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纪录片创作

课程标准纪录片创作
课程标准纪录片创作

《纪录片创作》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纪录片创作在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教学大纲中,是作为专业主干课设置,属于专业必修课。

纪录片创作能够使学生认识和掌握纪录片创作的方法和规律,并结合作业练习,能够培养学生掌握有关纪录片编导的技能和方法。

纪录片创作对于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运用电视手段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起着非常的作用。

通过对纪录片历史的介绍、作品的分析等各方面内容的讲授,来把握纪录片的主要特点,让学生对纪录片有全面的了解之后,能把理解掌握的相关经验和运用到实际纪录片拍摄与创作当中,这门专业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纪录片拍摄具体的一些技巧、规律,并且希望学生从更深层次上来理解和把握视听语言的纪录特点。

三、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纪录片创作课程,提高学生的纪录片素养,能够欣赏纪录片并初步具备摄制纪录片的能力。

2.能力目标: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在纪录片制作各阶段的编导工作能力,以及纪录片导演构思的产生与体现。课程要求学生能够深入掌握纪录片编导艺术创作技能与理论。

课程与具体创作实践相结合。学生结成小组,在规定时间里制作一部纪录短片,并承担导演、摄像、编辑、录音主要职位。

3.素质目标:通过世界纪录电影历史上代表性大师与作品的学习,学生要了解纪录电影美学传统的演变轨迹,比较当代中外纪录片的发展与创作观念,并通过创作实践体验纪录片美学观念的差异。

四、主要内容和要求

第一编总论

第一章纪录片的范畴与属性

【目的要求】

(1)了解纪录片的属性与范畴;

(2)了解纪录片的社会功能;

(3)掌握纪录片的民族性与国际性关系。

【教学设计建议】

本章为概论课内容,强调学生对于纪录片节目的认知和了解,通过对一些纪录片片段的播放,了解纪录片的特点及其属性。

【讲授内容】

(1)从电影母体到电视节目

(2)艺术形态——内涵与外延

(3)影像本性与社会功能

【自学内容】

根据图书馆资料查阅,明确纪录片的起源及源流,以及纪录片在中国的发展。

第二章纪录片学派及创作方法演变

【目的要求】

(1)了解纪录片学派的基本特点;

(2)掌握纪录片主要学派的历史作用与局限。

【教学设计建议】

纪录片学派源于纪录片历史发展,对于丰富学生对纪录片的了解具有积极意义。本章以理论探讨与实践文本解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突出纪录片学派的产生及历史意义。

【讲授内容】

(1)从原始电影到《北方的纳努克》

(2)苏联“电影眼睛”理论与英国“纪录电影运动”

(3)形象化文献——纪录电影的大师们

(4)从形象政论到写实学派

(5)艺术形态风格林立与相互渗透

【自学内容】

根据“电影眼睛”理论了解纪录片发展的脉络

第三章我国纪录片发展叙略

【目的要求】

(1)了解我国的初期电视纪录片;

(2)了解我国电影纪录片的发展史。

【教学设计建议】

在历史的视角下叙述我国纪录片发展的历史脉络,通过对比播映等方式对相关纪录片进行反映与点评。

【讲授内容】

(1)影院时期的纪录片;

(2)初期的电视纪录片(1958~1978);

(3)改革开放带来纪录片艺术的初步繁荣;

(4)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面稳步发展提高。

【自学内容】

根据图书查阅,明晰我国纪录片发展的特色及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四章纪录片的艺术及审美特性

【目的要求】

(1)了解纪录片学派的基本特点;

(2)掌握纪录片主要学派的历史作用与局限;

(3)了解纪录片的审美特征;

(4)理解和谐美与综合手段;

(5)掌握丑内容的审美处理办法。

【教学设计建议】

在纪录片学派的基础上了解纪录片的历史价值,通过纪录片的对比,以个案分析、点评及学生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

【讲授内容】

(1)纪实本性与政论性;

(2)纪实本性与真实性;

(3)纪实本性与文献性。

(4)审美功能与审美特征;

(5)自然美——大巧若拙;

(6)和谐美——艺术同化

(7)意境美——揭示技巧;

(8)丑内容的审美处理。

【自学内容】

结合纪录片《望长城》说说纪录片的审美。

第五章选题策划与采访

【目的要求】

(1)了解先期创作的准备的必要性;

(2)了解创作策划与两种思维的关系;

(3)了解纪录片的主体意识与客观效果的关系;

(4)了解采访方法与作品风格的关系。

【教学设计建议】

选题策划与采访,本章带有强烈的实践色彩,通过对《纪录·烟台》选题的挖掘及近年来相关选题、采访的评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纪录片的选题策划与采访的流程。

【讲授内容】

(1)创作的准备

(2)选题策划——题材、责任、兴趣

(3)选题策划——内容、方法、样式

(4)形象思维与计划调整

(5)采访

(6)采访方法与作品风格

(7)采访与创作主体意识

(8)拍摄中的主观干预

(9)“重现”与“情景再现”

(10)交友拍摄与偷拍

【自学内容】

课后根据要求确定《纪录·烟台》系列纪录片的选题,并加以分析说明。

第六章摄影造型

【目的要求】

(1)了解镜头的物理特性与造型功能的关系;

(2)了解景别的种类及其构图依据。

(3)理解角度对摄影造型的意义

(4)掌握各种角度的艺术效果差别

(5)掌握画面主体与诸陪体的关系;

(6)了解光线对摄影造型的意义;

(7)了解光线对表现三维空间的作用;

(8)了解光线特性对造型的影响;

(9)明确影响色彩明度和饱和度的因素。

(10)明确运动摄影的重要意义;

【教学设计建议】

摄影造型部分应结合学生先期的摄影摄像课程,以纪录片摄影造型为案例加以分析讲解。【讲授内容】

(1)光学镜头的物理特性与艺术功能

(2)视听时空统一——摄影构图之一

(3)景别——摄影构图之二

(4)角度——摄影构图之三

(5)画面内容结构——摄影构图之四

(6)光线与摄影——摄影构图之五视听时空统一

(7)色彩、影调、线条——摄影构图之六

(8)运动与造型——摄影构图之七

(9)综合运动长画面拍摄——摄影构图之八

(10)方法、时机与摄影猎奇——摄影构图之九

(11)摄影基本功与艺术策略——摄影构图之十

【自学内容】

要求学生按组完成反映生活场景的拍电影造型片段,要求掌握摄影构图技巧。

第七章采访与录音

【目的要求】

(1)明确纪录片同期声的美学意义与文献价值;

(2)了解录音在前期创作中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建议】

采访与录音部分强调的是声音的采集,通过声音收集方式与意义分层次讲解录音的理论价值及实践过程。

【讲授内容】

(1)录音——纪录片前期创作的“半边天”;

(2)访谈与现场声——有闻必录;

(3)从《望长城》的艺术成就看前期录音创作

【自学内容】

安排学生完成一次社团活动的录音收集过程。

第八章影片剪辑——蒙太奇组接艺术

【目的要求】

(1)明确蒙太奇对纪录片后期创作的意义;

(2)了解叙事蒙太奇与表现蒙太奇的基本形式;

(3)掌握叙事蒙太奇与表现蒙太奇与作品风格的关系。

(4)明确长画面的利与弊;

