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工程项目习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隧道工程项目习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隧道工程项目习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第1章绪论例题

1、以任何方式修建,最终使用于地表以下的( C )建筑物,其内部空洞净空断面在( C )m2以上者均为隧道。

A、圆形 3

B、圆形 2

C、条形2

D、条形 3

2、某隧道长度为2000米,该隧道按长度可称为( B )

A、特长隧道

B、长隧道

C、超长隧道

D、短隧道

3、某隧道断面积为60m2,该隧道按面积可称为( B )

A、特大断面隧道

B、大断面隧道

C、中等断面隧道

D、小断面隧道

4、下列关于隧道分类错误的是( C )

A、按地层分,可分为岩石隧道、土质隧道

B 、按断面形式分,可分为圆形、矩形、马蹄形隧道

C、按所处位置分,可分为深埋隧道、浅埋隧道、山岭隧道、城市隧道、水底隧道

D、按施工方法分,可分为矿山法、明挖法、盾构法、掘进机法隧道等

第2章隧道勘察例题

1、隧道勘察阶段按先后顺序一般分为(C )

A、可行性研究勘察,详细勘察,初步勘察

B、初步勘察,可行性研究勘察,详细勘察

C、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详细勘察

D、详细勘察,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

2、初步勘察的内容是(B )

A、侧重于收集与研究已有的文献资料,在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踏勘,实地调查,大致查明地质情况

B、取得隧道所在位置的初步总平面布置地形图及有关工程性质,规模的文件,选择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最优隧道位置方案

C、进一步查明隧道沿线地质特征和不良地质规模、大小范围,为线位布设和编制施工图设计提供完整的工程地质资料

D、以上都包括

3、隧道勘察的主要方法有收集与研究既有资料,调查与测绘、勘探,试验与长期观测等几种。直接观察属于( B )的方法。

A、收集与研究既有资料

B、调查与测绘

C、勘探

D、试验与长期观测

4、下面哪种勘察方法不属于物探(C)

A、地质雷达方法

B、地震勘探方法

C、小螺纹钻勘探方法

D、声波探测方法

5、根据电磁波辐射(发射、吸收、反射)的理论,应用各种光学、电子学探测器,对远距离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综合技术称为( C )。

A、钻探方法

B、地震勘探方法

C、遥感技术

D、物探

6、(A )主要以调查和测绘为主,配合物探,并充分利用以往地质资料,只有当不进行钻探,试验工作不足以说明地质情况而影响方案的选定时,才作代表性的钻探试验工作。( A )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有调绘、物探、钻探等。

A、初勘详勘

B、详勘初勘

C、初勘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勘察

D、详勘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勘察

7、关于隧道与地下水的影响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

A、隧道内涌水,将恶化围岩稳定状态,导致施工困难,增大工程造价

B、可能造成地表枯水,造成用水及饮水困难

C、隧道衬砌上可能产生水压力

D、地层中有地下水时隧道的施工比无地下水时容易

8、隧道施工要求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项目有(D )。

A、水资源、植被、特殊保护区、特殊地质段的保护

B、对环境污染的防治

C、弃渣处理

D、以上都包括

第3章隧道总体设计

1、隧道位置的选择中,下列说法哪种是错误的(A )

A、隧道长度越长越好。

B、隧道方案的确定要考虑通风、照明及养护管理费用.

C、隧道方案应与当地环境和景观相协调;

D、在高寒地区,隧道位置的选择应考虑雪害和冻结的影响

2、下列哪一个因素与越岭隧道平面位置的选择关系不大( B )

A、线路总方向

B、车辆类型

C、地质条件

D、隧道长度

3、越岭隧道平面位置的选择,主要是指( D )

A、隧道穿越分水岭的不同高程的垭口的选择;

B、隧道穿越分水岭的不同方向的垭口的选择;

C、隧道穿越分水的垭口时,隧道标高的选择;

D、隧道穿越分水岭的不同高程及不同方向的垭口选择。

4、关于越岭隧道,下列说法哪种是错误的?( B )

A、越岭隧道平面位置和标高的确定都要考虑隧道两端展线情况;

B、在路线总方向上或其附近的低垭口,展线条件好,隧道较长;

C、越岭隧道标高越高,隧道长度越短;

D、越岭隧道平面位置的选择,主要是指隧道穿越分水岭的不同高程及不同方向的垭口选择。

5、关于傍山隧道,下列说法哪种是错误的?( B )

A、傍山隧道一般埋藏较浅,山坡亦常有滑坡,松散堆积,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地质情况较为复杂;

B、为保持山体稳定和避免偏压产生,隧道位置宜往山体内侧靠,做到宁外勿里;

C、要考虑河岸冲刷对山体和洞身稳定的影响;

D、线路沿山嘴绕行难以长期保证运营安全时,应“裁弯取直”以长隧道通过。

6、隧道洞口位置的选择中,下列说法哪种是错误的?( )

A、洞口应该尽量避免不良地质现象,设置在山体稳定的地方;

B、洞口不宜设置在沟谷低洼处或汇水沟处;

C、隧道洞口应尽量不破坏山体的稳定性,以确保施工和运营安全;

D、隧道洞口的埋深较浅,但对地面建筑物影响有限。

7、隧道宜长不宜短,应“早进洞,晚出洞”这是因为()

A、有利于洞门的修筑

B、有利于隧道通风

C、尽量避免大挖大刷边仰坡

D、有利于隧道排水

8、为防止隧道结构偏压的产生()

A、隧道轴线应与岩层走向平行;

B、隧道轴线应与岩层走向斜交;

C、隧道轴线应与地形等高线平行;

D、隧道轴线应与地形等高线正交。

9、当洞门的山体不稳定并有滚落碎石块可能时,一般( ),以减少对仰坡、边坡的扰动,确保落石不滚到行车道上。

A. 砌挡土墙B.架防护网C.接长明洞D.刷坡清方

10、隧道洞口位置的选择中,下列说法哪种是错误的?( )

A、洞口应该尽量避免不良地质现象,设置在山体稳定的地方;

B、洞口不宜设置在沟谷低洼处或汇水沟处;

C、隧道洞口应尽量不破坏山体的稳定性,以确保施工和运营安全;

D、隧道洞口的埋深较浅,对地面建筑物不会有很大影响。

11、《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规定,隧道纵坡不应小于( A )

A、0.3%

B、1%

C、3%

D、4%

12、《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规定,隧道纵坡不应大于3%,主要是因为( A )

A、通风问题;

B、隧道洞内排水需要;

C、行车安全需要;

D、乘客乘坐舒适。

13、隧道纵坡类型有(D )

A、人字坡

B、上行单坡

C、下行单坡

D、以上都包括

14、曲线隧道的不利因素为:(D )

A、行车视距问题;

B、加宽断面问题,造成变截面隧道,施工难度大;

C、曲线隧道内装修复杂;增加通风阻抗,对自然通风不利;

D、以上都包括

15、当隧道位于曲线上时,应( C )

A、采用大半径的曲线,并尽量避免曲线伸入隧道内

B、调整纵坡,按照规范要求设置路面超高

C、尽量采用不设超高的曲线半径,并满足视距要求

D、使曲线半径满足视距要求和路面超高要求

16、关于隧道建筑限界,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C )

A、隧道建筑限界是指隧道衬砌内轮廓线所包围的空间

B、隧道本身的通风、照明设备可以安装在建筑限界内

C、隧道本身的通风、照明、安全、监控及内装等附属设备均不得侵入建筑限界内

D、隧道建筑限界不包括检修道

17、公路隧道净空是指(D )

A、公路建筑限界以内的空间

B、围岩开挖轮廓线包围的空间

C、衬砌截面中点连线以内的空间

D、衬砌内轮廓线包围的空间

18、设计隧道衬砌断面主要解决( C ) 3个问题。

A、净空、建筑限界和跨度

B、内轮廓线、轴线和净空

C、内轮廓线、轴线和厚度

D、净空、轴线和厚度

19、当隧道净宽大于所在公路的路基宽度时,两端接线应有不短于(B )m的同隧道等宽的加宽段,并设计过渡段加以衔接。当隧道净宽小于所在公路的路基宽度时,两端接线仍然按等级公路标准设计,与隧道洞门端墙衔接。

A. 100 B.50 C.200 D.150

20、隧道轴线应当尽量与断面()力曲线重合,使各截面主要承受()应力。当承受竖向压力和较大侧压力时,宜采用()墙式衬砌;当有沉陷可能和受底压力时,宜加设仰拱的()墙式衬砌。

A.压拉曲直B.压压曲曲 C.压压直曲D.压压直直

21、隧道衬砌厚度随所处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不同而有较大变化。根据以往经验,拱圈可以采取()截面,也可采取在拱脚部分加厚20—50%的()截面。仰拱厚度一般略()于拱顶厚度。混凝土衬砌厚度一般不小于()cm。

A.变变小30 B.等变大20 C.等等大30 D.等变小20

第4章隧道结构构造

1、当隧道地层垂直围岩压力为主要荷载、水平围岩压力很小时宜采用( C )衬砌,一般适用于( C )级围岩。当垂直和水平围岩压力都较大时宜采用( C )衬砌,一般适用于( C )级类围岩。

A、直墙式Ⅳ~Ⅵ曲墙式Ⅰ~Ⅲ

B、曲墙式Ⅰ~Ⅲ直墙式Ⅳ~Ⅵ

C、直墙式Ⅰ~Ⅲ曲墙式Ⅳ~Ⅵ

D、曲墙式Ⅳ~Ⅵ直墙式Ⅰ~Ⅲ

2、公路隧道的主体结构通常是指( C )

A、洞身衬砌;

B、洞门构造物;

C、洞身衬砌和洞门构造物;

D、包括通风、照明、给排水等在内的所有构造物

3、对于水压力较大水底隧道,一般情况下最好采用( C );采用明挖法施工的隧道多采用( C )。

A、偏压衬砌圆形断面衬砌

B、矩形断面衬砌圆形断面衬砌

C、圆形断面衬砌矩形断面衬砌

D、矩形断面衬砌偏压衬砌

4、设置曲墙衬砌的目的在于( D )

A、主要承受竖向压力

B、主要承受水压力

C、主要防止沉陷

D、主要承受较大的侧向压力

5、直墙式衬砌一般适用于(A )

A、Ⅰ、Ⅱ级围岩

B、Ⅳ级围岩

C、Ⅴ级围岩

D、Ⅵ级围岩

6、关于支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一次支护是为了保证施工的安全、加固岩体和阻止围岩的变形。

B、二次支护是为了保证隧道使用的净空和结构的安全而设置的临时性衬砌结构。

C、洞口一般采用加强的衬砌形式,包括复合式衬砌,而不采用锚喷衬砌

D、在山岭隧道建设中,很少采用拼装式衬砌。

7、( B )级围岩,由于围岩稳定或基本稳定,拱部围岩荷载较小,且往往呈现较小的局部荷载,衬砌工作条件较好,衬砌截面可以采用( B )截面形式。而( B )级围岩与上述情况往往相反,故以采用(B )截面形式为宜。

A、Ⅳ~Ⅵ等Ⅰ~Ⅲ变

B、Ⅰ~Ⅲ等Ⅳ~Ⅵ变

C、Ⅰ~Ⅲ变Ⅳ~Ⅵ等

D、Ⅳ~Ⅵ变Ⅰ~Ⅲ等

8、关于复合式衬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初期支护应按主要承载结构设计。

B、二次支护在Ⅳ~Ⅵ级围岩时按安全储备设计;在Ⅰ~Ⅲ围岩时按承载(后期围压)结构设计,并均应满足构造要求。

C、应通过量测及时支护,以便最大限度发挥由围岩和支护组成的承载结构的自承能力。

D、通过量测,确定恰当的支护标淮和合适的二次衬砌时间。

9、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之间宜采用缓冲、隔离的防水夹层,关于缓冲防水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

A、当第一层产生形变及形变压力较大时,仍给予极少量形变的可能,可降低形变压力。

B、当一次衬砌支护力不够时,可将少量形变压力均匀的传布到二次衬砌上。

C、防水效果良好,且可减少二次衬砌混凝土的收缩裂缝。

D、设计隧道时要考虑缓冲防水层的支护作用。

10、关于预留变形量,错误的说法是(D )

A、在确定开挖尺寸时,应预留必要的初期支护变形量,以保证初期支护稳定后,二次衬砌的必要厚度。

B、围岩压力越大预留变形量越大.

C、当围岩呈“塑性”时,变形量是比较大的。由于预先设定的变形量与初期支护稳定后的实际变形量往往有差距,故应经常量测校正,使延续各衬砌段预留变形量更符合围岩及支护变形实际。

D、硬质围岩的预留变形量大于软弱破碎围岩的预留变形量.

