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算通讯8.3

精算通讯8.3
精算通讯8.3

A c t u a r i a l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Volume 8, No.3June 2012

内 部 交 流

地址:上海市武东路100号邮编:200433 电话:65908161 传真:65903925 Email:ck@https://www.360docs.net/doc/0313597500.html,

主编:谢志刚

顾问:许谨良

名誉主编:Hans U. Gerber

责任编辑:刘丽莎 赵桂芹 杨步青 周军 王越男 沈立 吴杰 崔亚

上海市保险学会

精算专业委员会

会刊

承 办

上海财经大学

三星财产保险(中国)有限公司资 助

图1:2012年1月5日,上海财经大学保险精算研究中心与美国“风险灯塔”研究公司共同组织了“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监管——精算方法在保险子系统中的应用”研讨会。图为王树勋教授做主题演讲。

图2:2012年5月12日,“慕尼黑再保险杯2012大学生精算数学竞赛”在全国六个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合肥、长沙、成都)同时举行,来自多所高校的645名学生参加了本次竞赛。图为上海赛场实景。

精算通讯第八卷第三期

偿付能力2012年3月29日,中国保监会发布《中国第

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建设规划》

(保监发

〔2012〕24号,以下简称《规划》,见文献[1]),并成立了由中国保监会正、副主席挂帅的制度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负责这项建设工作。

《规划》提出要

用3至5年时间,形成一套既与国际接轨、又与我国保险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相关工作正在有序展开。

建设一套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是一项结构庞大、内容复杂的工作。以欧盟第二代偿付能力制度体系(Solvency II )为例,从2001年开始正式启动,

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资源,但至今还看不到明确的实施日期和前景,支持和反对的意见旗鼓相当,都很激烈。

由于名称上的类似,自中国保监会发布《规划》之后,许多关心我国保险业发展的海内外同仁纷纷询问:我国保险业是否正在建立一套平行或类似于

欧盟Solvency II 的监管制度体系?我国第二代与第

一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究竟有何不同?未来我国实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是否意味着要求保险公司增加更多的资本金?

6月4日,中国保监会第二代偿付能力制度体

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工作简报-第2期》(文献[2]),披露了推动这项制度体系建设工作的五个步骤以及2012年度所要完成的三项工作任务,还具体介绍了关于制度体系建设工作的13个分解项目名称,包括已经启动的6个研究项目。6月27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中国精算师协会还联合组织召开了“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建设研讨会”,有两位主要相关领导和四位演讲人在会上进一步介绍了部分课题组的工作进展,尤其是介绍了制度体系整体框架的初步设计。

制度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这种公开透明的工作方式,充分体现了中国保监会《规划》中所倡导的“调动全行业力量、提高工作透明度、以及加强国际

交流”的工作机制。也正是得益于这种透明机制,使得包括笔者在内的业内外、海内外众多同仁得以

了解制度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和决策层关于这项重大制度体系的建设理念、思路及其落实进程,使大

谢志刚*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保险精算研究中心

【摘要】通过识别和界定我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的建设目标,结合前期相关研究积

累,本文对比分析了中国保监会关于该制度体系建设《规划》中、以及制度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工作简报第1-3号》中所披露的初步设计方案,包括分析了该制度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整体框架和制定监管资本要求的计算标准等问题,认为目前的思路和初步设计没有达到建设目标所要求的高度,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九条建议。

【关键词】保险监管

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

*

注:笔者衷心感谢任志辉先生、张文渊先生和赵桂芹老师的

讨论与修改建议。

1--

精算通讯第八卷第三期偿付能力

的思考和研究工作更能有的放矢,以形成支持实现

《规划》目标的积极力量。

基于笔者长期参与我国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

建设相关研究活动的经验积累,以及对我国第二代

偿付能力制度体系建设工作进程的关心和了解,本

文以独立的研究视角,针对制度体系的建设目标、

基本原则、整体框架设计、以及技术层面的资本计

算标准等关键议题进行分析,包括汇集一些业内同

仁的观点和建议,抛砖引玉,形成一些建设性的意

见和建议,希望有助于实现《规划》目标

基于目前已经披露的相关资料,我们还难以明

确回答什么是我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

系”?但可以明确回答的是,什么“不是”我国第二

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因为我国“第二代偿付

能力监管制度体系”还没有形成具体内容。除了建

设目标比较明确之外,在建设理念、基本原则、包

括整体框架设计等诸多关键要素上,都存在商榷和

探讨的空间。

首先,在翻译名称上我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

管制度体系”与欧盟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

(Solvency II)完全一样,加之我国“第一代”偿付

能力最低资本的计算标准又借鉴了欧盟“第一代”

(Solvency I)的标准,自然会让人觉得我国也要步

欧盟之后尘,建立类似的“第二代”。但如果仔细阅

读和领会《规划》内容,尤其是认真学习项俊波组

长的讲话稿之后,就会发现,我国的“第二代”决

不会再像当初建设“第一代”那样,去仿照欧盟的

“第二代”(Solvency II)了。

其次,如果把美国保险监督官协会(NAIC)上

世纪九十年代推出的“风险资本监管报告制度”

(RBC module)也看作是美国的第二代偿付能力监

管制度体系,那么,我国的“第二代”即使会在一

些技术细节上借鉴美国的“第二代”,但也决不会是

简单的照搬或仿照。

总之,按照中国保监会《规划》中的建设目标,

我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既不会模仿欧盟

的Solvency II体系,也不会照搬美国的RBC模型,

甚至不可能将欧、美的体系中的内容各自拿出一部

分来拼凑为一套新的监管制度体系。

我国“第二代”与我国“第一代”偿付能力监

管制度体系之间,最显著和最明确的差异就是建设

目标不同。什么是我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

系的建设目标呢?笔者认为,就是项俊波组长在

2012年4月18日在“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

系建设启动会”讲话中表述的四个“有利于”(文

献[3]):

1)有利于提高行业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维护

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2)有利于促进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增强保险业

服务国民经济大局的能力。

3)有利于提高保险监管水平,增强金融监管的

协调性。

4)有利于提高我国保险监管的国际地位,增强

我国对国际金融新秩序的影响力。

其中,第4)个“有利于”特别关键,它把我

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的建设目标提

升到了“国际政治”的高度,与“第一代”已经完

全不在同一个层面上了。

笔者在研究欧盟Solvency II和美国RBC报告制

度过程中,曾经撰文(文献[6])指出,欧盟建设

Solvency II和美国推出RBC报告制度,主要动因并

不是因为他们发现之前已有的制度有太多的不妥,

因而需要对其进行改进或革新,而是有其政治目的。

欧盟启动Solvency II主要目的是为了深化欧洲保险

市场监管制度体系的统一程度,而美国推出RBC制

度则是为了提高联邦政府的监管协调水平,降低各

州各自为政的保险监管格局。

“四个有利于”所表述的建设目标,首先明确了

我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与欧盟Solvency

II和美国RBC报告制度之间的关系。形象地比喻, 2--

精算通讯第八卷第三期偿付能力

这种关系就好比人民币与欧元和美元之间的关系,

是一套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要求相适应的、能体

现和代表新兴发展的保险市场风险特征的监管制度

体系。其次,“四个有利于”还区分了我国“第一

代”与“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之间的差

异,一个未必十分恰当的比喻是,好比原来的国有

保险公司与现在同时在海外和A股上市集团保险公

司之间的关系,看上去,人还是那些人,事还是那些

事,但所处的环境完全变了,客户和投资者包括社

会公众对公司的期望和要求变了,希望高管增加的

工资以及支付的中介服务成本能够与创造的价值相

匹配,因而公司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也必须改变,

管理者的经营理念也必须改变,原来是学习、借鉴

和实践,现在是在其基础之上的制度创新,是参与

国际合作与竞争,还要承担应有的国内和国际责任。

明确了制度体系的建设目标之后,关键在于要

有与之配套的制度体系设计,包括所要遵循的基本

原则和整体框架设计

《规划》中的第五部分为我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

管制度体系建设提出了三条基本原则:(一)以我

国国情为基础;(二)与国际保险监管规则接轨;

(三)以风险为导向。

第(一)条最容易理解。不仅我国保险业的偿

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建设应以我国国情为基础,任

何法律规章制度和具体规则的制定,都应以我国国

情为基础。中国共产党信仰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必

须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但关键是落实。

通过对比我国《银行业关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

的制定过程,可以看到要落实这条原则并非容易,

国际“压力山大”呀。这种对比也帮助笔者理解了

项俊波组长讲话中那句意味深长的话:“目前,保

险业尚未形成全球统一的偿付能力监管模式,国际

保险监管格局的变化,为我国参与和影响国际金融

保险监管规则的制定,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文献[3])。

第(二)条原则相对比较模糊,直观理解为符

合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关于保险监管的26项核心原

则(ICP)和共同框架(Common Framework,文献

[10]),但ICP和Comfram是整个保险监管的核心原

则和框架,而偿付能力监管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需要更为具体的建设原则。为此,有必要对

比和分析一下欧盟为建设Solvency II的三项基本原

则(文献[6]、[11]):

1)风险敏感

2)原则导向

3)市价计量

“风险敏感”(risk sensitive)原则正好对应我

国《规划》中第(三)条:“以风险为导向”

(risk-oriented)原则,这确实已经成为国际共识,

不仅保险监管如此,整个金融监管都是如此。

“原则导向”,我国《规划》尚未提及。笔者曾

经分析和研究过这条原则的来龙去脉(文献[7]),

认为这是一条针对美国传统会计准则中过于复杂和

具体的技术规则的“矫枉过正”的原则,“原则”

决不能够代替“规则”,缺乏具体规则支持的监管体

系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因此,欧盟主张的

“原则导向”不仅不适用于我国,也不适应于欧盟建

设其Solvency II制度体系。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欧

盟的Solvency II宣告彻底失败,笔者认为应该主要

归因于这条原则。可喜的是,在由中国保险行业协

会与中国精算师协会共同组织、于2012年6月27

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建

设研讨会”上,中国精算师协会主席魏迎宁先生在

其主题发言中明确提出,建设我国第二代偿付能力

监管制度体系要遵循“原则导向与规则导向相结合”

的原则,笔者完全赞同这一重要观点,并建议将文

字修饰为“原则与规则协调一致”。本文随后还会进

一步论述该原则的意义。

“市价计量”,欧盟将其作为建设Solvency II的

基本原则之一,而且,按“市价计量”已经被标注

3--

精算通讯第八卷第三期偿付能力

为“国际会计准则(IFRS)”的标签。但原则建立在保险公司可以随时进行“金融交易”的假设之上,将其落实到关于保险合同会计准则(IFRS4)的具体项目上时,还存在很大争议。有人认为(注:笔者这里引用的是香港资深精算师任志辉先生的观点。参见文献[12]),以“市价计量”为原则的国际会计准则,对于普通企业甚至银行业来说或许可行,但对于负债基本上缺乏流动性的保险公司,尤其是对于亚洲市场上的寿险公司来说,根本不可行,如果明知不应为而为之,整个寿险业的业务构成将发生巨大改变,甚至完全改变商业保险的本质属性。我国虽然已经按照“市价计量”的基本原则和架构在保险业实行了新企业会计准则(“2号准则”),但在实施有关操作细节时是按“确定法”,因而是对“市价计量”的简化计算,大大减低了投资市场的波

动对寿险财务的直接影响。

总之,我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作为整个保险监管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原则也必须符合保险监管体系的原则,共同的原则可概括为两条:

