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儿童的素质关系到祖国的未来,而儿童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当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本文列举了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分析了造成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解决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心理问题表现原因对策

有心理学家预言:21世纪,心理疾患将成为人类一大祸害。国内有关机构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所做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有10%~30%的青少年存在着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是指人们心理上存在着某些障碍和疾患及由此而产生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只有摸清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状况,针对小学生的心理表现和行为而及时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才能从本质上促进学生的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一、当前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根据我们的观察、座谈及问卷调查,发现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⒈自卑情绪有这样情绪的同学,在班里抬不起头,上课不敢举手发言,班组活动时独坐一边,同学面前不敢高声说话,见了老师低头走,考试后往往沉浸在自责之中,这种人大多成绩较差,不太合群,精神不振。

⒉自傲心理这种同学自以为是,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以为只有自己行,甚至发展到上课不认真听,作业不好好做,这种学生常常是基础比较好,头脑比较灵活,或有一技之长。但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结果是自己害了自己。

⒊逆反心理俗话说:"十个指头不一般齐",一个班集体中的中下生,不象优秀生那样"居高临下",心理的痛苦往往不能正常流露出来,或在与老师、同学交流时得到应有的宣泄,而是把一切埋藏在心底,面对自我的孤独无助,面对挫折时的无能为力,面对新群体的优越感丧失等等,他们便会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我行我素,不惜以违犯班规、校纪或恶作剧的形式来"引人注目",满足于自我存在的表现欲。

⒋脆弱心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林斯基曾说过,自尊心"是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有些学生思想就很脆弱,萎靡不振,无所适从,甚至"破罐子破摔"。

⒌疑惧心理有些学生因为担心受到或曾经受到人们的严厉指责与嘲笑,往往比较"胆小"、"心虚"、"敏感"、"有戒心"、"有敌意",常常会主观地认为老师轻视自己,厌弃自己,甚至会"迫害"自己,给自己"小鞋"穿,对至对真正关心自己的老师也不愿意接近,采取回避、沉默甚至对抗的消极态度。

⒍冲动心理这些同学往往因为学习压力过大,所以内心充满着无名之火,一有什么事,情绪就是显得异常冲动。

⒎焦虑心理对学习过分担扰,表现为上课不能十分专注,注意力不集中,担心老师叫自己起来发言。一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就心慌。特别是到测验时,明时会做的题目也做不出。情绪低落,严重者吃不香,睡不安稳,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⒏嫉妒心理有这种情况的同学,心胸狭窄,往往只把一两个人视为知己,其余的人视为路人。特别对班组中的竞争对手心怀不满,见竞争对手学习挫折则心理高兴,经常在背后议论他人,有的班组甚至以几个尖子学生为首分成几个小群体。

等等。

二、造成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人的行为活动决不会无缘无故地自发产生,它总是由客观事物所引起的。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引起某种活动的客观原因叫做刺激物。行为活动在任何情况下都由一定的刺激物所引起,活动本身不是别的,它只不过是对某种刺激物的特定反映而已。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主观和客观两种因素。社会、学校、家庭甚至自然环境等外在

因素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身心素质基础等内因的作用,都可能使小学生造成心理问题。

⒈性格缺陷。良好的性格是人身心健康的基本特征,对人生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相反,不良的性格会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的确立,进而影响其成长与进步。一些小学生性格孤僻、过分内向、自卑与自负的双重人格,对其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很大的消极作用:一方面严重影响自己和别人的交往,另一方面感到别人对自己有不良评价,故不愿与他们人交往,造成彼此沟通、评价、理解、交往上的恶性循环。于是人际关系逐步恶化在所难免。

⒉能力缺陷。部分小学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较大。一些学生的父母从小就对其百般依顺、娇生惯养,形成孤僻、自傲的性格;一些学生因家境较为贫困,自卑感强,性格孤独。性格上的弱点使这些学生严重缺乏人际交往能力。自己独往独来,不会去与人和睦相处,有时会产生受人冷落的失衡心理。

⒊认知偏差。一些小学生平时学习刻苦,要实现自己预定的目标,要获得某种荣誉。然而,由于自身原因或外部因素的影响,往往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一是灰心丧气,觉得世道对自己不公平;二是觉得无面子,无法承受这样的结果。因而出现了心理上的失调和行为上的异常现象。

⒋学习紧张。一些小学生不注意听课,不认真复习,经常无规律地学习,使大脑的兴奋和抑制机能发生紊乱,不能正常工作,导致大脑疲劳,产生心理问题。

⒌体弱多病。因自身身体质差或患有某种疾病,心理负担重,也会导致心理问题。

除上述原因外,小学生还因家庭贫困或变故等原因而情绪低落、无精打采,由于虚荣心而考试作弊、打架等等。可见,及时解决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解决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学校是培养人才,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场所。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体目标。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一要通过各种渠道,及时解决;二要采取措施,积极做好预防工作。

⒈营造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大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受到三种环境因素综合影响的:⑴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的结构、气氛、文化、经济背景等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例如,父母离异,学生的情绪与人格上受到较大的伤害,会变得孤僻、自卑、反抗、敌对等。学校要积极与家长取得联系,经常反映学生的情况,动员家长多关心子女的成长,主动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⑵学校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硬环境指校园、教室等;软环境包括教育的目标、内容,教育的组织性、计划性、系统性、专业性,教师的素质等。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都应创造出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氛围。例如,校园的安静、整洁、美观、大方,教室的文化建设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极为有利的。⑶社会环境因素。社会传媒、经济发展状况、社会风气、社区环境等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构成影响。其中图书与电视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学校要教育学生自觉抵制不良因素的影响。拒绝不健康的图书、音像等媒体进入校园,全方位地净化校园环境。

⒉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教育起到促进的作用:第一,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第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自理、自立的精神,利于预防和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小学应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来抓。心理健康教育应系列化、制度化,有条不紊、持之以恒。心理健康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⑴心理咨询。学校应建立心理辅导站。主要是对一些心理偏常的学生进行诊断和鉴别,针对他们的认识、情绪、意志行为、人格、性心理障碍进行疏导、调整和矫正,对学生常见的心理疾患进行必要的治疗,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例如,对于患心理问题的同学,要尊重和信任他们,跟他们讲清产生症状的性质、原因和克服的方法,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战胜困扰。

⑵心理辅导专题讲座。可结合形势,针对学生普遍性的问题而进行辅导。心理辅导应系列化,形成制度。讲座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即既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保健、心理卫生方面的专题教育,又对个别学生进行自我解脱教育,帮助他们消除焦虑、压抑、苦闷、烦躁的心理。从形式上看,既可作综合性的专题报告,又可作个案专题讲座。

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建立心理档案即将学生的心理问题历史或现状记录下来,存入档案中,以便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应将特殊的案例整理出来,以便对全体学生进行个案教育。

⑷组织开展多项课外活动,寓心理教育于活动中。可通过主题班会、演讲、手抄报、宣传栏、校内广播、闭路电视等形式,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还可通过文艺、体育活动,好人好事活动,郊游,社会调查活动等形式,调节学生紧张的情绪,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⑸渗透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有专门的活动、途径,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心理咨询活动等,不过,更应该通过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在各学科教学中予以渗透。强化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教育渗透,发挥教学的心理教育主渠道作用,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受到陶冶,把一些心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得以启迪、净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