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最突出表现之一,是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生产能力。“中国制造”成为最重要的世界经济现象之一,它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国内经济状况和国际经济地位,而且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经济以至世界各国消费者的生活。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巨大发展和世界性影响,基于其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同时,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正在和将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对中国工业发展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本章作者从1995年起,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一个研究组对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持续的研究。本章是最近完成的若干研究项目所获得的一些分析结论和讨论意见。

一、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出口额和出口增长率所反映的中国工业的国际地位持续提高,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表现突出,出口额从1990年的443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129亿美元,年均增长20%。2006年中国商品出口更是高达9690、8亿美元数值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的《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一文。,其中制造业出口值估计为9067亿美元(见图14-1)。数据是作者根据历史数据推测而来的。

从产出结构的国际比较看,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明显偏高。1995~2005年,中国制造业占GDP比例为34%左右,而日本和韩国均低于25%。美国的这一比例自1995年以来也呈递减趋势,从1995年的18、92%降为2001年的15、16%。与其他下中等收入国家相比,中国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高。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2004年,第一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9、3个百分点,同时远高于巴西、哈萨克斯坦和埃及三国,在所有列举的国家中是最高的,这与中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有关。第三产业比重,中国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0、4个百分点,明显偏低(见表14-1)。而且,近两年,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还呈下降趋势,2005年为40%,2006年为39、5%。

中国制造业的持续高速增长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加之新闻媒体的传播和一些国家出于政治目的或集团利益的夸大性宣传,在全世界已形成了中国“工业大国”或“制造业大国”的形象。其实,客观地分析,从中国拥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1%,以及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占有世界1/4~1/3的产出规模的角度看,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发展水平很低和收入水平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发达程度也不高。一方面,中国的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仍然很低;另一方

面,中国制造业占世界的比重也很低,不仅远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而且远远低于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

从表14-2可以看出,按1995年美元不变价进行折算,中国制造业人均增加值虽然从1995年的267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463美元(增幅为73%),但与发达国家2003年人均5710美元相比,仍然相差5247美元,仅为其平均水平的8、11%。即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到2003年中国也还低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人均665美元)以及西亚和欧洲的发展中地区(人均615美元),仅高于南亚和东亚、北非的发展中国家。

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相关数据计算,1993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世界的比重为3、5%,五年后的1998年提高到5、1%,到2003年则提高到6、9%。但与美、欧、亚的一些主要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特别是美国制造业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例一直在缓慢上升,从1993年的21、2%上升到2003年的23、3%。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和德国经济的不景气导致了它们的制造业地位相对下降。特别是,中国与德国的差距已经比较小了,德国从1993年的9、5%下

二、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统计表现

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状况的最直观表现是进出口贸易的规模和结构。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世

界第20位以后,提升到2005年的世界第3位(见表14-4)。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重要的贸易顺差国之一,反映了中国工业制成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通常,可以用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来作为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初步观察指标。根据世贸组织统计,1980年中国的制成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仅为0、8%,仅为美国的6%、日本的7、1%;到2000年,中国制成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7%,是美国的34%、日本的49%、欧盟的33%。加入WTO以后,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提升速度陡然加快,中国工业制成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名次在2004年超过了日本,成为仅次于欧盟和美国的世界第三大制成品出口经济体,占有率达到8、3%,是美国的81%、日本的104%、欧盟的53%。2000~2004年间,中国制造业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变化速度是全世界最快的,2003、2004年的年均增速更是高达36%和37%,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加入WTO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目前,美、欧、日是中国制成品出口的主要地区,也是世界各国商品竞争最激烈的市场。我们可以从这三个地区市场上各国制造业产品的竞争状况来观察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情况。

在特定市场的相对竞争优势指标定义为Ai=Xi/Ci。其中,i代表某种产品,Xi为出口目标国家(例如美国)从X

国家进口的该产品数量,Ci为该国从中国进口的该产品数量。Ai大于1则表明其他国家相对中国该产品在特定竞争市场更有竞争力,小于1则表明中国的该产品在此市场更有竞争力。

1、在美国市场上中国与其他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比较

在美国市场上,我们选择欧盟、加拿大、墨西哥、日本四个国家为行文简便起见,我们把欧盟也称为“国家”。作为对比。从对比国家看,中国制成品的竞争力一直在上升。2001年,欧盟、加拿大、墨西哥、日本相对于中国制成品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这些国家相对中国的相对竞争优势指标分别为1、8、1、32、1、03、1、18;而到2004年,只有欧盟相对中国仍旧具有竞争优势,其他三个经济体相对中国的制成品份额已经处于弱势,即欧盟、加拿大、墨西哥、日本对于中国的相对竞争优势指标分别为1、19、0、78、0、59、0、63。即使是在2004年竞争力仍然强于中国的欧盟,2001~2004年相对于中国的竞争优势指标也在不断下降,已经从2001年的1、8下降到了2004年的1、19。这表明,在美国市场,中国制造业相对于主要竞争对手的竞争力均有所提高。

从分行业来看,中国最强的产业是“其他制成品”,办公和电信设备已经超过了纺织品和服装,成为第二强产业。中国最弱的是运输设备(特别是汽车)、化学品、集成电路及元件、动力机械及设备,并且这些产品的竞争力还在萎缩。

与领先者欧盟相比,中国的化学品(特别是药品)、运输设备(特别是汽车)、动力机械及设备劣势最明显,而办公和电信设备、其他制成品(特别是个人及家庭用品)、服装、纺织品竞争优势比较大。

2、在欧盟市场上中国与其他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比较

欧盟是发达国家集中程度最高的政治经济联合体,欧盟的不断扩大将使中欧之间的经贸关系日益紧密,为中国提供一个更大、更统一以及更稳定的市场。我们主要选取了欧盟25国之外的其他欧洲国家、美国、瑞士、俄罗斯等4个经济体,进行比较分析。相对于这些竞争对手,在欧盟市场上,中国制成品出口的竞争力基本上都表现为不断增强的趋势。目前,美国(2004年相对竞争优势指标值为1、153)和欧盟以外的欧洲国家(2004年相对竞争优势指标值为5、68)制造业产品的总体竞争力都强于中国,但中国已经超过了瑞士(2004年相对竞争优势指标值为0、449),俄罗斯则处于明显的劣势(2004年相对竞争优势指标值为0、085)。值得注意的是,在欧盟市场中,中国制造业相对于美国的竞争力也在不断提高,2001年美国的相对竞争优势指标值为2、418,到2004年已经降到了1、153。

