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图的类型

地质图的类型
地质图的类型

、地质图的种类很多。主要用来表示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条件的地质图,称为普通地质图,简称为地质图。此外,还有许多用来表示某一项地质条件,或服务于某项国民经济的专门性地质图。

一幅完整的地质图应包括平面图、剖面图和柱状图。平面图是反映一表地质条件的图。是最基本的图件。地质剖面图是配合平面图,反映一些重要部位的地质条件,它对地层层序和地质构造现象的反映比平面图更清晰、更直观。柱状图是综合反映一个地区各地质年代的地层特征、厚度和接触关系的图件。

2、地质图的编制多以实测资料为基础,有一定的制图规范和标准。目前所使用的地层分级系统、表示地层年代的色标和符号,以及表示各类岩体的色标和代号,多是国际通用的。客观需要促使地质图向专门化、部门化方向发展。种类也越分越细,除普通基础性地质图外,还有第四纪地质图、大地构造图、岩相图、古地理图、水文地质图、工程地质图、矿产分布图等。目前狭义的地质图多指基础性普通地质图。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9-21 17:13

,1、地质构造图:反映一个区域或构造单元的构造特征和构造发展历史的地质图件。简称构造图。通常以地质图为基础编制,突出反映各种构造类型的性质、空间展布形态及其形成顺序以及同构造类型之间的交切关系。

2、地形图:指的是地表起伏形态和地物位置、形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图。具体来讲,将地面上的地物和地貌按水平投影的方法(沿铅垂线方向投影到水平面上),并按一定的比例尺缩绘到图纸上,这种图称为地形图。

大地构造图:是表示一个大区域乃至一个或几个大陆、大洋主要构造特征的地质图件,如亚洲大地构造图。图件主要标示不同性质构造单元和各种类型的构造,以及分隔它们的构造界线,如缝合带、主干断裂带、岩浆活动带等。为了显示整个地区的构造演化历史,常常用不同的颜色和花纹分别表示形成于不同时代和不同成因的构造单元、构造类型和构造边界。如果图件所表示的地区范围较小,则称为区域构造图。

水文地质图:反映某地区的地下水分布﹑埋藏﹑形成﹑转化及其动态特征的地质图件(主要表示地下水类型、产状、性质及其储量分布状况等的地图)。是某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示形式。水文地质图按其表示的内容和应用目的﹐可概括为3类﹕反映某一区域内总的水文地质规律的综合性水文地质图。以区域内的地质﹑地形﹑气候和水文等因素的内在联系为基础﹐综合反映地下水的埋藏﹑分布﹑水质﹑水量﹑动态变化等特征﹐以及区域内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等条件。

工程地质图:按比例尺表示工程地质条件在一定区域或建筑区内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的图件。是结合地质工程建筑需要的指标测制或编绘的地图。通常包括工程地质平面图﹑剖面图﹑地层柱状图和某些专门性图件﹐有时还有立体投影图。它以工程地质测绘所得图件为基础﹐并充实以必要的勘探﹑试验和长期观测

所获得的资料编绘而成。它同工程地质报告书一起作为工程地质勘察的综合性文件﹐是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和施工的重要基础资料之一。

构造—岩相图:是表示不同构造单元和与之相伴的不同岩相或岩相组合的时空分布及其内部构造要素特征的图件。由于岩相比岩性能更好地反映沉积成因和形成的地质环境,故编制构造—岩相图更有助于区域构造演化或大地构造特征的分析研究。[

地质学发展简史(精简版)

地质发展简史 1.地质知识积累和地质学的萌芽时期(远古~1450) 岩石和矿物知识的积累 对地质作用的认识 对地球的启蒙认识 中世纪的地质学 2.地质学的奠基时期(1450~1750) 地质哲学思想的初步发展 对化石和地层的认识 岩石学、矿物学和矿床学的发展 3.地质学的形成时期(1750~1840) 地质考察旅行的兴起 水成论和火成论 地质学体系的形成 灾变论和均变论 4.地质学的发展时期(1840~1910) 地层学和古生物学 岩石学、矿物学和矿床学 动力地质学 地槽地台学说和全球地质构造的理论综合 5.20世纪地质学的发展(1910~) 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 大陆漂移说 地质学的新阶段及板块构造学说 地质学发展史是人类在生产和探索地球奥秘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地球的组成和结构,地球及其生物界演变的规律,特别是地壳和岩石圈运动规律,并为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保护环境服务的历史。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源远流长。在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原始朴素的地质知识逐渐形成了地质科学的知识体系。根据地质知识发展的程度,并参照其社会文化背景,可将地质学发展史划分为5个时期。①地质知识积累和地质学萌芽时期(远古~1450),以认识的直观和解释的猜测性为主要特征。②地质学奠基时期(1450~1750),其特征是随着自然科学的诞生,地质知识趋向系统化。对地质现象试作理性解释,并逐步建立了观察和推理方法。③地质学形成时期(1750~1840),一方面地质知识得到较全面的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人们将地质作用、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加以思考,给予解释。地质思想、理论和学说十分活跃,由此初步形成了地质学体系。④地质学发展时期(1840~1910),其特征是地质知识和理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综合分析方法,初步提出了全球性地质发展史的认识。 ⑤20世纪的地质学(1910~),这一时期特点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新的地质学说、地质学理论不断涌现,地质学分支学科之间日益相互渗透,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的其他学科相互沟通,形成了全球性地质学体系。

