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模型教学设计

车辆模型教学设计The final revision was on November 23, 2020

2014-2015学年度瑞祥民族小学部

科技校本教材

车辆模型教学设计

科技组

2014-2015学年度瑞祥民族小学

科技校本教材

车辆模型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本设计是《劳动技术》上教版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内容。车辆模型是学生喜爱的一种玩具,自小就有接触,男孩子的兴趣尤为浓厚,例如收集车模、拼装“四驱赛车”等,对车辆模型的结构和功能比较熟悉。同时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设计、操作技能,为学习本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综合能力还比较弱,尤其在计划的制定和作品的改进上有所欠缺。

本课是围绕小客车卡纸模型的制作、改进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交流与讨论,确定制作卡纸车模的计划,并能在制作小客车模型的基础上在结构、功能上进行改进,设计制作成救护车模型。使学生了解到做好准备工作,可以提高卡纸车模的制作和改进效率,意识到有目的、有计划、有顺序、有反思的技术活动才能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方便,激发学生学习劳动技术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思路:

劳技课培养学生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已成为共识,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长期积累渐变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的方法、科学的态度、创新的意识将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学力保留下来。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观察与比较,思考并体验在知识迁移中产生新的技术,运用实践对比、观察模仿、互学互助、反馈思考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心”、“脑”、“手”并用,突破单纯模仿学习的定势,以获得综合能力的提高。

本课以简单的小客车卡纸模型为载体,虽然比较简单,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为今后劳技课其他内容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本设计分两教时进行教学活动。第一教时是拼装制作小客车的模型,分四个环节:了解小客车、小客车模型各部件的名称和作用;通过小组讨论制定实施计划和步骤;按照计划进行制作;展示评价作品。第二教时是对小客车模型进行改进,制作成救护车模型,也分四个环节:调查交流救护车的车门构造;制定计划,把小客车改制成救护车以及底盘的改进;救护车的制作;展示评价作品。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拟定制作计划并按计划进行操作;车辆模型的改进和制作教学难点:车轴、轴套管相匹配的加工;车门、底盘的设计和改进五、教学器材:

六、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第二教时

七、教学流程:

八、教学参考:

1.车辆模型的种类:

2.自行模型车:一般以电动机为动力,例如轨道四驱车模型。

3.静态观赏车:通常以制作的精美度、仿真性为比赛的内容。

4.遥控模型车:是车辆模型中最高级的项目,这种模型按动力可分为电动机(Electric)和内燃机(.)两大类。通过遥控器可以灵活操纵方向、车速和进退。

5.汽车的组成:

6.发动机:发动机是汽车的动力装置。其作用是使燃料燃烧产生动力,然后通过底盘的传动系驱动车轮使汽车行驶。发动机主要有汽油机和柴油机两种。汽油发动机由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和燃料供给系、冷却系、润滑系、点火系、起动系组成。

柴油发动机的点火方式为压燃式,所以无点火系。

7.底盘:底盘作用是支承、安装汽车发动机及其各部件、总成,形成汽车的整体造型,并接受发动机的动力,使汽车产生运动,保证正常行驶。底盘由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和制动系四部分组成。

8.车身:车身安装在底盘的车架上,用以驾驶员、旅客乘坐或装载货物。轿车、客车的车身一般是整体结构,货车车身一般是由驾驶室和货箱两部分组成。

9.电气设备:电气设备由电源和用电设备两大部分组成。电源包括蓄电池和发电机。

用电设备包括发动机的起动系、汽油机的点火系和其它用电装置。

10.轴:机械中主要零件之一。一般为金属圆杆,轮子和其他转动的机件绕着它或随着它转动。

11.根据国家救护车QC/T457-1999的专业标准和北京地区实际情况,救护车按用途分为下列5种类型:

12.救护指挥车:具有现场指挥功能的救护车,用于大型灾害、事故的现场急救指挥工作。

13.运送救护车:拥有一般的急救医疗设备和药品,能对现场或运送过程中的伤病人员进行救治的救护车。

14.急救救护车:拥有急救复苏抢救设备和必备药品,能在现场或运送途中对危重伤病人员进行抢救的救护车。

15.卫生防疫救护车:拥有卫生防疫专业急救设备,能够对现场疫情进行紧急处理的救护车。

16.血液运送救护车:拥有运送血液专业设备,能够按有关要求为医疗卫生机构运送血液的救护车。

九、技术分析:

底盘上的孔要求比较高:不能比轴套管大,否则会造成轴套管的打滑;对应的孔位要对称,否则轴套管会倾斜。转孔的时间可以放在粘结之前,这样不容易弄坏底盘。

车轮和轴套管是比较容易损坏和变形的,组装车轮时不能用力过猛,将车轴一头对准车轮上的孔,轻轻插入即可。

轴套管和轴的尺寸要匹配,一般可以用切割轴套管来达到目的。安装轴套管时,可在与车身的连接部位涂上一点白胶,使其与车身牢固结合,这样对车模的耐用度和行驶精度都有很大帮助。

底盘要安装在车厢的中间部位并保持平整,要粘结牢固;改进的底盘可以用废旧的纸盒来制作。

十、教学分析:

“学习设计”是二期课改劳动技术课要重点落实的目标。学生上劳动技术课的目的已不是单纯为了完成一件作品,而是为了在完成这一作品的过程中不仅要知道“做什么”,还要知道“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做得更好”。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应是主体积极参与的一种源自于内在需要的活动,是学生不断地积累经验、改变经验、重组经验,不断地更新自我、充实自我的过程。为了能体现新教材“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的课程目标,在教学中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观察交流中强化“模型”意识

“模型”是特定的条件下研究实物的实体,也是进行模拟实验方法的实际操作手段。通过交流汽车模型的特点及对各种车辆图片外观和基本结构的观察比较,归纳出车辆的基本结构,并从提供制作的材料中加以深化,以揭示模型制作的意义和作用。

模型和实物有联系也有区别,例如在本课中最显着的不同就是轴套管,大多数的车辆和车模也有和轴套管功能类似的结构,但形状和名称是不同的,所以教师一定要解释清楚它的作用。

二.在动手制作中发现问题

“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强调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制作小客车模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制定计划,通过交流修改并完善计划,通过制作体会制定计划的重要性。例如底盘开孔的

时间是放在粘贴前还是粘贴后;车轴和轴套管尺寸关系等,这些问题应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就考虑周到,这样才能体现设计的技术含量。

在由小客车改制成救护车的过程中,先引导学生比较小客车与救护车的区别,再设计救护车的车门,车门的设计要考虑是向上开还是左右开,是粘结前切割还是粘接后切割,如何让车门开闭灵活等等;对底盘得改进时先引导学生发现车厢和底盘的连接不够牢固,再让学生设计改进办法,从材料、结构上进行改进和创新。这样的教学环节使动手和动脑紧密结合在一起,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改进作品中学习设计

底盘的改制设计和车门的设计制作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之一。在设计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联系实际生活,思考救护车车门的作用,然后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学生的设计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让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又为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作品的制作、体验成功的喜悦提供了保证。

我们的制作计划(小客车):

小组

计划(救护车):

小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