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

逻辑
逻辑

论文关键词:逻辑真理;真理符合论

论文摘要:逻辑学是研究推理的一门学问,而推理是由概念、命题组成的,不懂得命题就不懂得推理。普通逻辑学在研究命题时,主要是从二值逻辑的角度研究命题逻辑形式的逻辑值与命题形式之间的真假关系。本文着重从认识论的角度阐述逻辑真理的内涵,同时详细论述逻辑真理与事实真理的区别。为了探求真理必须保证思维的逻辑性。

逻辑学离不开“真”这个概念。一般来说人们是从下述意义上使用“真”这个概念的: (一)前提或者命题真。这种真是指命题的思想内容是真的。任何一个命题的内容不是真的就是假的,在这里真或假不是用以描述事物状态的,而是评价命题或陈述的内容的。它的核心是针对其所表达的知识或信念的,例如:“台湾不是一个主权国家。”这个命题的内容是符合客观事实的,所以是个真命题。

(二)推理真。这是指推理中前提真和结论真之间的关系。演绎推理前提真结论必然真,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前提真而结论是或然性真。因此推理真就是推理中的结论相对于前提是必然的真或者是或然的真。这里“真”指的是否再现逻辑推断关系而不是对命题内容的评价。

(三)指派真和赋值真。在逻辑学中(特别是在现代逻辑中)把命题形式当作真值形式,而且只从真假的角度研究每一种命题形式的逻辑特征,真和假是命题的唯一属性。逻辑真在这里指这些真值形式和其中的变项与公式的真假,这时的真假和具体命题内容的真假无关,而只是一种假定的真假和根据这种假定而推论出的真假。

(四)形式真。这是指永真式(重言式)或普遍有效式的真。逻辑学中有一类公式,对其中的变项可以代以任何命题、谓词、个体词总能得到真命题。这类公式的真是一种逻辑关系的真,例如:P或者非P中不管变项P赋真值或是假值,这个公式都是真的。

(五)系统真。现代逻辑建立了形式系统,如果它的定理都是形式真,即都是永真公式或是普遍有效式,那么整个系统便是可靠的和一致的,这种可靠性和一致性就是一种系统的真。

在以上这五种“真”的情况下,逻辑学不考虑第一种意义的“真”,而只关注后四种“真”。后四种“真”在逻辑学中有各种表现,在其他科学中也有这些意义上的真的表现,就被称为逻辑真理。

所谓逻辑真理是一种特殊的真理,是一种因逻辑关系或逻辑原因而成为真的一种真理。逻辑真理不能凭经验而得知其为真,它需要我们借助逻辑分析、语义分析、关系分析确定它们是真的。它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真理是有区别的。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我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或者正确地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从逻辑哲学的角度来看,其重大的基本问题就是逻辑与客观现实的关系问题,任何逻辑学家都要回答:逻辑真理是否与客观现实一致?逻辑真理与事实真理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关于这个理论问题,亚里士多德在其所着《形而上学》一书中明确提出并详细论述了逻辑基本规律(矛盾律与排中律)。在谈到矛盾律时认为,事物不能同时存在又不存在。矛盾律首先是存在的规律。它之所以能够成为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是因为它符合“事理”。亚里士多德肯定了逻辑规律与存在规律的一致性,其根据就是真理符合现实的理论,即所谓真理符合论。它在解释真与假这对概念时说,凡以不是为是、是为不是者,这就是假的;凡以实为实、以假为假者这就是真的。按照真理符合论,一切真理必需与现实一致,逻辑真理也不能例外。可见亚里士多德的真理观,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这个真理论肯定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但是亚里士多德只强调逻辑真理与存在规律的一致性,却忽视了逻辑真理的特殊性。

莱布尼兹是现代逻辑的创始人。他第一个提出了用数学方法研究逻辑学中的推理问题,对亚里士多德的真理一元论提出了挑战。他认为有两种真理:即推理的真理和事实的真理。推理

的真理是必然的,事实的真理是偶然的。推理的真理不像事实真理那样依赖于经验,它们的证明只能来自所谓的天赋的内在原则。因此莱布尼兹的这种观点,就成为真理二元论和逻辑真理先验论的一个起源。

基于莱布尼兹的推理真理和事实真理的对立,在康德的哲学中就演变为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的分歧。康德认为一切来源于经验的判断都是综合判断;分析判断是绝对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知识,即先天知识。例如:“白人是人”就是分析判断,在康德看来表示逻辑规律的判断就属于分析判断。

数理逻辑问世之后,逻辑哲学领域中出现了维特根斯坦学派,即以维也纳小组为核心的逻辑实证主义者。他们的一个共同的工作就是利用数理逻辑的成果,发展从莱布尼兹到康德的真理二元论和逻辑真理的先验论,使之获得科学化的外观和现代化的形式。维特根斯坦把逻辑真理称为重言式。他认为重言式的命题是无条件的真,由此他断言,重言式既不能为经验所证实,同样的也不能为经验所否定,也就是说与现实没有任何描述关系。逻辑实证主义者进一步把康德关于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的区分推向极端。在他们看来,凡是先天的都是分析的;反之,凡分析的都是先天的。逻辑实证主义者确立了一个基本的哲学信条:分析真理与综合真理有根本的区别。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卡尔纳普认为,哲学家们常常区分两类真理,某些陈述的真理是逻辑的、必然的、根据意义而定的,另一些陈述的真理是经验的、偶然的、取决于世界上的事实的。前一类推理就是所谓的分析推理,后一类推理就是所谓的综合推理。逻辑真理被看作是分析真理的一个特殊的真子集。

1933年塔尔斯基以形式化的方法给出了真理的语义学概念,他用非形式化方法对其语义学的成果作出概述。他认为逻辑真理同其他真理一样,必需与客观现实相符合或者相一致,在形式语言中,一个语句是不是逻辑真理,取决于它是不是在每一种解释下都成为真语句;同时一个语句在某一解释下是否为真,取决于它在这一解释下,是否与它所“谈论的对象”相一致。可见逻辑真理的概念直接依赖于形式语言中的语句,与它们所描述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符合关系,这说明它的逻辑真理或者分析真理并非先验的真或者先天的真,它们为真同样是因为它们与现实相符合。塔尔斯基重新建立了真理符合论,表明一切真理包括事实真理和逻辑真理,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必需与客观现实相符合。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真理符合论,肯定了逻辑真理与存在规律的一致性,但是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差别。莱布尼兹、康德、维特根斯坦和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逻辑真理和现实绝对无关,与事实真理根本不同。塔尔斯基主张真理必需以亚里士多德的真理符合论为基础,而且只能以形式语言来构造,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局限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思维中的正确反映。同样逻辑真理也是客观世界规律性的反映。列宁指出,人的实践经过千百万次的重复,它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而最普遍的逻辑格,就是事物被描述的很幼稚的……最普遍的关系。列宁认为逻辑的公理、正确的推理形式是事物最普遍的关系,是由人们实践中千百万次的重复而反映和巩固在意识中。列宁说的最普遍的逻辑格是指三段论推理的正确形式。在这一点上我们说逻辑真和事实真是相容的,事实真是基础,逻辑真是建立在事实真基础之上的,二者是一致的,但是逻辑真理与任何具体的经验事实无关。

