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课题申报:“1+X证书”制度下高职教师胜任力结构模型构建与优化路径研究

“1+X证书”制度下高职教师胜任力结构模型构建与优化路径研究

学科分类:职业教育

课题类别:重点课题

关键词:1+X证书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

2019年1月,国家通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提出了职业教育领域重大改革内容:“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简称“1+X证书制度”),试图通过1+X证书制度实现“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直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校企合作不深、社会参与不够等现实难题。截至2020年3月24日,共分4批发布了162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并遴选了参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的单位和专业。“1+X证书”制度的落实成为职业教育领域中引领性的工作,成为职业教育系统性变革的重要抓手。在“1+X证书”制度改革中,教师素质是基本条件,是证书制度落地的关键,教师相关技能水平和知识结构也正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体系中新的内容。因此,高职教师在1+X证书制度下胜任力的特征、层次、结构及优化路径等,成为值得探讨且迫在眉睫的问题。

2.课题界定

(1)“1+X证书”制度

“1+X证书”制度是“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简称,即在传统的职业教育学历证书的基础上增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系统制度。在“1+X证书”制度体系,1指的是

“学历证书”,是本位;X是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补充,是为职业人才的发展拓宽路径,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支持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同时也是“健全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人才国际化”的举措。

(2)教师胜任力

胜任力是哈佛大学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学概念,胜任力的研究者将其定义为“胜任力是人的根本特征,是组织成员所具备的可评估和可开发的内在和外在要素的集合”。教师胜任力指的是“教师的人格特征、知识以及特定教学背景下所需要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态度的综合”。在“1+X证书”制度下,教师胜任力不仅包括教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关的教学能力,还包括教学中的动机特征、态度特征、价值观特征、个人特质、人际关系特征等内容。其胜任力模型是指在“1+X证书”制度下担任教师角色时,所应该具备的胜任力特征的综合。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国外关于胜任力的研究起源于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大机器工业代替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后的社会分工。目前,研究成就比较卓越并且被广泛运用的是“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1973年,美国哈佛大学学者麦克利兰提出了“冰山模型”,冰山模型将胜任力分为“冰上”和“冰下”两部分, 胜任力是由特质、动机、自我概念特征、知识和技能五个要素构成的。美国学者理查德·博亚特兹对麦克利兰的素质理论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提出了“素质洋葱模型”。洋葱模型是一个更具有层次性的模型,该模型从表层到内核,越来越深入。在该模型中,核心要素由内至外,这些因素特质分别是:动机、自我形象、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国外学者对胜任力模型的研究及其应用做了很多相关的专题研究,并取得了不菲的研究成果,促使我们在积极吸纳和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开展本土研究。

(2)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国内对“1+X证书”下高职教师胜任力相关的研究成果还很少。在CNKI以“1+X证书”为主题词搜索,有530篇文献;以“高职教师+胜任力”为主题词搜索,有130片文献;以“胜任力+1+X”搜索,仅有2篇相关文献。其中,孙玥的《“1+X”制度下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内涵及其构成解析》,提出“1+X”制度下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除了基本的教学科研能力外,还有应包含立德树人的职业道德,应对飞速技术革新的专业技能提升能力等,其构成要素有教育教学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科研服务能力等;彭飞霞的《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教师胜任力:结构模型与优化路径》,通过混合研究方法,在梳理1+X证书制度下课堂重心转移的基础上,根据专家访谈材料进行编码并概念化,构建了包含职业教育理念、职业教育能力、职业教育科研、职业教育个性特征和职业教育专业发展为主范畴的“1+X证书”制度下的职业教育教师胜任力结构。

通过国内外对“1+X证书”制度及教师胜任力的相关研究的梳理及分析,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①从研究的方法上看,由于“1+X证书”制度实施的时间不够长,其教师胜任力的相关结论尚未通过广泛的实践来验证,缺少相关实证研究;②从研究的结论上

看,多是宏观层面上对高职教师胜任力理论模型构建的研究,缺乏更具针对性、实用性的“1+X证书”制度下的高职教师胜任力模型及优化路径研究。

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理论意义和价值

第一,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胜任力模型的建模方法。拟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及问卷调查法搜集数据,利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进而构建胜任力结构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胜任力模型的建模方法。

第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高职教师教育理论研究。教师的能力结构及发展是教师教育研究的核心,探讨“1+X证书”制度下高职教师胜任力特征,提出高职教师学胜任力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优化路径,进一步丰富完善高职教师教育的理论研究。

(2)实践意义和价值

第一,有利于进一步推进“1+X证书”制度的实施落地。本文以湖北省“1+X证书”制度实施中高职教师为研究对象,研究他们的胜任力特征,并构建了相应的胜任力结构模型,为教育部门推进“1+X证书”制度实施路径提供参考。

第二,有利于为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通过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构建“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结构模型,可以此胜任力模型为依据,更有针对性地对高职教师进行培训,有助于指导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第三,有利于促进高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构建“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结构模型,探索符合教师个性特征的职业教育教师能力提升体系和优化路径,为教育部门及高职院校培养、管理高职教师队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进而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二、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1)构建稳定性好、可信度高的“1+X证书”制度下高职教师胜任力结构模型;

(2)提出一套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1+X证书”制度下高职教师胜任力提升策略和优化路径;

(3)将胜任力提升策略和优化路径运用于高职教师教育教学中,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引导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

2.研究内容

(1)“1+X证书”制度下高职教师胜任力结构模型初步构建。通过已有文献梳理与分析,以“洋葱模型”为框架,围绕“1+X证书”制度试点建设和应用中高职教师的工作范畴,初步构建高职教师胜任力结构模型,并对其进行内涵解读。

(2)“1+X证书”制度下高职教师胜任力结构模型的修订与完善。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法,充分利用相关专家的知识和经验,经过多位专家独立、反复的判断,获得相对客观的意见和建议,对初步构建的胜任力结构模型进行修订和完善,以获得良好的专家效度,提高本课题所构建的胜任力结构模型的稳定性和信效度。

