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与儒学

明太祖朱元璋与儒学
明太祖朱元璋与儒学

明太祖朱元璋与儒学

明太祖朱元璋与儒学【扯淡网】在中国历史上,以布衣起事而成功地开创了一代帝王之业的,大约只有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刘邦以马上得天下,又以《诗》、《书》安天下而出名.;朱元璋所不同者,是他居马上抢攘天下之时即已注意《诗》、《书》,重视发挥儒学的作用。创建朱明王朝后,他更始终尊孔崇儒,从而一直与儒学有着内在而又紧密的关联。一、对孔圣的尊崇及对儒学和儒经的重视朱元璋尊崇儒家,优渥孔氏。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他率军下太平、克应天,首谒夫子庙,亲行释菜礼。十六年(1356年),入镇江,先谒夫子庙,并分遣儒士告谕乡邑,劝耕桑。明洪武元年(1368年),即位之初,朱元璋便以太牢祀孔子于国学,又遣专使诣曲埠祭孔,并郑重谕诫使臣曰:“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竝,有天下者莫不虔修祀事。朕为天下主,期大明教化以行先王之道。今既释奠成均,乃遣尔修祀事于阙里,尔其敬之。”三年(1370年),衍圣公袭封及授曲埠知县,优待孔氏子孙;七年(1374年),修曲埠孔庙成,设孔、颜、孟三氏学,教授其族人。十五年(1382年),诏令天下通祀孔子,并颁释莫礼于天下。又以太学成,亲幸太学向孔子行释菜礼。时有侍臣谏曰:“孔子虽圣人,臣也。

礼宜一奠再拜。”朱元璋却说:“昔周太祖如孔子庙,左右谓不宜拜,周太祖曰:‘孔子,百世帝王师,何敢不拜?’今朕有天下,敬礼百神,於先师组加崇。”乃令礼部尚书刘仲质定仪,从之。理学是适应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儒学,朱元璋对之亦甚推尊。许存仁是元代理学宗师许谦的儿子,朱元璋“素闻谦名,克金华,访得存仁,与语大悦,命傅诸子,擢国子博士。”吴元年(1367年),设太学,“命存仁为祭酒,一宗朱子之学,令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朱元璋又曾问宋濂“帝王之学,何书为要?”濂举《大学衍义》以对。《大学衍义》乃朱熹再传弟子真德秀所著的一部疏解《大学》的理学典籍,内含许多修身、齐家、冶国、平天下的道理。在真氏看来,《大学》乃“君天下之律令格例”,“本之则必治,违之则必乱”,并谓:“为人君不知《大学》,无以清出治之源;为人臣不知《大学》,无以尽正君之法。”朱元璋很认同真德秀的观点,对其所著《大学衍义》极为重视。吴元年,金陵宫殿落成,他不尚雕锦,却特命侍臣将《大学衍义》大书于殿两庑之壁,说:“以此备朝夕观览,岂不胜丹青乎?”并亲率文武大臣听宋濂讲解此书。朱元璋如此推尊理学,为其后“家孔孟而户程朱”,以致使程朱理学思想统冶达到如日中天的地步奠定了基础。朱元璋出身寒微,并无多少儒家文化修养,但他注重了

解、学习儒学。在他看来,“古先圣贤立言教后世,所存皆书而已。朕每观书,自觉有益。……蓋读书穷理,于日用事物之间自然见得道理分明,所叙至差谬。书之所以有益于人也如此。”所以,他“每于宫中无事辄取孔子之言观之”,从而认识到孔子所说“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等“真治国之良规。孔子之言,诚万世之师也。”他又曾见诸子有读《孟子》者,遂问许存仁:“孟子何说为要?”存仁答曰:“劝国君行王道、施仁政,省刑薄赋,乃其要也。”元璋闻之而叹道:“孟子专言仁义,使当时有一贤君能用其言,天下岂不定于一乎?”尤为可贵的是这位布衣出身而踞九五之尊的朱元璋,还注重对于儒家学说的研究,甚至能对儒学和儒经提出点心得之见。他“尝命儒臣书《洪范》揭于御座之右”,并亲为之作注,谓:“朕观《洪范》一篇,帝王为冶之道,所以叙彝伦、立皇极、保万民、叙四时、成百彀,原于天道而验于人事。箕子为武王陈之,武王犹自谦曰:‘五帝之道,我未能焉!’朕每为惕然。”他留心儒经,以为“经之不明,传注害之。传注之害,在于辞踪而旨深”,遂于洪武六年(1373年)诏孔克表、刘基、林温取群经要言析为若干卷,“以恒言释之”,使人皆得通其说而尽圣贤之意。他又虑儒臣未能达注释之凡,乃亲译《论语》二章以赐孔克表,俾取则而为之。孔克表等承诏诠释《四书》、《五经》以上,诏赐名曰《群经类要》。洪武十二年(1379年),朱

元璋以春秋列国事错见间出,欲究终始,特命东宫文学傅藻等编成《春秋本末》,以附《春秋左氏传》。此书首周王,以事王统;次鲁,仍用旧文;列国别先晋、齐,以内中国。十六年(1383年),命大学士吴沈等以“敬天”、“忠君”、“孝亲”为纲,以采儒经之言为主,编成《精诚录》。二十七年(1394年),朱元璋“亲验天象”,发现蔡忱《书集传》“日月五星之行”与朱熹《诗集传》所说不同,其他注说同元代番阳人邹季友所论亦间有未安,故仿汉代石渠、白虎故事,命刘三吾广征天下宿儒订正之,遂成《书传会选》一书,诏令礼部颁行天下。此书对“蔡《传》之合者存之,不预立意见以曲肆诋诽;其不合者则改之,亦不坚持门户以巧为回护”。计其所纠正蔡《传》者,凡六十六条。至于其采前儒之论而为定说者,多有精当之处,如《尧典》谓“天左旋,日月五星违天而右转”,用陈祥道之说;《高宗肜日》谓“祖庚绎于高宗之庙”、《西伯戡黎》谓为武王,采金履祥之说;《洛诰》谓“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释为“周公辅成王之七年”则主陈氏、张氏之说。凡此等等,“皆不易之论”。并且,此书“每传之下系以经文及传音释,于字音、字体、字义辨之甚详。其传中用古人姓字、古书名目必具出处,兼亦考证典故”。顾炎武评价此书道:“蓋宋元以来诸儒之规模犹在,而其为此书者,皆自幼为务本之学,非由八股发身之人,故所著之书虽不及先

儒,而尚有功于后学。”然而,永乐年间,成祖朱棣诏修《尚书大全》,废此书而仍用蔡《传》。在《大全》著为功令、士子科考必须奉为准则的情况下,《书传会选》遂不行于世。顾炎武对此很有感慨地说:“愚尝谓自之末造以至有明之初年,经术人材於斯为盛。自八股行而古学弃,《大全》出而经说亡;……洪武、永乐之间,亦世道升降之一会矣。”当起事革元之命的时候,朱元璋还曾试图以儒家正统观念作为其推翻元廷、建立自己王朝统治的思想武器。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冬十月,为讨伏中原元朝统治势力,他在遣徐达率军北上的同时,特命宋濂代制《偷中原檄》,曰: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伙居外以奉中国,利闻以夷狄治天下也。自宋祚倾移,顽北狄入主中国,四海内外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冒之叹。自是以后,元之臣子不遵祖训,废坏纲常,有如大德废长站力、泰定以臣弑君、天历以弟耽兄,至于弟技兄妻、子烝父妾,上下相习,恬不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渎乱甚矣!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根本;礼义者,御世之大防。其所为如彼,岂可为训于天下后世哉?其后嗣沈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专权,宪台报怨,有司毒虐,于是人心叛离,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塗地、生者骨肉不相保。虽因人事所致,实天厌

