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禁忌语之异同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禁忌语之异同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禁忌语之异同

摘要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从事跨文化交流或者跨文化商务谈判, 都回避不了文化差异问题。中西方文化上的诸多差异导致了两种文化中禁忌语的差异。了解这些差异对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就中西方禁忌语的相同点和相异点进行对比,使人们更好地了解中西方禁忌语,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

关键词:跨文化禁忌语异同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禁忌语之异同

在经济和信息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 不同民族和不同种族人们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这些属于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在相互接触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障碍。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是阻碍交流的主要原因。虽然语言障碍被克服了,但人们有时还是不能理解对方,这是由于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缺失引起的。我们不难发现在众多跨文化交际书籍中,对禁忌方面的知识讲述相对其他知识要少。然而,禁忌方面知识的匮乏却是导致误解,冲突等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而导致跨国商务谈判和贸易等失败无法预见的严重后果的。。在跨文化交流中, 了解和遵守对方的禁忌语习惯, 通常能使交流谈判得以顺利进行。

禁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而语言禁忌则是社会禁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任何一种文化社会中,都存在语言禁忌,英美社会也不例外。在同一种文化中,由于地区或者次文化的差异,禁忌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不同的文化中,禁忌的差异就更大了。因此,禁忌就更为人们的交际活动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设置了障碍,使得人们不得不注意它并避开它,以便交际的顺利进行。本文试图就中西方禁忌语的相同点和相异点进行对比,使人们更好地了

解中西方禁忌语,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中西禁忌语的相似之处

1.1.对敏感词的禁忌

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对“死”怀有强烈的恐惧, 极不愿意提及“死”字。汉文化里“死”是人们最忌讳的字眼,人们忌讳谈死,在语言交际中总是回避“死”,尽量用其他词语代替。据《汉语委婉语词典》记载,汉语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有481 条之多,英语中类似“死”的委婉语也有400 余条。所不同的是,英语中关于death 的委婉语与基督教有密切的联系,而汉语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则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天子皇帝之死被委婉称作“驾崩”;士大夫阶层称死亡为“疾终”、“不禄”、“溘逝”等;庶民百姓对于死的别称更是五花八门,如“卒”、“没”、“下世”、“谢世”、“升天”、“老了”、“走了”、“翘辫子了”等等。而如今,在战场上为国家、民族和人民战死的人,则被称做“捐躯”、“牺牲”、“就义”、“阵亡”,以这些满含褒义的赞词来避讳开“死”字。英语亦然,西方人不会直截了当地说 He died。而用以下代替 pass away,depart from the world forever ,expire,go to Heaven,be with God,go to sleep for ever,close one’s eyes etc.

1.2.对排泄行为的禁忌

有关排泄的表达成为交际中的主要禁忌,尤其是在讲究礼貌的场合。在实际生活或电视电影中,人们会用一些比较文明的词代替其意义。如果要上厕所,最普通的说法是 to urinate 名词是urination,如果是去看病,护士为了化验小便,就会给你一个杯子。“Will you urinate in this cup?”医生也许会问:“Do you have trouble urinating?” Or “Do you have difficulty voiding? ”此外,还有其他的说法 to piss,to void or to empty. 不过,小

孩多半用 to pee. 同样,在说解大便时一般用to make a bowel movement or to take a shit. 如果看病医生常问“Do you have regular bowel movement? ”而小孩多半用to make a poo poo 在汉语中人们也经常用一些隐义词语“上一号”“去洗手间”等。除此之外,人的粪便在汉语和英语中也有排毒, 体内垃圾和Excrement,body refuse 等非常对等和相似的表达.

1.3.性别禁忌语。

性别歧视语言主要是指歧视妇女的语言。英语是男子中心语言,特别偏袒男性,贬低女性。例如:说话或写文章性别不明时,常用“he”(他)而不用“she”(她);主持会议的人尽管是妇女,也用“chairman”;表示“人类”用“mankind”,而不用“Womankind”;等等。这些词里都含有词根“man”(男人),而不用“woman”(女人)。对具有女孩子气的男孩用贬义词“sissy”(女孩子气的男孩,女人气的男人),而具有男孩子举止行为的女孩则用褒称词“tomboy”(小伙子似的顽皮姑娘)。这些词在潜意识里都含有对女性的歧视。

汉语中也有歧视妇女现象。从前,人们认为妇女愚昧无知、地位低下,比如“妇人之见”、“男子汉不同妇人一般见识”之类的话就反映了人们瞧不起妇女的态度。丈夫把妻子叫做“家里的”、“我们家做饭的”,或称“贱内”、“糟糠”等等,表明妻子无非是在家里干点家务活儿的人而已。旧时妇女一般没有大名,只有娘家姓,出嫁后,再加上婆家姓,婆家姓还要加在娘家姓的前边,称作“××氏”,这就算是妇女的名号了。可见不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中,妇女都是受歧视受压迫的。此外,妻子的命运和社会地位完全取决于丈夫。俗话说:“夫唱妇随”,就反映了这种依附关系。对妇女的性歧视和性压迫甚至转化成为道德问题。封建社会里,男子可以娶三妻四妾,女人则要“从一而终”,不得有任何失节的事情发生,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现代时期,男女平等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妇女的地位有很大的提高,但歧视、压迫女性的习

俗是根深蒂固的,很难一下子消除,因此在生育、教育、升学、就业等等社会问题上仍然有所反映。

二.中西禁忌语的不同之处

2.1.对敏感话题的禁忌

在中国,两个老朋友久别重逢也许就这样开始他们的话题“老张,多年不见,你胖多了”“啊呀,你怎么瘦成这样 ,怎么搞的”这里“胖”是健康、幸福的代名词。相比之下 ,“瘦”则暗含生活坎坷、事业不顺之意。在中国古代 ,胖是一种美 ,称为富态。当然,我们的看法也正在改变 ,现在没人把胖看作是美了,很多人怕胖。不过 ,很多中国人并不忌讳别人说自己胖,但忌用“肥”字,因为“肥”字容易使人联想到猪, “你是肥猪”就成了骂人之语。更多的中国人用“壮实”“丰满”等代替胖的概念。但是在美国,你若当面说一个人胖就是失礼 ,他会非常尴尬 ,并生气地沉下脸来。即使诸如“你并没怎么胖”之类的话 ,虽在中国人看来不乏褒容之意 ,但美国人同样感到很不愉快。于是 ,他们有些人用而mighty一词委婉地代替fat.

