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第三次实验+第二题链表排序

数据结构第三次实验+第二题链表排序
数据结构第三次实验+第二题链表排序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实验三——排序

学生姓名:XXX

班级:xxxxxxxxxxx

班内序号:

学号:

日期:2018年6月3日

1.实验要求

实验目的:通过选择下面两个题目之一,学习、实现、对比各种排序算法,掌握各种排序算法的优劣,以及各种算法使用的情况。

实验内容:使用链表实现下面各种排序算法,并进行比较。

排序算法:

1、插入排序

2、冒泡排序

3、快速排序

4、简单选择排序

5、其他

要求:

1、测试数据分成三类:正序、逆序、随机数据

2、对于这三类数据,比较上述排序算法中关键字的比较次数和移动次数(其

中关键字交换计为3次移动)。

3、对于这三类数据,比较上述排序算法中不同算法的执行时间,精确到微秒

(选作)

4、对2和3的结果进行分析,验证上述各种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编写测试main()函数测试线性表的正确性。

2. 程序分析

2.1 存储结构

单链表,储存每个元素值同时,储存该元素的直接后继元素位置信息。即数据域(data),指针域(next)。struct Node

{

int data;

struct Node *next;

};

2.2 关键算法分析

链表的建立:

Linklist::Linklist (int a[],int n)

{

front = new Node;

Node *r = front ;

for(int i=0;i

{

Node *s = new Node;

s->data = a[i];

r->next = s;

r=s;

}

r->next = NULL;

}

尾插法创建链表:①堆中建立新节点②将a[i]写入新节点data域③新节点加入链表r->next=s.

④修改尾指针r=s.

简单选择排序:

void Linklist ::Link_Selectsort (int n)

{

Node *p=front->next ;

int a=0,b=0; //a记载比较次数,b记载移动次数

while(p!=NULL)

{

Node *s =p; //s指向最小节点

Node *q=p->next ;

while(q!=NULL)

{

if(q->datadata) s=q;

a++;

q=q->next ;

}

if(p!=s)

{

int t=p->data ;p->data =s->data ;s->data =t; //交换节点值

b=b+3;

}

p=p->next ;

}

Print(n,a,b);

}

建立p节点记载有序区最后节点的下一个节点,s节点则记载无序区的最小节点,q节点用于遍历链表无序区,找出最小值。每次循环中q都找到无序最小节点,用s指向该节点,后

p和s节点值交换。

时间复杂度为O(n^2)

直接插入排序:

void Linklist ::Link_Insertsort(int n)

{

Node *p=front;

Node *q=front->next ; //q为无序区第一个节点的前驱

int a=0,b=0; //a记录比较次数,b记录移动次数

while(p->next !=NULL)

{

p=front; //初始化p为有序区的第一个前驱

while(q->next !=NULL&&p!=q)

{

a++;

if (p->next ->data>q->next ->data ) //比较,交换节点顺序 { Node *s=q->next ;

q->next =s->next ; //摘除s 节点 s->next =p->next ; //插到p 节点之后 p->next =s; b=b+3;

break ;

}

p=p->next ;

}

if (p==q) q=q->next ; //若本躺排序无节点交换,则q 点下移

p=q; //当q 到链尾时,用于结束循环

}

Print(n,a,b);

}

① 指针p 指向有序区的待比较节点前驱(初始化时即front 节点)②指针q 指向无序区第

一个元素的前驱Ⅰ:若无序区的第一个节点值较大,则p 下移,直到p=q 为止Ⅱ:若无序区第一个元素节点值较小,则用指针s 指向该节点,然后摘除s 节点,插入到p 节点后继位置,即本趟循环结束。

时间复杂程度平均为O(n^2),最好为O(n),最坏为

O(n^2).

……

……

冒泡排序:

void Linklist ::Link_Bubblesort (int n)

Node *p,*r;

p=front->next ;

r=NULL; //尾指针

int a=0,b=0; //a记载比较次数,b记载交换次数

while(p!=NULL&&r!=front->next )

{

p=front->next ; //初始化p到链表头部

while(p->next !=r)

{

if(p->data >p->next ->data ) //相邻反序,则交换data域

{

int t=p->data ;

p->data =p->next ->data ;

p->next ->data =t;

b=b+3;

}

p=p->next ;

a++;

}

r=p; //尾指针前移

}

Print(n,a,b);

}

①每趟排序,指针p指向无序区的待比较的节点,初始化时p指向无序区的第一个节点。②指针r指向有序区的第一个节点,初始化,r=NULL。③从p指针开始,前后两个节点的元素值比较,若反序则交换元素的data,否则p下移,直到计较到r为止,本趟排序完成。④一趟排序后,将尾指针前移一位,即r=p,直到r为第一个元素排序结束。

时间复杂程度平均为O(n^2),最好为O(n),最坏为O(n^2).

