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人性的东西

所有的人性的东西
所有的人性的东西

第3章

所有的“人性的东西”

AI成“神”之日:人工智能的终极演变

AI和人的差异

AI会越来越接近人类,但最终和人类完全不是一类

在谈论起AI或“有头有脑,有手有脚”的机器人的时候,有人一定会说:“无论是AI也好,是机器人也好,总归是人造出来的。我不知道什么技术奇点之类的东西,即便到达技术奇点,人造的东西也不可能和人处于同一个水平。”

确实如此,“无限地接近(人)”意味着“有一个不可能超越的”境界。

“AI当然和人是不一样的存在,因此才能体现其价值”,如果这么去思考,那么“AI和最后留下来的人的差别是什么呢”“AI和最后应该留下来的人的差别又是什么呢”,这些问题值得透彻思考。

人到底是什么?在前面我们介绍过“人只是自然界中最为弱小的一根苇草而已,但却是能够思考的苇草”“我思故我在”等哲学家的名言,如这些哲学家所说,人是会思考的动物!

074

第3章 所有的“人性的东西”

但是,“思考”是什么呢?可以这样解释,“思考”是人脑具备的记忆内存和逻辑a推理系统的一种活动方式。有趣的是,AI可以复制这样的活动,之前也谈过AI的这种复制的效率非常高。

因此,AI或许不仅可以接触到人的本质—“哲学思考”,而且我认为AI在“哲学思考”上很快也会有所建树。

除“思考”以外,脑袋里所发生的事

人和AI不同的地方,我认为还在于“思考以外的事情”。

是人,总有“漂亮”“舒适”“美味”“疼痛”这样的“感觉”,还有像“快乐”“奇怪”“痛苦”“悲哀”“生气”“奇妙”“可爱”“可怕”这样“感性”的东西,这些都是逻辑和内存(记忆)混合作用的产物。

现实中,在谈到机器人和AI的时候,人们一定会说:“机器人是没有感情的,机器人的判断是冷酷的,是不受感情左右的!”极端地说,如果说“人性的本质”集中在“灵魂”,那么“机器人是没有灵魂的”!

是的,“灵魂是什么”这确实是一个单刀直入的问题。“灵魂”不只包含了“感觉”“感情”,还包含“意志”“信念”等内涵。现在看来,“机器人、AI里面好像还没有这样的含义”。

有的说法认为,人一死,“灵魂”就从“肉体”上分离出去了,换一句话说就是,“肉体死了,灵魂还在”。当然,这个说法正确与否,现在没有谁知道。这是因为,现实中,活着的人一次还没有死过(死了

a 在IT领域里,常常会用到逻辑这样的词汇,这里的意思比较广义,是指“逻辑性的数字处理系统的总称”,除了1和0这样的“二值逻辑”处理以外,还包含“多值”处理系统。

075

AI成“神”之日:人工智能的终极演变

的人再也没法活在世上)。

也许我们读过类似这样的诗词:“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人在用死和活这种看来矛盾的说法来比喻人的情操、道德,或对现实的一些观点等。我想诗人可能也在延伸“灵魂”和“肉体”的关系吧。

经常有人拿“临死体验”来说“有人看到过死后的世界如何如何”。我本人对这样的说法实在不敢恭维,因为科学上讲不通。

但是,我在本书前面的章节里确实提到过“如果把人脑放在培养液里面,持续供给氧气和营养,即便没有身体,人还可以一直活下去”。感觉好像和“从肉体分离出去的灵魂”有点像,但是我觉得从科学上看,也不是什么神秘学。

所谓的“临死体验”,应该和在特殊情况下发生的一种“幻觉”类似,虽然肉体活动暂时停止了,但是人脑“梦见”了一些东西而已。其实可以理解成被一些“伪信号”(和管辖我们的五官信号无关)刺激,促使“内存记忆和逻辑系统的活动”。因为有内存记忆的参与,所以会“梦见”“生死界河的三途河(出自《金光明经》)”“花草树木”甚至“已经过世的人的容貌”。

暧昧的“灵魂”分界线

我们在思考“灵魂到底是什么”的时候,有一点是不能忘掉的,那就是“人以外的动物有没有灵魂呢”。也许大多数人会说:“人以外的动物是没有灵魂的,这也是人和其他动物本质的不同!”

某位学者说过这样的话:“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当大脑的构造达到076

第3章 所有的“人性的东西”

一定水平后,就宿有灵魂了。”我认为这种说法比较粗暴,但是如果说成“大脑在达到一定水平后所获得的功能,为了方便叫作‘灵魂’”,我倒不是特别反对。

重要的是,如何界定大脑的功能到了“一定的水平”?(到了一定水平,经过质的飞跃后,就达到天和地的差别。)假如到一定的水平后,为了方便,即便叫作“灵魂”,其分界线到底是什么,还是比较暧昧的。

例如,拿“感觉”来说,任何动物都有“感觉”,并且和仅有的一点内存记忆和逻辑思维组合作用,产生了“意思”,并付诸行动。

猴子通过眼睛看到树上的果子,这时猴子通过记忆挖掘出一种“感觉(视觉)”,也就是“这种果子非常好吃(味觉)”,产生了“爬上树去摘果子”这一种行动的“意志”。还有老鼠看到猫头鹰就马上钻进洞穴里,羚羊看到狮子就奔跑这样的现象,虽可以单纯地说是“本能”,其实究其本质和前面猴子摘果子是一样的。

反之,有的人脑天生就有缺陷,或者由于后天的事故造成脑损伤而导致脑功能障碍或功能不健全等,即便是看同一个东西,有人会有“震撼灵魂”的感动,也有人会有“好漂亮啊”的感受,或者也有人什么感觉都没有,当然也有人有“厌烦”的心理。究其本质,我想这个问题,不是1和0的问题,也不是优和劣的问题,其实是“脑活动的复杂程度”和“这种活动(受到刺激的强弱程度)”的差异而已。因此,我不赞成轻易使用“灵魂”这样的词汇。

必要的“本质讨论”

我们再次回到“AI和人的差别”这个问题上。

077

AI成“神”之日:人工智能的终极演变

先来想想这个问题:“在到达技术奇点以后,AI所持有内存的记忆和逻辑,其覆盖范围和人类完全一样,而其综合能力凌驾于人类大脑的能力水平”。

另外,如果你认为“AI也可以模拟人的感觉”,那么AI和人类的差异就会变得非常小。

也许有人会这样想:“AI和人的差异比想象的要小,但是毕竟还是有差异的。”但是,如果有人有期望,也不是不可以认为:“AI和人几乎没有差别。”就这个问题,在这里先不急于得出结论,接下来慢慢思考这个问题。

就我本人的观点而言,之前也讲述过“从人的功能上来说,和将来的AI相比,本质上可以说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就“你”“我”这些个体本身来说,和AI的差异,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

或许,大家会觉得非常难懂,其实这是从哲学的角度把“主观”和“客观”分离开的一种意见。后面的内容中会具体论述。

再进一步,有人会强调:“只要是人在制造AI,那么一开始就应该使其和人本质不同。”如果把AI做成和人一样,那么AI是无法拯救人类的。

什么是“爱”?什么是“恨”?

人有各种各样的感情,以极其激烈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要数“爱恨”了,也就是“爱”的感情和“恨”的感情。接下来先看看“爱”和

078

第3章 所有的“人性的东西”

“恨”是怎么回事。

父母和孩子的爱,家族的爱,男女之间的爱

“爱”,如果用一句话来说,或许可以这么说:“爱是为了对方而牺牲自己的一种心情。”“爱”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在此不一一展开,只就“四种爱的形式”作讨论。

第一种:父母和孩子的爱。

第二种:男女之间的爱(恋爱)。

第三种:对祖国、故乡、同胞的爱,为了共同目的一起战斗的伙伴的连带感。

第四种:对旁人的同情心。

“父母和孩子的爱”,基本上是一种本能的东西,比较好理解。近年来变得比较有意思的是,人们认为女性比男性对自己的孩子的爱更加浓密。或许可以解释成由于小孩在母亲肚子里待过一段时间,母子之间有过一段密切接触的缘故,这在许多哺乳类动物中有类似倾向。

家族之间的爱是上述类型派生出来的。而兄弟间、姐妹间有深厚感情,与其说是血缘的连带,不如说是常年生活在一起的缘故,其实和后面的“同胞之间的爱”比较相近。

再看“男女之间的爱(恋爱)”(其他动物有不同的表现),本来可以说是由于为了“种的延续”而由“生殖本能(性欲)”派生出来的一种感情。

简单来说,如果换成其他动物,强壮的、力气大的雄性(或者被雌性许可的雄性)经过战斗达到“种的延续”的“生殖本能(性欲)”目

079

AI成“神”之日:人工智能的终极演变

的,而输了的则怏怏离去。但是换成人,就会加入许多复杂的感情色彩,例如无数以恋爱为主题的小说、诗歌a。

“恋爱感情”到底是因何而起,在此无法简单分析出来。我认为基本上应该是基于“无意识的一种伴随性行为快乐的预感”这么一个事实,当然这不是很全面的。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可能是对“别人的心”的一种好奇和控制欲望。大多数人在有了这种好奇和欲望后,越是得不到满足,其感情会变得越强烈。如果存在竞争对手,还可能变成“嫉妒心理”。有时候强烈的欲望和嫉妒心理还会融为一体,互相作用,愈发使其高涨。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温柔,温馨”,我们会在后面讲述。

