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原理

催化原理
催化原理

一、催化剂的定义与催化作用的特征

1.定义:凡能加速化学反应趋向平衡,而在反应前后其化学组成和数量不发生变化的物质。2.特征:①加快反应速率;②反应前后催化剂不发生化学变化(催化剂的化学组成--不变化物理状态---变化(晶体、颗粒、孔道、分散))③不改变化学平衡④同时催化正、逆反应。⑤对化学反应有定向选择性。

二、催化剂的评价指标

工业催化剂的四个基本指标:选择性、稳定性、活性、成本。

对工业催化剂的性能要求:活性、选择性、生产能力、稳定性、寿命、机械强度、导热性能、形貌和粒度、再生性。

1.活性催化剂使原料转化的速率:a=-(1/w)d(nA)/dt

2.生产能力--时空收率: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催化剂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目的产物量Y v,t=n p/v.t or Y W,t=n p/w.t

3.选择性:目的产物在总产物中的比例S=Δn A→P/Δn A=(p/a).(n P/Δn A) =r P/Σr i

4.稳定性:指催化剂的活性随时间变化

5.寿命:是指催化剂从运行至不适合继续使用所经历的时间

三、固体催化剂催化剂的组成部分

主催化剂---活性组份:起催化作用的根本性物质,即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如合成氨催化剂中的Fe。其作用是:化学活性,参与中间反应。

共催化剂:和主催化剂同时起作用的组分,如脱氢催化剂Cr2O3-Al2O3中的Al2O3。甲醇氧化的Mo-Fe催化剂。

助催化剂:它本身对某一反应无活性,但加入催化剂后(一般小于催化剂总量10%)能使催化剂的活性或选择性或稳定性增加。加助催化剂的目的:助活性组份或助载体。

载体:提高活性组份分散度,对活性分支多作用,满足工业反应器操作要求,满足传热传质要求。

四、固体催化剂的层次结构

初级粒子:内部具有紧密结构的原始粒子;

次级粒子:初级粒子以较弱的附着力聚集而成-----造成固体催化剂的细孔;

催化剂颗粒:次级粒子聚集而成-----造成固体催化剂的粗孔;

多孔催化剂的效率因子:η=K多孔/K消除内扩散=内表面利用率<1

五、催化剂的孔内扩散模型

物理吸附:分子靠范德华力吸附,类似于凝聚,分子结构变化不大,不发生电子转移与化学键破坏。

努森扩散(微孔扩散):当气体浓度很低或催化剂孔径很小时,分子与孔壁的碰撞远比分子间的碰撞频繁,扩散阻力主要来自分子与孔壁的碰撞。散系数D K=9700R(T/M)0.5 式中:R是孔半径,cm; T是温度,K;M是吸附质相对分子量。

体相扩散(容积扩散):固体孔径足够大,扩散阻力与孔道无关,扩散阻力是由于分子间的碰撞,又称分子扩散。体相扩散系数D K=νγθ/(3τ)式中ν、γ 分别是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和平均自由程;θ 固体孔隙率;τ 孔道弯曲因子,一般在2~7。

过渡区扩散:介于Knudsen扩散与体相扩散间的过渡区。分子间的碰撞及分之与孔道的碰撞都不可忽略

构型扩散:催化剂孔径尺寸与反应物分子大小接近,处于同一数量级时,分子大小发生微小变化就会引起扩散系数发生很大变化。例如:分子筛择形催化

六、催化过程的分类

均相催化:反应物和催化剂处于同一相

非均相催化:反应物和催化剂不处于同一相,它们之间存在相界面,反应在相界面上进行四大类固体催化剂:①酸、碱氧化物②负载型催化剂③半导体过渡金属氧化物④金属单质酸碱催化:催化剂与反应物分子间因电子对的接受而配位或发生强烈的极化,从而形成活性物种。

氧化还原型机理:催化剂与反应物分子间发生单个电子的转移,从而形成活性物种。

络合催化:反应物分子与催化剂间配位作用而使反应物分子活化。

相转移催化:通过加入少量第三种物质,使分处在不同相且反应很慢的两反应物反应速率加快,这种物质即是相转移催化剂。

七、吸附与多相催化

物理吸附:分子靠范德华力吸附,类似于凝聚,分子结构变化不大,不发生电子转移与化学键破坏。

活化吸附:需活化能Ea>0 (慢化学吸附)

非活化吸附:无需活化能Ea=0 (快化学吸附)学吸附:吸附质与吸附剂表面发生化学反应。均匀吸附:表面原子与反应物分子形成相同的吸附键

非均匀吸附:表面原子的能量不同,表面原子与反应物分子形成不同的吸附键。

单纯吸附:只有一种反应物分子吸附

混合吸附:有几种反应物分子在催化剂表面吸附

解离化学吸附: 吸附前先解离,成为有自由价的基团,能成键吸附

不解离吸附:具有π电子或未共享电子对的分子,通过π电子

分子轨道再杂化产生自由价

化学吸附态:分子或原子在固体催化剂表面化学吸附后的化学状态、电子结构、几何构型。有效吸附态:能进行化学反应的吸附态,对应的吸附中心为催化活性中心。

定位吸附:ET

非定位吸附:ET >EP ,吸附质在表面自由转换.

区别:非定位吸附质点在固体表面自由运动;定位吸附质点获得能量后在固体表面跃迁。八、吸附与催化的关系

多位催化理论——巴兰金几何对应原理:催化剂晶体空间结构与反应物分子反应变化的部分其结构呈几何对应关系

活性集团理论——柯巴捷夫活性集团理论:活性中心是催化剂表面上非晶相中几个原子组成的集团

火山型原理:在一个好的催化剂:中等强度化学吸附键;使吸附反应物分子中键断裂;中间物在表面短暂滞留;产物分子迅速脱附;表面有一定的遮盖率。

催化活化吸附的两基本特征:

1、至少一个反应物在固体表面上进行化学吸附——产生催化活性的必要条件。

2、固体表面对反应物分子的吸附强度应适中。太弱,不活化;太强,中毒。

固体酸碱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固体酸:能给出质子or 接受电子的固体 B 酸:给出质子L 酸:接受电子固体碱:能接受质子or 给出电子的固体 B 碱:接受质子L 碱:给出电子田部浩三假论:1、各金属离子的配位数和它在单一氧化物中一样

2、所有氧离子的配位数与其中占多数的一种氧化物中氧离子的配位数一样固体酸强度和酸量酸强度:给出质子或接受电子的能力。用H。表示H。Hammentt函数液体酸(稀酸溶液)PH 浓酸溶液和固体酸H。

酸强度指示剂: ①碱性物质②酸碱转变前后颜色不同③酸—碱转变时颜色突变的酸解离常数

的大。

程序升温脱附法(TPD):用碱性化学物质在固体酸上吸附成盐(常用NH3、吡啶),再进行程序升温脱附,脱附温度越高,酸强度越大。可同时测定相对酸强度和酸量。

九、分子筛催化剂

沸石:自然界存在的类似粘土的硅铝酸盐分子筛:工合成结晶的硅铝酸盐,化学组成Me x/n [ (AlO2)x(SiO2)y ] zH2O 丝光沸石(M型沸石):大量双五元环通过氧桥连接而成,连接处形成四元环。进一步连接成层结构,没有笼. ZSM型沸石:结构单元与丝光沸石相似,由五元环组成;无笼;只有通道,其中高硅铝比的具有增水性。

反应物择型催化:反应物分子直径小于孔径的分子进入晶孔反应

产物择型催化:产物中分子临界直径小于孔口的可以从孔中扩散出来。

过渡状态限制择形催化剂:产物、反应物不受催化剂窗口的孔径限制,需内孔和孔腔有适宜的空间,便于过渡态生成.

