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光的折射 教学设计4

2-4 光的折射 教学设计4
2-4 光的折射 教学设计4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探究并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过程与方法

1.能在学习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折射现象,培养学生初步观察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有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2.逐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感觉

教学重点

1.探究并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1.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解释有关光的折射现象

教法实验为主的探究式教学、透镜式教学法、三位一体的讨论式教学

教具和媒体

玻璃砖、激光手电筒、水槽、白纸、碗、筷子、三种颜色的导线、铅笔、实物投影仪、

多媒体计算机等。

教学流程图

设计理念

一、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培养初步的探究能力及协作精神为主线的设计观念。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物理、所以无论从观察力还是语言的描述能力来看都需要训练和培养。因此课堂教学中尽量的探讨和采用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动手、动嘴说出来。鼓励大胆猜

想、质疑的精神。因此在课堂语言中尽量采取多鼓励、表扬、肯定、少批评的做法,营造师生和谐共处、共同探究的平等意识和氛围。

二、以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为目的,以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及青岛市的透镜式教学法为授课模式。

作为新课标下光的折射一节内容,无论从教材的内容知识点数量和难度要求都大大降低了,而更多的将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讨论、观察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上。所以让学生动起来,不仅是手动起来、更重要的是思维动起来,而且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思考、而不是一种被动的思考。尽管教材的本节内容和要求都降低了,但如何让学生充分利用“倒”出来的这部分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多发言、多探讨、多动手真正地去利用自己聪明才智掌握知识也是这堂课的出发点。

7.概括归纳光的折射规律培养综合实验能力提出要求

讨论

回答

8.解释光的折射现象只求懂

不求严密叙述

用课间讲解插入水中的筷子

变弯的道理

听讲

举例

小结探究程序: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

←──────────────────────────

知识小结:

方法小结:模型法。

布置作业上网查一查有关彩虹以及发生在沿海地区的“海市蜃楼”现象。搞明白其中的道理。

板书设计

一、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山东省邹平县月河初中马红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知道光从空气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的偏折规律。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感。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 1.学生实验:“折射断筷”。学生观察后叙述实验现象。(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2.小游戏:碗中放入一枚硬币,调整眼睛到刚好看不见硬币的位置,另一同学向碗中缓慢倒入水,当水升到一定高度时,观察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3.提问:上述现象是怎样引起的?能否用以前学的知识解释? (学生思考后,感到知识不足,引起求知欲) 4.板书课题:光的折射 ★新课教学 一、光的折射现象 1.猜想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光的折射? (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并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 2.自选器材分组实验,验证猜想。 (提供激光手电筒、方形玻璃砖、香、火柴、盛水烧杯、纸盖) 3.交流实验过程及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体验实验过程,感受猜想正确的愉悦) 4.学生归纳“什么叫光的折射”。(①学生叙述中若没注意“斜射”条件,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教师不必提示;②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探究1(屏显):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中,折射光线向界面偏折,还是向法线偏折,如图1。(进一步激发求知欲,明确探究目的) 1.学生猜想,并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猜想的折射光线的位置。

(学生可能的猜想如图2) 2.讨论猜想的合理性。 3.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确定可行方案。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要求画图记录下观察到的光进入水(玻璃)中的传播途径)5.交流实验结果 ①每个组各得到什么结论? ②不同组的结论是否相同? 6.用语言表达探究1的结果。 教师屏显:结论1: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探究2(屏显):多改变几次入射光的方向,你还会发现什么规律? 1.分组实验,收集证据。(要求仔细观察对比现象,画出观察结果) 2.组内对观察结果比较分析。 3.交流,①如何定义折射角?②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如何变化?③当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如何?(教师适时表扬表现好的组并屏显结论2: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结论3: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 4.(激疑)“折射断筷”、“水中硬币升高”都是光的折射现象,能否用刚才得到的结论解释呢?(学生讨论后产生了新的疑问:刚才的结论是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折射规律而“折射断筷”、“硬币升高”是光从水射入空气中形成的) 探究3(屏显):光从水(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向法线还是界面偏折?如图3。 1.学生猜想并画出图表达自己的想法。 2.讨论交流:师投影学生做图的情况 ②作这个猜想时,你做了什么样的假设。(学生能从光反射时光路可逆,联想到光的折射时光路也是可逆的) 实验验证:①教师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半圆形玻璃砖,如图4;②哪位同学能帮助老师逆着折射光射入另一束光,让同学们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途径呢?(学生们跃跃欲试、兴趣很高) ③学生观察到光从玻璃中射入空气中的光与原入射光重合。 ④教师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画到黑板上。

