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拓展:五星红旗的故事

知识拓展:五星红旗的故事
知识拓展:五星红旗的故事

五星红旗的故事

1949年9月25日晚,毛主席和周恩来在中南海丰泽园主持召开关于国旗、国歌的座谈会。在毛主席主持这次座谈会之前,张治中来到毛主席的住处。张治中问毛主席:“现在大家都在议论国旗图案,你的意见呢?”毛泽东表示:“我同意一颗大五角星加一条黄河的那种,你觉得怎样?”张治中明确回答说:“我反对用这种国旗图案,中间加一条横杠,把红旗劈为两半,不成了分裂国家了吗?而且杠子不能代表河流,在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中,杠子是‘金箍棒’,国旗中间摆上一根‘金箍棒’干嘛?”毛主席听了之后,感到有道理。他对张治中说:“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不过,有不少人主张用这幅,也有其理由。这样吧,我再找几个人商量一下。”

在座谈会上,毛主席在一些代表发言后说:“过去我们的脑子老想在国旗上划上中国的特点,因此划上一条横杠代表黄河。其实,不少国家的国旗也不一定有那个国家的特点,苏联的斧头镰刀也不一定代表苏联特征,哪一国也都可以有同样的斧头镰刀。美、英等国的国旗也没有什么该国的特点。代表国家特征的东西可以在国徽上表现出来。”说到这里,他拿起一张放大了的五星红旗的图案式样说:“大家都说这个图案好,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在共产党领导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了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共同斗争取得的,这是中国革命的历史事实。今后还要共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我看这个图案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实际,表现我们革命人民大团结。现在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因此,现在也好,将来也好,又是团结,又是革命。”毛主席的话音刚落,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9月26日,马叙伦在北京饭店又一次主持会议,会上最后确定复字32号图案作为提交政协大会审议的国旗样式,这幅图案是由上海“现代经济通讯社”的曾联松在1949年7月设计的。当然,对复字32号图案也作了一点修改。原设计图中,大五星中有斧头镰刀,经过筹委会第六小组讨论删去,认为五星红旗中大可不必出现镰刀、斧头,一颗大星就代表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秘书彭光涵在原稿上写有“去镰刀斧头”五个字。图案其他部分未作修改。鉴于有的代表对图案的不同理解,这次根据毛主席的讲话对五星红旗作了如下说明:红色象征革命,星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国旗设计者——曾联松

曾联松原籍浙江瑞安,少年时代曾酷爱书画,写得一手好字。从学生时代起,曾联松就是一位充满爱国激情的热血青年。上海市解放后,上海人民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一连数日,人们敲锣打鼓,燃放鞭炮,走上街头游行、扭秧歌,欢庆胜利,欢庆解放!这动人的场面,一次又一次激起了曾联松内心的波澜。

不久,《人民日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刊登了征求国旗图案的通知。曾联松反复阅读,认真思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即将诞生了;“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历史即将翻开新的一页。国旗,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应是伟大祖国的象征、中华儿女的寄托、炎黄子孙的骄傲!他决定投身到这一具有伟大意义的设计工作中去。

7月的上海,正值酷暑季节。曾联松为设计国旗图案夜以继日,挥汗如雨,伏案描摹,似痴如迷。

1949年8月中旬,曾联松将设计好的五星红旗图案稿寄给了全国政协筹备会。

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元、国歌、国旗的决议。曾联松手捧刊登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有关国旗决议的上海《解放日报》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这天的《解放日报》上,同时套红刊印着正式通过的五星红旗图案。

曾联松的心愿实现了!这同时也是全国人民的期望!多少仁人志士,多少共产党人,为着争取民族的解放,劳苦大众的生存自由而贡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五星红旗是用他们的鲜血染红的,是用他们的光辉业绩织就的。

1950年国庆,曾联松被邀请登上天安门观礼台。建国三十周年时,他再次应邀去北京参加庆祝活动。

修改前的国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