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远见,新加坡

城市的远见,新加坡
城市的远见,新加坡

城市的远见,新加坡

坚持远见,整体规划

一、新加坡概况

新加坡位于赤道以北137公里,北与马来半岛隔柔佛海峡,南与印尼诸岛相隔,

由一个本岛和63个小岛组成,总面积699.1平方公里。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融和的国家,人口为442万,其中76.9%的是华人,14%的是马来人,7.7%的是印度人,1.4%的是欧亚混血人种和其他民族。

二、新加坡规划历程

由于历史原因,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体系明显地受到英国影响。早在1827年,英

国殖民统治者就绘制了城镇发展图。从1856年开始,殖民当局规定任何建造活动都必须事先告知市政当局。受到英国本土的公共卫生立法运动的影响,在1887年、1896年和1913年,殖民当局颁布了市政法令,先后制定了有关公共卫生的建筑法规,包括建筑通风、垃圾处置、街道宽度、建筑高度、等控制要求。

新加坡的发展规划采取二级体系,分别是概念规划和开发指导规划。概念规划

是制定长远发展的目标和原则,体现在形态结构、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体系。开发指导规划的核心是用途区划,作为开发控制的法定依据。

在1967-1971年期间,新加坡在联合国的协助下制定完成了第一个概念规划-环状加卫星城方案。初步奠定了新加坡的空间布

1

局,如港口、高速公路网络、地铁线以及科技园区的布局。发展环的核心是水

源的生态保护,城市中心在南海岸的中部,将发展为一个国际性的经济、金融、商业和旅游中心,沿着快速交通走廊形成兼有居住和轻型工业的新市镇,市中心的人口和

产业将疏散到这些新镇,一般工业集中在西部的裕廊工业区,国际机场位于本岛的东端。

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发指导规划逐步取代了总体规划,在1971概念规划的基础上,加强了交通与用地布局的联系,缓解市中心的压力,提出了新的用地性质,如商业园区的概念。同时以土地使用和交通规则为核心,针对分区的特定发展条件,制定各方面细则,如用途区划、交通组织、环境改善、步行和敞开空间体系、历史保护和旧城改造等方面。

1991年,新加坡重新制定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远景,确定规划人口400万,将全国划分为5个区域、5大主要核心,形成有系统与层次的区域中心,每个区域中心服务人口约80万。新一轮概念规划的重点是建设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城市中心,完善快速交通体系、交通节点和商务园区构成的高科技走廊,提升居住环境品质,提供更多的低层和多层住宅,并将更多的绿地和水源融入城市空间体系,一如既往地贯彻“花园城市”的理念,很好地处理了城市与自然的结合。

2001年,新加坡完成了新一轮的概念规划,确定规划人口为550万,提出规划七大目标,旧社区—新住宅、高密度住宅用地、

2

更多的休闲空间、更灵活的商业开发、全球化的商业中心、完善的地铁系统、城市意向。提出人口向市中心聚集的规划策略。

三、新加坡总体规划

概念规划主要制定土地和交通的规划蓝图,更多的是对城市发展框架的研究,不具有法律效力。总体规划是在概念规划基础上,整合55个分区的控制性规划编制而成,为法定文件。在总体规划中,人口密集与非密集区域、相关公共配套设施、交通网络、产业布局都有明晰的标记和详细的预算,还规定了每个细分小块的容积率。

每5年会对这个规划进行一次修改,届时将进行公示,专家和市民都可以提出修改意见,并在任何时候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改。

新加坡规划执行的刚性是不容质疑的,但同时也有很多弹性的地方。比如对于

城市设计中确定为某街巷开放节点的地块,规划部门在给出规划设计条件时往往不会直接划定建筑后退红线,而是规定要将该地块10,面积向公共开放。这种做法既

确保了规划意图,又给城市空间设计留下了创意的可能。又比如为了避免过于明确的功能划分造成功能僵化和活力缺失等问题,规划中将一些地区定为混合功能用地,引入了白色综合用地的概念。

