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思想内涵新论(B)

《三国演义》思想内涵新论(B)
《三国演义》思想内涵新论(B)

《三国演义》思想内涵新论

沈伯俊

摘要针对近年来有关《三国演义》思想内涵的若干误解乃至曲解,作者在长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三国演义》丰厚的思想内涵,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1)对国家统一的强烈向往;(2)对封建政治和政治家的评判选择;(3)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4)对中华智慧的多彩展现;(5)对理想道德的不懈追求。

关键词《三国演义》思想内涵新论

位居明代“四大奇书”之首的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问世数百年来,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雄奇瑰丽的艺术成就,一直吸引着亿万读者的阅读和研究兴趣,家喻户晓,长盛不衰。

然而,长期以来,对《三国演义》的思想内涵,存在不少争议;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学者、文化人在其论著和演讲中,随意评说《三国演义》,其中包含若干误解乃至曲解,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读者和听众。

为此,笔者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对《三国演义》的思想内涵作出一些新的阐释,希望有助于这部名著的传播和研究。

为什么要郑重其事地探讨《三国演义》的思想内涵?这是因为,对一部杰出的作品来说,其激动人心,历久不衰的魅力,虽然取决于许多因素,但主要地却是来自它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就《三国演义》而言,论情节的曲折离奇,它不及后来的公案小说;论对厮杀场面和人物武艺的描写,它也比不上新旧武侠小说。但是,它却经受了漫长的六百年历史的考验,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在文学史上占有比公案小说、武侠小说重要得多的地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出博大深厚的思想内涵。

二十年前,我曾经写道:“《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具有极其博大而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文化内涵,犹如一个巨大的多棱镜,闪射着多方面的思想光彩,给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们以历史的教益和人生的启示。”①

当今一些人认为,《三国演义》的主要精髓是谋略。我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诚然,《三国演义》给人印象最深的一个方面,就是擅长战争描写。全书以黄巾起义开端,以西晋灭吴收尾,反映了从汉末失政到三分归晋这一百年间的全部战争生活,描写了这一时期的所有重要战役和许多著名战斗,大大小小,数以百计。接连不断的战争描写,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占了全书的大部分篇幅。而在战争描写中,作者信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军事规律,崇尚“斗智优于斗力”的思想,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对制胜之道的寻绎上。因此,虽写战争,却不见满篇打斗;相反,书中随处可见智慧的碰撞、谋略的较量,而战场厮杀则往往只用粗笔勾勒。可以说,千变万化的谋略确实是全书精华的重要部分。

然而,谋略并非《三国演义》的主要精髓,更非书中精华的全部。

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中,“道”是最高层次的东西。“道”有多义,首先是指自然和社会的根本规律,通常指正义的事业,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也。因此,它也是处事为人的基本原则。谋略则属于“术”,是第二层次的东西,是为“道”服务的,必须受“道”的指导和制约。作为一位杰出的进步作家,罗贯中认为,符合正义原则,有利于国家统一、民生安定的谋略才是值得肯定和赞美的,而不义之徒害国残民的谋略只能叫做阴谋诡计。因

此,只有代表作者理想的诸葛亮才被塑造为妙计无穷的谋略大师、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综观全书,罗贯中从未放弃道义的旗帜,从未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谋略;对于那些野心家、阴谋家的各种阴谋权术,他总是加以揭露和批判;对于那些愚而自用者耍的小聪明,他往往加以嘲笑。可以说,《三国演义》写谋略,具有鲜明的道德倾向,而以民本思想为准绳。后人如何看待和借鉴《三国演义》写到的谋略,则取决于自己的政治立场、道德原则和人生态度。如果有人读过《三国演义》却喜欢搞小动作,那是他自己心术不正,与罗贯中无关;恰恰相反,那正是罗贯中反对和批判的。有人谈什么“厚黑学”,也硬往《三国演义》上扯,更是毫无道理的。

那么,《三国演义》的主要精髓究竟是什么?我认为,《三国演义》丰厚的思想内涵,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对国家统一的强烈向往。

《三国演义》的思想精华,居于首位的就是对国家统一的向往,这是《三国演义》思想价值中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我们这个民族为什么能够历经磨难而不倒?为什么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是唯一的种族不曾灭亡、文明没有中断的一个国家?一个根本的原因是,从周朝起,我们就逐步形成了向往国家统一,追求安定太平的共同民族心理。这种共同心理,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聚合力,是一个牢不可破的优良传统。维护国家的的统一与安定,是我们民族一贯的政治目标。周代以来的两千多年间,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民族曾经屡次被“分”开,饱受分裂战乱之苦。但是,每遭受一次分裂,人民总是以惊人的毅力和巨大的牺牲,清除了分裂的祸患,医治了战争的创伤,促成重新统一的实现。在那“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汉末大动乱时期,以及罗贯中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元代末年,广大人民对国家安定统一的向往更是特别强烈。罗贯中敏锐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通过对汉末三国时期历史的艺术再现,鲜明地表达了广大人民追求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在小说中,当天下大乱以后,那个时代的英雄们想的是什么?怎么做?我认为就是以曹刘孙三方为代表的英雄们,顺应时代的潮流和民众的愿望,力图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重新实现国家的统一。三方争天下,争的是什么?争的是重新统一的主导权,而不是单纯的斗智、斗心眼。这是《三国演义》的政治理想,也是其人民性的突出表现。

(二)对封建政治和政治家的评判选择。

人们常常谈到《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有人还把这称为“封建正统思想”,指责《演义》“贬低”或者“丑化”了曹操形象。其实,“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早在宋代就已成为有关三国的各种文艺作品的基调。北宋大文豪苏轼的《东坡志林》有这样一条记载:“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这说明在“说三国事”中已经形成“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并得到广大群众,包括儿童的共鸣。在元杂剧的三国戏中,以诸葛亮、关羽、张飞、刘备等刘蜀方面人物为主角的剧目占了一半以上;即使是写其他人物的,也普遍表现出“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罗贯中只是顺应广大民众的意愿,继承了这种倾向。

罗贯中之所以“尊刘”,并非简单地因为刘备姓刘(刘表、刘璋也是汉室宗亲,而且家世比刘备显赫得多,却每每遭到贬抑和嘲笑;汉桓帝、汉灵帝这两个姓刘的皇帝,更是作者鞭挞的对象),而是由于刘备一生作为,基本符合古人对“明君”的最重要的两点期待:一是仁德爱民,有济世情怀;二是尊贤礼士,有知人之明。

首先,作品多方表现了刘备的宽仁爱民,深得人心。《演义》第1回,写刘关张桃园结义,其誓词便赫然标出“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八个大字。这既是他们的政治目标,又是他

们高高举起的一面道德旗帜。从此,宽仁爱民,深得人心就成了刘备区别于其他政治集团领袖的显著标志。他第一次担任官职——安喜县尉,便“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督邮索贿不成,欲陷害他,百姓纷纷为之苦告(第2回)。此后他任平原相,已被誉为“仁义素著,能救人危急”(太史慈语,见第11回)。陶谦临终,以徐州相让,刘备固辞,徐州百姓“拥挤府前哭拜曰:‘刘使君若不领此州,我等皆不能安生矣!”(第12回)曹操擒杀吕布,离开徐州时,“百姓焚香遮道,请留刘使君为牧。”(第20回)这表明他占据徐州的时间虽不长,却已深得民心。在他又一次遭到严重挫折,不得不到荆州投奔刘表,受命屯驻新野时,他仍以安民为务,因此“军民皆喜,政治一新。”(第34回)新野百姓欣然讴歌道:“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第35回)

