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含答案(Word版)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含答案(Word版)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含答案(Word版)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含答案(Word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桐花声里燕子飞

郑小琼

①院子里有数棵梧桐树、榆树、槐树,以及几株苦楝树,春天来了一段时间了,那些榆、槐、楝早已舒展开已绷了一个冬天的愁容,只有临近水井那几株梧桐树还没有一点儿绿意。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牙瓣儿的楝花已洒满了整个院子,淡嫩淡嫩地铺着,你拿起扫帚开始清扫它们,等你清扫干净的时候,在不经意的抬头间,你发现井台边那几株桐树已露出了花骨儿了。又下了一场春雨,几个暖暖的春风天,那些桐花便一簇簇一束束的开了。

②村子里人忙着到庄稼地里去了,给隔冬的小麦锄草,或是准备牵牛耕田,浸种下泥,没有一个人有空闲去注意井边那几株桐树开花了。它们站在井台边,默不作声,寂寞地开着,老去,落下。幸好去年相识的几只燕子飞回了,它们落在那桐树上喃喃说个不停,出了一趟远门,见了一些世面,燕子们有很多路上有趣的事儿同这位老友说。

③六岁那年,一不小心,我的腿让开水烫伤,疼痛难忍。惊动正在梧桐树下洗衣的母亲,她飞快地跑了过来,顺手从树枝上捋了一把桐花,放在手中揉搓,从那嫩嫩的花瓣儿搓出一些汁来,母亲把它敷在我伤口上,那尖酸的疼痛渐渐淡了下去。如今隔母亲在千里之外,离屋后梧桐也有千里之遥,再深的疼痛也没有母亲与梧桐了,只能自己贴上那没有一点人情味的创可贴了。

④在故乡,无论谁家,只要生了个女儿,便总会在屋前屋后栽种数棵梧桐,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母亲说,我家的井边的那几棵便是生我之时种的,它们在家里院落里开开落落有二十多年了。一直没有引来凤凰栖,却引数只燕子在上面筑巢安家。母亲一直说,燕子是奔波命,年来年去,南来北往的奔波着,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但是人在异乡,也没有梧桐可栖。前些时候收到母亲的来信,说我的年龄不小,家里的那几株梧桐树也有那么大了,是不是该砍了做嫁妆了。我没有回答母亲,只是在电话中问她梧桐树上的燕子们可好。

⑤昨夜又是一场春雨,想来在昨夜风雨中,故乡井边那几棵梧桐树又有多少桐花让风雨捋落下来,它们该顺着那涓涓细雨汇成的流水,入河,入江,入海,消融在世界的尽头。那在风雨中的燕子是否安好?

(1)在“我”的故乡,为什么有些人家会在房前屋后栽种一些梧桐树?

(2)细读全文,说说“我”和燕子有何相似之处,为何作者说“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

(3)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面语句的妙处。

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

(4)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

(2)燕子每年都要迁徙一次,“我”家的梧桐树成了它们归来的家;“我”长年奔波在外,故乡的家是“我”能够停歇的地方。

(3)运用了比喻、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梧桐树花期之迟,令人难以察觉。(4)写出了燕子迁徙归来后在梧桐树上兴奋和鸣的情景。表达作者对这些活泼燕子的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提取信息的能力。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或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来提炼、概括。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四是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文章第4段“在故乡,无论谁家,只要生了个女儿,便总会在屋前屋后栽种数棵梧桐,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

(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母亲一直说,燕子是奔波命,年来年去,南来北往地奔波着,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但是人在异乡,也没有梧桐可栖”。燕子每年迁徙一次,家里的梧桐是它们的栖息地;我长大后一直漂泊他乡,偶尔回来一次,故乡的家是“我”的歇脚地。

(3)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赏析句子要点明其修辞手法,说明其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这句话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梧桐开花比较迟。

(4)本题考查概括画面和体会思想感情。联系作品主旨,把握情感态度。在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往往可以借助或联系主旨来理解。文章最后一段,是作者的想象,因为昨夜下了一场春雨,作者就在他乡想象院子里梧桐树上的燕子们是否安好表达了对燕子的关切,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故答案为:(1)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

(2)燕子每年都要迁徙一次,“我”家的梧桐树成了它们归来的家;“我”长年奔波在外,故乡的家是“我”能够停歇的地方。

(3)运用了比喻、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梧桐树花期之迟,令人难以察觉。(4)写出了燕子迁徙归来后在梧桐树上兴奋和鸣的情景。表达作者对这些活泼燕子的喜爱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提取信息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

(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答题时应注意,根据人物语言,分析情感态度。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切不可忽视对文中人物语言的体味,要有结合语言看作者情感的意识,巧妙地将溶入其中的情感态度捕捉到。

(3)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对于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含义的分析,必须理清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根据所学修辞的知识,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用自己平实的语言把反话说正,委婉说直,比喻说清楚,象征说明白。意思隐晦难懂

的句子,或深奥,或抽象,或省略,我们应该把深奥说浅显,抽象说具体,省略补完整。(4)本题考查概括画面和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抓住景物特征,体会情感态度。景物描写,往往为了表现与之相同相似、相关或相对、相反的情感。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时,要善于根据文中的景物描写,由景及人,由表及里;赏其美景,知其深情;观其外表,知其内涵。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英语发芽,汉字开花

路也

行到国外,忽然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成了一只盛满汉字的罐子,那些方块字由于忽然失去了使用场地,找不到及时的出口,只能在我这只高一米五八的罐子里面密封着、烦闷着、膨胀着、挤压着、惆帐着、等待着,仿佛里面关进了一群亮闪闪的蟋蟀,或者里面在日日夜夜地培育着催生着植物胚芽,跟生豆芽一般……我的天灵盖,也就是罐子上方那只圆圈的盖子,快要被压抑着的巨大的母语的力量掀开来了。

有时,我又感到自己的身体是一只地面上的雷达,里面的导航系统装置完好,却怎么也搜索不到要找寻的飞行目标了,灵感不再,甚至连表情看上去都有些发呆了,A我这只中国制造的雷达失灵了。

被英语包围,四面楚歌。

可是这楚歌又让我无比兴奋,其实从感官到心理,我对英语都有着类似红杏出墙的热爱,它能带给我城池沦陷般的快乐,它的干练准确和绅士风度让我着迷,以至倾倒。

我身体里的英语正在发芽,正在一点一点的挤走汉语的地盘。于是我很快就开始想念汉语了,30多年来,第一次,我在一个没有它的地方想念它,我想模仿都德《最后一课》里那个教师的口气武断的说,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这时我才强烈地感觉到我原来是离不开它的,我对它的爱是前世的、今生的和来世的,我与它生死相依。我常常一个人在异国旅行,包里总塞着一本唐诗宋词元曲的选本,在英语那连绵不断蜿蜒起伏的大好河山里,想着古汉语的四合院和画栋飞檐,的确有着很奇特的感觉。在一面镶着字母似的卷涡纹边框的西式的镜子里,照见的却总是方块字里的中国,它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清晰。