四、新加坡花园城市建设

花园城市的概念最早是在1820年由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提出的,后来由英国著名的规划专家艾比尼泽.霍华德于1898年提出了“花园城市”的理论,中心思想是使人们能够生活在

3

既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又有美好的自然环境的新型城市之中。

新加坡城市规划中专门有一章“绿色和蓝色规划”,相当于我国的城市绿地系

统规划。从1965年建国时开始,新加坡政府就引入“花园城市”的理念,并坚持不懈地贯彻实施。立国之初也就是六十年代,在道路、空地上大量种植生长快、树冠大的高大乔木,目的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较高绿地覆盖率。七十年代,制定了道路绿化规划,加强环境绿化中彩色植物的应用,强调空间的绿化,在绿地中增加休闲娱乐设施。八十年代,大量种植果树,国防需要,,增设专门的休闲设施。九十年代,新加坡政府提出要建设一体化的公园生态系统,建设连接各公园的廊道系统,加强人行道的遮荫树的种植。而到了现在,已经开始通过指标鼓励,向建筑要空中绿地,通过混合共用,向其他设施用地要绿地,通过合理的适度开发,向中央集水区要休闲功能的绿地。

我国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大力提倡过“点、线、面”相结合的原理,但我们

所谓的“点、线、面”的规划完全停留在理论和图纸上,当进入到市民对绿地体验的层次上,特别是涉及到“线”时,往往空洞无物。人们沿着城市街道行走,主要感受的是城市的交通,是机动车的尾气、噪音,而无法进入绿地的恬静状态。

新加坡城市绿化的点线面的处理有独到之处。其花园城市的面貌很大程度上反应在城市的道路上,街道、城市快速路两旁宽阔的绿化带中种植着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的热带植物,体现着赤道附近热带城市的特色。新加坡从九十年代着手建立的连接各大公园、自然

4

保护区、居住区公园的廊道系统,则为居民不受机动车辆的干扰,通过步行、骑自行车游览各公园提供了方便。他们计划建立数条将全国的公园都连接起来的“绿色走廊”,该走廊至少六米宽,其中包括四米的路面。目前该项目已初步完成。

新加坡的经验对中国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其“花园城市”的建设和管理经验对

中国“园林城市”的建设有着良好的借鉴作用。新加坡与中国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正处于新加坡的某个发展阶段,我们应结合国情,在城市化进程中少走弯路,通过园林城市建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五、新加坡交通体系规划与管理

堵车,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的人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堵车已经不只限于上下班高峰,就连高架桥这种所谓的快速路也未能幸免。而在新加坡这个弹丸之地,跑着80多万辆汽车,平均每平方公里1021辆,密度是杭州市区的7倍,,却很少出现道路拥堵,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新加坡有快捷高效的公共交通。与使用私人汽车相比,公共交通系统节约道路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是现代都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加坡的公共交通网络由以下4部分组成,城市捷运系统。城市捷运系统是新加坡公交系统的主干,

基本覆盖全国主要地区。城市捷运系统承担了连接主要地区间频繁交通干线上的大部分客流,保证了整个交通系统宏观运行的效率和稳定。

5

城市轻轨系统。城市轻轨系统是城市捷运系统的补充和拓展,主要用于连接捷运站与主要居住区和商业区,从而实现真正的门对门交通。

公共汽车系统。公共汽车系统的主要作用是承担区域内部和相邻区域间的近距离交通。

出租汽车系统。出租汽车系统用于填补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间的空白,是形成完整的公交系统所不可或缺的部分。

新加坡的公共交通系统可以便捷的带你到任何你想去的地方,方便、准时、无缝链接的公共交通系统满足了人们日常的需要,成为出行的首选。

其次,新加坡通过静态的车辆配额系统与动态的电子道路收费系统两种主要方式对交通需求进行管制。

新加坡还引入车辆配额系统,购买新车必须持有拥车证,而拥车证价格是由市场动态决定的。政府每年根据当前交通状况和道路容量公布本年度车辆配额。通过这种制度,新加坡控制住了长期范围内车辆数量的增加,并促使民众选择公交系统。

