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药物可以引起味觉异常

哪些药物可以引起味觉异常
哪些药物可以引起味觉异常

哪些药物可以引起味觉异常?

味觉异常除了疾病引起外,某些药物也会引起味觉异常。哪些药物可以引起味觉异常?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抗抑郁药其副作用之一是损伤味觉,阿米替林、氯丙咪嗪、去甲丙咪嗪、丙咪嗪、多虑平、三甲丙咪嗪等抗抑郁药物可以产生味觉减弱和味觉障碍。而新一代的抗抑郁药如氟西汀、帕罗西汀等对味觉影响未见报告。

2、化疗药物顺珀、阿霉素、五-氟尿嘧啶可部分出现味觉改变。

3、治疗艾滋病核苷类药物和蛋白酶抑制药核苷类药物有:齐多夫定、地丹诺辛、斯塔夫定、拉米夫定;蛋白酶抑制药有:印地那韦、利托那韦、沙奎那韦、那非纳韦。

4、抗生素和抗炎药非类固醇药物有双氯芬酸、苯氧苯丙酸、布洛芬、酮洛芬、萘丁美酮、舒林酸;抗生素有阿昔洛韦、氨比西林、阿托喹酮、氨苯砜、氟啶酸、乙胺丁醇、洛美沙星、氧氟沙星、戊双脒、羟乙基磺酸盐、乙胺嘧啶、磺胺甲恶唑、四环素、甲氧苄胺嘧啶。

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补充锌可有效恢复味觉。

6、解热镇痛药解热镇痛药可致可逆性局部味觉丧失。

7、其它药物特比纳芬、佐匹克隆、青霉胺、咪唑衍生物、喹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甲亢平、钙离子阻断剂、血管紧缩素。

另外,较常见引起味觉障碍的药还有:尼莫地平、硝苯啶、卡托普利、依纳普利、硝苯地平、甲硝唑、美诺、乙酸氟卡胺、酮康唑、伊曲康唑、氧氟沙星、青霉胺、特比萘芬、二甲双胍、乙酰唑胺、长比马唑、苯二氮类、锂制剂、金制剂、喹诺酮类抗菌药以及抗病毒类等。

较少见的引起味觉障碍的药:盐酸二氢埃托啡、硝酸异山梨醇酯、培哚普利、佐匹克隆、秋水仙碱、洛沙坦、科素亚、奥曲康唑、雅博可、利多卡因、苯妥英那、胃复安。

食品感官分析基础知识

食品感官分析基础知识 1.食品感官检验的概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0221.1--88《感官分析术语》,感官分析(感官评价、感官检验、感官检查)定义为用感觉器官检查产品的感官特性。感官特性是由感觉器官感知的产品特性。 2.感觉的基本概念 根据C-B10221.1--88,先来认识几个概念。 ①感受器——感觉器官的某一部分,它对特定的刺激产生反应。如眼、鼻、舌。 ②刺激——能兴奋感受器的因素。 ③阈值——阈,在字典中指界限、范围的意思。这里指用统计的方法对一系列感觉或评审进行测定所得到的跃迁点。 ④刺激阈/觉察阈——引起感觉所需要的感官刺激的最小值。这时不需要识别出是一种什么样的刺激。通常,我们听不到一根针或线落到地上的声音,也觉察不到落在皮肤上的尘埃,因为刺激鼍太低不足以引起感觉。 ⑤识别阈——感知到的可鉴别的感官刺激的最小值。 ⑥差别闽——对刺激的强度可感觉到差别的最小值。 3.味觉 (1)味觉生理学味觉是可溶性呈味物质溶解在口腔中对味感受体进行刺激后产生的反应。舌头并不是一个光滑均匀的表面。舌头上隆起的部位称为乳头,是最重要的味感受器。在乳头上分布有味蕾,大

部分分布在舌面的乳头上,小部分在软鄂、咽后和会厌。每个乳头平均含有2~4个味蕾,味蕾由味觉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各个味蕾中的味觉细胞都有一根味毛(味神经),经味孑L伸入口腔。当呈味物质刺激味毛时,味毛便把这种刺激通过神经纤维向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传递,使人产生味觉。 舌的不同部位对味觉分别有不同的敏感性,如舌的前部对甜味最敏感,舌尖和舌边缘对成味最敏感.靠腮的两边对酸味最敏感.舌根则对苦昧最敏感。因此许多食物直至下咽才能感觉到苦味。 (2)四种基本味觉酸、甜、咸、苦是味感中的四种基本味道,其余都是混合的味觉。许多研究者都认为基本味觉和色彩的三原色相似.它们以不同的浓度和比例组合时就可形成自然界千差万别的各种味道。 除四种基本味外,鲜味、辣和金属味等也列入味觉之列。但是有些学者认为这些不是真正的味觉.而町能是触觉、痛觉或者是味觉与触觉、嗅觉融合在一起产生的综合反应。 (3)味觉评价一般从食品滋味的正异、浓淡、持续长短来评价食品滋味的好坏。滋味的正异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如果食品有异味或杂味.就意味着陔食品已腐败或有异物混入:滋味的浓淡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评价.并非越浓越好,浓淡适宜为好;滋味悠长的食品一般优于滋味维持时问短的食品.它使人回味无穷。此外由于食品往往是多种味觉的综合体,还应注意味觉的关联和各种味觉互相影响.如味觉的对比效应、拮抗效应等。