去看海明威和惠特曼,没有朝拜的心情,倒是有走亲戚串门的感觉。在路上我总是能想到“八里洼”这个地名,地球是圆的,我这样不停地走下去,途经海明威的家、惠特曼的家,途经梭罗的木屋,走过狄金森的窗下,最后一定还会走回到我的八里洼。

诗都是后来写的了。B我遥遥地赶回地球另一边,走在蒙着烟尘的天空下,沿着永远飘散着白菜味的街道拐进小巷,走进光线昏暗斑驳的楼道,回到那个属于我的小小角落,重新坐在那扇有着白杨树的南窗下,那雷达在汉语的领空重新有了信号,找到了目标……我感到自己拥有了整个世界。

那满满一罐子汉字,蟋蟀们蹦跳出来了,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压抑不住的茁壮的胚芽,都舒展开了枝叶,抽出茎干,开出花来

诗后面,我没有像过去那样标上写作的日期,这次我标的是我最初想写这诗的时候的那个日期,我认为对于这些诗,产生想写它们的念头要比真正写出它们来更重要。

诗写的是外国,但更是中国。

(1)文中A处写到“我这只中国制造的雷达失灵了”,请简要概括失灵原因。

(2)文中B处写到“我”身处一个“小小角落”,却觉得“自己拥有了整个世界”,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3)下面是一些学者对路也(本文作者)作品的评价:

①幽默风趣,颇具新意

②想象丰富,风格鲜明而活泼

③淋漓的抒情,让心灵与文句都飞扬起来

请在上面三点评价中,选择你认为最恰当的一点,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明你选择的理由,并简要说明这一点评价对你平时写作有何启发。

【答案】(1)示例1:被英语包围,四面楚歌。

示例2:因为行到国外,母语失去了用武之地。

(2)不矛盾,前者指自己工作住所的环境狭小,而后者则是指用母语创作,让自己心灵驰骋于世界各地,即作者创作时心灵神游四海精骛八极独特感受。

(3)略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我这只中国制造的雷达失灵了”,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自己比喻成只能接受信号的雷达,由于在外国很少用母语汉语交流,“雷达失灵”的原因可以概括为:被英语包围,四面楚歌。因为行到国外,母语失去了用武之地。

(2)本题考查分析句子的含义。先解释词句的表面含义和言外之意是什么,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句子的意思和所表达的人物情感。“我”身处一个“小小角落”,却觉得“自己拥有了整个世界”,这句话从不同角度来写自己的感受,并不矛盾。“我”身处一个“小小角落”:指自己工作住所的环境狭小,觉得“自己拥有了整个世界”:指用母语创作,让自己心灵驰骋于世界各地,即作者创作时心灵神游四海精骛八极独特感受。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赏析句子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修辞或写作手法、情境、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精彩巧妙之处。比如第一段“忽然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成了一只盛满汉字的罐子,只能在我这只高一米五八的罐子里面密封着、烦闷着、膨胀着、挤压着、惆帐着、等待着,仿佛里面关进了一群亮闪闪的蟋蟀,或者里面在日日夜夜地培育着催生着植物胚芽,跟生豆芽一般”,运用比喻,进而引发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表现在国外无法用母语交流的烦闷和不快,体现语言幽默风趣,颇具新意,想象丰富,风格鲜明而活泼的特点。

故答案为:(1)示例1:被英语包围,四面楚歌。示例2:因为行到国外,母语失去了用武之地。

(2)不矛盾,前者指自己工作住所的环境狭小,而后者则是指用母语创作,让自己心灵驰骋于世界各地,即作者创作时心灵神游四海精骛八极独特感受。

(3)略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答题时应注意,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选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不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遵循基本的原则:一是力求完整,不能以偏概全;二是力求简洁,不要过多复述;三是力求明确,不能笼统含

糊。

(2)本题考查理解词句的含义。答题时应注意,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3.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艾叶香中寻玉佩

邹凤岭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迎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焯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簇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都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呜呜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

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作者回忆了奶奶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横线上。①________→教“我”磨面做饼→给“我”压岁钱→②________→病中思念爷爷→临终不说玉佩的去向

(2)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说说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②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

(3)联系上下文,研读文中第⑦段划线句,分析奶奶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及情感。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4)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③段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再现了奶奶教“我”磨面做饼的情景,表达了“我”对奶奶的思念之情。

B. 老旧的木箱子装着奶奶最珍贵的物品,承载着奶奶最美好的情感。

C. 奶奶不说玉心佩的去向是因为玉心佩很值钱,担心家里后辈指责她。

D. 文中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勤劳、善良、慈爱、坚韧、痴情的奶奶形象。

(5)玉心佩的去向,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结合前后文分析其作用。

【答案】(1)带“我”摘艾叶;荒年做艾饼

(2)①化静为动,传神地写出了山茶花红得鲜艳欲滴的形态。②“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形成排比,强调了老屋的简朴,充分表达出“我”对老屋的亲切之感。

(3)表现了奶奶娇羞的神态(答“娇嗔的样子”也可);表达出奶奶对爷爷深沉的爱和长久的思念。

(4)C

(5)“淸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地做出了艾叶饼。”这句话暗示玉佩已被卖掉,换回来米面。为后文没找到玉佩作铺垫(或:与后文没找到玉佩相照应);表现了奶奶对家人的关爱。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故事的开端、经过、高潮等。概括要全面,语言要简洁。此题要注意抓住奶奶所做的事,注意与为文章的写作顺序保持一致。

(2)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时首先考虑运用了描写,还是使用了修辞,或者词语运用准确,然后结合句子的含义内容进行赏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写出了房子用泥建造的样子,表达出我对奶奶的怀念。

(3)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句子的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上下文和文章主旨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加以理解分析即可。这个句子形象地表现了奶奶娇羞的神态,表达出奶奶对爷爷深沉的爱和长久的思念。

(4)本题考查整体感知文章后辨析和信息筛选的能力。回答问题时,要按照“确定区间--抓关键词--抓关键句--整合比较”的过程,把选项和原文逐个对比。奶奶不愿家人为此愧疚和遗憾,不是担心家里后辈指责她。故选C。