第一,逻辑系统的公理和定理的真是逻辑系统设定,其为真的根据是某种初始的逻辑关系。第二,逻辑公理和定理经过解释的真命题,其为真不取决于解释中的内容,而取决于这些公理、定理所显示的逻辑关系。第三,逻辑推断关系这种推论的结论真是一种逻辑关系真。第四,根据逻辑联系词的性质,由逻辑真得到逻辑真。如:A、B是逻辑真命题,那么A并且B、如果A那么B都是逻辑真命题。第五,数学中的逻辑真命题,是建立在公理演绎基础之上。以上这些逻辑真由于逻辑的原因或者逻辑关系而真,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说,在局部意义上,相对于特定的逻辑系统而言,逻辑真理可以说是分析的,是以逻辑意义为根据的,而与任何具体的经验事实无关。

逻辑真理和事实真理的关系是:事物之间的关系显示一定的逻辑关系,也是逻辑真的基础。逻

辑真理在某些方面与事实真理是一致的,但是在另一方面,逻辑真理又与事实真理不是一致的,逻辑真理和事实真理之间是一种交叉关系。逻辑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有些逻辑关系是绝对的真,但是另一些逻辑真理是相对的真。逻辑真理之所以为逻辑真理,不是由于它们揭示了事物的本质事物或事物的普遍性,而只是涉及到逻辑自身,只根据逻辑自身而成立。逻辑真理的必然性需要在逻辑自身中去寻找,而不能在现实中寻找。

综上所述可见,逻辑真理来源于经验,但又不同于事实真理。由于逻辑思维的作用,它越远离事实,其真理性越强;当它与具体事实相符合时,即成为事实真理的必要条件。当逻辑真理和事实真理一致时,逻辑思维就正确地反映了事物的规律,因此逻辑真理在认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当我们认识世界时,会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作出许多推测和猜想,也会试图把这些思想与已经获得的关于被研究对象的材料联系起来。为了搞好各项工作,我们要正确的调整各种思想关系,从中抛弃不适当的思想,选取可以促进我们前进的思想,这就需要我们在思维过程中严格遵守逻辑规律和规则。只有认识逻辑真理才能更好地认识事实真理,随着人类的经验积累,逻辑真理和事实真理的交叉容量必然会不断增大,为了探求真理我们必须保证思维的逻辑性。

离散数学数理逻辑部分考试试

离散数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四) 数理逻辑部分 本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共4次,内容由中央电大确定、统一布置。本次形考作业是第四次作业,大家要认真及时地完成数理逻辑部分的形考作业,字迹工整,抄写题目,解答题有解答过程。 第6章命题逻辑 1.判断下列语句是否为命题,若是命题请指出是简单命题还是复合命题. (1)8能被4整除. (2)今天温度高吗? (3)今天天气真好呀! (4)6是整数当且仅当四边形有4条边. (5)地球是行星. (6)小王是学生,但小李是工人. (7)除非下雨,否则他不会去. (8)如果他不来,那么会议就不能准时开始. 解:此题即是教材P.184习题6(A)1 (1)、(4)、(5)、(6)、(7)、(8)是命题,(2)、(3)不是命题。 其中(1)、(5)是简单命题,(4)、(6)、(7)、(8)是复合命题。 2.翻译成命题公式 (1)他不会做此事. (2)他去旅游,仅当他有时间. (3)小王或小李都会解这个题. (4)如果你来,他就不回去. (5)没有人去看展览. (6)他们都是学生. (7)他没有去看电影,而是去观看了体育比赛. (8)如果下雨,那么他就会带伞. 解:此题即是教材P.184习题6(A)2

会带伞。 :如果下雨,那么他就:他会带伞。 :天下雨。)(。是去观看了体育比赛。:他没有去看电影,而。 :他去观看了体育比赛:他去看电影。)(:他们都是学生。 )(:没有人去看展览。 :有人去看展览。)(去。 :如果你来,他就不回:他回去。:你来。)(道题。:小王或小李都会解这:小李会解这道题。 :小王会解这道题。)(时间。 :他去旅游,仅当他有:他有时间。 :他去游泳。)(:他不会做此事。:他会做此事。)(Q P Q P Q P Q P P P P Q P Q P Q P Q P Q P Q P P P →∧???→∧→?87654321 3.设P ,Q 的真值为1;R ,S 的真值为0,求命题公式(P ∨Q )∧R ∨S ∧Q 的真值. 解:此题即是教材P.184习题6(A )4(2) (P ∨Q )真值为1,(P ∨Q )∧R 真值为0,S ∧Q 真值为0, 从而(P ∨Q )∧R ∨S ∧Q 真值为0。 4.试证明如下逻辑公式 (1) ┐(A ∧┐B )∧(┐B ∨C )∧┐C ? ┐(A ∨C ) (2) (P →Q )∧(Q →R )∧┐R ??P (此题即是教材P.185习题6(A )5(1)、(4)) ) 7() () 8()6)(5()7()4)(2()6()4)(3()5()4()3()1() 2()() 1()(), (),(由由由由由证明:结论:前提:T B A T B A T A T B P C P C B T B A P B A B A C C B B A ∨??∧????∨?∨??∧?∨??∨??∧? ) 4)(3() 5()4()2)(1()3() 2() 1(), (),(由由证明:结论:前提:T P P R T R P P R Q P Q P P R R Q Q P ??→→→??→→

逻辑运算符

C的运算符有以下几类: 1.算术运算符:* - + / 2.关系运算符: > < == != >= <= 3.逻辑运算符:! && || 4.位运算符:<< >> ~ | ^ & 5.赋值运算符:=及扩展赋值运算符 6.条件运算符:?: 7.逗号运算符:, 8.指针运算符:*和& 9.求字节数运算符:sizeof 10.强制类型转换运算符:(类型) 11.分量运算符:. -> 12.下标运算符:[ ] 13.其他:如函数调用运算符:() a = 5+6 * 3.4 ; 操作数a 5 6 3.4 运算符+ * = 表达式a = 5+6 * 3.4 语句 a = 5+6 * 3.4 ; 除法运算符 2个操作数都是整数计算机过也是整数如何过结果是小数会舍弃小数 如果操作数有一个是浮点数就会发生转换会吧整数转换浮点数运算结果也是浮点数 取模运算符% 求余数 自增运算符++ i++ 先运算在加— ++I 先加—在运算 I =2; i=2