分子交通控制的择形催化:催化剂有大小不同的孔道,反应物通过一种孔道进入活性部位,产物从另一通道扩散出来

十、金属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金属催化剂的电子逸出功φ:金属表面电子移到外界所需的最小功(最低能量)

反应物粒子的电离势I :反应物电子移到外界所需的最小功(难易程度)

能带理论: 金属形成晶格时,原子按一定的规律紧密排列,金属原子核对外层价电子束缚较弱,其电子在整个晶体内自由运动——离域共价键(金属键)“金属原子核就淹没在电子的海洋中”。

金属能带理论---分子轨道理论:N个原子形成分子,其分子轨道是:N/2成键轨道,N/2反键轨道。对金属而言,N个金属原子形成的分子就是整块金属,故金属分子(即整块金属)其原子数N非常大成键轨道间能级差非常小,以至构成能带→满带;反键轨道间能级差也非常小→空带。能带间的能级差为禁带。

过渡金属的d空穴概念:由于过渡金属原子的价电子在整个金属自由运动,形成能带,决定了金属的性质:导电性、导热性、光谱行为等。过渡金属最外层能带与次外层能带出现重叠,使得这两层的电子可以发生某种程度的移动。

d空穴:由于能带重叠造成电子在能带间转移所形成d带

电子不饱和程度。

Pauling价键理论:金属晶体是由原子通过价电子形成共价键(金属键)结合而成。共价键是由nd、(n+1)s、和(n+1)p轨道参与的杂化轨道。

晶体结构和空间点阵:点阵:直线点阵、平面点阵、空间点阵晶体:原子、离子或分子按点阵结构排列而成的物质;晶格:按点阵划分的空间格子;晶格参数:晶格中原子间距及轴角大小;晶胞:晶体结构的最小单位。

晶面符号:通常用指标来描述晶面或从空间点阵中划分出来的平面点阵。

选择空间点阵中的三个平移向量a,b,c的三个方向作坐标轴,用(a,b,c)表示晶面,各种晶面中典型的晶面有(1,0,0)(0,1,0)(0,0,1)(1,1,0)(1,0,1)(0,1,1)(1,1,1)

多位催化理论——巴兰金理论

反应物物理吸附---反应基团与催化剂活性中心作用而分子变形---生成中间络合物(化学吸附)---表面反应---生成产物而脱附。

几何适应性: 要求:1 吸附引起的键长、键角适当变化;

2 反应物中的反应基团的几何对称性与活性中心结构的对称性相适应。能量适应性: 重要的能量因素:反应热ΔH、活化能Ea;对于双位反应:E1=E2 反应最快

分散度=表面原子数/总原子数

结构敏感反应:反应速率对金属表面细微结构变化敏感的反应。催化剂表面纹理结构、载体性质影响反应。

结构非敏感反应:反应速率不受催化剂结构影响。(制备方法、晶粒大小、载体结构等对催化剂的比活性影响不大)

载体效应:载体与金属相互作用,影响催化剂性能

(一)、载体与金属的相互作用

1、接触面原子作用。对小于1.5nm的金属颗粒影响较大;

2、高分散度时,细小金属粒子溶于载体晶格,影响很大;

3、金属颗粒被载体氧化物涂饰。改变催化剂电子性质,对催化性能影响很大。

(二)、氢溢流现象

溢流:被吸附的活性物种从一个相转移至不能直接生成活性物种的另一相,使另一相活化而参与反应。

十一、络合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络合催化:催化剂和反应物之间由于配位作用而进行的催化反应。

络合催化剂:一般是过渡金属络合物、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

催化特点是:效率高,选择性好,并可在温和的条件下操作,催化性能接近酶催化。

价键理论:中心原子(或离子)有空的价电子轨道,配体具有孤对电子。配体将孤对电子配位到中心原子的空轨道中形成配价键。nd5,(n+1)S1,(n+1)P3,9个轨道的能量相近,其空轨道可形成dsp杂化轨道与配体成键。

晶体场理论:中央离子与周围配体只是通过静电作用而形成络合物,中央离子在配体的作用下,发生五个简并(等同)d轨道的能级分裂,在d层未充满电子的情况下,这样的能级分裂给络合物带来额外的稳定化能(总能下降),造成中央离子与配体的附加成键效应。

晶体场稳定化能(CFSE):d轨道分裂产生的总能量的下降。

配位场理论:中央离子与配体之间除静电作用外,还有一定程度的共价键。成键轨道:能量降低;反键轨道:能量升高;非键轨道:能量不变。

配位络合催化:以过渡金属的原子或离子作为活性中心,反应物分子与中心金属配位络合、活化及在配位界内相互作用生成产物。

原子簇:多个金属原子以金属键键合,每个金属原子又与配体相互键合而形成的多核络合物。如:三核、四核、五核、六核等微晶金属颗粒类似于原子簇

导带:没有完全被电子充满的能带——导电满带:完全被电子充满的能带——不导电;禁带:导带与满带间的能量间隔。导体:满带和导带连在一起而导电。温度升高电导下降绝缘体:满带和导带能量间隔很大,满带中电子难以激发到导带中,不存在自由电子和空穴,不导电。

本征半导体:通过电子激发,既有电子导电,又有空穴导电。在禁带中没有杂质能级。

P型半导体:受主能级靠近满带上部,易接受满带上跃迁的电子使满带产生正电空穴而导电。N型半导体:施主能级靠近导带下部,电子很易激发到导带中产生自由电子导电

杂质存在于晶格表面或晶粒交界处,引起禁带中出现新能级----杂质能级

施主能级:有自由电子的杂质能级受主能级:有空穴存在的杂质能级

晶格氧氧化:某些金属氧化物催化的反应中,产物中的氧不是直接来自气相,而是来自金属氧化物催化剂晶格氧,气相中的氧只是用来补充催化剂在反应中消耗的晶格氧

十二、工业催化剂的制备

沉淀法浸渍法离子交换法共混法

催化剂三点基本要求:表面积大小适当,要有良好的活性选择性和寿命对热、毒物、

过程条件变化及对反应物组分有良好的稳定性良好的机械性能

沉淀过程:晶核的生成是溶液达到一定的饱和后,生成固相的速度大于固相溶解的速率。瞬间生成大量的晶核。晶核生成速率N = k(C-C*)m

晶核的长大:溶质分子在溶液中扩散到晶核表面,晶核继续长大成为晶体。

晶核生成和长大速率与沉淀的类型:生成速率> 长大速率晶核迅速集成细小的无定形颗粒,得到非晶形沉淀,胶体。长大速率> 生成速率成为颗粒较大的晶形沉淀

沉淀剂的选择选择原则:a沉淀物便于洗涤和过滤尽量选用能形成晶形的沉淀剂(盐类沉淀剂)b沉淀剂溶解度要大提高阴离子的浓度,沉淀完全,被沉淀物吸附量少。c形成的沉淀溶解度要小沉淀反应完全,(适用于Cu、Ni、Ag、Pt 等贵金属)d沉淀剂必须无毒e尽可能使用易于分解挥发的沉淀剂。

单组分沉淀法:沉淀剂与一种待沉淀组分溶液作用以制备单一组分沉淀物

多组分共沉淀法:将催化剂所需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分同时沉淀的一种方法。

均匀沉淀:待沉淀溶液与沉淀剂母体混合均匀,调节反应条件(温度、PH值等)使体系逐步生成沉淀剂,使沉淀进行,得到均匀纯净固体

超均匀沉淀法:缓冲溶液,即用缓冲剂将两种反应物暂时隔开,快速混合,瞬间使体系形成均匀过饱和溶液,使沉淀颗粒组分分布均匀,大小一致。

导晶沉淀法:借晶化导向剂(晶种)引导非晶型沉淀转化为晶型沉淀的快速有效方法。

浸渍法:将载体浸泡在含有活性组分(主、助催化剂组分)的可溶性化合物溶液中,而后除去过剩溶液,再经干燥、焙烧和活化即可

微乳化技术与催化剂:乳液中的分散若是单分散,大粒径并具有多孔结构的聚合物微球,可用作催化剂的载体

十三、工业催化剂的使用、失活与再生

积炭:由于副反应发生,在催化剂表面形成焦碳覆盖活性中心,使催化剂活性减退。

发生积炭的原因1、反应过程中,有机物脱氢——聚合而成难挥发高聚物——炭。2、催化剂(酸中心(L酸)、导热性差、孔过细)→导致积炭

烧结:高温下长期使用,催化剂晶粒长大,活性下降。温度是影响烧结的关键因素。

半熔(烧结):固体在达到熔化温度之前,小晶粒由于热运动而集结为大晶粒的过程。

十四、动态分析方法与程序升温技术:当固体物质或预吸附某些气体的固体物质,在载气流中以一定的升温速率加热时,检测流出气体组成和浓度的变化或固体(表面)物理和化学性质变化的技术。程序升温还原(TPR) 程序升温脱附(TPD) 程序升温表面反应(TPSR) 程序升温氧化(TPO)

