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作者梁鹏达20110430517

(单位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提炼出日本汽车产业发展的主线,

并挖掘其中日本汽车产业腾飞的关键点,最后结合我国汽车发展的实际情况

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英文摘要 With date collecting and analysising, This paper extracts

the main line of development of automobile industry in Japan,and excavates the key points to take off of Japanese auto industry, finally puts forward rationalization proposals with China's actual situation

of automobile development.

关键词汽车产业日本中国

1、背景介绍

以1886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将内燃机为驱动发明出世界上第一辆汽车为起点标志,至今,汽车产业已经历过了120多年的历史。在这100多年的时间里,世界上许多产业都经历了从弱小到强大再到逐步衰落甚至消亡的生命发展周期。然而,汽车产业却依旧长盛不衰,屹立于世界工业领域,并充分发挥其产业带动作业,促进了与其相关的钢铁、石油、机器制造、公路、住宅等诸多产业的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汽车产业战略重组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技术创新成为获得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制胜关键。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中国汽车工业该如何发展,又该如何迎接国际挑战。

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国,50年前期日本汽车市场主要充斥着欧美国家生产的汽车。1960年时,日本汽车年产量仅为16万辆,远远低于同时期美国和西欧各主要汽车生产国的产量。然而仅仅过了7年时间,日本汽车年产量就奇迹般达到300万辆,超过欧洲各主要汽车生产国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到1980年,日本汽车年产量达到1100万辆,超过美国坐上了世界汽车生产的头把交椅,日本终于成为美国和欧洲之后世界第三个汽车工业发展中心。因此对日本汽车产业的研究和借鉴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2、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历史

2.1第一阶段 1904年至二战前的起步阶段

这一阶段受政府产业政策保护以及军用需求拉动,日本国有整车企业逐步建立起来,1933年日产汽车成立,1937年丰田汽车成立,但国有整车企业力量非常弱小,产品结构以军用卡车为主,该时期日本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至20世纪30年代后期外包零部件企业已经能够为卡车制造商提供所有的自制零部件。

2.2第二阶段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

这是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日本汽车企业在该时期实现了规模化生产,20世纪80年代汽车产量达到1100万辆,产品结构由以卡车为主转为以轿车为主。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家庭轿车得到迅速普及,日本进入汽车化时代。该时期零部件工业经历了一个从融合到集中的过程,最终形成了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之间有组织的分层转包体制。

2.3第三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全球化阶段

该阶段是日本汽车产业成熟期,也是其转型阶段。汽车产业海外活动由原来单纯的整车出口转向直接投资、技术合作、合资、等多样化方向。2000年日本海外整车年产700万辆。同时日本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美国、欧洲、亚洲建立跨国公司,实现了日本汽车国外本土生产零部件。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日本汽车工业遭到惨痛冲击。自1997年8月起,日本汽车产量在连续十几个月下降。为摆脱危机,拯救日本汽车产业,汽车企业开始加大研发投入,探索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等新型环保车开发,日本汽车产业逐渐复苏。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日本汽车产业快速扩张生产规模,控制成本,积极采用先进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充分发挥营销作用。在产品设计更加符合现代人、社会及环境发展需要,实施技术创新和管理革新,丰田营业额逐步超过福特和通用,成为全球第一。

3、日本汽车产业的现状

3.1 产能旺盛:在1990年产能达到1348万辆的顶峰之后,日本汽车生产曾经进入低迷期。但是进入2000年以来,其产量稳步攀升,平均年增幅超过2%。据来

自世界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统计,日本汽车产量从06年开始,已经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07年日本汽车产量1160万辆,同比增长1%,产值超过21万亿日元,同比上涨7%。同时日本也是全球最大的乘用车生产国,07年其乘用车产量接近1000万辆,中国以640万的产量紧随其后。08年日本汽车产量微降,达到 1156万辆。2009年,日本国内汽车产量为793.4516万辆,33年来首次跌破800万辆水平。虽然产量有一定的下滑,然而,就整个世界汽车行业产能而言,日本仍雄居世界前列。

3.2.国内市场接近饱和:2007年,日本国内汽车销量(新车加旧车)共计1288.4万辆,千人汽车保有量接近600辆,日本国内汽车市场已经进入饱和期。这也导致日本汽车国内需求量连年下降。日本国内汽车需求量在2000年达到顶峰之后,开始出现下滑,2007年下滑趋势更是明显。2009年,日本国内汽车销量比上年下降8%,降至429.76万辆。这是近32年来的最低水平,之前的最低记录是1977财年的约423万辆。新车销量和二手车销量都可以说明这一问题。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日本的市场空间十分有限,尤其是新车需求量已经进入了饱和期。日本二手车销售量超过新车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从此以后,日本二手车销量与新车销量的比值在波动性上升。到2007年,这一比值已从98年的1.35上升到1.41。虽然与新车市场相比,二手车市场较为活跃,但是近十年日本二手车市场的发展并不容乐观。近几年,日本二手车销量一直稳定在800万辆左右,同比增幅除了在2000年达到3.55%、2005年达到1.31%外,其余年份基本上呈现负增长,或者零增长。