快速排序:

void Linklist ::swap (Node *a,Node *b)

{

int t=a->data ;

a->data =b->data ;

b->data =t;

}

Node *Linklist ::partion (Node *start,Node *end,int b[]) //求中间结点

{

if(start==end||start->next ==end)

return start;

Node *p=start,*q=start,*refer=start; //取第一个元素为基准元素,refer为轴值

while(q!=end) //从start开始向后进行一次遍历,因为单链表无法从左右向中间遍历{

if(q->data data )

{

p=p->next ;

swap(p,q);

b[1]=b[1]+3;

}

q=q->next ;

b[0]++;

}

swap(p,refer);

b[1]=b[1]+3;

return p;

}

void Linklist ::quick_sort (Node* start,Node *end,int b[]) //递归,与课本不同,每次递归的第一节点即为轴值

{

if(start==end||start->next ==end)

return;

Node *pivotloc=partion (start,end,b);

quick_sort (start,pivotloc ,b); //左分区快速排序

quick_sort (pivotloc ->next ,end,b); //右分区快速排序

}

void Linklist ::Link_Quicksort (int n)

{

if((front->next ==NULL)||(front->next ->next==NULL))

{

if(front->next ->next ==NULL&&front->next !=NULL) Print(n,0,0);

return;

}

int b[2]={0}; //用于记载数据,b[0]记载比较次数,b[1]记载移动次数

Node *start =front->next ;

Node *end=NULL;

quick_sort (start,end,b);

int a=b[0], c=b[1];

Print(n,a,c);

}

传入的开始节点,与结束节点中,默认第一个元素为轴值,再把元素一一与轴值比较,比轴值小的放前面,比轴值大的放后面。不断递归下去排序,当传进去的头尾节点一样时,表明排序已经完成。注意,由于局部变量的原因,整形变量不能在递归中,因此我用一个数组b 来记录比较次数、移动次数。

时间复杂程度平均为O(nlog2n),,最好情况也同此,最坏情况为O(n^2)。

2.3 其他

一、编写一个公共的打印函数,在比较函数中调用,就不用考虑把记载比较次数、交换次数的整形变量如何传递出函数的问题了(当然用整形变量也能解决这一问题)。

二、要设置一个重置链表顺序的函数,应为一次排序后,链表已经变得有序,影响后面排序的结果。所以调用一个排序函数时,先用一次重置函数。

void Linklist ::Reset (int a[],int n)

{

Node *p = front ;

for(int i=0;i

{

p=p->next ;

p->data =a[i];

}

}

三、用switch写主函数,让程序有一点人机交互能力。

3. 程序运行结果

流程图:

结果:

4. 总结

这次实验,我选的是第二题,比第一题还是复杂一点点。不过还好,参考书里给了我三种排序的代码,虽然理解起来比用数组麻烦了一点。但我还是很乐意一试的。

通过编程,不仅对这四种排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还能复习一下单链表的使用,还是

一举两得的。不过,很遗憾我没有做选作部分,也就是计算排序函数所用时间。虽然上网查了方法,比较简单的是使用clock()函数,但是这是毫秒级别的计算,我的数组手动输入,太小了,无法达到毫秒级别,不能计算出来。用同学给我了建议,那就是用随机数生成大量数据,挺好的,不过上千个数字打印出来也是问题,我作罢了。

倒数第二次实验了,我还是比较满意。希望最后一次也能如此!

(完整版)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全集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全集 实验一线性表基本操作和简单程序 1 .实验目的 (1 )掌握使用Visual C++ 6.0 上机调试程序的基本方法; (2 )掌握线性表的基本操作:初始化、插入、删除、取数据元素等运算在顺序存储结构和链表存储结构上的程序设计方法。 2 .实验要求 (1 )认真阅读和掌握和本实验相关的教材内容。 (2 )认真阅读和掌握本章相关内容的程序。 (3 )上机运行程序。 (4 )保存和打印出程序的运行结果,并结合程序进行分析。 (5 )按照你对线性表的操作需要,重新改写主程序并运行,打印出文件清单和运行结果 实验代码: 1)头文件模块 #include iostream.h>// 头文件 #include// 库头文件------ 动态分配内存空间 typedef int elemtype;// 定义数据域的类型 typedef struct linknode// 定义结点类型 { elemtype data;// 定义数据域 struct linknode *next;// 定义结点指针 }nodetype; 2)创建单链表