TPD定性分析:1、脱附峰的数目表征吸附在固体物质表面不同吸附强度吸附物质的数目2、峰面积表征脱附物种的相对数量3、峰温度表征脱附物种在固体物质表面的吸附强度。干扰因素:传质(扩散)和再吸附的影响

程序升温表面反应(TPSR):在程序升温过程中,在催化剂表面同时发生表面反应和脱附。程序升温氧化(TPO),在程序升温过程中催化剂表面沉积物(或吸附物等)发生的氧化反应。十五、催化剂表征的内容和方法

化学组成与物相结构;比表面与孔结构;活性表面与分散度;表面组成与表面结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

体相组成:XRF; AAS ;物相性质:XRD; TEM; DTA; TG;表面组成:XPS; AES;比表面:BET;各组分分布:TEM;晶粒尺寸:SEM; TEM; TPR;表面结构:LEED;分散度:XRD; TEM;配位、价态:IR;NMR;EPS;UV-vis;电子能级:XPS;酸碱性:IR;表面活性反应性能:TPD; TPSR

催化加氢总结

催化加氢学习知识总结 一、概述 催化加氢是石油馏分在氢气的存在下催化加工过程的通称。 ?炼油厂的加氢过程主要有两大类: ◆加氢处理(加氢精制) ◆加氢裂化 ?加氢精制/ 加氢处理 ◆产品精制 ◆原料预处理 ◆润滑油加氢 ◆临氢降凝 ?加氢裂化 ◆馏分油加氢裂化 ◆重(渣)油加氢裂化 ?根据其主要目的或精制深度的不同有: ◆加氢脱硫(HDS) ◆加氢脱氮(HDN) ◆加氢脱金属(HDM) 加氢精制原理流程图 1-加热炉;2-反应器;3-分离器; 4-稳定塔;5-循环压缩机 ◆加氢裂化:在较高的反应压力下,较重的原料在氢压及催化剂存在下进行裂解和加 氢反应,使之成为较轻的燃料或制取乙烯的原料。可分为: ●馏分油加氢裂化 ●渣油加氢裂化 加氢精制与加氢裂化的不同点:在于其反应条件比较缓和,因而原料中的平均分子量和分子的碳骨架结构变化很小。 二、催化加氢的意义

1、具有绿色化的化学反应,原子经济性。 催化加氢一般生成产物和水,不会生成其它副产物(副反应除外),具有很好的原子经济性。绿色化学是当今科研和生产的世界潮流,我国已在重大科研项目研究的立项上向这个方向倾斜。 2、产品收率高、质量好 普通的加氢反应副反应很少,因此产品的质量很高。 3、反应条件温和; 4、设备通用性 三、国内外几家主要公司的馏分油加氢裂化催化剂 四、加氢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 1 反应压力 反应压力的影响往往是通过氢分压来体现的,系统的氢分压取决于操作压力、氢油比、循环氢纯度和原料的汽化率等 ①汽油加氢精制 ?氢分压在2.5MPa~3.5PMa后,汽油加氢精制反应的深度不受热力学控制,而是取 决于反应速度和反应时间。 ?在气相条件下进行,提高反应压力使汽油的反应时间延长,压力对它的反应速度影 响很小,因此加氢精制深度提高。 ?如果压力不变,通过氢油比来提高氢分压,则精制深度下降。 ②柴油加氢精制 ?在精制条件下,可以是气相也可是气液混相。 ?处于气相时,提高反应压力使汽油的反应时间延长,因此加氢精制深度提高。 ?但在有液相存在时,提高压力将会使精制效果变差。氢通过液膜向催化剂表面扩散

催化原理

一、催化剂的定义与催化作用的特征 1.定义:凡能加速化学反应趋向平衡,而在反应前后其化学组成和数量不发生变化的物质。2.特征:①加快反应速率;②反应前后催化剂不发生化学变化(催化剂的化学组成--不变化物理状态---变化(晶体、颗粒、孔道、分散))③不改变化学平衡④同时催化正、逆反应。⑤对化学反应有定向选择性。 二、催化剂的评价指标 工业催化剂的四个基本指标:选择性、稳定性、活性、成本。 对工业催化剂的性能要求:活性、选择性、生产能力、稳定性、寿命、机械强度、导热性能、形貌和粒度、再生性。 1.活性催化剂使原料转化的速率:a=-(1/w)d(nA)/dt 2.生产能力--时空收率: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催化剂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目的产物量Y v,t=n p/v.t or Y W,t=n p/w.t 3.选择性:目的产物在总产物中的比例S=Δn A→P/Δn A=(p/a).(n P/Δn A) =r P/Σr i 4.稳定性:指催化剂的活性随时间变化 5.寿命:是指催化剂从运行至不适合继续使用所经历的时间 三、固体催化剂催化剂的组成部分 主催化剂---活性组份:起催化作用的根本性物质,即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如合成氨催化剂中的Fe。其作用是:化学活性,参与中间反应。 共催化剂:和主催化剂同时起作用的组分,如脱氢催化剂Cr2O3-Al2O3中的Al2O3。甲醇氧化的Mo-Fe催化剂。 助催化剂:它本身对某一反应无活性,但加入催化剂后(一般小于催化剂总量10%)能使催化剂的活性或选择性或稳定性增加。加助催化剂的目的:助活性组份或助载体。 载体:提高活性组份分散度,对活性分支多作用,满足工业反应器操作要求,满足传热传质要求。 四、固体催化剂的层次结构 初级粒子:内部具有紧密结构的原始粒子; 次级粒子:初级粒子以较弱的附着力聚集而成-----造成固体催化剂的细孔; 催化剂颗粒:次级粒子聚集而成-----造成固体催化剂的粗孔; 多孔催化剂的效率因子:η=K多孔/K消除内扩散=内表面利用率<1 五、催化剂的孔内扩散模型 物理吸附:分子靠范德华力吸附,类似于凝聚,分子结构变化不大,不发生电子转移与化学键破坏。 努森扩散(微孔扩散):当气体浓度很低或催化剂孔径很小时,分子与孔壁的碰撞远比分子间的碰撞频繁,扩散阻力主要来自分子与孔壁的碰撞。散系数D K=9700R(T/M)0.5 式中:R是孔半径,cm; T是温度,K;M是吸附质相对分子量。 体相扩散(容积扩散):固体孔径足够大,扩散阻力与孔道无关,扩散阻力是由于分子间的碰撞,又称分子扩散。体相扩散系数D K=νγθ/(3τ)式中ν、γ 分别是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和平均自由程;θ 固体孔隙率;τ 孔道弯曲因子,一般在2~7。 过渡区扩散:介于Knudsen扩散与体相扩散间的过渡区。分子间的碰撞及分之与孔道的碰撞都不可忽略 构型扩散:催化剂孔径尺寸与反应物分子大小接近,处于同一数量级时,分子大小发生微小变化就会引起扩散系数发生很大变化。例如:分子筛择形催化 六、催化过程的分类 均相催化:反应物和催化剂处于同一相