J=i++ j=++i I=2 i=2 J=I; i=i+1 I=i+1 i=3 j=I j=3 自减运算符 赋值运算符 复合赋值运算符 符号功能 += 加法赋值 -= 减法赋值 *= 乘法赋值 /= 除法赋值 %= 模运算赋值 <<= 左移赋值 >>= 右移赋值 &= 位逻辑与赋值 |= 位逻辑或赋值 ^= 位逻辑异或赋值 到底Total=Total+3;与Total+=3; 有没有区别?答案是有的,对于A=A+1,表达式A被计算了两次,对于复合运 算符A+=1,表达式A仅计算了一次。一般的来说,这种区别对于程序的运行没有 多大影响,但是当表达式作为函数的返回值时,函数就被调用了两次(以后再说 明),而且如果使用普通的赋值运算符,也会加大程序的开销,使效率降低。 赞同 Int I =4 Int j=6 I*=j+4 等同于i=i*(j+4) 关系运算符 运算结果true false = 为赋值运算符== 为等于运算符

描述逻辑的介绍

第一章描述逻辑的介绍 摘要: 这篇介绍提出了了描述逻辑作为表示知识的形式化工具而发展的动力,以及用传统DL创建的所有系统下潜在的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另外,我们还提供读者关于整本书的总揽和阅读的向导。 我们首先阐述描述逻辑和早先的语义网络和框架系统的关系,这代表了该领域的继承性。我们分析了过去工作所遇到的一些关键问题,然后,我们介绍了描述逻辑语言的特点和相关的推理技术。 描述逻辑语言被认为是知识表示系统的核心,它考虑到DL知识库的结构和相应的推理服务。然后将看到一些已经实现的基于描述逻辑的知识表示系统和第一个使用类似系统构造的应用。 最后,我们阐述了描述逻辑和计算机科学另外领域的关系。我们也讨论了基本的表述语言的一些扩展,包括将原先在实现系统中提出的和处理某些应用领域提出的一些特性集成进形式系统。 1.1简介 在知识表示和推理领域的研究通常关注能够有效的建立智能应用的提供高层世界描述方法。在这里所说的”智能”指系统在其明确表示的知识中发现隐含的结果的能力。这些系统因此被称为基于知识的系统。 知识表示的途径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发展,这也是该领域广泛流行的时代,这些途径分为两个层次:基于逻辑的形式系统,这是从谓词积分演算(predicate calculus)可以毫无疑问的用来获得世界的事实的直觉而演化来的。非基于逻辑的表示的系统,这是从构造一个或更多的认知概念而发展的,比如,从人类经验或人类记忆和人类执行一些任务如算法模糊解决而产生的网络结构和基于规则的表示系统。尽管这些方法常常为专用的表示系统而开发的,但最终的形式化通常被期望能服务于一般的用途。换句话说,从不同的特定的思想(如早期的制造系统)创造的非逻辑系统演化为可作为通用目标的工具,期望能应用到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类型的问题。 另一方面,因为一阶逻辑提供了非常有力和通用的机制,基于逻辑的途径从一开始就具有更广泛的目的。在一个基于逻辑的途径下,表示语言通常是一阶谓词的一个变量和验证逻辑序列的推理。在非逻辑途径下,常常基于用户图形接口,知识通过一些ad hoc数据结构来表示,推理也通过类似的操纵数据结构的ad hoc过程来完成。在这些特定的表示系统中,我们发现了语义网络和框架。语义网络是在Quillian的工作后发展的,该工作的目的是通过网络形状的认知结构来表示知识和系统的推理。以后的框架系统也有类似的目标,该系统依靠一个”框架”的概念作为一个原型和依赖在框架间表示关系的能力。虽然语义网络和框架具有重要的不同的不同点,但是在它们的认知直觉动机和特性上,两者有很多共同的基础。事实上,它们都被认为是网络结构,这里的网络结构针对的是表示个体的集合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使用术语基于网络的结构来代表在语义网络和框架后潜在的网络。 由于它们更多的以人思考为中心的起源,基于网络的系统常被认为更具有吸引力以及从实际应用的观点看比逻辑系统更有效率。不幸的是由于它们缺乏精确的语义特征而不能完全让人满意。由此带来的最终的结果是,在许多情况下,尽管具有相同外观的组件和相同的关系名称,而每个系统的行为和另外的系统不相同。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如何给表示系统提供语义,特别是给语义网络和框架提供语义,这有一个直觉就是通过挖掘层结构的概念可以获得表示的灵活性和推理的有效性。 一个重要的步骤是在这个方向上认识到框架(至少它们的核心特征)能够依靠一阶逻辑赋予语义。这种表示的基本元素以下列为特征的:一元谓词,表示个体的集合;二元谓词,表示个体间的关系。然而,这样的特点没有抓住语义网络和框架与逻辑相关的限制。事实上,虽然逻辑是指定这些结构意义的天然的基础,框架和语义网络(大多数)并不需要所有的一阶逻辑的机制,仅需要它的部分片断。另外,不同的表示语言的特征将带来不同的一阶逻辑的片断。这事实带来的最重要的后果是认识到在基于结构的表示中使用的典型的推理形式可以通过特定的推理技术来完成,而不必需要一阶逻辑理论证明。而且,在不同的一阶逻辑中的推理导致不同的计算复杂度问题。 后来带来的实现是,在标志术语系统下开始了描述逻辑领域的研究,重点是使用表示语言建立在建模领域基本的术语。后来,重点在语言承认的基于概念的构造集合,提出了概念语言的名称。