nodetype *create()// 建立单链表,由用户输入各结点data 域之值, // 以0 表示输入结束 { elemtype d;// 定义数据元素d nodetype *h=NULL,*s,*t;// 定义结点指针 int i=1; cout<<" 建立一个单链表"<> d; if(d==0) break;// 以0 表示输入结束 if(i==1)// 建立第一个结点 { h=(nodetype*)malloc(sizeof(nodetype));// 表示指针h h->data=d;h->next=NULL;t=h;//h 是头指针 } else// 建立其余结点 { s=(nodetype*) malloc(sizeof(nodetype)); s->data=d;s->next=NULL;t->next=s; t=s;//t 始终指向生成的单链表的最后一个节点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排序.docx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排序实验题目: 输入十个数,从插入排序,快速排序,选择排序三类算法中各选一种编程实现。 实验所使用的数据结构内容及编程思路: 1. 插入排序:直接插入排序的基本操作是,将一个记录到已排好序的有序表中,从而得到一个新的,记录增一得有序表。 一般情况下,第i 趟直接插入排序的操作为:在含有i-1 个记录的有序子序列r[1..i-1 ]中插入一个记录r[i ]后,变成含有i 个记录的有序子序列r[1..i ];并且,和顺序查找类似,为了在查找插入位置的过程中避免数组下标出界,在r [0]处设置哨兵。在自i-1 起往前搜索的过程中,可以同时后移记录。整个排序过程为进行n-1 趟插入,即:先将序列中的第一个记录看成是一个有序的子序列,然后从第2 个记录起逐个进行插入,直至整个序列变成按关键字非递减有序序列为止。 2. 快速排序:基本思想是,通过一趟排序将待排记录分割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均比另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小,则可分别对这两部分记录继续进行排序,以达到整个序列有序。 假设待排序的序列为{L.r[s] ,L.r[s+1],…L.r[t]}, 首先任意选取一个记录 (通常可选第一个记录L.r[s])作为枢轴(或支点)(PiVOt ),然后按下述原则重新排列其余记录:将所有关键字较它小的记录都安置在它的位置之前,将所有关键字较大的记录都安置在它的位置之后。由此可以该“枢轴”记录最后所罗的位置i 作为界线,将序列{L.r[s] ,… ,L.r[t]} 分割成两个子序列{L.r[i+1],L.[i+2], …,L.r[t]}。这个过程称为一趟快速排序,或一次划分。 一趟快速排序的具体做法是:附设两个指针lOw 和high ,他们的初值分别为lOw 和high ,设枢轴记录的关键字为PiVOtkey ,则首先从high 所指位置起向前搜索找到第一个关键字小于PiVOtkey 的记录和枢轴记录互相交换,然后从lOw 所指位置起向后搜索,找到第一个关键字大于PiVOtkey 的记录和枢轴记录互相 交换,重复这两不直至low=high 为止。 具体实现上述算法是,每交换一对记录需进行3 次记录移动(赋值)的操作。而实际上,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一.题目要求 1)编程实现二叉排序树,包括生成、插入,删除; 2)对二叉排序树进行先根、中根、和后根非递归遍历; 3)每次对树的修改操作和遍历操作的显示结果都需要在屏幕上用树的形状表示出来。 4)分别用二叉排序树和数组去存储一个班(50人以上)的成员信息(至少包括学号、姓名、成绩3项),对比查找效率,并说明在什么情况下二叉排序树效率高,为什么? 二.解决方案 对于前三个题目要求,我们用一个程序实现代码如下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Stack.h"//栈的头文件,没有用上 typedefintElemType; //数据类型 typedefint Status; //返回值类型 //定义二叉树结构 typedefstructBiTNode{ ElemType data; //数据域 structBiTNode *lChild, *rChild;//左右子树域 }BiTNode, *BiTree; intInsertBST(BiTree&T,int key){//插入二叉树函数 if(T==NULL) { T = (BiTree)malloc(sizeof(BiTNode)); T->data=key; T->lChild=T->rChild=NULL; return 1; } else if(keydata){ InsertBST(T->lChild,key); } else if(key>T->data){ InsertBST(T->rChild,key); } else return 0; } BiTreeCreateBST(int a[],int n){//创建二叉树函数 BiTreebst=NULL; inti=0; while(i

约瑟夫问题数据结构实验报告汇总.

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 约瑟夫问题 课程名称:数据结构 年级: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指导教师: 实验地点:管理学院综合实验室 完成日期: 小组成员: 2012 学年至2013 学年度第1 学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线性表表示和实现; (2)学会定义抽象数据类型; (3)学会分析问题,设计适当的解决方案; 二、实验内容 【问题描述】:编号为1,2,…,n的n 个人按顺时针方向围坐一圈,每人持有一个密码(正整数)。一开始任选一个正整数作为报数上限值m,从第一个人开始按顺时针方向自 1 开始顺序报数,报到m 时停止报数。报m 的人出列,将他的密码作为新的m 值,从他在顺时针方向上的下一个人开始重新从1 报数,如此下去,直至所有人全部出列为止。试设计一个程序求出出列顺序。 【基本要求】:利用单向循环链表存储结构模拟此过程,按照出列的顺序印出各人的编号。 【测试数据】:m 的初值为20;密码:3,1,7,2,4,8,4(正确的结果应为6,1,4,7,2,3,5)。 三、实验步骤 (一)需求分析 对于这个程序来说,首先要确定构造链表时所用的插入方法。当数到m 时一个人就出列,也即删除这个节点,同时建立这个节点的前节点与后节点的联系。由于是循环计数,所以才采用循环列表这个线性表方式。 程序存储结构利用单循环链表存储结构存储约瑟夫数据(即n个人的编码等),模拟约瑟夫的显示过程,按照出列的顺序显示个人的标号。编号为1,2,…,n 的 n 个人按顺时针方向围坐一圈,每人持有一个密码(正整数)。一开始任选一个正整数作为报数上限值 m,从第一个人开始按顺时针方向自1 开始顺序报数,报到 m 时停止报数。报 m 的人出列,将他的密码作为新的 m 值,从他在顺时针方向上的下一个人开始重新从 1 报数,如此下去,直至所有人全部出列为止。试设计一个程序求出出列顺序。基本要求是利用单向循环链表存储结构模拟此过程,按照出列的顺序印出各人的编号。 程序执行的命令(1)构造单向循环链表。 (2)按照出列的顺序引出各个人的标号。 测试数据 m 的初值为 20;密码:3,1,7,2,4,8,4(正确的结果应为 6,1,4,7,2,3,5) (1)、插入:在把元素插入到循环链表中时,由于是采用的头插法,所以我保留了front头结点。在每加入一个节点时,都会直接连接在front后面,从而保证一开始就赋值的rear尾节点不用修改。 伪代码阐释如下:

数据结构实验八内部排序

实验八内部排序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内部排序的基本算法; 2、分析比较内部排序算法的效率。 二、实验内容和要求 1. 运行下面程序: #include #include #define MAX 50 int slist[MAX]; /*待排序序列*/ void insertSort(int list[], int n); void createList(int list[], int *n); void printList(int list[], int n); void heapAdjust(int list[], int u, int v); void heapSort(int list[], int n); /*直接插入排序*/ void insertSort(int list[], int n) { int i = 0, j = 0, node = 0, count = 1; printf("对序列进行直接插入排序:\n"); printf("初始序列为:\n"); printList(list, n); for(i = 1; i < n; i++) { node = list[i]; j = i - 1; while(j >= 0 && node < list[j]) { list[j+1] = list[j]; --j; } list[j+1] = node; printf("第%d次排序结果:\n", count++); printList(list, n); } } /*堆排序*/ void heapAdjust(int list[], int u, int v)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图实验

图实验一,邻接矩阵的实现 1.实验目的 (1)掌握图的逻辑结构 (2)掌握图的邻接矩阵的存储结构 (3)验证图的邻接矩阵存储及其遍历操作的实现 2.实验内容 (1)建立无向图的邻接矩阵存储 (2)进行深度优先遍历 (3)进行广度优先遍历 3.设计与编码 MGraph.h #ifndef MGraph_H #define MGraph_H const int MaxSize = 10;

template class MGraph { public: MGraph(DataType a[], int n, int e); ~MGraph(){ } void DFSTraverse(int v); void BFSTraverse(int v); private: DataType vertex[MaxSize]; int arc[MaxSize][MaxSize]; int vertexNum, arcNum; }; #endif MGraph.cpp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include "MGraph.h" extern int visited[MaxSize]; template MGraph::MGraph(DataType a[], int n, int e) { int i, j, k; vertexNum = n, arcNum = e; for(i = 0; i < vertexNum; i++) vertex[i] = a[i]; for(i = 0;i < vertexNum; i++) for(j = 0; j < vertexNum; j++) arc[i][j] = 0; for(k = 0; k < arcNum; k++) {

数据结构停车场问题实验报告汇总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 ——停车场管理问题 姓名: 学号: 问题描述 设有一个可以停放n辆汽车的狭长停车场,它只有一个大门可以供车辆进出。车辆按到达停车场时间的早晚依次从停车场最里面向大门口处停放(最先到达的第一辆车放在停车场的最里面)。如果停车场已放满n辆车,则后来的

车辆只能在停车场大门外的便道上等待,一旦停车场内有车开走,则排在便道上的第一辆车就进入停车场。停车场内如有某辆车要开走,在它之后进入停车场的车都必须先退出停车场为它让路,待其开出停车场后,这些车辆再依原来的次序进场。每辆车在离开停车场时,都应根据它在停车场内停留的时间长短交费。如果停留在便道上的车未进停车场就要离去,允许其离去,不收停车费,并且仍然保持在便道上等待的车辆的次序。编制一程序模拟该停车场的管理。 二、实现要求 要求程序输出每辆车到达后的停车位置(停车场或便道上),以及某辆车离开停车场时应交纳的费用和它在停车场内停留的时间。 三、实现提示 汽车的模拟输入信息格式可以是:(到达/离去,汽车牌照号码,到达/离去的时刻)。例如,(‘A',,1,5)表示1号牌照车在5这个时刻到达,而(‘ D ',,5,20)表示5号牌照车在20这个时刻离去。整个程序可以在输入信息为(‘ E ',0,0)时结束。本题可用栈和队列来实现。 四、需求分析 停车场采用栈式结构,停车场外的便道采用队列结构(即便道就是等候队列)。停车场的管理流程如 下 ①当车辆要进入停车场时,检查停车场是否已满,如果未满则车辆进栈(车辆进入停车场);如果停车场已满,则车辆进入等候队列(车辆进入便道等候)。 ②当车辆要求出栈时,该车到栈顶的那些车辆先弹出栈(在它之后进入的车辆必须先退出车场为它让路),再让该车出栈,其他车辆再按原次序进栈(进入车场)。当车辆出栈完毕后,检查等候队列(便道) 中是否有车,有车则从队列头取出一辆车压入栈中。

数据结构实验五-查找与排序的实现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数据结构实验名称查找与排序的实现 系别专业班级指导教师11 学号实验日期实验成绩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交换排序算法(冒泡排序)的基本思想; (2)掌握交换排序算法(冒泡排序)的实现方法; (3)掌握折半查找算法的基本思想; (4)掌握折半查找算法的实现方法; 二、实验内容 1.对同一组数据分别进行冒泡排序,输出排序结果。要求: 1)设计三种输入数据序列:正序、反序、无序 2)修改程序: a)将序列采用手工输入的方式输入 b)增加记录比较次数、移动次数的变量并输出其值,分析三种序列状态的算法时间复杂 性 2.对给定的有序查找集合,通过折半查找与给定值k相等的元素。 3.在冒泡算法中若设置一个变量lastExchangeIndex来标记每趟排序时经过交换的最后位置, 算法如何改进? 三、设计与编码 1.本实验用到的理论知识 2.算法设计

