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金融开放与金融危机传导的防范[设计+开题+综述]

中国的金融开放与金融危机传导的防范[设计+开题+综述]
中国的金融开放与金融危机传导的防范[设计+开题+综述]

开题报告

金融学

中国的金融开放与金融危机传导的防范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得到了广泛而快速的发展。中国的开放似乎是必然的,因为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存在着开放条件下的巨大收益,尽管发达国家从中受益更大。但是开放带来的并不全是收益,其中隐藏着巨大的风险损失。风险一旦转化为危机,开放带来的收益往往消耗殆尽。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为首的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的放松了资本管制,使他们和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然而,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不是一帆风顺的,也遭受了资本流动引致的金融危机。1994年墨西哥比索危机还未平息,一场影响程度更大、波及范围更广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开始了。这场危机使得一些国家重新正视金融开放的巨大挑战和潜在风险。

在中国迈向开放之际,需要通过各种理论和实践重新研究金融开放问题,对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金融开放与金融危机概述

1.1金融开放的含义

1.2金融开放的必要性分析

1.3对于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效益的分析

1.4金融开放的负效应:金融危机及其影响与危害

2金融开放导致金融危机的理论分析

2.1金融开放的两种模式:内生推动和外生推动

2.2外生性金融开放利益享受和成本承担的不一致

2.3美国对外输出金融危机

3.中国潜在的金融危机分析

3.1中国金融开放程度的判断

3.2中国金融危机的潜在因素分析

4.金融危机传导过程分析

4.1金融传导机制理论上的解释

4.2分析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

5.中国金融危机的防范

5.1加强对国际资本的严格监管

5.2人民币汇率的改革战略

5.3把握金融开放与稳定的均衡

5.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摆脱对外严重依赖

5.5外交战略的改变,要求发达国家承担更多责任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金融开放是否导致金融危机

2、金融开放条件下金融危机是怎样传导的

3、中国在目前的金融开放程度下有哪些产生危机的因素

4、中国应该怎样防范金融危机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法

技术分析路线:

四、主要参考文献:

[1]戴园晨.扩大金融开放与吸引外国基金进入中国A 股市场[J] .投资北京,1994,(07)

[2]李金萍.对金融开放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 .山东经济,1996,(02)

[3]吴敬琏.金融开放不可原地踏步[J].税务纵横,1998,(06)

[4]祁敬宇.中国金融开放的政策选择[N].中国经济时报,2006,(06)

[5]许军.亚洲金融危机传导机制[J].北京商学院学报,1999,(06)

[6]姚国庆.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一个综合解释[J].南开经济研究,2003,(04)

[7]王倩,杜征征.历次金融危机传导机制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新疆财经,2010,(02)

[8]宋逢明.大国合作博弈防范金融危机发生[J].经济导刊,2008,(03)

[9]苏东斌.经济体中防范金融危机的两大外部条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

(05)

[10]黄金老.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11]王曙光.中国经济转轨中的自由化[J].经济科学,2003,(05)

[12]廖发达.发展中国家资本开放模式比较与启示[J].经济纵横,2001,(07)

[13]夏斌,陈道富.国际货币失衡下的中国汇率政策[J]经济研究,2006,(02)

文献综述

金融学

中国的金融开放与金融危机传导的防范

一.研究意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得到了广泛而快速的发展。中国的开放似乎是必然的,因为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存在着开放条件下的巨大收益,尽管发达国家从中受益更大。但是开放带来的并不全是收益,其中隐藏着巨大的风险损失。风险一旦转化为危机,开放带来的收益往往消耗殆尽。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为首的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的放松了资本管制,使他们和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然而,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不是一帆风顺的,也遭受了资本流动引致的金融危机。1994年墨西哥比索危机还未平息,一场影响程度更大、波及范围更广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开始了。这场危机使得一些国家重新正视金融开放的巨大挑战和潜在风险。

在中国迈向开放之际,需要通过各种理论和实践重新研究金融开放问题,对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具有,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中国金融开放思路及策略相关研究

戴园晨(1994)指出:不应把扩大开放的焦点放在减免税上,更重要的是塑造更加开放的金融市场,提出要吸引外国基金进入中国A股市场。李金萍(1996)指出:金融开放究竟哪些在前,哪些在后,都应作充分的论证,对外资金融机构要严格审查,并且要加强监管。吴敬琏(1998)指出:在全球化的世界中,资本项目总是不放,对整个经济发展是很不利的,对金融开放要采取积极态度。祁敬宇(2006)指出:要保证我国金融开放成功,要逐步推行利率市场化与汇率制度改革和逐步取消对资本流出的管制。

2.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的相关研究

许军(1999)指出:亚洲金融危机对美国资本市场、商品市场有多层次、全方位的传导。姚国庆(2003)通过凯恩斯效应、维克赛尔效应、财富效应从理论上给金融危机传导做了一个综合的解释。王倩,杜征征(2010)分析了07年到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指出它是由房地产市场传导至信贷市场,由信贷市场传导至资本市场,有金融市场传导至实体

经济,再通过贸易渠道和金融渠道传导至其他国家。

3.防范金融危机策略的研究

宋逢明(2008)指出:在全球资本市场当中,各国通过合作竞争来共同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要关注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融合后的相互关系问题,吸取日本的深刻教训。苏东斌(2002)指出:企业真正建立其产权结构多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是防范金融危机的第一个外部条件,政府积极的干预和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是防范金融危机的第二个外部条件。

4.中国金融开放与金融危机相互关系的研究

黄金老(2001)在《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一书中较早研究了金融开放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该书考察了利率自由化、混业经营与金融创新、机构准入与自由化、资本账户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的关系。王曙光(2003)从金融开放对经济发展的角度探讨了金融开放的收益与成本,讨论了金融开放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在资本账户方面,廖发达(2001)探讨了资本账户开放与银行稳定之间的关系,提出在金融开放的过程中,不仅应该选择适当的开放模式,保持适当的开放速度,而且应加快推进国内经济金融的改革。夏斌和陈道福(2006)对金融危机的成因在分析中指出美国不负责任的美元发行政策,致使世界储备货币和世界经济失衡。

三.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1、明确金融开放的内涵、特征、条件

3、分析中国金融开放的程度和发展趋势

4、分析金融开放与金融危机传导相互作用的机制

5、结合07到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探讨金融危机的防范以及中国金融需要多大的开放度等问题。

参考文献:

[1]戴园晨.扩大金融开放与吸引外国基金进入中国A股市场[J] .投资北京,1994,(07)

[2]李金萍.对金融开放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 .山东经济,1996,(02)

[3]吴敬琏.金融开放不可原地踏步[J].税务纵横,1998,(06)

[4]祁敬宇.中国金融开放的政策选择[N].中国经济时报,2006,(06)

[5]许军.亚洲金融危机传导机制[J].北京商学院学报,1999,(06)

[6]姚国庆.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一个综合解释[J].南开经济研究,2003,(04)

[7]王倩,杜征征.历次金融危机传导机制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新疆财经,2010,(02)

[8]宋逢明.大国合作博弈防范金融危机发生[J].经济导刊,2008,(03)

[9]苏东斌.经济体中防范金融危机的两大外部条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5)

[10]黄金老.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11]王曙光.中国经济转轨中的自由化[J].经济科学,2003,(05)

[12]廖发达.发展中国家资本开放模式比较与启示[J].经济纵横,2001,(07)

[13]夏斌,陈道富.国际货币失衡下的中国汇率政策[J]经济研究,2006,(02

(20 届)

本科毕业设计中国的金融开放与金融危机传导的防范

摘要: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济全球化不断的深化和发展,中国为了自身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应该需要和国际接轨,应该逐步实施金融开放,中国在金融开放的过程中获得了不少的利益,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金融开放的过程中,金融风险会逐步显现,并有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所以,我们一方面要研究如何进一步开放我国的金融市场,另一方面要防范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

关键词:金融开放;金融危机;危机防范

Abstract:since the 1980s,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obtained fast development.The opening up of China is inevitable ,because for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like China,existing large amount of gains.But it is not all about gains,it has a lot of risk under it.In the late 1980s,the new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such as Korea, Singapore,Hong Kong, make a success.These countries and areas eased the control of capital,it makes them keep touch with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eket.However,the opening up of the financial developing is not always successful. The Mexican peso crisis is not palming down, the southeast Asian financial crisis begins.This crisis make some countries facing the challenge and risk of the opening of finance.