在欧盟市场,相对于以上经济体,中国竞争力最强的产业依次是办公和电信设备、个人及家庭用品、服装,最弱的则是汽车、化学品和钢铁。与美国的竞争力相比,中国制造

业最强的是服装,美国对欧盟的服装出口仅为中国的1/40;其次是个人及家庭用品,美国的出口额是中国的1/20;另外,中国占优势的产品还有电信设备、纺织品、办公和电信设备、电气机械、其他半制成品等。与美国的产品竞争力相比,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最弱的产品是药品、汽车;其次是动力设备、其他运输设备、科学和控制仪器。其中,化学品(包括药品)的竞争力表现为日益下降。

3、在日本市场上中国与其他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比较

在日本市场,选择美国、欧盟、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作为比较对象。从总体看,2004年,这四个经济体的制成品在日本市场的竞争力都已经落后于中国,相对竞争优势指标值依次是0、55、0、61、0、21、0、17。而且,中国相对于这些经济体的竞争力还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

相对于这些经济体,2004年中国竞争力最强的制造业由高到低分别是服装、个人及家庭用品、纺织品、EDP办公设备、电信设备等,最弱的是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汽车、石油和矿产品,药品最低。

三、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来源

从理论上说,决定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比较优势,另一类是竞争优势。决定比较优势的基本因素是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竞争各方分别发挥各自的相对优势,结果表现为各国在各不同产业中具有相

对的成本优势。所以,比较优势可以理解为“不同产业之间的竞争力比较”,是“各走各路”的竞争力。而竞争优势则不同,其含义是“同一产业的竞争力比较”,是“针锋相对”的竞争力。当然,在现实中,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是相互联系的,甚至是密不可分而难以截然区别的。但是,从本质上说,两者的差异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在现实经济中,一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在多大程度上来源于比较优势,在多大程度上来源于竞争优势,其变化趋势怎样,也是极为重大的问题,对于确定一国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从统计上精确描述决定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优势因素和竞争优势因素,具有相当的难度,甚至,用不同的指标来评测可能会得出不尽相同的判断。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竞争力研究团队,构建了一个多指标合成指数来综合地反映中国产业竞争力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更详细的实证分析内容及综合指标的计算方法可参见金碚、李钢、陈志《加入WTO以来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10期。限于篇幅,除详细列出的外,读者如需要其他进一步的数据,可向作者索要。根据该项目的研究所计算出的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见表14-5),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2004年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为117、5(2001

年为基准年,各行业指数均为100),较2001年有较大的提升。虽然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均在提升,但决定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是竞争优势的增强。从结构看,尽管各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趋势不同,但竞争优势均在增强;而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则是有些行业的比较优势在提升,而有些行业的比较优势在下降。钢铁、机械和运输设备行业比较优势有很大的提升,机械和运输设备行业中的办公设备和电子产品的比较优势的提升更是显著。其他行业的比较优势均有所下降,特别是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服装行业的比较优势下降得较多。从比较优势不同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国目前正在发生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势产业正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当然目前由于产业组织模式的变化,我国可能主要从事的是办公设备和电子产品行业低端组装部分,但即使如此,越来越多的从事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也能表明我国产业升级的不断进行。

在整个制造业中,钢铁、机械和运输设备的国际竞争力有较大的提升,这些行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速度快于整个制造业提升的速度;其他半制成品、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也有提升,但这些行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速度慢于整个制造业提升的速度;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国际竞争力变化不大;服装、其他制品行业国际竞争力有所降低。这表明,在下一发展阶

段,中国的重工业在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双重力量推动下,国际竞争力将有突出表现。而过去主要依靠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的行业,在比较优势相对减弱的同时,将越来越需要依赖增强竞争优势来保持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宏仁集团董事长王文洋(王永庆之子)在中国大陆创业十年,取得成功。他对中国大陆比较优势的变化有这样的判断:“大陆沿海地区工资已经高涨,我在广州、无锡、上海的工厂,一个工人每月要4000元人民币(约合18000元台币)的薪水,如果人民币升值,台商的成本将会更高,和台湾工人薪资相近,这太贵了。”杨玛利、黄汉华:《我口袋的每一分钱都是自己赚来的》,(中国台湾)《远见》2007年6月号。

另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是,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是民族产业(或称“本国产业”)促成的,还是外资产业促成的?或者,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统计表现,反映的是(或者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民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还是外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这是同一个问题的两种不同价值判断。

目前在中国的出口总额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外商投资企业创造的,根据经济普查的数据,已经超过1/2。为了估算民族工业国际竞争力,可以在统计总额中剔除外资企业的部分,例如将总出口额中扣除外商投资企业创造的部分,来进行分析。

为此我们可以定义三个相关的系数α、β、γ以及它们分产业的具体数值。α表示外商投资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αi则为外商投资企业i产品的销售收入占全国产品i销售收入的比重;βi表示外商投资企业产品i出口额占全国产品i出口额的比重(β则为相应的全国平均比例);γi则表示产业i外方资金占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的比重(γ为相应的全国平均比例)。

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数据中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的具体数据,我们分别计算了这三个系数以及工业、制造业各个分行业βi、γi2004年的值,并与2001年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见表14-6)。参见金碚《竞争力经济学》,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在该书中,选取的是全国独立核算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所创造的出口额在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作为平均值。从数据看,三年来,系数β增长速率非常快,其他两个系数也略有上升。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国内产业分类和国际标准有所不同,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ITC)的二级分类的产业往往对应着中国国家标准若干个大类产业,或者出现交叉的现象,这给统一计算和比较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为更加精确地得出最贴近真实的数据,我们在计算并比较若干个产业时,使用了若干个产业相对应的平均值α:i、β:i、γ:i 作为通行的标准国际贸易分类相应的调整系数值。计算方法

如下:β:i=SITC对应的中国国际若干产业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总和SITC对应中国国际若干产业出口额总和(1)类似地,我们也可以计算得到α:i和γ:i的相关数值(若干个产业的平均值)。当然,这个值对于某些时间的某些产业可能并不十分精确,但目前还无法按照SITC的分类找到它对应的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公开统计数据进行计算来获得更精确的数值。

根据上述系数,我们计算了扣除外商创造部分的中国出口额,计算公式为E(1-β×γ)。

从表14-7中可以看出,虽然加入WTO后我国民族工业制成品出口量也在快速增长,从2001年的1518、2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2465、9亿美元,但自2001年以来,中国民族工业制成品出口相对制成品出口总额的比例却是不断降低的,而外商投资企业在制成品出口中的角色却越来越重要。到2004年,民族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是全部制成品出口总额的45、47%,不足一半。民族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全部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也从2001的57、05%下降到2004年的41、56%。

从分产业看,民族工业的出口额按大小依次为机械和运输设备(一分位产业)、服装、其他半制成品、纺织品、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和钢铁。从更细分的产业看,办公及电信设备、电气机械和非电气机械依然非常重要。发电机械、医药、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汽车等产业出口总量位居末几位。

