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过程

简论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过程
简论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过程

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过程

有人说21 世纪是女性文学的世纪, 这个说法是否预言了事实只能由未来见证, 但它至少反映了当今世界女性文学的辉煌成就、蓬勃生机和发展态势。女性作家们活跃在文学的舞台上, 从浅表的意义上来说给这个长久以来由男权话语统治的人类精神园地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果实; 从深层的意义上说促进了人类两性间的相互理解与和谐共存, 从而提升了人类的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通过女性文学的发展, 我们可以欣慰地看到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西方女性文学的历程已经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

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伴随着西方社会的变迁。正如艾丽斯·沃克在其著名的散文“寻找母亲的花园”中所说: 我们的母亲和祖母们不是圣人, 而是艺术家, 她们内心有永不停息的创造力。确实, 女性自始自终都拥有艺术的创造力。在西方, 女作家几乎与有文字记载的文学史同在。古希腊文学乃西方文学之滥觞, 其间就有一位与荷马比肩而立的女性——被柏拉图称为“第十位文艺女神”的女诗人萨福。萨福一生写过九卷诗, 但留存下来的只有两首完整的诗和一些残句, 她用简洁自然的诗句写出了自己复杂的心理变化, 受到西方历代诗人的推崇。然而, 嗣后两千年的西方文学史中, 从雅典的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至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顶峰莎士比亚, 再到德国狂飙运动的倡导者歌德, 在一连串我们铭刻于心的名字中间却难见一位女性。19 世纪以前的西方女性要想写出一部天才作品几乎是难以成行的壮举, 因为她连拥有一间属于自己房屋和足够维持生计的钱的最基本愿望都不能得到满足。不是女性失却了她们的艺术天赋, 而是两千年来, 西方女性在男权肆虐的社会里饱受性别歧视, 艺术创造力受到严重压抑。在这样的处境中,虽然也有极少数女性通过写作使自己的才华得到流露, 但其作品往往按照男权标准的衡量而被斥之于经典之外, 最终埋没于岁月的尘封里。

真正意义上的西方女性文学产生于19 世纪。那是随着人权运动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在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及天赋人权等思想的影响下, 从19 世纪30 年代起, 西方开始了一场为女性争取教育、政治、法律和经济等方面权益的女权运动。与此同时, 女性的文学创作也进入了黄金时期, 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和作品。至20 世纪60 年代, 女权运动再度掀起高潮。在对父权制思想文化本身提出质疑的同时, 人们也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女性作家和她们的作品, 不仅重新审视父权制传统下的文学经典, 而且开始研究女性文学的意义。如今, 女性文学在西方的发展已呈波澜壮阔之景观, 从历史到现状、从精神到身体, 从风格到题材, 多元并陈, 色彩各异, 全面地反映了西方女性的生存状况和精神风貌。本文试以时间为脉络, 对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做一简要梳理和评论。

一、西方女性文学的滥觞

西方女性文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但根据目前的史料, 这一时期有名望的作家无一为女性。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在编撰《诺顿女性文学选集》时, 穷尽故纸堆才发现, 英国中世纪留下笔墨的仅有三位女性: 离群索居的女修道士朱丽安, 献身基督教的玛格丽·坎朴, 以及生平事迹不详的朱丽安娜·伯纳斯。文艺复兴时代除了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一世, 有作品见诸于史的还有玛丽·锡德尼·赫伯特——著名诗人菲里浦·锡德尼·赫伯特的妹妹, 英国第一位出版诗集的女性伊莎白拉·惠特尼, 第一位从女性角度改写圣经中人类堕落的故事艾米丽亚·兰叶, 以及伊莉莎白时代最多产的女作家伊莉莎白斯·卡丽, 她17 岁就写作了诗剧《玛瑞姆的悲剧》, 这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由女性创作的全本剧本, 描写了女性面对婚姻和男权的矛盾心理。这些女性作者都与王室宫廷和教会有密

切的关系, 而那里是当时女性唯一能够接受教育的地方。

尽管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妇女的自我意识还很不突出, 但翻看这一时期硕果仅存的女作家的作品, 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女性对平等权利的渴望。如朱丽安将基督定义为母亲, 赫伯特将伊莉莎白女王比作上帝。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被称为欧洲最早的女权主义者的法国15 世纪的女作家克里丝蒂·德·皮桑所著的《女士城》, 该书前所未有地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女儿国, 在那里不同年龄、不同国籍的杰出妇女们聚集一堂, 尽显女性才华与成就。这些内容在当时无疑都具有离经叛道的色彩。西方女性文学起步于17- 18 世纪, 这时期的西方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写到:“18 世纪末的时候就产生了一个变化, ??这个变化比十字军东征或者玫瑰战争更为重要。这变化就是, 中产阶级妇女开始写作了。”尽管在当时, 女性写作大多被主流文学嘲笑和批评, 但作为职业的写作毕竟向为数不多的女性开放, 成为她们可以为自己挣得一点经济收入的途径。这时期在英国出现了第一位职业女作家阿芙拉·贝恩, 还出现了女性主义思想的最初硕果: 玛丽·沃尔斯顿克拉夫特的《为女权辩护》。

在写作体裁上, 17- 18 世纪流行的经典诗歌模式远远不能满足女作家对妇女生活的描写需要, 而小说的形式却很好地适应了这种题材。从那时起, 女性与小说之间就有了特殊的密切关系。在解释为什么19 世纪早期所能阅读到的妇女作品大都是小说时, 伍尔夫指出, 由于“妇女所获得的全部文学训练, 均在于对性格的观察和对情感的分析。几个世纪以来, 她的情感一直受到公用的起居室的种种影响的教化。人们的感情给她以深刻的印象, 个人的关系始终展现在她的眼前。因而, 当中产阶级妇女开始写作时, 她自然就写小说。再者,当妇女成为作家时, 所有的旧的文学形式已根深蒂固, 固定难变。只有小说尚年轻, 运用起来还柔软可塑。”可以说, 女性文学最初的、也是最大的贡献是在小说方面。在此仅举几例: 法国作家拉法耶特夫人的《克莱芙王妃》不仅宣告了“法国式”小说的诞生, 而且书中对人物精微细腻的心理分析还使之成为欧洲第一部完整的心理小说。德拉瑞维尔·曼蕾的《瑞维拉历险记》开创了女性自传体小说的先河。被亨利·菲尔丁称作“小说夫人”的伊莱莎·海伍德是60 余种出版物的作者, 堪称18 世纪最多产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多余的爱情》是英国当时除《鲁滨孙漂流记》之外最畅销的小说, 可谓女性写作畅销书最早的典范。安·瑞德克利夫的《乌尔多福的奥秘》则是哥特小说的经典之作。

由于这部小说的成功, 哥特小说不仅作为一种小说体裁在英国确定了自己的地位, 而且还深刻影响到其它一些国家, 特别是德国和美国的文学创作。如今瑞德克利夫和她的作品已经成为了哥特小说的代名词。

总之, 19 世纪之前的西方女性文学虽未呈洋洋大观的局面, 但女性作家对文学的贡献已经成为西方文学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19 世纪: 西方女性文学的黄金时代