优秀教学设计-光的折射教学设计Word版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教具 准备 演示用:多媒体课件、激光笔、水槽、光的折射演示装置 学生用:激光笔、背板为毛玻璃透明玻璃水槽、矩形和半圆形玻璃砖、 玻璃杯、适量的水、硬币、铅笔 教学 流程 教学活动 引入 新课 1、【视频导入】:播放“海市蜃楼”(视频课件) 2、【实验引入】:分组观察:观察玻璃杯中的两枚硬币,制造悬 念,创造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 生的兴趣。 新 课 教 学 一、光的折射 【教师活动】〖启发〗杯中没有水只看到一枚硬币,为什么有水就看到两枚硬币?看到水中的硬币,光是如何传播的? 【学生活动】1、讨论猜想:光在空气和水中的传播特点。 2、探究实验:光从空气射入水中,空气射入半圆形玻璃中是如何 传播的?并绘制看到的光路图。 师生归纳: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上面实验中光折射时好像有什么规律,类比反射规律,你能猜测并概括一下吗? 【学生活动】类比归纳:共面,异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师生活动】光发生折射时光路遵循什么规律呢?请各小组依据我们准备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鉴于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可见度不大,安排为分组实验,分组探究内容: 1.探究光从空气进入水、玻璃的规律 2.探究光从玻璃进入空气时的折射规律。 3.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吗? 对于实验做以下几点要求: (1)、认真观察光进入另一介质的光线将沿什么方向行进?如果改变方向,是向界面 偏折呢,还是向法线偏折?明确观察目的和观察对象。 (2)、实验时,应至少改变三次入射光线的方向,每次都让学生说明入射光线怎样 改变了,使学生注意观察水中折射光线的方向. (3)、关于折射光路可逆性的探究,可以请学生先猜想,并用 光路图把自己的猜想表达出来,然后设计实验。可启发学生借助 玻璃砖的两次折射设计实验,记下入射光线、入射点、折射光线 的位置,再让光线逆着折射光线方向射入,让学生观察光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教案】第4节 光的折射

第4节光的折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2.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2.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教学重点 知道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难点 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 教学方法 实验法、归纳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激光光源、光的折射演示装置、水槽. 学生用:碗、筷子、茶杯、硬币、适量的水.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让学生做两个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实验1]在碗中盛满水,把筷子斜插到碗的底部,从侧面斜视水面,会发现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像向上弯折了. [学生实验2]在空的茶杯里放一枚硬币,移动杯子,使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慢慢地向杯里倒水,随着水面的升高,观察者看到了硬币,还会发现硬币升高了. 上述实验中,学生能看见水中“弯折”的筷子和“升高”的硬币,是由于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发生了一种光现象,这就是本节要学习的光的折射,由此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光的折射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反射现象.以及光在反射时所遵循的规律——光的反射定律.这些现象都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现象.那么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又将如何传播呢? 教师利用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圆形白色屏E(可用2 cm厚木板刷上白油漆)边缘标有均匀刻度,中间开有长方形口,恰好将长方形玻璃容器放进去,容器中装适量的水,并在水中插有可转动的白色屏F(树脂板或塑料板),白色屏E和F可显示光束传播的路径.圆周上有一可移动的激光光源S(可用激光棒). [师]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传播方向是否改变呢? [生甲]传播方向不改变,仍沿直线传播. [生乙]传播方向要发生改变. [师]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如果改变方向,是向介面偏折呢?还是向法线偏折? [生甲]向介面偏折. [生乙]向法线偏折. [师]上面问题的回答谁对谁错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 [演示1] 使E、F在同一平面上,让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 [现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空气中发生反射,同时在水面处改变方向进入水中,同时向法线偏折.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refraction) (二)有关折射的几个专用名词 1.教师把刚才光的折射现象在黑板上画出光的折射光路图.