11、可以采用锚喷支护作为永久衬砌的情况为(B )

A、某些不良地质、大面积涌水地段和特殊地段

B、Ⅰ级或Ⅱ级围岩地段

C、对衬砌有特殊要求的隧道或地段,如洞口地段

D、有很高的防水要求的隧道;以及地下水有侵蚀性,可能造成喷射混凝土和锚杆材料的腐蚀;寒冷和严寒地区有冻害的地方等

12、当洞口岩层坚硬、整体性好、节理不发育,路堑开挖后仰坡极为稳定,并且没有较大的排水要求时可采用()洞口;( )洞门适用于岩质稳定的围岩和地形开阔的地区,是最常使用的洞门型式;()洞门适用于地质较差的围岩,以及需要开挖路堑的地方。

A、端墙式环框式翼墙式

B、环框式端墙式翼墙式

C、环框式台阶式遮光棚式

D、翼墙式端墙式柱式

13、洞口仰坡地脚至洞门墙背应有不小于1.5m的水平距离,()。洞门端墙与仰坡之间水沟的沟底与衬砌拱顶外缘的高度不应小于1.0m,()。洞门墙顶应高出仰坡脚0.5m以上,()。

①以免落石破坏拱圈;②以防仰坡土石掉落到路面上,危及安全;③以防水流溢出墙顶,也可防止掉落土石弹出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②①③

14、洞门墙的厚度可按计算或结合其他工程类比确定,但墙身厚度最小不得小于()m;洞门墙基础必须置于稳固地基上,基底埋入土质地基的深度不应小于()m,嵌入岩石地基的深度不应小于()m。

A、0.5 1.0 0.5

B、1.0 0.5 0.5

C、0.5 0.5 0.5

D、1.0 1.0 0.5

15、当洞门外需要设置遮光棚时,一般采用()

A、端墙式洞门

B、翼墙式洞门

C、削竹式洞门

D、遮光棚式洞门

16、当洞口围岩风化严重、边仰坡稳定性较差时宜选用( )。

A.端墙式洞门

B.环框式洞门

C.翼墙式洞门

D.遮光棚式洞门

17、当隧道埋深较浅,上覆岩(土)体较薄,难采用暗挖法时,则应采用( )来开挖隧道。

A、浅埋暗挖法

B、台阶法

C、侧壁导坑法

D、明挖法

18、当明洞两侧边墙地基软硬不均时,为避免引起过大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陷,可采取下述措施:

A、基岩不深时可加深基础,设置于基岩上;

B、采用钢筋混凝土或混凝土仰拱;

C、采用钢筋混凝土底板,修筑整体式基础;亦可采用桩基或加固地层等措施。

D、以上都包括

19、关于明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由于山坡崩落的石块,坡面坍塌多堆积于坡脚附近,因此明洞顶设计填土坡应较实际填土坡适当减小,作为安全的储备。

B、当边坡有病害,未来可能发生较大的坍塌,而隧道又处于地震烈度8度以上地区,应酌情增加填土厚度。

C、当明洞是为保护洞口自然环境,则应将明洞完全伸出自然山坡坡面,以不破坏自然地面及其景观为原则。

D、对Ⅴ级及Ⅵ级围岩,墙背回填料的内摩擦角也应高于围岩的内摩擦角,如用浆砌片石、干砌片石回填。

20、根据坡度大小,隧道的工作坑道可分为:( )

A、横洞、正洞、竖井和平行导坑

B、横洞、斜井、竖井和正洞

C、正洞、斜井、竖井和平行导坑

D、横洞、斜井、竖井和平行导坑

2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横洞可考虑是主体坑道导坑的分叉和延长。它比斜井、竖井在作业与安全方面都优越。

B、竖井与主坑道的衔接方式有设置在主坑道的正上方和不从主坑道设置两种。一般在竖井深度小时,可设于主坑道上方,在山岭隧道则不设于主坑道上方比较合理。

C、施工用的斜井是临时设施,所以没有必要做全断面衬砌,可以相应于地质情况,在需要的位置上进行衬砌。

D、对直径6m左右的竖井衬砌厚度实际采用400—600cm左右。

2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眼对波长555nm的黄绿光最为敏感,所以隧道内装材料应尽量采用淡黄和浅绿色。

B、装修材料应具有不易污染、易清洗、耐刷、耐酸碱、耐腐蚀、耐高温、便于更换或修复等特点。

C、由于管径与铺贴吸声材料的吸声效果成倒数关系,在小管道中铺贴吸声材料几乎无效。

D、隧道的张贴内装材料有:块状混凝土、饰面板、镶板、瓷砖镶面、油漆等材料。

23、在地下水上游设泄水洞属于( A )。

A、截水措施

B、堵水措施

C、排水措施

D、支护措施

24、在隧道周围注浆属于( D )。

A、截水与堵水措施

B、堵水与排水措施

C、截水与排水措施

D、堵水与加固措施

25、在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之间大面积铺设塑料板属于( B )。

A、截水措施

B、堵水措施

C、排水措施

D、支护措施

26、喷射混凝土和模筑混凝土属于( D )。

A、截水与堵水措施

B、堵水与排水措施

C、截水与排水措施

D、堵水与支护措施

27、在衬砌与围岩之间设置的盲沟属于( C )。

A、截水措施

B、堵水措施

C、排水措施

D、支护措施

第5章隧道围岩分级

1、隧道的破坏,主要取决于围岩的稳定性,而影响围岩稳定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隧道围岩(),是影响围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隧道围岩体的(),对隧道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隧道围岩丧失稳定性的重要原因。

A、强度结构特征和完整状态地下水、风化程度

B、结构特征和完整状态强度地下水、风化程度

C、地下水、风化程度结构特征和完整状态强度

D、地应力强度地下水、风化程度

2、从围岩的稳定性出发,(A )年编制了我国“铁路隧道围岩分类”,这个分类由稳定到不稳定共分六类,代替了多年沿用的从岩石坚固性系数来分级的方法。( A )年,根据我国铁路隧道的围岩分级为基础,编制了我国“公路隧道围岩分级”。

A、1975 1990

B、1990 1975

C、1980 1990

D、1975 1995

3、岩石的单轴饱和极限抗压强度是( A )

A、单一的岩性指标

B、单一的综合岩性指标

C、复合指标

D、以上都不对

4、岩石质量指标(RQD)是( B )

A、单一的岩性指标

B、单一的综合岩性指标

C、复合指标

D、以上都不对

5、岩体的弹性波传播速度是( B )

A、单一的岩性指标

B、单一的综合岩性指标

C、复合指标

D、以上都不对

6、围岩的自稳时间是( B )

A、单一的岩性指标

B、单一的综合岩性指标

C、复合指标

D、以上都不对

7、岩体质量Q指标是( C )

A、单一的岩性指标

B、单一的综合岩性指标

C、复合指标

D、以上都不对

8、岩石质量指标(RQD)的分类方法是依据( A )

A、以岩心的复原率为指标的分类法

B、以岩石强度指标为基础的分类法

C、以地质勘查手段为基础的分类法

D、以岩体构造、岩体特性为代表的分类法

9、岩体质量Q指标是关于( C )的复合指标。

A 岩块尺寸、抗剪强度、地下水B岩块尺寸、抗剪强度、弹性模量

C 岩块尺寸、抗剪强度、作用应力D抗剪强度、弹性模量、地下水

10、当岩体结构面发育程度为:发育、较发育,则岩体完整程度的等级为:()

A、较完整

B、较破碎

C、破碎

D、极破碎

11、当岩体地质构造作用特征为:围岩地质构造变动较大,位于断裂(层)或褶曲轴的邻近地段,可有小断层,节理较发育,则岩体受地质构造影响程度等级为:( B )

A、轻微

B、较重

C、严重

D、很严重

12、当岩体每延米的结构面(节理)超过3组且平均间距小于0.4m,则岩体结构面发育程度为:()

A、不发育

B、较发育

C、发育

D、很发育

13 、公路隧道围岩的分级中,当遇有地下水时,哪种级别围岩可不考虑对其进行修正( )

A、Ⅱ、Ⅲ、Ⅳ、Ⅴ级围岩

B、Ⅳ、Ⅴ级围岩

C、Ⅰ、Ⅵ级围岩

D、Ⅱ、Ⅲ级围岩

14、在(D)级围岩或属于(D)级的软质岩石,应根据地下水的性质、水量大小和危害程度调整围岩级别,当地下水影响围岩稳定产生局部坍塌或软化软弱面时,可酌情降低1级;

A、ⅢⅡ

B、ⅤⅣ

C、ⅣⅢ

D、ⅡⅠ

15、(B)级、(B)级围岩已成碎石状松散结构,裂隙中有粘性土充填物,地下水对围岩稳定性影响较大,可根据地下水的性质、水量大小、渗流条件、动水和静水压力等情况,判断其对围岩的危害程度,可降低1~2级;

A、ⅢⅡ

B、ⅤⅣ

C、ⅥⅢ

D、ⅡⅠ

16、按岩石强度,饱和抗压极限强度为20MPa的围岩可称为:( B )

A、极软岩

B、软质岩

C、极硬岩

D、硬质岩

17、修正的围岩质量[BQ]等于400,该围岩属于( B )

A、Ⅱ级围岩

B、Ⅲ级围岩

C、Ⅳ级围岩

D、Ⅴ级围岩

18、按现行《公路隧道设计规范》中隧道围岩分级标准,将围岩分为( D )

A、三级

B、四级

C、五级

D、六级

19、按现行《公路隧道设计规范》中隧道围岩分级标准,当围岩呈块(石)碎(石)状镶嵌结构,且为硬质岩石(R b >30MPa),受地质构造影响很严重,节理很发育,层状软弱面(或夹层)已基本被破坏,则围岩为( ) A、三级B、四级C、五级D、六级

第5章隧道围岩压力

2、有关围岩的应力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 )。

A、围岩的初始应力场主要是由自重应力场和构造应力场构成。

B、隧道开挖后,在隧道周围初始应力将沿隧道一定范围重新分布。一般情况下,形成低应力区、高应力区和原始应为区三个区域。

C、隧道开挖后,被扰动的岩体开始向隧道内变形。变形值超过一定数值,岩体则出现移动、坍塌或处于蠕动状态。

D、围岩的初始应力场的大小与隧道的支护形式有关。

4、关于围岩松散压力下列叙述错误的是(C )。

A、对于一般裂隙岩体中的深埋隧道,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围岩松散压力远远小于其上覆岩层自重所造成的压力。这可用围岩的“成拱作用”来解释。

B、“压力拱”是由变形阶段、松动阶段、坍塌阶段和成拱阶段四个过程形成的。

C、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松散压力是均匀分布的。

D、松散压力的大小与隧道尺寸、开挖方法有关。

6、在深埋隧道中,对于围岩的水平侧压力的错误说法是( C )

A、I~II级围岩通常不考虑水平侧压力;

B、围岩愈差,水平侧压力愈大;

C、水平侧压力与围岩级别无关,为一恒定值;

D、水平侧压力不随深度增加而变化。

7、围岩压力公式q=0.45×2S-1×γω计算出的围岩压力是( A ):

A、松散压力

B、变形压力

C、包括松散压力和变形压力

D、以上所有答案都不是

8、在浅埋隧道中,对于围岩的水平侧压力的正确说法是( C )

A、水平侧压力与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无关;

B、水平侧压力与隧道高度无关,为一恒定值;

C、水平侧压力随着侧压力系数的增加而增大;

D、水平侧压力不随深度增加而变化。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

A、能形成压力拱的隧道为深埋隧道

B、深埋隧道的围岩压力大于浅埋隧道的围岩压力

C、地铁区间隧道都是浅埋隧道

D、山岭隧道都是深埋隧道

第6章隧道结构计算

1、最初的隧道衬砌使用砖石材料,采用的截面厚度常常很大,所以结构变形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故将其视为( )。计算时按静力学原理确定其承载时压力线位置,检算结构( )。

A、变形体刚度

B、刚性体强度

C、可变体强度

D、刚性体刚度

2、在十九世纪末,混凝土已经是广泛使用的建筑材料,这时,隧道衬砌结构是作为()计算的,但仅考虑作用在衬砌上的围岩压力,而未将围岩的()计算在内,忽视了围岩对衬砌的约束作用。由于把衬砌视为自由变形的弹性结构,因而,通过计算得到的衬砌结构厚度(),过于安全。

A、静定弹性拱弹性抗力很大

B、静定弹性拱围岩压力很小

C、超静定弹性拱弹性抗力很大

D、超静定弹性拱围岩压力很大

3、进入本世纪后,通过长期观测,发现围岩不仅对衬砌施加压力,同时还约束着衬砌的()。围岩对衬砌变形的约束,对衬砌结构的受力状态(),不容忽视。衬砌在受力过程中的变形,一部分结构有离开围岩形成()的趋势,另一部分压紧围岩形成所谓(),

A、变形不利“抗力区” “脱离区”

B、强度不利“脱离区” “抗力区”

