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52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考点精编》

11752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考点精编》
11752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考点精编》

第一章数据分析的基础

1.【选择】数据分析的前提是数据的搜集与加工处理。在数据资料进行加工处理时,通常采用对数据进行分组的方法。

2.【选择】数据分组是对某一变量的不同取值,按照其自身变动特点和研究需要划分成不同的组别,以便更好地研究该变量分布特征及变动规律。

3.【选择】变量数列两要素:①组别——由不同变量值所划分的组;②频数——各组变量值出现的次数。各组次数与总次数之比叫做比率,又称频率。

4.【选择】在变量数列中,由不同变量值组成的组别表示变量的变动幅度,而频数和频率则表示相对应的变量值对其平均水平的作用程度。频数(频率)愈大的组所对应的变量值对其平均水平的作用越大;反之,频数(频率)愈小的组所对应的变量值对其平均水平的作用也愈小。

5.【案例分析】变量数列的编制(将结合变量数量分布图进行考查)

①确定组数;对于等距分组,斯特吉斯给出一个大致的计算组数的公式:m=1+3.322lgN (变量个数N ,组数为m )。 ②确定组距;在组距分组中,每组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距离称为组距等距分组的组距为d :()

m x x d i i min )max(-= ③确定组限;当相邻两组中数值较小的一组的上限和数值较大的一组的下限只能用同一数值表示时,为了不违反分组的互斥性原则,一般规定上限不包含在本组之内,称为上限不在内原则。

④计算各组的次数(频数);

⑤编制变量数列;将各组变量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并列出相对应的次数,形成变量数列。

6.【选择】累计频数和累计频率可概括地反映变量取值的分布特征。向上累计分布曲线呈上升状,向下累计分布曲线呈下降状。组的次数(或频数)较少,曲线显得平缓;组的次数(或频数)较密集,曲线显得较陡峭。

7.【选答】洛伦茨曲线及其绘制方法

(1)累计频数(或频率)分布曲线可用来研究财富、土地和工资收入的分配是否公平,这种累计分布曲线图最早是由美国洛伦茨博士提出,故又称洛伦茨曲线图。洛伦茨曲线,对角线为绝对平等线。根据实际收入分配线与绝对平等线或绝对不平等进行对比可衡量其不平等程度。离绝对平等线越远,分配越不平等;反之,越靠近绝对平等线,分配越平等。

(2)首先,将分配的对象和接受分配者的数量均化成结构相对数并进行向上累计;其次,纵轴和横轴均为百分比尺度,纵轴自下而上,用以测定分配的对象(如一国的财富,土地或收入等),横轴由左向右用以测定接受分配者(如一国的人口);最后,根据计算所得的分配对象和接受分配者的累计百分数,在图中标出相应的绘示点,连接各点并使之平滑化,所得曲线即所要求的洛伦茨曲线。

8.【案例分析/选择】变量的次数分布图就是用线和面等形状来表示次数分布的几何图形,常用的次数分布图主

要有柱状图、直方图和折线图等几种。

①柱状图:用顺序排的柱状线段的高低来显示各组变量值出现次数的多少或频率的高低的图形。通常用来显示单项分组的次数分布。

②直方图:用顺序排列的各区间上的直方条表示变量在各区间内取值的次数或频率的图形,可用来显示变量的组距分组次数分布。

③折线图:在直方图中将各直方条顶端中点用线段连接起来,并在最低组之前和最高组之后各延长半个组距,将所连折线再连接到横轴上,所形成的图形就称为折线图。

9.【简答】分布中心的意义

①变量的分布中心是变量取值的一个代表,可以用来反映其取值的一般水平。

②变量的分布中心可以揭示其取值的次数分布在直角坐标系上的集中位置,可以用来反映变量分布密度曲线的中心位置,即对称中心或尖峰位置。

10.【选择】用来测量变量取值分布中心的指标有很多,常用的主要有: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几种。

11.【选答】应用算术平均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算术平均数容易受到枀端变量值的影响。这是由于算术平均数是根据一个变量的全部变量值计算的,当一个变量的取值出现极小值或极大值时,都将影响其计算结果的代表性。当变量取值中存在极小值或者极大值时要剔除。

第二,权数对平均数大小起着权衡轻重的作用,但不取决于它的绝对值的大小,而取决于它的比重。比重(相对数)权数更能反映权数的实质。

第三,根据组距数列求加权算术平均数时,需用组中值作为各组变量值的代表,它是假定各组内部的所有变量值是均匀分布的。组距数列计算的平均数在一般情况下只是一个近似值。

12.【选答】中位数

(1)中位数,是指将某一变量的变量值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成一列,位于这列数中心位置上的那个变量值。

(2)中位数的确定:①未分组资料中位数的确定。首先将所有的变量值由小到大排列,然后用2

1+n 确定中位数所处的位置,最后寻找该位置的变量值,即为中位数.若n 为奇数,则位于正中间的那个数据就是中位数;若n 为偶数,则中位数为21

22++n

n x x 。②单项数列中位数的确定。由单项数列确定中位数,首先应计算向上或向下累计次数;然后由公式2∑f 的计算结果与累计次数的结果确定中位数在单项数列中所处组的位置,则该组位置上

的变量值即中位数。③组距数列中位数的确定。由组距数列确定中位数,首先根据组距数列资料计算向上或向下累计次数,然后由公式2∑f

的计算结果与累计次数的结果来确定中位数在数列中所在的组,最后由下列两个公式中任意一个均可确定中位数。下限公式:d f S f

L m m m e ?-+=-∑1

2,上限公式:m m e f S f U m 12++-=∑,式

中:e m 代表中位数;L 、U 分别代表中位数所在组的上限和下限;1-m S 代表变量小于中位数的各组次数之和;1+m S 代表变量大于中位数的各组次数之和;m f 代表中位数所在组的次数;d 代表中位数所在组的组距。

13.【选答】众数

(1)众数,是指某一变量的全部取值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变量值。众数常作为某一变量取值一般水平的代表,有其特殊的应用条件。

(2)众数的确定:①若掌握某一变量的一组未分组的变量值,只需统计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变量值即可;②若掌握的资料是单项数列,则频数(或频率)最大组的变量值就是众数;③若掌握的资料是组距数列,要确定众数,首先依据各组变量值出现次数的多少确定众数所在的组,然后采用上限公式或下限公式确定众数即可。其计算公式如下:下限公式:d L m ??+??+=2110,上限公式:d U m ??+??-=2

120,式中:0m 代表众数;L 、U 分别代表众数组的上限和下限;d 代表众数组的组距;1?代表众数组的次数与前一组次数之差;2?代表众数组的次数与后一组次数之差.

14.【选择】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之间在数量上的关系取决于变量值在数列中的分布状况。

(1)正态分布:算术平均数(x )=中位数(e m )=众数(0m );(2)左偏分布:算术平均数(x )<中位数(e m )<众数(0m );(3)右偏分布:众数(0m )<中位数(e m )<算术平均数(x )。

15.【简答】离散程度测度的意义:①通过对变量取值之间离散程度的测定,可以反映各个变量值之间的差异大小,从而也就可以反映分布中心指标对各个变量值代表性的高低。②通过对变量取值之间离散程度的测定,可以大致反映变量次数分布的密度曲线的形状。

16.【选择】极差又称全距,是指一组变量中最大变量值与最小变量值之差,用来表示变量的变动范围,通常用R 代表全距,记()()i i x x min max R -=。

17.【选择】变量分布的偏斜程度:变量取值分布的非对称程度;变量分布的峰度:变量取值分布密度曲线顶部的平坦或尖峭程度。

18.【简答】测度变量次数分布的偏斜程度和峰尖程度的意义:一方面可以加深人们对变量取值的分布状况的认识;另一方面,人们可以将所关心的变量的偏度指标值和峰度指标值与某种理论分布的偏度指标值和峰度指标值进行比较,以判断所关心的变量与某种理论分布的近似程度,为进一步的推断分析奠定基础。

第二章概率与概率分布

1.【选择】事件的关系与运算

①并A ∪B :A 发生或B 发生(或A,B 至少有一个发生)的事件,常记作A+B ;②交A ∩B :A , B 同时发生的事件,常记作AB ;③差A-B :A 发生,但B 不发生的事件;④ 互斥事件:事件A 和B 不能同时发生(即AB =Φ),则称事件A,B 互斥(互不相容);⑤对立事件:满足Φ=A A 和Ω=?A A ,则称A 是A 的对立事件。

2.【选择】随机事件A 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度量(数值),称为事件A 发生的概率,记作P(A)。

3.【选择】概率的性质:①0 ≤P (A )≤1;②P (Ω)= 1,P (Φ)= 0;③若A 与 B 互不相容,则有:

()()()B P A P B A P +=?;

④ 若A 与A 是对立事件, 则有:()()1=+A P A P 或()()A P A P -=1; ⑤ 若A 与B 是仸意两事件, 则有:()()()()AB P A P A P B A P -+=?。

4.【选择】若一个随机试验的样本空间是由有限个样本点构成,且每个样本点在实验中等可能出现,那么事件A 发生的概率为:()数

样本空间中全部样本点包含的样含的样本A n m A P == 5.【选择】条件概率与事件的独立性 (1)条件概率的定义:设A ,B 两个是随机事件,且P (A )>0,则()()()A P AB P A B P =

|为在事件A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 发生的概率。

(2)条件概率的计算方法:①利用条件概率的定义公式计算P(B|A);②采用缩减样本空间法,即根据事件已经发生的信息缩减样本空间,在此基础上计算B 的概率。

(3)乘法公式()()()()0,|>=A P A B P A P AB P 。同理,对于A 、B 、C 三事件,若()0>AB P ,则有:()(){}()()()()()AB C P A B P A P AB C P AB P C AB P ABC P |||===.

(4)全概率公式与贝叶斯公式:若设随机事件E 的样本空间Ω, N B B B ,,,21??是一个完备事件组,且

()()n i B P i ??=>,2,10,则对E 的任何一事件A ,

都有:()()()∑==n

i i i B A P B P A P 1|,称此公式为全概率公式,()()()()()

()()∑===n i j

j i i i i B A P B P B A P B P A P AB P A B P 1|||,称为逆概率公式,或贝叶斯公式。

(5)事件的独立性:若事件A 和B 满足等式()()()

B P A P AB P =,则称事件A 、B 是相互独立的。

6.【简答】引入随机变量的原因:在生产生活中,仅仅讨论随机事件的概率显然是不够的,为了更好地揭示随机现象的规律性,并利用数学分析的方法来描述。这就需要把随机试验的结果数量化,即要用某一变量的不同取值来表示随机试验中出现的各种不同结果,这就是要引入随机变量的原因。

7.【选择】设随机试验E 的样本空间为Ω={e },若对于每一个e ∈Ω,都对应唯一实数X(e),则称变量X(e)为随机变量,记作X.以后用字母X ,Y ,…表示随机变量。

8.【选择】所谓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就是随机变量的取值觃律,通常用分布律(分布密度)、分布函数来描述随机变量的分布。由于随机变量的取值特点不同,因而描述概率分布的方式也不同。

9.【选择】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1)若随机变量的全部可能取到的值是有限个或可列无限多个,这种随机变量叫做离散型随机变量。

(2)设离散型随机变量X 所有可能取的值为()??=,2,1k x k , X 取各个可能值的概率,即事件{}k x X =的概率为:{}??===,2,1

,k P x X P k k ,称公式为离散型随机变量X 的概率分布或分布律,其中k P 满足如下两个条件:①??=≥,2,1,0k P k ;②∑∞==01k k P

。分布律也可用表格形式来表示。

10.【选择】几种常用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两点分布、超几何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

11.【选择】两点分布的应用条件:若互相独立的重复试验只有“成功”和“失败”两种结果,这种试验称为贝努利试验。这类试验具有的特征:第一,只有两种对立的结果,即“成功”和“失败”;第二,若成功事件的概率为p ,则失败事件的概率为1-p 或q ,即:p+q=1。第三,试验为独立试验。

12.【选择】超几何分布的应用条件:第一,从一个含有N 个个体的总体中,以不重复方式随机抽取n 个个体作为样本,各次抽样(试验)并非独立;第二,总体中的全部个体分为两类,假设“成功”与“失败”,其中“成功”类的个体数目为D 个,“失败”类的个体数目为N-D 个;第三,样本中从“成功”类D 中抽取个体数目为k 个,从“失败”类N-D 中抽取个体数目为n-k 。若要确定n 个试验中恰好出现k 次成功的概率,则需采用

下列概率模型:{}n k C C C k X P n N

k n D N k D ,??===--,2,1,0, 13.【选择】二项分布的应用条件:在n 次贝努利试验的基础上,若要确定其恰好有k 次成功的概率,其中随机

变量X 表示试验次数,则所需概率模型为:{}()n k p p C k X P k n k k n ,??=-==-2,1,0,1。在二项分布中,若

n=1 时,则二项分布就变为两点分布,因此,两点分布可以看做是二项分布在n=1 时的特例。

14.【选择】泊松分布的应用条件:在通常条件下, 如果满足下面两个特点,那么,某一事件发生的次数就是一个可以用泊松分布来描述的随机变量。其一,任何两个相等的间隔期内某一事件发生次数的概率相等;其二,在某一间隔内某一事件的发生与否和其他任何一个间隔期内该事件的发生与否相互独立。泊松分布的分布律为:{}??===-2,1,0,!k e k k X P k

λλ。

15.【选择】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①定义:对于随机变量X 的分布函数()x F ,若存在非负函数()x f ,使对任意实数x 有:()()?∞-=x

dx x f x F 则称x 为连续型随机变量,()x f 为x 的概率分布密度,简称分布密度或概率密度,分布密度的图形叫做分布密度曲线。

②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x F 的几何意义:()x F 在点x 处的值等于在区间(]x ,∞-上方,分布密度曲线()x f 下方与横轴之间的面积。

③分布密度()x f 的性质:a.()0≥x f 。b. {}()()()?=-=≤

a dx x f a F

b F b x a P 。其几何意义:随机变量X 落在区间(]b a ,上的概率等于由直线b x a x ==,,x 轴及密度曲线()x f 围成的图形的面积。c.