(5)本题是对文章中伏笔这一写作手法的及其作用的考查。“伏笔”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淸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地做出了艾叶饼。”这句话暗示玉心佩已被卖掉,为后文没找到玉心佩作铺垫。

故答案为:(1)带“我”摘艾叶;荒年做艾饼

(2)①化静为动,传神地写出了山茶花红得鲜艳欲滴的形态。②“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形成排比,强调了老屋的简朴,充分表达出“我”对老屋的亲切之感。

(3)表现了奶奶娇羞的神态(答“娇嗔的样子”也可);表达出奶奶对爷爷深沉的爱和长久的思念。

(4)C

(5)“淸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地做出了艾叶饼。”这句话暗示玉佩已被卖掉,换回来米面。为后文没找到玉佩作铺垫(或:与后文没找到玉佩相照应);表现了奶奶对家人的关爱。

【点评】此题考查小说的阅读。(1)此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做此类题,先通读课文,然后筛选重点段落,把重点段落进行合并,抓住关键词句加以概括,逐步缩小范围。注意关键段落第二,六段。

(2)此题考查关键句子的理解与赏析。做此类题,要注意从句子的写作技法上分析,还要从结合语境分析句子的内容,最后从表情达意方面去分析。通常答题的方式为:运用了什么手法(写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表达了或表现了什么。

(3)此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理解。根据本题要求,从神态和表达的情感分析,联系上文“奶奶自言自语小声”“红晕”可以看出奶奶不是严厉的责备,而是故意娇嗔的样子,再分析吹竹笛为何会有红晕,对竹笛为何有一定的情感,就能回答表达的情感。

(4)此题考查内容的分析与理解。做此类题,先读选项,再结合短文判断,可采用排除法,对一些不确定的选项,在文段找到相应的位置,再认真分析理解。

(5)此题考查文章的伏笔。做此类题,首先要知道伏笔的意思,然后要找到文中伏笔的位置,一般伏笔是对照应的暗示,伏笔与照应互为因果,伏笔与照应在文中的位置经常相隔较远。伏笔往往一笔带过,貌似闲笔。

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钟霄的第九年

王璐琪

①我们画室有一名特殊的学生,在大家只有17岁的时候,他已经26岁了。

②所有的人都在准备美术高考,他也在准备,据说,这已经是第9年了。在艺术生的群体中,他这样的情况很常见。

③他曾经在墙上画了一幅画,只处理了一半画面,另一半像是被人撕掉了,还卷着纸边,所有的人都以为这是一幅贴在墙上的残破画。那天老师来得比较晚,他到画室后巡视了一圈,然后生气了。“昨天的值日生是谁?怎么这里还贴着一幅破……”他抬起手摁住墙的

一瞬间愣住了,手指放在上面很久没有拿下来,再回过头的时候,老师目光直视着他,说:“钟霄,别再考了!我聘你当画室老师,做我的副手。”

④全班目光齐刷刷盯着他,我崇拜地看着他。他没有回答,依然专注地挥舞着手里的画笔。我坐的位置刚好在他的侧面,清楚地看到他捏笔的手腕一抖,一块颜色画歪了。谁都知道他要考全国最好的美术学院,因为他不肯将就别的。关于那所北方的美术学院,大部分人是不敢奢望的,包括我。

⑤我们画室在一栋破旧的七层高的居民楼里,那段时光非常快乐,一群孩子肆意地在残破的墙上涂鸦。一栋即将被拆除的旧楼,被我们装点得犹如“卢浮宫”,格外美丽。

⑥我们最喜欢的地方是这栋楼的天台,几个伙伴常常三三两两在天台眺望月亮,谈论着明天的梦想。在我们谈天说地的时候,他一定要带着一个速写本,把我们的形态画在纸上。只有提起那所梦想中的美术学院时,他才会插上一两句话。

⑦美术高考前夕,画室里只听得见笔划过纸面时的沙沙声。忽然有一位同学喊道,“钟霄,外面有人找你。”那是一个年迈的老人,头发几乎全白了,脸晒得土黄,穿着一身蓝色的衣服,背着一个布兜。看见钟霄出来,老人黯淡的脸上现出一丝笑容,犹如点了一盏灯。他们站在画室门口,说了很长时间的话,老人几次把布兜交到他手里,钟霄都不接,硬推回去。这样僵持了一会儿,老人生气了,一跺脚,他才勉为其难地接了过来。

⑧待他回来后,我问他,“那是你爷爷?”他面无表情地说:“是我爸,他知道我明天要考试,给我送庙里求来的馒头,说是吃了耳聪目明,一准儿能考上大学。”后来,我转身拿铅笔时,发现他正在默默地流泪,我同情地看着他。

⑨这一年,他没有参加考试,做了老师的副手。他坚持了九年,却在第九年的时候放弃了,我很吃惊。而这一年,我却意外地收到了他梦想的那所美院的录取通知书。所有人都过来祝贺我,他也不例外,那张单薄的纸,被他摩挲了好多遍,“真羡慕你,真的,羡慕你。”他复读机一样,反复讲,反复说,像是在对我说,也像是在对他自己说。

⑩“你为什么不再试一试呢?”我问他。他为难地笑笑:“我怕今年考上了,家里拿不出学费。任性考了那么多年,是该给家里挣点钱了。等攒够了钱,我再考。”我想尝试着安慰他,却发觉自己词穷了。

?高考后,画室被拆除了,我们的“卢浮宫”倒塌了。

?再去看他时,他气色好了很多,已经成了老师的合伙人。他邀请我去画室看一看。上了顶层后,我震惊了:顶层的墙壁上,全是孩子们的涂鸦,极像当年我们的“卢浮宫”,尤其是天台。他站在一片彩绘前对着我笑,既像从前那个执著的青年,又像一个全新的人。“虽然没有考上那所美院,可美院现在会请我讲课,也值了……”他谈起自己的事业,开始滔滔不绝。不远处有学生喊他,他去学生那里指导了。

?我沿着彩绘墙慢慢地走,忽然发现在一个角落里,有一幅残破的速写画,走近一看,我笑了,又是他的恶作剧,让人误以为是贴上去的。可是当我看完速写画和画旁边的彩绘时,却怎么也笑不出来了。那是六七个少年坐在天台上看月亮,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半空,唯独他,一手拿着画笔,两只眼睛却看向我们。速写画旁边,有那么一个真人比例大小的彩绘,是个蓝色的阿凡达。她手持长矛,满脸警戒的神情,忠心耿耿地守护着他们的潘多拉星球,以及我们曾经的“卢浮宫”。(原文有删改)

(1)请阅读选文,在表格A,B处填写恰当的词语。

⑦段画线句进行赏析。

(3)文章第④段写道:“我坐的位置刚好在他的侧面,清楚地看到他捏笔的手腕一抖,一块颜色画歪了。”请展开想象,用第一人称描写钟霄当时的心理活动。(要求:至少使用一个成语,60字左右)

(4)文章第?段写道,“我”看完钟霄画的内容时,“怎么也笑不出来了”。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我”笑不出来的原因。

(5)文章写的是一段钟霄的人生经历,作者却以“我”的口吻来写,请问“我”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1)崇拜;吃惊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人脸上的一丝笑容比作点了一盏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见到儿子时内心的喜悦,表现出老人对即将参加高考的儿子的鼓励和希望。

(3)老师的话让我好纠结。北方那所美院,是我梦寐以求的地方,现在放弃真不甘心。可我26岁了,还在麻烦父母,真对不起他们。唉,如何是好?

