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上语文12 坐井观天

部编版二年级上语文12 坐井观天
部编版二年级上语文12 坐井观天

12 坐井观天(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沿、答”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哪”,会写“井、观”等8个字。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文中的对话,懂得故事内容,初步理解寓意。

重点难点重点:识字、写字,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体会寓意。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案设计幻灯片示例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5分钟)

从前,在一口古老的井里,坐着一只青蛙。一天,一只小鸟飞到井沿上。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又说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学习《坐井观天》。

初读课文

学习字词(25分钟)1.听一听: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读一读: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

标出自然段序号,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

①各自拼读,读好前鼻音“观、沿”,后鼻音“井”以及三拼音节“观、话、错”。“哪”是多音字,当放在句末时读轻声。

②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2)出示词语卡片。

(3)识记生字。

①猜谜语:“再次见面”是“观”;“出口千言”是“话”。

②加一加:+合=答讠+舌=话阝+二+小=际

4.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读一读,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2)“沿、渴、喝、话”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答”是上下结构。

(3)教师范写。

(4)学生独立描红、临写,注意书写姿势。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6分钟)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4分钟)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认识了两个小动物,并了解了它们之间的故事。

2.巩固字词,将会写字在本子上抄写3遍。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我以故事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听、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字词方面,依然是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与老师检查指导的方法识记。不足之处在于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环节太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寓意是什么,并从中受到启发。

重点难点弄懂为什么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有不同的看法。在对比中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要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案设计幻灯片示例

复习旧知巩固字词(5分钟)1.认读生字新词。

2.听写:坐井观天、回答、口渴、喝水、大话、无边无际。

3.说说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故事。

精读课文

读中感悟(25分钟)1.听录音,看动画课件,思考:小鸟和青蛙一共进行了几次对话?(三次,第2、3自然段是第一次,第4、5自然段是第二次,第6、7自然段是第三次。)

2.学习青蛙和小鸟的第一次对话。

(1)自由朗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一次对话。

注意读好小鸟和青蛙的语气。(青蛙的话要读出疑问的语气,小鸟飞了很久,要读出又累又渴

的感觉。)

(2)分角色练习朗读,再现对话情景。

3.学习青蛙和小鸟的第二次对话。

(1)青蛙说小鸟“别说大话了”,“大话”指什么?(指小鸟说的“飞了一百多里”,青蛙不相信。)

(2)青蛙认为天有多大?它为什么这样认为?(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因为它住在井里,只看到过井口大的天。)

(3)小鸟同意青蛙的看法吗?(不同意)为什么?怎样理解“无边无际”?

带学生体验:说说你看到的天有多大,用纸卷成纸筒再去看天,这时你看到的天有多大。(4)小组分角色再读第二次对话。

4.分角色读第三次对话,边读边想:小鸟和青蛙都是笑着说的,它们俩的笑各有什么含义? (1)小组合作学习。先分角色朗读,再讨论上面的问题。

(2)朗读对话,读出恰当的语气。

(青蛙的话要读出傲慢、自以为是的语气;小鸟的话要读出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的语气。)

5.我们读了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了解了青蛙和小鸟的不同观点。谁来评价一下故事中的青蛙与小鸟?(学生交流:我们要向小鸟学习,看问题、认识事物,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更全面,而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

提取信息叙述故事(6分钟)1.将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想象一下它们对话时的语气。

2.分角色将青蛙和小鸟的对话,用动作和语言表演出来。

总结全文延伸拓展(4分钟)1.总结:这则寓言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要全面,不要自以为是。

2.拓展:小组合作,续编第四次对话:如果青蛙真的跳出井口,它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课文中青蛙和小鸟的对话生动有趣。在第二部分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角色体验的方法进入故事,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充分地感悟,感受故事中的乐趣,也感受阅读带来的乐趣,从而让学生喜欢上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