悬浮,并以0.1mol/L氢氧化钠溶液调整pH至8.5~9.0(以pH试纸或pH计判定),此时大部分蛋白质均会溶解。 (4)将上述溶液以6000r/min离心10min,上层液倒入50ml烧杯中。 (5)将烧杯置于磁搅拌加热板上,一边搅拌,一边利用pH计以0.1mlo/L 盐酸调整pH至3±0.1。 (6)将上述溶液以6000r/min离心10min,倒掉上层液。取出沉淀干燥,并称重。 六、结果与讨论 1.计算出每100ml牛乳所制备出的酪蛋白数量,并与理论产量(3.5g)相

12级生物化学实验2期末复习题-考试

12级生物化学实验2期末复习题-考试

生物化学实验(2)理论习题 一、名词解释题 1、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在样品介质和聚丙烯酰胺凝胶中加入离子去污剂和强还原剂后,蛋白质亚基的点泳迁移率主要取决于亚基分子量的大小,而电荷因素可以被忽略。当蛋白质的分子量在15KD到200KD之间时,电泳迁移率与分子量的对数呈线性关系,可以用来测定蛋白质亚基的分子量。 2、电泳:带电颗粒在电场作用下,向着与其电性相反的电极移动,称为电泳 3、层析分离技术:是一种物理的分离方法,利用多组分混合物中各组分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别,使各组分以不同的程度分布在两个相中。 4、吸附色谱法:利用同一吸附剂对混合物中不同成分吸附能力的差异,从而使各成分达到分离目的的色谱法。 5、离子交换层析:以离子交换剂为固定相,依据流动相中的组分离子与交换剂上的平衡离子进行可逆交换时的结合力大小的差别而进行分离的一种层析方法。 6、分配层析:根据一种或多种化合物,在两种不相

融合的溶剂间的分配来分离物质的方法。 7、亲和层析:是利用生物活性物质之间的专一亲和吸附作用而进行的层析方法。是近年来发展的纯化酶和其他高分子的一种特殊的层析技术。 8、凝胶层析(凝胶色谱):混合物随流动相经过凝胶层析柱时,由于各组分流经体积的差异,使不同分子量的组分得以分离的层析方法。 9、电渗作用:指在电场作用下液体(通常是水)相对于和它接触的固定的固体相作相对运动的现象。 10、担体:担体是一种化学惰性的,多孔性的固体微粒,能提供较大的惰性表面,使固定液以液膜状态均匀地分布在其表面。 11、死时间:从进样到惰性气体峰出现极大值的时间称为死时间.。 12、保留时间:被分离样品组分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该组分浓度极大值时的时间,也即从进样开始到出现某组分色谱峰的顶点时为止所经历的时间,称为此组分的保留时间。 13、高效液相色谱法:,以液体为流动相,采用高压输液系统,将具有不同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缓冲液等流动相泵入装有固定相的色谱柱,在柱内各成分被分离后,进入检测器进行检测,

大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初赛试题及答案

大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初赛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实验仪器中,常用来取用块状固体药品的仪器是()。 A. 药匙 B. 试管夹 C. 镊子 D. 坩埚钳 2、托盘天平调零后,在左盘衬纸上置氧化铜粉末,右盘衬纸上置1个5g砝码,游码标尺示数如下,此时天平平衡。则被称量的氧化铜质量为()。 A. 8.3 g B. 7.7 g C. 3.3 g D. 2.7 g 3、用减量法从称量瓶中准确称取0.4000 g分析纯的NaOH固体,溶解后稀释到100.0 mL,所得NaOH溶液的浓度为()。 A. 小于0.1000 mol/L B. 等于0.1000 mol/L C. 大于0.1000 mol/L D. 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4、已知邻苯二甲酸氢钾(KHC8H4O4)的摩尔质量为204.2 g/mol,用作为基准物质标定0.1 mol/L NaOH溶液时,如果要消耗NaOH溶液为25 mL左右,每份应称取邻苯二甲酸氢钾()g左右。 A. 0.1 B. 0.2 C. 0.25 D. 0.5 5、NaHCO3纯度的技术指标为≥99.0%,下列测定结果哪个不符合标准要求?()。 A. 99.05% B. 99.01% C. 98.94% D. 98.95% 6、精密称取马来酸氯苯那敏对照品12 mg,应选取()的天平。 A. 千分之一 B. 万分之一 C. 十万分之一 D. 百万分之一 7、实验室标定KMnO4溶液,常用的基准物质是()。 A. Na2CO3 B. Na2S2O3 C. Na2C2O4 D. K2Cr2O7 8、标定氢氧化钠常用的基准物质是()。 A. EDTA B. K2Cr2O7 C. 草酸 D. 邻苯二甲酸氢钾 9、下列物质可以作为基准物质的是()。 A. KMnO4 B. Na2B4O7·7H2O C. NaOH D. Na2S2O3 10、下列物质中,可以用直接法配制标准溶液的是()。 A. 固体NaOH B. 浓HCl C. 固体K2Cr2O7 D. 固体Na2S2O3

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指导

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实验基本技术操作 一、实验目的 (一)了解实验室规则及注意事项。 (二)学习运动生物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使用及清洗方法。 (三)学习721型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运动生物化学的实验方法基本上是化学的方法,用定量及定性的分析方法来观察机体内物质代谢的规律,所以实验时必须做到定性的洁净及定量的精确,因此实验取样要准确、样品要无污染。 对于相同物质和相同波长的单色光来说,溶液的光密度和溶液的浓度呈正比。配制各种浓度的CuSO4溶液,然后在780nm波长下比色,测定各种浓度的CuSO4溶液吸光度值,并制作曲线图。 三、实验器材 试管、CuSO4溶液、蒸馏水、721分光光度计、移液管、吸耳球等。 四、实验步骤 (一)玻璃仪器的清洗。 (二)使用移液管的移液操作及721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取4支大试管,编号,按表7-1进行操作: 表7-1 CuSO4溶液的测定 以CuSO4溶液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值为纵坐标,将3种不同浓度的CuSO4溶液的光密度值分别点在坐标纸上,通过3点绘制成曲线图,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五、注意事项 (一)玻璃仪器清洗后注意检查,管壁不能留有水珠。 (二)使用移液管吸取液体时一定要缓慢平稳,不要太快、太猛。 六、作业与思考 (一)玻璃仪器的清洗有哪些基本要求? 实验二血红蛋白的测定 血红蛋白(Hb)是红细胞中的一种重要蛋白质,1分子的Hb是由4分子的亚铁血红素和1分子的珠蛋白结合而成的。 Hb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运输氧气(O2)、二氧化碳(CO2)和对酸性物质(H+)起缓冲作用,参与体内的酸碱平衡调节。运动时机体需氧增加,故血红蛋白增加,有利于为组织提供氧气,促进物质的有氧代谢和带走CO2,而且也能起中和酸性的作用。如果血红蛋白下降,氧供应减少,影响运动能力。 运动员安静时血红蛋白值与正常人没有明显差异。一般人Hb的正常值男性为120-160g/L;女性110-150g/L。临床上常用判断贫血的标准,即成年男性低于120 g/L;成年女性低于110 g/L;而14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不论男女,均以低于120 g/L作为贫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