四川大学编译原理期末复习总结

一、简答题 1.什么是编译程序 答:编译程序是一种将高级语言程序(源程序)翻译成低级语言(目标程序)的程序。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程序翻译成逻辑上等价的低级语言(汇编语言,机器语言)程序的翻译程序。 2.请写出文法的形式定义 答:一个文法G抽象地表示为四元组 G=(Vn,Vt,P,S) –其中Vn表示非终结符号 –Vt表示终结符号,Vn∪Vt=V(字母表),Vn∩Vt=φ –S是开始符号, –P是产生式,形如:α→β(α∈V+且至少含有一个非终结符号,β∈V*) 3.语法分析阶段的功能是什么 答:在词法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语言的语法规则,将单词符号串分解成各类语法短语(例:程序、语句、表达式)。确定整个输入串是否构成语法上正确的程序。 4.局部优化有哪些常用的技术 答:优化技术1—删除公共子表达式 优化技术2—复写传播 优化技术3—删除无用代码 优化技术4—对程序进行代数恒等变换(降低运算强度) 优化技术5—代码外提 优化技术6—强度削弱 优化技术7—删除归纳变量 优化技术简介——对程序进行代数恒等变换(代数简化) 优化技术简介——对程序进行代数恒等变换(合并已知量) 5.编译过程分哪几个阶段 答:逻辑上分五个阶段: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与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目标代码生成。每个阶段把源程序从一种表示变换成另一种表示。 6. 什么是文法 答:文法是描述语言的语法结构的形式规则。是一种工具,它可用于严格定义句子的结构; 用有穷的规则刻划无穷的集合;文法是被用来精确而无歧义地描述语言的句子的构成方式;文法描述语言的时候不考虑语言的含义。 7. 语义分析阶段的功能是什么 答:对语法分析所识别出的各类语法范畴分析其含义,进行初步的翻译(翻译成中间代码); 并对静态语义进行审查。 8.代码优化须遵循哪些原则 答:等价原则:不改变运行结果 有效原则:优化后时间更短,占用空间更少 合算原则:应用较低的代价取得较好的优化效果 9.词法分析阶段的功能是什么 答:

催化原理习题

《催化原理》习题(一) 第一章 一、填空题 a)本世纪初,合成NH3 ,HNO3 ,H2SO4催化剂的研制成功为近代无 机化学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催化裂化,催化加氢裂化,催化 重整催化剂的研制成功促进了石油化工的发展。 b)随着科学的进步,所研制的催化剂活性的提高和寿命的延长,为化工 工艺上降低反应温度、压力,缩短流程,简化反应装置提供了有 力的条件。 四.回答题 1.简单叙述催化理论的发展过程。 答:从一开始,催化剂的应用就走在其理论的前面。 1925年,Taylor的活性中心学说为现代催化理论的奠定了基础。 在以后的20多年中,以均相反应为基础,形成了中间化合物理论。 50年代,以固体能带模型为弎,又形成了催化电子理论。 60年以后,以均相配位催化为研究对象,又形成表面分子模型理论。 由此,催化理论逐渐发展起来。 2.哪几种反应可以在没有催化剂的情况下进行,在此基础上分析催化作 用的本质是什么。 答:(1)下列反应可在没有催化剂时迅速进行: a)纯粹离子间的反应 b)与自由基有关的反应 c)极性大或配们性强的物质间的反应 d)提供充分能量的高温反应 (2)在含有稳定化合物的体系中加入第三物质(催化剂),在它的作用下,反应物的某些原子会发生离子化,自由基化或配位化,从而导致 反应历程的变化,使反应较容易进行。这就是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本质。第二章 一.概念题(催化剂的) 选择性,催化剂失活,可逆中毒,催化剂机械强度 答:催化剂的选择性:是衡量催化剂加速某一反应的能力。 催化剂失活:催化剂在使用过程中,其结构和组成等逐渐遭到破坏,导致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下降的现象,称为催化剂失活。 可逆中毒:指毒物在活性中心上的吸附或化合较弱,可用简单方法使催化剂的活性恢复。 催化剂机械强度:指固体催化剂颗粒抵抗摩擦、冲击、重力的作用,以及温度、相变作用的能力。 二.填空题: a) 按照反应机理中反应物被活化的方式催化反应可分为: 氧化还原催化反 应,酸碱催化反应,配位催化反应。 b)结构性助剂可改变活性组分的物理性质,而调变形助剂可改变活性组 分的化学性质。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单片机)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单片机)经过一个星期的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本人在刘贞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该课程设计。通过该课程设计,收获颇多。 一、对实验原理有更深的理解 通过该课程设计,掌握了什么是编译程序,编译程序工作的基本过程及其各阶段的基本任务,熟悉了编译程序总流程框图,了解了编译程序的生成过程、构造工具及其相关的技术对课本上的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课本上的知识师机械的,表面的。通过把该算法的内容,算法的执行顺序在计算机上实现,把原来以为很深奥的书本知识变的更为简单,对实验原理有更深的理解。 二、对该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有深刻的理解 通过把该算法的内容,算法的执行顺序在计算机上实现,知道和理解了该理论在计算机中是怎样执行的,对该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有深刻的理解。 三、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该课程设计,全面系统的理解了编译原理程序构造的一般原理和基本实现方法。把死板的课本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把学过的计算机编译原理的知识强化,能够把课堂上学的知识通过自己设计的程序表示出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前对与计算机操 作系统的认识是模糊的,概念上的,现在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

从实践上认识了操作系统是如何处理命令的,如何协调计算机内部各个部件运行,对计算机编译原理的认识更加深刻。课程设计中程序比较复杂,在调试时应该仔细,在程序调试时,注意指针,将不必要的命令去除。 在这次课程设计中,我就是按照实验指导的思想来完成。加深了理解文件系统的内部功能及内部实现,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程序开发能力的目的。 四、理解了该知识点以及学科之间的融合渗透 本次课程设计程序部分是用c语言编写的,把《计算机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算法分析与设计》《c语言》四门学科联系起来,把 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合起来,把各门课程的知识联系起来,对计算机整体的认识更加深刻。使我加深了对《计算机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算法分析与设计》《c语言》四门课程的认识。 嵌入式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本学期为期一周的嵌入式课程设计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虽说这次课程设计时间不是很长,但是感觉自己收获颇丰,不仅学习到了一些新知识,回顾了以前的一些快要遗忘的知识点,而且使自己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方法更加完善,也体会到软件开发的趣味,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在软件开发及学习上的一些不足之处。下面就来详细写一下我关于此次课程设计的心得体会: 此次课程设计的实训的是由上海杰普公司的楚老师带我们完成的。楚老师看上去比较年轻,给我们很有亲和力,技术上也很强,而

催化作用原理(名词解释+填空)

