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与建筑风水学

人居环境与建筑风水学
人居环境与建筑风水学

人居环境与建筑风水学

许美群

(广东中轻工程设计院,广东广州510600)

摘要: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场所,人居环境离不开建筑风水理论的指导,而传统建筑风水学“天地人合一”的原则,至今仍然是建设人居环境的指导理论。它关系到尊重自然生态构建和谐社会和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

关键词:人居环境;建筑;风水学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积累了许多人居环境的经验。从原始初民的“巢居”、“穴居”到现代社会人居环境,讲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都表现人类有目的选择适宜的人居环境。因此,人居环境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类为了生存而有目的地选择、创造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人类生存活动的空间,也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场所。在构建人居环境过程中,应该不断丰富人居环境的内涵,以达到人们所需的生活舒适,工作便利,邻里和睦,身心健康,环境优美的目的。

人居环境的质量很大程度体现在聚居选址和居住建筑的形态上。在中国传统人居环境选址和建筑营造过程中,中国风水学、中国营造学、中国造园学构成中国古代建筑理论三大支柱,而其中风水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灵魂,也是环境选择、区域规划和建筑营建的指导原则和操作理论。

一、中国传统风水学风水名称来源,语出晋人郭璞《葬经》谓:“气乘风则散,界水为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葬经》简明概括了风水选择标准:“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土厚水深,郁草茂林。”风水又称堪舆、地理、卜宅、阴阳、青乌等。而时至今日,堪舆称谓在学术界得到广泛认同。东汉许慎在《淮南子》中注曰:“堪,天道也;舆,地道也。”这和《易经》的“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是相应的。因此,风水主要是指人们在选择人居环境时,对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生态等各种人居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以及在建筑营造中采用某些技术和避让种种禁忌的总概括。中国传统风水学的核心内容是天地人合一,风水学在应用过程中着重探求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同时也使建筑的选址、方位、布局、外观、色彩等因素与周围建筑相谐调。

综观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和建筑营造中,人们千方百计寻求营造一处风水宝地,这样使风水文化贯穿于营造人居环境的全过程。从聚居选址、区域规划、建筑单体、园林小品、室内外装修设计到施工建造管理过程;从原始初民择居到现代宏伟建筑;从皇家宫殿到百姓民居,都存在风水意念。

我们知道,人们在选择人居环境和建筑营造中遵循天地人合一原则,这与建筑风水学所遵循的原则一致。风水文化是以《周易》作为哲学依据。《周易》是由代表阴爻“——”、阳爻“———”两种符号构建起来的哲学体系,《易传?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和谐就成为风水文化的哲学依据。风水学是以中国古典哲

学阴阳思想为根本,来认识自然,选择环境。因此,风水

学应用也体现在人居环境选址规划、建筑营造活动中寻求一种阴阳平衡关系。风水学的另一哲学依据是来自另一部经典《尚书》的五行生克理论。《尚书?洪范》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五行:水、木、火、土、金,五行相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五行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行的生克制约理论也成为风水学的哲学依据。中国传统风水学作为一门古老的人居环境科学,经历了萌芽、产生到发展阶段。它起源于原始初民择地定居,风水思想萌芽于先秦时期,风水理论初步形成

于汉晋之际,成熟于唐宋元时期,而明清时期风水理论得到进一步阐释和总结。

中国传统风水学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众多流派,基本分为两大流派,即形势派和理气派。形势派,注重空间形象上达到天地人合一,注重形峦,即空间山川形势的选择,并着眼于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取向,具体要求龙要真、砂要秀、水要抱、穴要的、向要吉。形势派也称形法派、三合派,其理论传播主要以江西为主。理气派,注重在时间序列上达到天地人合一,注重人的命理与宇宙时空关系,即阴阳五行、干支生肖、四时五方、八卦九宫、三元流转与人之命理配置。理气派也称理法派、三元派,其理论传播以福建为兴盛。形势派和理气派各有所侧重,但两者也有共通之处,比如二者都注重“气”、“生气”,形势派强调“地势生气”,理气派强调“方位生气”,都是从不同角度来更好选择环境。

二、人居环境的最佳建筑风水模式

选择和营造舒适的人居环境,是人们的一种基本需求,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中国传统建筑风水理论,无论是城市、村落,还是住宅等人居环境的选址基本原则和格局是以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为最佳选择。人居环境的最佳建筑风水模式是:基址背后有主峰来龙山,也称靠背山,来龙山后面要有龙脉为连绵高山群峰为屏障,并与大山形势相连通;基址左右有略次于来龙山的低岭岗阜,俗称扶手,即左辅山,右弼山,青龙砂山,白虎砂山,青龙在左,白虎在右,青龙白虎环抱围护;基址前要有月牙形池塘或河流婉转经过;水的前面又有远山近丘的朝案对景呼应;基址恰好处于这个山水环抱的中央,内有千顷良田,山林葱郁,河水清明,安详和谐。上述这种“负阴抱阳”的人居环境就是理想的建筑风水模式。因为基址背后的山峦屏挡冬季北来的寒风;东西面低岭岗阜缓坡避免淹涝之灾和保持水土、绿化植被;南面有流水经过可以接纳夏季南来的凉风,又能解决生活饮水和灌溉问题,又利于舟楫之便,有了污水还可以排出;南面向阳,明堂开阔,具有充足的日照,这样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见图1)

具体的建筑风水应用还涉及到五大要素:龙、砂、水、穴、向。

(一)寻龙,龙即山脉,从宏观上来观察来龙的形势,寻龙就要审定脉远势雄,重峦叠嶂,奔腾气势的山脉。龙脉逶迤延展,按其远近、主从、高下,又以祖宗、序

列称太祖山、太宗山、少祖山、少宗山、主山等,龙脉还

分五势九龙。此外,龙脉还应当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察砂,风水学中砂泛指基址周围环绕的山体,即指前后左右环抱基址的群山,并与基址后龙或主山呈隶从关系。关于察砂法最典型的有“四神砂”之说,即基址左山为青龙,右山为白虎,前山为朱雀,后山为玄武,又用“青龙蜿蜒,白虎驯俯,玄武垂头,朱雀翔舞”来描述过砂的形势。青龙、白虎砂山要求护卫基址,环抱有情。而基址前方砂山,近而小者为案山,远而高者为朝山,“但以端正圆巧,秀媚光彩,平正整齐,回抱有情为吉”。还有水口砂,即位于穿流基址的河水的来处和去处,水口砂对于基址具有天然门户的功能和景观意义,往往倡导水口砂植树、建桥、修庙、筑塔等,以优化景观,形成风景名胜。

(三)观水,实际是观察地上地下水源和水流的形态及水质。风水学有“山管人丁水管财”以及水能“载气纳气”之说。对水环境的选择,主要考虑农耕种作、饮用灌溉、舟楫交通、调节气候、设险防卫以及优化环境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作用。因此,要对水质、水量、形象、深浅、流向、流速、弯环、潴聚以及色、香、味、声等加以考察和评价。最佳的模式是河流弯曲成弓形的内侧,曲而有情,呈五行之金所表徵的圆弧形,水流三面环绕,同龙、砂环抱缠洄基址前面,称之为金城或玉带。水流入区域称“天门”,流出地方称“地户”,天门宜天,地户宜收,风水学实践中总结了“山环水抱”之说法。