19 世纪是真正意义上的西方女性文学产生的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是一个女性想象力得以驰骋的黄金时代。需要指出的是, 这也是西方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转型时期。在这个世纪里不仅妇女生活状况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女性文学传统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妇女取得的多种成就显耀在世人面前, 以至于到19 世纪末, 所谓的“妇女问题”成了思想家们讨论的主要议题。正如女性主义历史学家瑞·斯特瑞奇所言:“妇女运动的真实历史就是整个19 世纪的历史; 那些年里发生的事情无不与这个进行着的伟大的社会变革有关, 其产生原因也无不与它的影响有关。”就女性文学而言, 作家人数剧增, 涌现了一批才华出众、卓尔不群的女作家和许多经典作品。被伍尔夫称为英国最伟大的四位女作家简·奥斯丁、夏

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和乔治·艾略特, 以及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伊丽莎白·芭蕾特·布朗宁和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等都生活在19 世纪。

然而, 在意识形态领域起主导影响的依然是父权制下的女性观, 妇女仍处于附属男性的地位。所谓理想的女性是纯洁无私、顺从男人、固守家庭的“家中天使”, 而拒绝依附男人或因环境所迫而偏离所谓妇道的则被视为魔鬼。在这种女性观的制约下, 女作家作品中也难以避免地出现对所谓女性美德的宣扬和非“天使”即“魔鬼”的女性形象。如美国作家路易莎·梅·艾可特的小说《小妇人》就是一部教导年轻女孩子如何当好贤妻良母的经典;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中疯女人伯莎·梅森与端庄的简·爱的对比; 伊丽莎白·芭蕾特·布郎宁的“诗小说”《奥罗拉·利》中邪恶的瓦尔德玛夫人与女主人公奥罗拉的对比等等。另一方面, 女作家们由于困惑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异, 表现出了一个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中总结的西方女性文学独特的传统——对疯狂的表现。许多女性作家不仅以疯狂作为主题, 而且是在自身接近疯狂的状态下写出大量描写女性痛苦体验的作品。

19 世纪的西方女性文学较17- 18 世纪显示了更加多样的艺术风格。浪漫主义即是一种。西方19 世纪初盛行的浪漫主义思潮显著影响了当时的女性作家, 描写理想、抒发个人情感、以及对大自然的歌颂也出现在女作家的创作中。英国的多萝西·华兹华斯和玛丽·雪莱即是这样的代表。前者在日记中对大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写, 与其兄长威廉姆·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如出一辙, 而后者的《弗兰肯斯坦》则同其丈夫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一样关注着自由和权威、意志与想象之间的冲突。即使是认为“理智”重于“情感”的小说家简·奥斯丁, 也不得不面对由浪漫主义引发的婚姻中的问题。而在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等作家那里, 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拜伦、雪莱式的英雄浪漫主义痕迹。简·爱对精神自由和地位平等的追求, 既是拜伦式的对个人权利的争取, 又是雪莱式的对社会改革的呼吁; 在罗切斯特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拜伦式的英雄, 而充满反抗精神的简·爱和凯瑟琳当然也可以谓之为拜伦式的女英雄。在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过程中, 女性更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史达尔夫人的《论文学》奠定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理论基础, 乔治·桑的小说则发展了法国的积极浪漫主义。

19 世纪的女作家在揭示与批判社会现实方面并不逊色于男性作家。同时, 她们又以女性特有的敏锐目光和审美意识来观察社会现实。简·奥斯丁的小说以幽微细致、幽默讽刺的笔法描摹了那个时代中产阶级的生活, 从日常平凡的事件中揭示出普遍而深刻的道德涵义。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对19 世纪英国宗教的虚伪和人性的冷酷进行了深刻的揭露。美国女作家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先驱, 它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南部奴隶社会的黑暗与落后, 揭露和谴责了蓄奴制的野蛮与反动, 为唤醒民众反对蓄奴制, 以及推动废奴运动和南北战争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批判社会现实问题的同时, 女作家们更加关注社会现实中女性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她们一方面强烈控诉十九世纪妇女所受的社会压力和痛苦遭遇, 另一方面开始试探着、但又是大胆地描写女性意识的觉醒, 表现女性的深层心理感受。如果说《简·爱》等作品表达了19 世纪西方女性独立的期望与女性性别角色的矛盾, 体现的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女性意识, 那么像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描写女主人公追求婚外恋情的《觉醒》, 夏洛蒂·帕金斯·吉尔曼揭示夫妻关系的性别政治的《黄色壁纸》等那样的作品则从更深层的意义上体现了与父权制格格不入的新女性意识。当然, 女性意识作为男权意志的对立面得到广泛而深入的表现则是进入20 世纪之后才真正开始的。

三、20 世纪的西方女性文学

20 世纪的西方, 女性的权益得到空前增强。各国妇女不仅于20 世纪上半叶全面获得选举权, 而且进入了几乎所有的就业领域。在思想层面上, 女权运动虽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平静下来, 但到了60 年代, 在学生运动和民权运动的激发下, 女权运动再度兴起。这次运动不单强调争取女权, 更重视男女两性的角色分析, 并开始对父权制思想文化本身提出质疑, 出现了许多女性主义的理论著作,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法国思想家兼文学家西蒙·波娃的《第二性》和美国女作家蓓蒂·傅瑞丹的《女性的奥秘》。70 年代, 随着凯特·米勒特的《性政治》的发表,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以一种崭新的批评方式正式出现。与此同时, 西方女性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她们迫切要求以自身特有的生活经历和强烈的自我意识表达心声, 以独特的视野和手法全面阐释妇女从觉醒到抗争, 直到获取解放的历程。毫无疑问, 这100年间的女作家较之以前的女作家数量更多, 成果更丰富, 并且在继续发扬光大西方女性文学的优秀传统之余, 更加凸显现代女性文学的特质——即由女性作为书写主体, 以女性感受、女性视角为基点而挖掘的女性经验。

20 世纪西方女性作家在文学艺术, 尤其是小说艺术手法的创新上可谓功莫大焉。我们知道,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发轫于意识流心理小说。英语文学中的意识流小说始自英国的一位女作家——多萝西·理查逊, 她在以《人生历程》为名的一系列心理小说中, 通过别具一格的手法揭示了女主角米丽安在漫长岁月里流动不已、变幻莫测的意识, 对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从内容到技巧上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革命。弗吉尼亚·伍尔夫更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倡导者。她不仅是意识流小说的主要代表, 也是杰出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和随笔作家, 还是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先驱。英国的梅·辛克莱尔代表作《三姐妹》中, 她使用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方法来探究人物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 这在当时极大地拓展了女性作家的视野。

20 世纪的女性创作与20 世纪的社会政治问题紧密结合, 在表现寻求个人归属、女性自我意识以及个人与国家历史的关系时取得了更加广阔的视野, 同时更细致地表现了女性从恋爱婚姻到生儿育女的生活道路, 以及新一代女性在现代社会里寻求自我的过程中的矛盾心理。如果说19 世纪的西方女性文学在于追求女性独立, 追求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 那么, 20 世纪西方女性文学则是表现独立以后的女性所面对的种种问题。

女性意识与男权文化的冲突是20 世纪西方女性文学的重要题材, 许多女作家都描写了追求自立的女性与男权文化的冲突以及女性的失败。如英国的多里斯·莱辛在其代表作《金色笔记》中就展露了自由女性的不幸, 主人公安娜自诩为“自由女性”, 但是她深切地意识到摆脱男性的约束是一项艰难的任务。另一位英国女作家费·韦尔登以《女魔的生活与爱情》为代表的系列作品也通过对现代女性复杂的生活经历的描写, 揭露父权制传统文化对女性依然施加着的压迫。