其德而弃之之时也。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逐胡虏,烦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今一纪于兹,未闻有救世安民者,徒使尔等战战兢兢,处于朝秦暮楚之地,诚可怜悯。方今河洛关陕虽有数雄,然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以为美称,假元号以济私,恃有众以要君,阻兵处险,互相呑噬,反为生民之巨害,皆非华夏之主也。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居金陵形势之地,今十有三年。西抵巴蜀,东连沧海,南控闽越,湖湘汉沔两淮徐邳皆入版图,奄及南方,尽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执矢,自视我中原之民久无所主,深用疚心。予恭天承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群虏,拯生民于塗炭,复汉官之威仪。虑民之未知,反为我仇,挈家北走,陷溺尤深,先谕告:兵至,民人勿避。予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竄于塞外。蓋我中国之民,天必命中国之人以安之矣,夷狄何得而治哉?尔民其体之。如索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国之人抚养无异。该文依据《公羊春秋》的“华夷”观念,指出“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实为“冠履倒置”,鲜明地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复汉官之威仪”、“雪中国之耻”的口号。但朱元璋并非彻底的大

汉族主义者。北伐军出征前,他谕告徐达等将帅道:“元祖宗功德在人,其子孙罔恤民德,天厌弃之。君则有罪,民复何辜?前代革命之际,肆行屠戮,违天虐民,朕实不忍。诸将克城,毋肆焚掠、妄杀人;元之宗戚咸俾保全。度几上答天心,以副朕伐罪安民之意。”而在这篇著名的檄文中,也从“以夏变夷”的观点出发,指出:“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原之人抚养无异。”所以,该文在着重揭露元廷暴虐及蒙古贵族统冶集团内部的腐朽、荒淫、相互倾轧的基础上,申明其推翻元适的目的在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复汉官之威仪”、恢复“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即重建符合儒家“仁政”、“道统”原则的社会政治一一伦理秩序。可见,这已不是起义农民的檄文了,而是汉族士大夫和广大被统治、受奴役的汉族民众的檄文。它表明朱元璋领导的反对封建专制压迫的农民起义不仅已经转变为为推翻元蒙贵族统治而斗争的民族起义,而且更已蜕变为正宗儒学传统指导下的改朝换代的“革命”,至于作为这“革命”领袖的朱元璋亦已以“奉天承命”的救世主自居了。因此,我们透过此文,不难看出其实际上是朱元璋的政策宣言和政治宣言,其立足点是推翻元廷统冶,其理论依据则是儒家传统的“华夷之辨”和政治一一人伦道德观念。稍带可以略为一提的是,这篇被后人称为“讨胡檄文”的著名文件,

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影响很大。孙中山的《发刊词》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就有明显的因袭该文“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之说的痕迹。当然,朱元璋的目的在于“复汉官之威仪”,并进而“立纲陈纪”,重新建构“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而孙中山及其所倡导的近代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则是要在根本推翻王权专制统治的基础上,建立“五族共和”的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国家。所以,《发刊词》实际已赋予“讨胡檄文”以崭新的时代内容,二者自有本质区别,绝不可同日而语。二、兴“革命”与禁革命朱元璋自己投身元末农民起义,积极倡兴“革命”,并进而以“奉天承运”的“革命”领袖自居。他多次宣称“朕本农家,乐生于有元之世”,“本无意据有天下,无奈生逢乱世”,“盘桓避难,终不宁居”,不得已才“因乱起兵”,旨在“保障乡里”、“欲图自保”,以布衣“奉天征讨”、“拨乱反正”,终于“削平群雄,混一区宇”,成就了一代帝王之业。其帝业之成非为自谋,而是天命所归:“岂非朕无心于天下而以救民为心,故天特命之乎?”这样,朱元璋便以儒家正统观念为欺明代元的“革命”披上正当性、合法性的外衣,力图在人们的意识中树立起朱明王朝正统地位,从而为其王权专制统冶的巩固夯实意识形态基础。不过,在这位“以救民为心”的“革命”领袖看来,真正具有正当性、合法性、必要性的,只是他所领导的“革命”。称帝前,他曾谕告

徐州吏民道:“近自胡元失政,兵起汝、颖,天下认以为豪杰奋兴,太平可致。而彼惟以妖言惑众,不能上顺天意、下顺民心,是用自底灭亡。及元兵云集,其老将旧臣,虽有握兵之权,皆无戡乱之略;师行之地,甚于群盗,致使中原板荡,城郭丘墟,十有余年,祸乱极矣。”又指斥同样起事反元的张士诚“焚荡城郭,杀戮士夫,萘毒生灵,千端万状”,简直是十恶不赦的罪人。这样,他便理当然地要奉天征讨,“伐罪吊民”,以所谓“王者之师”既去革元之命,又去革那些与之并时而起的反对元廷统治的革命者的命了。称帝后,朱元璋更严禁革命,对一切可能会危及其专制统治的言行尽皆予以剿灭。他对白莲教的态度最能说明这一点。白莲教本是民间底层社会的反元组织,具有强烈的革命性。从元至正十二年到吴元年(即1352一1367年),朱元璋在红巾军和白莲教中生活、战斗达十六年之久,由九夫长、镇抚、总管、元帅一直做到吴国公、吴王。这样的经历,使他对农民起义军的力量,特别是白莲教提出的“弥勒佛当有天下”和“明王出世”等口号所起的宣传、鼓动佣深有体会。他说:“元政不纲,天将更其运祚,而愚民好作乱皆兴焉。初本数人,其余愚者闻此风而思为之合,共谋倡乱。是等之家,吾亲目睹。”所以,在朱明王朝建立前夕,他就责难道:白莲教“致使愚民,误中妖术,不解偈言之妄诞,酷信弥勒之真有,冀其治世,以苏困苦,聚为烧

香之党,根据汝、颖,蔓延河、洛。”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刚做皇帝,立即诏令禁止白莲教等一切“邪教”的活动,致使白莲教被迫转入地下,成为民间秘密宗教。此后,他为巩固朱明王朝专制统冶,始终“忧危积心”,认真总结历史教训,指出:“秦之陈胜、吴广,汉之黄巾,隋之杨玄感、僧向海明,唐之王仙芝,就王则等辈,皆系造言倡乱首者……致干戈横作,物命损伤者既多”,从而把镇压“不轨妖言”实即反抗其专制统冶的斗争当作首要任务。他还与其所信用的大臣们用二十多年时间制定而成《大明律》,其中的《礼律·禁止师巫邪术》明确规定:“凡师巫假降邪神,书符咒水,扶鸾祷圣,自号端公、太保、师婆,妄称弥勒佛、白莲社、明尊教、白云宗等会,一应左道乱正之术,或隐藏图像、烧香集众、夜聚晓散,佯修善事,扇惑人民,为首者绞,为从者各杖一百、流三千里。”至于对以白莲教为号召反抗其统治的民众,朱元璋更毫不留情地地全部捕杀。朱元璋不仅严禁任何形式的革命,而且十分重视在百姓中“去心之邪念以归正道”。基于这种目的,他在推尊孔圣,强化儒学、尤其是程朱理学思想统治,以建构并维系作为其王权专制统治基础的道德伦秩序的同时,又十分尊崇佛教,如在京城内外遍设僧道衙门,赋予其很大权限;诏集名僧在京城举办各种大规模的法会,并亲率文武百官向佛祖顶礼膜拜;亲自组织刊刻佛教大藏经,即