3.3.出口优势明显:日本的汽车产能位居世界第一,然而,日本国内汽车消费市场却并不活跃。其汽车产品应该主要依赖海外市场,事实上,自知国内市场狭小的日本人从汽车工业起步不久,就把开拓海外市场作为了发展目标。日本汽车的出口量从 1970年开就已经占据其总产量的50%以上,三十年这一比例一直在保持着上升趋势。2007年,日本汽车出口量占到产量的56.5%。虽然和同样以出口立命的韩国70%的比例无法相比,但是654万的出口总量已经超过第二大汽车出口国德国两百万辆。08年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的汽车工业都造成了不小冲击,日本汽车工业也受到很大影响,产量微降、国内市场全面萎缩都说明了这一点。但是日本汽车的出口量在08年却依然保持增长,达到672万辆,增幅3%。日本汽

车强大的出口优势可见一斑。2009年,日本共出口汽车361.6168万辆。日本继续牢牢地保持着全球第一汽车出口国的地位。

3.4汽车工业经济贡献:汽车产业作为日本的支柱型产业在解决就业、出口创汇、拉动相关行业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来自日本经济产业省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7年,日本制造业设备投资额为76237亿日元,其中汽车工业的投资额为15816亿日元,占总量的 20.7%,远高于电子设备、钢铁等行业;2007年日本出口总额(FOB价)为839300亿日元,其中汽车出口额185300亿日元,占总量的 22.1%。日本汽车工业向来以技术先进而见长,当然技术先进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做后盾。2007年,日本制造业的研发费用是11.73万亿日元,汽车工业一项研发费用就超过2万亿,达到总量的19.2%,是所有制造行业中最高的。在就业方面,汽车工业同样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007年日本在登记的就业人口是6382万人,其中汽车及汽车相关产业就业人口为501万人,占总量的7.9%。日本汽车的赋税也是相对较高的。与机动车相关的各项税收自1954年启动第一次道路建设5年计划并建立道路专用财源制度以来,迄今为止经历了多次提高税率和开征新税的过程。目前,针对机动车征收的税共有9种,用户承担着高额的机动车相关税负。机动车用户除年均14万日元的税额外,还要负担收费道路使用费、汽车保险费(强制性和可选择的两种)、回收再利用费、检修保养费等多项高额费用。根据日本财务省2007年度的原定预算,机动车用户承担的税金总额预计达到89920亿日元,约占国家总税收(95.5万亿日元)的9.4%。

3.5.新能源的使用:2008年9月份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日本汽车产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日本汽车在本国和国外的车辆销售都有很大的下降,各企业被迫减产,以减少库存。 2009年2月,同比下降了50%。在此之后,库存有所进展,与上年同期相比,它的降幅逐步的收窄。与生产数量相同,销量也是大幅度下降,2009年3月份达到了同比下降25%这样的水平。由于政府方面对汽车产业出台了一些支持性的政策获得了成效,从4月以后销量的下降幅度逐步收窄。2009年8月份的新车销量同比降幅7月份是负5.2%.面对汽车产量、销量和出口的减少,日本政府出台了相应的支持性政策。积极推动新能源的开发与运用,如对环保型车辆对汽车重量税和购置税采取了减免措施,对环保车(包括有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清洁柴油车、混合动力车、天然气汽车)汽车重量税和购置税

全免。另外,为环保车辆的发展提供支持性的措施,对于购置环保车的顾客给予财政补贴。在日本,普通车获得10万日元,小排量车可获得5万日元的补贴。这样的一种补贴制度,不光是针对乘用车,对于货车、客车,只要达到相关的排放标准和油耗标准,都可以获得相应的补贴。

4、日本汽车产业发展的原因

4.1资源要素:先天性缺乏自然资源,日本不具备充足的自然生产要素,无法与美国及许多欧洲国家相匹敌。汽车产业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并且产业的发展能够带来可观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应。从日本国情出发,发展汽车产业顺应了发展需要,同时满足日本自身产业发展特点。

4.2生产要素:日本拥有大量训练有素的工程师和较高素质的生产工人,其人力资源优势明显。

4.3产业集群与区域专业化:日本汽车产业的产业聚集和区域专业化现象明显,且主要集中在日本东海沿岸以横滨为东北端、以名古屋为东南端的区域。

4.4.现代公司制度和现代管理制度:日本汽车产业极力推动企业内部和整个行业的创新,除了技术创新的不断涌现,新车型、新技术、新材料、新设计也不断破壳而出,同时制度创新也紧跟前进的步伐,并推动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

4.5需求方面:60年代日本国内汽车爆发性的需求增长,为汽车业的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条件。日本存在明显的“双元需求结构”(由于地区差异造成的先进与落伍的多种需求),且国土狭窄造成居住拥挤。汽车制造商为满足一些其他国家忽视或需求较少的市场需要,生产体积较小的汽车产品,这也使得日本小型和微型汽车首先顺利进入国外市场。就消费者而言,日本消费者偏好流行产品或最新功能,促使厂商不断更新车型、款式和技术。对多元性需求的满足,使得日本汽车产业迅速发展。

4.6 企业结构和竞争:日本企业内部层级分明,重视纪律,强调团队合作,劳资关系较欧美国家和谐,罢工较少,内耗较少。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日本汽车产业内的竞争非常激烈,竞争对日本汽车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国内竞争的加剧也迫使汽车制造企业不断向国外市场发展。

4.7 政府政策:日本政府是汽车产业发展的主导。其各项政策的颁布为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环境。通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国外资本的进入和制定振

兴汽车工业的产业政策、鼓励大量投资改造企业、提供出口援助等,日本汽车产业迅猛发展。为了扶植弱小的国内汽车产业,日本政府制定了向汽车公司直接资金援助和公司所得税减免等制度。

