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及其治理技术进展5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及其治理技术进展5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及其治理技术进展5

?综 述?

收稿日期:2002211201

基金项目:广东省环保基金资助项目(粤环1999216)

作者简介:徐科峰(1977-),男,浙江仙居人,博士研究生,从事化学与

环境工程方面的研究。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及其治理技术进展

徐科峰1,李 忠1,何 莼1,奚红霞1,赵月春2

(11华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40;21华南农业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系,广东 广州 510640)

摘要:大部分持久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 )具有致癌性、致突变和致畸变作用,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

害。本文阐述了POPs 的各种性质、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主要的污染来源、国内外面临的污染现状及其处理和销毁技术进展,着重阐述了对被POPs 污染的土壤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的技术,以及关于废气、污染土壤和水中二恶英类物质的治理技术。

关 键 词:持久有机污染物;性质;二恶英;治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X50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3644(2003)0420029206

H ealth H azard of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and Its Progress in T reatment T echnologies

XU Ke 2feng 1,L I Zhong 1,HE Chun 1,XI Hong 2xia 1,Zhao Yue 2chun 2

(11Institute of Chem.Eng.,South China U 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 hou 510640,China ;

21Depart ment of A pplied Chemist ry ,South China U niversity of A griculture ,Guangz hou 510640,China )

Abstract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 )are one of hots pots in scientific researches ,and now POPs have became one of world 2

wide problems.In this paper the properties and the hazard to human πs health of 12POPs on UN EP control list are described.POPs are semi 2volatile ,toxic ,bioaccumulative and persistent in the environment.At the same time ,main sources of POPs are described .Treat 2ment technologies of POPs are reviewed.Es pecially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remediations of soils contaminated by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and the treatment technologies for dioxins contamination of waste gases ,soils and water are em phasized.

K ey w ords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 );properties ;dioxins ;treatment technology

1 前 言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

简称POPs ,指的是持久存在于环境中,具有很长的半衰期,且能通过食物网积聚,并对人类健康及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有机化学物质。目前世界上POPs 物质大概有几千种,大都为某一系列物或者是某一族化学物[1]。一般将POPs 分成三类[2]:杀虫剂、工业用化学药品及工业过程和固体废弃物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给人类和环境带来的危害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瑞典政府于2001年5月23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联合主持召开全权代表会议,包括中国在内的90个国家

的代表签署了旨在禁止和/或限制使用12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这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批公布的目前迫切需要进行控制和治理的POPs 物质。本文将介绍这12种物质的有关性质、毒性及其危害,并阐述了国内外POPs 的污染起因、现状和治理技术进展。

2 POPs 的性质

一般可以将POPs 的性质简单概括如下[3,4]:211 高毒性

POPs 物质在低浓度时也会对生物体造成伤害,例如,二恶英类物质中最毒者的毒性相当于氰化钾的1000倍以上,号称是世界上最毒的化合物之一,每人每日能容忍的二恶英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1pg ,二恶英中的2,3,7,8-TCDD 只需几十皮克就足以使豚鼠毙命,连续数天施以每公斤体重若干皮克的喂量能使孕猴流产。POPs 物质还具有生物放大效应,即使是

低浓度的POPs也可以通过生物链逐渐积聚成高浓度,从而造成更大的危害。

212 持久性

POPs物质具有抗光解性、化学分解和生物降解性,例如,二恶英系列物质其在气相中的半衰期为8~400天,水相中为166天到2119年,在土壤和沉积物中约17年到273年;多氯联苯系列物在大气中的半衰期约3天到114年,在水相中约60天到2713年,在土壤和沉积物中约2196年到38年[5],而其在人体内的半衰期约为7年[6]。

213 积聚性

POPs具有高亲油性和高憎水性,其能在活的生物体的脂肪组织中进行生物积累,可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7]。

214 流动性大

可以通过风和水流传播到很远的距离。POPs物质一般是半挥发性物质,在室温下就能挥发进入大气层。因此,它们能从水体或土壤中以蒸气形式进入大气环境或者附在大气中的颗粒物上[1,8],由于其具持久性,所以能在大气环境中远距离迁移而不会全部被降解,但半挥发性又使得它们不会永久停留在大气层中,它们会在一定条件下又沉降下来,然后又在某些条件下挥发。这样的挥发和沉降重复多次就可以导致POPs 分散到地球上各个地方。因为,这种性质POPs容易从比较暖和的地方迁移到比较冷的地方[9],象北极圈这种远离污染源的地方都发现了POPs污染。

3 POPs的危害

POPs物质一旦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内就会在生物体内的脂肪组织、胚胎和肝脏等器官中积累下来。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对生物体造成伤害。各种POPs的毒性作用机制现在并不是完全明确,POPs物质对人体造成伤害,一般并不是某一种或某一族POPs单独作用的结果,而是某几族POPs相互协同作用的结果[1]。大部分POPs物质具有致癌性、致突变和致畸变作用。此外,POPs可以导致糖尿病、新生儿缺陷、阻碍儿童健康发展、男性雌性化和女性雄性化。

据Jane Houlihan等的报道[10],POPs能破坏人体内正常的内分泌。POPs物质可以限制荷尔蒙的作用功能,或者影响和改变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调节功能。女性的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移位,男性的睾丸癌和前列腺病症,性发育异常和免疫系统功能减弱及垂体和甲状腺分泌失常均与内分泌系统受影响有关[11]。

POPs物质对人类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食物链来实现的,其次是通过呼吸和皮肤接触进入人体体内。通常, POPs首先被植物、海洋微生物及昆虫所吸收,然后以上生物又被较强大的生物捕食,这些POPs污染物随着其在食物链中的循环,最终会污染了鱼、肉及奶乳食品。这些被污染的食品被人类食后,POPs就被藏匿于脂肪纤维中,并且可通过胎盘和哺乳传染给婴儿。美国科学家就发现过多氯联苯可以导致儿童弱智[12]。据薛建华等人报道,高浓度的PCBs对人体中枢神经有麻痹作用,慢性接触则可使肝、肾、肺等内脏发生病理改变[13],即使在极低的浓度下PCBs还是可以对生物和环境造成伤害。而氯丹在人体内代谢后,就会转化为毒性更强的环氧化物,使血钙降低,引起中枢神经损伤。二恶英可经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体内,使人免疫力下降、内分泌紊乱等,损伤人的肝、肾,而且还会影响人的生殖机能。长期极低剂量接触二恶英,会导致癌症、雌性化和胎儿畸形,而且比致癌低100倍的浓度的就足于造成人的生殖和发育障碍。美国EPA在评价二恶英的生殖毒和内分泌毒的同时指出,它可使男性儿童雌性化、影响儿童发育、抑制肌体免疫功能,对肝脏等都可能造成伤害。日本将二恶英列入影响人类生育的三大环境激素中最难解决的一种,声称它可致人的流产、死胎和子宫内膜移位和子宫内膜炎等[14]。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在流行学调查的基础上,宣布二恶英为一级致癌物,完全确定了它对人类的致癌作用。

4 POPs污染的状况

POPs分为三类:农业用化学品(如杀虫剂等),工业用化学药品,某些化学工业和钢铁工业,以及废弃物焚烧过程中所产生的副产物。其来源可以归纳为两大方面[15]:(1)一级来源:指的能生产和产生POPs那些过程或物质;(2)二级来源:指的是含有POPs物质的产品和物质,或那些能积蓄POPs的物体(例如,像土壤、垃圾和沉积物等)。虽然人工合成化学品的发明和大规模使用曾给人类带来极大便利,但同时也给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很大危害,尤其是这些POPs物质。因为其流动范围大,POPs的污染已经是遍及全球的每一角落。人们已认识到POPs 物质污染的严重性。例如,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使得许多毒性有机污染物进入土壤系统,而农药是人们主动投放于环境中数量最大、毒性最广的一类化学物质[16]。这些农药通过土壤-植物系统由食物链进入人体,直接危及了人体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87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发生70

