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05 地下洞室的围岩应力与围岩压力汇总

n05 地下洞室的围岩应力与围岩压力汇总
n05 地下洞室的围岩应力与围岩压力汇总

5 地下洞室的围岩应力与围岩压力

5.1 地下洞室的围岩应力计算及应力分布

5.1.1 概述

在岩体中开挖地下洞室,必然会破坏原来岩体内相对平衡的应力状态,并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岩体天然应力状态的重分布。岩体的强度和变形特性是否适应重分布以后的应力状态,将直接影响地下建筑物的安全。为了正确评价地下建筑的稳定性,除进行必要的地质分析外,对围岩应力分布特征的分析和计算,也是评价围岩稳定性所必须的环节。

洞室开挖后,周围的岩石在一般情况下(侧压力系数<3)必然会在半径方向上发生伸长变形,在切线方向上发生压缩变形,这就使原来径向上的压缩应力降低,切向上的压缩应力增高,而这种降低和增高的程度随着远离洞壁逐渐减弱,达到一定距离后基本无影响。通常将应力的这种变化称为应力重分布(即原始的应力状态变化到新的平衡的应力状态的过程)。把应力重分布影响范围内的岩体称为围岩。围岩内的应力称为围岩应力或二次应力(相对与天然应力)。理论研究和实际测量结果表明,围岩应力的分布规律与开挖前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及洞型等有关。 地下工程在设计、施工和使用时,总是要研究其稳定性问题。

在地下工程(井巷、隧道、洞室等)工作期内,安全和所需最小断面得以保证,称为稳定。稳定如果用公式来表示的话,就是:

U

u S <

无论无支护或有支护,凡涉及这方面研究的问题,统称为稳定性问题。

地下工程稳定性可分为两类:

(1)自稳——能长期自行稳定的情况,如天然石灰岩溶洞、某些金属采矿场等。通常不需要进行支护。

(2)人工稳定——需要依靠支护才能达到稳定的情况,如煤矿中的软岩巷道、表土洞室等,由于次生应力场的作用形成破碎带。

地下工程自身影响范围达不到地面的,称为深埋,否则称为浅埋。

深埋地下工程存在如下力学特点:

(1)可视为无限体中的孔洞问题,孔洞各方向的无穷远处仍为原岩体;

(2)当埋深Z 达到巷道半径或宽高之半的20倍及以上时,巷道影响范围内的岩体自重可忽略不计;原岩水平应力可以简化为均匀分布,通常误差不大(在10%以下);

(3)深埋的水平巷道长度较大时,可作为平面应变问题处理。其他类型巷道或作为空间问题,或作为全平面应变问题处理。

对于地下工程稳定性问题,首先要分析研究岩体在工程开挖后的应力、位移的分布特征及其规律,并作出稳定性评价;然后根据评价结果,决定是否采取支护加固措施以及如何支护加固和加固的形式。本章介绍岩体开挖后的应力、位移的分布规律。

地下工程的稳定性问题目前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分析解决,即解析分析方法、数值分析方法和实验方法。

解析方法是指用一般数学力学方法通过计算可以取得闭合解的方法。在选择使用数学力学方法

时,要注意和岩体所处的物理状态相匹配。当地下工程围岩能自稳时,围岩处于全应力-应变的峰前曲线段,岩体属于变形体范畴,可以使用任何变形体力学方法研究。对于应力应变不超过弹性范畴时,最适宜用弹性力学方法研究;否则采用弹塑性力学或损伤力学方法研究。一旦岩体的应力应变超过峰值应力和极限应变,围岩进入全应力应变的峰后曲线段,岩体处于刚性滑移和张裂状态,属于刚体力学范畴,变形体力学方法不在适用,此时最适宜采用刚性块体力学的方法,或实验力学的方法,有时甚至可采用初等力学的方法研究。

能自稳的岩体,当然不需要支护。岩体处于峰后破坏状态时,不可能自稳,要依靠支护才能达到人工稳定。因此,凡有支护的场合,支护背靠的或紧邻的岩体一定是破碎的,而不会是弹性状态或弹塑性状态没有破裂的岩体。

解析方法可以解决的实际工程问题是很有限的,但通过对解析方法及其结果的分析,可以获得一些规律性的认识。

本章仅介绍弹性条件下围岩的应力计算及其分布特征。

5.1.2 弹性岩体中圆形水平洞室的围岩应力计算及应力分布特征

围岩应力与洞形有关,还与施工前的原岩应力有关。这里介绍在各种天然应力场中开挖圆形断面巷道时所引起的应力。研究时作如下假设:

(1)围岩是均质、各向同性、线弹性、无蠕变特性;

(2)巷道断面为圆形,其半径为R 0。

(3)巷道深埋(Z ≥20R 0),忽略围岩内的岩体自重,即巷道顶、底板处的天然应力是相等的;

(4)巷道的长度远大于巷道断面尺寸,可作为平面应变问题来研究;

1、静水压力式天然应力场

地壳深处,由于高压和高温,原岩应力有时可认为是

静水压力状态,再加上上述假设条件,就构成了结构和荷

载都是对称的轴对称平面应变圆孔问题。常见的工程中,

圆巷和圆井为此类问题。这个问题在弹性力学中已经得到

了解决,即按照弹性力学中的厚壁筒受均匀压力求解。

由于是轴对称的平面问题,为便于研究,通常将要研

究的对象置于极坐标系中,坐标原点在圆形巷道的中心。

在围岩中一点(r ,θ)处取一微小单元体,是宽度为dr 、

内弧长为rd θ、厚度为单位厚度的圆环体的一小段,如右

图(仅考虑自重应力,且侧压力系数K=1)。对这个微元

体进行受力分析,建立平衡方程为:

0=-+r

dr d r r θσσσ ——平衡方程 其中,σr 、σθ——径向应力、切(环)向应力,压为正,拉为负。

可见,一个方程,两个未知量,因此,仅有平衡方程无法求解。需要建立其他方程。

微元体在应力的作用下必然要发生位移,位移与应变之间根据应变的定义有:

r u dr du r r

r ==

θεε ——几何方程 几何方程与平衡方程表面上没有关系,需要将它们联系起来。联系的桥梁就是广义虎克定律(本构方程):

???? ??---=???? ??---=r r r E E

σμμσμεσμμσμεθθθ11112

2

——物理方程(本构方程)

其中,u r ——径向位移;εr 、εθ——径向和环向应变。

这样,五个方程、五个未知量,考虑到问题的边界条件,就可得到一定边界条件下问题的解。 在上述假设条件下,边界条件可表示为:

内边界:r=R 0,σr=0(无支护,在巷道壁面上,径向应力完全解除,临空,径向上无约束); 外边界:r →∞,σr=p 0(p 0为原岩应力。远离巷道的地方,应力不受开挖影响,保持原岩应力状态,由于是静水压力状态,因此,各方向应力相等,显然半径方向上应力也等于原岩应力)。

对上述方程进行联立求解,得应力计算公式为:

???

? ??±=???22001r R p r σσθ 公式的讨论:

(1)公式代表了巷道开挖后的应力重分布结果,

也就是次生应力场的应力分布(见右图);开挖后,

径向应力减小了,切向应力增大了,往围岩深部,应

力渐趋于与原岩应力一致;

(2)径向应力和切向应力的分布与角度无关,

均为平面主应力,说明次生应力场也是轴对称的;

(3)应力大小与弹性常数E 和μ无关;

(4)巷道周边壁面上,径向应力为0,切向应

力为2p 0。即切向应力在巷道壁面处达到最大,且与

巷道的尺寸无关。如果2p 0超过岩石弹性强度极限时,

围岩将进入塑性状态。如果岩石是弹脆体,则当2p 0超过围岩的单轴抗压强度时,围岩将破坏;

(5)应力集中系数k :

原岩应力

次生应力开挖前的应力开挖后的应力==k 则周边的k=2,为次生应力场的最大应力集中系数;

(6)如果定义以σθ高于1.05p 0或σr 低于0.95p 0为巷道影响圈边界,则影响圈半径约为5R 0;工程上有时以10%作为影响边界,则影响半径约为3 R 0。

应力解除法测定原岩应力时,通常取3R 0为影响圈的半径。有限元计算时,通常取5R 0的范围作为计算区域。其道理均为上述的结果。

2、一般原岩应力状态

一般情况下,由于各种原因,原岩应力并不是静水压力状态。此时,在前述假设条件下,并且竖向原岩应力为p 0,横向应力为ξp 0(ξ<1),与静水压力问题相比,本问题主要是原岩应力水平方向和铅直方向不相等(外部边界条件与静压压力不同)。对于圆形巷道,就构成结构对称,荷载仅对称于竖轴和横轴,但不是轴对称问题。

对于这样的问题,一般运用已有的解答采用分解(将原岩应力进行分解)和叠加的办法来解决。 通常将原问题分解为两个问题:

问题I 是静水压力式问题,即结构和荷载均为轴对称的问题。垂向和水平应力均为压应力,其大小为p=(1+ξ)p 0/2。

问题II 是水平、垂向应力值相等,但方向不同(当ξ<1时,垂向为压应力,水平为拉应力)的问题。垂直方向应力为()012

1'p p ξ-=,水平方向应力为- p ’。 于是,原问题的解=问题I 的解+问题II 的解。——叠加原理

问题I 的解前面已经知道了。问题II 的解决途径较复杂,具体参见弹性力学。

原问题的解为:

()()()()()θξτθξξσθξξσθθ2sin 3211212cos 3112111212cos 341121112144022004400220044022002200???