中医中药在治疗功能性胃肠病

中医中药在治疗功能性胃肠病 江苏省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江苏省中医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魏睦新教授介绍,不少人在受到一些刺激后都会表现出肠胃不适的症状:有些人进入寒冷的环境,受到冷气刺激后会经常出现腹部不适,多伴有急迫的便意,排便后症状可以缓解;有些人受到情绪刺激,紧张、生气后会出现以上症状,如考试的学生一进考场就想去卫生间;还有人在进食不久就感到腹部不适有便意。其他伴随表现如头痛、非心源性胸痛、背痛、心慌、乏力、性功能障碍等也可见到。这种情况就属于功能性肠病,在医学上又称为“肠易激综合征”(简称IBS)。无论是腹泻型还是便秘型,患者的大便化验多无异常,其他检查如结肠镜、钡灌肠造影也均无明显异常发现。 随着近几年来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工作压力的增大,IBS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患者以中青年居多,特别是城市中的知识分子、白领、学生等从事紧张脑力劳动者高发。一项调查表明,IBS在我国城市中发病率为10%左右,在欧美国家的发病率更高,约占总人口的20%~30%.该病多见于中青年人,女性发病数量是男性的两倍。治疗中医四大药方对症服药治疗。 魏睦新介绍,对于功能性胃肠病,除了西医的常规治疗外,中医中药在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方面有独特的疗效。常用四大方法如下: 1.疏肝理气法 适应证:肝脾不和证。临床表现为腹部胀满,嗳气频繁,每因情志因素而发作,腹痛后就想大便,便后疼痛一时减轻。苔多薄白,脉弦。 辨识要点:功能性胃肠病症状+体质壮实或为女性伴有情志症状。 治法:抑肝扶脾 方药:以痛泻药方为主 炒白术30g、白芍20g、陈皮10g、防风8g、木香8g、当归12g、元胡10g、川楝子10g、百合15g、钩藤25g、合欢花12g、生龙牡各20g、甘草6g。 2.辛开苦降法 适应证:湿浊(热)痞阻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痞满,或有烧灼样痛,泛酸嘈杂,厌食嗳气,有腹胀腹泻,口干口苦或口中粘腻,舌红,苔腻或黄腻,脉弦滑。 辨识要点:功能性肠病症状+胃脘痞满+苔腻。 处方:半夏泻心汤 半夏10g、干姜10g、黄芩10g、黄连3g、党参15g、陈皮6g、厚朴10g、枳壳10g、甘草3g、木香10g。

试验一味觉敏感度测定

第一章味觉敏感度测定 1.1 实验原理与目的 酸、甜、苦、咸是人类的四种基本味觉,取四种标准味感物质按几何系列稀释,以浓度递增的顺序向评价员提供样品,品尝后记录味感。 本法适用于评价员味觉敏感度的测定,可用于测定评价员对四种基本味道的识别能力、识别阈、差别阈值。 1.2 试剂(样品)及设备 1.2.1 水 要求无色、无味、无臭,中性,纯度接近于蒸馏水。 1.2.2 四种味感物质储备液 酸、甜、苦、咸四种味感物质储备液按表1-1规定制备。 表1-1 四种基本味液储备液 基本味道参比物质浓度/(g/L)酸柠檬酸(一水化合物结晶)M=210.1 1 甜蔗糖M=342.3 32 苦盐酸奎宁(二水化合物)M=196.9 咖啡因(一水化合物结晶)M=212.12 0.020 0.200 咸无水氯化钠M=58.46 6 注:①.M为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②.蔗糖溶液在试验前几小时配制。 ③.试剂均为分析纯。 1.2.3 .四种味感物质的稀释溶液 用上述储备液按几何系列制备稀释溶液,见表1-2。 表1-2 四种基本味液几何系列稀释液

1.2.4 仪器:容量瓶、玻璃容器(玻璃杯)。 1.2.5 漱口用的纯净水、杯子。 1.3 实验步骤 1.3.1 把稀释溶液分别放置在已编号的容器内,另有一容器盛水。 1.3.2 溶液依次从低浓度开始,逐渐提交给评价员,每次7 杯,其中一杯为水。每杯约15mL ,杯号按随机数编号,品尝后按表1-3填写记录。 1.4 结果分析 根据评价员的品评结果,统计该评价员的觉察阈和识别阈。 1.5 注意事项 1.5.1要求评价员细心品尝每种溶液,如果溶液不咽下,需含在口中停留一段时间。每次品尝后,用水漱口,如果要品尝另一种味液,需等待1min 后,再品尝。 1.5. 2.试验期间样品和水温尽量保持在20℃。 1.5.3试验样品的组合,可以是同一浓度系列的不同味液样品,也可以是不同浓度系列的同一味感样品或二三种不同味感样品,每批样品数一致(如均为7个)。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内科药物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内科药物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内科药物治疗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药物治疗 1 促动力药 多巴胺受体拮抗剂根据对腺苷酸环化酶(CA)作用的不同,多巴胺受体可分为D1(包括D1和D5亚型)和D2(包括D2、D3和D4亚型)家族。D1家族对CA 起兴奋作用;D2则反之。阻断D2受体的兴奋可以发挥促胃肠动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加突触前后膜乙酰胆碱的释放或(和)直接通过cAMP-蛋白激酶途径影响 胃肠道平滑肌细胞膜上离子通道的状态等有关。多巴胺受体拮抗剂主要有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左舒必利、伊托必利等。甲氧氯普胺因其锥体外系不良反应,不适合长期使用而限制了其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中的应用。 多潘立酮为选择性D2受体拮抗药,能增加胃窦和十二指肠运动,协调幽门收缩,促进胃排空,并能使胃肠壁张力恢复正常。一项Meta分析显示多潘立酮能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上腹不适、早饱、腹胀等症状,明显优于安慰剂。尽管其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是肯定的,但个体差异性较大。 左舒必利不仅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胃肠粘膜下和肌间神经丛的D2受体,而且具有抗抑郁、镇静及止吐作用。Tonini等对豚鼠的研究发现左舒必利还有中等的5-HT4受体激动作用。Distrutti等用口服左舒必利4周的方法,观察了16例有上腹胀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和8名健康对照者,发现左舒必利能显着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及降低痛阈,且这些作用只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有效,对健康志愿者并无作用。Mansi等对3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和胃轻瘫患者作了一项双盲交叉对比试验,发现左舒必利(25mg3次/d)与西沙比利在缩短胃排空时间上无显着性差异,但在改善患者日常生活和恶心、呕吐、餐后饱胀等自觉症状方面要优于西沙比利(P<),这可能与其降低内脏敏感性有关。 5-HT4受体激动剂 5-HT4可刺激肠壁肌间神经丛内的运动神经元引起降钙素基因相关肽、P物质、乙酰胆碱等的释放,从而促进胃肠蠕动,降低内脏痛阈。5-HT4受体激动剂主要有西沙比利、莫沙比利、替加色罗、Prucalopride 等。很多研究(包括一项Meta分析)均支持西沙比利类药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特别是动力障碍型)有效,但个体疗效差异较大。Rodriguez等使用食管气囊扩张的方法作了一项交叉对比研究,显示服用替加色罗(6mg2次/d)能显着提高食管对 机械刺激的痛阈。这一作用也许可用于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餐后食物机械