再从中国民族制造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变化观察。2001年中国民族制造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为3、39%,到2004年提高到3、75%,提高的程度十分有限,远低于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程度。同时可以看出,中国民族制造业中最具有竞争力的仍然是服装和纺织品,这两个产业经过剔除后国际市场占有率仍然在10%以上。相对于制成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下降的变化率,这两个产业的下降率都低于平均值。

办公设备及电信设备、钢铁、其他半制成品的国际占有率在4%~5%之间;而在2%~4%之间的产品则是运输设备、其他机械;在2%以下的则是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包括医药和其他化学品)、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以及汽车(见表14-8)。

最后,再从贸易竞争指数来观察。在计算贸易竞争指数的时候,也可以剔除外商投资企业来估算民族产业的出口值。计算方法是:先用总出口额乘以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再乘以外方资本金占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的比重,这就是外商创造的出口部分。用这个出口额进行计算,可以得到比较确切的中国民族工业品的贸易竞争指数:贸易竞争指数=Ei(1-βi×γi)-IiEi(1-βi×γi)+Ii(2)在式(2)中,Ei、Ii分别代表出口和进口。

我们注意到,我国制造品的贸易竞争指数调整后已经从

正值变为了负值,说明我国的民族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还较弱。计算民族制造业贸易竞争指数时更合理的方法是在进口中也剔除三资企业进口额的影响,但由于数据的可得性,我们没有进行剔除,这影响了本章中计算的贸易竞争指数的准确性。但我们认为,即使不剔除三资企业进口额,计算出的民族制造业的贸易竞争指数的变化趋势也能反映我国民族制造业竞争力与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差距。就分行业而言,调整后的贸易竞争指数仍然大于0的有以下产业(由高到低):服装、个人和家庭物品、杂项制成品、纺织品、医药品、其他半制成品、其他运输设备。而办公和电信设备(包括其各个小类的产业)、其他机械类都变为负数(见表14-9)。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民族工业竞争力比较强的只有那些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医药品是个特殊的行业)。而本章前述研究结论是,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正更多地依赖于竞争优势,而比较优势的作用正在相对减弱。这就可以推论,目前中国制造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外商投资企业正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而中国民族产业对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还停留在主要依赖比较优势(特别是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上。

四、关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若干问题的讨论

尽管以上关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态势和变化趋势的描述是相当粗略和初步的,但从有关的统计分析结果

中,以及通过对许多现实状况的直接观察,也可以获得一系列可供讨论的重要话题。

(1)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优势条件是否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本章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我国目前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虽然仍旧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但是这些行业的竞争力强势地位正在表现出相对减弱的趋势。各行业国际竞争力变化的显著表现是,钢铁、机械和运输设备国际竞争力有较大的提升;其他半制成品、纺织品国际竞争力也有所提升;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国际竞争力变化不大;服装、其他制品行业国际竞争力有所降低。这显示了中国制造业正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升级。有学者分析了中国资源条件的显著变化,即20多年来中国投资额和研发投入占世界的比重显著提高(见表14-10)。这些都表明,中国工业化正在进入重化工业化的新阶段。重化工业的发展将对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发挥更大的作用。换句话说,重化工业能否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将决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发展态势。(2)中国本国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对比态势是否表明中国产业安全面临着严重的挑战?本章以上的统计分析显示,目前中国制造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外商投资企业正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而中国民族产业对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还停留在主要依赖比较优势(特别是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上,而以技术先进性和创新能力所支

撑的竞争优势还没有成为中国本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最近的一项研究参见金碚、李钢《企业创新与企业竞争力》,《经济学动态》2006年10期。表明:目前创新还不是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源泉。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中国企业对不确定性的高度规避以及技术创新所具有的不确定性,是中国企业创新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发达国家的产业竞争力以及进入的外商投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依托于其高技术装备特别是很强的技术创新能力。

因此,如果中国本国企业继续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的“血拼”竞争方式来保持国际竞争力,则难以从根本上缩小同发达国家产业竞争力之间的差距。特别是外资企业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采取收购中国各产业中相对较强的实力企业甚至是行业龙头企业的方式,在资本运作中控制甚至“消灭”中国企业,达到在中国获得绝对的产业优势的目的。面对这一现象在中外企业间的竞争中越来越突出的态势,许多人产生了对中国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问题的严重担忧。在国际竞争中,中国民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处于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但是,竞争力是一个相对概念,尽管民族产业的竞争力在增强,但如果国际竞争对手的竞争力提升得更快,则前者的竞争力实际上就处于相对减弱的不利境地。由此而引起的对中国产业安全的高度重视和关切,是完全可

以理解的。

(3)如何看待近几年来我国工业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特别是表现为利润大幅度增长的现象?这是否表明了中国工业竞争力的显著提升?更一般地说,企业利润同竞争力是什么关系?毫无疑问,在充分竞争和充分开放的市场条件下,企业利润的增长特别是利润率的提高,可以表明其竞争力的提升。但是,一些其他原因也可能导致利润增长和利润率的提高,通常可以看到的是:第一,产业景气周期会对短期利润和利润率产生显著的影响。第二,市场垄断特别是政府赋予的行政性垄断,会对利润和利润率产生特别的影响。近几年来,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利润和平均利润率普遍提高,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784亿元,比2005年增长31%(见表14-11)。特别是石油、煤炭、钢铁等资源型产业利润水平处于高位态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处于高度景气(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过热”)阶段,经济增长率连续5年保持高位,对资源产品的需求特别旺盛,导致资源产业利润大幅度增长。同时,垄断性企业特别是行政性垄断企业利润畸高,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现象。

(4)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更高标准下,中国工业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20多年来,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显著提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依赖于低价格资源的大量投入和较低的环境保护标准(见表14-13)。众所周知,这样的发展道

路是难以持续的。也就是说,中国工业增长方式必须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方向转变。但是,本章的分析又表明,中国工业化进程正在进入新的重化工业发展阶段,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将在更大程度上表现为重化工业的更快增长。这不能不使人产生对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进一步破坏的担忧。

如果单纯要求做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并不特别难以实现,我们可以大幅度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标准,提高资源产品特别是能源的价格,即采取市场和非市场的强力手段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问题是,当我们采取这样的政策强制性要求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更高标准后,我国的产业竞争力是否会受到很大的削弱,以至于使发展速度大大下降,甚至产生严重的企业倒闭和工人失业现象?总之,发展和环保节约都非常重要,两者都是不可忽视的战略目标。而使两者能够得以兼得的核心问题就是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只有当中国工业和企业不再主要靠大量低价格资源的投入和对环境破坏的容忍来实现产品的低价格优势,仍然能够保持和不断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或者说,在实行更高更严格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标准的条件下,中国工业和企业仍然能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才可以表明中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内在性的和可持续的。所以,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更高标准下,保持和进一步提升中国工