(5)掌握节奏及其组接技巧。

【教学设计建议】

结合影视剪辑技术与艺术,通过对几段纪录片剪辑个案来加以分析。

【讲授内容】

(1)不同编辑创作与多工种(工序)协同;

(2)画面组接艺术——蒙太奇技巧之一;

(3)叙事型组接——蒙太奇技巧之二;

(4)表现型组接——蒙太奇技巧之三;

(5)强化主体意识和理性蒙太奇——蒙太奇技巧之四

(6)画面组接依据与接点选择——蒙太奇技巧之五;

(7)画面组接与作品节奏——蒙太奇技巧之六;

(8)两种长画面比较与剪辑选用——蒙太奇技巧之七;

(9)影视资料与剪辑——蒙太奇技巧之八。

【自学内容】

安排学生对纪录片《沙与海》的相关片段进行重新剪辑。

第九章访谈、现场声和模拟声剪辑

【目的要求】

(1)明确“访谈”在纪录片中的地位及剪接原则;

(2)掌握现场声的艺术价值及剪接技巧;

(3)了解模拟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设计建议】

声音剪辑部分强调现场性,建议通过模拟相关现场进行剪辑。

【讲授内容】

(1)访谈的选择与剪辑

(2)现场声选择与剪辑

(3)音响资料和模拟声运用

【自学内容】

采访一条新闻并加以剪辑。

第十章解说词创作

【目的要求】

(1)明确解说词在影视纪实艺术中的地位、作用;

(2)了解解说词与纪录片风格样式的关系;

(3)了解解说词创作的基本原则。

【教学设计建议】

根据不同的纪录片题材对解说词进行剖析。

【讲授内容】

(1)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以“不完整”取胜

(2)解说词与纪录片,双重多样性

(3)从腹稿到剪辑

【自学内容】

写一段关于烟台剪纸的纪录片解说词,要求1000字以内。

第十一章音乐创作

【目的要求】

(1)明确纪录片音乐的作用;

(2)掌握纪录片配乐的基本原则。

【教学设计建议】

要求学生对纪录片类型加以识别并实践使用。

【讲授内容】

(1)音乐与纪录片;

(2)主题歌式音乐的创作与传播;

(3)音乐片段的创作与选择;

(4)音乐的以少胜多。

【自学内容】

了解音乐与纪录片之间的内在关系。

第十二章后期合成创作

【目的要求】

(1)明确后期合成常出现的问题;

(2)掌握后期合成创作的主要环节。

【教学设计建议】

通过《纪录·烟台》系列纪录片的后期剪辑制作了解后期合成创作过程。【讲授内容】

(1)后期合成创作的重要性音乐与纪录片;

(2)合成:技术与艺术共铸完美作品

【自学内容】

要求学生完成《纪录·烟台》纪录片的剪辑。

五、教学条件

根据鲁东大学全媒体实验中心的设备情况,依托实践条件通过行进式分组拍摄,组建《纪录·烟台》纪录片拍摄小组,每组成员十人左右,根据情况分配相关的编剧、策划、拍摄、剪辑、编辑、配音、制片等工作。根据实践教学要求,把《纪录·烟台》纪录片拍摄打造成为一张有特色的名片。

六、学时分配建议表

七、实施建议

1、教学组织

本课程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课堂教学、课堂演示、课后训练及作业、课外指导、课外实践、考核等方式进行。

课堂教学主要以讲授方式进行,授课过程中注重基本技巧和知识的讲解以及突出重点、难点;通过讲练结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强化分层次教学的理念,利用PPT营造影视效果,在讲授的同时,通过随堂训练,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以练带学,把课堂讲授与练习有效结合起来。同时,通过课后训练及布置作业,形成课上内容的延伸,根据学科特点,整合课程资源,对课后作业单元化,系列化,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和训练体系。在课后训练中,适当地予以指导,对某一纪录片作品先拆分结构,形成文字分析语言,再打乱次序,重新加工创作。考试分数构成百分比

例为:总成绩100%=平时练习成绩50%+课堂讨论10%+期末大练习40%。

2、教材选编

朱景和著:《纪录片创作》,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二版

3、教学团队

课程负责人或主讲教师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丰富的业务知识,能够熟练使用非线性编辑软件进行影视作品的剪辑编导。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能够运用剪辑理论指导学生的剪辑。教师队伍要有一定的影视传播学基础知识、视听语言方面的知识,年龄上30-45岁之间。两至三人组建成课程教学团队。

4、教学评价

(1)形成性考核,评价方式:书面作业,占比重:10%。

在线发布书面作业题目,交到所属学习中心,由学习中心通过教学平台上报成绩

(2)形成性考核,评价方式:综合测验,占比重:10%。

在课堂讲授基础上,每学期共安排2次综合测评,各教学点通过教学平台上报成绩

(3)形成性考核,评价方式:实践训练,占比重:20%。

根据在线教学实践活动安排,学员按时提交研究报告,获得实践教学成绩

(4)形成性考核,评价方式:课程交互,占比重:10%。

根据参与在线自学、辅导、答疑以及话题讨论情况等获得课程交互评分

(5)期末考试,评价方式:课程考试,占比重:50%

课程结束后,根据各教学点的安排,进行期末考试,采取闭卷方式,题型包括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等。

5、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可参照索贝学院中级课程与高级课程实训班,参考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028917459.html,/

参考书目:

1.世界纪录电影史<美>埃立克?巴尔诺中国电影出版社

2.石屹,纪录片创作论(影视理论)(现代传媒书系)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谭天等著:《纪录之门:纪录片创作理念与技能》,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

4.《电视纪录片创作》,陶涛,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2。

5.《纪录中国——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吕新雨,北京:三联书店,2003.7。

6.《中国纪录电影史》,单万里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2。

7.《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何苏六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6。

8.《世界纪录电影史》,埃里克?巴尔诺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9.《纪录电影文献》,单万里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10.《纪录片创作论纲》,钟大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4。

八、有关说明无

撰写:审核:

纪录片课程书目

特别推荐: 彭小莲:《理想主义的困惑——寻找纪录片大师小川绅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小川神介:《收割电影》,冯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教材: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迈克尔·拉毕格(Michael Rabiger ),何苏六等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世界纪录电影史: 埃里克.巴尔诺《世界纪录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 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张同道《大师影像》,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 单万里张宗伟《纪录电影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 中国纪录电影史: 单万里《中国纪录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 方方《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平杰主编《另眼相看》,文汇出版社,2006。 张献民《看不见的影像》,上海三联,2005。 张献民、张亚璇《一个人的影像》,2003年。 朱靖江《DV宝典》,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梅冰、朱靖江《中国独立纪录片档案》,陕西师大出版社,2004 《独立纪录》,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5年。 《影像冲动》,海峡文艺出版社,2005年。 吴文光《现场》1,2,天津社科出版社,2000,2001年。 《现场》3,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 吴文光《镜头像自己的眼睛一样–纪录片与人》200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 曹恺《纪录与实验:DV音像前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李幸刘晓茜汪继芳《被遗忘的影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吕新雨《纪录中国》,北京三联,2003年。 纪录电影与影像理论 Bill Nichols, Introduction to Documentary,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1。《纪录片导论》,陈犀禾等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 苏珊.桑塔格《论摄影》,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罗岗、顾铮《视觉文化读本》,广西师大,2003年。

