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实验论文

心理学实验论文
心理学实验论文

论文:心理学在《钢琴教师》中的应用姓名:郁涛学号:10006025

她40岁,面庞并不漂亮,而是料峭的孤独和清澈的钢琴曲锻造出的那样一种美丽,凛冽,冰冷,傲慢。

他则是任何意义上的英浚年轻,明亮,生猛,诙谐,温柔。学习工科的他对钢琴有一种说不清的天赋和亲和力。

没有强调年龄的巨大差距,爱情面前,是平等的。

仿佛一场战斗

她一边极端轻蔑的拒绝他,一边因为爱的妒忌毁掉一个女孩弹琴的手。

这样残忍的示爱让人触目惊心。

亲情也同样针针见血。相依为命的母亲对40岁的她像对小学生一样的看管,无处不在的电话追踪简直令任何一个正常的人疯狂。她的忍耐终于崩溃,她们对打对骂然后哭泣相拥。

相爱就是要彼此伤害吗?

或许,也只有相爱的人才能伤害到彼此。

她以她惯常的傲慢和冰冷企图控制他。她认为爱是无条件的满足对方。

她的若即若离和病态索求让他愤怒的后退,他说她有病,让人恶心。但是他仍说爱她,自以为爱她

深夜她哭泣着压住母亲的身体,狂乱的抚摸。

你疯了,疯了。母亲惊恐的喊叫。

她哭了,我知道其实她心里想的是谁,这并不是绝望。

现在还觉得心被撕裂,当看到之前她坐在浴室里,用锋利的刀片划伤自己最柔嫩的地方寻求快感。那种熟练到程式化的动作和若无其事的姿态与肆意流下的鲜血形成了极为惨烈的撞击。绝望的气息由此弥漫。

而此刻,她终于忍受不了孤独和自我的煎熬,正视自己的欲望。她终于意识到自己是如此渴求需要另一个人。

她渴望受虐,痛楚让人如此清醒的感知自己的存在,那是任何生命事物与外界发生关系中最强硬深刻的一种。她期望有人用此把她从平静到濒临窒息的孤独中拯救出来。

他深夜闯进她的家,终于嫌恶的,狠狠的给了她一拳,又一拳。鲜血淋漓。

你要的是这个吗?这感觉对吗?啊?!

她瘫坐在墙角,哭泣,摇头。

然后,

他终于占有了她,不是拥有。

她被她期待并深爱的人强奸。

肉体扭曲愉悦的时候,灵魂被搁置何处?

她躺在他身下,无声哭泣,不再作任何反抗。

爱嘛,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爱丽斯继续向下坠落,不再思考和企盼。把自己的身体交给虚无。

都是索取,忘记了给予。

母亲索取女儿的青春填补自己的孤独。

她单纯的索取他的爱和牺牲满足自己。

而他自以为是的爱情很快就变成了占有她的身体以挽回自己被拒绝伤害的自尊。

对于她,也许更是溺水的人乞求的一根稻草?

对于他,吸引或厌恶都发生在顷刻。爱终结于性,忘却比弹响一个音符更轻松。

每个人都丑恶,每个人又都显得那么真诚。

那些赤裸裸的欲望借助爱的光环在阳光下招摇;那些生动而痛苦的灵魂在

夜幕低垂时挣扎于绝望的边缘。

展现生活的极至是超越美丑。说不清他和她以及她的母亲是美,是丑,我只知道他们都残缺,渴望爱又不知爱为何物,绝望而真实。

《钢琴教师》我用了一个下午观看并反复体会电影中想给我们表达的意思。它是改编自奥地利女作家艾尔芙蕾兹耶利内克1983年半自传式的原著小说,使这部着重细腻的心理、人性刻画的电影更具震撼力。其中占故事主线地位的母女相互折磨伤害,寒气逼人,仿佛在用刀剖开母爱里血淋淋的一面。其中让我最为震撼的是一对有教养的母女撕破脸皮隔墙对骂,甚至揪头发,大打出手;更让人绝望的是,当教师的学生离开老师的家,教师的母亲絮絮叨叨骂自己的女儿是“贱货”、“没人要你”,女儿睡在另一张床上,无论如何再也忍耐不下去了,跑过去,………。

电影中女教授的行为符合医学上的“强迫性精神官能症”的临床解释:(病患)不断地为了重复的想法与行为所苦,他们知道这些想法或行为是过度的,是不合理的,但又无法有效地抗拒它们的出现…。常见的症状包括:…一再出现无法自主的意念…不由自主地偷窃、偷窥行为,强制性地秉持特殊规则及仪式、过度讲究对称及准确、强迫性的搜集等。…患者还有一些特殊的焦虑,其中包括担心自己重复的想法及行为被旁人察觉,…对于是否能做到“准确”的不确定性焦虑,…

具体表现在:

《钢琴教师》的故事叙述一位长期受母亲严格看管的中年女教授,在欲望长期被压抑下性格产生了畸变,年过四十还与母亲同房而卧。在这种压力下,渐渐变得无法正常表达自己内心感受,所以总是以严峻的面孔示人,但内心却内心波涛汹涌,只能借每天私下看A片或偷窥等变态行径来获得满足。

当她遇上一位年轻英俊的青年学生强力追求时,虽然两人彼此深深吸引,却女教授却被性格中的极端互相牵绊,导致了互相伤害的下场,不断挑战观众的接受能力。她把男主角当成挽救自己的最后希望,不仅向他展示她收藏的所有施虐刑具和绳索,并且一股脑把内心世界借由书信吐露出来,但这些尘封已久的肮脏念头吓坏了男主角,年少的他无法猜透出书信含义其实是求救讯号,因此两人的爱情开始逐渐分道扬镳。

无奈的是即使理智上分道扬镳,但欲望仍然不断来纠缠,当女主角后来主动开诚布公自己的过失后,男主角无法忍受诱惑于是重燃爱苗,然而这次短暂复合以一次不愉快而告终。最后精神病传染到了男主角身上,他再也无法忍受女主角的变态行为,似乎总在愚弄他年幼无知,殊不知女主角的一切行径是一个受压抑

心灵为寻找解脱的唯一办法,因此误会无可避免的造成了,他决定来到女主角家中,为她实现她心中彻底的欲望,鞭打甚至让她受重伤。她原来只是为寻求欲望的释放管道而已,没想到宣泄的方式过猛,回头却对自己造成了二度身心伤害。