肝功能异常及药物性肝病处理参考预案

附件一:肝功能异常及药物性肝病处理参考预案 参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神评中心2013年10月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一般原则(上网征求意见稿)》制定 药物性肝损伤(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 是指在正常治疗或临床试验剂量范围内的药物使用过程中,因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程度不同的直接或间接的肝脏损害。 (一)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机制 DILI的发生分为可预测性和不可预测性,前者通常与药物剂量相关,后者多为特异质性。DILI的发病机制与药物、宿主或环境因素相关,也可能三者协同作用,目前认为多由药物代谢相关的酶缺陷、酶活性低下或个体免疫应答异常所致。 (二)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 DILI的诊断主要是一个排除性诊断过程,即使依靠肝活检也难以确诊。目前国内外有数种半定量的DILI诊断标准,其中RUCAM (Roussel Uclaf Causality Assessment Method ,Roussel Uclaf 因果关系评估法)评分表为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Council fo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of Medical Sciences,CIOMS)制定的用于DILI诊断的量表(见附录1)[1],较为广泛地得到肝病学专家的认可[2,3]。其主要参数是:用药、停药与发病的关系,风险因素(年龄、酒精、怀孕),其他肝损伤因素的排除,合并用药,对当前潜在肝毒性药物的认识水平和激发试验的结果。 DILI有急慢性之分,急性DILI是最常见的发病形式,占90%以上

[4]。CIOMS将药物导致的急性肝损伤分为肝细胞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 1.肝细胞型: 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2×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 of normal,ULN)或R≥5[R值为ALT实测值相对于正常值上限的倍数与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实测值相对于正常值上限倍数的比值]; 2.胆汁淤积型:仅ALP>2×ULN或R≤2; 3.混合型:ALT (>2×ULN)及ALP均升高且2 < R< 5[5]。 (三)药物性肝损伤的严重程度分级 通常将急性DILI的严重程度分为5级: 1级(轻度):仅肝酶增高,大多数患者适应。患者血清转氨酶(aminotransferase)或ALP水平升高,但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2.5 mg/dl(42.75umol/L),这种变化为可恢复性,并且无凝血功能异常(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1.5)。又可分为有症状(S)和无症状(A)2组,症候群包括:疲乏、恶心、右上腹疼痛、瘙痒、皮疹、黄疸、虚弱、厌食或体重减轻,这些症候群被认为是由DILI所引起; 2级(中度):检测到肝细胞功能轻度丧失。患者转氨酶或ALP 水平升高,且TBil≥2.5 mg/dl(42.75umol/L)或虽无高胆红素血症但存在凝血功能异常(INR≥1.5); 3级(中至重度):血清ALT、ALP、胆红素或INR升高,且因

不同的味道

不同的味道 时间:2019-07-27 12:04:44 | 作者:闵雨菡 小时候,总对街头摇着爆米花的老人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每次路过,都因害怕那一声响而逃得远远的,如路遇恶犬,我虽面上显露不出,实则心擂如鼓。但每次却对那慢慢摇动着的炉子充满了好奇,总是要到百来步开外,再嗲嗲地向长辈撒个娇,请他们往回走走,帮我买回一些炒米来。而炒米的滋味,于我便因此多了几分神秘,那清浅却不失蓬勃的香气,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舌尖。 那天,窝一日在家,我却没由来地思念起爆米花来。只叹口气,打算去买些来过过嘴瘾。只是,没曾想零食店外头,有个摇炉的老头,红红的炭火烤着炉子,也映着他那斑驳而又屏气凝神的脸,更显得它露出那一份不为人知的危险。我提气,加快步伐,几乎是用跑的方式冲进零食店,店里的灯光是温柔的暖黄,映衬着精致玲珑的零食,让我的心慢慢平复下来。 当红上市的奶油爆米花,小小的一罐,在玻璃瓶里端着高高的架子。售货小姐唯恐错失机会,随即拿一小盒,说是可以免费试吃。焦黄软白的一小朵,在舌尖上酥松出奶油浓厚甜腻的味道。我点点头:“行吧。”拎了沉沉地坠手的两罐,便无余力再买其他,我咧咧嘴,推门而出。 老头还蹲在门外,面朝着锅炉,一下一下,绕得专注而熟稔。傍晚的暮色中,他的眼睛似乎闪着一种奇异的光。我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虽心中恐惧不减,但好奇心却占了上风,想要停下来看看的念头越发强烈。只见老头又摇了几下,停手,起身,抬脚一踩。 顿时,如雷声震天,大炮轰隆,烟灰顿时也弥漫开去。 突然一阵粗粝的焦香味牵住了我的鼻子,余光斜斜地撇了一眼,只见那老头熟练地转动手腕,将炉子倾倒过来,“哗啦啦”随着炒米的相互碰撞的声音传来,白白的小瀑布顿时倾泻在一个大大的黑布口袋中……随着越发浓烈的香气,我的心开始有些活络了,想象着炒米轻盈的质地,微微的甜润,还有那刚出炉的一份暖意…… 我不由自主地上前,用方言问他:“这个怎么卖?”老头说的话更是方言中的方言,我愣只听懂了一个词“十块”,心里埋怨有点贵,却仍然递上一张皱巴巴的灰。老头接了,抽出一个口袋套住大黑袋子,然后他抱起大黑袋子就往下倒,“哗哗”,白生生,胖乎乎的炒米飞快地往外涌,倒了满满一大口袋,小山似的,鼓鼓的,来到了我的手中。此时才发现它体积的惊人。心情在一瞬间,有些小小的调皮和欢喜,要从心底跳出来。我当即就捏了炒米往嘴里送,完全没有辜负我的期待,它香香热热着,咬在嘴里,有“嘎吱”的俏皮声音。却是因为刚爆出来,也还烫得很。舍不得松口,我只好张着嘴,嘶嘶哈哈地吸气。老头在一旁看着我,乐。我也傻傻地乐,一边说:“可欢喜吃这个了!从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