? ??-+-=???? ??+-+???? ??++=???

? ??+---???? ??-+=r R r R p r R p r R p r R r R p r R p r r

公式的讨论:

(1)当ξ=1时,问题转变为静水压力问题。轴对称问题是特例。

(2)巷道周边应力状况

在巷道壁面上,即r=R 0时,有σr =τr θ=0,σθ=(1+ξ)p 0+2(1-ξ)p 0cos2θ。可见在巷道壁面上,径向应力和剪应力均为零,而切向应力则随θ而变化。

当ξ=0时,σθ=p 0+2p 0cos2θ

θ=0?(横轴),σθ=3p 0;

θ=45?,σθ=p 0;

θ=90?(竖轴),σθ=-p 0(为拉应力)。

当ξ=1时,σθ=2p 0,巷道周边应力不随位置的改变而变化。

可见,一般情况下,当原岩应力在三个方向不相等时,在巷道周边可出现拉应力(出现在应力较小的方位)。竖轴(即原岩应力最小的方向)恰好不出现拉应力的条件为σθ=0,即(1+ξ)p 0+2(1-ξ)p 0=0,得31=

ξ。 当31=ξ时,()02cos 13

4p θσθ+= θ=0?(横轴),038p =

θσ; θ=45?,03

4p =θσ; θ=90?(竖轴),σθ=0。 由上可见,当31>ξ时,巷道周边不出现拉应力;31<ξ时,将出现拉应力;3

1=ξ时,恰好不出现拉应力。ξ=0时,θ=90?处拉应力最大。所以,ξ=0为最不利的情况,ξ=1为最稳定的情况。

(3)主应力状况

由上面的解答中τr θ=0即sin2θ=0,得主应力平面(该面上剪应力为零)角度为0?、90?、180?、270?。即水平和铅直平面为主应力平面。其余截面上均有剪应力。

(4)当ξ>1时,将θ改由铅直起算,公式及讨论与上述完全一样。应力变化见下图。下左图为应力与r 的关系图;下右图为应力与θ的关系图。

5.1.3 弹性岩体中非圆形洞室的围岩应力计算及应力分布特征

地下工程常用的断面一般为:

立井——圆形;巷道(隧道)——梯形、拱顶直墙。

较少使用的断面为:

立井——矩形;巷道(隧道)——矩形、圆形、椭圆形、拱顶直墙反拱。

对于非圆洞室,围岩应力的计算一般是很复杂的,通常利用复变函数加以解决。

1、椭圆洞室

椭圆形洞室在工程实际中不常见,但通过对椭圆洞室周边弹性应力分析,对于如何维护好洞室,从定性上很有启发意义。

在一般原岩应力状态(p 0、ξp 0、ξ<1或ξ>1)下,深埋椭圆巷道周边切向应力公式为:

θθθθθξθθθθθσθ2222222022222220sin cos cos cos 2sin sin cos cos sin 2sin m m m p m m m p +++-++-+=

其中,m ——椭圆轴比(竖轴与横轴之比);θ——自竖轴起算的角度。

公式讨论:

(1)等应力轴比 令0=θσθd d ,得ξ

1=m ,代入σθ公式,有σθ=(1+ξ)p 0。可见,此时,σθ与θ无关,即巷道周壁各点切向应力相等。当切向应力处处相等时的椭圆巷道轴比称为等应力轴比。等应力轴比为ξ1

=m 。

等应力轴比对地下工程是最稳定的,因此又称为最优(佳)轴比。

等应力轴比与原岩应力的绝对值无关,只与ξ有关。因此,由ξ可以确定等应力轴比。如: 当ξ=1时,m =1,即椭圆长短轴相等,最佳断面是圆形;

当ξ=0.5时,m =2,椭圆竖轴是横轴的两倍,最佳断面为竖的椭圆;

当ξ=2时,m =0.5,椭圆横轴是竖轴的两倍,最佳断面为横的椭圆。 可见,椭圆的长轴平行于原岩最大主应力方向,且轴比满足ξ

1=m 时为最佳。实际工程中,只要条件许可,巷道断面应尽量满足或接近最佳轴比。否则就需要采取加强支护或其他措施。

(2)零应力轴比

当不能满足最佳轴比时,则考虑到岩体的抗拉强度最弱,可找出并满足一个不出现拉应力的轴

比,即零应力轴比,也是不错的。

周边各点要求的零应力轴比不同,通常优先照顾顶点和两帮中点这两处关键部位的零应力轴比。 对于顶点:θ=0?,σθ=-p 0+ξ (1+2m)p 0。当ξ>1时,σθ>0,不会出现拉应力。当ξ<1时,不出现

拉应力的条件是σθ≥0,即ξ(1+2m)p 0≥ p 0,无拉应力轴比为ξξ21-≥m (ξ<1)。零应力轴比为ξ

ξ21-=m (ξ<1)。

对于两帮中点:θ=90?,0021p p m ξσθ-??

? ??+=。ξ<1时,不会出现拉应力。ξ>1时不出现拉应力的条件是σθ≥0,即0021p p m ξ≥??

? ??+,无拉应力轴比为12-≤ξm (ξ>)。零应力轴比为12-=ξm (ξ>)。 由上面的分析可见,顶点和中点是不矛盾的。当ξ<1时应照顾顶点,当ξ>1时应照顾两帮中点。

2、矩形和其他形状断面洞室

矩形和其他形状断面洞室周边应力的计算很复杂,不同断面的计算公式不同,没有通式。一般采用光弹试验和有限元方法来解决。同时,矩形和其他断面围岩应力分布也很复杂。周边切向应力也是大的应力,应力大小与弹性参数无关,而与原岩应力的状态、巷道形状参数有关。应力在有拐角的地方往往有较大的集中,直边往往有拉应力。

5.1.4 塑性松动圈——弹塑性力学分析方法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岩体内开挖洞室后,周围的应力将发生明显的变化,形成围岩压力。其中切向应力较原岩应力大。由于岩体的弹性极限是有限的,因此一部分围岩中的应力可能超过岩体的弹性极限,则可进入塑性变形阶段,而围岩应力没有超过弹性极限的区域仍处于弹性变形阶段。因此,在围岩中可形成塑性区和弹性区。位于塑性区的围岩在强大的围岩应力作用下,可发生塑性变形甚至达到破裂而松动。因此,通常将围岩中围岩应力超过岩体的弹性极限而出现塑性变形和破裂的部分称为塑性松动圈(塑性区)。

塑性区的形状和范围,是确定加固方案、锚杆的布置和松散地压的主要依据。

塑性松动圈一般采用Kastner 方程进行计算。

1、基本假设

(1)深埋圆形水平巷道,无限长;

(2)原岩应力各向等压;

(3)围岩为理想弹塑性体。

2、基本方程

在上述假设条件下,为轴对称问题。对弹性区和塑性区应分别考察。

在弹性区,应力满足的方程与前面相同(平衡方程、物理方程、几何方程)。

在塑性区,平衡方程为:

0=-+r

dr d r r θσσσ 强度准则方程(因为塑性区岩体往往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各应力间满足强度方程——极限平衡问题)为:

θ

θσθθσθsin 1cos 2sin 1sin 1-+-+=r ——C-M 准则 可见,塑性区内有两个未知应力两个方程,可以求解而不需要几何方程和物理方程(实际上塑性区的物理方程——应力—应变关系是很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3、边界条件

分别列出弹性区和塑性区边界满足的条件。对于弹性区,其外边界为很远处的原岩应力区,内

边界为弹性区与塑性区的交界面(上述假设条件下该交界面为圆形)。塑形区的外边界为弹形区和塑形区的交界面,内边界为巷道壁面。在弹性区与塑性区交界面上,应满足应力连续条件。

弹性区的外边界:r →∞,σr =σθ=p 0;

弹性区与塑性区的交界面处,r=R p ,σr e =σr p ,σθe =σθp ;

巷道壁面处,r=R 0,σr =0(无支护)或σr =p (支护反力)。

4、解答

上述方程联立求解并考虑边界条件,可得弹性区与塑性区的应力计算公式和塑性区(塑性松动圈)半径R p 的计算公式:

弹性区应力:

()()()2

0sin 2sin 1000sin 1sin cos ???? ????????+-++±=???-r R Cctg P Cctg p p C p r ??θ?????σσ 塑性区应力:

()()????

?????-???? ??-++=-???? ??+=--???σ?σ??θ??Cctg R r Cctg p Cctg R r Cctg p r sin 1sin 20sin 1sin 20sin 1sin 1 塑性区半径为

()()?????sin 1sin 200sin 1-??????+-+=Cctg p Cctg p R R p ——Kastner 方程

()()?????Cctg R R Cctg p p p -???? ??-+=-sin 1sin 200sin 1——修正Fenner 方程

5、公式讨论

(1)塑性区半径与巷道半径成正比,与p 0成正比变化,与c 、?、p 等成反比变化关系;

(2)塑性区应力与原岩应力无关;

(3)支护反力p=0时,Rp 最大;

(4)指数?

?sin 2sin 1-可理解为拉压强度之比。可由莫尔圆与强度直线的几何关系可知,强度直线与横轴的交点可看作莫尔点圆,代表三轴等拉的抗拉强度,即c ?ctg ?;而单轴抗压强度?