高考地理二轮 考前三个月 选择题地形 地质剖面图判读

(安徽专用)2014高考地理二轮考前三个月选择题地形 地质剖面图判读型 读“印度半岛东西向自然带剖面图”,完成1~3题。 1.图中自然带①②③类型可能依次为( ) A.热带雨林自然带、热带季雨林自然带、热带草原自然带 B.热带雨林自然带、热带草原自然带、热带季雨林自然带 C.热带草原自然带、热带雨林自然带、热带季雨林自然带 D.热带季雨林自然带、热带草原自然带、热带雨林自然带 2.据图分析甲地自然带形成的原因为( ) A.处于东北信风迎风坡,降水多 B.位于西高止山东侧,是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 C.受西风和副高交替控制的影响,降水较少 D.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降水较多 3.图中①自然带分布规律反映了(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地带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答案 1.A 2.B 3.D 解析第1题,①低纬距海近,受海洋的影响,位于西高止山西侧迎风坡降水比较多,形成了热带雨林自然带。②热带季风气候形成了热带季雨林自然带。③位于西高止山东侧,是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形成了热带草原自然带。第2题,③地位于西高止山东侧,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形成热带草原自然带。第3题,①自然带地处迎风坡,降水较多,形成热带雨林带,是非地带性分异规律表现。 下图是“某国地形剖面图”,据此回答4~5题。 4.下图中四条剖面线,与上图剖面吻合的是 ( )

答案 B 解析A为中国,B为俄罗斯,C为德国,D为美国。只有俄罗斯东西经度跨度最大。 5.对上图所示地区地理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形区是该国人口、粮食生产最少的地区 B.乙地形区是该国重要的石油产区 C.②~⑤各河流皆属北冰洋水系 D.丙山脉是阿巴拉契亚山脉 答案 B 解析甲地形区是东欧平原,是该国人口、粮食生产最多的地区;②属于内流河;阿巴拉契亚山脉在北美洲。 读“红海剖面示意图”,完成6~8题。 6.有关图中①类岩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此类岩石可能带有气孔 B.由岩浆通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 C.因水平挤压,断裂变质而成 D.可重新返回岩石圈中的软流层 7.图示区域的地壳( ) A.以水平张裂作用为主 B.以水平挤压作用为主 C.以垂直上升运动为主 D.以垂直下降运动为主 8.关于图示海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域广大,水资源丰富 B.太阳能丰富,风浪巨大 C.蒸发旺盛,海陆间水循环活跃 D.狭长海域,重要能源通道 答案 6.A 7.A 8.D 解析第6题,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①类岩石为玄武岩,玄武岩是由岩浆喷发,喷出地表,快速冷却凝固形成,由于冷却速度较快,把大气中的空气分子一起凝固在岩石中,之后气体挥发,气孔被保留在岩石内部。玄武岩喷出地表,必然会受到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第7题,从图中的断裂,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海处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处。第8题,红海轮廓狭长,水域面积狭窄,风浪小,且位于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区,降水少,蒸发旺盛,周围河川径流注入少,海陆间水循环不活跃。成为世界盐度最高的海域。地处世界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石油运输航线的必经之地,成为重要能源通道。

【专题突破】高中地理各种气候类型成因及分布图汇总!

【专题突破】高中地理各种气候类型成因及分布图汇总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如热、温、寒等五带的划分) 2.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与季风):气流性质与来向对气温的影响(靠近冬季风的源地,气温低;受来自高纬的气流影响,气温低;) 3.地形(高度、地势、坡向): (1)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垂直递减率-0.6℃/100米) (2)山间盆地、河谷气温较高(同一热量带内,地形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如:高大山脉阻挡,冬季风难以入侵;盆地地形,冬季不易散热) (3)山地阳坡比阴坡气温高 (4)背风坡处,有焚风出现,气温高 4.海陆位置: (1)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湖泊、湿地)影响大的地区,温差小;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温差大; (2)沿海地区冬季气温较内陆高,夏季气温较内陆低;内陆地区与之相反。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影响气温日较差(昼夜温差)的因素: 1.纬度:低纬地区>高纬地区(原因:太阳高度高纬低、日变化小) 2.季节:中纬度夏季>冬季 3.地形地势:凹地(如盆地、山谷)>凸地(如小丘、山顶);高原大于海拔低的平原。 4.下垫面性质:陆地>海洋;沙土>粘土、深色土>浅色土、干松土壤>潮湿紧密;旱地>水田。 5.天气状况:晴天>阴天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1.纬度:低纬小,高纬大(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 2.下垫面性质: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的小于裸地; 3.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地质简史

地层资料 地史知识 我们在地表获井下坑道中,经常见到,一层又一层的沉积岩和 煤层。它们都是在漫长的地壳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的产物。地 质学中,通常把某一地质时期形成的岩层,称为这一地质时期的 地层。 (一)地层单位 为了统一和方便对比,国际上称划分为地层通用单位分为界、系、统三级。 1、界 界是最大的地层单位.它的划分主要是根据生物界演化史上的的阶段。不同的界中的生物之间常有较明显的差别。界可以划分为若干个次一级的地层单位——系。 2、系、统 是第二级的地层单位,它是界的组成部分。通常一个系可分 为上,中、下三统,少数的系分为上、下两统。在生物方面每个统都有它的特有代表性种属。 此外,在一些煤矿区的地层系统中,常遇到的是一些地方性的单位:如群、组、段等。 群:是最大的地方性地层单位,其范围通常相当于一个统,有时可大于统,甚至大于系。如华北上石炭统含煤地层称为太原群。 组:是地方性的基本地层单位,其范围通常小于一个统。如华北下二迭统下部的含煤的地层称山西组。 段:是小于组的地方性地层单位。组可以根据地层的岩性特 征等标志的不同,划分为若干个段。 (二)地质时代 在划分地层系统的基础上,将地壳的发展历史相应的划分为 若干级地质时代的单位:代、纪、世……。 1、代 是国际最大的通用地质时代单位。它与界相对应,代表形成 一个界的地层所经历的地质时代。代又可再划分成若干个次一级 的地质时代单位——纪。 2、纪 是国际通用的第二级地质时代单位。它与系相对应,代表形 成一个系的地层所经历的地质时代。纪又可再划分为更次一级的 地质时代单位——世。 3、世 是国际通用的第三级地质时代单位。它与统相了’一,代表形成一个统的地层所经历的地质时代。通常一个纪可分/J早、中、晚三个世,少数的纪分为早、晚两个世。 三、地质简史 (一)太古代