空间逻辑

空间逻辑 第五逻辑要素——程序逻辑——第二部分:空间逻辑2011年04月11日 第五逻辑要素——程序逻辑 ——第二部分:空间逻辑 空间逻辑,相对于时间逻辑来说比较容易理解。空间逻辑是指事物所 存在的空间位置。任何事物都是由运动体(包括运动主体和运动客体)在运动 载体上发生的,因此无论事物大小,必定表现出相应的空间,即使是地球运动 也是处在太阳系的特定空间上运动。这个空间位置是在整个宇宙空间序列中所 占据的位置,任何空间都不能离开整体空间序列。 空间坐标完全是由物质构成的属性决定的,物质空间存在线状空间、 平面空间和立体空间,那么空间逻辑也有线状空间逻辑、平面空间逻辑和立体 空间逻辑之分。所以就存在一维空间逻辑、二维空间逻辑和三维空间逻辑。 事物的空间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空间形态, 《几何学》所包括的各种形态就是基本的空间形态。那么各种几何公式,实际 上就是各种空间形态的坐标系。就地球表面而言,我们可以建立起平面直角坐 标和经纬坐标来确定一个城市的位置。其实,地名本身也是一个坐标系,比如 一个村庄,包括某国、某省、某市、某县、某镇、某村,这是一种序列坐标, 也是空间坐标的一种,如果没有这个坐标系,就无法确定这个村庄的具体位置。 空间坐标对于事物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这是因为,在不同的空间环 境里,存在不同的物质结构关系和能量供求关系,从而决定了同样的事物在不 同空间上必然产生不同的运动结果。 比如在发生强烈地震时,许多建筑物都会遭到破坏,如果人员处在建 筑物内就可能因建筑物的倒塌而丧命,但如果处于远离建筑物的空旷地面就可 幸免于难。“9?11事件”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最悲惨的恐怖事件,纽约世界

数理逻辑考试题及答案

“离散数学”数理逻辑部分考核试题答案 ━━━━━━━━━━━━━━━━━━★━━━━━━━━━━━━━━━━━━ 一、命题逻辑基本知识(5分) 1、将下列命题符号化(总共4题,完成的题号为学号尾数取4的余,完成1题。共2分) (0)小刘既不怕吃苦,又爱钻研。 解:p∧q,其中,P:小刘怕吃苦;q:小刘爱钻研。 (1)只有不怕敌人,才能战胜敌人。 解:q→p,其中,P:怕敌人;q:战胜敌人。 (2)只要别人有困难,老张就帮助别人,除非困难已经解决了。 解:r→(p→p),其中,P:别人有困难;q:老张帮助别人;r:困难解决了。 (3)小王与小张是亲戚。 解:p,其中,P:小王与小张是亲戚。 2、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总共5题,完成的题号为学号尾数取5的余,完成1题。共1分) (0)A:((p q)((p q) (p q))) r (1)B:(p(q p)) (r q) (2)C:(p r) (q r) (3)E:p(p q r) (4)F:(q r) r 解:用真值表判断,A为重言式,B为矛盾式,C为可满足式,E为重言式,F为矛盾式。 3、判断推理是否正确(总共2题,完成的题号为学号尾数取2的余,完成1题。共2分) (0)设y=2|x|,x为实数。推理如下:如y在x=0处可导,则y在x=0处连续。发现y在x=0处连续,所以,y在x=0处可导。 解:设y=2|x|,x为实数。令P:y在x=0处可导,q:y在x=0处连续。由此,p为假,q为真。本题推理符号化为:(p q) q p。由p、q的真值,计算推理公式真值为假,由此,本题推理不正确。 (1)若2和3都是素数,则6是奇数。2是素数,3也是素数。所以,5或6是奇数。 解:令p:2是素数,q:3是素数,r:5是奇数,s:6是奇数。由此,p=1,q=1,r=1,s=0。本题推理符号化为: ((p q) →s) p q) →(r s)。计算推理公式真值为真,由此,本题推理正确。 二、命题逻辑等值演算(5分) 1、用等值演算法求下列公式的主析取范式或主合取范式(总共3题,完成的题号为学号尾数取3的余,完成1题。共2分) (0)求公式p→((q∧r) ∧(p∨(q∧r)))的主析取范式。 解:p→((q∧r) ∧(p∨(q∧r)))p∨(q∧r∧p) ∨(q∧r∧q∧r) p∨(q∧r∧p) ∨0 (p∧q∧r) ∨ (p∧1∧1) ∨(q∧r∧p) (p∧(q∨q)∧(r∨r)) ∨(q∧r∧p) (p∧(q∨q)∧(r∨r)) ∨m7 (p∧q∧r)∨(p∧q∧r)∨(p∧q∧r)∨(p∧q∧r)∨m7 m0∨m1∨m2∨m3∨m7. (1)求公式((p→q)) ∨(q→p)的主合取范式。 解:((p→q)) (q→p) (p→q) (p→q) (p→q) p q M2.

第一章(逻辑运算及描述)

上次课内容及要求: 1、熟练掌握常用数制及常用数制之间的转换。 2、熟悉常用的BCD 码及奇偶校验码、ASCII 码。 本次上课内容(2学时) §1-2 逻辑函数及运算 1-2-1 逻辑函数中的三种基本运算 逻辑代数,又叫布尔代数。逻辑代数中的变量叫逻辑变量,取值只有0和1两种,分别用来表示客观世界中存在的既完全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个逻辑状态。要注意,逻辑值“1”和“0”与二进制数字“1”和“0”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并不表示数量的大小。 一、三种基本逻辑运算 1、与运算 A B L A B L 断断 不亮 0 0 0 断合 不亮 0 1 0 合断 不亮 1 0 0 合 合 亮 1 1 1 (d )逻辑符号 (a )例图 (b)状态表 (c)真值表 图1 与逻辑 只有决定某事件的所有条件全部满足(具备)时,该事件才会发生,这种因果关系我们称它为与逻辑关系,简称与逻辑。 例银行金库的门按规定必须有关人员如金库经理、金库保管、财务会计等都到场时,门才能被打开,缺少任何一方皆不可。又如图1(a)所示,只有当开关A、B 都合上时,灯L 才亮,情况列于状态表(b)中。我们用1表示开关合上和灯亮,用0表示开关断开和灯不亮,则(b)成(c)。这种表示输入变量(条件)的所有取值组合和其对应的输出变量(结果)取值的关系表叫逻辑真值表,简称真值表。常用数学的方法来表示逻辑关系,与逻辑的逻辑表达式为:L=A ·B=AB (或者A∧B);与逻辑的常量和常量之间的运算有:0·0=0;

0·1=0;1·0=0;1·1=1。 逻辑关系还可用符号来表示,图1(d)中列出了新、旧两种与逻辑符号。由于与逻辑关系常用数字电路中的与门实现,所以与逻辑符号也用来表示与门,而略去了实际的电路。 2、或运算 只要决定某事件的条件中有一个或几个满足,该事件就会发生;只有当条件全部不满足时,事件才不会发生, 这种因果关系即为或逻辑关系,简称或逻辑。如图2(a)所示,其真值表如(b)所示。或运算的逻辑表达式为 L=A+B(或者A∨B) 读成:“L 等于A 或B”,也可读成:“L 等于A 逻辑加B”。图(c)为或运算的新、旧两种逻辑符号,数字电路中该符号还用来表示或门。 (b)真值表 (c )逻辑符号 (a )电路例图 A B L 0 0 0 0 1 1 1 0 1 1 1 1 图2 或逻辑 或运算规则为:0+0=0;0+1=1;1+0=1;1+1=1 3、非运算 当决定某事件的条件满足时,该事件不发生,而条件不满足时,该事件就发生,这种因果关系称为非逻辑关系,简称非逻辑。如图3(a)所示,其真值表如图(b)所示。 A L 0 1 1 (a)电路图例 (b)真值表 (c)符号 图3 非逻辑 非运算的逻辑表达式为:A L = 图3(C)列出了非运算的新、旧逻辑符号,在数字电路中,还用该符号表示非门。