20 世纪女性文学在描写女性经验方面可以说进入了一个全方位的境界。美国女作家西尔维娅·普拉斯是第一位把生育的经验写进作品中的作家。加拿大的卡罗尔·希尔兹则透过生活的表面揭示女性生存的本质和意义, 以及女性之间的友谊。英国作家艾瑞卡·琼致力于当代女性心灵的探析, 直面女性对性爱的本能需求, 主张女性勇敢追寻并构建独立自我。20 世纪西方女性文学另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性别意识与文化意识的交融。20世纪后期是多元文化既交汇又冲突的时代。女性作家由于对文化有着特殊的敏感, 往往更能深切地感受它的影响, 因而能更加细致、更加深刻地以自身的文化经历和性别、种族身份来表达不同的女性经验。对具有双重甚至多重文化背景的作家来说, 对与本民族传统文化不同的文化的体验似乎成了激发她们想象力的因素, 她们的创作过程常常也成为寻找身份和发现自我的历程。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关注点是妇女问题, 但同时也关注加拿大文化的独立。她在以《生存》为题的文学论著中主张加拿大摆脱英美文化的影响, 发展自己的文学, 从而振兴加拿大独立的民族精神。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致力于为黑人创作, 探索生活在美国社会的黑人的喜怒哀乐, 寻求美国黑人的文化之根。她向美国社会传达了黑人妇女的声音。其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多挣扎在黑人的信仰和白人的价值标准、传统美国黑人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矛盾与冲突中, 并努力寻求自己的身份和位置。时至20 世纪末, 女性生态文学成了西方

女性文学中重要的一支。女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特别关注也许是性别使然, 须知女性和自然有着天然联盟。因为以男权为中心的世界奉行的是人类中心主义, 在这个世界里妇女和自然同受其害。开创女性生态文学之先河者是美国女作家蕾切尔·卡逊, 她的代表作《寂静的春天》描述了农药灭杀各种生灵, 把一个有声有色的春天变成了荒凉死寂的人间地狱的故事。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也被认为是生态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小说《浮现》让读者对人类杀戮动物的丑恶行径不寒而栗。目前在西方, 女性生态文学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作家和评论家的注意。

总而言之, 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自汩汩细流始, 至今日之汪洋大观, 其变化无不折射出西方社会、政治、文化的沧海桑田。它证明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改变可以使女性对人类社会做出难以估量的贡献; 它也证明了从这个世界另一半人类的视角看过去, 世界则是别一样的天地。

简论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过程

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过程 有人说21 世纪是女性文学的世纪, 这个说法是否预言了事实只能由未来见证, 但它至少反映了当今世界女性文学的辉煌成就、蓬勃生机和发展态势。女性作家们活跃在文学的舞台上, 从浅表的意义上来说给这个长久以来由男权话语统治的人类精神园地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果实; 从深层的意义上说促进了人类两性间的相互理解与和谐共存, 从而提升了人类的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通过女性文学的发展, 我们可以欣慰地看到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西方女性文学的历程已经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 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伴随着西方社会的变迁。正如艾丽斯·沃克在其著名的散文“寻找母亲的花园”中所说: 我们的母亲和祖母们不是圣人, 而是艺术家, 她们内心有永不停息的创造力。确实, 女性自始自终都拥有艺术的创造力。在西方, 女作家几乎与有文字记载的文学史同在。古希腊文学乃西方文学之滥觞, 其间就有一位与荷马比肩而立的女性——被柏拉图称为“第十位文艺女神”的女诗人萨福。萨福一生写过九卷诗, 但留存下来的只有两首完整的诗和一些残句, 她用简洁自然的诗句写出了自己复杂的心理变化, 受到西方历代诗人的推崇。然而, 嗣后两千年的西方文学史中, 从雅典的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至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顶峰莎士比亚, 再到德国狂飙运动的倡导者歌德, 在一连串我们铭刻于心的名字中间却难见一位女性。19 世纪以前的西方女性要想写出一部天才作品几乎是难以成行的壮举, 因为她连拥有一间属于自己房屋和足够维持生计的钱的最基本愿望都不能得到满足。不是女性失却了她们的艺术天赋, 而是两千年来, 西方女性在男权肆虐的社会里饱受性别歧视, 艺术创造力受到严重压抑。在这样的处境中,虽然也有极少数女性通过写作使自己的才华得到流露, 但其作品往往按照男权标准的衡量而被斥之于经典之外, 最终埋没于岁月的尘封里。 真正意义上的西方女性文学产生于19 世纪。那是随着人权运动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在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及天赋人权等思想的影响下, 从19 世纪30 年代起, 西方开始了一场为女性争取教育、政治、法律和经济等方面权益的女权运动。与此同时, 女性的文学创作也进入了黄金时期, 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和作品。至20 世纪60 年代, 女权运动再度掀起高潮。在对父权制思想文化本身提出质疑的同时, 人们也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女性作家和她们的作品, 不仅重新审视父权制传统下的文学经典, 而且开始研究女性文学的意义。如今, 女性文学在西方的发展已呈波澜壮阔之景观, 从历史到现状、从精神到身体, 从风格到题材, 多元并陈, 色彩各异, 全面地反映了西方女性的生存状况和精神风貌。本文试以时间为脉络, 对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做一简要梳理和评论。 一、西方女性文学的滥觞 西方女性文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但根据目前的史料, 这一时期有名望的作家无一为女性。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在编撰《诺顿女性文学选集》时, 穷尽故纸堆才发现, 英国中世纪留下笔墨的仅有三位女性: 离群索居的女修道士朱丽安, 献身基督教的玛格丽·坎朴, 以及生平事迹不详的朱丽安娜·伯纳斯。文艺复兴时代除了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一世, 有作品见诸于史的还有玛丽·锡德尼·赫伯特——著名诗人菲里浦·锡德尼·赫伯特的妹妹, 英国第一位出版诗集的女性伊莎白拉·惠特尼, 第一位从女性角度改写圣经中人类堕落的故事艾米丽亚·兰叶, 以及伊莉莎白时代最多产的女作家伊莉莎白斯·卡丽, 她17 岁就写作了诗剧《玛瑞姆的悲剧》, 这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由女性创作的全本剧本, 描写了女性面对婚姻和男权的矛盾心理。这些女性作者都与王室宫廷和教会有密

西方文化的发展历程教学提纲

西方文化的发展历程 西方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产生了许多变化,具有了丰富多样的特征,但其主流文化仍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统一的趋势。 西方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重要时期,分别为: 古希腊、罗马时期,是西方文化的起源阶段,形成了希腊精神。 中世纪基督教文化时期,西方文化发展的黑暗时期,但形成了西方文化的另一重要支柱——基督教精神。 近代文化时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希腊精神得以复兴,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宗教改革,促使宗教走向市俗化,西方文化两大支柱共存、共荣。 现代文化时期,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科技革命的推动,西方文化走向了现代化,民主主义、科学主义、理性精神占居了统治地位。 下面是西方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基本精神。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西方文化 史家一般认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古希腊是西方人的“家园”。爱?麦?伯恩斯与菲?李?拉尔夫在《世界文明史》中也认为:“在古代世界的所有民族中,其文化最能鲜明地反映出西方精神的楷模者是希腊人。没有其他民族曾对自由,至少是对其本身,有过如此炽烈的热心,或对人类成就的高洁,有过如此坚定的信仰”。伊迪斯汉密尔顿在谈到大希腊时也说,那时创造的艺术作品与所产生的思想观念,直到现在都没有被人们所超越,西方几乎所有的艺术与思想都有他们的烙印。也许这些说法多少有些夸张,但整个西方文化深受古希腊文化的影响是肯定的,希腊精神成为了西方文化的重要精神支柱。 希腊精神的核心是民主精神、法治精神、科学精神和自由精神。 1、民主精神 古希腊精神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它的民主精神。古希腊民主精神的基本原则是主权在民,最高权力属于人民。定期举行的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国家大事都由人民的意志表决决定,任何个人不得凌驾于人民之上。“轮番为治”与公民大会是“主权在民”原则的落实处。人民轮流参加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处理国家事务,审理案件,调解纠纷是为“轮番为治”。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综述