读地质图

目的要求 一、目的要求 学习地质图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阅读地质图的方法。 二、实验用品 实验用品 长山地区1:25 000地质图(附图),长江三峡地区地质图(附图),铅笔等。 实验内容与方法 三、实验内容与方法 1. 地质图的一般知识 ①地质图的概念。地质图是将各补不同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如沉积岩层、岩浆岩体、地质构造、矿产等)的分布和相互关系,用规定的图例和符号表示在某种比例尺地形图或平面图上的一种图件。有时为了某种特殊的目的,着重表示某种地质现象的图件,称专门的地质图。 通过地质图我们可以判读该区的地层层序、岩石类型、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地质发展历史及成矿规律等。是帮助我们预测矿产、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依据,因此,它是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际意义的综合性图件,是国家资源和地质工作最重要的资料。 ②地质图的一般规格。一幅正式的地质图应有统一的规格,除图幅本身外,还包括图名、比例尺、图例、编图单位、编图年月及编图人等,并附有综合地层柱状图和地质剖面图。 图名:一般放在图框正上方,用来表明本图幅所在地区及图的类型。为了进一步表明 该图所在的地理位置,一般在图框右上方注明图幅的接合表(有些图在图名下方注明)、图幅和国际代号,以便查图之用。 比例尺:一般数字比例尺放在图名之下;线条比例尺放在图框外正下方。 图例:用各种规定的颜色、花纹、符号等表示地层时代、岩性和户状等。通常放在图框的右侧或下方。地质年代按从新到老、自上而下排列:当放在图幅下方时,则自左至右排列。且按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构造符号等顺序绘制。 综合地层柱状图:一般放在地质图框外左侧。 地质剖面图:一般放在地质图框外正下方。 2.地质图的读图步骤 不同类型的地质图所表示的内容有所差别,但读图步骤却基本相同的。 (1)首先读图框外的附件 通过图名、方位及比例尺,了解图幅类型,方向、位置、区域面积及地质图的精度;通过图例了解各种符号、花纹的念意;通过综合地层柱状图了解该区出露地层的层序、岩性特征、厚度及接触关系等;通过地

正确判读地质剖面图

正确判读地质剖面图 深圳市沪教院福田实验学校彭岳 地质剖面图在高中阶段通常用来分析判断岩石的类型、新 老关系、地质作用、地质构造、人类活动等。例如:读右地质 剖面图1,回答:(1)岩石的类型,①为__________,②为 __________,⑥为__________;(2)①②③④⑤岩层由老到新 的排列顺序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3)图中发生的主 要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外 力作用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要正确的分析和解答上述问题:首先,要区分三大类型岩 石的成因及特征、相互转化关系。①岩浆岩是由炽热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裂隙,侵入地壳的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的。一般喷出岩受到的压力小,挥发性气体容易逸出,冷却快,结晶不充分,具有气孔构造,颗粒小;侵入岩受压力大,冷却慢,结晶充分,颗粒大,具有斑晶构造等。②沉积岩是由出露地表的岩石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后、重新固结而成的。一般常含化石,老的岩层在下(含的化石简单),新的岩层在上(含的化石复杂),具有层理构造。③变质岩是已经形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下重新结晶,发生变质作用而成的。一般在炽热的岩浆周围,石灰岩变质成大理岩,板岩变质成页岩等,并常具有片理或片麻构造等特点。 ④在相互转化时,记住“三个都可以、一个只能由”,即:每一种类型已经形成的岩石,都可以直接重熔再生形成新的岩浆;都可以在外力的作用下形成新的沉积岩;都可以在高温高压下形成新的变质岩;而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不能由其它已经形成的岩石转化而成。 第二,要弄清地质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质构造、地貌特征。①内力作用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地震、变质作用等。地壳运动又以水平运动为主,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一般表现为背斜(岩层上拱,中心老、两翼新)成山、向斜(岩层下凹,中心新、两翼老)成谷。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容易被侵蚀也可形成谷地;向斜中心受挤压,岩层紧密,不易被侵蚀也可形成山岭。垂直运动为辅,常表现为岩层隆起或岩层相对上升(地垒)后易被外力风化、侵蚀、搬运;岩层下凹或岩层相对下降(地堑)后易被外力沉积、固结成岩等。②外力作用主要有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风力、流水、海浪、冰川等的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等。不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也各具特色,如冰蚀峡湾、U 型谷、角峰,冰积丘陵、冰积垄;水蚀V型谷,山麓洪积扇、河口三角洲;风蚀蘑菇,新月型沙丘、黄土地貌等。 第三,要会分析不同地质条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常见的为:①背斜由于岩层上拱,地下水不易下渗,比较安全稳定,底部利于开挖隧道;而向斜岩层下凹,容易渗水,开挖后岩石破碎、易崩塌,底部不宜开挖隧道。②背斜由于顶部封闭,油气不易挥发,为储油构造,易于找油;而向斜顶部敞开,利于地下水汇集,为储水构造,易于找水。③断层线上由于岩层断裂错动,地质基础不稳,容易渗水,易被侵蚀,故不宜进行大型工程建设,如修筑水库、桥梁等;但容易出露地下水,形成泉,发育河流,利于找水。 至此,我们可以迁移和运用上述知识原理,作出如下分析并得出正确答案: (1)①应为炽热岩浆入侵冷却凝固而成的岩浆岩(或侵入岩),②同③④⑤一起表现出明显的层理特征,应为沉积岩,⑥受炽热岩浆的影响,应是发生变质形成的变质岩; (2)①②③④⑤岩层的形成过程,我们不妨做下面假设,如下图所示情形一、情形二和情形三等。认真提取图上信息可知,①已经侵入到②或③所在的岩层,因此①必然发生在