4.8产业政策:日本汽车产业政策呈现出两大特征:“对外保护”和“对内竞争”。一方面,政府的保护和发展政策将欧美发达国家的汽车企业长期拒之于日本市场大门之外.为日本企业提供了“与世隔绝”的发展空间。同时,这种温室般的发展环境对日本企业而言却是共同的平台,形成了国内的竞争环境。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日本汽车企业不断的优化升级。

4.9产品特点优良:日本汽车产品特点可归纳为人性化、性价比高、故障率低和省油等。

5、日本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

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日本汽车企业虽然没有像美国“三大”那样遭受灭顶之灾,但也经受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重创。在其冲击下,日本汽车的月产量大幅度下降。全球市场的低迷也造成日本汽车出口大幅度下降。

一,日本对于国外市场的依赖是其产业发展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实践证明,一个高度外向型产业,其外向的目标又具有高度依赖性,那么必然要承担国际化进程中最高的风险,特别是在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要想在下一次重大危机考验面前有能力从容应对,日本汽车工业必须对其过于倚重美国市场的国际化发展模式进行反思和必要调整。

二,从产品本身的角度来看存在技术缺陷。

以丰田召回为例。丰田的公关能力和营销能力是非常强的,这掩盖了一些事情,尤其是丰田本身的技术缺陷。日本汽车很具有人性化,性价比高的特点。然而,日本的汽车产业是以模仿的方式发展起来的,车的最本质终究是机械,日系车的底盘技术,发动机技术等等,都是存在着看不见的缺陷的。当日本车并不足够完备的、存在断层的、模仿来的技术体系发展到更高境界的时候,问题就会暴露。低端丰田车,那没有发展到会暴露出其技术缺陷的一定阶段的车,是看不出来的。要想解决问题,就要从最开始的,甚至是底盘的承载性等一点点研究起。也许丰田的很多高端技术并不比大众、奔驰差,但是它从最开始就忽略了最基本的东西的建设。大众可以造出比肩任何奔驰级别的车,但是奔驰却不可能造出和大众同

样成本的低端车,高低端车的技术完全是两码事。

三,无休止的降低成本。

在张富士夫(原丰田汽车总裁)已经极端压榨成本,要求降低30%的成本的情况下,渡边捷昭(丰田新任总裁,以“成本杀手”著称)上任后第一句话就是“拧干毛巾的最后一滴水”,3年内成本在此基础上再降50%。丰田的成本控制的确很强,但是,这样降低成本是否还能保证产品质量。丰田凭借强大的电子系统,甚至用电脑完全模拟碰撞试验而不进行真实的车辆碰撞,为确保真车的安全性能大打折扣。这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6、个人对我国汽车发展的建议。

一是必须借助政府力量进行自主创新在鼓励自主创新方面。我国应更多地运用经济、法律等杠杆去引导。对培育和发展自主品牌的企业,应在融资、税费征收等政策上予以倾斜,支持自主品牌的研发。

二是以增加技术投入为突破口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尤其要重视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加快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加大科研开发费用,提高科研投入在企业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充分利用各大高校和专业科研院所从事基础研究的科技人才,针对汽车开发的需要提出研究课题,为汽车开发提供最新研究成果。三是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我国的汽车产业目前存在着自主创新动力不足的现象,一些汽车企业注重短期效益,热衷于投资而忽略创新。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真正建立和完善有效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如对汽车企业实行自主创新在科研投入、税收征缴、资金融通等方面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张志华.日本20世纪60年代汽车产业政策的启示(M)经济前沿,2004 (2)帅正梅.日本汽车产业发展概述(M)汽车工业研究,2006

(3)安曼,于丽萍,中日汽车产业的演进及发展模式(M)日本学论坛,2008

湖北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

湖北是中国第三大汽车生产基地,湖北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基本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同步没课被认为是中国汽车发展的一个缩影。由于汽车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高,探讨湖北产业的发展问题对湖北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一、湖北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 湖北的汽车产业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步入辉煌,但随后又经历了一些起伏。珍格格发展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69~1978):湖北汽车产业的起步 湖北的汽车产业源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三线建设。在但是的指导思想下,国家将大批的重工业企业迁往内地较为隐蔽的山区,汽车企业也不例外。在此历史背景下,原吉林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部分职工进驻湖北十堰建设了中国的第二个汽车厂——东风汽车公司。而湖北也因为这个非常偶然的机遇获得了发展汽车工业的机会。1975年7月1日下线了湖北第一辆汽车——东风牌汽车。这标志了湖北汽车的起步。 第二阶段(1979~1993):湖北汽车产业的辉煌,汽车产业带的初步形成。 在1975年成功出产第一辆汽车后,湖北汽车代表企业——东风公司不断成长壮大。到1979年由于其经典车型“东风140”在对越反击战中的优异表现,“二汽”一举夺下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 第三阶段(1994~1999):湖北汽车产业的调整酝酿期。 这一时期的湖北汽车产业是中国汽车产业的一个缩影:(1)市场上的供应商良莠不齐,汽车生产厂家众多,但绝大多数规模过小,典型的例子是原武汉汽车工业大学的一个汽车制造厂一年的产量竟然仅2辆;(2)新生的较大型或合资公司由于其体制先进,工艺先进,不断冲击传统的汽车巨头,改变这中国的汽车产业格局。上汽大众是其中一颗最引人注目的新星。而作为湖北汽车的龙头企业,东风汽车公司在这几年年年亏损,经历着痛苦的蜕变,直到1999年才扭亏增盈,但这一年总体盈利也仅有1600万。 (第四阶段(2000以后):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期。 在完成了体制改革、组织重组后,湖北汽车开始步入良性发展,汽车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而这一汽车集群的龙头企业东风汽车公司的销售业绩也呈现出蓬