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中国工业发展新阶段的核心战略任务。

五、中韩竞争力若干指标的比较

我们从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2005~2006》所提供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中选取若干同工业竞争力相关的数据,对中国和韩国的排名和分值进行比较,可以较清晰地看到中韩两国工业竞争力的差距。从表14-14可以看到,韩国的发展竞争力指数明显高于中国,这主要是由于从总体上说中韩两国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韩国已是一个工业化国家,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从中韩竞争力指数的比较可以看到,中国与韩国的最大差距是在技术进步方面,其中技术创新指数的位差达67位。

从表14-15和表14-16可以看到,中韩两国之间具有一些共同的优势和劣势。在表14-15中,“显著竞争优势”的含义是:中国为排名在50位之前的指标,韩国为排名在20位之前的指标。在表14-16中,“显著的竞争劣势”的含义是:中国为排名在50位之后的指标,韩国为排名在20位之后的指标。

表14-15显示,在宏观经济环境(表现为国民储蓄率、政府负债等指标)、企业经营与战略的先进性(表现为企业用于研究与开发的支出、企业经营与战略的创新能力两个指标)、国家的企业环境质量(表现为当地加工机械的可获得性等)以及国家对信息通信技术的支持等方面,中韩两国均

具有相对的竞争优势。表14-16显示,在金融、产权、司法、政府廉洁、新闻体制等方面,中韩两国具有共同的竞争劣势。特别是中国,许多领域中的体制改革都远未完成,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仍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艰巨任务。

有些中国为显著优势的指标,韩国则为显著劣势,这主要表现在政府和商业活动中的行为合理性方面,其实,从排名位次看,中国仅略高于韩国,并不具有绝对意义上的优势。从指标数据看,中国相比韩国最显著的优势是经济增长更强劲(表现为经济衰退预期指标明显高于韩国)。而从表14-17中可以看到,韩国为显著优势而中国为显著劣势的指标主要集中在技术进步和技术普及方面。

总之,从中韩两国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比较中,也可以进一步证明我们对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所获得结论的可信性,即中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有了显著的提升,而且宏观环境和内在潜力都可以支持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的继续提升。但是,迄今为止,中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仍然不很强,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基于资源的高投入(表现为高储蓄、高投资和自然资源的高消耗)和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之上,尤其是在技术创新和技术普及,以及体制改革方面,还表现为明显的不足。而韩国则具有明显的技术准备、技术创新和技术普及优势。当然,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速度相当快,各项竞争力指标的国际比较位次逐年提高。这表明,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从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规模、主体特征、产业结构、区域分布等角度分析了近年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scal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distribution, etc.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关键词:制造业;跨国经营;现状 key words: manufacture;transnational operation;status quo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198-02 1 跨国经营总体规模 2006年末我国对外企业投资非金融类累计存量为750亿美元,是2002年末的3.3倍,占世界fdi存量的0.85%,排第13位。2012年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8%,其中,对俄罗斯投资实现高速增长,达117.8%,对美国、日本、东盟、中国香港的投资均实现两位数的较快增长。目前已有5000多家国内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班级:机械五班 学号:2010301390148 姓名:李维崧

摘要:制造业是一个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物质产品的行业,是一切生产和装配制成品企业群体的总称,是工业的主体。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迅猛,可其制造实力仍排在美国、日本之后,位居第三。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的现状、趋势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关键词:制造业、发展现状、发达国家、差距 一、引言 制造业是一个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物质产品的行业,是一切生产和装配制成品企业群体的总称,是工业的主体。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制造业。制造业从手工作坊、机器生产、机械化生产、流水线生产到自动生产线,再发展到柔性生产,经历了两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但是,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仍然处于领先地位,美日等国领先我国的差距仍然较大,尤其是在劳动生产率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研发能力弱,有些市场还不够完善,教育制度较落后等方面差距仍然非常明显。我国制造业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合理规划发展战略,改善教学体系,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产业分工调整重组的机遇,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二、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一方面,为了满足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需求,制造业的发展必须紧跟国民经济的步伐。于是大型工业机械、重大民用装备和众多武器装备快速发展起来。通过从国外引进新的技术,再进行消化、吸收、创新等举措。把制造业提高到新的台阶。另一方面,国际产业的转移使得我国装备制造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迅猛,可其制造实力仍排在美国、日本之后,位居第三。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美国的服务业已经超过80%,但是它还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强的国家。可见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始终是高于GDP的速度在增长,它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国制造技术经建国以来4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较完整的技术体系,为国民经济发展所需各类机械产品的制造提供基本的工艺技术,并取得了重要成就。虽然在80年代受到“第三次浪潮”的影响,一度认为制造业进入了夕阳阶段,影响到了制造业的发展。但近几年来国家对制造技术的发展获得了重新认识,政府及有关领导对制造业的发展都给与了高度的关注。 国务院委员宋健1995年4月在接见先进制造技术专家时,对于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给予高度的重视。并指出“先进制造技术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繁荣昌盛的重要手段”、“如果制造技术不发达,这个国家、民族就不可能富裕”。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中提出:为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重点开发推广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节能降耗技术、清洁生产和环保技术等共性技术。1995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要大力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在“九五”计划的实施中,制造技术也有多个项目开始实施,如“精密成型与加工研究开发和应用示范”、“金属材料热成形过程动态模拟及组织性能质量优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总体看来,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异常迅速,产业基础越做越大,但总体科技含量不高,军工我不知道,就民用而言。凑合在中低端。 2、生产设备方面。机器的制造称为制造的制造,目前虽然很多设备可以国产了,但比其品质,稳定性,扩展性上看和国外相比,还有差距。像我现在搞的精密模具,要用的加工中心就是纯进口。 3、从业人员,奋斗在制造业第一线的人文化素质不高,缺少技术工人。 4、自主产品有限,很多厂就是外国世界工厂上的一点,依赖性强。 据我在工厂接触的几个外国技术人员来看,世界上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应该是标准化数字制造,即生产实现数字化控制,人只要把需要设计出东西输入电脑后,即可实现全自动生产。但这样的生产建立的前提是精加工。 所以很多外国企业把初级加工转嫁给第三世界国家,自己做精加工,然后出自主产品,赚取高额利润。

