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孔子启发式教育观

解读孔子启发式教育观
解读孔子启发式教育观

解读孔子启发式教育观

摘要: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留下了不少发人深省的有关教育方法的至理名言。《论语·述而》中记录了一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堪称教育史上最早论及启发式教育的言论,笔者深受启迪,故而阐述了自己对这句名言的五点理解。

关键词:孔子、启发、举一反三

近日读到孔子《论语·述而》中论及孔子启发式教育的一句话,思索颇多。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大意是:教学生,不到他很想弄懂而又弄不懂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很想讲出来又无法恰当表达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给他讲明一个方面,他却不能触类旁通,推知与此相类的其他方面,就不再教他新知识了。

初读此句,只觉拗口,但知道其大有深意,却不能尽解此言之真谛。经过教育实践的洗礼,今日再读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时,顿感受益无穷,内涵颇丰。短短20字竟包含众多教学原理,笔者试谈自己一些粗陋见解:

一、“不愤不启”之求知欲

“不愤不启”是方法,而重要的是使学生“愤”,即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不仅仅是好奇心,即对于问题已不是产生“想研究”这种快感,而应是达到“研究不出来”时会产生悲愤感。这样的程度更深,学生表现出的是更加坚定、执着地自觉学习心态。培养这种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是学习的基本前提。之后才涉及到去启发他们的方法。

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这种动力机制表现为推力、拉力和压力三种动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①推力因素与学生对学业成就本身的追求有关,发自学生内心的学习愿望和要求(如对学习的强烈兴趣和探究心向等),对学习起推动作用;拉力因素与学习的外在后果(如学位、待遇及社会地位等),对学习起引诱作用;压力因素与客观现实环境对学生的要求(如考试、竞赛和升学等)有关,对学生起强制作用。学习往往是在这三种动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被驱动的,而在有意义的学习中,拉力因素和压力因素必须通过推力因素而起作用。孔子在长期教学实践后也得出了与现代教育学研究的学习动机方面遥相呼应的结论。

时至今日,新课改呼唤“快乐教育”。如何令孩子们学地快乐?我想作为孩子学习的引领者,我们努力的大方向就应当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了,学习是长期而又艰巨的,学生只有常常保持“我要学”的心态,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地更远。

二、“不悱不发”之表述力

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必然经历:产生研究欲----研究----表述的过程。只有通过表述才能向人传达本人对该事物本质的理解,这也是对自我习得结果的一种证明。所以有时候表述甚至超过研究。试想,若学生能掌握或理解某概念,但若无法表述交流,那他的研究成果几乎只能化为零。可见表述对传达思想和进一步探

索学习的重要性。而多数人又势必会陷入“言不能尽现其人”的无奈,这是作为教师的价值得以体现,教师的导航是至关重要的。

以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解决实际问题为例。当学生看到图文并貌的习题出现时,多数学生能够经过短暂思考列出算式并进行计算。但是仅就如此是否就算达成教育目标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新课程标准不仅关注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各方面思维的培养。就解决实际问题而言,对学生理解图意、理解文字表述的含义、搜集需要的讯息、合理地处理已知未知条件、对信息的推理、判断、推理、概括等都是一种考验。有些孩子能算却不能表述,有时是表述不清题意,那么很显然会影响他的理解和推理过程;有时是表述不清自己的意思,那么很显然又会影响到他和其他师生的交流,教师无法给予其相应的评价,以至难以进一步完成学习过程。低年级的孩子的孩子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直接影响到他的各项学习。可见,身为人师,都应在学生很想讲出来又无法恰当表达的时候,去启发,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多点时间来考虑,多点空间来呼吸

孔子这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另一精妙之处便在于他懂得多留思考的时间给学生,任其自由尝试;多些思考的空间给学生,不拘泥小节、不胶鼓钟瑟。这有利于思维多样化的发展,更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发掘和培养。

例如近来为教育学界各派所推崇的“脑激励法”,又称“头脑风暴法”,其基本做法就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法,不必考虑方案的正确与否,教师也不对提出的想法做评价,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方案都被提出来为止。。然后学生和教师开始对这些想法进行讨论、评价,修改、合并某些想法,形成一个创造性的解决方案。②在这种开放的、互相支持的讨论中,一种想法可以启迪、引发另一种想法,从而不断地扩展思路,激发灵感。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通过这种自由地切磋和互相启迪,学习者可以形成更有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正是“多点时间来考虑,多点空间来呼吸”所带来的益处。

另一方面,独立思考后跌到再爬起,学习中的错误便是成长的财富。凡高说“逆境助我一臂之力。”是很有道理的话。自由思考必然会让孩子产生不成熟的或错误的想法,但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学习的过程本来就是不断纠错的过程。逆境教育也是需要的,毕竟可以在学习上磨练学生对学习的执着信念。当然为使学生少走冤枉路,不撞不能撞的“南墙”,在他急需时给予指点,是教师的职责。

四、举一反三是目标

人能举一反三说明他对“一”的本质与变式都把握到位了。教学要的就是这种效果。“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做老师的为的不是“不复”,而正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如何令学生举一反三,想来除了要教扎实基本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方法,即给他那根能串起一、二、三乃至四、五、六……的一条线,而不是单一的给他一、二、三这几个点。规律是无穷的,因为客观存在无限本质;规则是唯一的,因为最本质最抽象的方法只有一个。抓住树的主干,那么树枝、树叶就都是自己的。

人的知识不是零星地“堆积”在人的头脑中,而是按照一定的逻辑联系“集成”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广义而言,它是某一学习者的全部观念及其组织;狭义而言,它可以是学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