工资在中国绝非禁忌 ,同事或朋友谁挣多少钱几乎是公开的,即使问一下你的工资是多少,也无人见怪.在很多情况下,他们会无问自答地向别人谈起自己的收人.但对美国人问这类问题 ,会使人十分反感。他们会毫不客气地回答说:“I would rather not say.”在一起工作多年的同事 ,不知道相互的工资多少的情况是普遍的。他们也从不去问,因为他们认为,挣钱多少是他们的私事,对他人的私事是不应该打听的。即使是对财物价格,尤其是贵重物品的价格 ,他们也不愿被问及。

在美国一般的交际场合,问年龄是不允许的,尤其不能询问妇女的年龄。在他们看来 ,问这种问题是没有教养和不懂规矩的。这与我们的习惯又是不同。在中国,谈论年龄比较随便 ,年纪稍大的女同志问年轻的姑娘们多大岁数是常

事 ,中年妇女被问及年龄也绝不会生气 ,他们会客客气气地说:“晦 ,四十多了,老了。”由于我们的一些同志不知道美国人的这些习惯常常因为问年龄使不少来中国学习、工作的女士十分恼火。美国人当着他人打喷嚏或咳嗽,即使出于无心,也被认为是不礼貌和讨人嫌的事 ,据传说欧洲14世纪时“黑死病”流行,死人无数。得病的明显症状之一就是打喷嚏 ,因此 ,对打喷嚏者总要说“God bless you.”在当今西方社会,当人打喷嚏或咳嗽己经成为一种忌讳,人们早已不说“God bless you.” ,取而代之的是由当事人说“Excuse me”以表歉意。在中国 ,人们似乎并不在意这一点 ,人们只是把它作为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而接受 ,只不过过脸来并遮住嘴巴,尤其在饭桌上更是如此。有很多地区的人们认为,打喷嚏意味着有人在背后议论自己 ,因此 ,紧接而来的就是“谁在说我了?”的问话。

2.2.称谓禁忌

在科学尚不发达时, 人类把自己的名字看作是某种超凡的东西, 认为一个人的名字和其肉体与灵魂不可分。出于恐惧心理和保护意识,对名字的禁忌比较普遍,但中西方对称谓的禁忌有所不同。华夏民族的称谓禁忌有其独特的发展道路。早在商代,中国就实行了“生名死讳”

的制度。秦汉以后这种禁忌扩大到活人身上,这样以来就形成了其独特的称谓避讳制度,即不直称君王或尊长的名字, 凡是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 用改字或缺笔的方式来避讳。唐太宗名世民,当时“世”改为“代”或“系”, “民”改为“人”。中国是一个尊法社会,尊宗敬祖是中国人的一贯传统,至今一般家庭的子女仍然禁止直呼自己父母及其他长辈的名字,更不可用长辈的名字给晚辈取名。

而西方国家则没有诸如此类的避讳。在美国,直呼父母名字是天经地义的事,有时为了纪念已故的先辈还特意用其名为晚辈命名。这与美国人重视“个

人存在”与“自我价值”是分不开的。但西方国家对宗教名称有一定的避讳。西方国家受基督教影响较深, 即使不信仰上帝或鬼神的人,也不愿使用不恭敬的语言来触犯上帝, 而是尽量避免提及它们的名字。中国的一些教科书上教学生用“My God! ”或者“Jesus! ”表示惊讶,这引起许多英美人的不满。这些名字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大多在正式庄严的情况下由牧师等使用, 其他人不得随便使用,否则就被看作是对基督上帝的不敬或亵渎。由此看来, 在称谓禁忌上中西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了解了这些差异, 西方人就不会对中国人到处都有“叔叔”和“阿姨”感到迷惑不解,中国学生也不必为直呼外教姓名而感到窘迫。

2.3.宗教禁忌语

在西方文化中,凡是与神灵和上帝崇拜有关的词语以及带有宗教含义的词语都被看作是神圣的、庄严的,不能随便提及,否则就是亵渎神灵。<圣经》就规定:不可妄称耶和华上帝的名字;妄称上帝者,耶和华必以他为有罪。因此英语中关于上帝(Cod)的委婉称谓特别多,有的采用语音手段:将God读为Gad,Gosh,Golly,虔诚的犹太教徒诵读“Yahweh”(耶和华)时总是读作Adonai;有的采用拼写手段,将God拼写为G一、G—d;更多的是通过语义手段构成的委婉语:“万王之王”、“造物主”、“我们的父亲”等等。

宗教信仰是禁忌存在的一个重要领域。据《圣经>记载,在最后的晚餐上,出卖耶稣的犹大是餐桌上的第13个人。因此13是个主凶数字,人人极力避开它。宾馆饭店没有13层,房间号码没有13号,公共汽车没有13路,国内和国际航班上没有13排,甚至出版的一些书籍上没有第13章,宴请贵宾时也尽量避免13人同坐。“星期五”也是被认为不吉利的日子,因为耶稣受难日是星期五,西方人交谈时是很忌讳谈论这类数字的。

而在中国,在宗教上,语言禁忌出于人们相信语言有一种特殊的“召唤”

力量,一旦说出来就会真的如此这般。所以要求人们在神圣对象、神圣场所、神圣时间内,禁说污秽不净、亵渎神明的言词,或不吉利的话,非说不可的术语常用谐语或隐语代替,以避其讳。如有些船家禁忌说“翻”、“沉”等字眼;有些人忌讳说“棺材”而改称为“寿材”、“寿器”或“长生板”等。另一方面,人们禁忌某些语言是出于崇敬,唯恐冒犯神灵或以不洁亵渎了神灵。如某些宗教禁忌随便称神的名字,禁忌在宗教仪式场合开玩笑。

2.4.种族禁忌语

种族歧视语言是带有种族偏见的词语和说法,在说英语的国家中,不管有意无意,多数这类词语对黑人有种族偏见的语言是禁忌的。如“black”与“邪恶”、“罪孽”、“肮脏”等有关,“blackguard”(恶棍)、“black mark”(污点)等等。因此在美国英语中,白人曾一度回避使用“black”这个词,并用“Negro”来代替,他们认为提及黑人的肤色实质上是冒犯了人的尊严。人们有时会听到带有污辱性的、有种族歧视意味的议论或嘲笑某些种族的所谓“种族笑话”,有些也许听起来滑稽可笑,但还是令人不快的。因此,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要小心避免这种种族歧视的话语。

汉语中也有种族歧视的语言痕迹。如“蛮夷”一词实际上把某些少数民族看作野蛮人。又如“蒙古大夫”(指不称职的医生)这个带嘲弄意味的说法显然有贬低少数民族的意味。自20世纪中叶以来,宪法已明文规定各族人民一律平等这一政策。在汉语中,这类种族歧视的词语和说法大部分已经消失,但不彻底。至今仍有人把外国人叫“洋鬼子”,把日本人叫做“日本鬼子”,显然也不是尊敬之词。