第一条:以国情为基础的风险导向。

第二条:原则与规则协调一致。

除此之外,作为与风险计量和偿付能力监管资本要求计算标准密切关联的计量原则,这是我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的建设工作中不可回避的议题,必须回答:是否需要采用建立在“金融交易”假设上的按“市价”或“公允价值”披露的报表信息作为我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的信息基础?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这样做?或是在多大程度上不可以这样做?笔者相信,参与制定体系建设工作的相关课题组已经开始遭遇到这个问题。比如,在测试定价风险或保费风险因子时,是否需要考虑新业务保费?因此,我国保险业、尤其是中国精算师协会等职业团体,迫切需要组织业内专门工作组认真研究这一重要问题。但笔者在这里暂时无法对此提供自己的意见

整体框架的设计将直接左右和影响各项具体工作的方向和内容,这是最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议题。

《规划》中第四部分“整体框架”指出,我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采用三支柱的整体框架”,包括“资本充足要求”、“风险管理要求”和“信息披露要求”三条支柱。有人还将“三支柱”架构作为区别“第二代”与“第一代”制度体系的实质内容。

基于学者的独立立场,笔者在此质疑和探讨这一问题,因为实在太重要。

首先有必要再次强调,应该注意区分“保险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在此强调下,有必要先分析和梳理这两个令人疑惑的概念。

概念1:“偿付能力监管是现代保险监管的核心”。

概念2:“现代保险监管的国际框架是‘三支柱’框架”。

概念1是《规划》中开宗明义的口号,也是我国保险业普遍接受和认可的观念。但笔者一直没有能够找到这句口号或观念的理论依据。疑惑在于:我国保监会在几年前就已经提出了我国保险监管体系的“三支柱”(偿付能力、公司治理、市场行为)监管框架,并已写入我国保险业“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既然“偿付能力监管”只是保险监管三支柱中的一条支柱,就不能说其中哪一条是核心,而另外两条则不是核心。这不合逻辑。概念1所想强调的理念本身或许不算错,但它却可能误导我们混淆“保险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我国保险业提出正确的保险监管“整体框架”。

概念2同样是《规划》中的提法,也同样令笔者长期困惑。参照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IAIS)所

4--

精算通讯第八卷第三期偿付能力

发布的保险监管框架图(Outline of the Framework for Insurance Supervision,见文献[10]),可以看到,由图1描述的保险监管架构是一个“合纵连横”态势的“三层次、三支柱”架构,纵向列示的三个层次(level1—level3)表示保险监管制度体系需要清晰地分为“监管前提”、“监管要求”和“监管行动”三个层面的制度设计。而横向列示的三条监管支柱,则主要对应第二层次的三类技术规则和标准,强调了监管体系的技术内容。

笔者认为,针对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实际,更应该注重对图1中纵向“三层次”的制度建设,在清楚了解“监管前提”的条件下开展对“监管要求”的研究,这样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把握一项监管要求和措施的实际影响和效果。为了具体说明这一点,以下列举两个例子。

图1:现代保险监管的基本框架

LEVEL3

LEVEL2

LEVEL1

例1:在保险监管制度的第一层次上,中国保监会一直没有在任何公开文件中明确表述自己的监管目标究竟是什么。这是由于我国保险业将属于公法性质的“保险监管法”与属于私法性质的“保险合同法”合二为一《保险法》,因此难以在现行《保险法》以及《保险公司管理规定》等法规中像《商业银行监督管理法》那样明示监管目标。除此之外,我国保监会还长期承担着对国有控股保险公司的国有资产管理者职能,包括安排监事人选等,并非纯粹意义上的市场监管者。而这些都是保险监管的前提和制度体系建设要素。

例2:偿付能力监管的核心技术内容是制定最低资本要求的计算标准,其实质含义就是“一块钱的本钱,至多允许做多少钱的业务?”。但对于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来说,这个问题的明确答案已经在我国现行《保险法》第102条中明确规定:“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当年自留保险费,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四倍。”换句话说,在我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中,关于非寿险最低资本的计算标准,无论用什么方法和模型计算,结果一定只能比“四倍”低,不能超过“四倍”,否则属于“违法”。这个例子不仅说明了注重“三层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而且同时说明为什么需要“原则导向与规则导向协调一致”。很显然,在真正实施第二代偿付能力标准之前,需要修改《保险法》第102条本该是写“原则”却写成了“规则”的法律条款。

还可以探讨的一点是,我国保险业在表述保险监管的“三支柱”名称和内容时,将图1中IAIS国际保险监管框架第一支柱的“财务监管要求”(Fi?nancial Requirements)内容解读为“偿付能力”(Solvency)监管支柱。按照这样的解读,再结合中国保监会《规划》中提出的“整体框架”(文献[1]),“保险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以下图2所示的结构,这样一种简化的表述,一方面是不利于强调:“偿付能力监管是建立在责任准备金评估及其监管要求基础之上的监管”这一逻辑理念;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在形式上表述“公司治理监管”和“市场行为监管”与“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监管之间的相互关系。

图2:“三支柱下的三支柱”

还想顺带说明一下,“三支柱”只是对监管要求及措施的一种分类和表达形式,并非实质,不能用它来区分我国“第二代”和“第一代”监管制度体系。事实上,我国保险业过去多年以来所制定和颁布的一系列监管规章制度,也都可以按三条支柱

5--

精算通讯第八卷第三期偿付能力

来分类,比如关于准备金评估的各项“精算规定”

属于第一支柱的内容,而“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指

引”、“内部控制规范”等规定则属于第二支柱的内

容,也有不少与信息披露有关的规定。照此理解,

我国“第一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也符合“三

支柱”框架。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规划》中初步提出的

“整体框架”目前还不能很好的支持我国第二代偿付

能力监管制度体系的建设目标。为了制定更加完善

的“整体框架”,有必要区分和梳理“保险监管”与“偿

付能力监管”之间的关系,而且至少要将上节中总

结出的两条基本原则落实到“整体框架”的设计中

偿付能力监管是整个保险监管制度体系的一个

组成部分,其整体框架也必须与保险监管制度体系

的整体框架协调一致。因此首先需要恰当地描述保

险监管的整体框架。

基于上文中的分析,借鉴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

(IAIS)关于保险监管整体框架的描述(图1),笔

者将其重新描述为图3,称之为“现代保险监管的

国际框架是‘三层次、三支柱’框架”。

图3:保险监管的“三层次、三支柱”

框架

其中,第一支柱的内容是“财务要求监管”

(Financial Requirement),不是“偿付能力监管”

(Solvency),该支柱主要包含两项内容:其一是责任

准备金的评估和监管,其二是偿付能力资本评估及

监管。前者相对独立,而且是后者的基础。二者至

少是同等重要。同时,在这样的整体框架下,“偿

付能力监管”只是“财务监管要求”下的一个组成

部分,或者说是“狭义”的偿付能力监管。在这种

意义下,“偿付能力监管是现代保险监管的核心”

的说法是不妥当的。

什么是保险监管的核心呢?笔者认为,“风险

监管是现代保险监管的核心”!因为保险监管体系乃

至整个金融监管都是“风险导向”的监管制度体系。

为了在我国保险监管制度体系的整体框架中反

映和体现现代保险监管的基本原则,将上节中归纳

出的“以国情为基础的风险导向”和“原则与规则

协调一致”两条基本原则作为我国保险监管制度体

系整体框架的基本原则,笔者结合IAIS提出的保险

监管框架(图1),提出一个如下图4所示的“风险

导向型保险监管框架”。

图4:

风险导向型保险监管框架

其中,“原则与规则协调一致”的第一条原则,

主要体现在图4顶层的制度设计上,亦即是国际保

险监督官协会(IAIS)框架(图1)中从“监管前

提”到“监管要求”、再到“监管行动”的设计。强

调这一原则,有助于我国保险监管制度体系建设过

程中避免再出现类似于《保险法》第102条那样过

于刚性的技术标准。

“以国情为基础的风险导向”的第二条原则,主

要体现在图4中关于我国保险业和保险公司的风险

构成架构上。这是笔者结合之前对这一问题的初步

研究(文献[8])所提出的“三层面、三大类”风险

分类架构,并将其植入到图4所描述的保险监管整

体框架中。“三层面”是指,将我国保险业和保险6--

精算通讯第八卷第三期偿付能力

公司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划分为三个层面的风险,即“行业和宏观层面”的风险,“保险公司的治理和战略管理层面”的风险,以及“业务经营与管理层面”的风险。“三大类”则是第一和第二、三层面的风险分为“系统性风险”(systemic risk)、“非量化风险”(qualitative risk)和“可量化风险”(quan?titative risk)三大类。从理论和逻辑上说,三个层面上的各种风险都可以划分为“非量化风险”和“可量化风险”两大类别,但从量化风险的实际进展看,目前还没有计量系统性风险的明确方法,也没有计量公司治理和战略风险的模型,而业务层面的风险则被认为大多是可以计量的。因此将第一和第二层面的风险都划入非量化风险之例。

为了清楚起见,还可以将图4中关于保险业和保险公司的风险构成单独用图5表示。

图5:“三层次、三大类”风险分类构成图

对风险的监管,无非是围绕图5中这“三层面、三大类”所划分的各类风险进行监管。笔者还在图4中将监管“三层面、三大类”风险的监管要求和措施划分为“三横一竖”的格局。

其中,“三横”是指针对三大类监管要求和措施,分别针对以下三个层面的风险类别:

1)行业及宏观层面:主要针对危及全行业的系统性风险进行预警,包括对“系统性重要保险机构”的重点关注。

2)机构层面:主要针对保险公司的治理结构、内部控制以及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进行监管,主要强调对“非量化风险”的监管。

3)业务层面:主要针对保险公司的承保和资金运用这两大类业务下的具体业务风险进行监管,主要强调对“可量化风险”的监管,特别是通过“责任准备金评估”和“偿付能力资本要求”手段进行监管。

“一竖”,即图4最右边的元素,是指与三套监管要求和措施配套的“监督保障机制”,包括各种信息披露要求等。

同样可以将图4中关于监管部分的内容单独表述,具体如图6,也是“三横一竖”架

构,该架构对应于国际保险监管框架中的“三层次、三支柱”的架构。

图6:“三横一竖”保险监管架构

大量的经验和研究都表明,在图5所包含的“三层面、三大类”的风险基本构成中,对于以中国保险市场为代表的发展中市场而言,行业和宏观层面的风险要比机构层面的风险更为显著,而公司治理和战略层面的风险又往往要比业务经营层面的风险更为显著。而且,按照风险是否可以量化进行分类,“非量化风险”比“可量化风险”多得多。当然,还需要对这种经验判断进行更为严谨的、持续的研究和论证,因为风险是动态的,比如,随着保险公司参与金融市场的程度越来越高,保险资金的运用越来越自由,其面临的投资和资产风险就越来越

高,而保险公司参与金融市场及

资金运用的自由度,又受监管决策的直接影响。

毫无疑问,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制定资本要求的计算标准,其意义相当于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基本原理是,先

7--

精算通讯第八卷第三期

分别计算保险公司的“实际资本”和“监管资本”,然后将其进行比较,就其比较结果(比率)确定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状况。

“实际资本”按监管机构认可的会计准则或编报规则进行核算,而“监管资本”的计算规则却比较主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管者的选择。目前,世界上最简单的“监管资本”计算规则莫过于我国现行《保险法》第102条中对财产保险公司的规定,而世界上最复杂的计算规则莫过于欧盟Solvency II 中计算“偿付能力(风险)资本(SCR)”的内部模型(internal model)。

本文只论及监管资本要求的计算标准问题,这是我国第二代偿付能力制度体系建设中的技术难题。其实,通过比较上述两个极端的例子可以看到,这件事情既可以十分简单,又可以非常复杂。同时也从另一角度说明,这件工作非常困难,难就难在无法验证真正合理的计算标准是什么;难就难在可能根本不存在让绝大多数保险公司都觉得公平合理的计算标准。

比如,我们可以从理论原理和实际应用过程等方面,挑出我国现行计算标准的一系列缺陷,但却无法肯定它不合理。同样的道理,欧盟无法证明拟将推出的Solvency II标准比现行标准更好,美国也无法证明现行的RBC模型比过去的简单比例模型和监管指标体系更好。当然,也无法证明新的比旧的“更差”。

笔者认为,针对我国第二代偿付能力制度体系建设工作中如何制定监管资本计算标准的议题,决策者首先需要回答以下两道相互关联的选择问题:问题1:要不要把“监管资本要求”再细分为两个级别?具体说,要不要像欧盟Solvency II的设计那样,将“监管资本要求”细分为法定“最低资本(MCR)”和(基于风险的)“目标资本(SCR)”?前者作为法定“底线”,后者用于“偿付能力风险预警”。

问题2:如果选择将“监管资本要求”区分为“最低资本”和“目标资本”两个级别,则进一步面临关于计算“最低资本”和“目标资本”以下两种选择。

2a)是分别进行独立计算,还是只算一个?只算一个的意思是,比如通过设定“最低资本”(或者“目标资本”)的计算标准,然后通过设置不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来制定什么是“最低”、什么是“目标”?