(3)“1+X证书”制度下高职教师胜任力现状、问题与归因。基于修订后的“1+X证书”制度下高职教师胜任力结构模型,分别编制对专家、教师和学生的调查问卷,对高职教师的胜任力现状开展调研,梳理其现状,总结其问题,剖析其成因。

(4)“1+X证书”制度下高职教师胜任力后续培养的提升策略和优化路径。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遵循教师教育的原理与方法,有针对性地对教师开展基于“1+X证书”制度和教师胜任力结构相关的培养,探讨高职教师胜任力的提升策略和优化路径。

(5)通过具体高职教师发展案例,验证模型构建和优化路径的有效性。结合我院

“1+X证书”制度试点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建设,进行高职教师胜任力后续培养研究,实践“1+X证书”制度下高职教师胜任力结构模型与优化路径,验证其有效性,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3.研究重点

(1)构建“1+X证书”制度下高职教师胜任力结构模型,创新性回应教学能力的核心要素、行为特征、标准内涵等关键问题。在“1+X证书”制度中职业教育发生的时间线索和过程逻辑中,教师胜任力对教育理念、教学能力、行为特征、团队角色等方面都蕴含了新的要求与表征物。参考“洋葱模型”,结合行为事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获取胜任力特征要素,构建能覆盖所有范畴的教师胜任力结构模型。

(2)探索“1+X证书”制度下高职教师胜任力提升策略和优化路径,以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结合专家意见,以及“1+X证书”制度下试点专业案例研究,提出教师胜任力提升策略和优化路径,以便职业院校有针对性地对教师开展基于“1+X证书”制度和教师胜任力结构相关的培养,同时,从“1+X证书”制度下的教师胜任力角度看教师专业发展需求问题,建立符合教师个性特征的教师能力提升体系,支持教师的差异化发展和专业化发展。

4.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为了提高“1+X证书”制度下高职教师胜任力结构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本课题除引入行为事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外,还采用SPSS定量分析法,获取真实可靠的分析结果,来确定教师的胜任力特征要素。

(2)研究结论上的创新。在研究结论上,构建更具针对性、实用性的“1+X证书”制度下高职教师胜任力结构模型,区别于通用型模型,同时,结合我院“1+X证书”制度试点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建设,实践高职教师胜任力结构模型与优化路径,使研究结论更具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首先,本研究总结“1+X证书”制度、教师教学胜任力等相关文献,深刻理解有关概念和理论内涵;然后,初步构建“1+X证书”制度下高职教师胜任力结构模型,分析和描述提取的胜任力因子内涵和行为特征;接着,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进一步完善高职教师胜任力结构模型,保证所选取的胜任力因子的科学性;其次,调研高职院校专家、教师和学生“1+X”证书教学和获取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和原因,检验高职教师胜任力结构模型的信度、效度和稳定性;再次,提出“1+X证书”制度下高职教师胜任力的提升策略和优化路径;最后,在具体“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案例中,对研究结论进行修改和完善并加以验证,循环改进,达到最优(见下图)。

2.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通过对“1+X证书”制度、胜任力模型等有关的文献进行阅读和梳理,对研究对象有一个初步印象,有助于了解事物的整体情况,通过对文献的对比分析等得到现实的比较资料。

(2)行为事件访谈法:通过对湖北省高职教育方面的专家咨询、深度访谈,对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后,提炼出教师的胜任力特征,再辅以调查问卷,进而构建相应的胜任力模型,从而保证本课题所构建的胜任力模型是合适的、有效的。

(3)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问卷调查表,根据领域相关专家、教师以及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对问卷进行修订与完善,修订多次以直至意见统一形成最终调查问卷,并发放问卷,对回收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整理大量关于“1+X证书”制度下高职教师胜任力的相关数据,利用统计分析工具SPSS对调研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使用可靠性分析、因子分析、降维等分析手段,逐步获取真实可靠的分析结果,从而确定“1+X证书”制度下高职教师的胜任力特征要素,最后利用这些数据完成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4)案例分析法:通过对“1+X证书”试点专业教师发展案例的材料收集,包括纸质材料、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数据的分析及教师的访谈沟通。深入分析“1+X证书”制度下高职教师胜任力因子,对照本课题构建的高职教师胜任力模型及建议的提升策略和优化路径,验证其合理性及有效性。

3.实施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2020.7-2020.10)

①查阅文献,学习“1+X证书”制度与教师胜任力模型相关理论;

②调查收集课题研究相关资料,学习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③撰写文献综述,制定研究框架。

(2)研究开题阶段(2020.11-2020.12)

①组织课题开题,进一步明确成员分工,提交开题报告;

②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确定具体研究内容,明确研究目标;

③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探讨课题研究成果,解决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3)模型构建阶段(2021.1-2021.8)

①通过文献阅读,分析“1+X证书”制度下高职教师的工作范畴,依据“洋葱模型”,初步构建起高职教师胜任力结构模型;

②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法,对高职教育专家进行咨询、深度访谈,修改完善“1+X证书”制度下高职教师胜任力结构模型;

③设计针对专家、教师和学生的问卷,对高职教师进行1+X证书教学胜任力现状抽样调查,进行胜任力模型的信度、效度验证,进一步修正模型。

(4)路径研究阶段(2021.9-2022.2)

①分析“1+X证书”制度下高职教师胜任力现状,发现问题,剖析原因;

②在调查问卷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1+X证书”制度下高职教师胜任力提升策略和优化路径;

③结合我院“1+X证书”制度工业机器人专业试点教师培养研究,在实践中发现提升策略和优化路径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不断优化和改进。

(5)总结提升阶段(2022.3-2022.6)

①整理、总结研究过程,进一步提炼,形成理论和实践成果;