最后女主角身心俱疲的精神渴望报复,让自己一手栽培的女学生右手受伤,被发现后,又自伤,我们可以想见不断压抑后爆发、再压抑后更猛烈爆发的无限回圈下去,直到她或者毁灭或者得到救赎的一天。

艾莉卡上色情商店观赏重口味色情片并嗅着别人用过的、充满精液的卫生纸、蹲在车旁偷窥车内人做爱、割裂自己的私处…都是重复自己认知的可以得到欲望满足(或者出口)的“仪式”。当男学生华特闯入她的世界,她更试图用同一套她膜拜的“规则”,企图控制他,在女生公厕里,命令热烈追求自己的他在被口交时看着自己、要求他照着她信中的规则内容对她施暴。

直到这位势均力敌、操纵伎俩上甚至更胜一筹的男学生逐渐燃起艾莉卡更激烈的欲望和妒忌心,她一手建构的井然有序的世界才因此崩塌瓦解。

更深一层的是,导演并没有因为着墨在女主角身上,而忘了赋予男主角华特应有的深度和复杂性。在片中公厕的那场戏中,华特求爱受挫后,说出了他希望有公平的“游戏规则”。而在最后音乐厅里华特诡异的笑,和他走出公厕时则如出一辙。这样暧昧的面部表情揭示的是他痛苦的胜利?还是愉悦的挫败?还是寡情的不屑?

艾莉卡怪异的性癖好和伤害女学生安娜的行为固然让人错愕,但是华特用”游戏”的态度处理这段关系似乎也违背了一个真诚爱慕者的形象,让人非常怀疑他当初的追求是否只是为了征服一个“不可征服”的女人。而这个女人早已经发出了紧急求救呼声。

这是一部强劲的电影。力量的散发有内而外,心里的一根弦始终被绷得紧紧的。它把情感与欲望纯粹到残忍的一面表露彻底。炽热而凛冽,冷静并绝望。导演的沉着母亲以“爱”的名义剥夺了埃利卡的自由,将她牢牢栓在自己身边,埃利卡似乎是一直生活在“母爱”的羽翼底下,实际上她不过是母亲的奴隶,是母亲个人意志的牺牲品;当克雷默尔出现时,埃利卡以为凭借她独特的个人魅力能够将这个男人掌控于股掌之中,她忽冷忽热,若即若离,不自觉的将母亲对她的集权压迫施加在克雷默尔身上,并下意识的寻找一种心理平衡,可惜她高估了克雷默尔对自己的爱,当克雷默尔说“我爱你”的时候,他其实是在说“我要你”,他爱上她仅仅因为她的冷傲清高激起了他的征服欲,对于埃利卡要求在两性关系中掌握主动和领导地位大大损害了男性的尊严,克雷默尔无法容忍自己的尊严任由一个女人践踏,他最终以粗暴的方式强奸了埃利卡。身心受到巨大伤害的埃利卡发现克雷默尔能够轻易的回到他原来阳光的生活,毫发无损——她是输家,在试图颠覆传统两性规则的道路上撞的头破血流,最后只能灰溜溜的回到自己发霉的躯壳中,遍体鳞伤。

积极心理学相关小论文

由《心灵捕手》所想于幸福 ——只要心中有景,到处都是花香满径 XXX学院 XXX班 XXX 国庆期间,央视《新闻联播》播放了一组在街头随机采访平凡百姓的新闻,记者向采访对象发问:“你幸福吗?”问题虽然简单,答案却是千奇百怪。作为一个关注民生的良好市民,抄袭网上的回复即兴演绎出下面一段对话就是:——你幸福吗? ——我不姓福,我姓蓝。 ——那你满足吗? ——我畲族的。 前一阵子在校园网观看了一部典型的讲诉人心理的影片《心灵捕手》,又名《骄阳似我》。男主角威尔.杭特虽然聪明绝顶,但是却有着严重的心结,最终在数学教授的好友肖恩.马格瑞的引导下敞开了心扉,并找到了自己内心的方向。可以看出,威尔.杭特的生活中缺少了一种积极因素。 积极的心理对一个人很重要。 生活中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更好的生活,同样一个人,不同的心理状态就决定了他对生活的态度。威尔.杭特开始时候就是因为自己孤儿的身份所以自卑,自暴自弃,并且终日与一群小混混混在一起,差点就因此惹上了牢狱之灾。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即使逆境也会生活得很好,心情好了,看到的所有景物都会是美好的,困难也会成为你成长的奠基,迎风破浪,直达沧海。悲观的人,心境截然相反,遇到困难总是想着怎么办,怎么做,总是害怕自己会失败,对待生活,看不到美好的一面。一个人是否年轻,就要看他的心理状态。年轻无关年龄,只在于心理状态。积极开朗地生活,才是人生的真谛。 快乐地生活是幸福的根源。 “快乐生活”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正面的情感。关于过去的积极情感(安宁、知足和满意)。关于现在的积极情感(躯体愉快:指直接且相对短暂

的知觉上的欢快)和(复杂愉快:是指需要学习和培养的乐趣)。乐观、希望、信念、信任和信心则是关于未来的积极情绪。快乐生活是将快乐和积极情感扩展到最大并把痛苦和消极情绪缩减到最小。“充实生活”是指充分利用个人优点、天分和潜能.人的思想需要用一生来成长,在生活切忌不要做塑料人,积极的生活但同时也要保持一颗乐观清醒的头脑,只有乐观积极向上的人才能开辟新的生活,成功不可模仿亦是不可被复制,人生不可能又有相同的路,自己的路要自己不断的去寻觅和探索,只要你去执着的走自己选择的路,总有一天会发生奇迹。 也许,我们的童年并不像威尔.杭特那样的凄惨;也许,我们的未来也并不一定能有肖恩.马格瑞中年丧妻的那般痛苦;也许,我们人生旅途中沼泽遍布,荆棘丛生;也许,我们前行步履总是沉重,蹒跚;也许,我们虔诚的信念会被世俗的晨雾缠绕,而不能自由的翱翔;也许...唯有把握现在,积极乐观地生活,也许就不会出现那么多不必要的也许了... 幸福,很简单的两个字,却是一个令人不能安然淡定的名词。一些人可以科学的解释幸福的定义,却全然不知早已偏离了生活的正轨;另一些人呢,快快乐乐的充实地生活着,这是对幸福的最好的诠释了。 诚然,幸福一词难以用言语来定义,只有用心去体会、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才能感觉到幸福的存在。一句话:只要心中有景,到处都是花香满径。