(四)点穴,穴是指具体基址,点穴即指选择具体的基址,从宏观角度,对拟确定基址周围山川融结之势,即山环水抱,远近离合,大小高低,状态形象和以其为底景、对景与侧景的主从秩序及呼应关系等,予以统筹权衡、勘定基址及中心点。对于城市或建筑选址和规划,即场所设立,应根据风水学中龙、砂、水和重要关拦内敛向心围合调场作用,以达到倚靠周围山川,拱抱阻御风

砂,迎纳充足阳光,阴阳平衡和合,形成良好生态小气候。同时给人以龙、砂、水种种景观意象,皆钟情于穴中,赋予人们最丰富的心理感受,并且在穴中开挖“金井”以“相土尝水法”来验证土壤和水质等情况。

(五)取向,即确定方向、朝向。一般指与建筑基址垂直相对的方向。方向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数。基址的方向决定着日照、通风、景观等,是人居环境选择的主要因素之一。方向按八卦四正四隅分为:震、巽、离、坤、兑、乾、坎、艮,并代表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早期测定方向的方法有:直观星体法、土圭法等。在风水学的传承中,相继产生了天然磁石制备的司南,以及指南针的发明和磁偏角的发现,成为了风水学中取向的重要工具。综上所述,中国传统风水学对龙、砂、水、穴、向的缜密选择,其本质溶注了建筑学、地理学、地质学、水文学、气象学、生态学、心理学、景观学等多方面的人居环境科学的合理内涵。

三、建筑风水学在人居环境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风水学实际上是一门人居环境科学,风水意识也始终贯穿于人类对居住环境的选择和营造的过程中。据《易传》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原始初民在生产力极为低微的背景下,为了获得理想的栖息环境,以朴素的生态观,选择了“穴居”或“巢居”的简单居住方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第一次大分工,逐渐形成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进而产生了固定的聚居点。这些聚居点一般都在避风、向阳、近水地域,这不仅可以避免洪涝灾害,而且适应于耕种、畜牧、狞猎和捕鱼等生活方式。考古发现,原始人居环境的选址,大多数依山傍水,向阳避风,聚居点的布局,都有简单的功能分区,居住区与作坊区分开,住宅与墓地分开,并且有简单的氏族公共活动中心和开阔场地。这种聚居环境具有一定的风水意识,形成良好的布局。

阶级社会更注重人居环境和风水的关系,特别是

在城邑的选择和营造中。《周礼?考工记》的营国制度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意思是指营建城市,要方九里,各旁开三个城门,城中九条经纬大街,

大街上要有九车道(《易经》以九为阳之首,城邑选址以

阳地为善,营建以老阳九尊贵),宫城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宫城前设朝,后设市场,并且朝、市用地为方百步。此外,还对城邑分三级:王城、诸候城及卿大夫城,对各自规模、形制、数量、布局等作了严格规定。从城邑的选址和营建,大多数是远靠背山,近临面水,建筑格局平衡对称,城中高阜,宫殿中央,前朝后市,墓场在西,道路平直,宽度有序,礼制规划,体现风水格局内涵。《黄帝宅经》也指出人居环境的重要性:“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人之本。人以宅为家,居若安,则家代昌吉。”《黄帝宅经》又引《子夏》云:“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故不可独信命也。”这些都说明了人居环境与人的健康、生活、学习等方面息息相关,因此,“人之居宅,大须慎择”。对于中国传统民居“负阴抱阳”的建筑风水格局是通过建筑排列和层数层高体现的。整幢建筑前低后高和左右呈环抱形状,模拟“负阴抱阳”的自然环境。传统民居塑造了以院落或天井为中心,屋宇为单元的基本平面布局,即院落或开井为阴———虚,屋宇为阳———实,这种阴阳相成,虚实相间的院落空间序列,较好地解决了通风、采光、防噪等问题。院落是居住生活中心,并将内院看作人与天地、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最佳场所。大户府第:高墙深院,叠山理水,种花植草,曲径通幽;小户人家:格局有序,翠竹修筠,藤蔓满架,绿草映帘。这些都有引入生态精神。如北方皇家园林建筑,江南一带的苏州民居、徽派建筑,岭南的潮州民居等,都体现了人与自然交融的建筑风水意念。

四、现代人居环境问题

人居环境的演化历史,经过原始初民简朴聚居点,

到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不同时代的居住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基址选择、建设规模、聚居布局、营造技术、建筑材料等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

快速膨胀,人类许多生态资源和环境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在人居环境建设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注重物质文明,轻视精神文明;注重近期效益,轻视远期发展。人居环境缺乏风貌特色,片面求洋求怪,用西方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来建设人居环境,这可能出现区域规划无序,房屋奇形怪状,外观色彩混乱等现象,很多建筑只求形式主义,缺少文化内涵。此外还出现毁林、挖山、填湖等人为的自然生态破坏,不少地方也出现城市病、高楼病、风水病等,这些都值得重视。

人居环境建设是一项内容丰富的工程,要以中国传统风水学的“天地人合一”原则为理论指导。在漫长的农耕文明时代中,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人们为了获得理想的栖息环境,以朴素的生态观,顺应自然和用简朴手法创造了宜人的居住环境。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全球一体化视野开阔。随着生产力提高,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也发生变化,人居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生活的场所,也注入新的内涵。

(一)崇尚自然,人定顺天。人居环境在中国传统风水学“天地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影响下,人们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有机联系,大自然的变化与人体变化活动有直接相互感应的共同规律,人的生命与自然界进行能量和信息交换而持续其运动的。天、地、人之间是一个有机循环的整体系统。因此,人们在人居环境的选择和营造中尽量尊重自然规律,人定顺天,天地人和谐相处。

(二)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人居环境建设应根据地貌、地形、水文、气候等因素,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塑造多姿多彩的艺术造型和内涵丰富的人居环境。如高原地带的人居环境:依山傍水,错落有序;中原平地的人居环境:狭巷长天,庭院深深;江南水乡的人居环境: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无论是北方深沉厚重,还是南方洒脱秀雅,都富有诗情画意,无不体现天地人的风水意念。

(三)以人为本,和谐构建。营建人居环境,提倡以

人为本,“人”是指具体的人,包括男女老少,不同民族、年龄、文化程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的各种各样的人,这就要求人居环境具有多样性。不同的人对人居环境要求也不尽相同,但有共同一点就是自然生态良好,空间尺度宜人,心理感受舒适等,给人以情景交融的境界。因此,在营建人居环境过程中,要发“天地人合一”的建筑风水观为指导,使地理环境、景观环境、人文环境与区域规划和建筑单体达到和谐融合。

综上所述,要而言之。在人居环境的选址和营造过程中面临种种问题,而中国传统建筑风水学的“天地人合一”原则,正是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现代社会,人类更应尊重自然生态,构建和谐社会,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刘沛林.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M].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5.