实验五 地质图的判图

实验五地质图的判图 一.实验目的 1.明确地质图的概念,了解地质图的图式规格。 2.掌握阅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3.认识岩性及地质构造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4.能综合判读地质图。 二、实验工具与药品 一份地形地质图、铅笔、三角尺、量角器、坐标纸等。 三、实验内容或原理 阅读地质图,读懂岩性及地质构造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一)地质图的概念 用规定的符号、色谱和花纹将某一地区的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如各种岩层、岩体、地质构造、矿床等的时代、产状、分布和相互关系),按一定比例缩小并概括地投影到平面图上,这会图件就是地质图。地质图按比例尺大少可分:小比例尺地质图(比例尺<1:50万),中比例尺地质图(比例尺1:万20--1:10万)和大比例尺地质图(比例尺>1:5万)。 一幅地质图所反映的地质内容是相当丰富的。从观察内容上先从地形入手,然后在观察地层、岩性、构造、地貌等;从观察方法上,采用一般----局部----整体的分析步骤,首先了解图幅内一般概况,然后分析局部地段的地质特征,逐渐向外扩展,最后建立图幅内宏观地质规律性的整体概念。对土壤专业来说,应着重分析岩性和地质构造对地形、水文和土壤母质分布的影响。 (二)阅读地质图的步骤和方法 1.看图名和方位从图名、图幅代号和经纬度可了解该图幅的地理位置和图的类型。例如,湖北省地质图,湖北省第四纪地质和工程地质图等,图名列于图幅上方图框外正中部位,经纬度标于图框边缘。一般地质图图幅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特殊情况也有用箭头指示方位。一幅地质图一般是选择图面所包含地区中最大居民点或主要河流、主要山岭等命名的。 分析图内的地形特征有的地质平面图往往绘有等高线,可以据此分析山脉的延伸方向、分水岭所在、最高点、最低点、相对高差等。如不带等高线,可以根据水系的分布来分析地形特点,一般河流总是从地势高处流向地势低处,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出地势的高低起伏状态。 2.看比例尺比例尺一般注在图框外上方图名之下或下方正中位置。比例尺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数字比例尺,它是表示地面实际距离被缩小的倍数,如1:50000,即图上1厘米相当于地上50000厘米或500米或0.5公里;直线比例尺是把图上一定距离相当于实际的距离用直线表示出来。比例尺反映了图幅内实际地质情况的详细程度,比例尺愈大,制图精度愈高,反映地质情况也愈详尽。 此外,图框的右下方注明编图单位或人员,编图日期及资料来源,以了解资料的新旧和质量。

“地质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地质学是关于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在现阶段,由于观察、研究条件的限制,主要以岩石圈为研究对象,也涉及水圈、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的部位,以及某些地外物质。 地球自形成以来,经历了约46亿年演化过程,进行着错综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同时还受到天文变化的影响。地球的各个圈层均在不断演变,约在35亿年前,出现了生命现象。于是,生物作为一种地质营力,时时在改变着地球的面貌。最晚在距今200~300万年,开始有人类出现。地球成为人类栖身之所,衣食之源。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一直在努力适应和改变周围的环境。利用坚硬岩石作为用具和工具,从中提取铜、铁等金属制造工具,对人类社会的历史产生过划时代的影响。观察、研究地球,利用地球资源,对地球的现状、历史和将来建立起科学的系统认识,是人类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的需要。 人类对地球及其演化规律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由于地球具有1.083×1012立方公里这样庞大的体积,人类感官所能直接观察到的只是地球的表层和局部;那些发生在地球上的过程可以长达千百万年乃至亿万年,无论是个人或整个人类,都难以重复验证;这些地质作用,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各有特点。因此,只有人类的认识能力达到较高水平时,才能建立起对地球总体的科学认识。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地质学,是19世纪30~40年代才形成的。到20世纪,以地球为对象,从不同角度和范围进行研究的学科,除地质学外,地理学、海洋科学、大气科学、水文科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都发展起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地球科学体系。地质学是其中起骨干作用的基础学科。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质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制约也越来越明显。合理有效地利用地球资源、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所

地质剖面图的突破(详解版)

图表攻之高考地理中地质剖面图的突破(详解版一) 今日话题 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地质地貌示意图、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等。判断容主要是根据地质剖面图判读地球部的圈层构造、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和发展演变等,或分析并判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对于地质剖面图,如何判读?2009--2017年高考都是如何考查的?掌握本期容,地质剖面图方面的高考一定会顺利突破哟。 【判读技巧】 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正确判读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一般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 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图1中Ⅲ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Ⅰ岩层位置靠上,岩层 较新。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 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如图1中Ⅳ岩层形成晚于 其所切穿的岩层Ⅲ和Ⅱ。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 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2.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