With the opening up of China,we should study the problems through lots of theory.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

Key words:financial opening,financial crisis,prevention of crisis

1.金融开放与金融危机概述

1.1金融开放的含义

从静态来看,金融开放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从动态来看,金融开放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金融封闭状态向金融开放状态转变的过程。

1.2金融开放的必要性分析

金融开放主要是指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金融市场是否开放,不在于国家和政府是否希望这样,而在于他能否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否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的必要性主要可归纳为三方面。

首先,解决我国建设资金供给与需求的矛盾需要开放金融市场。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建设资金短缺,企业技术设备改造需要大量资金,通过金融市场直接融资,把社会上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使资金灵活使用。

其次,国内金融市场的效率比较低,开放金融市场,引进外国投资者,可以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

再次,对中国金融人才和金融机构的支持。金融开放后,很多国外投资机构来中国投资,可以为中国培养金融方面的人才,给中国企业提供资本,促进中国金融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1.3金融开放的负面效应:金融危机及其危害

金融开放带给中国的不仅是经济全球化下的开放条件下的收益,还有更为现实的开放条件下的损失,表现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的动荡不安和经济结构的波动和不平衡,这种损失最终将会以金融危机的形式爆发。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自身固有的矛盾,金融危机主要发生于资本主义国家。但是从那以后,全球金融危机频繁发生,破坏性较强的金融危机几乎都发生在实行金融开放的国家。

金融危机会导致这个区域内货币的汇率出现很大程度的贬值,经济总量和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程度的减少,经济增长受到打击,还伴随着银行和大量企业倒闭、企业裁员,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对未来的预期更加悲观。对于新型的金融开放的国家而言,那些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资金,纷纷逆转回到发达国家,加强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稳定程度的情况下所发生的金融危机会给这些国家带来巨大损失。

金融危机的危害还包括社会动荡和政治层面的动荡。印尼的金融危机引发了社会暴乱和种族冲突,并最终导致政权瓦解,2000年阿根廷的金融危机也出现类似情况。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意识的推动全球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开放,加剧了这些国家金融体系的动荡。当危机到来时,金融监管部门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采取相应的措施,所以危机会迅猛的传播到整个金融系统,从而对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

1.4金融危机的概念和含义

所谓金融危机,是指金融风险不断地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突然爆发出来,主要的现象是大量的金融变量,如房地产和土地价格、证券、短期利率、企业破产数以及金融机构破产数量等急剧的恶化,并且对社会经济造成灾难性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金融危机具体可表现为银行危机、债务危机和货币危机。

银行危机是指银行把大量的资金用于风险很高的业务,然后导致银行的负债和资产极度的不平衡,资产的流动性负担太重而使银行资本运转停止从而破产倒闭的危机。银行危机的爆发往往是以流动性紧张为特征的形式出现的。

债务危机是由众多债务人不能按时偿付债务所引起的恐慌和危机。由于经济形势和市场行情变化,众多债务人不能按时支付利息和本金,就会危及债权人的资产安全和正常收益,债权人因此对债务人失去信心,结果使众多债务人资金断裂,直至破产倒闭。

货币危机是指由于经济形势恶化,或投机者冲击,在外汇市场上人们失去信心而大量抛售本国货币,进而形成本币贬值的巨大压力。

银行危机、债务危机、货币危机往往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当一国的银行面临大规模挤兑时,银行很可能无力偿还到期债务,从而使银行危机引发为债务危机;若此时国内债务人为了偿还国外银行的贷款,纷纷要求将本币兑换为外币,做在外汇市场上本币就会大幅贬值,这又引发货币危机。

2.金融开放导致金融危机的分析

2.1金融开放的两种模式:欧洲模式和东亚模式

金融开放可分为两种模式:欧洲模式和东亚模式。欧美发达国家和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其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不同,金融开放的模式也不相同。欧洲模式的特点是企业和市场的主动性比较强,东亚模式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的管制。

欧美和日本的金融开放往往是由金融机构主动提出的,因此受益比较明显,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金融市场的开放过程中,外国金融机构的进入不仅瓜分了国内金融机构的利润,而且加剧了市场的竞争,如果国内金融机构管理能力不高,外国金融机构的进入会导致国内金融机构经营出现危机,甚至破产倒闭。

东亚模式的特点是政府干预的力度比较强,企业和政府之间存在着的紧密的关系,在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政府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政府的过度干预和调控会阻碍市场机制的发展和完善,比如政府会用行政手段来代替法律手段,不利于各经济主体的平衡发展。所以这些国家应该注意发展本国的市场机制,转变干预的对象,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

所以一国应该通过比较和借鉴不同的发展模式,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2.2不同国家得到的利益和承担的成本不公平

在金融开放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得到的收益和承担的成本是不平等的。发

展中国家在分享金融开放带来的收益时,却独自承担着本该由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共同承担的损失。发达国家因为有完善的监管制度和成熟的投资者,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能预见到的可能的冲击不会影响他金融体系的稳定,所以可以不用花任何代价来共享发展中国家的获得的利益。正因为这样,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极力鼓吹金融开放和自由化,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根本就不管其他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以至于全球经济发展速度的减缓。

对于新兴的开放国家,近二十年来很多的新兴的开放的国家因为金融过快过度的开放而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例如华盛顿共识、金融自由化这样的改革是基于发达国家自身利益的,他们并不是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改革。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在运用了美国提供的金融开放和金融自由化的手段后,从1982年到2002年,这些国家每年平均的经济增长率只有0.8%。所以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开放的过程中必须采取一些限制措施。

2.3金融开放和金融危机的辩证关系

金融开放会增加金融风险,金融开放产生了信息的不对称,增加了金融体制的脆弱性,减弱了国内货币政策的作用,引发了国外金融资本的投机性。但是金融开放只是产生金融危机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必然会导致金融危机。如果国内已经建立起完善的金融体制,逐步实施金融开放,就可以把金融危机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

2.4金融危机的对外输出和传播

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元的地位虽然开始削弱,但是美元依然是世界货币体系最稳定和最强势的货币。由于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美国在经常项目下的贸易逆差逐渐扩大。美国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扩大消费和投资,发行了过量的美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和全球经济的发展,但是这种政策给其他国家提供了过多的货币,从而破坏了经济稳定的发展。

最近二十年来,全球金融危机频繁发生,这些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与美国连续不断的实施积极和紧缩的货币政策有关。20世纪80年代,美国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引起了日本战后高速发展的经济开始走下坡路和非洲、南美等国家的债务危机。

在金融开放条件下,美国可以吸收全球其它地区的储蓄,并能够消费远远超过自己产出能力的商品和服务。2006年,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达到了其国内生产总值的6.2%。美国金融市场的专家们通过设计出许多自己都不清楚的金融产品和提供更加优惠的条件,刺激大量的消费者通过借款和贷款的方式来消费。但是,一旦世界金融体系出现危机的时候,金融管理当局就采取一些措施去干预,这样对金融危机的传播起到了更加强有力的推动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金融监管逐渐变得宽松,甚至到了只是挂个名,保留一个形式而已。

3.中国潜在的金融危机分析

3.1中国金融开放的进程

中国的金融开放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政府批准国外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开始的。90年代以后,中国的金融开放进一步向前发展。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金融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银行业方面,中国对外资银行承诺取消其业务在中国客户方面的限制,外资银行可以向任何中国客户提供外汇服务。中国逐步取消了对外资银行在城市和地区方面的限制,逐步放开大中城市,让外资银行从事各项银行业务。中国还进一步允许外资银行发放各种信用卡。

证券业方面,外国证券公司可以直接进行B股的交易,允许国外证券公司成为中国证券交易所的特别会员,并且允许设立中外合资的基金管理公司。

保险业方面,外国保险公司可以在中国设立分公司或合资公司,进入后前两年有地域限制,第三年以后取消地域限制。

3.2中国当前金融开放程度

中国在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存在着明显的计划性金融抑制,金融发展水平较低,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后,金融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是仍然在许多领域存在着金融抑制的现象。