?σsin 1cos 2-=C c ;二者之比为??sin 2sin 1-。 5.2围岩压力

5.2.1 概述

岩体内开挖洞室的结果,破坏了岩体原来平衡状态,引起了应力的重分布,使围岩产生变形。当重分布以后的应力达到或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除弹性变形外还将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如果不阻止这种变形的发展,就会导致围岩的破裂,甚至失稳破坏。另外,对于那些被软弱结构面切割

成块体或极破碎的围岩,则易向洞室产生滑落和坍塌,使围岩失稳。为了保障洞室的稳定安全,必须进行支护以阻止围岩的过大变形和破坏,因此支护结构上也就受了力。围岩作用于支护上结构上的力就是围岩压力。

围岩压力的形成是由于围岩的过大变形和破坏而引起的。当岩石比较坚硬完整时,重分布以后的应力一般都在岩石的弹性极限内,围岩应力重分布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形在开挖过程中就完成了,也就没有围岩压力。若进行支护多是为了防止风化作用等。

如果岩石的强度比较低,围岩应力重分布过程中不仅产生弹性变形,还产生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塑性变形,支护的结果限制了这种变形的继续发展,因而引起了围岩压力。因此,围岩压力主要是由于开挖洞室后所引起的二次应力使围岩产生过大的变形所引起的,这种围岩压力称为形变围岩压力。

在极破碎或被裂隙纵横切割的岩体中,围岩应力极易超过岩体强度,使破碎岩体松动塌落,直接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由塌落岩体的重量引起的围岩压力,称为塌落围岩压力或松动围岩压力。

在实际工程中常常遇到的既不是非常完整的岩体,也不是切割成碎块的破碎岩体,而是由一些较大的结构面将岩体切割成大的块体,在这种岩体中开挖洞室,大块体常常产生向洞内塌落或滑动。由塌落或滑动产生的围岩压力,称为块体滑落围岩压力。其本质与塌落围岩压力相似,是大块滑落岩体的重量对支护产生的压力。

围岩压力的产生及其大小与岩石的强度特征、地质结构特征密切相关,还与洞室的形状、大小、支护的刚度、支护的时间、洞室的埋深以及施工方法等有关。

对于较坚硬岩石,一般当洞壁切向应力值小于岩石的允许抗压、抗拉强度时,则认为洞壁是稳定的。否则,则不稳定,需要支护。作用在支护结构物上的围岩压力大小视具体情况的不同而不同。

对于不同原因产生的围岩压力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对于形变围岩压力可采用弹、塑性理论;对于塌落围岩压力可采用松散围岩的围岩压力理论;对于块体塌落围岩压力采用块体极限平衡理论。

5.2.2弹、塑性理论计算围岩压力

由前述的计算塑性松动圈半径的Kastner 公式得

()()?????ctg c R R ctg c p p p ?-???? ??-?+=-sin 1sin 200sin 1 ——修正Fenner 方程

由修正Fenner 公式可以看出,围岩压力p 的大小与岩体的天然应力、围岩的强度参数c 、?、洞的大小以及塑性区的大小有关。围岩压力与塑性区半径成反比关系。当塑性区半径Rp 为极大值时,围岩压力p 为最小。当不允许出现塑性区时,即Rp=R 0时,围岩压力最大,其值为:

p=p 0(1-sin ?)-Ccos ?

如果能确定塑性区半径,就可利用Fenner 公式计算围岩压力。在实际工作中,塑性区半径的确定往往比较困难,一般通过测量洞室周边的位移来确定围岩压力。此法是在假定塑性区的体积不变的前提下推导出洞室周边位移与围岩压力的关系式:

()()()???????Cctg Cctg p Gu Cctg p R p R -+-??????+=-0sin 1sin 00sin 12sin

其中,G ——剪切模量;u R ——洞室周边的径向位移。

在实际工作中,洞室周边的径向位移由三部分组成:洞室开挖后到支护衬砌前洞壁径向位移u 0、衬砌与围岩之间回填层的压缩位移u 1以及支护衬砌后的支护衬砌位移u 2。其中,u 0取决于围岩性质和围岩的暴露时间,因而与施工方法有关。支护前的围岩位移往往在开挖过程中就完成了,不易确定。目前一般采用无支护时洞壁围岩位移与掘进时间的实测关系曲线来推算u 0值。u 1取决于回填层材料性质和填料的密实程度,对于喷锚支护可以认为无回填层,而采用压浆回填时可把回填层厚度

计入衬砌厚度,这两种情况的u 1均取为零。u 2取决于支护衬砌形式、形状和刚度,对于封闭式混凝土衬砌的圆形洞室,可按厚壁筒理论求得p 和u 2的关系式为:

???

? ??--+?=1221211μm m E R p u a 其中,E 1、μ1——衬砌材料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m=R a /R b ;R a 、R b ——衬砌的内半径和外半径。

由上可知,作出p —u 0和p —u 2曲线,此两条曲线的交点所对应的应力值p 即为实际作用在支护衬砌上的实际围岩压力。

从上面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是否允许出现塑性区,对围岩压力的影响是较大的。对于形变围岩压力,如何选择合理的支护结构,允许一定的的塑性变形区存在是很重要的课题。

5.2.3古典地压理论

早在1907年俄国著名学者普罗托季亚科诺夫创立了松散体地压学说(简称普氏理论);1942年美国著名学者太沙基基于土力学提出了松散体理论(简称太沙基学说)。这两个学说曾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近40年来,随着弹、塑性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古典地压理论被冷落。但是,从支护压力的分析来看,普氏的松散体假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定的岩石的特性,因此,利用围岩状态的这种概化来估算某种地压大小的方法,还是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的。

1、普氏地压学说

普氏通过盛满干砂(c =0)的箱底开孔试验,说明箱中的砂最后会形成穹隆形平衡。这种穹隆以上的砂不再掉落的现象,称为拱效应。巷道顶部的岩石也有拱效应。

对于由于很多纵横节理、裂隙切割的岩体,完整性完全破坏,可以将他们看作具有一定粘聚力的松散体,洞室开挖后,首先引起洞顶岩石的塌落。根据大量的观察和散粒体的模型试验证明,这种塌落是有限的,当塌落到一定程度后,岩体进入新的平衡状态,形成一自然平衡拱(拱形穹隆,穹隆内的岩体全部冒落下来,穹隆以上的岩体不会冒落),并称这种拱为压力拱(下图a )。压力拱的形状人们常用普氏理论来解释。普氏假设这种围岩是不具有内聚力的松散体。这种松散体的抗拉、抗剪、抗弯能力都极其微弱。因此,自然拱的切线方向只作用有压应力,自然拱以上的岩体重量通过拱传递到洞室两侧,而对拱内岩体无影向,故作用于衬砌上的垂直围岩压力当然就是压力拱与衬砌之间岩石的重量,而与拱外岩体无关。因此,正确决定拱的形状就成为计算围岩压力的关键。

将坐标原点置拱的最高点处,垂向向下为Y 轴,水平方向为X 轴,取压力拱的任一段OM (M 为拱线上的任一点)进行力的分析(上图b ),根据力矩平衡条件可得

202x R p y x

= 其中,p 0——原岩应力;Rx ——拱线在原点处的所受的支撑反力。可见,压力拱的形状为抛物线。

取半拱(拱线的顶端至一侧的底端)进行力的分析,根据力和力矩的平衡条件可得

拱脚垂向支撑反力为:N=a ?p 0

拱端水平方向支撑反力间关系为:T=Rx

拱的高度为

02p Rx

a h ?= 当拱处于极限状态时,T=N ?f ,由上述关系得Rx=N ?f 。为了安全,Rx

f

a h = 其中,a ——拱跨的一半;f ——普氏系数(岩石坚固性系数),其物理意义可理解为增大了的摩擦系数,因为普氏将围岩假设成象沙子那样的没有粘聚力的松散体,但实际上岩石总是有一定的粘聚力的,因此,普氏用提高摩擦系数来补偿这一缺陷。如假设的松散体和实际岩体,抗剪强度分别为

f f ?=στ1和c t

g f +?=?στ2

并使τf1=τf2,则σ?C

tg f +=,令f=tg ?’,则?’=arctgf ,?’为增大了的内摩擦角,它一般是σ的函

数。普氏系数f 一般根据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来确定,即

?

?σsin 1cos 210110-??==c f c 普氏系数也可根据类比法与经验确定。常见岩石的f 值的经验数值见下表。

(1)洞顶垂直围岩压力

由前可见,洞顶的围岩压力等于洞顶以上压力拱与衬砌之间岩石的重量。取单位长度巷道进行计算,则垂向围岩压力为

1??=?=A V Pv γγ

A ——压力拱的面积。该面积可以通过积分求取。则有

γ?=f

a Pv 342

在工程实际中,为了便于计算支护结构的内力,往往将压力拱简化成矩形,其高度仍取a

f h =,则垂向围岩压力为

γγ?=??=f a h a Pv 2

22 单位面积洞顶的垂向围岩压力(集度)为γ?=f

a q v 。 如果岩石性质较差(如f <2),洞室开挖后不但顶部要冒落,两侧也可能不稳定而出现向洞内滑落,其滑动破裂面与铅直线之间的夹角为2

'45?-?,此时,压力拱将继续扩大直到形成新压力拱(右图),其拱跨为2a 1,2a 1由下式

确定:

??

