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视角下的戏曲困境解读

社会文化视角下的戏曲困境解读
社会文化视角下的戏曲困境解读

○于海阔

中国戏曲被称为“民族文化瑰宝”,却未能光芒四射,陷入了重重困境。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研究人员到专业院团,都不断有人呼吁要振兴戏曲。戏曲衰亡的命运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前景仍不乐观。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代表性的观点包括:1.戏曲的创新不能脱离艺术规律,新技术、新元素的加入减弱了观众对表演的关注,降低了剧目的思想性;2.应加强青少年戏曲艺术教育,培养戏曲观众,增强民族自豪感,将热爱戏曲上升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文化的高度;3.西方文化影响力太大,政府应加大力度保护传统文化,提高从业人员待遇,加强理论研究,挖掘整理经典剧目,将保护戏曲纳入法制轨道。客观地说,这些观点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成分,然而戏曲多年来难以走出困境,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本文愿从与戏曲紧密联系的崇古思维、农业思维、江湖思维等方面入手,对戏曲的创新瓶颈进行探讨,希望能作为引玉之砖,为学界提供参考。

一、崇古思维对戏曲的影响

当前戏曲界当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崇古思维的影响。崇古思维在戏曲创作和研究中表现为“厚古薄今”。在各种戏曲比赛、会演、晚会中,演出剧目以古代戏居多,现代戏少之又少。在某些领导、主办方、演员心目中,古代题材的剧目才是正宗的戏曲,评委的口味也往往倾向于古代戏。“王国维1913年为自己的《宋元戏曲史》所作的判语:‘世之为此学者自余始。’这句话后来被普遍认为标志了中国戏曲研究新阶段的开端”,①然而我们看到,现在有关戏曲的学术研究更是偏重古代剧作家和剧目,言必称李渔、关汉卿、王实甫,认为这才是真才实学,“把戏剧史作为标本来研究,对准故纸堆举着放大境,和活生生的戏剧现实几乎不发生关系”,②认为古代戏曲所取得的成就现代人无法企及,在实际工作中也将古人的书籍和做法奉为金科玉律。

那么,何谓崇古思维,它的根源何在呢?

崇古尚古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其最初的表现形式为祖先崇拜。中国人的祖先崇拜在夏代以前就已形成,至商代则发展得非常成熟,它不仅指墓祭、葬祭、庙祭等仪式,还是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心理倾向。孙美堂指出:“中国文化史上的先王、古圣、三皇五帝,乃是祖先形象的演变,祖先崇拜观念决定了崇古意识的思维习惯……在农耕文明和宗法社会的基础上,中国远古强烈的祖先崇拜观念演化成对先王、先帝的崇拜观念,这种观念与人们对原始时

社会文化视角下的戏曲困境解读

代朴素淳厚的民风之眷恋情绪结合在一起,演化成中国文化史上普遍而强烈的崇古意识,并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化。”③蕴涵在儒家文化中的崇古思维对中国的影响更是非常广泛。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对古代的东西就只能陈陈相因,思想难以创新和发展。

继承传统虽然重要,但过分崇尚传统就会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日本学者中村元说:“中国人常常重视先例……一个强调个体性和具体知觉的民族倾向于从过去的惯例和周期性发生的事实中,建立一套基准法则,即以先例作为先决模式。”④孔子以后的儒家学者在思维方式上更是容易受到局限,言必称“尧舜”,认为三皇五帝时的社会是最理想的社会,相信“世愈古而治愈盛”,所谓“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言,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对他们来说,“现实的经验和现实的价值目标似乎没有任何说服力,原本理性的儒家经典愈来愈被神话,稍有改变就可能被戴上‘异端邪说’的帽子。这种奇特的思维方式强化了人们的国粹信念……儒家文化就不自觉地成了一个封闭的、排他的体系”。⑤这种思维方式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力。

崇古思维对戏曲艺术的影响很大,首先表现在戏曲门派上。戏曲的门派不同西方的艺术派别(School),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它不仅指一种风格,更类似于一种带有“门阀”色彩的宗法制度。各个门派不但壁垒森严,师承关系受到极端的重视,很大程度上甚至成为这个领域里的通行证,艺人若无门无派则难有成功机会。在戏曲的门派中,继承传统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对前辈的模仿。旧社会老艺人多不识字,民间流行的剧本、曲谱很少,千百年来戏曲依靠口传心授这种原始方式传承。师傅手把手一点一点地教,学生则一句一句、一招一式地学。如在师傅家里学戏,徒弟还要干繁重的家务活:洗衣、做饭、倒尿壶、抱孩子,如果学得不像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老艺人收徒前通常要考察徒弟的嗓音与自己是否接近,徒弟学戏主要是模仿师傅,并以能将师傅的风格模仿得惟妙惟肖为目标。如果模仿师傅能达到以假乱真、形神兼备的境界,甚至唱腔听起来是一个味儿,连眼神、兰花指等都一模一样,就算已学到了师傅所在流派的“正宗”艺术精华,正式成为这个门派的人了。模仿师傅的风格作为学习的一种手段虽然重要,但如果过分强调对本门本派的模仿,就会形成一种保守的倾向,客观上也为学习者灌输了“古人高于今人”、“前辈不可超越”甚至“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意识。在一些人的潜意识中,师傅肯定比徒弟厉害,师爷又肯定比师傅厉害。这实际上是一种认为文明是在不断倒退的历史观,是不利于艺术的现代化的。在旧社会,只有少数戏曲艺术家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在时机成熟时开宗立派,靠的是挑战世俗和宗法的极大勇气。

新中国成立后,戏曲教育进行了重大改革。口传心授的传统方式虽有所改变,但很多剧种仍保持着原始的教育方式,还没有正式成为中等、高等院校的专业教育内容。宗派意识在戏曲界仍然有很大影响,如果哪位演员自学成才,擅自学得了某个门派的唱腔或表演技巧,哪怕再优秀,观众再喜欢,一般也难以得到该派掌门人的承认,甚至还会遭到封杀。有些艺术家和理论工作者有一种叶公好龙的心态,天天喊创新,而当这一天真的来临时却有些不知所措,感叹观众变了。其实观众热爱艺术之心没变,真正变的倒是有些艺术家对艺术的态度,缺乏的是当年梅兰芳那样大刀阔斧对戏曲进行改革的魄力和海纳百川的姿态。创新可能使原有体制下的人受到冷落,一代新人换旧人。北京京剧院演员常秋月曾说,自己最大的苦衷是拿了大奖照样没戏演,闲着,因为排戏也要论资排辈。新人出现,往往打破原有艺术圈子的生态平衡,这时最考验人的就是老一辈是否有甘为人梯、甘当伯乐的勇气和高风亮节。在这一点上,戏曲界应向相声界的侯耀文和马季学习,正是他们的包容,才有了今天的郭德纲。

毋庸置疑,中国戏曲经过历代文人雕琢,有些剧种达到了经典的境界。但能不能说所有剧种都“博大精深”呢?很多地方小戏只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改革才登上大雅之堂,并且大量移植剧目,直到今天仍处于学习和借鉴状态,连生存都困难,这难道也能称为“博大精深”么?热爱戏曲是对的,但赞誉过高恐怕只能产生副作用。古代的东西未必都是经典,如不与时俱进,衰亡恐怕就难免。艺术若想保持生机应吸收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元素。戏曲来自民间,古代文人曾将其视为小道末枝,现在的学术界也有重

理论轻技艺、重古代轻现代、重思想轻娱乐的倾向。有人提起戏曲的传统表现形式时往往带有优越感,喜欢将其说得高深莫测,沉浸在历史的回味中难以自拔,甚至认为表演、化妆、服装等各方面都不能变,否则就是对祖宗的不敬。有人对创新、改革等关键词缺乏兴趣,反对任何实质性的尝试和改变,甚至认为守住老腔老调才是本份,主张“戏曲时尚化应当叫停”。⑥

我们的祖先确实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但世界是发展的,我们不能沉浸在过去,而应该向前看,在传统的基础上继续前行而不是原地踏步。假如事事遵照古人的标准,不光女子不该上学,甚至连我们国家的共和政体都不可能存在。诚如王瑶所说:“继承民族传统,一定要使古老的东西现代化;如果不现代化,就无异于国粹主义。”⑦产生于辛亥革命时期的国粹主义,是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发生碰撞的结果,由于过分推崇古代思想,主张到中国古代传统中寻找解决时弊的灵丹妙药,助长了封建复古主义逆流,在否定西方文化上走向极端。国粹派表面上是自信的,而在骨子里是害怕竞争的保守力量,具有深刻的反市场和反现代化倾向。我国近年兴起了国学热,虽然部分起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但也出现了一些过分崇古的作法。多地开设了现代私塾,有的老师穿着汉服上课,让3~12岁的儿童学习《二十四孝图》《女戒》,某校校长为宣传《弟子规》甚至向学生下跪。有人甚至主张:废除公历纪年,改用黄帝纪年或孔子纪年;图书采用竖排繁体字,不用标点符号;废除白话文,全面恢复文言文。李泽厚将这种现象称为“蒙启”,即把启蒙再蒙起来。这些过分崇古的做法对文化的创新极为不利。

祖先的文明是今人的骄傲,但我们更应学习和继承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而不是永远沿用祖先的模式,以“活化石”的传播者自居。不忘传统、尊敬祖先是对的,但方式却值得探讨。把祖先崇拜演化成现代人对祖先的刻板模仿,传承的就只是文化的外壳,而非灵魂。这就歪曲了继承的精神实质,是对继承的片面理解,是一种孤立、静止的世界观。艺术传承不应简单理解成拿过接力棒,我们反对过分崇古,但并不是说古代的东西都不要了,而是提倡用发展和联系的眼光看待戏曲的前途,广泛吸收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元素,在把握艺术规律的基础上使这门古老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农业思维对戏曲的影响

