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印花布的起源》

《蓝印花布的起源》
《蓝印花布的起源》

蓝印花布的起源

手工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品,是我国传统染织艺术花园中的一支奇葩,它以质朴的色彩,古拙的纹样,素雅的风韵,予人以清新雅致的魅力。然而她却又是我国传统手工艺中拥有“正在消亡的活化石”的称号,她的神秘、古朴、端庄,引来无数国外友人的热爱,却没有引起我们中学生的关注,传统中的优秀文化,凝聚了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的智慧和创造,成为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延续的精神力量。民族的发展和复兴,必然包含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蓝印花布发展于民间,体现了中国浓厚的乡土气息,迎合了当今现代社会人们返璞归真的追求,以它特有的兰白分明、清新明丽、古朴深厚的风格赢得了一定文化修养人的喜爱。蓝印花布是一种按中国民间传统工艺制作的手工印花布,俗称“石灰拷花布”、“拷花蓝布”,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精品。又称“蓝染或草木染色。蓝印花布蓝白二色,色彩深沉明快,图案朴实典雅,具有浓厚的乡土味。千百年来蓝印花布做成的服饰、床被、围裙、桌布等成为百姓的日常家用品。

蓝印花布制作历史渊远流长。早在秦汉,在织物上印上花纹染色的面料称作“缬”,据《二仪实录》载“缬,秦汉间始有”,《周礼?考工记》在记载当时染色工艺状况时也写道“青与白相间也”。在秦汉造纸术未发明,棉花种植尚未引进,因此人们只能在木板上二面阴刻成花纹,然后把麻、丝织物夹在二块花版之间进行草木染色。用这种方法生产的印花布称作“夹缬”,这也可以说是今日蓝印花布之雏形。随着蔡伦发明造纸术,七世纪棉花种植从印度传入,十三世纪松江人黄道婆从海南把棉纺技术传授给江南织农,因而民间蓝印花布花版制作技术有了长足进步,老百姓对棉质蓝印花布的使用也得到了普及。

蓝印花布的纹样图案都来自于民间,反映了百姓的喜闻乐见,寄托着她们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在题材和内容上,老百姓那种健康和质朴的心灵,在民间蓝印花布上得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而蓝印花布真实地反映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和艺术积淀。桐乡蓝印花布是世界蓝染艺术苑中绚丽的花朵。

说到中国蓝印花布,好多人就会提到南通、桐乡的蓝染,贵州苗寨的蜡染扎染,因为那里至今还保留着一部分民间蓝坊,一些人仍以靛染为业。但很少有人知道无锡的蓝印花布生产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曾经的辉煌,只是到了近代,无锡迅速崛起的民族工商业和飞速的城市化进程,才使民间蓝印花布和其他许多民间手工艺一起失去了赖以生存发展的空间和条件,逐渐远离人们的视野而消逝了。

无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六、七千年前的马家浜原始文化,三千多年前(公元前十一世纪末),周太王的长子泰伯从陕西来到江南,定居梅里,他把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融合发展成为吴文化,推动了古无锡从“荆蛮之地”到礼乐之邦的转变。无锡不仅以江南鱼米之乡著称于世,无锡的粮食、布匹、蚕丝、银钱因巨大的交易额被并称为“四大码头”而享誉天下。据无锡挡案馆的有关资料记载,无锡从明朝开始就已经有了布码头的盛名。明末清初时无锡外销蓝印花布土布达上百万匹,到清末民初,无锡凭借便利的太湖和古运河水路之便,发展成为苏南地区布匹的重要集散地。

只要稍稍留意无锡的地名,还可以发现古运河沿岸至今还尚存着棉花巷、布行弄、祝栈弄等当时进行布匹交易的重要场所,当时全国各地的商贾纷阳光外国语学校校本课程至沓来,云集无锡,其中不乏经营棉纱土布的大商贾,他们看中了无锡这块风水宝地,在这里置地造屋创业发展,与之相配套的商社会所、钱庄客店、货栈码头、饭庄药铺、戏馆澡堂等栉比鳞次,古运河北塘沿岸连片的过街凉棚长达三五华里,是全天候的货物装卸码头,与无锡水域相连的宜兴、江阴、沙州、常熟、吴县及苏北地区的农户都将自己织造布坯、靛染的蓝印花土布通过水运,肩挑人担源源不断的送到这里进行交易,再由商贩销往各地,构成了一幅古无锡欣欣向荣的“清明上河图”壮丽画卷。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