新加坡1998年4月实施了著名的电子道路收费系统,电子道路收费系统在中心商业区的一定路段和容易发生阻塞的高速公路上实施,以防止这些地区的道路出现过载现象。电子道路收费系统系统向用户收取的费用反映了由于车辆使用道路形成的阻塞成本,根据道路的使用状况,拥挤程度和车流速度,而动态变化。通过额外的收费,它使用户在不必要的时候避免进入控制区域以降低交通

6

成本,从而达到减缓阻塞的目的。

五、结语

当今我国许多大城市正进入高速扩展的阶段,亟待寻求适当的战略以避免重蹈其他发展中国家城市建设的覆辙,而新加坡模式无疑值得我们仔细借鉴和学习。

7

智慧花园城市——新加坡

智慧花园城市——新加坡 作者:陈劲来源:信息化建设 新加坡由新加坡岛和附近的63个小岛组成,2008年人口484万,面积699.4平 方公里,其中新加坡岛占全国面积的88.5%,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作为一个国土狭小、资源匮乏的城市型国家,近些年来新加坡高度重视绿色环保节能建设,全力打造智慧花园型城市国家,从而为其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新加坡的绿色环保节能措施主要体现在构建智能交通系统、发展清洁能源、推广“绿色建筑”、废水利用、垃圾处理等方面。 新加坡“智慧花园城市”发展战略 智能交通

在新加坡,平均每人拥有1.6辆机动车,给城市交通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由于交通拥堵导致效率降低、环境破坏和财产损失等,每年因此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5%到4%。1998年开始,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着手建造电子道路收费系统(Electric Road Pricing),通过对道路交通数据的收集和测算来界定拥堵路段,汽车在交通拥堵路段通行时要进行收费。这一做法在世界上还是首创,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据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报告称,道路通行量相比交通高峰时期减少了25000辆汽车,车流量却提高了20%。 仅仅通过EPS来构建智能交通系统还是不够的,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还将城市路网信息联接成网络,安装传感器、红外线设备,通过优化交通信号系统、电子扫描系统、城市快速路监控信息系统、接合式电子眼以及ERP系统等提供历史交通数据和实时交通信息,对预先设定的时段(10分钟、15分钟、30分钟、45分钟和60分钟)的交通流量进行预测。通过控制1700个交通信号灯,对未来一小时内各个路段情况的平均预测准确率达到惊人的85%以上,10分钟内的预测结果准确率更是高达90%。新加坡市民可以通过手机网络、车载GPS查询未来一小时内的交通情况,并选择合适的出行时间和路线。

花园城市观后感

《新加坡——花园城市》观后感 英国人史丹佛·莱佛士在一八一九年抵达新加坡,代表英国东印度公司从荷兰人手中取得新加坡的经营权。五年后,新加坡正式成为英国在东方的殖民地之一。莱佛士曾任爪哇地区的副总督,行政经验丰富,在短短的八个月中就完成了新加坡第一张城市规划图。莱佛士规划了行政区、港区、码头,以及不同族群的住宅区。这一个规划,奠定了新加坡城市发展的基础,并且留下了英国城市规划的传统。莱佛士的城市规划至今大致被保存下来,成为新加坡城的历史核心区。 新加坡河口是个天然良港,英国人最擅长海运经营,莱佛士的港区建设使得新加坡在一八七零年代就成为欧洲与亚洲之间最重要的转口港。 开港之后,经济繁荣,吸引了大量的移民。人口由一八三零年代的三万人持续增加到五零年代的八万人。最主要的移民是来自福建、广东地区的华人,华人一直占新加坡总人口比例的八成以上。新加坡的原住民是马来人。与华人同时移民的还有印度人。这些不同的族群在新加坡形成一个多种族、多宗教的文化拼图。 一九四一年底,日军发动战争,七天之内就攻陷了兵力薄弱的英国军队。英军投降日,刚好是中国农历新年。日军进城,对不同族群进行一系列拉拢与分化政策,种下了日后不同种族之间关系紧张的原因。 一九四五年八月三十一日,日本宣布投降。九月五日,英军重返新加坡,虽然接受当地居民热烈的欢迎,但是胜利的喜悦是短暂的,战乱留下了一个百废待举的城市。战后的新加坡,一直到1950 年底都是英国的殖民地。当时社会上问题很多,许多都是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譬如住房问题,城中许多的住宅都是二至三层,然而其中住了三四十户人家,每一层住了十到十二户人家,共同使用一个厨房,一个厕所,儿童缺乏游戏空间。当太多人住在一起时,尤其当族群不同时,自然会问题紧张。 战后很多学生离开学校,因为战后的婴儿潮,工作机会很少,只有当公务员,还有在外商公司,从事进出口贸易等等。还有一些个人的店铺工作,中文学校毕业的学生,却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只能在一些中国的店铺工作,且仅能糊口,所以情况非常糟糕。令人们最开心的是能够找到一份工作与一个住处。这就是五零年代新加坡的情况。 战后的新加坡举行了公选,人民行动党大胜。李光耀(刘太格口中的真正的“新加坡规划之父”)出任人民行动党总理,从此开启了他的治国之路。一九五九年,人民行动党取得独立政权时,当时的决议是以公屋政策作为第一优先。这个决议没有任何人反对,就是全力