农业思维阻碍着戏曲的发展。中国戏曲诞生于农业社会的广大乡村,同古老的民俗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戏曲演出的繁盛与宗教祭祀密切相连。“最大多数的常住人口、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和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等,使乡村成为中国民间艺术产生和流传的主要基地,也无可争议地把农民造就成为戏曲观众的主体”。⑧

“中国传统戏剧之所以危机,也是因为它的生态环境已经破坏。它实际上是以农业文明为安身立命的所在的”。⑨自宋元以来,乡村庙会演剧活动长期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而现代化的大潮对古老的民俗活动影响巨大,传统意义上的作为民俗活动组成部分的戏曲逐渐从老百姓的生活当中淡出。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早已同过去大不相同。农业社会中农民的生活空间相对狭窄,对外部世界知之甚少。而今天,农民的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差别日渐缩小,农民身份出现模糊化特征,农村人口的构成也趋向复杂化。他们通过电视和因特网可随时掌握国际国内资讯,对新生事物和城市流行的娱乐休闲方式也充满渴望,用央视《星光大道》上的农民歌手马广福的话说:“现在生活好了,也想弄点洋的。”城市里的一些老年观众基于审美惯性和怀旧情绪对戏曲比较有感情,而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戏曲里的一些价值观则难以认同,对其表现方式也难以产生共鸣。

每一种文艺形式都在特定的社会生态环境中生长,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正如刘席珍在《论京剧的审美物质》中所说,“随着现代生活步伐的加快,京剧需要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永葆其艺术青春常在”。⑩遗憾的是,戏曲未能根据时代的要求及时做出适应性的调整。农业文明逐渐被工业文明代替,但农业思维还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经济的主体始终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统治者长期以来重农抑商。因而对旧文人来说,“他们的宇宙观和人生观都主要反映了农民的思想。再加上他们受过教育,使他们得以表达农民自己没法表达的思想,这种表达在中国就采取了哲学、文学和艺术的形式”。輥輯訛不忘传统是对的,但若以

保护传统为由拒绝吸纳新鲜元素,面对已经变化了的世界还死抱着旧形式去为新时代的观众服务,则无异于刻舟求剑。盲目排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闭关自守,这就是典型的农业思维的特征。

改革开放之后,面对西方文化冲击,戏曲面临着衰落的局面,如何在保护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实现戏曲的创新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创新当然是建立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基础上的创新,传承戏曲最重要的是传承它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在继承传统基础上,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更新,做出我们这一代人应有的贡献。可惜的是,很多人对创新却缺乏诚意,向往坚守原始的、纯粹的、以农业文明为根基的传统文化,梦想它不受任何外来文化影响,哪怕出现一点新生的萌芽就会如临大敌,口诛笔伐欲将其扼杀。李玉刚的遭遇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虽然得到多数的观众肯定,却难以得到某些“大师”的支持。每每有人尝试将新技术、新元素应用到戏曲时,就会招到冷嘲热讽,认为这是对祖先的不敬,仿佛一件古董被打碎了。在这个领域里张扬着过分狭隘的乡土情结和小农意识,处处画地为牢、以邻为壑,直到最后积重难返,眼睁睁看着大批的剧种渐渐衰亡。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罗怀臻认为:随着非遗保护理念的盛行,泥古、守旧慢慢变成了一种时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个时代正因为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学样式才彰显其文学地位和尊严。他甚至以讽刺的口吻说:“一代有一代之戏剧,传统戏曲现代化、地方戏曲都市化,确实要解决时代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问题。如果今天的戏剧人仍然捍卫、谨守着上世纪上半叶的戏剧传统,我们不是白活了吗?”輥輰訛央视戏曲频道主持人白燕升说:“唐诗衰败时,当时的人一定也经历过类似我们现在的心态。但是紧接着宋词崛起了,宋词的崛起并非唐诗简单的重复。而我们常犯的错误是:在宋代喊叫振兴唐诗。”輥輱訛当然,以上二人主要表达的是渴望戏曲同时代相结合的急切心情。创新不等于传统的东西都不要了,而是在尊重艺术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对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用艺术的魅力将观众征服,使之重新放出光彩并与“民族瑰宝”的身份相符。

回顾戏曲的发展历程,每一代取得伟大成就的戏曲人都具有突破前人、敢于探索的勇气,以京剧名旦梅兰芳为例:他不仅是演员,还从剧目创作、灯光、化妆、服装、舞蹈等方面大量引进新的元素。梅兰芳眼界开阔,不排斥新事物,一生都以无比坚定的信心和博大的胸怀为京剧改革进行开拓探索。梅葆玖曾自豪地说:“梅兰芳如果不死的话,根据现在的舞台条件,指不定要弄出多少漂亮的东西来呢!”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梅兰芳面对着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输不起,一输就永不翻身”的压力,首先要承受的是来自社会主流声音的蔑视、置疑甚至诋毁。梅兰芳打破了传统中不适应时代需求的东西,按照观众的需求将京剧引入了一个新时代。

随着时代变化,戏曲艺术一直被赋予新的内涵。倘若戏曲在各个朝代里都固守已有模式,恐怕今天这样的衰亡命运提前几百年就出现了。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地方剧种,这是历代戏曲艺人在大量的演出实践中不断根据观众的需求进行调整,在不断的碰撞与磨合当中探索和创造出来的。旧时的戏班享有充分的自主权,为扩大市场常去外地演出。为了最大限度获得当地观众的认可,地方戏班常在原有剧种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当地的唱腔、舞蹈、民歌小调等,甚至学习、借用当地的方言,乃至形成新的剧种,京剧就是典型的例子。有时甚至多个剧种同台唱戏,艺人们多才多艺,为了生存可以将自己的特长根据需要进行施展。在传媒、通讯不甚发达的年代,戏班的改革策略多半不会引起今天这么大的关注,除个别大剧种外,一般不会有官方插手。改革是否成功一般可以通过市场来检验,生存才是硬道理。各剧种间相互借鉴、影响,不但语言、内容和形式可以改,甚至连剧种名称也可以改,“京戏”这一名称就是由“皮簧”改过来的。輥輲訛历史上很多剧种消亡,但新的剧种也不断产生。这是戏曲自发的发展状态。历代封建统治者一般不会下令创立新剧种,也很少对地方戏进行扶持和保护。如果戏班散伙,艺人就依靠看家本领自寻出路,过去的民间戏班和艺人是推动新剧种形成的主要动力。

一进入自觉时代,这种推动戏曲前进的原动力逐渐消失,争取外地观众的欲念也由大变小,连原有的生态也被彻底打破:艺人变成了国家干部,戏班变成艺术团,甚至演戏也从娱乐为主变成了教育为主。过去的戏班和艺人为了生

存不像今天的专家、学者这样心事重重,担心增加新的元素会影响某剧种的“原汁原味”。在今天信息传播发达的社会,除了行政命令下“产生”的一些剧种外,戏曲反倒难以产生新的剧种和流派了,岂非咄咄怪事?正如白燕升所说:相当一些戏曲从业人员,包括一些“角儿”,只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于和自己“同宗同源”的兄弟剧种也是不屑一顾,很狭隘很封闭,让人遗憾和痛心。画地为牢地闭门造车能出什么好戏?!輥輳訛

我们应当用发展和联系的眼光看待戏曲的前途,保持戏曲形式一成不变、剧种数量上不加不减的主张不符合辩证法。陈世雄指出:“任何戏曲剧种都会发生变异,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我们既要强调保护剧种的个性,又要认识到剧种变异的不可避免……当一个剧种产生某种变体,不要为了维护剧种的纯正性而加以歧视,而应该承认新剧种的诞生。”輥輴訛应鼓励各种艺术形式之间、戏曲剧种之间相互交流和融合,而不是通过孤立静止的方法来只保护它的躯壳,指望它永远不变。

三、江湖思维对戏曲的影响

戏曲的发展深受江湖思维的阻碍。带有神秘色彩的“江湖”文化由来已久,“江湖艺人”、“闯荡江湖”等说法就是生动的写照。李恭忠指出:“‘江湖’是对疏离于政权体制之外乃至与主流秩序分庭抗礼的生存环境和行为模式的笼统概括,往往与流动人口、商业贸易、各色行当,特别是与下层流民及其‘灰色’活动相连。近代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和人口流动的频繁,‘江湖’所涵括的内容愈加纷繁复杂,并且染上了神秘的、吉凶莫测的色彩。”輥輵訛“江湖”之中,“三教九流”交叉汇集,组成了一个陌生人的世界。人们相互之间只愿展现有限部分,而多将真实身份和意图加以掩饰,所谓“逢人只说三分话”。在“江湖”文化影响下,旧社会许多行业形成了独特的行为规范,不仅有约束性和惩罚性的规章,还具有充满神秘色彩的起源和始祖传说。旧时的戏曲艺人自称为江湖中人,拜师入行有严格的规定和仪式。与许多其它行业一样,出于在江湖社会中相互交际和行业保护的需要,戏曲界内部也有一套行业用语,即春典(隐语、黑话),这使人产生强烈的行业归属感和荣誉感:师傅

传授春典给徒弟,才是把徒弟真正领进江湖,而对于圈外之人,则是“宁送一锭金,不教半句春”。例如:戏曲艺人将忘词叫“吃栗子”,顾客为“汤水”,散场为“放汤”,分钱叫“看亮”,外行叫“老斗”,表演过火叫“洒狗血”。演员在台上演出,如果后台有人提示“码前”,意思就是请加快演出速度;同理,“码后”则意为放慢演出速度。使用春典,为的是最大限度地保守行业秘密以及扩大演出利润,例如“摆金”表示外面下雨了,但如果直接说“下雨”,就可能导致观众离席,而使用春典则达到了留住观众的目的。