写在课前的话 近年来,由于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人们生活节奏的改变等原因,功能性胃肠病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已经成为当前社会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临床实践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对功能性胃肠病的认识也逐渐深入,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人们常诉餐后腹胀、进餐时早饱、上腹痛、腹部烧灼感等不适症状,但进行客观检查往往无明显异常,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医生,又该如何进行初步诊断,进一步进行哪些检查?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西医认识和诊治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功能性胃肠病中的一种。 (一)功能性胃肠病与Rome诊断标准的发展 1、功能性胃肠病 功能性胃肠病指有消化系统症状,而应用生化、影像学和内镜检查等未发现有器质性改变的一大类病症。 2、Rome诊断标准的发展 从最早的Rome1诊断标准,到后面的Rome2、Rome3诊断标准,其不断更新修订过程体现了认识不断发展的过程。2006年罗马委员会提出的新标准,即罗马3标准,是基于更多的循证医学基础提出的,是目前普遍使用的诊断标准。 罗马3标准将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分为成人和儿童,今天重点讨论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成人功能性胃肠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它隶属于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病,症状主要来源于胃和十二指肠。FGID罗马Ⅲ分类(2006)(成人) FGID罗马Ⅲ分类(2006)(儿童) 罗马3标准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定义中,关于时间关联性,要求症状至少存在()。 A. 6个月 B. 12个月 C. 3个月 D. 1个月 正确答案:A 解析:罗马3标准要求,诊断前消化道症状至少存在6个月,且近3个月症状满足诊断标准。

(二)功能性消化不良 1、罗马3标准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定义 以下症状具备一项或多项:餐后饱胀不适(即进餐后感觉上腹饱胀、不舒服);早饱感(指进餐时吃少许食物即感觉胃已经充盈,从而导致进餐终止或进食量减少);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 无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存在的证据。 诊断前症状存在至少6个月,近3个月内症状满足诊断标准。 符合以上标准,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 2、罗马标准的解读 (1)限定了消化不良症状应来源于上腹部(胃、十二指肠区域),即剑突下端与脐之间及两侧锁骨中线以内的区域。这种限定有利于与源于下消化道的FGIDs 鉴别。 (2)强调症状的慢性历程。 (3)强调要排除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 综上所诉,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基本上是一个以症状为基础的诊断标准。 3、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调查 (1)FD是一种全球性多发病、常见病。 (2)西方国家FD患者为内科病人总数的2%~3%,占消化系统疾病的20%~40%。 (3)国内FD约占胃肠专科门诊患者1/3以上。 虽然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良性疾病,但由于严重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同时为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医疗负担,因此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严重性也日益地引起人们的关注。 4、FD病因和发病机制 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普遍认为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食物以及各种化学、物理、生物因子对胃肠道的局部刺激,幽门螺杆菌感染,心理社会因素和应激,以及遗传机制等,都与本病的发病有关。 关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近年来有些学者提出脑肠轴调控理论,认为上述致病因素进入人体以后,导致人体的胃肠动力与感知的神经网络调节系统出现异常,从而出现胃肠动力障碍或者是内脏高敏等,最终导致消化不良的各种症状。目前认为胃肠动力障碍和内脏高敏感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两个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 5、功能性消化不良分型 罗马3标准以病理生理机制为基础,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两个亚型。 (1)餐后不适综合征是以进餐诱发或加重的早饱和餐后饱胀症状为特点。此亚型病人可能存