C、强度有利“抗力区” “脱离区”

D、变形有利“脱离区” “抗力区”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隧道结构是由周边围岩和支护结构两者组成的结构体系;周边围岩在很大程度上是隧道结构承载的主体。

B、围岩对衬砌变形的约束,对衬砌结构的受力状态有利;

C、支护的阻力对围岩的稳定性有利;

D、弹性抗力是支护对围岩的作用力。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温克尔(E.Winkler)假定与实际变形状况不相符;

B、温克尔(E.Winkler)假定计算简便实用,能满足工程设计需要;

C、共同变形理论考虑了相邻质点之间变形的相互影响;

D、在脱离区内,约束着衬砌变形的围岩相应地产生被动抵抗力。

6、关于荷载—结构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模型中隧道支护结构与围岩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弹性支承对支护结构施加约束来体现的;

B、围岩的承载能力是在确定围岩压力和弹性支承的约束能力时间接地考虑;

C、围岩的承载能力越高,围岩压力越小;

D、弹性支承的抗力越大,支护结构所产生的力越大。

7、关于荷载—结构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

A、模型主要适用于围岩因过分变形而发生松弛,支护结构主动承担围岩“松动”压力的情况;

B、这类模型的主要荷载是围岩所产生的松动压力,以及弹性支承给支护结构的弹性抗力。

C、属于这一类模型的计算方法有:弹性连续框架法、假定抗力法和弹性地基梁;

D、当地层对结构变形的约束能力较差时,地下结构内力计算常用弹性地基法,反之,可用假定抗力法或弹性连续框架法。

8、属于荷载结构法的计算方法有()。

A、弹性连续框架法、假定抗力法和收敛—约束法

B、连续介质模型法、假定抗力法和弹性地基梁法

C、弹性连续框架法、假定抗力法和弹性地基梁法

D、弹性连续框架法、岩体力学模型法和弹性地基梁法

9、当软弱地层对结构变形的约束能力较差时(或衬砌与地层间的空隙回填,灌浆不密实时),地下结构内力计算常用( A ),反之,可用( A )。

A、弹性连续框架法假定抗力法和弹性地基梁法

B、弹性地基梁法假定抗力法和弹性连续框架法

C、假定抗力法弹性连续框架法弹性地基梁法

D、弹性连续框架法假定抗力法和弹性连续框架法

10、关于岩体力学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

A、该模型又称为围岩—结构模型或地层-结构模型;

B、这个模型中围岩是直接的承载单元,支护结构只是用来约束和限制围岩的变形。

C、这个模型需确定围岩的初始应力场以及材料非线性特性的各种参数及其变化情况。与荷载-结构模型相比该模型考虑的因素少一些。

D、在这个模型中有些问题是可以用解析法求解,但绝大部分问题必须依赖数值方法,尤其是有限单元法。

11、作用在衬砌上的荷载,属于被动荷载的是( D )

A、围岩压力

B、衬砌自重

C、水压力

D、围岩弹性抗力

12、作用在衬砌上的围岩压力属于( A )

A、永久荷载

B、可变荷载

C、偶然荷载

D、被动荷载

13、地震力属于( C )

A、永久荷载

B、可变荷载

C、偶然荷载

D、被动荷载

14、冻胀力属于( B )

A、永久荷载

B、可变荷载

C、偶然荷载

D、被动荷载

15、落石冲击力属于( C )

A、永久荷载

B、可变荷载

C、偶然荷载

D、被动荷载

16、关于半衬砌的计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拱圈支座是弹性的,使拱脚产生角位移和线位移。

B、拱脚围岩之间的摩擦力很大,可以认为拱脚没有沿隧道径向的位移,只有切向位移,在固端支座上用一根

径向刚性支承链杆加以约束;

C、计算图式中考虑了弹性抗力。

D、在结构对称和荷载对称条件下,对称的垂直分位移对拱圈内力不产生影响。

17、力法方程X1σ11 +X2σ11+△1P+βa=0表示()

A、拱顶截面没有相对角位移

B、拱顶截面没有相对水平位移

C、拱脚截面没有相对角位移

D、拱脚截面没有相对水平位移

20、对混凝土和石砌矩形截面构件进行强度验算时,当截面偏心距e0与截面厚度d的关系为()时,按抗拉强度控制承载力。

A、e0≤0.2d

B、e0≥0.2d

C、e0>0.2d

D、e0=0.2d

第7章隧道的喷锚支护

1、关于传统支护支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 )

A、传统支护总是开挖后先支撑,使工作面推进到相当远后才能逐步拆除支撑进行衬砌。

B、传统支护的支撑只能在少数点上与围岩接触,衬砌与围岩之间如不经过回填灌浆是不密贴的。

C、传统支护使围岩有较长时间的松动变形,使松弛带发展的很宽,导致围岩只能被动地承受围岩松动而形成的极大围压。

D、传统支护的厚度很小,开挖断面大大超过有效断面,既拖延了工期又增加了工程造价。

2、关于喷锚支护支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 )

A、喷锚支护的开挖面一经形成,便可及时迅速的支护,随挖随喷。

B、根据需要在喷混凝土的同时,还可配置钢筋网和钢拱架。

C、喷锚支护很快就能形成与围岩紧密衔接的连续支护结构。

D、喷锚支护能将围岩中的空隙填实,使之同支护结构一起构成支承围岩荷载的承载结构,被动地制止围岩变形的发展,使围岩稳定。

3、关于锚喷支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锚喷支护是喷射混凝土、锚杆、钢筋网喷射混凝土等结构组合起来的支护形式。

B、钢拱架是锚喷支护必要的一种结构形式。

C、锚喷支护能及时支护和有效地控制围岩的变形。

D、可以根据不同围岩的稳定状况,采用锚喷支护中的一种或几种结构的组合。

4、关于锚喷支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锚喷支护能与围岩密贴并封闭岩体的张性裂隙和节理,加固围岩结构面。

B、锚喷支护技术不再把围岩仅仅视作荷载(松散压力),同时还把它视为承载结构的组成部分。

C、锚喷支护结构柔性好,它能同围岩共同变形,构成一个共同工作的承载体系。

D、锚喷支护可以在任何围岩条件下使用。

5、关于锚喷支护与传统支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B )

A、传统支护不能及时地向围岩提供径向抗力,围岩松动,形成松动围岩压力。

B、锚喷支护由于喷混凝土渗入岩体裂隙,提高了岩体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使破坏包络线下移。

C、断面越大,岩体越软弱,薄的喷混凝土层不足以作为一种防护措施,就需要布置锚杆,甚至加钢拱架。

D、连续喷射层对围岩作用有封护抗力,使围岩稳定。

6、关于锚杆的组合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 )

A、锚杆将一定厚度的岩层组成组合拱或组合梁。

B、锚杆的锚固力使岩层层面摩擦了增大。

C、锚杆的锚固力阻止岩层层面的相互错动,提高了岩层与锚杆组合的岩石梁的抗弯和抗剪能力。

D、锚杆的锚固力阻止岩层层面的相互错动,提高了岩层与锚杆组合的岩石梁的应力。

7、关于锚杆的整体加固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C )

A、每根锚杆周围的岩体形成一个两头带圆锥的筒状压缩区。

B、由于锚杆支护了的作用,使压缩带的岩体处于三向受压状态,形成能够承受一定荷载的稳定岩体,即承载

环。

C、承载环的岩体径向应力提高了,切向应力破坏强度降低了。

D、砂浆锚杆依靠它周围的水泥砂浆与围岩之间的粘结作用和本身在岩体中的抗剪能力,达到加固和提高围岩强度的目的。

8、喷锚联合支护能够及时施作。所谓“及时”,对( A )的围岩是指(A ),对( A )的围岩是指(A )。

A、好“尽快” 差“适时”

B、差“尽快” 好“适时”

C、好“尽快” 差“尽快”

D、差“适时” 好“适时”

9、锚喷支护要(B)而具有柔性并与围岩密贴,使因产生弯矩而破坏的可能性达到最小。当需要增加支护结构的强度时,(B)采用锚杆、钢筋网、钢支撑等加固,而(B)大幅度增加喷层厚度。

A、厚不宜宜

B、薄宜不宜

C、厚宜不宜

D、薄宜宜

1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C )

A、洞室周边径向位移与支护力的关系曲线称为围岩特征曲线。

B、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变形压力与支护结构外缘所产生的径向位移的关系曲线称为支护特征曲线。

C、围岩开挖后,若支护快且支护刚度很大,则支护上受到的作用力就小。

D、锚喷支护的合理刚度和施作时间需根据围岩条件确定。

11、隧道工程新奥法支护设计目前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D )

A、以工程类比为基础的经验法

B、以现场量测为基础的监控法

C、以理论分析为基础的计算法

D、以A、B、C相结合的综合法

12、为确保围岩不出现有害松动可采取的措施是(D )

①采用控制爆破技术,减少对围岩的扰动强度②减少对围岩的扰动次数,尽可能采用全断面一次开挖③初期支护稳定后施作混凝土二次衬砌④合理利用开挖面空间效应抑制围岩变形⑤尽量减少其他外界因素(水、潮)对围岩的影响⑥初期支护及时快速

A、①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⑥

13、为使围岩变形适度发展,最大限度发挥围岩自承能力可采取的措施是(B )

①初期支护采用分次施作的方法②初期支护可以分成两次喷层或两次锚固施作③喷层采用纵向变形缝④调节支护封底时间,控制围岩变形⑤适当延迟支护时间,控制围岩变形⑥厚度大的二次衬砌

A、①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⑥

14、选择合理支护类型和参数,并充分发挥其功效的方法是(A )

①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支护类型②合理选择锚杆类型和参数,在围岩中有效形成承载圈③合理选择喷层厚度,充分发挥喷层与围岩自身承载力④合理选择和配置钢筋网和钢支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5、关于支护,下列叙述正确的有(D )

①对坚硬裂隙岩体中的大断面隧道,通常在长锚杆之间加设短锚杆以支承其间的岩体②对破碎软弱岩体,要早支护、早封闭、设仰拱、加强支护③对流塑性围岩宜采用圆形、椭圆形或马蹄形断面,宜“现柔后刚”,设置仰拱,形成全封闭环④对于浅埋隧道,支护的强度和刚度要大于一般深埋隧道。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6、怎样合理的选择锚杆类型和参数,使围岩中有效的形成承载圈(C )

①根据地质、工程断面和使用条件等选的锚杆类型、直径、长度、数量、间距和布置形式②锚杆间距一般应能充分发挥喷层作用和施工方便③合理的锚杆数量是恰好使初期喷层刚好达到稳定状态④锚杆间距与锚杆长度有关⑤锚杆的纵向间距最好与掘进进尺相适应,还要结合施工方法综合考虑⑥锚杆的最小长度应超过松动圈厚度⑦锚杆应尽量穿过较多的层理和裂隙⑧锚杆的布置应当采取重布置点和局部布置相结合的形式⑨锚杆的方向应与岩体主结构面成较小的角度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③④⑤⑥⑦⑧⑨

17、怎样合理的选择喷层厚度,充分发挥喷层与围岩自身承载力(A )

①合理喷层厚度(刚度)既能使围岩稳定又容许围岩有一定的塑性位移②经验表明合理初始喷层厚度在5~15厘米间③喷层太厚和太薄都是不合理的④喷层总厚度不宜大于20cm,只有大断面隧道才允许增加喷层厚度

⑤喷层厚度不足以维持围岩稳定的情况时,应采用增设锚杆、配置钢筋网等联合支护措施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18、关于钢筋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

①钢筋网具有防止或减少喷层收缩裂缝,提高支护结构的整体性和抗震性的功能②钢筋网具有增加喷层的抗拉、抗剪强度的功能③土砂等条件下,可考虑配置钢筋网④在破碎软弱塑性流变及膨胀性围岩条件下,需要配置钢筋网⑤地震区或有振动影响的隧道需要配置钢筋网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19、在下列场合必须使用钢支撑是(D )

A、在作锚喷支护前需要隧道岩面稳定时

B、用钢管钢板桩进行超前支护需要支点时

C、为了抑制地表下沉,需要提高初期支护强度或刚性时

D、以上情况都包括

20、关于施工方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 )

A、断面面积较小的隧道,应尽量采用全断面或分上下台阶一次开挖的方案,以减少扰动次数

B、松散岩体的大跨隧道采用分部开挖方案,以减少扰动强度

C、初期支护一般应作为永久支护的一部分,不允许初期喷层完全破例,但允许有小裂缝

D、松散、自稳性差的围岩,进尺应长些

21、支护的顺序及初期支护时机与围岩自稳时间关系密切。若自稳时间长,可先( A )后( A );若自稳时间短或围岩比较破碎,可改用( A )施工工序。

A、锚喷“喷-锚-喷”

B、锚喷“锚-喷-锚”

C、喷锚“喷-锚-喷”

D、喷锚“锚-喷-锚”