[3]程建军,孔尚朴.风水与建筑[M].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4]亢亮,亢羽.风水与城市[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5]亢亮,亢羽.风水与建筑[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6]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7]史箴.风水与中国传统建筑浅析[J].建筑师,1995,(12).[8]蔡镇钰.中国民居的生态精神[J].建筑学报,1999,(7).[9]吴庆洲.中国古代哲

人居环境与建筑风水学

人居环境与建筑风水学 许美群 (广东中轻工程设计院,广东广州510600) 摘要: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场所,人居环境离不开建筑风水理论的指导,而传统建筑风水学“天地人合一”的原则,至今仍然是建设人居环境的指导理论。它关系到尊重自然生态构建和谐社会和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 关键词:人居环境;建筑;风水学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积累了许多人居环境的经验。从原始初民的“巢居”、“穴居”到现代社会人居环境,讲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都表现人类有目的选择适宜的人居环境。因此,人居环境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类为了生存而有目的地选择、创造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人类生存活动的空间,也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场所。在构建人居环境过程中,应该不断丰富人居环境的内涵,以达到人们所需的生活舒适,工作便利,邻里和睦,身心健康,环境优美的目的。 人居环境的质量很大程度体现在聚居选址和居住建筑的形态上。在中国传统人居环境选址和建筑营造过程中,中国风水学、中国营造学、中国造园学构成中国古代建筑理论三大支柱,而其中风水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灵魂,也是环境选择、区域规划和建筑营建的指导原则和操作理论。 一、中国传统风水学风水名称来源,语出晋人郭璞《葬经》谓:“气乘风则散,界水为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葬经》简明概括了风水选择标准:“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土厚水深,郁草茂林。”风水又称堪舆、地理、卜宅、阴阳、青乌等。而时至今日,堪舆称谓在学术界得到广泛认同。东汉许慎在《淮南子》中注曰:“堪,天道也;舆,地道也。”这和《易经》的“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是相应的。因此,风水主要是指人们在选择人居环境时,对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生态等各种人居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以及在建筑营造中采用某些技术和避让种种禁忌的总概括。中国传统风水学的核心内容是天地人合一,风水学在应用过程中着重探求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同时也使建筑的选址、方位、布局、外观、色彩等因素与周围建筑相谐调。 综观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和建筑营造中,人们千方百计寻求营造一处风水宝地,这样使风水文化贯穿于营造人居环境的全过程。从聚居选址、区域规划、建筑单体、园林小品、室内外装修设计到施工建造管理过程;从原始初民择居到现代宏伟建筑;从皇家宫殿到百姓民居,都存在风水意念。 我们知道,人们在选择人居环境和建筑营造中遵循天地人合一原则,这与建筑风水学所遵循的原则一致。风水文化是以《周易》作为哲学依据。《周易》是由代表阴爻“——”、阳爻“———”两种符号构建起来的哲学体系,《易传?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和谐就成为风水文化的哲学依据。风水学是以中国古典哲 学阴阳思想为根本,来认识自然,选择环境。因此,风水 学应用也体现在人居环境选址规划、建筑营造活动中寻求一种阴阳平衡关系。风水学的另一哲学依据是来自另一部经典《尚书》的五行生克理论。《尚书?洪范》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五行:水、木、火、土、金,五行相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五行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行的生克制约理论也成为风水学的哲学依据。中国传统风水学作为一门古老的人居环境科学,经历了萌芽、产生到发展阶段。它起源于原始初民择地定居,风水思想萌芽于先秦时期,风水理论初步形成

《建筑风水学》课程标准

《建筑风水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建筑风水学》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学分:2 课程学时:30 适用专业:装潢艺术设计开课学期:3 一、课程定位 《建筑风水学》为装潢艺术设计专业课。通过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对古代风水理论进行分类、研究,对其哲学内涵、数理法则、风水理论的局限性进行总结。对古代风水的作用、概念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剖析,在建筑环境和中国古代风水理论的关联性进行总结、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能够在现代建筑的设计、规划中,提供科学的古代风水理论借鉴。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初步具备运用建筑风水学理论对于建筑进行分析与阐释,进而运用建筑风水学理论对于建筑进行欣赏与评价。同时,结合建筑学科的特点,以建筑艺术为对象,从建筑装潢艺术设计的角度,按照家庭、公司的室内摆布的风水要求,运用现代建筑平面、装饰设计的要求进行剖析与运用。通过研究式的学习,具备自制丰富多彩的课件,充分展示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前续课程《建筑史》与《建筑美学》,为《建筑风水学》的深入学习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古代风水理论的分类、研究其哲学内涵、数理法则、风水理论的局限性。对古代风水的作用、概念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剖析,在建筑环境和中国古代风水理论的关联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能够在现代建筑的设计、规划中,提供科学地借鉴古代风水理论。 (二)能力目标 作为高职高专的《建筑风水学》课程,注意结合建筑学科的特点,注意把风水学与建筑艺术结合起来,从建筑风水的角度分析建筑规划选址、

城市选址、单体建筑设计、室内装潢等方面的内容。深入剖析中外建筑,并形成一定的建筑风水学研究能力。 (三)素质目标 《建筑风水学》课程充分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建筑风水学思想,结合生态建筑学、景观建筑学等理论体系,用现代科学理论验证一些风水理论的科学性,阐述其中的科学因素和对现代规划的借鉴作用。 三、课程内容

建筑风水学

建筑风水学 建筑风水学是一门研究建筑物“风水”的一门学科。所谓风水是一门察天观地的科学,就是古代的一门有关“生气”的术数,只有在避风聚水的情况下,才能得到“生气”。那么,所说的“生气”又是什么呢?据《吕氏春秋-季春》云:"生气方盛,阳气发泄。"生气是万物生长发育之气,是能够焕发生命力的元素。 在风水学的研究中,学者们认为自然界的超微离子(比如前几年卖的等离子发生器)和磁场对人体产生明显的正负影响,并认为在自然界中任何物质都会产生作用与人体的超微离子和磁场,这些能量也随着环境不断改变,也随着人体自身的场态信息的改变而改变。这些信息能量可以使我们心情愉悦、思维敏捷、健康长寿,也可以使人思维迟钝、神经恍惚(撞鬼)、多病短寿!而风水就是在地基、居所布局基础上增加某种信息符号,以满足人们避凶趋吉的心理要求! 在人的一生中,人体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对自然电磁波的变化的反映,必然伴有一些物理和化学现象(一些学者已用仪器对人、动物、植物测验成功)。人体在外界影响下发生一系列生理、生物化学现象,为风水的作用机能提供了依据! 中国的建筑风水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对人类的生存空间提供了重要的意义,既能有效的结合自然环境又能很好的融入环境,

达到天人合一的环境生存空间,把建筑行业和生态环境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高煜翔多年的《建筑生态风水学》研究,提倡辨证研究中国建筑生态风水学,用物理的方法来诠释建筑生态风水知识。高煜翔,河南南阳唐河人,毕业于郑州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现为阴阳易辨派创始人、河南省易学会命理特约顾问、中华建筑风水研究学会理事、中华中医研究协会特约顾问、国际阴阳五行研究协会顾问。提倡辩证研究中国的易经。