(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如图3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成山岭(如图3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侵蚀前常成谷地或盆地(如图3中丙)。 (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1中Ⅱ处、图3中甲处均为断层。若只有破裂而无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 (1)褶皱、断层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地壳的水平(或垂直)运动。如图1中的断层,岩层未发生弯曲,说明经历了垂直运动;图2中的褶皱、图3中的褶皱和断层,都说明该地经历了水平挤压作用。 (2)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也可能伴随着下降运动。如图1中左侧岩层Ⅰ的存在。图2、图3中的各岩层都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 (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答案: B 读地质剖面示意图,乙为断层,该断层形成后,发生岩浆活动,形成岩浆岩丙,之后才形成沉积岩甲。 2.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A.1 B.2 C.3 D.4

高考地理课时练习: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和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课时达标(十七) 一、选择题 干热岩是温度高于200 ℃、深埋在地下3~10千米处的高温岩体,这种岩体的绝大部分为侵入岩。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当海洋板块下沉到地球内部时,海底天然气便在板块交界带边缘上涌,在接触冰冷海水和深海压力下形成水合物。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导致干热岩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和岩石类型是() A.①、乙B.②、丙 C.③、沉积岩D.④、甲 2.青藏高原南部是我国干热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这是因为该区域() A.地处高海拔的高原B.地壳的厚度较薄 C.靠近板块交界地带D.玄武岩地层广布 3.可燃冰多形成于() A.海岭附近的深海盆B.海沟附近的沉积岩 C.三角洲附近的浅海D.高纬的较寒冷海域 1.A 2.C 3.B解析第1题,依据“三进一出是岩浆”,可判断甲为岩浆,则乙为岩浆岩。材料提及干热岩为侵入岩,属于岩浆岩;则干热岩形成的地质作用是岩浆冷凝,即图中①,故A正确。第2题,侵入岩是岩浆上升冷凝而成,在地壳活动频繁区域易出现岩浆活动;青藏高原南部处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断裂带多,易于形成岩浆活动,故该处干热岩资源丰富。第3题,依据“当海洋板块下沉到地球内部时,海底天然气便在板块交界带边缘上涌”形成可燃冰,可判断海沟处最易形成可燃冰,故B正确。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图示地区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A.拉张褶皱、拉张断裂、砂岩沉积、砾岩沉积、岩浆侵入与喷出 B.拉张褶皱、拉张断裂、抬升侵蚀、下沉沉积、岩浆侵入与喷出 C.褶皱、断裂、抬升侵蚀、岩浆侵入与喷出、砂岩沉积、砾岩沉积 D.沉积、挤压褶皱、断裂、抬升侵蚀、下沉沉积、岩浆侵入与喷出 5.图中①②处岩石发生了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最有可能是() A.板岩、片麻岩B.板岩、大理岩 C.石英岩、大理岩D.石英岩、片麻岩 4.D 5.C解析第4题,图示地区下部的石灰岩属沉积岩层,应该先经过沉积过程;下部的岩层发生弯曲,说明又经过了挤压褶皱;由岩层错位切断了褶皱可知,该处断裂出现在褶皱之后;下部弯曲岩层的表层有侵蚀面,说明又经历了抬升侵蚀;上部出现了新的沉积岩,说明又经过了下沉沉积;由岩浆岩穿过沉积岩层喷出地表,说明又经历了岩浆侵入与喷出,故D正确。第5题,图中①②处岩石发生了变质作用,结合沉积岩的分布可知,该处的变质岩应该是沉积岩变质形成,选项中只有石英岩、大理岩符合条件,故C正确。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构造剖面图。读图回答6~7题。 6.岩层及断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④②③①B.①②③④ C.④②①③D.③②④① 7.导致图中背斜谷进一步扩展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风力侵蚀B.冰川侵蚀 C.流水侵蚀D.褶皱变形