MOUNTAIN FLOWERS 并不是所有的女性写作都是女权主义的,但许多女性主义文本反映了女权主义所关注的问题。在文学批评界,传统的文学批评因为倾向于以男性经验为基础进行普遍性的阐述而受到攻击。传统批评方式认为文学经典作品表达永恒不变的真理,而这种真理不受性别等世俗问题的影响。女权主义者则认为,这种批评方法拒绝承认经典文学作品常常推崇男性价值观和利益,从而使得男性偏见制度化和机构化,女性主义者因此必须提高女性对于性压迫这一事实的觉悟。这一时期的开拓性文学批评作品《性政治》选用了男性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性政治分析的依据,披露了在文学这种父权意识文化产物中的性别偏见和性暴力,解构了经典文学作品中被贬损的女性角色塑造。女权主义者力图通过提倡对于文学中女性形象的重新评价来唤醒人们对于女性价值的再认识。第二次浪潮中早期的女权主义者在揭露文学作品中父权偏见的同时,还努力挖掘和定义女性自己的文学传统,包括寻找和再版那些被湮没被遗忘的女性作家及作品,以及对于女性生活、创造力、风格、体裁、主题、形象等性质的重新定义。随着性别意识的不断加深,女权主义者大力提倡一种抵抗性阅读,其目的在于揭露女性是如何被迫去认同文本中压迫女性的性别偏见的,并且培养一种真正从女性视角进行阅读、拒绝与自己的压迫者合作的女性读者。这种观点在朱迪丝?菲特利(Judith Fetterley)的作品《抗拒性读者》(The Resisting Reader,1976)中得到极为充分的表达。 女性主义质询在人类社会中,妇女为什么总是扮演从属于男性的角色。它关注在历史中妇女的生活是怎样变化的,探讨女性的经验与男性的有什么不同,不管是作为一种实质性的本体论或者心理差异的结果,还是作为历史印迹和社会结构的结果。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女性创作的文学是怎样表达或表现女性生活与体验的特点的。它也研究男性主宰的法则,以了解男性是怎样运用文化来推进他们对女性的主宰的。 从总体上讲,女性主义有一个漫长的政治史,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至少在英美发展成了一种实质性的力量。照玛丽?伊格尔顿(Mary Eagleton)的说法,弗吉妮娅?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当代女性主义论争开创之母”,她宣布了许多后来的女性主义者们争论不休的问题,而且她本人也成了某些论争展开的场地;伍尔夫的两个关键文本对女性主义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即《一间自己的屋子》(A Room of One’s Own,1929)和《三个畿尼》(Three Guineas, 1938)。她关心的主要问题是女性与男性相比在物质上的不利,第一本书集中讨论女性文学生产的历史与社会语境;而第二本则讨论男性权力与职业(法律、教育、医疗等领域)之间的关系。 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她还争论说,女性写作理应发掘女性经验,而不应该只是对两性经验的比较和对照。因此,这篇文章成为探讨女性写作传统可能性的一个早期宣言。伍尔夫对女性主义的主要贡献是,她认识到性别、身份是一种社会建构,能够受到挑战和发生形变。她拒绝“女性主义”意识,要求自己的女性性(femi-ninity)处于无意识状态:“像女人那样写,但是像一个忘记自己是女人的一个女人”(伍尔夫),她挪用了布鲁姆伯里文人圈子里“双 性同体”(androgyny)的性伦理,希望在“男性”的自我实现与“女性的”自我消灭之间实现一种平衡。在这一点上,一些女性主义批评家,特别是伊莱恩?肖沃尔特认为伍尔夫在两性冲突中采取了一种被动的撤退立场,但托里尔?莫娃(Toril Moi)则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解释,她认为这是伍尔夫的一种策略。莫娃借取了克里斯蒂娃把女性主义与先锋派写作结合在一起的观点,提出伍尔夫的兴趣并不在男性与女性写作的平衡上,而在固定的性别身份的彻底移置上,她在自己的现代主义小说中打散了那些固定的观点,从而拆解了本质主义的性别观。 莫娃争论说,伍尔夫反对的只是那种颠倒了大男子沙文主义的女性主义,她对女性写作的独特性有十分清醒的意识。她认为,女性写的之所以与男性写的不同,并不是因为她们在心理上与男人不同,而是因为她们在社会地位上与男人不同。因此,她要写作女性经验的意图就是要发现描写女性生活受到限制的语言表达形式,她相信,当女性最终获得了与男性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平等之后,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她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了。 照哈姆(Maggie Humm)的说法,波伏娃及其《第二性》则成为“第一潮”女性主义的终结。《第二性》显然充塞着第一潮阶段的“物质主义”,但它也认识到两性之间在利益上有广大的不同,并严厉抨击男人在生理、心理与经济上对女人的歧视,从而召示了第二潮女性主义的到来。 此书极为清晰地确立了现代女性主义的根本问题。当一个女人试图界定自己时,她开始时一定说“我是一个女人”;而没有一个男人会说“我是一个男人”。这一事实揭示在“男性的”(masculine)与“女性的”(feminine)之间存在着根本的不对称:男人界定的是人,而不是女人,这种不平衡可以追溯到《旧约》。女人散布在男人中间,没有自己单独的历史,没有自然的团结;她们也不像其他受压迫团体那样结合在一起。女人被铆进了一种与男人不平衡的关系中:他是“一个人”,而她只是这个人的“他者”。男人的主宰巩固了一种屈从的意识形态气候:立法者、牧师、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竭力说明,女人的从属地位是上天的意志,对人世是有利的。按照伍尔夫的说法,女人作为“他者”的假定被女人自己进一步内化了。 波伏娃的著作仔细辨析了性(sex)与性别(gender)的差异,而且看出了社会功能与自然功能之间的互动关系:“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在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的表现形象。决定这种……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的,是整个文明。只有另一个人的干预,才能把一个人树为他者”(波伏娃)。正是与生理学、心理学、生殖、经济等相关的阐释系统建构了那“另一个人”(男性)的在场。波伏娃对“是一个女性”(being a female)与“被建构成‘一个女人’”(being constructed as‘a woman’)作了重要区分,由此她能够在女人只要求打破她们的客观化处境时彻底摧毁父权制。与其他“第一潮”女性主义者一样,波伏娃要求摆脱生理差异获得自由,她也同样不信任“女性性”,这样她也就与一些当代女性主义者划清了界限,后者更多地强调女性身体与无意识的重要性。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综述李丽琴 154