【名词解释】 1、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 持续发展。 2、催化裂化:是在热和催化剂的作用下使重质油发生裂化反应,转变为裂化气、汽油和柴油等 过程。 3、加氢裂化:在较高的压力和温度下,氢气经催化剂作用使重质油发生加氢、裂化和异构化 反应,转化为轻质油(汽油、煤油、柴油或催化裂化、裂解制烯烃的原料)的加工过程。 4、催化重整:是在催化剂作用下从石油轻馏分生产高辛烷值汽油组分或芳香烃的工艺过程。 5、加氢精制:是指在催化剂和氢气存在下,石油馏分中含硫、氮、氧的非烃组分发生脱除硫、 氮、氧的反应,含金属有机化合物发生氢解反应,同时,烯烃发生加氢饱和反应。 6、温室效应:由于大气层中的某些气体对太阳辐射的红外线吸收而导致大气层温度升高,地球 变暖的现象。 7、催化剂:是一种能够改变一个化学反应的速度,却不改变化学反应热力学平衡位置,本身在 化学反应中不被明显消耗的化学物质。 催化作用:指催化剂对化学反应所产生的效应。 8、活化:通过还原或硫化使催化剂活性组份由金属氧化物变为金属态或硫化态的过程。 9、化学吸附是反应物分子活化的关键一步,反应物分子与催化活性表面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化学 物种——反应活性物种。 10、吸附现象:当气体与清洁的固体表面接触时,在固体表面上气体的浓度高于气相的现象。 吸附质:被吸附的气体。 吸附剂:吸附气体的固体。 吸附态:吸附质在固体表面上吸附后存在的状态。 吸附中心或吸附位:通常吸附是发生在固体表面的局部位置,这样的位置。 吸附中心与吸附态共同构成表面吸附络合物。 吸附平衡:当吸附过程进行的速率与脱附过程进行的速率相等时,表面上气体的浓度维持不变的状态。 11、积分吸附热 在一定温度下,当吸附达到平衡时,平均吸附1mol气体所放出的热量称为积分吸附热q积。 微分吸附热 催化剂表面吸附的气体从n mol 增加到 (n+d n) mol时,平均吸附每摩尔气体所放出的热量。 12、化学吸附态一般是指吸附物种在固体表面进行化学吸附时的化学状态、电子结构和几何构 型。 13、凡是能给出质子的物质称为酸(B酸) 所谓酸(L酸),乃是电子对的受体,如BF3 固体酸:能给出质子或者接受电子对的固体称为固体酸。 14、相容性: 发生催化反应时,催化剂与反应物要相互作用。除表面外,不深入到体内,此即相容性。 15、d带空穴: 金属镍原子的d带中某些能级未被充满,称为“d带空穴”。 16、溢流现象是指固体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中心(原有的活性中心)经吸附产生出一种离子或者自 由基的活性物种,它们迁移到别的活性中心处(次级活性中心)的现象。 17、结构敏感反应:反应速率对金属表面的微细结构变化敏感的反应。 结构不敏感反应:反应速率不受表面微细结构变化的影响。 18、沸石:自然界存在的结晶型硅铝酸盐(由于晶体中含有大量结晶水,加热汽化,产生类似

催化原理总结

催化原理总结 《催化作用基础》总结,2010级,第一章绪论,催化剂的重要性质:活性:转化率选择性:分数选择性,相对选择性,工业选择性,产率寿命:寿命曲线(成熟,稳定,衰老)价格:选择催化剂应考虑的因素:选择性,寿命,活性,价格固体催化剂的一般组成:载体,主催化剂(活性组份),助催化剂(载体的:提高稳定性,抑制副反应,提供双功能;活性组份的:促进活性结构的形成,调变活性组份的电子云密度)载体的作用:1)分散活性组分;2)稳定化作用(抑制活性组份的烧结);3)助催化作用(如,提供酸性,对金属组分的调节作用);4)支撑作用;5)传热与稀释作用负载型催化剂的组成:载体、活性组分、助剂,催化剂的分类1.按催化反应体系物相的均一性分类:均相,非均相(多相),酶催化2.按催化剂的作用机理分类:1)氧化还原:加氢、脱氢、氧化、脱硫等2)酸碱催化:水合、脱水、裂化、烷基化、异构化、歧化、聚合等3)配位催化:烯烃氧化、烯烃氢甲酰化、烯烃聚合、烯烃加氢、烯烃加成、甲醇羰基化、烷烃氧化、酯交换等3.按催化反应类型分类1)加氢2)脱氢3)部分氧化4)完全氧化5)水煤气变换6)合成气7)酸催化的裂化、歧化、异构化、烷基化、聚合、水合、脱水等反应8)氧氯化反应9)羰基化10)聚合,第一章绪论,4.按催化剂分类1)酸、碱催化剂均相酸、碱催化剂多相酸、碱催化剂(固体酸、碱催化剂)2)金属催化剂3)半

第一,络合催化剂)4导体催化剂过渡金属氧化物过渡金属硫化物.章绪论,第二章吸附作用与多相催化,多相催化的反应步骤与扩散 固体表面分子在固体表面的吸附金属表面上的化学吸附氧化物 表面上的化学吸附吸附等温线,1.多相催化反应步骤1)反应物分子从气流中向催化剂表面和孔内扩散2)反应物分子在催化剂内表面上吸附3)吸附的反应物分子在催化剂表面上相互作用进行化学反应4)反应产物自催化剂内表面脱附5)反应产物在孔内 扩散并扩散到反应气流中去,第二章吸附作用与多相催化,扩散扩 散方式:常规:孔径≥100nm努森:孔径≤100nm构型:孔径<1.5nm 扩散系数:,第二章吸附作用与多相催化,2.吸附物理吸附:分子 间力,吸附力弱,吸附热小(8~20kJ/mol),可逆吸附,无选择性,可发生多层吸附化学吸附:化学键力,吸附力强,吸附热大(40~800kJ/mol),般不可逆,有选择性,单分子层吸附类似化 学反应,遵循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规律,第二章吸附作用与多相 催化,3.固体表面结晶、无定形物质、配位多面体1)晶体表面的晶面暴露晶面的影响因素:影响不同晶面暴露比例的因素:热力学动力学稳定的晶面特点:(1)单位面积上未满足的键的数目小;(2)电中性。 ,第二章吸附作用与多相催化,晶体的缺陷分类:点,线,面,立体晶体表面的缺陷与催化作用原子水平的固体表面是不均匀 的表面具有高浓度的位错和缺陷:,第二章吸附作用与多相催化, 分子在固体表面的吸附吸附过程的推动力:固体表面自由能的降

编译原理学习心得

编译原理学习心得 编译原理学习心得1 编译程序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史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支撑软件。而“编译原理”这门课程一直以来是国内外大学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重要课程。因为它的知识结构贯穿程序设计语言、系统环境以及体系结构,能以相对的视角体现从软件到硬件以及软硬件协同的整机概念。其理论基础又涉及形式语言与自动机、数据结构与算法等计算机学科的许多重要方面,为联系计算机科学理论和计算机系统的典范。 虽然编译原理这门课程在大多数的人里认为枯燥无味,学起来就像看天书一样。然而学习这门课程还是有一定的好处的。比如可以更加容易的理解在一个语言种哪些写法是等价的,哪些是有差异的,可以更加客观的比较不同语言的差异,并且学习新的语言的效率也会更加高,语言转换也会更加游刃有余。 不学“编译原理”这门课程的话,自己的编程思想会很浅显。而且编程也只仅仅停留在编程上,无法深入理解其中的原理。 学习编译原理的话,从文法、正规式、NFA与DFA的定义,下手,要用心动脑去体会 编译原理学习心得2

从联系最紧密的操作系统来说吧,你写多线程/多进程的程序就得和操作系统的知识打交道。写多线程得加锁吧,临界区、死锁的四个条件之类的标准的操作系统的内容吧(不得不吐槽一下,某国内一线电商干了三年的程序猿,写多线程居然不知道加锁,也是醉了)。进程间通信的几种方式什么管道、socket、共享内存等,这也是操作系统的内容吧。文件系统,这也是经常要打交道的东西。还有内存什么的,你做Android 开发,这些里边有很多东西都在系统层面被封装好了,但是你要是不知道原理,一旦出了错根本无从调试,况且你该不会打算写一辈子写Android 就是填逻辑吧。 然后,是编译原理,普通的程序猿是接触不到编译器或者虚拟机的开发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编译原理就用不到。说个最常见的读取配置文件,只要你的配置文件有自定义的语法,你就要用编译原理的东西。还有类似于自动生成代码啦、正则表达式啦这些都算是编译原理的内容。你既然是写Java 的不了解虚拟机怎么可以,最基本的字节码总是需要能看懂的吧,分析一些疑难杂症的时候字节码还是很有用的。 最后,是计算机原理,如果只是做应用开发的话计算机原理其实不必要掌握的多深入,但是一些基本的概念还是要清楚的。比如寄存器、缓存、中断什么的,关键的时候可以帮助你调试。在一些对性能要求非常高的场合,也是很有作用的。此外,学了