万起农药职业性急性中毒事件,我国卫生部劳动与职业病研究所1992~1996年对26省、市、区的不完全调查,报告农药中毒24137万例,其中,致死2146万例[17]。农药也通过土壤-植物系统进入植物体内和由食物链进入动物体内,致使茶叶和肉类等农副产品农药超标,严重影响产品的信誉及经济效益,直接危害了农业生产[18]。农药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之大,已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及时对土壤中农药残留进行清除,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还有像二恶英类的物质,早在1970年就被美国EPA作为最重要的污染物质来对待,并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组织了100多位科学家历时3年专门对二恶英的来源、暴露和对健康影响进行了再评价。这是EPA历史上第一次对某一类化合物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调研[19]。在我国,随着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城市都市化、乡镇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固体废物(含医院固体废弃物)的大量排放带来的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采用垃圾焚烧技术处理城市固体垃圾已是大势所趋,它对垃圾的处理比较彻底,可节约土地和使废物资源化,这对我国土地和能源资源紧缺的国家非常重要,但是在对城市垃圾和固体废物焚烧后的飞灰和烟道气的检测中发现:焚烧过程中会产生二恶英剧毒有机污染物[20]。目前,我国仍有不少城市乡镇采用简单的焚烧技术焚烧垃圾,这势必造成严重污染。此外,造纸工业总纸浆漂白过程中也易产生二恶英类物质[21]。世界各国在《斯德哥尔摩公约》中已达成共识,首批限制使用的12种POPs物质分别是:aldrin艾氏剂,chlordane氯丹,DD T滴滴涕, dieldrin狄氏剂,endrin异狄氏剂,heptachlor七氯, mirex灭蚁灵,toxaphene毒杀芬,hexachloobenzene六氯苯,PCBs多氯联苯,dioxins二恶英和furans呋喃。5 POPs的治理技术进展

在前面提到的12种POPs污染物中,前9种是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PCBs)是工业用化学品,而二恶英和呋喃是工业和燃烧过程中所产生的副产物。对于有机氯农药和PCBs,世界上各国基本上均已停产或限制其产量,这类污染物向环境中的排放将是越来越少,主要问题是研究如何将已存在于环境中的污染物消除。

511 PCBs的治理技术

PCBs由于其具有低电导率、化学稳定性和特殊高温下的一般不可燃性,所以PCBs曾被用作绝缘油和液压油等而存在于一些电力设备、液压设备和导热系统中。PCBs的销毁技术一般有焚烧法、化学法和微生物法。对于数量较多且较集中的PCBs污染物处理比较容易,一般采用亲核取代———热分解法来销毁多氯联苯[22]。日本物质工学工业技术研究所将PCBs、水和1%氢氧化钠加到反应温度为450℃和反应压力为300个大气压的超临界反应器中成功地使99199%多氯联苯分解。

512 有机氯农药的治理技术

在12种POPs中,有机氯农药占了9种。它是人们主动投放于环境中数量最大、毒性最广的一类化学物质。但目前主要的问题是有相当大量的有机氯农药以分散和微量状态存在于环境中,尤其是土壤中。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的中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修复被POPs污染的土壤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下面就着重介绍被POPs物质污染的土壤的修复技术。土壤修复技术通常分为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

51211 物理修复技术

主要包括填埋法、换土法和通风去污法等。填埋法是将被污染的土壤移到指定地点进行填埋后,换上干净的土壤。换土法是指被污染的土壤移去,然后铺上未受污染的土壤。这两种方法只适用于小面积土壤的修复,且存在费用高、对污染物的清除不彻底等问题。通风技术是人工向土壤通入气流,促使有机物挥发,由气流将土壤气相中的有机物带走,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但这些方法都是只能把污染物暂时转移。51212 化学修复技术

主要包括化学清洗法、超临界萃取法、微波萃取法等。化学清洗法是用一些化学溶剂[23]和表面活性剂[24]等清洗被有机农药污染的土壤,将有机农药污染物清洗出去的方法,此法费用较低,但存在着易造成二次污染的缺陷。超临界萃取法[25]是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土壤有机农药污染物,使污染物被浓缩富集而被除去,但设备投资大,运行成本高。微波萃取法[26,27,28,29]是利用微波能来提高萃取效率的一种新技术。它可对土壤中的有机农药污染物进行选择性萃取,从而使有机农药从土壤中分离出去。可在瞬间加热,缩短萃取时间,提高萃取效率。

51213 生物修复技术

利用特定生物(植物、微生物或原生动物等)吸收、转化、清除或降解农药污染物,从而实现土壤净化、生态效应恢复的生物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可分为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动物修复和酶修复等。

植物修复[30,31,32]是通过:(1)植物对有机农药污染物的直接吸收;(2)植物根部分泌的酶来降解有机

农药污染物;(3)根际与微生物的联合代谢作用等方式,来吸收、转化和降解农药污染物。此技术的中间代谢产物复杂,代谢产物的转化难以观测,但非常易于就地处理污染物,操作方便。微生物修复[33]是利用微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分解有机农药污染物,该方法费用低、效果好,但对土壤中的营养等条件要求较高。动物修复[34]是指土壤中的一些大型土生动物和小型动物种群,能吸收或富集土壤中残留农药,并通过自身的代谢作用,把部分农药分解为低毒或无毒产物,此方法对土壤条件要求较高。酶生物修复技术[35,36]是直接利用某些特定的酶降解有机农药污染物,该方法对环境中营养等条件要求不高,对低浓度农药的处理更有效,可降解一些特定的难降解的污染物。利用酶进行农药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被认为是有机污染物生物修复技术中最有效、最可行和最可靠的方法。但目前酶修复技术仍存在酶分离提取时间长、费用高、酶不稳定易失活等缺点。

生物修复技术与物理和化学修复技术相比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无二次污染、不破坏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环境及易操作等特点,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治理方法。513 二恶英类物质的处理及销毁技术

二恶英是多氯二苯并二恶英(PCDD )和多氯二苯并呋喃(PCDF )的总称,PCDD/F 分别有75和135个异构体。它是由两个氧原子或一个氧原子连接两个苯环构成的两个系列三环化合物,如图1所示。二恶英类物质不是各种工业过程的目标产品(化学武器除外),但它是某些化学工业、冶金工业和固体废弃物焚烧过程,以及某些自然灾害中不可避免地以副产物的形式出现[4,37,38],它们是12种POPs 中毒性最大、治理难度最大的污染物。在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二恶英将成为POPs 污染研究的重点。对二恶英类物质的处理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39]:(1)热技术;(2)

非热技术。

图 多氯二苯并二恶英(PCDD )和多氯二苯并呋喃(PCDF )

51311 热技术

热技术的基本原理是籍于二恶英类物质在900~1200℃的高温下可发生分解。这类技术主要包括:高温过燃烧技术[40]、红外脱毒技术、等离子体高温分解技术、熔盐脱毒技术[41]、超临界水氧化技术[39,42]、

原位玻璃化技术[43]等。为治理城市固体垃圾焚烧产生二恶英,通常设计高温过燃烧炉,在900~1200℃的温度下通过过燃烧使二恶英彻底分解,但存在问题是随着排放气逐渐冷至中温,排气中部分被分解的二恶英又会重新合成[44],除非对排放气采取猝冷的方法,在瞬间使排气温度降至200℃以下可以抑制Dioxin 的重新合成,但这所花的代价是高温排气中的能量将无法回收利用来发电。Buekens 等人在研究工业火法冶金过程中二恶英的形成和销毁机理,发现当冶炼炉的气体从1100℃冷却至300℃时,气体中二恶英(PCDD 和PCDF )的含量升高了8倍[45]。美国环境保护署Cullett 博士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固体废弃物焚烧过程中,在400~750℃的温度范围,氯会与某些碳氢化合物形成二恶英类物质[46]。51312 非热技术