22、隧道新奥法的核心思想之一是( C )

A、充分发挥喷锚支护的作用

B、充分发挥二次衬砌的作用

C、充分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

D、岩体的平衡拱作用

23、以下隧道支护形式不属于柔性支护的是( D )

A、喷射混凝土

B、锚杆支护

C、格栅钢架支护

D、模筑混凝土

24、在新奥法支护中允许围岩有一定变形,但又不至于产生破坏的目的是( D )

A、尽量减小施工对围岩的扰动

B、尽量减小作用在衬砌上的松散压力

C、使围岩与支护结合更密贴,减少超挖

D、尽量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

25、对于围岩条件较好的隧道,二次支护时间选择的原则是( B )

A、隧道爆破结束后5天内

B、各测试项目的位移速率明显收敛,围岩基本稳定

C、第一次支护完成后即可

D、测量的围岩压力减小一倍以后

26、对于软弱围岩隧道,二次支护时间选择的原则是( C )

A、隧道爆破结束后5天内

B、各测试项目的位移速率明显收敛,围岩基本稳定

C、视围岩稳定状况,二次衬砌紧跟开挖面

D、测量的围岩压力减小一倍以后

27、下列地质条件下可以用锚喷支护做永久支护的是( A )

A、I、II级围岩

B、破碎带

C、大面积淋水地段

D、强风化围岩

28、以下哪一种方法不属于新奥法施工方法( C )

A、全断面法

B、先拱后墙法

C、漏斗棚架法

D、分步开挖法

29、按照作用原理,锚杆的类型包括( D )

①全长黏结型②端头锚固型③摩擦型④预应力型⑤砂浆锚杆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③⑤

D、①②③④

31、图示锚杆锚固着即将坠落的岩块,该岩块重量G=80KN,试计算锚杆由于该岩块的重量而引起的轴力(图

中φ=30°,ξ=75°)(要求:必须绘出力学分解图)

第8章隧道通风

1、改善隧道内污染的途径是( D )

A、生产无公害汽车;

B、使用虑毒装置还原被污染的空气;

C、将污染空气稀释到容许浓度值以下;

D、包括以上所有答案。

2、隧道通风设计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有(D )

①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容许浓度②需风量计算问题③通风方式④通风设备选择⑤自然通风的能力⑥隧道内的照度

A、①②③⑤⑥

B、①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④⑤

3、对隧道中CO浓度控制和稀释目的是为了( A )

A、保证隧道内的卫生条件;

B、保证隧道内的行车安全;

C、保证隧道内的行车的舒适性;

D、包括以上所有答案。

4、隧道内CO的设计浓度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①②③⑤)

①隧道断面积的大小②通风方式③隧道长度④隧道内装修⑤交通量的大小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⑤

5、隧道内烟雾的设计浓度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 A )

①停车视距②行车速度③路面亮度④光源⑤路面材料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⑤

6、隧道内的有害气体包括( D )

①一氧化碳②氮氧化物③氮气④二氧化硫⑤丙烯醛⑥烟雾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⑥

D、①②④⑤⑥

8、影响隧道通风方案选择的最主要因素为( C )

A、隧道长度、地形地质条件

B、隧道造价、隧道施工条件

C、隧道长度、隧道交通条件

D、包括以上所有答案

9、对单向行驶的高速公路隧道,其车流量N与隧道长度L的乘积满足( B )时,可采用自然通风。

A、LN≥2.0×105

B、LN<2.0×105

C、LN>2.0×105

D、LN≤2.0×105

10、同时设置送风管道和排风管道,隧道内基本上不产生沿纵向流动的风,只有横向方向的风流动,这种方式的通风属于( B )

A、纵向式通风;

B、横向式通风;

C、半横向式通风;

D、混合式通风。

11、从通风效果和灾害救援的角度来看( D )

A、半横向通风优于全横向通风;

B、在单向交通隧道中纵向通风最好;

C、纵向通风优于半横向通风;

D、全横向通风最好。

12、射流式风机是属于( D )

A、自然通风

B、全横向式通风

C、半全横向式通风

D、纵向式通风

13、纵向式通风所需动力与隧道( C )成正比。

A、长度

B、长度的平方

C、长度的立方

D、长度的四次方

15、隧道交通条件是指( A )。

A、单向或双向行车方式隧道的交通量

B、隧道的照明条件隧道的交通量

C、单向或双向行车方式隧道的亮度

D、隧道的坡度隧道的交通量

第9章隧道照明

1、白天进入隧道前,由于隧道内、外的亮度差别极大,所以,从隧道外部去看照明很不充分的隧道入口,对长隧道会看到( A ),对短隧道会看到( A ) 。白天,汽车穿过较长的隧道接近出口时,会出现极强的( A );夜间在隧道出口会看到(A),这样就看不出外部道路的线型及路上的障碍物。

A、黑洞黑框眩光黑洞

B、黑框黑洞眩光黑洞

C、黑框眩光黑洞黑洞

D、黑框黑洞黑洞眩光

2、隧道内影响司机视觉的主要因素有( A )

①适宜的亮度;②观察时间的长短;③观察对象的大小;④颜色及其背景的对比度;⑤行车时速的大小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3、隧道内照明的质量包括( D )

①路面平均亮度;②路面亮度均匀度;③眩光限制;④隧道平面线形;⑤诱导性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4、按隧道照明亮度曲线的组成要求,各照明段的亮度大小应该是:( B )

A、基本段亮度>过渡段亮度>入口段亮度

B、基本段亮度<过渡段亮度<入口段亮度

C、过渡段亮度>基本段亮度>入口段亮度

D、基本段亮度>入口段亮度>过渡段亮度

5、根据(C )确定洞外亮度;根据(C )确定中间段的所需亮度水平;根据(C ),确定入口段和过渡段的亮度水平和长度。

①现场调查②视觉适应规律、洞外与中间段亮度差、亮度减低的速率等③设计车速、交通方式、交通流量、空气透过率等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③①②

6、照明上的短隧道是指长度在( C )以下的隧道。

A、100m

B、200m

C、300m

D、400m

8、由洞外亮度L1到入口段洞口处亮度L2的减少速率受眼睛适应能力的限制。减少( A )眼睛将产生不适现象。相反地,减少( A ) ,是不经济的,也不符合要求。因而L2/L1应该有一个恰当的比值。1979年PIARC 推荐L2/L1为( A )

A、速率过快速率过慢1/15~l/30

B、速率过慢速率过快1/15~l/30

C、速率过快速率过慢1/30~l/40

D、速率过慢速率过快1/30~l/40

9、隧道长度与中间段亮度L3有一定关系:隧道长,适应时间就( C ),L3可以(C );反之,隧道短,适应时间就( C ),L3就(C )。

A、长提高短降低

B、短降低长提高

C、长降低短提高

D、短提高长降低

10、隧道内照明器的布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

A、沿隧道纵向单排布置的间距大于双排布置的间距

B、沿隧道纵向既可单排布置,也可双排布置

C、在双排布置的情况下,既可成对布置,也可交错布置

D、灯具的合理布置就是在最经济的条件下达到最好的照明效果

第10章隧道施工

1、关于隧道工程的特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对隧道施工的成败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B、公路隧道埋设于地下,一旦建成就难以更改,所以,除了事先必须审慎规划和设计外,施工中还要做到不

留后患

C、隧道的施工速度比较慢,工期也比较长,往往使一些长大隧道成为控制新建公路通车的关键工程

D、隧道施工受季节变换、气候变化的影响很大

2、选择隧道施工方案时,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 C )

①工程的规模、使用上的特殊要求、工期的缓急②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③施工技术条件、机械装备供应状况以及施工中动力和材料供应情况④施工安全及环境方面的要求⑤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3、关于新奥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岩体是隧道结构体系中的主要承载单元,所以在施工中必须充分保护岩体,尽量减少对它的扰动,避免过度破坏岩体的强度。

B、为了充分发挥岩体的承载能力,应充分允许岩体的变形。

C、为了改善支护结构的受力性能,施工中应尽快使之闭合,形成封闭的筒形结构。

D、在施工的各个阶段,应进行现场量测监视,及时提出可靠的、数量足够的量测信息。

4、隧道新奥法的核心思想之一是( C )

A、充分发挥喷锚支护的作用

B、充分发挥二次衬砌的作用

C、充分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

D、岩体的平衡拱作用

5、新奥法施工的基本原则可归纳为,“少扰动、早喷锚、勤量测、紧封闭”。其中下列关于“少扰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D )

A、在隧道开挖时,尽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次数。

B、在隧道开挖时,尽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强度。

C、在隧道开挖时,尽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范围和扰动持续时间。

D、机械开挖比钻爆法开挖对围岩的扰动大。

6、在新奥法支护中允许围岩有一定变形,但又不至于产生破坏的目的是( D )

A、尽量减小施工对围岩的扰动

B、尽量减小作用在衬砌上的松散压力

C、使围岩与支护结合更密贴,减少超挖

D、尽量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

7、采用台阶法施工,当台阶长度取为1~1.5倍洞跨时,属于( B )

A、长台阶法

B、短台阶法

C、超短台阶法

D、台阶分部开挖法

8、关于台阶法施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A、下半断面的开挖(又称落底)应在上半断面初期支护基本稳定后进行。

B、下半断面的开挖采用单侧落底或双侧交错落底,避免上部初期支护两侧同时悬空。

C、为加快施工进度,台阶的长度尽可能长。

D、量测工作必须及时,当发现速率增大,应立即进行底(仰)拱封闭,或缩短进尺,加强支护,分割掌子面等。

9、关于分部开挖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 )

A、与超短台阶法相比,台阶分部开挖法的台阶长度可以加长。

B、单侧壁导坑法适用于断面跨度大,地表沉陷难于控制的软弱松散围岩中。

C、当隧道跨度很大,地表沉陷要求严格,围岩条件特别差,单侧壁导坑法难以控制围岩变形时,可采用双侧壁导坑法。

D、台阶分部开挖法施工时,核心土增强了开挖面的稳定性,同时与台阶法相比,开挖中对围岩的扰动次数也减少了。

10、以下哪一种方法不属于新奥法施工方法( C )

A、全断面法

B、台阶法

C、漏斗棚架法

D、分步开挖

11、隧道施工中,当开挖面变的不稳定时,可采取( C )

①缩短一次掘进长度②开挖时保留核心土③向正面喷射混凝土④缩小开挖断面⑤采取辅助施工措施对地层进行预加固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12、浅埋段和洞口加强段的开挖施工不宜采用下列哪种方法开挖( A )

A、全断面

B、单侧壁导坑

C、多台阶

D、留核心土

13、隧道通过松散地层段的施工,为减少对围岩的扰动,施工时常用的手段是( B )

A、先开挖后支护

B、先护后挖,密闭支撑,边挖边封闭

C、强爆破,弱支护

D、全断面开挖

14、关于不良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叙述错误的是( B )

A、特殊地质地段隧道施工以“先治水、短开挖、弱爆破、强支护、早衬砌、勤检查、稳步前进”为指导原则

B、对软岩浅埋隧道进行地表下沉观测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施工干扰。

C、围岩压力过大,支撑受力下沉侵入衬砌设计断面时,必须挑顶(即将隧道顶部提高)。

D、隧道通过自稳时间短的软弱破碎岩体时,可采用超前锚杆、管棚和围岩预注浆等辅助施工措施。

15、膨胀土围岩对隧道施工的危害是( D )

A、围岩裂缝和坑道下沉

B、围岩膨胀突出和坍塌

C、底膨、衬砌变形和破坏

D、以上都包括。

16、隧道施工中产生塌方的人为原因有( B )

①围岩条件差②隧道选定位置不合理③施工方法与地质条件不相适应④喷锚支护不及时,喷射混凝土的质量、厚度不符合要求⑤地下水丰富⑥没有按规定进行量测,或信息反馈不及时决策失误、措施不力⑦围岩爆破用药量过多,因震动引起坍塌⑧隧道穿过断层及其破碎带⑨缺乏较详细的隧道所处位置的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引起施工指导或施工方案的失误

A、①②③④⑥⑦⑨。

B、②③④⑥⑦⑨。

C、②③④⑤⑥⑦⑨。

D、②③④⑥⑦⑧⑨。

17、防治岩爆发生的措施主要有二:一是强化围岩,二是弱化围岩。不属于强化围岩的措施是( B )

A、喷钢纤维混凝土

B、超前预裂爆破

C、锚杆加固

D、锚喷网联合、钢支撑网喷联合支护

18、防治岩爆发生的措施主要有二:一是强化围岩,二是弱化围岩。不属于弱化围岩的措施是( A )

A、锚喷支护

B、注水

C、排孔法、切缝法

D、超前预裂爆破

19、为防止瓦斯事故,下列不当的措施是( A )