著多的《洪武南藏》;颁发度牒,给出家为僧者提供方便,允许僧人结坛说法,渴力保护佛教寺院的财产等等。而对谏阻其崇佛的儒臣则大施淫威,如大理寺卿李仕鲁因谏阻被拒,请求辞官归里,朱元璋却当即下令将其杖死于殿阶之下。时人评曰:“佛法之见尊奉至此,振古所未闻也。”所以如此,乃是因为朱元璋认为佛教能“化凶顽为善,默佑世邦,其功浩瀚”,可以“暗理王纲”,有裨治道。可见其尊崇佛教,绝非仅仅因其早年曾为僧,对佛教有特殊感情,更重要的则是为了在镇压白莲教等民间宗教的同时,以其钦定的佛教“去心之邪念”,试图从根本上翦除所有导致革命的可能性因素,使他开创的朱明王朝一统大业能万世永存。

三、“重民”与君主专制朱元璋视儒家倡导的纲常伦理为“生民之休戚系焉,国家之治乱关焉”,故而对之特别重视,并在实际生活中注重发挥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他起自社会底层,又亲历了元末战乱,对民间疾苦有着深切体验,对元亡教训亦有所认识,知道严酷的统治及由之必然会造成的民众苦难终将导致民心离散,天下大乱。故其在争夺天下、创建政权过程中,把儒家传统的“安民”、“恤民”观念彻重要的策略思想。他在战争期间,以“克城以武,勘乱以仁”的原则约束部队,时时明令部属禁绝滥杀,勿贪子女玉帛。其所统率的诸将领亦多能注意到这一点,如胡大海就曾说:“吾武人不知书,唯知三事而已:不杀人,不掠妇

女,不焚毁庐舍。”正由于大体做到了这一点,所以,朱元璋能够得到比较广泛的拥护,尤其得到地方士绅的支持。这是他异于并世而起的群豪之处,也是其能以一布衣游僧而成就帝王之业的重要原因之一。明王朝建立以后,朱元璋深知民心向背、民势兴衰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安危,所以,他“厚民生而重民命”,把“敬民”、“重民”、“爱民”、“尊民”、“安民”、“恤民”,恢复和发展生产以增强国力作为基本治方略。他不仅在这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而且还多次告诫地方官员道:“天下始定,民财力俱困,要在休养生息,惟廉者能约己而利人,勉之。”同时,他又将“恤民”与“事天”相联系,提出“事天必先恤民”之说,谓:“所谓敬天者,不独严而有礼,当有其实。天以子民之任于君,君者欲求事天必先恤民。恤民者,事天之实也。即如国家命人任守令之事,若不能福民,则是弃君之命,不敬孰大焉?”又说:“为人君者,父天母地于民,皆职分之所当尽。祀天地,非祈福于己,实为天不苍生也。”这样,朱元璋就不仅将“恤民”与“事天”相提并论,而且更以“恤民”为“事天之实”,认为只有“恤民”,才能真正体现“事天”、“敬天”之诚意。当然,作为专制君主,朱元璋所维护的绝非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是、也只能会是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其统冶价赖以依存的基础是以贪刮暴虐为本质特性的封建官吏,这就本质地决定了他“敬民”、“重民”、“爱

民”、“尊民”、“安民”、“恤民”思想每每流之于形式,而绝难真正付诸实施。事实上,当时“有宽宥之名,未见宽宥之实”,农民税役仍很严重,以至出现“或卖产以供税,产去而税存;或赔办以当役,役重而民困”的状况。这并不奇怪,因为口头上的思想宣言与实际上的具体操作、形式美妙的政策原则与现实严酷的政冶实践的严重背离,本是君主专制政冶的基本特点之一。由此进而论究,洪武皇帝朱元璋其实只是、也只能是以实用主义的“帝王之学”眼光来看待儒学,而这又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儒学在王权专制政治体制下的必然命运。他之所以称道孔子“德侔天地,道合四时,删述之功,万世永赖”,“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并”,并认同儒家的“重民”、“仁政”之说,是因为他充分注意到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的确存在着有利于巩固其专制王权统冶的思想因素。对于这位中国历史上把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推向极端的开国帝王来说,他实际上只是将儒学当作愚民之治术。他始终坚持以三纲五常维系社会一一人伦秩序,经常诏告臣民:“为人臣必忠,为人子必孝”;“修己行仁,以为时君之用”;“圣贤之教有三:曰敬天,曰忠君,曰孝亲”。并特命大学士吴沉等以“敬天”、“忠君”、“孝亲”为纲,踩儒经之言为主,编成《精诚录》,颁示臣僚,为他们提供行动指南。在他看来,“孝”是“忠”的基础,“非孝不忠,非忠不孝”,“所以忠于君而不变为奸恶者,以其孝为本

也。”朱元璋还强化礼法以整顿君臣纪纲,认为“礼法”乃“国之纪纲”,而元末所以会“人心涣散”、“天下骚乱”,就是因为“纪纲不立,主荒臣专,威福下移”,故其为帝后反复强调“建国之初,当先正纪纲”,指出:“礼法立,则人志定、上下安。建国之初,此为先务。”他还依据礼法规定,明确臣民等级名分,严明号令,提出君主“驭臣下以礼法,臣能驭吏卒以体上”,从而形成上下一贯、高低贵贱尊卑等级秩序井然的行政管理体系。这便使君主权力、意志的贯彻执行得到制度上的保障,使君主具有绝对权威。朱元璋对孟子其人其学其书的态度尤堪玩味。起事夺天下之时,他曾说战国时君若能行孟子“仁政”之说,天下不难定于一;踞于九五尊位后,他便对孟子“民贵君轻”说大为反感,严加拒斥。他读《孟子》,见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臣”数语,勃然大怒,“怪其对君不逊,怒曰:‘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乎!’”洪武五年(1372年),京师文庙落成,余怒未消的朱元璋再施淫威,诏命罢孟子配享,凡有谏者概以“大不敬”论处。时任刑部尚书的钱唐抗疏入谏,慨然而曰:“臣为孟轲死,死有余荣!”廷臣无不为之忧。尽管朱元璋“鉴其诚恳,不之罪”,且因“天变”而使“孟子配享亦旋复,然卒命儒臣修《孟子节文》”。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由翰林学士刘三吾负责编修而成的《孟子节文》,将《孟子》书中所有不利于君权专制之处删除殆

尽。容肇祖先生曾将《孟子节文》与《孟子》足本比对,查出被奉朱元璋旨意而删去的内容主要有:不许说人民肖尊贵的地位和权利。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篇》)“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尽心篇》)“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焉,然后察之,见贤,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丈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梁惠王篇》)“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离娄篇》)“《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万章篇》)“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举,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万章篇》)不许说人民对于暴君污吏报复的话。如“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耳。”(《尽心篇》)“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

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离娄篇》)“邹与鲁閧。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是上慢而贱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梁惠王篇》)“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竭丧,予及汝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梁惠王篇》)不许说人民有革命和反抗暴君的权利。如“贼仁皆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梁惠王篇》)“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离娄篇》)“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万章篇》)“无罪而弑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离娄篇》)不许说人民应有生存的权利。如“无恒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故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

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惟恐不赡,奚瑕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篇》)不许说统治者的坏话。如“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篇》)“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尽心篇》)“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未之有也。”(《尽心篇》)“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焉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离娄篇》)“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塗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