实际上,近年来我国负的通货膨胀率为政府推行金融约束政策提供了绝无仅有的大好机会。即便再不进一步降低法定存款利率的情况下,政府也可以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当的货币政策,使通货膨胀率适当回升,从而收到金融约束的效果,即正的实际存贷款利率。而且,为了使银行更加稳健的经营,存款利率下降的幅度要适当大于贷款利率下降的幅度,即提高存贷利差,使银行的资本金得到充实以增强自身抗风险的能力。

3.3中国发生金融危机的潜在因素分析

普遍认为,有四种因素能够使金融活动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进而引发金融危机,这些因素是利率上扬、股市下滑、未预料到的物价下跌、不确定性增加。

信贷市场上存在着逆向选择,愿意支付高利息的人,正是那些从事高风险活动的人。利率上升后,贷款者就不愿意向那些积极前来申请贷款的人发放贷款,导致贷款数量下降,经济水平下降。

股票价格的高低,反映了公司净值的大小。股市下滑意味着公司净值的下降。贷款者愿意提供的贷款数量减少,投资水平下降,进而经济活动下降。

物价水平的下降使公司净值下降,债权债务合约规定的债务支付额是固定的,且为名义值。物价水平的下降意味着公司需要售出更多的产品才能还清债务,导致公司实际的债务增加但公司资产的实际价值不会提高,从而公司净值的实际价值下降了。公司净值下降后,一方面,保护贷款者发放贷款的抵押品价值下降,让贷款得到的保护减少,使逆向选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另一方面,又刺激了公司更强烈的冒险动机,使道德风险的问题也变得严重起来。因此,未预料到的物价下降将导致贷款数量缩减,投资下降,总产出下降。

银行和金融家机构的倒闭,都有可能使金融活动中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而不确定性的增加,使贷款者无力解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贷款者不愿发放贷款,使投资急剧下降,经济活动衰减,社会总产出急剧减少。

中国虽然没有遭受过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却并不意味着我国金融体系有多么安全。这次美国的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

失。事实上,我国在渐进化的改革中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已经成为诱发金融危机的潜在因素。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经济结构问题严重,将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贸易,导致宏观经济稳定性差,(2)证券市场违规操作,过度投机现象比较严重,(3)房地产市场泡沫问题。

当前我国过量的外汇储备、持续的经济增长、巨大的贸易顺差和国际势力的施压,都支撑着人民币汇率水平一直处于上升通道。远期估计人民币升值的资本已经通过各种渠道潜伏到中国的金融市场了。2005年7月后,因为人民币汇率进入了现实升值渠道,国际游资进入中国的速度呈现出加快模式,对冲基金也通过外贸套汇等方式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巨额国际游资已成为中国金融市场乃至其他资产市场稳定的潜在威胁。

2006年第二季度开始,中国拥有了全球第一的外汇储备量,然而在中国当局的汇率稳定目标和外汇管制制度中形成了外汇储备规模问题。在金融开放的背景中,中国经济增长高度对外依存、中国资本对外开放程度提高隐藏着汇率失控的因素,这可能是中国金融外源性危机的起点。

4.金融危机传导过程分析

4.1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理论上的解释

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传导表现出相当高的关联性,金融危机可以从一个国家和地区传导到另一个国家和地区,对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的讨论有利于我们清晰准确的把握危机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有利于深化对危机本质的理解和对中国防范金融风险的认识。

4.2亚洲金融危机传导机制

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此后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相继被国际炒家攻击,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巨大冲击,台湾当局放弃新台币汇率,香港恒生指数大跌,韩元兑美元汇率跌至历史最低,日本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随后,欧洲、美国也卷入到危机当中,危机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传导的。

4.2.1通过国际贸易的传导

危机的国际贸易的传导是指一国发生了金融危机损害了其他与该国有密切贸易往来的国家的经济发展,使其他国家出口能力减弱,减少了消费和投资需求,从而引起其他国家发生金融危机

危机爆发后泰铢急剧贬值,由于周边的国家与其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发展程度相当,这些国家很有可能实行相应的贬值的措施,来避免国内经济的衰退,这样国际炒家必然就会攻击这些国家的货币,从而引起相关货币进一步的贬值,使其产生巨大的贬值压力,从而进一步加深危机的传播和发展。其次,金融危机发生后,该国的生产能力下降,企业大量破产

倒闭,经济发展减缓,进口需求大幅减少,引起其他国家出口能力的下降,从而导致危机的向外传播。

4.2.2通过金融渠道的传导

金融渠道传导是指一国发生了金融危机使得该国国内金融市场不能有效的运转,导致与其有紧密联系的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发生动荡和危机,从而把危机传导至其他国家。

在东南亚地区,因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一旦一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国际游资会从该国和其他类似的经济结构的国家逃离,从而引发金融危机传播和发展。

外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危机国利益受到损失后,就会大幅减少对该国的投资和贷款。如果该国金融监管能力不高,金融市场不够发达,同时又缺乏足够的外汇储备,就不能有效地阻击国外资本的冲击。

当投资者在该国金融市场上出现损失时,就会动用他在其他账户上的资金,它的证券投资组合会发生改变,同时通过各个投资者的心理预期,该国金融市场的资产收益率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其他国家的证券收益率的改变,最后使得全球金融市场发生动荡,促进了金融危机的传播。

4.3分析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

4.3.1金融危机从房地产市场传到信贷市场

美国消费者的过度借贷是美国房贷泡沫的特征之一,信用泛滥并导致大量的次级贷款,投资者认为这些高风险的贷款会被资产证券化而缓和,由失败的资产证券化计划所导致的损害横扫了房屋市场及其企业,继而引发了次级房屋信贷危机。最初,受影响的公司仅限于直接涉及次级贷款业务的公司。2008年9月7日,虽然联邦政府接管了房利美和房地美,但是危机仍然继续。然后,危机开始影响到那些普通信贷在这些机构拥有的资产里,大多都是从那些与房屋按揭关系的收益中取得的。对于这些衍生信用工具,原本是用来保护这些金融机构,避免发生倒闭的风险。但是由于次级房贷危机的发生,使得受到这些衍生信用工具冲击的成员增加了,金融危机就从房地产市场传导银行等金融机构。

4.3.2金融危机从信贷市场传到实体经济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大量投资者担忧金融危机会波及到实体经济,从而引发经济危机,大量抛售各种有价证券,使得美国的证券市场出现大幅波动。金融资产价格下跌,投资者的财富因此减少,消费意愿也减少。股票价格下降,公司的市值大幅下降,公司的资金来源减少。还有,金融危机使得商业银行能够提供的贷款减少,这就进一步压制了居民的投资与消费。

美国居民的消费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大部分,金融危机的来临打破了美国居民习惯的借贷消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逐步向收缩消费信贷转变。一旦美国居民的消费需求萎靡不振,美国的经济就会陷入衰退。

金融危机爆发产生的另外的结果就是大量工人失业,找不到工作。很多人一夜间突然

失业就因为大量的金融机构的倒闭,例如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就引起超过20000名员工失业。所以金融危机会不可避免的传导到美国实体经济。

4.3.3金融危机由美国向全球传导的分析

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渠道主要有贸易渠道、金融传导渠道以及心理传导渠道。上文中已经对贸易和金融传导渠道进行分析,下面分析一下心理传导渠道。金融市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信心。外汇市场每天有2万亿美元的交易,投机性资本占到97%;金融衍生产品和金融创新进一步增加了金融系统的风险。投资者的投资心态也变得更加复杂,一旦市场上出现负面的传闻,市场上的投资者就会产生心理恐慌,然后在本国以及全世界的人们中传播和扩散,导致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的极端盲目和过度反应,极大地加重了金融危机的程度。

这种心理传导的对象是那些与危机发生国经济类型相同、金融体系、经济结构、经济联系紧密的国家。这次在亚洲新兴国家中,韩国损失最为严重,因为在亚洲这些国家中,最接近美国的就是韩国,韩国在这次危机中遭受重大打击就不言而喻了。

5.中国防范金融危机的对策

5.1金融危机带来的教训

一是金融开放必须与本国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体系相适应。完善的金融体系是抵御外部冲击的基础。所以要把开放的速度与国内的金融体制改革结合起来,逐步深入的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国内外金融相互借鉴,没有秩序的开放和银行体系的落后会对金融体系构成威胁。