催化作用原理总复习答案

催化作用原理总复习答案 催化作用原理基础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 沉淀法制备催化剂过程中,晶粒的生长速度正比于( c ) A. 饱和度C* B. 沉淀物浓度C C. (C-C) 值 D. 溶剂量 2. 浸渍法制备催化剂时,等量浸渍是指( d ) A. 溶液的量与活性组分的量相等 B. 载体的量与活性组分的量相等 C. 溶液的量与载体的重量相等 D. 溶液的体积等于载体的空体积 3. 分子筛催化剂的基础结构是指( b ) A. 硅原子 B. 硅氧四面体或铝氧四面体 C. 铝原子 D. 笼状结构 4. 汽车尾气转化器中催化剂的载体是( d ) A. 贵金属Pt B. 贵金属Rh C. 金属Pd D. 多孔

陶瓷或合金 5. 内扩散是指( c ) A. 反应物在反应器内的流动 B. 反应物在反应器外管道内的流动 C. 反应物分子在催化剂孔道内的传质 D. 反应物分子在催化剂孔道外的传质 6. 硅铝分子筛中硅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 b ) A. 零价硅原子的形式B. 硅氧四面体形式 C. 六配位的硅离子的形式 D. 硅-铝化学键的形式 7. 负载型催化剂制备过程中采用的分离出过多的浸渍液,并快速干燥,是为了( c ) A. 活性组分在孔道内均匀B. 活性组分在孔道外均匀 C. 活性组分分布在孔口和外表面 D. 活性组分在外表面均匀 8. 催化剂的载体决定催化剂的( c ) A. 支撑物B. 活性组分 C. 孔结构 D. 包装水平 9. 产品收率不但取决于反应物的转化率,还取决于产物的( b ) A. 催化剂制备程度中载体用的量 B. 选择性 C. 已转化的反应物质的多少 D. 反应物进料的量的多少

催化原理习题 (2)

河南理工大学催化原理复习重点 第2章催化剂与催化作用 1.什么是催化剂? 催化剂是一种能够改变一个化学反应的反应速度,却不改变化学反应热力学平衡位置,本身在化学反应中不被明显地消耗的化学物质。 什么是催化作用? 催化作用是指催化剂对化学反应所产生的效应。 催化作用的特征有哪些? 1、催化剂只能加速热力学上可以进行的反应 2、催化剂只能加速化学反应趋于平衡,而不能改变平衡的位置(平衡常数) 3、催化剂对反应具有选择性 4、催化剂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 2.工业生产中可逆反应为什么往往选择不同的催化剂? 第一,对某一催化反应进行正反应和进行逆反应的操作条件(温度、压力、进料组成)往往会有很大差别,这对催化剂可能会产生一些影响。 二,对正反应或逆反应在进行中所引起的副反应也是值得注意的,因为这些副反应会引起催化剂性能变化。 3.催化剂是如何加快化学反应速度的? 催化剂通过改变化学反映历程,从而实现低活化能的化学反应途径进而加快了反应速度。 4.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的含义是什么? 活性是指催化剂对反应进程影响的程度,具体是指反应速率增加的程度,催化剂的活性是判断其性能好坏的重要标志。 当反应物在一定的反应条件下可以按照热力学上几个可能的方向进行反应时,使用特定的催化剂就可以对其中一个方向产生强烈的加速作用。这种专门对某一化学反应起加速作用的能力称为催化剂的选择性。 5.催化剂为什么具有寿命?影响催化剂的寿命的因素有哪些? 催化剂在长期受热和化学作用下,会经受一些不可逆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如晶相变化,晶粒分散程度的变化,易挥发组分的流失,易熔物的熔融等导致活性下降至失活。 (1)催化剂热稳定性的影响(催化剂在一定温度下,特别是高温下发生熔融和烧结,固相间的化学反应、相变、相分离等导致催化剂活性下降甚至失活。)(2)催化剂化学稳定性的影响(在实际反应条件下,催化剂活性组分可能发生流失、或活性组分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活性下降和失活。) (3)催化剂中毒或被污染(催化剂发生结焦积炭污染或中毒。) (4)催化剂力学性能的影响(催化剂发生破碎、磨损,造成催化剂床层压力降增大、传质差等,影响了最终效果。) 4.催化反应的活化能是否与非催化反应的相同?为什么? 不相同,催化剂反应改变了化学反应需的活化能 6.均相催化有什么特点? (1)反应条件温和,有利于节能。 (2)反应性能单一,具有特定的选择性。 (3)作用机理研究清楚明晰,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易于精心调配和设计。(4)催化剂的稳定性差,且不易与产物分离。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假期期间我参加了由高平市教育局组织的构建高效课堂的培训,课题是三环节问题导学课课堂教学模式,张艳红老师论述了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之一,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教师和学生交往互动的空间,是教师引导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主渠道,也是实现高效教学的主战场。要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英语课堂教学,实现有效课堂教学。教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通过这次理论学习和培训,使我对课堂有效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经过一个星期的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本人在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该课程设计。通过该课程设计,收获颇多。 一、对实验原理有更深的理解 通过该课程设计,掌握了什么是编译程序,编译程序工作的基本过程及其各阶段的基本任务,熟悉了编译程序总流程框图,了解了编译程序的生成过程、构造工具及其相关的技术对课本上的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课本上的知识师机械的,表面的。通过把该算法的内容,算法的执行顺序在计算机上实现,把原来以为很深奥的书本知识变的更为简单,对实验原理有更深的理解。 二、对该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有深刻的理解 要养成注释程序的好习惯,一个程序的完美与否不仅仅是实现功能,而应该让人一看就能明白你的思路,这样也为资料的保存和交流提供了方便;在设计课程过程中遇到问题是很正常德,但我们应该将每次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并分析清楚,以免下次再碰到同样的问题的课程设计结束了,但是从中学到的知识会让我受益终身。 通过把该算法的内容,算法的执行顺序在计算机上实现,知道和理解了该理论在计算机中是怎样执行的,对该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有深刻的理解。 自1987年就和程永革一起共事的歌舞话剧团演唱队队长骆汉泉含泪说道:“永革是我的好兄弟,这么多年,我们一起排练、演出,他的敬业精神一直留在我的脑海中,他的艺术才华和人品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艺术人才,他尽职尽责,用自己的生命演绎出人生的追求。虽然他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他难能可贵的责任担当和执着敬业的奉献精神一直感染着我们,我们也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以他为榜样,演好戏、做好人。” 月27日,全县《科学》教研会在城内小学召开。与其它学科教研会不同的是,《科学》教研会不是对新课标进行培训,而是科学课高效课堂的培训。原因是新拟定的《科学课程标准》还没有正式颁布。这次会议,全县专兼职老师一共100多人,观摩了三节高效课堂教学,聆听了龚主任所作的“构建自主探究式的高效课堂”专题讲座。