? ??-??+=2'452221?tg H a a 新压力拱高度为

f

tg H f a f a h ??? ??-??+==2'4511? 其中,H ——洞高。洞顶垂向围岩压力应为洞跨2a 范围内

的压力拱下的岩体的重量。

如果将压力拱简化成矩形,则洞顶围岩压力集度为:

γ?=1h q v ,总顶压为γ???=12h a P v 。

(2)侧向围岩压力 洞帮不稳定,形成2

'45?-?破裂面,由该破裂面切割出的滑裂体向洞内滑移,滑移块体就会对支护产生围岩压力,称为侧向围岩压力。侧向围岩压力可以利用土力学中的朗肯土压力理论进行计算。

2、太沙基地压学说

太沙基理论是将地层看作松散体,从应力传送概念出发推导出作用于衬砌上的垂直围岩压力。 如右图所示,假设洞闹室顶部AB 月处,出现垂直破裂面AD 与BC 并延伸至地表,在ABCD 所包围的松散体中切取厚度为dz 的薄层单元,其受力情况如右图所示。该单元的两侧作用着摩擦力dF ,当薄片向下产生位移时,摩擦力dF 将薄层的位移影

响传至两侧围岩,因而引起所谓的应力传递现象。摩擦

力dF 可按库伦定律确定,亦即

()dz c tg dF H ?+?=?σ

若以ξ表示地面以下任一深度处的水平应力σH 与相

应的垂直应力σV 之比值,则σH =ξσV ,将此式代入上式,

()dz c tg dF V ?+?=?ξσ

薄层单元在垂直方向的平衡条件为

()()dz c tg a d a dz a V V V V ?+?++=?+?ξσσσσγ2222111

整理后得

11a c a tg dz d V V -=???

? ???+γσ?ξσ 解上述微分方程,可得

???

?????+?-=?-z a tg V

Ae tg c a 111?ξ?ξγσ 当z=0时,σV =p ,则常数A 为 11--?=c

a tg A γ?ξ 因此围岩压力计算公式为

z a tg z a tg V pe e tg c a 1111?ξ?ξ?ξγσ?-?-+???

?????-?-= 若c=0,p=0,z →∞,上式变为

?

ξγσtg a V ?=1 若c ≠0,p ≠0,z=H ,则有

H a tg H a tg V V

pe e tg c a P 1111?ξ?ξ?ξγσ?-?-+????????-?-== 如果洞室侧面出现与铅垂线相交成2

'45?-?角的滑裂面(右图),其垂直围岩压力的计算与上述方法相同,只需将上式中的a 1以图中的a 代替即可

??

? ??-??+=2451?tg h a a 则围岩压力为

H a tg H a tg V pe e tg c a P ?ξ?ξ?ξγ?-?-+???

?????-?-=1

隧道围岩分级及其主要力学参数

隧道围岩分级及其主要力学参数 一、一般规定 在公路勘察设计过程中,是根据周边岩体或土体的稳定特性进行围岩分级的。围岩分Ⅰ~Ⅵ级,由于每级间范围较大,施工阶段对Ⅲ、Ⅳ、Ⅴ基本级别,再进行亚级划分。在公路隧道按土质特性和工程特性分:岩质围岩分级——Ⅰ~Ⅴ级;土质围岩分级Ⅳ~Ⅵ级。对岩质围岩和土质围岩分别采用不同的指标体系进行评定:岩质围岩基本指标为岩质的坚硬程度和完整程度,修正指标为地下水状态,主要软弱结构面产状及初始地应力状态。 土质围岩分级指标体系宜根据土性差异而组成,粘土质围岩基本指标为潮湿程度。沙质土围岩基本指标为密实程度。修正指标潮湿程度。碎石土围岩基本指标为密实程度。至于膨胀土、冻土作为专门研究,这里暂不述。围岩分级指标体系中可用定性分析,也可用定量分析,但由于工地施工条件时间等因素,一般我们仅采用定性分析。下面我讲定性分析来确定围岩级别。 1、确定岩性及风化程度。 2、结构面发育,主要结构面结合程度,主要结构面类型,甚至产状倾角、走向结构面张开度,张裂隙。 3、水的状况涌水量等。 二、岩石坚硬程度的定性划分 1、坚硬岩:锤击声清脆、震手、难击碎,有回弹感,浸水后大多无吸水反应,如微风化的花岗岩——正长岩,闪长岩,辉绿岩,玄

武岩,安山岩,片麻岩,石英片麻岩,硅质板岩,石英岩,硅质胶结的砾岩,石英砂岩,硅质石灰岩等等。 2、较坚硬岩:锤击声较清脆,有轻微回弹,稍震手,较难击碎,浸水后有轻微吸水反应。如未风化~微风化的熔结凝灰岩、大理岩、板岩、白云岩、石灰岩、钙质胶结的砂岩等。 3、较软岩:锤击声不清脆,无回弹,较易击碎,浸水后指甲可刻击印痕。如未风化~微风化的凝灰岩,砂质泥岩,泥灰岩,泥质砂岩,粉砂岩,页岩等。 4、软岩:锤击声哑,无回弹,有凹痕,多击碎,手可掰开。如强风化的坚硬岩,弱风化~强风化的较坚硬岩,弱分化的较软岩,未风化的泥岩等。 5、极软岩:锤击声哑,无回弹,有较深凹痕,手可捏碎,浸水后可捏成团,如全风化的各种岩类,各种半成岩。Rc——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定性质与岩石的对应关系,一般Rc>60MPa——坚硬岩,Rc=60~30 MPa为较坚硬岩;Rc=3 0~15MPa为较软岩;Rc=15~5MPa 软岩;Rc<5Mpa极软岩。也可用Rc=22.82Is(50),Is(50)——岩石点荷载强度指数。这里不多说。 三、岩质围岩的完整度的定性划分 这是根据岩体的结构状况来定性划分 1、完整:节理裂隙,不发育,节理裂隙1-2组,平均间距>1.0m 层面结合好,一般。 2、较完整:节理裂隙,不发育,节理裂隙1-2组,平均间距1.0m

地下洞室围岩应力与围岩压力计算

第六章地下洞室围岩应力 与围岩压力计算 第一节概述 一、地下洞室的定义与分类 1、定义: 地下洞室(underground cavity)是指人工开挖或天然存在于岩土体中作为各种用途的地下空间。 2、地下洞室的分类 按用途:矿山巷道(井)、交通隧道、水工隧道、地下厂房(仓库)、地下军事工程 按洞壁受压情况:有压洞室、无压洞室 按断面形状:圆形、矩形、城门洞形、椭圆形 按与水平面关系:水平洞室、斜洞、垂直洞室(井) 按介质类型:岩石洞室、土洞 二、洞室围岩的力学问题 (1)围岩应力重分布问题——计算重分布应力 1)天然应力:人类工程活动之前存在于岩体中的应力。又称地应力、初始应力、一次应力等。 2)重分布应力:由于工程活动改变了的岩体中的应力。又称二次分布应力等。 地下开挖破坏了岩体天然应力的相对平衡状态,洞室周边岩体将向开挖空间松胀变形,使围岩中的应力产生重分布作用,形成新的应力状态,称为重分布应力状态。

(2)围岩变形与破坏问题——计算位移、确定破坏范围 在重分布应力作用下,洞室围岩将向洞内变形位移。如果围岩重分布应力超过了岩体的承受能力,围岩将产生破坏。 (3)围岩压力问题——计算围岩压力 围岩变形破坏将给地下洞室的稳定性带来危害,因而,需对围岩进行支护、衬砌,变形破坏的围岩将对支衬结构施加一定的荷载,称为围岩压力(或称山岩压力、地压等)。 (4)有压洞室围岩抗力问题——计算围岩抗力 在有压洞室中,作用有很高的内水压力,并通过衬砌或洞壁传递给围岩,这时围岩将产生一个反力,称为围岩抗力。 天然应力,没有工程活动 开挖洞室后的应立场,为重分布应力,与天然应力有所改变 在附近开挖第二个洞室,则视前一个洞室开挖后的应力场为天然应力,第二个洞室开挖后的应力场为重分布应力