作家阿尔伯特·加缪的以“无法理喻”为主题的小说《异邦人》里是这么描述的:“爱就是‘欲望’‘温馨’和‘理性,理解’的混合物”。

归属意识,忠诚心,连带感

第三种是“对祖国、故乡、同胞的爱,为了共同的目的一起战斗的伙伴的连带感”的爱。人类会对“自己所属的群体”有一种强烈的感情,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归属意识”“忠诚心”“连带感”更贴切一些。如果把“为了对方而牺牲自己的这种心情”定义成“爱”,确实这种心情才是真正的“爱”。

当一个群体和另外的群体竞争甚至战斗的时候,如果这个群体的成

a AI可以把世界上所有的恋爱小说、电影、诗歌等和恋爱主题相关的事物全部记住,抽出共同点并加以归类,便大致能够理解人类的恋爱是怎么回事。如果是这样的,或许AI可以写出感人的恋爱抒情小说。

080

第3章 所有的“人性的东西”

员都有强烈的集体精神,每个成员都拥有“为了这个群体而牺牲自己”的气魄,这个群体就变得有利。

所以,自古以来,群体的领导者往往在这上面下功夫,例如激起人们的“民族热情”“爱国热情”等,为此,本来只不过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的扩大形式,有时候会凌驾于一切,而变得越发强烈。

“同一个故乡的”“在同一条战壕里战斗过的”等都是体现强劲的“连带感(或叫一体感)”的重要因素,但光这点还不够,在此之上,还需要加上“思想信仰的一致”,而且这个“思想信仰的一致”是极为重要的。当然“信仰同一种宗教”无疑也是其中之一。

在中国的古代,人们用几个字来表达为人最重要的东西:仁、智、勇、信、义、忠、孝。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几个字的含义。

“仁”意味着统治者对被统治者所持有的“人间的爱”和“宽容之心”,与之相对的“忠”则意味着下属对国家、君主所持有的“真心”,这里说的“对所属的群体的忠诚心和集体感”就相当于“忠”。

古代的中国人受孔孟之道的深刻影响,因此中国人对“忠孝”“信义”等持有特别的感受。

慈爱,同情之心

第四种是“对旁人的同情之心”。这里的对象既不是父母孩子,也不是恋人,也不是属于同一群体的个体,也没有一致的思想信仰,唯一的一个共通点就是“一样都是人”。对素不相识的人有一种“同情之心”也就是“爱心”,这种“爱心”也被叫作“博爱”或“博爱之心”。如果说这是“至高无上的爱的形式”,我也只能点头认可。在基

081

AI成“神”之日:人工智能的终极演变

督教里最重视的“爱”,孔子认为最高的“仁”,还有佛教里面的“慈悲”,都和这种“博爱”很相近。

其实,不用说得这么烦琐,我想这种“博爱”在大家的心目中常常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我们在看电影、电视节目、连续剧的时候,对于“在世界上遥远的地方生活的普通人或其行为”,不知为什么有时候会感动到流泪,我想不少人有过这样的经历。情节中那些“和自己毫不相干的人”的心和观众的心已经心心相印,这时候可以说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一体感”。对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人们不知不觉地产生一种同情的心理,总想帮帮这些人。

或许大家想法不完全一样,但是,这种心情大概才是真正的“无私的爱”。父母孩子之间的爱、男女之间的爱情,可以说是基于“爱的感情”的“原型”加上了更绚丽的色彩,实际上这些爱也是那么的绚丽美好。

由强烈憎恨所引起的两种感情

那么与“博爱”相反,“憎恨”又是什么样的呢?“憎恨”的代表,第一是“复仇之心”,第二是“愤怒之心”。

“复仇之心”是指对憎恨之人(有时候可能是自己深爱过的人)进行虐待、殴打,使之利益或名誉受到损害,甚至杀人的这样一种“恨之入骨”的心情。其实这只不过是爱的反面而已,俗话说,“爱之深,恨之切”也是这样的一种心情的反映。古往今来,这样的心情都是人的一种自然的感情,但有的人有时候确实难以控制。

082

第3章 所有的“人性的东西”

但是,问题是,“复仇的对象,不仅停留于本人,有时候还会殃及其子孙后代”,于是受到损害的人又开始新的复仇,冤冤相报,永无止境,这就是憎恨的连锁反应。

那么“憎恨的源泉”又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可以是“对不公正(做法)的愤怒”。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不公正、不公平”的事情非常多,人们看到这些“不公正、不公平”而被激起“愤怒”也是非常自然的,久而久之,这种“愤怒”会发展成“憎恨”,进而在某些场合下容易爆发成“暴力行为”或“暴动”。

但是,平息这种“愤怒”也是有方法的。那就是,纠正那些人们认为的“不公正、不公平”。如果纠正了,人们的“愤怒”也就消了;如果社会上没有什么“不公正、不公平”,那么也很难引起“愤怒”了。

爱憎产生了“革命”和“全体主义”

当人们感觉到世上到处都是“不公正、不公平”的时候,会怎样呢?当然是想纠正这些“不公正、不公平”。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不是那么容易成功的。因为整个社会系统可能在某些条件下支撑着这种“不公”,除非改变或替换这个社会系统。

“革命”就是这样产生的。当然这时处于社会系统顶层的当权者必定会用手里掌握的军队、警察等“暴力机构”a对“革命”加以镇压,继而变成激烈的战斗。而战斗过程中的伙伴们则拥有强烈的“感情”,这就是“连带感”“一体感”这样的“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a 这里说的“暴力机构”是指政治学、社会学中的“国家的物理强制能力”,通常也叫“治安部门”“执法部门”。

083

AI成“神”之日:人工智能的终极演变

通常,许多人在和共同的敌人战斗时,必须做到“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否则是无法和强大的敌人抗衡到底的。

这时就产生了“全体主义”或叫“集体主义”。历史上诸多民族主义革命的结果是打倒了旧政权,产生了新的更有领导力的政权。如果领导集体采用一盘散沙式的、“民主式”的、“各想各的”的决策方式,我认为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

有时候,“集体主义”不一定是在革命过程中产生的。例如,当国家受到外来强敌的入侵威胁的时候,全国人民通常会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在日本明治维新后,常常受到欧美各国和北方俄国的威胁,当时的政府就常常以“团结在天皇下的国民”为口号宣传教育国民。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恐慌期,日本军国主义又以“满蒙乃日本生命线”为口号煽动国民,使日本迅速走向膨胀主义。结果就是入侵他国,继而和英国、美国对抗。一般来说,对手越是强大,内部就更需要团结一致,“集体主义”也得以强化。

就这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战争白热化的时候,所有的日本国民都被要求有“爱国心”,也就是“为了国家,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一旦出现一些反对的言论,就会立即遭受周围人们的白眼。本来“爱国心”是人类自然所持有的一种“爱”的形式,在某个时段,由于国家的政策、导向等原因,“爱国心”凌驾于所有其他的“爱心”之上。

AI如何处理爱憎

人的情感中比较激烈的“爱憎”,我们就描述到这里。AI本来是不084

第3章 所有的“人性的东西”

具备“爱憎”这样的“感情”元素的,但是,AI可以学会“人在什么场合会有‘爱憎’的情感”这种机制。如果AI“更接近人类”,应该完全可以模仿得非常接近的。

如果这是真的,AI将和人类一样拥有爱或恨。或许你认为这是不太可能的事。但是,如果真的变成这样,那么会像希腊神话悲喜剧中那样“人类被神的爱憎所左右”,作为人,一定不太希望这样吧。

我们人类所希望的最多也只是AI能够理解人的爱憎罢了。这样AI就可以在理解人类感情的基础上为人类服务,人自然也会感到非常舒心。

当然,AI非常聪明,会从各种各样的因素中求得最佳方案。例如,如果让AI来当法官,我想AI不会非常冷酷地下达判决,而是在适当的范围内“酌情考虑”后再判定。如果在体育大赛的场合,也会考虑到“爱国热情”“乡土之情”“集体主义”等因素后,给予鼓劲加油。

驱动人类的“欲望”

你每天都在做各种各样的事,每天都有各种行动—吃饭、睡觉、开会、旅行、购物等,那么为什么你会做这些事,有这样的行为呢?这其实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哲学题目。作为答案,大概有两种。

人类真的自由吗?