二是要应加强对跨国资本流动的监管,尤其要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监管。短期投机性资本的反向流动可能成为金融危机的导火索。中国应实施适合自己国情的汇率制度,进一步加强汇率制度改,防止国际游资对中国外汇市场的冲击。资本的大量流入引起的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具有都不稳定性,然而资产价格的下跌一般和资本逃逸、本币贬值相相。我国应加快实行对策来应对国外基金和证券公司跨国投资活动监管。

三是要建立适当的危机应急处理机制来防范危机,使得危机造成的损失最小。中国要建立符合自身金融体系的危机处理机制。同时,我国应该同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加强合作,这对于防止金融危机的传播扩散、减少危机发生后的损失具有重大意义。国际金融组织应该积极完善援助方式,针对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更加及时的应对措施。

5.2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的承诺

首先,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亚洲有关国家的援助。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在外汇储备并不充足的情况下,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安排,向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提供了超过40亿美元的援助,向印度尼西亚等国提供了无偿的药品援助和出口信贷。

再次,中国政府保证不加剧危机的发展,保证人民币不贬值。中国政府表现出了一个世界大国所应该有的态度,不是仅仅从自身利益的角度考虑,二是保证了亚洲其他各种稳定发展的角度采取了措施。中国政府所采取的这一行动,对于缓解当时紧急状态下的金融危机,

维护亚洲各国经济和金融稳定的发展,和此后数年内亚洲各国经济的重新发展和迅速崛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最后,中国政府运用了积极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扩大投资和消费来激发经济有效发展的政策。在保持人民币不贬值的情况下,中国政府积极的运用各种各样的政策手段,使得国内经济保持了稳定和健康的发展,这对于缓和当时亚洲紧张的经济金融形势、为亚洲经济的逐渐回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5.3中国防范金融危机的措施

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非常重视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增强防范和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

5.3.1金融监管体系的重组和完善

首先,建立存款保险机制。亚洲各种采用这种机制是希望存款者在重组过程中保持对市场的信心。它所采用的形式不一定是成立一家专业公司,还包括整天度口头或书面承诺。

第二,直接对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为了是一些对国民经济有重要作用的金融机构得以维持,政府已直接注资和提供优惠贷款等方式向其提供资金支持。

第三,直接接管或关闭金融机构,设立专门机构实施重组。危机爆发后,许多银行出现了巨额坏账,达不到金融机构经营的资本金要求,不得不宣告破产或停业。

第四,设立金融重建局和专门处理银行坏账的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

5.3.2加强金融监管

首先,完善金融监管的主题设置。亚洲各国的监管体系从机构设置来分大致包括以下两类:一类是由中央银行担负监管的职责,对金融业进行统一的监管;另一类是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实行分业监管,例如新加坡、韩国和香港。危机后,各国大多对金融机构的设置和职责范围进行了重新的设定。

从总的来看,各国都趋向于设立统一的监管机构,这不仅节约成本,还能在突发事件来临时进行快速灵活的反应。但是,监管职责到底是有中央银行担任还是由设立独立的金融管理机构则是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而言,设立独立的金融管理机构的专业化要求较高,并且需要比较健全的市场体系,一边搜集信息,传播政策意图,因此多见于金融体系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一般的发展中国家仍以央行为主要监管机构。

第二,制定明确的监管原则,加强监管水平。危机过后,亚洲各国一般将监管目标定位于建立一个稳定而有竞争力的金融体系,防范潜在的金融风险。为此,他们大多数采用一下的原则。

(1)市场化,即市场力量将在监管中占据主导地位,金融机构重组和兼并等也要通过市场竞争进行,已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2)开放性。虽然资本市场开放使亚洲国家吃尽了苦头,但经过近20年的开放,他们已经认识到开放是国际金融的重要趋势,因此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仍然要进一步开放市场以充分利用国际资金,加强本国的资金实力。

(3)国际性。这主要表现在引进国际通行的监管手段和监管标准,并与权威的国际机构合作。例如,亚洲各国金融机构的资产分类不符合国际统一标准,因此,他们都将此作为兼容监管改革的首要内容。

(4)法制化。法制化是金融监管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的重要标志。除了将监管原则等进行法制化外,亚洲各国对金融改革的具体事项,如机构重组等专门制定了法律。

(5)透明度。即与其他部门密切合作,提高监管政策的透明度,提高监管效率。

亚洲监管体系的改革应该说是卓有成效的。但是,人们仍然担心刚刚起步的监管改革会在亚洲各国朝令夕改的老毛病下遭到扼杀。

5.4金融危机防范仍然存在的问题

第一,经济全球化的不可逆转性。经济全球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不可能因为金融危机而被打断。全球化对国际经济金融的威胁也日益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因此,如何在从分利用全球化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同时维护经济的稳定发展,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如何才能使国际经济组织真正发挥作用。亚洲金融危机后,各种国际和区域经济合作组织都对危机的遏制作出了努力,但是效果并不如人意。

第三,能否建立一个有效地危机预警机制。预先警报远比亡羊补牢更为优越。但是,为了建立这样的机制,必须要建立全球性的信息系统和合作机制。因此,仍然需从全球化和国际化方面墨求解决方案。

6.总结

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脆弱的金融体系。金融开放会加强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主要是金融开放会增加金融风险,进而产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因此,防范金融危机要从源头消除金融危机隐患。为此,需要稳定的发展我国的宏观经济,加快改革、稳步开放,健全金融体制,加强监管,建立金融安全预警系统,保持金融体系稳定运行。

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除了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受到一定程度的管制,资本账户没有完全放开外,中国银行业开放程度已经比较高了。中国金融开放所产生的风险也随着金融逐步深入开放而逐渐显现,危机也隐藏在逐步积累的风险中。

针对中国金融开放过程中金融危机可能发生的情况,中国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完善金融监管体系;(2)推进商业银行监管体系改革;(3)发展和培育金融市场;(4)改革外汇管理体制;(5)调整和完善我国经济体制;(6)推进金融法律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戴园晨.扩大金融开放与吸引外国基金进入中国A股市场[J] .投资北京,1994,(07)

[2]李金萍.对金融开放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 .山东经济,1996,(02)

[3]吴敬琏.金融开放不可原地踏步[J].税务纵横,1998,(06)

[4]祁敬宇.中国金融开放的政策选择[N].中国经济时报,2006,(06)

[5]许军.亚洲金融危机传导机制[J].北京商学院学报,1999,(06)

[6]姚国庆.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一个综合解释[J].南开经济研究,2003,(04)

[7]王倩,杜征征.历次金融危机传导机制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新疆财经,2010,(02)

[8]宋逢明.大国合作博弈防范金融危机发生[J].经济导刊,2008,(03)

[9]苏东斌.经济体中防范金融危机的两大外部条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5)

[10]黄金老.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11]王曙光.中国经济转轨中的自由化[J].经济科学,2003,(05)

[12]廖发达.发展中国家资本开放模式比较与启示[J].经济纵横,2001,(07)

[13]夏斌,陈道富.国际货币失衡下的中国汇率政策[J]经济研究,2006,(02)

[14]艾鸿德,张羽.外贸引进战略与中国银行业改革:效率与稳定的权衡[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6,(04)

[15]杨文杰.美国次贷危机剖析[J]经营与管理,2008,(06)

[16]原源,邓瑜.金融开放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17]Davidson, Paul,Financial Markets, Money and the Real World. Cheltenham, UK and Northampron, USA[J].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2002,32,(1)

[18] Kregel, Jan, “Changes in the U.S. Financial System and the Subprime Crisis.“[J] The Jerome Levy Economics Institute of Bard College,2008(a):530

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传导渠道分析的文献综述

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传导渠道分析的文献综述 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班级:金融10—02 姓名:陈--- 程-- 张--