新闻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新闻心理学:属于新闻学和心理学相交叉的边缘科学,是研究新闻传播者、采访对象和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2、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采制者、传播者即新闻传播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收者即新闻受众。 3、新闻传播者: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新闻工作者,国际新闻界大多称之为新闻从业人员,主要指记者、编辑、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及制作、传播新闻的其他工作人员。 4、新闻心理:是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新闻心理是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5、记者的写作心理:是指记者在从事新闻制作活动时,在其头脑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像思维、言语等独有的特点和规律。 6、新闻信息:是新闻传播的内容,是影响受众心理的主要刺激物。 7、第一信号系统:是指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 8、第二信号系统:是指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 9、认知心理学:在最近一二十年来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主要代表人物是纽厄尔和西蒙。从广义上说,它是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的心理学;从狭义上看,它就是通常所说的信息加工心理学。 10、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及其过程。思维这个概念,一般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一种是思维的过程,叫思考;一种是思维的结果,叫理性认识或思想。 11、角色理论:属于符号互动理论的一种,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是用角色来解释个人社会行为的理论。角色又称“社会角色”,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德首先引入社会心理学理论中。- 12、角色期望:又叫角色期待,是指群体或个人对某种角色应表现出的特定的行为期望。 13、角色冲突:是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角色冲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角色内部冲突和角色之间接的冲突。 14、角色互换:又叫“扮演他人的角色”。是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地或隐蔽地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已有关的另一种角色,以便更自觉地履行本角色的职能。 15、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16、刺激物:心理学认为,所有作用于认识主体感官的东西都叫刺激物。 17、新闻价值: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在你传播过程中所履行的能满足人们知晓、认识、教育、审美等诸种需要的功能。 18、心理素质:指人们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和顺利地完成任务而在心理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或基本条件。- 19、智力:是大脑的一种心理潜能,是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言语表达能力诸因素的有机结合。 20、能力:是智力在一定条件下被开发和尚发展的一种心理特征,是指人顺利地完成一定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21、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除智力和能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它是由动机、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要素组成的。 22、动机:是发动行为使其达到某种目的的内部心理动力,或曰内驱力。动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23、情绪情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情绪情感是主体认识结构中最活跃、恒常的、必不可少的非智力因素。 24、情绪智力: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25、性格:是表现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并且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在一定应

心理学实验论文

论文:心理学在《钢琴教师》中的应用姓名:郁涛学号:10006025 她40岁,面庞并不漂亮,而是料峭的孤独和清澈的钢琴曲锻造出的那样一种美丽,凛冽,冰冷,傲慢。 他则是任何意义上的英浚年轻,明亮,生猛,诙谐,温柔。学习工科的他对钢琴有一种说不清的天赋和亲和力。 没有强调年龄的巨大差距,爱情面前,是平等的。 仿佛一场战斗 她一边极端轻蔑的拒绝他,一边因为爱的妒忌毁掉一个女孩弹琴的手。 这样残忍的示爱让人触目惊心。 亲情也同样针针见血。相依为命的母亲对40岁的她像对小学生一样的看管,无处不在的电话追踪简直令任何一个正常的人疯狂。她的忍耐终于崩溃,她们对打对骂然后哭泣相拥。 相爱就是要彼此伤害吗? 或许,也只有相爱的人才能伤害到彼此。 她以她惯常的傲慢和冰冷企图控制他。她认为爱是无条件的满足对方。 她的若即若离和病态索求让他愤怒的后退,他说她有病,让人恶心。但是他仍说爱她,自以为爱她 深夜她哭泣着压住母亲的身体,狂乱的抚摸。 你疯了,疯了。母亲惊恐的喊叫。 她哭了,我知道其实她心里想的是谁,这并不是绝望。 现在还觉得心被撕裂,当看到之前她坐在浴室里,用锋利的刀片划伤自己最柔嫩的地方寻求快感。那种熟练到程式化的动作和若无其事的姿态与肆意流下的鲜血形成了极为惨烈的撞击。绝望的气息由此弥漫。 而此刻,她终于忍受不了孤独和自我的煎熬,正视自己的欲望。她终于意识到自己是如此渴求需要另一个人。 她渴望受虐,痛楚让人如此清醒的感知自己的存在,那是任何生命事物与外界发生关系中最强硬深刻的一种。她期望有人用此把她从平静到濒临窒息的孤独中拯救出来。 他深夜闯进她的家,终于嫌恶的,狠狠的给了她一拳,又一拳。鲜血淋漓。 你要的是这个吗?这感觉对吗?啊?! 她瘫坐在墙角,哭泣,摇头。 然后, 他终于占有了她,不是拥有。 她被她期待并深爱的人强奸。 肉体扭曲愉悦的时候,灵魂被搁置何处? 她躺在他身下,无声哭泣,不再作任何反抗。 爱嘛,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关于积极心理学论文毕业论文范文2篇

关于积极心理学论文毕业论文范文2篇 关于积极心理学论文范文一:积极心理学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摘要:大学生是祖国发展的未来,其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着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更是关系着我国国民素质的提升。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重视的问题。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此,本文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来探讨提升对策。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期间是大学生心理发展最为重要的阶段,是大学生个体心理素质提升的关键期。但该时期,因为大学生自身心理的不成熟,使得大学生成为了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的群体。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面临着诸多的生活、学习、就业压力,让大学生容易出现焦躁、抑郁、挫折等心理健康问题。真是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入手进行分析,最后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来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根据严重程度的不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分为轻度心理障碍和严重心理障碍。河北省曾对一些高校新生进行心理普查,结果表明,20%-30%的学生存在轻度心理障碍;0.8%-2%的学生存在严重心理障碍。苏州大学心理咨询中心8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测查数据显示,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大学生比例基本稳定在6%左右。杭州市的调查研究发现,25.3%的大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国家教委曾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大约20.2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己成为大学生体学、退学、自杀的一个主要因素。据统计,因心理健康问题而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占总退学人数的30%左右,而且这一比例呈逐年增长趋势。大学生心理问题在数量、严重性和复杂性上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正是看到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我国开始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通过出台一些文件和政策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讲课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监狱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这些政策文件的颁布实施,充分说明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二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党和国家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影响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方式、突进得到了改进,心理健康辅导和心理课堂教育工作得到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通过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夯实心理健康

