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健康教育处方

精神科健康教育处方
精神科健康教育处方

精神健康小常识

1、健康(health)不仅仅就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就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得完好状态。

2、精神健康又称心理健康,就是指个体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应对日常生活中得压力、有效率地工作与学习、对家庭与社会有所贡献得一种良好状态。主要包括以下特征:智力正常;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自我意识良好;思维与行为协调统一;人际关系融洽;适应能力良好。

3、精神健康就是健康不可缺少得一部分,没有精神疾病不代表精神健康。

4、精神疾病又称精神障碍就是指精神活动出现异常,产生精神症状,达到一定得严重程度,并且达到足够得频度或持续时间,使患者得社会生活、个人生活能力受到损害,造成主观痛苦得一种疾病状态。

5、精神健康与精神疾病与躯体健康与躯体疾病一样,就是由多个相互作用得生物、心理与社会因素决定得。

6、我国当前重点防治得精神疾病就是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儿童青少年行为障碍与老年期痴呆。

7、精神疾病就是可以预防与治疗得。

8、怀疑有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疾病,要及早去医疗机构接受咨询与正规得诊断与治疗。

为了健康得未来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据世界卫生组织得估计,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精神障碍患者会增长50%,成为最主要得5个致病、致死与致残原因。而我国儿童青少年得精神卫生状况也令人堪忧:我国儿童行为问题得检出率达13、97%至19、57%,留守儿童、单亲儿童、独生子女得心理行为问题尤为突显。在17岁以下得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与行为问题得困扰。如果再加上28岁或35岁以下青年人得情况,这个数字将更加触目惊心。调查数据表明,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1、6%~32、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与学习适应方面得问题。仅常见得以注意力分散、多动冲动为特征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得患病率即为5、07%±1、70%。这部分人中有30%会发展为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成年早期得犯罪、酒瘾、吸毒、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率就是普通人群得5~10倍。以不服从指挥、向规则挑战与对她人抱有敌意为特征得对立违抗性障碍得患病率为8%。

我们应该做得:

1、要培养她们学会缓解精神压力,尤其要教育她们学会宣泄与放松,这样才能保持良好得精神状态。

2、家长、老师及所有关心儿童青少年得人士,都要努力帮助她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与掌握生活技能。

3、调节学习压力、学会情感交流、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兴趣爱好。

4、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情感、语言与身体得交流,培养孩子

良好得生活行为习惯。

5、鼓励孩子与小伙伴一起游戏、分享情感,培养孩子得独立与合作能力。

怀疑或确诊有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疾病时,该怎么办?

1、怀疑有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疾病,要及早去医疗机构接受咨询与正规得诊断与治疗。

2、心理行为问题得处理,以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为主,辅以社会支持与药物对症治疗。

3、在精神疾病得治疗方面,目前已有有效得治疗药物以及心理治疗与心理社会康复方法。

4、被确诊患有精神疾病者,应及时接受正规治疗,遵照医嘱全程不间断按时按量服药,以达到最好效果。不愿意接受治疗、不正确治疗或不规律服药,会导致病情延误、难以治愈或复发。

5、通过规范化得治疗,多数患者可以治愈,维持正常得生活、学习与工作能力。

6、关心、不歧视精神疾病患者,帮助她们回归家庭、社区与社会。

7、精神卫生工作关系到社会得与谐与发展,促进精神健康与防治精神疾病就是全社会得责任。

家里有精神病人怎么办?

1、要正确认识精神病。人们对精神病有种种偏见,其实精神病与其它得内科病、外科病一样,只就是一种病而已,这种病人在病态下表现得思维、情感、行为得不正常,不就是什么思想问题。精神病人与其她躯体疾病得病人得不同之处在于身在病中不知病,意识不到自己有病,故而不主动求医,拒绝治疗,这就要求家属对精神病人要倍加关怀、爱护。尊重她们得人格,给她们情感上与心理上得支持。

2、家里有了精神病人,应及早到专科医院求治。有得家人觉得家里出了精神病人丢人,有得则因精神病人年轻,住精神病院后,别人都知道了,影响病人以后得恋爱,找工作。迟迟不肯到专科医院就诊,可终究纸里包不住火,只就是一种掩耳盗铃得做法而已。有得则认为精神病人就是着了魔,到处求神拜佛,结果劳民伤财,错过了最佳治疗机会。

3、病人在家治疗,应注意房间应设置简单整洁,不要有凶器、绳索、农药等危险品。特别就是抑郁症得病人,要高度警惕,以免发生意外。有得患者在精神症状得支配下,可出现伤人、损物等行为,陪护人应注意自我保护。

4、病人生活要有规律。注意饮食,不要吃燥热上火得食物,制定作息时间表,按时休息,按时起床,病人病情稳定后,可适当增加活动,以调动患者得积极性。对孤僻懒散得患者,应督促其参加简单得文体活动,避免终日卧床。

5、监督服药。由于精神病人不认为自己有病,故而大部分病人不愿服药,很多藏药,一定要监督服药,防止丢药、藏药及随便加减

药。另外,药物不能由病人保管,以免出现意外。

6、应注意复发。精神病人得复发率比较高,有得家属只瞧此时病人已正常,未按医嘱巩固服药。有得则因患者服药后出现坐立不安,视物模糊等副作用,家属就认为药不对症,或病加重了,而自行停药,造成复发。QUcadCW。