(4)从画中,“我”看到钟霄一直怀念和我们一起学习的日子,这让“我”感动;又想到钟霄为了承担家庭责任而放弃高考,“我”感到惋惜;画中体现出的钟霄不忘初心,用另一种方式执着地守护理想的精神,让“我”敬佩。此刻真是百感交集,笑不出来了。

(5)①“我”作为本文的叙事线索,贯穿全篇,使文章情节集中,脉络清晰。②以“我”的口吻来叙述故事,便于作者抒发感情,增强文章的真实性,读来亲切自然,真切生动。③用“我”的经历和情感变化,衬托出钟霄内心的矛盾和伤感,以及他对梦想的执着和追求。【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找到关键句子根据第③段“老师目光直视着他,说:“钟霄,别再考了!我聘你当画室老师,做我的副手。”老师让钟霄做副手,“④全班目光齐刷刷盯着他,我崇拜地看着他”“⑨这一年,他没有参加考试,做了老师的副手。他坚持了九年,却在第九年的时候放弃了,我很吃惊。”加以提取即可。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表达的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要用评价语“形象生动”“突出”等。本题都是作者表达情感的议论性语句,点明其修辞手法,说明其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即可。“老人黯淡的脸上现出一丝笑容,犹如点了一盏灯”把老人的笑容比作一盏灯,生动形象写出了父亲见到儿子时内心的喜悦,表现出老人对即将参加高考的儿子的鼓励和希望。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想象内容符合钟霄此时的心里即可。钟霄想上自己中意的美院,但家里贫穷拿不出那么多的学费,而当老师提出让他做副手时,他的手手腕一抖了一下,表现出他此时的纠结心里。

(4)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钟霄很有画画天赋,为了考上全国最好的美术学院坚持了9年了,但他却在第九年的时候放弃了,因为怕今年考上了,家里拿不出学费。但又用

另一种形式在作画,“我”感到惋惜;画中体现出的钟霄不忘初心,用另一种方式执着守护理想的精神,让“我”敬佩。此刻真是百感交集,笑不出来了。

(5)本题考查分析第一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它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此文的主人公是钟霄,却以“我”的角度来写,“我”是一个线索人物,以“我”的视角来贯串全篇,便于抒情,也能用“我”的经历和情感变化,衬托出钟霄内心的矛盾和伤感,以及他对梦想的执着和追求。

故答案为:(1)崇拜;吃惊。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人脸上的一丝笑容比作点了一盏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见到儿子时内心的喜悦,表现出老人对即将参加高考的儿子的鼓励和希望。

(3)老师的话让我好纠结。北方那所美院,是我梦寐以求的地方,现在放弃真不甘心。可我26岁了,还在麻烦父母,真对不起他们。唉,如何是好?

(4)从画中,“我”看到钟霄一直怀念和我们一起学习的日子,这让“我”感动;又想到钟霄为了承担家庭责任而放弃高考,“我”感到惋惜;画中体现出的钟霄不忘初心,用另一种方式执着地守护理想的精神,让“我”敬佩。此刻真是百感交集,笑不出来了。

(5)①“我”作为本文的叙事线索,贯穿全篇,使文章情节集中,脉络清晰。②以“我”的口吻来叙述故事,便于作者抒发感情,增强文章的真实性,读来亲切自然,真切生动。③用“我”的经历和情感变化,衬托出钟霄内心的矛盾和伤感,以及他对梦想的执着和追求。【点评】(1)本题概括文意可以采用综合归纳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内容。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再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整。本题事件对应心情,要仔细通读全文,辨析差别分析情感,不难得出答案:崇拜;吃惊。

(2)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比喻一般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3)此类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回答此类问题时,只要符合题干的要求,联系文章的内容,有具体的事例说明,表述合理即可。得分点:从钟霄自身的角度,设想当时的心理活动。(4)文中句子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仔细阅读文章,结合上下文内容和文章要表现的主题思想来理解。关键词围绕“怀念”、“感动”、“惋惜”、“敬佩”等,才符合人物特点。

(5)文章采用第一人称的好处有:容易拉近与读者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心理描写。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更生动形象,使读者能更具体的体会作者心情。本题中,我作为本文的叙事线索,我的情感变化也要作为答题点呈现。

5.阅读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那年花开

钱海燕

夏季,是栀子花盛开的季节。那纯洁的花瓣,幻化成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那弥散在空气

中的花香,凝聚成记忆中的欢声笑语。那些深藏在记忆深处的想念,便随着这清新的栀子花香弥漫开来。

初三那年,我对写小说特别感兴趣,经常把自己写的小说拿给班里的好朋友看,他们都夸我写得好。我高兴极了,写得更起劲。有次上课的时候,一位同学偷偷看我写的小说,被老师抓个正着,于是我被请进了老师的办公室。

“这么闲啊?”班主任徐老师拿着我写的小说,摇晃着举到我面前。

“老师,我写小说没有占用课堂时间,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我吞吞吐吐地说。

“作业做完了,再做其它的练习题巩固啊!要知道,你现在上初三,正是关键的时候,怎么还有空写这些东西!”徐老师显得非常失望。

“老师,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写了,您别生气。”我小心翼翼地说。

A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墙上的钟“嘀嗒嘀嗒”地走着,仿佛在敲打着我的心,我紧张得快要窒息了。

谁知他看完后,对我说道:“文笔很不错嘛!不过目前学业最重要,千万不能因为写小说而影响了学业。我倒是很愿意做你的第一个读者。”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我这里有杂志社的征文启事,你可以试着投稿。”我听了他的话,惊讶地抬起头看着他。看到他脸上微笑的表情,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征文比赛。不过出师不利,什么名次都没有得到,我气得把稿纸全部撕掉,发誓再也不写小说了。徐老师得知后,又把我喊到了他的办公室。