中国装备制造如何走出国门 推动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的合作,让更多中国企业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作用,可以为全球经济质量提升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也能够为中国化解过剩产能提供一个重要出口,为中国经济转型、提质增效创造有利条件。 国务院公布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包括加快铁路“走出去”步伐、大力开发和实施境外电力项目、加快自主品牌汽车走向国际市场等主要任务。这份文件对于推进我国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在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侵袭后的最近几年来,全球产业结构出现加速调整趋势,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一轮新的高潮,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视。国际市场出现的这种变化,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国门,在全球市场上占据制高点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在评估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前景时,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组建亚投行的倡议,受到了相关国家的广泛认同。国家领导人频频出访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地区,不仅使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了一个新台阶,也为中国与相关国家创造了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良机。目前,无论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还是亚非拉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都较为薄弱,中国企业如果能够在这方面的合作中占领先机,对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基础提升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使“一带一路”和其他一些合作构想出现突破性进展。因此,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对于我国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

中国制造的利弊分析

中国制造的利弊分析 苟琦 (西安翻译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710105) 摘要:近十年来,我国外贸出口大幅增长,开始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显示出国际竞争力。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及全球,其中玩具占世界市场的70%、自行车占60%、鞋占50%,微波炉占50%、个人电脑占2/5、电视机和空调占1/3及冰箱占20%。我国正在重演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曾经走过的发展之路,即凭借低成本优势承接世界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如日本、韩国的电子产品、重型装备、汽车、造船等产业都曾在世界上获得了很大的竞争优势。本文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分析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关键词: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优势困境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分析 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从多层次和多构面的角度,分析一个国家赢得某些产业竞争优势的原因,在层次上,它包括国际、国家、产业和企业;在构面上,历史、文化、经济、科技、信息、管理等等无不涉及,其核心是所谓的“钻石体系”理论。波特认为,一产业在某一国家内产生优势地位的原因来自下列四组关键因素:生产因素;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组织和竞争。波特同时也认为,一国特定产业的发展及其竞争优势又受“机遇”与“政府”因素影响,“政府”因素所带给产业的影响可正可负,此点对于政府产业政策制定应有重要涵义。 下面就根据“钻石体系”理论来分析我国能在制造产业上获得的国际竞争优势。 生产因素优势

从生产因素方面来看,我国具备低成本制造的要素。首先,人力资源充足,人力成本低。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城市提供低成本的低技术产业工人。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工人的平均收入等于美国工人的1%。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2002年和2003年的时候,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平均时薪为21.11美元,而中国只有64美分。这跟我国长期的贫穷,特别是城乡隔绝造成大量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是分不开的。这一项是发达国家制造业难以逾越的。同时,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的数量连年大幅增长,这对我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尤为重要,因为我国制造业不仅有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还要有高附加值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其次,我国民营经济已经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也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资本资源也相对充足。最后,我国政府自改革开放以来就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电信设施、电力建设等在发展中国家是最先进的,这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当然也包括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最基本的支持作用。 国内需求优势 从国内需求来说,我国作为具有10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国内需求旺盛,且发展潜力巨大。2004年中国GDP占到全球总量的4%,居世界第六;按平价购买力算,占全球总量13%,居第二位。2001-2003年中国GDP增量占全球增量的1/3,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量大国。我国正在经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需要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城市人口面临人均收入跨过1000美元关口的消费升级,消费正从温饱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过渡,对房地产、汽车、数码电子等的需求旺盛,同时,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对家用电器等大件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我国的内需完全可以支持某些制造业的发展。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 摘要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环节。现阶段中国制造业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创新能力差、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税负过重和成本增加、缺乏国际品牌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主要结合中国制造业的实际情况,从中国制造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参考国外成功的发展经验,为中国制造业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采取正确的产业发展战略为重点,降低税负水平和成本,打造中国制造国际品牌,使中国制造业又好又快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制造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自主品牌

The statu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bstract Manufacturing is a national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rehensive streng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not only for the country's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Manufacturing in China at present stage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cluding the poor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enterprise tax burden is overweight, and the cost increase,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international brands.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ference of foreign successful experience, put forward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as the foundation, take the right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as the key point, reduce the tax burden level and cost, create international brand made in China, make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nice and fas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n all-round way. Keywords: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self-ownsdbrand

我国机械制造业现状及发展分析

中国机械制造业现状分析 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最基础的行业,也决定了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起步早,但发展又最令人担忧,比如现在中国的汽车工业相比机械制造业来说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生产效率都要高得多,当然这也是因为机械行业的特性起了决定性的因素。机械制造业如何发展,本人做以下几大现状分析: 一、“节省”意识助长了低效率 机械制造业设备是万能的,精雕细着搞出一辆坦克来也没什么惊奇,有了这种优越的条件就极尽之发挥,在加上中国人的“节省、勤劳”意识,生产辅助用具、夹具、刀具等等辅助性的生产无所不干,最后企业成了一个大杂铺。这在中国机械制造业是一个通病,表面看起来企业运转顺利,实质算一算辅助性工作人员所占的比例和产出价值就会惊人。如果站在整个行业的角度来看,这个行业就是在浪费资源。如何简化企业,剥离出非主导性的业务是未来机械制造业需重视的一个方向。 二、“机械盲”关闭了企业的大门 企业大门不打开就难以有大的发展。企业如何对外宣传?看过很多机械企业的产品宣传资料、企业网站,感觉就是个机械盲,不懂得用户到底需要什么信息?信息模糊。在这方面机械配件生产企业表现得更为突出。很多企业也很想将自己的一些零散性的任务转发出去,但不知找谁,逗逗转转还是自己干。一些零散性的生产任务在一个企业是零散,将很多企业的累积起来就成了专业。 “啊里把把”的机械配件交易版块就是一个最大的“机械盲”,如果其结构稍做一下改正就能解决好机械行业许多的问题。 三、“保守思想”守住的是无效率 “大而全”是保守的模范,同时也是一种最虚假规模的表现,其实质就是没有效率,样样上,样样不专业。 “将图纸当机密”其实质是最没技术水平缺乏自信的表现,现代企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创新与经管模式的有效性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将一些机械配件的图纸转化为一种公共资源进而促进更多的产品成为半规范化的产品将能大步的提高整个行业的制造水平。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势.docx

关于《中国产业集群高层论坛》的报告 ——中国产业集群现状、趋势及招商建议报告 一、中国产业集群现状 1、中国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 ◆ 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如广东的五金、家电产业集群、山西的 煤炭产业集群 该产业集群包括社会资源驱动型和自然资源驱动型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依靠当地的工商业传统、文化等社会资源; 后者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依靠当地的矿产、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 ◆ 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如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中山古镇灯饰 产业集群 以本土企业为主的国内贸易和出口贸易带动的产业集群。特点是小规模企业成功创业后,迅速带动其他企业的跟进,并有相应的配套 企业共同成长,最终形成面向全国和全球市场的产业集群。 ◆ 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如昆山台资企业群 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集群以以IT 产业为典型,主要有两类:一是围绕个别外商投资的龙头企业形成众多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如北京 以诺基亚为龙头的移动通信产业集群;二是全球行业内大企业和产业 链上下游企业齐聚的产业群,如苏州昆山的2583 个外商投资企业集群。