新闻传播毕业论文分析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传受心理论文

分析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传受心理论文 当今,大数据时代的传媒领域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媒 介变革:云计算、4G、社会化媒体等一批新兴的数字技术及媒介 终端,日益成为正处于白热化竞争趋势下媒介生态的又一批生力军。当我们致力于通过各种渠道增加不同媒介博弈的筹码之时, 不妨从另一个维度进行思索:以基本的人性为出发点,在“碎片化”、“分众化”语境中探讨心理学对当下传媒的影响,从而抓 住新闻传播的精神内核,解读传者与受众之间的沟通密码。 心理学语境同传播学体系对传媒这一话题从起点来看有 不谋而合之处:传播学认为,任何新闻传播活动都可视为三个元 素组成的基本链条——传者、传播内容及受众;新闻心理学则巧 妙地将传播内容两端的两个传播主体进行巧妙的划分,通过大量 实证性素材和经验性资料去提炼内在化的心理本质。因此,新闻 工作者要想更深入地掌握传播技巧,必须领会和运用两种学科交 叉互渗的理论与实践策略。 一、传者:从心理学语境解读“编码” 作为传播链条的起点,传者应具备的基本心理学素养首 先就是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由于媒体人是个体社会化的典型代表,传者必须要满足所在社会制度、媒体机构及受众对自身的角 色期待,做好“时代船头的守望者”。从心理学上讲,这种“去 个性化”的过程实质上和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及心理倾向是并行 不悖的。因为一方面,任何记者、编辑、主持人、播音员在发言、表态及行为方式上,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个人”,代表着某个 社会群体的利益和声音,其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受众的认知、态度 和行为,进而影响传播效果;而另一方面,传者个人又会带有自

身明显的印痕,其动机、气质、性格、情感和意志都会不可避免 地带有主观性。所以,优秀的传媒从业人员都应该把握基本的心 理学常识,以期加强传播效果和媒介公信力,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1、巧妙运用“印象控制法” 传者作为传播源,必须学会“印象控制法”。常见的 “登门槛”、“留面子”、“放大收敛”策略等不失为佳策。但 实际上,“偏见心理”的某些元素运用于此也同样具有极强的借 鉴意义,比如着名的三对效应:首因效应VS近因效应、光晕效应VS扫帚星效应、定势效应VS刻板印象。其中,第一组:“首因效应VS近因效应”——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其作用不仅强烈且持久,而近因效因则正相反;又如“光晕效应VS扫帚星效应”,前 者指“爱屋及乌”是人之本性,若对某人某方面有了好印象那么 其他方面也会相应获得高评价度,后者则反之;另外,如何打破 思维定势和对某个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也是值得思忖的重要问题。 对此,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不同媒介的传播者,特别是 电视、广播主持人,必须学会恰如其分地运用自己的个性魅力, 机敏地把握好所依托媒介的符号属性(如广播,其优势在于声音 符号,可以给听众营造私密性、仿人际传播的沟通情景,提供更 细腻的情绪情感体验等。所以打造正向的“主持人效应”不失为 广播品牌经营的良方),通过人际吸引对受众进行有的放矢的刺激,努力缩小传受关系的落差和断裂,在加强应变和创造能力的 同时不拘泥于定势,努力打破受众的刻板印象——以此打造良好 的首因效应和光晕效应,从而提升节目和所依属媒介的影响力, 稳固受众群,提高传播效果。 2、熟练运用“移情法”

普通心理学论文

期末论文成绩: 题目:谈谈学习《普通心理学》后的收获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 授课教师:张秀春 院系:应用英语学院 学号:140440526 姓名:艾桐

谈谈学习《普通心理学》后的收获心理现象人皆有之,它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现象之一,从古至今为人们所关注。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这样概括地描述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心理学有许多的研究领域,包括了许多分支。心理学从各各分支中研究,总结出人心理的最一般的规律。从儿童到成人,从成人到老年人,不同阶段的人拥有着不同的心理状况。本学期饱含着对心理学的热情,我选修了《普通心理学》。在未学习时,我以为学会了心理学,就可以给人催眠,利用心理学的知识控制人,熟知人的心里所想,像国际大片一样。但亲身学习本课程后,我发现原来心理学有很多方面,也很广,想要做到我想象的那样场面还需要很长时间去研究与学习。在开学第一课时,我了解到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认知即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人有喜怒哀乐,这便是人的情绪和情感。需要是人的欲望,必须有一定的外部条件来满足。能力是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或者任务。同时在课上我也了解到了心理学的发展。德国感官生理学家韦伯首先确立了感觉的差别阈限定律。其后,费希纳发展了韦伯的研究,运用心理物理法确定了外界物理刺激和心理现象之间的函数关系。他们的研究方法成为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楷模。心理学从哲学中真正分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主要由德国生理心理学家冯特完成。1879

积极心理学论文答题纸

深圳大学考试答题纸(以论文、报告等形式考核专用) 二○一四~二○一五学年度第一学期 课程编号MC12163502 课程 名称 积极心理学主讲教师 王晓钧/郭 田友/张玮 /李小青/g 高秋凤/彭 晓哲 评分 学号2014040293 姓名张智专业年级大一管理学院 题目:让积极心理学引导生活 期末考试内容: 根据18次课程主题内容自选题目。具体主题内容包括积极心理学、东西方积极文化心理、审美心理、幸福感与幸福观、积极自我、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积极学习、积极职业发展、积极财富观、积极家庭关系、积极人际关系、积极恋爱关系、积极性关系、压力及管理、心身关系及积极改变方法。