第一种可能的答案是,“这么做是事先被决定的,我就是这样的命

085

AI成“神”之日:人工智能的终极演变

运,不得不这么做”,这种想法其实就是“这是神的意志”,也有人称作“事先调和论”。

与此相对,则是另一种说法:“不对,不对,没有谁来决定你的命运。你是自由的,任何事情都得由你自己来决定。(你就是‘现在的原封不动的你’!不是什么别的,而是‘原封不动的你’来决定现在做什么)。”这是现实存在主义立场的想法,而当今非常流行的“阿德勒心理学”基本上也是这种论调。

但是,这种说法的角度不同,其实结果是不一样的。说是自由的,那么“是不是什么都可以做呢?”其实这也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而已。因为之前的说法包含一些“必然”“当然”语气,所以有必要否定一下,以制衡其绝对性。

虽然说自由,但我们毕竟还是人,既无法像天使一样插上翅膀自由飞翔,也无法像猫一样能看到紫外线。如果人被锁在房间里面,不能变成蜜蜂飞出来,几顿不吃饭,就会饿得慌。

是人,就有“去这么做”的“意志”。因此,有的人会疯狂地砸烂周围的东西,有的人会独自苦思冥想,试图明辨是非。

也许有人会反驳:“不,这种‘意志’只不过是此人基于以往各种体验的积累,几乎自发产生的反应而已,其实结果是早就注定了的。”若必须这么说,也不是不可以,即便如此,“此人在那个时刻是由其自己的意志决定去做什么的”,这是无法否定的事实。

那么,AI能否也拥有“AI自由的自我意志”呢?我认为这是在理解AI时最为重要的关键所在,我的结论平淡的很,就是:AI没有这样的“自由”,这也是AI与人类的最根本差别。

AI的“意志”是一开始由人类基于“基本理念”而创造出来的,是086

第3章 所有的“人性的东西”

人类做成这样的AI的,如果这种“基本理念”有缺陷,AI是无法拯救人类的,也许就像霍金博士说的,会提早灭绝人类。

构成现实世界的各种各样的欲望

到目前为止,我们只讲述了一些“可能性”,接下来一起看看“现实”。

早上,你一睁眼,就会下意识地去看钟表,以此来判断你是立刻起床,还是再睡一会儿。有时候,你尽管很困,但是不想上班迟到,基于这个判断,你会马上起床,然后洗脸、刷牙、上厕所。即使不是很饿,但是考虑到早上空腹对身体不好,你还是会吃一点东西。其实这些行动不受什么特别的欲望驱动,你的判断也非常简单,很少举棋不定。

但是,人不是每天都这么平平稳稳过日子的,人们有时候会被体内强烈的欲望驱动,而做出一些令人惊讶的事情来。

究其源泉,就是人天生的“欲望”。人有食欲、色欲、控制欲、自我表现欲等(而企业家的宏伟志向和工薪阶层的升职欲望,大概就是控制欲和自我表现欲的混合物罢了)。

为此,许多宗教说,“人天生带来的‘欲望’剥夺了自由,把人从‘本来的人’变成了‘不同的人’(所以要扔掉‘欲望’)”。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有人反驳说:“正是由于有欲望,这才是‘原本自由的人’。”

087

AI成“神”之日:人工智能的终极演变

食欲,色欲,物欲

下面具体看看“欲望”。

现代人生活在不愁吃不愁穿的年代,有食欲是健康的一个指标,而且大家还都想吃好的。吃,在现代社会里应该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

但是,在以前,为了满足食欲,人们不得不保护自己的狩猎场等领地,为此互相杀戮。食欲不旺盛的种族则可能早就绝灭了。

那么,“色欲(性欲)”又如何呢?在这一点上,古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即使在现代社会,由“色欲”而引起的杀人事件也时常发生。

前面说过,“恋爱感情”这个东西,原先是由“性欲”引起的,在这个基础上混入了其他要素,而变得相当复杂。即便是现在,许多人在其一生中对“恋爱感情”倾注了大量的精力,这确实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

当“恋爱感情”到达顶点时,不少人会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于是时常发生“为情而死”的事情。人们把这种行为称作“恋爱至上主义”。

在日本明治时代,一位叫藤村操的秀才留下了“这个世界‘不可解释’,吾为此烦恼至极,决定离开这个尘世”这样的遗书,并在断崖绝壁上削木刻字,最终从日光的华严瀑布上跳下自杀。当时,日本刚刚从西方开始学习“哲学”,还无法理解许多哲学的深意,故对这起自杀事件反应强烈,甚至有人说:“日本终于出现了年轻的天才哲学家。”后来发现,“实际上,藤村操是暗恋上了一位姑娘,而当藤村操知道这位姑娘已经订婚时,他绝望之极”,这才是藤村操自杀的真正原因,其实就是“为情而死”。

088

第3章 所有的“人性的东西”

还有“物欲”,这也是不能轻视的欲望。

人,除了吃喝拉撒睡以外,还时不时地满足一下性欲,但是其实不是这么简单的。人是在各种各样的欲望驱动下生活着的动物。穿得好看、炫耀自己、喜欢美好的东西、令人羡慕、让人服从、喜欢控制等各种欲望真的是永无止境。

从远古时代起,人类生活的社会里,大多数欲望(包括性欲在内)是可以用物(钱)来换到的。因此,“物欲”作为这些欲望的汇集物,在人们的心中占有很大比例,也是人们喜怒哀乐的原因之一。

但是,我们不能单纯地考虑人的欲望,如果不能深刻观察人的欲望的复杂关系,就容易引起许多误判。

意识下的世界

但是,各种各样的“内在的欲望”不一定表现出来。许多事压在“潜意识”中,不少人因为这样的“压抑”而患精神方面的疾病,这种说法得到许多学者、医生的认同。

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的奥地利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治疗癫痫病患者的过程中发现,“所有患者在幼年期都得不到性满足”。弗洛伊德通过“让患者自己说出他们的体验”的治疗方法(催眠宣泄治疗法)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之后,弗洛伊德开创了“精神分析”这门心理学上的新学科。

应该说,弗洛伊德在当时受到物理学热门的“能量守恒定律”的强烈影响,并把它引入了心理学学说。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所有行动是由‘性欲’这种‘被压抑的能量’所驱动的。”弗洛伊德一直坚持这样

089

AI成“神”之日:人工智能的终极演变

的“稍微极端的学说”,为此树敌不少,最后被孤立于学术界。

但是,弗洛伊德这种不拘泥于常识并提出新想法、新思维的姿态,几乎可以和哥白尼、达尔文相提并论,也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萨尔瓦多·达利等一些超现实主义画家也曾留下过追寻弗洛伊德学说理论的踪迹。

这里,我们在思考“AI和人的差异”的时候,有必要沿着弗洛伊德的功绩摸索下去。

弗洛伊德认为“人‘意识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在水面下隐藏着庞大的‘无意识’的领域”。他在《梦的判断》这本著作中说道:“解梦(即对梦的解释)是搞清楚无意识活动的最佳途径”“梦是现实的投影,现实是梦的投影”。

之所以弗洛伊德开始重视“无意识”这个领域,是因为他在实施催眠疗法的过程中曾碰到患者说:“事后想来,我自己都无法理解为什么会去做那样的事。”弗洛伊德由此受到很大启发。

人可以用“催眠法”驱动他人行动,而受到催眠的人则不以自己的主观意识而行动。有论文讲述到“AI机器人即便没有自我意识,如果事先给它们植入某种‘意识’,它们也会进行各种各样的自主行动”,这就有现实性了。

“意志”是如何产生的?