新加坡城绿地规划特点及对我们启示

新加坡城市绿地规划特点及对我们地启示 新加坡是世界最繁忙地港口城市之一,也是亚洲地工商业、金融业中心之一,更是景色优美地旅游胜地,度假休闲地理想之地,素来享有“花园城市”地美称.与其他仅仅在城内大修花园地城市不同,新加坡是将整个城市建在花园里,让人们在里面工作、居住和休闲. 首先,政府对环境建设地进程制定了科学地规划,实施了科学、有效地管理.新加坡政府聘请国际知名专家,高起点、高质量地编制了概念规划和多层次规划,确定了总体布局. 同时,从提出建设“花园城市”理念地上世纪60年代以来,新加坡在不同地发展时期都提出相应地目标:60年代地目标是绿化净化新加坡,大力种植行道树,建设公园,为市民提供开放空间;70年代制定了道路绿化规划,强调垂直绿化,绿地中增加休闲娱乐设施,对新开发地区域植树造林;80年代提出种植果树,增设专门地休闲设施,实现机械化操作和计算机化管理;90年代提出建设生态平衡公园,发展更多别具风格地主题公园,将各主要公园用绿色廊道相连,加强人行道遮荫树种地栽植,减少维护费用,增加机械化操作;进入21世纪后,新加坡开始实施新世纪(9.82,0.18,1.87%>前12年地绿色规划,该规划更强调从整体城市环境入手,系统地开展城市空气与水净化、资源节约与回收利用、自然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力求全面营造一个健康地生活环境. 另外,在有限地资源条件下,新加坡地城市建设从一开始就处处体现出对自然地珍惜.政府将大面积地树林、候鸟栖息地、沼泽地和其他自然地带规划为自然保护区,以维持整个城市良好地生态环境.从双溪布落国家公园,到每个路边地鸟类庇护所,其严格地管理和细微地措施,处处体现出尊重自然地理念. 这一系列地举措,有效地节约了土地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减少了不必要地损失和浪费.政府严格管理也保证了项目项目地顺利进行. 点评:科学规划、科学管理对城市地建设来说,可谓是重中之重,只有在这样地前提下,环境建设才能顺利进行.在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地历史阶段,学习、借鉴国外地好做法和好经验,对于国内城市加强城乡园林绿化,加快城市生态建设,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 2新加坡城市绿地建设成绩斐然,始终保持着每千人0.8公顷绿地空间地标准,在国际上享有“花园城市”地美誉. 新加坡公园按功能分4种形式:地区公园,占地面积最大,提供康乐和运动场所,创造接近自然地环境,有利于鸟类等动物生存繁衍;城镇公园,占地面积10公顷~50公顷,服务城镇居民;社区公园,面积一般为0.2公顷~0.5公顷;城市公园,包括市中心地广场和小型开放绿地. 新加坡制定了细致地绿地指标:在公寓型地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建筑用地应