围岩类别

围岩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rock mass 围岩分类的目的是为了对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周围的地层进行工程地质的客观评价,判断坑道或洞室的稳定性,确定支护的荷载和设计参数,确定施工方法, 选择钻孔和开挖等施工机械,以及确定施工定额和预算等。 发展概况隧道及地下工程围岩分类是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与地质科学、岩土工程和量测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初期的围岩分类多以单一的岩石强度作为分类指标。例如1949年前中国采用的坚石、次坚石、软石、硬土、普通土和松软土的分类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泛应用的“”值分类法(即普罗托季亚科诺夫分类法,1907年)。这类方法在评价坑道或洞体稳定性方面是不充分的;但在选择钻孔机械,确定掘进机类型,尤其是确定松散围岩的地压值等方面仍有一定意义。1970年后,以岩体为对象的分类方法获得了迅速发展。如泰尔扎吉分类法(1974年)、巴顿分类法(1974年)、别尼亚夫斯基分类法(1974年)、法国隧道协会(AFTES)分类法(1975年),以及中国铁路隧道围岩分类(1975年)和水工隧洞围岩分类(1983年)等。这些分类法多数是根据经验的定性分类,但由于反映了围岩的地质构造特征、围岩的结构面状态、风化状况、地下水情况以及洞室埋深等,因此在评价坑道或洞体稳定性、确定支护结构参数和选择施 工方法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近期的围岩分类中,引进了岩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和数理统计方法,如考虑初始应力场、坑道周边位移值,以及量测信息等,使围岩分类逐渐从定性分类向定量分类方向发展。如拉布采维茨-帕赫分类(1974年)、日本地质学会的新奥法围岩分类(1979年)、奥地利阿尔贝格隧道的围岩分类(1979年)、苏联顿巴斯矿区的围岩分类(1979年)等。围岩分类的重要发展是把量测信息引进到分类之中,即根据量测的初期位移速度,拱顶下沉和洞体水平向的收敛、变形等进行分类。这也为隧道及地下工程的信息设计和施工打下了基础。到目前为止,已经提出的和正在应用的围岩分类约有50多种,但其中绝大多数仍处于定性描述或经验判别的 阶段,尚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分类要素在围岩分类中,最有影响的要素有:①围岩的构造。指围岩被各种地质结构面切割的程度以及被切割的岩块的尺寸和组合形态,在分类中它是一个起主导作用的因素。视裂缝间距,即被结构面切割的岩块的大小,可将围岩分成如表[围岩类型]所示的几种类型。②原岩或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包括单轴或三轴强度和变形特性,如抗压强度、抗剪强度以及弹性模量或变形模量等。一般说,在完整岩体中,原岩的指标是基本的;在非完整(裂隙)岩体中,岩体的指标是主要的。③地下水。地下水的水量和水压等对分类有重大影响,尤其是对软岩和破碎、松散围岩,它们导致岩质软化、降低强度。在有软弱结构面的围 岩中,地下水会冲走充填物或使夹层液化等。因而在一些分类法中,都考虑了它的定性的或定量 的影响。④围岩的初应力场。在现代围岩分类中,尤其是对于深埋隧道和软弱围岩而言,这一要 素占有重要的地位。初应力场通常以上覆岩(土)体的重力来决定,并视为静水应力场;也可通 过实地量测大致判定原岩应力场的大小及其方向。 分类依据①单一岩性指标。如岩石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等物性指标,以及诸如抗钻性、抗爆 性、开挖难易度等工艺指标。在为某些特定目的的分类中,如确定钻孔工效、炸药消耗量等,可 采用相应的工艺指标(钻孔速度等)进行分类。②综合岩性指标。指标是单一的,但反映的因素是综合的。如岩体弹性波速度,既可反映围岩的软硬程度,又可反映围岩的破碎程度。岩芯复原率是在反映岩体破碎程度的同时,还表示围岩软、硬分级的一个指标。这类指标,还有修正后的普氏系数、坑道自稳时间、围岩强度等。③复合岩性指标。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一岩性指标或综合岩性指标表示。例如, 已确定分类要素为、、,则复合岩性指标可用下述方法之一来确定:

围岩分类与围岩压力

第四章围岩分类及围岩压力 第一节隧道围岩的概念与工程性质 一、隧道围岩的概念 围岩是指隧道开挖后其周围产生应力重分布范围内的岩体,或指隧道开挖后对其稳定性产生影响的那部分岩体(这里所指的岩体是土体与岩体的总称)。应该指出,这里所定义的围岩并不具有尺寸大小的限制。它所包括的范围是相对的,视研究对象而定,从力学分析的角度来看,围岩的边界应划在因开挖隧道而引起的应力变化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方,或者说在围岩的边界上因开挖隧道而产生的位移应该为零,这个范围在横断面上约为6~10倍的洞径。当然,若从区域地质构造的观点来研究围岩,其范围要比上述数字大得多。 二、围岩的工程性质 围岩的工程性质,—般包括三个方面:物理性质、水理性质和力学性质。而对围岩稳定性最有影响的则是力学性质,即围岩抵抗变形和破坏的性能。围岩既可以是岩体、也可以是土体。本书仅涉及岩体的力学性质,有关土体的力学性质将在《土力学》中研究。 岩体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过岩石建造、构造形变和次生蜕变而形成的地质体。它被许许多多不同方向、不同规模的断层面、层理面、节理面和裂隙面等各种地质界面切割为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各种块体。工程地质学中将这些地质界面称之为结构面或不连续面,将这些块体称之为结构体,并将岩体看作是由结构面和结构体组合而成的具有结构特征的地质体。所以,岩体的力学性质性质主要取决于岩体的结构特征、结构体岩石的特征以及结构面的特性。环境因素尤其是地下水和地温对岩体的力学性质影响也很大。在众多的因素中,哪个起主导作用需视具体条件而定。

在软弱围岩中,节理和裂隙比较发育,岩体被切割得很破碎,结构面对岩体的变形和破坏都不起什么作用,所以,岩体的特性与结构体岩石的特性并无本质区别。当然,在完整而连续的岩体中也是如此。反之,在坚硬的块状岩体中,由于受软弱结构面切割,使块体之间的联系减弱,此时,岩体的力学性质主要受结构面的性质及其在空间的位置所控制。 由此可见,岩体的力学性质必然是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只不过有些岩体是岩石的力学性质起控制作用:而有些岩体则是结构面的力学性质占主导地位。 岩体与岩石相比,两者有着很大的区别,和工程问题的尺度相比,岩石几乎可以被认为是均质、连续和各向同性的介质。而岩体则具有明显的非均质性,不连续性和各向异性。关于岩体的力学性质,包括变形破坏特性和强度,一般都需要在现场进行原位试验才能获得较为真实的结果。但现场原位试验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和时间,而且随着测点位置和加载方式不同,试验结果的离散性也很大。因此。常常用取样在试验室内进行试验来代替。但室内试验较难模拟岩体真正的力学作用条件。更重要的是对于较破碎和软弱不均质的岩体,不易取得供试验用的试样。究竟采用何种试验方法,应视岩体的结构特征而定。一般来说,破裂岩体以现场试验为主,较完整的岩体以做室内试验为宜。 (一)岩体的变形特性 岩体的抗拉变形能力很低。或者根本就没有,因此,岩体受拉后立即沿结构面发生断裂。—般没有必要专门来研究岩体的受拉变形特性。 1.受压变形

围岩分类

围岩分类 地峡工程围岩分类是依据地下工程围岩稳定的主要影响因素,将围岩的稳定性及主要的支护措施分成若干级序,便于地下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及监测部门之间有关参数的互相对接,为地下工程的综合处理提供简要的方法。 由于影响围岩的因素较多,尤其是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出的非线性,使得围岩分类难于确定统一标准,因此在我国的不同行业、根据长期实线经验的总结,出现了不同的分类方法,他们既互相区别,又相互关联,但本质上是一致的。下面列出几个主要的分类。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地下洞室围岩分类 地下洞室围岩的质量分级应与洞室设计采用的标准一致,无特殊要求时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执行。 1)洞室围岩应根据岩体基本质量的定性特征和岩体基本质量指标BQ两者相结合,按表14.2-1确定其基本质量级别。a、岩体基本质量分级应符合表14.2-1的规定。 岩体基本质量分级表14.2-1 注:1、岩石坚硬程度可按表14.2-2划分 2、岩体完整程度定量指标应采用实测的岩体完整性系数Kv值按表14.2-3划分; 当无条件取得实测值时,也可用岩体体积节理数Jv按表14.2-4确定Kv值。 b、岩石按饱和单轴抗压强度?r划分其坚硬程度应符合表14.2-2的规定。 c、岩体按完整性系数Kv划分其完整程度应符合表14.2-3的规定。 d、Jv与Kv对照应符合表14.2-4的规定。 岩石坚硬程度表14.2-2 a、有地下水; b、围岩稳定性受软弱结构面影响,且由一组起控制作用; c、存在表14.2-5所列高初始应力现象。 应对岩体基本质量指标值BQ修正,并以修正后的[BQ]值按表14.2-1确定围岩质量级别。 3)高初始应力地区岩体在开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现象,可按表14.2-5的规定,判定其应力情况。

地下洞室的围岩分类方法

第四节地下工程的围岩分类 围岩分类是为解决地下洞室的围岩稳定和支护问题而建立的。因而围岩分类是围绕地下洞室的稳定性和支护的影响因素而作为分类原则,这些因素主要有:岩体的结构特征和完整状态;岩体强度;岩石的风化程度;地下水的影响;区域构造影响和地震影响等。在实际制定围岩分类时,一般主要考虑岩体强度、岩体结构特征和完整程度以及地下水活动等方面的因素。国内外的围岩分类所选取的基本因素大致都是这样,但在综合反映基本因素的指标上是不同的。 一、“普氏”分类 普氏分类在我国曾应用较广。主要是考虑岩性,而未考虑岩体构造和围岩完整性。围岩压力公式是把坚硬地层视作松散介质,形式上套用了松散地层中的压力拱理论和公式,即垂直压力为: P=γ0h1 (8-26) 式中P——垂直压力; h1——压力拱拱高,h1=a1/fkp ; a1——压力拱半跨; fkp——岩石坚硬系数; γ0——围岩的重度。 工程地质勘测工作基本上是根据地质条件和经验确定fkp值。见表8-16。或按下面的经验公式确定fkp值: fkp=Rc/10 (8-27) 式中Rc——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MPa)。 普氏岩石分类表8-16