②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准备结项。

四、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核心观点等

1.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

课题负责人:XXX,讲师、多年从事职业教育一线教学工作,注重教学改革,积极参加各项教研活动。主持并完成立项院级科研课题《XXXXXX学院品牌专业群项目下教师团队建设研究》,参与省教育厅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微课、MOOCs教育信息化下高职专业课程立体化教材建设研究与实践》等省级科研课题3项;《XXXXXX学院品牌专业群建设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等论文发表在《XXXXXX学院学报》等杂志上,获校级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该同志在高职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有着较为丰富的研究。

主要参加者:XXX,副教授,负责学校教务管理工作以及学院“1+X证书”试点工作,参与完成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产业园区建设与职业院校集成发展研究》等4项,参与研究的《CRP数字化校园系统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获得湖北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近3年,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3篇、出版规划教材2部。该同志深入研究职业教育,教科研经验丰富,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科研能力。

主要参加者:XXX,副教授,多年从事高职教学工作,并积极推进“1+X证书”试点专业教学改革。主持并完成《高等职业院校课程认证过程化考核改革的研究》、《产业园区建设与职业院校集成发展研究》等省级科研课题6项;在《中国教育信息化》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获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获湖北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三等奖2项,获校级优秀科研成果奖2项;该同志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工业机器人技术研究等方面有着较为丰厚的经验。

主要参加者:XXX,副教授,从事高职教育教学工作20多年,参与《胜任力视角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等3项省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在《新课程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篇,出版规划教材3部。该同志科研思维缜密、逻辑严谨,研究经验丰富,对课题研究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主要参加者:XXX,讲师,参与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职业院校“校企”信息化教学环境构建的研究与实践》等3项;获校级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该同志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改革等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

主要参加者:XXX,企业工程师,积极参与校企深度合作,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承担着对校企合作学生的培养指导任务,对本课题的研究有浓厚的兴趣,该同志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很好的组织能力和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对课题的实践研究开展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课题组成员均为本科以上学历,所学专业涵盖教育技术学、职业技术教育、教育教学、工业机器人技术等多个领域,这为本课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打下双重基础。围绕本课题课题组核心成员做了大量的文献搜集工作,查阅了大量有关“1+X证书”制度和教师胜任力的文献,并从网上核心期刊上下载了一批与之相关的文章,进行了学习研究,提出了我们对本课题主要内容的认识和界定。课题组成员长期从事相关领域的职业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都有主持或参与过省级、院级科研课题,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对于本课题有比较清楚的研究思路,有能力完成本课题的阶段研究任务,实现本课题确定的研究目标。

2.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核心观点

(1)湖北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研究》已结题,以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研究阵地,关注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功能、组成结构、影响因素、运行模式等,推动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策略:“制定团队建设规划,做好分层分类培养”“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打造团队激励体系”“强化专业技能培养,校企共育教学团队”等观点。

(2)院级科研重点课题《XXXXXX学院品牌专业群项目下教师团队建设研究》已结题,通过品牌专业群建设项目中团队带头人确定、项目团队成员确定、明确职责分工、建立沟通机制、开展团队项目等步骤进行了教师团队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在项目管理理论的干预下,提出了项目教师团队建设“要关注教师参与教师团队的动机”“教师团队的成长需要项目作为支撑”“教师团队内部需有相对较明确的分工”“教师团队内部需要有竞争的氛围”以及“教师团队建设要让成员体会到成就感”等观点。

五、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

[1]彭飞霞.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教师胜任力:结构模型与优化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8):12-18.

[2]吴南中,夏海鹰.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变革逻辑与推进策略[J].教育与职

业,2020(08):5-12.

[3]杜怡萍.1+X证书制度实施的要件、挑战及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2020(04):35-41.

[4]丁振国,郭亚娜.高职院校1+X证书制度实施路径与保障[J].中国职业技术教

育,2020(10):53-56.

[5]龚添妙,杨虹.1+X证书制度中培训评价组织的角色定位及最大效能发挥[J].教育与职业,2020(06):33-38.

[6]金礼舒.基于胜任力理论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

业,2019(24):53-56.

[7]俞亚萍,刘礼艳.高职院校教学名师能力素质模型建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

育,2019(33):86-92.

[8]李静,周世兵.1+X证书角色与功能定位研究[J].职教论坛,2019(07):152-155.

[9]万家晶.大连市中职学校“1+X”证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0.

[10]廖增凤.广西高职院校装备制造大类“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建构研究[D].广西大学,2019.

[11]雷思崎.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9.

[12]赵艳云.基于胜任力理论的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8.

课题编号:9063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1+X证书”制度下高职教师胜任力结构模型构建与优化路径研究

“1+X证书”制度下高职教师胜任力结构模型构建与优化路径研究 学科分类:职业教育 课题类别:重点课题 关键词:1+X证书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 2019年1月,国家通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提出了职业教育领域重大改革内容:“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简称“1+X证书制度”),试图通过1+X证书制度实现“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直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校企合作不深、社会参与不够等现实难题。截至2020年3月24日,共分4批发布了162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并遴选了参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的单位和专业。“1+X证书”制度的落实成为职业教育领域中引领性的工作,成为职业教育系统性变革的重要抓手。在“1+X证书”制度改革中,教师素质是基本条件,是证书制度落地的关键,教师相关技能水平和知识结构也正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体系中新的内容。因此,高职教师在1+X证书制度下胜任力的特征、层次、结构及优化路径等,成为值得探讨且迫在眉睫的问题。 2.课题界定 (1)“1+X证书”制度 “1+X证书”制度是“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简称,即在传统的职业教育学历证书的基础上增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系统制度。在“1+X证书”制度体系,1指的是