日本汽车发展史 (2)

看日本汽车发展史 2007-11-0200:25 ??提起日本我是又恨又敬佩,恨是因为他们的侵略历史,永不能忘,敬是他们的民族精神值得每一个想富强的国家学习。关于汽车工业日本与中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想从日本汽车发展的成功历史找出我们发展应该吸取的经验和教训,使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少走弯路,快速发展。 让我们先来看看日系汽车的发展史。 现在作为日本第一大汽车生产厂家的丰田公司1933年底才成立,而且只是作为丰田自动纺织机械制造厂的一个部门。 1950 在 1961 30%以上, 以至 1、制 达30%后期日本汽车发展起来后被取消一直到现在日本对进口汽车是零关税。3、严格限制外资流入汽车企业。保证本国汽车的独立发展。在这一点上我们正好走了相反的道路,到处是合资企业。究竟哪种方法更好,现在国内也存在着很大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过多的合资企业(全球最强汽车公司基本都来了)已经严重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必须依靠他们的低价格切入市场,而外国汽车通过合资建厂使他们的成本与民族企业没有太大的差别了,而技术上保持绝对优势。这就不难看出民族企业面临多大的竞争压力了。没有合理的利润他们的研发费用必定不足,这就进一步加大了与国外的技术差距。虽然加入世贸我们的关税逐步降低,但进口汽车尤其是进口中级以下车对民族企业的压力并不大,合资车才是他们真正的竞争对手。虽然彩电、手机的合资企业并没有扼制民族企业的发展,反而使他们在技术上很快追了上来,并进而冲击世界市场,但汽车这一相对较高技术含量的产业是否也能达到这一效果,前景难测。但可以肯定的是过多的合资对民族企业的发展是不利的,希望国家能够有效控制这一问题。此外,国家应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的各个里程碑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的各个里程碑 今天在新浪博客看到龚在岩写的中国汽车万字史,许久没看到这样令人印象深刻的文章了,龚先生把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过程用时间这条线穿起来,让我看到了很清晰的一条脉络。中国汽车工业50多年来,经历了起步、缓慢发展、停滞、改革开放、迅速发展、腾飞的全过程,现将我个人认为的整个发展史中的各个重要里程碑列举如下: 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现在的中国一汽)开工,标志着中国汽车实现从零到有的突破; 1956年一汽投产; 1958年南京汽车和上海汽车成立(后来南汽被上汽收购,同年起家的汽车企业,却截然相反的命运。) 1959年北京汽车和一汽红旗竞争国庆十周年阅兵车选拔,北汽因使用的自动变速器操作失误遗憾出局,失去了一个绝好的发展机遇,最终到了国内汽车第二梯队; 1972年二汽(现在的东风汽车)几经夭折和坎坷,终于正式开工; 1982年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成立,统管国内各大汽车公司,饶斌,中国汽车业的奠基人,担任董事长; 1983年国内第一家合资汽车公司--北京吉普(北汽和克莱斯勒合资)成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我所在的汽车协会)成立; 1984年上海大众汽车成立,位于上海的安亭; 1985年愚蠢和傲慢的克莱斯勒没能抓住与一汽的合作机会,使得一汽最后选择大众。克莱斯勒这十多年来在表现可以说是一塌糊涂。这一年广州标致成立(最后因为法国人不愿意国产化而失败,法国PSA在中国也可以说是一塌糊涂,而后来与广汽合资的日本本田和丰田却在中国高速发展,不同企业家的智慧的确有很大的差异),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成立; 1987年,中央撤销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意味着各个汽车企业自主权利更大,慢慢向市场化方向发展了; 1990年一汽大众汽车成立,大众抓住了中国这个当今世界最大的市场,大众领导是充满智慧的企业家; 1992年神龙汽车成立(东风和标致雪铁龙合资,不得不再说一次,标致雪铁龙和东风合资还是不行,现在它又开始想与哈飞合资,即使成功,最后估计还得第三次失败); 1995年上海大众桑塔纳2000投产,该型号汽车至今畅销,创造国产汽车销售奇迹; 1997年奇瑞汽车成立,这家汽车因自主品牌的研发享誉全国;上海通用汽车成立,泛亚汽车技术中心(上汽和通用合资的研发中心,曾经去过一次泛亚,硬件很好,企业文化差点)成立; 1998年广州本田成立;吉利汽车下线,中国第一家民营汽车企业开始腾飞;2001年长安福特汽车成立; 2002年北京现代汽车成立,从此其产量和销量都很大,可惜利润比较低;2003年东风本田汽车成立,华晨宝马汽车成立; 2004年广州丰田成立;位于上海嘉定区安亭的国际赛车场成立,同年F1中国大奖赛在此举行;