2.5.身势语禁忌

在各文化的体语中都有一些侮辱性的行为手势或姿态,这些手势和姿态传送强烈的、粗鲁的、失礼的信息,遭人反感,所以在公众场合受到禁忌。中西方

体语禁忌有很大的差异, 某些体语在西方文化中被惯常地、安全地使用,而在汉文化里则被看成是粗鲁无礼的行为而遭禁忌。反之亦然。中西方体语禁忌所表现出的差异无疑和各自文化背景与风情的不同有很大的关系。美国人在召唤别人时往往手心向上, 食指来回勾动,然而这在中国却是召唤动物的手势,对人是一种侮辱性的动作。在中国同性之间手拉手、肩挽肩是友好的表示,而在美国,尤其是一些大城市,这被看作是同性恋者公开表示爱情的动作。体语禁忌大多是习惯性动作,因此比言语禁忌更容易冒犯。

三.总结

跨文化交际主要指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目前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对禁忌语的了解还是很欠缺的,对其重要性也缺乏认识。实际上冒犯禁忌比其语言使用的错误造成的后果更严重,它往往导致交际场面恶化,甚至交际冲突,即不理解或误解造成双方的不和与摩擦, 最终导致交际失败。虽然中西方有许许多多不同的禁忌语,但人们不能不交流。在交际过程中了解对方的禁忌语会减少交际之中的摩擦和冲突,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促进交际顺利进行。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思维定势和语言习惯, 冒犯禁忌语的现象屡见不鲜, 作为交际双方,应以“克人之心克己,容己之心容人”。也就是说, 作为说话者,要十分留意,尽可能地不去冒犯对方的禁忌语。一旦知道自己已经冒犯了对方的禁忌语, 要态度诚恳地向对方道歉; 作为听

者,要能容忍对方的疏忽与无知,毕竟不同的文化中禁忌语也不同。如对方冒犯了自己的禁忌语,一般都是无意识的,要能包容对方的错误,在不影响交际的情况下, 审时度势地加以纠正。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是成功交际的前提。

在知识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也在不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禁忌语虽然是文化信息的高度负载体,也不排除相互影响发生作用。

中国有些城市的楼层或房间避免用“十三”,正是受西方禁忌语的影响。同时,禁忌语本身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有些过去是禁忌语而现在不是, 也有些过去不是禁忌语而现在是。我们要在动态中把握禁忌语,让它更好地为跨文化交流和商务谈判服务,提高跨文化交流谈判的成效,而不要成为其绊脚石。

参考文献

[1]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杨宗聂家恩郭全盛:中国实用禁忌大全[C].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

[3]李振澜:外国风俗事典[C].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

[4]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5]金泽.宗教禁忌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6]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7]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83.

[8]靳梅琳.社会语言学与英语学习[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9]焦宏昌.《中外禁忌与礼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0]庄和诚.“英语禁忌语”《现代外语》,2001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 称谓方面的差异由于汉英文化背景的差异, 使得两种语言 在称谓和礼貌方面的表达截然不同。西方人大多喜欢别人直呼其名, 不论职位、年龄的差异如何悬殊, 他们认为这样的称呼很亲切。如果称他们先生、夫人或小姐, 他们总觉得过于郑重其事, 不利于缩短相互间的距离。西方人为了表示对前辈的尊敬, 晚辈可与长辈同名, 在外国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情, 中国人则觉得不可理解。对长辈或年龄大的人直呼其名或者取与之相同的名字, 被认为是大不敬或没教养的表现。在中国, 人们用师傅、同志来代替不同的称谓, 而西方人经常用“Hi, hello”与别人打招呼, 或轻微发音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4.2 私人话题方面的禁忌西方人很看重个人隐私, 对于他们来 说, 年龄、金钱、婚姻状况, 一个人在政治上的见解和宗教上的信仰都属于他们的私事, 别人无权过问。询问这些方面的问题会被看作是干涉他人隐私, 不礼貌、无教养的行为。然而此类的禁忌在中国并不存在。因为中国人热衷于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关心。一个人的事情也常常是所属大范围内的人们共同关心的与自己有关的事情。询问在外国人看来是禁忌的问题, 中国人则认为这是密切人际关系, 联络感情的表现,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 所谓个人隐私几乎是不存在了。 4.3 数字方面的禁忌在数字方面的禁忌中西方表现出很大的差 异性。例如, 在中国的很多地方谈论岁数忌言73 和84。传说是因为孔子73 岁死, 孟子84 岁死。英语国家避讳13 和星期五, 因为耶稣遇难的日子恰好是13 号, 星期五。另外, 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们对偶数

和奇数的态度也不同。中国人偏爱偶数, 好事成双, 六六大顺, 成双成对都是很好的例子; 而西方人则把奇数(13 除外) 当作幸运的象征。4.4 动物方面的禁忌在中国, 人们认为猫头鹰是倒霉、晦气的象 征, 汉语中夜猫子进宅意味着厄运将至, 而在西方, 猫头鹰则被认为是智慧的象征; 中国人对蝙蝠很有好感, 认为蝙蝠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 通常与寿字连在一起出现, 如“五蝠拜寿”。西方人却对蝙蝠没有好感, 通常联想到坏的特征, 是两面派、见风使舵的代名词。英语中还有as blind as a bat 的成语, 意思是和蝙蝠一样眼力不济。 5.顺利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方法 5.1 使用委婉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 为了避免交往过程中的尴尬或 因话语不当所引起的不快, 人们往往借助委婉语来达到顺利交流的目的。 5.2 加强对禁忌语言文化的理解与运用: 语言是文化密不可分的 一部分, 因此适当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习惯有助于克服交际中的文化障碍和语言障碍。 西方奇怪的忌讳-[话题] 2009-08-25 很多同学马上就要踏上出国留学或者游玩的旅程,出行之前,再给大家提个醒,注意外国的一些禁忌,避免招惹不必要的麻烦。尤其是在一些西方国家中以下这四种禁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禁忌语之异同

摘要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从事跨文化交流或者跨文化商务谈判, 都回避不了文化差异问题。中西方文化上的诸多差异导致了两种文化中禁忌语的差异。了解这些差异对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就中西方禁忌语的相同点和相异点进行对比,使人们更好地了解中西方禁忌语,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 关键词:跨文化禁忌语异同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禁忌语之异同 在经济和信息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 不同民族和不同种族人们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这些属于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在相互接触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障碍。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是阻碍交流的主要原因。虽然语言障碍被克服了,但人们有时还是不能理解对方,这是由于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缺失引起的。我们不难发现在众多跨文化交际书籍中,对禁忌方面的知识讲述相对其他知识要少。然而,禁忌方面知识的匮乏却是导致误解,冲突等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而导致跨国商务谈判和贸易等失败无法预见的严重后果的。。在跨文化交流中, 了解和遵守对方的禁忌语习惯, 通常能使交流谈判得以顺利进行。 禁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而语言禁忌则是社会禁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任何一种文化社会中,都存在语言禁忌,英美社会也不例外。在同一种文化中,由于地区或者次文化的差异,禁忌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不同的文化中,禁忌的差异就更大了。因此,禁忌就更为人们的交际活动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设置了障碍,使得人们不得不注意它并避开它,以便交际的顺利进行。本文试图就中西方禁忌语的相同点和相异点进行对比,使人们更好地了