非热技术主要利用化学试剂、微生物和电磁场等来实现二恶英类毒物的处理或销毁,非热技术主要包括:化学脱氯技术[39,47]、紫外光解技术[39,48]、溶剂萃取技术[49]、吸附技术[50]、生物降解技术[51]、化学

降解技术[52]、

γ射线分解技术[53]等。目前,报道较多的是二恶英类物质在有机溶剂以及水中的紫外光降解(例如,像在氯仿和四氯化碳溶剂中)和在TiO2固相表面上的催化光解[19],也有用紫外光与臭氧联用来处理二恶英和呋喃污染物的[54],其原理是先使二恶英脱氯,然后臭氧将脱氯后产物氧化使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等。也可首先将二恶英类物质中的C -O 键打断,降低其毒性,然后再进一步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等产物。日本仓纺公司正在着手开发采取紫外线和臭氧并用法分解水中二恶英的装置,目标是清除水中9919%的二恶英。该公司还将开发适用于清除土壤和灰分中的二恶英等有害化学物质的装置。也有研究报道,可把二恶英直接聚合成更高分子量的低毒或无毒化合物,从而达到处理的目的。Hilar 2ides 等人用钴60来放射处理二恶英及其伴生污染物,可以将二恶英及其伴生污染物从100ppb 降到1ppb 以下[53]。吸附法是目前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用于治理城市固体垃圾排放气中的二恶英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利用吸附剂具有的巨大比表面能形成对二恶英分子的物理和化学的吸着力[14,50],从而有效地吸附排放气中的二恶英[56],是很有前景的治理技术,目前仍需研究被吸附的二恶英如何进行安全销毁。对于治理被二恶英污染的土壤,日本工营公司与东京大学合作,研究利用一种属于“担子菌属”的微生物(在土壤中普遍存在),按一定的比例投入被二恶英污染的

土壤,数月之后,即可完全分解土壤中的二恶英。该法与其它土壤净化法相比,很可能大幅度地降低生产成本。

6 结束语

国内对POPs污染、危害及其治理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应该尽快建立各种关于POPs污染的数据库和检测站,对全国范围内的POPs流动特性进行研究,掌握POPs在我国的基本污染及其来源和向环境中排放的状况,以及在人体和环境中的存在、含量和转化情况,从而掌握POPs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等的数据。同时要积极开展对水体、土壤和空气中的POPs治理技术的研究,做到对POPs物质的全方位治理。

参考文献:

[1] Jones KC,de Voogt P.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state of the

science[J].Environ Pollut.1999,100:2092221.

[2] GREENPEACE.Opening Pandora’s Box:A Catalogue of50POPs Ho2

tspots Worldwide[R].Amsterdam:Greenpeace international,1999. [3] World Wildlife Fund.PERSISTEN T ORG AN IC POLLU TAN TS:HAND

-ME-DOWN POISONS THAT THREATEN WILDL IFE AND PEO2 PL E[Z].Washington,DC:World Wildlife Fund,1999.

[4] 李政禹.国际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控制动向及其对策[J].现代化工,

1999,19(7):5281

[5] Sinkkonen S,Paasivirta J.Degradation half-life times of PCDDs,PCDFs

and PCBs for environment fate modeling[J].Chemosphere,2000,40(9-

11):94329491

[6] Fiedler H.Sources of PCDD/PCDF and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J].

Chemosphere,1996,32(1):551

[7] 申秀英,许晓路.多氯联苯的生物效应[J].农业环境与发展,1995,12

(4):262291

[8] 余 刚,黄 俊,张俊义.持久有机污染物:倍受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J].环境保护,2001,(4):372391

[9] IPEN.Public Forum on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The Need for a

Strong POPs Treaty[Z].Montreal:IPEN,1998.

[10] Jane H,Chris C,Richard W.MOMs and POPs[R].Washington,D.C.:

ENV IRONMEN TAL WOR KIN G GROUP,2000.

[11] EPA.SPECIAL REPORT ON ENV IRONMEN T ENDOCRINE DIS2

RUPTION:AN EFFECTS ASSESSMEN T AND ANAL YSIS[R].

Washington,D.C.:EPA,1997.

[12] 医学信息.1997,10(5):13.

[13] 薛建华,王近中,辛佩珠,等.氯仿、氯苯和多氯联苯对染毒家兔红细

胞脂质过氧化和膜流动性的影响[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4,28(5): 29422961

[14] 张海兵.剧毒物二恶英吸附技术的基础研究[D].广州:2001.

[15] Pat C.DIOXIN EL IMINATION[M].Amstedam:Green peace Inte2rna2

tional,2000.

[16] 林玉锁,龚瑞忠.农药的环境管理与污染控制[J].环境导报,2000,

(3):426.

[17] 张大弟,张晓红.农药污染与防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15219.

[18] 莫测辉,吴启堂,李桂荣.关于我国21世纪农业清洁生产的思考[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1):42245.

[19] 徐晓白,戴树桂,黄玉瑶.典型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及生态效

应[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05.

[20] Wikstrom E,Marklun S.Secondary formation of chlorinated dipenzo-p

-diokins,dibenzofurans,biphenyls,benzenes and phenols during MSW combustion[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0,34(4): 6042609.

[21] Zheng MH,Bao ZC,Zhang B,Xu XB.Polychlorinated dibenzo-p-

dioxins and dibenzofurans in paper making from a pulp mill in China[J].

Chemosphere,2001,44(6):1335.

[22] 赵 英,赵 毅,马双枕.亲核取代———热分解法破坏多氯联苯[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1997,24(1):61266.

[23] Sahle R K,Demessie E.Sorption and desorption of atrazine by sludge a2

mended soil[J].Environ.progress,1996,15(3):173.

[24] Roy D K,K ommalapati R.Soil washing potential of a natural surfactant

[J].Environ.Sci.Technol.,1997,31(3):610.

[25] Chen P.Biodegradation of munitions compounds by a sulfate reducing bac2

terial enrichment culture in soils[J].Environ Progress,1997,16(4):227.

[26] Dupeyron S,Dudermel PM,Couturier D.Focused microwave2assisted ex2

traction(FMAE)of polynuclear aromatic hydrocarbons from contaminate soil:role of acetone and water content impact on microwave efficiency[J].

Analysis,1997,25(8):2862292.

[27] Fish J R,Revesz R.Microwave solvent extraction of chlorinated pesticides

from soil[J].LC-GC,1996,14(3):2302234.

[28] Mcmillin R,Miner LC,Hurst L.Abbreviated microwave extraction of

pesticides and PCB in soil[J].S pectroscopy,1997,13(1):41250. [29] Font N,Hernandez F,Hogendoorn E A,et al.Microwave2assisted solvent

extraction and reversed2phase liquid chromatography2UV detection for screening soils for sulfonyclure herbicides[J].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1998,798(1~2):1792186.

[30] Burken J https://www.360docs.net/doc/029640289.html,ing plants for the removal of atrazine from soil[J].J.En2

viron.Eng.,1996,122(11):95.

[31] Macek T,Mackova M,K as J.Exploitation of plants for the removal of or2

ganics in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J].Biotechnology Advances,2000, 18(1):23224.