“学历证书”,是本位;X是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补充,是为职业人才的发展拓宽路径,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支持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同时也是“健全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人才国际化”的举措。 (2)教师胜任力 胜任力是哈佛大学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学概念,胜任力的研究者将其定义为“胜任力是人的根本特征,是组织成员所具备的可评估和可开发的内在和外在要素的集合”。教师胜任力指的是“教师的人格特征、知识以及特定教学背景下所需要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态度的综合”。在“1+X证书”制度下,教师胜任力不仅包括教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关的教学能力,还包括教学中的动机特征、态度特征、价值观特征、个人特质、人际关系特征等内容。其胜任力模型是指在“1+X证书”制度下担任教师角色时,所应该具备的胜任力特征的综合。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国外关于胜任力的研究起源于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大机器工业代替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后的社会分工。目前,研究成就比较卓越并且被广泛运用的是“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1973年,美国哈佛大学学者麦克利兰提出了“冰山模型”,冰山模型将胜任力分为“冰上”和“冰下”两部分, 胜任力是由特质、动机、自我概念特征、知识和技能五个要素构成的。美国学者理查德·博亚特兹对麦克利兰的素质理论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提出了“素质洋葱模型”。洋葱模型是一个更具有层次性的模型,该模型从表层到内核,越来越深入。在该模型中,核心要素由内至外,这些因素特质分别是:动机、自我形象、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国外学者对胜任力模型的研究及其应用做了很多相关的专题研究,并取得了不菲的研究成果,促使我们在积极吸纳和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开展本土研究。 (2)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国内对“1+X证书”下高职教师胜任力相关的研究成果还很少。在CNKI以“1+X证书”为主题词搜索,有530篇文献;以“高职教师+胜任力”为主题词搜索,有130片文献;以“胜任力+1+X”搜索,仅有2篇相关文献。其中,孙玥的《“1+X”制度下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内涵及其构成解析》,提出“1+X”制度下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除了基本的教学科研能力外,还有应包含立德树人的职业道德,应对飞速技术革新的专业技能提升能力等,其构成要素有教育教学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科研服务能力等;彭飞霞的《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教师胜任力:结构模型与优化路径》,通过混合研究方法,在梳理1+X证书制度下课堂重心转移的基础上,根据专家访谈材料进行编码并概念化,构建了包含职业教育理念、职业教育能力、职业教育科研、职业教育个性特征和职业教育专业发展为主范畴的“1+X证书”制度下的职业教育教师胜任力结构。 通过国内外对“1+X证书”制度及教师胜任力的相关研究的梳理及分析,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①从研究的方法上看,由于“1+X证书”制度实施的时间不够长,其教师胜任力的相关结论尚未通过广泛的实践来验证,缺少相关实证研究;②从研究的结论上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职业院校“1+X证书”制度实施路径与保障的研究

职业院校“1+X证书”制度实施路径与 保障的研究 学科分类:职业教育 课题类别:一般课题 关键词:1+X证书;制度;实施路径;研究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 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的出台和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的启动,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职业院校要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强,专业知识涵盖全面,职业素养高和技能操作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X证书)就是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是个人职业活动和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综合能力的体现。随着职教20条的深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正在逐步实施,X证书的社会关注度在逐渐升温,X证书实施的相关问题成了职业教育的热点话题。“1+X证书”制度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职业教育要重点建设的内容,如何保障“1+X”证书制度的顺利实施,值得职业教育者的深入研究和思考。 2)课题界定 “1+X证书”制度是指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1”是指学历证书,“X”是指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是毕业生、社会成员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能够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 学历证书是基础,“X”是“1”的补充、强化、拓展,补充新技术、新工艺、新要求,强化职业技能、知识、素养等,拓展职业领域、职业能力。1与X的关系是相互衔接和融通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各个层次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标准相对应;X证书的培训内容与学历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内容相互融合;X 证书培训过程与学历教育的教学过程统筹组织与实施;X证书的职业技能考核与学历教育专业考试统筹安排,同步考试与评价;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体现了学习成果的相互转换。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申报书范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优化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优化研究》 课题设计论证 内容提要: 1、课题设计论证参考资料 2、课题设计论证撰写提纲 3、课题设计论证内容通用部分模板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优化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一、课题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产教融合作为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合作内容单一、合作方式僵化、合作效果不明显等。因此,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进行优化研究,有助于提高产教融合的质量和水平,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课题目标 1.分析当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2.探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优化的基本原则; 3.提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优化的具体措施;

4.构建一个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 三、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1)分析当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2)探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优化的基本原则; (3)提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优化的具体措施; (4)构建一个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 2.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总结经验教训; (3)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对高职院校相关负责人和教师、企业代表进行调查,收集数据; (4)访谈法:对部分高职院校负责人、教师和企业代表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产教融合的看法和建议; (5)比较分析法:对比分析不同类型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模式,找出优势和不足,为优化措施提供参考。 四、预期成果 通过对当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进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1+X证书”教学模式下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群建设研究

“1+X证书”教学模式下高职院校软件 技术专业群建设研究 学科分类:职业教育 课题类别:一般课题 关键词:1+X证书高职专业群建设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1+X证书”教学模式下软件技术专业群的建设可以使我校的软件技术专业结构随着经济发展需求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进行优化,不再被迫地因需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而进行无休止的重设与淘汰。做好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形成品牌,提升内涵的切入点。因此,明确我校的“1+X证书”教学模式下软件技术专业群建设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将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实施软件技术专业群的建设和管理。 (二)课题界定

1、课题含义:研究在“1+X证书”教学模式下软件技术专业群的建设, 提高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教育质量。 2、课题内容:研究建设在“1+X证书”教学模式下的软件技术专业群。 3、课题研究范围:以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大学生为主,在“1+X 证书”教学模式下如何做好软件技术专业的专业群建设。 4、课题研究对象: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大学生 5、课题研究方法:将学生按年级分组,充分利用“1+X证书”教学模式和高职教育的有机结合,实施专业动态调整制度,做到有效对比,研讨如何强化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建设,持续改善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校内外实训基地入手,摸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力度,实现软件技术专业群建设的专业化、精准化和智能化,从而比较得出最优的软件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在国内,以专业群建设为着力点和突破点更好地适应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已成为高职院校的共识。2019年1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 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 (简称“双高”计划) ,其中提出了相关的具体指标: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

基于1+X证书制度下课证融通研究——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课题申报论证开题设计报告