高中物理选修3-4教学设计1:13.1 光的反射和折射教案

13、1光的反射和折射的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我们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培养。注重知识的结果,往往淡化甚至不管知识获得的过程。教育太急于看到知识传授的结果,太讲究“效率”了。因此.很多教师用“高效益”的方式将实验结果得出的规律告诉学生,然后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反复通过习题训练理解掌握规律,而这样做恰恰是本末倒置的。对于学生还不是很理解的规律,即使是通过大量的习题反复演练,其知识的迁移能力仍是比较弱的,一旦出现新的情境,许多学生仍将束手无策。新课程体现的现代教育思想要求我们的教学要进行改革,在以全新的物理教学理念替代传统教学观念的同时更强调要以探究性方式进行我们的课堂教学。新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更加注重了与生产、生活实际和现代科技成就的联系,更加注重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即将重视结论的学习转变成重视过程的学习,更加注重物理思想的演化和研究、处理问题方法的运用。新课程在实验教学中提倡将演示实验尽量转化为学生的随堂实验,同时也提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性实验。探究性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层次开展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更具有生命力。 教学设计意图: 根据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光的反射和折射,但没有深入学习过光的折射所遵循的定量关 系。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了解,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对于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思维障碍与困惑是:对于的理解,新教材在第十二章第六节《惠更斯原理》这节课中讲波的折射时,已经删去了利用惠更斯原理推出 的这部分内容,这就导致这条公式的给出显得较为突兀,学生接受起来有些牵强。重点设计在折射定律的探究;观察现象----定性分析----合理猜想-----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提出新的问题----得出折射率概念。 本节教学设计流程如下: v c n =2121sin sin v v =θθv c n =

第四节《光的折射》教案(人教版初二上) (6)

第四节《光的折射》教案(人教版初二上) (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探究并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过程与方法 1.能在学习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咨询题,培养 提出咨询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观看、认识折射现象,培养学生初步观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探 究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 观 1.有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2.逐步领会折射现象的精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靠近 的感受 教学重点 1.探究并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探 究能力 教学难点 1.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讲明有关光的折射现象 教法 实验为主的探究式教学、透镜式教学法、三位一体的讨论式教 学 教具和媒体 玻璃砖、激光手电筒、水槽、白纸、碗、筷子、三种颜色的导 线、铅笔、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运算机等。 教学流程图

设计理念 一、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爱好和培养初步的探究能力及协作精神为主线的设计观念。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因此不管从观看力依旧语言的描述能力来看都需要训练和培养。因此课堂教学中尽量的探讨和采纳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动手、动嘴讲出来。鼓舞大胆猜想、质疑的精神。因此在课堂语言中尽量采取多鼓舞、夸奖、确信、少批判的做法,营造师 生和谐共处、共同探究的平等意识和氛围。 二、以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为目的,以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及青 岛市的透镜式教学法为授课模式。 作为新课标下光的折射一节内容,不管从教材的内容知识点数量和难度要求都大大降低了,而更多的将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讨论、观看和摸索能力的培养上。因此让学生动起来,不仅是手动起来、更重要的是思维动起来,而且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摸索、而不是一种被动的摸索。尽管教材的本节内容和要求都降低了,但如何让学生充分利用〝倒〞出来的这部分空间和时刻,让学生多发言、多探讨、多动手真正地去利用自己聪慧才智把握知识也 是这堂课的动身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 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节