新加坡留学 新加坡花园城市的由来

www.iedu.sg 新加坡留学 新加坡花园城市的由来 新加坡是一个美丽清洁的岛国,680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几乎无处不见花,无处不披绿,享有“花园城市”的美称。“花园城市”的建设经历了一段痛苦的过程。 新加坡1965年独立后迅速工业化,经济高速发展和人口增长使新加坡完全成为一个城市国家,各类建筑覆盖了三分之二国土,乡村销声匿迹,耕地丧失殆尽,粮食、蔬菜和肉品完全依赖进口,水资源日益短缺,治理空气污染和保持城市清洁的压力越来越重。 新加坡政府提出了“洁净的饮水、清新的空气、干净的土地、安全的食物、优美的居住环境和低传染病率”等环境目标,通过健全的法律、周密的计划、严格的执法和到位的管理对工业化的环境后遗症进行补救。 新加坡具有完备的环境立法。新加坡环境污染管制法令,对各类废物处理和排放都规定了明确的标准,使各项工程建设、工商活动和日常生活都有法可依。新加坡也设立了相应的专门机构,负责确保各项建设和社会活动不会引起不可控制的健康问题、安全问题和污染问题。 环境维护和建设并重,是新加坡环境管理的一大特色。新加坡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精心的城市规划却创造了令人不感到拥挤的空间。新加坡人自称是弹丸小国,但无论在新加坡的工厂区还是居民区,高楼大厦之间都建有花园,空地都铺上草坪,连过街天桥上也不例外。近年来,新加坡政府在尚未开发的三分之一国土上不再搞建筑工程,转而依靠填海和拆旧建新来解决土地奇缺问题,把尚存的自然地段留给子孙后代。为减少对外国水供应的依赖,新加坡计划把全国70%国土上的雨水都收集起来。 垃圾、废水、废气是世界各大城市普遍感到头痛的问题。新加坡政府设立了专职部门,帮助厂家和居民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物的产生。目前新加坡的制造业废料有40%已得到再循环使用。政府推行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已在七分之一的居民中实施,垃圾收集人员定期发给居民专用塑料袋,定期回收纸张、旧衣服、电器元件等可再生垃圾。新加坡工业废水必须经处理达标后再排放,经净化的再生水重新用作工业用水。新加坡在主要马路上设立了汽车尾气监测体系,不符合“欧洲2号”废气标准的车辆已被禁行。 新加坡的清洁环境还得益于公共卫生教育和严厉的执法。新加坡每年都开展清洁周和绿化周活动。在新加坡的公共汽车上往往可以看到“乱扔垃圾罚款1000新元”的告示。违规者必会收到一张罚单,如果不按时交付罚款就会受到法院传讯。此外,违规者还会被有关部门召去充当反面教员,穿上标志垃圾虫的服装当众扫街,藉以示众。乱扔烟蒂、随地吐痰、攀折花木、破坏草坪、驾驶冒黑烟车辆等都会受到类似惩罚。 新加坡在工业化过程中丢掉了原有的生态环境,但经过不懈努力又建立起一个新的良好的生活环境。 原文摘自新加坡教育网: http://www.iedu.sg/show-54-1408-1.html