基于“1+x证书制度”下课证融通研究——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课题申报论证开 题设计报告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 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在我国职业院校和应用新本科院校进行学历证书加若干职业技能证书的“1+X证书制度”试点,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创新。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高职建筑工程专业人才职业技能培养中,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引入“1+X 证书制度”在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可以有效提升学生专业实践性以及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建筑人才的需求,也有利于推动我国高职院校“1+X证书制度”的实施和发展。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建筑工程技术行业也在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技术变革,这使得社会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传统的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无法满足社会对建筑人才的需求,积极探索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职业技能培养,有利于提升高职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素养,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2)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在全球化产业升级的背景下,为应对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挑战,以德国“工业4. 0”为模版,国家于2015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关注十大重点领域,以点带面全面推进中国制造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性升级,推进建立“制造强国”,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制造业的创新驱动主要依靠高端技能人才,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经济发展输入技能人才的职责,职业院校在技能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职业院校是传承职业知识文化、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但现阶段职业教育和职业鉴定结构对学生和社会成员的培育多针对某一专业领域进行,以获得某一专业的技能为主要目的,考核方式也偏向技能理论和实际操作部分。专业化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输出的人才多为适合某一产业或者领域的“生产工人”,而非兼具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拥有创新发展能力、适应多领域需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人才”。中国制造业为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应对国际化竞争,需要对职业教育进行变革,培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我国“1+X”证书制度通过构建全新的制度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动态调控机制等方面规范职业技能证书

国外职业教育模式对“1+X”证书制度的启示

国外职业教育模式对“ 1+X”证书制度 的启示 摘要:西方国家对职业资格和职业培训研究较多,要辩证汲取有利方面,利 用“1+X”证书制度建设的机遇,大力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 关键词:职业教育,1+X证书 国外对职业资格培训研究较多:加拿大的CBE模式,德国的“双元制”,英 国BTEC课证融合,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等,都值得我们借鉴,以此 探索职业教育的育人本质。 一、国外职业教育梳理 1.加拿大的CBE模式 加拿大的CBE模式职业教育模式的实质是注重以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学生自我实践学习和评价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 以综合专业能力为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强化能力的培养是其实践教 学的基础。“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开发”设置注重技能培养,要求首先得保证实 践教学的教学时间。CBE模式以培养能力为核心,并且行业需求为其导向,代表了 当今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2.德国的职业教育培养框架 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开发自我个性,发挥个人潜力,培养学生自主性和主动性,以“资格”证书为载体,帮助学生拿到相应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将学生培 养成为能够为社会服务的有用公民。企业、学员、政府共同制定培训标准、评定 标准以及培训结构等。配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政策,对职业教育进行质量监控。考 核实行第三方评价制度,采取统一的职业标准,考核由与培训单位无直接关系的 行业协会来承担。采用两种考核模式,一种是“操作功能导向”考试模式,学校

考核理论知识,主要的实践操作技能是由行业企业承担;另一种是“职业能力导向”考试模式,此种考核更加注重评价过程。 3.英国的职业教育框架 英国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处于领导的地位,被称为“世界继续教育之乡”。英 国BTEC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学习项目打乱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以职业需求和 工作任务为导向,专业知识+岗位任务相融合,知识+技能相融合,采用模块化教学,每三年根据需求变化更新课程标准,采用“课业+成果”灵活多样的能力评 价模式,达到学历证书+技能证书并驱,使学员能够结业之后继续深造或者直接 走上岗位。 4.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框架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办学理念 是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以能力为核心,课程设置以工作岗位为基础,教学模式发 挥行业的主导作用,最终以认证为标准,考核学员的水平,考核也是以实践能力 的考核为主。联邦政府发挥统筹与调控作用,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建立全国 统一的资格标准体系,积极发挥企业与行会的作用,职业教育与行业紧密联系也 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特色之一,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学校为企业服务,也依靠企业,行业企业也根据学院需求开展培训。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一体化以及 教师队伍的“双师化”,澳洲的职业院校教师要求每年都必须参加培训、会议等 业界学习,工资由企业支付。 5.美国的“产学合作”模式 “产学合作”模式是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的职业教育模式。学校将根据学 生所学的专业,联系相关企业行业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要求公司提供一定劳动 者的岗位和一定数额的报酬,并负责执行工作和指导,如最后考核评价工作,学 生在公司和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比例是1:1。“产学合作”模式基于行业需求, 同时也将行业和企业的建议考虑在内,所以培养的学生受到公司的欢迎,同时也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X”证书制度实施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1+X”证书制度实施现状分析与对策研 究 摘要:“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简称1+X证书)是一项 重要改革任务,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重要特征体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 任务,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大制度设计,为 畅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解决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够紧密等问 题提供了遵循。 关键词:“1+X”证书实施现状分析 一、“1+X”证书的含义 “1+X证书”,即“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代表学历证书,是学生修完学校规定学分后获得的文凭(也叫毕业证)。“X”为若干职业 技能等级证书,它是由国家认可的第三方职业教育培训评价机构开发、考核、颁 发的,是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1+X证书”制度是指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 的同时,取得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其初衷是为了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 “1+X证书”制度的精髓是促进“1”和“X”相互衔接与融通,通过职业技能等 级标准(以下简称X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的对接,X证书培训内容与课程内容相 互融合,X证书培训过程与学历教育教学过程的同步实施、统筹组织,培养高质 量人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二、1+X证书制度试点的实践成果 (一)规章制度体系逐步健全 2019年4月,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在院校 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简称《试点方案》),从国家层面确立了1+X证书制度工作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试点内容,