解中西方禁忌语,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中西禁忌语的相似之处 1.1.对敏感词的禁忌 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对“死”怀有强烈的恐惧, 极不愿意提及“死”字。汉文化里“死”是人们最忌讳的字眼,人们忌讳谈死,在语言交际中总是回避“死”,尽量用其他词语代替。据《汉语委婉语词典》记载,汉语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有481 条之多,英语中类似“死”的委婉语也有400 余条。所不同的是,英语中关于death 的委婉语与基督教有密切的联系,而汉语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则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天子皇帝之死被委婉称作“驾崩”;士大夫阶层称死亡为“疾终”、“不禄”、“溘逝”等;庶民百姓对于死的别称更是五花八门,如“卒”、“没”、“下世”、“谢世”、“升天”、“老了”、“走了”、“翘辫子了”等等。而如今,在战场上为国家、民族和人民战死的人,则被称做“捐躯”、“牺牲”、“就义”、“阵亡”,以这些满含褒义的赞词来避讳开“死”字。英语亦然,西方人不会直截了当地说 He died。而用以下代替 pass away,depart from the world forever ,expire,go to Heaven,be with God,go to sleep for ever,close one’s eyes etc. 1.2.对排泄行为的禁忌 有关排泄的表达成为交际中的主要禁忌,尤其是在讲究礼貌的场合。在实际生活或电视电影中,人们会用一些比较文明的词代替其意义。如果要上厕所,最普通的说法是 to urinate 名词是urination,如果是去看病,护士为了化验小便,就会给你一个杯子。“Will you urinate in this cup?”医生也许会问:“Do you have trouble urinating?” Or “Do you have difficulty voiding? ”此外,还有其他的说法 to piss,to void or to empty. 不过,小

翻译研究的语篇分析模式及其意义(二)

英语知识 一、导论 20 世纪90 年代,语篇分析开始在翻译研究中占主导地位。语篇分析法侧重于描述语言意义交流及建立社会和权力关系的运作方式。翻译研究中, 最具影响力的语篇分析模式当数礼德的系统功能语篇分析。语篇分析模式引入翻译研究后,对翻译研究那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混乱局面无疑注入了一塘清水,尤其对中国翻译界挥之不去的语文学式的翻译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西方翻译研究者把语篇分析引入翻译研究后,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出版了几部重要作品,主要有:J uliane House 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一种重访模式》( Translation QualityAssessment : A Model Revisited ) ,[ 1 ]Mona Baker 的《换言之: 翻译教程》( In Other Words :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 ,[ 2 ] Bell 的《翻译的理论与实践》(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 ,[ 3 ] Basil Hatim和Ian Mason 合著的《语篇与译者》( Discourse andthe Translator ) [ 4 ] 和《作为交际者的译者》(The ranslator as Communicator ) ,[ 5 ] Basil的《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对比篇章语言学》(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 Translation Theoryand Cont rastive ) 。[6 ] J uliane House 通过对原文和译文进行语域对比分析以确定译作评估模式,并分析了显性翻译(overt translation) 和隐形翻译(coverttranslation) 。显性翻译自称不是翻译,隐形翻译则被定义为在译语文化中享有和源语文本平等的地位。Baker 探讨了翻译中语言各层次尤其是语篇和语用层次上的对等。Basil Hatim 和Ian Mason 将符号层上的语篇融入其翻译研究模式,代表了更广泛意义上的话语观。在我国,将语篇分析模式引入翻译研究的应首推黄国文和美芳二教授。黄国文在《外语与外语

汉英禁忌语对比分析

汉英禁忌语对比分析 摘要:Taboo word(禁忌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 存在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社会中。目前,中英两国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越来越频繁,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避免所谓的文化休克,因此了解哪些话语是被禁止的是十分重要的。英汉禁忌语在语言和词汇层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又导致了英汉禁忌语的迥异。为了提高人们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人们必须提高对禁忌语的了解,并且能够清醒的意识到在交流中避免使用禁忌语。 关键词:禁忌语不同点文化成因。 一、定义 在语言交际中,有一些词语是不能随便说的,说出来就可能会引起听话人的不快和反感,这就是语言学上所说的“禁忌语”。18 世纪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 首先发现了汤加群岛居民的这种禁忌习俗(taboo),并将该词引入英语,并被全世界各民族人民使用。顾名思义,所谓禁忌语就是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禁止人们说某种话,或忌讳人们说某种话。 二、禁忌语的演进 原始时代——愚昧(ignorance),在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低下与征服自然能力的不足, 人们往往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不能理解甚至困惑、恐惧。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被赋予一种它本身所没有的、超人的感觉和力量。人们竟以为语言本身能给人类带来幸福或灾难, 以为语言是祸福的根源。他们盲目的崇拜迷信语言的力量, 认为谁要是得罪这个根源, 谁就得到加倍的惩罚; 反之则得到庇护。这样就自然而然的促成了禁忌语的产生。封建时代——偏见 (p rejudice), 中西方社会的封建时代都以等级森严著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有严格的界限, 黎民百姓的言语都要受到限制, 他们不允许使用上级的所谓高贵语言表达, 否则会招致杀身之祸。于是, 禁忌语随之产生了。现代社会——民主(democracy),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类对自然界及社会各方面的认识大大提高。现如今,人们愈来愈注重人类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 愈来愈追求平等和自由。因此, 现在很多带有歧视意味的词语逐渐消失或被其它词所代替。如“黑鬼”一词现在就很少使用。 三、禁忌语的对比 (一)英汉禁忌语的相似性 中西文化之间存在共性, 虽然英语和汉语隶属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通过比较可以发现, 英汉禁忌语言存在诸多共同特性。 1、语音层面: 语言是人类用来交际的工具,但是在原始时代,语言被赋予神秘的力量,人们认为语言是人类一切祸福的根源。因此中西方人民普遍把你些与有灾难意味的词语发音相同或相似的词语当作禁忌语,在交流中尽量避免使用,以免给自己或别人带来灾难。例如,在中国, 人们送礼时十分忌讳把“钟”作为礼物, 因为, 送“钟”和送“终”是同音词, 而生死离别被认为是人生最可悲的遭遇。实际上还