让积极心理学引导生活 赛里格曼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后,积极心理学受到世人的关注,可谓是心理学的前沿。积极心理学可谓开辟了一个新视角。在我看来,它有三个特点:内容充满正能量,研究正常生活,而非治疗心理疾病。以科学的方法,严谨的逻辑推论进行证明,不直接依靠直觉和例子。具有指导意义,有利于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指导生活。其研究内容主要有三大层面:积极的情绪与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同时积极心理学提出了三大心理健康观分别是积极观、幸福观、预防观。课程紧紧围绕这几方面展开,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论述。 在生命的意义一章中,从文化角度,心理学角度,生命价值取向角度,讲解了生命的意义。 在文化角度中,运用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解释了几种先贤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生命意义的见仁见智解释大归结五点原因:人的认识发展进程所致,的追求目标取向所致,人的生命周期规律所致,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所致,人的现实社会境遇所致。同时介绍了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原罪说,中国儒家道家佛家的价值取向。 在心理学角度,介绍了几种著名的心理学理论。里克森的人生发展阶段理论,根据年龄将人生分为七个阶段,分析各个阶段的基本矛盾和矛盾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得出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需求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分析各个需要之间的先后顺序和联系。 在生命价值取向角度中,介绍了生命意义的个人取向,社会取向,积极取向消极取向。分析了各个取向的特点,举出具体例证。在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基本问题上给出指导。我们还了解了:追求财富的生命观,追求利己的生命观,追求虚无的生命观,追求宿命的生命观,追求积极的生命观,追求社会价值的生命观。正确道路的取向跃然纸上。 幸福观一章分为幸福的理解,幸福观,幸福感三个部分。 对幸福的理解告诉我们,幸福就在生活中,每个人身边都有幸福,只是还没有去发现。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各有不同,中西哲学家对“幸福说”有不同的意见,有的主张“精神的快乐为幸福”;有的主张“个人的快乐为幸福”;有的主张“全体的快乐为幸福”的感觉。我们要树立自己的幸福观。本节还讲解了幸福和幸福感的区别,告诉我们幸福带有客观性,幸福感带有主观性,幸福是他评的,幸福感是自评的,幸福不一定针对个人,还可以针对人生、人类,幸福感是个人体验,幸福是哲学范畴,幸福感是心理学范畴。 幸福观一节中介绍了东方三大幸福观和西方三大幸福观。儒家提倡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向内修身养性,形成仁、义、礼、智、信的良好道德品质;向外要齐家、治国、平天下,求取功名,行中庸之道,不走极端,处理好人际关系等,这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崇尚返归自然,知足常乐,过质朴自在的田园生活。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佛教基本教义与其说是一种关于人生幸福根源和如何获得幸福的理论与方法,不如说是一种说明人生痛苦根源和如何摆脱痛苦的理论与方法。西方感性主义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主要源泉是感性而不是理性,认为人的幸福就在于人的感性生活,在于感性欲望的满足与快乐,而这些满足与快乐本身就是道德的。西方理性的幸福观认为单纯的感性生活不能获得幸福,而单纯的理性生活也不能得到幸福。因此,幸福的生活应该是一种混合的生活,是一种理性与感性、快乐与智慧混合的生活,是“蜜泉”加“清凉剂”的生活。基督教神学的幸福观基督教神学家认为人要达到幸福的境界,不是对财富、名誉、权力和肉欲的享受,而是在宗教德行中,在对上帝的热爱和追求中。 幸福感一节中介绍了心理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介绍了Keyes构建的积极心理健康模型:积极情绪,积极心理,积极社会功能。还介绍了影响幸福感的心理

《新闻心理学》核心内容及重要考点

心理产生的标志是感觉。 新闻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 大众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很大程度上反映在是否将“内向传播”纳入研究领域。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 研究新闻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 增强对新闻传受者本质的认识,提升对新闻实践理性的认识 实践意义 按照新闻受众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进行采制、编播活动 运用新闻心理学理论和知识指导、帮助新闻传播者调控自我 学习新闻新闻心理学,自觉调控自我的心态 学习健康知识,形成健康的心态 新闻心理学,可以帮助新闻从业人员从心理学理论的高度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包括采访对象、受众、新闻领导者、同事等),并把他人视为有独特人格特质的个体 新闻心理是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指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新闻传者、新闻制作者、新闻传播者、新闻受众 新闻活动中的心理现象:采访心理、写作心理、编辑心理、读者心理、心理学学习任务:理论任务: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 实践任务:提高新闻活动的效率和新闻宣传的效果 心理学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 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客观方法 调查法:通过向被调查人的口头或书面提问,收集有关的心理活动的资料,进而探访心理活动发展变化规律的方面 内容分析 定性研究、质性研究 个人访谈和焦点小组访谈 观察法 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 将研究对象加以量化的困难 主观感受难以量化 质性变量难以量化 衡量标准难以量化 传播效果与脑的中介作用:所谓的“信息即力量”、“传播即力量”,这“力量并不单指“媒介信息”本身,而是指信息与人的结合。只有当信息经过受者的头脑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和物质力量时,“信息”才具有生命力,才是真正有力量的。 媒介世界对传受者社会化的影响 社会化(或称人格的形成)分为基本社会化和二次社会化。在我国18岁即进入成年,标志着基本社会化的完成;二次社会化是儿童进入成人以后继续继续的社会化的过程,也称继续社会化,通常在社区和大社会中进行。 学校教育和人的基本社会化 传媒的教育功能和人的继续社会化

普通心理学论文

普通心理学学后感 在得知大一新生可以选修选修课的时候,我就很兴奋,因为看到了一个很想选修的一门课——普通心理学。当提到心理学的时候,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新奇,神秘,拥有可以看穿内心的神秘力量……这估计得得益于现在的影视和文学做作品的夸张和渲染。当选修了普通心理学之后,翻开课本,才发现,真正的心理学与电影中的那种,用一个摇晃的老怀表就能把人催眠了的“心理学”有这天壤之别。心理学不仅需要学习心理,还要与人体生理学的只是相结合。虽然与所想象中的有些出入,但是我告诉自己依然要抱着一种认真的态度面对这门学问。当我学了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滞后,我开始对对周围的事物有了新的认识,也为一些原本无法解答的问题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心理学,是一个拥有庞大而详细分类的学科。普通心理学只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以前错误的以为普通心理学就是心理学的概括,实则相反,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年人的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研究。心理学分为基础理论领域和应用领域。前者包括的分支有实验心理、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等八个分支;而应用心理学则包括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八个分支。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心理现象,它都涉及,这让我对这个从十九世纪初叶才被定义,后来逐渐从哲学的襁褓中分离出来的年轻的学科感到一丝敬畏之情。 抱着认真的态度,加上一些尊敬之情,我在心理学课学到了第一个心理学内容——“本我、自我、超我”。以前对这三个次回只停留在词汇的表象层面,并未深度考虑其中内在联系与意义。现在,我可以准确说去三者的准确定义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了。 本我包含要求得到眼前满足的一切本能的驱动力,就像一口沸腾着本能和欲望的大锅。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急切地寻找发泄口,一味追求满足。本我中的一切,永远都是无意识的。 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具有防卫和中介职能,它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充当仲裁者,监督本我的动静,给予适当满足。 超我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层领导,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指导自我,限制本我,就像一位严厉正经的大家长。 本我就像一个儿童,无拘无束,天真快乐,成人世界里的条条框框对他没有束缚力,只要他快乐,一切都得围着他公转;而自我则是一个稳重的成年人,在欲望与理性之间徘徊,寻求那最契合的均衡点;而超我则是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是个尊重规矩,严守原则的“老顽固”。三个不同的“我”,有倾向自然的、有倾向文明的,有理性的、有感性的,从不同方面影响着自己。 三个“我”让我认识了佛洛依德,同时佛洛依德又让我了解到了一个概念——无意识——这也成为我第一个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心理学概念。 无意识成份是指那些在通常情况下根本不会进入意识层面的东西,比如,内心深处被压抑而无从意识到的欲望,秘密的想法和恐惧等。主要的无意识情况有:①确实没有意识到,如视而不见,听而未闻;②曾有所意识但没有与别的意识片段联系起来,因而一过去就丧失了;③对个别情况的意识被组织在一较大片段的意识活动中而没有特别显示出其存在。 我的姐姐的一个习惯——不喜欢豆芽,甚至是厌恶。她告诉我说,她不喜欢豆芽,不是挑食的那种不喜欢吃,而是看到豆芽就想吐的一种感觉,看到豆芽就浑身不自在。当我问及原因的时候,她说她也不知道到底是为什么。 在上心理学课的时候,老师介绍到了无意识的概念,我当即就拿出手机给我姐姐发来一条信息,告诉她我找到了她不喜欢豆芽的原因了。