当曹操亲率大军南征荆州,刘琮不战而降之时,刘备被迫向襄阳撤退,新野、樊城“两县之民,齐声大呼曰:‘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即日号泣而行。”(第41回)就这样,在建安十三年(208)秋天的江汉大地上,刘备带领十余万军民,扶老携幼,上演了“携民南行”的悲壮一幕。如此撤退,显然有违于“兵贵神速”的军事原则,对保存实力、避免曹军追击十分不利。故众将皆曰:“今拥民众数万,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至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刘备明知此言有理,却泣而拒之曰:“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行至当阳,果然被曹操亲自率领的精兵赶上。这一仗,刘备在军事上一败涂地,而在道义上却赢得了极大的胜利。这种生死关头的选择,决非一般乱世英雄的惺惺作态所能比拟。从此,刘备的“仁德爱民”更加深入人心,并成为他迥别于其他创业之君的最大的政治优势。

其次,作品竭力渲染了刘备的敬贤爱士,知人善任。其中,他对徐庶、诸葛亮、庞统的敬重和信任,都超越史书记载,写得十分生动感人;尤其是对他不辞辛苦,三顾茅庐的求贤佳话,对他与诸葛亮的鱼水关系的描写,更是具有典范意义。

总之,宽仁爱民和敬贤爱士这两大品格的充分表现,使《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摆脱了以往三国题材通俗文艺中刘备形象的草莽气息,成了古代文学作品中前所未有的“明君”范型②。

另一方面,罗贯中尊重历史,博采史料,以许劭称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语为基调,塑造了一个高度个性化的、有血有肉的“奸雄”曹操,并未随意“贬低”,更未故意“丑化”。这里所说的“奸雄”,是指曹操既是远见卓识、才智过人、具有强烈功业心的英雄,又具有极端自私、奸诈残忍的性格特征。

在小说中,曹操第一次出场,就写得有声有色:

见一彪人马,尽行打红旗,当头来到,截住去路。为首闪出一个好英雄:身长七尺,细眼长髯;胆量过人,机谋出众,笑齐桓、晋文无匡扶之才,论赵高、王莽少纵横之策;用兵仿佛孙、吴,胸内熟谙韬略。(嘉靖元年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第2回。毛本第1回作:“忽见一彪军马,尽打红旗,当头来到,截住去路。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以下引文,凡未注明版本者,均引自毛本。)

对比一下小说对刘备出场的描写:

时榜文到涿县张挂去,涿县楼桑村引出一个英雄。那人平生不甚乐读书,喜犬马,爱音乐,美衣服;少言语,礼下于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游天下豪杰,素有大志。(嘉靖元年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第1回。毛本第1回作:“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

两相对照,曹操形象显然高出刘备一头,哪里说得上“丑化”呢?

罗贯中以大开大阖的笔触,艺术化地展现了曹操在汉末群雄中脱颖而出,逐步战胜众多对手的豪迈历程,对于曹操统一北方的巨大功绩,对他在讨董卓、擒吕布、扫袁术、灭袁绍、击乌桓等重大战役中所表现的非凡胆略和智谋,罗贯中都作了肯定性的描写,并没有随意贬低。

同时,罗贯中又不断地揭露曹操奸诈的作风、残忍的性格和恶劣的情欲,批判曹操丑恶的一面。为报父仇而攻打徐州,竟下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第10回);接受张绣投降后,得意忘形,居然霸占了张绣的婶娘邹氏(第16回);对于忠于汉室,反对自己的大臣,毫不留情地挥起屠刀,杀了一批又一批,包括怀孕已经五个月的董贵妃和伏皇后全家(第24回、66回、69回);甚至辅佐他最得力的首席谋士荀彧,仅仅因为不赞成他封魏公,便被逼服毒而亡(第61回);至于“借头欺众”、“梦中杀人”等阴谋诡计,更是花样百出,令人怵目惊心……这种种残忍狡诈的行为,怎能不使人反感和憎恶?

由此可见,“尊刘贬曹”主要反映了广大民众按照“抚我则后,虐我则仇”(《尚书·泰誓下》)的标准,对封建政治和封建政治家的评判和选择,具有历史的合理性。

当今一些人对曹操不仅不反感,而且表示喜欢,称道其“坦率”。诚然,曹操有他坦率的一面,如公开宣称:“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确是事实。然而,曹操不坦率不老实、忌才害贤的一面更是事实。鲁迅先生在其名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曾经写道:“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但后面又说:“倘若曹操在世,我们可以问他,当初求才时就说不忠不孝也不要紧,为何又以不孝之名杀人呢?然而事实上纵使曹操再生,也没人敢问他,我们倘若去问他,恐怕他把我们也杀了!”是的,曹操就是这样的典型:机智与奸诈杂糅,豪爽与残忍并存;时而厚遇英雄,时而摧残人才;杀人时心如铁石,杀人后又常常挤出几滴眼泪以示懊悔……火烧赤壁前夕他横槊赋诗,扬州刺史刘馥仅仅说了一句他认为是“败兴”的话,便被他一槊刺死,全不顾刘馥乃是方面大员,功绩显著(第48回);为封魏公而逼死头号谋士荀彧,竟将其多年主持日常政务、尽心辅佐的赫赫功勋一笔勾销(第61回);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杀死杨修,也忘了其忠心追随之力(第72回)……杀了刘馥,他“懊恨不已”,下令“以三公厚礼葬之”;逼死荀彧,他又是“甚懊悔,命厚葬之”;杀了杨修,他又下令“将修尸收回厚葬”……昨天蛮横无理地杀人,今天又假惺惺地予以厚葬,这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手段,充分表现了曹操惊人的权术:做了亏心事却从不认错,企图以“厚葬”来抹掉自己手上的血迹,在自欺欺人中求得心灵的平静。请问,这能算“坦率”吗?今人与曹操相距将近一千八百年,不会有无辜被杀的威胁和含冤莫白的痛苦,可以轻飘飘地说几句不关痛痒的话。但如果设身处地想一想:有谁愿意被曹操冤枉杀害,再得一副好棺材?有谁愿意选择他作顶头上司,或者与他毫无顾忌地交朋友?③

(三)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三国演义》以很大篇幅描写了汉末三国变幻莫测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总结了各个集团成败兴衰的历史经验,突出强调了争取人心、延揽人才、重视谋略这三大要素的极端重要性。董卓集团败坏朝纲,残害百姓,荒淫腐朽,导致天下大乱,完全是一伙狐群狗党,混世魔王,作品便不遗余力地予以鞭挞。袁术狂妄自大,轻薄无能,既不注意延揽人才,又无明确的战略目标,更不顾百姓死活,却急于过皇帝瘾,大失人心,作品也予以严厉批判。袁绍虽然颇有雄心,其集团一度声势赫赫,实力雄厚,但由于袁绍胸无伟略,见事迟缓,坐失战机;不辨贤愚,用人不当,以致关键时刻内讧不已;心胸狭隘,文过饰非,甚至害贤掩过,终于只能成为曹操的手下败将,无可挽回地走向灭亡。相比之下,刘备、曹操、孙权三