催化原理_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

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 1.活性:指物质的催化作用的能力,是催化剂的重要性质之一。 选择性:指所消耗的原料中转化成目的产物的分率。用来描述催化剂上两个以上相互竞争反应的相对速率(催化剂的重要性质之一,指在能发生多种反应的反应系统中,同一催化剂促进不同反应的程度的比较。) 比活性:比活性(单位表面反应速率),取决于催化剂的组成与结构 分散度:指催化剂表面上暴露出的活性组分的原子数占该组分在催化剂中原子总数的比例,即D=ns(A)/nt(A)。 TOF:单位时间内每摩尔催化剂(或者活性中心)上转化的反应底物的量。 2.空速: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质量(或体积)催化剂的反应物的质量(或体积)WHSV:每小时进料的重量(液体或气体))/催化剂的装填重量 空时收率:以“空时”作为时间的基准来计量所获得产物的收率。对于大多数反应器,物料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或反应时间是很难确定的。在工程上经常采用空间速率的倒数来表示反应时间,称为“空时”。空时收率大,表示过程和反应器有较高的效率。 3.化学吸附:过电子转移或电子对共用形成化学键或生成表面配位化合物等方式产生的吸附。 表面覆盖率:指单层吸附时,单位面积表面已吸附分子数与单位面积表面按二维密堆积所覆盖的最大吸附分子数之比。 朗格缪尔(Langmuir)吸附: 1916年,朗格缪尔从动力学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固体对气体的吸附理论,称为单分子层吸附理论,该理论的基本假设如下: (1)固体表面对气体的吸附是单分子层的; (2)固体表面是均匀的,表面上所有部位的吸附能力相同; (3)被吸附的气体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力,吸附或脱附的难易与邻近有无吸附分子无关; (4)吸附平衡是动态平衡,达到吸附平衡时,吸附和脱附过程速率相同。 定位吸附:被吸附物从一个吸附中心向另一吸附中心转移需克服能垒。当吸附物不具有此能垒能量时不能向另一吸附中心转移,即为定位吸附。 非定位吸附:若固体表面上不同区域能量波动很小,没有吸附中心,被吸附物在表面上的转移不需克服能垒,即为非定位吸附。 积分吸附热:指达到吸附平衡时,被气体吸附质覆盖的那部分吸附剂表面所产生的平均吸附热。它表示在吸附过程中,较长期间内热量变化的平均值。积分吸附热随吸附质浓度的大小而变化,一般用于区分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吸附热。 4.速率控制步骤:速率控制步骤,是一个化学词汇,用以表达在化学反应中,反

催化作用原理第二章

1、多相催化反应是在物相不同的反应物和催化剂的两相界面上进行的。 2、多相催化的反应步骤:反应物A由气相主体扩散到颗粒外表面(反应物外扩散)、反应物A由外表面向孔内扩散,到达活性中心(反应物内扩散)、A的吸附、A在吸附活性中心反应生成B、B的脱附、产物B由内表面扩散到外表面(产物内扩散)、产物B由颗粒外表面扩散到气相主体(产物外扩散)。其中,3/4/5过程属于表面反应,反应物和产物的内外扩散属于物理过程,反应物分子在催化剂表面的化学吸附、表面化学反应以及产物的脱附属于化学过程。(七步) 3、多相催化的反应步骤:反应物分子从催化剂周围的介质向催化剂表面以及孔内扩散、反应物分子在催化剂表面和孔内活性中心上吸附、被吸附的反应物分子与催化剂表面以及孔内的活性中心相互作用进行化学反应、反应产物从催化剂表面和孔内活性中心上脱附、反应产物离开催化剂表面以及孔内向催化剂周围的介质扩散,1/5是反应物和产物的扩散过程,属于传质过程,2/3/4属于表面进行的化学过程,也叫化学动力学过程。(五步) 4、多相催化反应中的物理过程:内外扩散过程,为充分发挥催化作用,要尽量消除扩散过程的影响。 5、消除内外扩散阻力的方法:提高空速(外扩散);减小催化剂颗粒尺寸、增大催化剂孔隙直径(内扩散); 6、反应物分子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物理吸附是由表面质点和吸附分子之间的分子力而引起的。具体是由永久偶极、诱导偶极、色散力等三种范德华引力引起的。化学吸附是由催化剂表面质点与吸附分子间的化学作用力而引起的,是由化学键力引起的。 7、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区别: 1)物理吸附:吸附力是范德华力、吸附层是单层或多层、选择性是无、热效应是较小、吸附速率是较快。 2)化学吸附:吸附力是化学键力、吸附层是单层、选择性是有、热效应是较大、吸附速率是较慢。 8、如何鉴别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答:物理吸附只能使原吸附分子的特征吸收带产生位移变化和强度变化,若出现了新的特征吸收带或光电子能谱发生明显变化,就表示发生了化学吸附。 9、多相催化反应的控制步骤: 1)扩散控制:当催化反应为扩散控制时,催化剂的活性无法充分显示出来,此时需要改善催化剂的颗粒大小和微孔构造,才能提高催化效率; 2)化学反应控制:催化反应若为动力学控制时,从改善催化剂组成和微观结构入手,可以有效地提高催化效率,特别是反应温度和压力对催化反应的影响比对扩散过程的影响要大。 10、化学吸附态:一般是指分子或原子在固体表面进行化学吸附时的化学状态、电子结构等。 11、化学吸附种类:吸附粒子状态是解离与非解离;吸附中心状态:单点与多点; 12、吸附作用基本概念: 1)当气体与固体接触时,固体表面上气体的浓度大于气相浓度,这种现象称之为吸附现象;2)被吸附的气体称之为吸附质; 3)吸附气体的固体称之为吸附剂; 4)吸附质在固体表面上吸附后存在的状态称之为吸附态; 5)通常吸附是发生在固体表面的局部位置,这类位置称之为吸附中心或吸附位; 6)吸附中心与吸附态共同构成表面吸附络合物; 7)吸附质浓度在吸附剂上增加的过程,称之为吸附过程; 8)吸附质浓度在吸附剂上减少的过程,称之为脱附过程;

编译原理概念总结

第一章 引论 ? 为什么要用编译器 ? 与编译器相关的程序 ? 翻译步骤 ? 编译器中的主要数据结构 1、语言处理器 1、简单的说,一个编译器就是一个程序,它可以阅读以某一种语言(源语言)编写的程序,并把该程序翻译成一个等价的、用另一种语言(目标语言)编写的程序。 2、编译器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报告它在翻译过程中发现的源程序中的错误。 3、使用编译器是为了提高编程的速度和准确度。 4、与编译器相关的程序:解释程序(interpreter )、汇编程序(assembler )、连接程序(linker )、装入程序(loader )、预处理器(preprocessor )、编辑器(editor )、调试程序(debugger )、描述器(profiler )、项目管理程序(project manager )。 5、解释器是另一种常见的语言处理器。它并不通过翻译的方法生成目标程序。从用户的角度来看,解释器直接利用用户提供的输入执行源程序中指定的操作。 6、一个源程序可能被分割成多个模块,并存放于独立的文件中。把源程序聚合在 一起的任务有时会由一个被称为预处理器(preprocessor )的程序独立完成。预处理器还负责把那些称为宏的缩写形式转换为源语言的语句。 7、连接器(linker )能够解决外部内存地址的问题。 8、加载器(loader )把所有的可执行目标文件放到内存中执行。 2、一个编译器的结构 Output Source Program Front end Back end Object

1、将编译器看成黑盒,则源程序映射为在语义上等价的目标程序,而这个映射由两部分组成:分析部分和综合部分。 2、分析部分把源程序分解成多个组成要素,并在这些要素之上加上语法结构。 3、综合部分根据中间表示和符号表中的信息来构造用户期待的目标程序。 4、编译器的第一个步骤:词法分析(lexical)或扫描(scanning)。词法分析器读入组成源程序的字符流,并且将它们组成有意义的词素(lexeme)的序列。词法分析器产生词法单元(token)。 5、分隔词素的空格会被词法分析器忽略掉。 6、编译器的第二个步骤:语法分析(syntax)或解析(parsing)。语法分析器使用由词法分析器生成的各个词法单元的第一个分量来创建树形的中间表示。 7、语义分析(static semantic analysis):语义分析器使用语法树和符号表中的信息 来检查源程序是否和语言定义的语义一致。它同时也收集类型信息,并把这些信息存放在语法树或符号表中,以便在随后的中间代码生成过程中使用。语义分析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类型检查(type checking)。编译器检查每个运算符是否具有匹配的运算分量。 8、总的说,编译器的翻译步骤是:扫描程序----语法分析程序----语义分析程序---- 源代码优化程序----代码生成器----目标代码优化程序。 3、编译器结构中的主要数据结构 1、记号(token) 2、语法树(syntax tree) 3、符号表(symbol table) 4、常数表(literal table) 5、中间代码(intermediate code) 6、临时文件(temporary file) 4、将编译器分成了只依赖于源语言(前端( front end))的操作和只依赖于目 标语言(后端( back end))的操作两部分。 第二章词法分析 ? 扫描处理 ? 正则表达式 ? 有穷自动机 ? 从正则表达式到D FA ? 利用L e x自动生成扫描程序 1、Tokens记号标记:identifiers、keywords、integers、floating-point、symbols、strings、comments 1、使用正则表达式去描述程序语言tokens 2、一个正则表达式是归纳确定 3、一个正则表达式R描述一组字符串集合L(R) 4、L(R) = the language defined by R 5、所有的token都能用正则表达式表示 2、正则表达式: 1、基本正则表达式:他们是字母比哦啊中的单个字符且自身匹配