这种方法曾在我国较长时期内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有些单位仍应用此分类。但在长期工程实践中,发现这种分类与其计算方法存在严重的缺陷。 1.它主要是为估计土石工程的工作量、确定施工开挖定额服务的。因此它只能说明岩石开挖的难易程度,不能全面反映岩体的稳定性。 2.fkp值以岩石强度为基础,大量工程实践证明,决定岩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岩体结构特性,即它的完整性,在分类中虽然也规定要根据岩石的物理状态(风化的、破碎的)划归于较低一类去,这样给确定fkp值带来了很大的主观臆断性。我国各部门由于工程特点不同,确定fkp值标准也不同。甚至在同一地点对同一洞室的岩石,不同的人可以得出相差很大的fkp值。 3.分类等级较多,给使用上带来不便。由于选用的fkp值不同,相应计算得到的围岩压力也相差很大。当fkp=2和fkp=4时,则压力可相差近一倍。 4.普氏压力计算公式根据松散体理论而得,而地下洞室多位于坚硬及中等坚硬以上较完整的岩体中,理论假设前提与客观实际相差太大。一般来说,在坚硬地层中围岩压力公式计算结果偏大,而在松散地层中计算结果偏小。

(完整版)第八章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

第八章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 第一节概述 1.地下洞室(underground cavity): 指人工开挖或天然存在于岩土体中作为各种用途的构筑物。 2.我国古代的采矿巷道,埋深60m,距今约3000年左右(西周)。 目前,地下洞室的最大埋深已达2500m,跨度已过50m,同时还出现有群洞。 3.分类: 按作用分类:交通隧洞(道)、水工隧洞、矿山巷道、地下厂房仓库、地铁等等; 按内壁有无水压力:有压洞室和无压洞室; 按断面形状为:圆形、矩形或门洞形和马蹄形洞室等; 按洞轴线与水平面间的关系分为:水平洞室、竖井和倾斜洞室三类; 按介质,土洞和岩洞。 4.地下洞室→引发的岩体力学问题过程: 地下开挖→天然应力失衡,应力重分布→洞室围岩变形和破坏→洞室的稳定性问题→初砌支护:围岩压力、围岩抗力(有内压时) (洞室的稳定性问题主要研究围岩重分布应力与围岩强度间的相对关系) 第二节围岩重分布应力计算 1.围岩:指由于人工开挖使岩体的应力状态发生了变化,而这部分被改变了应力状态的岩体。 2.地下洞室围岩应力计算问题可归纳的三个方面: ①开挖前岩体天然应力状态(一次应力、初始应力和地应力)的确定; ②开挖后围岩重分布应力(二次应力)的计算; ③支护衬砌后围岩应力状态的改善。 3.围岩的重分布应力状态(二次应力状态): 指经开挖后岩体在无支护条件下,岩体经应力调整后的应力状态。

一、无压洞室围岩重分布应力计算 1.弹性围岩重分布应力 坚硬致密的块状岩体,当天然应力()c v h σσσ2 1 ≤ 、,地下洞室开挖后围岩将呈弹性变形状态。这类围岩可近似视为各向同性、连续、均质的线弹性体,其围岩重分布应力可用弹性力学方法计算。重点讨论圆形洞室。 (1)圆形洞室 深埋于弹性岩体中的水平圆形洞室,可以用柯西求解,看作平面应变问题处理。 无限大弹性薄板,沿X 方向的外力为P ,半径为R 0的小圆孔,如图8.1所示。 任取一点M (r ,θ)按平面问题处理,不计体力。则: ……………………① 式中Φ为应力函数,它是x 和y 的函数,也是r 和θ的函数。 边界条件: ()()()()()??? ? ?? ???===>>-=??? ??--=>>+=-++=====003103131R b 0)(2sin 22sin 2)(2cos 222cos 22b r r b r r b r r b r r R b p R b p p θθτσθθσστθθσσσσσ ………………② 设满足方程①的应力函数φ为: () θ2cos ln 222F Dr cr Br r A ++++=Φ- ………………………………③ 由③代入①,并由②可得: 2 R F ,4-D ,4-c ,4B ,2204020p pR p p pR A = ===-= ???? ???????Φ ?-?Φ?=?Φ?= ?Φ ?+?Φ?=θθτσθσθθr r r r r r r r r 22 2 22 221111 图 8.1柯西课题分析示意图

地下工程的围岩分类

地下工程的围岩分类 围岩分类是为解决地下洞室的围岩稳定和支护问题而建立的。因而围岩分类是围绕地下洞室的稳定性和支护的影响因素而作为分类原则,这些因素主要有:岩体的结构特征和完整状态;岩体强度;岩石的风化程度;地下水的影响;区域构造影响和地震影响等。在实际制定围岩分类时,一般主要考虑岩体强度、岩体结构特征和完整程度以及地下水活动等方面的因素。国内外的围岩分类所选取的基本因素大致都是这样,但在综合反映基本因素的指标上是不同的。 一、“普氏”分类 普氏分类在我国曾应用较广。主要是考虑岩性,而未考虑岩体构造和围岩完整性。围岩压力公式是把坚硬地层视作松散介质,形式上套用了松散地层中的压力拱理论和公式,即垂直压力为: P=γ0h1 (8-26) 式中P——垂直压力; h1——压力拱拱高,h1=a1/fkp ; a1——压力拱半跨; fkp——岩石坚硬系数; γ0——围岩的重度。 工程地质勘测工作基本上是根据地质条件和经验确定fkp值。见表8-16。或按下面的经验公式确定fkp值: fkp=Rc/10 (8-27) 式中Rc——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MPa)。 普氏岩石分类表8-16

这种方法曾在我国较长时期内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有些单位仍应用此分类。但在长期工程实践中,发现这种分类与其计算方法存在严重的缺陷。 1.它主要是为估计土石工程的工作量、确定施工开挖定额服务的。因此它只能说明岩石开挖的难易程度,不能全面反映岩体的稳定性。 2.fkp值以岩石强度为基础,大量工程实践证明,决定岩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岩体结构特性,即它的完整性,在分类中虽然也规定要根据岩石的物理状态(风化的、破碎的)划归于较低一类去,这样给确定fkp值带来了很大的主观臆断性。我国各部门由于工程特点不同,确定fkp值标准也不同。甚至在同一地点对同一洞室的岩石,不同的人可以得出相差很大的fkp值。 3.分类等级较多,给使用上带来不便。由于选用的fkp值不同,相应计算得到的围岩压力也相差很大。当fkp=2和fkp=4时,则压力可相差近一倍。 4.普氏压力计算公式根据松散体理论而得,而地下洞室多位于坚硬及中等坚硬以上较完整的岩体中,理论假设前提与客观实际相差太大。一般来说,在坚硬地层中围岩压力公式计算结果偏大,而在松散地层中计算结果偏小。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综述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综述 摘要:地下洞室围岩的稳定性在地下洞室施工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简要介绍了近几年研究成果,并对这一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做了简要评述。 关键词: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综述 引言 地下洞室等地下工程开挖之前,岩体处于一定的应力平衡状态。用于各种目的的地下开挖改变了原有的平衡状态,从而造成开挖空间周围的应力重新分布。如果围岩中的应力超过了岩体强度,则围岩会破坏,产生坍塌、片帮甚至底板隆起等现象,软岩或高地应力中的地下洞室则可能产生很大的塑性变形。如果不及时对围岩进行支护或加固开挖出来的地下空间就会因为围岩的变形与破坏而无法使用。当二次应力较低,达不到围岩的弹性极限时,围岩处于弹性状态,无需支护就可以保持稳定;反之当围岩应力较高、强较低时,就会产生塑性变形和断裂破坏;在有断层、节理等不连续面切割时,还有可能在地下洞室的顶板或边墙产生不稳定的楔形块体,也可以对地下空间构成威胁。在进行地下空间设计和施工之前,需要对开挖后的围岩应力进行分析,进而对围岩稳定性进行评价,以便采取合理的开挖方式和支护形式。地下洞室等地下工程不可能一次开挖完成,不同的开挖顺序及施工方案对地下洞室群的稳定性的影响不同,即开挖顺序或施工方案将直接影响围岩应力、变形及破坏区的发展变化过程。因此,选择合理的开挖顺序或施工过程是地下洞室群设计与施工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过程使用价值。 主要研究成果 2004年周敏等[1]在针对影响因素与围岩稳定的非线性关系,利用神经网络理论与BP神经网络的建模能力,进行非线性运算,提出改进的BP神经网络评判围岩稳定性模型,得出神经网络方法可以很好的运用于洞室稳定性影响因素中,且输入的参数不受限制,分类,设计及预测精度高,还可以进行数据联想以及校正补错。提出神经网络方法在地下洞室稳定性分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05年胡夏嵩等[2~4]以西北某市大型水利地下洞室工程为例,采用弹塑性二维有限元法通过低地应力区地下洞室开挖后围岩拉应力、剪切应力分布与围岩变形破坏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在低地应力地区对于椭圆形洞室,地下洞室开挖后在洞侧壁位置产生应力集中,在洞顶位置出现拉应力现象,基本产生在拱顶正中位置;低地应力区地下洞室开挖后,围岩中的剪应力集中带主要形成于洞顶垂直位置,即地下洞室围岩破坏主要发生在洞顶位置,略偏于拱顶的位置,最大剪切应力等值线分布具有对称性,形成于地下洞室底边墙拐角位置处的最大剪应力集中现象,这种现象与地下洞室开挖所引起的围岩块体结构面切向挤压滑落时的剪切变形、应力释放有一定的关系,洞顶位置处的最大剪应力值明显小于底部边墙拐角处的最大剪应力值,边墙拐角处的最大剪应力值一般是洞顶位置最大剪应力值得1.7倍以上,这与地下洞室底边与侧壁边墙之间开挖成直角形有关,直角形的拐角容易形成剪应力集中,产生围岩的不稳定区;低地应力区地下洞室围岩变形破坏主要是发生在垂直方向,水平方向的规模和程度均不及前者,同时总结分析了低地应力区地下洞室开挖后围岩变形破坏规律及其特征。 2010年叶洲元[5]基于等效数值原理并结合地下洞室围岩本身特性,对大冶铁矿地下洞室工程进行分析,选取围岩质量指标D、单轴抗压强度R c、岩体完整性指标K v、地下水渗水流量W和节理状况对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等效数值法应用于围岩稳定性的评价,具有计算简单高效,使用方便等特点。 2013年朱义欢[6]针对地下洞室短长期稳定性的评判准则进行分类总结与归纳,得出岩体流变特性试验的开展以及长期强度的确定,如何给出围岩稳定性的综合评判以及相应的临界