A、使用皮线。

B、加强通风是防止瓦斯爆炸最有效的办法。

C、使用超前周边全封闭预注浆。

D、隧道通过瓦斯地区的施工方法,宜采用全断面开挖。

20、在隧道施工中需要特别注意对地下水治理的不良地质有( ABD )

A、松散地层

B、黄土

C、岩爆

D、膨胀岩土

21、隧道工程新奥法支护设计目前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D )

A、以工程类比为基础的经验法

B、以现场量测为基础的监控法

C、以理论分析为基础的计算法

D、以A、B、C相结合的综合法

22、光面爆破中周边眼的作用是( A )

A、节约炸药

B、减小超挖和欠挖

C、增加爆破自由面

D、保证爆破安全,防止瞎炮

23、光面爆破与预裂爆破的主要区别是( B )

A、减小超挖和欠挖方面;

B、掏槽眼、辅助眼、周边眼起爆顺序不同;

C、装药量不一样;

D、炮孔深度不一样

24、爆破凿岩中掏槽眼的作用是:( C )

A、减小超挖和欠挖

B、节约炸药

C、增加爆破自由面

D、保证爆破安全,防止瞎炮

25、光面爆破的爆破顺序是:(A)

A、掏槽眼→辅助眼→周边眼

B、周边眼→辅助眼→掏槽眼

C、掏槽眼→周边眼→辅助眼

D、辅助眼→周边眼→掏槽眼

26、为了取得较好的光面爆破效果,应该使周边眼眼距E与光面爆破层厚度W满足下列条件:(B )

A、E/W >1

B、E/W <1

C、E/W =1

D、以上所有答案都不是

名词解释

垭口

线路必须跨越分水岭时,分水岭的山脊线上总会有高程较低处,称之为垭口。

弹性抗力

衬砌在受力过程中的变形,一部分结构有离开围岩形成“脱离区”的趋势,另一部分压紧围岩形成所谓的“抗力区”,在抗力区内,约束着衬砌变形的围岩相应地产生被动抵抗力,即弹性抗力。

围岩

隧道周围一定范围内,对隧道稳定性能产生影响的岩体。

建筑限界

为保证隧道内各种交通的正常运行与安全,而规定在一定宽度和高度范围内不得有任何障碍物的空间限界。隧道净空

隧道衬砌内轮廓线所包围的空间,包括隧道建筑限界、通风及其它所需的断面积。

亮度曲线

白天驾驶员由洞外进入隧道时,视觉对洞内外亮度变化的适应时间与行车车速和距离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曲线

称为隧道照明亮度曲线。

支护特征曲线

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变形压力与支护结构外缘所产生的径向位移的关系曲线称为支护特征曲线。

围岩特征曲线

洞室周边径向位移与支护力的关系曲线称为围岩特征曲线。

开挖面的“空间效应”

洞室在掘进过程中,由于受到开挖面的约束,使开挖面附近的围岩不能立即释放其全部位移,这种现象称为开挖面的“空间效应”。

锚喷支护

以喷锚支护作为隧道衬砌的永久支护结构

新奥法

是以控制爆破为主要掘进手段,以喷射混凝土和锚杆为主要支护措施,通过监测控制围岩的变形,动态修正设计参数和变动施工方法的一种隧道施工方法,其核心内容是充分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

简答

1、隧道防排水原则

截、堵、排相结合的综合治水原则,并以模筑混凝土衬砌作为防水堵水的基本措施。

①截就是在隧道以外将地表水和地下水疏导截流,使之不进入隧道工程范围内;

②堵就是以衬砌混凝土为基本防水层,以其他防水材料为辅助防水层,阻隔地下水,使之不进入隧道内的防水措施,必要时还可以采用注浆堵水措施。堵水措施可以较好地保护地下水环境;

③排就是人为设置排水系统,将地下水排出隧道;

④结合就是因地制宜,综合考虑,适当选择治水方案,做到技术可行,费用经济,效果良好,保护环境。

2、新奥法施工的基本原则

①岩体是隧道结构体系中的主要承载单元,在施工中必须充分保护岩体,尽量减少对岩体的扰动,避免过度破坏岩体的强度;

②为了充分发挥围岩的承载能力,应允许并控制岩体的变形;

③为了改善支护结构的受力性能,施工中应尽快使之闭合成为封闭的筒形结构;

④在施工的各个阶段,应进行现场量测监视,及时提出可靠的、数量足够的量测信息,并及时反馈用来指导施工和修改设计;

⑤为保证二次衬砌的质量和整体性,应采用先墙后拱的施工顺序;

⑥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必须建立设计---施工检测---地质预测---量测反馈---修正设计的一体化施工管理系统,以不断地提高和完善隧道施工技术。

上述新奥法的基本原则可扼要的概括为:“少扰动、早喷锚、勤量测、紧封闭”。

3、影响围岩稳定性的客观因素有哪些

①岩土体结构状态

岩土体结构是长时间地质运动的产物,在地质因素的影响中起着主要作用。

②岩石的工程性质

岩石的工程性质是多方面的,一般主要指岩石的强度或坚固性。岩石强度在完整的岩体中是起主要作用的。在岩体结构状态成为控制围岩稳定的主要因素时,强调岩石强度意义是不大的。

③地下水的作用和影响

使岩质软化,强度降低,对软岩尤为明显,对土体则可促使其液化或流动;

有软弱结构面的围岩,会冲走充填物或使夹层液化,减少层间摩阻力促使岩块滑动;

在某些围岩中,遇水后产生膨胀,在未胶结或弱胶结的砂岩中可产生流砂和潜蚀。

④围岩的初应力状态

4、影响围岩稳定性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①隧道的形状和尺寸,尤其是跨度影响较为显著

在同类围岩中,跨度愈大,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就愈差

②支护结构的类型及支护时间

③施工方法

在同类岩体中,采用普通爆破法施工和控制爆破法施工,采用矿山法施工和盾构法或掘进机施工,采用大断面开挖和小断面分部开挖,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都不相同且相差较大。

④隧道的埋深

随着埋深的增加,初始应力场也随之增大,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也可能出现诸如岩爆或大变形现象。

5、洞门有哪几种形式,各自的使用条件是什么

(1) 端墙式洞门

适用于岩质稳定的Ⅲ级以上围岩和地形开阔的地区,是最常使用的洞门型式

(2) 翼墙式洞门

适用于地质较差的Ⅳ级以下围岩,以及需要开挖路堑的地方。翼墙式洞门由端墙及翼墙组成。翼墙是为了增加端墙的稳定性,同时对路堑边坡也起支撑作用。其顶面一般均设置水沟,将端墙背面排水沟汇集的地表水排至路堑边沟内。

(3) 环框式洞门

当洞口岩层坚硬、整体性好、节理不发育,路堑开挖后仰坡极为稳定,并且没有较大的排水要求时采用

当洞口为松软的堆积层时,通常应避免大刷仰、边坡,一般宜采用接长明洞

环框上方及两侧仍应设置排水沟渠,以排除地表水,防止漫流

(4) 遮光棚式洞门

当洞外需要设置遮光棚时采用,遮光构造物有开放式和封闭式之分,前者遮光板之间是透空的,后者则用透光材料将前者透空部分封闭

6、全断面开挖法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特点:工序少,相互干扰少,便于组织施工和管理;工作空间大,便于组织大型机械化施工,施工进度高。适用于Ⅰ---Ⅲ级岩质较完整的硬岩中,必须具备大型施工机械。隧道长度或施工区段长度不宜太短,否则采用大型机械化施工的经济性差。

7、水对隧道有哪些危害

水不仅是影响隧道正常施工的因素之一,也是影响隧道正常运营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施工期间,地下水的作用不仅降低围岩的稳定性,增加开挖难度,且增加支护的难度和费用,甚至需采取超前支护或预注浆堵水和加固围岩。此外,如对地下水处理不当,则可能造成更大的危害。如地下、地上水位下降及水环境的改变,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或被迫停工,影响工程进展等;在运营期间,水进入隧道后,造成洞内通风、照明、供电等设备锈蚀,使路面积水或结冰,造成打滑,危及行车安全。

8、不宜采用锚喷支护作为永久支护的情况有哪些

①在某些不良地质、大面积涌水地段和特殊地段不宜采用锚喷衬砌作为永久衬砌;

②对衬砌有特殊要求的隧道或地段,如洞口地段,要求衬砌内轮廓很整齐、平整;

③有很高的防水要求的隧道;

④寒冷和严寒地区有冻害的地方(锚喷衬砌抗冻胀能力较差);

⑤围岩及覆盖太薄,且其上已有建筑物,不能沉落或拆除者;

⑥地下水有侵蚀性,可能造成喷射混凝土和锚杆材料的腐蚀。

9、喷锚联合支护作用的原理

10、光面爆破的目的是什么

11、岩溶地段隧道常用的处理方法有哪些

引:遇到暗河或溶洞有水流时,宜排不宜堵。引即是通过暗管、涵洞、小桥等将水引流,排出洞外。

堵:对已停止发育、跨径较小,无水的溶洞,可根据其与隧道相交的位置及其充填情况,采用混凝土、浆砌片石或干砌片石予以回填封闭;或加深边墙基础,加固隧道底部。

越:当隧道一侧遇到狭长而较深的溶洞,可加深该侧的边墙基础通过。

绕:在岩溶区施工,个别溶洞处理耗时且困难时,可采取迂回导坑绕过溶洞,继续进行隧道前方施工,并同时处理溶洞,以节省时间,加快施工进度。绕行开挖时,应防止洞壁失稳。

12、施工监控量测的目的

减少超挖和欠挖、开挖轮廓圆顺,减少应力集中、减小边坡对围岩的扰动

论述题

1、采用哪些措施可以确保围岩不出现有害松动

①洞形及侧压系数的选择问题,即在洞室的布置和造型上应适应原岩应力状态和岩体的地质、力学特征,尽量争取一个较好的受力条件。

②采用控制爆破技术:减少对围岩的扰动强度

③减少对围岩的扰动次数:尽可能采用全断面一次开挖

④初期支护及时快速:及时是抑制围岩变形的有害发展

⑤合理利用开挖面空间效应抑制围岩变形

⑥尽量减少其他外界因素(水、潮)对围岩的影响:对有地下水的裂隙岩体,要防止大的渗透压力

2、洞口位置选择的原则及要求

①洞口应尽可能地设在山体稳定、地质较好地下水不太丰富的地方。

②洞口不宜设在垭口沟谷的中心或沟底低洼处,不要与水争路。

③洞口应尽可能设在线路与地形等高线相垂直的地方,使隧道正面进入山体,洞门结构物不致受到偏侧压力。

④当线路位于有可能被淹没的河滩上或水库回水影响范围以内时,隧道洞口标高应在洪水位以上,并加上波浪的高度,以防洪水倒灌到隧道中去。

⑤为了保证洞口的稳定和安全,边坡及仰坡均不宜开挖过高,不使山体扰动太甚,也不使新开出的暴露面太大。

⑥若洞口附近遇有水沟或水渠横跨线路时,应慎重处理,当线路横沟进洞时,设置桥涵净空不宜太小,以免后患。

⑦若洞口前方岩壁陡立,基岩裸露,此时,最好不刷动原生坡面,不挖开山体。

⑧洞口以外应当留有生产活动的场所。

总起来说,选定隧道洞口位置时,首先要按照地质条件控制边坡和仰坡的高度和坡面长度,其次是避开不良地质区域和排水影响,最后才谈得到从经济方面进行比较。

3、为什么隧道锚喷支护采用柔性支护?隧道施工中采取哪些办法做到柔性支护?