大集团在这三方面各有所长:刘备历经磨难,却始终坚持“举大事必以人为本”的信念,深得民心;求贤若渴,“三顾茅庐”堪称千秋佳话;倾心信任诸葛亮,既有正确的战略方针,又有灵活多变的谋略战术。曹操虽然心术不正,却也十分注意争取人心,延揽人才,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在战略战术上,他也高出同时诸雄。孙权手下也是人才济济,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任统帅均为一时之杰,而且有着明确的战略目标。因此,在众多政治军事集团中,刘、曹、孙三大集团得以脱颖而出,形成三分鼎立的局面。④

(四)对中华智慧的多彩展现。

上面已经阐明,把谋略视为《三国演义》的主要精髓,是一种片面的,甚至是浅薄的看法。实际上,数百年来,《三国演义》让人感到魅力无穷的一个重要方面,乃是积淀在其中的中华智慧,是这种智慧的多彩展现。可以说,《三国演义》就是中华民族优秀智慧的结晶,作为全书灵魂人物的诸葛亮,就是中华民族无比智慧的化身。

《三国演义》展现的中华智慧,大致可以分解为这样几个方面:

1.政治智慧。包括:

(1)善于把握天下大势,总揽全局,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如荀彧的奉迎献帝之策,诸葛亮的《隆中对》,鲁肃的“江东对”。

(2)善于处理君臣关系,推心置腹,善始善终。如诸葛亮与刘备鱼水相谐的关系。

(3)善于治国,遗爱千秋。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末,陈寿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裴注引袁子曰:“(诸葛亮)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演义》对此作了形象的再现。

(4)善于识才,后继有人。如诸葛亮选拔蒋琬、费祎、董允⑤;孙吴集团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帅相继。

2.军事智慧。以诸葛亮为代表。主要表现为:其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二,虚虚实实,兵不厌诈;其三,出奇制胜,用兵如神。

《孙子兵法》云:“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兵势篇》)“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篇》)诸葛亮正是体现这些军事原则的光辉典范。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军事上的兵不厌诈,出奇制胜,是对敌方而言,与某些人感兴趣的权谋诡诈完全是两码事。自古以来,一些优秀的军事家,恰恰不会搞阴谋诡计,不屑于搞小动作,不会提防来自自己营垒的权术倾轧、明枪暗箭,往往成为野心家、阴谋家栽诬陷害、密谋策划的牺牲品。恰恰相反,某些小人,做正事不行,打仗一塌糊涂,搞阴谋诡计却是得心应手。让我们随便举两个例子:

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曾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自以为不如孙膑,当了魏国将军后,假意请孙膑去,却捏造罪名,残害孙膑,断其双足。后来孙膑逃到齐国,当了军师,指挥齐军,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两次大败庞涓统率的魏军,迫使庞涓自杀。请看,论打仗,孙膑远远胜过庞涓,但他做梦也想不到老同学会害他,被庞涓的诡计弄成终身残疾。

南宋名将岳飞,在抗金斗争中屡建奇功,所向披靡,有“撼山易,撼岳家难”的美誉;却被奸相秦桧诬陷谋反,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年仅四十(虚岁)。

孙膑是用兵如神的军师,岳飞是战无不胜的统帅,却都被小人陷害,成为阴谋诡计的牺

牲品,令人叹息。由此可见,军事智慧与权谋诡诈绝不能相提并论。因此,我们要理直气壮地赞美和弘扬中华智慧,而要坚决否定毫无原则、惟利是图的权谋诡诈!

3.科技智慧。如华佗的麻沸散和外科术,诸葛亮的连弩和木牛流马。

4.人生智慧。这方面值得发掘的颇多。

例如司马徽:“水镜”雅号,传播遐迩。曾有名言:“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又云:“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却终身不仕,甘当闲云野鹤。

又如管宁:年轻时不满华歆热中利禄,与之割席分坐;魏文帝下诏以其为太中大夫,固辞不受;明帝即位,征他为光禄勋,仍不应命,白衣终身。

再如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格言,垂范千秋。

《三国演义》展现的中华智慧,真是绚丽多彩,熠熠生辉,博大深厚,沾溉后人。

(五)对理想道德的不懈追求。

在艺术地再现汉末三国的历史,描绘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时候,罗贯中不仅表现了对国家统一、清平政治的强烈向往,而且表现了对理想道德的不懈追求。在这里,他打起了“忠义”的旗号,把它作为臧否人物、评判是非的主要道德标准。通观全书,有许多讴歌理想道德的动人故事。为了忠于“桃园之义”,关羽不为曹操的优礼相待所动,毅然挂印封金,千里跋涉,寻访兄长;为了维护兄弟情义,刘备不顾一切地要为关羽报仇,甚至宁可抛弃万里江山;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托孤之重,诸葛亮殚精竭虑,南征北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长期以来,对于“忠义”也有各种议论和批评,这里谈谈我的看法。忠是什么?其基本含义是对自己忠于所事,对他人忠于所托。你的本职工作是什么,你就干好什么;与他人相处就要忠于所托,这就是《论语》讲到的“吾日三省吾身”中的一省:“为人谋而不忠乎?”经过长期的积淀、提炼和逐渐的抽象化之后,人们把它升华为对事业的忠,对理想的忠,进而再升华为对国家对民族的忠。那绝非是小忠。义是什么?按古汉语的基本含义,义者宜也,适宜的事,正确的事,你做了,那就符合义。人们常常说“道义”,就是说做符合道的事情才是义。从宏观方面来说,有国家大义、民族大义;用在人际关系上,它追求的是平等互助、患难相扶,甚至是生死与共的理想人际关系。

当然,作为封建时代具有一定进步倾向的文人,罗贯中的“忠义”观不可能越出封建思想的藩篱,但也确实融合了人民群众的观念和感情。这种犬牙交错的状况,使得《三国演义》的“忠义”呈现出复杂的面貌;但就主导方面而言,它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中积极的一面,值得后人批判地吸收。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如此丰厚,那么,它的主题是什么呢?我认为,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⑥。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的思想内涵确实是博大深厚的。尽管其中也有一些消极成分,但其主导方面却是值得肯定的。在未来的岁月里,无论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海外华人,还是国外汉学家以及其他对中国感兴趣的朋友,凡是想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人,仍将把它当作必读书。

注:

①沈伯俊:《三国演义》校理本《前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写于1990年)。

②参见沈伯俊《明君与枭雄——论刘备形象》一文,载《文学与文化》创刊号(2010年第1期)。

③参见沈伯俊《重提旧案论曹操》一文,载《明清小说研究》2010年第4期。

④参见孙一珍《试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主题》,载《文学遗产》1985年第1期;齐裕焜《乱世英雄的颂歌》,载《三国演义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版)。