()?+∞

∞-=1dx x f 。

d. 若()x f 在x 处连续,则()()x f x F ='。特别地,若X 是连续型随机变量,则对于任意实数a ,有{}0==a X P

16.【选择/解答】几种常用的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①均匀分布:若连续性随机变量X 的概率密度为()?????≤≤-=其他

,01b x a a b x f 则称随机变量X 在[]b a ,上服从均匀

分布。

②正态分布:若随机变量X 的概率密度为()()

2221σμπσ--=x e x f ,+∞<<∞-x 其中,0>σ为常数,则称X 服从参数为σμ,的正态分布,记作()2

,~σμN X 。正态分布的性质:①()x f 关于直线()x f 对称;在σμ±=x 处有拐点。②()x f 在μ=x 处达到最大值πσ

21,该位置处也是分布的中位数和众数。③当∞→x 时,()0→x f ,即曲线()x f y =以x 轴为渐近线。④当σ越大时,曲线越平缓;当σ越小时,曲线越陡峭。对于

一般正态分布而言,若0=μ,12=σ,即()1,0~N X 时,则称X 服从标准正态分布,其概率密度为:

()22

21x

e x π=Φ,+∞<<∞-x 。若()2,~σμN X ,则()1,0~N X Z σμ-=。Z 通常称为X 的标准化。 ③指数分布:通常用来描述完成某项任务所需时间。其概率密度函数为:()???<≥=-0

,00,x x e x f x λλ其中0>λ为参

数。

17.【选择/简答/案例】数学期望:随机变量的期望值也称平均值,它是随机变量取值的一种加权平均数,是随机变量分布的中心。

①离散型随机变量X 的数学期望定义:()∑∞==

1i i i p x x E 。若级数i i i p x ∑∞=1收敛,则称()?+∞∞-dx x xf 为X 的数学期望,记作()X E 。

②连续型随机变量X 的数学期望的定义:E(X)=

()?+∞∞-dx x xf 。若积分()?+∞∞-dx x f x 存在,则称()?+∞∞-dx x xf 为X 的数学期望,记作()X E 。

③数学期望的性质:a.设c 为常数,设X 为随机变量,则()()X cE cX E =。b.设X ,Y 是两个随机变量,则()()()Y E X E Y X E ±=±。c.设X ,Y 是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则()()()Y E X E XY E =。

18.【选择/简答/案例】方差:

①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定义:()()[]()[]∑∞

=-=-=122i i p X E x X E X E X D 。

②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方差定义:()()[]()[]()?+∞

∞--=-=dx x f X E x X E X E X D 22。 ③方差的计算:()()

()[]22X E X E X D -= ④方差的性质:a.设c 为常数,则()0=c D ;设X 为随机变量,c 为常数,则有()()X D c cX D 2=。b.设,Y 是两个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则()()()Y D X D Y X D +=+。

19.【选择】二维随机向量及其分布

(1)离散型随机向量的概率分布。①若二维随机向量()Y X ,只取有限个或可数个值,则称()Y X ,为二维离散型随机向量。()Y X ,所有可能取值,即()

j i Y X ,,??=,2,1,j i ;且()Y X ,取相应值的概率,即{}ij j i P y Y x X P ===,,??=,2,1,j i 称其为随机向量()Y X ,的联合概率分布,简称概率分布,也称联合分布律。

② X 的边缘概率分布为:{}∑∞===

=1i j ij i p p y Y P ,??=,2,1j ,Y 的边缘概率分布为:

{}∑∞====1

i j ij j p p y Y P ,??=,2,1j

(2)连续型随机向量的概率分布。对于二维随机向量()Y X ,的分布函数()Y X F ,,若存在非负函数()y x f ,,使对任意实数y x ,有:()()??∞-∞-=y x

dudv v u y x F ,,,则称()Y X ,为二维随机向量,()y x f ,称为()Y X ,的联合概率分布密度,简称概率密度。X 的边缘分布密度为:()()?+∞∞-=dy y x f x f x ,,Y 的边缘分布密度为:

()()?+∞

∞-=dx y x f y f Y ,。 20.【选择】随机变量的独立性:

①设X ,Y 为两个随机变量,若对任意实数x ,y 有:

(){}{}{}()()y F x F y Y P x X P y Y x X P y x F Y X ?=≤≤=≤≤=,, ,则X ,Y 称相互独立。

②若X ,Y 是二维离散型随机向量,则它们相互独立的充要条件是:j i ij P P P =(??=,2,1,j i )

; ③若X ,Y 是二维连续型随机向量,则它们相互独立的充要条件是:()()()y f x f y x f Y X ?=,。

21.【选择】贝努利大数定理:设事件A 在一次试验中发生的概率为P ,在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A 发生m 次,那么对任意给定的正数ε,有1lim =??????<-εp n m P ,或0lim =?

?????≥-εp n m P 。 22.【选择】辛钦大数定理:设随机变量1X ,2X ,……n X ,……相互独立,服从同一分布,且()μ=k X E (=

k 1,2,……),则对任意正数ε,恒有:11lim 1=?

?????<-∑=εμn k k x n

23.【选择】设随机变量1X ,2X ,……n X ,……相互独立,服从同一分布,且具有数学期望和方差:()μ=k X E ,

()02≠=σk X D ,(=k 1,2,……),记σ

μn n X X D X E X Y n k k n k k n k n k k k n -=??? ???

?? ??-=∑∑∑∑====1111, 则恒有:{}dt e x Y P x t n ?∞-=≤2221lim π

,此定理称为林德贝格—勒维中心极限定理,也称为独立同分布的中心极限定理。 24.【选择】设()p n B X n ,~,10<

????????≤--22211lim π。此定理称为棣莫弗—拉普

拉斯中心极限定理。 第三章时间序列分析

1.【选择】什么是时间序列、时间序列的种类、时间序列分析的作用 (1)时间序列,就是按照时间顺序将观察取得的某个统计指标(变量)的一组观察值进行排列而成的序列。

(2)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指标(或变量)所属的时间,也称时间变量;二是指标(或变量)在所对应的时间上表现的具体数值。

(3)最主要的分类有两种:一是按照时间序列中指标的性质进行分类;二是按照时间序列中指标数值变化的特征进行分类。

(4)按指标性质分类——按排列指标的性质不同分为三种:①时点序列,是指由某一时点指标的不同时点上的指标值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时间序列。时点指标(又称存量指标)反映客观现象或事物在某一时点上所达到的绝对数量。②时期序列,是指某一时期指标的不同时期上的指标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时间序列。时期指标(又称流量指标)反映客观现象或事物在某一段时间上所达到的绝对数量。③特征序列,是指由某一相对指标或者平均指标的不同时间上的指标值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时间序列。平稳序列和非平稳序列的分类是时间序列分析研究中最重要的分类。

2.【选答】常见的时间序列的变动模型有哪些?并说明这些模型之间的区别。

(1)任何客观现象所构成的时间序列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影响变化的因素主要有:长期趋势(T)、季节波动(S)、循环波动(C)、不觃则变动(I)。①长期趋势,也称趋势变动,是指时间序列在较长时期内所表现出来的总态势或者变动方向。例如,由于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我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GDP 时间序列呈现长期递增的发展态势。②季节波动,也称季节变动,是指受自然界季节更替影响而发生的年复一年的有觃律的变化。例如,农产品的生产、某些消费品的销售以及鲜菜的价格等具有很典型的季节波动表现。③循环波动,也称循环变动,是指变动周期大于1年的有一定规律性的重复变动。如商业周期的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

阶段的循环波动。循环波动的规律不如季节波动明显,各个周期的长短和波动幅度也不相一致,较难识别。如经济周期、自然界农业果树结果量有大年小年之分等。④不规则变动,也称随机变动,是指现象受很多偶然性的、难以预知和人为无法控制的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无觃律性的变动。

(2)时间序列的变动模型。时间序列分析的一项主要内容是把上述四种因素从时间序列中分离出来,并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用一定的数学关系式予以表达,然后进行分析。按四种因素的影响方式不同,时间序列可分解为多种模型,最常见的有乘法模型和加法模型。这两种模型的表现形式为:乘法模型:I C S T Y ???=;加法模型:

I C S T Y +++=。乘法模型是假定四个因素对现象发展有相互影响的作用,而加法模型则是假定各因素对现象发展的影响是相互独立的。

3.【选择】时间序列水平指标,简称水平指标,一般用来反映研究现象的绝对变动量或平均变动量,具体包括平均収展水平、增长量和平均增长量三种指标。

4.【案例】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差,它反映报告期较基期增长(或减少)的绝对数量。其公式表示为:基期水平报告期水平增长量-=

(1)逐期增长量: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差,说明报告期比前一期增长的绝对数量。

(2)累积增长量: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的水平(通常为最初水平)之差,说明某一段较长时期内的总增长量。

5.【案例】时间序列速度指标

时间序列速度指标,简称速度指标,它是用来反映研究现象在动态上发展变动的相对程度或平均程度,具体包括:収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収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四种指标。

(1)发展速度。发展速度是报告期水平和基期水平之比,又称动态相对数,它反映报告期较基期发展变动的相对程度。环比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比,反映报告期比前一期収展变动的相对程度。定基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的水平(通常为最初水平)之比,反映报告期比某一固定时期发展变动的相对程度,即某一段较长时期内的总的发展速度,又称总速度。

(2)增长速度,也称增长率,它是增长量除以基期水平或者发展速度减1 的结果,说明研究现象逐期增长或在较长时期内总的增长速度。(环比增长速度、定基增长速度计算)

(3)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①平均发展速度是各个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序时平均数,反映研究现象在较长时期内发展速度变化的平均程度。其计算方法有两种:几何平均法(水平法)和方程式法(累积法)。②平均增长速度,又称平均增长率,它是增长速度的序时平均数,其计算公式为: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収展速度-1。

6.【选择】长期趋势是指时间序列中的指标值在较长时期内所表现出来的变动总势态或者变动总方向。其常用的测定方法主要有时距扩大法、移动平均法和数学模型法三种。

7.【选答】时距扩大法

时距扩大法是测度长期趋势最原始、最简单的方法。它是将原有时间序列中较小时距单位的若干个数据加以合并,得出扩大了时距单位的数据,形成新的时间序列。优点:操作简便且直观;缺点:时距扩大之后,所形成的新时间序列包含数据大大减少,导致信息量流失较多,使进一步分析受到一定制约。应用时距扩大法时应注意的问题:①只能用于时期数列;②扩大后的各个时期的时距应该相等;③时距的大小要适中(即时距扩大程度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8.【简答】数学模型法

用数学模型来测定长期趋势,就是在对原有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其发展变动的特点,寻找一个与其相匹配的趋势线数学模型,并以此为测度长期趋势的变动觃律,这种方法称为数学模型法。(1)常用的数

学模型:直线、指数曲线、二次曲线、修正指数曲线、逻辑曲线、龚珀兹曲线和双指数曲线(7种)。(2)数学

模型类别的判别:图形法和指标法。指标法:即通过计算出一系列指标来判别原时间序列的趋势线类型。若时

间序列的逐期增长量大致相等,采用直线趋势模型;若原时间序列的环比发展速度大致相等,采用指数曲线趋势模型;若原时间序列的二级增长量即逐期增长量的逐期增长量大致相等,则应采用二次曲线趋势模型;若原时间序列逐期增长量的环比发展速度大致相等,则采用修正指数曲线趋势模型。

9.【选择】计算季节比率的方法按其是否考虑长期趋势的影响可分为两种:一是按月(季)平均法,二是趋势

剔除法。趋势剔除法又可分为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和拟合趋势线趋势剔除法两种。

10.【简答】简单季节模型与移动平均季节模型的区别?