日本汽车发展史

案例正文: 关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局限性的个案剖析 ——以日本汽车发展史为例 摘要:世界汽车工业诞生于德国,发展于美国,美国是世界最大最激烈的汽车市场儿日本汽车竟然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击败美国汽车。由于其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不断进行产品技术创新,使在这个市场上站稳甚至曾创造世界第一的奇迹,可见日本的汽车工业发展的快速和强大实力。 关键词:技术创新生命周期局限性 引言 日本作为世界第一的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在其发展史上也经历过坎坷。 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后,盟军司令部曾下令全面禁止汽车生产,使得日本汽车发展势头较弱。在20世纪50年代前期,美国、欧洲生产的汽车充斥日本汽车市场,大有泛滥之势。特别是欧洲生产的小型廉价汽车,对处在半毁灭状态的日本汽车工业构成了致命的威胁。随后,日本政府对进口汽车征收高达40%的关税(于1987年废止,其后至今日本对进口汽车全免关税),严格禁止外国资本渗透国产汽车工业。而中小汽车厂家为了生存,或引进技术或采取与国外厂家达成“事业合作”或“技术合作”以发展汽车产业。在引进技术以及“技术合作”的同时,日本企业通过不断改进汽车技术,使日本汽车产业得到迅速发展。1967年日本即超过德国而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生产国。随着日本汽车厂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他们研发出省油、轻巧的小型轿车。进入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让省油的日本小型轿车大行其道,出口量骤增,丰田、日产、富士重工、铃木等公司迅速成为世界级的汽车生产厂,丰田公司在1972—1976年四年间就生产了1000万辆车。1980年,日本汽车总产量达到1104万辆,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 1日本产品的生命周期 从技术创新的的角度讲,产品有一个发生、发展乃至衰落的生命周期,这种

汽车文化复习题1 汽车发展史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汽车文化》复习题 项目一·汽车发展史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填空题(33分) 1、汽车将燃料燃烧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2、两位德国人卡尔·本茨、戈特利布·戴姆勒被誉为现代汽车之父,为 公认的现代汽车诞生日。 3、确定汽车外形有三个因素,包括空气动力学、人体工程学、机械 工程学。 4、汽车诞生以来,外形经历了马车形、箱形、流线形、船形、鱼 形、楔形、多用途厢式汽车等演变过程。 5、汽车的四大组成部分包括发动机、底盘、电气技术和车身。 6、四冲程发动机的一个工作循环包括四个活塞冲程,即吸气冲程、压缩冲 程、点火(做功)冲程和排气冲程,这个原理被称为奥托循环沿用至今。 7、汽车发动机的点火方式分为点燃(火)式和压燃式,其中狄塞尔发 明的柴油机采用的是压缩式内燃机原理。 8、美国福特公司首次采用流水线生产模式大批量生产汽车,提高了生产效率。 9、汽车流行色的性质包括:时间性、区域性、层次性、种类性。 10、燃料电池汽车的燃料是氢气和氧气。 分)15二、选择题(. 1、下列发明硫化橡胶技术的是( B )。 A、米其林 B、固特异 C、邓禄普 D、别奈迪克 2、目前清洁能源汽车中有一种用LPG作为燃料,LPG是指( B )。 A、压缩天然气 B、液化石油气 C、甲醇气体 D、沼气 3、第一台摩托车的发明者是( C )。 A、卡尔·本茨 B、保时捷 C、戴姆勒 D、迈巴赫 4、汽油的辛烷值一般表示汽油的( C )。 A、经济性 B、挥发性 C、抗爆性 D、燃烧性 5、箱型汽车在高速行驶时的阻力大大妨碍了汽车前进的速度,所以人们又开始

研究一种新的车型( D )。 A、马车形 B、子弹头 C、滴水形 D、甲壳虫 6、能够在行车过程中防止汽车侧滑的系统是( A )。 A、 ESP B、EBD C、ABS D、GPS 7、柴油发动机由进气门进入气缸的是( C )。 A、新鲜空气 B、雾化柴油 C、可燃混合气 D、汽化柴油 8、( C )被尊称为“给世界装上轮子的人”。 A、杜兰特 B、波尔舍 C、福特 D、标致 9、在下列指标中,( C )可以作为汽车燃料经济性能评价指标。 A、每小时耗油量 B、有效热效率 C、百公里耗油量 D、有效燃料消耗率 。) D 、燃料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约为(10. A、30% ~50% B、40% ~60% C、50% ~70% D、60% ~80% 11、在设计上和技术特性上主要用于载运乘客和随身行李或临时物品的不超过9座的汽车是( D )。 A、商用车 B、普通乘用车 C、旅行车 D、多用途乘用车 12、( D )的问世将世界置于车轮之上。 A、美国奥兹莫比尔 B、德国奔驰汽车 C、法国标志 D、福特T型车 13、目前,电动汽车主要的三种类型中,不包括( C )。 A、蓄电池电动汽车 B、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C、超级电容器电动汽车 D、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14、大众汽车公司生产的甲壳虫汽车,发动机布置形式是( B )置的。 A、前 B、后 C、横 D、纵 15、热带地区的人们在购车时,一般会选择( A )的颜色。 A、浅色调 B、深色调 C、暖色调 D、冷色调 三、判断题(15分) (√)1、汽车底盘由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和制动系四部分组成。 (×)2、汽车的外形很多,目前汽车的外形均是流线型。 (×)3、SUV汽车的出现是汽车发展史上第六座里程碑。 (×)4、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汽车是英国人瓦特发明的。 (×)5、与同等排量的汽油车相比,柴油轿车能够节油60%以上。 世纪占据重要地位的汽车将是电动汽车。21、除了内燃机汽车,6)√(.(√)7、汽油机排气污染主要成分是CO,HC和NO。x(×)8、四冲程汽油发动机完成一个工作循环,这期间活塞在上下止点之间往复移动了四个行程,相应地曲轴旋转了一周。 (√)9、在汽车加速行驶时,其阻力由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坡道阻力和加速阻力组成。 (√)10、V型发动机可以为驾驶舱留出更大空间,并且可以提高发动机排量和功率。 (√)11、“绿色汽车”就是指电池电动车、混合电动车和燃料电池电动车。