⑤参见沈伯俊《〈三国〉刘蜀后期人物三论》一文,载《上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⑥参见沈伯俊《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论〈三国演义〉的主题》一文,载《宁夏社会科学》1986年第1期;收入沈伯俊著《三国演义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三国演义读后感1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1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1字(一) 每一当捧起《三国演义》那原书模板时,耳畔便归响起杨洪基演唱的这尾勾魂摄魄的《临江仙》“滔滔少江东逝火,浪花淘尽英豪……”,口面便荡漾起取虎将擒竖沙场、取儒士舌战晨堂的激情!那皆缘自典范巨着《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一部少篇章归体汗青演义小说,以刻画东汉终年的魏、蜀、吴三个政乱散团政乱军事奋斗为主。分为黄巾之治、董卓之治、三国鼎峙三年夜局部。颠末做者罗贯外斗胆的艺术创做,使艰涩易懂的邪史以一种熟动、无味、揭远糊口的艺术体现模式展示正在广阔读者里前,并为人们所青睐、传颂。桃园结义、过五闭斩六将、水烧赤壁、还春风、少板桥、激辩群儒等一系列熟动的故事耳生能详。 《三国演义》被国人列为“四台甫着”之一,打开它,便犹如睁开了一幅宏大的汗青绘卷。那面既有泄角铮叫,硝烟洋溢的和场,也有武将和死疆场,文臣智计百没的典范对决,也没有累周瑜战小乔,吕布取貂蝉风花雪月、情义深少的

恋爱,也有英豪迟暮,壮志已酬的遗憾。 但是,使《三国演义》更让人觉典范的是正在于它的和平颠末、武将厮杀的细腻刻画战典范人物形象的塑制,譬如赤壁之和,对和平原因取三国之间的政乱专弈,从诸葛孔亮激辩群儒,智激周瑜抗曹改变没有利场面地步,然后孙刘同盟取曹魏坚持,庞统巧施连环计,水烧和舟那一连串触目惊心的情书模板掀起了故事的飞腾,最初又以曹操兵败,闭云少义释华容叙,告终取曹操恩仇了结。做者用方润的笔触将干燥的汗青、人物心田的纠纷熟动的展示正在读者里前。那一典范桥段正在2008年经驰名导演吴宇森执导,胜利挨制5.8亿票房,能够看没人们对付三国典范故事的酷爱取逃捧。 正在人物塑制圆里,更有独到的地方:刘备的仁德,曹操的忠诈,董卓的残暴,吕布的多变,弛飞、闭羽、许诸、典韦的怯猛,诸葛明、庞统、郭嘉、司马懿的智谋,鲁肃的憨曲,曹植的才调皆被刻画失鞭辟入里。每一个读者皆能找到本人所青睐的汗青人物。 读完《三国演义》,掩卷覃思,谦脑皆是这杀声阵阵的和场,说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激情。让人忍不住念置身此中,深深被“全国废殁,匹妇有责”、“匡扶社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1) 这几天,我读了四大名着之一《三国演义》这本书以后,使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主要内容讲蜀、魏、吴三国纷争的故事。人物有:刘备、张飞、关羽、诸葛亮。在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是诸葛亮那样足智多谋的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管别人有什么计谋都瞒不过他。 在书中,我觉得最喜欢的故事是《草船借箭》。由于诸葛亮足智多谋,用兵如神,这使的周瑜非常的嫉妒,小心眼,他把诸葛亮看作是东吴第一大敌人,就想方设法地想害他,终于在一次谈论军事时,周瑜找借口对诸葛亮说在水上打仗最好的兵器是箭,这当时没有造箭的条件下却要他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弓箭,如果完不成就要严重惩法。但诸葛亮却胸有成竹地答应了他的要求,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三天之内向曹军“借”了十万余支箭,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读完《三国演义》之后,我要学习学习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足智多谋,学习他的各方面的知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2) 《三国演义》我还会读下去的,因为里面还有很多我不理解的情节,这就是经典名著的魅力吧! 我们在来说说关羽吧,他简直是张飞的翻版,也是因为一个小小的缺点而丧了命。关羽生的相貌堂堂: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

卧蚕眉;人称美髯公, 跨下赤兔马,手上偃月刀。云长温酒斩华雄,一代名将华雄在关羽手下竟敌不过一招被斩;单刀赴会,就这气势,单身一人敢入万险之中,面不改色,心不跳,真勇也!水淹七军,破曹军千万之众,自己却毫发无损,中箭亦战,战场上被流箭射中,刮骨疗毒,谈笑风生啊!镇守荆州,保刘备之大后方多年,真是不容易啊。可惜,正因为他的天下无敌,使他变得太骄傲了,使他败走麦城,太过轻敌使他被吴国的一个末将杀死。但是,人们没有忘记他,他的地位和诸葛亮一样,不,甚至超过了诸葛亮。几乎在全国的每一处地方都有关帝庙,他,不是皇帝,却是武帝!他的失败在于骄傲,古话说骄兵必败,我们同样也不能骄傲。 啊,三国有多少名将谋士——几乎无穷无尽,他们都能能给我带来许许多多的启示······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的希望在于跳出这朝代周期圈,祝和平永远笼罩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历史就像一条甘泉,而每一本历史书就像一条汲水道,《三国演义》无疑是一条通畅的汲水道,我以后会更加地拜读罗贯中的这本《三国演义》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3) 三国演义这一个打仗的故事,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 东汉末年,战事纷起。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形成魏、蜀、吴三

三国演义读后感3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30字 三国演义一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魏蜀吴三国的故事,XX为你推荐读后感,欢迎阅读。 《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 《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 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 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

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 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读后感3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30字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三国演义读后感30字(一) 三国演义时期的人物,个个都是英雄好汉,想起关羽刮骨疗伤时,我自愧不如,因为我感冒发烧时,就哭的惊天地泣鬼神,又想想关羽刮骨疗伤时,还哼着歌,我们真应该跟三国演义里的英雄好汉学习,我们更应该感谢作者,如果没有作者这样忘我的写作,就没有这么好看的三国演义,我们就不会知道这么多的知识,想想以前的战争,现在的国泰民安,我真的感到我太幸福了。 我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环境里,我真的是太幸福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30字(二)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着。《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

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读后感30字(三) 当我合上《三国演义》这本书时,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在这本书里写了许多具有正义感的人物。不过,我最敬佩的,就是诸葛亮了。 他十分的机智,灵敏。自从刘备请他出山后,他便专心致志地辅助刘备。当刘备在白帝城逝世之后,诸葛亮还是忠正不二的辅导刘备的儿子——刘禅。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攻打五丈原时,诸葛亮发誓一定要打败司马懿。在那几年间,他一直为战争的事情而忙碌,不料得了肺结咳,可他在患病期间,还是一直为战争而劳累。直到死时,也不忘把战后事理一一告诉自己的属下。诸葛亮,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人士,他为一件事奋斗到底的决心,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三国演义读后感300字 (共8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300字(共8篇)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在短短的寒假中,我读了好多书,其中,我觉得最有意义的是《三国演义》。 这部书内容主要讲的是蜀、魏、吴三国纷争的故事。它叙述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到西晋太康元年三国统一为止。描写了近百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在书中,我知道了有像诸葛亮一样足智多谋的人,也有像董卓一样恶贯满盈的人,更有像周瑜一样小心眼的人。在《三国演义》的人物中我最欣赏的要数诸葛亮了,他通天文、知地理,不管别人有什么计谋都瞒不了他。他能利用自然环境及气候变化来完成用兵之计。而且,他还是一个大度惜才的人,曾经七次生擒孟获,而每次都因孟获不服而放走他,直到第七次才使孟获心服