3.编码 package sort_search; import java.util.Scanner; public class Sort_Search { //冒泡排序算法 public void BubbleSort(int r[]){ int temp; int count=0,move=0; boolean flag=true; for(int i=1;ir[j+1]){ temp=r[j]; r[j]=r[j+1]; r[j+1]=temp; move++; flag=true; } } } System.out.println("排序后的数组为:"); for(int i=0;i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2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二.程序设计相关信息 (1)实验题目:编写一个程序algo2-3.cpp,实现双链表的各种基本运算,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个主程序完成如下功能: 1.初始化双链表h; 2.依次采用尾插法插入a,b,c,d,e元素; 3.输出双链表h; 4.输出双链表h长度; 5.输出双链表h是否为空; 6.判断双链表h的第3个元素; 7.输出元素‘a’的位置; 8.在第4个元素位置上插入‘f’元素; 9.输出双链表h; 10.删除L的第3个元素; 11.输出双链表h; 12.释放双链表h。 (2)实验目的:熟悉双链表的基本操作并掌握尾插法建表。 (3)算法描述或流程图

(4)源代码 #include #include

typedef struct DNode { char data; struct DNode *next; struct DNode *prior; }DNode,DLinkList; void initlist(DLinkList *&h) { h=(DLinkList*)malloc(sizeof(DLinkList)) ; h->next=NULL; h->prior=NULL; } void destroylist(DLinkList *&h) { DLinkList *p=h,*q=p->next; while(q!=NULL) {free(p); p=q; q=p->next; } free(p); } int getelem(DLinkList *h,int i,char &e) {int j=0; DLinkList *p=h; while(jnext; } if(p==NULL) return 0; else { e=p->data; return 1; } } int listempty(DLinkList *h) { return(h->next==NULL&&h->prior==NULL); } int listlength(DLinkList *h) { DLinkList *p=h;int n=0; while(p->next!=NULL) {n++; p=p->next; } return (n);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范例

《数据结构与算法》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实验项目 实验一二叉树的应用 实验目的 1、进一步掌握指针变量的含义及应用。 2、掌握二叉树的结构特征,以及各种存储结构的特点及使用范围。 3、掌握用指针类型描述、访问和处理二叉树的运算。 实验内容 题目1:编写一个程序,采用一棵二叉树表示一个家谱关系。要求程序具有如下功能:(1)用括号表示法输出家谱二叉树, (2)查找某人的所有儿子, (3)查找某人的所有祖先。 算法设计分析 (一)数据结构的定义 为了能够用二叉树表示配偶、子女、兄弟三种关系,特采用以下存储关系,则能在二叉树上实现家谱的各项运算。 二叉树型存储结构定义为: typedef struct SNODE {char name[MAX]; //人名 struct SNODE *left; //指向配偶结点 struct SNODE *right; //指向兄弟或子女结点 }FNODE; (二)总体设计 实验由主函数、家谱建立函数、家谱输出函数、儿子查找函数、祖先查找函数、结点定位函数、选择界面函数七个函数共同组成。其功能描述如下: (1)主函数:统筹调用各个函数以实现相应功能 void main() (2)家谱建立函数:与用户交互建立家族成员对应关系 void InitialFamily(FNODE *&head) //家谱建立函数 (3)家谱输出函数:用括号表示法输出家谱 输出形式为:父和母(子1和子妻1(孙1),子2和子妻2(孙2)) void PrintFamily(FNODE *head) //家谱输出函数

(4)儿子查找函数:在家谱中查找到某人所有的子女并输出,同时也能辨别出其是否为家族成员与是否有子女 void FindSon(FNODE *b,char p[]) //儿子查找函数 (5)祖先查找函数:在家谱中查找到某人所有的祖先并输出,同时也能辨别出其是否为家族中成员。 int FindAncestor(FNODE *head,char son[ ]) //祖先查找函数 (6)结点定位函数:在家谱中找到用户输入人名所对应的结点。 FNODE *findnode(FNODE *b,char p[]) //结点定位函数 (7)选择界面函数:为便于编写程序,将用户选择部分独立为此函数。 void PRINT(int &n) (三)各函数的详细设计: void InitialFamily(FNODE *&head) //家谱建立函数 1:首先建立当前人的信息,将其左右结点置为空, 2:然后让用户确定其是否有配偶,如果没有配偶,则当前程序结束, 3:如果有则建立其配偶信息,并将配偶结点赋给当前人的左结点; 4:再让用户确定其是否有子女,如果有则递归调用家谱建立函数建立子女结点,并将其赋给配偶结点的下一个右结点。 5:如无,则程序结束 void PrintFamily(FNODE *head) //家谱输出函数 1:首先判断当前结点是否为空,如果为空则结束程序; 2:如果不为空,则输出当前结点信息, 3:然后判断其左结点(配偶结点)是否为空,如不为空则输出“和配偶信息。 4:再判断配偶结点的右结点是否为空,如不为空则递归调用输出其子女信息,最后输出“)”; 5:当配偶结点为空时,则判断其右结点(兄弟结点)是否为空 6:如果不为空,则输出“,”,并递归调用输出兄弟信息 7程序结束 FNODE *findnode(FNODE *b,char p[]) //结点定位函数 1:当前结点是否为空,为空则返回空; 2:如果和查找信息相同,则返回当前结点; 3:如不然,则先后递归访问其左结点,再不是则递归访问右结点 void FindSon(FNODE *b,char p[]) //儿子查找函数 1:在家谱中定位到要查找的结点,如无则输出“查找不到此人” 2:判断其配偶结点与子女结点是否为空,为空则输出“无子女” 3:不为空则输出其配偶结点的所有右结点(子女结点)。 int FindAncestor(FNODE *head,char son[ ]) //祖先查找函数 1:先在家谱中定位到要查找的结点,如为空输出“不存在此人”,程序结束 2:先将父母结点入栈,当栈为空时程序结束, 3:栈不为空时,判断栈顶元素是否已访问过, 4:访问过,再判断是否为查找结点,如是则输出栈中保存的其祖先结点,并滤过其兄弟结点不输出;不是查找结点,则退栈一个元素 5:未访问过,则取当前栈顶元素,置访问标志——1,同时取其右结点 6:栈不为空或当前所取结点不为空时,转到2; 实验测试结果及结果分析