汽车制造业发展历程及趋势

汽车制造业发展历程及 趋势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汽车制造业发展历程及趋势汽车是最重要的现代化交通工具。汽车也是数量最多、最普及、活动范围最广泛、运输量最大的交通工具。在现代社会中,没有哪种交通工具可与汽车的作用相媲美,因为汽车是在“面”上发挥作用,并且可以实现“门对门”的便利。正因为如此,汽车在过去数十年中已迅速发展成为最主要、最受青睐的交通工具。本文旨在通过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以及现状得出其发展趋势,不足之处还请见谅。 世界以及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一、世界汽车制造业发展历程。 从19世纪末卡尔·奔驰发明汽车至今,汽车制造业发展历程按生产方式可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 1、手工生产方式。19世纪末,法国巴黎P&L机床公司开始制造汽车,当时是实行手工单件生产。其生产效率极低,制作成本高,质量保证全凭技术工人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 2、大批量生产方式。它是由美国企业,主要是福特汽车公司为代表的企业所创造的一种生产方式,它为世界汽车,不仅仅是汽车业,而且是为工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影响十分深刻和深远。到20世纪后半期这一生产组织方式的缺点越来越突出。主要原因来自于市场的变化。20世纪后半期时不仅在美国,不只在整个汽车市场,顾客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而且对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状况给制造业提出的新课题是,一方面必须找出办法来使产品的开发设计周期和生产周期显着缩短,另一方面还必须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能够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变化。这两方面的课题促使汽车制造企业改变原有的大规模的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探索新的模式。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就比较早地进行了探索和转变。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可分创建、成长、全面发展和高速增长四个阶段。 创建阶段(1949~1965年):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动工兴建,1956年7月13日国产第一辆解放牌载货汽车驶下总装配生产线,结束了中国不能自己制造汽车的历史。1966年以前,汽车工业共投资11亿元,形成了一大四小5个汽车制造厂,年生产能力近6万辆、9个车型品种。1965年底,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近29万辆,其中国产汽车17万辆(一汽累计生产15万辆)。 成长阶段(1966~1980年):在这个历史阶段,主要是贯彻中央的精神建设三线汽车厂,以中、重型载货汽车和越野汽车为主,同时发展矿用自卸车。在此期间,一汽、南汽、上汽和济汽,5个老厂投入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能力,并承担包建和支援三线汽车厂的任务;地方发展汽车工业,几乎全部仿制国产车型;改装车生产向多品种、专业化生产,生产厂点近200家。1966~1980年生产各类汽车累计163.9万辆。1980年,生产汽车22.2万辆,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169万辆,其中载货汽车148万辆。 全面发展阶段(1981~1998年):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汽车工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主要体现为:老产品(如解放、跃进和黄河车型)升级换代,结束30年一贯制的历史;调整商用车产品结构,改变“缺重少轻”的生产格局;建设轿车工业,引进资金和技术,国产

轿车形成生产规模;行业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进行改革,汽车品种、质量和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高速增长阶段(1999年至今):在此期间,我国的汽车工业尤其是轿车工业技术进步的步伐大大加快,新车型层出不穷;科技新步伐加快,整车技术特别是环保指标大幅度提高,电动汽车开发初见进展;与国外汽车巨头的生产与营销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引进国外企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的力度不断加深;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稳步前进。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演变,如今初步形成了“3+X”的格局,“3”是指一汽、东风、上汽3家企业为骨干,“X”是指广汽、北汽、长安、南汽、哈飞、奇瑞、吉利、昌河、华晨等一批企业。中国汽车工业已经从原来那个各自独立的散、乱、差局面改变成现在的以大集团为主的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新格局。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中国汽车工业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80年代后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

80年代后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 概述: 日本汽车产业发展历程为世界汽车行业甚至整个工业领域的发展探索出一套集聚强大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创新理念、生产模式和管理制度。1960—1980年间,日本汽车年进口量最高不超过6万辆,最低的年份只有l万辆。日本凭借着汽车国内销售和出口量双高速增长的现实创造了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奇迹丰田、日产、富士重工、铃木等公司迅速成为世界级的汽车生产厂,丰田公司在1972年到1976年四年间就生产了1000万辆汽车。1980年,日本汽车总产量达到1104万辆,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日本终于成为美国和欧洲之后世界第三个汽车工业发展中心。 80年代至90年代: 贸易逆差—由于大量对美出口给美国带来了巨额贸易逆差,从1980年起年年都发生的日美汽车贸易摩擦成为影响日美关系的重要因素,而丰田、本田、日产等汽车厂商为了免受影响,纷纷把生产基地搬到美国本土。 资本输出—20世纪80年代,日本汽车工业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国际化扩张阶段。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达到1104万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这一阶段,日本与美欧贸易摩擦增多,国内消费市场的日趋饱和。面对这样的状况,1981年日本对向欧美各国出口小轿车的数量进行限制,迫使日本各汽车厂家重新谋求全球战略,变商品输出为资本输出,直接向欧美以及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 国际化扩张—日本汽车国际化趋势愈演愈烈。 1982年,美国本田制造有限公司(本田独资)投产;1983年,美国日产汽车制造公司(日产独资)投产;1984年,新联合汽车制造公司(丰田与通用合资)投产;1987年,国际汽车联合公司(马自达与福特合资)投产;1988年,肯塔基丰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丰田独资)投产;同年9月,美国三菱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三菱独资)投产。 设计趋势——日企开始把汽车产品开发重点转向更加节能,节材,安全,舒适,环保和多功能。 以丰田公司为例: 而日本的汽车产业是以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为跳板,对其进行消化吸收,自主创新,不依赖于他国。如丰田,日产等公司都是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坚持自主创新,走技术独立的道路。因此,日本的“自主”则是控制资金,核心技术,真正的自主。 在开发“普锐斯”过程中,内山田要求专家团队研究30款已有的丰田车型,并要求全球四个丰田设计室参与车身方案投标竞争。尤为特别的是,在参与竞标的各个设计室分别独立开展车身造型设计的同时,车身工程部门的专家们从一开始就着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2.