中国古代建筑风水学在现代建筑中的影响与运用

中国古代建筑风水学在现代建筑中的影响与运用关于中国古代建筑风水学在现代建筑中的影响与运用,日益引起从事房地产业、建筑业、装饰业及设计界人士及普通老百姓的广泛关注。这里,围绕这一课题,谈谈我的一些看法,以求教于学界及有关人士。 一、古代建筑风水学的基本思想 众多考古资料证明,重视人的居住环境,这是中国本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早在六、七千年前的中华先民们对自身居住环境的选择与认识已达相当高的水平。仰韶文化时期聚落的选址已有了很明显的“环境选择”的倾向,其表现主要有:(1)靠近水源,不仅便于生活取水,而且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2)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3)处于河流阶地上,不仅有肥沃的耕作土壤,而且能避免受洪水侵袭。(4)如在山坡时,一般处向阳坡。如半坡遗址即为依山傍水、两水交汇环抱的典型的上吉风水格局。颇具启发意思的是,这些村落多被现代村落或城镇所迭压,如河南洪水沿岸某一段范围内,在15个现代村落中就发现了11处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甘肃渭河沿岸70公里的范围内,就发现了69处遗址。可见,远古时代的人们对聚落选址因素的考虑很是讲究,这个古老的传统根深蒂固地遗留在后人的脑海中,并具体显现在许多现代城市、村镇的选址与建设中。从上古文化遗址情况中还可判断,人们聚居的地区,已出现了较为明确的功能分区。如半坡遗址中,墓地被安排在居民区之外,居民区与墓

葬区的有意识分离,成为后来区分阴宅、阳宅的前兆。新石器时代原始居住形式的不断改进,反映了人们随环境而变化的适应能力,对原始聚落的位置选择,也体现了远古先民对居住环境的质量有了较高的认识水平。总之,人们在观察环境的同时,开始了能动地选择环境。 从殷商之际的宫室遗址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对河流与居住环境之关系的认识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今河南安阳西北两公里的小屯村,是殷商王朝的首都。这里洹水自西北折而向南,又转而向东流去。就在这条河流的两岸,其南岸河湾处的小屯村一带,是商朝宫室的所在地;宫室的西、南、东南以及洹河以东的大片地段,则是平民及中小贵族的居住地、作坊和墓地等;其北岸的侯家村、武官村一带则为商王和贵族的陵墓区。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宫室区、民居区还是生产区、陵墓区,它们都是位于河水曲折怀抱之处,这充分证明了后世风水学中追求“曲则贵吉”理念源远流长。正如《博山篇·论水》中所说:“洋潮汪汪,水格之富。弯环曲折,水格之贵。”蒋平阶《水龙经》亦曰:“自然水法君须记,无非屈曲有情意,来不欲冲去不直,横须绕抱及弯环。”“水见三弯,福寿安闲,屈曲来朝,荣华富绕。”总之,对水流的要求是要“弯环绕抱”,讲究“曲则有情”,因为“河水之弯曲乃龙气之聚会也。”(《阳宅撮要》) 再则,风水学中以河曲之内为吉地,河曲外侧为凶地。《堪舆泄秘》曰:“水抱边可寻地,水反边不可下。”《水龙经》亦认为,

居家风水学

居家风水学 作者:中国团购特区https://www.360docs.net/doc/033886528.html, 现代风水学在住宅建设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这里所说的风水,不是封建迷信的风水,而是传统风水学的去伪存真。现代风水学理论是集地理学、星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美学、和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的精髓。 建筑物房屋一般具有直观表现和非直观表现两种特性https://www.360docs.net/doc/033886528.html, 直观表现:1.层高大小(层高过小的话会感觉有压抑感,层高过大如果装修不当会显得很空洞。) 2.门槛高低(门槛高的话会容易绊脚,过 低的话不美观同时也不利于截流。) 3.室内楼梯踏步(踏步过高的话上楼梯是 会很吃力,踏步过窄的话会感觉不踏实。) 4.开间、进深不合理的话也会带来很多不 适。 5.忌穿堂风(建筑物室内忌组织穿堂风, 在建筑风水学中称之为“漏财风”。) 6.窗户的开启以朝东为宜(紫气东来乃祥 瑞之兆。) 7.选房应靠近楼梯间、避难层消防室、有 水房间、现浇结构及整体性较好的房间。

8.为了孩子的安全考虑阳台护栏、楼梯护 栏的杆件净间距不应大于11cm,梯井净宽不 大于20cm。 非直观表现: 1. 生活家居摆放格局 2. 装饰品的位置、搭配及颜色格调 3. 吊顶、墙纸、地面的布置及颜色格调 4. 家用电器的安置 5. 门窗家居的配比数目 如果你新买的房屋在不符合《建筑风水学》具体要求的情况下,而进行不合理的装饰装修格局布置,很可能会产生诸多困惑(或许你会感觉财路不顺、运气不佳、家庭不和睦、心烦、压抑、失眠多梦)这些情况很可能就是违背了风水学的观点。 当人们处在一种美观舒适、色彩和谐的环境景观中就会感到心情舒畅,心旷神怡,甚至思维更加清晰敏捷,创造灵感也格外活跃,反之就会产生压抑、心烦、失眠、多梦充满紧张感。 您如果是为公司进行选址(选购办公楼),特意来我们公司选房,在您深思熟虑购房的时候,同时也建议您参阅《建筑风水学》中正确、合理的装饰装修布局,希望为贵公司的发展带来更好的时运,为贵公司的效益引财、聚财。

建筑设计与人居环境

建筑设计与人居环境 关键词: 建筑材料;生态环保;以人为本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越来越追求舒适、美好的生活环境,各种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日趋庞大,建筑设计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地位。只有掌握新型建筑设计的特点,人们才能安全、舒适的人居环境。 建筑业是一个贴近民生的行业,现代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直接影响到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影响到和谐社会建设。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要求各级建筑工程管理部门必须以强化工程建设安全质量监管、落实节能环保标准为重点,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的现代建筑产品。建筑工程质量是现代建筑工程管理工作追求的最终目标,为此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方面要突出“三抓”,即抓基础管理、抓精品工程、抓重点企业,逐步将监管的重点向使用功能、质量通病治理等方面延伸。住宅作为重要的个人物产,其工程质量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建管部门要着力抓好住宅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认真落实住宅工程分户验收制度,把住宅质量的考核单位从小区、整栋楼分解细化到每个住户,维护广大住户的合法权益。公共建筑的质量和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对大型公共建筑,建筑工程主管部门要制定专项质量监督方案,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公共安全。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要求建筑业注重人性化施工,尽力减轻现代建筑施工对周边造成的不利影响。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离不开行业形象的提升,离不开群众支持和社会认同。施工现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展示现代建筑企业综合实力和对外形象的重要窗口。建筑工地的安全文明施工问题,不仅关系到企业的信誉和工程的质量,更关系到行业的公众形象、地方的投资环境。我们要加大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力度,大力推进文明施工,创建文明工地。同时要针对目前建筑业容纳的农民工就业量,在进城经商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中所占比重超过五分之一的实际,要求现代建筑业企业切实关爱农民工,注重对农民工的教育和管理,改善农民工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统筹做好建筑业从业人员的权益保护工作,依法查处拖欠工资等侵害农民工权益的行为。 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要实施绿色建筑战略,着力打造生态环保人居环境。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贯穿于建筑工程建设全过程,大力发展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智能、绿色环保建筑,走出一条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从而推动现代建筑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是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我国近来日趋关心的焦点,尤其是自进入2005年以来,今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就是,“营造世界城市,呵护地球家园”,而有 关绿色的、和谐的人居节、人居环境的论坛也在今年扎堆儿召开。于10月3日世界人居日前夕、9月底在深圳举行的“2005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由于联合国安南秘书长特别顾问、联合国副秘书长、全球环境界的泰斗莫瑞斯·斯特朗等一批国内外著名专家的出席而格外引人 关注,一些全新的观点、理念从论坛上频频传出。