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万章篇》)不许说反对征兵征实并举。如“有布缕之征,票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居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尽心篇》)不许说反对捐税的话。如“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尽心篇》)

不许说反对内战。如“争地以战,杀人盈野;孚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上刑。”(《离娄篇》)“有人曰:‘我善为陈,我善为战。’大罪也!国君好仁,天下无战焉。”(《尽心篇》)“孟子曰‘不仁者,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公孙丑曰:‘何谓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彻。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尽/心篇》)“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民归之犹水就下,沛然谁能禦之?”(《梁惠王篇》)“鲁欲使慎子为将军。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告子篇》)不许说官僚黑暗的政治。如“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办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鄉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鄉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

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告子篇》)“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离娄篇》)不许说行仁政救人民。如“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乐岁粒米狼戾,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盼盼然将终岁勤勳,不得以养其父母,及称贷而益之,使老弱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祿不平。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滕文公篇》)“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公孙丑篇》)“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也。”(《公孙丑篇》)“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其

君子实玄黄于篚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食壶浆以迎小人。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苟行仁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滕文公篇》)不许说君主要负善良或败坏风俗的责任。如“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一正君而国定矣。”“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夫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白伐而后人伐之。”“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瑕,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长之矣。今国家闲瑕,及是时,般乐怠傲,是自求祸也。福、祸,无不自己求之者。”(《离娄篇》)就是这样一部将《孟子》中透显出来的精华思想全部阉割掉了的《孟子节文》编成以后,甚获圣心。朱元璋诏令“颁之中外校官,俾读是书皆知所本旨”,并规定凡所删之处“课试不以命题,科举不次取士”。黄宗羲曾对此批评道:“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尺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这一批评,不反直接指向朱元璋,而且明确指出其“废《孟子》而不立”及搞出一部《孟子节文》的行径乃“导源于小儒”。其实,黄氏这里所

第76集明太祖朱元璋

元朝末年,地主豪强大肆兼并土地,加以官吏贪污,天灾瘟疫,上百万人沦为流民,,到处哀鸿遍野,尸骸枕藉,元朝社会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走投无路的流民,头包红布,扛起锄头、竹竿、长枪、板斧,杀向腐朽残暴的元朝政府。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红巾军起义。红旗漫卷,吼声动地,千万条红巾变成愤怒的烈火,在中原大地熊熊燃烧,成燎原之势。在这些呐喊的人群中谁将脱颖而出,谁将成为旧时代的终结者和一个新王朝的创建者呢。 这就是安徽省凤阳县太平乡,今天,一户村民家里为孩子过满月,四邻乡亲们都要过来喝喜酒。喜宴上的凤阳花鼓是不可或缺的,没有人统计过,千百年来这里有多少个孩子降生。但显然有一个人的出生会被经常提起,特别是在为孩子过满月的喜宴上。 距今六百多年前的公元1328年九月,在太平乡一个叫孤庄村的村子里,传说一个农妇做了一个梦,她梦见一位道人让自己吃了一粒闪闪发亮的药丸,此日早晨,农妇嘴里依然源源不断的飘出缕缕奇香。当天农妇产下一个男婴,这个婴儿就是朱元璋。跟中国历代许多帝王的奇幻出身一样,朱元璋的降生充满吉祥的意味,他的到来,似乎要给这片苦难的土地以无限希望。然而,多年以后,这里却唱出这样一段传遍全国的花鼓戏: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 似乎真的印证了花鼓戏中所唱的十年九荒,朱元璋从出生开始就不断饱尝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朱元璋一家原本是为官府服役的淘金户,后来成为给地主种地的佃农,生活贫困,遇到荒年,常以野菜为食,然而这样的日子也难以为继。就在朱元璋17岁的那一年,一场巨大的灾难突然降临。 公元1344年,淮河流域遭遇百年未遇的旱灾,大地裂缝,庄稼几乎颗粒无收,祸不单行,蝗灾和瘟疫接踵而来。朱元璋祖祖辈辈生活的太平乡,一天死掉几十个人。家家死人,天天死人。厄运同样落到朱元璋一家头上。半个月内,朱元璋的父亲、大哥、侄子和母亲先后死掉。没有寿衣,没有棺材,朱元璋和他的二哥,只好用草席裹了亲人的尸体,亲人死无葬身之地,兄弟俩央求地主,被断然回绝,幸而有好心人可怜兄弟俩,最终给了块地方,死去的亲人这得以安眠。 陈梧桐:经过了八十几年的统治,元朝的社会已经是不行了,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水利年久失修,灾荒不断地发生,广大老百姓就是饿死一大片,那么他这个家庭就是当时最底层农民的一个缩影,走投无路了。 朱元璋无路可走,进皇觉寺做了和尚,说是和尚,其实就是混口饭吃,朱元璋每天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煮饭,洗衣,然而,但打杂的日子也不长久。皇觉寺本来靠租米过日子,可这一年灾情太大收不到租,寺院也闹起了饥荒,僧人也被迫要出去化缘。这时,朱元璋进入寺院才五十余天。这样,一个木鱼,一个瓦钵,朱元璋离开了皇觉寺。 朱元璋捡年岁收成相对比较好的地方去,他先往南到了合肥,转向西,来到固始、光州、息州、罗山、信阳,再北转到汝州、陈州,东返,由鹿邑、亳州到颖州。朱元璋跋山涉水,走村串户,对着大户人家敲木鱼,吃人家施舍的残羹剩饭,受尽人生苦难。 毛佩琦:这样一个草野之民,这样一种社会经历,对于朱元璋的性格的形成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因此,他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他知道老百姓要吃饭,要有社会秩序。 经过三年的颠沛流离,朱元璋不仅饱尝而来人生的辛苦,也开阔了眼界,这位二十岁的青年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此时的社会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几年后,红巾起义爆发,熊熊烈火迅速烧遍了大江南北,包括朱元璋的家乡。朱元璋回到皇觉寺,他呆在寺里,天天听着外面的风声,却不知自己何去何从。一天,有人从濠州给他捎来一封信,劝他参加红巾军。

高三作文(书信)给明太祖朱元璋的一封信

给明太祖朱元璋的一封信 这是给大明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朱元璋的一封信,您是我最崇拜的一位皇帝您自幼生长在元朝顺帝的残暴统治下被贪官污吏所欺负最后还导致你的父母死亡,哥哥当了倒插门女婿我行在您当时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很大的阴影,也就此埋下了复仇的种子,您为了生计当了和尚但您心中有大志向不甘心聊此一生,由于天在和人祸您没办法只能去讨饭,但也正是这次旅行您踏遍了淮西之地丰富了您的视野,为以后反元大业做了重要铺垫 随着暴元的苛捐杂税和滥用民力使得人们终于揭竿而起,走上了血腥的反元之路。以韩三彤和刘福通为代表的起义军最厉害,随着义旗的壮大您经过不断地深思熟虑后终于投到了郭子兴的旗下开始了您的霸业,然而郭子兴此人乃心胸狭隘的人容不得别人他强,你被迫带领自己的一些亲信士兵到了您的老家濠州城,并攻克濠州拥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并且接连攻克一些其他富庶城市,剿平了许多的豪强和山寨土匪,并且您利用你的仁爱之心感动了他们使得他们真心归附于您的帐下成为了您的子弟兵,为您攻城掳地平添了双翼,然而这还不是最重要的,你最重要的是您知人善任,仁爱之心,和伟大的心胸,并且在您的主张之下,任用了徐达,常遇春,汤和,邓愈,冯胜,冯国用等不世出之名