洞室围岩稳定性

第七章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 第一节围岩应力的重分布 一、岩体初始应力状态——地应力 地下洞室开挖前,岩体内的应力状态称为初始应力状态。 地应力的类型:自重应力 构造应力 变异及其他应力 二、围岩应力的重分布特征 (一)围岩应力:洞室周围发生应力重分布的这部 分岩体叫围岩 围岩中重分布的应力状态叫围岩应力 (二)地下洞室围岩应力重分布特征 1、圆形洞侧压力系数λ=1 径向应力向洞壁内方向逐渐增大 切向应力在洞壁处为2倍的自重应力,但向洞壁内逐渐减小,到5-6倍洞半径时径向应力=切向应力=自重应力 即围岩应力重分布影响范围是6倍的洞半径 2、圆形洞λ不等于1 洞壁受剪应力最大 3、其他形状洞室 洞顶、洞底容易出现拉应力,转角处剪应力最大 洞室高、宽对围岩应力影响最大 三、开挖后围岩中出现塑性圈时的重分布应力 围岩一旦松动,如不加支护,则会向深部发展,形成具有一定范围的应力松弛区,称为塑性松动圈。在松动圈形成过程中,原来周边集中的高应力逐渐向深处转移,形成新的应力增高区,该区岩体被挤压紧密,称为承载圈。此圈之外为初始应力区。 第二节围岩的变形破坏的特征 1、坚硬完整结构:岩爆、开裂 2.块断结构:块体滑移、掉块 3、层状结构岩体:层面张裂、岩层弯曲折断 4、碎裂结构、散体结构岩体 以塌方、塑性挤入为主 第三节地下工程位置选择的工程地质评价 一、地形条件 1、在地形上要求山体完整,洞室周围包括洞顶及傍山侧应有足够的山体厚度。 2、隧洞进出口地段的边坡应下陡上缓,无滑坡、崩塌等现象存在。 3、洞口岩石应直接出露或坡积层薄,岩层最好倾向山里以保证洞口坡的安全。 4、隧洞进出口不应选在排水困难的低洼处,也不应选在冲沟、傍河山嘴及谷口等易受水流冲刷的地段 5、水工隧洞避免曲线或弯道,转弯角度大于60°,曲率半径大于5倍洞径。 二、岩性条件 坚硬完整的岩体,围岩一般是稳定的,能适应各种断面形状的地下洞室。而软弱岩体如粘土岩类、破碎及风化岩体,吸水易膨胀的岩体等,通常力学强度低,遇水易软化、崩解及膨胀等,不利于围岩的稳定。一般软硬互层或含软弱夹层的岩体,稳定性差。层状岩体

地下洞室围岩分类综述

浅谈地下洞室围岩分类 (锦屏建设管理局工程一部周洪波) 【题记】 2005年是锦屏一级水电站前期工程和主体工程全面搭接的一年,这一年中,进场及场内公路工程将基本完工,导流洞工程开挖基本完成,地下厂房辅助洞室等工程将开工。在锦屏一级工程施工中,公路隧道与水电工程地下洞室采用的是不同的围岩分类方法。笔者拟通过本文对“地下洞室围岩分类方法”及现行规范中水电工程地下洞室与公路隧道围岩分类的系统介绍,让读者对其有一个清晰和全面的认识。 围岩是指因开挖,地下洞室周围初始应力状态发生了变化的岩体。地下工程所遇到的围岩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地质体,围岩分类的实质就是正确认识和反应这个客观实际。从工程地质的角度,对围岩的各种差异进行一定概括、简化和归纳,然后加以分类,并结合工程特征进行稳定性分析和评价,能为设计、施工提供科学的依据。现行水电与公路工程规范正是遵循这种原则,综合考虑影响围岩稳定的多种指标后,确定了各自的围岩分类标准。 1 洞室围岩分类方法 六十年代以前,围岩质量评价主要是以岩石强度这一单一指标为基础的。如前苏联的以普氏岩石坚固系数为依据的分类法,以抗压强度为依据的捷克分类法,太沙基的载荷分类法,日本围岩准抗压强度分类法,法国隧道围岩分类法。单指标分类不能反应岩体质量的本质,可靠度很低。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逐渐引入了岩体完整性的概念。如Deere(1964)岩石质量指标RQD的提出,日本学者的RMR体系和Barton(1974)的Q体系的提出,展示了岩体质量评价的前景。在国外还有威克霍姆的RSR分类,德国John(1980)的围岩分类RCT,葡萄牙(1980)的岩体工程分类,印度(1980)的隧道围岩分类,日本Otakar(1985)的QTS围岩分类等。我国的围岩分类方案也很多,如谷德振的岩体质量系数Z分类法,杨子文的岩体质量指标M分类法,陈德基的块度模数分类法,东北大学林韵梅、王维纲(1983)提出的一种以围岩强度为指标可将岩体划分为五级的分级方法等。目前,总结国内外关于围岩分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国内洞室围岩分类常用方法 ①隧道工程岩体分级探讨(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南研究所论文集(第一集),中国铁道出版社,1987年)。其分级依据是岩体质量分级RMQ值,又称岩体质量指标(RMQ)分类法,简称为M法,它是1978年由我国水利电力部岩石试验规程修订小组提出的。这种通过RMQ值的大小来划分岩体质量优劣的具体方法是:根据M值的大小可将围岩质量分为5级,即好、较好、中等、较坏和坏。 ②坑道工程围岩分类。其分类依据是围岩体质量Rs或Rm,它的大小主要由准围岩抗压强度R e、围岩相对完整性系数T e、地下水影响系数C及工程因素S e等四个因素决定。根据围岩体质量指标值的大小,可将围岩划分为五个等级,即稳定、基本稳定、稳定性差、不稳定和很不稳定。 ③鲁布革水电站(地下厂房围岩分类)。分类依据为围岩质量Q,并按该值的大小可将围岩分为

专业知识(二)辅导:围岩分类(一)

专业知识(二)辅导:围岩分类(一) 2 围岩分类 地下工程围岩分类是依据地下工程围岩稳定的主要影响因素,将围岩的稳定性及主要的支护措施分成若干级序,便于地下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及监测部门之间有关参数的互相对接,为地下工程的综合处理提供简要的方法。 由于影响围岩的因素较多,尤其是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出的非线性,使得围岩分类难于确定统一标准,因此在我国的不同行业、根据长期实线经验的总结,出现了不同的分类方法,他们既互相区别,又相互关联,但本质上是一致的。下面列出几个主要的分类。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地下洞室围岩分类 地下洞室围岩的质量分级应与洞室设计采用的标准一致,无特殊要求时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执行。 1)洞室围岩应根据岩体基本质量的定性特征和岩体基本质量指标BQ两者相结合,按表14.2-1确定其基本质量级别。a、岩体基本质量分级应符合表14.2-1的规定。 岩体基本质量分级表14.2-1 基本质量级别岩体基本质量的定性特性岩体基本质量指标BQ Ⅰ坚硬岩,岩体完整 >550 Ⅱ坚硬岩,岩体较完整;较坚硬岩,岩体完整 550~451 Ⅲ坚硬岩,岩体较破碎;较坚硬岩或软硬岩互层,岩体较完整;较软岩,岩体完整 450~351 Ⅳ坚硬岩,岩体破碎;较坚硬岩,岩体较破碎~破碎;较软岩或软硬岩互层,且以软岩为主;岩体较完整~较破碎;软岩,岩体完整~较完整 350~251 Ⅴ较软岩,岩体破碎;软岩,岩体较破碎~破碎;全部极软岩及全部极破碎岩≤250 注:1、岩石坚硬程度可按表14.2-2划分 2、岩体完整程度定量指标应采用实测的岩体完整性系数Kv值按表14.2-3划分; 当无条件取得实测值时,也可用岩体体积节理数Jv按表14.2-4确定Kv值。 b、岩石按饱和单轴抗压强度?r划分其坚硬程度应符合表14.2-2的规定。 c、岩体按完整性系数Kv划分其完整程度应符合表14.2-3的规定。 d、Jv与Kv对照应符合表14.2-4的规定。 【