花园城市

从园林城市向花园城市转变---新加坡之行带来的思考 笔者于2008年去新加坡考察,感受到花园城市的魅力,作为一名园林工作者,不由对我国城市园林化进程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下面提出来供大家探讨。 1 花园城市”和“园林城市” “花园城市”的思想从萌芽状态起就表现出强烈的思想性和社会性,也因其历史发展阶段、国家和地区、民族与文化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时代观念、文化内涵、民族特征以及不同的地域风貌。这一概念最早是在 1820年由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 1771-1858)提出的。在经历了英、美两国的工业城市的种种弊端,目睹了工业化浪潮对自然的毁坏后,英国著名的规划专家艾比尼泽·霍华德 (Ebenezer Howard 1830-1928)于1898年提出了“花园城市”的理论,中心思想是使人们能够生活在既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又有美好的自然环境的新型城市之中。“花园城市”的模式图是一个由核心、六条放射线和几个圈层组合的放射状同心圆结构,每个圈层由中心向外分别是:绿地、市政设施、商业服务区、居住区和外围绿化带,然后在一定的距离内配置工业区。整个城区被绿带网分割成不同的城市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定的人口容量限制(约3万人左右)。新增人口再沿着放射线向外面新城扩展。从二十世纪初开始,随着伦敦附近的莱斯奇沃思花园城、韦林花园城和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等一系列花园新村、花园新区、花园城市的规划建设,“花园城市”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花园城市”从理想走向实践是世界与经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交流,彼此借鉴、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精神和物质文明的伟大积淀。

“园林城市”评选活动的开展是在1992年由我国建设部发起的,并制定了十大标准,目的是以此来推进各地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改善城市环境。 “花园城市”和“园林城市”虽然在名称上有所不同,但他们所追求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 2 新加坡“花园城市”建设的经验 新加坡位于北纬1度,国土面积为646平方公里,人口为320万,相当于中国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和中国许多热带城市有着相似的气候条件。今年三月作者有幸参加了由新加坡国家公园局主办的“建设和管理一个花园城市”的技术培训,目睹了新加坡花园城市的建设实践,从新加坡的同仁那里比较系统地了解到其花园城市建设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新加坡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其良好的绿化环境,这已成为其重要的旅游吸引力之一。但这不是自然的巧合,而是精心规划的结果。其城市规划中专门有一章“绿色和蓝色规划”,相当于我国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该规划为确保在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条件下,新加坡仍拥有绿色和清洁的环境,充分利用水体和绿地提高新加坡人的生活质量。在规划和建设中特别注意到建设更多的公园和开放空间;将各主要公园用绿色廊道相连;重视保护自然环境;充分利用海岸线并使岛内的水系适合休闲的需求。八十年代,新加坡的城市建设在规划指导下飞速发展,政府部门在着眼于未来的同时,意识到保护好宝贵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于是划定了需要保护的建筑和相关的区域,成立了国家保护局专门负责这方面工作。在这个蓬勃发展的城市是植物创造了凉爽遮荫的环境,弱化了钢筋混凝构架和玻璃幕墙僵硬的线条,增加了城市的色彩。新加坡城市建设的目标就是让

新加坡:规划出的“花园城市”

“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是继纽约、伦敦、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更是享誉全球的“花园城市”。然而,更令人咋舌的是,7615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并没有使这一城邦国家出现“城市病”,相反,科学的城市规划、井然有序的交通以及绿色的城市生态环境是这里的重要标志。其成功的城市治理经验也为世界各国所借鉴。 “防患于未然”的城市规划 从新加坡的城市建设历程来看,忧患意识一直贯穿始终。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城市发展规划的编制。早在其规划初期就聘请联合国专家,历时四年高起点、高质量地编制整个新加坡范围概念性的未来30—50年城市空间布局、交通网络、产业发展等规划。 仅有700多平方公里的新加坡城市规划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使土地的利用最优化,使有限的土地尽量满足所有的需求;二是保持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的平衡,提供一个优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为此,新加坡确定了以中心区为主体的星座结构,组团发展的空间布局以及绿色、山水系统和保护名胜古迹等的城市规划。并按照市中心——次中心——副中心的结构将全新加坡划为55个小区进行建设,组团和小区中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使得就业、交通、休闲、居住等功能充分满足居民需要。 —1—