跨文化交际的语言禁忌1

姓名称谓 中方有亲属工作上有区分 中国尊敬长辈的优良传统依然代代流传,如果子女直呼父母的姓名会被认为是忤逆不敬缺乏教养的表现。汉语中有很多称呼长辈的亲属称谓,如爸爸,妈妈,爷爷,姥姥等,同时还有张爷爷,李奶奶,孙阿姨等由姓氏加辈分称谓构成的称呼语。 在工作中,单位一般有上下级的分别,下级称呼上级一般以职务相称,如总经理,董事长,厂长等,有时会在职务前加姓,如王总等。 西方英语国家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很少考虑地位、辈分、年龄等差距,常常直接以姓名相称,这在他们看来是在表示平等与亲切。everyone borns equal 不可妄称耶和华上帝的名字;妄称者必有罪 人们对god, heaven, christ, Jesus 等有关宗教的词语怀有很深的敬意,认为只有在严肃庄严的语言中才可以使用这些词语 老 生老病死 生 在某一时期,汉语中表达怀孕,生育的词语是不能直说的。受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人们认为怀孕及生育与性行为有关,所以生育之事也沾染了“可 耻”的性质,往往不直说。在旧时中国社会,人们十分看重子嗣,生子添丁是家 庭中一件大喜事,所以人们常常将妇女怀孕婉称为“有喜了”。在现代社会,人们 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涉及到生育的问题一般不再避讳,怀孕、孕妇、分娩等 都是会话中常见词汇。在英语国家中,人们可以直接谈论生育的问题不用加以避 讳,英语中也有一些委婉语表示怀孕,如eat for two/in a delicate condition /expecting a child/well—along(心满意足). 老 中方人会变老是自然规律,中国人对待衰老没有什么特别的顾忌。在汉语中“老” 字没有贬义有些时候它还含有褒义。在中国“敬老尊贤、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流传千百年,汉语中有很多称赞老年人的成语如:“老当益壮”、“老骥伏枥,志在 千里”等。在中国,“老了”并不等于没有能力了,相反“老”是智慧、权威、学 识的象征,老人们都以自身丰富的阅历和生活经验为荣,“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 前”“老马识途”“姜还是老的辣”等俗语都是用来形容老年人丰富的经验。“老张” “老孙”是汉语中特有的称呼方式, 西方禁忌说”old”.”Old”inducates someone is not useful,sick and ugly “O ld ” can be said”senior, the long-lived, elderly men, a distinguished gentleman ” 病 中方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向往长生长寿,避忌说死。受伤,生病使人痛苦,很可能让 人死亡,是人们最不想经历的事情。死亡是人们的意识中最恐怖的事,所以在汉 语中,表达这些事物的词语都是语言中的禁忌,这一观念在今天的现代汉语方言 中还可以找到影子。在北方某些地区,受伤常常被称作“挂彩”,在南方,则称为 “带花”。在某些地区,人们忌讳说“吃药”而称“吃好茶”。在香港探望病人时, 忌送剑兰、梅花等花束,因为剑兰与“见难”即日后难相见谐音,“梅”与“霉” 谐音,被视为倒霉,这些花卉被视为“不吉利”特别不适合送给病人 西方如西方人用B.0.代

中西方禁忌语之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语用

第12期 2011年12月 现 代 阅 读 MODERN READING NO.12 December.2011中西方禁忌语之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 吴万能 (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摘要】禁忌语源自各民族特有的文化,语言文化的差异使得各民族形成了一些特有的禁忌语,忽视这些禁忌语,必然导致语用失误及交际的失败。本文从东西方禁忌语的差异入手,探讨其与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关系。 【关键词】禁忌语 跨文化交际 语用失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97(2011)12—0013-01 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交际双方的生活经历、文化价值观及思维习惯不尽相同,意见、观点也难免存在分歧,如果双方各持己见,只会让问题搁置,甚至导致交际的失败。在实际过程中,充分的理由、得体的话语也未必能说服对方,交际双方若忽视禁忌语的存在,势必会导致语用失误,甚至是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失败。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要使对方接受自己的建议或观点,明确对方语言中禁忌语也尤其重要。 一、关于禁忌语及语用失误 根据国内外学者,如张红玲(2007),胡文仲(2007)的观点禁忌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在每个社会都有一些行为和语言被视为禁忌,但是各个社会禁忌的内容却有很大的不同,而这些不同恰恰反映了某个社会的价值观和信仰。不同的文化中存在着不同的禁忌,这些禁忌会妨碍人们之间的交往,在有些交际场合必须表达时,可以用委婉语来替代。 语用失误指的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没有达到完美交际效果的差错。英语语用失误一般分为两类,即语言本身的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语言本身的语用失误是指语言用法不符合英语本族人的语言习惯或表达方式不当;社会语用失误是指交际过程中因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而在语言形式选择时产生的失误。语用失误是通常是由于外语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掌握不全面或不熟练引起的。 二、中西方禁忌语差异之表现 (一)言语禁忌 (1)与性及排泄有关的禁忌语。这类禁忌语被视为污秽下流的词语,是英汉禁忌语重要的一类。这些词语主要涉及人体某些部位、性行为以及与排泄等不洁之物。虽然西方国家对性的问题比过去比较开放了,尤其是在美国,但并不是表示他们可以毫不掩饰地谈论性,英语中特别忌讳在公共场合或男女都在场的情况下说那些下流词语。这些词曾被严禁用在电台或电视台的播音中,否则会被认为缺乏修养、谈吐不雅。 (2)与怀孕有关的禁忌语。这类词在英语中属禁忌语,这也说明人们对性持保守态度。在中国,把怀孕称为“有喜了 ”“有了”等等,这类委婉语在现代社会仍为人们所沿用,直接使用与性有关的词语仍被看作是极不文雅的。 (3)关于诅咒、骂人的禁忌语。有些骂人的词语或语句过于粗俗,受到社会的严格限制。英语中诅咒、骂人的词语多与基督教的词语和名称相关,在交际活动中应避免使用这些词语。汉语中这种固定的诅咒或骂人的话似乎少些,最常用的是“他妈的”,但听的人不会产生很强烈的反感,因为有时它已转化成为无教养的人的口头语。 (二)习俗禁忌 (1)与死亡有关的禁忌语。和“死亡”相关的词语,一般是各国语言中比较忌讳的,因为死亡使人结束美好的人生,让亲人蒙受巨大的悲痛。所以,交际过程中应尽可能的避讳和死亡相关的词语,尤其“翘辫子”、“见阎王”、“呜呼哀哉”等带有贬义性质的词。有关死的委婉语乃是五花八门,不胜枚举。汉语说:去世、谢世、逝世、牺牲、寿终、作古、已故、尽职、与世长辞、去见马克思、心脏停止跳动了等等;英语中与世长辞等是褒义,同样含贬义的词语有翘辫子等。 (2)人体的生理缺陷、年老、人体功能等方面的禁忌语。在英语中,表示人长得丑,不用“丑陋”一类词,而说成类似“大众化”;表示男子身体太胖,不用“肥胖”,而说成“比较强壮”;表示女子太瘦,用“苗条”来表示;指瘸子或其他残疾病人,说“生理缺陷”;表示老人“年长的公民”。在汉语里,说“胖”为“富态”“发福”,“瘦”为“苗条”,年老为“高寿”。 (3)有关学校和教育界的禁忌语。英语族文化中,对学生的评价几乎不用“消极用语”,而用“积极用语”来替代。英语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用有人帮助他可以学得更好一些,又如懒学生叫“未能充分发挥潜力的学生”,对考试作弊只说“依靠别人做作业”等。汉语里称成绩或品行不好的学生为“后进生”,这样说就不会伤害学生及家长的自尊心,容易被人接受。 三、结语 关于禁忌语,由于英汉民族对事物的价值观念不同,因而导致在交际中不知什么该说、该问,什么不该说、不该问。在各自的语言中很多可以自由谈论的话题在对方国家却属于“非自由话题”。西方人对个人隐私、个人的行为、个人独立和个人自主看得很重。如果不了解这一点,这种价值观念一旦反映在语言的使用上,就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一旦触犯,就是不礼貌的行为,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过长中,要注重禁忌语,说服别人时也要把握分寸,掌握尺度,尤其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下同文化下的风俗习惯,各有差异。本族人对自己民族在人际交往中的风俗习以为常,而外族人在同本族人交际时一旦违反了这些习惯,又会使本族入无法接受,从而使交际者感到别扭、不适应,甚至会产生文化休克,导致语用失误,交际失败。当我们欲说服英美人接受或放弃某种观点时,一定不能忽视不同文化中的禁忌现象。 参考文献: [1]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胡文仲.跨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01-209. - 13 -