◆ 科技资源衍生型产业集群:如中关村产业集群 形成以科研资源为依托,科技创新为重点,技术推广应用为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 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如青岛家电产业集群 大企业专注于某一环节的核心能力建设,将其他业务外包出去,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依附在周边,提供配套服务。 ◆ 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东部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的 产业集群转移,如成都女鞋产业 此类产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市场、人才、对外贸易等方面处于弱势,但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容量的缩小,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产业进行产业转移。 2、中国产业集群的宏观特点: ◆ 产业集群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尚处于培育 期 ◆ 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对市场环境依赖性高,外向型和创新型产 业集群所占比例较大;中西部地区以资源依赖性为主 ◆ 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其 中技术、资源和市场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 ◆ 产业集群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少数大型企业正在引领产业集群

中国手机制造业的演化发展分析

中国手机制造业的演化发展分析 2008年9月15日12:43 泰尔网 从于机产加的技术特征和紆济特征出发?旺过为析川国于机产计#的发展特M 和皿L 产业诜 分化、整合的演化趋势,指出未来手机产业个性化的发展趋向, 并对国内厂商的发展提出了 一些意见。 中国公众移动通信自1987年底开始发展,至今已走过17年的历程,现已成为全球最大 的移动通信市场。随着移动通信产业的不断成长, 中国手机厂商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一度 占有国内市场 55%的份额。这既有外因一一中国市场爆炸式发展和政府支持,也有内因一 —国内厂商的营销创新和手机产业自身的演化。 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深入, 随着国外厂商产业 布局及其竞争策略的调整, 中国手机厂商纷纷陷入了困境。 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因为中国手机 厂商规模小和不掌握核心技术。但这样的分析无法解释一些规模小和不掌握核心技术的手机 厂商崛起这一现象。本文试图从手机产业的技术特征和经济特征出发, 通过分析中国手机产 业的发展特点和手机产业链分化、整合的演化趋,提出一些不同于前人的解释和观点。 国内手机厂商发展综述 从图1可以看出,中国移动通信市场 2002年之后进入到成熟期。 (来源:CCID ,2004.02) 图1中国移动通信市场新增用户数 国内手机厂商从1991年东方通信的前身邮电部 522厂技贸结合组装摩托罗拉手机开始 起步,继而在上世纪 90年代末推出自主品牌手机,一直到今天为止,随着中国移动通信产 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国内手机厂商的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 (1) 中国市场巨大 国内手机厂商起步之初,正值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始终保持两位数以上爆炸式的增长速度 的时期,使得容量巨大的市场能容纳更多厂商的发展。 (2) 国家政策扶持 1998年12月底,国务院下发信息产业部和国家计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移动通信产 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手机制造业准入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外资或合资企业必须取得生 产许可证并保证一定比例的出口,未取得生产许可证,产品必须全部出口。 2001年国家批 复的19家CDMA 厂商中,国外厂商仅摩托罗拉 1家。这一政策不仅限制了国外厂商的进入,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行业内厂商的数量,对国内厂商的发展起到了非常有力的扶持作 用。 (3)营销模式创新 1987-1994年是萌芽期, 1995-2001年是成长期 ,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一些权威数据分析中国制造业目前的发展现状,研究中国制造业落后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制造业今后发展的策略和方向。 引言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极大地带动中国的经济,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找出问题所在,加以重视,中国的制造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不是继续着“大而不强”。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2001-2010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为10.5%,由2000年的99214.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03260.0亿元,第一产业增长4.2%,第二产业为11.5%,第三产业为11.2%。2010年工业总产值为698591亿元。1990-2003年我国制造业出口年均增长达17.5% ,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生产基地 由1980年为49.7%,1990年为74.4%,1999年为89.8%,2000年以后接近90%,2003年已上升到92.1%。 单位(亿美元) 3.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上升 (1)2003年机电产品进、出口规模均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分别达到2249.9亿美元、2274.6亿美元,占总进口和总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54.5%和51.9%,其中出口比重较上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2003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也突破了1000亿美元,达到1101.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2.7%。

中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中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摘要】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中国的机械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发展体系。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机械制造技术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间科技竞争的重点,但机械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对我国机械制造业现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对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及技术特点进行分析,并简述了21世纪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国机械制造业基础设备国家的宏观方针政策发展现状发展方向 机械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为用户创造和提供机械产品的行业,包括机械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流通、和售后服务全过程。在整个制造业中,机械制造业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因为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部,它以各种机器设备供应和装备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并使其不断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械制造工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速度。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制造业有了显著的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机械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它的发展已经跟不上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想跟上先进制造技术的世界潮流,必须将其放在战略优先地位,并以足够的力度予以实施,才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机械制造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以下几个方面是机械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分析比较,基本上可以了解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现状。 1 基础设备 在机械制造业中,机床、刀具、夹具、检测仪器等设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加工水p2 存在着技术对外依存度高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机械行业存在一个巨大的技术隐患,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外技术依存度高。当今世界,制造业的中心正在向我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制造大国,令世界瞩目。然而,由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制造业的许多领域还停留在国际价值链分工的低端。 3 国家扶持的支点偏离 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仍然很低,且投入不足和浪费低效并存。我国历史上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最高是1960年的2.32%,以后逐年下降,到1998年为0.69%,2000年以后有所回升,到2004年为1.23%,而创新型发达国家及新