胃肠动力调节药在功能性胃肠病重叠治疗中的应用

DOI:10畅3760/cma畅j畅issn畅0376-2491畅2014畅21畅020 作者单位:510120广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消化内科通信作者:钟英强,Email:zhongyingqiang@21cn畅com?天津田边—继续医学教育园地? 胃肠动力调节药在功能性胃肠病重叠治疗中的应用刘思雪 钟英强 功能性胃肠病(FGID)是一组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要临床 表现、而无器质性改变的功能性疾病,可涉及整个胃肠道。 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罗马Ⅲ标准对其进行分类,将成人FGID分为6大类28种疾病,儿童FGID分为2大类17种疾病[1],其中以功能性消化不良(FD)和肠易激综合征(IBS)最 为常见。胃肠动力调节药在FGID重叠治疗中应用广泛。 一、FGID的症状重叠现象与发生机制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FGID症状重叠的现象非常普遍,2/3的FGID病例至少有2组或2组以上的功能性疾病。FGID症状重叠表现为上消化道症状与下消化道症状的重叠。日本Kaji等[2]在2680例体检的人群中研究胃食管反流病(GERD)、FD和IBS的患病率及症状重叠发现,GERD、FD、IBS患者中重叠症的发生率分别为46畅9%、47畅6%及34畅4%。韩国一项针对社区居民的FD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27%的FD患者重叠有其他FGID[3];我国Wang等[4]在广州消化科门诊对3014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单一FD或IBS的患病率为15畅2%和10畅9%,FD-IBS重叠的比例为5畅0%;姚欣等[5]在北京调查492例FGID患者,发现其重叠GERD的比例高达14畅8%;焦阳[6]在天津调查2255例FGID患者,发现单一FGID患者1704例(75畅6%),2种FGID重叠者506例(22畅4%),3种FGID重叠者42例(1畅9%),4种FGID重叠者3例(0畅1%)。 FGID重叠的原因有:(1)FGID各种类型之间存在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如内脏高敏感性不止影响一个胃肠道部位,某些IBS患者除具有结直肠高敏感性外可同时存在胃排空延迟[7],18%的FD患者除胃高敏感性外还存在直肠高敏感性。另外,急性感染后FD和功能性肠病发生率都明显升高,且常见症状重叠,可能与感染导致的黏膜炎性介质增加并扰乱内脏感觉系统相关。(2)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脑-肠轴对胃肠道的调节不如躯体神经系统那样定位准确,且与情感中枢具有广泛的神经联系,因而精神心理障碍可同时使胃肠道多部位出现功能异常。有研究发现FGID症状重叠者合并焦虑和抑郁障碍的比例显著高于无症状重叠者[8-9],提示精神因素可加重胃肠道症状、促进重叠症的发生。 二、胃肠动力调节药的特点与分类 胃肠运动是由中枢神经系统(CNS)和肠神经系统 (ENS)共同调节的,二者通过交感、副交感神经和神经-内分泌系统形成双向联系,称为脑-肠轴。ENS是胃肠道管壁内 的自主神经系统,含有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分泌神经元 和中间神经元,能释放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并分泌肽类 激素,可独立调节胃肠运动、分泌、吸收及感觉功能,也可将 胃肠道信息传至CNS影响中枢的痛觉感受、情绪及行为。 另一方面,CNS接受视觉、嗅觉等肠外信息和肠道感知的信 息,整合后也通过自主神经或肽类激素将调控信息传递到ENS或直接作用于胃肠效应细胞,发挥中枢控制功能。这些在胃肠和神经系统双重分布的肽类激素,又称为脑-肠肽。 同时,胃肠平滑肌的各种离子通道的功能状态对胃肠运动也 有着深远的影响。目前一致认为,FGID是脑-肠轴功能调节 与各种离子通道功能紊乱所致,胃肠动力调节药的作用靶点 就是该神经-内分泌网络中的神经递质、脑-肠肽及其受体以 及各种离子通道,可将其按作用靶点不同进行分类 (表1)[10-11]。绝大多数胃肠动力药仅有单向调节作用,因 此,对于单向动力障碍的FGID重叠者,可选用该类药物进 行治疗,如FD+功能性便秘等;仅有个别药物(如曲美布 汀)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近几年的研究证明抗抑郁焦虑药物, 通过脑-肠轴功能调节和直接作用于胃肠道的5-HT系统来 调节胃肠道的动力与感觉,也起到动力调节药物的作用[12], 特别对FGID重叠的治疗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胃肠动力双向调节药———曲美布汀在FGID及其重 叠中的治疗作用 曲美布汀不仅能协调胃肠道运动、调节多种脑-肠肽的 释放,还能降低内脏敏感性[13],在症状重叠的FGID治疗中 有重要地位,目前已普遍用于FD和IBS的治疗,其他如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功能性便秘等中也有应用,对于FGID症状重叠症的患者,如同时存在高动力及低动力状态,曲美布汀更是具有独家优势。 1畅FD:FD与其他FGID有类似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胃 排空延缓、餐后胃顺应性下降、胃高敏感性等。但是FD症 状与胃排空延缓相关性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两项荟萃分 析显示,包括曲美布汀在内的动力药治疗FD的有效率明显 高于安慰剂组[14]。人体药理学试验也证实,曲美布汀能缩 短胃排空延缓患者的胃排时间,并减少食物滞留。国内临床 试验显示,与其他胃肠动力药相比,西沙比利、莫沙必利、曲 美布汀治疗FD的效果无明显差异[15],但优于多潘立酮和甲 氧氯普胺[16]。因此,应用曲美布汀治疗FD与其他FGID重 叠时具有一定的临床依据。 2畅IBS: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曲美布汀已用于IBS的 治疗,国内外有多个临床试验证实其对腹泻型、便秘型IBS

奥氮平所致肝功能异常及转归

(本文编辑武峪峰)奥氮平所致肝功能异常及转归 张德亮孟庆玲 奥氮平是一种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已通过美国、欧盟及我国审批上市,关于其对肝功能的影响及其转归的研究不多,笔者对本院*((’年*月至*(((年.月期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奥氮平所致的肝功能异常情况进行了总结。 !对象与方法 !"!对象"符合443$9.9: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年龄*"!#5岁,病程)个月至.#年;男.*例,女."例;排除肝功能异常等躯体疾病。未用长效剂者。以2;/升高(国际标准酶法%5</;以上)作为肝功能异常的标准。 !"&给药方法入组前未曾服抗精神病药物者,直接服用奥氮平,入组时已服用者停药,并经*周清洗后,再开始服用奥氮平,剂量由*5+,/-开始,最大剂量.5+,/-,疗程#周以上,伴有锥体外系反应及失眠者,分别服用抗胆碱药及苯二氮类药物。服药前及服药后的第*、.、%、#周检查肝功能,以服药前的肝功能为参照。 &结果 &"!奥氮平治疗对肝功能的影响%#例共作*’%次检查,其中肝功能异常为*、.、)、%次者分别为(例、)例、)例、.例,共*&例。%周内出现异常者*&/%#()#6(%=),至#周时出现异常者%/%#(’6#(=),结果见表*。 表!肝功能异常情况 时间(周)例数= **).’6.# .(*(6"# %#*)65% #%’6#( &"&肝功能异常的转归%#例患者,*5例加用护肝药物,*例经上述处理继续增高,达*%5</;无任何症状体征,经减量 "+,/-后.周恢复正常。 #讨论 氯丙嗪等抗精神病药可引起阻塞性黄疸和肝肿大[*],早成 定论,资料显示.5=!)5=的患者,在服药*周内有一过性转氨酶增高[.],王汝川等报告[)]*.6*.=,刘铁锋等报告[%]*#6’5=,本文)#6(%=比上述资料略高一些,这证明肝功能异常