工程地质学发展历史

介绍工程地质学发展历史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人类工程建筑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 工程地质学的目的在于查明建设地区或建筑场地的地质条件,分析、预测和评价可能存在和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对建筑物和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不良地质现象的措施,为保证工程建设的合理规划、建筑物的正确设计、顺利施工和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地质科学依据。 工程地质学产生于地质学的发展和人类工程活动经验的积累中。17世纪以前,许多国家成功地建成了至今仍享有盛名的伟大建筑物,但人们在建筑实践中对地质环境的考虑,完全依赖于建筑者个人的感性认识。17世纪以后,由于产业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出现并逐渐积累了关于地质环境对建筑物影响的文献资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整个世界开始了大规模建设时期。1929年,奥地利的太沙基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工程地质学》;1937年苏联的萨瓦连斯基的《工程地质学》一书问世。50年代以来,工程地质学逐渐吸收了土力学、岩石力学和计算数学中的某些理论和方法,完善和发展了本身的内容和体系。在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基本上始自50年代。 3内容 工程地质学主要研究建设地区和建筑场地中的岩体、土体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工程地质性质,控制这些性质的岩石和土的成分和结构,以及在自然条件和工程作用下这些性质的变化趋向;制定岩石和土的工程地质分类。 工程地质学要分析和预测在自然条件和工程建筑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地质作用和工程地质问题,例如:地震、滑坡、泥石流,以及诱发地震、地基沉陷、人工边坡和地下洞室围岩的变形,因破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大面积地面沉降、地下采矿引起的地表塌陷,及其发生的条件、过程、规模和机制,评价它们对工程建设和地质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研究防治不良地质作用的有效措施。 工程地质学还要研究工程地质条件的区域分布特征和规律,预测其在自然条件下和工程建设活动中的变化,和可能发生的地质作用,评价其对工程建设的适宜性。 由于各类工程建筑物的结构和作用,及其所在空间范围内的环境不同,因而可能发生和必须研究的地质作用和工程地质问题往往各有侧重。据此,工程地质学又常分为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学、道路工程地质学、采矿工程地质学、海港和海洋工程地质学、城市工程地质学等。 工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地质学方法、实验和测试方法、计算方法和模拟方法。 地质学方法即自然历史分析法,是运用地质学理论,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和地质现象的空间分布,分析研究其产生过程和发展趋势,进行定性的判断。它是工程地质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其他研究方法的基础。 4实验和测试方法 包括为测定岩、土体特性参数的实验、对地应力的量级和方向的测试,以及对地质作用随时间延续而发展的监测。 计算方法,包括应用统计数学方法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理论或经验公式对已测得的有关数据,进行计算,以定量地评价工程地质问题。 模拟方法,可分为物理模拟(也称工程地质力学模拟)和数值模拟,它们是在通过地质研究,深入认识地质原型,查明各种边界条件,以及通过实验研究获得有关参数的基础上,结合建筑物的实际作用,正确地抽象出工程地质模型,利用相似材料或各种数学方法,再现和预测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电子计算机在工程地质学领域中的应用,不仅使过去难以完成的复杂计算成为可能,而且能够对数据资料自动存储、检索和处理,甚至能够将专家们的智慧存储在计算机中,以备咨询和处理疑难问题。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地质剖面图的判读技巧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地质剖面图的判读技巧 一、专题讲解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技巧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 ①根据岩层层序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如上图中沉积岩Ⅰ的形成时间晚于沉积岩Ⅱ。 ②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如上图中岩浆岩的形成时间晚于沉积岩Ⅰ和沉积岩Ⅱ。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且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2)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判断 ①根据岩层是否连续判断褶皱或断层。 ②根据岩层弯曲形状或新老关系判断背斜和向斜。如上图中甲处的地质构造为背斜。 ③根据地表起伏状况判断地貌类型,如背斜山(谷)、向斜谷(山)、断块山、断层谷、陡崖等。 (3)地壳运动过程的判断 ①根据岩层上下关系。若岩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②根据岩层的弯曲。若岩层出现弯曲、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运动。如上图中甲处岩层弯曲说明其受到了水平挤压作用。 ③根据岩层的缺失。若岩层出现缺失,可能是缺失岩层所代表的时代地壳发生隆起,使当地的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或者原沉积物层剥蚀完毕;也可能是

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④根据侵蚀面。若上下两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遭受到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新的岩层,是因为之后该地又经历了沉积作用。如上图甲处上部岩层的不完整说明经历了侵蚀作用,沉积岩Ⅰ的覆盖说明又经历了沉积作用。 ⑤根据侵入岩。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如上图中花岗岩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岩浆侵入。二、同步训练 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2.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A.1 B.2 C.3 D.4 [解析] 1.B 2.B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与地壳运动。从该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可以看出,乙处岩层出现断裂、错位,为断层构造;丙为侵入型岩浆岩层,为岩浆侵入乙所在岩层形成的,丙岩层上方为侵蚀面,再往上才形成沉积岩层甲。所以B正确。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未形成褶皱的沉积岩层应与地平面平行,而形成褶皱后沉积岩层发生弯曲变形。从该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中的岩层倾斜状况可以看出,甲、乙附近沉积岩层与地平面相比,发生倾斜,且甲、乙附近沉积岩层倾斜角度不同,因此该地区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两次褶皱,所以B正确。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3~4题。

地质构造的发展演化

地质构造的发展演化 中国自始太古代开始孕育陆核以来,大致可划分为古陆壳生长发展时期、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古板块主要活动与中国古大陆镶合时期、中生代板块活动与陆内构造时期等4个大地构造发展演化时期,特别是随着陆块的形成,于中晚元古代开始板块活动以来,出现一系列重大的地质构造事件 太古代—早元古代古陆壳生长时期 始太古代鞍山白家坟深成侵入岩的形成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构造热事件,说明华北原始陆核已开始生长,塔里木陆核也在稍晚进入孕育时期。陈台沟运动(任纪舜,1997)和迁西运动至中太古代末阜平运动,华北、塔里木也可能包括上扬子有陆核形成。这时陆壳已有一定刚度,于晚太古代五台期和早古元古代滹沱纪时已开始有大规模裂陷作用发生。此后陆壳继续生长,至早元古代末经吕梁运动中国早前寒武纪克拉通基本形成。其中华北陆块已基本固结,塔里木陆块也已初步成型。 中晚元古代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 中晚元古代时期开始了古板块活动,经裂解-汇聚,中国古陆块基本形成,也是罗迪亚超大陆的形成时期。 四堡—晋宁期 1 中元古代早期裂谷期 华北、塔里木、扬子等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离散,华北与扬子间有中元古代松树沟等蛇绿岩带发现,其间当有洋盆相隔。华夏早前寒武纪克拉通这时从扬子克拉通分离出来,出现了华南小洋盆。各克拉通内部或边缘广泛发生裂陷,华北陆块北部形成了渣尔泰-白云鄂博裂谷带,中部有太行-燕山裂谷带,南缘有汉高-熊耳裂谷带。晋冀鲁三省发育的岩墙群主要岩脉K-Ar年龄值1 680 Ma~1 775 Ma。在塔里木板块周缘如阿尔金北侧和中天山地区的中元古界为含火山岩的砂泥质复理石,均属不稳定型沉积,扬子地区在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的基础上,大部分地区形成了巨厚的浊流沉积,在江南陆缘桂北、湘北有科马提岩分布。华夏克拉通北缘及闽中的陈蔡岩群,马面山岩群发育双峰式火山岩,也形成于被动陆缘或裂谷环境。 2 青白口纪晚期中国古陆块的聚合与裂解