人居环境与生态学的关系

人居环境与生态学的关系 生态学(ecology)一词是由希腊oikos(住所)加上logos(学科)组成okologie 衍生而来,意即研究环境中的生物。现代生态学概括为:研究决定生物分布及其量度的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人居环境简言之是指与人类生活、生产有关的环境总和。其与生态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者在参与编写《乌鲁木齐市北郊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及《乌鲁木齐市南郊绿色长廊生态建设项目》中,将林业生态规划理念运用到人居环境中去,得到较好的评价。因此,特撰写此文,望能给从事林业咨询人员借鉴。 标签:人居环境、生态学 前言: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森林是自然生态的主体,是人与环境和谐的重要因子。认真研究人居环境与生态学的关系,并在实践中予以应用,是林业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工作。人居环境是以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所有人类聚居形式的环境为研究对象,它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目的是要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1 林业工作者关注“人居环境”的必要性 人居环境是20世纪中叶开始逐渐被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广泛关注起来。它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环境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加以研究,从而使人类能更好地建设符合于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是:建设规模大,动用资金多,发展速度快,城市建设涉及的专业领域与部门广。城市人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以及人口与土地的矛盾等等,都已成为与国民经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课题。而在生态建设项目中,往往涉及此领域,因此,这就要求林业工作者要在实践中迅速掌握人居环境的理论,在生态建设项目中,提高将生态理念与人居环境良好结合的能力。特别是人居及周边区域的生态建设项目中,更应该将二者和谐统一。 2 人居环境与生态学的关系 人居环境是以人为中心,以满足人的良好聚居环境为目的的。而生态学则是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为目的的一门基础性科学,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也就是在一切的生产、生活活动中,要有生态的意识,要尊重自然,要按照自然规律来办事。现在以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为例,说明生态学与人居环境的关系如下:

人居环境与生态城市

浅议人居环境与生态城市 摘要:从人居环境概念入手,综述了人居环境研究中的相关问题,引出生态城市的概念,概述其内涵及特征,最后为创造适合人们生活的良好居住环境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科学;生态城市;建议 亚里士多德在2000 多年前说过,人们为了生存而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加美好而居留于城市。可见,人的生存和发展 是人类城市发展的一个永恒的追求。然而,这种追求的内涵随着人类的进步和时代的更迭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最高追求就是以人为本,满足人不断变化的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需求。在新的世纪,一个不适宜现代人生存的城市自然会被淘汰,一个窒息人的发展的城市必将衰落。因此,许多城市都在为改善各自的人居环境、创造适合现代人居住和创业的城市而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1人居环境的概念与内涵 人居环境科源于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人类聚居学,他不拘泥于单纯的建筑与城市的概念,强调从整体上来考察整个人类的聚居环境问题。道氏将其划分为自然环境、人、社会结构、建筑与城市、交通与通信网络 5个基本构成要素,提出了研究人类 生产与城乡建设活动的规律,寻求实现理想、美好的人居环境的途径[1] 。 在我国,明确提出“人居环境”一词只有 10余年的时间,而后被社会各界所接受和运用。我国学者吴良镛在道氏人类聚居学的研究基础上,认为“人居环境,顾名思义,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他认为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环境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群,提出要以“建筑、园林、城市规划的融合”为核心来建构人居环境科学的学术框架,拟定其研究领域有:①居住系统; ②支持系统;③人类系统;④社会系统;⑤自然系统;⑥跨系统研究[2] 。 近年来,随着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严重,人类聚居环境状况引起了广泛重视, 相关的理论成果也大量涌现。邹德慈认为应从人居环境科学的高度审视城乡规划问题 [3] 。吴良镛、毛其智提出用数字信息技术,发展人居环境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人居环境的 发展[4]。刘平等对城市住区人居环境进行了生态设计方法的研究探讨[5] 。李长坡等建立数学 模型,探讨城市人居环境与城市竞争力的定量关系[6] 。熊鹰等进行了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 展的协调性定量评价的研究[7] 。这些文献都是从不同学科领域探讨城市人居环境的相关问

建筑风水与现代科学从建筑风水学的几个关键问题

1 建筑风水的起源与发展 1.1 建筑风水是我国原始文明的悠久历史象征之一 “风水”的概念,一般认为源自晋代郭璞的《葬经》。《葬经》中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又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深浅得乘,风水自成”等等。事实上,汉代青乌子《青乌先生葬经》更早涉及风水,书中说:“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上述表明, “风水”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对风水的论述,主要源自对“风之聚散,水之行止”这一自然现象一般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以及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经过几十代人的发展推演出一套完整的风水理论。 风水理论的形成是人们经过大量经验实践总结的结果,一般情况下理论的形成特别是古代远落后于风水实践。 那么,建筑风水的思想产生的年代究竟有多远?建筑风水理想模式的核心是青龙、白虎、玄武和朱雀等“四神”或称“四灵”,据《三辅黄图》记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 以正四方”。1988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了青龙、白虎图案,说明在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了“四神”概念。在宗周的丰京瓦当中, 在湖北随县擂鼓墩发掘的约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中,“四神”图案与北斗星、二十八宿紧密相联。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对这种天人相应现象的论述:“众星列布,体生于地, 精成于天, 列居错峙,各有所属,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上述建筑风水观念说明中国的文明至少在6000年或者更早,这与有关专家的以下有关结论是一致。 “由于长江流域河姆渡等地的考古发现,世界历史应当改写,各大古文明的位次也有必要重新排列。”日前,中华民族史研究会会长史式教授向外界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史教授认为, “中华文明五千年是我们说的,西方学者从来没有承认过。他们只肯承认有甲骨文记载以后的历史,也就是黄河文明只有3000 余年之说。”过去,世界史对四大古文明的排列是:第一,尼罗河文明,距今6000余年;第二,两河文明,距今5000余年;第三,印度河文明,距今4000余年;第四,黄河文明,距今3000余年。从70年代起,国内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中,首屈一指的是1973 年发现的浙江河姆渡遗址,这里出土了7000 年前的人工栽培水稻。1979年,又发现了湖南城头山遗址,这里出现了6000 年前的古城、6000年前的祭坛、6500 年前的水稻田。在洞庭湖区域,还发现了距今8000 年至9000年前的人工水稻。现有的发现,说明长江流域的一些文明因素比黄河流域要早。史式说:“过去由西方学者写出来的世界史必须改写,一切只有利于西方殖民者的史学理论必须推翻,文明的标准必须重定。”“这项工作必须让全世界各民族的学者共同参加,不能让少数学者包办,应该让全人类的史书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摘自《生活时报》。 1.2 风水与易经 风水是否起源于易经?答案是否定的。理由如下: 1)概念的先后;建筑风水的青龙、白虎“四神”概念早已存在,远早于易经的年代。 2)早期的风水概念,如晋代郭璞的《葬经》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主要讲气、风与水的关系,并未有出现关于易经的思想。 3)层次先后或进化次序问题居住建筑与先民密切相关,在先;而易经是高级智慧、文明发展的产物,在后。所以我们可以说建筑风水是源远流长的,是与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甚至更早相联系的。