味觉试验

实验十二味觉试验 一、目的要求 1.初步了解感官检验的有关知识,学习差别检验方法。 2.学会一种基本味阈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内容 (一)基本味觉试验 1.实验原理 甜、酸、苦、咸为基本味觉,蔗糖、柠檬酸、氯化钠、硫酸奎宁分别为基本味觉的呈味物质。基本味和色彩中的三原色相似,它们以不同的浓度和比例组合就可形成自然界千差万别的各种味道。通过对这些基本味道识别的训练可提高感官鉴评能力。 2.实验器材 容量瓶(250 mL 4个;1 000 mL 11个)、烧杯(100 mL 12个;500 mL 1个)、移液管(5、10、20、25 mL)、量筒、电子天平、白瓷盘、温度计、电炉。 3.实验试剂 (1)蔗糖溶液(母液A 20 g/100 mL):称取50 g蔗糖,溶解并定容至250 mL。使用时分别移取20、30 mL母液A,稀释并定容至1 000 mL,配成质量浓度分别为0.4、0.6 g/100mL的2种试液。 (2)NaCl溶液(母液B 10 g/100 mL):称取25 gNaCl,溶解并定容至250 mL。使用时分别移取8、15 mL母液B,稀释并定容至1 000 mL,配成质量浓度分别为0.08、0.15 g/100mL的2种试液。 (3)柠檬酸溶液(母液C 1 g/100 mL):称取2.5 g柠檬酸,溶解并定容至250 mL。使用时分别移取20、30、40 mL母液C,稀释并定容至1 000 mL,配成质量浓度分别为0.02、0.03、0.04 g/100 mL的 3种试液。 (4)硫酸奎宁溶液(母液D 0.02 g/100mL):称取0.05 g硫酸奎宁,在 水浴中加热(70~80 ℃),溶解并定容至250 mL。使用时移取2.5、10、20、40 mL母液D,稀释并定容至1 000 mL,配成质量浓度分别为0.00005、0.0002、0.0004、0.0008 g/100 mL的4种试液。 4.实验步骤 (1)在白瓷盘中,放12个已编号的小烧杯,各盛有约30 mL不同质量浓度的基本味觉试液(其中1杯盛水),试液以随机顺序用三位数从左到右编号排列。 (2)先用清水(约40 ℃)漱口,再取第一个小烧杯,喝一小口试液含于口中(勿咽下),温活动口腔使试液接触整个吞头,仔细辨别味道,吐去试液,用清水洗漱口腔。记录小烧杯的编号和味觉判断。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左到右)对每一种试液(包括水)进行品尝,并做出味道判断。更换一批试液,重复以上操作。 5.结果记录 当试液的味道低于你的分辨能力时以“0”表示,例如水;当你对试液的味道犹豫 不决时,以“?”表示;当你肯定你的味道判别时,以“甜、酸、咸、苦”表示。味觉试验记录见表实-3。 表实-3 味觉试验记录

(完整版)1.4.11.3味、味觉与味感之-味觉与味感

味觉与味感 味觉与味感 味觉,与人的感味器官“味蕾”有很大的关系,不管菜肴是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只要有“味蕾”的出场,一切问题都会有答案。事实上,味觉是“味蕾”对菜肴的化学物质属性的感受,所得到的是一种味的感觉效果。 味感,是人在用餐时,对菜肴味道作出的一种感知度。而人在对菜肴的风味作出感知度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于生理感觉器官中的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听觉等进行的一系列的感觉反映,对菜肴的风味所作出准确地判断。 一、味觉 味觉对菜肴的体验效果如何,可直接从味蕾、人的舌面、味的接受速度、呈味物质四个方面来发现问题、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1.味蕾 味蕾,是指味觉感受器,位于人的舌面上。要想找到味蕾的痕迹,可从舌面上分布着许多好似“乳头状的味蕾”发现秘密。 通常,在舌面上的每个乳头中分布着丰富的味蕾,并且所含的数量不等,成人有2000多个味蕾,每个味蕾中一共由50个细胞。处于成长期的儿童,在软腭和咽喉上分布着一小部分味蕾。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味蕾因生理功能的衰退,使得感觉功能进一步减弱。 人的味蕾在实现自身的感觉功能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于原料的味来实现,而味蕾与原料的味的碰撞又是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上的。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用于菜肴烹调的原料,其呈味物质应该具有水溶性,能够在水中得到溶解。那些用于菜肴烹调的原料若是不能溶于水,那么味蕾是无法真切地感受到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呢?这是因为原料中的呈味物质溶于水后,溶液能够快速通过味蕾中的小孔来刺激味细胞神经,这中间会经过来自鼓索神经、三叉神经、弧束核三个环节,把味细胞获得的感觉一直传送至大脑的中枢神经,从而对味觉产生应有的反映。 (2)用于菜肴烹调的原料,其呈味物质在溶液中需要达到一定的浓度,才有可能使舌面上分布着众多的味蕾真切地感受到。 (3)用于菜肴烹调的原料,其呈味物质的温度会对味蕾的感味产生一定影响。一般情况下,呈味物质中的甜味在接近人的体温28℃~33℃时,以同样多的糖分溶液溶于唾液中,味蕾用感觉器去感觉时却能明显感受到最甜的味道。呈味物质的咸味,温度越高,舌面上的味蕾去感觉味道时,就会变得非常迟钝。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用一道咸味菜来举例子。一道咸味菜肴,在刚出锅的时候吃进嘴里,那种感觉正好,或是放冷了再吃,就能明显地感到太咸了。苦味与咸味,在用味觉感受器味蕾去感知呈味物质是一样的效果,温度越高,苦味的感知度越低;温度越低,苦味的感知度越高。至于酸味,是一种特别的味道,它不会因温度的变化对味蕾的感觉发生任何改变。