2021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课时达标15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和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2019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课时达标15岩石 圈物质循环图和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风化坑是岩石顶面上因积水风化作用而产生的凹坑,我国珠江口庙湾岛上的花岗岩风化坑最为典型,它多出现在裸露的巨大砾石顶部,及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研究者在凹坑内发现岩石的长石经外力作用,其钙、钾等元素流失,并向黏土矿物转化。图1示意风化坑剖面,图2示意地壳物质循环。据此完成1~2题。 1.岩石按成因分类,庙湾岛的风化坑属于图2所示的( A) A.①类岩石B.②类岩石 C.③类岩石D.④类岩石 2.形成庙湾岛风化坑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B) A.物理风化B.化学风化 C.流水侵蚀D.海浪侵蚀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庙湾岛上的风化坑岩石是花岗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而侵入型岩浆岩是由岩浆侵入地表冷凝形成的。依据图2判断,①为侵入型岩浆岩,②为喷出型岩浆岩,③为沉积岩,④为变质岩。第2题,根据风化坑的概念可知,其是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再根据材料中提到的化学元素及矿物类型的转化可以判断,该风化坑的形成主要是化学风化作用的结果。 安徽天柱山是国家地质公园,左图为天柱山主峰“天都峰”景观,为典型的花岗岩地貌,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4题。

3.左图中的岩石类型及其形成的地质作用与右图中相对应的是( B) A.a和6 B.b和3 C.c和5 D.d和1 4.有关左图中“天都峰”景观形成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C) ①受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而形成②形成于比较湿热的气候环境③受风化和重力崩解作用而形成④经历了地壳的上升运动 A.①③B.②④ C.③④D.①④ 解析第3题,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规律,再结合右图中“变质作用”这一信息,可确定d为变质岩;箭头“三进一出”的为岩浆,由此得出a为岩浆;4、6、7为重熔再生作用;由岩浆经冷却凝固作用形成岩浆岩,确定b为岩浆岩;3为内力作用;剩下c为沉积岩,2、5为外力作用,故B正确。第4题,出露地表呈现山岭的“天都峰”是花岗岩地貌景观。花岗岩是侵入型岩浆岩,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形成。地壳的上升运动使其出露地表,后在外力作用下,受风化作用和重力崩解作用形成,故C正确。 浮来山又被称为浮来峰、飞来峰,有人用推覆构造来解释其成因。推覆构造是一种岩层位移很大的断层构造,其上盘岩层自远处推移而来,上覆于相对停留在原地的岩块之上。读推覆构造示意图,完成5~6题。 5.图中岩层按照年龄由新到老排列正确的是( C) 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 C.②④③①D.①④③② 6.据材料推断浮来山的形成过程是( B) A.外力侵蚀—水平挤压—断裂下陷—推移上覆 B.水平挤压—岩层断裂—推移上覆—外力侵蚀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地理教案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地理教案 在世界气候分布中,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这里全年高温多雨,植物终年常绿,许多地方分布着茂密的热带雨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地理教案,欢迎参考。 一、教学目标 能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 通过对图片、地图、图表、阅读材料、搜集的谚语、诗词等地理信息的提取,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善于运用已学知识去分析解决新知识的综合能力。 1.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通过收听、收看当地天气预报,了解家乡的天气及气候特点,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投影:北京地区的四季景观图片。(京郊玉渡山春季、八达岭长城夏季、京郊玉渡山秋季、八达岭长城冬季)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同一地区,为什么会有这样大差异?(季节不同,气候不同所致) 多媒体展示投影:两组不同地区(南北、东西)同一季节景观图片:(二月海南风光、大兴安岭冬景、内蒙古温带草原夏季、我国温带沙漠夏季) (1)让学生读图对比分析回答:影响我国南北方景观差异的因素是什么(气温)?从东到西的景观差异影响因素又是什么(降水)? (2)从以上景观图的变化能得到什么信息? 师生归纳总结:中国气候差异很大,那世界的气候差异会更大。由此导入课题。 环节二:新课教学 1.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活动一:比一比,贴一贴——认识气候类型的分布(教

地质生物发展史

地质生物发展史 冥古代的地球 冥古代(Hadean)是指自地球形成至距今38亿年前这段时期,有些科学家称为地球的天文时期、或地球的前地质时期、或前太古代、或原太古代。这一时期地球历史包括原始地壳、原始陆壳的性质和形成以及原始生命的形式和出现等复杂的问题。 地球起源于46亿年以前的原始太阳星云。经过微星的集聚、碰撞和挤压使其内部变热,以后则是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使地球内部进一步升温,约在距今45-40亿年前,当温度上升到铁的熔点时,大量融化的铁向地心沉降,并以热的方式释放重力能,其能量相当于一千多次百万吨级的核爆炸。大量的热使地球内部广泛融化和发生改变,逐步形成了分层结构,其中心是致密的铁核,熔点低的较轻物质则浮在表面,经冷却形成地壳。当时地表的温度、大气和水体的组分和性质可能还不具备生命产生的条件,因而也不会出现风化侵蚀等地质作用及其产物。那时地球岩浆活动剧烈,火山爆发频繁,表面覆盖着熔化的岩浆海洋。以后,随着地球温度的缓慢下降和冷却,同时由于上述的分异作用,一开始就可能使气体逸出,蒸发的气体不断上升,在空中又凝聚成雨落回地面,随着不间断的雨水的侵入,原始大气圈和海洋诞生了。这时大气圈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地球也被厚厚的云层封锁着,太阳光几乎穿不透地球橘红色的天空,海洋的温度高于150 摄氏度。在这沸腾的海洋里,孕育生命的各种元素在不断积累 太古代的地球 太古代(Archaeozoic Era) 是最古老的一个地质年代,开始于距今38亿年前,结束于距今25亿年前。这一时期,地球上是一片深浅多变的广阔海洋,没有宽广的大陆,只有一些孤岛--原始的陆地,称为陆核。海洋里分散着一些火山岛,