2-4 光的折射 教学设计4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探究并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过程与方法 1.能在学习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折射现象,培养学生初步观察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有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2.逐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感觉 教学重点 1.探究并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1.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解释有关光的折射现象 教法实验为主的探究式教学、透镜式教学法、三位一体的讨论式教学 教具和媒体 玻璃砖、激光手电筒、水槽、白纸、碗、筷子、三种颜色的导线、铅笔、实物投影仪、 多媒体计算机等。 教学流程图 设计理念 一、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培养初步的探究能力及协作精神为主线的设计观念。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物理、所以无论从观察力还是语言的描述能力来看都需要训练和培养。因此课堂教学中尽量的探讨和采用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动手、动嘴说出来。鼓励大胆猜

想、质疑的精神。因此在课堂语言中尽量采取多鼓励、表扬、肯定、少批评的做法,营造师生和谐共处、共同探究的平等意识和氛围。 二、以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为目的,以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及青岛市的透镜式教学法为授课模式。 作为新课标下光的折射一节内容,无论从教材的内容知识点数量和难度要求都大大降低了,而更多的将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讨论、观察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上。所以让学生动起来,不仅是手动起来、更重要的是思维动起来,而且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思考、而不是一种被动的思考。尽管教材的本节内容和要求都降低了,但如何让学生充分利用“倒”出来的这部分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多发言、多探讨、多动手真正地去利用自己聪明才智掌握知识也是这堂课的出发点。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知道光从空气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的偏折规律。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感。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 1.学生实验:“折射断筷”。学生观察后叙述实验现象。(从生活中发现问题)2.小游戏:碗中放入一枚硬币,调整眼睛到刚好看不见硬币的位置,另一同学向碗中缓慢倒入水,当水升到一定高度时,观察现象?(激发学生兴趣)3.提问:上述现象是怎样引起的?能否用以前学的知识解释? (学生思考后,感到知识不足,引起求知欲)

4.板书课题:光的折射 ★新课教学 一、光的折射现象 1.猜想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光的折射? (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并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 2.自选器材分组实验,验证猜想。 (提供激光手电筒、方形玻璃砖、香、火柴、盛水烧杯、纸盖) 3.交流实验过程及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体验实验过程,感受猜想正确的愉悦) 4.学生归纳“什么叫光的折射”。(①学生叙述中若没注意“斜射”条件,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教师不必提示;②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探究1(屏显):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中,折射光线向界面偏折,还是向法线偏折,如图1。(进一步激发求知欲,明确探究目的) 1.学生猜想,并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猜想的折射光线的位置。

(学生可能的猜想如图2) 2.讨论猜想的合理性。 3.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确定可行方案。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要求画图记录下观察到的光进入水(玻璃)中的传播途径) 5.交流实验结果 ①每个组各得到什么结论? ②不同组的结论是否相同? 6.用语言表达探究1的结果。 教师屏显:结论1: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探究2(屏显):多改变几次入射光的方向,你还会发现什么规律? 1.分组实验,收集证据。(要求仔细观察对比现象,画出观察结果) 2.组内对观察结果比较分析。 3.交流,①如何定义折射角?②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如何变化?③当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如何?(教师适时表扬表现好的组并屏显结论2: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结论3: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物理 教案 4.4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2.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二、难点和重点: (1)重点: 知道光的折射现象,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2)难点: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三、教具: 激光笔,玻璃砖,杯子适量的水铅笔,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㈠复习提问: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如何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当光射到不透明物体表面会发生什么现象?(光的反射) ㈡新课引入: 问:当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会怎样呢? 演示:当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发生弯折 问:当光从空气射入其它透明介质,也弯折吗? 介绍仪器,出示板图,让学生合作,激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 学生回答:弯折 总结:光的折射现象定义 ㈢新课教学 1.折射现象: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同时在黑板示范作图

特别强调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2.研究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的物理规律 复习光反射时规律,(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提出问题:光的折射有无规律? 提出问题1: 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是否在同一平面? ②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是否分居法线两侧? ③折射角是否等于入射角?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实验,结合图得出结论: 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三线共面) ②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法线居中) ③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即: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教师补充:如果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水等透明物质时,折射情况与上述相同。)提出问题2: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也这样吗? 利用课件演示:光路可逆 同时引导此时:折射角,入射角, 发现:①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即: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②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提出问题3: 若光线垂直射水中呢?