并对试点范围、工作进度、保障机制和相关参与主体的职责进行了整体部署。同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联合印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监督管理办法 (试行)》,明确国家职业标准、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开发主体,提 出“三同两别”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管理原则。在过程管理方面,印发《关于推 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做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 通知》等文件、通知和公示公告10余个,对证书遴选、师资培训、考核发证、 监督管理和财政支持等提出了具体要求,保障了试点工作的科学规范和有序推进。 (二)协同推进机制基本建立 在国家层面,建立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对1+X证书 制度试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调度。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等部委 统筹规划、系统部署,通过出台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等形式, 指导地方行政部门、培训评价组织和试点院校做好证书培训、考核与发证工作。 中央财政通过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转移支付,对各省1+X证书制 度试点工作予以奖补,对纳入试点范围的培训、评价、认证等工作给予了经费支持。 在省级层面,通过省级教研机构或区域职业院校,牵头成立专家组织,协同 培训评价组织,做好本省内的标准解读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师培训与团队建设、考核站点遴选与考试发证等试点相关工作。 在实践层面,试点院校建立了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的工作机构,不断加大1+X 证书制度的理论实践研究、政策资金投入,将1+X证书制度与国家“双高计划”、现代学徒制、高职百万扩招和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等重点项目相结合,加快做好人 才培养方案制订、实验实训条件升级改造、教师教学与培训团队建设,协同培训 评价组织完成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与发放,以1+X证书制度引领“三教”改革。 (三)社会关注度不断提高 1+X证书制度作为新时代职业教育一项重大改革举措,既不是双证书制度的 延续,也不是双证书制度的升级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以社会化机制建设的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湖北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湖北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 设研究 学科分类:职业教育 课题类别:重点课题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双师”教师队伍建设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评选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 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是近年来职教领域最为关注的焦点。1995年,教育部下发《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中第一次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并指出职业大学应“有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其中有1/3以上的‘双师型’教师”。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规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50%为合格,而达到70%者为优秀。这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结构比例有了明确的规定,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教育部2010年下发的《国家中长期教

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国家一系列文件的下发表明,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结构比例及质量等因素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较为突出的问题。 湖北省是我国重要的高等教育基地。2012年湖北省颁发《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高教强省提升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的意见》中指出,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造“湖北十大职业教育品牌”。截止2017年年底,湖北省已拥有500多所中职学校和60多所高职院校的职教规模,然而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中职学校升级转型或是高等专科与中专学校联合办校形成,存在着“双师型”教师结构比例不合理、评估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阻碍了湖北高职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基于以上方针政策的要求及湖北省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本课题旨在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分析,提出适合湖北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方案以解决当前湖北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课题界定 高等职业教育:教育部为了适应我国高级技能人才紧缺的国情,结合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提出的一个新的教育体系,是“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两个概念的复合,旨在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行业人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获得国家承认学历的高等教育。“双师型”教师:研究者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界定尚有争议,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双职称型”,即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取得另一行业的同

1-x证书教师培训总结-

2022年江苏省高职院校“1+X”证书制度 系主任培训心得体会 本人于2022年7月11日--7月15日参加了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主办的主题为“1+x证书制度”的江苏省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者--系主任培训,聆听了多位学校企业行业专家学者的精彩报告,专家的报告深入浅出,见解独到剖析到位,使我受益匪浅,现将此次培训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1+X”制度的内涵及意义 (一)“1+X”制度的内涵 2019年国务院相继出台《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大力支持职业院校开展补贴性培训,同时在院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简称“1+X”制度,1即为学历证书,其开发主体为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教育工作者,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培养目标首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此基础上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通过几年全日制在校学习,达到相关的教学要求。X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其开发主体为教育培训组织,其培训周期较短,往往为了实际岗位需求,开展两三个的集中培训通过考核即可胜任。虽然开发主体及培养时间不同,但是在人才培养结果方面两者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明显,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这一政策的出台,可以将两者优势充分整合,最大化发挥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作用。 (二)“1+X”制度的意义 1、有利于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学历证书全面反映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家人力资源开发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毕业生、社会成员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原有职业教育开展模式到毕业环节基本上是获取学历证书对技能方面没有考核,虽然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技能培训,但是通常做法都是单纯的开课培训,并没有组织相关职业技能考核认定。通过“1+X”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把技能培训工作做到实处,

1+X证书制度下高职专业人才职业核心素养多元化培育模式研究与实践

1+X证书制度下高职专业人才职业核心素养多元化培育模式研究与 实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不断完善,高职教育已经成为培养技能人才的 重要途径,而高职专业人才的职业核心素养多元化培育模式也成为高职教育领域的一个热 门话题。近年来,我国实施了1+X证书制度,为高职教育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培养模式。 本文将从1+X证书制度下高职专业人才职业核心素养多元化培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进行探讨,旨在为高职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一、1+X证书制度对高职教育的意义 1+X证书制度是指学生在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业课程后,可以通过参加相关领域的职业 资格认证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这样,学生在完成学业的还可以获取与专业相关的职 业资格证书,使得学生在毕业后更容易就业,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在高职教育领域,1+X证书制度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X证书制度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职业发展路径。在高职学校学习期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参加与自己 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加强学生 的专业技能,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选择,增加就业的可能性。 1+X证书制度有助于丰富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传统的高职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理论 知识,而1+X证书制度可以让学生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根据职业资 格认证考试的要求,调整和完善相应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够接触到实际 的职业技能,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1+X证书制度促进了学校与社会的深度合作。学校可以通过与相关的职业认证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机会,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渠道。这 也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加强学生的实际 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在1+X证书制度的背景下,高职专业人才的职业核心素养多元化培育模式得到了广泛 关注。传统的高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 素养。如何在1+X证书制度的框架下,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成为了高职教育领 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高职专业人才职业核心素养多元化培育需要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传统的高职 教育中,学生更多地接触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在1+X证书制度下,学校可以通过与相关的职业认证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训机会,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接触到实际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1+X证书制度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与构建