建筑风水学

建筑风水学 建筑风水学是一门研究建筑物"风水"的一门学科。所谓风水是一门察天观地的科学,就是古代的一门有关"生气"的术数,只有在避风聚水的情况下,才能得到"生气"。那么,所说的"生气"又是什么呢?据《吕氏春秋-季春》云:"生气方盛,阳气发泄。"生气是万物生长发育之气,是一种能够焕发生命力的元素。 在风水学的研究中,学者们认为自然界的超微离子(比如前几年卖的等离子发生器)和磁场会对人体产生明显的正负影响,而且认为在自然界中任何物质都会产生作用与人体的超微离子和磁场,这些能量会随着环境不断改变,也会随着人体自身的场态信息的改变而改变。这些信息能量不仅会使我们心情愉悦、思维敏捷、健康长寿,而且可以使人思维迟钝、神经恍惚(撞鬼)、多病短寿!而风水就是在地基、居所布局基础上增加某种信息符号,以满足人们避凶趋吉的心理要求! 在人的一生中,人体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对自然电磁波的变化的反映,必然伴有一些物理和化学现象(一些学者已用仪器对人、动物、植物测验成功)。人体在外界影响下发生一系列生理、生物化学现象,为风水的作用机能提供了依据! 中国的建筑风水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对人类的生存空间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意义,这能有效的结合自然环境又能很好的融入环境,还达到天人合一的环境生存空间,把建筑行业和生态环境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高煜翔多年的《建筑生态风水学》研究,提倡辨证研究中国建筑生态风水学,用物理的

方法来诠释建筑生态风水知识。高煜翔,河南南阳唐河人,毕业于郑州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现为阴阳易辨派创始人、河南省易学会命理特约顾问、中华建筑风水研究学会理事、中华中医研究协会特约顾问、国际阴阳五行研究协会顾问。提倡辩证研究中国的易经。

建筑材料与人居环境

建筑材料与人居环境 ——建筑设计与人居环境 一、中文摘要: 人居环境,是我们成为人类之本。这不只因为人类有能力营建气势磅礴的建筑——因为同样动 物也能为自己搭建精巧复杂之栖息场所,还因为人 类在为自身营造居住环境的过程中充斥着与土地 和自然间若即若离的恩怨矛盾。现代生活越来越依 赖于高技术,但是还有很多因素如传统的大家庭, 正朝着中心家庭发展,独身生活形式在增多,同时 高质量的生活导致人口的老龄化、全球化的发展影 响着我们。所有这些导致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房 子内房间数量在减少,休闲的空间增大了,人们想 拥有家庭影院、音乐室和家庭办公室,还有就是考 虑无障碍设施的房屋,所有这些不胜枚举,我们能 满足所有这些要求吗?当然可以。设计的宗旨就 是:以人为中心,满足人们的舒适,安全,快 乐和健康乃至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我 们需要对建筑进行设计。 关键字:建筑设计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导论: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许 多新的建筑理念,建筑技术,建筑设计形式 孕育而生,以满足新的形式和新的要求,城 市规划与交通系统的设计,世界房屋设计及 趋势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以适应环境的要 求,节能技术,生态技术,绿色建筑,在建 筑物设计和城市规划中广泛的被利用和推 广。现代城市设计和房屋设计发展中面临着 许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善,但 没有一个设计观点和政策可是永远适合的, “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性发展”设计思路 将长期与我们共存。 世界上正进行着许多关于房屋建设方面的新的试验研究,如节能型房屋、先进技术在房屋设计中的使用、建筑质量保证和快速建筑等方面的研究。无须置疑我们将要提高我们的房屋建设和城市规划,但没有一个设计观点和政策可是永远适合的,“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性发展”设计思路将长期与我们共存。 三、(一)文章主体: 人和动物一样都要长时间住在某个住处。在19世纪的工业革命之后,由于人口大量涌入,有

建筑风水学论文

建筑风水学小结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生活逐渐演变着,其中主要的就是衣、食、住、行。而住的地方由为重要,慢慢地,建筑学逐渐走入人们的思想中,人们对居住的环境要求也逐渐提升。许多人都想要住的地反可以天人合一,都想要找到风水宝地。在各种思想都逐渐渗入到建筑中时,就渐渐地形成了建筑风水学。而影响较大的就是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中国这一片广袤的大地上绵延流长。世界三大宗教即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在历史上都曾在中国流传,其中以佛教在中国的影响最大,伊斯兰教次之。但它们都是外来宗教,而真正在中国流传最久,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传统产生重大影响的是道教。 道教作为中华民族的本土宗教,正式出现在东汉末年。它本身杂合了多家思想,但却植根于本民族的土地上,具有深厚的基础和顽强的生命力。其思想来源可以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宇宙中心观,是对世界的一种认知过程。它的出现给中国后来的建筑方面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上古时代便有圣人伏羲做“八卦”,中古时代便有姬昌演变八卦为六十四卦,既司马迁《史记》中记载:“文王拒而演《周易》”。而《周易》的出现在建筑风水学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的核心思想观象、通变、和阴阳刚柔观念等等,在中国的建筑中一直有不可代替的地位。 在现代的建筑学中,建筑风水学是一门研究建筑“风水”的学科,人们在选择住房时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而风水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建筑风水学有它的科学性,它研究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所以各类建筑在布局方面都有一些忌宜,所谓长风聚气,界水则止,就要求房屋能够聚气。还有风水学中选居住地要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这样的地方才是风水宝地。这些室外建筑中还要考虑到一些禁忌,也就是煞,例如,角煞,冲煞,穿堂煞,天弓煞,枪煞,天斩煞等等。

古代建筑风水与现代人居环境

古代建筑风水与现代人居环境 Q: ScienceandTechnologyConsultingHerald 古代建筑风水与现代人居环境 李益彬 (内江师范学院管理与资源环境系四川内江641112) 摘要:文章通过对中国古代风水理论的分析, 前El益突出的现代人居环境问题有所启示. 关键词:建筑风水人居环境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TU24l文献标识码 从世界建筑文化的背景来比较,我国传统 建筑文化的一个极为显着的特点是,各种建筑 活动,无论是都邑,村镇,聚落,宫宅,园 囿,寺观,陵墓,以至道路,桥梁等等,从 选址,规划,设计及营造,几乎无不受到风 水理论的深刻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在空间环 境的整体处理方面,其中包括人文景观同自然 景观的有机结合.大规模建筑群的空间布局 组织,有着与古代及近代西方建筑完全异趣的 极高艺术造诣和成就,这些和我们的风水理论 不无关系. 中国古代风水理论是在当时哲学观念与民 俗意识支配之下,为了选择与建造适宜的生活 环境,为使城市,村落,住宅墓地趋利避 害而发展起来的环境评价系统.它包含了对 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进行地形分析,区