2b)计算法定“最低资本”,要不要、或是在多大程度上“基于风险”进行计算?

笔者判断,我国保险业的决策者们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对上述两个问题做出了初步选择。

对问题1和2a的选择是:首先需要区分“最低资本”和“目标资本”,而且肯定是先制定“最低资本”的计算标准。但不需要分别制定计算标准,不需要像欧盟Solvency II那样,分别对MCR和SCR 进行独立的计算。只考虑一种计算标准,类似于美国RBC的做法,即算出相对于“最低资本”的资本充足率后,用资本充足率来区分什么是“最低”,什么是“目标”,比如前者为100%,后者为200%。

对于问题2b的选择是:基于“资产风险”、“承保风险”和可能的“其它风险”来计算“最低资本”。

做出上述判断的依据包含两方面。其一是中国保监会《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保监会令2008第一号)中第6条和第7条的要求。其二是我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工作简报第2号》披露的关于“最低资本”制定工作的四个项目组的具体分工。

而笔者的意见是:

1)选择先制定和修订我国保险业“最低资本”的计算标准是恰当的,符合我国保险市场实际,也符合发展中新兴保险市场的实际。

2)选择基于“资产风险”、“承保风险”以及基于一部分“其它风险”来计算“最低资本”在原理上是可行的,但在计算标准最终结果的表达和操

偿付能力8--

作上,不宜仿照美国RBC模型中所采用的、先计算各风险项目(C0—C4/R0—R5)对应的资本,然后再进行相关性调整(“先平方、再开方”)的整合方式。

具体分析如下。

技术上,要实现“以风险为基础评估偿付能力”,需要解决以下三个小问题:

A)将哪些具体风险类别纳入对“监管资本要求”的计算标准中?

B)通过风险计量设置“监管资本要求”,需要考虑多长的时间期限?多高的置信水平?

C)通过什么方式将分别计算的各类风险对应的资本要求进行整合?

关于A),“最低资本”课题组下设了四个研究小组,分别针对产、寿险公司的“承保风险”、“资产风险”和“其它风险”。对比上节中“三层次、三大类”的风险的构成可以看出,主要考虑的是保险公司业务层面的资产风险和承保风险。按照上文的分析,即使算上一部分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等“其它风险”,它们也不是保险公司的全部风险,甚至未必是主要的风险。

关于B),其实就是一个共同约定的基准,即未来一年内公司资不抵债的概率不超过1/200。尽管对这个约定还有不少争议(见文献[6]),但笔者觉得还不是主要问题。

关于C),这才是麻烦之所在。笔者基于自己前期的研究经验判断,“最低资本”课题组将难以量化各项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实际上,笔者多年来一直很努力地想搞明白美国RBC报告制度研制者和欧盟Solvency II项目组是如何获得各项风险之间的相关系数或协方差矩阵的,但始终没有结果,大量的研究报告对此关键议题总是语焉不详,因此只能怀疑这些风险相关系数都是他们拍脑袋的结果。从我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建设工作相关课题组目前披露的思路来看,似乎是想模仿美国RBC模型的整合方法,或者借鉴一下欧盟计算SCR过程中使用的协方差矩阵。如果这样干的话,不仅不会增加计算标准的合理程度,反而大大降低我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因此,这是一个难题,可能需要换一种思路来解决,首先需要重新思考什么是“最低资本”,为什么需要基于风险计算它?

以欧盟Solvency II中关于MCR的理解和计算方法为例,考虑到法定最低资本要求是保险公司应遵守的“底线”,而且考虑到任何“基于风险”的计算方法都无法保证做到准确和客观,因此,欧盟的选择是:法定最低资本(MCR)的计算方法,并不需要“基于风险”,而是“基于可审计的数据和简单可靠的方法,逐季度进行计算(to be calculated quar?terly,in accordance with a simple and robust formu?

la,on the basis of auditable data.见文献[11])。

那么,我国保险业关于偿付能力资本要求的法定“底线”又该如何呢

?

设置偿付能力监管资本要求的初衷,是为了抵御保险公司经营的财务结果的波动风险,因此,基于风险来设置监管资本要求的计算标准是符合逻辑的。另一方面,保险公司面临的每一种风险都可能影响最终经营结果的波动,但在实际上却不可能把所有的风险都穷尽并配置相应的监管资本,只能将“基于风险”理解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甚至不能像欧盟那样,让Solvency I标准与Solvency II标准之间形成那样大的跨度,那样不仅不符合中国市场的实际,也不符合欧盟市场的实际。

总之,制定偿付能力监管资本要求的计算标准,应该符合一定的规律或者说遵循一定的常识。这个“常识”就是:先有一个简单、明确的标准,然后在其基础上朝着更合理的方向进行修订和更新。

现实是,我国保险业目前已经有了一套简单、明确的计算标准,或称为“第一代”计算标准,接下来应该是对其进行修正和更新,决不是要另起炉灶或者“改朝换代”。

遵循这个常识或原理,笔者认为,现在最关键的工作,也许是以现行标准为立足点然后朝前看,前进“一步”或“半步”是什么样子,前进“两步”又是什么样子?

以下以非寿险业务为例(寿险标准也类似),尝试看两步:

进半步:在现行计算标准上,方法不变,但改进为分险种计算,险种的分类法与责任准备金评估完全保持一致,对各险种的系数或不作调整,或根据业内经验作适当调整。

进一步:方法不变,改变的是计算基数和参数。基数用毛保费和责任准备金,系数是分险种并且完全基于主要公司数据、由行业组织的研究测算出来的,不再是照抄国外的系数。

进两步:尝试用“先算大账再算小账”的办法落实“基于风险”。这里,“算大账”的意思是,在系统地分析我国保险业和保险公司风险构成、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的基础上,先判断保险公司的“资产风险”、“保险风险”以及“其它风险”在(寿险、财险、集团)保险公司中,对其最终偿付能力的影响究竟占多大比例,然后再去具体测算上述各项风险对应的量化分布。由于能够量化的风险在各类风险中的占比不是很高,因而可以对风险的相关系数做出行业统一的、主观的估计,从而可以仍然采用上一步中的“简单比例法”、而不是“先平方、再开方”的模式进行汇总。

总之,采用“先算大账再算小账”的办法,所得出的计算标准应该不会太离谱,错也错不到哪里去。

但笔者无法再往前看,否则“步子就迈得太大了

”。

我国第二代偿付能力制度体系的建设目标已经

确立,就是中国保监会项俊波主席在2012年4月

18日讲话中的四个“有利于”。一旦实现这一建设

目标,我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就能够成

为“体现和代表新兴发展中保险市场风险构成和特

征”的独立体系,形成与欧、美的保险监管体系

“三分天下”的格局。

要实现上述建设目标,初始阶段的设计非常重

要,尤其是确立该监管制度体系所应遵循的基本原

则和整体框架。本文的分析表明,目前所展示的初

步设计方案并没有体现上述建设目标的要求和高度。

需要重新思考,包括重新梳理诸如“保险监管与偿

付能力监管之间的关系”等基本概念。

本文提出的主要结论和建议如下:

1)“偿付能力监管是现代保险监管的核心”的

提法并不妥当,建议修改为“风险监管是现代保险

监管的核心”。

2)“现代保险监管的国际框架是‘三支柱’框

架”的提法不够全面,建议修改为“现代保险监管

的国际框架是‘三层次、三支柱’框架”,并强调了

“三层次”在我国监管制度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其

中,关于第一支柱的名称和内容,建议仍按照IAIS

的原意表述为“财务要求监管”,以便强调对“责任

准备金评估和监管”在我国现阶段保险监管实践中

的重要地位。

3)中国保监会《规划》中提出的三条“基本原

则”,可以概括为一条“基于国情的风险导向”原

则,强调要以把握我国保险业和保险公司实际风险

构成和演变规律为导向。同时,还应补充另一条重

要原则,亦即由中国精算师协会魏迎宁主席于2012

年6月27日下午召开的“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

体系建设研讨会”提出的原则:“原则与规则协调

一致”,并将其落实到监管框架“三层次”制度建设

中。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两条原则都在“保险监管”

层面上,对于“偿付能力监管”体系,无法回避

“计量原则”,现在必须抓紧研究。

4)目前披露的“整体框架”初步设计,尚没有

体现出上述两条原则。为此,笔者提出一个由图4

表示的、能够体现“风险监管是现代保险监管的核

心”理念和两条基本原则的“风险导向型保险监管

框架”。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只是其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5)“风险导向”原则落实到整体框架的设计工作上,体现为“监管框架必须对应实际风险构成”,本文提出的实际风险构成,是一个“三层面、三大类”架构(图5)。相应的监管要求和措施则可以描述为“三横一竖”架构(图6)。

6)“风险导向”原则落实到“规则”层面的监管资本计算标准上,应采用“先算大账再算小账”的方法,先判断“资产风险”、“保险风险”以及“其它风险”在保险公司中的占比,按照“循序渐进”的步骤、从业务层面的可量化风险着手,逐步将其纳入到最低资本和目标资本的计算过程中。7)将“基于风险计算最低资本”的实质内容落实到由行业团体和监管机构组织的研制过程中,而不是体现在计算标准的最终表达形式上,计算标准的结果表达和操作形式应采用“分险种的简单比例”模式,而不是“先平方、后开方”的模型。8)制定我国保险业实际发展水平的最低资本标准,应该以现行标准为起点,先画一条路线图,标注清楚“进半步”、“进一步”以及“进两步”的坐标,然后再根据我国保险业发展实际去落实。笔者基于之前的相关研究(文献[9]),认为我国未来2-3年内的“最低资本要求”,应该介于欧盟Solvency II中“最低资本要求(MCR)”和“风险资本要求(SCR)”之间、比较靠近欧盟“最低资本要求(MCR)”的要求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积极的研究,每2-3年调整一次计算标准及参数,逐步纳入更多的、有把握进行量化的风险及其对应的资本要求,使其作为保险公司的目标资本,同时还作为监管机构的预警工具。