简单季节模型未考虑到时间序列中的长期趋势变动因素。事实上,时间序列往往同时存在长期趋势变动、季节

变动和随机变动,这就需要将三种变动因素加以分解,首先用移动平均法消除时间序列中随机因素变动,并在趋势变动的基础上再根据季节变动对预测值加以调整,这样可以达到切合实际的效果。

11.【选择】循环变动往往存在于一个较长的时期中,它不同于长期趋势,所表现的不是朝着某一个方向持续上

升或下降,而是从低到高,又从高到低的周而复始的近乎规律性的变动。它也不同于季节变动,季节变动一般以一年、一季度或一月为一周期,而且可以预见。而循环变动一般都没有固定的周期,成因也比较复杂,往往难以事先预知。

12.【选择】循环变动的测定方法有多种,如剩余法、直接法和循环平均法等。测定循环变动常用的有两种测定方法,即直接法和剩余法。

第四章统计指数

1.【选择】统计指数是一种很重要的数量分析方法,它主要用于反映事物数量的相对变动。统计指数的概念有

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一切说明社会现象数量对比关系的相对数都是指数。它包括不同时间的同类现象,不同空间(地区、部门、单位)的同类现象,以及实际与计划对比的相对数。从这个角度来说,动态相对

数、比较相对数以及计划完成相对数都可以称为指数。从狭义上讲,指数则是一种特殊的相对数,它是反映不能直接相加的多种事物数量综合变动情况的相对数。

2.【简答】简述统计指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

一般来说,统计指数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1)综合反映事物的变动方向和程度。(总指数的主要作用)

(2)分析受多因素影响的现象总变动中各个因素的影响方向和程度。(统计指数的第二个作用)应该明确两点,首先,现象总量是由若干因素的乘积组成。如:商品销售额=商品价格×商品销售量;原材料费用总额=产品产量×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单位原材料价格。其次,现象总量变动是各因素变动的结果。如:商品销售额变动是价格和销售量发生变动的结果。原材料费用总额变动是产品产量、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和单位原材料价格发生变动的结果。

(3)研究事物在长时间内的变动趋势。

3.【选择】统计指数的种类:(1)个体指数和总指数(按所反映对象的范围不同)(2)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按所反映对象的特征和内容不同)(3)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按编制方法不同)(4)时间指数和空间指数(按对比内容的不同)

4.【简答】简单说明什么是总指数和个体指数

按所反映对象的范围不同:①个体指数:反映单个事物的数量在不同时间或不同空间上的变动程度。②总指数:反映多种不同的产品或商品的数量、成本、价格等现象在不同时间或不同空间上的总变动程度的一种特殊的相

对数。

5.【选答】综合指数,是总指数的基本形式,它是由两个总量指标对比形成的指数。凡是一个总量指标可以分

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指标的乘积时,将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因素指标固定下来,仅观察其中一个因素指标的变动程度,这样的总指数就称为综合指数。

6.【选答】编制综合指数要注意的问题

(1)将不同度量的各个个体数值转化为同度量的问题;各种商品的销售量或价格之所以不同度量,是由于各种商品数量均采用实物单位计量,不同性质的实物量,其计量单位不同,要使其转化为同度量必须将其变为同一种计量单位。

(2)同度量因素所属时期的确定问题。同度量因素固定在不同时期,指数就说明不同的情况,具有不同的意义。

7.【选答】如何理解平均指数的概念?平均指数和综合指数的联系与区别?

(1)平均指数,就是将各个个体指数进行综合平均而得出的综合比率指标,即平均比率指标。它是总指数的又

一种形式,也是编制总指数的一种重要方法。

(2)平均指数与综合指数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联系在于,在一定的权数下,平均指数是综合指数的一种变形。区别在于平均指数作为一种独立的总指数形式,在实际应用中不仅作为综合指数的变形使用,而且它本身也具有独特的广泛应用价值。

8.【选答】指数体系的概念及其编制

(1)若干个有联系的经济指数之间如能构成一定数量对应关系,就可以把这种经济上有联系、数量上保持一定关系的指数之间的客观联系称为指数体系。例如,商品销售额=商品价格×商品销售量;工业总产值=出场价格×产品产量;工业总成本=单位成本×产品产量。

指数体系一般保持两个对等关系,即若干因素指数的乘积等于总变动指数,若干因素指数的影响差额之和等于

实际发生的总差额。

(2)编制指数体系应以编制综合指数的一般原理为依据。由于在编制综合指数时,同度量因素可以固定在基期或报告期,所以可编制不同的指数体系。但无论编制哪一种指数体系,有一个条件是必须遵守的,那就是各个因素对现象影响的总和应该等于现象实际发生的变动。为了保证这个条件的实现,应当遵守的原则是:同一个指数体系中的两个因素指数的同度量因素要分别固定在不同时期。一般来说,编制质量指标指数,应将作为同度量因素的数量指标固定在报告期(即采用派式指数);编制数量指标指数,应将作为同质量因素的质量指标固定在基期(即采用拉氏指数公式。)

9.【选答】解释什么是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指根据指数体系中多种因素影响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总变动情况,分析其受各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

响程度的一种方法。分析时,要固定一个或几个因素,仅观察其中一个因素的变动情况,从而揭示出现象变动中的具体情况和原因。

10.【选答】因素分析法的种类有哪些?

因素分析法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①按分析对象的特点不同,可分为简单现象因素分析和复杂现象因素分析。②按分析指标的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总量指标变动因素分析和平均指标、相对指标变动因素分析。总量指标可分解为质量和数量因素指标,平均指标和相对指标可分解为变量平均和权数结构因素指标。③按影响因素的多少不同,可分为两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

第五章线性规划介绍

1.【简答】约束条件

规划论要解决的问题是在给定条件下,按某一衡量指标来寻找安排的最优方案,可将之表示为函数在约束条件

下的极值问题;当约束方程和目标函数都是线性的,就属线性规划问题。数学模型是描述实际问题共性的抽象的数学形式。

2.【选择】避开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单纯形法,可考虑如下主要几种常用的解决办法:(1)效率比法——针对生产能力的合理分配问题,可用效率比法。(2)图解法——针对库存有限原料(或原料的有限库存),合理安排两种产品的产量,使生产效益最大,可用图解法。(3)表上作业法——针对物资调运问题,可用表上作业法。(4)匈牙利算法——针对指派问题或旅行商问题,可用匈牙利算法。

第六章统计决策分析

1.【选择】若决策过程中所使用的分析推断方法主要是统计分析推断方法,则这种决策就被称为统计决策。也就

是说,主要依靠统计分析推断方法进行的决策就是统计决策。

①根据决策者对客观环境的了解程度的不同,通常可以将决策分成确定性决策和非确定性决策。确定性决策——决策者对客观环境完全确知的决策;非确定性决策——决策者对客观环境不能完全确知的决策。

②非确定性决策对于非确定性决策又可进一步根据决策者对客观环境的各种可能状态的了解,将其细分为非概率

型决策和概率型决策。a.非概率型决策——决策者只知道客观环境有哪几种可能的状态,而对各种可能状态出现的概率大小一无所知,那么这种情况下的决策就称为非概率型决策。b.概率型决策——决策者不仅知道客观环境有哪几种可能的状态,而且知道每种可能状况出现的概率的大小,那么这种情况下的决策就称为概率型决策。

2.【简答】在进行统计决策时,必须具备哪些基本要素?与统计决策分析有什么关系?

要进行统计决策分析,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或称为基本要素。一般来说,进行统计决策,必须具有以下三个基本要素。(1)客观环境的可能状态集(2)决策者的可行行动集(3)决策行动的收益函数或损失函数。客观环境的可能状态集、决策者的可行行动集和表示决策行动结果的收益函数或损失函数是统计决策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三者缺一不可。缺少了这个三个基本要素中的任何一个要素,统计决策分析就无法进行,只有当这三种都具备了,统计决策分析才可进行。

3.【简答】统计决策的程序

统计决策就是决策者面对不确定的客观环境,使用统计分析推断方法,找出最有利的行动方案的过程。一个完整的统计决策过程包括下列四个步骤:(1)确定决策目标(2)拟定各种可行的行动方案(3)通过比较分析选出最佳的行动方案(4)决策的执行。统计决策的这四个步骤,又分别称为统计决策的参谋活动阶段、设计活动阶段、抉择活动阶段和任务执行阶段。

4.【简答】什么是非概率型决策

非概率型决策就是决策者在仅仅知道客观环境可能有哪几种状态,但却不知道每一种可能状态出现概率的条件下

的决策。也就是说,非概率决策也就是在仅仅具备决策的三个基本要素的条件下的决策。

非概率型决策的条件:(1)必须对客观环境的可能状态有所了解;(2)要作出决策,还必须拟定出多种可行的行动方案;(3)要作出决策,还必须给出决策行动的收益函数或损失函数。

5.【选答】非概率型决策的准则

对非概率型决策来说,采用的决策准则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大中取大准则——乐观准则。决策者按照对客观环境状态的最乐观的设想,寻求取得最大的收益。按照这种准则进行决策,首先可找出每个行动方案下收益函数的最大值,然后再找出这些最大值中的最大值,并将此最大值所属的行动方案作为最终选择出的行动方案。

(2)小中取大准则——悲观准则。决策者按照对客观环境状态的最悲观的设想,寻求取得最大的收益。按照这种准则进行决策,首先可找出每个行动方案下收益函数的最小值,然后找出这些最小值中的最大值,并将此最大值所属的行动方案作为最终选择出的行动方案。

(3)折中准则——赫维茨准则。决策者不应该按照某种极端的准则形式,而是应该在两种极端之间寻求平衡。

乐观准则和悲观准则都是极端准则。决策者应该在两者中寻求某种折中。即,决策者可以根据知识和经验选取一个系数值,α,10<<α,作为对客观环境的乐观判断与悲观判断的折中系数,或者称为乐观系数,表示决策者对客观环境的乐观程度,然后用此折中系数计算每一个行动方案的最大收益和最小收益的折中值,最后选出折中值最大的行动方案作为最终选定的行动方案。

(4)大中取小准则——萨维奇准则。大中取大准则和小中取大准则都是从收益函数出发给出的决策准则。决策问题除去可以从收益的角度进行分析外,还可以从其反面即损失的角度进行分析。大中取小准则就是从损失函数的角度出发给出的决策准则,也称为萨维奇准则。按照这种准则进行决策,首先可找出每个行动方案下损失函数的最大值,然后找出这些最大值中的最小值,并将此最小值所属的行动方案作为最终选择出的行动方案。

6.【选答】先验概率型决策的适用情况

如果决策者除了掌握有客观环境的可能状态集、决策者的可行行动集和决策行动的收益函数或损失函数这个三个进行决策分析的基本要素之外,还掌握有客观环境的各种可能状态出现的先验概率分布,那么就可以使用先验概率型决策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使对问题的决策分析进一步精细化。

7.【选答/案例】先验概率型决策的准则

在先验概率型决策分析中,常用的决策准则主要有期望收益或期望损失准则、最大可能准则和渴望水平准则等几种。

(1)期望损益准则。就是以每个行动方案的期望收益或期望损失为标准,选出期望收益最大或者期望损失最小的行动方案,作为最终确定的行动方案。

(2)最大可能准则。在一次性决策中,一个可用的决策准则就是最大可能准则。所谓最大可能准则,就是选择在最有可能出现的客观状态下收益最大或损失最小的行动方案作为最终选定的行动方案。

(3)渴望水平准则。就是以决策者的渴望收益值为标准,选取最大可能取得此渴望收益值的行动方案作为所选择的行动方案。

8.【案例/选答】决策树

可以用图的形式进行分析,即决策树法。决策实践中常用的图形是决策树,其名称来源于图的形状像棵树。决策树法的基本原理是用决策点代表决策问题,用方案枝代表可供选择的方案,用状态枝代表方案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经过对各种方案在各种条件下损益值的计算比较,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决策树由决策点、方案枝、状态点、状态枝等要素构成。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边际利润等于0,是决策变量取值最优的必要条件。

9.【选答】后验概率型决策及其优点

决策者通过样本调查观测所取得的有关客观环境总体的信息,就是样本信息,根据样本信息对原有的先验概率分布加以修正,所得到的修正后的有关客观环境各种可能状态出现的概率分布,通常称为后验概率分布。利用后验概率分布进行的决策,就称之为后验概率型决策,也称为贝叶斯决策。显然,后验概率分布既包含了先验概率分布中有关客观环境可能状态的信息,也综合了样本中这方面的信息。与客观环境可能状态的先验概率分布相比,其后验概率分布的信息含量较大,更加接近于客观实际。因此,利用客观环境可能状态的后验概率分布进行决策,必然会使决策的可靠性更高,效果更佳。

10.【选择】常用的后验概率型决策的准则包括:期望损益准则、最大后验可能性准则和渴望水平准则等几种,决策分析的方法也完全类似。

11.【选答】敏感性分析的含义;判断所选行动是否稳定的具体步骤

决策分析中各行动方案的取舍,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各行动方案在各种状态下的损益值,二是各种客观状态出现的概率值。在最优方案不稳定的情况下,决策者对各种行动方案的取舍必须特别小心谨慎。因此,有必要对最优方案的稳定性进行分析,以避免决策的失误。对最优方案的稳定性即可靠性进行分析,称为敏感性分析,就是分析客观环境可能状态出现概率的变化对最优方案的影响。

通常所用的方法是先根据客观环境各种可能状态的损益值计算出引起最优行动方案改选的转折概率,然后再将实际估定的概率与此转折概率比较,根据二者差距的大小判断所选最优行动方案的稳定性。

第七章与决策相关的成本、风险和不确定性

1.【选答】相关性的概念

决策是对各种备选的未来行动方案进行选择或作出决定的过程。信息在决策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在决策时一般只考虑相关信息。

(1)相关性一般是指信息与决策相关的特性。通常情况下,信息的相关性取决于有关人员所作的决策。如果信

息是相关的,那么其应当符合以下两项标准:①它必须是对未来状况的预测,包括预计的未来收入、成本数据等。②它必须包含各方案之间的差别因素。

(2)相关性与准确性。相关性是信息从属于决策的主要质量特征之一,除此以外还应当考虑信息的准确性。在最理想的状态下,用于决策的信息应当是完全相关和准确的。但在现实中,这样的信息往往难以取得,或者由于获取成本太高而显得不经济。所以,为进行决策而收集信息时,必须在相关性和准确性之间进行权衡。信息的相关性和准确性在决策中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准确但不相关的信息对决策而言是毫无价值的。信息的相关性或准确性程度往往取决于它的定性或定量化程度。

2.【选择】差量成本是指不同备选方案之间预计成本的差额。与差量成本相对应的是差量收入,它是指不同备选方案之间预计收入的差额。边际成本(MC) 是一个经济学术语,它是指总成本对产量的无限小变化的变动部分。其数学含义是总成本对产量的一阶导数。