江湖中人大多迷信,例如:尚小云剧团1925年正月初一在中和戏院演京剧《青石山》时,扎金奎演关帝,但却不敢揉红脸,原因是怕大年初一关老爷显圣,因而不敢用关帝扮相。李顺亭在正月初一演《青石山》关帝时,也不揉红脸,而是玄坛扮相,勾黑脸、黑满、大镫、黑蟒。此外,梨园行禁忌甚多,如:开戏前不许坐九龙口,因龙口近似人的喉咙,坐在龙口处犹如扼住喉咙,演员害怕嗓音因此会喑哑,故忌。同时,戏曲艺人还忌说很多字,如忌说“伞”,因与“散”谐音,用“雨盖”代替。由此可见,戏曲艺人的迷信在当时是很常见的。旧时梨园行里各个剧种都有行业保护神和崇拜偶像,“谋事在人,成事在神”是艺人们的普遍心理。成功者认为是“神功默佑”、“祖师显灵”;失败者便认为“神不佑我”、“祖师爷不给饭吃”等等。明代梨园业多奉清源师(即二郎神)为戏神、祖师。清代以供奉老郎神最为兴盛,但同时也供奉二郎神。祭祀老郎神有专门的庙宇,称为“老郎庙”。艺人进出后台一般要向“祖师龛”,即老郎神像或牌位拜祭,有“上台不拜老郎神,装什么不像什么”的说法,演员进后台向神位拱手,称为“参驾”;临出场时拱手,称“辞驾”;下场进后台时拱手,称“谢驾”。除戏曲演员共同信奉的祖师神外,一些行当和职事还供奉特有的祖师。如武行供武猖神;乐队供李龟年、清音童子、鼓板郎君;管戏箱的供青衣童子;梳头的供观音等。

旧社会戏曲从业者社会地位低下,生存环境恶劣,个别戏曲艺人在江湖文化浸淫之下,一定程度上沾染上了保守、封闭的特征,也给戏曲艺术披上了极为深厚的神秘主义色彩。这种神秘,有的来源于封建迷信,有的更是一种人为的自我保护机制。过去戏班之间、戏曲演员之间均

壁垒森严,不但缺乏艺术交流,甚至将剧本也视为演员的私有财产,别人一般难以见到。当年要想得到台上演员的戏词,只能在演出现场竭尽全力来记忆、抄录,有时由于听不清楚没记下来也无可奈何。就连“戏考”类的剧本出版之后,很多错误的唱词也无法得到纠正,因为经常是以讹传讹,无法弄清哪种版本、哪个演员唱的才是正确的。如果对哪句戏词有疑问,除非去问圈子里有交情的人,否则只能望“词”兴叹。如果大家都不知道,那就近乎绝望。加上师傅传艺时都会秘而不宣地留一手,所以有些戏得靠偷师来学得。余叔岩听谭鑫培演《辕门斩子》时,由于“这女将赛煞神平空降下”这句戏词没听清楚,琢磨一夜未能入睡。直到20世纪40年代,京剧界还有人以讹传讹地用“叫焦赞和孟良小心招架”这句词,后来陈秀华公开出版他的《辕门斩子》剧本和唱腔曲谱,“这女将赛煞神平空降下”这句戏词才算公开。

这种风气直到今天还经常能找到它的影子。有关部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许多濒危剧种的老艺人家里藏有某些剧目唱词的手抄本,但直到去世也不愿将剧本公开,将其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哪怕工作人员苦口婆心向其解释也无动于衷。其心理其实容易理解:这是祖师爷传下来的秘密,是我吃饭的东西,哪能轻易让外人知道?可见,所谓“非遗保护”的工作是多么艰难。有些艺术研究机构也存在一些地方主义的做法,本单位的资料不对其它研究机构开放,宁可将一些录像、录音、文本资料锁在柜子里,也不与外单位的研究人员共享。有些从事“非遗保护”的学者甚至需要通过找熟人、托关系、走后门才能接触到这些资料。这些做法使本来就陷入危机的戏曲艺术更加困难,也为研究工作增添了不必要的障碍。

急功近利、心态浮躁是江湖文化在戏曲界的另一表现。著名戏曲节目主持人白燕升在自传《冷门里,有戏》(作家出版社,2009年)里无奈地说:“多年来,我坚守梨园寂寞挣扎,是盼着有一天戏曲界风云漫卷;只可惜……那么多拍马屁股的人争先恐后,拍得尘土飞扬云山雾罩。”话语中表达了对戏曲界当下的一些不良现象的忧虑和不满。某位7岁的“京剧神童”接受采访时说:给领导唱或上电视的时候我特别用心,给一般观众唱我就对付对付。他的童言无忌令人

忍俊不禁,也说出了戏曲演员的普遍心态。輥輶訛我们虽不必过于责怪他,但是应该引起注意的是:普通观众不及领导受重视,演戏主要给领导看,这种思想是不健康的,这种做法也同样要为戏曲走不出困境负一定责任。

四、余论

戏曲多年未能走出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崇古思维、农业思维和江湖思维则是戏曲创新的最主要障碍,三者相互交织,具有“汰优”的性质,成为阻碍戏剧发展的保守力量。戏曲创新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然而无论遇到多大阻力,将观众的需求摆在首位却是重中之重。艺术是为广大观众服务的,观众是戏曲艺术的衣食父母。戏曲的创作和演出应以观众为中心,时刻为观众而存在,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凡是津津乐道于让内行看的文学艺术门类都将走向灭亡,凡是着眼于让外行看的,能让外行感兴趣的艺术门类一定翻身。历史上京剧、地方戏、小说、诗歌繁盛的时节,都是因为外行人对它感兴趣。现在光盯着专家、内行、戏迷、票友,仅满足他们的需要是一种慢性的安乐死”。輥輷訛

戏曲演出必须要让观众看得懂,引起观众的浓厚兴趣,否则哪怕编剧写作技巧再娴熟,导演手法再高明,演员演技再出色,对观众来说都是隔靴搔痒。一说到保护戏曲,有些人就喜欢强调某些剧种如何历史悠久,是“活化石”,因此这也不能改,那也不能变,认为改了就不是正宗的“X剧”,就无法为研究古代戏曲提供样本了。假如观众不爱看,他们就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主张要“培养、教育观众”,好像观众做错了什么似的。在过去戏曲辉煌的时代,观众是被吸引来的,而不是培养出来的,现在也从没听说流行歌曲、电视剧、时装表演需要培养观众的。观众不爱看,该反思的是戏曲从业者自己。我们应研究观众、理解观众,试着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应向观众寻求支持,而不是居高临下地去“培养”或者埋怨观众。要以戏曲自身的魅力使观众心甘情愿地走进剧场,而不是在政府的庇护下以某种优越感“要求”观众带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来看。那样的话,即使观众被迫走进剧场,也会怀有抵触情绪,效果会大打折扣,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傅晓航指出:“如果不是从适应青

①何予明《中国近代学术思想转型及其历史境遇——

—以王国维的戏曲研究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②吕新雨《戏剧传统在大众传媒时代的命运》[J],《安徽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③孙美堂《崇古意识探微》[J],《孔子研究》,1993年03

期。

④[日]中村元《东方民族的思维方法》[M],杭州,浙江人

民出版社,1989年,第126-127页。

⑤周春兰《尚古思维对儒家文化发展的两重性》[J],《前

沿》,2008年第2期。

⑥柴俊为《戏曲时尚化应当“叫停”》[J],《中华戏曲》,

2005年01期。

⑦王瑶《现代文学的民族风格问题》[A],《王瑶文集》[C]

第5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110页。

⑧周刚《寻找振兴吉剧的钥匙》[N],吉林日报,2013年

09月26日第13版。

⑨吕新雨《戏剧传统在大众传媒时代的命运》[J],《安徽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⑩刘席珍《论京剧的审美特质——

—从休闲性与娱乐性说开去》[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輥輯訛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18、38页。

輥輰訛王新荣《戏曲创新:要不要太“炫”乎?》[N],中国艺术

报,2012年3月19日第001版。

輥輱訛朱渊《白燕升针砭梨园“角儿”心胸狭隘令人痛心》[EB/OL],2009年03月24日中国新闻网http://www.

https://www.360docs.net/doc/0312706016.html,/cul/news/2009/03-24/1615270.shtml。輥輲訛于海阔《地方戏曲是否应固守方言》[J],《中州学刊》,2013年第4期。

輥輳訛张漪《央视名嘴白燕升出新书,谈戏论人生》[EB/OL],2009年3月12日人民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312706016.html,/ GB/40606/8949361.html.