将一路披荆斩棘,接连攻克许多城池,且秋毫无犯,大得民心,而且在你的天才指挥下攻克当时元朝重兵把守的集庆路,后来您改集庆路为应天(今南京)引来许多文人志士来投靠,势力逐渐壮大,并且以刘基为最,被称为活神仙,为一统天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您的壮大引来了陈友谅,张士诚当世枭雄的忌惮,且二人合力攻打当时还叫弱小的您,然而您利用您的军事天赋瓦解了陈张联军,后来陈友谅篡位杀了徐寿辉,当了皇帝,改国号“汉”,然而陈友谅的篡权行为深为部下所痛恨,而且他先后兴兵八十万,战船千余艘,来攻打您,使的众叛亲离,最后在番阳湖与您决战,被您打败,此后您占领陈友谅的地盘实力大振并且消灭了你的第二大对手张士诚后,建都应天,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开创了长达两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并在洪武元年八月攻克元大都,将元顺帝赶回漠北,成功的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在您一统天下后,您开始将那些居功自傲的开国功臣诛杀使得人人自危,后来您建立了厂卫制度,建立了锦衣卫又通过锦衣卫监视朝中的大臣,最后由于胡惟庸案,蓝玉案,郭桓案和空印案您诛杀了几万人,将开国功臣几乎诛杀殆尽。还有您废除了长达两千余年的“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总结你的一生,您是所有皇帝中唯一一个“布衣天子”历经血雨腥风终于一统天下,开创千秋帝业,为后世顶礼膜拜,敬仰

《明朝那些事儿之朱元璋》读后感1500字

《明朝那些事儿之朱元璋》读后感1500字 三百年来明朝的恩恩怨怨,勾心斗角件件令人纠结。官场政治、战争、帝王间的较量场场跌宕起伏,从朱元璋的出生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次次荡气回肠,读了《明朝那些事之朱元璋》后,我仿佛又重回历史,置身于那个令人向往的明朝。。。。。。 一个出生于乱世之中,年少时就承受着失去父母的痛苦,从赤贫起家,没有背景没有依靠,却用自己的一双手打拼下了江山,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也曾受到朋友的背叛,但是他却毫不畏惧,一个只知道前进与奋斗的王者。 有谁会想到一个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孩子会成为后人所敬仰的王者,有谁会想到那个衣衫褴褛,受到人眼光藐视的乞者会用坚强的外表把一个内心很脆弱的自己从头到尾伪装起来,只为一个美好的明天。这一切的一切如迷一般,而朱元璋却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一一解开这些谜题。

独爱朱元璋,欣赏他遇到困难时的沉着冷静,尊敬他对待子孙儿女的那份柔情,仰慕他在战事中临危不乱的指挥。感觉连命运之神都很垂青这位帝王,他用自己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很多与他同一时代的杰出精英。他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大明帝国。 起义,一个令人感觉很伟大的词,同时也会让人想到历史上的武昌起义等,但是试想一下,真正处在那个乱世之中的人,有谁愿意盲目的加入起义军呢?就连朱元璋也有过很长时间的犹豫,因为他知道生命的可贵,他也很畏惧,可是他的心里时时刻刻提醒着他要为父母报仇,要时时刻刻铭记对元的仇恨。可是无论他怎么想,他的心理仍是没有强大到可以投身于起义这个行列,他明白一旦起义,没有回头之路。1 然而,最终逼迫这位日后帝王起义的居然是元的官吏!他们并不知道朱元璋原本只想像他的父母一样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可元的这次逼迫既为朱元璋成为帝王的道路上埋下了伏笔,同时也将元自己送入了亡

朱元璋

第六讲朱元璋 (一)朱元璋的生平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字国瑞,原名朱重八,后取名朱兴宗,后改现名元璋,汉族,大明王朝开国皇帝,也是继汉高帝刘邦以来第二位平民出身并且统一全国的君主。1368年至1398年在位,年号洪武,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于明孝陵。 朱元璋幼时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大旱,朱元璋的父、母、兄先后去世,不得已而入皇觉寺当行童。入寺不到二个月,因荒年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元璋只得离乡为游方僧。少时穷苦,一度入皇觉寺当和尚。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郭死后统率郭部。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至正十六年(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吴王位。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1368年1月23日),太祖高皇帝在应天称帝,建国号明,年号洪武。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同年七月,大将徐达攻克大都,元朝覆亡。洪武元年(1368年),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二)朱元璋的治国之策 功绩 为了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朱元璋在明王朝建立后,从政治、经济、军

事等许多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在政治上,朱元璋空前加强中央集权,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废除了元代行省制度,在全国设置了13个承宣布政使司,设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锦衣卫),提刑按审使司分管行政、军事和司法。这三个部门合称“三司”,统属中央省辖;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借胡惟庸谋反案,对中央机构进一步改革,革除中书省和废除丞相一职,由六部分理政务,听命于皇帝,在政治上增强中央集权。同时朱元璋分封诸皇子为王,使其“屏藩皇室”。朱元璋实行分封制度的目的,一是在于加强对北方蒙古的防御,一是为了防止朝中奸臣篡夺皇位。朱元璋规定诸王可以“移文取奸臣,举兵清君侧”。同时为防止诸王跋扈难制,朱元璋又允许后世皇帝在必要时可以下令“削藩”。从而为后来的皇位之争埋下了祸根。 在吏治上,朱元璋大力整顿吏治,制定严刑峻法,对贪官污吏的惩治采取了空前绝后的严酷手段。《大明律》规定凡是发现有贪赃害民的官吏,百姓可以直接擒拿送至京师。若是有敢阻挡者,即行灭家灭族。凡是监守自盗仓库钱粮等物者,若赃至六十两银子以上者,一律斩首示众,并处以剥皮之刑。他把府、州、县衙门左面的土地庙作为剥人皮的场所,称为皮场庙。又在官府公座的两侧各悬挂一个塞满草的人皮袋,使办公的官员随时提心吊胆,不敢再犯法。他还采用挑断脚筋、剁手指、砍脚、断手、钩肠等酷刑。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为