《纪录片创作》复习资料-刘忠波2012.12资料

一、客观部分:(单项选择、多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判断) (一)、选择部分 1、(1)()的出现宣告了纪录片形态的诞生,也是浪漫主义纪录电影美学的完美演出。 A.《北方纳努克》 B.《摩阿那》 C.《漂网渔船》 D.《夜邮》(2)弗拉哈迪先后拍摄了()等探险式纪录片。它为纪录电影提供了一种实践至今的拍摄模式,还开创了用影像来纪录民族独特文化的人类学纪录片类型。 A.《摩阿那》 B.《亚兰岛人》 C.《路易斯安那州的故事》 D.《北方的那努克》 (3)()的出现宣告了纪录片形态的诞生,也是浪漫主义纪录电影美学的完美演出。A《北方纳努克》B《摩阿那》C《漂网渔船》D《夜邮》 ★考核知识点:罗伯特?弗拉哈迪和探险式纪录片 2、(1)里芬斯塔尔的纪录片充满了政治宣教属性,1936年她拍摄了关于当年柏林奥运会的(),其拍摄动机让这部杰出影片成为服务于纳粹政府的法西斯美学的代表作品,也让她成为了一位饱受争议的纪录片导演, A《我们为何而战》B《普通法西斯》C《奥林匹亚》D《意志的胜利》 (2)()这部影片记录了1934年9月4日至10日在纽伦堡召开的国家社会党第6届全国代表大会的实况。导演莱妮·里芬斯塔尔通过出色的美学表达,试图通过电影来激发国民的强烈感受。P35 A.《摩阿拿》 B.《拖网渔船》 C.《铆工露西》 D.《意志的胜利》 ★考核知识点: 莱尼?里芬斯塔尔《意志的胜利》、《奥林匹亚》

3、1965年,苏联导演米哈伊尔·罗姆拍摄的代表作品(),基本上是由过往的影像资料汇编而成,也被称为思想纪录片。 A.《夜与雾》 B.《普通法西斯》 C.《我们为何而战》 D.《意志的胜利》★考核知识点: 米哈伊尔·罗姆《普通法西斯》 3、(1)直接电影的理论主张及实践理念包括()。 A.不介入拍摄对象 B.高片比 C.同步摄录 D.无操纵剪辑 (2)纪录者对被拍摄者施加影响力的隐性方式包括()。 A.不介入 B.被动跟随 C.减少摄影机对被摄者的影响 D.纪录者成为作者意图的实现者 ★考核知识点: 直接电影的实践理念 4、(1)直接电影代表性导演包括()。 A.梅索斯兄弟 B.怀斯曼 C.让·鲁什 D.麦克?摩尔(2)直接电影导演梅索斯兄弟的代表作品()记录了滚石乐队巡回演出,影片因为意外地拍摄下了在加尼弗尼亚演出时摇滚狂热者之间的致命骚乱而广为人知。 A《推销员》B《初选》C《给我庇护》D《灰色花园》 ★考核知识点: 直接电影导演基本情况 5、口述历史纪录片中,口述者的定位可以分为()。 A.当事人 B.见证人 C.知情人 D.研究者 ★考核知识点:访谈纪录片的形式 6、(1)“我视电影为讲坛”是()的纪录片创作理论主张。 A.罗伯特·弗拉哈迪 B.约翰·格里尔逊 C.让·维果D、卢米埃尔兄弟 (2)英国纪录片运动领军人物约翰·格里尔逊的代表作品是()。 A.《摩阿拿》 B.《拖网渔船》 C.《铆工露西》 D.《我是一个黑人》 (3)最早严肃地在电影领域使用“纪录片/documentary”来进行理论性表述的是()。 A.约翰·格里尔逊 B.理查德·利科克 C.德鲁小组 D.让·鲁什 ★考核知识点:格里尔逊的概念 7、(1)从1922年至1925年,维尔托夫及其“电影眼睛”小组一共编辑完成了23期不定期发行的新闻杂志影片()。

课程标准纪录片创作

《纪录片创作》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纪录片创作在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教学大纲中,是作为专业主干课设置,属于专业必修课。 纪录片创作能够使学生认识和掌握纪录片创作的方法和规律,并结合作业练习,能够培养学生掌握有关纪录片编导的技能和方法。 纪录片创作对于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运用电视手段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起着非常的作用。 通过对纪录片历史的介绍、作品的分析等各方面内容的讲授,来把握纪录片的主要特点,让学生对纪录片有全面的了解之后,能把理解掌握的相关经验和运用到实际纪录片拍摄与创作当中,这门专业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纪录片拍摄具体的一些技巧、规律,并且希望学生从更深层次上来理解和把握视听语言的纪录特点。 三、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纪录片创作课程,提高学生的纪录片素养,能够欣赏纪录片并初步具备摄制纪录片的能力。 2.能力目标: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在纪录片制作各阶段的编导工作能力,以及纪录片导演构思的产生与体现。课程要求学生能够深入掌握纪录片编导艺术创作技能与理论。 课程与具体创作实践相结合。学生结成小组,在规定时间里制作一部纪录短片,并承担导演、摄像、编辑、录音主要职位。 3.素质目标:通过世界纪录电影历史上代表性大师与作品的学习,学生要了解纪录电影美学传统的演变轨迹,比较当代中外纪录片的发展与创作观念,并通过创作实践体验纪录片美学观念的差异。 四、主要内容和要求 第一编总论 第一章纪录片的范畴与属性 【目的要求】 (1)了解纪录片的属性与范畴; (2)了解纪录片的社会功能; (3)掌握纪录片的民族性与国际性关系。

【教学设计建议】 本章为概论课内容,强调学生对于纪录片节目的认知和了解,通过对一些纪录片片段的播放,了解纪录片的特点及其属性。 【讲授内容】 (1)从电影母体到电视节目 (2)艺术形态——内涵与外延 (3)影像本性与社会功能 【自学内容】 根据图书馆资料查阅,明确纪录片的起源及源流,以及纪录片在中国的发展。 第二章纪录片学派及创作方法演变 【目的要求】 (1)了解纪录片学派的基本特点; (2)掌握纪录片主要学派的历史作用与局限。 【教学设计建议】 纪录片学派源于纪录片历史发展,对于丰富学生对纪录片的了解具有积极意义。本章以理论探讨与实践文本解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突出纪录片学派的产生及历史意义。 【讲授内容】 (1)从原始电影到《北方的纳努克》 (2)苏联“电影眼睛”理论与英国“纪录电影运动” (3)形象化文献——纪录电影的大师们 (4)从形象政论到写实学派 (5)艺术形态风格林立与相互渗透 【自学内容】 根据“电影眼睛”理论了解纪录片发展的脉络 第三章我国纪录片发展叙略 【目的要求】 (1)了解我国的初期电视纪录片; (2)了解我国电影纪录片的发展史。 【教学设计建议】 在历史的视角下叙述我国纪录片发展的历史脉络,通过对比播映等方式对相关纪录片进行反映与点评。 【讲授内容】 (1)影院时期的纪录片; (2)初期的电视纪录片(1958~1978); (3)改革开放带来纪录片艺术的初步繁荣; (4)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面稳步发展提高。 【自学内容】 根据图书查阅,明晰我国纪录片发展的特色及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纪录片的十大创作方式