輥輴訛陈世雄《论戏曲剧种的变异——

—从歌仔戏说起》[J],《戏剧》,2011年第2期。

輥輵訛李恭忠《“江湖”:中国文化的另一个视窗——

—兼论“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内涵》[J],《学术月刊》,2011年11期。

輥輶訛王宏伟《白燕升:戏曲不应是圈内人的自娱自乐》[N],《新华日报》,2006年7月18日第D03版。

輥輷訛舒晋瑜《白燕升:我把青春献给了戏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4月3日第7版,

輦輮訛万素《继往开来:创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世纪戏曲文化》[J],《戏曲艺术》,2001年第4期。

輦輯訛张兵《戏曲与社会经济生活》[J],《学术月刊》2006年第9期。

輦輰訛任荣《“我是梨园的一号龙套”——

—尚长荣先生与朱恒夫教授关于戏曲现状与未来的对话》[N],中国艺术报,2011年7月11日第04版。

年人的审美需求出发,让艺术自身的美去打动观众、感染观众,只企图以受教育手段去达到让青年人热爱民族艺术的目的,实际上违背了艺术的特质。”輦輮訛

观众的审美需求就是文艺工作者的努力方向,艺术要缩短与广大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只有在社会经济生活的这座庞大的活水池中,戏曲这条艺术之鱼才能活蹦乱跳,焕发出它的生命活力……在商品化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如何吸引观众进场,永远是艺人们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輦輯訛朱恒夫指出:“历来得到长足发展的艺术都是由市场推动的……戏曲从业人员千万不要以艺术家自居,要把自己看做是生产艺术产品的普通人,而这种艺术产品也有和其他产品一样的商业属性,只有销售给广大的观众,你的生产价值才能体现出来。”輦輰訛在国家保护传统遗产、发展文艺事业的有利环境中,戏曲应充分探索生存和发展空间,广泛吸收其它艺术的精华,在把握艺术规律的基础上走出具有特色的创新之路来,让戏曲艺术这一民族瑰宝重新放出光彩。本文从戏曲发展的主要瓶颈入手,对戏曲陷入困境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那么在振兴戏曲艺术、保护与传承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应当采取哪些具体措施等问题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由于篇幅所限笔者将另行撰文论述。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流行歌曲中戏曲元素的赏析(公开课教案)

流行歌曲中戏曲元素的赏析教案设计 一、教学构思 戏曲源于民歌,他从一些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等歌曲的形式中逐渐演化而来并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表达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中的各种思想感情,通过口头传唱,并不断加工而成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我国的戏曲由于受地方方言的影响共有300多种戏曲,常见的有京剧、越剧、沪剧、昆剧等,而正是由于受地方方言的限制以及戏曲本身的表演缺陷,很难得到90后学生的青睐,甚至成为大多数学生的盲区。因此,通过近年来一些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中融入的戏曲元素作为学习的载体,希望不仅能够改变学生的看法,不再排斥戏曲音乐,更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为目的,运用教师的正确示范,学生的模仿、学唱、演绎、交流互动等手段,尽量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让学生在轻松,娱乐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认知和理解戏曲音乐,逐渐对戏曲音乐产生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提高对戏曲音乐鉴赏能力的真正目的。 二、教学设计 (一)课题:流行歌曲中戏曲元素的赏析 (二)执教:金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教师张燕 (三)教学对象:初中或高中都适用 (四)课时: 2课时 (五)课型:体验互动型 (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逐步认知和理解戏曲音乐的元素,初步学会模仿一些在戏曲表演中常见的程式化动作,简单学会演唱戏曲唱段。掌握所学知识,提高鉴赏戏曲音乐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流行歌曲为载体,通过教师的引导、讲解、示范以及学生的模范、学唱、听辨、交流演绎等手段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学习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体现: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戏曲元素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热爱我国的民族艺术,成为今后戏曲艺术的忠实观众,继承并弘扬民族戏曲音乐。 (七)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对融入戏曲元素的流行歌曲的兴趣,理解每首作品的风格; 2、学会一些戏曲中简单的程式化动作。 (八)教学难点: 1、如何让学生对戏曲艺术产生兴趣,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2、对流行音乐中融入戏曲元素的特点、分类的辨别和音乐内涵的理解。 (九)教学器具:钢琴、多媒体教学软件或PPT、VCD、教材等。 (十)关键词:戏曲兴趣培养欣赏 (十一)教学过程: 1、模仿体验: 通过学生实践练习云手、眼神、碎步等动作,请学生互动模仿,教师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动作的出处,并以一首在春晚演出小品《不差钱》而一夜

戏曲主持词

戏曲主持词 各位来宾、亲爱的观众朋友们,晚上好! 在我们迎来建党85周年之际,今晚,由尉犁县新世纪戏曲艺术团为大家带来一场精彩的豫剧专场晚会。近几年来,我县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上不忘“发挥特色文化,培养民间文艺”,使传统戏曲在尉犁耀出烁烁光芒。新世纪戏曲艺术团成立于2002年,共有演员20人,一直以来都得到了县委、县人民政府及广大群众的关心与支持,并在文体部门的扶持下茁壮成长。几年来多次参加全县文艺汇演,每次都能得到戏迷们的认可。为了庆祝建党85周年,也为了让喜欢戏曲的朋友们过足戏瘾,艺术团的演员们精心排练了今晚的节目。 首先大家将欣赏到的是由马爱琴、张献玉、张国梅、胡素霞、李兰英、赵金凤、魏租臣、姜玉莲等人为大家带来的全场戏《辕门斩子》,请欣赏。 一场《辕门斩子》让人听得十分过瘾,也显示了演唱者们扎实的演唱功力。 下面由艺术团小演员张蕊蕊为大家带来一曲《唢呐独奏》,大家欢迎。戏曲节目主持词2018戏曲主持词(2)|返回目录 1. 各位来宾、亲爱的观众朋友们,晚上好! 在我们迎来建党85周年之际,今晚,由×××新世纪戏曲艺术团为大家带来一场精彩的豫剧专场晚会。近几年来,我县在加强精神

文明建设上不忘“发挥特色文化,培养民间文艺”,使传统戏曲在尉犁耀出烁烁光芒。新世纪戏曲艺术团成立于2002年,共有演员20人,一直以来都得到了县委、县人民政府及广大群众的关心与支持,并在文体部门的扶持下茁壮成长。几年来多次参加全县文艺汇演,每次都能得到戏迷们的认可。为了庆祝建党85周年,也为了让喜欢戏曲的朋友们过足戏瘾,艺术团的演员们精心排练了今晚的节目。 首先大家将欣赏到的是由马爱琴、张献玉、张国梅、胡素霞、李兰英、赵金凤、魏租臣、姜玉莲等人为大家带来的全场戏《辕门斩子》,请欣赏。 一扯辕门斩子》让人听得十分过瘾,也显示了演唱者们扎实的演唱功力。 下面由艺术团小演员张蕊蕊为大家带来一曲《唢呐独奏》,大家欢迎。 感谢张蕊蕊的精彩演奏,下面请欣赏由胡素霞为大家带来的《五世请缨》中的选段《一家人欢天喜地把我请》。 一曲《一家人欢天喜地把我请》唱腔曲调婉约,情感细腻,耐人回味,让戏迷们看的入迷,听的过瘾。 下面请欣赏由李兰英为大家带来的唱段《穆桂英挂帅选段:校场点兵》。 一曲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校场点兵”,是穆桂英在校场点兵遣将时的一段唱,充分体现了穆桂英的踌躇满志和精忠报国的热血情怀,唱腔高亢清亮,铿锵有力。

戏曲鉴赏心得

戏曲鉴赏心得 戏曲鉴赏心得一:戏剧鉴赏的心得 戏剧是通过演员表演故事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综合艺术。它是以演员艺术为中心同时又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的综合体。我国的戏剧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从先秦以前的巫舞,到汉代的角抵戏、晋时的参军戏、北齐的踏摇娘、唐朝的滑稽戏。一直到宋元杂剧,戏剧这种艺术形式才基本成熟。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戏剧博采众家之长,从各种艺术中汲取了丰富的文化养料。经过长期的酝酿.我国的戏剧最终形成并逐步走向成熟,倍受民众青睐,甚至不胫而走,享誉海外.可谓成绩斐然。其中不乏有社会历史的偶然因素推波助澜,但主要还是因为戏剧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具体表现在其丰富多彩、广泛深刻的功能方面。戏剧的功能不仅体现在它形象生动、避实就虚的艺术形式.而且体现在它社会关照、理性思考的具体内容。 戏剧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它形象生动、雅俗共赏;其次在于它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更在于它张扬社会理性.成为播撒于民众心底的及时雨。戏剧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娱乐功能、教化功能、传承功能。 一、娱乐功能 戏剧的娱乐功能是显而易见的,是促使广大观众走进剧场或戏院的根本动因。因为戏剧是一种最终以舞台呈现的形式与观众见面的艺术。它的直观性极强,接受者的层次又极为复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文化素养、艺术修养并不高,因此.我们戏剧的娱乐大门要比其它艺术门类敞开得更大一些。这是从外部因素,也就是观众对戏剧的接受方面来考虑戏剧的娱乐功能。进一步从内部因素,也就是戏剧自身来说,戏剧的娱乐功能是与生俱来的,从最初的傩舞娱神,到之后的角抵戏、参军戏、滑稽戏等,逐渐地由娱神为主转变为以娱人为主,在此过程中,戏剧的娱乐功能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只是娱乐的对象由神变为人。人逐渐成为戏剧艺术的欣赏主体和接受主体。因此,戏剧就更多地考虑人们的娱乐因素,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使人们得到充分的享受和欢娱。 二、教化功能 戏剧的娱乐功能是不容忽视的,但决不能认为它是戏剧最重要的,或者是唯一的功能。

《戏曲欣赏》资料

《戏曲欣赏》学习资料 一、中国传统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一般指1898年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前存在于中国音乐生活中的具有一定流传时间和民族特色的音乐,包括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 传统音乐是与新音乐、现代音乐相对而言的概念。 新音乐指20世纪初学堂乐歌产生以来,学习西方音乐创作技法创作的体现中国人思想情感的音乐,主要包括专业音乐作品和体现时代精神的革命音乐作品;现代音乐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习西方现代创作技法创作的音乐,主要包括活跃在国内外的华人音乐家创作的现代音乐作品。 二、戏曲艺术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音乐戏剧,是集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表演、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段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我国的戏曲与希腊的悲、喜剧和印度的梵剧并列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 戏曲以音乐为基本表现形式(声乐、器乐伴奏两部分)适应并体现戏剧性的要求,与戏剧表演密切配合。 三、戏曲音乐 继承集合了民间歌曲的抒情特征和说唱音乐的叙事特长。 (一)构成因素:声乐方面的唱腔和念白,器乐文武场面的伴奏和各种过场音乐,声乐居于主导地位。 1、戏曲唱腔大致分为三种类型:抒情性唱腔、叙事性唱腔、戏剧性唱腔(散板)。 2、戏曲乐队分为“文场”和“武场”两组,“文场”指管弦乐部分,“武场”指打击乐部分(包括唢呐),合称“文武场”,也叫“场面”。 (二)剧种与声腔: 1、剧种是根据产生、流行地区、民族特色、艺术特色等因素划分的戏曲种类。 2、声腔是指具有一定音乐特征的腔调,包括与其相关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如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明清以来流传最广泛的四大声腔)等。 一种声腔系统不止一个剧种,一个剧种也可以使用多种声腔系统。 (三)戏曲唱腔的结构形式:分为曲牌体和板腔体两类。 1、曲牌体又称曲牌联缀体或曲牌联套体。 2、板腔体又称板式变化体(包括调性、旋律、节奏、速度等方面的变化)。 四、昆曲艺术与昆曲音乐 (一)昆曲艺术 昆曲原称昆山腔,是元代后期产生的南戏四大声腔之一,明代由戏曲音乐家魏良辅进行