9)制度体系建设不是课题式的临时工作项目,需要持续的跟踪研究,中国精算师协会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应成立一系列专门研究兴趣小组,跟踪研究某些重要的风险,不断收集数据测试其相关参数,持续提出更新参数的建议

。[1]中国保监会:《中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

体系建设规划》(保监发〔2012〕24号), 2012年3月29日

[2]第二代偿付能力制度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简报第2期》,2012年6月4日[3]中国保监会:《关于印发项俊波主席在第二代

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建设启动会上讲话的通知》(保监发〔2012〕35号)

[4]第二代偿付能力制度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简报第3期(上)》,2012年6月11日[5]中国保监会:《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保监会令2008第一号)

[6]周军、谢志刚、陆健瑜:欧盟Solvency II与

中国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建设借鉴,《精算通讯》第8卷第1期,2011年12月[7]马海峰、谢志刚:保险监管:原则导向还是规

则导向?,《财经论丛》2011(4) [8]谢志刚:我国保险业和保险公司面临的外部和

内部风险因素分析,《中国保险业:风险、精算、监管》p8-32,谢志刚、赵桂芹主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年9月

[9]谢志刚、王上文:我国非寿险最低偿付能力资

本要求的计算比较,《保险研究》2007年8月[10]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nsurance Supervisors (IAIS):Towards a common structure and com?mon standards for the assessment of insurer sol?vency,October2005

[11]Directive2009/138/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n the taking-up and pursuit of business of insurance and reinsurance (Solvency II),PE-CONS3643/6/09REV6, 25November2009

[12]Yam,C.F.,Impact of Life Insurance Practices inChanging Actuarial Regime,presentation in the Colloquium of the IAA,Hong Kong,May 2012

惠誉评级(Fitch Ratings )2012年4月30日发布的分析报告指出,欧盟Solvency II 的实施及证券化将给欧洲保险市场带来如下

影响

Solvency II 的实施将推动欧洲

保险公司使用基于市场利率的公允价值(市场一致

性或最优估计)来计量资产和负债价值,并持有资本来反映一年期以上资产的市场价值。保险公司是欧洲投资资产的最大持有人,资产总额达到6.7万亿欧元,占投资资产总量的40%,资本要求的增加将严重影响资产配置和资产市场

惠誉评级估计大约五分之一

的新发行证劵与保险公司有关。对于需要努力确定新投资者的行业,投资的重新分配可能导致更高的定价,最终推迟市场复苏。欧洲证券市场将受到尤其沉重的打击

使用证券化工具的银行

会发现零售中小企业资产(SME asset )融资渠道显著减少,尤其当银行迫于压力需要支持这些企业但又不得不降低杠杆时,融资更为困难

大部分小型保险公司使用

标准公式计算证券化资产SCR ,与担保债券及公司债券相比,其计算过程具有惩罚性。这导致保险公司将证券化资产转换为更有利的资产,如政府债券和短期公司债券

较庞大、复杂的保险公司可

以使用内部模型计算SCR ,这将有利于证券化并减少Solvency II 的不利影响。惠誉估计,根据内部模型计算的一些投资组合的SCR 可能只是标准公式的十分之一。在实践中,内部模型资本要求的降低程度取决于监管机构允许的内部模型与标准模型计算结果偏差

规模较小的保险公司没有足够的资

本投资于昂贵的内部模型,因此将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由于非欧洲保险公司不会受到类似规定的限制,规模较大的保险公司可能受其负面影响

惠誉绩效分析表明,标准公式

资本要求与实际信用损失相似度很低。例如,对于一个久期为6年或以上的AAA 级证券,Solvency II 资本要求为42%。与之相比,惠誉AAA 级证券化投资组合全球预期总损失仅为4.4%,在EMEA 和

.8%和0.7%。

Solvency II 中

信用风险资本要求计算基于资产的价格波动,信用久期较短的资产,其资本要求较少,这将鼓励保险公司投资于久期较短的资产。银行根据违约概率计

算资本要求,这使持有长期持

续资产的吸引力更大。Solvency II 和巴塞尔协议II/III

的区别,将导致保险公司和银行之间投资激励的不平

衡,从而引发潜在

张攻玉林晶编译

本文基于惠誉国际评级机构(Fitch Ratings )2012年4月30日发布的欧盟Sovency II 特别分析报告(Solvency II and Securitisation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 on European market )编译。正如其标题所示,惠誉认为,欧盟即将实施的Solvency II 和证券化将对欧洲保险市场造成重大负面影响。本文的编译目的在于为各位同仁提供不同观点的参考资料。

Solvency II中债券和贷款信用风险资本要求受一年内基差风险波动的驱动,而不受负债满期时可回收价值的驱动。计算资本要求时,保险公司可以使用标准公式法或内部模型法,标准公式由监管机构对每一种资产类别进行设定,为更好地反映投资组合的财务风险,保险公司也可自行设计内部模型。标准公式或内部模型得到的资本要求与资产真实风险不一致,可能会导致不经济的决定。例如,尽管在传统意义上结构化资产可与负债更好的匹配,但保险公司可能仍会从结构化资产中撤资

保险公司的目标资本被称为偿付能力资本要求

(SCR)。SCR与保险公司经济风险密切相关,可根

据标准公式模块化方法计算。保险公司也可以使用

不同的内部模型计算SCR。证券化(被称为重新打

包贷款)属于标准公式的市场风险模块,与公司债

券和信用衍生品一样,在利差风险模块中计算。

证券化、担保债券和公司债券的简单定义及比

较分析如下

:

●通常通过出售抵押给特殊目的载体(SPV),将

抵押资产池的信用风险与原发行人的信用风险

相隔离。

●资产的聚集。

●担保债券的投资者对发行人有持续索要权,发

行人违约时对圈定资产有索要特权。

●通常担保债

券由一个明确的资产池为担保,如集中度风险。

Solvency II对证

券化的资本要求

是Basel III的好几倍。由于资本回

报率不足以弥补更

高的资本要求和相关的额外资本

成本,这将进一步加剧保险公司的撤资

计划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Solvency II,

将从根本上改变保险公司考虑资产风险的方法。在

现有偿付能力监管框架下(Solvency I),保险公司

必须持有准备金以外的一个固定边际来覆盖所有的

风险。而Solvency II将此模式变革为一种风险敏感

的模式,资产风险也首次明确计入资本要求。

图1给出欧盟Solvency II框架和Solvency I之

间大致差异。

图1院Solvency I与Solvency II的比较资料来源院德意志银行

Solvency I:资产负债表Solvency II:资产负债表

●抵押贷款和公共部门资产,并通过建立法律和监管框架发行。

公司债券是公司发行的简单证券,通常用公司

的营运现金流作为支持,并以实物资产作为抵押

惠誉认为,随着第五次量化影响测试(QIS-5)的进行以及行业对Solvency II 框架各个方面的强烈关注,2010年来,监管机构对所提出规则做了大幅修改,并于2011年10月与一些利益相关者做了相关内部交流。基于对最新草案规则的认识,表1和2列出了证券化和再证券化(草案中称为重新打包贷款)资本要求。附录2列出了证券化和再证券化

资产的校准方法。

表1:证券化

注:资本要求最高100%。

资料来源:利益相关者和市场参与者提供

表2:

再证券化

注:资本要求最高100%。

资料来源:利益相关者和市场参与者提供

在最新草案下,证券化交易规则与公司债券类

似。之前的方法需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内在抵押,二是基于市场价值和债券利差久期,在最

新草案下此方法已取消。请参阅附录3和QIS-5方法案例。

基于同样的交易样本(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RMBS 、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CMBS 、车辆

贷款资产支持证券ABS 和担保债务凭证CDO ),惠誉比较了QIS-5方法与最新草案方法。

图2:SCR 标准公式资料来源:惠誉评级

表3:RMBS

资料来源:惠誉

表4:CMBS

资料来源:惠誉

表5:

ABS

资料来源:惠誉

表6:

CDO

资料来源:惠誉

此处假定市场价值等于

票面价值,是较保守的

简化。在Solvency II 下,高利差

时期资本要求可能显著变小。在流动性

不足市场

中,最大障碍为缺乏定价信息,监管机

构需要采取保守方法估值来反映

这一点。这也是保险公司使用内部模型时需考虑的问题,但仍不知监管机构将如何审核这些内部估值

在四个交易样本中,根据最新草案计算的资本要求高于QIS-5方法的资本要求,主要是因为考虑了保守校准的风险等级因子,其设定值是公司债券因子的几倍。请参阅附录2中关于因子的解释。

通过与市场参与者、监管机构和利益相关者的讨论,惠誉认为最新草案中证券化资产风险等级因子的校准,主要依赖于美国

次级房屋贷款证券化(subprime home equity loan securitisations

)的表现。惠誉认为,对于一个和全球证券化市场一样多样化的行业而言,仅基于表现最差且基本不复存在的资产确定的校准规则过于保守。

此外,在方法一致性上也存在问题,其他资产类别没有被同等对待,如对处于行业困境或国家困境的公司或银行的校准。

由于计算过程基于不利样本,因此出现较高的资本要求并不意外。例如,对AAA 级证券化交易,一至六年久期的资本要求为7%到42%。基于金融危机期间证券化交易的真实表现,这些资本要求很难得到合理解释。例如,对2007年

7月底惠誉评级投资组合,考虑所有已实现和预计的亏损,美国RMBS

的AAA 总损失估计为6.5%,是美国房地产市场崩溃时受影响最严重的行业,其他行业的损失

要小得多,EMEA 和APAC 的AAA 总损失约为0.8%和0.7%。对于结构化金融损失的统计分析,请参阅2011年12月8日全球机构化金融损失一文。

由于一系列因素(规模、杠杆和法律/结构性从属关系)的影响,标准公式假设证券化资产的夹层

和次级部分与信用评级相同的公司信用表现不同,因此证券化资产应与BB级或以下资产类似,需要较高的资本要求。然而,如表1所示,AA级到

校准后再证券化债券的资本要求是证券化债券的好几倍,反映了这些资产在金融危机期间的糟糕表现。类似地,正如巴塞尔2.5对银行的资本要求,

这些交易的信用增级

水平已被信用评级机构明显提

高。这表示该市场停滞不前,未来不

太可能获得有

价值的回报。

如表1所示,在证券化资产资本要求修订建议中,A级资产的最大资本要求为76%,BBB级资产

的最大资本要求为40%,两者都受到久

期的限制。

因为没有合理的解释,惠誉认为这是

个印刷错误,

在最终规则中应进行改正。

在本质上,保险公司被迫持有资本以抵御市场波动,而银行持有资本来反映资产在持有期内的预期损失,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商业模式并不一致。保险公司是买入并持有的投资者,更注重资产与负债的匹配,而银行往往更积极地进行投资。

欧盟Solvency II下,证券化资产资本要求反映了信用利差的波动性,用来抵御市场风险。违约和迁移风险没有明确体现在对公司和证券化债券的资本要求中,但在F up′中被隐性考虑,代表了资产利差的扩大,引发评级下调,使信用状况恶化。这种方法与Solvency II以市场为基础的方法相符,但与巴塞尔中证券化方法不一致。

银行作为证券化资产的投资者,采用巴塞尔和欧洲资本要求指令(CRD)的规定,遵循基于评级的方法(RBA),运用监管机构制定的风险权重。RBA方法基本用于度量信用损失风险。RBA方法和巴塞尔框架请参阅2009年10月惠誉的报告。