朱元璋评论

朱元璋评论 一代君王,太祖洪武,草介出身,终成枭雄! 莫问天下英雄出自何处,只看文韬武略光照千古。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认为历史人物有三种形象,历史形象,艺术形象和民间形象。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其个人形象颇受争议,后人关于他的定义评价也是各执一端。 那么今天我就这一充满传奇色彩的封建君王来谈谈个人看法。 首先要说的就是这位皇帝的“传奇色彩” 朱元璋贫苦身世。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中似乎没有谁比朱元璋出身更加低微、身世更加凄惨的。元朝文宗天历元年(1328)九月十八日,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钟离东乡(今安徽嘉山明祖陵县治明光镇北赵府村)一座破旧的二郎庙中。由于家庭贫困,兄弟甚多,朱元璋小时候曾读过几个月的私塾,后因没钱交学费,只好退学给人家放牛。 元顺帝至正四年,淮河流域灾害频发,旱灾、蝗灾、瘟疫接踵而至。朱元璋的家里也遭受了灭顶之灾,亲人相继去世或者逃亡。朱元璋因为年纪小,到村子附近的皇觉寺出家做了和尚。因为寺中也没有余粮,朱元璋只做了几十天的和尚,便被打发出门,云游四方。后来,朱元璋才又回到了皇觉寺。云游的几年间,居无定所,风餐露宿,靠化缘度日,其实和讨饭也差不多。然而经过这几年云游的磨砺,朱元璋的视野大为开阔,人生阅历大为丰富。 朱元璋是古来“草寇”中的另类。他脱颖而出,做成了古来“草寇”都想做而最后都做不成的事,是因身为“草寇”而对“草寇”有一种叛逆意识。碌碌如陈友谅、张士诚岂能望其项背。 正所谓英雄莫问出处,王候将相岂有种乎? 乞丐出身的皇帝便是传奇所在。谁也无法否认他是个有“色彩”的人。他奇特的个性、传奇的身世、跌宕起伏的创业史以及独树一帜的治国驭人之术,都令人好奇,引人深思。 再论朱元璋的文治武功。 朱元璋雄才大略,深谋远虑。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知人善任,礼贤下士。朱元璋高度重视并解决好了知识分子问题,这是根本的一条。明之得国,非得之“天”,而得于“人”。将领善战、主公明睿,是打天下的重要保证。他非常了解“文化人”的价值,并十分坚决地接纳和倚靠“文化人”。解缙谈及此时这样评论道:“帝性神开明达……始渡江时,首兵群雄多淫湎肆傲,自夸为骄。帝独克己下人,旁求贤士,尊以宾礼,听受其言,昼夜忘倦。” 他先后起用文人刘基,李善长等人,收为智囊。其中刘基提出者的军事政治战略方针对于朱元璋的天下绩业具有重大功劳。名将徐达,常遇春也在他的麾下一展身手,万古流芳。正是善于驾驭人才,为己所用,从而为自己构筑了一座钢铁长城,能文能武,张驰有序,也终成为其定鼎天下的资本! 毛泽东对朱元璋卓越的军事才能给予过很高的评价,曾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李世民创造了许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最符合毛泽东的军事思维,而朱元璋之所以能紧随李世民之后排名第二,是因为他宏观的军事分析和运筹能力深得毛泽东的赞许。要明白这一点,只要看看朱元璋与陈友谅的战事便可豁然开朗。朱元璋在北定中原之前,在江南主要面对两股势力,一是陈友谅,一是张士诚。本来张士诚尤为逼近朱元璋的地盘,所以有人建议他先打张士诚。但朱元璋经过分析对比,却先置张士诚于不顾,而首先

朱元璋简介

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原名重八,幼时甚贫困,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暴政,元至正十六年攻占集庆路后改为应天府。元至正二十八年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国的统治。洪武十三年诛杀丞相胡惟庸,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南京,享年71岁,葬南京明孝陵。 反元斗争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民族矛盾以及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激化,冲突斗争一触即发,再加上天灾频繁,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要活命,要改变现状,不能不拼死杀出一条生路。豪杰振臂一呼,应者四方云集。几个月之间各地纷纷响应,形成了滔天大势。第二年定远土豪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起兵,数万百姓起而响应。郭子兴聚众烧香,成为当地白莲会的首领,攻下濠州后,郭子兴自称元帅。随后郭子兴据濠州(今安徽凤阳)而坚守,号令彰明。 加入义军 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不料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庄稼被蝗虫吃得干干净净。祸不单行,接着又发生了瘟疫。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个月,其64岁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陈氏先后去

世。朱元璋和二哥眼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家破人亡的惨痛,深深地影响着朱元璋的心境,使他仿佛跌进了无底深渊。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 朱元璋实在走投无路之下,想起幼时曾经许愿舍身的皇觉寺,做了小行童。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整天忙得团团转,有时仍会受到老和尚的斥责。日子一长,朱元璋憋了一肚子气。朱元璋做行童不久,寺里的粮食不够和尚们吃了,寺里也得不到施舍,主持罢粥散僧,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朱元璋只好扮成和尚的样子,离开寺院托钵流浪。 朱元璋在外云游的三年,也接触到这样的宣传,他目睹国是日非、人民生活恶化的现状,意识到天下大乱很快就会来临了。于是在回到皇觉寺后,朱元璋发奋勤学,广交朋友,准备干出一番事业来。郭子兴和孙德崖在濠州起义,朱元璋闻听起义的消息,不由心想,老在寺院里,随时可能被元官军抓走,性命难保。正在此时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信,汤和在信中邀请朱元璋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恰在此时,朱元璋的师兄秘密告诉他,说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放下钵盂,赶紧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 成长之路 朱元璋入伍后,因为他作战勇敢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于是郭子兴就把朱元璋调到帅府当差,朱元璋精明能干,打仗时身先士卒,

朱元璋简介

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原名重八,幼时甚贫困,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暴政,元 至正十六年攻占集庆路后改为应天府。元至正二十八年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国的统治。洪武十三年诛杀丞相胡惟庸,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南京,享年71岁,葬南京明孝陵。反元斗争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民族矛盾以及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激化,冲突斗争一触即发,再加上天灾频繁,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要活命,要改变现状,不能不拼死杀出一条生路。豪杰振臂一呼,应者四方云集。几个月之间各地纷纷响应,形成了滔天大势。第二年定远土豪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起兵,数万百姓起而响应。郭子兴聚众烧香,成为当地白莲会的首领,攻下濠州后,郭子兴自称元帅。随后郭子兴据濠州(今安徽凤阳)而坚守,号令彰明。加入义军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不料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庄稼被蝗虫吃得干干净净。祸不单行,接着又发生了瘟疫。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个月,其64岁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陈氏先、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不敢打越南

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不敢打越南? 本文作者倪方六 到网上看看,这两周国内外乱形势很乱。麻烦也惹上了中国,南海问题升级了,越南在那里搞实弹演习。不少人觉得越南人现在太嚣张了,国内主战气氛变浓。其实,越南人在历史上就不安分,周边文莱什么的,都被其侵略过,在中国南疆也未少作乱,特别是在明代,明政府为此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越战”。 而历史惊人地相似,明代也是在建国后与现在差不多的时间段,越南开始作乱!

图:南海 就因此,笔者临时写下了这篇《朱元璋不何不敢打越南》博文(希望纸质媒体及其它商业行为使用时,一定与我打招呼,未经同意使用,稿费标准一元一字)。

面对越南的不安分,以铁腕著称、酷刑闻名的马上皇帝朱元璋,却作出了一个“不征”之策。《明史·外国列传·占城》(卷三百二十四)记载,“兵部言:…安南、占城皆《祖训》所载不征之国?。”这里的安南、占城,基本上都属于今天的越南(安南主要是今越南北部地区,占城主要是今越南南部地区)。《祖训》里的“祖”就是朱元璋;所谓“不征”,就是不发兵去攻打。 这是为什么?难道朱元璋怕越南人不成?要分析这一问题,先看看以前的历史。 在历史上,越南一直是中国的藩属。所谓“藩属”,是史家的一种创造发明,实际上就是粗俗语言里的“你是我的儿子”的曲折说法,书面语言可以理解为中国朝廷可以控制下的“自治国”。而在事实上,越南一度曾直接是中国的领土,所谓的“交趾”一词,就是证明。 此名正式确立在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兵灭掉了赵佗主政的南越国,开始在今越南北部地方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中原朝廷对之开始有了有效的真正的行政管理。当时交趾郡治便设在交趾县,所谓郡治,相当于现在说的市政府办公所在地,位于今越南首都河内。汉武帝在全国设立十三刺史部时,又将包括交趾在内的7个郡分为交趾刺史部,即后来所说的“交州”。

明太祖朱元璋八次北征蒙古之战)