口服而最终投靠了诸葛亮 在书中,我觉得最精彩的故事是《草船借箭》。由于诸葛亮聪明博学,用兵如神,这便使周瑜非常的嫉妒,心怀诡计,他把诸葛亮看作是东吴一患,要找借口害他,于是对诸葛亮说在水上打仗最好的兵器是箭,这当时没有造箭的条件下却要他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弓箭,如果完不成就要严惩。但诸葛亮却胸有成竹凭他的智慧和学识,在三天内向曹操“借”了十万余支箭,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读完《三国演义》之后,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成为一个能像诸葛亮一样博学多才、聪明能干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 最近我看了《三国演义》 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

黄巾起义之后,东汉F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读了《三国演义》让我了解了三国的时期历史。 读《三国演义》有感《三国演义》是我国的一部古典名著,讲述了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期间的一系列故事,刻画了上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羽和诸葛亮。 先说关羽,他十分重情重义,忠于刘备,曾放弃高官厚禄,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去追随那位发迹的哥

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12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一): 《三国演义》读后感 读了《三国演义》,我又见识了三国时代的诸葛亮等一大批足智多谋人物。 《三国演义》透过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演绎了三国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其中,忠义与奸佞的冲突、豪杰与奸雄的较量、谋略与武力的斗争一场场刀光剑影的生死悲欢,一幅幅风云变幻的历史画卷,留下了数不胜数、品味不尽的美谈佳话!而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等精彩生动的故事,更是让我爱不释手。 《三国演义》让我领略了足智多谋的无尽魅力,也让我进一步懂得了了智慧来源于知识、知识来源于勤奋的道理。在任何时代,只有掌握了知识,才能掌握话语权,也才能掌握未来。尤其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这天,更是如此。我深知自我身上肩负的职责,从此刻开始,我必须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二): 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斗争,故事十分精彩。妈妈说著名作家冰心七岁就读完这本著作了,我今年已经八岁多了,我可不能落后,我决定在这个里好好地读一读这本名作。 万事开头难,刚翻开第一页,我就被难倒了。东汉末年,灵帝刘宏腐败无能,致使宦官专权,民不聊生书里有好些词我梦也没梦到过,更别说理解了。幸亏有妈妈做我的后盾,在她的下,我津津有味地读完了这本经典巨作。 在这本书里,我不但了解到当时的历史事件,如三顾茅庐、大意失荊州、七擒孟获等,还学会了很多知识,如成语过五关斩六将、身在曹营心在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有歇后语,如刘备借荆州一借无回头、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还有一些良计,如美人计、反间计、连环计等等。同时我认识了很多历史人物:谦逊爱才的刘备、英勇无比的张飞、攻无不克的关羽、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忠厚老实的鲁肃、阴险狡诈的曹操 在这么多的人物当中,我最的就是诸葛亮了。他不但料事如神,而且有胆有识,他的空城计真让人拍案叫绝。当我读到司马懿来到城下,见孔明独坐城楼,焚香操琴,他明白孔明生平谨慎,怕中计,便领兵自退时,我不禁哈哈大笑起来。我真佩服诸葛亮啊! 《三国演义》真好看!有空,我必须再看一遍! 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三): 《三国演义》读后感 这个学期,我怀着激动的情绪把《三国演义》又看了一遍。

三国演义读后感1万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1万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1万字 今天,我成功地读完了《三国演义》这一篇名着,因为自从买上了《三国演义》这一本书后,一直还没有来得及读,幸好有了这个很长的暑假,才让我读到了这麽好的书。 本篇小说主要从黄巾起义,终于到了西晋统一,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统治军事斗争。 书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几次大战役,如袁,曹官渡之战,魏,蜀,吴赤壁之战。每次战役各有特色。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生动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国演义》里有好多好多的英雄:刘备,关羽,张飞,曹操,诸葛亮……其中,我最喜欢里面的诸葛亮。 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三国演义》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也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人称“卧龙先生”。他治国治军的才能与兼虚谨慎、济汇爱民的品格为后世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他向刘备提出了“联吴抗曹,据有荆益,三分天下”的隆中对策。他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思,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呕心沥血,积劳成疾”,最后病逝于北伐前线五义原。他借东风,

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我要学习他的“忠”字,他是认定了刘备,就再也没有投靠别人,这让我很敬佩,想起当日本人向我们的国家进攻时,我们中国人可是出了不少汉奸,诸葛亮就像是当时跟着共产党的将军,不是小人,不会为了那个人的蝇头小利而放弃自己的国家,放弃了自己的朋友或战友,在那么险恶的时期里,他能那样的忠义,真是不简单! 说点儿难听的,如果说咱们世界又爆发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真的,那时还会有几个站在自己国家的,不跑向科技发达的国家的,恐怕那时就屈指可数了吧! 所以我要做一个不背信弃义、不为了那蝇头小利而放弃自己的国家、战友和朋友的人。 从这本名着的时候我还收集了许多歇后语: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关公赴会--单刀直入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三个臭皮匠—&m 三国演义读后感1万字这个暑假,我读了《三国演义》,它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着。《三国演义》这本书由罗贯中以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及元代的《三国志》为依据,经过熔裁在元末明初创作的。它描述了近90多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

三国演义读后感11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1100字 小时候,我看的是插画版的《三国演义》,它在我眼中仅仅只是如同漫画一般的小人书,单枪匹马,冲锋陷阵,只记住了一些 骁勇善战的虎将,忠肝义胆的关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张飞,百步穿杨的黄忠,这仅仅是对人物的一些片面的看法,肤浅而无味。 书中的200多个人物构成了《三国演义》的灵魂。刘、关、张三人在其漂荡中原到建立蜀国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仁、忠、勇三 种典范的英雄气概,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刘玄德携民渡江」、「美髯公千里走单骑」、「张翼德大闹长板桥」等情节,而书中的诸葛亮成了智的代表,天下变量尽在掌握之中,不得不提的是, 姜维也被描绘成忠孝智义兼具的栋梁之才,而一代军事家曹操由 忠于大汉变到大奸大恶的险恶丞相的心理变化也被描写得淋漓尽致,可见这部书对人物特征刻划之精细堪称古代长篇小说之首, 真千古奇书也。 但在《三国》里,我印象最深的算是关羽了,关羽是书中最忠之人,而当代因为朝廷重用文人,因此不论任何读书人,都会追 求忠君爱国的境界,「忠臣是英雄」这个道理令关羽与有鬼神之智诸葛亮并列,可见书中人物因「忠」的地位提升是如何明显,相对地,奸相曹操只因「挟天子,令诸侯」而成了千古罪人,这个情况大抵只会出现在尊儒的宋朝。