①采用柔性支护一方面可支撑围岩,防止围岩产生有害变形;

②另一方面喷锚支护能够与围岩形成一个共同承载体,与围岩同时变形,从而有效发挥围岩自承能力。

隧道施工中采取以下方法:

③初期支护分次施作,喷射混凝土时采用分层喷射;

④在喷层中设置纵向变形缝

⑤通过监控量测调节仰拱封底时间和二次衬砌的施作时间

4、喷锚支护结构的局部稳定原理和整体稳定原理

局部稳定原理:洞室围岩被节理裂隙分割成块状体,其坍塌的形成往往是因为其中一块危石的掉落,引起邻近的块石相继裂开、错动、脱离,导致全局性的失稳、坍塌,发生恶性连锁反应。喷混凝土只要支护住最先掉落的危石,封闭加固附近的岩石,则洞室就能稳定。

整体稳定原理:喷混凝土层与围岩体表面紧密粘结、咬合、使洞室表面岩体形成较平顺的整体,依靠结合面处的抗拉、抗压、抗剪能力,与岩体密贴组成“组合结构”或“整体结构物”共同工作。

5、新奥法隧道施工应遵循的基本精神和原则

①岩体是隧道结构体系中的主要承载单元,在施工中必须充分保护岩体,尽量减少对岩体的扰动,避免过度破坏岩体的强度;

②为了充分发挥围岩的承载能力,应允许并控制岩体的变形;

③为了改善支护结构的受力性能,施工中应尽快使之闭合成为封闭的筒形结构;

④在施工的各个阶段,应进行现场量测监视,及时提出可靠的、数量足够的量测信息,并及时反馈用来指导施工和修改设计;

⑤为保证二次衬砌的质量和整体性,应采用先墙后拱的施工顺序;

⑥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必须建立设计---施工检测---地质预测---量测反馈---修正设计的一体化施工管理系统,以不断地提高和完善隧道施工技术。

上述新奥法的基本原则可扼要的概括为:“少扰动、早喷锚、勤量测、紧封闭”。

(完整版)名词解释(软件工程)

三、名词解释 1、软件:在计算机系统中,与硬件相互依存的逻辑部件,它由程序、数据及相关文档组成。 2、软件工程:是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学科。采用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来开发与维护软件,把经过时间考验而证明正确的管理技术和当前能够得到的最好的技术方法结合起来。 3、数据字典:是关于数据的信息的集合,也就是对数据流图中包含的所有元素的定义的集合。 4、模块化:是把程序划分成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完成一个子功能,把这些模块集总起来组成一个整体,可能完成指定的功能满足问题的需求。 5、类:对具有相同数据和相同操作的一组相似对象的定义。 6、软件危机: 是指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 7、软件维护:在软件已经交付使用之后,为了改正错误或满足新的需要而修改软件的过程. 8、继承:子类自动地共享基类中定义的数据和方法的机制. 9、投资回收期: 就是使累计的经济效果等于最初投资的需要的时间。 10、结构化分析方法:就是面向数据流自顶向下逐步求精进行需求分析的方法。 11、软件的生命周期:一个软件从定义、开发、使用和维护,直到最终被废弃所经历的一系列时期。 12、投资回收期:就是使累计的经济效果等于最初投资的需要的时间。 13、结构化分析方法:就是面向数据流自顶向下逐步求精进行需求分析的方法。 14、模块:数据说明、可执行语句等程序对象的集合,它是单独命名的而且可通过名字来访问。 15、宽度:是软件结构内同一个层次上的模块总数的最大值。 16、事务流:数据沿输入通路到达一个处理,这个处理根据输入数据的类型在若干个动作序列中选出一个来执行。这类数据流应该划分为一类特殊的数据流,称为事务流。 17、耦合:衡量不同模块彼此间互相依赖的紧密程度。 18、事件:是某个特定时刻所发生的事情,它是对引起对象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的现实世界中的事件的抽象。 19、函数重载:指在同一作用域内的若干个参数特征不同的函数可以使用相同的函数名字。 20、存根模块:用以模拟被测模块运行过程中所调用模块或是被测模块下层模块的替代程序。 21、变换流:信息沿输入通呼进入系统,同时由外部形式变换成内部形式,进入系统的信息通过变换中心,经加工处理以后再沿输出通路变换成外部形式离开软件系统,当数据流图具有这些特征时,这种信息流就叫变换流。 22、内聚:衡量一个模块内部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 23、扇出:是一个模块直接控制的模块数目。 24、多态性:子类对象可以像父类对象那样使用,同样的消息既可以发送给父类对象也可以发送给子类对象。

名词解释和简答

1.简述生态入侵的四个阶段。 ①入侵:生物离开原生存的生态系统到一个新的环境,绝大部分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②定居:生物到达入侵地区后,经过对当地生态条件的驯化,能够生长、发育并进行了繁殖,至少完成一个世代。 ③适应:入侵生物已在新地区繁殖了几代。由于人侵时间短,个体基数小,所以,种群数量增长不快,但每一代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都有所增强。 ④扩展:入侵生物已基本适应于新生态系统中生活,种群已发展到一定数量,具有合理年龄结构和性比,并且有快速增长和扩散的能力 2.简述三种年龄锥体的特征? ①增长型:幼年个体数量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正金字塔型。 ②稳定型:幼年、中年、老年个体数量大于相等;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保持不变。钟型。 ③下降型:1.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下降。壶型

3.简述三种存活曲线的特征,每种存活曲线至少列举一个物种。 ①Ⅰ型:幼年存活率高,大多数个体在老年时死亡。如人类、大熊猫、大角羊、山羊、华南虎等。 ②Ⅱ型:幼年、中年、老年个体死亡率相似。如小型哺乳动物、成鸟、水螅等。 ③Ⅲ型:幼年个体死亡率高,之后死亡率低。如鱼类、大多数无脊椎动物、牡蛎等 4.请问r- 与K-对策者的特征主要区别有哪些? 5.请问捕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有哪些? ①生物群落的能量由捕食作用得到传递; ②捕食者对被捕食者种群进行合理的调节; ③捕食者在被捕食者的进化中起着选择性作用。 6.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应用?

7.举例说明资源与条件有什么区别? 条件:有机体不能消耗也不能耗尽的生态因子,如对鱼类来说温度、酸度、太阳辐射是它的条件。 资源:有机体可以利用并可以耗尽的生态因子,如对植物来说光和无机营养物就是资源,对动物来说食物和空间就是资源。 资源与条件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有时因类群而异,如太阳辐射对昆虫来说是条件,但对植物来说就是资源;有时因时间与环境状况而异,同一因子既可以是资源,也可以作为条件,如在干旱季节,水分对植物来说是资源,而在雨季,特别是降大雨时,会将植物打倒或冲走,这是水分却变成了条件。 8.从生态学角度考虑,C3和C4植物有哪一些区别? C3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最初产物为三碳植物,碳吸收效率低,故叶子气孔开放时间长,失水多即水利用效率低,能量消耗低,一般生活在除热带和沙漠之外其他栖息地中。如小麦、水青冈。 C4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最初产物为四碳产物,碳吸收效率高,故叶子气候开放时间短,失水少及水利用效率高,但能量消耗高,一般生活热带和沙漠地带。如高粱、玉米。 9.三种演替模型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10.简述三种演替群落顶级学说。 单顶级学说:一个气候区只有一种顶极群落,究竟产生什么样的顶极群落,取决于当地的气候条件。 多顶级学说:任何一个地区的顶极群落可以有多个,如土壤顶级、地形顶级、火烧顶级、动物顶级 顶级-格局学说:环境条件存在梯度变化,顶极类型也是连续逐渐变化的。 11、种群的特征、参数有哪些?并分别加以简单描述。 ①种群的基本特征是种群密度或种群大小,描述种群数量的大小; ②影响种群密度的4个参数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死亡率,称为初级种群参数,出生率、迁入率表示种群的所得,死亡率、死亡率表示种群的损失,种群数量动态变动取决于这两组力量的对比。 ③除此之外,种群还有其他一些特征,如年龄结构、性比、种群增长率、种群空间分型等,

软件工程名词解释

1. 软件 软件是计算机系统中与硬件相互依存的部分,它是包括程序、数据及相关文档的完整集合。 2. 软件危机 软件危机是指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 3. 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是研究和应用如何以系统化的、规范的、可度量的方法去开发、运行和维护软件,即把工程化应用到软件上。 4. 软件生存周期 软件生存周期是指软件产品从考虑其概念开始到该软件产品交付使用,直至最终退役为止的整个过程,一般包括计划、分析、设计、实现、测试、集成、交付、维护等阶段。 5. 软件复用 软件复用就是利用某些已开发的、对建立新系统有用的软件元素来生成新的软件系统。 6. 质量 质量是产品或服务满足明确或隐含需求能力的特性和特征的集合。在合同环境下,需求是明确的;在其他环境下,隐含的需求需要识别和定义。 7. 质量策划 质量策划包括产品策划、管理和作业策划,以及质量计划的编制和质量改进的准备工作。 8. 质量改进 质量改进是以最求最高的效益和效率为目标的持续性活动。 9. 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对流程和产品的符合性的评估,独立分析不足并予以更正使得产品与需求相符。 10. 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是有计划的和系统性的活动,它对部件或产品满足确定的技术需求提供足够的信心。 11. 软件质量 软件质量是指明确声明的功能和性能需求、明确文档化的开发标准、以及专业人员开发的软件所具有的所有隐含特征都得到满足。 12. 正式技术复审 正式技术复审是一种由软件开发人员进行的软件质量保证活动,其目的是在软件的任何一种表示形式中发现功能、逻辑或实现的错误,验证经过复审的软件确实满足需求,保证软件符合预定义的标准,使软件按照一致的方式开发,使项目更易于管理。 13. ISO ISO是一个组织的英语简称,代表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即"国际标准化组织"。

民法名词解释汇总

民法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编民法总论 1.民法,是指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 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法及其经济基础的本 质和特征的集中体现,是高度抽象的、最一般的民事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准则。 3.自愿原则,法律确认民事主体得自由地基于 其意志去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 4.公平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应依据社会公认的 公平观念从事民事活动,以维持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均衡。 5.诚实信用原则,是市场经济活动中形成的, 要求人们在市场活动中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 6.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事法律规范调整所形 成的以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核心内容的社会关系。

7.绝对权,指其效力及于权利人之外一切人的 权利。 8.相对权,指效力及于特定人的权利。 9.支配权,权利主体可以直接对权利客体予以 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 10.请求权,指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 行为的权利。 11.抗辩权,指对抗请求权和否认他人的权利存 在的权利。 12.形成权,指权利人得以自己的意思而使法律 关系发生变化的权利。 13.既得权,指其实现条件已经完全具备,权利 人即可行使的权利。 14.期待权,指其实现条件尚未完全具备,权利 人尚不能行使,需要待一定条件具备时才可以行使的权利。 15.主权利,指两项相关联的权利中不依赖另一 权利而可独立存在的权利。 16.从权利,指两项相关联的的权利中依赖另一 权利的存在而存在的权利。

17.私力救济,指权利人自己采取各种合法手段 来保护其权利,包括自卫行为和自助行为。 18.公力救济,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时由国家机 关通过法定程序予以保护。 19.民事权利,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并受法律保 护的利益范围或者得为某种行为的以实现其利益的可能性。 20.民事义务,义务人在权利限定的范围内应为 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法律约束。21.民事责任,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而应承担 的法律后果。 22.民事法律事实,由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民事 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终止的客观现象。23.自然人,是基于出生而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 人。 24.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指自然人能以自己的 行为取得民事权利与负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25.民事责任能力,对民事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 任的能力。

文献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文献学 【名词解释】 1.《三体石经》 2.《穆天子传》 【老师笔记】“信史”,即可信的历史。《穆天子传》虽然影响很大,但传说的成分更多。因此,它不是信史。 【百度解释】记述周穆王事迹而带有虚构成分的传记作品。又名《周王传》﹑《周穆王游行记》,是西周的历史神话典籍之一。。作者不详。为晋咸宁五年(279)汲县民盗掘魏襄王墓所得竹书之一。共6卷。前5卷记周穆王驾八骏马西征之事﹔后1卷记穆王美人盛姬卒于途中而返葬事﹐别名《盛姬录》。后虽有人疑为伪书﹐但一般认为它是周穆王至魏襄王间的传闻记录。 西晋初年(太康二年),在今河南汲县发现一座战国时期魏国墓葬,出土一大批竹简,均为重要文化典籍,通称“汲冢竹书”,竹简长二尺四寸(古尺),每简四十字,用墨书写。其中有《穆天子传》﹑《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后合并为至今流传的《穆天子传》。由荀勖校订全书六卷。 3.善本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善本的完整定义: (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2)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者不在内)。 (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抄本。(8)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印刷水平的各种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9)明代印谱,清代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钤印本(有特色或有亲笔题记的)。 4.类书

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简答题(4个或者5个) 1.简述DHCP的工作原理。(两个老师都画了)那就是必考的咯1 答: (1) 发现DHCP服务器 (2)提供IP租用地址 (3)接受租约并确认 (4)确认租约 1.数据链路层的功能有哪些?(2个老师都画了)那就是必考的咯2 答: (1)成帧(2)差错控制(3)流量控制。 (4)链路管理(5) MAC传输(6)区别数据和控制信息(7)透明传输 1.CDMA的主要优缺点?(两个老师都画了)那就是必考的咯3 答:优点 (1)具有具有抗干扰、抗多径衰落的能力。 (2)系统容量大。 (3)CDMA系统具有软容量特性。 (4)不需要复杂的频率分配。 (5)CDMA系统具有软切换功能。 (6)具有保密性强等优点。 (7)设备简单,电路设计简单,电池利用时间也更长。 缺点: (1)占用频谱较宽。 (2)具有码分多址系统特有的多址干扰和远近效应。 1.画出01101100的曼彻斯特编码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两个老师都画了)那就是必考的咯(计算题或者应用题)