明太祖朱元璋八次北征蒙古之战 明太祖第一次北征沙漠之战 大明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至十一月,大明帝国为肃清蒙古胡元残余部队而进行的大规模统一战争。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元惠宗弃大都(今北京)北逃后,一直滞留在近塞地区,并多次举兵南犯,以图复辟,均被明军击败。元朝残余势力虽由此日渐衰弱,但在北方近塞仍盘踞若干要地。明太祖朱元璋为彻底消灭元朝残余势力,统一漠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遂遣军北征。明洪武三年正月初三日,命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浙江行省平章李文忠为左副将军,都督冯胜为右副将军,御史大夫邓愈为左副副将军,中山侯汤和为右副副将军率军往征沙漠。对于北征沙漠的战略方针,朱元璋根据元主滞留塞外之和林(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之哈尔和林),扩廓帖木儿驻兵定西(今属甘肃),不断南犯的情况,决定:"兵分为二路:一令大将军自潼关出西安捣定西,以取王保保(即扩廓帖木儿);一令左副将军出居庸关入沙漠以追元主,使其彼此自救,不暇应援。况元主远居沙漠,不意吾师之至,为孤豚之遇猛虎,取之必矣,事有一举而两得者,此是也。"并命大同指挥金朝兴、大同都督同知汪兴祖(张兴祖)等先期进攻山西、河北北部元军,以吸引元军注意力,策应主力作战。诸将受命而行。二月二十五日,金朝兴攻克东胜州(今内蒙古托克托)。三月二十三日,汪兴祖攻克武州(今山西五寨)、朔州(今山西朔县)。二十九日,徐达率师进抵定西。四月八日,大败元军于沈儿峪(在定西北),王保保逃往和林。五月初一日,徐达分遣邓愈招谕吐蕃,自率大军南向攻克略阳(今属陕西)、沔州(今陕西勉县)、兴元(今陕西汉中),二十三日,回军西安。李文忠部出居庸关以后,于五月初,经野狐岭连败元太尉蛮子、平章沙不丁朵耳只八刺于白海骆驼山,再败元平章上都罕于开平(今内蒙古多伦西北)。五月二十一日,进逼应昌(今内蒙古阿巴哈那尔旗辖境),大败元军,缴获甚众。李文忠在回师途中还攻克兴州(今河北滦平),降其兵民3.69万余人。至红罗山(今辽宁锦州境内)又降其居民6000余人。十月初六日,朱元璋命徐达、李文忠等班师回朝。 点评:明军此次北征,两路皆获大胜,元朝在近塞的残余势力遭到沉重的打击。 明太祖第二次北征沙漠之战 大明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至十一月,明太祖朱元璋对故元的第二次大规模作战。 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军第一次北征沙漠,将东北方面之元嗣君爱犹识理达腊和陕甘方面的元将扩廓帖木儿压缩到和林(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之哈尔和林)以北地区,暂时减轻了明朝北边压力(参见明太祖第一次北征沙漠之战)。至明洪武五年初,塞外各地的故元势力,经过年余休养生息,再趋活跃,东自开元(今吉林农安),西至甘肃、宁夏北部以及各塞要地,均为故元势力所控制,且不断南犯。明朝君臣对故元的态度出现分歧,朱元璋主防,魏国公徐达主攻。经过讨论权衡,朱元璋接受主攻意见,于明洪武五年正月二十二日,命徐达为征

朱元璋大事年表

朱元璋大事年表 朱元璋大事年表元天历元年(1328年) 一岁九月十八日(阳历10月21日),朱元璋生于濠州钟离(治今安徽凤阳临淮东板镇境内)东乡。 后至元三年(1337年) 十岁 正月,广州增城人朱光卿起义,称大金国。 二月,陈州人棒胡起义于汝宁信阳州。广西瑶民起义。 四月,四川合州大足县韩法师起义。广东惠州归善县人聂秀卿、谭景山起兵响应朱光卿。 五月,藏区爆发反元起义,杀镇西王子丹巴(党兀班)。 八月,京畿"盗起"。 后至元四年(1338年) 十一岁 朱元璋全家由钟离东乡迁居西乡。 六月,南方白莲教首领彭莹玉与门徒周子旺起义于袁州,寻遭元军镇压,周被擒杀,彭逃匿淮西。 后至元五年(1339年) 十二岁 朱元璋全家由钟离西乡迁居太平乡孤庄村。 至正四年(1344年) 十七岁 春,淮北大旱,继以瘟疫。 四月,朱元璋父、母、长兄及侄子四日病亡。 五月,黄河北决白茅堤,六月又北决金堤,此后连年泛滥成灾。 七月,山东盐徒郭火你赤起义于益都。 九月,朱元璋入钟离於皇寺为僧,五十日后云游淮西。 至正六年(1346年) 十九岁 朱元璋返回孤庄村为父、母及长兄扫墓,寻复外出云游。 至正八年(1348年)二十一岁 十一月,台州黄岩私盐贩方国珍起兵反元。是年,朱元璋重返於皇寺。 至正十年(1350年) 二十三岁 十月,元廷更改钞法,物价飞涨。 十月,方国珍攻打温州。 至正十一年(1351年) 二十四岁 四月,元顺帝命贾鲁为工部尚书、总河防使,治理黄河。北方白莲教首领韩山童与门徒刘福通在颍州谋划起义。谋泄,韩山童被捕牺牲,妻杨氏携子韩林儿出逃。刘福通率众突围,以红巾为号,组建红巾军(又称红军、香军),于五月初三(5月28日)攻占颍州,继克亳州、项城、朱皋、罗山、真阳、确山、舞阳、叶县等地。 六月,方国珍击败元江浙行中书省左丞孛罗帖木儿,元顺帝遣使招谕。夏,彭莹玉再度在江淮起义。 八月,彭莹玉门徒邹普胜与徐寿辉在蕲州起义,组建红巾军,寻下蕲水、黄州。邳州人李二与彭大、赵均用等在徐州起义,寻克宿州、五河、虹县、丰、沛、灵璧、安丰、濠、泗等地。九月,刘福通攻占汝宁、息州、光州等地,众至十万。

朱元璋後代世系表

朱元璋後代世系表 明太祖朱元璋在給自己的兒子起名字的時候全部用木旁,不過,因為朱元璋有26個兒子,他意識他自己的子孫中肯定有重名的,就給26個兒子每個人定了一個輩分表,每個表20個字,從他的孫子開始依次向下起名字。這裏面又規定,每五個字的命名,以火土金水木為順序,依次以偏旁命名,於是我們看到了明仁宗叫朱高熾,是高字輩的火旁,宣宗瞻基,是瞻字輩的土旁,英宗祁鎮,代宗祁鈺是祁字輩的金旁,憲宗見深,是見字輩水旁,孝宗佑樘,是佑字輩木旁.這個時候五行轉了一圈了,又從火重新開始,於是武宗厚照,世宗厚熜是厚字輩的火旁,朱由校和朱由檢兄弟由字輩的木旁。(《王道天神》中的三兄弟是慈字輩火字旁) 明朝的皇室有很嚴格的起名字的規則,有些字就有些怪異,不過這樣是有好處的,因為皇帝的名字要避諱,取名字取生僻字有利於把避諱的影響縮到最小(太體貼天下蒼生了,賢哉每讀滿清時期的書籍影印本的時候,看到“玄”字被去了一點,那感覺感覺,就跟吃了蒼蠅似的,超級不爽) 明朝諸王表如下(朱元璋之二十多個兒子世系表) 太子家: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 秦王家:尚誌公誠秉,惟懷敬誼存,輔嗣資廉直,匡時永信敦。 晉王家:濟美鍾奇表,知新慎敏求,審心鹹景慕,述學繼前修。 燕王家: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周王家: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肅恭,紹倫敷惠潤,昭格廣登庸。