西方文学发展脉络

一、西方文学发展脉络 古希腊-罗马文学 中世纪文学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 十八世纪启蒙主义文学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自然主义与其他文学流派 现代主义文学(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黑色幽默、荒诞派、超现实、新写实、表现主义、存在主义等 从西方文学史的源头——两“希”传统——说起 1 古希腊-罗马文学(世俗人本主义) 海洋文明——“原欲型文化” 人与自然的关系:征服 人:原欲、身体、力量、智慧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瑞典学者认为:“全部希腊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它从人的需要出发,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进步。为了求得人的利益和进步,它同时既探索世界也探索人,通过一方探索另一方。在希腊文明的观念中,人和世界都是对另一方面的反映,都是摆在彼此对立面的、相互照应的镜子。” 2 古希伯来-基督教文学(宗教人本主义) 沙漠文明——“理性型文化” 神:理性、灵魂、顺从、虔诚 人是理性的动物 人与自然的关系:顺从 3 第三传统:北部游牧民族(日耳曼、凯尔特等)旺盛的生命力、好斗性、荒诞神秘 西方文学: 智慧 仁爱 力量三位一体 思考:两希传统特质是二元对立的吗? “神”其实是人性中的理性成分,是人对人的本质理性、精神层面的更高追寻,因此“神”与“人”两个层面共同成就了完整的人,希伯来文化与希腊文化蕴含着对立统一的二元。

两希精神在西方文学史上的碰撞、融合与提升是理解西方文学发展脉络的关键 二、填空 1. 2.神曲三部分:《地狱》、《炼狱》、《天堂》 3.原名《喜剧》,后被薄伽丘改为《神圣的喜剧》 4.荷马的史诗作品两部分《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5.《伊利亚特》贯穿线索是以阿基琉斯的两次愤怒为主线,奥林匹斯山诸神的斗争为副线。阿基琉斯的愤怒是我的主题 6.世界最古老的英雄史诗是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 10.《变形记》作者卡夫卡是表现主义 11.十全十美的悲剧《俄狄浦斯王》 12. 13.希腊悲剧之父是埃斯库罗斯,代表作《波斯人》;《七将攻忒拜》;《祈援人》;《俄瑞斯忒亚》三部曲:《阿伽门农》、《奠酒人》、《报仇神》;《普罗米修斯》三部曲:《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被释的普罗米修斯》、《带火的普罗米修斯》(后两本亡佚) 14.《美狄亚》作者欧里庇得斯 15.西班牙第一部流浪汉小说《小癞子》 21.宙斯三兄弟有宙斯波塞冬哈德斯 22.阿基琉斯的两次愤怒:争夺女俘、帕忒罗克洛斯之死 23. 24.《奥德修记》——“一条绳子”结构 25.卢梭:浪漫主义文学精神之父 26. 27.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 28. 29. 30.古希腊悲剧起源于酒神颂歌队领队的即兴表演,又被称为“山羊之歌” 31.但丁设置的两个老师及象征维吉尔————人间、知识、理性贝娅特丽丝————天国、启示、信仰 名词解释 1. 2.哥特(Goth)的含义 1、哥特人的,哥特族的(指曾入侵罗马帝国的一支日耳曼民族); 2、哥特式建筑的(12至16世纪流行于西欧的建筑风格,以尖拱﹑拱顶﹑细长柱等为特点); 3、哥特派的,哥特风格的(18世纪的一种文学风格,通常以神秘、恐怖、凄凉、衰败为特征); 4、指字体,哥特字体的; 5、指颜色,红与黑。 3. 荷马史诗源于民间,是希腊神话传说集大成者,是欧洲叙事诗的典范和古代史诗的楷模。

西方女性文学与女性自我意识

西方女性文学与女性自我意识 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首先是从自身的感受体验出发,对自己的存在、本质进行思考后,所形成的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一系列认识。尽管每一个女性个体由于生活经历、思考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女性自我意识,但这一意识是在女性探索人的自由本质的过程中形成的,由于女性独特的生理结构和特殊的存在位置,她的自我意识是有别于男性的,她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也体现出了重生理感受、重情感性、具有坚韧性等独特的方式。而这些意识的发展历程通过女性文学作品这个载体,而被呈现在我们面前。女性文本的创造者是女性,体现的是女性的意识,探求的是女性的生存处境和精神解放道路。其核心就是,女作家站在“我就是女人”的立场上,以女性的眼光审视现实,同样,女性读者也是要从这一前提出发来进行阅读和接受。由女性作者和女性读者共同创造的女性文学作品承载着女性对其存在和本质的思考和省察。 一、缺失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女性意识是以阳物缺失的确认为特征的。女性的心理结构,在于对自己性别产生一种痛苦的感觉的心理结构。弗洛伊德在《妇女心理学中》说过:“我们研究女人的性的发展,系由两个已有的概念出发的。第一、和男人

相同,她的体格如果不经过一番奋斗,就不能适应它的机能;第二、决定性的变化在青春期之前就开始发动和完成了。”[1]弗洛伊德对女性心理的界定,其核心在女权主义批评看来,在于一种“阳物妒羡”,这种对女性的分析是以男性的生物学特征为基础的,但他并没有抛弃社会性因素对女性人格形成的影响。弗氏在讨论完女性性别认同的任务之后,试图要进一步回答如何使某种特定的标准价值内在化的问题。特里·依格尔顿指出:“弗洛伊德著作的目的之一就在于帮助我们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去探讨个人的成长。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确实是一个关于个人这个主体如何形成的唯物 主义理论。”[2]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现在这样,父母的作用,抚育儿童的习惯方式,与此相联系的一切意象和信仰,都是文化问题,而在这个社会或这个历史阶段与另一个社会或另一历史阶段之间可能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和历史差别……在这些制度中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一个信念是,女孩和妇女不如男孩和男子,这个偏见似乎把所有已知社会连成了一体。所以说,弗洛伊德对女性性别的分析,并不是简单的生物决定论。 弗洛伊德通过对男女的性别分析得出结论,女性为缺失和不完整的存在,并认为这一特征在女性的心理发展和人格结构及身份的获得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女性因为“阳物”的缺失(生理上),而导致主体性(人格)的不完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肖瓦尔特创作第二个阶段的代表作《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 弗恩的英国女性小说家》不同于埃伦莫尔斯等女权主义批评人士的观点,她认为女性文学传统是源源持续的,不是由仅有的几位著名作家 实现的,这其中还包括名贯古今的作家和被历史遗忘的普通作家。与 此同时,也不能忽视历史上某些女性作家走红一时、转瞬即逝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事实被人们遗忘,造成历代女作家无法搜寻到属 于她们自己的成长历史,因此不得不重新翻看过去,反复地提醒和告 诫自己,女性应当充分增强自己的女性意识。透过维多利亚时代到现 在的英国小说来挖掘女性文学的历史特点,补充几位女性主义代表作 家之间的差距与不同。该书影响深刻,被赋予“时代杰作”之称,其 根本原因在于作品将长期被人们遗忘的英国女性作家的作品进行重读,在继承前人女性作家的优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进行重新剖析,符 合时代潮流,并且手法独到。与此同时,该书将女性文学传统视为一 种“亚文化群体文学”,并指出,女性作家创作受亚文化影响深刻, 具有一定意义。总体而言,可将女性作家的作品划分为三个阶段。其 中最受关注的是女性阶段的创作,不管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史实方面, 都对女性文学史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女性批评要求通过女性自身的 努力重新建立女性文学传统,重新书写女性历史。女性作家们的友好 情谊由此显现,她们呼吁当代妇女增强沟通和联系,携手摆脱父权中 心文化的捆绑与束缚。“女性文学被称之为亚文学,仅仅一个‘亚’ 字就决定了女性在创作时必须顺从、依附于男性的知识、智慧和力量。肖瓦尔特提出了女性的理想化境界,即女性拥有很多金钱,并根据男 性的工作量付给他们酬劳。当然这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想法,所以肖瓦 尔特也提到了双性同体,即沃尔夫在《自己的一间屋》中提出的男女 双性同体论。” 肖瓦尔特认为,女性批评重点在身为作者的妇女,对妇女创作的文学 的发展变化和结构分类进行分析。女性的心理学、语言学等相关问题 都在女性批评课题中进行了解释说明,少数女性作家或女性团体创作