纪录片的十大创作方式 一、强化故事性纪录片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品,“好看”是纪录片的“核”。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好看呢?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讲故事”。那么故事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笔者认为,故事是由矛盾构成的。我们在选材或者拍摄的时候,首先要看所拍摄的题材中有没有矛盾,能不能形成矛盾,创作中是否拍到矛盾或有故事化因素的情节细节。作者还要在后期的剪辑中,不妨使用设置悬念、人物铺垫、交叉叙事、加快节奏等故事片创作手法,以加强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在真实纪录的基础上,纪录片故事的叙事方式与故事片并没有多大区别,如悬念、细节、铺垫、重复、高潮等,这不仅是故事片的专利,也可以在纪录片中派上用场。一般说来,打击犯罪纪录片的收视率会高于普通纪录片,如《中华之剑》、《潜伏行动》曾经引起收视冲击波,画面故事中的未知元素构成了视觉的悬念。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我们不管使用上述哪一种创作形式,纪录片都不应该是严肃的政治论文和哲学讲义,它应该是供人们观赏沟通的艺术品。而艺术品的主要价值就是好看。事实上,我们今天看到的纪录片中,已经大大加强了节目的故事性。象长纪录片《毛毛告状》、《伴》等,不仅片中有故事、矛盾,还有人物冲突。近日评出的第四届《中华荟萃》纪录片奖中,获得一等奖的《草台帮的头家》《简

洁人生》、《马明山的故事》等节目都是故事性强、可视性强的作品。去年获得中国纪录片大奖的《陈小梅进城》、《纸殇》、《阮奶奶征婚》等,更是纪录片故事化的典范。细节也是纪录片故事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细节的地方往往是最出“故事” 的地方。细节作为情节的一部分也直接参与故事,换句话说,细节是被“放大了”的小故事,纪录片留给人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细节。日本获国际大奖的《小鸭子》里,编导在公园内野鸭成长迁移的过程中捕捉了这群野鸭中最小最弱的一只并用两个细节扣住观众心弦:一是当鸭群纷纷离开池塘,只剩最后一只最小的不能飞,它几次想条跳过最后一个石阶,却一次一次总是失败,它并不灰心,再跳,再跳……直至跳了十几次,才成功。这个细节在展示过程中,观众绷紧了神经,心也随着小鸭子的起跳而跳动。第二个细节是当鸭群长大,欲离开皇家公园时,所有的小鸭均挥舞着翅膀直冲云霄,惟独那只最小的鸭子试飞了一次又一次,毫不气馁的小鸭直至第八次才稳稳地升空与伙伴们会合。这一细节是鸭子故事的终结,也给了观众巨大的心灵冲击与感情洗礼。然而今天,有些创作者一谈起纪录片的故事化,就害怕把自己的纪录片说成是故事片。实际上,我们把纪录片拍的象故事片那么好看不是更好吗!纪录片与故事片 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故事性,而是故事本身的“虚构还是非虚构”。二、追求戏剧化没有冲突也就无所谓戏剧化,纪录片中

浅谈电视纪录片创作片中“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

谈谈电视纪录片创作中“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试讲人:周合强西北师范大学广播电视艺术(电视编导方向) 各位尊敬的老师: 大家上(下)午好! 开始试讲之前,我首先想各位提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当我们在面对电视纪录片特别是历史题材的电视纪录片时,当我们已经习惯于口述历史时,能不能“让画面说话”?好,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始讲一下电视纪录片创作“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这个问题。 电视从业者和研究者们都知道,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尽管从数量上看逐年递增,但有个性、高水准的纪录片并不多见。创作题材雷同、主体模糊、有明确;记录手法大同小异的情况也普遍存在。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上虽时有获奖,但题材狭窄,主要局限在人文类、环境与自然类,不少种类在国际大奖中尚处于缺席状态。 【例一:2000年10月底举行的“北京国际科教纪录片展评研讨会”聚集了近200部来自各国的科学纪录片,但没有一部中国纪录片。 例二:2001年第14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中国纪录片处于“缺席”的尴尬境地。电影节主席阿里说,作为一个大规模的电影节,中国是被“漏掉了”的一块。】 为了满足国内电视纪录片播放需求,不少电视台根据市场需求转而购进国外优秀纪录片。全国纪录片无论从创作还是从市场看,都处于不容乐观的状态。如何走出困境,实现中国纪录片创作的持续发展,这是纪录片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进入21世纪,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走向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一些原本无法进入纪录片创作的影像创作手法,也随着视觉传播的日益繁荣而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这其中,情景再现就是当下最时兴,也是争议最大的手法之一。特别是在一些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人为导演的、再现过去某一事件某一过程和细节的“情景再现”。由于这类“情景”再现是事后人为摆拍的,时间、地点、人物都是虚拟的,由此引起了人们对新闻真实性的质疑。“情景再现”是否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如何看待和运用“情景再现”,成为当前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 【例三:2005年,中国纪录片界两部耗资上千万元,也引起了巨大反响的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和《故宫》相继播出。情景再现作为两部系列片主要的表现方式,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电视纪录片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下面我来进行一个大致的的梳理。】 一、“情境再现”概念界定及与纪录片的区别 进入21世纪,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在纪录片的领域中一些原本不敢运用的手法,如今也开始大量运用。其中,“情景再现”就是当下最时兴,也是争议最大的手法之一。有学者认为,这种手法会破坏纪录片的真实性,但也有专家认为,情景再现是有根据的还原,不是凭空捏造,不是杜撰虚构,是构筑于真实基础之上的再现。“情景再现”也称“真实再现”,指的是电视工作者用一种虚构的,类似影视剧中的扮演的方式,

(纪录片研究)教学大纲

(纪录片研究)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0011145 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程 授课对象;全院各专业 开课学期:春、秋季 学分:2学分 主讲老师:于莉莉 指定教材:暂无〔待出版〕 教学目的:电视纪录片要紧是指非虚构的影视作品。电视纪录片原来是电影厂用“电影创作手段”为新闻报道而制作的一种片种,引入电视后就成了电视纪录片,以真实地纪录现实生活为已任。开设此课的目的,要紧是提高大学本科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使他们加深对电子媒介的理解,从而学会运用电子媒介理解、认识我们生存的世界。 课程介绍: 《纪录片研究》综合介绍我国和国外纪实类作品的进展历程、名家名作和要紧美学流派。在此基础上,界定纪录片和专题片的各自定义,以及在本体属性、功能、创作方式、内容形式、与受众关系等展开多方面比较。课程讲解以理论介绍和观片相结合,关心学生掌握纪录片和专题片这两种纪实类影视作品的不同特点和手法,形成初步的鉴赏能力和实践创作的认识。 课程内容: 第一讲纪录片概论 课时:1周,共2课时。 教学目的:导入课程,激发兴趣。通过对纪录片的范畴与属性的学习,让学生对纪录片与电视纪录片有初步的概念。 【一】什么是纪录片 1、影视媒介与印刷媒介工具不同,但同样能自如表达创作者的主观思想,是另一 种纪录历史和现实的方式。 2、优秀影视纪录片要紧指非虚构的影视作品。它的特点:〔1〕是创作者依照现 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而创作,有一定的思想性,能潜在表达创作者的主观思想;〔2〕是创作者在观看、发明、思考而不是即兴创作、简单判断的基础上,通过一个时间段的拍摄纪录并剪辑选择后的产物;〔3〕在拍摄和布局上,各部分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观众能按一定的思路解读、认识、思考和想象,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二】什么原因要学习优秀影视纪录片 1、提高自我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2、加深对电子媒介的理解 3、从思想上作好预备,学以致用,投身这一事业 每周话题〔思考题〕: 1、什么是纪录片? 2、什么原因要学习优秀影视纪录片? 第二讲纪录片的分类 课时:3周,共6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对纪录片的演变及学派的学习,让学生明白研究中外纪录片创作观念演变,对探讨中国电视纪录片的进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题材