地质构造图的判读技巧

地质构造图的判读技巧 地质图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在判读时要分清是平面图还是剖面图,然后再根据以下步骤进行判读分析。 1.看图例、比例尺: 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出露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看比例尺可以知道缩小的程度。 2.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 ①若岩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②若岩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岩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③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上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该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若侵蚀面上部为风化壳,说明地壳上升后一直遭受外力侵蚀。 3.判断地壳运动状况和受外力作用状况: ①褶皱——水平运动。②断层——升降运动。③岩层破碎或缺失部分——侵蚀作用。 ④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此处有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可能有过下降运动。 4.看岩层是否缺失 若岩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岩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地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5.看是否有岩浆活动:若岩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岩层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岩层形成时代。 6.分析图内的地形特征:有的地质平面图往往绘有等高线,可以据此分析山脉的延伸方向、分水岭所在地区、最高点、最低点、相对高差等。如没有等高线,则可以根据水系的分布来分析地形特点,河流总是从地势高处流向地势低处,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出地势的高低起伏状态。 7.指导人们的找矿行为:①包括利用向斜构造找水。②利用背斜找油。③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④利用断层找水、找泉。 8.为人类工程建设的合理选址提供依据:大型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地带,遂道一般选择在背斜构造部位。

中国地质发展史(短小精悍)

中国地质发展史 ——思想与知识的准备 Xueyezi 2007.8.19(七夕节) ——出自:小木虫 十八世纪后,西方工业勃兴。英国的生铁年产量,从1700年的12,000吨,上升到1840年的139万吨;而仅过四十年,到1880年即又增到775万吨。(Loverimg,T.S.,Minerals in World Affsirs 1943,附表23)英国煤的年产量,也从1700年的261.2万吨,上升为1836年的3,000万吨;1854年,即仅过十八年,便再翻了一番多,达到6,450万吨。(杨异同等:《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条件、方法和特点》1959,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页20)包括地质学在内的矿学日益精进,1830年英国莱伊尔(Lyell,Sir Charles. 1797-1875)的《地质学原理》开始出版,地质学作为逐渐形成的基础学科,活跃在科学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此时的中国社会还沉湎於“天朝上国”的自我陶醉之中。开明一点的,也仅仅把科学视为“外夷”的“形而下”的技艺,更不知地质学为何物。尽管开采了几千年的矿产,但并未弄清这些矿产是怎样形成的,还认为地下有“龙脉”,怕犯“风水”,不用说不敢在皇帝的陵墓附近开矿,就是一般老百姓的坟墓也得让它三分。以至曾纪泽(1839-1890)有“吾华开矿较西人为难者,厥有二端:一曰股本难集;一曰风水难避”之叹。(1889年12月29日致盛宣怀函1984,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盛宣怀档案之四》页8)曾纪泽曾出使欧洲八年,通英语,懂一些科学,所以有此感慨。 西方的地学思想与知识,在明末清初通过传教士开始传入中国,带来了那个时代西方对地球的新认识,如世界有几大洲几大洋、大地是球形乃至地球是绕日运行之类。中国人以惯用的“此乃中国古已有之”的态度接受了下来。但当时地质学作为一门科学在西方也尚未确立,称得上属於地质学范围的知识,传来的不多,有的还杂有谬误,如1659年来华的比利时籍耶稣会教士南怀仁(V erbist,Ferdinadus 1623-1688)在所著《坤舆图说》中介绍维苏威火山时,说它“昼夜出火,爆石弹射他方,至百里外”现象是描述出来了,但其实这不是燃烧生成的火,原因他就没讲清;接着说:“后移一圣人遗蜕至本国,其害遂息。”还说罗马南边所产铁矿挖尽后,二十五年又会再生等等,更是信口开河了。但就这本书总体来看,书中对地球的重力,大气圈,地下水和地面水的关系,侵蚀作用和地震成因等等,都从科学的角度有所介绍,并已有了地层构造的模糊概念,反映了地质学在孕育时期所达到的水平。(南怀仁,《坤舆图说》大东书局据道光二十一年木刻本影印《指海》第十二集)可是此后由於清廷闭关锁国,特别是雍正(1723-1735)时放逐传教士,致使译事中断百馀年,而此时在欧洲正是地质学兴起的“英雄时代”。中国社会对此一无所知,直到大门被迫打开,情况才有了变化。 地质科学的传入中国是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此时地质学在西方也是新兴的学科。 1853-1854年,英国教会在上海举办的兼有翻译印刷出版功能的“墨海馆”,出版了一本用中文编写的《地理全志》。从现已找到的历史材料来看,它是第一部比较全面介绍地球科学知识的中文书。据李鄂荣查证,在中文中“地质”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是本书首先使用,日文中的“地质”一词,也可能即源出於此。(李鄂荣:“地质”一词何时出现於我国文献1986,地质学史论丛(一)页100-1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