西方文学史

外国文学史 1.请简要分析古希腊神话的基本特征 ①希腊神话是“体系神话”(独尊的主神) ②希腊神话中神与人不仅同形,而且同性 ③在审美仪式上,希腊神话崇拜“力”(力量,技艺,智慧) ④希腊神话偶像崇拜 2.请写出古希腊神话中“俄林波斯圣山上的十二主神”的名字 神与人之父:宙斯 神后:赫拉 海神:波塞冬 冥王:哈德斯 智慧女神:雅典娜 太阳神:阿波罗 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 爱与美神:阿弗洛狄忒 火神:赫淮斯托斯 战神:阿瑞斯 神使:赫尔墨斯 炉灶女神:赫斯提亚 3.请简要粉丝《伊利昂纪》中的阿基琉斯的性格特点: ?阿喀琉斯不仅是希腊名族力量与精神的体现,也是一个典型的西方式的个人英雄,他是 欧美民族心理文化的一个缩影 ?阿喀琉斯除具有史诗英雄共同的特点:如体魄矫健、勇猛善战之外,还具有极其鲜明的 个性:强悍暴烈、凶猛可畏、坦率正直、重荣誉、讲义气、为人坦荡、爱憎分明,同时又蛮横任性、报复心强、心胸有点狭窄和自私,一切以个人为中心,但还有一颗没有完全泯灭的人性。 ?阿喀琉斯是古希腊英雄符码的形象诠释,但这一形象更动人之处在于对这种英雄符码 的解构,在于从英雄面具下隐然路出的同情心,这种同情心的实质是人本主义精神 4.请简要分析《奥德修纪》中奥德修斯的性格特点: ?奥德修斯是荷马史诗中木马计的策划者,西方文学中第一个智勇双全的完人形象,在史 诗中,“诡计多端的”,“饱经风霜的”这两个修饰语表明了这个人物的特点 ?他是西方文学中第一个自我异化和回归本真的英雄 ?他足智多谋、心思缜密、善于自我的伪装,富于选择精神 ?他的内心具有强烈的主体精神,不太愿意挺贫命运火意外的偶然因素摆布,所以他坚持 不懈地努力去探索回乡之路 5.举例说明古罗马文学与希腊文学的继承关系及古罗马文学的独特贡献: ?关系:1.)古罗马文学是对希腊文学的继承。古罗马人善于向其他民族学习。罗马人从 不以创造性著称,但他们特别善于几间,吸收众多外来的文化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体系中,而对罗马文化影响最深的是希腊文化。2.)罗马人热衷于学习希腊文学与艺术,他们将

女性主义参考书目

女性主义参考书目 1、【英】弗吉尼亚·伍尔夫:《妇女与小说(论小说与小说家)》,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2、【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女人》,桑竹影、南珊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3、孙绍先:《女性主义文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4、【美】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英】玛丽·伊格尔顿编:《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胡敏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6、【英】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7、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浮出历史地表——现代 妇女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王绯:《女性与阅读期待》,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9、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挪威】陶丽·莫依:《性与文本的政治: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林建法等译,长春:时 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1、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2、【美】莫瓦:《性别/文本政治》,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3、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4、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15、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6、林树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7、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18、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9、荒林:《新潮女性文学导引》,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20、【德】E.M. 温德尔:《女性主义神学景观》,习承俊译,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21、陈惠芬:《神话的窥破——当代中国女性写作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22、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北京:三联书店 1997年版。 23、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作者另有《中国人的性 爱与婚姻》、《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同性恋亚文化》等作品) 24、【美】克拉夫:《女性主义思想:欲望、权力及学术论述》,夏传位译,台北:巨流图书 公司1997年版。 25、王政等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26、【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全译本),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 版。 27、【美】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钟良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28、徐坤:《双调夜行船——90年代的女性写作》,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9、盛英:《中国女性文学新探》,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 30、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1、陈晓兰:《女性主义批评与文学诠释》,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阅读书目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阅读篇目 (一)必读文章 朱丽叶·米切尔:《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5月北京版。 盖尔·卢宾:《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经济学”初探》,(《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王政、杜芳琴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8月版。 埃莱娜·西苏:《美杜莎的笑声》,《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版。 露丝·伊丽格瑞:《此性不是同一性》,《女权主义理论读本》,〔美〕佩吉·麦克拉肯主编,艾晓明、柯倩婷副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佳·查·斯皮瓦克:《女性主义与批评理论》,《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版。 莫汉蒂:“在西方的注视下:女性主义与殖民话语”,《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罗钢、刘象愚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4月;(译文换成:钱德拉·塔尔佩德·莫汉蒂:《在西方的眼里——女权主义学术成果与殖民主义的论述》,选自李银河主编的《妇女:最漫长的革命》) 肖瓦尔特:“荒原中的女权主义批评”,《最新西方文论选》,王逢振、盛宁、李自修编,漓江出版社1991年2月版。(缺页要补上) (二)相关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人民出版社1978年8月版; 《家族、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 《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导引》(D.德莱弗《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当代西方文学理论》,〔英〕特里·伊格尔顿著,王逢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6月版;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版。 《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鲍晓兰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5月北京版。 《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5月北京版。 《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王政、杜芳琴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8月版。 《第二性》(全译本),〔法〕西蒙娜·德·波伏瓦著,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西方文学发展脉络与代表作品

西方文学发展脉络与代表作品 导言 作品选读这门课程主要选择外国文学中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分析它们的艺术价值、思想价值及其对后世的文学文化影响,由此以点带面,让大家对外国文学发展的概况有个大致的了解。在大三分班后,汉语言文学专业方向会开设专业性更强的《外国文学史》,与历史文化背景联系起来讲,更为系统全面深入地介绍外国文学发展的脉络。 两点要求: 尽量多看作品。听老师介绍与亲自看原著得到的感受是两码事,既然是作品选读课,希望能尽可能多去阅读作品,学习这门课程才真正有收获。 自己的感受很重要,多思考,多交流讨论,多发言,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西方文学 从古希腊到20世纪,西方文学经历了各种文学思潮,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人文主义、古典主义、启蒙文学、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每个时期文学思潮的艺术风格与文学追求又与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相联系。我们将通过学习每个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来体会这些思潮的特点,以及它们所处的那些时代。最终通过一部部作品串联起整个西方文学的发展历程。 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的源头,已出现了各种文学体裁,其中成就最大的是神话、史诗和悲剧。14-17世纪欧洲兴起文艺复兴运动,揭开了现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17世纪出现古典主义文学,崇尚理性。18世纪欧洲兴起启蒙运动,其中的启蒙文学宣扬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对之后文学思潮的形成发展都有影响。19世纪欧美社会剧烈变动,同时出现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0世纪是一个更为复杂多变的时代,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安与人们的精神危机,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相继兴起,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方文学的面貌,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简论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