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对传统戏曲元素的借鉴

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对传统戏曲元素的借鉴 动画是集多种艺术门类于一身的一种时代产物。动画角色造型设计是表现人物角色性格特征,表达主题风格的重要手段。戏曲动画人物形象应充分结合戏曲艺术中的视觉元素符号,融合多元艺术形式,适当添加时尚元素,使传统艺术元素和数字动画巧妙地有机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风格的戏曲动画人物,在服装、脸谱等方面上有着极具借鉴和传承意义。 本文通过借鉴本土戏曲造型,在动画角色造型设计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分析动画角色造型设计与戏曲的舞台造型两者之间的共同点,通过借鉴戏曲中人物脸谱造型、服装打扮、动作表现及节奏,来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并以动画角色的个性化塑造来表现戏曲元素在实际创作中的应用。同时,结合戏曲动画的创作要求,具体分析本土戏曲元素在动画创作中的实际作用。在动画创作中,将戏曲艺术元素与现代数字动画技术有机融合,是传播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有效途径,对推动本土文化和当地动漫产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借鉴本土传统戏曲元素的意义 现代动画技术发展迅速,日本、美国等国家的动漫文化

席卷而来,越来越受政府和研究者的重视。相对中国而言,需要关注的是对外来动画优秀作品的学习与借鉴,对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戏曲,作为本土文化,是中国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源远流长,影响广泛。戏曲集传统艺术美之大成,包括人物性格造型的塑造、舞台意境的营造等方面,全面系统地体现了大众的审美观念和需求。更多的动画艺术家,从戏曲文化艺术中获得了大量的?⒎⒂肓楦校?提炼各种戏曲元素,在创作出的动画作品中彰显独特的民族风格与艺术特色,如《花木兰》《骄傲的将军》《朝阳沟》等优秀作品。对于陕西来说,最终要学习的是如何将陕西本土戏曲元素与动画结合、传承和创新,提取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在动画角色造型设计方面,设计者应充分吸取本土戏曲元素,通过夸张、简化、虚实结合等一系列意象化的表达,在数字动画中重新塑造戏曲舞台人物形象。 二、动画角色造型设计与本土传统戏曲元素上的借鉴 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在戏曲脸谱上的借鉴 在我国传统戏曲中,任何曲种中的演员都根据自己所扮演的人物来打扮自己,有特定的脸谱和服装,经过各种打扮后,戏剧人物的形象活灵活现,戏曲人物从而表现得形象生动。戏曲人物角色造型包括头部和服装两方面,其中头部的装扮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包括脸谱和头饰的打扮等,而这些装扮能够让观众从中一眼看到人物的性别、

第三届电视戏曲节目'兰花杯'

第三届电视戏曲节目“兰花杯” 创优评析终评结果 一、一等奖 8个 1、《戏曲采风》--《藏书人家》中央电视台 2、《大秦之声》—四大名旦的产生、秦腔的传承与发展陕西电视台 3、《梨园春》版《红灯记》河南电视台 4、九州大戏台—走进陈永玲的艺术世界中央电视台 5、《越女争锋一越剧青年演员电视挑战赛》中央电视台 6、《海峡元宵乐》小陶阳京剧演唱会福建海峡电视台 7、《2006相约梨园—欢聚淄博》迎春电视戏曲晚会淄博电视台 8、《宰相刘罗锅》北京电视台 二、二等奖 13个 1、《中华神韵,放飞江苏》 纪念梅兰芳诞辰110周年江苏广播电视总台 2、《人民的艺术家宋长荣》淮安电视台 3、《胡风汉月》石家庄电视台 4、《“吉祥如意”大叫板—少儿组》陕西电视台 5、《2005萍乡市电视戏曲春节晚会》萍乡电视台 6、《奉献杯”全国戏曲梅花奖元旦电视戏曲晚会》安阳电视台 7、《“大戏台”走进平凉大型戏曲晚会》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

8、《秦香莲怒打包公》趣味短剧河南电视台 9、《河洛戏苑》栏目“河南地方戏曲名家名段赏析”洛阳电视台 10、《黄梅阁》特别节目安庆电视台 11、超级票友太原电视台 12、《跟我学》霸王别姬中央电视台 13、《梨园春》FLASH《新月下相会》河南电视台 三、三等奖21个 1、《戏曲采风》--妇唱夫随中央电视台 2、新编历史京剧《大足》重庆渝中广电中心 3、《乡村戏苑---二人转演员翟波专场》吉林电视台乡村频道 4、《戏曲化妆系列》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 5、现代淮海戏《豆腐宴》淮安电视台 6、《大秦之声》中国秦腔四大名旦晋京演出陕西电视台 7、《擂台紧急风》第53期 全国戏迷选拔赛邯郸站河南电视台8 、《爱我山河、强我中华》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大型评弹演唱会苏州广播电视总台 9、《相约菊城—电视戏曲晚会》开封电视台 10、2005年《迎春戏曲晚会》石家庄电视台 11、“二女争夫”古装戏曲小品广州电视台 12、人圆月圆—元宵戏曲晚会安徽电视台

专题二 中国戏曲剖析

专题二中国戏曲 课标要求 通过欣赏、分析、归纳等教学活动,体味戏曲音乐的魅力,了解中国戏曲的有关知识,能掌握传统戏曲与现代戏曲的艺术特点。 点击高考 【07音乐:戏曲—京剧】 3.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下列关于京剧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京剧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②京剧唱腔主要使用“西皮”和“二黄” ③梅兰芳对京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梅派”表演风格 ④京剧人物角色主要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其中丑角主要是指丑陋的反面人物 A.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③ 【答案】A 【知识要点】 一、戏曲的起源与形成 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唐代出现了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宋代,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到了元代,戏曲形成。也就是说,元代是中国戏曲成型的时期。中国古代戏曲与一度的梵剧、古希腊的悲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剧种”,而我国戏曲的艺术形式是保留最完整的。 二、戏曲种类 中国的戏曲种类繁多,包括昆曲、京剧以及诸多的地方戏曲剧种,如川剧、越剧、黄梅戏、豫剧、秦腔、评剧、吕剧等。 三、主要戏曲剧种介绍 1、昆曲 (1)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2)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3)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4)该剧种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 (5)昆曲代表剧目: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孔尚任的《桃花扇》,洪昇的《长生殿》。中国古典四大名剧《桃花扇》、《长生殿》、《牡丹亭》、《西厢记》。

传承戏曲艺术 发扬中国文化

【内容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曲艺文化是其中不可忽视的文化力量。自电影传入中国,便与戏曲深深结缘,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扬中国文化。 【关键词】传统戏曲中国文化中国电影戏曲元素 小小的身影讲述着千年的故事,幽婉的曲调传扬着上古的声音,一声声铿锵有力的锣鼓传递着华夏子孙不屈的意志,一幕幕曲折动人的故事承载着国人五千年的悲喜怒乐。戏曲——中华民族的瑰宝,在历史的长河中,戏曲的发展,潺潺而流,从未曾干涸。数百年前,当我们依旧做着天朝圣国的美梦时,西方世界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工业革命,当他们打开我们的国门强行带走无数奇珍异宝的同时,也将电影带进了我们的世界。随后,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电影经历着一次次改革,不断发展壮大并成为当今文化传播的一个主流载体。除了那些从小听着《穆桂英挂帅》,看着《天女散花》的祖辈们,现今已鲜有年轻人愿意跨进剧院,聆听这份传承千年的艺术。无数人站出来宣称戏曲灭亡论,殊不知,戏曲已经用另外一种方式存在于历史发展的大舞台之中。纵观中外电影,无论是《霸王别姬》还是《大闹天宫》;无论是影视剧还是动画;无论是从小受中国戏曲文化熏陶的本土导演陈凯歌,还是深受中西文化融合影响的香港电影导演徐克,戏曲元素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影视剧作品之中,依旧用戏曲特有的方式,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这种方式的载体,我们称之为戏曲元素。 何为戏曲元素? 有人说中国传统戏曲中的“唱念做打”便是戏曲元素,也有人说戏曲元素就是五彩斑斓的服饰、夸张传神的动作、丰富多变的色彩、生动夸张的脸谱。戏曲元素即编剧方面有剧本文学的诗赋性,结构方面是点线连贯的分场性,超脱的时空变化,综合的表演形式,根据行当创造角色,流动的技艺及通俗的民间艺术。①笔者认为,戏曲元素简单概括便是戏曲的综合性、写意性与技艺性。 下面笔者从三个部分来具体阐述戏曲元素在影视剧作品中的运用。 一、向经典致敬 1905年,丰泰照相馆内,“谭鑫培唱着最拿手的《定军山》,只见他配合着锣鼓点儿,一甩髯口,把刀一横,立成顶梁柱一般,就听旁边有人喊:‘快摇’,刘仲伦便使劲摇了起来,那时的胶片只有二百呎一卷,很快便摇完了,算告一段落……”② 就这样,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拍摄完成。这是京剧史上的里程碑,更是电影史上的里程碑,中国电影的起步,便是说唱艺术和传统的中国戏曲结合的产物。传统中国戏曲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独特的一种存在形式,自电影开始在中国发展,就未曾忽略过民族国粹的地位,更有许多影片向中国传统艺术致敬,其中不乏《霸王别姬》《刀马旦》等优秀影片。 《霸王别姬》可谓是陈凯歌导演的巅峰之作,本片以“文革”为背景,讲述了京剧名旦程蝶衣和名生段小楼的故事。片中情感细腻,色彩华丽,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及人性进行了深入挖掘。影片中,当段小楼揭发程蝶衣时,当“文革”的黑色雾霾笼罩着中国大地时,笔者不禁思考陈凯歌为什么要用我们的国粹京剧艺术来衬托这一故事。中国京剧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最为厚重的艺术之一,陈凯歌导演的独到之处便是用最具代表性的中华艺术来映射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考。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虞姬最后自刎于霸王剑下亦是程蝶衣自刎于段小楼剑下,陈凯歌的这一做法是聪明而独到的。戏曲《霸王别姬》无疑是国人最熟悉不过的剧目之一,用历史演绎过去,戏曲的助力使影像的张力更加具有历史深度。 二、局部引用 在众多中国电影中,戏曲的各种元素被中国导演灵活运用。1942年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铁扇公主》吸收了传统戏曲的造型艺术,人物活灵活现。无独有偶,《大闹天宫》的孙悟空的扮相完全借鉴了京剧中猴戏的孙悟空脸谱,为广大观众所喜爱。在音乐方面,影视剧作品中不乏锣鼓小调的出现,红极一时的电视剧《大宅门》同名片头曲《大宅门》中融合了京剧、