数据结构实验快速排序汇编

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排序 课程名称数据结构与算法实验 | | 专业班级:信息安全 学号: 姓名:

一、实验目的 掌握快速排序 二、实验内容 1、快速排序 编写程序,实现快速排序。从键盘上输入10个整数,存放在数组中,然后用快速排序法对其从小到大进行排序,并输出排序结果。 2、堆排序 编写程序,实现堆排序。从键盘上输入10个整数,存放在数组中,然后用堆排序法对其从小到大进行排序,并输出排序结果。 三、主要算法与结构 //快速排序 int QuickSort(int a[],int l,int r) { int pivot; //枢轴 int i=l; int j=r; int tmp; pivot=a[(l+r)/2];//取数组中间的数为枢轴 do { while (a[i]pivot) j--; // j左移 if (i<=j) { tmp=a[i]; a[i]=a[j]; a[j]=tmp; //交换a[i]和a[j] i++; j--; } } //堆排序 void sift (int a[],int size ,int p) { int tmp= a[p]; int child=2*p+1; while(child

child++; if(tmp=0;i--) sift(a, n,i); for( i=n-1;i>0;i--) { tmp=a[0]; a[0]=a[i]; a[i]=tmp; sift(a, i,0); } } 四、实验代码 //快速排序 #include #define MAX 10 int QuickSort(int a[],int l,int r) { int pivot; //枢轴 int i=l; int j=r; int tmp; pivot=a[(l+r)/2];//取数组中间的数为枢轴 do { while (a[i]pivot) j--; // j左移 if (i<=j) { tmp=a[i]; a[i]=a[j]; a[j]=tmp; //交换a[i]和a[j] i++; j--;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及心得体会

2011~2012第一学期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班级:信管一班 学号:201051018 姓名:史孟晨

实验报告题目及要求 一、实验题目 设某班级有M(6)名学生,本学期共开设N(3)门课程,要求实现并修改如下程序(算法)。 1. 输入学生的学号、姓名和 N 门课程的成绩(输入提示和输出显示使用汉字系统), 输出实验结果。(15分) 2. 计算每个学生本学期 N 门课程的总分,输出总分和N门课程成绩排在前 3 名学 生的学号、姓名和成绩。 3. 按学生总分和 N 门课程成绩关键字升序排列名次,总分相同者同名次。 二、实验要求 1.修改算法。将奇偶排序算法升序改为降序。(15分) 2.用选择排序、冒泡排序、插入排序分别替换奇偶排序算法,并将升序算法修改为降序算法;。(45分)) 3.编译、链接以上算法,按要求写出实验报告(25)。 4. 修改后算法的所有语句必须加下划线,没做修改语句保持按原样不动。 5.用A4纸打印输出实验报告。 三、实验报告说明 实验数据可自定义,每种排序算法数据要求均不重复。 (1) 实验题目:《N门课程学生成绩名次排序算法实现》; (2) 实验目的:掌握各种排序算法的基本思想、实验方法和验证算法的准确性; (3) 实验要求:对算法进行上机编译、链接、运行; (4) 实验环境(Windows XP-sp3,Visual c++); (5) 实验算法(给出四种排序算法修改后的全部清单); (6) 实验结果(四种排序算法模拟运行后的实验结果); (7) 实验体会(文字说明本实验成功或不足之处)。

三、实验源程序(算法) Score.c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ring.h" #define M 6 #define N 3 struct student { char name[10]; int number; int score[N+1]; /*score[N]为总分,score[0]-score[2]为学科成绩*/ }stu[M]; void changesort(struct student a[],int n,int j) {int flag=1,i; struct student temp; while(flag) { flag=0; for(i=1;ia[i+1].score[j]) { temp=a[i]; a[i]=a[i+1]; a[i+1]=temp; flag=1; } for(i=0;ia[i+1].score[j]) { temp=a[i]; a[i]=a[i+1]; a[i+1]=temp; flag=1;