- 1 -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汽车工业的初创时期(1949-1965) 1920年代,中国人曾经自己研制过几辆小卡车,取名:“民生”牌,由于日本政府发动侵略战争而被扼杀在摇篮里! 1949年10月,中央重工业部机器工业局开始着手筹建新中国的汽车工业。1950年4月,重工业部成立汽车工业筹备组,任命郭力为筹备组主任,孟少农、胡云芳为副主任。 1951年3月,政务院财经委员会批准第一汽车工业筹备组改为汽车工业管理局,任命张逢时为局长,***为副局长。 1953年6月,毛泽东主席亲自签发《中共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内建设长春汽车厂的指示》。 1953年7月,第一汽车制造厂隆重举行奠基典礼。毛泽东主席题词“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的汉白玉基石放置在厂区中心广场。第一汽车制造厂破土动工。1956年7月,国产第一辆解放牌4吨载货汽车在第一汽车制造厂诞生。 1956年10月14日,第一汽车制造长正时交工验收;15日隆重举行了开工典礼。 1957年12月,洪都机械厂试制成功东风牌轿车,送往北京向党的“八大”献礼。8月设计试制成功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 1958年9月,一汽试制成功第一辆CA30型2.5吨军用越野汽车,上海汽车装配厂(上海汽车装修厂)试制成功第一辆凤凰牌轿车。 1956年12月,中国汽车工业公司决定成立第二汽车制造厂筹备处。由饶斌、齐抗负责。 中国汽车工业的成长时期(1966-1980)

1966年4月,第一汽车制造厂首批20辆红旗牌三排座高级轿车送往北京。1967年4月1日,第二汽车制造厂正式破土动工,举行开工典礼大会。9月工程全面开工。 1971年12月,一汽试制成功60吨矿用自卸汽车。 1979年9月15日,兵器部嘉陵机器厂试制成功第一辆嘉陵牌CJ50型摩托车。中国汽车工业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八十年代) 1982年5月7日,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正式在北京成立,饶斌任董事长。 1983年2月26日,一汽隆重举行生产汽车百万辆庆祝大会。 - 2 - 1983年4月,国家纪委正式批准微型汽车定点方案。4月11日,第一辆上海桑塔纳牌轿车在上海汽车厂组装成功。国家规定汽车生产企业有一定比例的汽车产品自销权。 1983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批准成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1984年1月,《中国汽车报》正式公开出版发行。1月15日,由北京汽车制造厂与美国汽车公司(AWC )合资经营的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举行开业仪式。1984年5月,国营长安机器厂与日本铃木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达成生产ST90系列微型汽车技贸结合引进技术协议。 1984年8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在北戴河召开扩大会议,研究汽车工业发展问题,提出“我国汽车工业要有大的发展”。 1984年10月5日,二汽襄樊基地举行奠基典礼。 1984年11月,国家计委批准第一汽车制造厂20万辆总体规划方案。11月16日,上海拖拉机汽车公司和泰国正大集团香港易初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的上海易初摩托车有限公司成立。

走进日本论文日本汽车发展史

看日本汽车发展史 提起日本我是又恨又敬佩,恨是因为他们的侵略历史,永不能忘,敬是他们的民族精神值得每一个想富强的国家学习。关于汽车工业日本与中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想从日本汽车发展的成功历史找出我们发展应该吸取的经验和教训,使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少走弯路,快速发展。 让我们先来看看日系汽车的发展史。 现在作为日本第一大汽车生产厂家的丰田公司1933年底才成立,而且只是作为丰田自动纺织机械制造厂的一个部门。 1937年8月丰田汽车部门独立出来,成立了丰田汽车公司。 1950年,为了学习美国的经验,公司总裁丰田英二专程到美国的汽车城底特律,考察了福特公司的轿车厂。当时这个厂每天能生产7000辆轿车,比日本丰田公司一年的产量还要多。 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汽车工业形成完整体系。 1961年日本汽车产量超过意大利跃居世界第五位。 1965年超过法国居第四位。 1966年超过英国升为第三位。 1968年追上西德居世界第二位。 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大关,达1,104万辆,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30%以上,一举击败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1990年日本以1348 68万辆的汽车产量创出历史新高。 世界汽车工业诞生于德国,发展于美国,美国还是世界上最大最自由竞争最激烈的汽车市场而日本汽车竟然能在短短的时间里击败美国汽车,在这个市场上站稳甚至曾创造了世界第一的奇迹,以至于美国年轻人以拥有一辆日本跑车而自豪。应该说确实在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回顾他们的发展历史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一、国家的支持作用。日本汽车在起步时,市场上几乎已被美国车占领,到处充斥着美国车,情形和我们现在的外资车差不多,严重影响了日本汽车的发展。于是,日本政府作了以下决策。1、制定军用汽车补贴办法,对汽车企业进行补贴。 2、制定较高的进口汽车关税,保护民族工业。关税达30%后期日本汽车发展起来后被取消一直到现在日本对进口汽车是零关税。 3、严格限制外资流入汽车企业。保证本国汽车的独立发展。在这一点上我们正好走了相反的道路,到处是合资企业。究竟哪种方法更好,现在国内也存在着很大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过多的合资企业(全球最强汽车公司基本都来了)已经严重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必须依靠他们的低价格切入市场,