简论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 王晓英Ξ 有人说21世纪是女性文学的世纪,这个说法是否预言了事实只能由未来见证,但它至少反映了当今世界女性文学的辉煌成就、蓬勃生机和发展态势。女性作家们活跃在文学的舞台上,从浅表的意义上来说给这个长久以来由男权话语统治的人类精神园地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果实;从深层的意义上说促进了人类两性间的相互理解与和谐共存,从而提升了人类的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通过女性文学的发展,我们可以欣慰地看到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西方女性文学的历程已经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 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伴随着西方社会的变迁。正如艾丽斯?沃克在其著名的散文“寻找母亲的花园”中所说:我们的母亲和祖母们不是圣人,而是艺术家,她们内心有永不停息的创造力(29)。确实,女性自始自终都拥有艺术的创造力。在西方,女作家几乎与有文字记载的文学史同在。古希腊文学乃西方文学之滥觞,其间就有一位与荷马比肩而立的女性——被柏拉图称为“第十位文艺女神”的女诗人萨福。萨福一生写过九卷诗,但留存下来的只有两首完整的诗和一些残句,她用简洁自然的诗句写出了自己复杂的心理变化,受到西方历代诗人的推崇。然而,嗣后两千年的西方文学史中,从雅典的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至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顶峰莎士比亚,再到德国狂飙运动的倡导者歌德,在一连串我们铭刻于心的名字中间却难见一位女性。于是乎,上个世纪初,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她著名的《一间自己的房间》里不禁对着女性作品尽付阙如的“空空书架”感慨万千:19世纪以前的西方女性要想写出一部天才作品几乎是难以成行的壮举,因为她连拥有一间属于自己房屋和足够维持生计的钱的最基本愿望都不能得到满足。不是女性失却了她们的艺术天赋,而是两千年来,西方女性在男权肆虐的社会里饱受性别歧视,艺术创造力受到严重压抑。在这样的处境中,她们有的“怀着压抑在内心的真正天赋离开人间”,有的“被内心永不停息的创造活力逼得几近疯狂”(沃克29),虽然也有极少数女性通过写作使自己的才华得到流露,但其作品往往按照男权标准的衡量而被斥之于经典之外,最终埋没于岁月的尘封里。 真正意义上的西方女性文学产生于19世纪。那是随着人权运动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在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及天赋人权等思想的影响下,从19世纪30年代起,西方开始了一场为女性争取教育、政治、法律和经济等方面权益的女权运动。与此同时,女性的文学创作也进入了黄金时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和作品。至20世纪60年代,女权运动再度掀起高潮。在对父权制思想文化本身提出质疑的同时,人们也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女性作家和她们的作品,不仅重新审视父权制传统下的文学经典,而且开始研究女性文学的意义。女性文学的理论研究也促进了女性文学的创作实践。如今,女性文学在西方的发展已呈波澜壮阔之景观,从历史到 Ξ王晓英,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文系副教授。

女性主义文学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女权运动、女权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性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别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sexuality)之上。女性主义政治行动则挑战诸如生育权、堕胎权、教育权、家庭暴力、孕妇留职(maternity leave)、薪资平等、投票权、性骚扰、性别歧视与性暴力等等的议题。女性主义探究的主题则包括歧视、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关于性的物化)、身体、家务分配、压迫与父权。 女性主义的观念基础是认为,现时的社会建立于一个男性被给予了比女性更多特权的父权体系之上。 现代女性主义理论主要、但并非完全地出自于西方的中产阶级学术界。不过,女性主义运动是一个跨越阶级与种族界线的草根运动。每个文化下面的女性主义运动各有其独特性,并且会针对该社会的女性来提出议题,比如苏丹的性器割除(genital mutilation,请见女性割礼)或北美的玻璃天花板效应(glass ceiling)。 、乱伦与母职则是普世性的议题。 以现代的哲学与社会运动的观点来看,女性主义的通常以18世纪的启蒙时代思想家为起源。如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所著的《女权的辩护》(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是19世纪之前少数几篇可以称得上是女性主义的著作之一。沃斯通克拉夫特将女性比喻为高贵、社会菁英、娇生惯养、脆弱以及有知识与道德怠惰的危险,她相信男性和女性对于这样的情况都有责任,并且认为女性拥有比男性多上很多的权力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这并不是说更早以前就不存在着其他关于两性平等的著作。比如说,神秘哲学家安里西·哥內留斯·阿格里帕(Heinrich Cornelius Agrippa)在1529年所著的《关于女性之高贵卓越的演说》(The Declamation on the Nobility and Preeminence of the Female Sex)。 女性主义在19世纪渐渐转变为组织性的社会运动,因为当时人们越来越相信女性在一个以男性中心的社会中受到不平等的对待(请见父权条目)。女性主义运动根源于西方的进步主义,尤其是19世纪的改革运动中。组织性运动的时间是起于1848年在纽约州色内加瀑布市(Seneca Falls, New York)召开的第一次女权大会。 艾米琳·潘克斯特(Emmeline Pankhurst)是妇女参政权运动的奠基者之一,她试图揭露英国社会制度里的性别歧视,并且成立了妇女社会政治联盟(The Women's Social and Political Union)。在许多成员微罪遭捕,然后因为《猫捉老鼠法案》(The Cat and Mouse Act)而重复进出监牢数次后,她们被激起进行绝食抗议。其结果的强制喂食让这些成员病得很严重,使得当时法律体制的残暴受到社会关注,也因此助长了她们的目的。 早期的女性主义者与最初的女性主义运动通常被称为“第一波女性主义”(the first-wave),而1960年之后的女性主义被称为“第二波女性主义”(the second-wave)。也有所谓的第三波女性主义(the third-wave),但是女性主义者之间对于其存在必要性、贡献与概念意见不一。这三个“波”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就像海浪般,一个接一个永不间断,后来者运用了前行者的贡献与资源。现代

英美女性文学概述

英美女性文学概述 摘要:“女性文学”是由女性作为写作主体的,并以与世抗辩作为写作姿态的一种文学形态。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它对西方各国的女性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证明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改变可以使女性对人类社会做出难以估量的贡献;它也证明了从这个世界另一半人类的视角看过去,世界则是别一样的天地。本文着重分析了英美两国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女权运动;女性主义;英国女性文学;美国女性文学; 女性文学是由女性作为写作主体的,以鲜明的女性意识观和表现女性生存本相,它改变了女性作家及其文本在文学传统中的“次”类位置,即对主流文化、主流意识形态既介入又疏离,体现着一种批判性的精神立场女性文学木质上是一种挑战性的文学行为。本文将从英美文学两个方面对女性文学进行梳理。 一,女性文学溯源 英国女性文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中世纪留下笔墨的仅有三位女性:女修道士朱丽安(Julian,1342-1416);献身基督教的玛格丽·坎朴(Margery Kempe ,1373-1438);以及生平事迹不详的朱丽安娜,伯纳斯(Juliana Berners,1388-?)。文艺复兴时代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玛丽锡德尼·赫伯特——著名诗人菲里浦·锡德尼·赫伯特的妹妹;英国第一位出版诗集的女性伊莎白拉·惠特尼((lsabella