1+X证书制度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 设的探索与构建 【摘要】:“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深化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的需要,要 求教师既要具备学富五车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为优秀的教 学能力,还要有丰富的理论实践所得经验和技能,既要能够胜任教学工作,又要 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而落实和发展1+X证书制度则是当下 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核心和基本任务。本文将围绕1+X证书制度探索与阐述“双 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思路。 【引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的到来,我国社会和企业、各行各业 对专业技能型人才对需求大大增加。面对这种社会形势与需求,“双师型”师资 队伍创建刻不容缓,而国家“1+X证书制度”的推行正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创 建的良好契机。 一、1+X证书制度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创建的背景与契机 “双师型”教师要求教师既能教书育人,又能在职业技术指导方面具有丰富 的经验和良好的素质;既要能够清晰明确地讲授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有指导 学生进行实践的技术经验和能力;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社会交往与协调能力,能 够协调好校园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具备在双方进行沟通的良好能力;要有较为良 好的管理能力,在对班级进行管理和教学的同时能够拥有对相应行业和所在企业 岗位的管理能力,并能指导学生参与管理,指导和教育学生使其拥有良好的管理 能力;要能适应现代社会各行各业的飞速发展,适应时代的变化,跟得上时代的 脚步,能够指导学生在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发展和展现自身的创造性、适应性。“1+X证书制度”是“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证书”,要求在传统的职业教育制 度体系中增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职业院校学生在对学业要求的基本知 识进行学习和掌握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成为理论和实践双修的优秀 人才。该制度是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的重要举

“1+X”证书制度下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

“1+X”证书制度下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 作者:马忠良陈珏尹航马亮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2年第24期

[摘要] 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积极落实国家“1+X”证书制度,推动教学改革。由校内专任教师和行业企業专家共同研究课程教学标准和X证书标准,经过解构、重构、融通,构建了既包含专业课程标准又包含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的“课证融通”课程体系。 [关键词] “1+X”证书;人力资源管理;课证融通;HRSSC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4-0082-03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应运而生。国内职业院校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引导之下,启动了“学历教育+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也就是“1+X”证书制度。第一批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的院校主要集中在工科类的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而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并不在其中。直到2020年的12月份,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进入了第四批职业教育评价组织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工作中,这标志着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工作进入全新的环境。 一、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1+X”证书的“课证融通”及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1+X”证书,1是学历证书,X是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启动后,教育部公布的四批共计447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其中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证书4个左右。X证书的认可度与培训评价组织、证书难易度及技能的实用性有关。换言之,X证书含金量越高,受市场欢迎度越高,愿意考取的学生也越多,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又有利于X证书的推广[1]。 (一)培训评价组织 按照教育部要求,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1+X”证书培训评价组织经过自主申报、专家遴选、公示等程序确定,并报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同意确定。同时需要学校专家、考证评价机构和龙头企业共同参与证书开发,并决定证书的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人力资源管理专业“1+X”证书是对学历证书的强化、补充和拓展,具有对接专业岗位群新兴技能的作用,是“三教”改革的抓手[2]。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1+X”证书“课证融通”方法分析 笔者进行相关研究和调查之后发现,现有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主要有4项。以人力资源共享服务证书(HRSSC)为例,主要分为三个等级:初级、中级和高级。对应的建议培训课时是68课时、61课时和61课时不等。 X证书,作为学历证书的补充,强调对专项技能的强化培训,是人才培养的提升环节。总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将X证书融入课程教学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替换原有课程,将初级、中级和高级内容按大一、大二和大三分级设置三门课程,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将X 证书内容拆解成若干技能知识包,融入专业课中开展项目教学。在课程外单独组织考试。此种方法对原人才培养方案变动不大,也能达到培训考证目标。不足之处是教师需重新调整课程标准和教学设计,给任课教师带来挑战。三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之外,以第二课堂形式组织专门培训考证。此种方法会额外产生培训与考证费用。三种方法各有利弊,综合比较发现第二种方法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1+X”证书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融合的研究

“1+X”证书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融合的研究 学科分类:职业教育 课题类别:一般课题 关键词:“1+X”证书;学前教育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 响应国家规范职业资格证书的号召,尽早确定“1+X”证书的内涵。 (2)课题界定: “1+X”证书和课程设置直接的联系。 (3)国内外研究现状: 3.1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高职教育应进行充分衔接。

国家要求高职教育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在高职教育中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是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以及方向。 3.2建立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体系(德国、澳大利亚的领先经验很值得借鉴) 3.2.1细化职业资格的等级,如幼教资格证书可具体细分; 3.2.2开发出能够全面反映职业需求的各种职业资格标准,如蒙氏教育从业资格证。 3.3.3明确各种职业资格的不同等级与教育资格的对应关系。 3.3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在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实施中的作用 在高职教育中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高职教育应充分参与到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中来,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完善。 3.4幼儿教师资格证对基础知识的考量比重逐步下降,对面试环节(实际操作)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率越来越低。 3.5.高职院校中的学前教育专业幼教资格证的通过率普遍偏低,即使是创办已久的幼教专业毕业生每年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率都不达40%。

(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4.1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成为“标配”。 突破学科型教育对高职教育的影响,真正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模式,建立和开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 4.2“1+X”中的X,不局限为单一的职业资格证书。 要进一步确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在培训及鼓励毕业生继续教育上发挥更大作用。 4.3高职教育严把出口关,毕业生必须获得本专业必修职业资格证中的一个,否则不予毕业。 保证毕业生的质量就是保住了学校教育质量的口碑,从严要求学生们,只会带来更多的优质幼教机构与我们达成“学校-幼儿园”共建的人才培养模式。 4.4提倡和鼓励学生获得中高级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多个职业资格证书。 联合资格认证管理机构共同开发专业课程教学及职业资格认证的标准,积极为学生以及社会人员进行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资格的培训和认证。 2、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