纪录片创作完全教程

3.客观、公正、澄清和简化。 4.纪录片是一个主观的构建,它常被错误的理解。 5.与观众的联系。 6.合作和编辑的自由。 7.用何种媒介拍摄。 8.为何要获得如此之多的证明材料。 做纪录片导演和承担其它新工作一样,突然之间你必须在新的领域中,在新的身份下看上去很有能力。不安和偶尔的错误与经验一同出现,同时伴随着非常有价值的新经验。这一章关注假象、期望和你想要遇到的神话。 什么是纪录片? 如果你参加一个电影节或者有很多电影导演参加的会议,你会感受到欢乐、合作的气氛,以及纪录片导演们对他们那一时代的问题所采用的适当的方法。像在戴维森会议上一样,每个人都充满激情的沉醉于他们所选择的格莱尔斯(Goliath)[圣经中被牧羊人大卫杀死的巨人。——译者注]。你将认识到纪录片是一种可贵的媒体,在其中,普通人阐释重大的问题,并能够震动社会。导演纪录片意味着掌握适当的权利,处理伦理问题,并且负有社会责任。你也将听到关于那些内容的争论。 两个纪录片导演聚在一块,他们就会为什么是纪录片而争论不休。尽管现在的纪录片与起步之初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它的范围和方法还是模糊不清,并且限制的因素还一直在扩大。然而,无需争论的是纪录片精神的核心部分——纪录片着力于探索真实人物和真实环境。分歧存在于以下几个问题当中: 1.事实上的真实是什么? 2.如何能毫不妥协的记录,并且不在影片中注入相异的价值趋向。 3.如何忠实和真实的传递那些精神上的内容,它们只能被视为主观表现。 这样严重的含混不清并不是媒介的责任;然而,它反映出当我们面对那些伴随着清醒意识的问题时,是什么困扰我们。制作纪录片就像以存在主义的态度来生活,仿佛每一天都是最后一天。制作纪录片的人认为欢乐、痛苦、妥协和学习都很有价值,它们都是来源于人的完整的“生活”。难怪他们都开了大公司。 纪录片是真实的创造性处理 纪录片之父约翰-格里尔逊将(后面将详述)纪录片定义为“真实的创造性处理”。 这一定义简洁,但并不很严密,因为它几乎包括所有非虚构形式,像自然风光片、科技片、旅行纪录片、工业片、教育片,甚至包括广告宣传片。但这些名目下的影片根本不属于纪录片。 纪录片和时间 通常的纪录片都是记叙现在或者过去,但是纪录片不会在任何设置的藩篱中久留。彼德卓纤梗≒eter Watkins)的《战争游戏》(1965)证明了纪录片同样也可以延伸至未来。片中运用了二战时期德勒斯登、广岛和长崎等地被轰炸的影像资料来模拟核弹轰炸伦敦的影像。除非有人发明了时间机器,否则纪录片记述过去和未来就需要用演员,这意味着虚构角色和脚本不会被自动的摒除在纪录片领域之外。 纪录片的社会批评功能 纪录片似乎可以揭示更深入的事实并且暗示某种社会批评。好的纪录片不会流于书

纪录片课程教学大纲

《纪录片》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中/英文):纪录片 / 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3、周学时/学分:2/2 4、授课对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5、使用教材:《纪录片创作》,朱景和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二、课程简介 穿越历史,构沉记忆;只对现实,记录变迁;启迪智慧,引导思索。“纪录片”,一个充满诱惑与魅力的名字。纪录片是人们获取信息与知识、反映和寻求社会变革、感悟人性与人生的载体。 《纪录片》作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其内容和任务主要是了解纪录片的历史发展和主要流派,从创作者的角度学习纪录片创作思想和实现手法,在作品赏析与讨论中了解纪录片的创意、拍摄的基本策略。 三、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注:必须明确要达到的知识、能力要求) 通过教学,让学生牢固地掌握新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把握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的基本特征、基本规律和原则,了解新闻事业的体制、过程及发展趋势,能较好地较熟练地认识和掌握新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路径,并对新闻事业和新闻传播活动有初步的、较完整的认识与了解。在此基础上,充分认识当前我国进行新闻改革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新闻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注重新闻专业主义思想教育,促进学生理论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五、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 1、考核方式:闭卷考 2、成绩评定办法:平时、期中、期末成绩分别为10%、20%、70%(平时成绩由

作业成绩、课堂讨论成绩、小测验成绩等构成) 六、正文 第一章纪录片的范畴与属性(教学时数2) 教学目的:通过对纪录片的范畴与属性的学习,让学生对纪录片与电视纪录片有初步的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纪录片与电视纪录片的概念。难点是电视纪录片的意义。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要了解纪录片的概念。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要理解电视纪录片的概念。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要掌握电视纪录片的意义。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要熟练掌握电视纪录片的技巧误区。 第二章纪录片的演变及学派(教学时数2) 教学目的:通过对纪录片的演变及学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研究中外纪录片创作观念演变,对探讨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中外纪录片创作观念演变。难点是“电影眼睛”理论和“英国纪录学派”。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要了解纪录片的启蒙。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要理解新闻纪录影片的兴起和纪录风格的开创。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要掌握世界纪录电影三巨匠(帕尔.罗伦兹,莱尼.里芬斯塔尔,尤里斯.伊文斯)的生平。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要熟练掌握“电影眼睛”理论和“英国纪录学派” 第三章有中国特色的纪录片(教学时数4) 教学目的:通过对有中国特色的纪录片-专题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演变过程,探讨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特点和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了解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历程。难点是专题片创作的理论,专题片创作的方法和步骤。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要了解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历程。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要理解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思考。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要掌握专题片创作的理论。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要熟练掌握专题片创作的方法和步骤。 第四章纪录片的艺术特性与审美特性(教学时数2) 教学目的:通过对纪录片的艺术特性与审美特性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纪录片的本性在于视听形象纪实性,纪实之谓包含物质技术效果和人的主观认识双重作用。具体表现为若干特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纪实本性与政论性,纪实本性与真实性,纪实本性与文献性。难点是纪录片的审美功能和审美特征。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要了解纪录片艺术特性的概念。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要理解纪录片的审美特性的概念。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要掌握纪录片的审美功能和审美特征。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要熟练掌握纪录片的纪实本性与政论性,纪实本性与真实