考虑到数据的充足性、结构化金融模型(SF)的稳健性、结构化金融产品市场的流动性不足和估值问题,银行被禁止使用基于市场的方法或者风险价值模型(VaR,除关联的交易投资组合)计算资本要求。

由于信用风险是最关键的因素,如果保险公司是买入并持有型投资者,则运用市场-市场或者市场-模型(market-to-model)方法来度量证券化风险敞口并不恰当。

内部模型基于保险公司过去关于资产类别的经验和可获得的市场信息建立,因此保险公司使用标准公式得到的资本要求与使用内部模型得到的并不同。考虑到大部分资本化资产在金融危机期间表现更为稳定,使用内部模型可能得到较低的资本要求。因为保险公司

使用的方法不同,此

差异可能导致扭曲激励,使用标准公式的保险公司可能撤出资产来支持证券

计算担保债券资本要求的方法与公司及证券化债券相似,与QIS-5相比,最新草案在降低担保债券AAA级资本要求外还降低了AA级资本要求,为担保债券提高了更有利的处理方法。表7列示了草案和QIS-5下担保债券的资本要求,并与证券化债券作出比较。假定评级较低(BBB级和B级以及更低)的担保债券应用企业债券表,意味着低等级的担保债券按与公司债券类似的方法来处理。由于大多数担保债券为AAA或AA级,其资本要求比相似评级的公司或证券化债券低。虽然低级别担保债券与公司债券处理方法相似,但它们比相似级别的证券化债券资本要求低。这种处理方法会使资产配置倾向于担保债券而不是证券化,进一步激励发行担保债券。

表8列示了草案对公司债券资本要求计算的更改。与QIS-5资本要求相比,长期无担保公司和金融机构债券具有较低的资本要求。与之前草案相比,该变化降低了资产的转出。对公司和证券化债券,资本要求随债券久期的增加而增加,但增长速度不如Solvency II和第五次定量影响测试(QIS-5)提出的标准。与之前不同,公司债券资本要求的计算基

于更细致的修正久期。

一般来说,从监管资本角度来看,该草案有利于高级别短久期的信用资产,尽管长久期的信用资产能够提供更好的资产负债匹配。比较草案中公司债券和证券化债券资本要求可以发现,证券化债券资本要求是公司债券资本要求的倍数。

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对担保债券和公司债券的处理可能进一步导致倾向它们的资产分配策略;其次证券化债券资本要求的计算具有惩罚性,使得投资者迅速撤资。惠誉认为,反映不再存在的不良资产的表现且不能反应证券化市场中较大部门的历史强劲表现的计算规定过于苛刻。

表7:资本要求-担保债券与证券化

资料来源:利益相关者和市场参与者提供

表8:资本要求-

公司债券与证券化资料来源:利益相关者和市场参与者提供

保险公司和银行在全球金融市场上扮演着发起

人、中介机构和投资者的角色。然而,由于受到不

同监管制度的监管,二者持有资产的动机不同,在

确定资产分配策略时所考虑因素分别为监管资本要

求和经济资本要求。理解不同的监管激励对分析证

券化市场变化的影响至关重要。

通过量化分析以下项目,比较Basel III(CRD-

IV)和Solvency II对证券化市场影响的差异:

●将资产池中资产视作资产负债表中非证券化的

形式,按基于评级方法(Rating Based Ap?

proach,RBA)计算监管资本要求。

●针对同样资产,按照监管公式方法(Superviso?

ry Formula approach,SFA)计算的总体资本要

求。

●针对同样资产,按照Solvency II标准公式方法

计算总体资本要求。

巴塞尔协议中的SFA可看做经济资本的替代

值。在Basel III下,SFA仅在计算非证券化的抵押

池资本要求时允许使用。然而,这些信息可能无法

获得,它的使用可能受到限制。惠誉认为,因为

SFA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参照点,因此将SFA

作为Solvency II内部模型方法的替代是很有用的

(参阅惠誉2009年10月的报告)。

表9:方法的特征

资料来源:惠誉

惠誉将此三种方法运用于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

券RMBS、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CMBS、车

辆贷款资产支持证券ABS和担保债务凭证CDO,演

示计算过程,并确定Solvency II和Basel III对资产

证券化影响的初步模式。

研究结果具有说明性,且随假设不同而发生明

显的改变,不需要外推即可得出所有资产类别的更

广泛的结论。为促进资本中性,Basel III限制以内

部评级为基础(IRB)的证券化资本要求超过应用

于抵押资产的非证券化IRB资本要求。此规则不适

用于本研究结果,因为银行持有完整资本结构的假

设是为了显示资本动态,而不是反映市场实际情形。

同样,Solvency II下,我们假设保险公司持有

完整的资本结构是为了显示资本动态,而不是反映

真实的市场情况。此外,我们使

用SFA作为保险公

司内部模型来计算资本要求,并与标准公式结果进

行比较。由于各个保险公司内部模型不同,将此分

图3:久期与资本要求

资本要求:1年久期资本要求:5年久期资本要求:10年久期

物理关于汽化和液化的知识点

物理关于汽化和液化的知识点 物理关于汽化和液化的知识点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2、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 3、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 (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注:蒸发的快慢与(A)液体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快干);(B)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C)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 (2)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注:(A)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B)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C)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D)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 (3)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 (A)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B)沸腾只在沸点时才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C)沸腾在液体内、外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D)沸腾比蒸发剧烈; (4)蒸发可致冷: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 (5)不同物体蒸发的快慢不同:如酒精比水蒸发的快;

4、液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增大压强,提高沸点)如:氢的储存和运输;液化气; 物理关于汽化和液化的习题 1.(12长春)用湿布擦过的黑板,过一会儿就变干了,这一现象是A A.汽化 B.凝固 C.液化 D.升华 2.(12宜昌)游泳运动员刚从水中上岸感觉特别冷,是由于运动员身上的水B A.熔化吸热 B.汽化吸热 C.升华吸热 D.液化放热 3.(12徐州)新鲜的菠菜放两天就“蔫”了,其中水分的减少主要是因为水发生了D A.液化 B.沸腾 C.凝固 D.蒸发 4.(12荆门)下列的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汽化的是C A.春天来了,冰封的河面解冻 B.夏天,剥开包装纸的冰棒周围冒出“白气” C.秋天早晨,太阳出来后,学校操场边小草上的露珠不见了 D.隆冬时节,洗好的衣服刚晾出来就结了冰 5.(12安顺)下列关于汽化的几种说法中,错误的是:D A.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B.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C.春季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是为了减少水分蒸发 D.烧开水后,看到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时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配套练习必修

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2) 分层训练 1 . .若直线ax y 1 0和直线2x by 1 0垂直,则a,b满足() (A)2a b 0 (B)2a b 0 (C)ab 2 0 (D)ab 2 0 2 ..已知两点A( 2,0), B(0,4) ,则与 直 线AB垂直的直线方程可写成( ) (A)2x y m 0 (B)2x y m 0 (C) x 2 y m 0 (D) x 2y m 0 3?已知两点A( 1,3), B(3,1),点C在坐标轴上.若ACB -,则这样的点C有 ( ) (A)1 个(B)2 个(C)3 个(D)4 个 4.原点在直线I上的射影是P( 2,1),则|的方程为( ) (A)x 2y 0 (B) x 2y 4 0 (C)2x y 5 0 (D) 2x y 3 0 5.已知直线mx 4y 2 0 和2x 5y n 0互相垂直,且垂足为(1,p),则m n p的 值是() (A)24 (B)20 (C) 0 (D) 4 6?根据条件,判断直线l i与I2是否垂直: (1)l i的倾斜角为45°, I2的方程是x y 1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I1 经过点M (1,0), N(4,5) , J过点R( 6,0), S( 1,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直线I在y轴上的截距为2,且与直线l': x 3y 2 0垂直,则I的方程是__________ 8.已知直线Ax 4y 2 0和直线2x y C 0垂直且垂足的坐标为(1,m),则 A ______ , C ________ ,m ________ . 9?求经过点(2,1),且与直线2x y 10 0垂直的直线I的方程.

【八年级】八年级物理下册83摩擦力第2课时导学案苏科版

【关键字】八年级 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静摩揩力和滚动摩揩力;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增大摩揩和减小摩揩的具体问题; 3.经历研究自行车上的三种摩揩的过程,初步形成用物理知识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预习探学】 【合作互学、交流助学】 (一)初识静摩揩力和滚动摩揩力 1.活动:如图8-29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将要运动时(即木块有运动趋势但实际上未动),发现弹簧测力计(有/无)示数。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想一想:推地面上讲台,用了力但讲台未动,讲台受到摩揩力吗?放在斜坡上的物体未滑下来,物体受到摩揩力吗?这是一种什么摩揩? 2.活动:在图8-29的木块下面垫上几支圆珠笔芯,再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桌面上滚动,发现弹簧测力计(有/无)示数,且示数(很大/很小)。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想一想:在地面上滚动的圆桶受到摩揩力吗?这又是一种什么摩揩? 3.小结: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时,会受到它将要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静摩揩力。阅读课本P55“读一读”,了解有关静摩揩的知识。 (2)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时,会受到它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滚动摩揩力。实验表明: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滚动摩揩力比滑动摩揩力(大/小)得多。 归纳:摩揩力是一种常见的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一个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是摩揩力。摩揩分为摩揩、摩揩和摩揩三种。 (二)增大或减小摩揩的方法 1.交流一下课前预习结果: (1)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摩揩是有益的?哪些摩揩是有害的? (2)在课本图8-27所示的这些事例中,哪些是为了增大摩揩?哪些是为了减小摩揩?人们分别是怎样增大或减小摩揩的?