逻辑学:探究以时间为线索历史逻辑学习

逻辑学:探究以时间为线索历史逻辑学习查字典网为您整理了逻辑学:探究以时间为线索的历史逻辑学习,希望帮助您提供很多想法。 一、引言 时间和空间就像是历史的两只眼睛,由于历史学的本质上就是一门关于时间的学问,在整个历史学当中,时间几乎是弥漫性地存在着。我国著名学者梁启超曾经说过:“自然科学的是超越时间空间的,但历史学与此正好相反,历史学始终是以时间空间为主要的事件”。因此可以这样说:“历史的基本属性就是以时间线索为基本单位的”。也许我们每个人对历史都有不同的理解,也许我们对某一历史事件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本文由联盟收集整理虽然这些观点和看法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它们当中都必定会包含时间线索这个因素。但是与其他自然学科里面的时间的概念不同,但历史学当中,时间并不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它是一个的计量单位。正如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所说:“历史事件是实实在在的活生生的现象,历史的车轮会一直向前滚动并且不可逆转,在时间历史的长河当中,潜伏着各种各样的历史事件,要想让这些历史事件变得清晰可见,就必须以时间为线索,在时间的范围内进行讨论”。 在对历史的研究当中,时间因素是时时刻刻都影响着历

史学家思维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可以这样说:“历史学家从来都不能摆脱历史当中时间因素这个问题,就像泥土始终粘连着园丁的铁铲一样,时间因素也始终粘连着历史学家们的思想,”。从我过古代开始,我们祖先就有着良好的历史编写传统,虽然这些史书的形式各种各样,但无论是编年体史书,纪传体史书还是纪事本末体史书,无不是以时间线索为基本单位来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形象的。 以时间为线索对历史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历史教学当中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在欧美地区,有一项专门的时间思维相关能力的培养,他们将这项能力视为“历史推理的核心”,认为如果不能一时间为线索来看待历史,学生肯定会把历史当中那些各个事件看成一大堆的杂乱无章的东西,如果没有时间这个参照物,学生就不可能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解释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人的思想所赖以存在的环境是有个时间范畴的,时间与历史研究始终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历史不仅是过去的实在,而且是当今社会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矛盾和时间的体现。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认为:“在不同的时期,历史时间是具有不同运动节奏的各种历史过程”。从本质上说,历史学就成了时间的科学,因为“它与存在于一个社会中的各种时间概念密切相关,并且它也是该社会的历史学家们进行思维的一个基本元素”,这样以时间

离散数学第一章命题逻辑知识点总结

数理逻辑部分 第1章命题逻辑 命题符号化及联结词 命题: 判断结果惟一的陈述句 命题的真值: 判断的结果 真值的取值: 真与假 真命题: 真值为真的命题 假命题: 真值为假的命题 注意: 感叹句、祈使句、疑问句都不是命题,陈述句中的悖论以及判断结果不惟一确定的也不是命题。 简单命题(原子命题):简单陈述句构成的命题 复合命题:由简单命题与联结词按一定规则复合而成的命题 简单命题符号化 用小写英文字母p, q, r, … ,p i,q i,r i (i≥1)表示 简单命题 用“1”表示真,用“0”表示假 例如,令p:是有理数,则p 的真值为 0 q:2 + 5 = 7,则q 的真值为 1 联结词与复合命题 1.否定式与否定联结词“” 定义设p为命题,复合命题“非p”(或“p的否定”)称 为p的否定式,记作p. 符号称作否定联结词,并规定p为真当且仅当p为假. 2.合取式与合取联结词“∧” 定义设p,q为二命题,复合命题“p并且q”(或“p与q”)称为p与q 的合取式,记作p∧q. ∧称作合取联结词,并规定 p∧q为真当且仅当p 与q同时为真 注意:描述合取式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分清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 例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1) 王晓既用功又聪明. (2) 王晓不仅聪明,而且用功. (3) 王晓虽然聪明,但不用功. (4) 张辉与王丽都是三好生. (5) 张辉与王丽是同学. 解令p:王晓用功,q:王晓聪明,则 (1) p∧q (2) p∧q (3) p∧q. 令r : 张辉是三好学生,s :王丽是三好学生 (4) r∧s. (5) 令t : 张辉与王丽是同学,t 是简单命题 . 说明:

离散数学数理逻辑部分期末复习题

离散数学数理逻辑部分综合练习辅导 一、单项选择题 1.设P :我将去打球,Q :我有时间.命题“我将去打球,仅当我有时间时”符号化为( ). A .P Q → B .Q P → C .Q P ? D .Q P ?∨? 因为语句“仅当我有时间时”是“我将去打球”的必要条件,所以选项B 是正确的. 正确答案:B 一般地,当语句是由“……,仅当……”组成,它的符号化用条件联结词→. 问:如果把“我将去打球”改成“我将去学习”、“我将去旅游”等,会符号化吗? 2.设命题公式G :)(R Q P ∧→?,则使公式G 取真值为1的P ,Q ,R 赋值分别是 ( ). A .0, 0, 0 B .0, 0, 1 C .0, 1, 0 D .1, 0, 0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当P 为真值为1时,P ?的真值为0,无论()Q R ∧的真值是1还是0,命题公式G 的真值为1.所以选项D 是正确的. 正确答案:D 3.命题公式P ∨Q 的合取范式是 ( ). A .P ∧Q B .(P ∧Q )∨(P ∨Q ) C .P ∨Q D .?(?P ∧?Q ) 复习合取范式的定义: 定义6.6.2 一个命题公式称为合取范式,当且仅当它具有形式: A 1∧A 2∧…∧A n , (n ≥1) 其中A 1,A 2,…,A n 均是由命题变元或其否定所组成的析取式. 由此可知,选项B 和D 是错的.又因为P ∧Q 与P ∨Q 不是等价的,选项A 是错的.所以,选项C 是正确的. 正确答案:C 4.命题公式)(Q P →?的析取范式是( ). A .Q P ?∧ B Q P ∧? C .Q P ∨? D .Q P ?∨ 复习析取范式的定义: 定义6.6.3 一个命题公式称为析取范式,当且仅当它具有形式: A 1∨A 2∨…∨A n , (n ≥1) 其中A 1,A 2,…,A n 均是有命题变元或其否定所组成的合取式. 公式)(Q P →?与Q P ?∧是等价的,Q P ?∧满足析取范式的定义,所以,