用钻石模型分析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备课讲稿

用钻石模型分析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用钻石模型分析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伴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和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制造业迅速成长,制造业是现代工业的主体,其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高低.文章主要运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及辅助产业状况、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方式、机遇与政府六个方面客观地分析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在此基础上找出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以期对今后的制造业发展提供政策性的建议. 一、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现状 加人WTO以来。中国制造业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制造业中将近两百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中国制造业还存在大而不强,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 1.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我国国民经济2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是与第二产业.尤其是与制造业的高速增长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正是工业化中后期的一个显著特征。2000年一2007年,我国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除2001年和2002年不到50%.其余均远高于50%,并且远高于第一、第三产业,制造业在第二产业GDP贡献率占90%以上.因此制造业对中国经济的拉动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2.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优势正逐渐降低。我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我国的优势产业在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是低劳动成本。低水平的劳动力成本支持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工资水平逐渐上升。低附加值的工厂必然从中国迁移到劳动力成本更加低廉的国家。 3.制造业高附加值产品竞争优势缺乏。虽然我国有200多种制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其中玩具占全球产量的70%,鞋类产品占全球产量的50%.彩电占全球产量的45%。空调占全球产量的30%。纺织品服装贸易占全球的24%,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很少。在2008年度《世界500强》排行榜上,中国企业则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上榜企业数量也只达到35家(内地25家、香港4家、台湾6家)。制造型企业上榜的更是稀少。缺乏品牌效应,产品附加值必然降低,最终导致处于竞争劣势。4.制造业大部分企业被国外企业主导。在经济全球化下,大规模收购、兼并愈演愈烈。外国企业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有些企业几乎垄断了中国市场。据统计,外资股份在传真机、摄影机市场分别占98%、99%。移动通信占80%。电脑占75%,汽车占70%及数字式程序控制开关占50%.可以说外资在很多企业占有绝对控股地位。在中国微电子产业研发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8家大型企业中。5家是中外合资企业。1家外商独资企业。而5家合资企业中,只有l家由中国企业控股;在工程机械业。126家合资企业中36%由国外控股,47%中国控股,17%对等控股。虽然FDI会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但无疑也会带来潜在的威胁。 二、影响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因素 1.生产要素条件方面。波特认为生产要素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而在高级生产要素中高技术人才、知识资源、资金投入等起关键作用。 (1)人力资源。人力资源除了包括劳动力成本外,还包括劳动力熟练程度、高级专业化人才等方面。我国制造业人力资源的实际情况是:全国大中型企业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人数为发达国家的l0%~16%.可见,中国制造业的人力资源竞争力比较弱。同时低劳动成本严重制约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很多企业把自动化的工艺化整为零.分解成工人可以简单操作的手工工

中国天车制造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调研报告

中国天车制造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调研报告2016-2021年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报告目录】 第1章:中国天车制造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1.1 天车制造行业定义及统计标准 1.1.1 天车制造行业定义 (1)天车制造行业定义 1.4.1 行业融资环境分析 1.4.2 行业融资租赁渗透情况 1.5 天车制造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1.5.1 行业专利申请数量分析 1.5.2 行业专利申请人分析

1.5.3 行业热门技术发展分析 第2章:中国天车制造行业上游市场分析 2.1 钢材行业对天车制造行业的影响 2.1.1 钢材行业供需分析 (1)钢材产量分析 (2)减速机产销规模分析 (3)减速机产销衔接分析 2.2.2 减速机行业竞争分析 2.2.3 减速机行业技术发展分析 2.2.4 减速机行业对天车制造行业的影响

2.3 电动机行业对天车制造行业的影响 2. 3.1 电动机行业产销分析 (1)电动机产量分析 (2)电动机销售规模分析 (3)电动机产销衔接分析 3.2.1 天车制造行业经营效益分析 3.2.2 天车制造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3.2.3 天车制造行业运营能力分析 3.2.4 天车制造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3.2.5 天车制造行业发展能力分析

3.3 中国天车制造行业经济指标分析 3.3.1 行业主要经济效益影响因素 3.3.2 天车制造行业经济指标分析 3.4 中国天车制造行业供需平衡分析 3. 4.1 天车制造行业整体供给情况分析 3.5 中国天车制造行业进出口分析 3.5.1 天车制造行业出口分析 (1)行业出口整体情况 (2)行业出口产品结构 3.5.2 天车制造行业进口分析

对中国制造业的研究分析

对中国制造业的分析

————————————————————————————————作者:————————————————————————————————日期: 2

对中国制造业的分析 一、从政治角度分析: 1、金融危机以后,欧美国家将重新回归并更加重视“高端制造”,并有一系列的 奖励措施,如美国将“再工业化”作为其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 2、东盟国家希望将高端制造迁回本国,或者转移到比中国生产成本更低的东南 亚、墨西哥等地; 3、中国进行产业升级,政府要求“腾龙换鸟”,即让高端制造业进来,低端制造 业出去,造成发展不平衡; 4、中国颁布的法律,如员工的基本工资不能低于GDP的增幅,每个月加班不能 超过36个小时,知识产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这些对制造业来说不是很实用; 5、中国的制造业的配套设施跟不上,如电力、水力、煤使用有限制; 二、从技术角度分析: 1、技术创造能力低,缺乏核心竞争力。中国多数行业的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 赖国外,大部分产品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基本停留在仿制的低层次阶段;绝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技术创新的机制和优秀人才,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原创性技术和产品甚少,自主开发能力薄弱; 2、竞争优势的层次低下。中国制造业大多集中在低水平层次上,增值能力有限, 附加值较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高技术产业严重不足。在我同外贸领域取得领先竞争优势的行业80%以上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高技术领域中,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电子技术的竞争力指数均非常低,“世界制造工厂”实际上是世界低端产品及零部件的廉价供应商。