西方国家对数字与日期禁忌

西方国家对数字与日期禁忌 西方人普遍认为“13”这个数字是凶险或不吉利的,常以“14(A)”或“12(B)”代替。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总是尽量避开这一数字。有的人甚至会在13日这一天产生莫名其妙的恐惧感,停止一切工作和活动。西方人最忌讳的还是13人同桌共餐。对“星期五”和“3”这个数字,也为很多西方人所忌。特别是点烟时,忌用一根火柴或打火机连续点燃三支烟。若恰逢13日又是星期五,西方人更认为是“凶日” ,被称为“黑色的星期五” 。因为这一日是耶稣的受难日。日本人则忌讳“4”和“9” 。在美国还有“零年灾难”之说。自1840年以来,凡是在年尾数为“0”那一年当选的美国总统,除里根外,都没有活着离开白宫,其中有4人被刺身亡,3人病死。自从1840年以来,凡是在尾数为“零”那一年当选的美国总统,大都是处境不妙,且不能活着离开白宫。美国人称这个可怕而离奇的巧合现象为“零年因素”。 1840年,哈里逊当选为美国第9任总统,但他不久即患肺炎,在他宣誓就职后1个月即告去世。 1860年,林肯成为美国第16任总统。他在连任期内遇刺身亡。 1880年当选的第20任总统加菲尔德,于1881年7月2日被一位曾经申请领事职务未获批准的失业者吉托开枪击中,同年9月去世。 1900年,麦金莱当选为第25任总统。次年他出席泛美博览会时,遭到一个名叫乔尔戈什的无政府主义者的枪击,于同年去世。 1920年,哈定在竞选中获胜,成为美国第29任总统,于1923年病逝。 1940年,罗斯福第3次连任美国总统,1944年他再次获胜,成为美国历史上惟一连续4次当选的总统。同年4月,他因中风而去世。 1960年当选的第35任总统肯尼迪则于1963年遇刺身亡。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 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

中英禁忌语比较

中英禁忌语比较 禁忌语是语言的一部分,而语言又是社会现象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禁忌语也是学习社会文化的一种工具。禁忌语就是指在日常交际中所不能涉及到的特有话题,可以说凡是在交往和公共场合中那些引起对方或公众反感或不快的一些词或表达方式都属于禁忌语的范畴。通过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禁忌语的异同之处,能深刻地理解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英语,有助于跨文化交流的成功,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展开有很大帮助。 在中国,“禁忌”一词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汉书·艺文志》等一些史料典籍中就有出现。对于“禁忌”的含义《说文解字》中的记载可谓简明扼要:“忌,憎恶也。在西方,禁忌语的英文说法是“taboo”,最早是南太平洋波里西亚汤加岛人的土语,意思“需要极端注意的事情”。禁忌语的产生是与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的。中国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文明落后,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人们对上天、鬼、神都有所避讳。西方国家,特别是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出于对上帝的信仰,对于“God、Christ”这些词都是不能随便说的。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中英禁忌语的异同。 中英禁忌语相同点:1)神灵圣人名的禁忌。在中国,自古就有皇族名避讳,凡是涉及到与皇公贵族名字谐音或是相近的音时,就要换一个说法。例如秦代为避秦始皇的名“赢政”而将“正月”改为“端月;西方则用委婉动听或迂回曲折的表达方式来指代与鬼神有关的词,如:上帝魔鬼撒旦一般要用:God of this world, the big D和the good man等委婉说法。2)令人难以启齿或难过之事。如“怀孕”英语中的表达方式有She is expecting.(她在待产中。)She is well-along(她心满意足)等;而汉语中人们通常说“她有了”或者说“她有喜了”等。在汉语中,我们一般说患了癌症的人得了“不治之症”。英文中人们用C.C或Big C或是long disease代替癌症(cancer),艾滋病AIDS (可传染的社会疾病);汉语中“上厕所”有“方便”、“去一号”等委婉的说法。英语中有pass water, answer nature’s call, wash one’s hands, do one’s business等等;3)死亡。“死”是各民族最忌讳的字眼因此在语言交际中人们总是回避它。汉语有“去世了”、“老了”、“走了”、“没了”等。但是,汉语对不同阶层、身份和年龄的人的死有着不同的委婉语,例如古代皇帝的死称“驾崩”,诸侯死称“薨”,战争中死称“牺牲”,坏人的死用“一命呜呼”。英语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非常丰富,如“pass away, go to the heaven, go to sleep, go to see the God, depart, be in heaven with God”等等。 中英禁忌语的不同之处:1)年老。在中国,“老”字常带敬意,是资历和地位的象征,因此汉语中有“老师”、“老同志”、“老大爷”“老师傅”等。而在西方,“老”即“old”一词一般是令人难以接受的。西方人费尽心机地借用其他词项来委婉地表示“old”这一概念,如the advanced in age(年长者)retirement home(敬老院)golden age club(老年俱乐部)等。2)谐音禁忌。在中国,四与死谐音,成为不少中国人的禁忌。送钟(终)、送伞(散)、送梨(离)也成为一种交际禁忌。因为五与恶同音,所以五月被认为是恶月不吉利。这种谐音禁忌只有汉语中存在,而西方国家不存在。3)个人隐私与话题禁忌语。英国人的“隐私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喜欢别人询问年龄。二是不喜欢别人询问其婚姻状况。三是最忌讳的是个人收入与开支。四是一般不随便询问别人的详细地址。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似乎没有“隐私权”这一概念。许多涉及个人情况的话题,如年龄、收入、家庭状况等都是人们正常交际中乐于彼此交换的信息。人们习惯于问“你高寿?”“你贵庚?”“你结婚了吗?“你有几个孩子”等。 近年来,随着中西方交流的日益频繁,中西方禁忌语出现一定的趋同性。如英汉语中对“富”都有所保留:He is well off. “他经济条件不错。”对“贫”也不说得那么严重:They are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秘书应注意的问题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秘书应注意的问题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秘书应注意的问题 [内容摘要] 经济全球化发展,随着国际贸易的增多,跨文化交际活动也愈加频繁。这对涉外秘书工作人员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由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而产生的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比比皆是,作为秘书工作者要处理好跨文化交际活动,避免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出现,促进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了解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文化风俗习惯与信仰、交往礼仪、语言与非语言交际等就十分必要了。本文就风俗习惯与信仰、交往礼仪、语言与非语言交际三个方面对涉外秘书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涉外秘书;文化差异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涉外活动日益增多,我们常说:“中国经济要与国际接轨。”但是,我们在“经济接轨”的同时也应重视“文化接轨”。经济全球化发展,使得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们的交往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活动也日益增多。所谓的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活动、相互交流的过程。而跨文化交际与普通交际的差别就在于一个“跨”字,即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曾给文化下过一个经典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格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与事物越来越多的走进我们的视野,它为我们提供了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对来自陌生文化和国度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交往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从而最终导致跨文化商务交际的失败。因而了解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与信仰、交