逻辑和时间先在性问题

逻辑先在性 它所陈述的并不是事物之间在时间序列中的先后顺序,而是事物之间在“逻辑”上的“优先地位”。总体而言,它可以分为“自在”意义的逻辑先在性和“自为”意义上的逻辑先在性。 “自在”意义的逻辑先在性:是指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的现象在“逻辑”上具有优先地位,即事物的本质决定事物的存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事物的本质决定事物自身的产生、演化和灭亡。 “自为”意义的逻辑先在性:是指人的认识活动中的主—客体的关系中,主体对客体具有“逻辑”上的“优先地位”,即客体之所以作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是以主体存在为前提的,主体在何种程度上把握到客体,客体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主体的对象,也是以主体的实践水平和认识水平为前提的。 时间先在性 它是对经验事实(包括科学事实)的陈述,即表述经验对象之间在时间序列中的先后顺序。具体地说,一事物先于他事物而存在,这一事物较之他事物就具有时间上的“先在性”。 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中,“时间先在性”问题具有存在论和认识论的双重内涵: 就存在论说,时间先在问题所陈述的是物质和意识谁为“本原”的问题,即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

就认识论说,时间先在问题所陈述的是客观世界与意识内容谁为本原的问题,即先有客观世界还是先有意识内容的问题。 逻辑先在性与时间先在性: 逻辑先在性”是相对于“时间先在性”而言的。它陈述的是事物之间在道理上逻辑上的优先地位。而“时间先在性”陈述的是事物之间在时间序列中的先后顺序,即谁先谁后。 “逻辑先在性”是相对于“时间先在性”而言的,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事实上都没有真正理解和区分“时间先在性”和“逻辑先在性”,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实现了“时间先在性”与“逻辑先在性”的辩证统一。 相对于“时间先在性”问题,“逻辑先在性”问题是较难理解的,它不能像旧唯物主义者那样以一种“常识思维”去解决问题,而是需要辨证的思维方式,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具体分析与评价。

逻辑学名词解释

逻辑学名词解释 1、概念:反映事物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 单独概念:是指仅反映一个特定对象的概念,它的外延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事物。 普遍概念:是指由若干个分子所组成的类的概念。它的外延包括许多的对象。 集合概念:把一类对象作为一个集合体来反映的概念。 非集合概念:不把一类对象作为一个集合体来放映的概念。 正概念: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 负概念: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只有带否定词并使用其含义的,才是负概念。论域:指一个正概念与其相对的负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组成的类。 定义:就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揭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的方法。 划分:揭示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就是将外延较大的属概念根据一定的标准,划分出若干个外延较小的概念,从而明确概念全部外延的逻辑方法。 概念的限制: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以减少概念的外延的逻辑方法。 即概念的限制就是从属概念过渡到种概念的逻辑方法。 概念的概括: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以扩大其外延的逻辑方法。 命题: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形态。特征在于其真假性。命题有具体内容和逻辑形式,逻辑学不研究具体命题内容上真假,只研究命题形式真假性质和命题形式之间的真假关系。模态命题:就是包含“必然”等模态词的命题。 复合命题:就是包含其他命题的命题,包括联言命题、选言命题、假言命题和负命题。 简单命题:就是没有包含其他命题的命题,主要包括直言命题和关系命题。 推理:就是由一或若干个命题推出另一个命题的思维形态。 直言命题:就是陈述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性质命题) 肯定命题:就是陈述事物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联项一般用“是”表示。 单称命题:就是陈述一个特定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主项专有名词,不需量词。全称命题:陈述一类事物的全部分子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主项普遍概念,量省。特称命题:就是陈述一类事物中至少存在着一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主项普遍概念,量项不可省为“有的、有些” (其逻辑含义就是“有”即至少有一个,不排斥全部) 周延性:是直言命题主项与谓项在量的方面的逻辑特征,是直言命题形式中对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的陈述情况。在一个直言命题形式中,如果陈述了它的主项或谓项的全部 外延,那么其主项或谓项就是周延的。 直言直接推理:就是前提只有一个命题的直言推理。 A:全称肯定 E:全称否定 I:特称坑定 O:特称否定 反对关系:A与E之间的关系是:不能同真,得以同假。即,当一个真时,另一个必假; 当一个假时,另一个真假不定。 矛盾关系:AO、EI之间的关系是:既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即,一个为真时,另一个必假; 当一个为假时,另一个必真。 等差关系:AI/EO之间的真假关系:全称真,特称必真;全称假,特称真假不定;特称假,全称必假;特称真,全称真假不定。 下反对关系:IO之间的真假关系:不能同假,可以同真。即当一个假时,另一个必真;当

10秋作业6(06任务):数理逻辑部分概念

离散数学作业6 数理逻辑部分概念及性质 单项选择题 1.设P:我将去打球,Q:我有时间.命题“我将去打球,仅当我有时间时”符号化为( ). A.P ∨ P? ?Q→B.Q P?D.Q P→C.Q 答 B 2.设命题公式G:) ?,则使公式G取真值为1的P,Q,R赋值 → P∧ (R Q 分别是( ). A.0, 0, 0 B.0, 0, 1 C.0, 1, 0 D.1, 0, 0 答 D 3.命题公式(P∨Q)→R的析取范式是( ). A.?(P∨Q)∨R B.(P∧Q)∨R C.(P∨Q)∨R D.(?P∧?Q)∨R 答 D 4.命题公式(P∨Q)的合取范式是( ). A.(P∧Q)B.(P∧Q)∨(P∨Q) C.(P∨Q)D.?(?P∧?Q) 答 C 5.命题公式) ?的析取范式是( ). P→ (Q A.Q ?D.Q ∨ P∨ P? ?C.Q ∧B Q P? P∧ 解()() ?→???∨ P Q P Q ?∧? P Q 答 A 6.下列等价公式成立的为( ). A.?P∧?Q?P∨Q B.P→(?Q→P) ??P→(P→Q) C.Q→(P∨Q) ??Q∧(P∨Q) D.?P∨(P∧Q) ?Q 解A.?P∧?Q??(P∨Q) B.P→(?Q→P)??P∨(Q∨P)? P∨(?P∨Q)??P→(P→Q) C.Q→(P∨Q)??Q∨(P∨Q) D.?P∨(P∧Q)?(?P∨P)∧(?P∨Q)?1∧(?P∨Q)??P∨Q