位与方向分析,环境规划布局的学术思想与 方法.本文拟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风水理论 的探源,分析,剥离出包裹于层层外像下与 现代人居环境建设理念共鸣的合理内核,以期能对现代人居环境问题的解决有所启示. 1中国古代风水理论 1.1风水与风水学概念阐释 "风水"一词来源于晋朝风水家郭璞的 《葬经,郭璞任葬书说:"葬者乘生气 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 散,行之使有止,故谓风水."这就是说人的 墓地周围要有树屏蔽,才能聚生气,还要有水环绕,才能保持生气,这就叫做风水.九水则风 到而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风要藏,水要聚,只有"藏风得水",生气才能旺盛.其中 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减风之地为次等. 中国风水文化大约可以追溯到伏羲氏以"I,卦定吉凶"(易经?系辞上)的时代, f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出现任殷商时期,见载中国早期文献如尚书,涛经》等若干 篇章.历史上,风水的称谓繁多,诸如堪舆, 宅,相宅,图宅,青乌,青囊,形法, 地理,阴阳,山水之术等等,后来统称为 "风水",则始于《葬书》.} 今天,"风水"的"堪舆"称谓在学术 界得到较广泛认同."堪舆"原意是勘察土 地和预测前景,即相地和占,属古代占家的流派之一.堪舆家主要是根据天文与地理的对 应关系来占吉凶,与《易经》之"仰观天

风水与人居环境

风水与人居环境 (一)笼罩着迷信阴影的中国风水,是中国古代有关 建筑环境选址和处理的专门学术,它曾对中国 传统建设文化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在全国城乡建设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如许多城市命名就按 风水论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地”,沈阳、洛阳、贵阳、咸阳、辽阳、丹阳、莱阳、襄阳等 ,均为山南水北之城;“山北水南为阴地”,江阴、淮阴、山阴等,均为山北水南之城。 “风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产和宠儿,君臣父子、士农工商,上起皇帝、下到百姓,几千 年来传承不衰,没有人怀疑,很少人唱反调。但从清末以来,西洋科技挟洋枪大炮长驱直入,国家饱受欺凌,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莫此为甚。以天下为已任的爱国志士,痛定思痛,寻找原因,归咎于科举害人,必须改弦更张,废科举、兴学堂,非全国学习西方科技不可。在这种形势下,作为国粹的风水、阴阳五行,以西方科学技术的成就为比照,被看成是迷信 的同义词,于是一下子跌到最低谷,稍有些科学知识的人,都敬而远之,不再相信,只剩民 间还部分潜在地流行,已不成气候了。所以《辞海》对风水的定义是:“风水,也叫堪舆。旧中国的一种迷信。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辞海》这个定义,实际上等于是给风水定了性。

奇怪的是,风水也似“六十年甲子团团转”一样,居然也有时来运转的时候。从20世纪下半 叶以来,中国则迟至文革以后,风水这个古董,又慢慢地得到国内外的再认识和再评价,拨云雾而见青天,发现它还有未被认识的科学内涵,而且这种内涵还远未得到发掘和研究,不是个有待开发的定藏。 风水,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是就其早期起源而言,说复杂是它的几千年实 践、积累下来的精芜并存的经验,形诸文字记载的,汗牛充栋,难以理解研究的问题。 论风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类的狩猎时期,那时人们就已经知道选择避风向阳的洞穴作住所,有利于保温、防潮、防兽、防火,可说是狩猎采集人已经知道选择穴居的风水。云南傣族古歌谣还保留傣族祖先穴居采猎生活的歌辞。 到了原始农业时期,人们开始定居了,对环境居住条件又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和理解。从考古发掘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来看,它们都遵循一个共同原则,即中华大地处于北半球温带的前提下,必然坐北面南,背山近水,或有壕沟环绕聚落,聚落以内,祭祀区位哪里,墓葬区在哪里,公共区在哪里,粮仓位哪里,都有合理的设计和布局,这就是原始社会时期的风水。

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水

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水 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水作者:佚名 时间:2008-7-16 浏览量: 一、古代建筑风水学的基本思想 众多考古资料证明,重视人的居住环境,这是中国本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早在六、七千年前的中华先民们对自身居住环境的选择与认识已达相当高的水平。仰韶文化时期聚落的选址已有了很明显的“环境选择”的倾向,其表现主要有:靠近水源,不仅便于生活取水,而且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处于河流阶地上,不仅有肥沃的耕作土壤,而且能避免受洪水侵袭。如在山坡时,一般处向阳坡。如半坡遗址即为依山傍水、两水交汇环抱的典型的上吉风水格局。颇具启发意思的是,这些村落多被现代村落或城镇所迭压,如河南洪水沿岸某一段范围内,在15个现代村落中就发现了11处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甘肃渭河沿岸70公里的范围内,就发现了69处遗址。可见,远古时代的人们对聚落选址因素的考虑很是讲究,这个古老的传统根深蒂固地遗留在后人的脑海中,并具体显现在许多现代城市、村镇的选址与建设中。从上古文化遗址情况中还可判断,人们聚居的地区,已出现了较为明确的功能分区。如半坡遗址

中,墓地被安排在居民区之外,居民区与墓葬区的有意识分离,成为后来区分阴宅、阳宅的前兆。新石器时代原始居住形式的不断改进,反映了人们随环境而变化的适应能力,对原始聚落的位置选择,也体现了远古先民对居住环境的质量有了较高的认识水平。总之,人们在观察环境的同时,开始了能动地选择环境。 从殷商之际的宫室遗址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对河流与居住环境之关系的认识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今河南安阳西北两公里的小屯村,是殷商王朝的首都。这里洹水自西北折而向南,又转而向东流去。就在这条河流的两岸,其南岸河湾处的小屯村一带,是商朝宫室的所在地;宫室的西、南、东南以及洹河以东的大片地段,则是平民及中小贵族的居住地、作坊和墓地等;其北岸的侯家村、武官村一带则为商王和贵族的陵墓区。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宫室区、民居区还是生产区、陵墓区,它们都是位于河水曲折怀抱之处,这充分证明了后世风水学中追求“曲则贵吉”理念源远流长。正如《博山篇·论水》中所说:“洋潮汪汪,水格之富。弯环曲折,水格之贵。”蒋平阶《水龙经》亦曰:“自然水法君须记,无非屈曲有情意,来不欲冲去不直,横须绕抱及弯环。”“水见三弯,福寿安闲,屈曲来朝,荣华富绕。”总之,对水流的要求是要