国内外围岩分类概述

weiyan fenlei 围岩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rock mass 围岩分类的目的是为了对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周围的地层进行工程地质的客观评价,判断坑道或洞室的稳定性,确定支护的荷载和设计参数,确定施工方法,选择钻孔和开挖等施工机械,以及确定施工定额和预算等。 发展概况隧道及地下工程围岩分类是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与地质科学、岩土工程和量测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初期的围岩分类多以单一的岩石强度作为分类指标。例如1949年前中国采用的坚石、次坚石、软石、硬土、 普通土和松软土的分类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泛应用的“”值分类法(即普罗托季亚科诺夫分类法,1907年)。这类方法在评价坑道或洞体稳定性方面是不充分的;但在选择钻孔机械,确定掘进机类型,尤其是确定松散围岩的地压值等方面仍有一定意义。1970年后,以岩体为对象的分类方法获得了迅速发展。如泰尔扎吉分类法(1974年)、巴顿分类法(1974年)、别尼亚夫斯基分类法(1974年)、法国隧道协会(AFTES)分类法(1975年),以及中国铁路隧道围岩分类(1975年)和水工隧洞围岩分类(1983年)等。这些分类法多数是根据经验的定性分类,但由于反映了围岩的地质构造特征、围岩的结构面状态、风化状况、地下水情况以及洞室埋深等,因此在评价坑道或洞体稳定性、确定支护结构参数和选择施工方法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近期的围岩分类中,引进了岩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和数理统计方法,如考虑初始应力场、坑道周边位移值,以及量测信息等,使围岩分类逐渐从定性分类向定量分类方向发展。如拉布采维茨-帕赫分类(1974年)、日本地质学会的新奥法围岩分类(1979年)、奥地利阿尔贝格隧道的围岩分类(1979年)、苏联顿巴斯矿区的围岩分类(1979年)等。围岩分类的重要发展是把量测信息引进到分类之中,即根据量测的初期位移速度,拱顶下沉和洞体水平向的收敛、变形等进行分类。这也为隧道及地下工程的信息设计和施工打下了基础。到目前为止,已经提出的和正在应用的围岩分类约有50多种,但其中绝大多数仍处于定性描述或经验判别的阶段,尚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分类要素在围岩分类中,最有影响的要素有:①围岩的构造。指围岩被各种地质结构面切割的程度以及被切割的岩块的尺寸和组合形态,在分类中它是一个起主导作用的因素。视裂缝间距,即被结构面切割的岩块的大小,可将围岩分成 如表[围岩类型]所示的几种类型。②原岩或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包括单轴或三轴强度和变形特性,如抗压强度、抗剪强度以及弹性模量或变形模量等。一般说,在完整岩体中,原岩的指标是基本的;在非完整(裂隙)岩体中,岩体的指标是主要的。③地下水。地下水的水量和水压等对分类有重大影响,尤其是对软岩和破碎、松散围岩,它们导致岩质软化、降低强度。在有软弱结构面的围岩中,地下水会冲走充填物或使夹层液化等。因而在一些分类法中,都考虑了它的定性的或定量的影响。④围岩的初应力场。在现代围岩分类中,尤其是对于深埋隧道和软弱围岩而言,这一要素占有重要的地位。初应力场通常以上覆岩(土)体的重力来决定,并视为静水应力场;也可通过实地量测大致判定原岩应力场的大小及其方向。

围岩分级

第三节 围岩稳定性(二) 第四节 围岩压力(一) 3.与地质勘探手段相联系的分类方法 (1)按弹性波(纵波)速度的分类方法。 随着工程地质勘探方法,尤其是物探方法的进展。1970年前后,日本提出了按围岩弹性波速度进行分类的方法。围岩弹性波速度是判断岩性、岩体结构的综合指标,它既可反映岩石软硬,又可表明岩体结构的破碎程度。波速越高,围岩越好。见下表 (2)以岩石质量为指标的分类方法——RQD 方法。 所谓岩石质量指标是指钻探时岩芯的复原率,或称岩芯采取率,这是美国伊利诺大学迪尔等人提出的,认为钻探获得的岩芯其完整程度与岩体的原始裂隙、硬度、均质性等状态有关,因此可用岩芯复原率来表达岩体质量。所谓岩芯复原率即单位长度的钻孔中10 cm 以上的岩芯占有的比例,可写为 这个分类方法将围岩分成5类,认为:RQD>90%为优质,75%

围岩分类

围岩分类 围岩分类的目的是为了对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周围的地层进行工程地质的客观评价,判断坑道或洞室的稳定性,确定支护的荷载和设计参数,确定施工方法,选择钻孔和开挖等施工机械,以及确定施工定额和预算等。 发展概况隧道及地下工程围岩分类是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与地质科学、岩土工程和量测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初期的围岩分类多以单一的岩石强度作为分类指标。例如1949年前中国采用的坚石、次坚石、软石、硬土、普通土和松软土的分类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泛应用的“”值分类法(即普罗托季亚科诺夫分类法,1907年)。这类方法在评价坑道或洞体稳定性方面是不充分的;但在选择钻孔机械,确定掘进机类型,尤其是确定松散围岩的地压值等方面仍有一定意义。1970年后,以岩体为对象的分类方法获得了迅速发展。如泰尔扎吉分类法(1974年)、巴顿分类法(1974年)、别尼亚夫斯基分类法(1974年)、法国隧道协会(AFTES)分类法(1975年),以及中国铁路隧道围岩分类(1975年)和水工隧洞围岩分类(1983年)等。这些分类法多数是根据经验的定性分类,但由于反映了围岩的地质构造特征、围岩的结构面状态、风化状况、地下水情况以及洞室埋深等,因此在评价坑道或洞体稳定性、确定支护结构参数和选择施工方法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近期的围岩分类中,引进了岩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和数理统计方法,如考虑初始应力场、坑道周边位移值,以及量测信息等,使围岩分类逐渐从定性分类向定量分类方向发展。如拉布采维茨-帕赫分类(1974年)、日本地质学会的新奥法围岩分

类(1979年)、奥地利阿尔贝格隧道的围岩分类(1979年)、苏联顿巴斯矿区的围岩分类(1979年)等。围岩分类的重要发展是把量测信息引进到分类之中,即根据量测的初期位移速度,拱顶下沉和洞体水平向的收敛、变形等进行分类。这也为隧道及地下工程的信息设计和施工打下了基础。到目前为止,已经提出的和正在应用的围岩分类约有50多种,但其中绝大多数仍处于定性描述或经验判别的阶段,尚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分类要素在围岩分类中,最有影响的要素有:①围岩的构造。指围岩被各种地质结构面切割的程度以及被切割的岩块的尺寸和组合形态,在分类中它是一个起主导作用的因素。视裂缝间距,即被结构面切割的岩块的大小,可将围岩分成如表[围岩类型]所示的几种类型。②原岩或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包括单轴或三轴强度和变形特性,如抗压强度、抗剪强度以及弹性模量或变形模量等。一般说,在完整岩体中,原岩的指标是基本的;在非完整(裂隙)岩体中,岩体的指标是主要的。③地下水。地下水的水量和水压等对分类有重大影响,尤其是对软岩和破碎、松散围岩,它们导致岩质软化、降低强度。在有软弱结构面的围岩中,地下水会冲走充填物或使夹层液化等。因而在一些分类法中,都考虑了它的定性的或 定量的影响。④围岩的初应力场。在现代围岩分类中,尤其是对于深埋隧道 和软弱围岩而言,这一要素占有重要的地位。初应力场通常以上覆岩(土) 体的重力来决定,并视为静水应力场;也可通过实地量测大致判定原岩应力 场的大小及其方向。 分类依据①单一岩性指标。如岩石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等物性指标,以及诸如抗钻性、抗爆性、开挖难易度等工艺

围岩分级、地质分类

国标《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中围岩分级 围岩级别的划分,应根据岩石坚硬性、岩体完整性、结构面特征、地下水和地应力状况等因素综合确定。并应符合表2的规定。 (1)岩体完整性指标用岩体完整性系数K V表示,K V可按下式计算: K V=(V pm/ V pr)2 式中V pm—隧洞岩体实测的纵波速度(km/s) V pr—隧洞岩石实测的纵波速度(km/s) 当无条件进行声波实测时,也可用岩体体积节理数J V,按表1确定K V值。 表1 J与K对照表 (2)围岩分级表(见表2)中的岩体强度应力比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当有地应力实测数据时: S m=(K V f r/σ1) 式中:S m—岩体强度应力比 f r—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MP a); K V—岩体完整性系数; σ1—垂直洞轴线的较大主应力(KN/ m2)。 ②当无地应力实测数据时: σ1=rH 式中:r—岩体重力密度(KN/ m3); H—隧洞顶覆盖层厚度(m)。 (3)对Ⅲ、Ⅳ级围岩,当地下水发育时,应根据地下水类型、水量大小、软弱结构面多少及其危害程度,适当降级。 (4)对Ⅱ、Ⅲ、Ⅳ级围岩,当洞轴线与主要断层或软弱夹层的夹角小于300时,应降一级。

表2 围岩分级

续表2

续表2

续表2

电力行标《水工建筑物地下开挖工程施工技术规范》中围岩工程地质分类 (1)围岩工程地质分类应以控制围岩稳定的岩石强度、岩体完整程度、结构面状态地下水和主要结构面产状五项因素和差总评分为基本依据,围岩强度应力比为限定判据,并应符合表3 规定。 围岩工程地质分类表 表3 S=R b*Kv/σm 式中:R b——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Mpa); Kv—岩体完整性系数; σm——围岩的最大主应力(Mpa)。 (3)围岩工程地质分类中五项因素的评分应符合下列标准进行。 ①岩石强度的评分应符合表4的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