[32] Meagher,Richard B.Phytoremediation of toxic elemental and organic pol2

lutants[J].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2000,3(2):153-162. [33] Abdellah Y,Bernard L,Sabine H,et al.Microbial as pects of atrazine

biodegradation in relation to history of soil treatment[J].Pestic.Sci., 1999,55:7992809.

[34] G evao,Bondi,Mordaunt,et al.Bioavailability of nonextractable(bound)

pesticide residues to earthworms[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2 ogy,2001,35(3):5012507.

[35] Havens PL,Rase HF.Reusable immobilized enzyme/polyurethane sponge

for removal and detoxification of localized organophosphate pesticide spills [J].Industrial&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1993,32(10):22542 2258.

[36] 和文祥,将 新,朱茂旭,等.酶修复土壤农药污染的研究进展[J].生

态学杂志,2001,20(3):47251.

[37] Baker J I,Hites RA.Is combustion the major source of polychlorinated

dibenzo2p2dioxins and dibenzofurans to the environment?A mass balance

investigation[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0,34(14): 287922886.

[38] Chagger HK,Jones J M,Pourkashanian M,et al.Formation of VOC,

PAH and dioxins during incineration[J].Process Safety and Environmen2 tal Protection: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ion of Chemical Engineers, 2000,78(1)(Part B):53259.

[39] Torrens K D.Water works.G etting dioxin out of groundwater/wastewater

[J].Pollution Engineering,2000,32(9):

[40] Gullett B K,Lemieux PM,Dunn J E.Role of combustion and sorbent pa2

rameters in prevention of polychlorinated dibenzo2p2dioxin and polychlori2 nated dibenzofuran formation during waste combustion[J].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1994,28(1):1071

[41] G oldgarb A,Anderson G,Mahle J,Croft D.Pollution Abatement System

Carbon Filter Simulation Model Development[R].Mitretek Report to U.

S.Army,Mitretek Systems,VA:McLean,1997.

[42] Rice SF,Steeper RR.Oxidation rates of common organic compounds in

supercritical water[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1998,59(2~3): 261.

[43]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at Deseret

Chemical Depot and the Tooele Chemical Agent Disposal Facility[Z].

Washington,D. C.: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1997.

[44] Rghei HO,Eiceman G A.Adsorption and thermal reactions of1,2,3,4-

tetrachlorodibenzo2p2dioxin on fly ash from a municipal incinerator[J].

Chemosphere,1982,11(6):569.

[45] Buekens A,Stieglitz L,Huang H,et al.Formation of dioxin in industrial

combustors and pyrometallurgical plants.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ci2 ence,1998,15(1):29236.

[46] Gullett B K,Sarofim AF,Smith KA,et al.Process Safety and Envir2on2

mental Protection: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ion of Chemical Engineers,

2000,78(1)(Part B):472521

[47] Ide Y,K ashiwabara K,Okada S,et al.Catalytic decomposition of dioxin

from MSW incinerator flue gas[J].Chemosphere,1996,32:189. [48] Hilmi A Luong,John H T,et al.Applicability of micellar electrokinetic

chromatography to kinetic studies of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of dibenzo2p2

dioxin[J].Chemosphere,1998,36(15):3113.

[49] Finkel J M,James r,Bauhman KW,et al.Efficiency of dioxin recovery

from fly ash samples during extraction and cleanup process[J].Chemo2

sphere,1989,19(1~6):67274.

[50] Liljelind P,Unsworth J,Maaskant O,et al.Removal of dioxins and relat2

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from flue gas streams by adsorption and catalytic

destruction[J].Chemosphere,2001,42(5~7):6152623.

[51] Toshiyuki S,Raku S,Teisuke T.Biodegradation of polychlorinated diben2

zo2p2dioxins by recombinant yeast expressing rat CYP1A subfamily[J].

Archives of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2002,401:91298.

[52] Gullett B K,Natschke DF,Bruce KR.Thermal treatment of1,2,3,42te2

trachlorodibenzo2p2dioxin by reaction with Ca2based sorbents at23-300°C[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7,31(7):1855. [53] Gray KA,Hilarides RJ.Radiolytic treatment of dioxin contaminated soils

[J].Radiation Physics and Chemistry,1995,46(46):108121084. [54] Vollmuth S,Niessner R.Degradation of PCDD,PCDF,PAH,PCB and

Chlorinated Phenols During the Destruction2Treatment of Landfill Seepage

Water in Laboratory Model Reactor(UV,Ozone,and UV/Ozone)[J].

Chemosphere,1995,30(12):231722331.

[55] Sam2Cwan K,Jeon SH,Il-Rok J.et al.Removal efficiencies of PCDDs/

PCDFs by air pollution control devices in municipal solid waste incinerators

[J].Chemosphere,2001,43(4~7):77327761

(上接第25页)

解低于人工废水,但炼油厂废水的酚浓度和人工废水相比增长了215倍,可能因为在高酚浓度下,酚对所驯化的微生物有一定的毒害作用,而起到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3小时后降解持续缓慢正说明了这一问题,同时原废水未经任何处理,故其成分较人工废水复杂,也可能影响酚的降解。但在工业实际生产中,高浓度的含酚废水一进入反应器就会得到稀释,就可以有效防止酚对微生物的毒害作用。

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驯化、筛选只是微生物培育中的基础,随着诱变育种、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以及DNA 重组技术的使用,所培育出来的微生物用于含高浓度酚、成分复杂的工业废水处理,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10~12]。

参考文献:

[1] 韦朝海,梁世忠1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技术[M]1北京:石油工业出

版社,1996113216.[2] 顾夏声.废水生物处理数学模式[M]1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3.

[3] 韦朝海,谢 波.三重环流生物流化床的流体力学与传质特性[J].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1999,15(2):1662173.

[4] 任 源,吴超飞,韦朝海.苯胺分解菌的驯化筛选研究[J]1环境科

学研究,1998,11(4):426.

[5] 程树培.环境生物技术实验指南[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6]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细菌分类组.一般细菌常用鉴定方法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

[7] 魏 庆.环境分析化学[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2702272.

[8] 诸葛键,王正祥.工业微生物实验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轻工出

版社,1997.3752376.

[9] Banuelos G S,et al.Evaluation of different plant species used for phy2

toremediation of high soil selenium[J].J.Environ.Quail.,1997,26: 6392646.

[10] 何卫中,刘有智.好氧生物流化床反应器处理有机废水技术进展

[J].化工环保,1999,19(5):2782283.

[11] Schmidt E.Reduction of microbial density level in wastewater ac2ti2

vated sludge via freezing and thawing[J].Wat.Res.1999,16(33): 353223535.