机会成本是指在经营决策中应由中选的最优方案负担的、按所放弃的次优方案潜在收益计算的那部分资源损失。付现成本又称现金支出成本,它是指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所能够改变其支出数额的成本。与付现成本相反的是沉没成本,它是指过去己经发生的、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所无法改变的成本。机会成本以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和多种选择机会的存在为前提。重置成本又称现行成本,它是指按当前市场价格重新取得某项现有资产所需支付的成本。与重置成本相对应的概念是历史成本,它是指过去己经发生的实际支出,在财务会计中主要指资产的入账成本。专属成本又称特定成本,它是指那些能够明确归属于特定决策方案的固定成本或混合成本。滞留成本不是未来成本,而是由企业现在承担的、但需要在不久的将来偿付的成本,较为典型的是“资本成本”,

例如债务利息、股东回报等。滞留成本是机会成本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机会成本和货币时间价值观念在决策中的具体表现和应用。

3.【选择】风险与不确定性:①风险是指事前可以预知所有可能的结果,以及每种结果出现的概率。从决策的角度说,风险主要是指无法达到预期报酬的可能性。②不确定性是指事前不能预知所有可能结果,或者尽管预

知所有可能结果,但不知道它们出现的概率。

4.【选择/简答】决策的分类

考虑到风险预期和不确定性存在时的情况,可以按照决策条件的肯定程度,将决策划分为确定性决策、风险性决策和不确定决策。

①确定性决策是指与决策相关的那些客观条件或自然状态是肯定的、明确的,每个备选方案通常只有一种确定

的结果,并且可用具体的数字表示出来。

②风险性决策指与决策相关的那些因素的未来状况不能完全肯定,但可以依据有关方法通过预测来确定其客观

概率。风险性决策在实际中较为常见,主要采用期望损益值法、决策树法、马尔科夫法等进行决策分析。

③不确定性决策是指与决策相关的那些因素不仅不能肯定,而且每种可能结果出现的概率也无法确切地预计,

各种备选方案的条件只能以决策人员通过经验判断所确定的主观概率作为依据。

5.【简答】决策者的分类

根据决策人员对待风险的态度,可以将其划分为风险偏好者、风险中性者和风险觃避者三大类。①风险偏好者是指总是对最好的结果感兴趣,而不管风险有多大的决策者。②风险中性者是指关注最有可能结果的决策者。③风险规避者是指总是关注可能的最坏结果的决策者。

6.【案例/简答】决策风险的衡量方法的具体步骤

所谓决策风险的衡量方法,就是以概率论原理为基础,针对那些有多种可能结果的不确定因素而采取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步骤如下:

①确定决策方案的概率与概率分布;②计算决策方案的期望值;③计算决策方案的标准差;④计算决策方案的标准差系数。

7.【简答】风险性决策分析方法

决策损益表又称为损益矩阵,它包括三部分内容:各个备选方案,自然状态及其发生的概率,以及各个备选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能够实现的收益表(或损失表)。

(1)期望损益值的决策方法:风险性决策就是在不确定条件下,应用定量方法分析各个备选方案,并作出最优方案的选择。期望损益值的决策方法是指通过决策损益表,分别计算各个备选方案的期望损益值,并从中选择期望收益值最大(或期望损失值最小)的方案作为最优方案的一种决策方法。

(2)等概率(合理性)的决策方法:在风险决策中,决策人员有时无法预测各种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这时可采用等概率(合理性)的决策方法。

(3)最大可能性的决策方法:最大可能性的决策方法是指以自然状态出现的可能性大小作为选择最优方案的标准,而不考虑其经济结果的一种决策方法。

8.【简答】不确定性决策分析方法包括:保守的决策方法、乐观的决策方法和折衷的决策方法。

(1)保守的决策方法:保守的决策方法包括小中取大法、大中取小法两种。若决策人员属于风险规避者,其对

未来决策行动的前景持有审慎、稳健的态度,则他们在进行不确定性决策中时通常采用保守的决策方法。

①小中取大法,又称为悲观决策方法或者最大的最小收益法,它是指在几种不确定的结果中,选择在最不利的市场需求情况下收益最大的方案作为最优方案的一种决策方法。

②大中取小法,又称为最小的最大后悔值法,它是指在几种不确定的结果中,选择在最大后悔值中的最小值方案作为最优方案的一种决策方法。所谓后悔值,是指在各种不同的结果下,各个备选方案中的最大收益值超过其他方案收益值的差额,它反映出决策时如果选错方案将会受到损失额。大中取小法的基本思想是以各个备选方案出现最不利情况的基础,从不同方案的最大损失额(后悔值)中选择最小的方案作为最优方案。

(2)乐观的决策方法包括大中取大法:大中取大法是指在几种不确定的结果中,选择在最有利的市场需求情况

下具有最大收益值的方案作为最优方案的一种决策方法。大中取大法也成为最大的最大收益值法,其基本思想是在各个备选方案最有利的情况下,选择具有最大收益值的方案作为最满意(最可行)方案。

(3)折衷的决策方法:如果决策人员对未来决策行动较为乐观,同时也考虑到不利形势发生的影响,那么他们在进行不确定性决策时可以采用折衷的决策方法。折衷的决策方法是指在计算各个备选方案预期收益值的基础上,

选择预期收益值最大的方案作为最优方案的一种决策方法。

第八章模拟决策技巧和排队理论

1.【选择】在排队系统中,随机性是排队系统的基本特征。因为一般来说,顾客到达的时刻和服务台进行服务的时间是无法精确预知的,所以排队论又称为随机服务系统理论。

2.【简答】排队系统的运行结构:排队系统的运行过程有三个基本部分组成,即输入过程、服务机构、排队规则。

(1)输入过程——顾客到达排队系统的过程。输入过程最基本的特征是顾客到达间隔时间的概率分布。

(2)服务机构——在服务机构中,包含了服务台的数目、接受服务的顾客数以及服务时间和服务方式,这些因素都是不确定的,其中服务台数目与服务时间是主要因素。

(3)排队规则是指从队列中挑选顾客进行服务的规则。

3.【简答/选择】描述排队系统的数量指标

(1)排队队长:系统内排队等待的顾客数称为排队队长,其平均值用Lq表示。

(2)队长:指系统内的顾客总数,它等于排队队长与正在接受服务顾客数的总和,其平均值用L表示。

(3)等待时间:顾客进入系统后排队等待时间简称等待时间,一般用Wq.表示平均等待时间。等待时间也是随机变量,是顾客最关心的指标,因为顾客希望等待的时间越短越好。

(4)停留时间:顾客在系统内的时间简称停留时间,它等于排队等待时间与接受服务时间的总和,其平均时间用W 表示。停留时间也是随机变量,顾客也是希望它越短越好。

4.【选择】排队论研究的首要问题是排队系统主要的数量指标的概率分布,然后研究系统的优化问题。具体来说,可大体分为统计问题和最优化问题两大类。排队论本身不是一种最优化方法,它是一种分析工具。研究排队论的最终目的是合理的设计和保持服务系统的最优运营是现代决策者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也是人们研究排队论的最终目的。

5.【简答】处理排队问题的步骤

①确定排队问题的各个变量,建立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②根据已知的统计数据,运用适当的统计检验方法以确定相关的概率分布;③根据所得到的概率分布,确定整个系统的运行特征;④根据服务系统的运行特征,按照一定的目的,改进系统的功能。

6.【选择】M/M/1表示服务台数目C=1的排队模型,其顾客到达间隔时间服从参数为λ的泊松分布。服务时间

服从参数为的指数分布,顾客的到达和服务都是相互独立、随机的。

7.【选择】M/M/C 表示服务台数目C≥2的排队模型,其顾客到达间隔时间服从参数为λ的泊松分布,服务时

间服从参数为1/μ的指数分布。

第九章成本、产出和效益分析

1.【简答/选择】成本/产出/效益分析的基本假设包括哪些?

成本/产出/效益分析是指建立在成本习性分析和变动成本法基础上的一种数量分析方法,它指在以数学建模和图

示方法研究成本、产出和效益之间的依存关系。

(1)成本习性分析假设:该假设要求企业所发生的全部成本可以按其习性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部分。(2)线性关系假设:该假设要求企业有关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可以用特定的线性函数来描述,它又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销售收入函数。假设产品的单位销售价格一经确定,即保持不变,这时销售收入与销售量呈正比例关系,销售收入函数表现为线性方程。②总成本函数。假设在相关范围内,固定成本总额和单位变动成本保持不变,这时总成本与生产量呈现一次线性关系,总成本函数表现为一次线性函数。

(3)产销量平衡假设:该假设要求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总是可以找到市场出售,即生产量和销售量相等,可以实现产量平衡。

(4)品种结构稳定假设:该假设要求在一个生产多种产品的企业中,当产销量发生变化时,原来各种产品的产销量占全部产品产销量的比重不会发生变化,或者说各种产品的销售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会发生变化。

2.【选答】成本/产出/效益分析的基本模型

在成本/产出/效益分析中,将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之间的数量关系用方程式来表示,就得到了其基本模型,即: 利润=销售收入-总成本=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销售单价×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 现设利润为P ,单位销售价格为p ,销售量为x ,固定成本总额为a ,单位变动成本为b ,那么基本模型可表示为:()a x b p P --=

在成本/产出/效益分析中,影响利润的因素有哪些?从模型中可以看出单位销售价格、销售量、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等都是影响利润的决定性因素。

3.【选答—计算】贡献毛益及相关指标的计算

(1)贡献毛益总额(Tcm )——产品的销售收入总额减去变动成本后的余额。

计算公式为:()x b p bx px Tcm -=-=式中:Tcm 为贡献毛益总额;p 为产品的单位销售价格;b 为产品的单位变动成本;x 为商品的销售量。

贡献毛益总额是衡量企业每种产品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反映了本期产品销售为企业利润总额所作的贡献。对

企业的经营决策来说,该指标具有重要的导向性作用。

a Tcm >企业获取利润;a Tcm <企业出现亏损;a Tcm =企业恰好处于不盈不亏状态。a 表示固定成本,在a 保持不变时,Tcm 的值越大,企业可以获取的利润越高(选择)

(2)单位贡献毛益(cm )——产品的单位销售价格减去单位变动成本后的余额。

(3)贡献毛益率(mR )——贡献毛益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百分比,或者单位贡献毛益占单位销售价格的百分比。贡献毛益率越高,盈利能力就越大;反之,则获利能力就越小。

(4)变动成本率——一个与贡献毛益率相对应的指标,它是指变动成本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百分比,或单位变动成本占单位销售价格的百分比。变动成本率是反映企业产品获利能力的一个反向指标。变动成本率越高,获利能力就越小;反之,则获利能力越大。

(5)贡献毛益率与变动成本率的关系:就企业某种产品而言,贡献毛益率与变动成本率存在特定的数量关系,两者之和等于1。

4.【案例/选择】损益平衡点 损益平衡点是指使企业经营处于不盈不亏状态时的业务量。在该业务量水平上,企业销售收入扣除变动成本后的余额(贡献毛益总额)恰好等于固定成本,企业所获取的利润为零。损益平衡分析是成本/产出/效益分析的一种特例,它揭示了企业在何种业务水平下可以不盈不亏的状态,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损益平衡点的计算模型有:单一产品损益平衡点模型、安全边际和安全边际率模型、实现目标利润模型三种。

(1)单一产品损益平衡点模型:根据成本/产出/效益分析的基本模型可知,企业的利润可以通过下列公式计算:()a x b p P --=。其中()x b p -为贡献毛益总额。现假设损益平衡点销售量为0x ,那么根据其定义可知,在该业务量水平上0=P ,也就是说:()00=--a x b p ,其中,p 为产品的单位销售价格;b 为产品的单位销售价格;x 为产品的销售量,cm 为单位贡献毛益。销售额0S ,计算公式为mR a px S /00==。

(2)安全边际和安全边际率模型:安全边际和安全边际率模型是在单一产品损益平衡点模型基础上建立的,主要用于分析企业实际或预计经营状况的安全程度。①安全边际——是指企业实际或预计业务量与损益平衡点业务量之间的差额。②安全边际率(B)——指安全边际与实际或预计业务量的比率。安全边际率是以相对数形式来反映企业经营的安全程度。它的值越大,企业经营就越安全;反之,则企业经营就越危险。保本作业率,是指损益平衡点业务量与实际或预计业务量的比率。③销售利润率与安全边际率的关系:只有安全边际部分(即超出损益平衡点的业务量)所产生的贡献毛益才能称为企业的利润。

(3)实现目标利润模型:实现目标利润模型是单一产品损益平衡点模型的进一步扩展,用以揭示企业为实现预定目标利润而应达到的产销水平,从而为企业提供有助于改进经营管理活动的信息。

5.【选答/案例】损益平衡图

损益平衡图是围绕损益平衡点,将影响企业利润的有关因素及其对应关系,在一张坐标图上形象而具体地表达

出来。通过它们,可以直接地发现有关因素变动对利润的影响,从而有助于决策人员提高经营管理活动中的主动性和预见性。损益平衡图的绘制形式,主要有传统式、贡献毛益式和利量式三种。

(1)传统式:传统式损益平衡图作为最基本的形式,其特点是将固定成本置于变动成本之下,从而反映出固定成本总额不随业务量变动的特征,同时揭示损益平衡点、安全边际、盈利区与亏损区的关系。

(2)贡献毛益式:贡献毛益式损益平衡图的主要特点是将固定成本置于变动成本之上,以形象地反映贡献毛益的形成过程及其与利润之间的关系。

(3)利量式:利量式特点是直接突出反映利润与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

有关因素的变化对利润的影响程度不同,可以通过数量方法计算其敏感系数来反映。敏感系数的计算公式为:敏感系数=利润(或亏损)变动百分比/有关因素变动百分比。

6.【案例】有关因素变动对损益平衡点和利润的影响

(1)销售价格变动的影响:从单一产品损益平衡点模型可知,单位销售价格的变动是影响损益平衡点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单位销售价格的的提高,表现为销售收入线的斜率变大,新的销售收入线与原有的总成本线相交时对应的损益平衡点降低。