人居环境与风水

人居环境与风水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人居环境与“风水” 摘要:建筑风水,作为中国建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长期以来倍受人们的关注,风水是中国古人认识宇宙、认识自然的“图式”,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学和建筑学以及人居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风水可能是“潜科学”。 关键词:风水;人居环境 0 引言 “风水”,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一种倍受争议的传统文化。由于人们知识的局限,很多风水学的问题得不到现实中的解决,这就不免让其中渗入了许多神秘,甚至迷信的色彩。但是,另一方后面,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建筑风水学博大精深,中国建筑文化在几千年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未离开过建筑风水的字眼,从皇宫、皇陵的规划建设,到普通村落、民宅的建筑无不留着风水学的痕迹。建筑风水学随着中国文化传入西方后,也得到了西方学者的认同,特别是近30 年来建筑风水学在国外受到了高度重视,甚至形成了中国风水业,中国风水也开始进入了百姓安居的视野,由此可以想象,可以推见在未来的世界文明进程中,中国建筑风水学必将饰演重要的角色。风水理论受到了中国儒、道、释诸家哲学和美学的影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产物。 1、建筑风水文化的科学内涵 环境选择 人们生活居住离不开环境,传统风水中通常所指的环境具体包括:地质、气候、感官环境、水文以及“气”等。 地质 土壤中含有微量元素锌、铂、硒、氟等,如果其含量超标,在光合作用下放射到空气中会直接影响人的健康。比如说,因为某种微量元素超标的原故,影响到主人的身体健康,甚至死亡,风水师就会说是阴阳不调,五行相克需要调整房子的风水,更严重的则说其是大凶宅地,不可再居住,事实上起到了建议其迁居他处的目的。 气候 一般来说,气候包括温度、湿度、太阳辐射、风、气压和降水量等因素。这些气候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气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感

风作文之建筑风水学心得体会

建筑风水学心得体会 【篇一:风水学入门】 风水学入门 中国第一风水大师魏亿凯:风水学入门从哪里开始?真正的风水学 入门只能从青囊经开始,《青囊经》是中国风水第一经、风水真经、风水圣典,现在的风水大师不真气,看不懂风水真经,又不学习, 胡编乱造,把风水搞得越来越远。不懂《青囊经》就不懂风水,不 懂《青囊经》更不可能成为风水大师,江湖上的风水大师只是自吹 自擂的,离真正的风水大师还差得很远、很远。 风水学入门从风水第一经《青囊经》开始。风水有书始于黄石(魏辙?秦末汉初),厥后伪书杂出,假冒明公。中国风水真谛在哪里? 第一本有文字记载的风水经书是秦末汉初黄石公所著的《青囊经》。在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下,《青囊经》确立了“风水学”的具体哲学思 想和理论体系。黄石公以后的风水师们则在此理论体系下进行技术 上解释和附会,并逐步使风水术驳杂、晦涩和神秘。 风水第一经《青囊经》有上中下卷,上卷叙述了阴阳二气融合与河 图五气、洛书方位而化成体天地的定位学理,谓之“化始”;中卷讲 天地间形气依附与方位配合而成一体的动力,谓之“化机”;下卷说 明了天地间气与形、方位及各种法则配合后的影响结果,谓之“化成”。博大精深的《青囊经》虽然寥寥400余字,简洁明快、直言学理,而不故弄玄虚,却将峦头理气风水之大成之法透露了出来,为 风水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郭璞(晋)得之,撰写《葬书》而多处 引用原文。杨筠松(唐)得之,而有《青囊奥语》、《天玉》之著,这些只是学习《青囊经》心得体会而已。曾文遄(唐)《青囊序》 亦只阐发其文。蒋大鸿(明末)注《青囊经》,注文虽长,尤难尽 其底蕴。 魏亿凯著《风水第一书》通解风水圣典《青囊经》。在经过2000 多年后的今天首度公开 解读《青囊经》这部风水秘典,倍感她的重要与珍贵。《风水第一书》以现代手法诠释风水第一经典《青囊经》,它是展现风水真经 的全景画卷,这不仅具有中国风水价值的再发现意义,更让人们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风水。风水学的哲学逻辑是在中国的思辨哲学 之上发展起来的,其中虽包含有朴素的有机整体观,把“天有象,地

顺风顺水 择吉地而居 建筑风水学的起源与发展

顺风顺水择吉地而居建筑风水学的起源与发展 建筑风水中的“天人合一”,是故弄玄虚,还是秉承科学? 自从新石器时代伟大的先民在大地之上建起第一间可以遮风避雨的建筑物时,中国建筑文化在几千年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就从未离开过建筑风水的字眼,无论是气势磅礴的皇宫皇陵,还是偏远乡村的普通民宅,在规划建设中大都烙下了风水的痕迹。 择吉地而居,我们远古祖先还没有文字之时就兴起了。有人说:风水学与建筑生态学的步调是一致的。风水关于建筑思想的主旨,是把宅舍作为大地有机体

的一部分。有人说:建筑风水就如同扑克牌里的大小王。你出什么牌,他都最大!千古之迷,根基何在? 择吉地而居,应该说在我们远古祖先还没有文字之时就兴起了,著名学者尹弘基写的《论中国古代风水的起源和发展》一文指出:事实上所有居住的窑洞都是从背靠的山挖出来的,因此,风水的最初形式是寻找吉祥窑洞地点的一般准则。 在古代,风水观念渗透在房舍、宫殿、园林、陵墓的各类建筑之中,可以说是建筑文化的一部分。土木之工,不可擅动,所以必先“观风之藏水之得,相阴之属阳之归”,确定建筑物的理想位置。大至城市,小至私宅,屡试不爽,故世代相袭。事实证明,讲究风水之学的古代建筑、经历百年、上千年的风吹雨打、地震山摇之后,至今仍巍然屹立者各地皆有,而现代不讲风水的高楼大厦,往往不到一年就漏水,不到五年就开裂。

如今,不仅看风水又在不少地方时兴起来,而且还有技术专家把它和建筑环境问题相联系。有报道说,前几年美国还培养出了风水博士,专门研究这门中国所特有的学术问题。 应该说,风水之所以几千年能够保留下来,是有它的道理的。风水中的“气”和“水”都是经过长期实践和思考后总结出来的,是在大量的经验基础上,以统计概率的形式表达的。古人愚昧,信鬼神,不知今日科学为何物也。古人也有智慧,故语不及"怪力乱神"。生态建筑把人、建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看作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建筑必须和人一起成为生态系统中的一环,才能确保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而风水关于建筑思想的主旨是把宅舍作为大地有机体的一部分,强调建筑与自然,及周围环境的和谐。 著名学者张荣明在《方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说:风水术的内核原来是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精华所在。风水术解答了中国古代建筑在空间环境的整体处理上,在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以及大规模建筑群布局等方面的千古之谜。由此说明,风水术实际上是集地质代理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伦理学、美学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古代建筑规划理论。 科学既不神圣也不神秘,只不过是一个被实践证明有效和适用的模型而已。风水之术,古人信之,用之,贵不在其所谓天命,而在其人谋而尽其善之善者。但也有学者认为建筑风水纯属愚玩,堪舆家的地理知识、环境意识又怎能和现代科学家对地理环境的研究相提并论呢?给风水一个新的名称并不能给它带来新生,顶多不过使沉渣泛起,且只是泛起一阵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