“1+X”证书制度下“双师型”教师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研究

“1+X”证书制度下“双师型”教师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研究 作者:余娜卢泳林陈可桢 来源:《广西教育·C版》2022年第06期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职业院校在教师评价中存在师德评价显性工作评价与隐性工作评价难以有机统一、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破五唯”与“怎么立”难以真正落地、教师综合能力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难以精准呈现等问题,探索“1+X”证书制度下“双师型”教师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提出可建立“多维、精准”的师德评价体系、“闯关式”人才引进评价体系、“潜育人、重实绩、多维度”的教师综合评价体系、“重成效、多层次”的教师绩效激励评价体系、多维教师综合评价模型和相应的信息化管理平台等方法,以构建一套强师德、重实绩、多维度、可操作和可借鉴的教师综合改革评价体系。 【关键词】“1+X”证书制度教师评价师德评价破“五唯” 德尔菲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8-0080-04 为深入推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2019年1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指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X”证书制度试点的重要任务是深化“三教”改革,核心在于教师。如何在“1+X”证书制度下发挥教师评价“指挥棒”作用,引导教师潜心育人显得尤为重要。2019年8月印发《四部门关于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应深化突出“双师型”导向的教师考核评价改革。随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不断加强,以及“1+X”证书制度的深入实施,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学水平、实践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综合评价也相应發生了改变。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提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高职院校紧缺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培训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紧缺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培训体 系研究 学科分类:职业教育 课题类别:一般课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 技术技能人才; 职业培训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1问题的提出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院校要“落实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并计划从2019年开始,“推动职业院校在10个左右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大力开展职业培训”。《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也提出要“有效增加培训供给,推动职业院校扩大培训规模,创新培训内容”。此外,据统计2020年我国紧缺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缺口将超过990万人。 在此背景下,开展紧缺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培训,不仅是高职院校的义务,更是责任。高职院校在职业培训上存在天然优势,不仅办学经验丰富,办学条件齐备(王琪,2018),拥有深厚的行业背景(顾健辉,2015),而且具有良好的社会信誉,能维持职业培训的公益性质(王琪,2018)。然而,由于多年来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通上对职业培训的不够重视(李锦,2018),职业培训工作机制的不完善(王绍良,2017),以及相关理论的缺失(马也骋,2018),许多高职院校在开展紧缺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培训时面临“行动无指南”问题,因而在培训需求获取上有效性不足,在培训内容设计上缺乏针对性,在培训组织与实施上未体现自身优势,在培训结果上缺乏持续改进(姜能涛,2019)。 因此,课题组提出如下研究问题:能否为高职院校构建完善的紧缺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培训体系,解决其“行动无指南”问题?

“1+X”证书制度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1+X”证书制度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作者:*** 来源:《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年第04期

摘要:研究基于“1+X”證书制度对研学旅行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深度解析了“1+X”证书制度创新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书证融通对标即产业需求与专业设置对接、书证融通嵌入即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对接、书证融通实施即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对接,构建了产教融合和“三全育人”理念下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的“546”即五主体四环节六工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路径,以此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高质量发展,为“1+X”证书制度在其他专业领域的推广实施提供借鉴。 关键词:“1+X”证书制度; 人才培养; 书证融通; 产教融合; 三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2)04-0012-06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正式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文件提出研学旅行的定义即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1]。2017年教育部明确将研学旅行纳入实践活动课程(必修课)范畴,自此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逐渐在全国各地中小学学校兴起。由此可见,研学旅行不再是单纯的春(秋)游,它更重视旅行过程中的研和学。那么,具有探究性学习特征的研学项目课程如何设计与实施,研学旅行指导教师如何带队,研学旅行产品线路如何开发,研学旅行安全如何保障,如何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研学旅行基(营)地如何建才符合国家规范要求等一系列问题的根本,还在于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化人才的缺失。鉴于研学旅行产业人才需求的迫切性,2019年10月教育部增补了“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简称研学旅行专业),2020年1月在第三批“1+X”证书制度试点中列出“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意味着研学旅行专业人才培养开始走上了专业化、规范化、职业化和内涵化的发展之路。 一、“1+X”证书制度对研学旅行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它肩负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新业态、新需求的人才和智力支持重任。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持续升温,职业教育急需培养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充分就业的高素质劳动者[1]。然“1+X”证书试点制度的出台,正可谓恰逢其时,“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也成为了第三批“1+X”证书制度试点证书之一。基于此,表明“1+X”证书制度既是研学旅行专业规模化发展的及时雨,也是创新研学旅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助推器。 (一)“1+X”证书制度是紧缺型研学旅行人才培养的主要抓手 “1+X”证书制度不仅是职业教育支持社会服务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研学旅行等新业态紧缺人才培养培训的有效手段。其中,“1”指学历证书,侧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保障和先决条件;“X”指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侧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是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体现,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1+X”证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1+X证书”制度实施路径研究——以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为例

“1+X证书”制度实施路径研究——以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为例 学科分类:职业教育 课题类别:一般课题 关键词:“1+X证书”,大数据专业,实施路径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一、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1+X证书制度: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并将启动“1 + X”( 学历证书 +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制度改革。“1 + X”的“1”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突出办学定位与特色; “X”则通过证书的多样性和层级性,满足学生职业发展个性需要和劳动力市场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 (二)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 2016 年大数据技术及应用成为高职高专新增专业以来,约有 400 多所高职院校对该专业进行了申报和建设。由于该专业相关知识技术新、专

业性强、涉及内容广等特点,构建完全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有一定难度的。经过调研发现,大部分院校是在原有计算机应用、软件技术等专业设置基础之上进行翻新,或直接借鉴本科大数据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缺乏对大数据行业及相关职业岗位的了解,不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规律。 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就业,并落实“职教二十条”的相关政策,综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和大数据专业的特征,在细化培养目标时围绕大数据岗位能力,并结合大数据1+X相关职业能力证书和职业能力素养进行专业培养方向设定。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额外资格( 技能) 教育是在教育期间同时进行,备受学生欢迎的用以获取职业资格或取得额外职业技能的制度,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英国学徒资格体系以市场为导向,主要由颁证机构设计资格,资格和考试管理办公室(ofqual)认证资格,认证通过的资格有权获得政府经费资助。继续教育学院和其他学徒培训机构从颁证机构中购买提供这些资格的教育与培训权利。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还没有对学生开展系统性、制度性的额外资格( 技能)教育。学生获得所学专业外的职业资格( 技能) 一般通过参加学校教育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