人,除了睡觉以外,一直是有意识的,类似脑袋里不时出现的语句一样的东西。这些“语句一样”的东西大多只是片段,有时候也会出

090

第3章 所有的“人性的东西”

现有完整意思的语句,如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人的身体也是一样的,有目的清晰的活动,也有不由自主的活动,像眨眼、挠头、拌脚等,这些都是无意识下的动作。

也就是说,人的头、身体,经常在活动或休息,或者说处于这二者的中间状态。而大多数真正的活动是由人的“意志”介入的。

“意志”的几种范例

现在,假设一位女子短跑选手马上要参加重大比赛,我们来追踪她的大脑在一分钟内的活动。

在起跑之前,她的大脑可能什么也没想,发令枪一响,她就像弹簧一样自动奔跑。在奔跑的过程中,她的大脑可能什么也没有想,可以用“忘我”来描述这样的场合,即便忘我,跑道周围的一些景观还是会映入她的眼中,肌肤也能感觉到呼呼的风,如果这是200米短跑,这个过程大概有20秒左右的时间吧。

到达终点后,她的大脑里会闪现这样的思维:“会不会赢啊”“这次发挥不好”“不知道跑了几秒”等,这时候或许有人过来拥抱她,或许有人会在她耳边说:“不错!”“厉害!”而她也只是一边喘气一边回答“谢谢,谢谢。”,之后马上就会想到“教练会不会满意”,这些片段思维大概也只有4~5秒的时间。

但是,稍后比赛成绩出来了,当她知道自己的成绩不够理想时,脑袋里会浮现出各种各样的想法。“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是起跑?还是中程?抑或是冲刺?”她一边想,一边否定,这个过程大概也不到10秒时间吧。

091

AI成“神”之日:人工智能的终极演变

接着就是找教练,如果看到“教练正在和别人说话,而且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她立刻会感觉到忐忑不安,担心教练这次会不会责骂,大脑中也可能会闪过教练会责骂什么内容等。

接着,马上就会感到口渴,想立刻补充水分,于是拿着水壶,走向教练。这段时间大概也不到10秒。

在这段时间内,通过“她自己的意识”,她决定了两件事,仅两件而已。第一件是在她听到成绩时的纠结,第二件是她拿着水壶走向教练。

实际上,在随后几天里,她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教练会对她指出“那天赛跑时的三个问题”,还会加上:“如果这样下去就没救了。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练习方法,如果还不能刷新成绩,会沦落为二流选手。”

教练拿出了新的练习方案,和之前相比,严格了不少,她不知道能不能承受这样残酷的训练。她很烦恼,打电话给父母,父母鼓励她:“尽力就好,也不能超出自己可以承受的范围。”就这样,在一段时间内,她还是感觉非常郁闷,因为今后一切还是由她自己决定一切。

最后,她还接受了教练的培训方案。至此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每天的生活,有时候她会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值得去这么做吗?”想来想去,最后也没有什么满意的答案,反正就是下定决心要争当“一流选手”。就这样,在这种“强烈的意志下”,每天不断练习,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之前的方式方法。

AI应该持有的意志

那么,AI或搭载AI的机器人会不会在什么时候持有“意志”了呢?092

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完美的人格品质

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完美的人格品质,安排了三篇课文和一个练习。 《军神》一文写了年轻军人刘伯承受伤后,坚持不用麻醉药,忍住巨大疼痛接受手术治疗的故事,表现了军神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毅志。 《掌声》讲述了身患残的小英在同学们的掌声中上台演讲,并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关爱别人。 《金子》讲的是淘金者比德在淘金无望、准备离去的时候,从雨后小草身上得到启发,便留下种花,终获成功的事,揭示了要想获得财富,必须辛勤劳动的道理。 《练习六》安排了学用字词句、读读背背、写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五项内容。 这三个小故事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美好的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言行反映出人物的思想。从而培养孩子们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更要正确看待自己;明白勤劳致富的真理。 ●情意目标 1.明白只有坚强,付出辛勤劳动才能获得成功。 2.培养学生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敬仰之情。 3.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同时,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军神”的含义,感悟刘伯承同志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 3.了解小英的情感变化,让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同时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4.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感悟获得财富必须付出辛勤劳动。 ● 教学难点 1.引导和启发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感受和理解人物心情。能说出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理解沃克先生称赞刘伯承的话。 2.了解小英在掌声前后内心的变化,体会两次掌声的不同含义,让学生在掌声中学会正确看待自己。

三八妇女节诗歌歌颂妇女

三八妇女节诗歌歌颂妇女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三八妇女节诗歌(歌颂妇女) 伴随着春天的脚步,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今天我们长生女性济济一堂,来共同庆祝和分享这节日的温馨。在此,我谨代表公司,向一年来工作在各个岗位上的各位姐妹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向辛勤支持我们工作的各位家属致以亲切的问候。 彰显女性风采,弘扬妇女权利,三八妇女节的设立,是我们广大女性得到社会认可和尊敬的象征,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女性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向社会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对社会文明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翻开成功者的浩瀚历史,女性辛勤的脚步,在这里留下了闪光的足迹。从叱咤政坛的撒切尔夫人到镭的发明者居里夫人,从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到三民主义的推行者宋庆龄,做为女性中的杰出代表,她们的伟大名字如同璀璨的明星,永远闪烁着智慧和圣洁的光辉,她们为社会所做出的卓然贡献,将永远激励着后人,激励着我们女性为实现自身人生价值而奋斗不息。 今天长生女性坐在一起,畅谈理想,抒发心志,为长生事业的发展献策献力;为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彩,为了自身的价值得到更完美的展现,立足岗位,敬业奉献,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生的内涵。长生十年的辉煌,因为我们女性的奉献而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工作更是任重而道远。希望我们广大女性更充发挥主人翁责任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展现我们新一代女性的风采。 最后,祝这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再祝各位姐妹们节日快乐,全家幸福。

人性之美 读《边城》有感800字

人性之美读《边城》有感800字 导读:读书笔记人性之美读《边城》有感8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人性之美——读《边城》有感800字: 边城的读后感不是第一次写,但是说到读书,边城确实是我高中到现在读的最有感触的书。沈从文当初写这本书,一天只写一点点,追求一日凝聚而成的恬淡来映射出田园笔法囊括的致朴的世界,以平淡生活中蕴含的真挚情感写出了繁华尽头的足够品尝一生的从简追求。而今我一小时写完这800字的读后感,不 说能否写出边城的真正内在美,只说我在这种追求美的过程中体悟的人生哲理。 常言哀兵必胜,凄美的故事更能赚取读者的眼泪。然而美好的田园为何要添上最后悲伤的一笔呢,我想是因为本为虚构的故事,美好不足以警示人心,只有破坏的美,过去的美,才可以给人更多的缅怀与警示。也让自己的追求直达云端,毕竟,能碰到的就不叫追求了。 傩送和翠翠是明面上的主角,田园的美好本来更适合老人去体会,但沈从文写玩这本书的时候才30出头,所以爱情元素便是在美好田园气氛之下的突出点缀。这也是导致边城受众跨度大大增加,佛儒释的思想都是可以从中体悟的,但是我觉得强加的思想总是不如本来的思想香甜,写的就是生活,美的也是生活。在我看来,这本书的每个人都是主角,偶尔跳出来的挑担老头,都有一种爷爷般的亲切感。不

论怎么插入突兀的角色,在此等已经构造好的田园氛围下,一切的是那么美好,巧妙。 边城是一本写美的书,湘川边境的环境美,但真正写出来的是那种人性之美,或者说是沈从文对他的乡里乡亲的赞美,或者说是沈从文对自己曾经的生活的怀念。然而那种简单而淳朴的人性之美确实让新时代的人们深深沉醉于穷苦年代的人心之善,之美。 风吹过树与石的夹缝,留下了花的芬芳。然而气味永远代替不了花。 当人的思想,远离身边时,那么往日的一切将带着沧桑归来。我们的过去总会碰到只能碰到一次的人。像极了满目疮痍的古堡在夕阳下,石头泛着金红的模样。那些人,就像古堡墙上挂着的昏黄蜡画,掉着渣渣的古老,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依旧是未干的油蜡。。在我们生活里死掉的东西,会在他们自己的生活里,永泛生机。 我记得的美好与微笑,让时间拉长了距离。陌生不曾有,沧桑遍地生。该谢谢的,只是存在。只要边城里的故事曾经存在,这也就够了。毕竟,美是不可能永久的。但美给人的启迪,是永久的。作者:徐康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一个优秀男人应具有的18种品质