答 B 7.下列公式成立的为( ). A .?P ∧?Q ?P ∨Q B .P →?Q ??P →Q C .Q →P ? P D .?P ∧(P ∨Q )?Q 解 A .?P ∧?Q ??(P ∨Q ) B .P →?Q ??P ∨?Q C .(Q →P )→P ??(?Q ∨P )∨P ?(Q ∧?P )∨P ?(Q ∨P )∧(?P ∨P ) ?(Q ∨P )∧1?P ∨Q (不是永真式) D .?P ∧(P ∨Q )?Q (析取三段论,P171公式(10)) 答 D 8.下列公式中 ( )为永真式. A .?A ∧? B ? ?A ∨?B B .?A ∧?B ? ?(A ∨B ) C .?A ∧?B ? A ∨B D .?A ∧?B ? ?(A ∧B ) 解 A .A B A B ?∧???∨?/,1A B A B ?∧???∨??/ B .()A B A B ?∧???∨,()1A B A B ?∧???∨? C .A B A B ?∧??∨/,1A B A B ?∧??∨?/ D .()A B A B ?∧???∧/,()1A B A B ?∧???∧?/ 答 B 9.下列公式 ( )为重言式. A .?P ∧?Q ?P ∨Q B .(Q →(P ∨Q ))?(?Q ∧(P ∨Q )) C .(P →(?Q →P ))?(?P →(P →Q )) D .(?P ∨(P ∧Q )) ?Q 解 A .P Q P Q ?∧??∨/,1P Q P Q ?∧??∨?/ B .(())1Q P Q Q P Q →∨??∨∨? (())()()()1Q P Q Q P Q Q P Q ?∧∨??∧∨?∧?∧??/ (())(())1Q P Q Q P Q →∨??∧∨?/ C .()()()()P Q P P Q P P P Q P P Q →?→??∨∨?∨?∨??→→ (P →(?Q →P ))?(?P →(P →Q ))?1 D .()()()P P Q P P P Q P Q Q ?∨∧??∨∧?∨??∨?/ (())1P P Q Q ?∨∧??/ 答 C 10.设A (x ):x 是人,B (x ):x 是学生,则命题“不是所有人都是学生”可符号化为( ).

高考语文病句讲解:不合逻辑型(最新)

高考语文病句讲解:不合逻辑型 一、例题引路 【2008年高考江西卷】B.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解析】B “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并列不当,这三个概念的范围有交叉。 【2008年高考湖北卷】D.社区服务中心为孩子们准备了跳绳、羽毛球、拼图、棋类、卡拉OK等19项体育活动,并将20万元活动经费发动到各社区。 【解析】D项属于不合逻辑。“拚图”属于智力游戏,“卡拉OK”属于文娱活动,可将“体育”改成“文体”。 【2008年高考湖北卷】6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第二航站楼交付使用后,设备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旅客过安见通道的时间,将从目前的10分钟缩短至1分钟,缩短了10倍。 D.社区服务中心为孩子们准备了跳绳、羽毛球、拼图、棋类、卡拉OK等19项体育活动,并将20万元活动经费发动到各社区。 【答案解析】A项中的“将从目前的10分钟缩短至1分钟,缩短了10倍”错,数字减少、缩小,只能用分数、百分数,不能用倍数D项属于不合逻辑。“拚图”属于智力游戏,“卡拉OK”属于文娱活动,可将“体育”改成“文体”。 二、考点复习 不合逻辑”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间的逻辑关系.可以从概念的运用是否准确,判断的构成是否恰当,推理的方式是否合理等多方面来分析.不合逻辑主要包括: 1、自相矛盾 2、范围不清 3、强加因果 4、主客倒置 5﹑否定失当 6、不合事理 7﹑两面对一面,照应不周全 (1)、自相矛盾 ①过了一会儿,汽车突然渐渐地停下来了。 解析:“突然”和“渐渐”矛盾

②这增强了中国人民与侵略斗争的无比力量。 解析:既然已经“无比”,如何还能“增强”?应删去“无比”。 ③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解析: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2)、范围不清 ①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与各项人才。 解析: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该说“各学科的专家与其他人才”。 ②他们一面拚命地向上爬,一面又不免跌落深渊。 解析:“一面......一面......”表示两件事同时进行,句中的两件事显然不是同时的,应改为“他们虽然拚命向上爬,但是终不免跌落深渊。” (3)、强加因果 ①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 解析:去了南方回来思想变了,可以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现在“思想依然如故”,怎么能说是去了一趟的“结果”呢? ②周古城先生早年积极投身“五四”运动,所以最终成为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和历史学家. 解析: 两句之间无因果关系,不合逻辑. (4)、主客倒置 ①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 解析:应该是“我和报纸的接触”。 ②去年的学习成绩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 解析:我们比较一先一后两件事,一般总是以后者为主体,应是“今年的学习成绩和去年......”。 ③我生在武汉,长在武汉,黄鹤楼的传说对我并不陌生.