[12] 孔繁翔,严国安,尹大强.环境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专业:艺术设计学号:姓名:吴思繁 摘要: 本文是关于科学技术革命与实践发展之间关系问题的理论研究。在研究中采取了多学科合作的研究方法,内容涉及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科学技术哲学、技术与产业革命史等多个领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计算机、通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科技企业的迅速增长,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促进了工业、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有力地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 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为人类提供了广播、电视、电影、录像、网络等传播思想文化的新手段,使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载体。同时,它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 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永无止境的发展及其无限的创造力,必定还会继续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影响力对人类影响 前言: 科学技术是一种文化,它包含人造器物,科技活动的制度和体制、科技活动的行为规

范和科技价值观念。尽管它在知识形态上是一般生产力,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而当它一旦进入生产过程,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在19世纪中叶以前,科学与技术往往是分离开来,他们各自独立的发挥着作用。技术的进步往往是依靠传统技艺的提高和改进,只凭经验摸索前进。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以及理论都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科学技术进步速度之快、发展规模之大、发生作用范围之光,影响程度之深,更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因历史时期而不同,从技术领先到科学领先发展,从技术与科学分离到科学与技术精密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更加使科学的基础研究与技术的应用开发之间的时间缩短,尤其系统科学的诞生,导致了自动化、计算机、通讯技术从科技到产业化的迅速转化,而系统科学应用于生物医学又导致了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之间偶合,将迅速导致系统医学与系统生物工程的应用,从而导致个体化医学、转化医学与医疗工程化系统的生物医学与生物工业革命,使科学技术越来越凸显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力。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以及生产达到了高度结合。 一.科学技术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1).在经济发展方面 1.推动了经济的增长以及国民收入的增加 历史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已逐渐提到第一位。1950-1970年期间,科学技术所占的比重在发达国家平均为48%。到了20世纪80年代,科学技术在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上升为60%-80%,发展中国家平均为35%。 以我国为例,从现在到2020年,我国处于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发展的关键阶段。经验表明,处于这一时期的国家和地区可能出现两种发展前景,一种是重视引进、

论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论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环 境与我们日常息息相关,健康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环境是影响和决定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环境对人体的危害可分为以下三种: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远期危害。 1.那何谓这三种危害? (1)急性危害:污染物在短期内浓度很高,或者几种污染物联合进入人体可以对人体造成急性危害 (2)慢性危害:慢性危害主要指小剂量的污染物持续的作用于人体产生的危害。如大气污染对呼吸道慢性炎症 发病率的影响等 (3)远期危害: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一般是经过一段较长的潜伏期后才表现出来,如环境因素的致癌作用 等。环境中致癌因素主要有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因 素 2.我们结合一些事例来具体分析这三种危害。 (一)急性危害 从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中,相继出现了不少污染事件,引起人群中毒死亡。1952年12月5—9日是在伦敦多次烟雾事件中最严重的一次,当时的逆温层是在60—90米的低空,从家庭炉灶和工厂烟囱排出来的烟尘、SO2被封盖在下面扩散不出去,污染物不断蓄积。在雾的初期,伦敦市民感到胸闷、咳嗽、嗓子痛以至呼吸困难,进而发烧;在浓雾后期,死亡率急剧上升,支气管炎死亡率最高,其次是肺炎、肺结核,以及患有其他呼吸系统疾患和循环系统疾病的患者相继死亡,尤其是老年和幼儿患者死亡率更高。病理解剖发现,死者多属急性闭塞性换气不良,造成急性缺氧或引起心脏病恶化而死亡。 环境污染对人体造成的急性危害,近年来在我国也有发生,如1971年7月13日17时许,某市冶炼厂镍冶炼车间,由于输送氯气的胶皮管破裂,造成氯气污染大气的急性中毒事件,使工厂周围284名居民受害。同时也使附近工厂受到影响,不能正常生产。 (二)慢性危害 1.大气污染对呼吸道慢性炎症发病率的影响 根据我国某市某地区对中小学生和成年人上呼吸道慢性炎症调查结果显示,重污染区与轻污染区中小学生慢性鼻炎、慢性咽炎和同时患两种以上慢性鼻、咽腔疾患的有病率比较,重污染区显著高于轻污染区。

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

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 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已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具体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环境激素污染等。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当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进入大气,水、土壤环境,如果其数量、浓度和持续时间超过了环境的自净力,以致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人体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时,称为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产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目前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的使用,使有用的资源变为废物进入环境而造成危害。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 环境污染的主要类型有一下几种: (一)大气污染 人需要呼吸空气以维持生命。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大约2万多次,吸入空气达15~20立方米。因此,被污染了的空气对人体健康 有直接的影响。大气污染主要是指大气的化学性污染。大气中化学性 污染物的种类很多,对人体危害严重的多达几十种。我国的大气污染 属于煤炭型污染,主要的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化硫,此外,还有氮氧 化物和一氧化碳等。这些污染物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内,不经过 肝脏的解毒作用,直接由血液运输到全身。所以,大气的化学性污染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很大。这种危害可以分为慢性中毒、急性中毒和致 癌作用三种。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呼吸 道疾病与生理机能障碍,以及眼鼻等粘膜组织受到刺激而患病。

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

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他给我们人能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益处,已经融入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比如现代式楼宇、汽车、手机等等;但同时他们又给我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危害,可以说随处可见,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垃圾污染等。科学技术就好比一把双刃剑,我们用得好的时候就得益于我们,反之则伤害我们。因此我们必须要真确的认识他们,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他们与我们人类发展的关系,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利用好这把双刃剑。 关键字:科学技术发展人类

科学是什么?从1834年英国哲学家惠威尔首次提出科学一词,不同时代的人对科学都有不同的定义。 在哲学家你在看来,人类记忆力有限,他认为科学其实是一种人类活动,它包括社会的活动、科学历史的活动和文化活动。科学的关键在于发明,而不是发现自然规律的固有存在。当然我们是不信的,但在某些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眼里,这就是真理,比如费耶阿本德和罗蒂两位大哲学家。他同时认为,我们不能陷入科学主义深渊里,因为科学主义观点坚信科学最终能够解决我们人类所面临的一切问题,或者发现那些在我们经验感觉到的现实世界背后的一些真实世界的潜藏的真理。当然,现今社会对科学的定义同样存在不同程度的争议,随意引用很容易出现错误。 《辞海》1979年版:“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适应人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法国《百科全书》:“科学首先不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此外,科学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前苏联《大百科全书》:“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科学’这个概念本身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可以简单地说,科学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 1888年,达尔文曾给科学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达尔文给出的科学的定义是我们当下大家所认可的,我们认为这就是科学的本质含义,我们称之为事实和规律。科学就是我们人通过实践所或得的事物本身的事实或者是规律,然后再依此为根据,做到实事求是,不依靠我们的大脑去构建。规律,则是客观实在的事物之间和其内部的本质联系。 二、技术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1977年版的《供发展中国家使用的许可证贸易手册》中,给技术下的定义:"技术是制造一种产品的系统知识,所采用的一种工艺或提供的一项服务,不论这种知识是否反映在一项发明、一项外形设计、一项实用新型或者一种植物新品种,或者反映在技术情报或技能中,或者反映在专家为设计、安装、开办或维修一个工厂或为管理一个工商业企业或其活动而提供的服务或协助等方面。"这一定义是当今世界上有关技术的定义最为全面和完整的定义。这一定义实际是把所有能够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的科学技术知识都定义

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

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 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尽可能完备的理解全部感觉的经验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最小个数的原始概念和原始关系的使用来达到目的”。由此可以看出,自然科学在推进人类文明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标志着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的改变标志着社会的进步,所以科技能推动社会进步,从而改变人类的物质生活,当人类的物质生活达到一定得水平,人们才能考虑精神文化生活,进而去改变我们的精神生活,那么科学技术又是如何去改变人类精神生活的呢 一.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 马克思指出:“自然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人们为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在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长期实践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科学技术知识,是整个人类知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开发锻炼了自己的认识能力,提高了自己的智力水平。这既包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包括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又提供了新的起点和新的手段。自然科学的进步不仅意味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起步,而且也为社会科学对社会的认识,思维科学对思维的认识提供了知识的基础和科学的方法。现代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正在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自然科学以外的各门科学中,并在这些科学领域获得了日益重要和卓有成效的应用。技术的进步不仅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工具,而且也为一切科学认识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强大的研究手段。正是这些技术手段以其日益增强的信息获取,传递和处理功能,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使人类的感官和大脑得以延长,使人类的认识能力终于突破自身生理条件的局限得以不断提高和扩大,从而推进了整个人类认识的发展。 二.科学技术推动着哲学观念的变革和思维方式的进步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必然把当代的自然科学成就荟萃于其中,每个时代的哲学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有那个时代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恩格斯说过:“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历史上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发展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17到18世纪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以及19世纪中叶诞生的辩证唯物主义,都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现代自然科学的一系列新发现和新突破,一方面更加深刻地揭示出自然界的物质本性和辩证性质,为辩证唯物主义确证提供了一系列新的哲学问题和新的科学材料,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和更加牢固的科学基石。宗教迷信和唯心主义哲学也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有关,它们是人们对自然界认识不足的一种反面表现,是基于这种认识不足而发生的惶恐和迷