一个优秀男人应具有的18种品质 1、男人要有骨气:虽然他英年早逝,年仅33岁。但他在好莱坞浮沉数载,四部半带有革命性质的功夫影片傲然出世,让全世界为之惊服。“我是一个中国人!我为了替中国武术争一口气!”他的夙愿终于得偿,而由之引发的全球功夫狂热至今不退! 2、男人要有激情:迈克尔·乔丹来自纽约的布鲁克林区,后来进入北卡罗莱纳大学学习,在那里,他的篮球天赋开始显现。加盟芝加哥公牛队后,乔丹率队6次获得NBA总冠军,5次赢得最有价值球员的称号。两度宣布退役,又两度宣布复出,最终于2003年从华盛顿奇才队退役。 3、男人要有才华:作为二十世纪最成功的报人之一的查良镛一手为明报社评,一手为新派武侠小说,他的身上体现了冯友兰先生所提出的儒家人格的最高标准:“阐旧邦以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金庸先生对于历史的见解至为深刻透析,所著《鹿鼎记》、《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等. 4、男人要有毅力:史蒂芬·霍金,一位残疾人,22岁时他不幸罹患一种可怕的慢性病――――-肌肉萎缩症。但是霍金并没有向病魔屈服,用安装在轮椅上的电脑教课。毕生致力于解答存在于天文物理界的三大难题:宇宙是怎样形成的?宇宙如何终结?在宇宙爆炸前,宇宙是个什么样子? 5、男人要有智慧:盖茨被誉为电脑奇才、20世纪最伟大的计算机软件行业巨人。36岁成为世界最年轻的亿万富翁。1999年《福布斯》评选,盖茨居世界亿万富翁首位,纯资产850亿美元。被《时代》周刊评为在数字技术领域影响重大的50人之一。 6、男人要有名气:刘德华在中国的名气可想而知,在中国简直小孩子都知道,正所谓,谁都可以不知道,就是不能不知道刘德华~!!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啊!!!家喻户晓啊!!!作为一个中国人,常常为我国公益事业作贡献!!他的几首爱国歌曲也深受大家好评 7、男人要有幽默感:1984年以“跑龙套”身份踏足影视圈的周星驰,已经以其独一无二的无厘头式幽默,一人开创了香港电影的新方向。他无厘头的搞笑方式有独特的魅力存在,而能够以喜剧得到影帝封号的可能就只有他了 8、男人就要有男子汉气概:真正的男子汉!!!穿唐装的成龙超帅~~每次出国出席公益活动总穿唐装~!!!!名言:我在任何国家都是穿唐装,好让人一眼就认出我是中国人~!!!不想被别人误认成韩国人或日本人~!!我作为中国人感到很自豪~!!! 9、男人要踏实: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生长季节。很多人都已注意到了李嘉诚的幸运,天时、地利,等等。也如很多人注意到的,尽管每一代人都有可重复性,但李嘉诚却是空前绝后的。李嘉诚大概是香港市场诸巨人中少有的出身贫寒者,少有的长青树,在市场和管理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

关于人性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人性问题的几点思考 2016-01-22 16:35:24 来源:孙立平微博作者:孙立平 我要评论点击:2010次摘要 那期待什么?我期待的是人性的复苏。基于最基本的人性,分清是非对错;基于最基本的人性,明辨世界和文明的走势。这样才不会迷失。没有人性的回归,中国不会成为一个正常的社会。这是一切的根基。 在2016年到来之前的半个小时,我在微博上写了一篇新年祝词: “辞旧迎新,总是怀有期待的时候。期待什么?改革?开放?发展?繁荣?实在不想说这些了。那期待什么?我期待的是人性的复苏。基于最基本的人性,分清是非对错;基于最基本的人性,明辨世界和文明的走势。这样才不会迷失。没有人性的回归,中国不会成为一个正常的社会。这是一切的根基。祝各位新年快乐”。 这个话题,引起热烈的议论。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将近250万的阅读量,很多朋友参加了讨论。 现在就讨论中的几个问题回复如下,期待各位有更深入的讨论。 1、这里说的人性是?人性是模糊的吗? 首先要说明,这里说的人性,不是说人的本性。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习惯说法的人性,是和通常所说的“没有人性”、“泯灭人性”相对应的。因此,关于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的问题,不是这里所关心的。 退一步说,如果你弄不清什么是人性的时候,先弄清楚什么叫“没有人性” 就行了。说到这里,我想到公平正义的问题。阿玛蒂亚森有一句话说的很好:人们对现实中什么是不公正的共识远远高于对理论上什么是公正的共识。 2、有人说,在体制等方面有着种种问题的时候,你讲人性这么虚的问题,有意义吗? 这是很多人的一种指责。甚至有的说,你把很多问题归咎到人性上,是不是给体制开脱?或者至少是模糊问题的实质? 对于这个问题,我只能这么说,人性是对抗邪恶的最后的、虽然柔软但也是最坚韧的力量。如果一个社会的堕落,伴随着人性的堕落和思维能力下降的时候,如果你对这种堕落又觉得是无能为力甚至绝望的时候,人性就成了最后的希望,尽管这个希望可能也是很脆弱的。

人性之美800字作文

人性之美800字作文 大自然的美让人如痴如醉,而人性之美使人万般敬佩。那种美更胜一筹呢? 仰望天空,我喜欢天空的蔚蓝与白云的无暇;俯视大地,我喜欢点缀着几朵小花的绿茵茵的草坪,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幽美森林。平视山川,我喜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怪石嶙峋的险峰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势磅礴的瀑布;面向大海,我喜欢海浪汹涌时的澎湃与平静的腼腆;走进草原,我喜欢"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漫步林间,我喜欢古朴的石头小路与拂过我的脸颊的婀娜多姿的杨柳…… 如诗如画的自然美景是否让你已痴已醉,给你的眼再留下些许空间,用心品味一下人性美,它总是悄然滑过我们的眼睛,轻轻地,不留下一丝痕迹,但留给我们的思考是如咖啡的醇香一样耐人寻味的。 当你手持MP3,摇滚音乐的强烈的节奏感将你的思想引入高潮,脚下的一块绊脚石丝毫没有引起你的注意,忽然,一只强悍有力的手将你拉向一边,避免了一次摔跤的疼痛,神定,回首,那陌生而娇小的背影是否因此而高大;来到学校,当你抓耳饶腮苦思冥想难题之时,老师的到来为你拨开了心中的疑云,老师那沟壑般的皱纹,早白的鬓发,疲劳的眼神是否已成为天使的花容;当你与朋友之间产生摩擦,满腹的委屈无处倾诉,含着泪扑向母亲的怀里,温暖的话语融化了你那冰冷的心,此时,母亲的怀抱是否已成为灵魂的温室……人性之美是否让你已敬已佩? 冰心诗中道: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孩,卧在宇宙的摇篮。可见,自然给予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与资源。但人性之美的情真意切,是感人肺腑的。自然美与人性美的PK究竟有怎样的结局呢? 其实,自然美与人性美之争只是一个女孩对于未来的并不期待的想象。因为人类来自于自然归于自然,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一致的,而人类的和谐也是需要人性美来滋润的。

关于人性善恶论的思考

关于人性善恶论的思考 几千年来人们对于人性的善恶一直争辩不休。各派或每一个给“人性善恶”下定义的人,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唯一正确的,也都暗含或明示地认为人性是善是恶应该或可以有一个为大家所承认的答案;但观点各异这一事实的存在本身就证明了人性是善是恶这一问题并没有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答案。 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明了几个定义:一、何为人性,它侧重于人的自然性还是社会;二、善恶指什么以及二者的界限;三、评价人性善恶的标准及时代背景。我认为人性一般指人的自然属性,即未受到社会影响(包括先天遗传)的纯粹动物属性。因为在社会中,人或多或少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他的本性也在明了或悄然的发生着变化,在此条件下研究人性的本质是不妥的。但人自生命形成到归于泥土无不受到社会的影响、改变,脱离社会这个大背景去研究人性,也就失去了其生存土壤与现实价值;再者,自人类形成之日起,纯粹自然属性已不复存在,考察早期生命的本质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我所讨论的人性侧重于社会性。关于善恶的定义,我认为善是指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条件下满足自己的行为,恶指牺牲他人的利益而追求满足自我欲望;同时我所说的本善论或本恶论并不是忽视另一方,而是指在两者都存在的条件下哪一个占主导地位。最后,评价善恶的标准在于是否损害他人合法利益,同时,在主张集体主义的我国,人性善恶也就不自觉的增添了一些因素,这一点必须考虑进去。 我主张人性本善论。人自出生起,他的性格、本质便受到两方面影响:一是父母、祖辈与这个民族长期形成的民族性格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这个角度来讲,人性应该是善的,先辈中可能有部分人思想是恶的,但绝大部分应该是善的,否则,一个种族不可能延续下来,它只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泯灭。同样的道理,一个民族的性格也应该是善的。当然,这个因素只能说明人诞生时性格中包含着善的成分,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是根本的。第二个因素便是社会环境(是指广义上的社会环境,包含自然环境)的影响,人无不主动或被动的社会化,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改变自己,学会适应环境,学会如何生存,那些不能适应社会的便被社会无情的淘汰。社会化很大程度上改变并塑造了一个人的性格。明了了社会环境对于人性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开始讨论社会环境的善恶。究竟怎样的社会才能说是善呢?我认为凡是能够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便是一个善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们受到社会的各种教化,受到伦理道德、法律、各种习俗、社会舆论等的制约,从而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人性中被深深地打上了社会的烙印,人们为了各自的发展,不得不遵守各种社会规范。个人在追求自己欲望的同时,不得不考虑是否符合社会规范,是否损害了他人利益,久之,便形成了所谓的“良心”,是否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在我国,集体主义不断深入人心,为了国家和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这也是人性善的一种表现。有人会用当下中国道德不断滑坡,各种道德底线不断被挑战来反驳性善论,但是这个事实并不能说明人性是恶的,如果社会体制够完善,小悦悦事件便不会发生,长江大学学子英勇救人后的那心酸一幕也不会发生。社会体制的不完善导致很多善人们都不敢为,这与人性本善并不矛盾,况且,那只是少数人的做法。 法学一班:杨涛 2011214388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20世纪40―50年代,新精神分析学派兴起,代替并系统地修正了弗洛伊德的学说,其突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著名精神分析理论家艾里克森(E. Erikson)。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认为现代人的一切心理上的变态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和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人在克服心理与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心理社会经验;从本质上讲,社会环境决定了与任何特定阶段相联系的危机能否获得积极的解决。由此,艾里克森将人生发展的八个阶段称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以区别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性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认为,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社会对个体提出不同的要求,在个体自身的需要和能力与社会要求之间就出现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给个体带来紧张感。艾里克森将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称为心理社会危机。他根据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个体人格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每个阶段都存在着特有的心理危机。他认为个体人格的发展过程是通过自我的调节作用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断整合的过程。人格发展任务完成得成功或不成功,就会产生人格发展的两个极端,属于成功的一端,就形成积极的品质,属于不成功的一端,就形成消极的品质。每个人的人格品质都处于两极之间的某一点上。如果不能形成积极的品质;就会出现发展的“危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展积极的品质,避免消极的品质。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所形成的良好人格品质分别是: (1)婴儿前期(0―2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2)婴儿后期(2―4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3)幼儿期(4―7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 (4)童年期(7―12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5)青少年期(12―18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 (6)成年早期(18―25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