食品包装设计的味觉心理

商品的特定品味和价值的特殊理解,体现了设计者的审美倾向,显示了设计者在形式处理上的创造性。现代消费者面对的不再是品种单一的商品,而是琳琅满目,甚至功能、效用相同的商品。这时,消费者如何选择和判断是目前广告设计行业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可以肯定的是,除了广告、价格等因素的影响外,商品的包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一点在食品行业尤为突出。 一个食品包装,首先给消费带来的是视觉与心理上的第一感受----味觉感,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产品的销售市场。很多食品自身的色彩并非美观动人,而是要通过各种手法加以表现,使其造型和色彩更加完美和丰富。成功的食品包装不但能迅速的抓住消费者的眼球,而且能让人觉得包装内的食品新鲜美味,产生立即购买的冲动。食品包装与日用消费品包装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食品在表现产品属性的同时,必须充分表现其食欲和知觉联想,这就意味着食品包装必须能够产生味觉暗示的作用。实现食品包装的味觉设计的基本原理是“通感”。“通感”的通俗解释就是将难以言传的情状以另一种可比的形式陈述清楚。心理学上把由一种感觉引起其他领域的感觉叫做共感觉。这也就是说,食品包装的目的,是使消费者看到某一食品包装能够产生的对包装内食品的味道和品质的良好联想和预期。 那么,如何对食品包装进行设计才能够获得人们的好感,产生美好的味觉暗示呢? 一、包装色彩的味觉设计 色彩是最具有视觉信息传达能力的要素之一,尤其是在工业社会向情报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的时代,色彩的作用远不止美化和装饰。色彩具有其他文字和语言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它能够超越不同语言,不同年龄和不同文化程度所造成的障碍而表达各种信息。另外由于色彩还能左右人的感情,因此各种不同的色彩设计会对人的心理造成不同的刺激效应。这就是色彩的信息化功能和感情作用功能。色彩是食品包装设计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消费者能最快接受到的信息,给整个包装定下了一个基调。通过眼睛认识食物和它特有的色彩,并由此通过物质与精神的互动,对色彩产生丰富的联想,并形成了一些带有共同规律性的认知,其中也包括了对味觉的分辨与联想。看到某一颜色时,使人回忆起各式各样的事物或者联想到和颜色有关的东西。有些颜色可以给人美好的味觉暗示,也有些颜色恰恰相反。比如灰、黑色让人看起来会有一点苦涩的感觉,深蓝、青色看起来带点咸味,深绿色给人酸涩的感觉……这些色彩在食品包装中大量使用就要比较慎重了。 当然,也并不是说所有的食品包装都要采用类似的几组颜色。包装最终色彩的选择还得考虑食品的味道、口感、档次和区别同类产品等许多因素,既传达产品的特色,又能和谐的组合色彩,给消费者味觉上的暗示。 由于味道除了主要有甜、咸、酸、苦、辣的“舌感”外,还有各种“口感”。要在包装上表现这么多的味觉感受,并且要向消费者正确传递味觉的信息,设计师就要根据人类认识事物的方法和规律来进行表现,总的而言,通过人类长期的实践和总结归纳,色彩本身已经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特定味觉信息。也就是说,色彩在认识自然的长期实践中,已经被抽象成了了各种味觉感受的符号。例如:红色的硕果给予人甜美的口感,因此,红色用于包装主要就是要传递甜的味觉。 红色还给人以热烈、喜庆、革命的联想。因此,在食品、烟、酒上应用红色,又有喜庆、热

味觉与嗅觉

味觉与嗅觉 味觉 味觉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就生理上来说,基本的味觉仅包含咸、甜、苦、酸、鲜五种,人的几种基本味觉来自我们的舌头上的味蕾,舌头前部,即舌尖有大量感觉到甜的味蕾,舌头两侧前半部负责咸味,后半部负责酸味,近舌根部分负责苦味。实际上我们舌头上的味蕾可以感觉到各种味道,只是有不同的敏感度。辣不属于味觉,乃属于痛觉,它能直接刺激我们的舌头或皮肤的神经。所以基本味觉只有五种。 准确来说,辣味并不是一种味道,而是一种刺激,就像你把切好的辣椒放在眼睛旁边会感觉到刺激,切洋葱的时候,感到眼睛很辣,就是因为辣是一种刺激。 从味觉的生理角度分类,只有五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鲜,他们是食物直接刺激味蕾产生的。其中酸和咸是由感受器的离子通道接收的,而甜、苦、鲜则属于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 辣味:食物成分刺激口腔黏膜、鼻腔黏膜、皮肤、和三叉神经而引起的一种痛觉。这是人体的自我保护机能,在婴幼儿时期,辣的食品会被当成一种有害的物质被排斥,这也是成人吃辣过度后,上吐下泻的原因。 涩味:食物成分刺激口腔,使蛋白质凝固时而产生的一种收敛感觉。涩味不是食品的基本味觉,而是刺激触觉神经末梢造成的结果。 嗅觉 对于同一种气味物质的嗅觉敏感度,不同人具有很大的区别,有的人甚至缺乏一般人所具有的嗅觉能力,我们通常叫它为嗅盲。就是同一个人,嗅觉敏锐度在不同情况下也有很大的变化。如某些疾病,对嗅觉就有很大的影响,感冒、鼻炎都可以降低嗅觉的敏感度。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和气压等的明显变化,也都对嗅觉的敏感度有很大的影响。 嗅觉不像其它感觉那么容易分类,在说明嗅觉时,还是用产生气味的东西来命名,例如玫瑰花香、肉香、腐臭…… 在几种不同的气味混合同时作用于嗅觉感受器时,可以产生不同情况,一种是产生新气味,一种是代替或掩蔽另一种气味,也可能产生气味中和,混合气味就完全不引起嗅觉。

肝功能异常的表现,肝功能异常的原因

肝功能异常的表现,肝功能异常的原因? 怎么判断自己是否出现肝功能异常?康康体检网来给大家说说肝功能异常的表现。当大家有下列症状时,就要及时到医院做检查确定是否肝功能异常了。 1、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现象,这是因肝功能异常导致消化功能障碍,所引起的。 2、乏力、嗜睡等。因肝功能异常会出现肝细胞损害,进而导致这类现象的发生。 3、黄疸,这是胆色素代谢异常所引起的。 4、脂肪肝。肝功能异常而引起的脂肪代谢障碍,可形成脂肪肝。 5、胆固醇合成及酯化能力降低。因糖代谢障碍,血脂含量改变。 6、腹水、胸水等,属肝功能异常引起的白蛋白合成障碍。 7、皮肤粗糙、夜盲、唇舌炎症、浮肿、皮肤出血、骨质疏松等,属肝功能异常引起的维生素类代谢障碍。 8、牙龈出血、鼻出血等,属肝功能异常引起的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9、性欲减退、月经失调、皮肤小动脉扩张,出现蜘蛛痣、肝掌、脸色黝黑等,属肝功能异常引起的激素代谢异常。 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原因有哪些? 肝功能不会无缘无故出现异常,多是长期不注意调养积累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原因有很多,我们今天就说一些常见的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原因。 1、各种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肝、肝硬化、肝癌等是最常见的导致肝功能异常的原因。 2、化学药品中毒,如磷、锑、砷剂等,引起代谢障碍,会导致肝细胞坏死,出现肝功能异常。 3、免疫功能异常,会导致肝脏损害,从而出现肝功能异常。 4、感染寄生虫(血吸虫、华枝睾吸虫、阿米巴)、钩端螺旋体、细菌、病毒等均会对肝脏造成损害,也是会导致肝功能异常的。 5、胆道阻塞,如结石、肿瘤、蛔虫等使胆汁淤积,对肝细胞有一定的损害作用,会致使肝细胞变性和坏死,造成肝功能异常。 6、血液循环障碍,如慢性心力衰竭时,引起肝淤血和缺氧,是肝功能异常的原因之一。 建议:患者如出现肝功能异常一定要去医院检查治疗,千万不要胡乱用药,盲目治疗。 针对肝功这方面的检查可以在康康体检网预约体检!众多体检套餐、体检机构可以选择,体检费用实惠,检后还可以针对体检报告进行有效的分析解读!