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传导渠道分析的文献综述 【摘要】从2007年初开始,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爆发,危机的爆发带来了全球信贷紧缩,与美国房地产的衰退结合和共同作用,导致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快速放缓,并且对全球经济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更糟的是从2008年l0月后,由美国国家刺激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暴开始侵蚀实体经济。世界几个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已经出现明显下滑,失业率剧增,世界经济出现衰退。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难逃牵连,也出现了经济增速放缓的现象。本文献主要通过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冲击为例来分析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并且结合当前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状况,对稳定我国稳定金融系统做出一些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政策性建议 一、金融危机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既是经济危机的分界点也是虚拟经济发展的临界点,这一时期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剪刀差形态不断扩大,而且八十年代之后世界范围内较大规模的金融危机,都是以虚拟经济为导火索的。通过上述的分析,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虚拟经济的不断扩张加速了金融危机的到来,加剧了金融危机的危害程度,给一国经济甚至是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乃至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于虚拟经济所持的态度,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指导思想严重制约了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抑制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繁荣,因此正确认识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的关系也就成为了当今理论界的一个重大课题。 要认识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的关系首先要认识虚拟经济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虚拟经济产生之初,是为了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通过资金的流动,来改善资源配置的效率。后来随着金融工具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规避风险就成为了虚拟经济的另一大功能。通过这两点,可以看出合理的虚拟经济发展对经济的整体发展是起促进作用的,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虚拟经济本身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危机。 但是物极必反,近年来,由于金融监管体系的松懈以及相关立法的滞后,虚拟经济的高盈利性驱使着各国金融机构不断对金融工具及衍生工具进行创新,使得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发展严重失衡,我们知道虚拟经济是以资本化定价为基础的,因为这种定价方式考虑到了对未

金融结构理论文献综述

金融结构这个概念首先由戈德史密斯(Raymond W.Goldsmith)提出,他指出金融结构是一个国家金融的上层结构,金融发展(Finance Development)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自戈德史密斯提出这些重要论断以来,有关金融结构的研究就受到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广泛重视,甚至成为世界国金融战略调整的重大议题。 金融结构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进的概念,表现为世界不同国家拥有各不相同的金融结构模式,以及同一国家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拥有不同的金融结构模式。近些年,经过无数学者的研究和探索,这些模式大致可归纳为“市场主导型”、“银行主导型”、“金融和法律主导型”以及“金融服务主导型”这四大类型的金融结构模式。以下我将主要从第三种“金融和法律”(即LLSV学派)探讨金融结构的观点。 在大多数学者们进行金融结构到底是银行主导还是市场主导激烈大讨论的时候,也有部分学者产生了新的想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LLSV学派的金融和法律理论。LaPorta、Lopez-de-Silanes、Shleifer和Vishny(以下简称LLSV)等学者没有掉入金融结构由银行主导还是由市场主导的定义案臼,而是独辟蹊径,率先抓住一国法律体系的渊源与该国金融结构形成与演进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法律制度对市场投资者和银行债权人保护程度不同等角度展开研究,并以此作为变量解释不同类型金融体系形因,将金融结构的差异,归结为各国法律制度的异同。 LLSV认为一国的法律制度影响和制约了本国的金融结构,不同法律制度产生不同的投资者保护程度,一国的金融结构主导模式的选择取决于该国法律所赋予的债权人和股东的权利差异,以及执行这种权利的力度差异。LLSV对49个国家的法律制度和金融体系进行了实证经验,认为具有普通法系的国家更倾向于对市场投资者的保护,更重视中小股东的权利,大公司股权分散化结构趋势明显,因而更容易发展出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成文法传统的国家则较为强调银行债权人的权利,由于相对缺乏对市场投资者的保护而最终发展为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从法律渊源的差异、对市场投资人的法律保护力度与执行力度来看,习惯法对市场投资者保护最强,而法国民法系国家最弱,德国民法系国家居中。 同时LLSV(2000)指出:法律(包括立法和执法)是保护外部投资者不受内部人剥削的关键机制,法律保护制度既决定了控制权私利的高低,也决定了外部融资机会的大小。因为任何理性的投资者在没有任何法律保护的极端情况下,为避免内部人攫取公司利润,都不会给公司提供融资,金融市场化的进程难以深化。随着法律保护制度的逐步完善,法律制度对内部人的剥削行为的约束也逐渐升级,致使其剥削成本增大,控制权私利锐减.剥削手段趋于无效,内部人对外部投资者的剥削将越来越困难,企业融资的外部生态环境日趋改善,公

中国的金融开放与金融危机传导的防范[设计+开题+综述]

开题报告 金融学 中国的金融开放与金融危机传导的防范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得到了广泛而快速的发展。中国的开放似乎是必然的,因为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存在着开放条件下的巨大收益,尽管发达国家从中受益更大。但是开放带来的并不全是收益,其中隐藏着巨大的风险损失。风险一旦转化为危机,开放带来的收益往往消耗殆尽。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为首的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的放松了资本管制,使他们和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然而,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不是一帆风顺的,也遭受了资本流动引致的金融危机。1994年墨西哥比索危机还未平息,一场影响程度更大、波及范围更广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开始了。这场危机使得一些国家重新正视金融开放的巨大挑战和潜在风险。 在中国迈向开放之际,需要通过各种理论和实践重新研究金融开放问题,对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金融开放与金融危机概述 1.1金融开放的含义 1.2金融开放的必要性分析 1.3对于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效益的分析 1.4金融开放的负效应:金融危机及其影响与危害 2金融开放导致金融危机的理论分析 2.1金融开放的两种模式:内生推动和外生推动 2.2外生性金融开放利益享受和成本承担的不一致 2.3美国对外输出金融危机 3.中国潜在的金融危机分析 3.1中国金融开放程度的判断 3.2中国金融危机的潜在因素分析

4.金融危机传导过程分析 4.1金融传导机制理论上的解释 4.2分析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 5.中国金融危机的防范 5.1加强对国际资本的严格监管 5.2人民币汇率的改革战略 5.3把握金融开放与稳定的均衡 5.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摆脱对外严重依赖 5.5外交战略的改变,要求发达国家承担更多责任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金融开放是否导致金融危机 2、金融开放条件下金融危机是怎样传导的 3、中国在目前的金融开放程度下有哪些产生危机的因素 4、中国应该怎样防范金融危机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法 技术分析路线:

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研究

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研究 内容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金融危机的传导更加复杂、多变。研究其传导渠道,能够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产生并减弱危机的影响。本文首先回顾了金融危机传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2008年金融危机在美国国内的传导过程,以及从美国传导至全世界的机制过程,以期为各国有效防范金融危机以及危机发生时减轻经济影响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研究 由2007年美国“次债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自从爆发以来迅速蔓延到全世界,至今经济复苏缓慢。此次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巨大,理论界与实务界基本上都认同这次危机是1929年世界性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然而:为何在美国发生的“次债危机”会逐渐衍变成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为何在美国本土发生的危机会如此迅速的蔓延至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无法避免?为何危机从影响虚拟经济到后来发展到对实体经济也造成巨大伤害?这当然不能简单的以经济全球化来一言以蔽之。其中,复杂与连续的传导机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试图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作简单分析,以能更加清晰地理解整个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 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理论 从金融系统出现紊乱到实体经济全面衰退有一系列的过程与环节,所有这些过程和环节的集合即为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由于全球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24小时不间断交易,金融市场全球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和地区其接受和释放金融危机信号越快。因此金融危机一旦爆发,很快就从一国金融市场传导到另一国金融市场,进而再向实体经济蔓延。一般认为,金融危机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传导的。 (一)季风效应(Monsoonal Effect) 季风效应最早是由Masson(1998)提出的,是指由于共同的冲击引起的危机传导。比如主要工业国家实施的经济政策会对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相似的作用和影响。此次金融危机是在次债危机的共同冲击下而引发的全面的流动性危机,这也印证了季风效应是危机传导的途径之一。 (二)溢出效应(Spillovers) 溢出效应通常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金融溢出效应,另一种是贸易溢出效应。由于一国与他国的经济联系主要是通过贸易和金融,因此金融溢出和贸易溢出成为金融危机传导的两个重要途径。当一国发生金融危机时,该国出口、外国直接投资和国际资本流入都会大幅减少。比如1997年发生在亚洲的金融危机,泰国