1.简述IP地址的分类及每类的特点。(了解,用于计算题) 答:根据网络号和主机号所占比特位数的不同,IP 地址可以分为A、B、C、D、E 五大类。 A 类IP 地址网络号占1 字节,主机号占3 字节,第1 个比特固定是0。 B 类IP 地址网络号占2 字节,主机号占2 字节,前两个比特固定是10。 C 类IP 地址网络号占3 字节,主机号占1字节,前三个比特固定是110。 A、B、C 类地址用来分配给主机和路由器。 2.试简述PPP协议的工作过程。(张福生,背一下吧) 答: (1)建立物理连接 (2)建立数据链路 (3)用户认证阶段 (4)进入网络层配置阶段,此时用IPCP协议 (5)数据传输阶段,此时用IP协议 (6)数据传输完毕后,用户断开网络连接 (7)断开数据链路 简述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区别。(张福生,背一下!) 答: 1、工作层次不同(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2、数据转发依赖的对象不同 3、路由器能够分割广播域,而交换机只能分割冲突域,不能分割广播域 4、路由器能够提供防火墙服务 简述PAP 协议与CHAP 协议的不同(王知非,不用怎么背,有个印象吧!) 答:PAP 和CHAP 都是用户认证协议。PAP 直接将用户名和密码发送到系统进行验证,安全性不好。CHAP 协议不直接发送用户名和密码,而是根据系统发来的Challenge 值,使用事先定义好的函数作用于Challenge 值和用户的口令,生成一个值,将这个值和用户名发送给系统。系统收到后,根据用户名查找到对应的口令,使用相同的函数对Challenge 值和查到的口令进行计算,如果结果和用户发来的值相同,那么就通过认证,否则认证失败。 简述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各自的特点。(张福生,简单了解下就可以) 答:在异步传输中,传输的单位是字节。对于每个要发送的字节,它的开始都要附加一个比特,这个比特称为起始位通常为0。同时这个字节的尾部还要加上一个比特,称为停止位通常为1。接收方检测到起始位后,就启动一个时钟,这个时钟会与发送方的时钟保持同步,并开始接收比特,当收完一个字节后,接收方就等待停止位到达。检测到停止位后,接收方就停止接收数据,直到检测到下一个起始位。 在同步传输中,传输的单位称为帧。一个帧可以包含多个字节,字节和字节之间没有间隙,收发双方传递的就是不间断的0、1 比特流。在每一帧的首尾会有特殊的比特组合作为标志,表示帧的开始和结束。开始标志不仅能够通知接收方帧已到达,它同时还能让接收方的采样速度和比特的到达速度保持一致,使收发双方进入同步。同步传输速度快,效率高,不仅要求建立帧同步,在一个帧内的每一个比特也都要求同步,要求比较高。

软件工程复习题名词解释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PD Powerdesigner是面向数据分析、对象分析、对象设计和实现,集成UML 和数据建模的CASE工具。 2.等价类划分法 等价类划分法是黑盒法设计方案的一种。它把所有可能的输入数据划分成有限个等价类,用每个等价类中的一个典型值作为测试数据。 3.模块 模块是能够单独命名,能独立地完成一定功能,由边界元素限定的程序 元素的序列。 4.流程图 流程图是历史最悠久、使用最广泛的描述软件设计的方法,能直观地描 述过程的控制流程,便于初学者掌握。 5.数据字典 数据字典是分析模型中出现的所有名字的一个集合,还包括有关命名实 体的描述。如何名字是一个复合对象。它还应有对其组成部分的描述。 6.对象 对象视作一个融合了数据及在其上操作的行为的统一的软件组件。 7.软件 软件是计算机系统中与硬件相对应的另一部分,包括一系列程序、数据及其相关文档的集合。 8.DOM Document Object Model,文档对象模型可以以一种独立于平台和语言的方式访问和修改一个文档的内容和结构。 9.MVC Model View Controller,MVC是一个软件设计模式,它强制性的使应用程序的输入、处理和输出分开。使用MVC应用程序被分成三个核心部件:模型、视图、控制器。它们各自处理自己的任务。 10.UML 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是一种描述、构造、可视化和文档化的软件建模语言。 11.ERD Entity-Relation Diagram实体关系图,实体关系模型描述数据实体、关联以及实体属性。该模型用实体关系图描述显示世界中的实体,而不涉及实体在系统中的实现方法。 12.Servlet Servlet是一种服务器端的Java应用程序,具有独立于平台和协议的特性,可以生成动态的Web页面。 13.BOM BrowserObjectModel浏览器对象模型,研发者通过使用BOM,可移动窗口、更改状态栏文本、执行其它不与页面内容发生直接联系的操作。 14.MDA Model Driven Architecture模型驱动架构,MDA提供了一种途径(通过相关的工具)来规范化一个平台独立的系统、规范化平台、为系

民法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编民法总论 1.民法,是指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 规范的总和。 2.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法及其经济基础的本质和特征的集中体现,是高度抽象的、最一 般的民事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准则。 3.自愿原则,法律确认民事主体得自由地基于其意志去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 4.公平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应依据社会公认的公平观念从事民事活动,以维持当事人之间 的利益均衡。 5.诚实信用原则,是市场经济活动中形成的,要求人们在市场活动中讲究信用、恪守诺言、 诚实不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 6.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事法律规范调整所形成的以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核心内容的社 会关系。 7.绝对权,指其效力及于权利人之外一切人的权利。 8.相对权,指效力及于特定人的权利。 9.支配权,权利主体可以直接对权利客体予以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 10.请求权,指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11.抗辩权,指对抗请求权和否认他人的权利存在的权利。 12.形成权,指权利人得以自己的意思而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化的权利。 13.既得权,指其实现条件已经完全具备,权利人即可行使的权利。 14.期待权,指其实现条件尚未完全具备,权利人尚不能行使,需要待一定条件具备时才可 以行使的权利。 15.主权利,指两项相关联的权利中不依赖另一权利而可独立存在的权利。 16.从权利,指两项相关联的的权利中依赖另一权利的存在而存在的权利。 17.私力救济,指权利人自己采取各种合法手段来保护其权利,包括自卫行为和自助行为。 18.公力救济,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时由国家机关通过法定程序予以保护。 19.民事权利,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并受法律保护的利益范围或者得为某种行为的以实现其 利益的可能性。 20.民事义务,义务人在权利限定的范围内应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法律约束。 21.民事责任,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名词解释 1.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2.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3.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4.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5.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6.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7.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8.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9.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0.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 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1.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 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2.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3.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4.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15.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16.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 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17.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 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18.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19.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 情危重。 20.染苔——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颜色。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 临床意义。 21.镜面舌——全舌之苔退去,舌面光洁如镜者,多因胃气匮乏,胃阴枯涸。 22.有根苔——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似从舌体长出来的。 23.呃逆——有气上逆于咽喉而出,发出一种不由自主的冲激声音,声短而频, 由胃气上逆所致。 24.六阳脉——凡两手寸关尺六脉常洪大等同,而无病象者。 25.相兼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一脉相兼组合而成的脉象,又称复合脉。 26.脉症顺逆——临床上以脉与症相应或不相应,以辨别疾病之顺逆。 27.举按寻——是切脉的指力轻重,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 委曲求之曰寻。 28.症——疾病所反映的单个症状、体征,是机体病变的客观表现。 29.病——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规律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0.证——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1.辨证——在中医诊断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四诊资料,辨别疾病证的过程。 32.里邪出表——先有里证,继而汗出,或疹 透露,是病邪由里达表的现象。 33.热证——感受热邪,或阴虚阳亢,致使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 热特点的证候。 34.寒热错杂——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既有寒证,又有热证表现的证候。

软件工程名词解释汇总

软件危机 .指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 纯收入. 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系统的累计经济效益(折合成现在值)与投资之差。 模块.是数据说明、可执行语句等程序对象的集合。 原型.是使用样机,使用户通过实践获得对未来系统的的概念,可以更准确提出要求。 BROOKS定律向一个已经延晚的项目追加开发人员,可能使它完成的更晚 数据字典。是关于数据信息的集合。描述数据流图的数据存储、数据加工(最底层加工)和数据流。PDL。是使用样机,使用户通过实践获得对未来系统的的概念,可以更准确提出要求 模块独立性:指每个模块只完成系统要求的独立的子功能(即:功能单一),并且与其他模块的联系最少且接口简单(比如:只有一个接口)。 软件复用:将已有软件的各种有关知识用于建立新的软件,以缩减软件开发和维护的花费。 内聚:一个模块内部各成分之间相关联程度的度量 测试用例:为某个特殊目标而编制的一组测试输入、执行条件以及预期结果,以便测试某个程序路径或核实是否满足某个特定需求 软件生存周期模型:描述软件开发过程中各种活动如何执行的模型 信息隐蔽:将每个程序的成分隐蔽或封装在一个单一的设计模块中,定义每一个模块时尽可能少地显露其内部的处理 McCabe度量法:由Thomas McCabe提出的一种基于程序控制流的复杂性度量方法 动态模型:用于描述系统的过程和行为 软件维护:在软件运行或维护阶段对软件产品所进行的修改. CMM:软件过程能力成熟度模型 软件调试:软件测试成功后,根据错误迹象确定错误的原因和准确位置,并加以改正。 耦合:块间联系,软件系统结构中各模块间相互联系紧密程度的一种度量 配置管理:一种标识、组织和控制修改的技术,应用于整个软件工程过程 软件项目计划:一个软件项目进入系统实施的启动阶段 JSP方法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其定义了一组以数据结构为指导的映射过程,它根据输入,输出的数据结构,按一定的规则映射成软件的过程描述,即程序结构。 多态性指相同的操作或函数、过程可作用于多种类型的对象上并获得不同结果。或(不同的对象,收到同一消息可以产生不同的结果。) 经济可行性进行开发成本的估算以及了解取得效益的评估,确定要开发的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开发。社会可行性要开发的项目是否存在任何侵犯、妨碍等责任问题,要开发项目目的运行方式在用户组织内是否行得通,现有管理制度、人员素质、操作方式是否可行。 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期就是使累计的经济效益等于最初的投资费用所需的时间。 对应关系即有直接因果关系在程序中可以同时处理。 结构冲突输入数据与输出数据结构找不到对应关系的情况,称为结构冲突。 白盒法该方法把测试对象看作一个打开的盒子,测试人员须了解程序的内部结构和处理过程,以检查处理过程的细节为基础,对程序中尽可能多的逻辑路径进行测试,检查内部控制结构和数据结构是否有错,实际的运行状态与预期的状态是否一致。白盒法也不可能进行穷举测试。 类具有相同或相似性质的对象的抽象就是类。 信息隐蔽指在设计和确定模块时,使得一个模块内包含的信息(过程或数据),对于不需要这些信息的其它模块来说,是不能访问的。 路径覆盖指设计足够的测试用例,覆盖被测程序中所有可能的路径。 软件工程是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学科。采用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来开发与维护软件,把经过时间考验而证明正确的管理技术和当前能够得到的最好的技术方法结合起来,这就是软件工程。

民法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民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民法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的总称。 2、财产 人们通常说的财产是指土地、房屋、物资等物质财富和金钱的总称。民法上讲的财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财产是指有关金钱(即能用金钱表示或者能用金钱衡量的价值)的权利的总和。广义的财产是指财产权利与财产义务(债务)的总和,可称为总财产。 3、公序良俗原则 是指民事行为不得违反公共秩序或者善良风俗。(公序良俗原则是维护国家和社会利益的需要,是约束民事行为的最低要求,是当事人行为自主的底线,不可逾越。) 4、公共秩序 是指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要的一般秩序。 5、善良风俗 是指社会存在及其发展中所必要的一般道德。 6、民事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有广狭二义,广义的民事法律关系是指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而形成的具有法律意义的社会关系;狭义的民事关系是指现实生活中形成的以民事权利和民事意义为基本容的社会关系。

7、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简称民事主体,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法律权利、负有民事法律义务和承当民事法律责任的人。 8、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是指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所有发生的事物。 9、民事法律事实 是指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别更或者消灭的客观现象。 10、行为 行为是指人有意识的活动。认得行为是人有意识的身体动、静。“动”为作为,“静”为不作为,总称为行为。 11、事实行为 是指行为人没有产生一定法律民事后果的意思表示,根据法律规定发生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12、非行为事实 是指行为以外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或消灭的事实,学理上又称为自然事实。 13、事件 是指某种客观现象的发生。 14、状态 某种客观现象的持续。 15、民事权利 民事权利是民事主体实现其特定利益的法律手段。