各国的禁忌(中文加英文)

各国禁忌1 Blowing Your Nose 擤鼻涕 Where It's Offensive: Japan, China, Saudi Arabia, France.禁忌地:日本、沙特阿拉伯、法国 What's Offensive 禁忌: Some cultures find it disgusting to blow your nose in public--especially at the table. The Japanese and Chinese are also repelled by the idea of a handkerchief.有些文化认为当众擤鼻涕是让人厌恶的行为——尤其在餐桌上。日本人还排斥使用手帕。 What You Should Do Instead 对策: If traveling through Eastern and Asian countries, leave the hankies at home and opt for disposable tissues instead. In France as well as in Eastern countries, if you're dining and need to clear your nasal passages, excuse yourself and head to the restroom. Worst-case scenario: make an exaggerated effort to steer away from the table. Let's hope you don't have a cold.到东方或亚洲国家旅游时,把手帕留在家中,选择用一次性纸巾吧!在法国以及一些东方国家,如果在就餐过程中你需要擤鼻涕,

英汉禁忌语对比研究

英汉禁忌语对比研究 摘要:禁忌语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它反映了不同的文化特征。讨论禁忌语的产生根源、应用范围的共同性、相异性等,对英汉禁忌语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避免交际失误,实现理想的交际效果。 关键词:禁忌语文化交际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交往的纽带,语言运用的正确与否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起着重要的影响。在任何一种文化中,尽管语言中存在明确表达概念或事物名称的方法和词语,但针对某些概念或事物,人们总是期望避免谈及。这就是本文要讨论的语言的一种特殊现象——禁忌现象。 1 禁忌语的由来及产生根源 英语taboo一词的含义是禁忌,它源于太平洋汤加群岛的汤加语(Tongan),意为“神圣”,“不可接触”。1777年英国的库克(James Cook)在南太平洋上探险来到汤加群岛时发现,当地存在着许多令人惊异的社会现象,如某些词语允许某一特定的社会集团使用,而不允许一般居民所使用,当地居民把这禁忌的现象称为“taboo”。从此,“taboo”这个词就进入了西方的人类学,社会学及语言学等学科,开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研究课题而得到广泛重视和使用。 2 英汉禁忌语应用范围的共同性 禁忌语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从历史的角度看,英语汉语植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但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英汉禁忌语存在着许多共同点,在表达上更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涉及亵渎神明的禁忌语 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中,一般都不能随便提到神灵或所崇拜的对象的名字,否则就是亵渎神灵。在英语中,宗教上的好多词语,像God(上帝),devil(魔鬼),heaven(天堂),hell(地狱),Christ(基督),Jesus(耶稣),damn(该死)等只有在严肃的讲话里才是合适的,违反了这个规则就会使说话人受到谴责或遭到人们的回避。于是在英语中,就用gosh来代替God,用Goodman来代替the devil。中国也是如此,早期的中国禁忌的内容与形式相当繁杂。比如,在中国的一些地方,老虎被视为神灵。因此,“虎”字是不能随便说的,凡遇到虎字就要用别的名称,像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就改称老虎为“猫”,北方森林中的猎人则改称为“大虫”。逢年过节时尤其不能亵渎神灵。比如,买财神画像不能说“买”,只能说“请;商家直销员去卖时也都说是“送财神”,而不是“卖财神”。 2.2有关排泄物的禁忌语

汉英禁忌语对比

汉英禁忌语对比 【摘要】禁忌是世界各民族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禁忌规范了人们的言语行为与社会交际。而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直接导致了汉英禁忌语的迥异。所以,无论是在英语还是汉语中,我们都会遇到一些因传统或社会风俗不同,会引起对方强烈反感,结果导致了有些词语我们要避免使用,就是禁忌语。跨文化交际是现代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语言禁忌现象可以使跨文化交际更加得体。汉语和英语中的禁忌语反映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因此从语用角度看汉英禁忌语的异同对跨文化交际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汉英禁忌语语用原则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总结出了三条共同的禁用原则并对汉英文学作品、动物习语以及称谓语等方面的禁忌语语用差异进行分析。尝试从语形讳饰和语义讳饰两个方面进一步探讨汉英禁忌语的语用表达,通过语用的艺术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问题。 【关键词】禁忌语;交际;语用;对比 Abstract Taboo is a commonly existing cultural phenomenon among nations in the world which regulates people’s language and soci al communication .The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directly results in the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aboo .So ,taboo exiting both in Chinese and English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different cultures and customs ,we should avoid using offensive expression: taboo,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communication. The phenomenon of the taboo can make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more appropriate. Taboos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reflect every corner of the different social life, so the pragmatic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taboos can be of great help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y analyzing the intercommunity and the otherness of the pragmatic principles, the thesis summarized three principles of using the taboos and discussed the pragmatic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aboos from angles of