“喝杯茶吧。”徐老师温柔地拍拍我的肩膀,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递到我手上。“今天找你聊聊,给你讲个故事。”看着我沮丧的神情,徐老师微笑着说道。

“在伊朗德黑兰的一座宫殿,人们会欣赏到世界上最美的建筑。宫殿的天花板和四周墙壁都闪闪发光,好似镶满璀璨的宝石。但如果你走近细看,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宝石其实只是普通的玻璃碎片。”听到这儿,我疑惑地看着徐老师。

“建筑师原本打算把当时十分珍贵的镜子嵌进墙面。镜子运到的时候,不小心被工人打碎了,工期又非常紧张,再运镜子已经来不及了,建筑师灵机一动,把那些碎裂的镜片敲得更小,镶嵌在天花板和墙壁上,从远处看,那些镜片就像是钻石一样熠熠生辉。”

“这太神奇了!”我不由得惊叹道。

“是的,”徐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谁的梦没有被打碎过?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听说你把稿子撕成了碎片,希望你能把失败的碎片,变成成功的宝石。”

听了徐老师的这番话,我重拾了信心,写作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有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在那年中考中,我发挥出色,作文得了满分。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B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选自《中学生阅读》2016年第2期有删改)(1)根据文意,说说文题“那年花开”的含义。

(2)请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从人物描写或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A)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

再说话。

(B)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3)文中徐老师给“我”讲“建筑师的故事”有什么用意?说说你的理解。

(4)文中的徐老师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1)指的是初三那一年在老师的鼓励下,“我”重拾了信心,获得了成功。(或:“我”重拾了信心,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中考作文得了满分)

(2)A句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表现徐老师看“我”小说时的专注和耐心,以及对“我”写的小说的欣赏和认可。B句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收获成功之后的喜悦心情。

(3)用“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的道理,鼓励和开导“我”化挫折为成功的动力。(或:说明了“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的道理,鼓励“我”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动力)

(4)从耐心看“我”的小说,愿意当“我”的读者,引导“我”投稿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徐老师是个赏识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好老师;从“我”失败后,主动约“我”谈心,用故事来引导“我”等情节,可以看出徐老师是个始终关注学生成长、有教育智慧的好老师。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注意结合文章内容。文章主要是记叙初三那年,我参加作文比赛失败了,后来在徐老师的鼓励下,重拾信心,终于取得了成功。“那年花开”指“我”重拾了信心,获得了成功。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答题的角度,题干中已经作了明确“从人物描写或修辞的角度”,不要从其他的角度进行赏析。A.根据“坐”“看”“舒展”“笑”等描写徐老师行为的字词分析这句话的描写方法,并结合“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我倒是很愿意做你的第一个读者”等语句,理解徐老师对“我”的小说的态度即可。B.这句中“花笑了”是将花赋予了人的情态,结合上文中“在那年中考中,我发挥出色,作文得了满分”,分析“我”内心的心情即可。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结合上文中“我”参加征文比赛,“不过出师不利,什么名次都没有得到,我气得把稿纸全部撕掉,发誓再也不写小说了”,以及后文中“听了徐老师的这番话,我重拾了信心,写作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有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分析徐老师的话对“我”的影响,并结合“希望你能把失败的碎片,变成成功的宝石”等语句体会徐老师讲的故事的深刻含义,据此分析这个故事的用意即可。

(4)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结合文中“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我这里有杂志社的征文启事,你可以试着投稿”“希望你能把失败的碎片,变成成功的宝石”“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等描写,具体分析徐老师的形象即可。

故答案为:(1)指的是初三那一年在老师的鼓励下,“我”重拾了信心,获得了成功。(或:“我”重拾了信心,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中考作文得了满分)

(2)示例A句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方法,表现徐老师看“我”小说时的专注和耐心,以及对“我”写的小说的欣赏和认可。

B句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收获成功之后的喜悦心情。

(3)用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的道理,鼓励和开导“我”将挫折转化为成

功的动力。(或:说明了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的道理,鼓励“我”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动力)

(4)从耐心看“我”的小说,愿意当“我”的读者,引导“我”投稿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徐老师是个赏识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好老师;从“我”失败后,主动约“我”谈心,用故事来引导“我”等情节,可以看出徐老师是个始终关注学生成长、有教育智慧的好老师。

【点评】⑴题目含义的理解和文章主旨的概括。结合文章内容,在首段与末段,寻找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同时注意题目的双关含义,概括出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即可。双关是指一句话包含两个意思。

⑵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对于修辞,不仅能判断,而且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从两个画线句子的内容来看,可以分别从人物描写与修辞手法两方面进行赏析。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在主题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照题干内容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中所使用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从语言、动作及神态等描写中把握人物,主要应依据故事情节展开,分析人物形象要客观全面,注意主旨对人物形象的限制性。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这个手机没听筒

在两个世纪前,音乐家贝多芬在完全失聪后,用牙咬住指挥棒的一端,将另一端抵在钢琴上来感知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贝多芬这种听声音的方式就是“骨传导”技术的应用实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还出现了骨传导手机。众所周知,手机的基本功能在于通话,但是当你看到这样一部手机的时候,你或许一下子还不清楚该怎么用它来通话,因为这个手机没听筒!但它的确是一部手机,只是运用了最新的“骨传导”技术代替传统的听筒。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骨传导”技术的概念。声音通过我们的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而这种声波必须经过一定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才能传播并被人或动物的听觉器官所感知。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也各有不同,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15℃空气环境下为340米/秒。也就是说,声音通过我们的头骨、颌骨(编者注:构成口腔上部和下部的骨头和肌肉等组织叫做颌)传播的速度是大于340米/秒的。当然,声音在固体中的衰减也较其他介质快,因而它传不远。

最早在手机中运用这一技术的分别是日本的夏普公司和京瓷公司。既然是一部手机,那么它就一定有“听筒”,从官方的介绍资料上看,这两家公司的手机主要都是将声波以屏幕震动的方式传递到颅骨,再经内耳的内、外淋巴液、螺旋器到达听觉神经。相较空气传导路径,减少了耳廓、耳道、骨膜等多重耳组织的途径,甚至不需要耳膜的振动。

这样的特点,成就了“骨传导”技术诸多的优势。其中最显著的优点就是在嘈杂的环境中

依然能保持清晰的通话质量。加之将整块手机屏幕作为发声区域,面积大,传导效率高,在特殊环境中,比如水下、建筑工地,其优势更加明显。目前在消防、特种作战部队等部门,已经开始尝试使用骨传导的耳机。

同时,“骨传导”技术也是听力障碍者(从外耳到中耳的传音系统引起的听力障碍)的福音。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大,人的耳膜性能下降时,就会产生听力障碍。“骨传导”技术不需要振动耳膜就可以直达听觉神经,因此老年手机将被重新定义。