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

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不仅包括自然环境,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环境,还包括现代生活用品的科学配置与使用。环境污染不仅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突出地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安全健康和生活质量,如今已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有效控制环境污染,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才能让我们呼吸到清洁的空气,喝上放心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拥有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人类健康的基础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只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稳定和持续发展 的生态系统,才能保证人类健康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而环境污染是人类健康的大敌,生命与环境最密切的关系是生命利用环境中的元素建造自身。 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环境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废水、废气、废渣,包括城市垃圾等。环境污染物影响人体健康的特点,一是影响范围大,因为所有的污染物都会随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而流动,并且对所有的接触者都有影响;二是作用时间长,因为许多有毒物质在环境中及人体内的降解较慢。 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也可经皮肤和其他途径进入。气态污染物一般是经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的。由于呼吸道各个部位的结构不同,对污染物的吸收速率也不同。人体肺泡面积达90平方米,毒物由肺部吸收速度极快,仅次于静脉注射。进入肺泡的污染物直径一般不超过3μm,而直径大于10μm 的颗粒物质,大部分被粘附在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粘膜上。水溶性较大的气态物质,如氯气、二氧化硫,往往被上呼吸道粘膜溶解而刺激上呼吸道,极少进入肺泡;而水溶性较小的气态毒物(如二氧化氮等),大部分能到达肺泡。污染物进入人体后,由血液输送到人体各组织。不同的有毒物质在人体各组织的分布状况不同。一

环境污染的危害都有哪些

环境污染的危害都有哪些 近年来,环境污染是我国最严重的污染之一,尤其是PM2.5所带来的污染,更是让政府和人们头疼不已。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很大,也从另一方提醒我们要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物的排除。今天,我们就具体来了解一下环境污染的危害的内容吧。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比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 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大气污染的危害 ▲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人需要呼吸空气以维持生命。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大约2万多次,吸入空气达15~20立方米。因此,被污染了的空气对人体健康有直接的影响。 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表现为呼吸系统受损、生理机能障碍、消化系统紊乱、神经系统异常、智力下降、致癌、致残。人们把这个灾难的烟雾称为"杀人的烟雾"。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很高时,会造成急性污染中毒,或使病状恶化,甚至在几天内夺去几千人的生命。其实,即使大气中污染物浓度不高,但人体成年累月呼吸这种污染了的空气,也会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及肺癌等疾病。 ▲2、环境污染与癌症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环境污染是导致癌症发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依靠全社会的力量,采取综合措施、有效地治理环境污染,是癌症综合预防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3、对植物危害 大气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对植物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当污染物浓度很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急性危害,使植物叶表面产生伤斑,或者直接使叶枯萎脱落;当污染物浓度不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慢性危害,使植物叶片褪绿,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人类的现代文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强烈冲击着社会的各个角落,改变着社会生态环境。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条件、状况和环境,有利于社会生态的发展;另一方面,某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又导致生态环境污染和巨大灾难,危害社会生态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对社会生态的这种二重性影响,并加以调控、限制和消除。这样,我们才可能在21世纪的现代文明时代,建造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1科技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社会生态既包括自然因素构成的生态环境,也包括人类活动形成的生态环境。而人类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突出体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上。因此,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毫无疑问是需要引起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1.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把科学技术纳入生产力范畴,他认为科学技术在知识形态上是一般社会生产力,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一旦科学并入生产过程,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总结历史,结合时代的发展,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他认为,实现人类的希望靠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靠科学,维护世界和平靠科学。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也是不行的。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而且,它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之一。人类只有依靠科技能力、科学精神和理性才能确保全球、全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每一个领域都有对科学技术的要求。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中,科学技术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1. 2科技发展与人类生态环境的质量变化的关系 当今世界,尤为引人注目的变化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生产力的大大提高,经济规模的空前扩大。只有科技的发展和普及,才能使单位生产量的能耗、物耗大幅度下降,才能不断地开拓新的能源和材料,才能实现既减少投入,又能增加产出的理想发展模式,进而使发展越来越减少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并相应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人类通过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开发自然资源,使资源范围从深度和广度两维拓展,低科技水平下的非资源变成高科技时代的资源,诸如核能技术的进步,使原子潜能变为有效的能源。高科技的投入也使环境系统发生变化,太空技术的发展,使外空环境改变;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也使环境的有效保护更加先进、合理。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防治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样也需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绿色的森林不断消失,臭氧层出现巨大空洞,全球气候异常,都是人类活动不符合自然界发展规律带来的恶果,已经给人类敲响了警钟。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技术应用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最终还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来解决。例如,解决汽车尾气污染问题,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科学技术都是关键因素。人类对气候变化、资源消耗增长率、人口动态和环境退化等领域的了解,正在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深入。制定长期发展战略,需要考虑这些领域及其相关领域的变化情况,更好地了解地球生态系统的陆地、海洋、大气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水、养分和生物地球化学循坏和能量流动,以便更精确地了解地球的负荷能力及其如何对人类活动施加的压力进行反应。依靠科学可以健全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管理政策。只有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人类才能解决人口激增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才能协调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就是依靠先进的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已经消除和控制了其主要的工业污染,同时加强了对自然生态的保护,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使当地居民生活在蓝天碧水的环境之中。 总之,科学技术发展是改变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的根本因素,而人类社会生态环 境得到改善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终结果。 2科技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一样,任何科学技术的使用都会导致生态平衡的失调。一方面,科学技术应用过程所取得的任何成果都是因为改变了自然状态下物质循环过程,造成某个点上的失调而取得的;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成果与破坏是其

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

化学与社会结课作业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论文 学院:城市建设学院 班级:城市规划1202 姓名:李少璇 学号:0513120210