戏曲节目可以这么“+”—以常州戏曲广播微信公告号为例

广播戏曲节目可以这么“+” ——以常州戏曲广播微信公众号为例 文/ 谢晓东、邓小珍 【摘要】常州戏曲广播的微信运用是结合新媒体特征的改变。借势新媒体,微信公共号不仅成为常州戏曲广播的传播渠道和内容平台,也为听众与主持人、戏曲名家之间提供便捷的交流平台,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更成为戏曲广播“互联网+”的重要工具。 【关键词】戏曲广播;互联网+;广播+微信公众号 互联网时代,媒体融合不断深入,对于广播而言,既是冲击,也是机遇。尤其是“互联网+”概念一出,各行业都推出了自己的“+”策略。“广播+”的加号后面可以是那些能够为广播电台注入鲜活元素的新创意、新思维,如互动模式、活动营销等,由此,“广播+”将给传统广播带来新的拓展空间。应对互联网时代的变化,2015年元月起,常州戏曲广播推出微信公众号,主打“好戏好曲好广播,好听好玩好生活!实时互动、活动公告、票友空中联欢;弘扬、发展并推动地方戏曲文化。”目前为止吸纳粉丝八千多人,而且都是戏曲广播的“忠粉”和“铁粉”。英国传播学者克里斯·韦斯科特说过:“广播不会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死亡,但是会改变。”常州戏曲广播的微信运用就是结合新媒体特征的改变。借势新媒体,将微信公众号引入戏曲广播的传播渠道和互动环节,为听众与主持人、戏曲名家之间提供便捷的交流平台,同时最大程度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微信公共号不仅成为常州戏曲广播的内容平台,更成了戏曲广播“互联网+”的重要工具。 一、社会老龄化背景下,老年网民稳步增长 据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88亿。其中,60岁及以上的网民比例从2014年的2.4%增长到3.9%,而在10年前,这一比例仅为0.8%。这意味着,我国60岁以上的网民已经超过2500多万人。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一是由于宽带网络和智能手机日益普及,增加了老年群体接触新媒体的机会,而新媒体也逐渐变得越来越人性化,老

戏剧艺术欣赏

第九章 戏剧艺术欣赏 在中国,"戏剧"一词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专指源于古希腊悲剧和喜剧之后在世界各国发展起来的舞台演出形式,英文为drama,中国称之为"话剧";二是包括戏曲、歌剧、哑剧、话剧等多种舞台演出形式的总称。 这一部分则以话剧为例,谈谈戏剧艺术的欣赏。 戏剧艺术的欣赏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在多种媒介的综合中居于本体地位的是演员的表演艺术。戏剧艺术的基本手段是动作,包括形体动作、言语动作、静止动作以及多种主观表现手段。戏剧艺术的中心是情境,戏剧作品的基本单元是场面。对伊尔形象的赏析。 简括地说,在戏剧这一综合体中,居于中心地位和主导地位的是演员的表演艺术,这是戏剧艺术的本体因素。一出戏的演出,大都有剧本作为基础。剧本,作为文学的一种样式,但它却是为了演出,应该为演员的表演艺术提供基础。剧本可以供人阅读,因而应该具有可读性;但是,可演性却是一个好剧本的必要条件。由于演员的表演艺术是戏剧艺术的本体因素,在综合整体中居于中心地位,因此,要把握戏剧艺术的基本特性,一个重要问题是演员塑舞台形象的表现手段。 所谓戏剧艺术的语言,主要也是指演员表演艺术的表现手段。在戏剧艺术的发展进程中,它的表现手段也不是凝固不变的。简括地说,戏剧艺术的手段( 即演员表演艺术的表现手段)是以再现性的语言为基础,逐步探索、拓展了多种主观表现性的语言。 作为戏剧艺术的表现手段,动作的内涵不仅限于形体动作,还应包括言语动作、静止动作等等。在戏剧艺术中,由这些成分构成的"动作"具有双重的本性;首先它们是对人的行动的摹仿,人的行动藉助动作直观地呈现于观众面前,就像在观众面前正在进行着的。这种现在时态的直观,恰恰是戏剧优于小说之处。同时,作为戏剧表现手段的动作的各种成分,还应该揭示行动主体的心理活动内容。一般地说,人的心理活动是非直观的,在戏剧艺术中,这些非直观的心理内容也正是通过

戏曲电视节目策划书范文

戏曲电视节目策划书范文 背景环境: 一、背景分析:当下,娱乐文化差不多被提高到了一具前所未有的地位,也成为我们那个时代大众消费的要紧精神产品。单调的戏曲节目,已别能再吸引大众的眼球。 二、企划动机:就目前为止,戏曲类的节目,大多生存艰苦。唱念做打,选段演唱都已过于守旧,难以将戏曲推广。信、周杰伦都曾在歌曲中加入戏曲演唱,让人耳目一新。将戏曲与流行音乐或与多种艺术表演形式的结合将是节目组重点打造的对象。《相约花戏楼》之我爱唱戏算是建立在这一宗旨之上。让戏曲别再枯燥,老少咸宜。 节目设定: 一、节目名称:《相约花戏楼》之我爱唱戏 二、节目类别:全民参与的一档戏曲唱歌节目 三、节目主旨:推广戏曲,弘扬传统文化 四、节目目标:为喜欢戏曲者提供展示自身素养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五、节目定位:为喜欢戏曲以及多种形式结合的大众提供平台 六、节目形态:年纪性别别限、曲终别限,个人或团体参加竞赛,并有观众参与的互动型录播节目 七、节目内容:推陈出新,凡是参赛者表演曲目,必须经过再加工,戏曲与单种艺术形式或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 节目点评,此时期有两部分组成。首先是场上观众对参赛者的表演发表意见;然后由现场嘉宾做点评。 观众打分,评委的点评以及观众自身的推断,对参赛者的表演进行评价,采纳10分制。 评委打分,综合参赛者的表演进行打分, 由主持人宣布最后结果,每期设立两个晋级名额,晋升半决赛。 八、节目特色:融戏曲与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于一身,发掘戏曲的传统魅力。 九、节目风格:睿智轻松 十、主持人串联风格:有才气,稳重之中别失幽默 十一、节目长度:60分钟每期 十二、单集节目构成:片头;参赛者vcr、参赛者亮相、竞赛进行、评委点评、加分题、最终决定 十三、播出时段:暂定 十四、播出次数:暂定 十五、节目集数:21集。前16集为预赛,17-20集为半决赛,21集为决赛。 十六、单集晋级安排:前16集每场设立两个晋级名额,17-20集每场设立一具晋级名额,21集决出总冠军。 十六、参赛者节目安排:为增加节目的可看性,可对参赛者表演的节目,由专业人士进行适当的辅导和修正。 十七、参赛者服装以及化妆安排:由专业人士对参赛者进行指导,提升节目整体形象。 节目宣传: 络媒体:经过安徽卫视络战略合作伙伴搜狐、安徽电视、新浪、百度贴吧进行宣传。将单集参赛者具有可看性的表演视频上传到安徽电视播客、优酷视频等各大门户视频站。 平面媒体:在省内具有知名度的平面媒体上整版宣传,如《新安晚报》等 电视媒体:在节目播出前以及播出中,安徽电视台给与一定时刻段宣传。安徽卫视的各综艺节目中,可有主持人进行介绍《相约花戏楼》之我爱唱戏。

戏剧经典赏析教学大纲

《戏剧经典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50414323课程名称:戏剧经典赏析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文学院影视戏剧文学专业 学分数:3 学时数:54 开课学期:第学期制定/修订日期:2011 年 8 月13 日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讲授在介绍有关戏剧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选取古今中外戏剧名家名作,分析、阐释其艺术特色。在对戏剧经典作品的赏析之中,帮助大学生步入戏剧艺术殿堂,基本掌握戏剧艺术的一般规律,了解名家名作,培养学生接触与欣赏戏剧艺术的兴趣,并陶冶人的性情,丰富人的心灵,由此充实学生们的精神世界。同时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对戏剧的艺术感悟能力与初步的理论分析能力,学会赏析戏剧作品,并尝试写作剧评。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编外国戏剧部分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时期作品 【1】教学要求 了解古希腊悲剧与喜剧的起源,基本演出形态及剧场艺术发展;古罗马戏剧概况 【2】教学重点 三大悲剧诗人代表作品的艺术特色 【3】教学内容 古希腊戏剧概况 一、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二、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三、欧里庇得斯《美狄亚》 古罗马戏剧概况 普劳图斯《一坛金子》 第二章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戏剧作品 【1】教学要求 掌握莎士比亚创作分期及总体特点及对戏剧的深远影响,莎士比亚性格悲剧的特点【2】教学重点 悲剧《哈姆雷特》《麦克白》的艺术特色;《威尼斯商人》的悲喜性 【3】教学内容 一、《威尼斯商人》