编译原理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编译原理》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首先感谢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为我们这些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提供一个提高自己教学水平、方法和能力的机会,使得我们学习到更好的方法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经过本次培训之后,我个人觉得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教学质量。 1、认清编译原理,明确学习意义,激发学生的热情 帮助学生认清编译原理的作用和地位。给学生介绍清楚可以通过编译原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定位和解决在程序编译、测试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提高学生的兴趣。编译原理中的原理除了可以用于分析编译器以外,还对诸如人工智能、并行处理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本门课程学习对其它课程的学习和今后很多领域的理论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如计算机软件技术领域、计算机系统结构领域、人工智能系统的机器学习领域、并行处理技术等领域。 2、优化教学内容,搞好课堂教学 可以采用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重启发式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学生对编译原理课程的兴趣提高,能

主动学习,理解、体会前辈们在解决相应问题时是如何考虑的,同学们自己又是如何考虑的。 编译系统中的一些概念很抽象,学生无法理解,就只会死记硬背,当然更无兴趣可言。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选用学生最熟悉的一些实例,通过类比使抽象的概念更容易被理解。我本人觉着对于工学学科的同学来说,不用在数学定义上花费太多时间,因为他们对数学符号不敏感,而应该尽量多安排例子,使得同学们能把数学符号代表的含义通过例子理解清楚,以及知道如何使用。 有效地利用教学辅助手段,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由于本课程涉及形式语言、有穷自动机等抽象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起来较困难。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可以将教学过程中一些需要教师在黑板上动态演示的过程做成CAI课件,既可在课堂上演示,也可在课后由学生自己观摩,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同时可在课堂上和习题中,多准备了一些从实际程序的编译和运行时碰到的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例子,供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理解、并加以解决。通过采用这种实例教学方式,既能够对前期课程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又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本课程的实际价值,从而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编译原理和技术的积极性。

催化原理总结

第一章 1.催化反应的三个特征 2.催化反应三种分类 催化剂两种分类 3.固体催化剂四种组成 助催化剂四种结构和载体的五种作用 催化剂的微观结构 4.催化反应性能的三个标准 5.多相催化反应的七个步骤 第二章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区别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位能曲线 解离吸附和谛合吸附的概念 化学吸附态(H2,O2,CO,烯烃,炔烃) 吸附等温线(五种) 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推导(单分子,多分子)BET方程推导催化剂比表面 测定比表面的方法(N2吸附) 催化剂密度(真密度,假密度,比孔容,孔隙率,平均孔半径,孔径分布) 扩散(Kundsen扩散) 第三章 3.1酸碱催化剂的应用和分类(了解) 3.2酸碱定义及酸碱中心的形成 L酸和B酸定义; 单元氧化物L酸吸水转化为B酸 Tababe二元氧化物酸中心形成机理(Ti6Si4) 3.3固体酸性质及其测定 H0的定义(H0=pKa+log(CB/CBH+) TPD法和IR法测定酸中心 固体超强酸(H0<-10.6) 3.4 酸碱催化作用及其催化机理 特殊酸碱催化(反应的速控步) Bronsted规则ka=GaKaα 碳正离子的形成和反应规律 酸中心类型与活性选择性的关系 3.5 沸石分子筛 四个结构;四个类型分子筛 沸石分子筛酸中心形成的四种机理 沸石分子筛的择型催化作用及影响因素 催化裂化与热裂化的区别 第四章

4.1 金属催化剂的应用及特性(具有d带电子的元素) 4.2 金属催化剂的化学吸附 以d电子解释金属催化剂的吸附热 (未结合d电子数越大,吸附热大,强吸附Fe; 未结合d电子数少,吸附热小,弱吸附Pt) 2.电子逸出功,电离势概念;两者与化学吸附的关系 3.化学吸附和催化活性的关系 (中等强度的吸附)88页图4-2 4.3金属催化剂电子因素与催化作用的关系 能带理论(金属原子紧密堆积,原子轨道重叠, 分立的电子能级扩展为能带) d带空穴(可以由磁距测得) d带空穴需要适应反应电子数目的转移 价键理论;金属原子的共价键由杂化轨道构成 d%:d轨道占有杂化轨道的比例( Ni,30%d2SP3;70%,d3SP2) d%越大,d带空穴越少; d%增大,吸附热变小,吸附强度变低。 4.4金属催化剂晶体结构与催化作用的关系 晶格,晶格参数和晶面的概念 晶体对催化作用的影响 几何角度:吸附位,键长和键角 能量角度:q=s/2 晶格缺陷引起催化活性变化(了解) 4.5负载型催化剂 分散度的概念;分散度与晶粒大小的关系 结构敏感反应(C-C,C-O)结构非敏感反应(C-H) 金属与载体的相互作用(实验证明的思路) 溢流现象及其应用 4.6合金催化剂 几何效应和电子效应对催化反应活性的影响。 (Ni-Cu和Pd-Au) 4.7金属催化剂催化作用的典型剖析 合成氨催化剂的助剂(Al2O3,K2O,CaO等) Ag为乙烯环氧化反应催化剂的机理 催化重整反应对双功能催化剂的要求 第五章 1.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结构类型,应用及其特点 2.导体、半导体、绝缘体的能带结构和类型 3.半导体、n型半导体、P型半导体形成 4.杂质对半导体催化剂费米能级Ef、逸出功、和电导率的影响 5.杂质对半导体催化剂的影响 6.半导体催化剂化学吸附与催化作用 A)受电子气体吸附 n型半导体上吸附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心得 体会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经过一个星期的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本人在刘贞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该课程设计。通过该课程设计,收获颇多。一、对实验原理有更深的理解通过该课程设计,掌握了什么是编译程序,编译程序工作的基本过程及其各阶段的基本任务,熟悉了编译程序总流程框图,了解了编译程序的生成过程、构造工具及其相关的技术对课本上的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课本上的知识师机械的,表面的。通过把该算法的内容,算法的执行顺序在计算机上实现,把原来以为很深奥的书本知识变的更为简单,对实验原理有更深的理解。二、对该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有深刻的理解通过把该算法的内容,算法的执行顺序在计算机上实现,知道和理解了该理论在计算机中是怎样执行的,对该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有深刻的理解。三、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该课程设计,全面系统的理解了编译原理程序构造的一般原理和基本实现方法。把死板的课本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把学过的计算机编译原理的知识强化,能够把课堂上学的知识通过自己设计的程序表示出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前对与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认识是模糊的,概念上的,现在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从实践上认识了操作系统是如何处理命令的,如何协调计算机内部各个部件运行,对计算机编译原理的认识更加深刻。课程设计中程序比较复杂,在调试时应该仔细,在程序调试时,注意指针,将不必要的命令去除。在这次课程设计中,我就是按照实验指导的思想来完成。加深了理解文件系统的内部功能及内部实现,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程序开发能力的目的。四、理解了该知识点以及学科之间的融合渗透本次课程设计程序部分是用c语言编写的,把《计算机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算法分析与设计》《c语言》四门学科联系起来,把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合起来,把各门课程的知识联系起来,对计算机整体的认识更加深刻。使我加深了对《计算机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算法分析与设计》《c语言》四门课程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