(2)销售量变动的影响: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销售量变动不会对损益平衡点产生影响,因为其不能改变每单位产品的贡献毛益。但是,随着销售量的增加,企业贡献毛益总额将会增加,进而使其可实现利润增加,或者亏损减少。

(3)单位变动成本变动的影响: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随着单位变动成本的提高,每单位产品所产生的贡献毛益随之降低,因此需要更多数量产品的贡献毛益来弥补固定成本,所以损益平衡点会相应地提高。随着单位变动成本的提高,表现为总成本线的斜率变大,原有的销售收入线与新的总成本线相交时对应的损益平衡点提高。而且,在一定销售量下可以实现的利润将会降低,或者亏损将会增加。

(4)固定成本变动的影响:固定成本的大小直接取决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觃模。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越大,其应负担的固定成本越高。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随着固定成本总额的增加,企业损益平衡点销售量和销售额就会越大,因为其需要更多数量产品所形成的贡献毛益来弥补固定成本。随着固定成本的增加,总成本线的位置平行上升,从而与原有的销售收入线相交于更高点上,即损益平衡点提高。而且,在一定销售量下可以实现的利润将会降低,或者亏损将会增加。

7.【简答】损益平衡分析对决策的意义

(1)成本结构决策:成本结构是指企业中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其具体情况影响着企业在不同产销量水平上的损益平衡点和获利能力。在决策时,损益平衡分析可用以确定成本结构变化对企业利润水平的影响。

(2)生产决策:生产决策是指短期内在生产活动中围绕是否生产、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生产多少等问题而进行的决策。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决策时,损益平衡分析可以预计企业达到的损益平衡状态或实现目标利润时的业务量,以及业务量变化对企业利润水平的影响。此外,它也可以用于确定各个备选方案的成本、贡献毛益和利润指标等,从而为决策人员作出正确选择提供依据。

(3)定价决策:销售价格高低是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损益平衡分析揭示成本、收入、数量

三者之间的依存关系,因此可以用以预计在不同的销售价格下,企业能够获取多少利润,从而帮助决策人员选择出最优的定价方案。

第十章标杆分析

1.【选答】标杆分析及其用途:标杆分析,又称标杆管理、基准管理、基准化分析等,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

起的一种新型管理方法。

(1)标杆分析和标杆分析的定义:①标杆分析就是将本企业各项活动与从事该项活动最佳者进行比较,从而提出行动方法,以弥补自身的不足。②标杆分析法是将本企业经营的各方面状况和环节与竞争对手或行业内外一

流的企业进行对比分析的过程,是一种评价自身企业和研究其他组织的手段,是将外部企业的持久业绩作为自身企业的内部发展目标,并将外界的最佳做法移植到本企业的经营环节中去的一种方法。

(2)标杆分析带来的机会(用途):①标杆分析用于成本比较。②标杆分析可用来比较企业的关键绩效指标。

③标杆分析在流程比较中时常带来许多机会。④标杆分析也能在战略层面带来机遇。

2.【简答/选择】标杆管理的分类:标杆从适用企业类型的范围和内在的结构方式上可以划分为内部标杆分析、

竞争标杆分析、职能标杆分析、操作性标杆分析、战略性标杆分析等几大类。

(1)内部标杆分析:内部标杆分析是以企业内部操作为基准的标杆管理,通过识别内部绩效标杆的标准,确立内部标杆管理的主要目标,一方面可以做到企业内部信息共享;另一方面,可以识别企业内部最佳职能或流程及其实践,然后推广到其他部门。内部标杆作为提高企业绩效最便捷的方法之一,也有明显的缺点,应该与外部标杆管理结合起来使用。

(2)竞争标杆分析:竞争标杆分析是以竞争对象为基准的标杆分析。因为分析中竞争对手的信息比较难于获得,所以实施比较困难。

(3)职能标杆分析:职能标杆分析是以行业领先者或者某些企业的优秀职能运作为基准进行标杆管理。这类标杆分析的合作对象常常能够相互分享一些技术和市场信息。不足就是成本费用较高,具体操作也有一定难度。(4)操作性标杆分析:操作性标杆分析是一种注重公司整体或某个环节的具体运作,找出达到同行最好水平的运作方法。从内容上可以分为流程标杆分析和业务标杆分析。

(5)战略性标杆分析:战略性标杆分析是在与同行业最好企业进行比较的基础上,从总体上关注企业如何发展,明确和改进公司战略运作水平。

3.【简答】詹姆斯?哈里顿五大阶段分类法

阶段1,标杆分析准备阶段;活动:①明确标杆分析的对象;②获取决策层支持;③制定评测方案;④制定数据收集计划;⑤与专家共同审定计划;⑥评定标杆管理项目

阶段2,内部数据收集与分析;活动:①收集与分析内部公开信息;②选择潜在的内部标杆管理合作伙伴;③收集第一手研究信息;④进行内部访谈与问卷调查;⑤建立内部标杆管理委员会;⑥进行内部标杆管理实地考察;阶段3,外部数据收集与分析;活动:①收集外部公开収表信息;②收集外部一手研究信息;

阶段4,改进项目绩效;活动:①确定改进方案;②制定执行方案;③未来发展方案获得决策层通过;④执行方案并评估其影响;

阶段5,持续改进。活动:①维护标杆分析数据库;②实施持续绩效改进。

4.【简答】明确标杆管理类型之后,发起小组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标杆管理项目其具体任务

①建立标杆管理项目収起小组;②列出促使本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③完成对竞争对手的分析;④明确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⑤详细研究本企业的经营计划,明确组织对标杆管理活动的要求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⑥明确不同类型标杆管理活动对本企业的重要程度等级;⑦选定标杆管理的具体项目;⑧对选定的标杆管理项目进一步具体界定。

5.【简答】与专家一起审定计划,本阶段需要完成的工作:①确定可以咨询的专家名单;②聘请专家对己有的

数据收集计划和方案进行研究;③根据专家意见,对数据收集计划和方案进行必要的修正;④修订组织变革管理方案。

6.【简答】评定标杆管理项目就是需要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评测系统,并且全面、精确地收集有关管理项目的各种数据。本阶段需要完成工作包括:①制定数据收集工作计划;②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数据收集质量;③制定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表格和模板;④对管理项目进行评估;⑤建立标杆管理数据库;⑥形成评测矩阵;⑦具体实施组织变革方案的早期工作。

7.【选择】收集与分析内部公开信息。本阶段需要完成的工作包括:①制定如何收集内部公开数据的方案;②确认并找出包含有关标杆管理在组织内部的实际成果的各种出版物;③收集分析各种重要的、公开发表的文档资料;④根据数据收集和分析的结果,及时更新标杆管理数据库;⑤对标杆管理实施方案和内部潜在标杆管理合作伙伴名单进行必要更新。

8.【选择】第一手研究信息是指没有现成的资料,对任何组织尚未公开发表的内容。

9.【简答】外部数据收集工作大致分六个方向

第一,更新标杆管理计划并从外部专家那里获取相关数据。第二,与外部标杆管理合作伙伴交换信息。第三,对外部顾客进行调查。第四,购买竞争对手产品。第五,对竞争对手产品进行“逆向工程”。第六,更新标杆数据库。

10.【选择】标杆管理小组花了大量资源建立了标杆管理数据库。对数据库进行持续维护与更新,能够节约时间和资源。

第十一章商业信息的电子表格程序和计算机分析

1.【选择】Excel中最基本的文件是所谓的工作簿(book)。另外几个重要元素如下:

(1)单元格和活动单元格:工作表中行和列相交的小方格称为单元格。单元格是工作表储存数据的最小单元,每个单元格最多可以容纳32000个字符。每一张工作表同时只能有一个单元格是活动的,称为活动单元格。用户只能向活动单元格中输入数据。活动单元格在工作表中以加粗的边框表示。

(2)列标和行标:工作表上部和左侧分别标有字母和数字的灰色格子,用于对工作表中单元格定位和引用。行号从1到65536,列标从A到Z、AA到AZ、IA到IV共256列。单元格可以用列标加行标表示。如:B9、$B9,其中加上$符号,表示固定引用,不加的表示相对引用。

(3)编辑栏:编辑栏用于对单元格的数据输入和编辑操作。编辑栏最左边有一空白方格用于显示活动单元格地址。

2.【选择】Excel表的数据输入操作:(1)往工作表内输入数据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逐个向单元格内手工输入;第二种是将现有的其他格式数据文件导入到工作表中。第二种方法比较快捷,Excel支持导入几十种其他格式类型的数据文件,例如文本文件、Lotus数据文件等。(2)Excel单元格能够输入的基本数据包括文字、数字,以及能够实现运算功能的函数或者公式。基本数据可分为常数和公式两大类。常数包括文字、日期、时间、货币、百分比、分数或科学计数等。公式是由运算符号、单元格地址所组成的,用以完成计算功能。

3.【选择】Excel具有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等功能。对数据进行排序是基本的数据分析方法之一。筛选功能包括“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数据分类汇总是一般数据分析中经常需要进行的工作,“分类汇总”关键需要指定一个分类的字段,在进行统计之前,要把数据按照分类的字段进行排序,然后选定欲汇总的字段。

4.【选择】加载宏函数通过菜单“工具/加载宏”完成,列表框之中包括分析工具库、规划求解等多个宏,每个宏能完成一类功能。

5.【选择】统计图表的建立过程:(1)统计图表的建立(2)统计图表的编辑(3)高级图表功能。

6.【选择】数据透视表是在数据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功能基础上的扩展,具有更强数据汇总能力的工具。7.【选择】宏是基于VBA的语言编写的。录制宏功能就相当于由软件自动记录用户的操作过程,并将操作过程转化为标准的宏程序(VBA程序)。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

①n 个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数据的个数 全体数据的和 ∑==+++=n i i n x n n x x x x 1 211Λ,其中数据为n i x i Λ,2,1,= ②分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频数的和 频数)的和 (组中值?≈ ∑∑=++++++===m i i m i i i m m m v v y v v v y v y v y v y 1 1 212211ΛΛ, 为组数,y i 为第i 组的组中值,v i 为第i 组频数。 10,20,30和x ,若平均数是30,那么x 应为 A .30 B .50 C .60 D .80 【答案】选择C 【解读】考察的知识点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60 304302010=?=+++x x 【例题】某企业辅助工占80%,月平均工资为500元,技术工占20%,月平均工资为700元,该企业全部职工的月平均工资为【 】 A .520元 B .540元 C .550元 D .600元 【答案】选择B 若n 为奇数,则位于正中间的那个数据就是中位数,即2 1+n 就是中位数。 若n 为偶数,则中位数为 1 2 2 ++n n x x 就是中位数。 【 】 A .360 B .380 C .400 D .420 【答案】B 4位数360与第5位数400求平均为380 (数值)有意义,对分类型有众数,也可能众数不唯一。 【例题】对于一列数据来说,其众数( ) A.一定存在 B.可能不存在 C.是唯一的 D.是不唯一的 【答案】B 【例题】数列2、3、3、4、1、5、3、2、4、3、6的众数是__________。 =众数 <众数 。

Y 轴的直线横坐标。 =Q 3-Q 1。 第2四分位点Q 2=全体数据的中位数; 第1四分位点Q 1=数据中所有≤Q 2的那些数据的中位数; Q 2的那些数据的中位数。 R 那样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2 2212 )()1()(1x x n x x n i i n i 22 212)(1)(1y v y n y y v n i i i m i i -=-=∑∑= i i , n 是数据的个数,y 是分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2 σ= (方差的算术平方根,与原来数据的单位相同) x σ = (%) (反映数据相对于其平均数的分散程度) 1002 25.3375.2525.21075.12125.12375.03625.0?+?+?+?+?+?+?= = 方差22 212)(1)(1y v y n y y v n i i i m i i -=-=∑∑=σ= 规范差n z x σ α2±= 3. 收入最高的20%的人年均收入在万元以上

质量管理中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详细]