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网点的规划是新加坡城市整体发展规划的重点着墨处。新加坡商业网点共分5级,除中央商务区外,还有区域中心,距离市中心13公里,共规划4个;再有小型中心距离市中心6公里,共规划5个;此外还有边缘中心,距离市中心2.5公里,共规划6个;以及邻里中心,分布于各住宅区内。五级商业中心都有明确的功能和要求,对网点的选址、布局、规模具体到卖何类商品均有细则规定,而且新增商业设施不能影响已有商业设施的经营。使城市商业网络有序发展,也节约了土地资源。 除了商业网点,大型住宅区的设计依照“城市规划——总体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的步骤进行。对此,相关专家认为,一方面,城市规划指引了大型住宅区的开发方向;另一方面,大型住宅区的开发也推动了城市规划的发展。在组团环境设计中,新加坡强调合理分布组团内的配套设施,充分考量机动车和行人的进出口;设计中充分考虑自然与人文的景观轴线,建筑与空间并重。 交通管制与公交系统 对于大型城市而言,交通问题无疑是“城市病”中最为普遍的一种,但在新加坡这一人口密度世界第二高的国家堵车现象却鲜有出现,这归功于其独特的交通管理措施以及较为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 据了解,新加坡有两项很独特的交通管理措施。一是拥车证—2—

新加坡——花园城市

新加坡——花园城市 新加坡,全称为新加坡共和国,旧称新嘉坡、星洲或星岛,别称为狮城。 美丽的"花园国家"新加坡,到处树木葱茏,浓荫密布,绿草如茵,百花娇艳,香飘四季。新加坡地处热带,长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为赤道多雨气候这个亚洲的热带岛国,除拥有花园式的都市空间外,还具有欧州般的闲情雅韵:哥特式的圆顶建筑、维多利亚式的大厦、镶嵌着彩色玻璃的美丽的大教堂以这个最具欧洲风情的狮城,处处展现着她轻松迷人的魅力。 新加坡市区中心(金融区)位于新加坡岛的南岸,整个国家也即是一座城市,有“花园城市”的美誉,又是该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3]。新加坡河从市区穿过,河岸两侧是移民最先迁入的地方,是商业最先繁荣的地带,也是老新加坡的经济动脉。在河口上矗立着一座乳白石的“鱼尾狮”雕像,即是新加坡的精神象征和标志。 新加坡人主要是由近一百多年来从欧亚地区迁移而来的移民及其后裔组成的。其移民社会的特性加上殖民统治的历史和地理位置的影响,使得新加坡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社会特色。它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多元的文化汇集造就了新加坡独特的风俗。 新加坡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拥有4种官方语言,即是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基于和马来西亚的历史渊源,《新加坡宪法》明定马来语为新加坡的国语,主要是尊重当地原住民所使用的语言。由于内在和外在因素的考量,新加坡采用英语,作为主要的通行语和教学语 新加坡是一个美食天堂。多元的文化和丰富的历史使新加坡拥有了足以骄傲的美食。来自中国、印度、马来西亚等诸多国家的饮食文化在这个亚洲美食的大熔炉里的火热碰撞、各显所长。新加坡餐饮汇集了当地的风味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佳肴,有中国菜、马来菜、泰国菜、印尼菜、印度菜、西餐、快餐等。由于历史的原因,新加坡在饮食方式和习惯方面融合了马来族和华人的烹调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菜是“娘惹食物”。就口味而言,娘惹食品是最特别,最精致的传统佳肴之一。 新加坡人非常讨厌男子留长发,对蓄胡子者也不喜欢。新加坡对嬉皮型留长发的男性管制相当严格,留着长发,穿着牛仔装,脚穿拖鞋的男士,可能会被禁止人境。尤其是年轻人,出国时必须穿得清清爽爽,不要把头发留得长可及肩。 由于新加坡居民中华侨多,人们对色彩想象力很强,一般对红、绿、蓝色很受欢迎,视紫色、黑色为不吉利,黑、白、黄为禁忌色。在商业上反对使用如来佛的形态和侧面像。在标志上,禁止使用宗教词句和象征性标志。喜欢红双喜、大象、蝙蝠图案。数字禁忌4、7、8、13、37和69。 新加坡,这座犹如花园一般美丽而神秘的国度,吸引着各国人民的眼球,令人不禁想一探它的真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