跨文化交际开题报告

关于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问题 A Probe into the Differences of Taboo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es (一)选题依据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尤其是跨文化交际也越来越频繁,在跨文化中的语用失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禁忌是世界各民族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禁忌规范了人们的言语行为与社会交际,而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直接导致了汉英禁忌语的迥异,就是禁忌语,跨文化交际是现代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语言禁忌现象就成了最基本的要求,可以使跨文化交际更加得体,更清晰的展示出中西方禁忌语的异同,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能避免出现言语不当的问题,并通过中西方禁忌语的异同研究出来。 (二)选题意义 禁忌是世界各民族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禁忌规范了人们的言语行为与社会交际。而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直接导致了汉英禁忌语的迥异。所以,无论是在英语还是汉语中,我们都会遇到一些因传统或社会风俗不同,会引起对方强烈反感,这样便导致了有些词语我们要避免使用,就是禁忌语。在经济和信息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是现代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语言禁忌现象就成了最基本的要求,可以使跨文化交际更加得体。 本选题重点关注日常交流中跨文化交际语的禁忌语,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在跨文化交际的视野里,界定和区分了禁忌语的几种类型,分析了中西方禁忌语不同的种种原因,以期在注重语言知识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交际失当,从而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在日常对话中避免语用失误的出现,即使出现也能很快认识并改正,而此篇论文的目的就是总结前人研究的成果,更清晰的展示出中西方禁忌语的异同,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能避免出现言语不当的问题,并通过中西方禁忌语的异同研究出其折射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样可以更透彻的了解中西方文化,对于跨文化交际很有帮助。 (三)课题写作的目标 禁忌语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和语言现象,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习惯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在每个民族和每种语言中都有体现。中西方文化和信仰差异导致了禁忌语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于是,这篇论文要先陈诉清楚禁忌语的定义,来源,特征,然后总结出中西方禁忌语的异同,最后从这些异同中总结出产生中西方禁忌语相似和差异的原因,最终从这些原因中总结禁忌语折射在文化上的差异。了解了这种差异,才能避免的跨文化交际因为文化差异而发生一些问题,有助于更好地跨文化交际。 (四)课题的基本内容 Content

不同国家禁忌的对比分析

不同国家禁忌的对比分析 摘要:禁忌语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中西方语言禁忌方面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了解中西方语言禁忌文化的异同,人们就能在跨文化交际中顺利的交流信息,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与矛盾。该文通过对中西方禁忌的对比分析,从而帮助人们顺利的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中国禁忌西方禁忌对比 引言 在世界飞速发展,经济和信息日益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今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也日益繁盛起来。但当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在互相的交流之中,我们看到了一系列的障碍和矛盾,这主要是语言不通和文化上的诸多差异造成的,而这其中,对不同文化的禁忌问题的忽视是造成矛盾的主要原因。禁忌现象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了解和遵守彼此的禁忌,才能使交际得以友好顺利的进行。 一、中西方禁忌的共同点 文化之间存在共性,即使西方国家与中国文化背景不同,中西方在禁忌方面也有诸多共同特征。 1、对与灾难意味词语发音相同或相似词语的禁忌 中西方人民普遍认为某些与含有灾难意味的词语发音相同或相似的说法都会给他们带来厄运,于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力图避免或听到此类表达。例如,在中国,人们送礼时忌讳把表、钟、伞作为礼物,因为“送终”与“送终”同音,“送伞”与“送丧”相似,是认为不吉利的。而英语中人们会用“donkey(驴)”代替“ass(傻瓜)”,因为“ass”与“arse(屁股)”同音,而这是一个不雅词汇。 2、对疾病、死亡、残疾方面词汇的禁忌 中西方文化都对“死”怀有强烈的恐惧,不愿提及,尽量回避。需要使用时都用委婉的代用语如“去世、谢世、辞世、长逝、与世长辞”等。英语中也有相应的委婉语,如be gone,depart,depart from life,leave the land of the living,go/depart hence,go out,depart from the world forever,go to a better world,be with God等。汉语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有481条之多,而英语中也有400多条。 3、亵渎神圣的禁忌 中国人信仰家庭保护神,像门神、灶神,神像都是买来的,但忌说“买”,要说“请”。英语中涉及神灵、上帝和圣事崇拜的词汇多为禁忌词汇。一般来讲,跟上帝、宗教有关的词汇,及带有宗教含义的词汇往往被看成神圣的。

跨文化交际中中英禁忌研究文献综述

跨文化交际中中英禁忌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对禁忌的产生、类别、意义和功能,以及禁忌语与人类学和心理学的关系进行了深入 研究。随着社会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禁忌现象在西方受到更多社会语言学家和研究者的关注,其中有影响力的著作有D on’t Do It: A Dictionary of the Forbidden, Sociolinguistics 和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由于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我国对禁忌现象的研究比西方较晚。1980年三联书店出版的《语言与社会生活》第一次涉及“塔布”, 1983年学林出版社出版的《社会语言学》专门论述了语言禁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语言禁忌现象的研究兴趣浓厚,出版了多本论述禁忌语的专著。2005年,万建中在他的《中国民间禁忌风俗》一书中对禁忌的起源、本质、种类、功能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禁忌分别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第三章第二小节介绍了语言禁忌,他从不吉利词语的禁忌、破财词语的禁忌、猥亵词语禁忌以及对语言禁忌者的嘲笑四个方面入手,书中关于汉语语言禁忌的例子丰富,通俗易懂。这本著作为我们研究中英禁忌提供了一份详实的参考资料。 此外还有一些书籍主要着眼于跨文化知识及相关基础理论,这些书籍也是本文主要的参考资料。如胡文仲主编的《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和邓炎昌、刘润清编著的《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他们分别对中英禁忌习俗,禁忌语以及委婉语进行了比较。在中英禁忌的对比研究中,不少学者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成果,如王君的“浅谈跨文化交际中中英禁忌语的差异”,作者认为英汉禁忌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称谓、隐私观念、宗教和亵渎语几个方面。而后他又论述了产生这些禁忌语的原因,作者认为其中最主要的是民族文化的差异。而本文主要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把禁忌语的产生归因于宗教信仰、地位等级和自我心理联想,每一方面都做了详细的阐述,并且用实时性的例子论证了其原因。 总结 我国虽然已出版过多部关于禁忌语的著作,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但是对禁忌语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其中包括的问题有两点,一是在对禁忌语进行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