二、《哈姆雷特》 三、《麦克白》 四、《李尔王》 第三章古典主义戏剧作品 【1】教学要求 了解古典主义戏剧缘起及基本特征;理解三一律,掌握《熙德》的艺术特色;莫里哀喜剧的特点。 【2】教学重点 高乃依《熙德》、莫里哀《伪君子》、《吝啬鬼》 【3】教学内容 古典主义戏剧缘起及基本特征 一、高乃依《熙德》 二、莫里哀《伪君子》 三、莫里哀《吝啬鬼》 第四章 18世纪戏剧作品 【1】教学要求 了解启蒙主义时期戏剧特点;理解哥尔多尼对即兴喜剧的改造,掌握《一仆二主》对即兴喜剧的承继与改造和《费加罗的婚姻》的主题与喜剧情境构造 【2】教学重点 《一仆二主》《费加罗的婚姻》 【3】教学内容 启蒙主义时期戏剧简介 一、哥尔多尼《一仆二主》 哥尔多尼的创作及对即兴喜剧的改造;《一仆二主》赏析 二、博马舍《费加罗的婚姻》 博马舍的“严肃戏剧”主张;《费加罗的婚姻》赏析 第五章19世纪戏剧作品 【1】教学要求 了解浪漫主义戏剧;现实主义戏剧、社会问题剧;自然主义戏剧;唯美主义戏剧、社会 喜剧,掌握《欧也尼》的优点与缺失;《钦差大臣》的戏剧冲突与讽刺性场景;《大雷雨》的 主题及人物形象、布景意义;《玩偶之家》的主题、情节结构及深刻的人物心理刻划;《朱丽 小姐》的细节描写与人性揭露;理解“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戏剧,社会喜剧与王尔德 的语言。 【2】教学重点 《欧也尼》、《钦差大臣》、《玩偶之家》 【3】教学内容

戏曲音乐元素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

戏曲音乐元素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 戏曲艺术被誉为中国的国粹,集文学、音乐、舞蹈等多种形式于一身,将剧本内容予以艺术化的表达。音乐是戏曲艺术中的重要元素,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戏曲音乐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结构形式和表现方法,同时也树立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在推动情节发展、烘托艺术氛围和刻画人物形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流行音乐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件舶来品,20世纪70年代之后,中国和外国的联系更加密切,西方流行音乐恰逢其时地传播到了中国,摇滚乐、校园音乐、说唱音乐等多种风格无所不包。也随之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流行音乐创作者,创作出了大量的流行音乐精品。而且中国的流行音乐创作者,为了使音乐更加具有中国特色,积极尝试从民族音乐中汲取养分,对戏曲音乐的借鉴就是其中的表现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这种尝试已持续了三十年,其形式和手法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也更加具有时代感,本文从多个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具体分析。 一戏曲音乐元素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分析 1 戏曲音乐素材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 戏曲艺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旋律特征,将这些音乐素材应用于流行音乐中,将会使流行音乐具有浓郁的戏曲味道。如著名作曲家姚明,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其对京韵大鼓的研究有着很深的造诣,这是一种在京津地区广泛流传的戏曲艺术,姚明在《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中,都对京韵大鼓中的曲调进行了充分借鉴,使旋律演唱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京味。香港著名音乐家黄霑,先是谱写了一段荡气回肠的歌词,即《男儿当自强》,正在为作曲发愁的时候,偶然间听到了京剧中《将军令》的旋律,试着将其和歌词搭配,却发现简直是天作之合。赵传演唱的《粉墨登场》中,则是将京剧旋律和摇滚乐有机结合在一起,将京剧的旋律用摇滚乐的形式表达出来,获得了全新的艺术效果。陈升的《牡丹亭外》,第一段中,借鉴了黄梅戏《女驸马》的唱段,在演唱时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来。而最近两年来十分流行的《新贵妃醉酒》,由擅长扮演花旦的李玉刚演唱,其副歌部分,也是采用了京剧中的旋律,结合歌曲本身的内容以及李玉刚的扮相,即刻就获得了一种古色古香的韵味。所以说,戏曲艺术中很多旋律素材,对于当下的流行音乐创作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素材库,当歌曲的内容需要时,就可以从中选取与之相适宜的旋律素材,从而使歌曲的风格得到强化。 2 戏曲唱腔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 戏曲中的唱腔也是一个十分丰富的系统,在流行音乐的演唱中,不少演唱者都借鉴了戏曲中的唱腔,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朱德荣创作出的歌曲《梦北京》,该作品是由陈树作词,由王佩首次演唱,粤语版本的名字叫做《情迷》,经向雪怀填词后再由周慧敏演唱,这首歌曲中的过门部分是一段女声京剧唱段,这种独特的表现手法很好地突出了梦北京这一主题。此后,根据朱德荣本人介绍,歌曲中的京剧唱段是由他的太太来演唱的,正是因为朱太太深厚的京剧演唱功底,使其在演唱京剧的时候能够游刃有余,京剧光芒几乎将流行唱法掩盖住了。孙燕姿这位小天后在作品《反过来走走》中开场的京剧唱腔就令人耳目一新,之后她采用了不同声音或说或唱,使整首歌曲听起来感觉比较戏剧化。 陈升创作的《北京一夜》中,就使用了两种唱腔,陈升模仿老生,刘佳慧模仿旦角,两个人的唱腔融合在一起,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效果,听着这首歌,眼前就浮现出了这样一个画面。在北京一个萧瑟的午夜,那坐在四合院门前的老妇人,正木然的望着远方。采用京剧的唱腔,突出表现了一种苍凉和凄美,让唱腔和歌曲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获得了对夜晚北京那种欲罢不能的感受。陶喆创作的《susan说》,根据脍炙人口的京剧《苏三起解》改编而成,将苏三的名字用谐音的英文susan来表示,歌词的内容是对原故事的感想,而在前奏部分,则用旦角的唱腔唱起了《苏三起解》的开头部分:苏三离了洪峒县&&让人获得了一种时空交错之感。王力宏创作的《花田错》,是根据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的代表剧目《花田

2018戏剧鉴赏尔雅课后

2018戏剧鉴赏尔雅课后答案 1.1戏剧学的概念 1.广义上来说,戏剧学研究范畴包括任何()。 A、人类戏剧现象 B、影视作品 C、社会文体活动 D、人类表演活动 答案:A 2.戏剧繁荣的必要基础之一是()。 A、社会活动的频繁 B、经济活动的频繁 C、政治活动的频繁 D、内心活动的频繁 答案:D 3.以下活动中,属于戏剧现象的有()。 A、生日派对 B、开学典礼 C、阅兵式 D、上学放学 答案:ABC 4.戏剧概念产生于人类精神和情感的需要,正是因为这种需要才会有戏剧的产生。() 答案:√ 5.“戏剧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不统一时,进入了一种“角色”。() 答案:√ 1.2戏剧的起源 1.各民族的戏剧在起源、发展、变化上的一致性,反映了一种共通的本能,这种本能是()。 A、欣赏的本能 B、情感的本能 C、表演的本能 D、戏剧的本能 答案:D 2.以戏剧艺术、舞台艺术、创作演出等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 A、泛化的戏剧艺术学 B、广义的戏剧艺术学 C、狭义的戏剧艺术学 D、强化的戏剧艺术学 答案:C

3.以下对“仪式”表述中,正确的有()。 A、仪式是一种精神活动 B、仪式是一种社会现象 C、仪式最早是人与人的交流活动 D、仪式最早是人与非自然因素交流的行为 答案:ABD 4.实质上,戏剧是人类精神、情感、生活相互凝聚而成的社会活动。() 答案:√ 5.戏剧的目的在于对欣赏者进行教育,而不在于促进欣赏者自我提升。() 答案:× 2.1“巫术思维”时期 1.戏剧产生于哪一时期?() A、雅典时期 B、古希腊时期 C、罗马时期 D、巫术思维时期 答案:D 2.以下关于巫术思维时期人类“扮演”活动的描述中,正确的有()。 A、可能是一种生产方式 B、可能是一种生产活动 C、可能是一种理性思维 D、可能是一种文化本性 答案:ABD 3.戏剧艺术并非产生于理想科学,而是产生于宗教崇拜。() 答案:√ 2.2“巫术思维”两个规律 1.巫术思维建立的原则是接触率和()。 A、相似律 B、相悖律 C、同化律 D、顺应律 答案:A 2.伤害人的影像与伤害人自身具有同等效力,这是巫术思想中什么的体现?() A、相悖律 B、相似律 C、顺应律 D、接触律 答案:D

2015年CCTV-戏曲“经典电视剧套装”