纪录片制作基本流程 简体中文版

纪录片制作基本流程 一、题材发想: 纪录片最基本而经典的定义可以说是John Grierson所说的:“对真实的材料进行有创意的处理。”因此在现实世界之中搜集可能的题材,成为纪录片制作的第一步。但是搜集题材这件事情通常不应该是在你打算拍纪录片之前才开始进行,而是平常就会对一些议题、事件、人物保持长期的关注,有较为深度的情感和兴趣。而在长期的情感以及讯息接收的累积之下,你也比较容易开始着手制作,不至于在一开始时漫无头绪。而当你的脑海里或者文件夹里有了一些可能的题材之后,你的下一步就要考虑到它的可行性,可行性的评估包括了素材来源丰富与否、实际执行的难易度、目标观众、可能达成的议题效益或引发的影响、所需预算金额、经费来源、未来播放的管道等等。 二、数据搜集、前置研究 1.文字数据: 视你的题材而有不同的范围,譬如当你要从白米炸弹客杨儒门说起,谈到台湾当下农业处境,甚至回溯整个台湾的农业发展时,要做的功课就会非常地庞大。网络、平面媒体报导、相关学术论文、书籍都是可能的来源。而这些数据有的将来可能会成为节目的内容,有些则只是参考用的背景数据,但通常在前置研究的阶段比较不会限制数据的范围,而会比较广泛地去搜集。 2.预访: 事前针对影片中可能的主要角色、相关人物、学者、公部门等可能的受访者进行预先访问。其功能包括了:得到第一手访谈数据,由访谈过程以及内容中获知更多信息的来源,拉近与受访者的距离,某种程度消除开始拍摄前的陌生感,了解被拍摄者的表达能力以及未来在摄影机前可能的表现。 接下来的三个部份可能是企划案完成或通过,确定要开始拍摄之前才进行,但也有可能为了让企划案更为详尽,更具有说服力,而在前置研究的阶段就着手进行。 3.勘景: 纪录片题材来自于现实世界,也必然牵涉到现实的场景。在事前必须到未来可能拍摄的地点进行勘察了解,熟悉当地的空间以及影像、声音上的可能性,为了未来的拍摄预作准备。如果不事先进行勘景,可能会在未来拍摄发生影像、声音状况不理想,因为不熟悉空间而错失较好的拍摄角度、时机等等的状况。 4.影像数据: 视觉性在任何形式的影片中当然极为重要,除了自行拍摄的影像之外,很多时候会需要使用到过去已经存在的影像数据。包括:照片、新闻片、档案数据片、其他影片(含剧情、纪录、动画等)、图像(画作、平面广告、海报……等),以及原始手稿、文件等文字数据除了作为无字参考素材之外,有时也会直接当做影像素材使用。 5.声音数据: 记录片是音画的结合,声音数据有时也是重要的元素。如广播录音、原始的录音档案、传统歌谣……等。有时会是叙事上的重要素材,有时则可以用来塑造影片的氛围。 三、撰写企画书、企画构想: 影片执行的原始蓝本。企划案的格式和细密程度,视个别影片的原始出发点或者委托制作的对象而定。如果是自资拍摄,也尚未有明确的播映管道或可能买主,企画构想主要是为了制作人、导演或

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四个阶段

纪录片创作的起步期(1958—1978) 从1958年到1978年,纪录片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一是北京电视台创办后至文化大革命前的健康成长阶段 二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饱受挫折,在夹缝中生长阶段 纪录片创作初期的基本特征 一、起步期电视纪录片的典型特征之一是从拍摄方式到表现手法都与纪录电影相同,这种状况与当时的电视技术手段尚处于初级阶段密不可分。 二、由于当时苏联是我国各个行业学习的榜样,前苏联纪录电影中流行的创作观念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 三、以宣传、报道为己任的新闻式纪录片早期的电视纪录片与新闻片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早期的电视纪录片实际上是以宣传、报道为己任的长新闻片。 四、以现实生活为内容的客观纪录尽管这时期的纪录片创作以模仿为主,缺乏自身特点,但制作者们也开始发现并下意识地发挥电视纪录片的电视特性,注重题材的真实自然与质朴无华,注重细节描写。 总的来讲,这一时期,纪录片的题材面还十分狭窄,艺术形式和手法僵化,公式化、概念化以及形式主义之风在创作中有所体现。尤其是特殊时期,在错误路线的指导下,题材选取受到限制。 纪录片创作的发展期(1979—1990)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也给电视纪录片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过去遭到禁止的选题领域如今得到开放,公式化、模式化以及形式主义手法也得到批评和矫正,电视纪录片空前繁荣和发展。短短十余年,中国电视纪录片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发展高潮。 纪录片发展表现 一、纪录片创作发展期的总体特征这个时期的特征显著,较之起步期,纪录片从题材到品种,从作品风格到表现手法都面目一新,纪录片从小众传播走向大众传播。这个时期,纪录片创作突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题材禁区,形成以风光片和政论片为代表的新格局,主题先行成为突出特征。此外,还出现了《地方台30分钟》、《神州风采》、《人民子弟兵》、《动物世界》等播放纪录片的专栏。 1.以山水风光为代表的广阔题材这一时期的纪录片选材广泛,不断开拓出人文、历史、自然科学等新的创作领域。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面貌的纪录片饱含激情,以抒情诗、风情画的手法,纵情歌颂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建设者, 2.以系列片为标志的丰富品类纪录片题材的扩展极大地丰富了纪录片的内容,随之而来的足纪录片体裁形式和品种门类的大发展。从内容上讲,有风光片,人物纪录片,政论片,军事片。从篇幅上看,有短小精悍微型片,也有长达几十集的系列片。从手法上讲,有“歌画配”或“乐画配”的电视音乐片 3.以《地方台50分钟》为代表的众多专栏栏目化播出是电视纪录片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随着电视制作技术的进步和电视覆盖面的日益扩大,电视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4,主题先行风格占据主导地位强烈的宣传意识,浓郁的政论色彩,鲜明的主体意识共同形成了纪录片创作发展期我国电视纪录片的主题先行的纪录风格。宣传教育成为纪录片的基本社会功能。 政论片的盛行是主题先行风格的一个重要表现。 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一1998) 背景: 经过前一时期的几次纪录片传播的轰动,加上“纪录片编辑室”、“生活空间”等栏目的开

纪录片编导课程教学大纲

纪录片编导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41fx02课程性质:必修学分:2 总学时:60 开课学期:第三学年第一学期适用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先修课程:电视摄像基础、剧本写作 一、课程介绍 《纪录片编导》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本课程的重点应放在扩展学生纪录片选题创作的想象空间上,要求对纪录片拍摄镜头的基本规律作较详尽的讲解,并着重通过纪录片选题、解说词创作、镜头分解的思维训练,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与镜头表达能力,为后续课程提供思维与表达上的积累。 二﹑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1﹑使学生了解纪录片编导的有关理论知识,掌握纪录片创作的基本规律,并通过选题、解说词写作、镜头脚本写作的思维训练,来扩展学生对纪录片编导的掌握能力,并以此激发和培养学生镜头感与创作能力。 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扩展学生纪录片创作能力,这是进一步学习专业编导课程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因此,在教学安排上,应尽量注重对学生纪录片选题与镜头分节的训练,以便为今后的专业编导打下良好的思维与镜头表达基础。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及内容 第一章国外纪录片发展史 一、卢米埃尔兄弟:记录形式的创始人 二、罗伯特.弗拉哈迪:对人类原始生命的回归 三、英国纪录片运动与约翰.格里尔逊 四、“电影眼睛理论”和吉加.维尔托夫 五、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 第二章国内纪录片的发展 第一节纪录片创作的起步期(1958-1978) 第二节纪录片创作的发展期(1979-1990)