楚王家:孟季均榮顯,英華蘊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齊王家:賢能長可慶,睿智實堪宗,養性期淵雅,寅思復會通。魯王家:肇泰陽當健,觀頤壽以弘,振舉希兼達,康莊遇本寧。蜀王家:悅友申賓讓,承宣奉至平,懋進深滋益,端居務穆清。湘王家:久鎮開方嶽,揚威謹禮儀,剛毅循超卓,權衡素自持。代王家:遜仕成聰俊,充廷鼐鼎彜,傳貽連秀郁,炳燿壯洪基。肅王家:瞻祿貢真弼,縉紳識烈忠,曦暉躋當運,凱諫處恒隆。遼王家:貴豪恩寵致,憲術儼尊儒,雲仍祺保合,**翰麗龍輿。慶王家:秩邃寘臺鼒,倪伸帥倬奇,適完因巨衎,騭眷發需毗。寧王家:磐奠覲辰拱,多謀統議中,總添支庶闊,作哲向親衷。岷王家:徽音膺彥譽,定幹企禋雍,崇禮原諮訪,寬镕喜賁從。谷王家:賦質僖雄敞,叢興闡福昌,篤諧恂懌豫,擴霽昱禎祥。韓王家:沖範徵偕旭,融謨朗璟逵,亶韶愉灝造,令緒價蕃維。沈王家:佶幼詮勛胤,恬呈效回皇,是源諲晳暐,圭璧澈澄昂。安王家:斐序斌廷賞,凝覃浚祉襄,恢嚴顓輯矩,縝密廓程綱。唐王家:瓊芝彌宇宙,碩器聿琳據,啟齡蒙頌體,嘉歷協銘圖。郢王家:偉聞參望奭,箴誨咱臯夔,麒麟餘積兆,奎穎曄璇璣。伊王家:颙勉堤訏典,褒珂采鳳琛,應疇頒胄選,昆玉冠泉金。

朱元璋的功过

朱元璋的功过 在我国历代开国皇帝中,争议最大、甚至评价完全相左的,莫过于明太祖朱元璋;老百姓对历代开国皇帝的认知程度最高的,也莫过于朱元璋。苏北这一带人谈古时,常常说老祖宗是苏州阊门人,是“洪武(朱元璋年号)赶散”时迁来的。也有说是“洪武赶杀”——如果不遵号令迟疑不迁就会被杀头,所以人们都没命地奔逃,连小拇脚趾都磨掉了半边,这也成为我们这一地区移民人的生理特征。除此,则主要通过说书人演讲朱元璋幼时放牛、当和尚扫地和做皇帝“炮打功臣楼”等带点神话色彩的故事熟悉朱元璋的,人们的总体印象是这个人不是凡人,很厉害。新中国成立后直至文革,教科书上则批评朱元璋投机革命,篡夺了农民起义胜利果实,评价比李自成、洪秀全差多了,是农民起义的叛徒,是阴险毒辣的化身。文革以后,对朱元璋评价则呈现两个极端:明君与暴君。那么,朱元璋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实际上,朱元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人,他的功和过都非常突出,我们不能简单地论断他,而是要辩证地认识他。 首先,应该充分肯定朱元璋,他是一个有大功于国家的人。第一,他完全统一了中国。通过长达20多年的艰苦作战,他的军队消灭了南方陈友谅、张士诚等各个割据政权,接着又大举北伐,最终推翻了元朝统治,统一了中国,特别是统一了“云燕十六州”(今河北、北京、山西、内蒙一带),这一带自755年中唐“安史之乱”起,就一直处于分裂和混战状态,在朱元璋手中结束了这一带长达800多年的分裂和少数民族化,实现了真正的统一,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历史功绩,他提出的“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纲领的精神,基本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所继承,他恢复的版图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第二,大力

朱元璋的子孙后代的族谱

朱元璋的子孙后代的族谱,看看你是不是其中一个分享到: zdy010 1楼 朱元璋考虑随着子孙繁衍,可能会名字重复,于是亲自为子孙们制定了取名命字的原则和方法。他为24个儿子的后代世系,各拟定了20个字,每个字为一世。几子孙初生,由宗人府依据世次顺序取双名,双名中的前一个字即太祖所取,后个字则必须是一个以五行做偏旁的字,五行则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如“火”为朱元璋孙子辈命名所用偏旁。在朱元璋为24房子孙所取派语中,长房东宫懿文太子朱标的后裔世系派字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第四房燕王府也即后来成为明朝帝系的朱棣后裔世系派字是:“高瞻祁见(礻+右),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简靖迪先。”如建文帝朱允(火文),即是朱元璋长房“允”字辈,“火”行。又如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朱由检,即第四房第十代,属“由”字辈,“木”行。 长子懿文太子朱标家族: 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3子晋王朱(木+冈)家族 济美钟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5子周王朱(木+肃)家族 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 6子楚王朱桢家族 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土立全功 7子齐王朱(傅亻改为木)家族 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 10子鲁王朱檀家族 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兼达,康庄遇本宁 11子蜀王朱椿家族 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 13子代王朱桂家族 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耀壮洪基 14子肃王朱(木+英)家族 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

朱元璋的策略研究

“乞丐”的创世传奇 ——朱元璋的策略研究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从一个穷放牛娃开始,经过一步步的努力,洪武元年,不到四十岁的朱元璋开创了历史上长达 280 年的大明王朝!仅用 15 年的时间!我感觉确实了不起,看看他是怎么踏上帝王之路的! 朱元璋既不是当今的富二代官二代。朱元璋贫苦身世。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中似乎没有谁比朱元璋出身更加低微、身世更加凄惨的。但就是这样一位惨到掉渣的人成就了中国历史上难有的伟业。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在他的发家之路上,朱元璋用他的才干和人生伦理成就了一番事业,然而这其中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朱元璋用 一、朱元璋开国史—对企业发展的启示 1、元朝的自焚——预警的重要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外因是机会。那么促成朱元璋的就是元朝残暴的统治使这位原本想安家乐业的农民产生了对元朝彻底的仇恨。元末,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内部政局动荡。元的统治者横征暴敛,土地高度集中,社会经济衰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了民变四起,王朝覆灭,而朱元璋只是千千万万个民变豪杰中的一个代表人物。“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兼而有之”的朱元璋这个历史人物的出现,与当时当世的社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他悲惨的家庭史、在皇觉寺为僧和乞讨期间的经历以及元末的政治环境最终使他走上了民变之路。 和“穷”途末路的元王朝一样,一个走入经营困境的企业也必然存在管理制度落后混乱、机构人员冗杂、运作效率低下、利益分配不均等现象。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当考虑的是如何在企业进入困境之前,发现预警信号,及时采取变革措施,解决问题于萌芽。 2、高筑墙、广集粮、缓称王——扩内需、储资源、勤务实 朱元璋从元朝手中攻下了金陵,环顾四周,强敌如林。东有张士诚、方国珍,西有徐寿辉、陈友谅,南面是元朝的军队,北面是他的顶头上司“红巾军”统率刘福通在和元军主力厮杀。在诸多势力之中,被围在中间的朱元璋实力是最为弱小的,可以说稍有差错就会遭到毁灭性打击。在那个时期,时局动荡,各路农民起义军都在兼并土地来壮大自己,却又害怕他们共同的敌人----元朝的反扑。所以就地利而言朱元璋是既被四周强敌窥视,而对手又为他提供了抵挡元军的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