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使环境要素或其状态发生变化,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人类的正常生活条件的现象。简言之,环境因受人类活动影响而改变了原有性质或状态的现象称为环境污染。例如大气变污浊、水质变差、废弃物堆积、噪声、振动、恶臭等对环境的破坏都属环境污染。由于环境污染,从而导致日照减弱,气候异常,山野荒芜,土壤沙化、盐碱化,草原退化,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繁,生物物种绝灭等。环境污染的实质是人类活动中将大量的污染物排入环境,影响其自净能力,降低了生态系统的功能。 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主要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由于人们的行动违反自然规律所致,预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大规模的深入地改造环境,也必将引起更复杂的新的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调节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已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具体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环境激素污染等。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 一、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分类 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健康损害是复杂多样的,其危害程度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通常按损害性质分为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远期危害及间接效应。 1、急性危害:环境污染的急性危害是由于短时间内大量污染物接触(进入体内)所引起的,通常其损害表现快速、剧烈,呈明显中毒症状、疾病暴发,甚至死亡。急性危害的典型例子见于世界各国大气污染中毒的公害事件。例如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由于逆温等不利气象条件,燃煤排放的大量烟尘和二氧化硫浓度急剧增加、扩散不开,结果造成数千居民中毒死亡。洛杉矶、纽约、东京及我国兰州市曾多次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这种淡蓝色的烟雾多在气温高、阳光强的夏季中午发生,对眼有强烈的刺激与催泪作用,污染严重时还可引起肺水肿,使老年人死亡率增加。1984年印度博帕尔农药厂发生异氰酸甲酯泄漏,造成严重污染,导致该市80万人口中有52万人发生不同程度的中毒,5万人失明,2500人死亡。1986年曾发生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件,当地放射性污染水平达正常允许量的1500倍。数十人因急性放射病死亡,共有25万人不得不从周围污染区紧急撤离。 2、慢性危害:慢性危害是由于低剂量的环境污染物长期反复作用于人体,污染物在体内负荷量蓄积,其产生的损害不断累积,而造成的特定的病理反应。慢性危害最为常见,且影响广泛,是较为潜匿的健康损害方式。例如,在磷肥厂、炼铝厂周围的大气受氟化氢污染,居民长期吸入而引起慢性氟中毒。某些金属矿冶炼与精炼过程中排放的含砷烟尘污染大气,造成附近儿童的慢性砷中毒。 3、远期危害: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一般是经过一段较长的潜伏期后才表现出来,如环境因素的致癌作用等。环境中致癌因素主要有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因素。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摘要】马克思认为,技术是现实生产力,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从起源上看,技术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物质手段、方法和知识等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媒介”,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以及实现对社会调节、控制的手段。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在科学技术的促进和帮助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同时,科学技术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容我们忽视的。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所说: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结合体。科学技术也是如此,它如一把双刃剑,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本文将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字】科学技术先进生产力积极作用消极作用 【正文】 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对社会生产力的改造也是的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从近代文艺复兴以来,人类共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使生产力发生巨大的飞跃,对世界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第一次科技革命,以纺织技术的改进为开端,以蒸汽动力技术达到实用为标志,形成了一个以机器技术为主导技术的技术体系。使得人类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从传统的农业革命向近代工业社会跃进,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气化技术为主导技术,推动了工业的电气化进程,使社会生产力又有了一次新的飞跃。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极其产业为标志。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二战后出现了一个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生产大发展时期。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我们带来了方便的生活,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作为科学技术的受益者,其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功不可没。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整个社会带来的弊端也日益显露。 (一)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生活。科学技术作为促进生产力的重要一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我们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1、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首先,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其次,科学技术促进劳动

环境污染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环境污染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环境污染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摘要】 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已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关键词】环境污染污染物健康避免腐植酸【前言】 为什么环境污染能够引起人们如此的关心,特别是21世纪来,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和对环境优化的投入,掀起了一轮环境保护热。那是因为历史和现实太多证据表明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居住环境、娱乐环境与自

然环境、社会环境中的诸多因素相关联,对人群的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环境污染能够使人体发生病理变化(人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污染来源也变得越来越多元,污染物的出现形式也日趋多种多样。本文将针对于污染物对健康的危害进行简要的分析,并且提出笔者个人的看法。 【正文】 一.环境污染与人类关系概述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当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进入大气,水、土壤环境,如果其数量、浓度和持续时间超过了环境的自净力,以致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人体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时,称为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产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目前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的使用,使有用的资源变为废物进入环境而造成危害。 人类健康的基础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只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稳定

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

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 现代科学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有力的助推作用,加速了社会的变革演化,并影响到人类生活、学习、生产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现代科技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加快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但是,现代科技给人类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是不可忽视的,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只有趋利避害,加强防范措施,才能使之造福于人类。 一、现代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积极影响 从近代文艺复兴以来,人类共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使生产力发生巨大的飞跃,对世界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从近代以来,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地、大规模地转化为生产力,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一些学者竭力赞美科学技术,认为科技进步毫无疑义带来了幸福美好的生活,甚至消除了人世间的一切不平和痛苦。2006 年1 月9 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讲话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胡锦涛主席的这一论断集中说明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社会的每一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现代科技是推动社会生产快速发展的火车头,人类由于使用了现代科技,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使生产工艺趋于现代化,提高了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它低污染、低能耗、低消耗,技术含量高。例如,在汽车工业的初期,装配一部汽车需要10几个技术工人花费一天的时间,如今,一汽的自动化生产线一天能装配1000台汽车。不仅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降低了生产的成本,提高了产品的质量,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过去不能生产的产品,现在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人们已能生产出来。现代科技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就如同枯树发新枝,使其经济文化的发展摆脱了衰退和危机,继续保持繁荣。 (二)提高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现代科技产品使用的社会化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道风景线,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与现代科技密切相关,现代科技产品已逐渐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现代人类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飞机、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大大提高了出行的速度,使人们不仅旅途舒适,而且节约了许多宝贵的时间;电视、音响、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现代科技家用电器的使用,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提高了现代人家庭生活的质量;移动电话的推广应用,缩短了人与人间的空间距离,加强了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方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办事效率;多媒体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具直观性、形象化,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果;电脑、因特网的使用,使远程教育成为现实,既方便了人们对知识的学习,使之“秀

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学号:120302032 姓名:赵俊琴 编号:83号

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摘要:社会科学技术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但其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推动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社会是不断进步的,但科学技术发展有利有弊,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科学技术发展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既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人类,也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不良后果。只有对科学技术有了清楚的认识,我们才能更好利用科学促进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生活与环境存在着必然联系。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类社会、双刃剑、生活与环境 一、引言 科学与技术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方法、技巧、工艺和能力等的总和,是物化的科学。从19世纪开始,特别是在当代,科学与技术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已成一体化,“科学技术革命”反映的正是这一崭新的社会现象。科学发展不仅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也使人类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然而其变化不能单一而论是好是坏,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二、科学技术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很大便利,以至于人类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做更多的事。同时,在社会生产力上,科学技术也起了巨大的作用,人类的需求基本能得到满足。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却忽略了可持续发展这一观念。在人类需求得到基本满足的同时,环境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在机器智能逐渐代替人工智能的时代里,人类生活变得更加轻松便捷,但也带来了巨大的隐患。那么,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是更加美好的生活还是毁灭性的灾害? (1)科技给人类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利用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在农业生产方面有了巨大的突破,使人类的温饱问题已不再是问题了。这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产物。这一点说明了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基本物质上的满足。 但是,飞速发展的科技也对人类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农药污染,工厂废气污染等一系列由科技发展所留下的“垃圾”,这些残留的“垃圾”带来的连锁反应(比如:酸雨、温室效应)使人类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的破坏。据科学家们分析,水体污染、土地沙漠化和温室效应所引起的冰川融化,到2050年将导致地球上四分之一的植物与动物消失。科学家提出的“热死地球的‘2℃’”也可能成为现实。同时环境的破坏使地球本来的自然灾害也更容易发生,因此而产生的病毒,细菌的传播可能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毁灭性的。一些科幻电影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给人类一些警示,如:《2012》、《后天》、《解冻》、

农村环境污染的危害

农村环境污染的危害 ㈠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危害 1、侵占大量土地,对农田破坏严重。由于垃圾含有大量玻璃、金属、碎砖瓦等杂物,破坏了土壤的团粒结构和理化性质,致使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降低。 2、严重污染空气。在大量垃圾露天堆放的场区,臭气冲天,老鼠成灾,蚊蝇孽生,有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污染物向大气释放。仅有机挥发性气体就达100多种,其中含许多致癌致畸物。 3、严重污染水体。垃圾不但含有病原微生物,在堆放腐败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酸性和碱性有机污染物,并会将垃圾中的重金属溶解出来,是有机物、重金属和病原微生物三位一体的污染源。任意堆放和简易填埋的垃圾,其内所含水份和淋入垃圾中的雨水产生的渗滤液注入周围的地表水体和渗入封,会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致使污染环境的事件屡有发生。 ㈡农村生活污水污染危害 农村水环境泛指分布在广大农村周围的河流、湖泊、沟渠、池塘、水库等地层表面的水体,以及地下水、土壤中的含水等。由于我国广大农民群众对保护水环境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乱倒生活污水的现象十分普遍。长此以往,使不少地区的农村水环境受到了日趋严重的污染。这些污水分布广泛无序、不易悼念,难以集中处理,其污染危害性不容忽视。据调查,由于农村水环境被污染的影响所导致淡水资源更加贫乏。全国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广大农村和牧区约有5800