名词解释 简答题 论述题答案

1.公司战略 又称总体战略,是一个企业的整体战略总纲,是企业最高管理层指导和控制企业一切行为的最高行动纲领 2.战略群体 是指产业内执行相同或类似战略,并具有类似战略特性的一组企业。 3.企业使命 是指管理者为企业确定的较长时期的生产经营的总方向、总目的、总特征和总的指导思想 4.战略联盟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一定目的通过一定方式组成的网络式联合体5.重点集中战略 称为聚焦战略,是指企业或事业部的经营活动集中于某一特定的购买集团、产品线的某一部分或某一地域市场的一种战略 6、新兴行业 是指由于技术创新的结果,或新的消费需要的推动,或其他经济、技术因素的变化使某种新产品或新的服务成为一种现实的发展机会,从而新形成或重新形成一个行业 7. 进入壁垒 是指要进入一个产业需要克服的障碍和付出的代价 8. 企业愿景 是企业领导者对企业前景和发展方向的一种高度概括。 是一个企业的领导用以统一每个企业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的有力武器。它由企业的核心理念和未来的展望两部分所组成 9. 生产战略 是企业在生产的成本、质量、流程等方面建立和发展相对竞争优势的基本途径,规定企业生产制造和采购部门的工作方向,为实现企业总体战略服务。 10. 相关多元化 又称为同心多元化,是指虽然企业发展的业务具有新的特征,但它与企业的现有业务具有战略上的适应性,它们在技术、工艺、销售渠道、产品等方面具有共同

的或是相近的特点。 11. 成本领先战略 也称为低成本战略,是指企业通过有效途径降低成本,使企业的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甚至是同行业中最低的成本,从而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13、战略控制 是指将预定的战略目标与实际效果进行比较,检测偏差程度,评价其是否符合与其目标要求,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借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动态调节过程。14.退出壁垒 是指企业在退出某个产业时要克服的障碍和付出的代价 15.财务战略财务战略 就是根据公司战略、竞争战略和其他职能战略的要求,对企业资金进行筹集、运用、分配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方略 16.不相关多元化 又称为集团多元化,即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其他行业的业务,或者在其他行业投资,把业务领域拓展到其它行业中去,新产品、新业务与企业现有的业务、技术、市场毫无关系 17.差异化战略 是指为使企业产品与竞争对手产品有明显的区别,形成与众不同的特点而采取的一种战略。这种战略的核心是取得某种对顾客有价值的独特性 18. 差异化战略 是指为使企业产品与竞争对手产品有明显的区别,形成与众不同的特点而采取的一种战略。 19.规模经济 是指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事实。规模经济是由于一定的产量范围内,固定成本可以认为变化不大,那么新增的产品就可以分担更多的固定成本,从而使总成本下降。 20.战略群体 战略群体是指产业内执行相同或类似战略,并具有类似战略特性的一组企业。21.市场渗透

名词解释及简答

1、劳动生产率: 答:制造单件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2、常值系统误差: 答:在顺序加工一批工件中,其加工误差的大小和方向都保持不变,称为。 3、强迫振动: 答:在外界周期性干扰力的作用下,工艺系统被迫产生的振动。 4、表面残余应力: 答:切削过程中金属材料的表层组织发生形状变化和组织变化时,在表层金属与基体材料交界处将会产生相互平衡的弹性力,该应力就是表面残余应力。 5、安装: 答:对工件进行定位、夹紧的过程。 6、欠定位: 答:根据工件的加工要求,应该限制的自由度没有完全被限制的定位。 7、装配尺寸链: 答:产品或部件在装配过程中,由相关零件的尺寸或位置关系所组成的封闭的尺寸系统。 8、柔性制造系统(FMS): 答:是适应多品种,中、小批量机械生产方式的、由计算机控制的、以数控机床设备为基础和以物料存储系统连成的自动加工系统。 9、光整加工: 答:是用于精密零件上公差等级IT5以上或表面粗糙度低于Ra0.5um的加工表面的加工。 10、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答:采用机械加工的方法,直接改变毛坯形状、尺寸和表面质量使其成为零件的过程。 11、工序 答: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点或一台机床上,对同一个或几个零件进行加工所连续完成的那部分工艺过程。 12、生产过程 答:将原材料转变为成品的所有劳动过程。 13、原理误差 答:加工中采用了近似的加工运动、近似的刀具轮廓和近似的加工方法而产生的原始误差。 14、工艺能力系数 答:C P=T/6σT为工件公差6σ为一批工件尺寸分散范围 15、定位 答:使工件在机床中占有正确的位置。 16、时间定额: 答: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制订出来的完成单件产品或某项工作(如一个工序)所必须消耗的时间。 18、完全互换法: 答:就是在机器的装配中,每个待装配的零件不经挑选、修配和调整就能达到装配精度要求的一种装配方法。 19、过定位: 答:夹具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定位元件,重复限制工件上的同一个或几个自由度的现象。

软件工程名词解释

Adaptive maintenance适应性维护:为使软件产品在新的环境下仍能使用而进行的维护, 称为适应性维护。 Data flow diagram数据流图:描述系统中数据流程的图形工具,它标识了一个系统的逻辑输入和逻辑输出,以及把逻辑输入转换为逻辑输出的加工过程。 baseline基线:它提供一个正式标准,随后的工作基于此标准,并且只有经过授权后才能 变更这个标准。建立一个初始基线后,以后每次对其进行的变更都将记录为一个差值,直到建成下一个基线。 Big-bang testing一次性组装测试:也叫集成测试,是单元测试的扩展,最简单的形式是 两个已经测试过的单元组成一个整体,并且测试他们的接口。 Black box黑盒:是对一个项目组建造的软件的修改标识,组织和控制的技术,其目标是 通过最大限度的减少错误,来最大限度提高生产率。 白盒测试:也称结构测试或透明盒测试,测试应用程序的内部结构或运作,而不是测试应用程序的功能。 Software configuration item软件配置项:软件生存周期各个阶段活动的产物经审批后即可称之为软件配置项。为了配置管理而作为单独实体处理的一个工作产品或软件。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配置管理,配置管理是对软件产品及其开发过程和生命周期进行控制、规范的一系列措施。 Corrective maintenance 改正性维护:在软件交付运行以后,由于开发阶段测试工作的 不彻底,不完全,一些隐藏的软件错误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逐步暴露出来,通常把发现和改正这类错误的过程叫做改正性维护。 Coupling 耦合:何亮不同模块之间接口的相对独立性。 Integration testing集成测试:在单元测试的基础上,将所有模块按照概要设计组装成为子系统或系统进行测试

民法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之间、法人之间以及自然人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民法的渊源,即民事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民法的渊源包括制定法、判例法、习惯以及法理。 3、民法基本原则,是指民事立法、民事司法与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 4、民事法律关系是基于民事法律事实,由民法规范调整而形成的以民事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5、民事法律事实,是指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 6、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7、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能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 8、监护是对未成年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一种民事法律制度。 9、宣告失踪是指自然人离开自己的住所,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其为失踪人的法律制度。 10、宣告死亡是指自然人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宣告其死亡的法律制度。 11、自然人的住所,是指自然人生活和进行民事活动的中心处所。 12、自然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依法经核准登记,从事工商业经营的,为个体工商户。 13、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承包合同规定从事商品经营的,为农村承包经营户。 14、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15、法定代表人是指依照法律或法人章程的规定,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 16、合伙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订立合伙合同,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营利性组织. 17、民法上的物,作为民事权利客体之一,是指:存在于人身之外,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而又能为人所实际控制或支配的物质客体。 18、民事权利,是指民事主体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依法为某种行为的可能性。 19、抗辩权,是指对抗他人行使权利的权利。 20、形成权,是指权利人依自己单方的意思表示,使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权利。 21、形成之诉:请求人民法院通过判决变更现有的某种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形成某种新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诉讼。 22、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实施的,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旨在发生一定民法上效果的行为. 23、民事法律行为的有(生)效要件,是指已经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能够按照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法律效果所应当具备的法定条件。 24、民事法律行为的一般成立要件,是指一切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所必不可少的共同要件。 25、意思表示,是指民事主体向外部表明意欲发生一定的民法上法律效果的行为。 26、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效力的开始或终止取决于将来不确定事实的发生或不发生的民事法律行为。 27、解除条件又称消灭条件,是指民事法律行为中所确定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在所附条件成就时失去法律效力。 生效条件又称延缓条件,是指民事法律行为中所确定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要在所附条件成

金融学名词解释题和简答论述题

金融学名词解释题和简 答论述题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金融学名词解释题和简答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 1.一级市场:又称初级市场或发行市场,是发行金融工具融通资金的市场。 2.二级市场:证券交易市场也称证券流通市场、二级市场、次级市场,是指对已经发行的证券进行买卖、转让和流通的市场。 3.同业拆借:同业拆借是指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之间为了调剂资金余缺,利用资金金融通过过程的时间差、空间差、行际差来调剂资金而进行的短期借贷。也可称之为是金融机构之间以货币借贷方式进行的短期融资活动。 4.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护政策目标。 5.衍生工具:金融衍生工具是由另一种证券(股票、债券、货币或者商品)构成或衍生而来的交易。 6.远期:远期合约是合约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约定的价格买卖约定数量的相关资产。 7.期货:期货合约是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日期按约定价格和数量交割某种金融资产的标准化协议。

8.期权:即选择权,是在未来某一时间行使,故称为“期权”。金融期权合约指期权的购买者在规定时间或规定期限内按约定价格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的某种金融工具的权利的合约。 9.互换:互换合约是指双方或多方根据事先达成的条件在未来交换现金流的协议。 10.贴现:贴现是指持票人将未到期的已承兑汇票以贴付利息为代价转让给银行的行为。 11.回购:回购,又称补偿贸易,是证券的卖方在出售证券时向证券的买方承诺在指定日期以约定价格再购回证券的协议。 12.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调节货币供应量。 13.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一种“事前”的管理,即属于投资决策的环节。 14.表外业务:表外业务是指凡未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业务。(补充:广义的表外业务既包括传统的中间业务,又包括金融创新中产生的一些有风险的业务。通常提及的表外业务专指后一类,属狭义表外业务。) 15.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 16.金融基础设施:狭义的金融基础设施主要是指中央银行为主体的支付清算体系;广义的金融基础设施还包括确保金融市场有效运行的法律程

统计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

名词解释 一、分类数据(categorical data )是只能归于某一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它是对事物进行分类的结果,数据表现为类别,使用文字来表述的。 二、顺序数据(ran k data )是只能归于某一有序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 三、数值型数据(metric data )是按数字尺度测量的观察值,其结果表现为具体的数值。 四、系统抽样(systematic sampling )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抽样单位)按一定顺序排列,在规定的范围内随机的抽取一个单位作为初始单位,然后按事先规定好的规则确定其他样本单位,这种抽样方法被称为系统抽样。 五、非概率抽样(non-probability sampling )是相对于概率抽样而言的,指抽取样本时不是依据随机原则,而是根据研究目的对数据的要求,采取某种方式从总体中抽出部分单位对其实施调查。 六、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 )是由于抽样的随机性引起的样本结果与总体真值之间的误差。 七、四分位数(quartile)也称四分位点,他是一组数据排序后处于25%和75%位置上的值。四分位数是通过3个点将全部数据等分为4部分,其中每部分包括25%的数据。 八、离散系数也成为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它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相应的平均数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s s v x = 离散系数是测度数据离散程度的相对统计量,主要是用于比较不同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离散系数大,说明数据的离散程度也大;离散系数小,说明数据的离散程度也小。 九、泊松分布(Poisson distribution )是用来描述在一指定时间范围内或在指定的面积或体积之内某一事件出现的次数的分布。 十、中心极限定理(central limit theorem ):设从均值μ、2σ(有限)的任意一个总体中抽取样本量为n 的样本,当n 充分大时,样本均值X 的抽样分布近似服从均值为μ、方差2σ/n 的正态分布。 十一、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在区间估计中,有样本统计量所构造的总体参数的估计区间称为置信区间,其中区间的最小值称为置信上限。 十二、显著性水平(significant level)是一个统计专有名词,在假设检验中,它的含义是当原假设正确时却被拒绝的概率或风险,其实这就是前面所说假设检验中犯弃真错误的概率,它是由人们根据检验的要求确定的,通常取0.05α=或0.01α=,这表明,当做出接受原假设的决定时,其正确的概率为95%或99%。 十三、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 A )就是通过检验各总体的均值是否相等来判断分类型自变量对数值型因变量是否有显著影响。 十四、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 )是根据样本数据计算的度量两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强度的统计量。 十五、回归模型(regression model )对于具有线性关系的两个变量,可以用一个线性方程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描述因变量y 如何依赖于自变量x 和误差项ε的方程称为回归模型。 十六、点估计 利用估计的回归方程,对于x 的一个特定值0x ,求出y 的一个估计值就是点估计。点估计可分为两种:一是平均值的点估计;二是个别值的点估计。 十七、时间序列(time series )是同一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相继观察值排列而成的序列。 十八、指数平滑法(exponential smoothing )是通过对过去的观察值加权平均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使t+1期的预测值等于t 期的实际观察值与t 期的预测值的加权平均值。 十九、指数,或称统计指数,是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变化的一种重要统计方法。指数是测定多项内容数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这个概念中包含两个重点:第一个要点是指数的实质是测定多项内容;指数概念的第二个要点是其表现形式为动态相对数,既然是动态相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