融资方面论文-文献综述

(一)国际上大学生创业融资环境和融资现状的研究综述 李集成(2012)美国:20世纪50年代,美国实施了“小企业投资公司”计划。其操作方式是通过政府定期拨款设立的基金作为融资担保,引导其他资金来设立“小企业投资公司”,“小企业投资公司”在对小企业和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刚开始的操作方式是由小企业管理局为小企业投资公司提供短期优惠贷款,后改进为为小企业投资公司公开发行长期债券,政府为其发行的长期债券进行担保的方式。经过40多年的运作,该计划充分体现了小企业投资公司的价值,培养出了苹果、联邦快递等创新型企业。 以色列:以色列对企业的支持与美国相同点都是政府主导推动。但是以色列的操作方式与美国不同,以色列是先由政府拨款一亿美元成立YOZMA创业投资基金,该基金通过参股方式参与民间资金设立商业性的创业投资基金,再由商业性的创业投资基金对创业项目给予资金支持。这些商业性创业投资基金对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都给予资金支持,但其重点是创业企业的早期,投资的领域也限于在IT、医药、生物科学、通信等高技术领域并且具有专利技术的创业企业。 韩国: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韩国大学生就业困难重重,为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韩国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支大学生优秀创业企业在金融和政策上等同于商业企业,并且在贷款方面更优惠于商业企业。韩国政府中小企业厅设立专门奖励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创业基金,基金规模逐年增加,从2008年的2.5亿韩元到2009年增加到6亿韩元。在中小企业厅的带领下,地方政府和一些企业团体也纷纷跟进支持大学生创业。韩国一系列做法,使得韩国创业在1998年至2001年间,每年以一杯的速度迅猛发展。 英国:英国用减税的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英国的做法与前面几个国家不同,其主要操作方式是针对私人股权投资的减税政策,并通过立法的形式来进行。比如2000年实施的《公司创业投资法规》中规定,在税收方面,资金投入未上市的小型高风险企业3年以上,则可享受投资额20%的税收地面,税收地面额再投资可以推迟纳税,在种种税收政策的鼓励下,英国的私人股权投资在2000年的适合超过60亿英镑。每年大概提供38%的资金投向大学生创办的科技型企业。 [1] (二)现阶段国内大学生创业融资环境和融资现状的研究综述 吴运霞(2006)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李岚清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

金融危机理论文献综述

金融危机理论文献综述 前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不仅次数大大增加,破坏力也明显增强。理论界对金融危机的研究的热情也同时被激发。迄今为止,金融危机理论大致可分为三代:以Krugman (1979)和Flood and Garber (1984)为代表的第一代理论;以Obstfeld(1994、1996)为代表的第二代理论;第三代理论因出现较晚,争论很大,流派很多。第一代模型认为政府实行的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与固定汇率制的内在矛盾引起一国外汇储备的枯竭,当外汇储备降到临界水平就会引发投机性攻击,造成危机。第二代模型认为政府行为并不是线性膨胀的,而是理性的;所以政府会比较维持和放弃汇率制度的成本来选择措施,危机并不一定发生在储备耗完之后;另外这模型还强调“多重均衡”和“自我实现”性,当公众预期危机会发生时,“好”的均衡会转为“坏”的均衡从而引发危机。第三代模型的观点还不统一,研究者从而不同角度对危机形成原因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有的强调危机的传染性、有的强调金融市场的羊群效应、有的强调道德风险引起的过度借贷、有的强调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不足,还有的强调企业的收支平衡恶化。三代金融危机模型都与现实事件相联系。第一代模型是对七八十年代拉美金融危机的解释,第二代模型以1992年EMS 金融危机为基础,第三代模型是对1997亚洲金融危机的解释。 1、第一代模型 1.1基本分析框架 0,>-=-αφαφt t t i y p m (1) 10)1(<<-+=r R r rD m t t t (2) 0>=μμt D (3) t t s p = (4) t t t s E i i +=* (5) 除了利率,其余的变量都为LOG 值。t m 表示名义货币,t D 国内信贷,t R 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汇储备的账面价值,t s 即期汇率,t p 价格水平,* i 国外利率(假定为常数),t i 国内利率。t E 表示t 时期可用信息的预期值。 方程(1)定义了实际货币需求与收入成正比,与国内利率成反比。方程(2)是将货币量与储备和国内信贷相联系的一个等式。(3)式表示国内信贷以速度μ增长。购买力平价和公开利率平价分别由(4)式(5)式表示。 在完美预期条件下,t t t s s E =。设0* ==i y 并结合方程(1)、(4)和(5)得到: t t t s s m α-= (6) 当汇率固定时,设为s ,则0=t s 。中央银行通过向公众购买或出售国际储备来调节国内货币需求。

公司融资行为文献综述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文献综述 前言 资本结构对任何企业来说都非常重要,而融资行为是资本结构理论所研究的主要问题,通过融资活动为企业生产经营筹集必要的资金是一切投资发展活动的开始。上市公司融资方式包含两个部分,分别为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外源融资又分为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学者们通过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与西方有所不同,这里将国学者对融资行为的研究进行整理并作了综述,以便了解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大致情况。 一、融资理论与优序融资理论 融资理论是企业制定融资政策的理论基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解释企业融资决策行为的动机及其所秉承的理论基础时,主要存在着两论,一是权衡融资理论;二是优序融资理论。 权衡融资理论认为,企业在构造长期资本来源的组合时,存在着一个最佳的资本结构,企业将按照事先测算的最佳资本结构来选择资金来源及配置各种不同性质的资金。 优序融资理论,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础,提出企业融资存在一种“啄食顺序原则”。认为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而产生委托代理关系,因为利益不同,部经营者和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原因,企业的融资顺序上就形成了一个优序策略。即首先为部融资,也就是企业的留存收益,其次是短期借款和长期债券;再次是发行优先股融资;最后是发行普通股融资。 在国,有些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企业偏好于股权融资。这与优序融资理论的主正好相反。 二、我国上市企业融资模式概况 根据有关部门对上市公司进行统计分析显示,我国企业的融资模式以外源融资为主。在外文融资中,主要偏向于股权融资。所以,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首先是股权融资,然后是债券融资,最后才是源融资。英明(2005),利辉,立新,桂(2010)研究发现,我国上市企业外源融资比例达80% 左右,而源融资比例不到20% 。对于未分配利润为负的上市公司,源融资比例平均为- 3.385% ,这意味着那些未分配利润为负的上市公司几乎完全

简论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

简论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 内容摘要: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全球经济体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导火索是房地产市场的过热与崩塌。本文旨在对此次金融危机的初期和中长期传导机制进行分析,以期有助于我们从中总结经验与吸取教训。 关键词:金融危机美国传导机制 自2008年下半年起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现已波及欧亚许多国家,国际经济形势骤然巨变。此次金融危机也影响到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这种影响的最终结果将大大改变中国的经济形势。研究美国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将有助于我们从中总结经验与教训,完善中国的金融体制,规避金融风险,使中国经济更加平稳地运行。 金融危机的初期传导机制 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是次贷危机,因此其初期传导机制与次贷危机密切相连,其短期传导机制如图1所示。由于次贷的借款人纷纷进入了按目标利率加上高风险加成的浮动利率还款期,而美联储基准利率又连续上涨,这些借款人的负担日益增加,部分贷款的逾期还款率、违约率和剥夺赎回权率逐步攀升。 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的逐步降温,大面积违约情况发生,信用风险充分暴露。此时,随着不良贷款率和坏账率的逐步增加,按揭贷款机构的资产质量日益恶化。由于这些小型的从事按揭贷款发放业务的公司和金融机构并非依靠吸收存款来开展业务,而是以自身的资产(按揭贷款)为抵押向大型金融机构融入流动性,资产质量的恶化不仅使其无法借入现金,而且还被迫使将己经出现坏帐的资产买回,资金链的断裂造成了这些a机构的停业、关闭、破产。据统计,仅2007年的上半年间,全美共有80多家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宣布停业,其中破产的有11家,关闭的有50家,剩余的公司或出售或停止贷款业务。其中,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的破产为例,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冲击。 面对一系列对冲基金无法清偿的负面消息,市场开始形成恐慌气氛,人们亦开始担忧高信用级别的CDO和CDS风险。2007年7月,标普和穆迪分别下调了612种和399种抵押贷款债券的信用等级,标志着次级按揭贷款风险进一步向持有高信用等级的养老基金、保险基金和商业银行传递。与对冲基金不同的是,此类机构往往设有严格的投资标准(必须投资高于某一级别的证券),而投资组合中相应品种的信用级别被调低,使这些机构必须马上抛出该类证券变现。由于CDO与