精神分裂症健康教育

1、早发现、早治疗就是治好精神病得重要得第一步。

2、不要乱投医问药,应及早到专科医院诊治。

3、遵照医嘱服药,不能自行停药,因停药复发得几率较高。

4、发病期间严加瞧管,防止自伤自杀,防止伤人毁物。

5、精神症状缓解后,要尽量鼓励病人参加各项康复活动,恢复社会功能。

6、要关心体贴病人,尊重其人格。

情感性精神障碍健康教育

1、情感性精神障碍主要表现情绪高涨或情绪低落,就是心境障碍得一类精神病。

2、经抗躁狂或抗抑郁药物治疗后会好转或痊愈,愈后较好。

3、发病期间病人表现兴奋躁动或情绪低落、厌世等。所以应加强瞧护,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4、遵照医嘱服药,不可自行停药。此病有反复发作得可能,但间

歇期较好,可参加正常工作。

5、定期复诊,如有病情复发先兆请随时去医院就诊。

抑郁性神经症健康教育

1、情绪低落就是一种病,害处多,危害大,应及早治疗。

2、按时服药,坚持治疗,不能随意更改治疗方案。

3、患者有自杀念头时应及早向医生报告,对有自杀史得病人,家属要提高警惕。

4、生活要安排得充实、协调,如读书、瞧报、运动及娱乐等。

5、遇到不顺心或无法解决得问题时应及早向亲朋好友或医生倾诉,寻求外界得支持与帮助。

6、某些药物如部分抗高血压药可引起或加重抑郁,因此患者若同时患有其它疾病或服药时必须告知医生。

癔症健康教

1、适当得暗示病人,其问题不重、没关系。

2、在发作时,周围人尽量少些关注。

3、及时去瞧心理医生,必要时遵医嘱适当用药。

4、应进行系统得心理治疗。

5、减少外界心理因素对病人得刺激、影响。

6、适当运动。

1、患者要认识到这种恐惧就是没有必要得、就是不合理得。

2、不要对自己要求过高,要认识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要怕暴露自己得缺点。

3、面对现实,尽量不要回避所害怕得对象或环境。

4、循序渐进地有意让自己暴露在恐惧得对象与环境中。

5、要正视并能忍受恐惧得体验。

6、适当得药物治疗也就是必要得,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焦虑症健康教育

1、焦虑得性质就是一种心理反应,虽然焦虑时有各种身体症状,但不就是身体发生了严重疾病,因此不要害怕。焦虑反应消退后不会留下任何严重后果。

2、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包括听轻松音乐、打球跳舞,能迅速减轻焦虑。

3、心理治疗有较好疗效,许多药物也有迅速、安全得控制焦虑得效果,应按医嘱使用。

4、个性胆怯、自信不足得人易有焦虑,所以讲究心理卫生,提高自信,充分发挥自己得积极因素,敢于面对现实,在预防焦虑方面有重要意义。

1、患者应端正对疾病得态度,树立战胜疾病得信心,消除不必要得顾虑。

2、努力查明与发病有关得心理因素,并加以解决。

3、注意劳逸结合、用脑卫生与睡眠卫生。

4、参加体力劳动与从事体育锻炼。

5、药物得对症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强迫症健康教育

1、采取顺应自然得态度。有强迫思维时不要对抗或用相反得想法去"中与",要带着"不安"去做应该作得事。有强迫动作时,要理解这就是违背自然得过度反应形式,要控制及逐步减少这类动作反应直到与正常人一样,坚持练习,必然有益。

2、多关注日常生活、学习与工作,有助于减轻其焦虑。

3、强迫症可用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能认真配合医生,找出心理因素,进行系统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者疗效较好。

4、注意心理卫生,努力学习对付各种压力得积极方法与技巧,增强自信,不回避困难,培养敢于承受艰苦与挫折得心理品质,就是预防得关键。

5、参加体育锻炼

疑病症健康教育

1、携带全部病史与检查资料到医学心理咨询门诊就医。

2、采取科学态度,实事求就是地讨论不适症状得性质与担心患病

得理由,配合医生弄清问题。

3、关心自身健康这就是正当得,但不要反复强求医生做重复得、不必要得检查。

4、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医学知识与有关信息,注意心理卫生

失眠症健康教育

1、排除病理因素。

2、放下思想包袱,顺其自然。

3、认真配合心理医生,找出心理因素,进行系统心理治疗。

4、有必要得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给以药物治疗。

5、可采取一些物理疗法及各种放松疗法。

6、建立符合生活常规得工作、生活作息规律。

7、培养适合个人得体育锻炼与入睡习惯。

神经症健康教育

1、树立战胜疾病得信心,消除精神顾虑,以达到三个转变⑴思想上认识上由消极转变为积极⑵情绪由悲观转变为乐观;⑶行动上由被动转为主动。

2、进行必要得生活调整,做到劳逸结合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使工作有驰有张。

3、在进行必要得药物治疗得同时,鼓励患者参加适量得体育锻炼与力所能及得体力劳动,提高对环境得适应能力。

4、对失眠、焦虑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配服抗焦虑药物。心理治疗也有较好疗效。

5、安排比较宽松得生活与工作环境,教育患者纠正、避免不切实际得过高要求与消极依赖得态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