此外,手机用户们通常都有这样的感受,就是扬声器的位置因为构造的关系,不免会有凹陷和缝隙,这就给污垢、细菌营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而屏幕替代了听筒之后,这个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

当然,任何事物皆有两面性。如今的“骨传导”技术还有一定的缺陷,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人发声的频率范围仅在85—1100赫兹之间,电话通信声音频率范围在300—3400赫兹,而一般的“骨传导”耳机声音频率范围在300—3000赫兹,如此一比较就会发现,“骨传导”技术在高频响应方面,本身不具备优势,要想使“骨传导”技术运用于音乐欣赏,恐怕尚需时日。

(本文有删改)(1)文章中第一段叙写贝多芬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2)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指代意思。

①这样的特点,成就了“骨传导”技术诸多的优势。

②而屏幕替代了听筒之后,这个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

(3)文章介绍了“骨传导”技术的哪些方面的内容?请概括回答。

(4)手机卖场的推销员向王奶奶推销“骨传导”手机时作了以下介绍,请指出其中的错误,并简述理由。

①奶奶,您用这款手机打电话时,一定要把手机顶部贴在额头或下巴上,才可以接听电话。

②奶奶,您买菜的时候,不管菜场有多热闹,用这款手机接听电话,您就可以听清对方的声音,对方也可以听清您的声音,保证双方都不受环境干扰。

【答案】(1)第一段写贝多芬通过用牙咬住指挥棒的一端感知另一端自己演奏的声音,引出下文对“骨传导”技术的介绍,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①骨传导减少了多重耳组织的途径,甚至不需要耳膜的振动,而是通过我们的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②担心扬声器位置的凹陷和缝隙,会给污垢、细菌营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3)本文介绍了“骨传导”技术的应用历史、原理、优点、缺陷。

(4)①“骨传导”手机接听时不一定要将其顶部贴在额头或下巴上,而是将手机屏幕的任意部位贴在额头或下巴上,都可以正常接听,因为整块屏幕都是发声区域。②不是保证双方都不受周围干扰,能听清声音,而是使用了骨传导手机的一方能不受嘈杂的环境影响,能听清对方的声音。

【解析】【分析】(1)解答该题要结合全文内容,尤其是结合第②自然段。细心领会会发现这个例子既能够引出下文对“骨传导”技术的介绍,又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解答此题要结合具体语境,“这样”具有一定的指向性,要从上句或上一段中寻找答

案。

(3)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仔细阅读这篇文章,从说明介绍中提取关于“骨传导”技术方面的内容来概括即可。

(4)通过阅读文段⑤第③句话会发现①表述与本文内容不完全一致;通过阅读文段⑤第①②句话会发现该句指的仅仅是“骨传导”手机的优势,②表述与本文内容不完全一致。

故答案为:⑴第一段写贝多芬通过用牙咬住指挥棒的一端感知另一端自己演奏的声音,引出下文对“骨传导”技术的介绍,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⑵①骨传导减少了多重耳组织的途径,甚至不需要耳膜的振动,而是通过我们的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②担心扬声器位置的凹陷和缝隙,会给污垢、细菌营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⑶本文介绍了“骨传导”技术的应用历史、原理、优点、缺陷。⑷①“骨传导”手机接听时不一定要将其顶部贴在额头或下巴上,而是将手机屏幕的任意部位贴在额头或下巴上,都可以正常接听,因为整块屏幕都是发声区域。②不是保证双方都不受周围干扰,能听清声音,而是使用了骨传导手机的一方能不受嘈杂的环境影响,能听清对方的声音。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开头段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说明文开头段一般在结构上领起下文,起总起的作用,在内容上做好铺垫,引出下文的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⑵此题考查对句子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先要理解文章内容,再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代词所指代的具体内容,代词具有一定的指向性,答题时要从上句或上一段中寻找答案。

⑶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辨析。

⑷此题考查理解文意和辨析的能力。作答时要将题干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题干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内容即可。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南方的冬天

老舍

①半片黄叶落下,我听到一丝生命枯萎的声音。是的,雁子又要南飞了,树杈上又只剩下了枯枝,泉水渐渐干涸,寒意悄然袭来,这一切都告诉我,冬天到了。

②在我看来,冬天是最不浪漫的季节,特别是南方的冬天,它看不到北方的银装素裹,冰天雪地;也看不到西部的万里荒漠,悄无人声。南方的冬天永远都只是一片萧条之色。天很冷很冷,却不带一丝湿润,浸入骨髓的冰凉仿佛要把身体的所有温暖都抽去,只留下如干絮般散漫的冷一团一团地塞在胸肺间。在这样的季节里,人的思维都会被冻住,什么情感、浪漫会在刹那间被抛之九霄云外。在这样的境况下,难以提起一丝好兴致,哪怕偶尔有所愿望,也会很快被扔到记忆的角落里。

③站在户外,轻轻的呼一口气,一团白雾裹着一份温暖袅袅升空,在半空中伸展,氤氲,半晌又汇入了干冷的空气。刚刚燃起的一点希望又破灭了,消失得轻悄而又平静,仿佛从来就不曾有过,又恍惚有过这么一份特别的湿润。小树长成大树,到了冬天便成了老

树,老树枝丫交错,只有几片稀稀落落的叶子点缀着生命的痕迹。树皮微现焦黄,仿佛在火上烤了许久,煎熬得失了神采,半卷曲着好像随时都会坠地。

④夏日里花叶田田的荷塘,此时都只剩下了根根枯管,片片残叶。早已没了衔露含珠的风韵。寒风轻摇,枯荷残叶,仿佛悄悄地诉说着昔日美艳,又仿佛轻轻暗泣着如今没落。倘若再来一场冷雨,更催花落,倒符了李义山“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心境。

⑤南方的山向来不如北方的高大巍峨,到了冬日更失了往日的润朗,只留下了略带灰蒙的身影悄然耸立于天地间,默守着一份寂静。倘若在北方,来一场大雪,将群山覆盖上一层苍茫的白色,那又是一幅磅礴的好图景,微茫间孕育着新的希望。只可惜南方无雪,如同土丘半散漫开的小山零零落落地点缀在辽阔的江汉平原上,山间便只剩下松柏苍翠的影子,但这绿色都如同带着一层霜,淡绿中隐隐的泛出青灰。远望去仿佛被飞扬的尘土覆住了。

⑥站在江边,这才发现昔日里的天堑而今只剩下了窄窄的一道灰链,昔日里浪拍千石的江畔现下已是波澜不兴。江水仿佛被冻住了,连东注的流速都似乎被停住了,一切都现着一片死寂。

⑦是的,南方的冬天便只能用死寂来形容,看不到一丝生命的动感。天地间唯存单一的灰蒙。这种萧条的氛围充斥了万物,一点一点地抽走了它们生命的活力。

⑧身于此,只有寄情于窗前,遥送上一瓣心香,盼望能有一丝新绿破土,寄来春的希望。

(1)请你在文中找出词语概括南方冬天的特点,并说出该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作者要表现的是南方的冬天,文中为什么几次提到北国的冬天?