数据结构二叉树实验报告

实验三二叉树的遍历 一、实验目的 1、熟悉二叉树的结点类型和二叉树的基本操作。 2、掌握二叉树的前序、中序和后序遍历的算法。 3、加深对二叉树的理解,逐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编程能力。 二、实验环境 运行C或VC++的微机。 三、实验内容 1、依次输入元素值,以链表方式建立二叉树,并输出结点的值。 2、分别以前序、中序和后序遍历二叉树的方式输出结点内容。 四、设计思路 1. 对于这道题,我的设计思路是先做好各个分部函数,然后在主函数中进行顺序排列,以此完成实验要求 2.二叉树采用动态数组 3.二叉树运用9个函数,主要有主函数、构建空二叉树函数、建立二叉树函数、访问节点函数、销毁二叉树函数、先序函数、中序函数、后序函数、范例函数,关键在于访问节点 五、程序代码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OK 1 #define ERROR 0 typedef struct TNode//结构体定义 {

int data; //数据域 struct TNode *lchild,*rchild; // 指针域包括左右孩子指针 }TNode,*Tree; void CreateT(Tree *T)//创建二叉树按,依次输入二叉树中结点的值 { int a; scanf("%d",&a); if(a==00) // 结点的值为空 *T=NULL; else // 结点的值不为空 { *T=(Tree)malloc(sizeof(TNode)); if(!T) { printf("分配空间失败!!TAT"); exit(ERROR); } (*T)->data=a; CreateT(&((*T)->lchild)); // 递归调用函数,构造左子树 CreateT(&((*T)->rchild)); // 递归调用函数,构造右子树 } } void InitT(Tree *T)//构建空二叉树 { T=NULL; } void DestroyT(Tree *T)//销毁二叉树 { if(*T) // 二叉树非空 { DestroyT(&((*T)->lchild)); // 递归调用函数,销毁左子树 DestroyT(&((*T)->rchild)); // 递归调用函数,销毁右子树 free(T); T=NULL; } } void visit(int e)//访问结点 { printf("%d ",e); }

数据结构(C语言版)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C语言版) 实验报告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 学号**** 班级**** 姓名 *** 指导教师 ****

实验1 实验题目:单链表的插入和删除 实验目的: 了解和掌握线性表的逻辑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掌握单链表的基本算法及相关的时间性能分析。 实验要求: 建立一个数据域定义为字符串的单链表,在链表中不允许有重复的字符串;根据输入的字符串,先找到相应的结点,后删除之。 实验主要步骤: 1、分析、理解给出的示例程序。 2、调试程序,并设计输入数据(如:bat,cat,eat,fat,hat,jat,lat,mat,#),测 试程序的如下功能:不允许重复字符串的插入;根据输入的字符串,找到相应的结点并删除。 3、修改程序: (1)增加插入结点的功能。 (2)将建立链表的方法改为头插入法。 程序代码: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typedef struct node . . 示意图:

head head head 心得体会: 本次实验使我们对链表的实质了解更加明确了,对链表的一些基本操作也更加熟练了。另外实验指导书上给出的代码是有一些问题的,这使我们认识到实验过程中不能想当然的直接编译执行,应当在阅读并完全理解代码的基础上再执行,这才是实验的意义所在。

实验2 实验题目:二叉树操作设计和实现 实验目的: 掌握二叉树的定义、性质及存储方式,各种遍历算法。 实验要求: 采用二叉树链表作为存储结构,完成二叉树的建立,先序、中序和后序以及按层次遍历 的操作,求所有叶子及结点总数的操作。 实验主要步骤: 1、分析、理解程序。 2、调试程序,设计一棵二叉树,输入完全二叉树的先序序列,用#代表虚结点(空指针), 如ABD###CE##F##,建立二叉树,求出先序、中序和后序以及按层次遍历序列,求 所有叶子及结点总数。 实验代码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Max 20 ertex=a; irstedge=NULL; irstedge; G->adjlist[i].firstedge=s; irstedge; R[i] 留在原位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实验序号:4 实验项目名称:栈的操作

附源程序清单: 1. #include #define MaxSize 100 using namespace std; typedef int ElemType; typedef struct { ElemType data[MaxSize]; int top; }SqStack; void InitStack(SqStack *st) //初始化栈 { st->top=-1; } int StackEmpty(SqStack *st) //判断栈为空{ return (st->top==-1); } bool Push(SqStack *st,ElemType x) //元素进栈{ if(st->top==MaxSize-1)

{ return false; } else { st->top++; //移动栈顶位置 st->data[st->top]=x; //元素进栈 } return true; } bool Pop(SqStack *st,ElemType &e) //出栈 { if(st->top==-1) { return false; } else { e=st->data[st->top]; //元素出栈 st->top--; //移动栈顶位置} return true; } //函数名:Pushs //功能:数组入栈 //参数:st栈名,a->数组名,i->数组个数 bool Pushs(SqStack *st,ElemType *a,int i) { int n=0; for(;n数组名,i->数组个数 bool Pops(SqStack *st,ElemType *a,int i) { int n=0; for(;n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示例

数据结构实验 实验二 线性表的应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班 组长: 组员: 日期:

实验报告 实验类型__综合设计__实验室____________ 1.实验题目 编制一个演示单链表插入、删除、查找等操作的程序 2.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线性表的特点 2)掌握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的基本运算及应用。 3)尽可能考虑算法的健壮性 4)实验报告中要写出测试数据、错误分析以及收获。 3.需求分析 本演示程序用TC编写,完成单链表的生成,任意位置的插入、删除,以及确定某一元素在单链表中的位置。 ①输入的形式和输入值的范围:插入元素时需要输入插入的位置和元素的值;删除元素时输入删除元素的位置;查找操作时需要输入元素的值。在所有输入中,元素的值都是整数②输出的形式:在所有三种操作中都显示操作是否正确以及操作后单链表的内容。其中删除操作后显示删除的元素的值,查找操作后显示要查找元素的位置 ③程序所能达到的功能:完成单链表的生成(通过插入操作)、插入、删除、查找操作 ④测试数据 A、插入操作中依次输入11,12,13,14,15,16,生成一个单链表 B、查找操作中依次输入12,15,22返回这3个元素在单链表中的位置 C、删除操作中依次输入2,5,删除位于2和5的元素 4.概要设计 为了实现上述程序功能,需要定义单链表的抽象类型如下: ADT LinkList { 数据对象:D={ai|ai∈IntegerSet,i=0,1,2,…,n,n≥0} 数据关系:R={|ai,ai+1 ∈D} 基本操作: InitLinkList(&L) 操作结果:构造一个空的单链表L. InsLinkList(&L,pos,e) 初始条件:单链表L已存在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本科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数据结构(C语言版) 实验项目:线性表、树、图、查找、内排序实验地点:明向校区实验楼208 专业班级: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杨永强 2019 年 1 月10日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OK 1 typedef struct{//项的表示,多项式的项作为LinkList的数据元素float coef;//系数 int expn;//指数 }term,ElemType; typedef struct LNode{ //单链表节点结构 ElemType data; struct LNode *next; }LNode, *LinkList; typedef LinkList polynomial; int CreatLinkList(polynomial &P,int n){ //创建多项式P = (polynomial)malloc(sizeof(LNode)); polynomial q=P; q->next=NULL; polynomial s; for(int i = 0; i < n; i++){ s = (polynomial)malloc(sizeof(LNode)); scanf("%f%d",&(s->data.coef),&(s->data.expn)); q->next = s; s->next = NULL; q=q->next; } return OK; } 运行结果 2. void PrintfPolyn(polynomial P){ polynomial q; for(q=P->next;q;q=q->next){ if(q->data.coef!=1) printf("%g",q->data.coef);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 答案汇总

数据结构(C语言版) 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学号姓名 实验1 实验题目:单链表的插入和删除 实验目的: 了解和掌握线性表的逻辑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掌握单链表的基本算法及相关的时间性能分析。 实验要求: 建立一个数据域定义为字符串的单链表,在链表中不允许有重复的字符串;根据输入的字符串,先找到相应的结点,后删除之。 实验主要步骤: 1、分析、理解给出的示例程序。 2、调试程序,并设计输入数据(如:bat,cat,eat,fat,hat,jat,lat,mat,#),测试程序 的如下功能:不允许重复字符串的插入;根据输入的字符串,找到相应的结点并删除。 3、修改程序: (1)增加插入结点的功能。 (2)将建立链表的方法改为头插入法。 程序代码: #include"stdio.h" #include"string.h" #include"stdlib.h" #include"ctype.h" typedef struct node //定义结点 { char data[10]; //结点的数据域为字符串 struct node *next; //结点的指针域 }ListNode; typedef ListNode * LinkList; // 自定义LinkList单链表类型 LinkList CreatListR1(); //函数,用尾插入法建立带头结点的单链表 LinkList CreatList(void); //函数,用头插入法建立带头结点的单链表 ListNode *LocateNode(); //函数,按值查找结点 void DeleteList(); //函数,删除指定值的结点 void printlist(); //函数,打印链表中的所有值 void DeleteAll(); //函数,删除所有结点,释放内存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样例

第五章 实验报告 在做完实验以后写实验报告,是整个实验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报告的撰写过程实际是对整个实验的总结与回顾,有助加深对实验的理解,提高对实验的认识。本章介绍如何撰写实验报告。 2.1如何撰写实验报告 对于每一个实验中所要求解决的问题,都应该有规范详细的报告文档,本实验要求报告的规范如下: 一、 问题描述 1.实验题目:一般教材中会给出实验题目。 2.基本要求:实验的基本要求,一般也会在教材中给出。 3.测试数据:实验中要用到的测试数据,部分实验由教材提供。 二、 需求分析 1.程序所能达到的基本可能。 2.输入的形式及输入值范围 3.输出的形式 4.测试数据要求 三、 概要设计 1.所用到得数据结构及其ADT 2.主程序流程及其模块调用关系 3.核心模块的算法伪码 四、 详细设计 1. 实现概要设计中的数据结构ADT 2. 实现每个操作的伪码,重点语句加注释 3. 主程序和其他模块的伪码

4. 函数调用关系图 五、 调试分析 1.设计与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析、体会 2.主要算法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分析 六、 使用说明 简要给出程序的运行和操作步骤。 七、 测试结果 给出实验结果,包括输入和输出。 八、 附录 带注释的源程序。 2.2实验报告样例 一、 问题描述 1.实验题目:利用有序链表表示正整数集合,实现集合的交、并和差运算。 2.基本要求:有用户输入两种整数分别作为两个集合元素,由程序计算它们的 交、并和差,并输出结果。 3.测试数据: S1={3,5,6,9,12,27,35} S2={5,8,10,12,27,31,42,51,55,63} 运行结果应为: S1∪S2={3,5,6,8,9,10,12,27,31,35,42,51,55,63} S1∩S2={5,12,27} S1-S2={3,6,9,35} 二、 需求分析 1.本程序用来求出任意两个正整数集合的交、并、差。 2.程序运行后显示提示信息,提示用户输入两组整数,程序需自动顾虑重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