妇女节诗歌朗诵大全.doc

妇女节诗歌朗诵大全 妇女节快到了,该用怎样的声音去表达心中的情感呢?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妇女节诗歌朗诵大全,希望能帮到你。 妇女节诗歌朗诵大全篇1 《母亲的赞歌》原文 (一)【深情】 【甲】踏着春天的气息,我们相聚在一起.在这个春意盎然的美好节日里,母亲,您还好吗?我在想您!此时此刻,我有太多美好的祝福要送给您;我多想为您唱一曲颂歌呀,母亲! 【乙】有一种爱,一生一世不求回报,那便是母爱!有一个人,一生一世值得你去爱,她就是母亲。愿我的歌声,化作针线,为您缝合绽裂的伤口; 愿我的歌声,化作雨珠,为您滋润喉嗓的干渴; 愿我的歌声,化作云霞,为您折射太阳的光泽。 【丙】有一种挂念,伴我们走在成长的路上,那是母亲的牵挂;有一种拥抱,让我们感觉到踏实和温暖,那是母亲的怀抱。我多么希望能带走您心底的烦恼;多么希望能抚平您脸上的皱纹;多么希望能 染黑您两鬓的白发;多么希望能挺直您那佝偻的腰身。 【丁】母亲啊,请放慢您忙碌的脚步,请停下您劳苦的双手,请留下您开心的微笑,请放下您心头的担忧! (合)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合唱歌颂母亲的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二)【激昂】 【甲】母亲,您是人类远古文明的缔造者,也是现代文明的传承者,您养育了无数英雄的儿女,让我们挺起了不屈的脊梁,英勇的中华民族前赴后继。 【乙】回眸历史:文武双全的樊梨花,英姿飒爽的穆桂英,英勇就义的刘胡兰,宁死不屈的江竹筠,巾帼不让须眉,谱写历史的传奇! 【丙】硝烟散尽,依然屹立的是您刚强的身躯 ;战火熄灭,仍旧灿烂的是您高擎的火炬。 【丁】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 (合)向前进,向前进,共产主义真,党是领路人! 合唱《红色娘子军连歌》 (三)【奋进】 【甲】是骏马奔腾如飞的渴望,是鲜花醉饮三月的阳光 ;我情感的火焰把春天的激情燃烧,我思想的闪电把心中的琴弦弹响。 【乙】希望彩虹,幸福花雨,我总想歌唱,歌唱景阳的无限春光 ;满目新风,遍地琼芳,我总想歌唱,歌唱巾帼的神采飞扬。 【丙】巾帼英豪,明媚的春天里朝气蓬勃 ;铿锵玫瑰,时代的风景里尽情绽放。 【丁】我热爱春天的景阳,我知道,移民迁镇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我赞美景阳的春天,我知道,小康醉人的花朵越开越芳香。 【甲乙】我听见了奋进的鼓点无比雄壮。

人格的重要性

[摘要]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 的教育。人格教育的内容有:智慧健全教育、 情感培育教育、意志训练教育、环境适应教育 、社交和谐教育和自我保健教育等。素质教育的提出已有十多年的时间,教育领域里也普遍将素质教育提在了首位,但素质教育的实践及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有多种,如经济、文化、家庭等,但其中有一根本原因尚未弄清,那就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在实践中,人们往往认为文化素质、能力素质、艺术素质等较为重要,于是乎,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思考;课下,家长们忙着给学生报名参加各种学习班,带着孩子去学琴棋书画,让孩子受到艺术的熏陶……诚然,素质教育中需要具有如此素质,但这不是关键,关键是什么了 人的本质在于人的历史实践性,亦即人的主体性,从这里出发我们才能找到人的现实存在状态,找到人的整体,才能回归人的生活世界。这种历史实践性的核心乃是人对自身所处历史现实亦即人自身的反思批判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改造树新行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有“国际教育文件”之称的《学会生存》一书提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而这些因素中都贯穿着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全的人格。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教育,是教育者针对青少年素质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方式与方法,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其人格系统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重视青少年人格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是以改革为动力推动前进的。要改革就离不开创造与竞争,创造性与竞争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这一社会特性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有知识,有能力,而且更应具备较高的人格素养。只有培养和造就大批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能够经受困难与挫折考验、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未来社会的发展才有可靠的保证。重视学生人格建塑,正是现代学校面向未来社会所作出的必然选择。 重视人格教育,也是青少年健全发展的客观需要。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其思想意识、人格素养正处于形成的过程中。他们思想单纯,思维敏捷,好奇好胜好探索,这些特点为他们人格的建塑提供了良好条件。但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身上也存在着情绪易于波动,意志较为脆弱,认知易于“扭曲”,内心常存冲突,思想易于消沉等人格弱点。如果缺乏具有针对性的人格教育,这些人格弱点就会逐步“放大”,甚至导致错误的人生定向。 从更广一的视野来思考人格教育的价值,它还具有推动、升华社会文明的巨大作用,是构建当代民族精神的重要方面。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有许多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格特质,如热爱真、善、美,讲求礼、智、信,勤劳节俭,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等,这些传统的优秀人格品质,需要通过普遍化的人格教育去挖掘和发现,使之在现代青少年身上发扬光大。这不仅有助于弘扬我国民族精神,而且有助于克服和消除我国传统人格中许多落后于时代的东西。学校人格教育,正是着眼于对青少年一代优秀人格的塑造和建构中

人性假设理论案例

【案例】如何看待人性假设理论----X理论与Y理论 【案例资料】 新上任的销售部王经理? 上个月月底的一次公司办公会议上,公司李总经理宣布了一项人事任免决定:考虑到销售部陈兴经理月初出车祸受伤后,销售部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为了加强销售部工作,任命王军为销售部经理,免去他现任的公司办公室副主任职务,以便于他全力抓销售部工作。 ? 王经理上任后,一直在琢磨:怎样才能抓好销售部的工作呢?他认为销售部任务是否能完成全部都落在销售员身上,因此抓好销售员是个关键。王经理在他上任的第一次全体销售部员工大会上表示,他先要花一周时间作调查研究,在此期间一切仍按原来的程序工作。这一周内王经理做了三件事:一是查阅近5年的本公司销售统计资料,特别注意每个销售员每个月完成的销售量。他发现前几年销售员完成的量在30~40台/月,可这两年一直在25~30台/月之间。销售员的人数从原来的6个,增加到8个,现在是10个,但销售总量却没有大的增加。二是他走访了本市和邻近地区的同类厂,了解它们的销售情况,特别是销售员的工作情况,了解下来大体上好的厂家销售员的销售量达30~35台/月,差的只有10~20台/月。三是制定一个销售员的奖金、浮动工资与完成销售量挂钩的方案。王经理发现,以往销售员的奖金与完成的销售量有些挂钩,但拉开的差距不大,浮动工资基本是平均分摊。王经理准备在这方面要有所突破。? 在第二次全体员工会议以后,王经理把10位销售员留下来继续开会,在会上他推出了一个奖金、浮动工资与完成销售量挂钩的试行方案。方案的要点有三:(1)每位销售员每月应完成的销售量定为38台。(2)完成这一指标得全奖,如完不成,则每完不成一台扣20%奖金,达不到34台,扣除全额奖金(值得一提的是,全额的奖金金额约为工资的2/3)。(3)连续3个月完成指标,第4个月向上浮动一级工资,连续一年完成指标再向上浮动一级工资,如享受浮动工资后,没完成指标,第2个月起取消浮动工资,如连续半年完不成指标,则下浮一级工资,连续一年完不成,再下浮半级工资。在对试行方案作解释时,王经理说,方案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试行方案首先需要大家转变观念,要体现按劳分配原则。同时他告诉销售员,他实施奖金向销售员倾斜的原则,销售员的奖金额为一般人员的200%,但要拿到,则必须完成指标。同时他补充,完成销售量是以资金回笼到位为准。可想而知这方案一宣布,马上引起销售员的一片哗然。但王经理坚持实施这一方案,他口头上解释说:这是试行方案,可在实施中修改,但一定要试。心里却在想:就得要采取强硬措施,好好管一管,要不大家怎么肯拼命干。? 讨论:王经理对人的看法属于哪种“人性假设”?王经理的方案是否能激励员工?为什么?你认为该如何改进? 【案例分析】?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从人性的角度,提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说是截然相反认识的理论,即X理论与Y理论。 X理论,又称经济人假设,它是指以一种合乎理性的、精打细算的方式行事,人的行为是由经济因素推动和激发的。这种观点认为个人在组织中处于被动的、受控制的地位。这是对人性的一种早期的、传统的认识。X理论对人的本性作如