Whitney,1567-1573);第一位从女性角度改写圣经中人类堕落故事的艾米丽亚·兰叶(AemilaLanyer, 1569-1645);伊莉莎自时代最多产的女作家伊莉莎白斯·凯丽((Elizabeth Cary, 1585-1639)。这些女性作者都与王室宫廷和教会有密切的关系,但依稀能感受到女性对平等权利的渴望,如朱丽安将基督定义为母亲,赫伯特将伊莉莎白女王比作上帝。 虽然,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已有些许女性开始写作,但女性的自我意识还很模糊。英国女性文学真正起步应该是17-18世纪。人们开始对女性作家作品中的“女性特征”的争议,以及女性作家是否符合体统的讨论。女作家如写到猥亵的内容,便视其有不贞洁迹象;相反的,女作家作品中如表现了道德与情感,则被视为她拥有很高尚的德行,能得到人们的吹捧和赞誉。17世纪的美国女性文学既体现了美国文学的共性,显示了美国清教无处不在的影响力,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例如,美国文学风格和主题的多样性及庞杂性就很清楚地体现在这一时期的五位女性作家的创作中。安妮·布拉兹特里特是美国第一位诗人,她的诗歌主题广泛复杂,主要关注宗教和家庭生活,其次涉及到文化、自然、精神、神学、死亡、历史等等;康威女勋爵则创作了最有趣和最具原创性的哲学作品;玛丽·罗兰森和伊丽莎白·汉森使用被俘叙事的体裁,叙述了自己被俘和被放的经历;萨拉·肯布林·奈特从事的是日记体写作,记述她在一七〇四至一七〇五年间从波士顿到纽约的旅行。 17世纪中后期,出现了三位较有影响的女性作家,即玛格丽特·片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读书笔记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基本概念 双性同体(Androgyny)p205 又译为“雌雄同体”,英文源于希腊语,将希腊语中“男性”(andro)和女性(gyny)融合在一起构成的新词。 拥护者:伍尔夫把这个词引入女性主义批评的语境,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思想。在她看来,双性同体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最佳状态。她在《奥兰多传》中进一步阐发了双性同体的创作理想。 其他相关作品:玛丽埃尔曼《考虑妇女》卡洛琳海布尔伦《走向承认双性同体》 反对者:实际上是一种性别的固化,否认了由社会性别体制造成的历史差异和冲突,也忽视了政治斗争的重要性以及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不平等,结果是以双性的假象掩盖了以男权为中心的文化策略。 伊莱恩肖瓦尔特《她们自己的文学》:双性同体是一种不现实的东西,是对女性气质和独特的女性经验的压抑。 同歧视妇女的偏见抗争的方式,不是要否认性别差异,而是要消灭性别的等级制度。 权威authority p206 指文学艺术工作者进行文学创作的权威性。权威不仅是权利,还指文学艺术工作者的能力、控制力。Harold Bloom认为在诗歌创作中,年轻的诗人常常无意识地受到父辈的影响,只有走出父辈的影响才能获得创作的自由,即诗人不可避免地试图变成权威或取代权威。 西方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在权威问题上面临一个困境:主流父权话语认为权威不仅源于父辈,而且父权的文学艺术传统是女性创作的唯一来源,而权威又是建立在父权的传统上的。同时,在父权传统中,妇女总是处于从属于男性的地位。 Jane Spencer认为,女性创作的权威是18世纪文学艺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女性即使被排除在权利结构之外,她们仍然能够形式权威。因为女性可以用她们的母亲想象和各种美德来赋予自己文学艺术创作的权威性。 自传Autobiography 女性自传的新的研究方法:个人文学批评、跨文学类型批评、新主题意识批评、叙述批评等文学批评理论。 女性主义自传始于自我发现,终于描绘社会变革的蓝图 身体body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女性主义运动和女性主义理论是在质疑女权身体的生理决定论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浅谈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的产生与发展

摘要: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对女性文学作品进行解析的一种批评方法。女性主义学者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重建文学史的大厦,阐发对女性文本隐喻与象征理解上的共性与亲密关系,标志着女性学者性别主体意识的觉醒,及她们颇具特色的思维习惯与不同的责任关注,显示了女性主义批评的学术创新活力与理论先锋激情。探讨西方文论对女性主义批评兴起的影响,有助于读者更好的理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促进当代文学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批评 一、女性主义批评的产生与发展 在2O世纪60、70年代的欧洲。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开始兴起。同时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高潮展开而来。女权主义文论是一种文学批评,是为争夺自己的性别权利而向男权中心决裂的女权政治运动。正如美国女诗人艾德里娜·里奇所言:没有日益发展的女权主义(政治)运动,女权主义(诗学)学术运动就难以迈出第一步。 女权政治运动产生了女性主义,并推动其不断发展。被誉为女性主义批评的奠基作——英国批评家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于1929年由霍格斯出版社出版,该书中指责男性将女性作为次等公民是其基本观点。并强调妇女应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1949年,堪称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经典——《第二性》诞生,其作者为法国作家波伏娃,由伽里马尔出版社出版。《第二性》一文认为由男性控制的家庭社会是法国乃至西方社会的普遍现象,女性只是“第二性”,而女性要想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就必须打破这种家庭统治框架,并将男性作为“他者”。此外,在该书中对男性作家歪曲女性形象作出了一些批评,为女性主义批评实践开创了先例。更重要的是女性开始意识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妇女们所处的的真正境况。这十分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在世界人口中,女性约占总人口的一半,她们主体意识的觉醒。努力争取真正作为人的权利。这意味着开启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时期。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从侧重点和方法的区别上看,可分为英、法、美三大流派。英美学派的发展一般分为两个阶段: 女性美学和性别理论。英国女权主义批评强调压迫,属于马克思主义;法国女权主义批评强调压抑,注重理论和语言的研究,属于精神分析学;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强调表达,属于文本分析。其文学批评基本上是以妇女为中心。 二、西方文论对女性主义批评兴起的影响从现阶段而言,介绍与研究西方女性主义文论,一般都集中于地域或国家范畴(英美派与法国派1。这种方法非常简单化。但对西方女性主义文论中多样且复杂的各种观点与批评方法的理解与援用起了不可避免的影响作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成熟的学术理论。与孕育其产生的西方文论这个学术大背景必然有着深刻的渊源。 (一)对非理性力量的认同虽然历史经过了不同的发展时期。然而同时代的哲学思想对西方文学理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一般而言,传统哲学注重人类的理性。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已经能够充分论证真理的价值和人类所具有的发现真理的理性能力。如柏拉图、笛卡尔、康德等哲学大师,他们对理性都有一致看法,即理性是世上最有决定性的力量。 但这些哲学家们的认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虽然推崇人类理性特质。但是在理性与非理性的二元对立中,女性的各方面的地位明显低于男性。以亚里士多德的看法为例,认为理性是人类特有的灵魂:女性相对于男性,如同奴隶与自由民,他们各自拥有灵魂中的不同要素。可以理解为“理性与统治”要素与“非理性与被统治”要素:认为女性的灵魂不完美。从而男性所处的地位就应高于女性。于是女性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其主体地位被排除开来,而与之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