质量管理中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 控制图:用来对过程状态进行监控,并可度量、诊断和改进过程状态. 直方图:是以一组无间隔的直条图表现频数分布特征的统计图,能够直观地显示出数据的分布情况. 排列图:又叫帕累托图,它是将各个项目产生的影响从最主要到最次要的顺序进行排列的一种工具.可用其区分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次要、一般问题,找出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识别进行质量改进的机会. 散布图: 以点的分布反映变量之间相关情况,是用来发现和显示两组数据之间相关关系的类型和程度,或确认其预期关系的一种示图工具. 工序能力指数(CPK):分析工序能力满足质量标准、工艺规范的程度. 频数分析:形成观测量中变量不同水平的分布情况表. 描述统计量分析:如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范围、方差等,了解过程的一些总体特征. 相关分析: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并且假设变量都是随机变动的,不分主次,处于同等地位. 回归分析:分析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H0:差值的总体中位数为0; H1:差值的总体中位数不为0;检验水准为0.05. 子组频数与子组大小 关于子组频数或子组大小,无法制定通用的规则.子组频数可能决定于取样和分析样本的费用,而子组大小则可能决定于一些实际的考虑. 例如,低频率长间隔抽取的大子组,可以更准确地检测出过程平均中的小偏移,而高频率短间隔地抽取的小子组,则能更迅速地检测出大偏移.通常,子组大小取为4或5,而抽样频数,一般在初期时高,一旦达到统计控制状态后就低. 通常认为,对于初步估计而言,抽取大小为4或5的20~25个子组就足够了.值得注意的是,抽样频数、统计控制和过程能力需要统一加以考虑.理由如下:平均极差R常常用于估计s .随着在一个子组中抽样的时间间隔加长,变差来源的数目也会增加.因此,在一个子组内若抽样时间延长,将使R也即s的估计值增大、加宽控制限范围,从而降低过程能力指数.反之,连续的逐个抽样将给出较小的R . Xbar R 控制图应用实例 在一个企业内,统计技术和应用类型很多,而程序文件只能从总的方面规定应用程序,各有关部门和人员在具体实施时,还必须遵照作业指导书的规定进行操作.一个企业应用统计方法的作业指导书有很多,现仅以某电子元件厂电阻器刻槽工序应用的《-x—R控制图作业指导书》为例. -x—R控制图作业指导书(电阻器刻槽工序) 1目的 通过控制图的应用,对电阻器刻槽工序的主要质量特性——电阻值,实施控制,消除异常因素的作用,保证刻槽工序处于稳定受控状态. 2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各类薄膜型电阻器(金属膜电阻器、金属氧化膜电阻器、碳膜电阻器)刻槽工序的电阻值控制. 3职责 3.1车间技术组质量控制工程师负责控制图的设计、控制图打点结果的分析及提出应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3.2刻槽工序操作者按作业指导书要求,抽样、测量、计算统计量并在控制图上打点. 3.3质管处质量控制工程师负责控制图应用的指导、协助车间技术组进行分析,监督控制图的实施及协调纠正和预防措施的落实. 4 工作流程 4.1 预备数据的取得 当确认刻槽工序处于稳定受控状态时,车间技术组质量控制工程师在生产过程中,每隔30分钟抽取容量为n = 5的样本,共抽取25个样本,分别填入数据表(表1—3)(表省略). 4.2 计算各组的样本平均值-x和极差R 控制下界限LCL==X-0.58-R 4.5 计算R图的控制界限: 控制中心线CL=-R

05058管理数量方法2016年10月附答案真题

2016年10月《管理数量方法》上海卷,课程代码05058 一、单选(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2分) 1、一组数据5,9, 11,12,23,27的中位数是 【 D 】 A 、7.5 B 、9.5 C 、10.5 D 、11.5 2、下列数据:5,7,10,18,20的标准差为 【 C 】 A 、3.97 B 、4.97 C 、5.97 D 、6.97 97 .56.355 )1220()1218()1210()127()125(12 5 20 181********==-+-+-+-+-==++++= σX 3、设A 、B 、C 、D 是四个随机事件,用A 、B 、C 、D 的运算关系表示事件:A 或B 不发生但C 、D 发生为 【 D 】 A 、D ABC B 、BCD A C 、 D C B A D 、CD AB 对偶律 :解析→+=CD B A CD AB )( 4、从一个包含50个单元的有限总体中抽取容量为5的样本,则系统抽样的组距为【 A 】 A 、10 B 、15 C 、20 D 、25 5、掷一枚骰子,这个骰子有六个面,每个面分别标有1,2,3,4,5,6,如果连续投掷两次,且至少一次出现6点,则其点数之和为偶数的概率是 【 D 】 A 、 181 B 、121 C 、 91 D 、36 5 6、已知某时间数列连续三年各期的环比增长速度分别为12%、15%、18%,则该数列的这三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 A 】 A 、14.93% B 、15.93% C 、16.93% D 、17.93% 解:%97.1411497.1151984.1118.115.112.133=-=-=-??=平均增长速度

11752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考点精编》

第一章数据分析的基础 1.【选择】数据分析的前提是数据的搜集与加工处理。在数据资料进行加工处理时,通常采用对数据进行分组的方法。 2.【选择】数据分组是对某一变量的不同取值,按照其自身变动特点和研究需要划分成不同的组别,以便更好地研究该变量分布特征及变动规律。 3.【选择】变量数列两要素:①组别——由不同变量值所划分的组;②频数——各组变量值出现的次数。各组次数与总次数之比叫做比率,又称频率。 4.【选择】在变量数列中,由不同变量值组成的组别表示变量的变动幅度,而频数和频率则表示相对应的变量值对其平均水平的作用程度。频数(频率)愈大的组所对应的变量值对其平均水平的作用越大;反之,频数(频率)愈小的组所对应的变量值对其平均水平的作用也愈小。 5.【案例分析】变量数列的编制(将结合变量数量分布图进行考查) ①确定组数;对于等距分组,斯特吉斯给出一个大致的计算组数的公式:m=1+3.322lgN (变量个数N ,组数为m )。 ②确定组距;在组距分组中,每组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距离称为组距等距分组的组距为d :() m x x d i i min )max(-= ③确定组限;当相邻两组中数值较小的一组的上限和数值较大的一组的下限只能用同一数值表示时,为了不违反分组的互斥性原则,一般规定上限不包含在本组之内,称为上限不在内原则。 ④计算各组的次数(频数); ⑤编制变量数列;将各组变量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并列出相对应的次数,形成变量数列。 6.【选择】累计频数和累计频率可概括地反映变量取值的分布特征。向上累计分布曲线呈上升状,向下累计分布曲线呈下降状。组的次数(或频数)较少,曲线显得平缓;组的次数(或频数)较密集,曲线显得较陡峭。 7.【选答】洛伦茨曲线及其绘制方法 (1)累计频数(或频率)分布曲线可用来研究财富、土地和工资收入的分配是否公平,这种累计分布曲线图最早是由美国洛伦茨博士提出,故又称洛伦茨曲线图。洛伦茨曲线,对角线为绝对平等线。根据实际收入分配线与绝对平等线或绝对不平等进行对比可衡量其不平等程度。离绝对平等线越远,分配越不平等;反之,越靠近绝对平等线,分配越平等。 (2)首先,将分配的对象和接受分配者的数量均化成结构相对数并进行向上累计;其次,纵轴和横轴均为百分比尺度,纵轴自下而上,用以测定分配的对象(如一国的财富,土地或收入等),横轴由左向右用以测定接受分配者(如一国的人口);最后,根据计算所得的分配对象和接受分配者的累计百分数,在图中标出相应的绘示点,连接各点并使之平滑化,所得曲线即所要求的洛伦茨曲线。 8.【案例分析/选择】变量的次数分布图就是用线和面等形状来表示次数分布的几何图形,常用的次数分布图主

管理数量方法题库

在对某项数据进行分析之前,我们应做的前提工作是( D ) A.数据的整理 B.数据的检查 C.数据的分组 D.数据的搜集与加工处理 下列属于品质标志的是( B ) A.工人年龄 B.工人性别 C.工人体重 D.工人工资 某企业A产品1月份产量1100件,单位成本52元;2月份产量1300件,单位成本49元;3月份产量1600件,单位成本46元,则1季度A产品的平均单位成本为( A) A.元 B.元 C.元 D.元 众数是总体中下列哪项的标志值( D ) A.位置居中 B.数值最大 C.出现次数较多 D.出现次数最多 评价两个无偏估计量谁更有效,用到的统计量是(B )。 A.期望 B.方差 C.中位数

D.平均值 答案A 答案A 点估计的方法不包括(D)。 A.矩估计法 B.顺序统计量法 C.最大似然法 D.特殊值法

不能反映变量数列中间标志值差异程度的变异指标是(A ) A.全距 B.平均差 C.标准差 D.变异系数 答案A 答案D

答案A 答案A 答案B 在双侧检验中,如果实际的-t值小于或等于临界值,则(A )。 A.拒绝原假设 B.接受原假设 C.拒绝备选假设 D.不能确定 进行假设检验时,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样本量,检验结论犯两类错误的概率会(A )。 A.都减少 B.都增大 C.都不变

D.一个增大一个减小 时间数列中,数值大小与时间长短有直接关系的是( B ) A.平均数时间数列 B.时期数列 C.时点数列 D.相对数时间数列 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依据是(A ) A各年环比发展速度之积等于总速度 B各年环比发展速度之和等于总速度 C各年环比增长速度之积等于总速度 D各年环比增长速度之和等于总速度 计算发展速度的分母是( B ) A报告期水平 B基期水平 C实际水平 D计划水平 已知环比增长速度为9.2%、8.6%、7.1%、7.5%,则定基增长速度为(D) A.9.2%×8.6%×7.1%×7.5% B.(9.2%×8.6%×7.1%×7.5%)-100% C.109.2%×108.6%×107.1%×107.5% D.(109.2%×108.6%×107.1%×107.5%)-100% 下列等式中,不正确的是( C ) A.发展速度=增长速度+1 B.定基发展速度=相应各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C.定基增长速度=相应各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 D.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05058管理数量方法复习