(3)文中的语言精妙传神,耐人寻味,请你选择你喜欢的句子加以品味。

(4)有人认为,最后一段即使去掉也不会影响文章的完整性,你同意这种意见吗?为什么?

【答案】(1)萧条。表达作者对南方的冬天的嫉妒失望、厌倦之情。

(2)为了与南方的冬天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北国冬天的壮美来突出南方冬天的死寂、萧条和了无生机。

(3)示例:树皮微现焦黄,仿佛在火上烤了许久,煎熬得失了神采,半卷半曲着好像随时都会坠地。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皮了无生机的特点。

(4)示例:不同意。虽然去掉后不影响文章的完整性,但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与希望,使全文的感情基调由灰暗走向光明,能给人以信心。如果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解析】【分析】(1)文章第2段中的“南方的冬天永远都只是一片萧条之色”这句话中的“萧条”一词概括了南方冬天的特点。结合后文“南方的冬天便只能用死寂来形容,看不到一丝生命的动感”可以看出,“萧条”一词,表达了对南方的冬天的失望、厌倦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2)文章中几次提到北国的冬天是为了与南方的冬天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南方冬天的死寂、萧条的特点,表达对南方冬天的厌恶之情。

(3)本题作答可动词、形容词的使用,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手法等方面任选一句

进行赏析。如:“夏日里花叶田田的荷塘,此时都只剩下了根根枯管,片片残叶”采用对比的写法,突出南方冬天的死寂、萧条、衰败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南方冬天的厌恶之情。(4)这种题型一般回答不能删除,阅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文章开头的文句和段落的作用根据文体不同一般有引领下文、铺垫情节、烘托气氛和提出问题等作用,要根据文句与后文的关系判断。如:本文若去掉最后一段虽然不影响文章的完整性,但文章所要表达的作者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与希望之情则不能体现出来了。据此理解作答。故答案为:⑴萧条。表达作者对南方的冬天的嫉妒失望、厌倦之情。

⑵为了与南方的冬天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北国冬天的壮美来突出南方冬天的死寂、萧条和了无生机。

⑶示例:树皮微现焦黄,仿佛在火上烤了许久,煎熬得失了神采,半卷半曲着好像随时都会坠地。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皮了无生机的特点。

⑷示例:不同意。虽然去掉后不影响文章的完整性,但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与希望,使全文的感情基调由灰暗走向光明,能给人以信心。如果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点评】⑴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考查。按顺序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手法的作用。明白对比手法的作用是关键;

⑶本题是对句子赏析的考查。句子赏析一般从动词和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解析: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动词,找出运用的动词,结合语境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并指出表达的感情。

⑷这是一道探究题,言之有理即可.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可以省略,要从最后一段所起的作用来入手分析.要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要从它在文中结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文章主旨等方面来分析。

8.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父亲画的最后一幅画

齐良己

铁栅三间屋,笔如农器忙。

砚田牛未歇,落日照东厢。

勤劳是我父亲齐白石一辈子艺术生活的特点,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刻苦努力,至老不衰。正如上面他自己写的诗中所说的,他作画像________,从早上忙到太阳落山。在七十余年的画画生涯中,他差不多天天都要作画。二十七岁以后,只有两次害病,一次遭父母之丧才搁过笔,父亲的勤奋是持久而有恒的,即使到了晚年,他也没睡过早觉,每天照例黎明即起,吃过早饭,便要画上几幅,对艺术真是孜孜不倦。

回想起父亲一九五七年逝世这一年的春夏之际,他的精神有些不济了,健康情况已大不如以前,还丝毫不服老,顽强地和衰老作斗争,画了一幅花中之王——牡丹,这是父亲一生中最后的一幅画。

记得那天早晨,风和日暖,父亲不用扶持,竟自己从卧室走到画室中来。按习惯,我知

道他要画画了,赶忙铺开了纸,准备好了颜料等东西。父亲和往常一样站着,挽起袖子,不慌不忙,先看看准备好了的笔、墨等用具,在笔筒里仔细找出他想用的那几支笔,又用手摸了摸纸,仔细辨别了纸的正反面(这些都是父亲的老习惯),然后拿起笔,对着纸停视了许久,然后小心翼翼地蘸了洋红。我一看用大笔蘸洋红,就知道要画牡丹了,这是父亲一生中最喜爱画的花卉之一。我赶紧抻直了纸。这一天,父亲的情绪很好,兴致极高,用墨用色,信手拈来,斗大的花朵比真花大有夸张,笔尖用极重的洋红,笔根水份又饱满欲滴,画得淋漓尽致,颜色美艳绝伦。花叶由下至上,由墨绿至老黄,有墨有色,泼色泼墨,随心所欲。色未干时用苍劲的笔法勾的叶筋,笔笔见功,使得茁壮茂盛的叶子能分出阴阳向背和前后的层次来。父亲勾完最后一片叶子,我便照例把画用铁夹子夹在横在屋里的一根铁丝上。父亲坐在椅子上,看了许久,又拿回画案上,特别小心地添加了几笔动叶,再挂起来,才点点头:“要得(湖南话:可以了)”。父亲画画,从来都是这样严肃认真的。即使已经画过上百遍的东西,也要反复端详、修改,方才成幅,并不像有些人一挥而就。到了晚年,名扬海内外了,仍一丝不苟,从不粗制滥造。这幅画也同样是挂上拿下,反复几次,认为没有大的问题了,最后才苍劲地题上“九十七岁白石”的字样。没想到,这幅牡丹竟是父亲辛劳一生的最后一幅画。

父亲非常喜爱画牡丹,他一生画了多少幅牡丹,已记不清了。我记得只要是每年牡丹花开的季节,他必到公园去观赏牡丹的各种姿态,那些天便要反复画上几幅。尽管画得很多,却从不重样,画的方法也每每有新的变化。但无论如何变,都能把牡丹的富丽堂皇、欣欣向荣的姿态描绘得十分突出。这一幅牡丹,一变过去枝叶分开的画法,而是花、枝、叶浑然一体,色、墨融合在一起。干老花新,迎着朝阳,随风摇曳,我们似乎听到了枝叶的沙沙声,感到了花间的清香扑鼻。

啊!多鲜艳的牡丹,我望着想着,这也许就是父亲美好的心灵世界真实的写照吧!(1)结合开篇小诗,根据自己的理解,补上文中划线句子的内容。

正如上面他自己写的诗中所说的,他作画像________,从早上忙到太阳落山。

(2)文中画线句子中的“竟”字有什么含义?