两直线的平行与垂直的条件

复习引入: 直线名称 已知条件 直线方程 使用范围 示意图 点斜式 k y x P ),,(111 )(11x x k y y -=- 存在k 斜截式 b k , b kx y += 存在k 两点式 ) ,(11y x (),22y x 1 21 121x x x x y y y y --= -- 2121,y y x x ≠≠ 截距式 b a , 1=+b y a x 0,0≠≠ b a 一般式 A 、 B 、 C R ∈ 0=++C By Ax 022≠+B A 1.特殊情况下的两直线平行与垂直. 当两条直线中有一条直线没有斜率时: (1)当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也不存在时,两直线的倾斜角都为90°,互相平行; (2)当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为0时,一条直线的倾斜角为90°,另一条直线的倾斜角为0°,两直线互相垂直王新敞 2.斜率存在时两直线的平行与垂直. 设直线1l 和2l 的斜率为1k 和2k ,它们的方程分别是: 1l :11b x k y +=; 2l :22b x k y +=. 两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是由两直线的方向来决定的,两直线的方向又是由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决定的,所以我们下面要解决的问题是两平行与垂直的直线它们的斜率有什么特 征王新敞 ⑴两条直线平行(不重合)的情形. 如图,从位置关系、倾斜角、斜率的定义、正切函数的性质分析,得以下结论: 两条直线有斜率且不重合,如果它们平行,那么它们的斜率相等;反之,如 果它们的斜率相等,则它们平行,即21//l l ?1k =2k 且21b b ≠ 王新敞 要注意,上面的等价是在两直线不重合且斜率存在的前提下才成立的,缺少这个前提,结论并不存立. 例1 两条直线1l :0742=+-y x , 2l :052=+-y x .求证:1l ∥2l 例2 求过点)4,1(-A 且与直线0532=++y x 平行的直线方程.(两种方法) 注意: ①解法一求直线方程的方法是通法,必须掌握; ②解法二是常常采用的解题技巧。一般地,直线0=++C By Ax 中系数A 、B l 2l 1 α2 α1 x O y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83摩擦力说课稿

摩擦力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二册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下面我从教材分析、目标确定、学法指导、教学流程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理念 摩擦力是在弹力、重力之后研究的第三种常见的力,通过让学生经历感知、描述、测量、分析等认识力的过程来达成学习目标。本节知识也为力的概念形成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测量水平运动的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必做实验。物理课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学习科学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所以本课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亲身体验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通过科学探究过程,来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维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分组汇报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善于发现总结的能力。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二、教学目标及教法学法的确定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摩擦现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初二学生已经具有一定实验探究能力,掌握了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本节再通过一些小实验感知摩擦力的概念存在方向和影响因素。 知识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会用二力平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了解增大或减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因素的过程中,学习应用控制变量法。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交流合作精神。 教材的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问题 教学难点: 探究实验的过程和实验数据表格设计,摩擦力产生的原因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机械设计强度计算

第3章 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 剪切的概念 在工程实际中,经常遇到剪切问题。剪切变形的主要受力特点是构件受到与其轴线相垂直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相距很近的一对外力的作用(图3-1a),构件的变形主要表现为沿着与外力作用线平行的剪切面(n m -面)发生相对错动(图3-1b)。 图3-1 工程中的一些联接件,如键、销钉、螺栓及铆钉等,都是主要承受剪切作用的构件。构件剪切面上的内力可用截面法求得。将构件沿剪切面n m -假想地截开,保留一部分考虑其平衡。例如,由左部分的平衡,可知剪切面上必有与外力平行且与横截面 相切的内力Q F (图3-1c)的作用。Q F 称为剪力,根据平衡方程∑=0Y ,可求得F F Q =。 剪切破坏时,构件将沿剪切面(如图3-la 所示的n m -面)被剪断。只有一个剪切面的情况,称为单剪切。图3-1a 所示情况即为单剪切。 受剪构件除了承受剪切外,往往同时伴随着挤压、弯曲和拉伸等作用。在图3-1中没有完全给出构件所受的外力和剪切面上的全部内力,而只是给出了主要的受力和内力。实际受力和变形比较复杂,因而对这类构件的工作应力进行理论上的精确分析是困难的。工程中对这类构件的强度计算,一般采用在试验和经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称为剪切的实用计算或工程计算。 剪切和挤压的强度计算

剪切强度计算 剪切试验试件的受力情况应模拟零件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图3-2a 为一种剪切试验装置的简图,试件的受力情况如图3-2b 所示,这是模拟某种销钉联接的工作情形。当载荷F 增大至破坏载荷b F 时,试件在剪切面m m -及n n -处被剪断。这种具有两个剪切面的情况,称为双剪切。由图3-2c 可求得剪切面上的剪力为 2F F Q = 图3-2 由于受剪构件的变形及受力比较复杂,剪切面上的应力分布规律很难用理论方法确定,因而工程上一般采用实用计算方法来计算受剪构件的应力。在这种计算方法中,假设应力在剪切面内是均匀分布的。若以A 表示销钉横截面面积,则应力为 A F Q =τ (3-1) τ与剪切面相切故为切应力。以上计算是以假设“切应力在剪切面上均匀分布”为基础的,实际上它只是剪切面内的一个“平均切应力”,所以也称为名义切应力。 当F 达到b F 时的切应力称剪切极限应力,记为b τ。对于上述剪切试验,剪切极限应力为 A F b b 2= τ 将b τ除以安全系数n ,即得到许用切应力

高中数学2.1.3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2)教案苏教版必修2

2.1.3 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2) 教学目标: 1. 掌握利用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垂直的方法,感受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思想; 2. 通过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的渗透,培养学生严谨、辩证的思维习惯. 教材分析及教材内容的定位: 本节课和上节课研究的内容有类似之处,都是通过方程研究几何性质的. 教学重点: 用斜率判断两直线垂直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直线垂直的解析刻画. 教学方法: 探究合作.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复习回顾:(1)利用直线的斜率关系判断两条直线平行; (2)利用直线的一般式方程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 2 ?本节课研究的问题是:一一两条直线垂直, 两条直线垂直,那么他们的斜率之间有什么关系,体现在方程有何特征? 二、学生活动 探究:两条直线垂直,即倾斜角的差为直角,那么他们的斜率如何? 不妨设直线丨1,丨2(斜率存在)所对应的倾斜角分别为a 1, a 2,对应的斜率分别为k1, k2. 因为两条直线相互垂直,不妨设 a 1 — a 2= 90 .根据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我们知道 当倾斜角不是直角时,斜率存在,从而有k1=tan a 1, k2= tan a 2,于是根据诱导公式有 1 k1 tan 1 tan (90° 2) tan 2

即k i k2=—1 .此时,若两直线平行,则两直线的斜率乘积为一1. 反之,如果两直线的斜率(斜率存在)互为负倒数,即k i k2=—1,根据倾斜角和斜率 的关系以及正切函数的单调性可知倾斜角的差等于直角,从而说明它们互相垂直. 三、建构数学 两直线垂直. 一般地,设直线l i,丨 2 (斜率存在)所对应的斜率分别为k i, k2,则 11 I2 k i k2 1 说明: (1)如果直线丨1,丨2的斜率有一个不存在,那么其中有一条直线(不妨设 为I 1 )与X轴垂直,此时两条直线垂直的等价条件为I 2的斜率为0; (2)在利用以上结论判定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时,一定要注意前提条件,即 斜率存在,因此在讨论问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斜率是否存在作分类讨论. (3)设直线I 1: Ax + By+ Ci= 0, 12:Ax+ By + C2= 0,那么两条直线垂直的等价条件 为:A1A2 B1 B20 . 四、数学运用 例1 (1 )已知四点A(5, 3), B (10, 6) , C(3, —4) , D(—6 , 11),求证:AB丄 CD 3 2 (2)已知直线I 1的斜率k1= ,直线12经过点A (3a, —2) , B( 0 , a +1),且I』 4 12 ,求实数a的值. 例2 已知三角形的顶点为A (2 , 4), B (1, —2), C (—2 , 3),求BC边上的高AD 所在的直线. 例3在路边安装路灯,路宽23m,灯杆长2. 5m且与灯柱成1200角.路灯采用锥形灯罩,灯罩轴线与灯杆垂直. 当灯柱高h为多少米时,灯罩轴线正好通过道路路面的中线? (精确到0. 01m) 练习: 1. 求过点A(0 , —3),且与直线2x+ y—5= 0垂直的直线的方程. 2. 已知直线I与直线I : 3x+4y —12= 0互相垂直,且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6,求直线I的方

【八年级】八年级物理下册83摩擦力教案新版苏科版

【关键字】八年级 8.3 摩擦力 课 题:摩揩力 教 学 目 的 教 学 难 点 教 学 重 点 教学重点:探究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 教 具 与 学 具 教师:一杯米、筷子 学生:器材每两人一套、 弹簧测力计每两人一只、毛巾、棉布、砝码、圆珠笔心要 能够满足一个组同学的使用量 课 前 准 备 1、体验走路和蹓旱冰的两种感觉,想一想造成不同感觉的原因 2、查阅资料,了解埃及金字塔在建造时,使用什么方法搬运大型石料的。 教学阶段与 时间分配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点评 一、引入课题 认识摩擦力 10’ 1. 演示“筷子提米”。引入:【板书】 三、摩擦力 2. 指导学生探究书图实验。 要求:拉物体的力要由零开始缓慢增加,直至将物体拉动为。在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后大组汇报 【板书】 1、摩擦力 1、观察、思考:为什么? 2、按图所示的方 法,动手实验,归 纳出两种感受: a 、拉力是逐渐增大的 拉 b 、 力大到一定程度物体才滑动,滑动后还要一定大小 1、设疑,引起学生探究兴趣。 2、通过实验感知桌面对运动物体有阻碍作用 3、建立静摩擦和滑动摩擦的概念

产生条件:物体将要运动或已经运动时, 静摩擦力 种类 滑动摩擦力的拉力作用来维持物体的运动 二、活动:8.5 探究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15’1、你能改变物体所受到的摩 擦力的大小吗? 2、引导学生对如何测量摩擦 力的大小进行研究 3、如何记录?(用最大示数加 最小示数除以2的方法记 录) 4、将学生分为四大组。引导学 生分别对课本上的思考内 容进行研究 5、点评,鼓励学生 【板书】 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a、压力大小 b、接触面粗糙程度 1、思考提出自己 的猜想 2、阅读“信息快 递”并实验几 次设计实验进 行研究,收集 证据,交流研 究结果 3、完成课文中的 填空 1、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 力、观察能力和实验设计能 力 2、为学生的交流合作,语言 表达提供了机遇 三、生活中的摩擦 10’ 1、提问:日常生活中哪些 现象中存在摩擦? 2、哪些是有害的,哪些是 有益的? 3、归纳: 【板书】 3、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a、增大压力 b、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a、减小压力 b、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c、变滑动为滚动摩擦 d、使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 开 如:加润滑油或在摩擦面之间 形成一层气垫。 观察四幅图,讨论、 回答问题 思考:在日常生活 中还有哪些事例是 用同样的方法增大 或减小摩擦的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四、课堂小结 5’ 引导学生归纳学到了什 么? 学生小结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结 构的能力 五、反馈训练 4’课本 1、 2、 学生思考后回答反馈矫正

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方法,感受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图形性质的思想; 2、通过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的运用,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辩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条件 难点:把两条直线的平行或垂直问题, 转化为研究两条直线的斜率的关系问题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回顾什么是倾斜角、斜率?斜率的公式? 2、平面上两直线位置关系有哪几种? (二)两条直线的平行 1、当两条直线都有斜率且不重合 思考: 如果L 1∥L 2,则α1 α2,k 1 k 2. 若两条直线的斜率相等: 即k 1=k 2,则α1 α2,它 们的位置关系 是 . 结论: 两条直线都有斜率而且不重合,如果它们平行,那么它们的斜率 ;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相等,那么它们 , 即 前提: . 2、当不重合的两直线L 1和L 2的斜率都不存在,那么它们的倾斜角都是 ,它们的位置关系是 . 例题解析 形。四点所得的四边形是梯,,),,(),,(、求证:顺次连接例)44(),32(27-53-21 D C B A