中国制造案例分析

“中国制造”案例分析 组长:李亚萍 组员:赵雅婷 耿丽姣 王晓芳一.什么是“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的基本内涵即“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专指采用国外技术和图纸甚至原材料,利用中国劳动力加工制造的产品。“中国制造”意味着中国有健全庞大的工业体系,有相关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但并不能说,中国有领先世界的创造研发水平和世界驰名的品牌。“中国制造”把中国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加工制造工厂,确实养活了数亿的劳动者,尤其是体力劳动者,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国就业压力和社会稳定,但很难让中国的企业得到长期发展。同时,中国广大劳动者所创造的绝大部分利润被发达国家的知名企业获取。另外,“中国制造”不等于“中国创造”。直到“中国制造”的产品不再使用国外技术与品牌而是以自主技术及品牌生产的时候,中国企业才会无限的接近“中国创造”。 二.“中国制造”的背景 (1)国际因素。国际上,主要是世界制造业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包括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促使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以及制造业呈现出在优势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制造业专业化分工日趋全球化,传统的福特式生产方式转向柔性制造的生产方式,制造业跨国的研发、生产等组织活动都已实现国际化。而跨国公司的全球发展推动了制造业的区域集聚发展,研发、生产和营销服务区域一体化趋势明显,以区位环境、政府的支持和大学科研机构的大量存在为核心的区域创新网络将是吸引制造企业一体化区域集聚的重要诱因。 (2)国内背景。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是中国制造的国内背景。对外开放直接促进了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部投资,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共引进外资5675.2亿美元。促使中国从国外获取了诸多制造技术、生产线,为中国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来源;使中国学习了先进的管理思想,引入了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市场化改革极大地刺激了中国潜在的消费市场,促使了民营经济发展,使它们迅速成长为中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在中国制造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化改革释放了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促进中国制造的发展。 三.“中国制造”面临的困境 “中国制造”遭到国际社会质疑,在出口占国民经济重要地位的情况下,这一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然而解决这一问题又非易事,“中国制造”目前面临着诸多困境。 1、产品附加值低,核心技术缺乏在世界制造业的产业链上,中国大多数企业只处在下游。 中国制造业的加工组装在整个产业链中的附加值较低。目前可利用的比较优势是廉价劳动力,接受的是技术或产品的转移,这决定了我们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即组装和制造。而研发或营销策略的实施是由产品转移国进行的,可以说中国制造业的大部分是一种出口加工的模式。在中国制造的产品大多停留在加工制造的初级阶段的情形下,中国制造业将处于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困境中,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核心技术则仍然被发达国家所掌控。 2、品牌观念淡薄纵观中国整个制造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较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更是屈指可数。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工业化的产业主体,是社会进步与富民强国之本。任何一个大国(我不是说像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国家)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安全,都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作为国家战略来对待,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也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制造业在中国现阶段至少有五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是我们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第二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产业;第三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第四是劳动就业的主要部门;最后也是国家安全的一个基本保证。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中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25年间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它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强大的国内需求,就是国内的基本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人民生活提高的需求,还有就是国际产业的转移。中国制造业在GDP里面所占的比重一直都是比较高的,因为我们现在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世界制造业的主要国家第一还是美国,第二是日本,中国在2003年超过了德国。可以看出尽管美国的服务业已经超过80%,但是它还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强的国家。可见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始终是高于GDP的速度在增长,它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国家制造业的构成分为三块,一共是17个行业,有5个行业是轻工业、纺织工业和日用品的制造,这大概占制造业的30.24%;第二块也是5个行业,主要是资源加工,包括石油化工、橡胶、非金属、金属冶炼,大概占33%,就是我们整个制造业产值增加值的三分之一;第三是机械、电子类制造业,这稍微多一点,比三分之一多一点大概是35%,所以三块组成大概是这样。轻工业比三分之一略少,资源加工业三分之一,还有机电加工产品比三分之一多。我们可以大致说一下资源加工业生产的产品全部是用在国内,包括像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加工的产品,都是用于国内的。轻工业和机械、机电工业的产品大约是一半或者是少于一半是出口的,主要还是满足内需。 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因为第二产业还有建筑,讲工业占GDP的35.75%,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就是第二产业的78.69%,建筑业只有大概20%,工业上缴的税金占第二产业的90%,从业人员90.7%,这里面我想特别指出一点制造业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91.2%,接纳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约占全部外商投资额的70%。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结果。在市场竞争直接成本中,它们的比大约是美国30美元,欧洲24个美元,东欧是3个美元,日本是24个美元,在中国是2个美元,当然印度现在比我们还低一点,是1个美元,包括东南亚国家。以软件工程师来说,在硅谷一个成熟的软件工程师工资大概是20至30万美元,这里包括付税,不是全部给他工资;在爱尔兰是8至9万美元,在印度是4至5万美元,在中国是2至3万美元,所以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在中国的成本都比较低。我举一个例子,像直升机,这是美国商用直升机最成熟的,在美国只生产顶部直升机的螺旋桨和尾部的螺旋桨,顶盖部分在西班牙生产,尾部也是在西班牙生产,中间的机身部分是在日本生产,起落架是在巴西生产,机头是在中国台湾生产,机尾是在中国的井冈山直升机厂生产,所以从头到尾都在中国生产,就是一个头一个尾。中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到2004年11月底是5万多家,合同金额超过1万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是5590亿美元。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在中国发展也非常迅速,到2004年6月,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的跨国公司超过600家,累计投入研发金额是40亿美元,我们在这上面可以看到东芝、IBM、HP、英特尔、GE、诺基亚、松下、爱立信公司。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机构发展非常迅速,其中有计算机、电子、医疗、运输,还包括汽车。我曾经访问GE在浦东的研发机构,它用了900多个中国的博士和工程师,我说是否针对中国生产研发,它说是针对GE全世界,所以正在从面向中国转向全球。外国在华研发R&D投资分布主要还是集中在北京,接近60%,因为北京具有我们中国教育科研人才的优势,其次是在上海和深圳,在其他地区包括中国的成都、南京、武汉也都有一些研发的机构。 当然,讲到中国的制造业,我们必须看中国制造业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第一是劳动生产率比较低,我们现在一年不到4万美元,只有美国的4.38%,日本的4%,德国的5%多一点,我们人用得比较多。中国的制造业能源消耗大,污染比较严重,制造业的能耗占全国一次能耗的63%,单位产品的能耗高出国际水平20%至30%,全国CO2的排放量67.2%是锅炉排放;第二是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价值不高。增加值率仅为26.23%,比美国、日本及德国分别低22%、22%和11%,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当然事情是两方面的,这既是一个缺点有的时候也是优点,因为中国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如果都搞自动化工厂每年新增就业就有问题。产

中国制造业劳动力分布及其短缺特征分析

中国制造业劳动力分布及其短缺特征分析 摘要:劳动力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投入要素之一,不仅关系制造业的发展,也关系民生中的就业问题,文章对我国制造业中的劳动力行业分布和区域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然后主要从区域、学历、技能三个侧面勾勒出我国制造业劳动力短缺的结构性特征,描述了我国制造业对劳动力需求特征,为保障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合理培育和配置提供依据。 关键词:制造业;劳动力短缺 2004在东部沿海地区首次出现“民工荒”现象初露劳动力短缺端倪,其后,多地出现招工难的情况,劳动力市场发布的信息显示,就业需求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缺口有扩大的动向。蔡昉(2005)就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作了分析,认为中国经济在将来会遭遇劳动力短缺的困扰。根据中国采购与物流联合会发布的制造业PMI中从业人员指数显示,我国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2012年5月连续13个月持续低迷,充分显现了制造业就业的不景气。本文就中国制造业就业数据对中国制造业劳动力短缺的特征进行分析,以期详述制造业劳动力短缺的内部结构特征,为制造业合理配置劳动力要素提供依据。 1 制造业就业总量分析 我国制造业就业人数从1980年~1990年,大体经历了一个较快增长的时代;从1990年~2000年,基本停滞甚至有所下降;2000年以后,又开始缓慢增长。2000年~2011年,我国总就业人数从72 085万缓慢增长至76 420万,年均增长约0.53%;而制造业就业人数从8 043万增长至11 684万,年均增长3.5%,远高于总就业人数的增长;更多就业流向制造业,说明制造业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我国就业人数的自然增长速度难以满足制造业的需要,为保证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就必须解决其劳动力需求。 2 就业分布分析 2.1 就业分行业分布 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中制造业包括食品制造业等在内的30个细分行业。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制造业的从业人数达到8 053万人,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质制品业这五个行业的从业人数最多,占制造业行业的39%,这些行业均为资金和技术双重密集型的行业;相对的,其他行业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较高,如橡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食品饮料制造业等,此类行业的就业总和占制造业就业总量的60%左右。 规模以上制造企业从业人数从1998年到2011年增加了1倍多,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平均从业人员增幅最大,达到512%;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相关制品业,家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