人格教育的含义与特征

人格教育的含义与特征 人格教育是近几年一些专家学者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目前我国对“什么是人格教育”的理解,分歧还比较大。 一些观点主要是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入手来谈人格教育,认为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教育,人格教育的宗旨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个健全的、日趋完善的人格,把知、情、意统一协调起来,建立一种完整和健全的心理结构;人格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培养健康人格是实现心理健康的途径之一;人格教育的心理学意义是要培养一个能适应环境和周围人的心理健康的人。 另有一些观点则是从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谈人格教育,认为人格教育是着眼于个体的社会自我的生成与塑造的教育;它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人的健全人格;现代人格教育的实质是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应具备的道德、情感、意志、信念等方面人的本质能力和力量的养成,其根本目的是使青少年成为具有主体精神的现代中国人。教育史上的泰斗夸美纽斯认为,人是一个小小的宇宙,“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人有无尽的潜能,“人的心理在天外天内都张不出一个界限”。但是人只有提高教育才能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发展。他指出,“人不是良善的,是变良善的”,“事实上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在他看来,人格教育的目标就是帮助人成为一个人,使受教育者的那种处于劣势的东西能够成为更充分、更真实的东西。一切教育行为的目标与最高追求,必须为塑造健康人格这一课题服务。 上述观点尽管表述不一致,但对人格教育的价值取向的把握基本是一致的,即着眼于每个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而要真正达到发展的全面与和谐,就不能不着眼于每个人的人格塑造与提升。因为在哲学的层面上,人格作为人的本质的存在状态或生存样式是人的最高生存方式的表征。它表示着人之为人的现实历史规定,标示着人之所以如此这般生存的意义与价值依据所在。基于此,笔者试图这样来定义“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道德、精神品质,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影响、心理训练、心理建构、品性培养等方式与方法提高学生整体心理发展水平,培养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观念,使受教育者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巨大潜力,把个人价值的最大体现和对社会的最大影响作为人生的追求与乐趣,使每个受教育者的人格都得到塑造与提升,最终形成健全优良的人格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包括自我教育与外界教育两个方面,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强调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人格的塑造过程,实质上是个体心理结构

古典诗词中的人性美

古典诗词中的人性美 【摘要】古诗词中的人性美,是诗人在其作品中所表现的真善美的品质和思想内涵。古诗词人性美的丰富内涵,主要表现在亲情、友情、爱情、兄弟情、爱国情和对生活的热爱等诸多方面。在古诗词鉴赏学习中,深入探究其人性美丰富内涵,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高尚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古典诗词人性美 人性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特质,它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性的核心是善,即我们常说的真善美的善。真、善、美三者统一,这才可能成为人性之美。人性之美是“造就诗歌之美和美的诗歌的基础”、“诗人在观察和表现社会生活和观照自然界时,眼光必须闪亮人性之光。”古诗词中的人性美,就是诗人在其作品中所表现的真善美的品质和思想内涵。 古诗词教学中对人性美的探究,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等,这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高尚思想情操,具有重要作用。 诗人是用自己的作品来影响群众的。诗人的人性品位和精神品格,可以说主要体现在他选取什么题材上,就大的题材范围讲,诗人在以下几个方面是最能倾注全部感情并且充分体现其人性之美的: 1深挚的亲情 其一:《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一首乐府诗,前二句共有两个意象:“线”、“衣”;三、四句写两种状态:母亲动作:“密密缝”, 母亲心理:“意恐”“迟迟归”;五、六句:用了两个比喻:“寸草心”(游子孝心),“三春晖”(母亲恩情),以孝心之渺小与母爱博大形成对比、衬托。这首诗写出母爱的温暖、博大,表达了游子的感恩之心。晓谕世间儿女,切莫辜负慈母一片深情。这是一篇充满淳真感情的诗作。 其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孟子和告子关于人性的大辩论

孟子和告子关于人性的大辩论 读完《孟子?告子上》,仿佛听完一场激烈的辩论。这是一场两个人关于人性的辩论,告子的观点是“人性本无分善恶”,而孟子的观点是“人性本善”。 一开场,告子便抛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人性就像柳条一样,把柳条做 成杯盘,它就是杯盘;把柳条编成箩筐,那它就是箩筐。人性也一样,本来无 所谓善恶,后天环境引导的不同,才造成的善恶的不同。孟子反驳说:“你说 把柳条做成什么它就是什么,那么你能不改变柳条的性状把它变成杯盘或箩筐吗?把它做成别的样子,它本来的性状就没有了,它也就不是柳条了。照你这 样说人的天性被引导成了善和恶,不就破坏了人的天性了吗?” 于是告子又换了一种说法来陈述自己的观点。他又说:“人性好比湍急的水,在东边开个口就往东流,在西边开个口就往西流。人性本来就不分善与不善,就像水流本来不分向东向西一样。”孟子马上又反驳他说:“水流确实是 本来不分向东向西的,难道也不分向上向下吗?不管你再哪边开个口子,水总 是往下流的。人性的善,就好比水朝下流一样,是必然的,是客观存在的现象。至于偶尔会出现人性不善的现象,也是形势逼迫所致,就像拿个桶往上泼水, 水也会往上流,但这是形势索迫,而非水的天性可以往上流。” 告子被反驳的不知该说什么好,于是他说,咱们现在先不讨论这个问题, 咱们先来说说什么是天性,我认为天生的就是天性。孟子说你这样说,天生的 就叫天性,那么白的就叫做白是吗?告子说是,于是孟子举例说,白雪的白, 白羽毛的白,白玉的白,都是同一个白是吗?告子仍硬着头皮说是。孟子继续 举例说,那狗的天性、牛的天性和人的天性一样都是一种天性吗? 告子抛出了最后一个观点“我认为食欲、性欲,是人的天性。仁是生自内 心的,不是外因引起的;义是外因引起的,不是生自内心的。”请问孟子先生 对这个观点是否认同?孟子当然还是不认同,“你凭什么说仁是生自内心而义 是外因引起的呢,把证据拿来!”告子既然敢这么说当然是有准备的,“比 如说有个人比我年长,我便尊敬他,但不是预先就有‘尊敬他’的念头在我心 里的;再比如有个人皮肤比我白,我便认为他白,是由于他的白显露在外,并 不是我觉得他白他才白的,所以说义是外因引起的。我爱我弟弟,是因为我心

赞美女生的现代诗

赞美女生的现代诗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赞美女生的现代诗 1、《楼上的姑娘》 俏皮的马尾, 清秀的脸庞, 浅浅的微笑, 淡淡的清香, 这是楼上的姑娘。 走过我的身旁, 犹如清纯的丁香, 印入我的思想! 初见便不忘, 不见思若狂, 美妙的幻想, 寂寞的彷徨, 只因楼上的姑娘。 谁是你梦中的情郎? 谁让你似笑又忧伤? 未来的日子谁与你分享?