例2、求过点A(2,-3)且与直线2x+y-5=0平行的直线的方程. (三)两条直线垂直.- 思考:当两条直线的斜率都存在 1、如果L 1⊥L 2,这时α1与α2满足什么关系?斜率满足什么关系? 2、若k 1·k 2 = -1,则α1与α2满足什么关系?两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 结论: 两条直线都有斜率,如果它们互相垂直,那么它们的斜率 ; 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那么它们 , 即?⊥21l l (前提: ) 3、思考:如果两直线L 1,L 2中的一条斜率不存在,那么这两条直线什么时候互相垂直? .,),1,0(),2,3(,4 3)2(; ),116(4-36,103,5)1(3212211的值求实数且经过点直线的斜率已知直线求证:,),,(),(),(已知四点、例a l l a B a A l k l CD AB D C B A ⊥+-=⊥- 例4、如图,已知三角形的顶点为A(2,4),B(1,-2),C(-2,3), 求BC 边上的高AD 所在直线方程.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同步练习题 83 摩擦力 含解析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同步练习题8.3 摩擦力含解析 8.3 摩擦力 一.选择题(共26小题) 1.如图所示,长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木块放在长木板上,砝码放在木块上。现用2N的力F 水平拉木块,木块、砝码、长木板均保持静止,此状态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木块对砝码的摩擦力为2N B.木块受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桌面对长木板的摩擦力为2N D.桌面对长木板的摩擦力为0 2.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有A.B.C三个物体,物体A、B放在物体C上,水平力F作用于A,使A、B、C一起匀速运动,各接触面间的摩擦力的情况是() A.A对C有向右的摩擦力 B.C对B有向左的摩擦力 C.物体C受到三个摩擦力的作用 D.地面对C有向右的摩擦力 3.如图所示,用力F把木块压在竖直墙面上,木块静止。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木块只受重力、压力和摩擦力 B.木块受到的摩擦力随F增大而增大 C.木块对墙面的压强随F增大而增大 D.木块受到的重力和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4.如图所示,A、B两个物体叠放在水平面上,同时有F=10N的两个水平力分别作用于A、B两物体上,使A、B两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41 / 1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同步练习题8.3 摩擦力含解析

A.A和B之间摩擦力为0 B.地面对B的摩擦力为10N,方向水平向左 C.B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三个力的作用 D.地面对B的摩擦力为0 5.如图所示,A、B两物体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受到两个水平拉力而保持静止,已知F=5N,1F=3N.那么物体B受物体A和水平桌面的摩擦力大小应分别为()2 A.5N、3N B.5N、2N C.2N、3N D.3N、5N 6.如图所示,水平面上叠放着A,B两个物体,在水平方向力F和F的作用下,以共同的21速度v一起向右匀速运动,已知F=5N,F=3N,那么物体B上下表面所受摩擦力大小21分别为() A.5N,2N B.3N,0N C.0N,2N D.5N,8N 7.如图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块用细线通过定滑轮与沙桶相连,当沙桶与沙的总质量为m 时,物块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忽略细线与滑轮之间的摩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物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mg B.物块的重力与它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41 / 2

强度标准差计算公式

直接转的:看看对你有帮助没有。 Sfcu=[(∑ fcu?i2-n?mfcu2)/(n-1)]1/2 公式表述显示不明,用语言表述下,即公式中的2和1/2都应为上角表,分别表示平方和根号(开平方)。 语言表述如下:fcu.i的平方求和再减去n 乘以fcu平均值的平方,用他们的差再除以(n-1)这样得出的除数开方;也可以是fcu.i-fcu平均值差的平方求和得出的数再除以(n-1)这样得出的除数开方。当Sfcu<0.06fcu,k时,取Sfcu=0.06fcu,k 具体参数表述如下: fcu,k一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 fcu为设计强度标准值 mfcu为平均值 n为试块组数 Sfcu为n组试块的强度值标准差 fcu.i : 第i组试块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值

在线规范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313597500.html, 协助网站:给排水On Line 5.4 混凝土强度换算及推定 5.4.1 混凝土强度换算值可采用以下三类测强曲线计算: 1 统一测强曲线:由全国有代表性的材料、成型养护工艺配制的混凝土试件,通过试验所建立的曲线。其允许的强度平均相对误差(δ)应为±15.0%,相对标准差(er)不应大于18.0%。 2 地区测强曲线:由本地区常用的材料、成型养护工艺配制的混凝土试件,通过试验所建立的曲线。其允许的强度平均相对误差(δ)应为±14.0%,相对标准差(er)不应大于17.0%。 3 专用测强曲线:由与结构或构件混凝土相同的材料、成型养护工艺配制的混凝土试件,通过试验所建立的曲线。其允许的强度平均相对误差(δ)应为±12.0%,相对标准差(er)不应大于14.0%。 4 平均相对误差(δ)和相对标准差(er)的计算应符合本规程附录F的规定。 5 各检测单位应按专用测强曲线、地区测强曲线、统一测强曲线的次序选用测强曲线。 5.4.2 地区和专用测强曲线应与制定该类测强曲线条件相同的混凝土相适应,不得超出该类测强曲线的适用范围。应经常抽取一定数量的同条件试件进行校核,当发现有显著差异时,应及时查找原因,并不得继续使用。 5.4.3 符合下列条件的混凝土应采用本规程附录G进行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 1 混凝土采用的材料、拌和用水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 2 不掺引气型外加剂; 3 采用普通成型工艺; 4 采用符合现行的《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规定的模板; 5 自然养护或蒸汽养护出池后经自然养护7d以上,且混凝土表层为干燥状态; 6 龄期为14~1000d; 7 抗压强度为10~60MPa。 5.4.4 当有下列情况之一时,测区混凝土强度值不得按本规程附录G换算,但可制定专用测强曲线或通过试验进行修正,专用测强曲线的制定方法宜符合本规程附录F的有关规定:

初二物理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重点难点

初二物理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一)汽化 1、蒸发的特点 蒸发是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现象有三个方面显著的特点: (1)从发生的条件看,蒸发不受温度限制,所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液体只要是敞开的,便会蒸发,蒸发无条件可言。 (2)从发生的部位看,蒸发是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一种平缓的汽化现象。 (3)从液体自身的温度情况看,液体蒸发过程中要吸热,所以温度降低。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是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例2、晾晒衣服时要将衣服摊开,放在阳光下或通风处,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晾晒衣服是为了除掉衣物上的水分,将衣服摊开可增大表面积,阳光下温度高,通风处衣服上的水分可迅速蒸发,从而能使衣服很快变干。 例3、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在干旱地区尤其珍贵,我国北方一些缺水的平原地区采用喷灌、滴灌技术,利用管道代替沟渠输水可以减少输水过程中的蒸发,大大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为什么? 从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来考虑,要减缓蒸发,就应降低液体的温度,减小液体的表面积,减慢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把沟渠输水变成管道输水,可以减小水暴露于空气中的表面积,水表面的空气流动也大大减少;把输水管道埋在地下,可以降低水的温度,这样就比普通的沟渠灌溉减少了因水的蒸发而浪费的水。4、沸腾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它具有以下特点: (1)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同种液体在不同的气压下,沸点不同。如水在标准大气压下,沸点为100℃;低于标准大气压,沸点低于100℃;在高于标准大气压下,沸点高于100℃。课本中沸点表是几种常见液体的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 (2)沸腾的条件: ①液体温度达到当时大气压下的沸点; ②液体要继续吸热(被不断加热)。 5、蒸发与沸腾的异同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83摩擦力-练习2含答案

测试题 1.填空 (1)用钢笔写字时,笔尖与纸面之间的摩擦为 摩擦;用圆珠笔写字时,笔里头的小钢珠与纸面之间的摩擦为摩擦;人走路时,鞋底与地面之间的摩擦是摩擦。 (2)钢丝钳钳口上有纹,这是利用 的方法来摩擦。在其转动部分安装轴承是利用的方法来减小摩擦,磁悬浮列车是一种用电磁力量使列车脱离与钢轨的接触,从而可以使摩擦而极大地提高行驶速度。 2.请你选出你认为正确的一项 (3)你是否注意到这种现象,无论是锯木头的锯子还是锯钢铁的锯子,它们的锯齿都是东倒西歪不在一个平面上,这是因为【】 A.这样能使锯齿更锋利 B.这样使锯条更耐受撞击 C.锯条用的太久,锯齿被撞歪了 D.可以使锯口变宽,减小材料对锯条的摩擦力 (4)汽车分等级通过变速器和后轮相连,当汽车由静止开始向前运动时,前轮和后轮所受的摩擦力的方向是【】 A.前轮受到的摩擦力向前,后轮的向后 B.前轮受到的摩擦力向后,后轮的向前 C.前、后轮受到的摩擦力都向后 D.前、后轮受到的摩擦力都向前 (5)摩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假如没有摩擦,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A.老师仍能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 B.人无法行走 C.火柴难以划燃 D.自行车刹车失灵 (6)在家里的浴室中,为了防止地面沾水使人滑倒,下列采取的措施中错误 ..的是【】 A.浴室地面上应铺上带有凹凸花纹的地砖 B.人沐浴时穿的拖鞋鞋底带有凹凸花纹 C.脚底下放一条毛巾 D.穿上平底的塑料拖鞋 (7)如图8-3-1所示,描述的是小红同学用手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情景。用手分别压在玻璃板和桌面上滑动(如图8-3-1中甲、乙),然后再用一只手压在手上在桌面上滑动(如图8-3-1中丙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甲和乙是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B.乙和丙是探究滑动摩擦 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图8-3-1 C.比较甲和乙,感觉甲的阻力大 D.比较乙和丙,感觉丙的阻力大 (8)尝试说出下列做法所利用的物理原理 ①自行车刹车时,要用力捏闸;()

机械设计强度计算.doc

第 3 章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 3.1剪切的概念 在工程实际中,经常遇到剪切问题。剪切变形的主要受力特点是构件受到与其轴 线相垂直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相距很近的一对外力的作用( 图 3-1a) ,构件的变形主要表现为沿着与外力作用线平行的剪切面( m n 面)发生相对错动( 图3-1b) 。 图3-1 工程中的一些联接件,如键、销钉、螺栓及铆钉等,都是主要承受剪切作用的构 件。构件剪切面上的内力可用截面法求得。将构件沿剪切面 m n 假想地截开,保留一部分考虑其平衡。例如,由左部分的平衡,可知剪切面上必有与外力平行且与横截面 相切的内力 F Q(图3-1c) 的作用。 F Q称为剪力,根据平衡方程Y 0 ,可求得F Q F 。剪切破坏时,构件将沿剪切面( 如图 3-la 所示的m n面 ) 被剪断。只有一个剪切面的 情况,称为单剪切。图3-1a 所示情况即为单剪切。 受剪构件除了承受剪切外,往往同时伴随着挤压、弯曲和拉伸等作用。在图3-1 中没有完全给出构件所受的外力和剪切面上的全部内力,而只是给出了主要的受力和 内力。实际受力和变形比较复杂,因而对这类构件的工作应力进行理论上的精确分析 是困难的。工程中对这类构件的强度计算,一般采用在试验和经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称为剪切的实用计算或工程计算。 3.2 剪切和挤压的强度计算 3.2.1剪切强度计算 剪切试验试件的受力情况应模拟零件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图3-2a为一种剪切试验装置的简图,试件的受力情况如图3-2b所示,这是模拟某种销钉联接的工作情 形。当载荷 F 增大至破坏载荷F b时,试件在剪切面m m 及 n n 处被剪断。这种具 有两个剪切面的情况,称为双剪切。由图3-2c 可求得剪切面上的剪力为 F F Q 2