趣味心理学效应

趣味心理学效应 首因效应:不可忽视的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又称作“第一印象效应”,指两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第一次见面时所获得的初次印象。第一印象真的有那么重要,能够对今后的相互交往产生难以磨灭的影响吗? 为了揭秘首因效应的奥秘,心理学家设计了一例较为典型的心理实验:心理学家让两组被试者同看一张照片。他对甲组说,这是一个屡教不改的罪犯;对乙组说,这是位著名的科学家。他让两组被试者看完后分别描述这个人的性格特征。 结果,甲组的人异口同声地描述道,照片上的人眼睛深陷,隐藏着罪恶;额头高耸,表明他是一个死不悔改的惯犯。乙组的人则赞美道,他目光深沉,表明他聪慧睿智;高耸的额头,正是科学家拥有坚毅性格的体现。 这个实验表明,若第一印象形成了肯定的心理定势,会使人在后续了解中多偏向发掘对方具有美好意义的品质;相反,若第一印象形成的是否定的心理定势,则会使人在后续了解中多偏向于揭露对象令人厌恶的品质。 生活中人们总是根据经验、通过第一印象把人归类:他是这一类人,她是那一类人。我们在和同陌生人接触时,第一次能否让对方产生认同感,往往会影响到我们后来和对方的关系。 为了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现代人在找工作时总是衣冠楚楚、伶牙俐齿地向各家公司、单位“推销”自己。还比如,初次约会的男女青年总是穿着最漂亮的服装,表现得彬彬有礼;我们还听说过“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个谚语……这都是因为人们懂得“第一印象”是不可替代的。 心灵感悟: 我们在日常交往中,既要重视第一印象,将自己最光彩的一面展现给陌生朋友,也要规避第一印象带来的错觉,不能仅凭一时的印象就对他人轻下结论。 近因效应:重视最近的印象 近因效应是指在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导致对该知觉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影响的一种知觉效应。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时常因为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从而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这是因为,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对原来的印象逐渐淡忘,而当新信息进人视野时,容易对人们的感官产生新的刺激,从而形成最新的印象,直接影响人们的认知和判断。 与首因效应相比,容易发生近因效应的情景和人群也有所不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人际交往的初期,彼此还比较生疏的情况下,首因效应起着较强的作用;而在交往的后期,在彼此已经相当熟悉时,近因效应的影响相对更大。 我们知道,“压轴戏”是舞台演出安排在后面的最精彩的节目,整个舞台的演出都会因这最一刻的精彩而变得辉煌起来,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人际交往也是如此。在和老朋友、老熟人告别时,如果表现出足够的热情和让对方满意的举动,就会给让对方比较好的印象,从而更好地保持彼此的友谊。 心灵感悟: 罗兰曾说过:“交朋友不是让我们用眼睛专挑选那些十全十美的人,而是让我们用心去吸引那些志同道合的人。”最近的印象往往是最清晰、最深刻的,这就告诉我们,人际交往中要留意最近的表现。

积极心理学论文

积极心理学论文 随着人们大踏步的迈进21世纪,心理健康越来越成为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的关注焦点。心理学的发展也愈发的得到重视。拥有健康的身体已不再只是生理学家的关注所在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工作者也投身于此。 众多的研究发现表明,许多生理疾病与心理的异常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心理状态对生理疾病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提升人们的心理状态,对于人们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心理学发展的初期阶段,心理学家大多致力于研究心理病态,例如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理论就是从对精神病的研究起步的。自二战之后,在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倡导下,人们的目光逐渐投向积极地正向的心理研究方向。直到二十一世纪初,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才正式被提出,并迅速引导了整个心理学的发展。 所谓积极心理学,通俗的说法就是培养幸福感。 我觉得幸福才应是最大的财富,而金钱或声望并不是用来衡量生命的标准。从我学习积极心理学后,我看问题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我发现原来幸福就在我的身边,却常常视而不见;原来幸福就在于能掌握的积极心理力量;原来心理的力量可以‘练习’,而很多人却习惯于无助;原来人有无限的潜能,却自己不知道…… 我们学习积极心理学时,重要不是它的理论而是要从其实用性入手,把重点放在怎样将积极心理学知识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和实际中,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帮助我们改善生活,提升生活质量。我感到上完积极心理学的课之后,我的生活得到了改变,生活变得更美好了。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按照心理学的界定,主观幸福感就是个体对自我评价的幸福,认为幸福是评价者个人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它有主观性、整体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点。 积极心理学就是幸福的密码,这个密码能使我们的幸福感提升。积极心理学的运用首先要做到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找寻到自己生命的价值,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热情到底在哪里。其次是要学会用幸福来度量生活中很多东西的价值,减少期待外界所定义的成功。第三是要学会接受自己,珍视所拥有的,不要沉浸到完