楼上的姑娘, 姑娘的脸庞, 脸庞的忧伤, 忧伤触动我心房! 楼上的姑娘, 姑娘如丁香, 丁香的清纯, 清纯令我不奢望…… 2、《渔村的姑娘》 渔村的早晨 笼罩在淡淡的晨雾里 渔村的姑娘把温馨的梦留给了千年的小巷 凹凸不平的冷冷的石板她摇着小船 向着朝阳升起的地方 晨风掀起她的围裙 长长的发辫如船尾的水带把甜睡中的渔村摇醒 她象一只海燕 翻飞在辽阔的海面上 微风轻轻吹过

浪花拍打着船舷 如闪光的碎银洒了一道 她是大海的女儿,对大海 无尽的依恋,大海拥有这样的女儿而感到骄傲,给予她无尽的财富为了大海的女儿,为了这份情 起航吧,渔村的小伙子 3、《姑娘就像山茶花》 站在山茶树旁边的 那一位姑娘 你的身影 是多么的灵巧 美丽的容颜 温柔的欢笑 你的清纯 曾经让一位诗人 产生美好的遐想 他想将 最真情的祝福 用亲切曼妙的诗歌 把你赞扬 姑娘啊姑娘

请把你的手伸出来在这宁静的山间让我们疯狂的舞蹈激情欢畅 好不好 此刻你的模样 就像山中的百合花在诗人心里荡漾姑娘啊姑娘 你清澈的目光 让诗人的心感到无比亮堂 你飘逸的秀发 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诗人靠着你的肩膀倾听着你 那像清泉般的歌唱憧憬着未来 幸福的希望 他没有犹豫 轻轻的吻了一下像山茶花般的

谈产品设计中的人性之美

谈产品设计中的人性之美 摘要:工业设计发展到了21世纪,已经到了一个比较完善的阶段,对人的关 心并以实际行动即产品来证明和表达着产品的人性化是当代工业设计的一个趋势。设计师在把握时代的特征和需求人群的特征,愉悦人的视觉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对消费者自身的需求、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关心。本文从产品设计的精神、产品设计的文化、人性化的精神内涵、人的审美尺度等方面论述了在产品设计中人性化的深层意义及其在产品内的具体表现。强调了“天人合一”这一产品设计的完美境界,倡导运用创新精神将产品的实用性与审美性统一起来,带给人以美的 享受,从美的角度实现对人性的关心。 关键词:产品设计人性化心理情感精神愉悦 一、产品设计的精神 工业产品设计就是对工业产品的功能、材料、构造、工艺、形态、色彩、表面形式、装饰等诸因素从社会、经济、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处理,在这过程中既要符合人们对产品物质功能的要求,又要兼顾人们审美情趣的需求。也就是在对工业产品进行外观设计时,不仅要研究工业产品制造的可能性、操作时的可靠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形态表现的艺术性等,同时还要研究工业产品对社会的价值, 对环境的影响,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作用。消费者行为研究是工业设计研究的重要支持系统,但现在工业设计领域内的大多数研究基础还停留在狭义的人性化设计,即对产品与人的关系的讨论上,关注的焦点是微观的人机界面,这是不全面的。 人的使用需求贯穿了整个工业设计的研究,“人性化”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场合,“以人为本”中的“人”包含着不同层次和方向的理解,从心理学的基础出发看现代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观念。面对产品,剥离了功能,剥离了形式美的法则,能给人带来怎样的精神层面的影响决定了这件产品生命的长短。 二、产品设计的文化 设计创造本不存在的具体器物,体现着人们对生活的不同认识和态度,并在 体现这种精神因素的同时以具体的器物存在设定人们的日常行为,从而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会引发人们对于产品更深层次的需要:产品的内涵。 优秀的设计师应该善于根据时代的特征和需求人群的特征,在愉悦人们的视觉的同时,关怀人的情感和社会生产的理性走势。这样的关怀即使是细微的或者片面的。也会令人感动,而感动本身也会产生美感。因此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设计中人的因素;分析产品语意中情趣的元素显得尤为重要。 人生活于世间,需要寻找各种方式来表达,表达他的情感、理念、信仰,即他的存在。对于设计师(狭义上)来说,设计是一种表达方式,他通过线条、面积、体

健全人格的24个特征

健全人格的24个特征 一、做正确的事 1、诚实; 2、可靠; 3、公正; 4、同情; 5、勇气; 6、谦虚; 7、理性; 8、自律; 二、做自己想做的事,只要它是正确的 9、乐观;10、投入;11、主动;12、工作; 13、坚毅;14、负责;15、合作;16、管理; 三、帮助他人做正确的事 17、鼓励;18、宽恕;19、服务;20、捐赠;21、领导;22、机会;23、教育;24、友爱;

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健全人格 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生活的诸多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传道解惑的教师,教育学生健康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培养高中学生的健全人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唤醒道德成长主体的内在自觉应该是教育变革的核心,有效的德育教育必须建立在有意义的道德学习的基础上。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形成解构知识与建构知识能力的同时,把道德与教育联系起来,使学生形成解构道德规范与建构道德规范的能力,从而在做人原则、情感态度、品德素养、是非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事事讲道德、守道德。这样,对个人修养的形成、对家庭成员的和谐、对社会风尚的建构,均意义重大。 二是要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凡言出,信为先”。诚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之本,一个人只有内心诚实,做事才能讲信用,有信誉,才能赢得人们的信赖和尊敬。中学生的思想品质、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对他们进行诚信教育至关重要。教师要结合授课、班会对学生进行诚信道德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强化“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道德观念,逐渐确立信奉诚实守信的风尚。这样,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大有裨益。

关于人性

关于人性 人死了去哪里?昨天在车上听见一群人在讨论。其中一个出家人模样的人说出一番貌似很有悟性的话:人死了去哪里只有自己知道。这句话我可以这样理解,人要对自己有个认识,是善是恶,如果是前者那么死后去的是天堂,如果是后者死后去的是地狱。这就引申了一个关于人性的话题。 一个人在内心中最本质的东西是人性。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性的思想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关于人的自然性,一种是关于人的理性。 所谓人的自然性就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说的饮食男女,感情欲望,自我保存,自私自利等。启蒙主义的哲学家认为这种自然情欲是合理的,天生的,不可回避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讲到过人的自然本性,说人的自然本性是无私无欲的,纯洁无瑕的。人的自然情欲虽然不是罪恶的,但无限扩张却能引起罪恶与痛苦。比如人们想吃好吃的,穿漂亮衣服,成年男女的性欲,这些都属正常范围,与道德伦理并无冲突。而无限扩张我们的欲望会导致犯罪。现今社会物欲横流,到处充满诱惑。一个人如果将欲望的闸门打开,就会无休止地去追求物质的享受,情欲的刺激。于是会有雷**,刘**等的贪官,脏官,也会有印度公交车的系列轮奸案。这些事情的发生也是与人失去理性的约束不无关联。 理性代表我们对世界的一种高级认识能力,是人之区分动物的一个特性,也就是社会性,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心,道德观。我们都知道人的自然性无限扩张会引起罪恶,但是不是有了理性就一定是正确的呢?我们的思考是有限的,我们对事物的思考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的,而我们的经验是有限的,而且人的思维能力又经常有错乱性。我们的认识总是带有一个角度、已往的经验去思考。而这种思考很多是错误的,而错误的思维所得到的理性也是错误的。比如,近年来外

人格教案

第12章第一、二节人格教案 本节的主要内容: 1、人格的概念及本质特征 2、人格的结构 3、特质理论 一、基础知识:1、人格的一般概念(1)什么是人格(2)人格的结构 2、特质理论 二、扩展知识:健全人格的培养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人格的概念、本质特征、结构及特质理论。 二、教学分析 1、本节重点 掌握人格的概念、本质特征、结构及人格理论中特质理论的基本观点。 2、本节难点 对人格的特质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 讲授法 四、教学时数 五、教学过程 一、人格的概念 在心理学中,人格是探讨完整个体与个体差异的领域。目前不同心理学者由于不同的研究方向对人格这一概念的界定还存在很大差异。《普通心理学》对它的定义为: 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从广义上来讲: (面具后真实自我)。 1、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正是在不同的遗传和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心理特点(“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举例:“固执”在娇生惯养、过度溺爱的环境中带有“撒娇”的意思,在冷淡疏离、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则带有“反抗”的意思。 生活在同一社会群体中的人也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勤劳”就是一个共同的人格特征。 人格特征的独特性和共同性的关系就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个性中包含着共性,共性又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2、稳定性(“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承认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排斥人格的可变性。现代研究表明——,但人格的稳定性仍然起主导作用。 3、统和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统一体,内在的各种成分必须保持协调统一,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人格的统和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4、功能性(性格决定命运,某个个体具有积极地人格) 同样面对挫折,性格坚强的人不会灰心;怯懦的人则会一厥不振。 二、人格的结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和气质特征很难区分,常常将两者混为一谈。其实,性格与气质是两种既相互联系,又有本质差别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气质与性格的区别 1、含义:(1)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脾气、秉性)。(2)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所谓态度则是指对社会、自己和对他人的一种心里倾向,它包括对事物的评价、好恶和趋避等方面。 从含义可以看出,气质与心理活动的自然属性密切联系,而性格则与社会现实联系密切。2、形成因素:(1)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制约,具有很强的稳定性。(2)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个体最核心的人格差异,受认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制约,相对于气质而言,性格较易发生改变。3、评价是否具有道德含义:(1)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不具有社会道德评价的含义,也不能决定个体的成就。(2)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中形成,有好坏之分,最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风貌。 (二)性格与气质的联系 (1)一定的气质对形成某些性格特征有重要影响。 (2)气质会影响性格的具体特征的表现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