第三节纪录片创作的繁荣期(1991-1996) 第四节纪录片创作的拓展期(1997-今) 第三章纪录片的定义 纪录片是把过去或现在的事用影像的手段进行人性的还原和记录,并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历史,尽可能描述(叙述)一种真实的历史,并尽可能接近一种真实的描述。 第四章新纪录片运动 发端可以追溯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 . 1990年,吴文光拍摄《流浪北京》,这部作品成为新纪录运动开始的标志作品。 新纪录运动就是现行的电视体制之外,以艺术追求为目的,通过个人行为拍摄的纪录片。 新纪录片运动和DV艺术有鲜明的主体意识,它采取了一种个人化得视角来表达创作者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表达自己的心灵。 新纪录运动和DV艺术的缺陷 第五章独立纪录片 代表作:《在一起》 第六章纪录片分类 国内纪录片的分类 根据题材进行划分: (1)、时事写真型纪录片《华氏911》 (2)、历史题材型《南京大屠杀》、《圆明园》

纪录片创作教学大纲

《纪录片创作》课程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182408 开课单位:传媒学院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授课学时:64 开课学期:五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纪录片创作的形式和风格是多种多样的,〈纪录片创作〉的教学着重讲述和探讨创作业务的有关问题,侧重于操作性。 〈纪录片创作〉的教学将帮助和指导学生了解纪录片的历史,中国纪录片的现状,纪录片的概念,认识纪录片的规律,纪录片的美学风格,纪录片不同的创作观念和风格式样,学习和把握纪录片的创作方法,为日后进入电视媒体打下牢固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对与纪录片创作密切联系的若干基本学术性问题有所了解和认识,作为专业知识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理论基础的通晓程度不仅关系到其对专业的研修和今后的发展空间,也将直接影响其创作实践。 三、课程的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学会使用纪实的创作理念和手段。从事纪实类电视节目的创作。掌握纪实电视节目创作的基本方法、过程、原则、常用技巧,使学生初步具备纪实电视节目的创作能力。 四、成绩考核方法 闭卷笔试。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构成。 五、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基础学习和分组创作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前期理论教学以讲授和赏析评述为主;创作过程采取课堂教学理论和创作实践的实际应用相结合,采取方法指导与讲评,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试图实施真实的创作过程。 六、讲授大纲及课时分配 第一章纪录片的范畴与属性(4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纪录片的定义、艺术形态以及纪录片的本性与社会功能。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从电影母体到电视节目 第二节艺术形态——内涵与外延 第三节影像本性与社会功能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影像本性与社会功能 (四)教学建议、 以讲述为主,引导学讨论启发示教学。 第二章纪录片学派及创作方法演变(4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苏联“电影眼睛”理论与英国“纪录电影运动”的意义,了解艺术形态

《电视记录片创作-》实验教学大纲

《广电节目策划》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广电节目策划课程编号:23082020 课程总学时:36 实验学时数:16 课程总学分:2 实验学分:1 实验项目数:5 一、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实验部分的演练学习,让学生根据记录片的基本特点、分类和规律,熟悉电视纪录片制作的基本步骤;掌握电视记录片选题与策划的基本技能;掌握电视纪录片制作的基本技术与基本技巧;学会正确的分析与解剖电视纪录片制作的相关技术与管理艺术。本实验课程将使学生能够了解电视记录片节目的各种形式,指导学生参与电视记录片的制作实务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电视记录片的创作能力。本实验课程要求学生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并熟悉电视摄像与编辑的基本技能。二、项目内容、能力标准和学时分配序号项目名称主要内容应达到的能力标准学时分配实验场所影视制作做一份电视记影片调研与学会做电视片市场1号实验1 录片现状调研

3 学时分析调研与分析室与分析报告影视制作完成一个电视影片选题与掌握电视纪录片选1号实验2 记录片选题与6 学时策划题的基本技巧室策划学会与掌握电视纪户外记录影片拍拍摄一部电视 3 录片拍摄的技能与9 学时摄记录片技巧 学会与掌握电视纪影视制作记录影片编编辑所拍摄记 4 录片编辑制作的技9 学时 1号实验辑录片能与技巧室影影视制影片评判与电视记录片作掌握电视纪录片评 5 9 学时作1号实解析品评判与解析议标准与方法验室三、使用教材与参考书《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王列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年 11 月。四、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考核方式:(一)上机实战操作(二)实验作品呈现(三)实验报告呈现评分办法:上机实战操作:期末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按要求完成电视纪录片制作任务,根据任务的完成所花时间、熟练程度情况给与相应的成绩,占实验成绩的60%;实验作品呈现:完成三分钟电视短片的摄像,从拍摄技巧、画面构图、主题表现三方面评

纪录片制作教程

第一章纪录片概述 第一节纪录片的界定 一、什么就是纪录片 ·中国纪录片的前身:“新闻纪录片”。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望长城》,中国纪录片转折点,被认为就是真正的纪录片标志。 ·最早定义的人:英国约翰·格里尔逊 ——纪录片就是对真实素材作有创意的处理 ——纪录片就是指那些“对时事新闻素材进行了创造性处理”的影片, 而“自然素材的使用”就是“至关重要的区别标准”。(经典定义:定义 了记录片的真实原则与现实基础) ·1948,布鲁塞尔纪录片世界大会议定义:以各种记录方法在胶卷上录下经 过诠释后的现实的各个层面,诠释的方式可以就是去拍摄正在发生的事情,也可以就是重视而有道理的重演发生过的事实,其目的在于通过感性或者 理性的管道去激发与加强人类的知识与认识,并真正提出经济、文化与其 她人际关系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1979,美国《电影术语词典》:纪录片、纪录影片,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 它具有一种吸引人的、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就是从现实生活汲取 素材,并用剪辑与音响来增进作品的感染力。 ·我国的定义: 1、电视纪实作品:主要就是指运用自然朴实的方法,真实地报道社会生活与 人文现象,注重采访拍摄的方式,保持形声一体化的表形结构,记录具有原生形态的生活内容。通过对生活情状,文化现象或历史事实的记录揭示生 活本身具有的内涵与意蕴。 2、电视专题片:运用纪实手法,对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或方面,给予集中地、 深入的报道,内容较为专一,形式多种多样,允许采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社 会生活,允许创作者直接阐明观点的纪实型电视节目形态。 3、电视记录片:运用新闻镜头,真实地记录社会生活,客观反映生活中的真 人、真事、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态与完整过程。 4、纪录片:纪录片就是一种非虚构的影视艺术,它通过摄影或摄像手段对于 真实的环境里、真实的时间内,发生在真实人物身上的事件所作的记录报 道,并给人一定的审美愉悦功能的影视作品;真实就是纪录片最根本的特性,就是纪录片的灵魂。一切真实记录社会与自然事物的非虚构的电影片或电 视片都就是纪录片。 ·影响人们创作实践的因素: 1、纪录片就是一种非虚构的影视作品,一种活动的影像;就是创作者根据现 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情景、真实的氛围而创作的,有一定的思 想性与艺术性的影视作品。 2、纪录片就是一种对外在客观世界进行记录的影视作品。