《三国演义》集历史与伦理于一体,他的文学价值是无容置疑的,但亦不是完全没有历史价值,只不过历史价值不在三国时期,而是由宋朝到明朝。但《三国演义》是坊间的书籍,我们可以透过这本书了解当时的政治状况。 像张飞这样的英雄出现,大抵是因为汉人在元朝时饱受欺压,百姓渴望有一位敢作敢为的英雄为之出头,张飞才会由温文儒雅 的画家、书法家被改成敢作敢为的大老粗,而「张翼德怒鞭督邮」一事就可完全表达百姓对元朝官员的强权欺压有多大厌恶。 我不知自己读了这本书多少遍,但是每次看都有不同的趣味,更有不同的感受。天下三分,各国你征我伐、用尽千军良策,为 的是统一天下。可叹的是相争了六十余年的三国、最后却并非其 一取下江山,而是内政变故、慢慢衰弱、让野心勃勃的司马氏族 轻松吞并天下。而我只能用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句来安慰 自己罢了。 不看四大名著,枉为中国人!而四大名著中,《红楼梦》中有 太多阴谋诡计,《水浒中》有太多过份豪气的情节,相比之下《西游记》及《三国演义》比较适合青少年看。《三国演义》更有助我们了解宋、元、明三代的文化,绝对是一本值得一看的经典。

三国演义读后感3000字3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3000字3篇 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 都会想到四大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着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着《三国演义》。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 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 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 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 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 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 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

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 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 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 霸江东。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 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 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 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 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 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 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 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 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 会不远的。这个暑假,我读了《三国演义》,它是我国古

三国演义读后感6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60字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三国演义读后感60字(一) 假期里,我把《三国演义》读完了。《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它描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百年战争,塑造了无数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在所有英雄人物里,我最喜欢关羽。“神威能奋武,儒雅知更文。天日心如镜,春秋义博云。”自始至终,关羽都不失一个绝世英雄的本色。 读完《三国演义》,我不禁想到,关羽的精神正是我们当今社会所欠缺的。让关羽那种智勇双全、重信守义的精神,作为我们每个人的座右铭。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要怕失败。连“武圣”关羽都曾经失败过,我们生活中那点小小的失败又算什么呢? 三国演义读后感60字(二) 《三国演义》这本书虽说厚厚的书让我感觉内容太多了,但是当我看完“宴桃园豪杰三结义”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往下看了,由于速度“过慢”,我花了六天才看完前六十回。最吸引我的当属“用奇谋孔明借箭”(草船借箭)这一回合------ 在这一回合中,上通天文,下通地理的诸葛亮在大雾中使曹营以为有敌军来袭,不但让对方水军损失几十万支箭,还运用自己的计谋,成功挫败了周瑜的谋害。他知道周瑜让他借箭的真正目的是想迫害自

己,为了保证双方的利益,便运用自己的智慧,使得周瑜无话可说,只能甘拜下风。 而在我读完后60回合之后,最令我佩服仍然是诸葛亮,因为在《武候弹琴退仲达》(空城计)这一回合中,诸葛亮在马谡失守了街亭之后,诸葛亮竟能在如此的短的时间内运用“空城计”迷惑司马懿,使其以为城内有军队而巧妙退敌。 而书中其他一百多回合的故事我也不再一一列举了。看不,妈妈叫我读《三国演义》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啊!我现在只是看不惯看的太迟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60字(三)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读到最后才发现,我们居然全被老罗给耍了!关羽死了,刘备死了,曹操死了,诸葛亮死了,孙权死了,袁绍董卓刘表孙坚孙策刘璋马腾袁术庞统……全部都死了,只剩下那个没用的阿斗,一起合并为晋。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10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10篇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下面我最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214和217年连续下了三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最值得我欣赏,是他那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在寒假里,我阅读了《三国演义》这本古代名着。当我合上书轻轻放到书桌上,书中描绘的三国鼎立直到天下归一的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在三国时期的各路英雄中,我最喜欢的是赵云。 赵云人称“常山赵子龙”,对蜀国忠心耿耿。他从20岁起就追随刘备南征北战、奋勇杀敌。他身经百战、所向披靡,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也不动摇那份忠心,直到白发苍苍仍为蜀国四处征战。他一生中立下了无数战功,为蜀国的江山社稷耗尽了心血,堪称忠义的楷模。 赵云勇冠三军,是赫赫有名的“五虎上将”之一。长坂坡单骑救主,他在十万大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众多曹军名将与他交手,却奈何不了他。在许多危机关头,赵云挺身而出,凭着一身好武艺和过人的胆识,反败为胜,击溃了敌军。赵云勇猛无敌,我打心底里佩服他。 赵云不仅有勇更有谋。他多次陪伴刘备和诸葛亮外出,无论遇到多么危急的情况,他总是机智应对、化险为夷,每次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当马谡大意失街亭时,赵云奉诸葛亮之命断后,他沉着地带领后卫部队,成功地击退了二十万追兵,还缴获了大批物资,令诸葛亮和众将喜出望外。赵云以智谋取胜的战绩数不胜数。 赵云赤胆忠心、智勇双全,令敌将闻风丧胆,他的英雄事迹千百年来让人们津津乐道,他是我心中的真英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2000字_心得体会

三国演义读后感2000字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三国演义读后感2000字,感谢您的阅读! 三国演义读后感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卷首语:“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精辟的总结了历史的发展趋势。读罢《三国演义》掩卷沉思:这分分合合岂非人力所为?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的长篇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几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文人某事的斗智斗勇,各方的用人原则和谋士的脑力风暴一次次撞击左右了战争的结果。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 善于用人是成就伟业的保证。 曹操三次颁布求贤令以获得良才为己所用,事实证明人才的招揽为其统一北方规划了可行的蓝图。 曹操的谋士毛d曾经向他提出了一个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曹操采纳了谋士毛d的建议,并予以实施。也就是说,曹操的路线和策略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袁绍的谋士沮授也曾进言“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可是袁绍手下其他的谋士不赞成,袁绍一犹豫,曹操就抢先了一步,获得民心。可见袁绍不善于用人,虽然空有雄兵猛将,却不懂军事不过是政治的工具,最后难免失败。官渡之战中又错失许攸,因为不能听进人言以超强实力完败,也充分说明问题。可见知人善用威力无限。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东汉末年正值乱世,许多有识之士,治国良才,隐居山林期待救世伯乐以一展雄才大略。诸葛亮就是其中最让读者敬佩的一位。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与亮相见后,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机可乘,而且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天下;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后世称之为《隆中对》。《隆中对》是此后数十年刘备和蜀汉的基本国策。我们常常赞叹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实际上这天下三分其实是诸葛亮根据天下形势以及自己的聪明才智策划的。否则以刘备无立

三国演义读后感3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30字 导读: 三国演义读后感30字(一) 三国演义时期的人物,个个都是英雄好汉,想起关羽刮骨疗伤时,我自愧不如,因为我感冒发烧时,就哭的惊天地泣鬼神,又想想关羽刮骨疗伤时,还哼着歌,我们真应该跟三国演义里的英雄好汉学习,我们更应该感谢作者,如果没有作者这样忘我的写作,就没有这么好看的三国演义,我们就不会知道这么多的知识,想想以前的战争,现在的国泰民安,我真的感到我太幸福了。 我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环境里,我真的是太幸福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30字(二)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着。《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