第一课 趣味心理课

第一课趣味心理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开设的心理课有所了解,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2、师生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过重难点】 让学生明白心理课的意义和课堂内容,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教学准备】 趣味心理图 【教学方法】 讲授法、活动法 【教学过程】 一、热身环节---拍手掌(小组竞赛,点歌) 二、课堂纪律(听、看、思、说\合作、竞争、分享、规则) 1、不迟到,不早退。上课期间严禁拍桌子,下座位,同学之间相互讲悄悄话; 2、课堂游戏或者观看视频节目期间,保持课堂纪律,听清游戏规则,游戏或者节目过后用心体会自己的收获,积极思考老师的问题; 3、不能随意打断同学和老师的讲话; 4、全班同学参与课堂中来。 三、趣味心理课 1、问:同学们,你们认为的心理课是什么样的? 答: 2、问:同学们,那你们认为你们能在心理课上有什么收获呢? 3、趣味心理图(大象图、长短图、美丽的护栏)、趣味心理现象 (1)月亮错觉 (2)色彩心理学 (3)广告心理学 (4)犯罪心理学 (5)晕轮效应 (6)黑暗效应 (7)心理小实验:水平伸出双手,掌心朝上,闭上双眼,仔细听指导老师的口令。现在开始想象自己的左手上系了一个氢气球,并且不断向上飘;自己的右手上绑了一块大石头,向下坠。 四、相互认识环节---猜人名(档案卡---外貌、表情、爱好、性格\三句话让老师记住你) 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写一段话介绍自己,可以采用幽默有趣的故事情节,也可以为自己的名字编写一个谜语,写完后交予老师,一名学生念,其余同学猜人名。 五、脑筋急转弯 1、会发光的萤火虫。(昆明) 2、两只狗赛跑,甲比乙跑得快,到终点时,哪只狗出汗多?(一样多,因为狗不会出汗) 3、一大二小。(奈) 4、一边是红,一边是绿;一边喜风,一边喜雨。(秋) 5、鸡蛋碰石头会不会碎。(不会) 6、牙医牙疼。(不能自拔) 7、七十二小时。(晶) 8、土上有竹林,土下一寸金。(等)

2018年10月自考《新闻心理学》真题(完整试题)

2018年10月自考《新闻心理学》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新闻心理学母体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A.教育心理学B. 管理心理学 C. 社会心理学 D. 文优心理学 2.在1941年,在《综合心理学》一书中专门讨论新闻专业与心理学关系的中国新闻学家是 A.邵飘萍B.王韬C.任白涛D.徐铸成 3.播音员在播出新闻时进行再创作的客观刺激物是 A.记者采写的稿件B. 通讯员采写的稿件 C.主持人撰写的稿件D.编辑撰写的稿件 4.新闻传播者选择事实进行报道,受众选择报道作为自己认识的对象,二者所依据的同一标准是 A.新闻素质B.新闻理论 C.新闻事实D.新闻价值 5.情绪情感是激发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 A.稳定剂B.调节剂C.强化剂D. 催化剂 6.记者与采访对象在采访过程中发生心理碰撞的基础是 A.记者的心理B. 采访对象的反应 C.记者的认知D.采访对象的认知 7.人仍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和顺利完成任务而在心理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或基本条件被称为 A.认识过程B.意志过程C.心理基础D.心理素质 8.新闻敏感是一种很有特点的思维活动,它具有一定的 A.逻辑色彩B.直觉色彩C.抽象色彩D.形象色彩 9.1981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空中之友》正式开播,主持人徐曼甜美、温柔的声音收到了令人欣喜的效果。这里打动台湾同胞的主要因素是 A.动机B.情感C.意志D. 性格 10.在记者的采访活动中,交往的主要手段是 A.言语B.表情C.体态D. 装束 11.使记者的智力得到有效开发,写作水平得到有效提高的思维方式是 A.形象思维B.理性思维 C.常规性思维D.创造性思维 12.制服情绪情感这匹“野马”要抓住的主要矛盾是 A.增强认知水平B.加强认知协调 C.培养冷静心境D.培养高级情感 13.编辑坚持真理的勇气和魄力,来自于他们的 A.敬业精神B.高尚人格 C.社会责任感D.独到眼力 14.新闻编辑要有在报纸上画龙点睛的功夫,“报纸的眼睛”通常指 A.新闻版面B.新闻标题 C.新闻内容D.新闻导向 15.“更多地依靠自我为主要参照来确定对事物的态度和自已的行为”,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积极心理学论文

积极心理学有感 在众多学说中,心理学一向被人们冠以神秘的色彩。在人们看来,它强大,能影响人类的想法,甚至催眠人类的意志。而在我看来,适当的人运用心理学可以解决多数人的心理问题,给他们带去希望和快乐,使他们获得新生。 我曾一度想要读心理专业,希望有机会成为一名心理医生,解决自己的问题,也给他人带去快乐。不过考虑到很多因素最终放弃了这个想法。却也想着,至少可以去旁听心理学的课程。所以当看见选课手册上的积极心理学时,我毫不犹豫的打了勾。 课程当然是轻松愉快的。我们画了自己的手型,写下最近的目标;又同排做游戏,互相交流;我们看过鲁豫的访谈节目;一起加了老师的qq群;看了感人的电影;写下自己的大学生活感悟……这一学期的课过得很快很充实。 画手型,写目标 还记得我把手按在纸上,仔细描绘出它的外廓。然后在每一根手指上写下自己的目标。我仍清晰地记得,我的第一个目标是刷高四级的分数;第二个目标是认真学习,期末刷绩点;第三个目标是看完带到学校的《气场修习术》;第四个目标是自学,日语明年参加考级;第五个目标是回家学习缝纫。那时我感觉那只手勾起了我心中的热情,执着的想完成自己的目标。老师叫了几个同学上台讲出自己的目标,最多的是努力学习和找到男女朋友,大学的时光仍然无忧,大家都抱有美好而单纯的梦想。

增进情感 那次,老师叫同排的人起立左转,双手搭在前面人的肩上,给他捏捏捶捶,再后转做同样的动作。好多同学都十分羞涩,手上的动作也是十分无力,尤其是男女生间。我也几乎没怎么用力,感觉很不好意思。坐下后老师又让周围的人交流,我和我右边的女生做了自我介绍,感觉没刚才那么生疏了,我们俩谈了对老师要求的看法,说出心里的尴尬,两人一起笑。选修课是个不错的结识外院小孩的方法,而老师自己则是强化了这个机会。我想那天有许多人都认识了新的伙伴吧,也许还会有老师戏言的情侣呢。 鲁豫有约 我看过鲁豫节目后,印象最深的是那对恩爱的夫妻和那3个在联合国打工的学姐。那对恩爱的小情侣在过去那个年代敢于违背校规而顺从自己的真心。面对流言不解释,面对学校的施压不妥协。那种勇气正是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获得幸福的途径。 在看那期打工的节目之前,我从来不知道联合国居然招收留学生打工,也为那三个向联合国提出申请并成功了的学姐所震撼。那些学姐身上有一种我想我很少有的勇气,在被拒绝前不放弃希望,无论成功与否都淡然放下,而独身一人国外遭遇困难时,乐观的想办法解决。这是一种带人向上的力量,也是我上大学以来一直在锻炼,缓慢进步的能力。几位学姐讲起她们的经历时很是平静,她们将一切困难归于平静之后,微笑着回忆分享自己的收获和快乐。 qq群