教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4:《光的折射定律》教案1-新版

4.1《光的折射定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反射定律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解释有关现象. 2.知道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并能用来处理有关问题. 3.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及作图方法. 4.理解折射定律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解释有关的光现象和计算有关的问题. 5.知道折射光路是可逆的,并能用来处理有关的问题. 6.知道折射率的定义及其与光速的关系,并能用来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能力目标 1.会用反射定律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问题. 2.会用折射定律计算有关的问题,能理解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并能用来进行有关的计算. 三、德育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相关物理量变化规律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2.渗透物理研究和学习的科学态度教育. 教学重点 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率概念. 教学难点 光的折射定律和折射率的应用. 教学方法 本节课成功的关键在于做好实验.通过实验先定性观察再定量测量,引导学生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再来领略前人所做的思考从而领会数据分析的几种常用方法——比值法、乘积法、加减法、图象法等,为学生今后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打开思路.最后通过例题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了,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那么,当介质不均匀或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学生]反射,折射 [教师]对,这一节课,我们先简要地复习光的反射,再深入地研究光的折射现象. 二、新课教学 (一)光的反射现象反射定律 1.介绍光学演示仪,指明观察对象——光在从一种介质(空气)进入另一种介质(玻璃)时发生的现象(半圆柱玻璃砖直面柱心正对入射光) 2.演示:光在到达空气和玻璃的交界面处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空气中,另一部分光进入玻璃继续传播,但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 3.学生边观察边回忆反射定律:转动光具盘以改变入射角,让前排学生读出几组入射角和反射角数据.两者相等.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光具盘面是竖直的,在这个面上同时能看到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说明两线共面,又因为法线也在这个面内.故三线共面. 4.归纳反射定律:三线共面两角相等. 5.反射光路可逆 (二)平面镜成像及作图 1.让学生回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正立、等大、异侧、虚像、对称. 2.教师简述平面镜成像原理、作图方法并予以示范. a.平面镜成像原理:如图,光点S入射到平面镜的光线,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即为S的像,人眼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经验,感觉反射光都是从S′发出的. b.平面镜成像作图. 讲:两条光线即可确定像点的位置.所以无需多画.步骤是:(1)由对称性确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四章第四节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光的折射》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光现象》第四节。本节知识是对光的反射的提升,也是以后学习透镜成像的基础。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知识的学习是为以后进行充分的准备,所以本节知识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课标要求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通过实验探究环节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本节知识将着重通过实验探究进行教学。【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正在成长发育阶段,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喜欢观察思考问题,动手操作兴趣浓厚,但是他们的操作能力弱,对于科学探究能力有所欠缺。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和平面镜成像这些基本知识,而本节知识是这些知识的提升,让学生了解光从一个介质传入另一介质时的传播方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初步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它介质中的偏折规律; 3、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演示、探究折射规律与光路的可逆; 2、体验由折射引起的视觉冲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的美妙,感受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体验物理与生活、社会之间的联系。通过对自然界的神奇现象的观察,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设计实验并自主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难点:会用折射规律解释常见的折射现象。 【教学策略】 教法: 1、情景激学法 2、实验演示法 3、启发式教学法 合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探究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学法: 主要采用对比分析法,实验探究法,合作探讨交流法。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器材】 多媒体,激光笔,牛奶,玻璃砖,烧杯,光学仪器,打火机,蚊香,注射器,鼠标垫。 【教学流程】

光的折射教案(公开课)