【八年级】八年级物理下册83摩擦力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关键字】八年级 摩擦力 教学目标1.知道滑动摩擦、滚动摩擦现象。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重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法实验讨论法学法实验、小组合作 【预习提示】 1.两种摩擦: 滚动摩擦 滑动摩擦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3.摩擦力的方向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5.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学生展示 1.滑动摩擦是指: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_____时产生的摩擦。滑动 摩擦中________________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一是两个物体要______;二是两个物体表面要_____(填粗糙或光滑);三是一个物体要在另一个物体上______。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4.压力一定,接触面越_____,摩擦力越_____, 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____,摩擦力越_____。 5.举出三个生活中利用摩擦力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 举出生活中摩擦力有害的例子:_______、_______二、学生自学 阅读课本,找出摩擦力的概念,并仔细体会它的含义,然后做下面的两个活动: 1.把你的手掌用力压在桌面上,慢慢移动,感受一下桌面对你的摩擦力,并感受摩擦力方向与手运动方向之间关系。 2.用力把你的手压在桌面上,使你的手有向某个方向运动的趋势(但不要运动起来),感受一下你的手受到的摩擦力、摩擦力方向与手运动趋势方向的关系。 结论:产生摩擦力的两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摩擦力的方向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合作研究 归纳学生的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等有关。 设计实验:根据学生的猜想,让学生选择桌面上的器材,设计实验去验证猜想的正误。 进行实验:让学生用设计的实验去进行验证猜想,并把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怎样测量摩擦力? 拉动木块时,木块必须做匀速直线运动,保持弹簧秤的指针不动,这时拉力等于摩擦力。 实验情况 实验条件 测力计示数F/N 压力情况接触情况 甲一个木块木板表面 乙一个木块毛巾木板

高中数学必修二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

2.1.3 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 重难点:能熟练掌握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条件并灵活运用,把研究两条直线的平行或垂直问题,转化为研究两条直线的斜率的关系问题. 经典例题:已知三角形的两个顶点是B (2,1)、C (-6, 3), 垂心是H (-3, 2), 求第三个顶A的坐标. 当堂练习: 1.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平行的两条直线的斜率一定相等 B.平行的两条直线的倾斜角相等 C.斜率相等的两直线一定平行D.两直线平行则它们在y轴上截距不相等 2.已知直线mx+ny+1=0平行于直线4x+3y+5=0,且在y轴上的截距为,则m,n的值分别为() A.4和3 B.-4和3 C.-4和-3 D.4和-3 3.直线:kx+y+2=0和:x-2y-3=0, 若,则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的和() A.-1 B.-2 C.2 D.6 4.两条直线mx+y-n=0和x+my+1=0互相平行的条件是() A. m=1 B.m= 1 C.D.或 5.如果直线ax+(1-b)y+5=0和(1+a)x-y-b=0同时平行于直线x-2y+3=0,则a、b的值为() A.a=, b=0 B.a=2, b=0 C.a=-, b=0 D.a=-, b=2 6.若直线ax+2y+6=0与直线x+(a-1)y+(a2-1)=0平行但不重合,则a等于() A.-1或2 B.-1 C.2 D. 7.已知两点A(-2,0),B(0,4),则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方程是() A.2x+y=0 B.2x-y+4=0 C.x+2y-3=0 D.x-2y+5=0 8.原点在直线上的射影是P(-2,1),则直线的方程为() A.x+2y=0 B.x+2y-4=0 C.2x-y+5=0 D.2x+y+3=0 9.两条直线x+3y+m=0和3x-y+n=0的位置关系是() A.平行B.垂直C.相交但不垂直D.与m,n的取值有关 10.方程x2-y2=1表示的图形是() A.两条相交而不垂直的直线B.一个点 C.两条垂直的直线D.两条平行直线 11.已知直线ax-y+2a=0与直线(2a-1)x+ay+a=0互相垂直,则a等于() A.1 B.0 C.1或0 D.1或-1 12.点(4,0)关于直线5x+4y+21=0对称的点是() A.(-6,8)B.(-8,-6)C.(6,8)D.(-6,-8)

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值计算

1 总则 1.0.1~本规范系根据国家标准《水利水电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199—94)》(简称《水工统标》)的规定,对《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DJ20—78)》(简称原规范)的设计基本原则进行了修改,并依据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增补有关内容后,编制而成。其适用范围扩大到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和地震区的结构,其它与原规范相同。但不适用于混凝土坝的设计,也不适用于碾压混凝土结构。 当结构的受力情况、材料性能等基本条件与本规范的编制依据有出入时,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通过专门试验或分析加以解决。 1.0.4 本规范的施行,必须与按《水工统标》制订、修订的水工建筑物荷载设计规范等各种水工建筑物设计标准、规范配套使用,不得与未按《水工统标》制订、修订的各种水工建筑物设计标准、规范混用。 3 材料 混凝土 按照国际标准(ISO3893)的规定,且为了与其它规范相协调,将原规范混凝土标号的名称改为混凝土强度等级。在确定混凝土强度等级时作了两点重大修改; (1)混凝土试件标准尺寸,由边长200mm的立方体改为边长150mm的立方体; (2)混凝土强度等级的确定原则由原规范规定的强度总体分布的平均值减去倍标准差(保证率90%),改为强度总体分布的平均值减去倍标准差(保证率95%)。用公式表示,即: f cu,k=μfcu, 15-σfcu =μfcu, 15 (1-δfcu) (3.1.2-1)

式中 f cu,k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即混凝土强度等级值(N /mm 2); μfcu,15──混凝土立方体(边长150mm )抗压强度总体分布的平均值; σfcu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的标准差; δfcu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变异系数。 混凝土强度等级由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确定,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是本规范混凝土 其他力学指标的基本代表值。 R (原规范的混凝土村号)与C (本规范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之间的换算关系为: )1.0() 27.11(95.0645.1115,15,R C fcu fcu δδ--= (3.1.2-2) 式中为试件尺寸由200mm 立方体改为150mm 立方体的尺寸效应影响系数;为计量单位换算系数。 由此可得出R 与C 的换算关系如表3.1.2所列 表3.1.2 R 与C 换算表

八年级物理汽化和液化练习题及答案

三、汽化和液化 1.水可以变成气,像水变成气那样,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__________。物质的汽化有两种方式:其一为__________,__________时的温度为__________;其二为__________,蒸发只是在液体表面进行汽化的过程。 2.汽化的两种方式__________和__________,汽化__________是过程。 3.液体在沸腾过程要不断__________,但温度_________ 1.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部分家庭安装了热风干手器,利用热风干手器可使手上的水很快蒸发掉,使水快速蒸发的原因是() A.提高了水的温度,加快了水表面附近空气的流动 B.提高了水的温度,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C.加快了水表面附近空气的流动,减小了水的表面积 D.提高了水的温度,增大了水的表面积,加快了水表面附近空气的流动 2.夏天,冰棒从冰柜拿出来,它的周围会冒“白汽”,这是() A.升华现象 B.凝固现象 C.液化现象 D.汽化现象 3.果农常用保鲜袋包水果,目的之一是减少水果中水分的__________。夏天喜欢吃冰棒,是因为冰棒熔化时需要__________热,使人感到凉爽。 4.(2010江苏无锡模拟)夏天我们吃冰棍时,撕开冰棍包装纸,会发现冰棍冒“白汽”,如图4-3-1所示。这是由于冰棍周围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发生现象而形成的。根据你的观察,冰棍冒出的“白汽”是向(选填“上”或“下”)的。 图4-3-1 5.请你对汽化的两种方式作比较,填写下列表格。

答案:如下表: 6.刚从开水中捞出的熟鸡蛋在手中不太烫,待蛋壳表面的水干后,会觉得很烫,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思路解析:刚从开水中捞出的熟鸡蛋拿在手中不太烫,肯定是向手放出的热量少,那么熟鸡蛋放出的热量被谁吸收了呢?原来蛋壳表面有开水,刚捞出时,开水蒸发很快。就加快从蛋壳吸热,所以熟鸡蛋放出的热量被开水吸收用以蒸发,故手不觉得太烫;待蛋壳表面的水干后,蛋放出的热量大部分被手吸收,故手觉得很烫。 答案:刚从开水中捞出的熟鸡蛋表面有很热的开水,开水蒸发得很快,也就加快了从蛋壳吸热,使蛋壳的温度降低,所以此时不觉得太烫手;待蛋壳表面的水干后,熟鸡蛋放出的大量的热量大部分被手吸收,使手的温度急剧升高,所以手觉得很烫。 快乐时光 藏锄 有兄弟耦耕者,其兄先归做饭。饭熟,声唤弟归,弟遥答云:“待我藏锄田畔,即来也。”饭时兄谓弟曰:“凡藏物须密,如汝高声,人皆听见,岂不被偷?”弟唯唯。 及饭毕下田,锄已失矣。因急归,低声附兄耳曰:“锄已被偷去矣。” 30分钟训练 (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塔设备设计说明书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 塔设备设计 课程设计说明书 学院:木工学院 班级:林产化工0 8 学号: 姓名:万永燕郑舒元 分组:第四组 目录 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 (2) 关键字 (2) 第二章设计参数及要求 (2) 1.1符号说明 (2) 1.2.设计参数及要求 (3) 3 3 第二章材料选择 (4) 2.1概论 (4) 2.2塔体材料选择 (4) 2.3 裙座材料的选择 (4) 第三章塔体的结构设计及计算 (5) 3.1 按计算压力计算塔体和封头厚度 (5) 3.2 塔设备质量载荷计算 (5) 3.3 风载荷和风弯矩 (6) 3.4 地震弯矩计算 (7) 3.5 各种载荷引起的轴向应力 (7) 3.6 塔体和裙座危险截面的强度与稳定校核 (8) 3.7 塔体水压试验和吊装时的应力校核 (9) 3.7.1 水压试验时各种载荷引起的应力 (9) 9 3.8塔设备结构上的设计 (10) 10 10 板式塔的总体结构 (11) 小结 (11) 附录 (11) 附录一有关部件的质量 (11)

附录二矩形力矩计算表 (12) 附录三螺纹小径与公称直径对照表 (12) 参考文献 (12) 前言 摘要 塔设备是化工、石油等工业中广泛使用的重要生产设备。塔设备的基本功能在于提供气、液两相以充分接触的机会,使质、热两种传递过程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还要能使接触之后的气、液两相及时分开,互不夹带。因此,蒸馏和吸收操作可在同样的设备中进行。根据塔内气液接触部件的结构型式,塔设备可分为板式塔与填料塔两大类。板式塔内沿塔高装有若干层塔板(或称塔盘),液体靠重力作用由顶部逐板流向塔底,并在各块板面上形成流动的液层;气体则靠压强差推动,由塔底向上依次穿过各塔板上的液层而流向塔顶。气、液两相在塔内进行逐级接触,两相的组成沿塔高呈阶梯式变化。填料塔内装有各种形式的固体填充物,即填料。液相由塔顶喷淋装置分布于填料层上,靠重力作用沿填料表面流下;气相则在压强差推动下穿过填料的间隙,由塔的一端流向另一端。气、液在填料的润湿表面上进行接触,其组成沿塔高连续地变化。目前在工业生产中,当处理量大时多采用板式塔,而当处理量较小时多采用填料塔。蒸馏操作的规模往往较大,所需塔径常达一米以上,故采用板式塔较多;吸收操作的规模一般较小,故采用填料塔较多。 板式塔为逐级接触式气液传质设备。在一个圆筒形的壳体内装有若干层按一定间距放置的水平塔板,塔板上开有很多筛孔,每层塔板靠塔壁处设有降液管。气液两相在塔板内进行逐级接触,两相的组成沿塔高呈阶梯式变化。板式塔的空塔气速很高,因而生产能力较大,塔板效率稳定,造价低,检修、清理方便 关键字 塔体、封头、裙座、。 第二章设计参数及要求 1.1符号说明 Pc ----- 计算压力,MPa; Di ----- 圆筒或球壳内径,mm; [Pw]-----圆筒或球壳的最大允许工作压力,MPa; δ ----- 圆筒或球壳的计算厚度,mm; δn ----- 圆筒或球壳的名义厚度,mm; δe ----- 圆筒或球壳的有效厚度,m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