《剧本创作》教学大纲

《剧本创作》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1.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编导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它理论与实践并重,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影视剧本创作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够独立的进行影视剧本的改编和创作。 作为一门创作实践课程,它要求学生有良好文学素养和文字功底。因此在开设本课程之前,要先行开设《基础写作》、《文学欣赏》等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同时本课程的深入学习又为《电视专题创作》、《纪录片创作》等课程的进一步学习作了有力的铺垫。 2.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本课程的性质、目标任务和课程体系结构,掌握本门课程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技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导向现实,立足应用。 (2)正确运用案例教学和实证教学。通过对中外优秀影片和电视剧剧作角度分析,不断印证理论的正确性和运用的广泛性,使学生能够从理论的高度、规律的广泛性和技巧的灵活性上把握影视作品,并能够触类旁通,学以致用。 (3)以学生为本,转变教学理念。灵活运用探究教学、启发教学,问题教学等开放式教学方法,避免理论的乏味和枯燥感,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和谐融洽、积极思考、敢于发言的课堂氛围。 (4)课程学习和剧本创作的双结合。要求学生勤动笔杆子,把章节理论和章节训练相结合,把章节训练和完整的剧本创作相结合,学以致用,为以后课程的开设和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5)全面提升学生的剧本创作素养。除了理解和把握剧作的规律、方法和技巧之外,学生还应具有广泛的知识视野,以及对于社会人生和内心的深刻体察。因此要不断的引导学生观摩中外优秀影视剧作,积累创作经验;阅读相关书籍,伸展知识触角;关注社会人生,扎根现实。 3.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 (1)把握影视剧本创作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基本技巧 (2)能够运用影视剧作的理论知识评鉴电影电视剧的优劣,借鉴其成功经验 (3)能够独立进行简单影视剧本的改编和创作 4.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1)以多媒体教学为依托,围绕理论基核灵活的运用案例教学、启发教学、探究教学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2)充实课堂空间,延展课下空间。给学生列出与本课程有关的书籍和优秀的中外影片的目录,较好的利用业余时间,寓教于乐。

纪录片创作十种方式

纪录片创作十种方式 自从电视纪录片走入荧屏以来,它就开始以一种其他任何电视节目都难以替代的独特的存在 价值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近几年,不但纪录片创作有了一定的规、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而且还涌现出了一大批独立制片人和DV爱好者。虽然他们中有不少人还不是“科班出身”,一些DV爱好者的作品也还显得稚嫩,但他们酷爱纪录片这块土地,并快乐地耕耘着,收获着,享受着…… 一位资深的国际纪录片专家在了解了中国纪录片创作队伍的情况后感叹道:“中国人的这种热情和欲望(指纪录片创作)是任何一个国家的专业人士无法做到的。”然而这并不能说明中国纪录片创作已经或者即将具备跻身世界纪录片创作之林的实力。我们应当清楚地看到: 中国纪录片仍然需要理论上的驾驭、创作上的争鸣和实践中的突围。特别是面对整个世界, 中国纪录片眼下不缺乏热情和勇气,缺乏的是清醒的发展路线,以及由这条发展路线引发出 来的理智、秩序和“到位”的创作方式: 纪录片创作方式之一:强化故事性 纪录片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品,“好看”是纪录片的“核”。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好看呢?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讲故事”。那么故事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笔者认为,故事是由矛盾构成的。我们在选材或者拍摄的时候,首先要看所拍摄的题材中有没有矛盾,能不能形成矛盾,创作 中是否拍到矛盾或有故事化因素的情节细节。作者还要在后期的剪辑中,不妨使用设置悬念、人物铺垫、交*叙事、加快节奏等故事片创作手法,以加强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 在真实纪录的基础上,纪录片故事的叙事方式与故事片并没有多大区别,如悬念、细节、铺垫、重复、高潮等,这不仅是故事片的专利,也可以在纪录片中派上用场。一般说来,打击犯罪纪录片的收视率会高于普通纪录片,如《中华之剑》、《潜伏行动》曾经引起收视冲 击波,画面故事中的未知元素构成了视觉的悬念。 纪录片故事化创作有这样几种不同形态: 1、画面语言直接叙述故事 2、对画面进行故事化剪辑 3、讲述故事兼有画面接应 4、话筒采访故事,配上相应的画面 5、解说词直接叙述故事 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我们不管使用上述哪一种创作形式,纪录片都不应该是严肃的政治论文和哲学讲义,它应该是供人们观赏沟通的艺术品。而艺术品的主要价值就是好看。事实上, 我们今天看到的纪录片中,已经大大加强了节目的故事性。向纪录片《毛毛告状》、《伴》等,不仅片中有故事、矛盾,还有人物冲突。前不久评出的第四届《中华荟萃》纪录片中,获得一等奖的《草台帮的头家》、《简洁人生》、《马明山的故事》等节目都是故事性强、 可视性强的作品。去年获得中国纪录片大奖的《小梅进城》、《纸殇》、《阮奶奶征婚》等,更是纪录片故事化的典。 细节也是纪录片故事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细节的地方往往是最出“故事” 的地方。细节作为情节的一部分也直接参与故事,换句话说,细节是被“放大了”的小故事,纪录片留给人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细节。日本获国际大奖的《小鸭子》里,编导在公园野

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的区分

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界分 贾秀清 电视的纪录片与专题片到底有什么区别? 这是我在工作中遇到频率最高的问题之一。提问者既有高等院校电视艺术学科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也有很多在一线从事电视节目创作的记者、编导、摄像和相关节目的管理人员。乍一看,这个问题似乎不成问题, 似乎没有学术的深度,也似乎上升不到需要研究一番的高度,但当你被真的很认真地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就能体会到这不仅是一个问题,并且是一个关系到电视节目创作原则、创作规律、创作类型构成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才能体会到事情远远不像问题表面所透露出来的信息那么 简单:回答这个问题是困难的,要在两者之间画一条清晰地易于分辨的线是困难的。 在实践者那里,往往电视纪录片就是电视纪录片、电视专题片就是电视专题片,一切来自约定俗成、经验使然,虽不易说清但大家似乎心中自有界分:电视 纪录片就是那种注重生活原生态的纪实片,电视专题片就是比较传统的倚重解说表达、带有宣教腔的那种类型。但假如沿着这个思路再细说下去就有点剪不断理 还乱了:电视纪录片追求客观真实/电视专题片难道就不是吗?电视纪录片的题 材来自客观现实/电视专题片的难道就不是吗?电视纪录片追求纪实性、排斥导 拍摆拍/难道电视专题片追求纪实性、排斥导拍摆拍就不行吗?电视纪录片可以 尽量不用解说或少用解说/难道解说“惜墨如金”的电视专题片佳构还少吗?比 如形象电视专题片《美在广西》等。要么,也许两者的区别可能在于一些创作元 素的调度方式不同吧:电视纪录片讲究使用长镜头、电视纪录片的拍摄视角应该调整为人眼的平视角度、电视纪录片可以不使用音乐、电视纪录片的解说总是唠家常似的低八度……,没错,电视纪录片的确可以这样做,但反过来将这些做法放在电视专题片那边就行不通吗?不然,你发现实际情况并没有太大出入,任何一种创作手法并不独属于两者之中的任何一方。如此这般在具体的创作细节上寻找两者的界限显然是有局限性的,毕竟具体的创作细节是一个变数,它所具备的个性成分是不能替代普遍规律的。其结果,就是使我们的很多创作因为类型定位不清而显得不伦不类,无法做到创作中情致的始终如一。 在理论者那里,曾经有过一些对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加以区别的思考, 但其提出的界定标准与实践界的诸多模棱两可的经验性话语大同小异:要么徘徊于两者在审美表象上的差异,要么踯躅于两者在个别创作元素具体把握方式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