的英雄。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读后感30字(三) 当我合上《三国演义》这本书时,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在这本书里写了许多具有正义感的人物。不过,我最敬佩的,就是诸葛亮了。 他十分的机智,灵敏。自从刘备请他出山后,他便专心致志地辅助刘备。当刘备在白帝城逝世之后,诸葛亮还是忠正不二的辅导刘备的儿子——刘禅。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攻打五丈原时,诸葛亮发誓一定要打败司马懿。在那几年间,他一直为战争的事情而忙碌,不料得了肺结咳,可他在患病期间,还是一直为战争而劳累。直到死时,也不忘把战后事理一一告诉自己的属下。诸葛亮,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人士,他为一件事奋斗到底的决心,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三国演义读后感8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800字 篇一:三国演义>读后感800字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意味深长。《三国演义》是四大名着之一。这本书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把许多人物写得淋漓尽致,比如说:刘备、关羽、曹操、诸葛亮等。这本书主要写魏、蜀、吴三国之间发生的斗争,这本书从东汉末年一直写到晋朝那个时代。书中有几个人物让我对他们产生了很深的感受。 首先是刘备,从一开始的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就让我对刘备产生了很深的感受,他非常重情义,也很有爱心,也非常的顾全大局,就拿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来说,刘备为了统一乱世,三次才请到了诸葛亮,他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十分敬佩他。但刘备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受到打击不能控制自己,关羽、张飞被杀害后,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听诸葛亮的话,一定要攻打吴国,导致失去了一员战将,如果他当时听从诸葛亮的话,就一定能联吴抗曹。 然后是关羽,他一生获得了许多的战功,比如说: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等,他为了与刘备会合,便不远千里来找刘备,斩颜良,诛文丑,结果鲁莽的张飞以为他背叛了刘备,准备要杀他,然后又看见他跟敌方打仗,这才明白。于是关羽和张飞准备一起去找刘备,最后终于与刘备会合,想象着那令人激动的场面,真为他们而高兴!在书中描写关羽的一句话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手拿青龙偃月刀,还有赤兔马。这样搭配,简直是无人能敌! 最后是曹操,曹操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刘备吓的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又装作害怕打雷,这才蒙混过关。他在统一魏国时,可以说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的策略,无不可以统一天下。但曹操生性多疑,在赤壁大战中,只是因为周瑜的一个小计策,而失去了蔡瑁、张允那么好的将军,也导致了他们没有好的水军将领,也没能识破庞统为他提供的连环计,结果大败而归,全军覆没。 通过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刘备教我们什么事情都要冷静对待;关羽教我们忠诚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曹操教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多疑。我们只要取长补短,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实验初中初二:贺佳琪 篇二:三国演义读后感800字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同的时期读它,有着不同的感受。 在幼儿园时,看的是连环画《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我还明白了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字10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字(一): 三国演义读后感 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潜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都与故事的剧情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一样的体验。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字(二):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后,我感觉自已也变成了书中的其中一位人物。 我最佩服的是诸葛亮丞相,因为他满腹经纶,神机妙算,可厉害了。还有姜?,他虽然没有诸葛亮的计谋多,但也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将军。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字(三): 三国演义讲的是刘、孙、曹三家之争,三国演义里面写了刘备、曹操、张飞、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等英雄人物。 书中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一出出惊心动魄的生死角逐,都让人回味无穷、惊叹万分:奸猾狡诈的曹操,为何在华容道上狼狈鼠窜?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怎样以一座空城抵挡住了十万大军的进攻? 此书教我们矫正身姿,让你行得正,走的远。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字(四): 三国演义读后感 我读过《三国演义》后,最喜欢诸葛亮。因为他读过很多书,有很高的智慧。 诸葛亮在草船借箭中,因为箭快用完了,所以就想了一个方法,能够在三天之内向曹操借十万支箭。 那天正好雾很大,诸葛亮把船停在那儿,船上有很多的草人,曹操就万箭齐发,打在了船上。然后船上的人大唤:谢谢曹丞相。曹操想追,但是诸葛亮的船已经开走了。 所以我十分喜欢诸葛亮。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字(五): 三国演义读后感

这是一部很好的小说,它臭化了曹操、美化了刘备、神化了诸葛亮、提高了赵云,贬低了周瑜、总的来讲,这部书是我最爱看的书之一,常言道: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我虽年老,但还是继续看。 最使我感得好的,是这部书的大小战事四百多次,每次不一样,即使同是水或火;好有不一样;其次桃园三结义,永世不相忘,这种情谊值得推广。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字(六): 这天我看了《三国演义》的第一篇,桃三结义,里面说刘备家里十分穷,所以就想去投军。有一天,刘备在路上遇见了张飞,张飞看出了刘备的心思,告诉刘备他也要去投军,刘备一下子情绪就变得十分高兴。晚上,他们俩到了一家小酒馆,在那里他们遇到了也要去投军的关羽。刘备和张飞邀请关于和他们一齐去投军,关羽立刻就同意了。第二天,他们三个人在张飞家的桃花园结义。不管是生还是死,他们三个都要在一齐。 看了这票故事,我明白要珍惜要命朋友之间的情谊。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字(七): 《三国演义》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最喜欢阅读的一本书。书中一个个传奇故事令我深读后感触,苦肉计、空城计、王允巧施连环计等都让人拍案叫绝。 我最喜欢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他的壮举之一,令我挥之不去。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字(八): 《三国演义》,一首用血肉之躯、灵魂之石谱写的历史悲曲。在刀光剑影、断壁残墙、千军万马之下,那种忠信仁义、生死不渝的英雄气概,又岂是卿卿我我、纸醉金迷所能比拟的?从古到今,又有多少英雄豪杰在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风云乱世中逐鹿群雄,东征西讨,最终却被历史所淘汰?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字(九): 从《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体会到了做人的真理,足够享用一生。《三国演义》本身就是真理。读历史,让人明智,读国学,让人明理。从这些经典中,我们就能够与英雄对话,与历史交谈。读三国,让我身处这个充满魔力的三国世界,我还要在这个三国世界中继续去探索。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字(十): 这天,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公元三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 在三国演义中我认识了神机妙算,忠君爱民的诸葛亮;仁慈善良,怀抱大志的刘备和奸诈狡猾的曹操。