05058管理数量方法 1分类型数据;又称属性数据,他所描述的是事物的品质特征,从统计的计量水准来说是一种比较原始和低级的计量,称作列名水准。这类数据只能计算各类的频数和比例,不能进行其它的数学运算。 2数量型数据;这类数据是用来说明事物的数量特征,从统计的计量水准来说,包括订距水准和定比水准。 3截面数据;是指用来描述事物在同一时点社会经济各种不同指标的数据,可以观察同一时期个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截面数据还包括同一时期相同指标在不同部门的分布,通常又称横向数据。截面数据可以研究客观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 4时间序列数据;将数据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后形成的数据序列,有称纵向数据。时间序列数据可以反应事物在一定时期范围内的变化情况,研究事物动态变化的规律性并进行预测等。 5频数分布;又称次数分布,是按照数据的某种特征进行分组后再计算出各类数据在各组出现的次数加以整理,这种次数也称频数,这种整理后形成的表称作频数分布表。把频数与全体数据个数之比,称为频率,这样的表就为频率分布表。频数分布表可以观察各组数据在全部数据中的状况 。6组距;在数量型数列中按单变量分组有时组数过多,不便于观察数据分布特征和规律,需要将数据的大小适当归并,在每组中规定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就称作组距。各组的组距均相等时称作等距数列,不完全相等时称不等距数列。 7组界;又称组限,只组距的变量数列的分组中,各组变动范围两端的数值,最小限度的值称作下限,最大限度的值称作上限,上限与下限之差即为组距。 8组中值;组距的变量数列中每组上限与下限的平均值,其计算公式为:组中距=上限+下限/2 9频数分布表频数分布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把每组中出现的频数转换为相对次数,记得每组次数除以总次数,称为各组的频数,各组频数相加为1. 10直方图;频数分布表的直观图示形式。它适用于组距数列,图形用一平面直角坐标系,横轴表示变量值,各组的组距大小与横轴的长度成正比 。11 条形图和柱形图一种用来对各项信息进行比较的图示方式。在平面上用相同宽度但不同长度的条形图来表示数值的大小,器条形可以是横的,也可以是竖的,当条形竖立时,也称柱形图 。12饼形图;又称圆形结构图,一般用来描述和显示总体中各类占全体的比例。通常以圆的面积表示研究对象的总量,把圆形分成若干个扇形部分,每个扇形部分代表一种组成部分,该组成部分的大小与扇形面积的大小成正比,从而表示总量的构成状况,形象地显示总量结构。 13折线图;有两种折线图,一是研究动态趋势时,以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现象的数值,将所形成的逐点相连,就形成动态折线图;另一种是在直方图的基础上,将顶端的中点,器临近两点用直线加以连接,就形成频数分配的折线图。 14曲线图;是折线图的均匀,折线图在个点连接时会产生突变,而客观事物的发展往往是逐渐变化大的,通过修匀后的曲线图则弥补了这一不足,反应了逐渐变化的过程。15.散点图;又称散布图,通常用来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当一个单元具有两个标志值时,在坐标轴上分别用横坐标和纵坐标表示,在它们取值的交叉点上坐点,这些点所形成的图形,就称散点图。 16茎叶图;形象地把每个数据分为茎和叶两部分,用数字的主干部分加以归类作为茎,然后在分类时把其余的部分作为叶,列在相应的茎上,其优点是可以把统计的分组和频数分配的划记工作一次完成。即保持了直方图的直观形象,又保留了原有数据的原始信息,从中可以得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特征值。 17平均数又称均值,其中最长用的是算术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18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次序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上的变量值,也就数说中位数将整个数据一分为二,正好有一半的数据比中位数小,另一半的数据比中位数大。 19众数;是指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变量值,众数的优点在于反应了数据中最常见的数值,它不仅适用于数量型数据,也适用于分类型数据。 20方差;是一组数据的每一个观察值与其平均值离差平方的平均数。 21标准差;方差的平方根。也是反应数据离散程度的指标,由于方差是变量与平均数离差平方的平均数,因而方差的量纲与原来数据的量纲不一致,标准差将其开平方根,就恢复了原来数据的量纲。 22极差又称全距,指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23变异系数;又称离散系数,是指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平均数之比。 24四分位点;将一组数据由小到大顺序排列,用Q1,Q2和Q3三个点将整个数据进行四等分,它们分别位于25 ﹪,50﹪和75﹪的位置,这三个点就成为四分位点,这 三个点的数值称为四分位数。 25四分卫极差;基于四分位点计算的数据值之差,又分 为四分位极差和四分位半距,四分位极差是指第三个四 分位数Q3与第1个四分位数之差,即Q3-Q1,它表明两 端各25﹪的数据后的极差,四分位半距是将四分位极差 除以2. 26所及实验;广义第将,凡是一个运动或过程会导致一 系列可能结果之一,但具体发生哪一个结果则是不确定 的,这种行动行动或过程称为随机试验。 27随机事件;随机试验的每一个可能的结果称为随机事 件,又称不确定性事件,简称事件。 28样本空间;随机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所组成的全体, 称作样本空间,通常用O表示。样本空间应该无一遗漏 地包括所有基本结果。 29事件的包含;如果事件A的每一个样本点都包括在事 件B中,或事件A的发生必然导致事件B发生,则称事 件A包含与事件B,或称事件B包含事件A,记作A∈B 或B∈A 30事件的并;又称事件的和,即表示事件A和事件B至 少有一个事件发生的事件,记为A∪B或A+B. 31事件的交;又称事件的积,时间A与事件B同时发生 的事件称为事件A与事件B的交,它是由即属于A也属 于B的所有公共样本点所组成的集合,记为A∩B或AB 32事件的差;事件A发生而事件B不发生,这一事件称 为事件A与事件B之差。它由属于事件A而不属于事件 B的那些样本点构成的集合,记作A-B或AB. 33;互斥事件;事件A与事件B没有共同的样本点,即两 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称事件A与事件B为互斥事件, 又称A和B互不相容。否则这两个事件是相容的。 34对立事件;又称互补事件或逆事件,一个事件B若与 事件A互斥,且它与事件A的并是整个样本空间O,则 称B是事件A的对立事件。 概率是对于不确定性事件出现可能性大小的一种度量。 由于概率应用的发展,统计学家对概率哟不同的解释, 有古典的定义,统计的定义以及公理化定义等。 36随机变量把一个随机试验的所有可能的结果用数量 来描述时,与一定事件对应的数值称为随机变量。随机 变量可以分为离散的随机变量和连续的随机变量两类。 37概率分布;对随机变量总体规律性的描述,综合反应 随机变量在取某一值时的概率。有多种表示形式,如分 布规律,概率密度函数等 38分布律是概率分布的一种表示形式,通常适用于离散 型的随机变量,即用列表的形式,一方面列出随机变量 的可能取值,另一方面列出各种取值的概率。 39概率密度函数;用数学函数的形式来表示概率分布, 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连续的随机变量,而且比较简洁, 同一类型的随机变量的分布,只要用不同的参数就可以 表示不同的分布。 40决策树;是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决策时,形象地利用 树分支的结构图形进行决策的一种方法。一般是从左向 右展开,用一方框代表决策点,然后根据方案的多少向 右边分出几根树枝,每根树枝的末端有一原点作节点, 根据决策面临的状态又分成若干树枝,将决策方案与每 一种状态结合,就得到各种不同的收益或损失 41;极大极小决策原则不确定情况下的决策原则之一, 这一原则的基本思想是在选择方案是要从最坏处着想, 即将各种结果的最坏-极小收益进行比较,从中选择以个 收益最大的方案 42最小期望机会损失原则;机会损失是指由于没有选择 正确的方案而带来的损失。在采用这一原则时,首先要 计算出各种情况下实行的方案与最优方案之间的差额, 即机会损失。然后根据各种状态的概率算出个方案的期 望机会损失。最小期望机会损失原则就是选择期望损失 最小的方案。 43最大期望收益原则;采用不同方案时对于不同的状态 会得到不同的收益,可以根据不同的概率,计算出期望 收益。最大的期望收益原则就是选择期望收益最大的方 案。 44敏感性分析;是指某一决策方案确定以后,决策中的 自然状态变动对最优方案的变动是否敏感。 45抽样推断;从研究对象的全部中抽取一部分单元进行 观察研究取得数据,并从这些数据中获得信息,以此来 推断全体。 46总体;是研究对象的全体,它是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 许多个体的集合,这些个体称为总体单元或元素 47样本;是按照某种抽样规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总体 单元加以观察研究并用来推断总体的那部分但愿的集 合。样本中包括的总体单元数目称作样本量或样本容量 48随机抽样又称概率抽样,在抽取样本的过程中排除主 观上有意识地选择样本单元,而是按照一定的设计原则, 是每个总体单元都有一个已知的概率被抽中的抽样方 法。 49简单随机抽样;又称纯随机抽样,是指总体有N个单 元,从中抽取n个单元作样本,使得所有的样本都有同 样的机会被抽中的方法。 50系统抽样;又称等距抽样或机械抽样,这种抽样方法 是将总体单元在抽样之前按某种顺序排列并按照设计的 规则确定一个随机起点,然后每隔一定的间隔逐个抽取 样本的方法。 51分层抽样;又称分类抽样或类型抽样,是在抽样之前 将总体划分为互不交叉的若干层,每个总体单元被化在 某一层内,然后在各层中独立地抽取一定数量的单元作 样本的抽样 52整群抽样是在抽样之前把总体的单元按自然形成的 或人为地分成的整群作为抽样单位在包括全部总体单 元的群中随机地抽取若干群体作为样本的抽样方法。 53抽样框;用来代表总体从中抽选样本的框架,为了实 施抽样通常把总体单元划分成抽样单元,把抽样单位编 制成名册、清单活地图就称作抽样框。 54抽样误差;通过样本的估计值B来推断总体的相应值 b时,这时假定各个样本单元的数值是可以正确取得的, 但由于样本是随机抽取的,有样本对总体代表性引起的 误差(B-b)称作抽样误差,因此抽样误差是一种随机误 差。55非抽样误差;是指抽样调查的估计推断中除了抽 样误差以外其它所有误差的总称。 56偏差;又称偏误,是一种系统性的误差,它定义为样 本估计量的数学期望与带估的总体参数之间的离差。 57无回答;是指抽样调查的样本中,由于各种原因未能 获得调查数据通常是发生在调查对象是人的总体,包括 有意或无意的无回答。 58总体分布;是研究对象这一总体中各个单元标志值所 形成的分布。总体分布的一些特征如数学期望等往往是 抽样推断中待估的参数 。59样本分布;又称子分布或经验分布,是指从总体中 抽取容量为n的样本,这些单元标志值所形成的分布。 60.抽样分布;是指样本估计量的分布。样本估计量是样 本的一个函数,在统计学中称作统计量,因此抽样分布 也是指统计量的分布。 61中心极限定理;是统计学中阐明在什么条件下随机变 量趋近于正态分布的一类定理。最常用的极限定理是: 一个具有任意分布形式的总体,从中抽取容量为n的样 本,随着样本容量的增大,样本平均数则逐渐趋近于正 态分布。62参数;狭义的参数是指决定理论分布的函数 中一个好哦若干个数值,它决定了随机变量的分布状况。 广义的参数是指反应总体特征的数值,入总体均值,总 体的总值,总体的比例及总体的方差等。 63估计量;是根据样本来估计总体参数的一个规则,它 通常表示为样本数值的一个函数统计量。它不包含总体 的任何未知参数。 64估计值;是估计量在某一次抽样中的具体数值。如在 估计总体均值这一参数是,通常使用样本均值作为估计 量,但某一具体抽样结果所得到的样本均值就是估计值。 65点估计;是参数估计的一种类型或方法,它是指从抽 到的具体数据计算出单个估计值作为待估总体参数的估 计值。 66区间估计;是参数估计的另一种类型和方法,它是在 点估计的基础上给出一个估计的范围,,推断总体参数有 多大的概率被涵盖在这一范围之内。 67无偏性;评价估计量的标准之一,它是指估计量抽样 分布的数学期望等于总体参数的真值。 68;有效性;也是评价估计量的指标之一,它是估计量 离总体参数摆动比较小的一个性质。 69一致性;又称相合性,是指随着样本容量的增大,估 计值愈来愈接近总体参数真值这一性质。 70置信期间;指区间估计时给出的估计范围。置信区间 总是与一定的概率相联系的,这一概率通常称作置信水 平,与置信水平相联系的数值范围称作置信区间,数值 的两端称作置信水平,按大小分为置信上限与置信下限。 71置信系数;又称置信水平,通常是在区间估计时人为 确定的,通常上用1-ā来表示。置信系数的确定通常根 据研究事物的客观要求而定。 72参数假设检验;对总体的未知参数先做出某种假设, 通常称作原假设。与此相对应的另一个假设称作备择假 设或对立假设。将样本试验所有的可能结果均匀包括在 这两个假设之内,然后抽取样本,根据样本的结果来判 断接受哪一个假设,这种推断方法称作参数的假设检验。 73检验的统计量;是假设检验中建立在样本数据基础上 的一个函数,用来判断是否接受原假设。 74接受域和拒绝域;判断是否接受原假设时要把抽样所 有可能结果组成的样本空间分成两部分,当原假设为真 时,统计量在允许范围内变动的区域称作接受域,也就 是说,当统计量的直落入之一区域,就应该接受原假设。 当统计量的值超出之一区域,原假设为真时,只有很小 的概率会出现这种情况,因此将拒绝原假设的区域称作 拒绝域。 75显著性水平;原假设为真时,决策规则判定为假的概 率,通常用ā来表示。因为在检验中由于样本的随机性与 要求检验的总体参数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只有达到了

设备管理统计分析方法(参考Word)

第二节设备工程监理过程中常用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数理统计技术是建立、保持、改进设备工程监理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开展数据分析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效十分显著。 国内设备工程管理的大量实例表明,排列图法、因果图法、分层法、检查表法、相关图法、直方图法和控制图法等七种数理分析质量管理工具的应用对设备工程管理人员十分重要,他们通过对设备实体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两类指标的统计分析,可以及时了解设备工程实施过程质量状况,对设备工程工作效率、投资效益都十分有利。 由于篇幅的原因,我们重点介绍其中排列图法、因果图法、相关图法、直方图法和控制图法,其他方法请参考其他资料。 一、排列图法 排列图法又叫巴雷特图法。是一种抓主要茅盾的“关键少数”以取得多数成效的有效方法。在设备工程管理中,常用它来寻找影响某种问题,例如设备制造质量、安装偏差、运行故障与事故、维修质量及其它问题的主要因素,以便抓住主要矛盾,有重点地采取针对性措施。 排列图法的核心是通过数据计算分析,绘制排列图来寻找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问题和确定改进的地方。 1.排列图的基本做法是: (1)按时间参数指标等或某种要求分层收集数据:确定分层,每一层为一个项目;确定每个项目重复出现的“量”;编制分项统计表,最好按照统计分析指标的绝对值大小的降序排列分层项目,便于绘制排列图时不出差错。 (2)进行数据整理,计算出累积数及累积百分数。 (3)作图。作图步骤包括:绘制横、纵坐标;画出累积曲线(巴雷特线),如图4-5所示。 具体画法如下: ——画出左右两个纵坐标轴,一个横坐标轴,左边的纵坐标表示频数,右边的纵坐标表示频率,横坐标为分层项目坐标; ——在横坐标上按分层项目数量画出等分点,按照各项目重量的降序顺序在各等分段下方标注出对应的分层项目名称,一般分层项目数量不超过5个,超过的个数项目归为“其他项”;

11752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

11752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 黑体字 串讲讲义 第一章 数据分析的基础 一、数据集中趋势的度量: ●平均数: ①n 个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数据的个数 全体数据的和 ∑==+++=n i i n x n n x x x x 1 211 ,其中数据为n i x i ,2,1,= ②分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频数的和频数)的和(组中值?≈ ∑∑=++++++===m i i m i i i m m m v v y v v v y v y v y v y 11 212211 , 为组数,y i 为第i 组的组中值,v i 为第i 组频数。 优点:平均数容易理解,计算;它不偏不倚地对待每一个数据;是数据集的“重心” 缺点:对极端值十分敏感。 10,20,30和x ,若平均数是30,那么x 应为 A .30 B .50 C .60 D .80 【答案】选择C 【解析】考察的知识点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60304302010=?=+++x x 【例题】某企业辅助工占80%,月平均工资为500元,技术工占20%,月平均工资为700元,该企业全部职工的月平均工资为【 】 A .520元 B .540元 C .550元 D .600元 【答案】选择B 540%20700%80500=?+?●中位数:将数据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处在中间位置上的一个数或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若n 为奇数,则位于正中间的那个数据就是中位数,即2 1+n 就是中位数。 若n 为偶数,则中位数为21 22++n n x x 就是中位数。 优点:中位数对极端值不像平均数那么敏感 缺点:没有充分地利用数据所有信息 【例题】八位学生五月份的伙食费分别为(单位:元) 【 】 A .360 B .380 C .400 D .420 【答案】B 4位数360与第5位数400求平均为380 ●众数: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优点:它数据也有意义;它能够告诉我们最普遍、最流行的款式、尺寸、色彩等产品特征。 缺点:一组数据可能没反映了数据中最常见的数值,不仅对数量型数据(数值)有意义,对分类型有众数,也可能众数不唯一。 【例题】对于一列数据来说,其众数( ) A.一定存在 B.可能不存在 C.是唯一的 D.是不唯一的 【答案】B 【例题】数列2、3、3、4、1、5、3、2、4、3、6的众数是__________。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大小关系:

05058管理数量方法1

管理数量方法20日14:30--17:00 一、单项选择题 1、如果是一个正偏的频数分布(指峰在左边,右边有较长的尾巴),下面那一个集中趋势的计量值最大?(C 算术平均数) 2、在一个正偏的分布中,将有一半的数据大于(B中位数) 3、若某一事件出现的概率为1/6,当实验6次时,该事件出现的次数将 是 D 上述结果均有可能) 4、对一个有限总体进行无放回抽样时,各次抽取的结果是(B 相互依赖的) 5、若一个系的学生中有65%是男生,40%是高年级学生。若随机抽取一人,该学生或是男生或是高年级学生的概率最可能是( D 0.8. ) 6、某一零件的直径规定为10厘米,但生产的结果有的超过10厘米,有的不足10厘米。在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其误差的分布通常服从(B 正态分布) 7、若正态分布的μ=10,б=5则P(X<5)和P(X>20)的概率分别为(C 0.1587,0.0228) 8、如果抽选10人作样本的抽选方法是从160公分及以下的人中随机抽取2人,在180公分以上的人中随机抽选2人,在165~175公分的人中随机抽选6人,这种抽选方法称作(C 分层抽样) 9、估计量的有效性是指( B 估计量的抽样方差比较小) 10、设是的一个无偏且一致的估计量,当用1-的置信度确定置信区间后,对于这一置信区间的宽度(A 只要进一步增大样本,可以达到任意高的置信度)11、生产航天飞机零部件,要求以99的可靠性能耐高温1000℃,对产品质量检验时的假设应为( B ) 12、如果事件A的概率为P(A)=0.5,事件B 的概率为P(B)=0.5,则通常情况下P(A∩B)的概率为(C 小于或等于0.5 ) 13、对一个无限总体进行无放回抽样时,各次抽取的结果是(A 相互独立的) 14、某一事件出现的概率为1,如果实验6次,该事件就( B 一定会出现6次) 15、某工厂生产的零件出厂时每200个装一盒,这种零件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类,合格率约为99%,设每盒中的不合格数为X,则X通常服从(C 泊松分布) 16、一项民意测验在甲、乙两城市进行,甲城市的人数为乙城市的4倍,甲城市和乙城市的抽样比例相同,若两城市表示赞成的人数比例也相同,则两城市的抽样标准误差相比较(D 甲城市是乙城市的1/2) 17、调查某市中学生中近视眼人数比例时,采用随机抽取几所中学作为样本,对抽中学校所有学生进行调查,这时每一所中学是一个(C 抽样单位) 18、置信系数1-表示了区间估计的( D 可靠性) 19、在参数估计中利用t分布构造置信区间的条件是(B 总体分布为正态分布,方差未知) 20、在一个负偏的分布中超过平均值的数据将(A 超过一半) 21、将原始数据整理成频数分布后计算平均值与原始数据计算的平均值相比较( B 大于原始数据计算的均值) 22、如果事件A的概率为P(A)=0.5,事件B 的概率为P(B)=0.5,则通常情况下P(A∩B)的概率为( C 小于或等于0.5 ) 23、下边哪一个符合概率分布的要求(D P(X)=x/6 (x=1,2,3) ) 24、若总体服从正态分布,均值μ与方差均未知,:=,:,置信水平为,采用n为大样本,则统计量Z的拒绝域为(C > ) 25、在一次假设检验中,当显著性水平被拒绝时,则用(A 一定会被拒绝) 26、若已知=1239,n=100,则直线回归方程= ( A ) 27、各实际观测值()与回归值()的离差平方和称为( B 剩余平方和) 28、从100人中用简单随机抽样抽选10人作样本,可能抽取的样本数目为 ( C ) 29、估计量的均方误反映了估计的( B 准确性) 30、正态总体,均值和方差未知,对总体均值进行检验,,置信水平为,n为小样本,则统计量的拒绝域为( D ) 31、两个非正态总体的均值比较,采用Z检验时必须(B 两个样本都是大样本) 32、某企业今年与去年相比,产量增长了15%,单位产品成本增长了10%,则总生产费增长( B 26.5% ) 33、两个非正态总体,方差已知,均值未知,欲检其均值是否相等,分别抽取两个小样本,应采用的方法为(C 曼-惠特尼U检验) 34、估计量的有效性是指(B 估计量的抽样方差比较小) 35、生产航天飞机零部件,要求以99的可靠性能耐高温1000℃,对产品质量检验时的假设应为( B. ) 36、若两个事件是相依的,则(C 不一定是互斥的) 37、随机变量的取值总是( D 实数) 38、个二项分布的随机变量,其方差与数学期望之比为3/4,则该分布的参数P 应为( A 1/4 ) 39、二次分布n=100,p=0.2,则在100次试验中成功16至24次的概率近似为 (C 68.26% ) 40、在一项化妆品的调查中,采用的方法是将样本按总人口的男女性别和城乡比例进行分配。然后要求在各类人员中有目的地选择经常使用该化妆品的消费者进行调查,这种方法称作( D 配额抽样) 41、假设有5种股票,每种股票的回报率为μ=10%,б=4%,且相互独立。现有5000元,有两种投资方案,甲方案用于购买其中一种股票,乙方案每种股票各买1000元。两种方案的比较是( C 收益率相同,甲方案的风险高于乙方案) 42、从某个大总体中抽取一个样本容量为10的样本,样本均值的抽样标准误差为43、则原来总体的方差为(B 90)44、从总体N=100,=160,随机抽取n=16的样本,样本均值的抽样标准误最接近的数是。(C 2.9 ) 45、若,,当随机抽取一个样本,其均值,则( A 肯定接受原假设) 46、若已知是的2倍,是的 1.2倍,则相关系数r等于( B ) 47、某种股票的价格周二上涨了10%,周三上涨了5%,两天累计涨幅( B15.5% ) 48、某百货公司今年同去年相比,各种商品的价格综合指数为105%,这说明 (A 商品价格平均上涨了5%) 49、某银行投资额1998年比1997年增长了10%,1999年比1997年增长了15%,1999年比1998年增长了(D (115%÷110%)-1) 50、两个总体均值比较的t检验适用于(A 两个正态总体,方差未知但相等) 51、两个非正态总体的均值比较,采用Z检验时必须(B 两个样本都是大样本) 52、下边哪一个符合概率分布的要求(D P(X)=x/6 (x=1,2,3)) 53、设n为时间数列的项数,对于间隔不等的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的公式为( D )54、已知某地区1995年的居民存款余额比1985年增长了1倍,比1990年增长了0.5倍,1990年的存款余额比1985年增长了( A 0.33倍)55、某百货公司今年同去年相比,所有商品的价格平均提高了10%,销售量平均下降了10%,则商品销售额( B 下降)56、使用基期零售价格作权数计算的商品销售量指数( C 单纯反映了商品价格的综合变动) 57、.某食品厂规定其袋装食品每包的平均重量不低于500克,否则不能出厂。现对一批产品进行出厂检验时,要求有99%的可靠性实现其规定,其原假设和备择假设应该是:(=0.01)(A :=500,:500 ) 58、要求有95%的把握次品率低于10%才能出厂,在检验时设立的假设应该是 ( C ) 59、对居民收入(x)与消费支出(y)的几组不同样本数据配合的直线回归方程如下,你认为哪个回归方程可能是正确的( B )60、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中,检验回归方程线性关系的显著性采用的统计量是 ( D )61、某百货公司今年与去年相比,商品零售总额增长了6%,各种商品的价格平均上涨了2.5%,则商品销售量增长(或下降)的百分比为( C 3.41% ) 62、采用报告期总量加权的平均指数在计算形式上通常采取(C 调和平均形式) 63、某企业按1990年不变价格编制的1999年工业总产值指数为145%,这说明( A 产量增长了45% ) 64、某匣子里有24个球,随机抽取3个,其中1个是红球,则可以判断匣子里的红球数为:(D 6个上下) 65、若P(A)=1/2,P(B)=1/2,则P(A∩B)为(D 不确定) 66、若随机变量Y与X的关系为Y=2X+2,如果随机变量X的方差为2,则随机变量Y 的方差D(Y)为(C 8) 67、要求有95%的把握次品率低于10%才能出厂,在检验时设立的假设应该是( B.) 68、设随机变量X的分布如下: X 概率 2 0.5 4 0.5 Y为随机变量X的函数Y=X2,已知X的数学期望E(X)=3,方差D(X)=1,则Y的数学期望和方差:(D 10,36) 69、从100人中用简单随机抽样抽选10人作样本,可能抽取的样本数目为( C ) 70、从总体为N=1000000个家庭中用等概率抽选n=1000个家庭作样本,设为第i 个家庭的人数,总体平均数,表示样本平均数,则样本平均数抽样分布的数学期望与的关系是(A 一定相等) 71、根据上题中的抽样方法,对于实际抽选到的1000个家庭的分布,其均值与总体均值的关系是:(C 偶尔相等) 72、估计量的均方误反映了估计的(B 准确性) 73、当抽样方式与样本容量不变的条件下,置信区间愈大则(A 可靠性愈大) 74、正态总体,均值和方差未知,对总体均值进行检验,,置信水平为,n为小样本,则统计量的拒绝域为( D ) 二、填空题 1、常用的统计调查方式有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定期统计报表制度 2、常用的统计调查方式有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 定期统计报表制度。 3、两个非正态总体,方差已知,均值未知,欲检其均值是否相等,分别抽取两个小样本,应采用的方法为(C 曼-惠特尼U检验) 4、由于采用的基期不同,发展速度可以分为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两种。 5、层次结构模型根据具体问题一般分为目标层、准则层与措施层。 6、简单随机抽样可以有不同的实现方法,常用的方法有抽签法与利用“随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试题及答案 (2)

2013年11月中英合作商务管理专业与金融管理专业管理段证书课程考试 管理数量方法与分析试题 注意事项 试题包括必答题与选答题两部分,必答题满分60分,选答题满分40分。一、二、三题为必答题。四、五、六、七题为选答题,任选两题回答,不得多选,多选者只按选答的前两题计分。考试时间为165分钟。 第一部分必答题 (本部分包括一、二、三题,共6分) 一、单选题 本题包括第1——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的要求。 1.对六辆同一排量不同型号的汽车进行百公里油耗测试,所得数据为6、8、8、9、5、8,则百公里油耗的众数是() A.3 B.7 C.8 D.9 2.在国庆七天长假期间,某超市每天的销售额(万元)为4、6、7、3、8、2、3,则该组数据的极差为() A.2 B.6 C.8 D.10 3.若随机变量x与y的相关系数等于1,表明两个变量的相关关系是() A.完全线性相关 B.不完全线性相关 C.不线性相关 D.曲线相关 4.设A、B为独立条件,P(A)=0.8,P(B)=0.7。则P(AB)为()

A.0.1 B.0.56 C.0.87 D.1 5.某地区2008—2012年的粮食产量(百万吨)依次为60、65、69、72、77,则该地区2012年的粮食产量比2008年增长了() A.23% B.25.5% C.28.33% D.128.33% 6.某市黄金价格今年一季度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6%,但销售额却增长了10%,那么该市今年一季度与去年同期相比,黄金销售量() A.下降 B.上升 C.不变 D.上述三种情况皆可能出现 7.线性规划主要解决经济生活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其中效率比法适宜解决的问题是()A.生产能力合理分配问题 B.物资调运问题 C.原料有限库存问题 D.生产人员指派问题 8.当与决策相关的那些客观条件或自然状态是肯定明确的,每个备选方案只有一种确定的结果,且可以用具体的数字表示。在这种条件下可进行() A.不确定性决策 B.无风险性决策 C.风险性决策 D.确定性决策 9.描述排队系统基本特性的数量指标有排队长、队长、等待时间、停留时间等,一般把系统内排队等待的顾客数称为() A.排队长 B.队长 C.停留时间 D.等待时间 10.已知随机变量X的分布规律如下:

管理数量方法练习题答案

管理数量方法练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线性规划的单纯表中,如果得最优解和最优值则当且仅当全部判别数δj Dδj≤0 2、线性规划如果有最优解,则一定能在A基本可行解上达到 3、原规划的对偶规划中C两者的目标函数最优值相等。 4、在整数规划中,为了满足整数解的要求D以上三者全不对。 5、在统筹法的网络图中,A为B的紧前作业则表示C、作业B在A完成后才能开始。 6、关于网络图中的紧急路线描述正确的是A、紧急路线是网络中路长最长的一条路线。 7、在决策问题的风险决策中C、存在几种状态,且每种状态出现的概率值可估算。 8、风险情况下的决策准则有D、期望值准则9、系统指标综合评价的基本方法主要有A、加法规则10、系统工程的理论基础是D、上述三者全有 二、名词解释 1、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的若干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统一体。 2、管理信息:就是对于经过处理的数据诸如生产图纸、工艺文件、生产计划,各种定额标准等的总称。 3、系统功能:包括接受外界的输入,在系统内部进行处理和转换(加工、组装),向外界输出。 4、系统模型:是对于系统的描述,模仿和抽象,它反映系统的物理本质与主要特征。 5、系统仿真:又称系统模拟,是用实际的系统结合模拟的环境条件,或者用系统模型结合实际的或模拟的环境条件,利用计算机对系统的运行进行实验研究和分析方法。其目的是力求在实际系统建成之前,取得近于实际的结果。 6、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是一种对所有系统都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简言之,“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 7、运筹学:是为领导机关对其控制下的事务、活动采取策略而提供定量依据的科学方法。是在实行管理的领域,运用数学方法对需要进行管理的问题进行统筹规划,作出决策的一门应用学科。 8、信息论:是关于信息的本质和传输规律的科学理论,是研究信息的计量、发送、传递、交换、接收和储存的一门新兴学科。 三、1.决策问题 某工厂为了充分利用厂里生产能力,安排一种季节性产品,自产自销,产品每箱成本30元,售出后可获利50元,如果不能及时售出,则要损失全部成本,去年同期销售量的资料如下表所示: 对工厂的日产量安排做出决策。 答案:根据已知条件,可以建立如表所示的收益矩阵 四个方案的利润期望值计算如下:E1=5×0.2+5×0.4+5×0.3+5×0.1=5(千元) E2=4.7×0.2+5.5×0.4+5.5×0.3+5.5×0.1=5.34(千元)E3=4.4×0.2+5.2×0.4+6×0.3+6×0.1=5.36(千元) E4=4.1×0.2+4.9×0.4+5.7×0.3+6.5×0.1=5.14(千元)则:E*=maX{E1,E2,E3,E4}= E3=5360元 故:方案A3即每天生产120箱为最优为方案。 2.建立数学模型题 某工厂有甲、乙两种产品,单位利润分别为600元、400元。生产每单位甲产品需要占用一车间两天,占用二车间3天,生产每单位乙产品需要占用一车间1天,占用二车间3天,今一车间共有10天可用,二车间共有24天可用,乙产品的市场需求量最多是7个单位,问甲、乙两种产品各生产多少可以使总利润最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