实验十三味觉试验

实验十三味觉试验 一、目的要求 1.初步了解感官检验的有关知识,学习差别检验方法。 2.学会一种基本味阈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内容 (一)基本味觉试验 1.实验原理 甜、酸、苦、咸为基本味觉,蔗糖、柠檬酸、氯化钠、硫酸奎宁分别为基本味觉的呈味物质。基本味和色彩中的三原色相似,它们以不同的浓度和比例组合就可形成自然界千差万别的各种味道。通过对这些基本味道识别的训练可提高感官鉴评能力。 2.实验器材 容量瓶(250 mL 4个;1 000 mL 11个)、烧杯(100 mL 12个;500 mL 1个)、移液管(5、10、20、25 mL)、量筒、电子天平、白瓷盘、温度计、电炉。 3.实验试剂 (1)蔗糖溶液(母液A 20 g/100 mL):称取50 g蔗糖,溶解并定容至250 mL。使用时分别移取20、30 mL母液A,稀释并定容至1 000 mL,配成质量浓度分别为0.4、0.6 g/100mL的2种试液。 (2)NaCl溶液(母液B 10 g/100 mL):称取25 gNaCl,溶解并定容至250 mL。使用时分别移取8、15 mL母液B,稀释并定容至1 000 mL,配成质量浓度分别为0.08、0.15 g/100mL的2种试液。 (3)柠檬酸溶液(母液C 1 g/100 mL):称取2.5 g柠檬酸,溶解并定容至250 mL。使用时分别移取20、30、40 mL母液C,稀释并定容至1 000 mL,配成质量浓度分别为0.02、0.03、0.04 g/100 mL的 3种试液。 (4)硫酸奎宁溶液(母液D 0.02 g/100mL):称取0.05 g硫酸奎宁,在 水浴中加热(70~80 ℃),溶解并定容至250 mL。使用时移取2.5、10、20、40 mL母液D,稀释并定容至1 000 mL,配成质量浓度分别为0.00005、0.0002、0.0004、0.0008 g/100 mL的4种试液。 4.实验步骤 (1)在白瓷盘中,放12个已编号的小烧杯,各盛有约30 mL不同质量浓度的基本味觉试液(其中1杯盛水),试液以随机顺序用三位数从左到右编号排列。 (2)先用清水(约40 ℃)漱口,再取第一个小烧杯,喝一小口试液含于口中(勿咽下),温活动口腔使试液接触整个吞头,仔细辨别味道,吐去试液,用清水洗漱口腔。记录小烧杯的编号和味觉判断。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左到右)对每一种试液(包括水)进行品尝,并做出味道判断。更换一批试液,重复以上操作。 5.结果记录 当试液的味道低于你的分辨能力时以“0”表示,例如水;当你对试液的味道犹豫 不决时,以“?”表示;当你肯定你的味道判别时,以“甜、酸、咸、苦”表示。味觉试验记录见表实-3。 表实-3 味觉试验记录

幼儿园大班语言《不同味道的食物》

幼儿园大班语言《不同味道的食物》 【活动目标】; 1、能用感官辨别出不同味道的食物,并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 2、尝试用“ABB”结构的词语来描述味道的特征,如:香喷喷、甜滋滋、酸溜溜、辣乎乎、咸津津等。 【活动准备】 饼干、辣椒、盐、白糖、柠檬、西瓜、橘子等食物。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可多好吃的,小朋友们想不想尝一尝?但是老师在让小朋友们尝这些食物之前想了解一下小朋友都喜欢什么样的味道好吗? 二、老师引导幼儿说说食物的味道,启发幼儿用“ABB”的结构词语来描述。 师:食物的味道可以怎么说?比如有小朋友说他可喜欢吃糖了,那糖()的味道可以怎么说?(引导幼儿学习:甜滋滋、香喷喷等词语。) 三、组织幼儿品尝食物,并让幼儿交流品尝的结果。 1、师:现在小朋友们可以品尝老师为大家准备的食物了,但是尝过之后要想一想这个味道该怎么说呢? 2、老师让幼儿在组内先交流。老师巡视并观察,同时跟幼儿交流食物的味道,引导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感觉。

四、集体交流品尝结果。 1、师:请小朋友回忆一下刚刚自己都尝到了那些食品?你还记得它的味道吗? 2、老师依次出示食物,引导幼儿用“ABB”的结构词语来进行描述。 五、引导幼儿编儿歌记忆“ABB”结构的词语。 1、今天我们尝到了好吃的食物和调料,我们还学会了好多新的描述味道的词语对吗?我们来讲它们编成儿歌,好不好? 2、引导幼儿编儿歌。 香喷喷的饼干,甜滋滋的西瓜; 酸溜溜的柠檬,甜滋滋的橘子; 辣乎乎的辣椒,咸津津的盐巴; 麻乎乎的花椒,甜滋滋的白糖; 【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回家和妈妈一起看看家里或者厨房还有什么食物或者调料,在妈妈的允许下尝尝它的味道再和妈妈讨论一下它的味道好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