三国演义读后感300字10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300字10篇 暑假,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主要是说:东汉末年,政治腐败。黄巾起义,朝廷恐惧。桃园结义,杀败黄巾。吕布杀董,大快人心。曹操掌权,献帝受欺。三分天下,汉室将亡。刘备进位汉王,诸葛六出祁山。庞统惨死落凤坡,孔明坛上祭东风。孔明死后魏延反,马岱勇敢杀魏延。刘阿斗不管政事,曹奂占领东西川。三分天下统一归,孔明身世千古传。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关羽大意失荆州”了。 三国时期,荆州地势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公元217年,当时关羽守荆州,孙权欲夺荆州,只是时机未到。不久关羽发兵进攻樊城,并排重兵守荆州。孙权大将吕蒙认为时机已到,但因有病在身,建议孙权派陆逊驻守路口。陆逊给关羽写一信,信中夸耀关羽可与韩信相比。自称一介书生,难当大任,请关羽多加指教。关羽为人骄傲,目中无人,读罢仰天大笑,马上撤出荆州守军,一心一意攻樊城。陆逊暗通曹操一起行动,夹击关羽。吕蒙乘夜偷袭,攻下南部。关羽闻讯,赶紧返回。可荆州已被吴国占领,关羽只能夜走麦城了。 这个章节告诉了我们,只要巧用心计,虚其防备,乘虚而入,即可得胜。在生活中,我们只要抓其要点,等时机成熟后再行动。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名叫《三国演义》的书。这本书的作者是罗贯中。在这本书里面我最喜欢那个大智大贤的诸葛亮,他神机妙算?深谋远虑,这一点在书里的一篇叫做草船借箭的文章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心胸狭窄的周瑜看到多谋的诸葛亮出出高自己一招,便心怀妒意,甚至想置诸葛亮于死地。他以军中缺箭为名生出一计,让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由此看来周瑜不仅妒忌心强,而且十分狡猾阴险。然而,诸葛亮却胸有成竹地答应了下来,趁着大雾漫天,用草船在曹营借了十万支箭,提前七天顺利地完成任务,使得周瑜的阴谋又一次破产,从而进一步揭露了周瑜嫉贤妒能?心胸狭窄的本性。 看完了这个故事后,我想人千万不能有妒忌的心理,尤其是我们这些学生,看到比自己好的不要只顾妒忌,而应该多向别人学习,取长补短,这样来提高自己的成绩,那才是正确的。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一本名叫《三国演义》的书,这本书中有许多英雄,如粗中有细的张飞,忠肝义胆的关羽,谦虚好学的刘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其中我对诸葛亮影响最深刻。因为他用智慧打了许多胜仗。 以下是诸葛亮一生的功绩;收二川、摆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49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东和北拒,中军帐里,水面偏能用火攻。收二川:指取得东川和西川。摆八阵:摆设八阵图。六出:六出祁山。七擒:七擒孟获。三顾:三顾茅庐。东和:东和孙吴。北拒:北拒曹魏。水面偏能用火攻;在赤壁大战中让黄盖坐二十条快船去假投降魏国,船上放满了干草,到了曹操的大本营,二十条船一齐着,大船被大铁环连住,逃不掉,全军覆没。我很佩服他的聪明才智,冷静稳重。我也要好好学习,成为一个人人称赞的“小诸葛亮”。

《三国演义》高中生读后感学习1500字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也可直接使用《三国演义》高中生读后感1500字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一部详尽而宏大的历史。它记载了从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到公元280年约110多年的历史。下面是风林网络的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三国演义》高中生读后感1500字”,供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风林网络!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这首《临江仙》出现在我的视野里,耳畔就仿佛响起古典剧《三国演义》中杨洪基那深沉而雄浑的音调,令人神往,令人神思。心底平静的湖面也泛起美妙的涟漪,思想也像插上了翅膀一样随着歌声穿越千年时光,去追溯令人向往的历史……而这,都缘自《三国演义》——心中永远的经典。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一部详尽而宏大的历史。它记载了从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到公元280年约110多年的历史。它以陈寿着《三国志》为模板,经过作者罗贯中大胆的艺术创作而完成的,使高深难懂的正史以一种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在广大群众面前,并为人民所喜爱、传颂。《三国演义》又是一部小说,一部内容丰富蕴涵深刻的小说,作者匠心独运,以生花妙笔勾勒出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火烧赤壁,借东风,长板桥等一系列生动的故事,为妇孺皆知。它妙趣横生的文字,以及驰骋于神出鬼没境界的畅快深深地打动了我,而它也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经典。 《三国演义》被学者们列为“四大名著”之一,而它也确实无愧于这一美誉。翻开它,就犹如展开了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作者并不华丽却十分准确的文字就像点点笔墨给这幅画卷描绘出朵朵奇葩,使每一位读者都深深陶醉于其中。这里既有鼓角铮鸣,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有文臣武将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纷争,也不乏风花雪月、情意深长的爱情。引人入胜的情节让人忘却了这是在述说历史,而分明是在娓娓地讲述一个个美丽而动听的故事,我想这大概就是经典之作与众不同之处吧。 然而使《三国演义》更让人觉经典绝妙是在于它的战争前后经过的细致描写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独树一帜,这恐怕是包括《史记》在内的其它史书望尘莫及的,譬如赤壁之战,战争的起因是刘备兵败,曹操妄图吞并吴,诸葛孔明舌战群儒,

三国演义读后感3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 30 字 篇一:三国演义读后感 50 字 篇一:三国演义读后感 50 字 三国战乱纷争,群雄并起,但不可统称之为英雄。真正的英 雄,其志在于平定天下,使天下百姓免受战火之苦。而那些志在夺得天下,称帝继位以求名垂 青史者,自私之人尔,不足以论之。 朝代更替并非时代潮流,百姓安康才是众望所归。倘若 人民安居乐业,又何必改朝换代? 篇二:三国演义读后感 50 字 《三国演义》写了蜀、魏、 吴三国纷争的故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的 潮流涌出多少英雄?可歌、可泣、可赞、可叹!激励我们奋进,去谱写新时代的英雄曲。 篇三:三国演义读后感 50 字 读完就知道:英雄都死了,伪君子得了民心,枭雄都败了,小人 都活着,()有才能的全压抑了。曹操是英雄,刘备是伪君子,诸葛亮是科学家,司马懿是政治 家,周瑜是企业管理家。 篇四:三国演义读后感 50 字 《三国演义》刻划了近 200 个人物形 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 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 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 列故事。 篇五:三国演义读后感 50 字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着 之一。我最佩服诸葛亮,他足智 多谋,尤其是草船借箭 那一篇。教会了我许许多多的道理,让我爱不释手。 篇二:三国演义读后感 50 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 50 字 篇一:三国演义>读后感 50 字 三国战乱纷争,群雄并起,但不可统称之为英雄。真正的英雄,其志在于平定天下,使天 下百姓免受战火之苦。而那些志在夺得天下,称帝继位以求名垂青史者,自私之人尔,不足以 论之。 朝代更替并非时代潮流,百姓安康才是众望所归。倘若人民安居乐业,又何必改朝换代? 篇二:三国演义读后感 50 字 《三国演义》写了蜀、魏、吴三国纷争的>故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的潮流涌 出多少英雄?可歌、可泣、可赞、可叹!激励我们奋进,去谱写新时代的英雄曲。 篇三:三国演义读后感 50 字 读完就知道:英雄都死了,伪君子得了民心,枭雄都败了,小人都活着,有才能的全压抑 了。曹操是英雄,刘备是伪君子,诸葛亮是科学家,司马懿是政治家,周瑜是>企业管理家。 篇四:三国演义读后感 50 字 《三国演义》刻划了近 200 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 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 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篇五:三国演义读后感 50 字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着 之一。我最佩服诸葛亮,他足智多谋,尤其是草船借箭 那一篇。教 1 /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