多万人和数弱落卖锤畜发生饮水困难。全国农村约有3亿多人仍然饮用不卫生为不安全的水,农村地区因饮水问题而导致的肠道传染病等一直居高不下。农村生活污水丰所含的大量氮、磷等无机盐类污染物与流失到水体中的化肥一样,是造成地面水环境富营养化的主要成因。例如,近年来江苏太湖和我国不少内陆湖泊、水库等频频爆发的蓝藻等污染事件,农村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是主要原因之一,其危害性几乎占全部水体富营养化污染因素的因素50%。 ㈢农村畜禽养殖业污染危害 农村禽畜养殖污染主要有污水、固体粪便和恶臭气体。在这些污染物存在大量的氮、磷、有机悬浮物、重金属、病菌及寄生虫等。具体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污染土壤。畜禽粪便直接排放地表,可导致土壤孔隙阻塞,造成土壤透气、透水性下降,引起土壤板结。饲料中的矿物质、微量元素添加剂所含的铜、锌、砷等重金属经畜禽粪便浓缩后排人土壤,可造成土壤长期的重金属污染。如铜的过量应用将引起植物中铜含量的增高、植物生长减慢、产量降低。 2、污染水质,畜禽粪便中的有机物、微生物、化合物未经处理、大量排放农村沟渠、江河湖泊中,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体缺氧等现象,影响水生动物的生存。且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进木水体,易引起各类传染性疫病的发生,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同时影响下游畜禽养殖业的发展。有害、有毒物质著通过土壤进入地下水,则造成地下体的污染。

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摘要:社会科学技术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但其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推动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社会是不断进步的,但科学技术发展有利有弊,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科学技术发展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既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人类,也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不良后果。只有对科学技术有了清楚的认识,我们才能更好利用科学促进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生活与环境存在着必然联系。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类社会、双刃剑、生活与环境一、引言 科学与技术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方法、技巧、工艺和能力等的总和,是物化的科学。从19世纪开始,特别是在当代,科学与技术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已成一体化,“科学技术革命”反映的正是这一崭新的社会现象。科学发展不仅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也使人类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然而其变化不能单一而论是好是坏,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二、科学技术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很大便利,以至于人类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做更多的事。同时,在社会生产力上,科学技术也起了巨大的作用,人类的需求基本能得到满足。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却忽略了可持续发展这一观念。在人类需求得到基本满足的同时,环境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在机器智能逐渐代替人工智能的时代里,人类生活变得更加轻松便捷,但也带来了巨大的隐患。那么,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是更加美好的生活还是毁灭性的灾害? (1)科技给人类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利用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在农业生产方面有了巨大的突破,使人类的温饱问题已不再是问题了。这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产物。这一点说明了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基本物质上的满足。 但是,飞速发展的科技也对人类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农药污染,工厂废气污染等一系列由科技发展所留下的“垃圾”,这些残留的“垃圾”带来的连锁反应(比如:酸雨、温室效应)使人类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的破坏。据科学家们分析,水体污染、土地沙漠化和温室效应所引起的冰川融化,到2050年将导致地球上四分之一的植物与动物消失。科学家提出的“热死地球的‘2℃’”也可能成为现实。同时环境的破坏使地球本来的自然灾害也更容易发生,因此而产生的病毒,细菌的传播可能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毁灭性的。一些科幻电影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给人类一些警示,如:《2012》、《后天》、《解冻》、《变种异煞》等灾难性电影。虽然现在看来这些都只是人类幻想出来的东西,但这些由人类超意识意识形态产生的东西是无法与现实脱离关系的。 (2)科技的杰出作品机器人给人类带来的影响20多年来,机器人从工业领域迅速的普及开来:它可以像牧羊犬一样放羊,可以像农夫一样采摘水果,可以像护士一样照顾病人,可以像战士一样献身沙场,可以像海豚一样探测深奥的海洋,可以像卫星一样遨游太空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机器人取代了众多传统工业的工人,承担更多的高危险工作。它们会在那些我们无法进入或十分危险的环境里,如外层空间、海底、深矿以及充满可燃气体和正在燃烧的建筑等地,发挥如人眼和人手一样灵敏的作用。

当前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当前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21世纪是科学技术全面发展和科学理性充分发展的世纪,世界科技革命开始向更高的阶段迈进,新的科技浪潮正迎着新世纪的曙光蓄势待发。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特别是高技术的不断创新及其产业化,将对全球化的竞争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对世界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更加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社会产业结构、生产工具、劳动者素质等生产力要素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将发生新的革命性变化。 一、信息技术成为率先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先导技术,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 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将是信息密集程度的增加,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发展,费用的迅速下降。计算机与通讯的结合,互联网,移动电话与卫星网络的发展,对人类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将产生极为巨大的影响。在信息储存方面,储存容量将稳定增长,集成技术将进一步发展。微机电系统技术对未来全球通讯系统的发展将可能有重大影响。 信息技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是网络化。互联网的发展与计算机的发展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网络化与计算机对未来的教育(远程教育)、经济(如电子商务)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发展的另一趋势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将来的发展趋势是每一项设备或用具中都安装有计算机,这些计算机是互联的,因此可以设想一个人在外面可以控制他的家用设备。 随着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比重将大大增加,也将促进以物质生产、物质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以信息生产、信息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二、基因技术、蛋白质工程、空间利用、海洋开发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的发展将产生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 与生物学相关的技术将成为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生物技术是有生命物质的工业应 用技术,用于制造食物、药品或其他产品。生物技术中包括了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传统生物技术是人类应用发酵技术制造酱油,醋及酒等传统产品。而现代生物技术中的基因工程,或重组DNA(脱氧核糖核酸)技术,则可以广泛地用于药物及农业方面。人类基因组 序列工作框架图的绘就,直接引发了基因革命的新冲击波。基因革命在21世纪有望通过改 变物质生产方式而重塑全球经济。 在21世纪,绿色科技成为未来科技为社会服务的基本方向,也是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 道路的必然选择。绿色科技强调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保护和增值,强调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和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提倡文明、科学的消费和生活方式。 国际能源技术发展的趋势将较少地依靠单一能源而更多地依靠多种能源。影响未来能源结构的最大不确定因素是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氧化氮,臭氧、甲烷)所造成的全球气温的升高。长期能源战略侧重于能源结构的调整。未来的能源结构将主要依靠二种不含碳的一次能源结构。能源技术发展方向的第二个方面是节能。节能技术的发展反映在各个领域,一是改进结构,比如在房屋建筑中使用绝缘材料以促进电力的有效利用,二是改进使用油及天然气的机器以提高燃料的使用效率。 纳米技术具有彻底改变物质生产方式的巨大潜能。它有可能在新世纪引发一场新的产业革命。同时,柔性生产正以全球规模兴起。柔性生产系统不仅具有硬件生产系统的特征,更主要的是具有软件组织系统的特征。 三、科学技术一体化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日益交融成为科技发展主流 科学技术发展具有交叉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学科间、门类间的交叉与融合是普遍现象;科学技术系统、人类社会系统、全球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生命系统、脑与神经系统,地球系统等都是多元化、多层次、综合的复杂大系统;科学技术研究的对象,理论与方法、应用目标与转化形式等均呈现多样化特征。在21世纪,科学技术有能力逐渐攻克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一系列极其复杂的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