4.3 光的折射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四章《光的折射》第三节,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以后几节课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2、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2、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热爱科学,进行唯物主义教育。 三、难点和重点 (1)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 (2)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四、教具:光的折射演示仪;碗;适量的水;筷子;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 五、教材处理 对日常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以现象引入新课,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兴趣浓厚。光的折射规律的认识,宜先提出问题及研究方法,通过学生猜想,对照演示实验的观察,辅以多媒体模拟演示,学生思维清晰、准确,有利于规律的总结归纳,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遵循认识的规律: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六、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关系,学生刚学完光的反射,对光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如入射角、法线等。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和计算机的模拟实验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2、学法 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应用折射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 第4节 光的折射教案

第四节光的折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2.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2.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教学重点 知道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难点 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 教学方法 实验法、归纳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激光光源、光的折射演示装置、水槽. 学生用:碗、筷子、茶杯、硬币、适量的水.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让学生做两个学生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实验1]在碗中盛满水,把筷子斜插到碗的底部,从侧面斜视水面,会发现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像向上弯折了. [学生实验2]在空的茶杯里放一枚硬币,移动杯子,使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慢慢地向杯里倒水,随着水面的升高,观察者看到了硬币,还会发现硬币升高了. 上述实验中,学生能看见水中“弯折”的筷子和“升高”的硬币,是由于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发生了一种光现象,这就是本节要学习的光的折射,由此引入新 课. 二、新课教学 (一)光的折射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反射现象.以及光在反射 时所遵循的规律——光的反射定律.这些现象都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 播的现象.那么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又将如何传播呢? 教师利用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 中圆形白色屏E(可用2 cm厚木板刷上白油漆)边缘标有均匀刻度,中 间开有长方形口,恰好将长方形玻璃容器放进去,容器中装适量的水,并在水中插有可转动的白色屏F(树脂板或塑料板),白色屏E和F可显示光束传播的路径.圆周上有一可移动的激光光源S(可用激光棒).

第四节《光的折射》教案(人教版初二上)

第四节《光的折射》教案(人教版初二上) 二四光的折射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看,认识折射现象。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领会折射现象的精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靠近的情感。 重、难点: 1、把握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 2、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器材: 激光源、透镜、水、纸、角度测量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讲明光是沿传播的。 2、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假如遇到另一种介质,就会在介质表 面发生,其反射角入射角。 3、作出反射光线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现象:筷子折了、图像通过玻璃后变形了?是 什么缘故? ②光的直线传播……平均介质,假如介质不平均, 光的传播不是直线吗?同学们猜一猜 进行新课: 1、试验: 界面 结果:

界面水 2、光的折射规律: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 线向法线偏折。 〔2〕试验: 〔3〕、试验: 光垂直界面射入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4、有关现象: 〔1〕、水中的物体上升:做图讲明 〔包括水变〝浅〞、筷子〝折〞等……〕 〔2〕、海市唇楼:做图讲明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依照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课本练习。 2、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实例〔200字以上〕 教学后记: 折射的三种情形要清晰,最好能做图。 折射现象的讲明:教师应先示范

新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四章第4节 光的折射

新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四章第4节光的折射 播放“空盆现硬币”视频(放在杯底刚好看不见的硬币,加上水后又会看得见),引导学生思考: 思考问题:我们如何看到物体?光的传播路线是否改变? 演示:取一根筷子,让学生看是直的。将筷子斜放入水中,再让学生观察筷子有什么变化。 问题:筷子为何折断了? 提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两种介质),光的传播路径改变,引出折射的概念。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探究点一光的折射 问题引入:问题一:展示视频“海市蜃楼”,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问题二:放大镜为什么能起放大作用? 问题三:前面学了平面镜成像的例子,如水中倒影,是由于光从空气射向水面,又反射回到空气中,进入人眼形成的像。但水中倒影比物体本身更暗淡,为什么呢? 1.教师演示下图(可往水中加点墨水或牛奶,增强可视性),要求学生填空。 出示小黑板内容(亦可以课件呈现)。 现象:①光的传播方向在水面发生突变。 ②同时出现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 ③入射光线分解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进入人眼的是反射光线,弱于入射光线,故看起来偏暗)。 2.相关名称