基本描述逻辑

基本描述逻辑(Basic Description Logics) 摘要 本章将DL作为一种表示知识和推理的正式语言进行介绍。首先,对DL的思想作简要介绍。然后,引入语法和语义,覆盖系统中将要用到的基本构造子,以及这些构造子用于构建知识库的用法。最后,定义了典型的推理问题,展示它们是如何相互关联的,并描述解决这些问题的不同方法。本章中一些简要提及的问题,将在接下来几章中进行详细介绍。2.1 绪论 如上章所勾画的,DL是知识表示形式语义化的的最新名词,它首先定义领域的相关概念(术语),然后用这些概念说明领域中对象和个体的属性。正如描述逻辑名字所述,这些语言的一个特征就是,不像其他的前辈,它们采用形式的、基于逻辑的语义。另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其具有推理能力:能根据明确表示的知识中得到潜在的知识。DL支持许多智能信息处理系统中的推理模式,人们也经常采用这种推理模式来理解世界:进行概念和个体的分类。概念的分类决定了给定术语中概念间的子概念/父概念的关系(DL中称作包含关系),因此允许我们构造术语的包含层次。这种层次对于不同概念间的关系提供有用信息,并能加速其他推理服务。个体间(或对象)的分类决定了给定个体是否是一个确定概念的实例(即,该实例关系被个体和概念定义描述所暗含)。因此,他能提供单个个体属性的有用信息。进一步的,实例关系可能引发可加入到知识库中附加的应用规则。 由于DL是一个知识表示形式化,并且在KR中,我们可以假设一个KR系统能在合理时间内回答用户的一系列问题,推理过程DL研究者感兴趣于决策过程,即,不像一阶逻辑定理提供者,这些过程应该总能中止,无论是对于正面回答还是负面回答。由于保证在给定时间内给出答案并不意味着答案会在合理时间内给出,因此考虑一个给定DL的计算复杂度是可判定推理问题的重要事务。推理问题的可判定性和复杂度取决于手边DL的表示能力。一方面非常富有表示力的Dls通常拥有高复杂度的推理问题,或者是不可判定的。另一方面,非常弱的DLs (带高效推理过程)可能不能有效表示一个给定应用中的重要概念。正如上章所述,衡量DLs的表示力和复杂度是DL研究中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描述逻辑从称作“结构化继承网络”中延伸过来,其用于克服早期语义网络和框架的模糊性,并且在KL-ONE系统中首次被实现。接下来的三个思想,首先被Brachmans的工作在结构化继承网络中被提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DLs的发展: 基本的寓意构造模块是原子概念(一元谓词),原子规则(二元谓词),和个体(常量)。 语言的表示能力限制于它采用构造子中一个相对较小的集合(认识论上足够的),来构造复杂的概念和作用。 概念和个体的潜在知识能在推理过程的自动推理得到。尤其的概念间的包含关系和个体与概念间的实例关系骑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像语义网络中的IS-A链接完全由用户 引入,包含关系和实例关系从概念定义和个体属性中推理得到。 在第一个如KL-ONE的基于一阶逻辑的KR语言被提出后,推理问题如包含也可有精确意义,这导致诸如此类语言计算属性的首次研究。早期的DL系统表达能力太强,导致包含问题的不可判定性。首个坏情况的复杂结果证明包含问题是难以处理的[Levesque and Brachman, 1987; Nebel, 1988]。正如上章所述,工作的起始点是对KL-ONE语言中推理的坏情况复杂度的全面调查(详见第三章)。 后面将证明,然而,推理的不可处理性并不禁止DL应用与实践,假设采用了富有经验的优

时序逻辑设计中的时间延时

微电子机械系统 摘要:微电子技术在20世纪取得巨大成功,它点燃了信息技术革命之火,促进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其他相关技术的更新换代。由微电子技术和微机械技术结合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微机电系统技术被称为21世纪最富于挑战性的新技术之一。①作为微电子技术领域的一个成功例子,半导体微机械加工技术就是其中一个。自1988年用微电子技术制造出世界上第一个微电机以来,关于MEMS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②它将对整个21 的科学技术、生产方式以及人类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带领人类跨入更先进的科技技术领域。 关键字:微电子机械系统 一、MEMS的定义及发展历史 MEMS是英文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的缩写,即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现在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MEMS是以微电子精细加工技术,微机械技术和材料科学为基础的,研究设计和制造融光、机、电、磁、声、热等以及其他相关技术为一体的,可以运动和受控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微型装置。① 目前制造MEMS器件的主要加工技术有硅微机械加工技术、LIGA技术、特种精密加工技术等。 MEMS的发展历史,可以从1959年12月,美国物理学家R.P.Feynman在加州理工学院的美国物理协会举行的年度会议上得演讲中,首次提出了MEMS 的概念。 1987年研制出的微型电机原理来自该演讲,由此人们认为MEMS研究的时间起点为1959年。 1962年Tufte等人硅微压力传感器,它的特征是硅膜、压敏电阻和体硅腐蚀。是MEMS微传感器的起点,也是MEMS体加工的起点。 1967年,Nathanson等人报道了硅谐振晶体管,它的特征是静电激励引起栅振动,是MEMS微执行器的起点。 1973年,美国IBM的Bassous等人报道了硅微喷嘴。它是MEMS微结构的起点。 1979~1985年,以集成传感器为主要对象的MEMS领域第一次成为热点。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各种新型的MEMS加工技术出现。 1987年,AT&T等实验室研制出微型电机、微型齿轮、卫星连杆机构。真正意义上的MEMS出现并开始了快速发展。 二、MEMS的特征及组成 MEMS的基本特征是尺寸微小,常为0.1um到100um。当MEMS的尺寸小到微米及亚微米量级时,有些宏观的物理特性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就是所谓的微尺寸效应。如力的微尺寸效应、微结构的表面效应、微观摩擦机理等。随着MEMS的尺寸减小,与尺寸三次方成比例的(如惯性力等)的作用将明显减小,而与尺寸二次方成比例的(如静电力等)的作用则明显增强,并成为影响MEMS的主要因素。MEMS器件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就相对增大,导致热传导的速度也相对增加。① MEMS是受集成电路工艺启发发展起来的,因此具有集成电路的许多优点,同时集约了多种学科发展的尖端成果。其具有以下优点: ① 微型化。MEMS器件体积小、重量轻、耗能低、惯性小、谐振频率高及响应时间短。

逻辑推理分类

逻辑部分 第一部分:模态判断 1、什么是模态判断 所谓模态判断是指一切包含“可能”、“必然”等模态概念的判断。它判断事物的可能性或必然性; 例如:今年我可能会结婚 今年我必然会考上公务员 2、模态判断的种类 (1)、可能判断:分为可能肯定判断和可能否定判断 小张可能是个帅哥----------------------------------S可能是P 小张可能考不上成都省直公务员----------------S可能不是P (2)、必然判断:分为必然肯定判断和必然否定判断 小张必然会成熟起来-------------------S必然是P 小张必然离不开QZZN的朋友-------S必然不是P 3、模态判断的真假关系 就是要讨论:“必然P”、“必然非P”、“可能P”、“可能非P”之间的对当关系。用一个逻辑方针来 表示: 1、上反对关系 “必然P”和“必然非P”是上反对关系:不能同真,但是可以同假。准确的说:如果其中一个是真,则令一个

必然是假的;如果其中一个判断是假的,另一个判断不必然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 A:小张必然是个好人 B:小张必然不是个好人 如果A真,则B假 如果A假,则B可能为真,也可能为假 2、下反对关系 “可能P”与“可能非P”是下反对关系:可以同真,但是不能同假。即:如果其中一个判断是假的,则另一个 判断必然是真的;如果其中一个判断是真的,则另一个判断不必然是假的,也可能是真的。 A:小张可能是个好人 B:小张可能不是个好人 如果A真,那B的真假性无法判断 如果A假,那么B真 3、矛盾关系 “必然P”与“可能非P”、“必然非P”与“可能P”是矛盾关系:矛盾关系就是我们讲的:不能同真, 也不能同假。 即:如果其中一个判断为真,另一个判断必然为假;如果其中一个判断假,另一个必然为真。 4、从属关系 “必然P”与“可能P”、“必然非P”与“可能非P”是从属关系:可以同真,可以同假。具体地说,即:必然判断 真可能判断必真;可能判断假,必然判断必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