幸福心理学结课论文

《幸福心理学》 结课论文 《幸福何必寻找》 所属学院: 所在班级: 提交者: 学号:

幸福何必寻找 在当今社会,所有人似乎都在寻找幸福:微博、人人网上大家都在转发诸如“十招让你找到幸福”、“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之类的微博;江苏台甚至以“幸福在哪里,幸福在这里”为电视台口号。面对全社会寻找幸福的状态,我不禁产生了怀疑:幸福真的是寻找得来的么? 想得到幸福,就要知道幸福是什么。和许多概念一样,幸福是个人人都能体会到却很难定义的感情。因此千百年来对幸福的定义也不一而足。一个比较能为世人接受的定义就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有几个关键词:满足、巨大乐趣和持续久远。而我重点想强调的,就是满足。 古人云:知足者常乐。也就是说,能对生活感到满足的人才是幸福的。而如何能知足?很简单,珍惜已经拥有的。 国外有个演讲大师叫做力克·胡哲。有段时间我要准备一个演讲,听人说他的演讲很震撼人心,我便在网上找到了他一个演讲的视频,想一睹这个所谓的大师究竟是何方神圣。但是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力克·胡哲竟然是个残疾人,而且四肢皆无!他生于澳洲,天生没有四肢,这种罕见的现象医学上取名“海豹肢症”,但更不可思议的是﹕骑马、打鼓、游泳、足球,尼克样样皆能,在他看来是没有难成的事。他拥有两个大学学位,是企业总监,更于2005年获得“杰出澳洲青年奖”。为人乐观幽默、坚毅不屈,热

爱鼓励身边的人,年仅30岁,他已踏遍世界各地,接触逾百万人,激励和启发他们的人生。随着尼克的成长,他学会了怎样应付自身的不足而且开始自己做越来越多的事情,他开始适应他的生存环境,找到方法完成其他人必须要用手足才可以完成的事情,像刷牙、洗头、打电脑、游泳、做运动和其他更多的事情。2005年尼克被授予“澳大利亚年度青年”的荣誉称号,这是一项很大的的荣誉。尼克鼓励每个人勇于面对并改变生活,开始完成人生梦想的征程。通过自己人生的点点滴滴、令人难以置信的幽默和与人们沟通的惊人能力,尼克深受孩子、少年和青年人的喜爱,Nick 是真正的使人备受鼓舞的演说家。一个残疾人做到了很多正常人都无法做到的事情,他的成功令人惊叹。当记者问到他为何能拥有如此成就时,他说:我之所以能做到这些,因为我看到的不是我没有什么,而是我拥有什么。 的确,把目光放在我们所拥有的东西上面,我们会突然发现我们如此幸福:我们所拥有的健全,是无数残障人士的渴望;我们所拥有的家庭,是无数无家可归人士的梦想;我们所拥有的健康,是无数身受病痛折磨的人们的夙愿;甚至我们正在度过的今天,都是昨天无数人遥不可及的明天。身处在这么多值得令人幸福的事物之间,我们却还要去寻找幸福,无异于拿着金碗要饭啊!所以,我认为幸福不是寻找的,而是去发现的。 从小家长老师都把大学描述成一个自由轻松、可以肆无忌惮的玩、可以谈恋爱,总之就是可以满足一个小孩所有梦想的地

新闻心理学重点整理

1.题型: 2.第一题单项选择 1x10=10分; 3.第二题多项选择 2x5=10分; 4.第三题名词解释 4x5=20分; 5.第四题简答 4x8=32分; 6.第五题论述题 2x14=28分; 7.作答要求: 8.名词解释不必拘泥于课本可以用自己的话语理解作答; 9.简答条理清晰思路明确层次分明答到要点即可; 10.论述尽量详尽层次分明尽量用小标符号表明层次; 重要概念: 1、图式:指的是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认知结构,它影响对相关信息的加工过程。图式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康德提出的,他把图式看作是“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技术,一种技巧。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 2、移情:这个学说最早是由西典德·李普斯提出的。即观察者把自己认同于图形的某个部 分(例如一座建筑物的支柱),并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其上,从而引起视觉变形。这同理智的判断被情感所歪曲是同一个道理。作为心理学的用语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能设身处地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情”。 一般包含两种含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的情绪情感;“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人到对方和对方一起感受”。 3、斯诺法:记者对人际关系改善的方法,记者要尽力打破双方由于生疏带来德拘束,缩短心理上德距离,使双方交流具有共振德可能性 4、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 5、晕轮效应:人们在认知一个人时,由于对这个人的某些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点的印象。又称月晕效应、光环效应、光圈效应。 6、受众心理:指新闻信息和由之而引发的其它刺激直接或间接地在新闻受众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外在条件即媒介的刺激和内在条件——受众自身的动机、需要和兴趣。 7、逆反心理:又称逆向心理。指受传者在心理上对某一事物产生的抵触情绪,在大众传播中,指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反感情绪或抵触情绪。 8、编排心理:指从事新闻编辑工作的人的心理,主要包括编辑的人格(胆识)、编辑的性格特征、认知方式以及编辑和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 9、写作心理:是指新闻记者在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认知、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 10、新闻采访心理:是指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 11、采访对象的心理:包括采访对象对记者采访意图的认知、理解的程度,所抱的消极或者积极的态度,以及表达新闻事实的能力 12、人格健康:个体在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保持良好的认识水平、平稳的情绪情感、恰当的行为方式和正常的社交和职业功能.人格健康是人格结构与社会环境、自我气质以及内心和谐的统一。 13、人格障碍:即病态人格或者变态人格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人而使得患病者形成特有的行为模式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如自恋型人格、妄想型人格、戏剧化型人格、边缘型人格等。 14、人格缺陷:是介于健康人格和病态人格之间的人格状态是人格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