①一点:点O为入射点(又为反射点、折射点)。 ②分界面(水面)MM′(二辅助线:法线NN′)相互垂直 ③三光线OC叫光线(OB叫光线) ④三角反射角为与法线NN′的夹角(折射角为与法线NN′的夹角) 探究点二光的折射规律 以下方案任选一个: 方案一:用玻璃砖探究光的折射特点。 (1)器材:激光光源、玻璃砖、量角器、直尺。 (2)要求学生带着下列问题去观察: ①光的传播方向改变吗(若不改变,光路应为什么方向)?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贵阳市第五届优质课比赛 初中物理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学校:贵阳二十八中 姓名:于茜 第四章第三节光的折射 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物理课程标准》中要求体现“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基本需求”;“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等,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在设计本节课时,努力做到以新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来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平等交流共同探索”的教学思想。 教材分析: “光的折射”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沪科版)第四章第三节的学习内容,在之前有“光的传播”、“光的反射”之后有“光的色散”、“凸透镜成像”等学习内容,在本章的学习中确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深入学习和了解多姿多彩的光的世界的必然知识准备。同时“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规律”也是《课程标准》中的三级主题内容之一,对于八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应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学情分析: 1.知识起点: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对光的世界已有一定的视觉体验和感性认识,如:“反光”、“水池变浅”等,通过“光的传播”、“光的反射”等知识的学习,已逐步建构一定的理性知识基础以及科学探究自然规律的初步能力。 2.学习任务:通过对常见折射现象的介绍及认识,引导学生应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已有能力和方法探究出“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常见有关折射现象的观察认识光在两种介质中传播时会产生不再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光的折射现象。 (2)通过体会对光的折射规律探究全过程的体验,总结出“光的折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再次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内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4. 光的折射 教学设计

4.4光的折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光的折射现象。 通过实验,认识光从空气射入水或其它介质,或从其它介质射入空气中的折射规律。 会画光的折射光路图。 了解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并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进行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观看实验、观察,认识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2.通过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并能用已知的规律解释简单问题的能力。 3.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利用折射现象来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2.通过观察筷子的折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的品质。 3.通过对“筷子弯折”等自然现象的解释,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养成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习惯。 4.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重点:知道光的折射现象。 难点:会画光的折射光路图。 课前准备:小碗(底部画有小鱼)、筷子、玻璃砖、激光笔、可乐瓶、水、实验纸。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实验:把一支铅笔插入透明的水杯或者水槽中,观察现象:在水中,铅笔像是被弯折了;拿出来受,铅笔还是笔直的。这是什么原因,在生活中你还见到过类似的现象吗?其实这是光的折射现象。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光的折射。 二、新课学习 1.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 借鉴光的反射的经验,引入法线做基准线,介绍入射角、折射角。 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正因为这小小的偏折,在生活中出现很多有意思的现象,比如“碗底的小鱼”、“玻璃砖后面的手指”等等。对于这些奇妙的现象,我们能不能对它们做出准确的、科学的解释?光线是怎样偏折的,有没有规律?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研究呢? 先来回忆一下光在反射时都有哪些规律?我们是从那些方面进行研究的?研究光的折射的规律时,所以我们也应该研究: (1).角度的关系 (2).折射光线的位置 (3).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怎样变化 2.探究光的折射现象的规律 借鉴光的反射学生实验进行研究,并记录数据,实验结束后,前后四个人为一个小组,互相讨论在光的折射现象中: (1).角度的关系 (2).折射光线的位置 (3).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怎样变化 总结实验及讨论的结果,得出光的折射规律:光在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再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水或玻璃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后让学生试着分析小鱼看起来比实际位置偏高的原因。你们找到问题的答案了吗? 播放动画:光的折射.swf[全套]7—眼睛受骗射演示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2)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的偏折规 律(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4)了解日常生活中由于光的折射而产生的一些现象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与试验,认识折射现象。(2)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每秒,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教学重点】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运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解释有关的光的折射现象。【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学法指导】引导、设问、点拔 【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光的折射实验仪等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通过介绍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创设情景,反映问题,引入课题:(1)放在水中的筷子有何不同?为什么? (2)给装有硬币的烧杯加水,随着水面的升高,硬币位置有何变化?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找出原因: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进而引入光的折射现象。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画出光的折射光路图,介绍折射光线,折射角。 2、请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并针对这些现象提问:光在折射过程中有无遵守一定的规律呢?(1)请学生大胆猜想。(2)教师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讨论几个小问题: a、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关系有何特点? b、增大入射角,折射角有何改变呢? c、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比较折射角和入射角大小关系。 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比较折射角和入射角大小关系。(3)通过以上观察、分析与研究,探索出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在折射现象中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总是分居在法线两侧,增大入射角,折射角也增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改变光源的位置,由水中沿原来的折射光线斜射入空气和水的交界面,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 (则折射光线沿原来的入射光线射向空气中)说明: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以相同的入射角,使光分别从空气斜射入水与玻璃中,比较折射角大小,说明了什么?说明:不同介质对光的折射本领不同。 教师讲解:鱼儿在清澈的水里面游动,你可以看得很清楚。然而,沿着你看见鱼的方向去叉它,却叉不到。有经验的渔民都知道,只有瞄准鱼的下方才能把鱼叉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们可以作图分析:水中有一点S(鱼的位置),向水与空气的交界面发出的光线,在界面处发生折射, 由于光线是由水射向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沿着折射光线的方向,在岸上的人会以为光是从图中S处发出的,S是岸上的人看到的S点在水中的虚像。 【挑战自我】 1、当一束光射向一玻璃砖时,画出光路图 2、把一支铅笔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中,看上去铅笔好像在水面上折断了,这种现象是由于光的()现象。 3、在透明的玻璃杯的杯底放一枚硬币,再放一些水,把杯子端到眼睛的高度,再慢慢下移,当杯子下移到某一位置时,可以看到两枚硬币。做这个试验,并解释这种现象。 4、在星光灿烂的夜晚,仰望天空,会看到繁星在夜空中闪烁,好像顽皮的孩子不时地眨着眼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五章 第四节 光的折射教案1 (新版)北师大版