(3)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句子中划线字词的表达效果。

先看看准备好了的笔、墨等用具,在笔筒里仔细找出他想用的那几支笔,又用手摸了摸纸,仔细辨别了纸的正反面。

(4)齐白石能把“牡丹的富丽堂皇、欣欣向荣的姿态描绘得十分突出”,除了认真的态度和专业技法外,你认为还需要什么?

【答案】(1)老牛耕田一样,笔耕不辍

(2)表现了我的惊讶之情,也表现了父亲一生的勤劳,只要身体稍好就要画画,父亲对绘画的喜爱之情。

(3)通过作画前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作画时严谨的作风,一丝不苟的态度。(4)“每年牡丹花开的季节,他必到公园去观赏牡丹的各种姿态,那些天便要反复画上几幅。尽管画得很多,却从不重样,画的方法也每每有新的变化。”说明还需要深入生活的心态和善于观察的眼睛。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写句子。“不教一日闲过”,在70多年的艺术

生涯中,齐白石几乎天天都在作画。“铁栅三间屋,笔如农器忙;砚田牛未歇,落日照东厢。”正是他耕耘不息的真实写照。这首小诗写齐白石在狭小的房间内,笔耕不辍勤于作画,就像老农的耕牛一样辛勤劳作。所以归纳为:老牛耕田一样,笔耕不辍。

(2)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划线句子在第三段开头,本段详细记叙齐白石临终前作最后一幅画的过程。“逝世这一年的春夏之际,他的精神有些不济了,健康情况已大不如以前,还丝毫不服老,顽强地和衰老作斗争”,“竟”字意思是出人意料,竟然之意,表现了我的惊讶之情,也表现了父亲一生的勤劳,只要身体稍好就要画画,表现父亲对绘画的喜爱之情。

(3)本题考查赏析字词的表达效果。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作用在于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通过作画前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作画时严谨的作风,一丝不苟的态度。

(4)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见解表述。第4段“我记得只要是每年牡丹花开的季节,他必到公园去观赏牡丹的各种姿态,那些天便要反复画上几幅。尽管画得很多,却从不重样,画的方法也每每有新的变化。但无论如何变,都能把牡丹的富丽堂皇、欣欣向荣的姿态描绘得十分突出。”说明齐白石老人经常画牡丹,常画常新,凭的是深入生活的心态和善于观察的眼睛。

故答案为:(1)老牛耕田一样,笔耕不辍

(2)表现了我的惊讶之情,也表现了父亲一生的勤劳,只要身体稍好就要画画,父亲对绘画的喜爱之情。

(3)通过作画前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作画时严谨的作风,一丝不苟的态度。(4)“每年牡丹花开的季节,他必到公园去观赏牡丹的各种姿态,那些天便要反复画上几幅。尽管画得很多,却从不重样,画的方法也每每有新的变化。”说明还需要深入生活的心态和善于观察的眼睛。

【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理解全文内容,齐白石老人勤于作画,小诗把自己比作耕牛,在画画的田地里辛勤耕耘,像老牛耕田一样,笔耕不辍。

(2)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3)本题考查赏析字词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看看、仔细找出、摸了摸、辨别”是一系列动作描写,然后结合人物仔细严谨的性格特征,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4)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见解表述。答题时应注意,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主要根据第4段句子概括归纳。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我们的毛发为什么会有颜色呢?毛发的色调主要由两种黑色素构成:真黑色素和类黑色素。真黑色素呈黑色或棕色,类黑色素呈黄色或红色。两者都是在黑色素细胞中的酪氛酸酶的作用下,经一系列反应由酪氛酸生成的。两种黑色素的相对含量决定了毛发的颜

色。

②人老了头发变灰白是一个生理过程。一根根头发就像一根根管子,其中充满了细胞和色素,细胞和色素之间的空隙全是液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头发越长越慢,黑色素细胞的活动开始减弱,酪氛酸酶促使的一系列反应逐渐缓慢。接着,生出的头发因含有的黑色素减少而变浅,头发中的液体也越来越少。最后,黑色素细胞完全停止生产黑色素,头发中的空隙全部为空气所充满,头发也就变白了。

③头发变白是毛发正常的老化,但是影响毛发变白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遗传、疾病和精神因素也会使头发变白。在我国,头发早白具有家族集聚的特点,一个家庭的父母头发早白,其遗传基因使子女的头发十有八九也会早白。许多疾病会打破人体内原有的平衡,使内分泌紊乱,导致人过早地产生白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贫血、营养不良等都可能使人头发变白。不少人由于极度紧张、忧愁、悲伤而引起体内发生一系列急剧变化,造成内分泌严重失调,在很短时间内出现白发,有如民间传说的“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

(1)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毛发的颜色是由两种黑色素的相对含量决定的。

B. 头发变白一般是由毛发中黑色素的缺乏造成的。

C. 生活压力过大、过度忧伤可能导致头发早白。

D. 一个人如果长期生病就会头发早白。

(2)下列最适合做文章标题的一项是()

A. 头发的颜色

B. 头发变白之因

C. 人老头发白

D. 一夜愁白头

(3)班上一位同学15岁就已经有不少白发,而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是一头黑发。请你根据本文内容分析她生白发的原因。

【答案】(1)D

(2)B

(3)她可能是得了某种导致头发早白的疾病,也可能是学习过度紧张、精神压力过大引起内分泌严重失调导致早生白发。

【解析】【分析】(1)对照第③段“许多疾病会打破人体内原有的平衡,使内分泌紊乱,导致人过早地产生白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贫血、营养不良等都可能使人头发变白。”可见D的理解有误。

(2)选文说明的内容主要是“人的头发变白的原因”,A、C、D都只是头发呈现白色的某一原因。

(3)根据最后一段白发产生的原因有三,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是一头黑发,排除遗传因素,除此之外就是疾病引起或者极度紧张、忧愁、悲伤而引起的白发了。

故答案为:⑴D;⑵ B;

⑶她可能是得了某种导致头发早白的疾病,也可能是学习过度紧张、精神压力过大引起内分泌严重失调导致早生白发。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本题把选项中的内容放在原文中印证,能找到依据的正确,与原文不符或没有的为错误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