2015年CCTV-戏曲“经典电视剧套装” 【节目看点】 ● 《电视剧》:白天档和晚间档 精选历史、古装大作巨制,系列化编排,已播出《西游记》、《穆桂英挂帅》、《天仙配》、《妈祖》等经典剧作,收视表现较好。白天档第二集收视率稳定保持在0.22%左右,第三集收视率稳定保持在0.25%左右,白天档同时段全国排名第14位;晚间档收视率在0.2%左右,位列全国同时段第13位。 2015年,频道拟继续播出《红楼梦》、《雍正王朝》、《精忠岳飞》等备受好评的经典电视剧,并将引进《神探狄仁杰》、《大秦帝国之纵横》等时下流行的古装电视剧。 【广告亮点】 ● 收视稳定,超高性价比。 【签约认购时长】 60秒 【广告播出安排】 播出段位 播出时间 播出频次 总频次 白天电视剧第一集贴片 每日约11:13 1次/天 6次/天 白天电视剧第二集贴片 每日约12:03 1次/天 白天电视剧第三集贴片 每日约12:54 1次/天 晚间电视剧第一集贴片 每日约22:26 1次/天 晚间电视剧第二集贴片 每日约23:18 1次/天 晚间电视剧第三集贴片 每日约0:09 1次/天 【广告投放周期】 季度连续/上半年连续/下半年连续/全年单日/全年双日/全年连续 【广告价格】 投放期 广告频次 价格(万元) 5秒 10秒 15秒 30秒 季度连续 540次 32.2 48 60 109 上半年连续 1086次 62.8 94 118 212 下半年连续 1104次 63.8 96 120 215 全年单日 1116次 64.5 97 121 218 全年双日 1074次 62.1 93 116 210 全年连续 2190次 122.6 184 230 414 说明: 1. 栏目具体播出时间以《中国电视报》预告为准。 2. 如指定播出位置,则按照中央电视台广告相关规定加价。 3. 如因特殊原因导致栏目首播节目未能播出,广告将安排在当日同等时段的节目内播出;如广告未播出,将按照价值对等原则安排补播;补播不能实现时给予退款。 4. 本方案广告段名称仅供参考,以最终合同为准。

戏剧鉴赏的心得

戏剧的社会功能探析 ) 戏剧是通过演员表演故事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综合艺术。它是以演员艺术为中心同时又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的综合体。我国的戏剧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从先秦以前的巫舞,到汉代的角抵戏、晋时的参军戏、北齐的踏摇娘、唐朝的滑稽戏。一直到宋元杂剧,戏剧这种艺术形式才基本成熟。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戏剧博采众家之长,从各种艺术中汲取了丰富的文化养料。经过长期的酝酿.我国的戏剧最终形成并逐步走向成熟,倍受民众青睐,甚至不胫而走,享誉海外.可谓成绩斐然。其中不乏有社会历史的偶然因素推波助澜,但主要还是因为戏剧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具体表现在其丰富多彩、广泛深刻的功能方面。戏剧的功能不仅体现在它形象生动、避实就虚的艺术形式.而且体现在它社会关照、理性思考的具体内容。 戏剧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它形象生动、雅俗共赏;其次在于它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更在于它张扬社会理性.成为播撒于民众心底的及时雨。戏剧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娱乐功能、教化功能、传承功能。 一、娱乐功能 戏剧的娱乐功能是显而易见的,是促使广大观众走进剧场或戏院的根本动因。因为戏剧是一种最终以舞台呈现的形式与观众见面的艺术。它的直观性极强,接受者的层次又极为复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文化素养、艺术修养并不高,因此.我们戏剧的娱乐大门要比其它艺术门类敞开得更大一些。这是从外部因素,也就是观众对戏剧的接受方面来考虑戏剧的娱乐功能。进一步从内部因素,也就是戏剧自身来说,戏剧的娱乐功能是与生俱来的,从最初的傩舞娱神,到之后的角抵戏、参军戏、滑稽戏等,逐渐地由娱神为主转变为以娱人为主,在此过程中,戏剧的娱乐功能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只是娱乐的对象由神变为人。人逐渐成为戏剧艺术的欣赏主体和接受主体。因此,戏剧就更多地考虑人们的娱乐因素,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使人们得到充分的享受和欢娱。 二、教化功能 戏剧的娱乐功能是不容忽视的,但决不能认为它是戏剧最重要的,或者是唯一的功能。戏剧的娱乐功能只是把观众引入更高接受层面的必要途径,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优秀的戏剧,内容往往以情至圣,以真至诚,从而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同。孟子云:“仁言不如仁声人人深也”。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那就是看一台思想性、艺术性都很高的戏,比听一场报告受的教育还要大。戏剧的教化功能,就内容而言,体现在其张扬社会理性,描写人间至情,追求真、善、美的永恒主题,主

《中国戏曲艺术赏析》课后感想

《中国戏曲艺术赏析》课后感想 艺术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故而我毅然选择了《中国戏曲艺术赏析》这门课程。白驹过隙,日月穿梭,短短两周浅尝中国戏曲艺术的魅力后,感觉艺术特别是中国传统艺术对自身发展的影响竟是如此的巨大。 仍记得对戏曲的印象最初是在儿时启蒙读本的漫画上,再后来就到了小学历史课本的只言片句,接着是中学语文课堂上《窦娥冤》的文言文,现在终于又在大学的课堂上闪现了戏曲的迷人身影。从最初“优孟衣冠”的历史典籍引出有关戏曲来源的讲解,到课程中老师言传身教的展示以实化虚,化无为有和以实代虚,无中生有的戏曲特征,再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戏曲行当概述,以及唱、念、做、打四种戏曲表演中的艺术手段简介,还有那紧贴教学内容的戏曲视频赏析,可以说这一中国戏曲艺术之旅收获颇多。 《西厢记》、《白蛇传》、《野猪林》、《惠州女人》、《女驸马》、《贵妃醉酒》……一幕幕精彩的剧情、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真是一颦、一笑、一嗔、一怒皆成戏。特别是中国古典戏曲乃至整个古典文学创作领域的杰作——《西厢记》,它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精妙的艺术风格使这部作品七百年来一直雄踞“一流”的宝座。其无与伦比的语言艺术,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吸取了这些古典诗词的精华,又吸收了当时(元代)

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经过提炼加工,博取众长,从而形成自身华美秀丽的语言艺术特色。《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既丰富多彩,又极有文采风华,两者完美结合,而且通俗、合律、自然流畅,代表了中国古典戏曲“文采派”语言艺术的最高成就。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的、有机的戏剧艺术。戏曲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也是美学的集成。它是通过声乐、舞蹈、神容、服饰、装饰美来让观众感受人物的精神世界,戏曲的观众不是用生活真实美来衡量戏曲美的,所以其形式美立足于传神达意。学会感受戏曲之中的美,能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审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改造社会,美化生活,完善人性。 在这个文化交流、冲击甚至冲突异常激烈的时代,作为世界最早三大戏剧体系之一的中国戏曲,历经岁月的沉淀,古老的戏曲艺术必将会被更多人钟爱和传诵,永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戏歌》:戏曲类节目新样态6页word文档

《中国戏歌》:戏曲类节目新样态 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中国文化自信,央视陆续推出了《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文化类电视节目,这些节目继《百家讲坛》后掀起了新一轮的文化类节目热潮。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众多,除成语、诗歌文学类形式外,还包含了戏曲、民歌等音乐类形式。为更全面地展现中国传统文化,2017年9月,央视戏曲和音乐频道联合打造全国首档大型戏歌视听盛会。节目共推出8集,共涵盖47首戏歌佳作。该节目以“唱响最美中国戏歌、讲述最真中国故事”为核心理念,将有着十几年发展历史的戏歌进行“首定位、准定位、大集成”,开创了戏曲类节目新样态,将广为传唱的经典戏歌和具有时代风貌的原创戏歌打造成崭新的视听盛宴。《中国戏歌》从高度、深度、广度三方面,对传统文化作了独具新意的表达;在音乐的审美中融合了特有的文化精神的内容,激发了国民内心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在传播方式上又突破了传统戏曲类节目枯燥、单一的窠臼,具有极大的特色,也对后来的戏曲类节目的打造形成一种经验上的借鉴。笔者将从“传统文化的新意表 达”“民族精神的融合”“传播方式的创新”三个方面来解读《中国戏歌》的节目特色。 一、传统文化的新意表达 戏歌,顾名思义,戏中有歌,歌中有戏,戏曲这种传统而古老的艺术形式与当代流行元素结合的产物作为一档戏曲类节目。中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文化特色,而流行歌曲却备受年轻人的青睐,两者结合,自然相得益彰,风格独特。戏歌完全可以作为一种电视艺术形

式得到观众的承认并登上音乐的殿堂。它以独特的韵味和时代感吸引观众,在提升流行歌曲品味的同时,也促进了传统戏曲的复兴。 “戏歌”这一形式正式出现在观众视野,是在1989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一首《说唱脸谱》以其京剧味十足的戏曲风格加上琅琅上口的流行音乐节奏传遍中国的大街小巷,一声“哇呀呀呀”吸引了无数观众。央视过去办晚会时,常常感觉纯京剧栏目难以和音乐、歌曲节目融合在一起,《说唱脸谱》给他们提供了新思路――可以对戏曲进行包装,再加点别的艺术手段,那样就能够更加普及京剧了。《说唱脸谱》的创作者闫肃谈到他创作戏歌的初衷,是“为了引导追逐时尚的年轻人更快更易地进入中国国粹的艺术殿堂来,是要达到宣传北京、宣传中国、戏曲的目的。”[1]所以《说唱脸谱》还是以戏曲为重头戏,但并没有完全拘泥于传统戏曲的创作方式,因此在伴奏方面加入了现代的交响乐,行腔走板还是比较自由的。“无论是由歌及戏,还是由戏及歌,都是观众熟悉适应的形式中加添新质,这对长期形成的艺术规则是一种突破,使观众原有的欣赏惯性发生阻断,产生一种意外的惊喜和陌生化的审美效应。”[2]除了能够产生新的审美效应外,戏歌中包含的传统戏曲,如京剧、昆剧、越剧、陕北民歌等是最能代表中国元素的音乐形式,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艺术功力的限制,传统戏剧逐渐受到冷落。特别是年轻人基本很少愿意听“咿咿呀呀”的戏曲唱腔。而我们不愿让戏曲这一传统文化慢慢边缘化,因此《中国戏歌》大赛的举办,就是想借“戏歌”这一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音乐形式,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重新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为了区别一般的音乐类节目,《中国戏歌》将戏歌题材进行深入挖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