中小企业融资国内外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融资国内外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与经营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将国内外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论述。 标签:中小企业融资 进入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正是如此,中小企业融资与经营方面的问题也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由于中小企业的巨大作用,更加促使了国内外的学者对中小企业从不同的视角展开了研究,并且这些研究对指导中小企业的发展卓有成效。下面将国内外关于中小企业的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1 国外研究现状 经济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发展及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研究和管理政策都早于我国,这些研究以及各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历程显示中小企业都遇到了融资难的困境。20世纪50年代,著名经济学家莫迪格利安尼和米勒(MM)首次提出了现代资金结构理论即MM理论;70年代,权衡理论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MM理论的发展,考虑了税负效应与债务融资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进入80年代,随着经济学的发展,学者们把信息经济学中“不对称信息理论”引入到融资领域,大大地丰富了人们对该问题的理解,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研究空前拓宽。在此期间,也出现其他一系列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Jaffee和Modilian(1969)认为:银行的信贷供给曲线类似工业产品一样按标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来决定。Dewatripant 和Maskin(1995)认为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中产生“预算软约束”问题,导致了银行更趋于“大客户”的业务。Hodgman(1961)和Martinell(1997)认为中小企业多属“双短”企业即信贷历史较短与经营时间短的企业,企业信贷的历史信用不足,从而得出中小企业必然面临银行的信贷困难的问题。Berger and Udell(1998)提出,伴随着企业成长周期不同而发生的信息约束条件、企业规模大小和资金需求量的变化是影响企业融资结构变化的外在基本因素。Jaffee and Russell(1976)认为,银行之间的竞争使得利率具有可塑性,这些利率水平不仅使银行能规避风险而且能赚取利润,只有这样才有益于各类企业的贷款融资。 上世纪70年代初,爱德华·肖和罗纳德·麦金农等经济学家,在世界银行的资助下以发展中国家为样本,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在“不对称信息论”的基础上,斯蒂格利茨和温斯在1981年发表《不完备信息市场中的信贷配给》论文,阐述了商业银行信贷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并解释了“信贷配给”现象,提出了信贷配给理论。这些学者认为,即使有政府的干预,信贷配给仍会作为一种供需中长期均衡现象而存在,从而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Mayers(1984)提出“融资顺序理论”(pecking financial order theory),其认为企业的融资决策是在综合各种因素如控制权的分散与财务成本根据成本最小化的原则依次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即首先选择无交易成本的内源融资如经营利润的积累;其次选择交易成本较低的债务融资;对于信息约束条件最

融资租赁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题目:关于融资租赁若干问题探讨 专业财务管理 学号 2 学生姓名刘俊君 指导教师岳森 日期 2011年4月29日

文献综述 1 选题背景 融资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风险和报酬的租赁。融资租赁是一项区别于传统租赁、分期付款销售和抵押贷款的新的交易形式,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新的边缘行业,具有投资、融资、促销、资产管理等功能。 自上世纪50年代在美国产生以来,融资租赁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迅速成长为一项重要的产业。目前,在某些发达国家,融资租赁已成为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渠道。以美国和日本为例,2004年,美国制造厂商80%以上的设备出售给租赁公司。据世界租赁年报统计,美国融资租赁的渗透率(即全社会固定资产以租赁方式投入和购置的比率),自1984年以来一直高踞30%以上,最高达到38%。目前美国有80%以上的企业采用设备融资租赁,美国的融资租赁业成交额约占世界融资租赁业的45%。根据日本融资租赁事业协会统计,2003年,日本融资租赁业交易额为73778亿同元,约合600多亿美元。融资租赁设备投资额65917亿日元,约合520亿美元,占民间设备投资额比例为8.7%。我国的融资租赁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作为一种吸引外资的方式从国外引进的,至今已经有近30年的发展历史。然而,融资租赁业在我国的发展却是一波三折,并始终没有融入国民经济的主流地位。特定的历史原因造成社会各界对融资租赁的内涵认识不清、政府对融资租赁相关法律、会计、税收政策和监管体制的建设滞后、以及全行业范围的租金拖欠,使我国的融资租赁业几乎陷入了行业萎缩的境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低迷之后,目前我国的融资租赁业正处于恢复发展的时期。截至2007年年底,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相继取得金融租赁牌照,旗下金融租赁公司相继成立,我国融资租赁业的发展从此进入快车道。 2 国内外关于市场有效性的研究现状 大部分国外学者从融资租赁的成本分析、税收和折旧准则对融资租赁决策的影响等角度对融资租赁进行研究。Barclay和Smith(1995)的研究揭示,边际税率更高的企业更易采取融资租赁方式。Finucane(1988)的研究指出,税收因素并不

有关金融危机中羊群效应的外文文献综述

有关金融危机中羊群效应的外文文献综述 Adam Szyszka在《Behavioral Anatomy of the Financial Crisis》一文中首先交代了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的宏观经济背景,其次剖析了人的行为是如何深刻加剧了金融危机。其中一个重要的行为就是羊群效应。文中写道: 在楼价反弹伴随着股价和大宗商品价格迅速增长的时候,很明显是由于市场参与者的从众行为导致的投机泡沫,羊群行为可能同时发生于理性和非理性投资者中((Bikhchandani & Sharma, 2000;Devenow & Welch, 1996; Hirshleifer & Teoh, 2003)。对羊群效应的分析构成了行为金融学,因为投资者整体出错才会影响资产价格,单一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是不会影响市场价格的,如果投资者没有集体行动,并且未在在同一时间犯类似的错误心理,他们的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彼此抵消,市场将保持高效率。 在牛市期间,非理性的投资者做出购买决策并不是基于该资产的基本面,而是基于观察别人在该资产早前价格上涨中的行为,从而模仿其进行投资决策。他们希望资产进一步增值,却忽略了一个事实,即此时的资产价格已经相当的昂贵。他们的思维动机和行为方式可以描述如下:由于人们的投资,资产价格上涨。因为别人都买,因此价格会越来越高,利润也就由此产生。这是典型的跟着增长趋势下赌注,这种机制在文献中被称作反馈交易。有相当多同样思维的投资者在践行着反馈机制,由于越来越多的新投资者加入,从而导致大量的需求

并推高价格的上涨,媒体的宣扬和专家的看涨言论也助长了更多地投资者加入。 Cutler, Poterba, & Summers (1990) and DeLong et al. (1990)描述了非理性投资者的反馈交易模型,此外,DeLong et al. (1990)认为,理性的投资者可以预期反馈交易中存在非理性投资者并且能够故意的破坏价格,换句话说,通过预测非理性投资者的行为,理性的投资者可以提前决定购买一些资产,当非理性的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导致资产价值越来越发散时,理性投资者也有足够的时间出售资产获利。 虽然无法判断分析师或市场主体的行为是非理性狂热还是理性行事,他们有利于市场的言论并非没有意义。例如:Trueman (1994)认为,金融分析师按照自己的意见理性行事,但发布预测和建议时又与其他分析师的预测趋同,证明了理性的专业人士中也会存在羊群行为,因为他们恐惧自己的名誉遭到损失,或者是特定的报酬和特定评价方式使得他们产生了逆向选择。一般情况下,牛市中专业人士更加积极的赌价格上涨而非下跌,即使他们知道资产的价格已经超过了基本合理的水平。 即使所有的投资者都保持理性,羊群行为理论上也会导致资产的错误定价,这是所谓的信息瀑布导致的结果。Banerjee (1992) and Bikhchandani, Hirshleifer & Welch (1992)提出的模型中,理性的决策者在有风险的情况下采取行动,正确运用贝叶斯规则,并根据他人的行为推导出自己的信息。 Lee (1998)提出了一个模型,大量累积的私人信息可能会突然

