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哈尔滨工程大学海洋科学导论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简答题精编

特别说明

本书根据最新复试要求并结合历年复试经验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复试科目该题型常考及重点复试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由于复试复习时间短,时间紧张建议直接背诵记忆,考研复试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重要提示

本书由本机构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试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2020年哈尔滨工程大学海洋科学导论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简答题精编

1. 波高为2m 的二维小振幅重力波波陡1/3,以2m/s 的速度沿x 轴传播,求此波的波剖面方程。 【答案】

)323sin(ππ

ζ-=

2. 波浪传播至浅水和近岸有何变化?为什么海岬处波浪增大而海湾处波浪变小?

【答案】当波浪传播至浅水和近岸时由于地形影响将发生变化,如波向发生转折,出现折射现象; 波高增大,波面变陡、破碎以及绕射、反射等。这种现象可以用浅水区海浪的变化来解释。当海浪进入水深小于波长一半的浅水地带,波浪要素将发生变化,并逐渐显示出长波的某些特征。这时,波速与波长无关,只与水深有关。由于地形的影响,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深度变浅,波速变慢,使波向发生转折,出现折射现象。折射的结果使波峰线逐渐趋向与等深线平行,即波向与等深线逐渐垂直。在海岸附近,等深线大致与海岸平行。同样道理,海岬处出现波向线辐聚,从而使波高增加;海湾处则出现波向线辐散,因而波高减少。

3. 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答案】(1)根据潮汐动力理论,将中国渤海、黄海和东海北部沿岸与同一纬度的朝鲜西岸视为长海峡,由外海传入的潮波进入这长海峡,即为科氏力作用下的前进波(开尔文波),

(2)北半球开尔文波特性,沿传播方向看,右岸潮差大于左岸。

4. 试从天文地理两方面解释钱塘潮成因。

【答案】(1)潮汐静力理论,太阳于太阴引起的潮汐椭球在农历十五会重叠引起天文大潮,由于海水堆积需要一定时间,所以滞后到十八发生。

(2)再加上钱塘江口特殊的喇叭口地形,使得大洋传入的潮水到了近岸后,能量聚集,波高递增。

5. 试述世界大洋温度的表层分布特点。

【答案】表层分布特点①等温线沿纬度带大致成带状分布,特别是在南半球的高纬度海区,等温线几乎与纬圈平行。②从赤道海区开始,随着纬度的增加温度不规则地下降。最高温度出现在赤道附近海域,极圈附近降至0℃左右。③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等温线偏离带状分布,在大洋西部向极地弯曲,在大洋东部则弯向赤道。在亚北极海区则恰恰相反。④在寒、暖流交汇的海区等温线密集,温度的水平梯度特别大。⑤冬季大洋表面温度分布的基本特征与夏季相似,只是温度普遍降低,温度的经向梯度远大于夏季。

6. 埃克曼无限深海漂流理论是在什么前提下建立的?它得出了什么结论?

【答案】前提①海水密度分布是均匀的。②稳定均匀的风长时间吹刮于无限宽广、无限深的海洋上。③只考虑垂直湍流粘滞系数所引起的水平摩擦力,且Az 为常数。④不考虑科氏力随纬度变化。

结论①表面流向在北半球偏于风的右方45°,在南半球偏于风的左方45°。②流速随深度增加迅速减小,

至摩擦深度(约为200~300米)约为表面流速的4.3%。③流向随深度增加线性增大,至摩擦深度流向与表面流向相反。

7.什么是海岸带?说明其组成部分是如何界定的?

【答案】海岸带指水位升高便被淹没,水位降低便露出的狭长地带,即海陆相互作用地带。现代海岸带包括海岸、海滩和水下岸坡。海岸指高潮线以上狭窄的陆上地带;海滩指高低潮之间的地带;水下岸坡指低潮线以下直到波浪作用所能到达的海底部分。

8.简述大洋中脊在各大洋的展布特点。

【答案】大西洋:中脊位居中央,延伸方向与两岸平行,边坡较陡;

印度洋:大致位于大洋中部,但分歧三支,成“入”(或“人”)字形展布;

太平洋:偏东,边坡平缓。

9.海流角度分析舟山群岛成为全国最好的渔场的天然条件。

【答案】闽浙沿岸流引起的上升流区带上丰富的营养物质与长江冲淡水与台湾暖流形成的海洋锋区限制了鱼群生态环境稳定在舟山群岛。

10.试述中国近海水温分布特点。

【答案】水平分布①表面水温分布:渤海和黄海中北部年平均表面水温等温线呈纬向型,黄海南部和东海平均表面水温等温线呈东北-西南走向,南海年平均表面水温分布比较均匀,等温线大致呈纬向型。冬季,表面水温自北向南逐渐升高,温度的水平梯度很大,等温线的分布在黑潮区大致呈西南-东北走向,其它海区大体上与海岸和等深线平行。南海冬半年温度的水平梯度在粤东和粤西较大,走向与岸线平行。夏季,表面水温分布比较均匀,等温线分布比较稀疏,水平梯度小,其走向除黑潮主干区外基本呈纬向型。南海夏半年水平梯度小,呈纬向型。②底层水温分布:温度有规律地自北向南递增,25°N以北等温线大致呈纬向分布,以南则与岸线平行。冬季,黄海中部以南底层等温线分布大体上和等深线一致。黄海冬季的底层水温分布和同月表面水温相似。夏季,渤海湾和大陆沿岸底层水温都比较高,等温线大致与岸线平行,且由岸向外逐渐减小。黄海中心有明显的冷水团存在。

垂直分布:①冬半年渤海、黄海的全部以及东海的大部分浅水海域由于偏北向季风的吹掠,混合可直达海底,在深水区也可达100米乃至更深,致使这一上混合层内水温的铅

直向分布极为均匀,这种状态维持时间的长短因海区而异,一般是由北向南递减;南海水温均匀层冬季加深的现象在北部海区尚属明显,在南海中南部海域不明显。②春、夏季水温铅直向分布的突出特点是季节性温跃层的形成和强盛。渤海、黄海、东海的陆架海域下层海水基本保持了冬季的低温特征,出现上均匀层、跃层和下均匀层三层结构;东海深水区在季节性温跃层(约50m)之下,水温随深度仍有较大的变化,在次表层水之下又出现第二跃层,直至深层水范围水温随深度的变化才趋于缓慢③春、夏之交在黄海、东海某些海域还有逆温分布④在南海的海盆深、底层水范围内,水温随深度的增加而略有回升。

11.世界热带大洋自表至底有哪几层水?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各层的典型性性质是什么?

【答案】世界热带大洋子表至底有以下五层水:

表层水:源于低纬海区密度最小的表层暖水本身;具有高温、相对低盐特性;

次表层水:源于副热带辐聚区表层海水下沉;具有独特的高盐特征和相对高温;

中层水:低盐中层水,源于西风漂流中的辐聚区表层水下沉,具有低盐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