四、光的折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2、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2、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热爱科学,进行唯物主义教育。 难点和重点 (1)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 (2)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教具 光的折射演示仪;碗;适量的水;筷子;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光在均匀介质中如何传播? 2、光的反射定律内容 (二)新课引入: 【演示一】: 在碗中倒入适量的水,斜插入一根直筷子,让学生侧面斜视观察现象。 【演示二】: 在碗中放入硬币,放在一定的高度让学生刚好看不到碗底的硬币,再倒入适量的水,请同学观察实验现象。 请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 (三)新课教学: 1、光的折射现象 【演示三】:光的折射,让一束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实验演示) 学生观察会看到:光线发生偏折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

(1)光的折射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注意:当光从一种透明物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里时,在这两种透明物质的分界面上,其中一部分光线发生反射,另一部分光进入另一种物质里而发生折射。 (2)光的折射相关概念: 入射点: 0 ;法线:MN 入射光线: AO ;入射角: i 折射光线: OB ;反射角: r 2、研究光从空气进入玻璃的物理规律 〖提出问题〗: 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②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 ③随着入射角的变化,折射角如何变化? ④当入射光线垂直于玻璃入射时,折射光线的方向如何?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演示实验。 【演示四】:实验演示: 1、光线斜射入玻璃; 2、让入射角变化; 3、光线垂直射水中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思考规律,得出结论。 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三线共面);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光线从空气斜射玻璃)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靠近)。 ②折射角度随入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但不成正比(线性)关系。 ③光线垂直射入玻璃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演示五】课件演示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学生思考: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否可逆呢? 课件演示: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学生得出:光在折射中光路也可逆。 【教师补充】:如果光从玻璃、水晶等透明物质空气进入时,折射情况与上述是否相同? 【学生总结】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离(远离)其余与光从空气射入玻璃结论相同。 【总结】光的折射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