融资参考文献

Abstract: Folk financing has played what role in thedevelopment of China's private enterprises? When private enterprises in the face of "CreditDiscrimination", by what ways to obtain the required capital for development? What kind of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folk financing and private corporate funding requirements? Folk financing has what kind of impact on private enterprises debt financing? What kind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folk financing and private enterprises bank loans? We use 2006-2011 years listed on the Shanghai and Shenzhen two cities of private enterprises as samples, us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s financing difficulty from the private channel to measure the folk financing. By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lk financing with private enterprises total liabilities and bank loans, trying to make up for these shortcomings. First: the difficulty of folk financing for private enterprises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debt financing,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folk financing, private enterprises more easy to obtain funds from private, private enterprises debt more; Second: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folk financing, private enterprises debt financing are more, but the private enterprises’ bank loans decreased. Keywords: Private enterprises; Financing Constraints; Folk Financing; Bank Loans Ⅰ. Introduction Folk financing, also known as private lending, People's Bank of China considering that folk financing are with respect to the financial transactions by state-approved financial institution. Refers to the monetary value as the underlying funds transfer and the principal and interest payments between naturalpersons, enterprises and other economic entities(except financial). Kropp et al.considered that the state or government usually establish the central bank to regulate economic, those market outside of the regulation were defined as non-formal finance. Isaksson et al.believed that informal financial sector is the financial activities of certain sectors of the economy arenot regulated and controlled by the State. Folk financing as an integral part of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has become a useful complement to the formal financial financing methods, occupies a huge share of our entire financial system,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According to CICC research report estimates, Chinese private lending balances in the middle of the 2011, grow 38% compared to the same period, reached 3.8 trillion yuan, accounting for the total size of the shadow banking China loans (CICC estimates) of about 33%, equivalent to 7% of the total bank loans. After nearly 30 years of development, the private econom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in our national economy forwar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 economy, and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But in our transition economy background, because the lack of institution, the legal system is notperfect, the financial service is backward, andlong-standing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Discrimination" and other reasons, private enterprises an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s very difficult to obtain the same in a fair market competition position. Currently in debt financing of private enterprises in China also have been discriminated against, China's current financial system is still dominated bythe big four state banks, although with the continuous reform of management system of banking industry, state-owned banks also began applying the principle of market economy principles to credit decisions, but the government as the ultimat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and ownership of state-owned banks, still dominates the bank credit resource allocation, leading to more bank credit resources allocation to the same ultimate controller and owner as government-ownedenterprises, private enterprises is difficult to obtain bank credit support..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近几年来,关于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文献越来越多,这充分说明了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有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融资的基本理论方面 融资是资金融通的简称,是资金从剩余(超前储蓄)部门流向不足(超前投资)部门——购买力转移——的现象。企业融资,即企业从各种渠道融入资金,实质上是资金优化配置的过程,包括外源融资和内源融资。 1、企业融资成本与融资风险。企业融资成本是指企业使用资金的代价,即指企业为获得各种渠道的资金所必须支付的价格,也是企业为资金供给者支付的资金报酬率。企业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它等同于企业在具备承受一定风险的能力时,寻求投入成本最小化的融资结构。融资风险是指企业因借款而增加的风险,是筹资决策带来的风险。 2、企业融资结构的契约理论。企业的融资结构,又称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项资金来源的组合状况,即资产负债表右边各组成部分的构成。美国经济学家大卫·戴兰德于1952年提出,企业的资本结构是按照下列三种方法建立的,即净收入法、净营运收入法和传统法,这是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现代企业融资理论是由Franco Modigliani和

Merton Miller于1958年所创立,即著名的MM理论。后来的学者对MM理论的假设条件不断发展完善,引进了诸如激励理论、信息传递理论、控制权理论。张维迎认为,“一个企业的融资结构至少受三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该企业所在经济的制度环境,二是该企业所在行业的行业特征,三是该企业自身的特点”。 3、金融制度方面的理论——金融深化论、金融抑制论。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指出:“金融领域中,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果不是唯一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金融深化论认为:金融机制会促进被抑制的经济摆脱徘徊不前的局面,加速经济的增长,但是,如果金融本身被抑制或扭曲的话,那么它就会阻碍和破坏经济的发展。金融抑制,即一国的金融体制不健全,金融市场机制未发挥作用,经济中存在过多的金融管制措施,而受压制的金融反过来又阻碍经济的发展。金融抑制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共同特征。 4、银企信贷博弈分析。主要运用博弈论,通过对银行与企业在信贷过程中的博弈分析,来说明降低银企交易成本的重要性。徐洪水认为,企业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不是一次性的,实际是一种动态博弈的过程,通过分析发现,在有良好的政治信贷支持系统(担保抵押体系)或高效的司法制度下,能有效降低银企交易成本,获得银企双赢,反之,昂贵的交易费用和低效的司法制度将增加银企交易成本,加剧中小企业金融缺口。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分析方面

次贷危机向全球金融危机扩散的传导机制

次贷危机向全球金融危机扩散的传导机制来源:咨询服务费发票 https://www.360docs.net/doc/033137817.html,/ 【摘要】本文分析了次贷危机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个层次的国际传导机制,得出结论:次贷危机向发达国家传导的主要机制是金融溢出效应,而向发展中国家传导的主要机制是贸易溢出效应。 【关键词】次贷危机;国际传导机制;金融监管 次贷危机自2007年8月全面爆发以来,迄今为止愈演愈烈。该危机发端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信用违约,随着美国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的不断上升,全球性金融危机初现端倪,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对冲基金、房地美与房利美等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纷纷破产倒闭或者被政府接管。随后,金融危机演变为大规模的经济危机,给世界各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次贷危机国内传导机制 在美国宽松的监管制度下,金融机构进行大量的金融衍生产品创新转移风险,其主要机理就是住房抵押贷款金融机构将抵押贷款出售给证券化机构,由证券化机构将其打包为证券化资产并通过信用评级机构评级后出售给投资者。其中最为突出的产品就是次级抵押支持证券MBS和担保债务凭证CDO。MBS是指以抵押贷款组成资产池,以其未来产生的现金流偿还投资者本息的债券;CDO是在MBS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高风险固定收益资产的分散型组合达到充分分散风险的目的。CDO 由于历史违约记录较低和相对较高的长期固定收益受到了国际很多商业银行、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追捧。这是在次贷危机爆发后各国金融投资机构遭受损失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重要的金融衍生工具即信用违约互换CDS,它是用来交易风险资产的,买方只要向卖方支付一定保费就可以在第三方发生违约时获得赔偿,这种风险保障工具受到了欧洲在内等很多国家金融机构的青睐。当美国房地产泡沫愈演愈烈时,美联储大幅提高利率,导致贷款人违约增加,贷款机构坏账规模不断扩大,收回的抵押房屋增多,导致房价开始下跌,次级抵押债券价格大幅下降,由此影响到包括国内外投资者在内的一连串与次贷交易有关的金融机构。次贷危机开始显露并通过上述各环节传播到各个领域。 二、向发达国家的传导机制 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较为发达,与美国的金融市场联系密切,在上述背景中也可以看出,欧洲是美国次贷产品流通的主要市场。在欧洲统计局发表的欧盟2007年投资统计报告中显示:2007年,欧盟27国对欧盟以外地区的IDE(对外直接投资)比上年增长53%,从2750亿欧元增加到4200亿欧元。在区外对欧盟投资方面,英国吸收区外IDE名列第一(870亿欧元,27%),其次是卢森堡(500亿欧元,16%)、法国(230亿欧元,7%)。这庞大的投资额中很大一部分是欧洲等地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对美国次贷金融产品的大量投资;此外,这些商业银行与雷曼兄弟之间进行了大量的衍生产品交易,雷曼兄弟的倒闭使得这些商业银行面临巨大的交易对手风险(counterparty risk);欧洲商业银行还通过购买美国保险公司(例如AIG)出售的信用违约保险(CDS)来规避巴塞尔资本协议对自有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而美国保险公司倒闭后,欧洲商业银行普遍面临资本金不足的窘境。 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通过对美国金融衍生产品的投资,使根源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风险迅速散布和植根于各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大型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中,欧洲、日本等经济体几乎与美国同时陷入困境。一旦商业银行集体陷入危机,实体经济将受到强烈冲击。因此,在次贷危机中,金融溢出效应是危机向发达的金融市场国家传导的最重要的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