浅析日本汽车的发展史

浅析日本汽车的发展史 【摘要】世界汽车工业诞生于德国,发展于美国,美国还是世界上最大最自由竞争最激烈的汽车市场而日本汽车竟然能在短短的时间里击败美国汽车,在这个市场上站稳甚至曾创造了世界第一的奇迹,以至于美国年轻人以拥有一辆日本跑车而自豪,可见日本的汽车工业发展的快速和其强大的实力。 【关键词】汽车发展史 现在作为日本第一大汽车生产厂家的丰田公司1933年底才成立,而且只是作为丰田自动纺织机械制造厂的一个部门。1937年8月丰田汽车部门独立出来,成立了丰田汽车公司。1950年,为了学习美国的经验,公司总裁丰田英二专程到美国的汽车城底特律,考察了福特公司的轿车厂。当时这个厂每天能生产7000辆轿车,比日本丰田公司一年的产量还要多。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汽车工业形成完整体系。1961年日本汽车产量超过意大利跃居世界第五位。1965年超过法国居第四位。1966年超过英国升为第三位。1968年追上西德居世界第二位。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大关,达1,104万辆,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30%以上,一举击败美国成为“世界第一”。1990年日本以1348 68万辆的汽车产量创出历史新高。 由此看出日本在近百年中就从一个汽车工业刚刚起步的国家发展到强大的汽车帝国。下面我想简单谈一下日本第一大汽车集团丰田,借此来看看日本汽车的发展。 丰田汽车公司,简称“丰田”(TOYOTA),创始人为丰田喜一郎,是一家总部设在日本爱知县丰田市和东京都文京区的汽车工业制造公司,前身为日本大井公司,隶属于日本三井产业财阀。丰田是世界十大汽车工业公司之一,日本最大的汽车公司,创立于1933年。 其旗下品牌主要包括雷克萨斯、丰田等系列高中低端车型等。1895年,丰田汽车创始人丰田喜一郎出生于日本,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工学部机械专业。1929年底,丰田喜一郎亲自考察了欧美的汽车工业。1933年,在“丰田自动织布机制造所”设立了汽车部。丰田喜一郎的同学隈部一雄从德国给他买回一辆德国DKW牌前轮子驱动汽车,经过两年的拆装研究,终于1935年8月造出了一辆GI牌汽车。该车是二冲程双缸,木制车身,车顶用皮革缝制。 从1946年起战后生产丰田牌、皇冠、光冠、花冠汽车名噪一时,近来的克雷西达、雷克萨斯豪华汽车也极负盛名。丰田公司的三个椭圆的标志是从1990年初开始使用的。标志中的大椭圆代表地球,中间由两个椭圆垂直组合成一个T 字,代表丰田公司。它象征丰田公司立足于未来,对未来的信心和雄心。而丰田的发展也应证了这一点。通过搜集材料,总结出: 1 国家的支持作用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史

汽车工业50年发展与回顾 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今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以下称一汽)在长春动工兴建,开中国汽车工业之先河。2003年7月15日恰逢中国汽车工业建设50周年,回顾50年的发展历程,顺遂与曲折并存,急起和徘徊同在,汽车工业在不断学习、创新中前进、成长。 一、汽车产品发展 我国的汽车产品发展大体可分两个大阶段。 (一)前30年(1953~1982年) 这30年是汽车产品以载货汽车且以中型(载质量4~5t)载货汽车为主的年代。 。 (二)后20年(1983~2002年) 以1982年5月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成立为契机,提出汽车产品结构改革方针,包括:实施老产品换型;调整产品结构,改变“缺重少轻”,轿车几乎空白的历史;加大客车、农用车、专用车、柴油车的生产比例;发展系列化多品种生产,结束单一品种生产的历史。 1 1983~1992年 1983~1992年,我国汽车产量从20万辆增长到100万辆(106.2万辆),汽车老产品实现全面换型,引进了一大批商用车新产品,增加了微型客货车品种,轿车工业已经起步,明显改变了汽车产品结构,为以后汽车产品结构的更大改变奠定了良好基础。这一时期开发引进的产品已步入系列化、多品种的轨道。 3)发展微型商用车 1980年,国内开始试制日本产品技术的微型商用车,先从微型载货车入手,后逐步扩大到微型厢式载货车,再到厢式客车,经引进技术及建设,陆续投产的品牌有:①吉林牌:吉林汽车工业总公司采用日本铃木技术,1983年投产。②五菱牌:柳州微型汽车厂(今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柳微、五菱)采用日本三菱技术,1984年投产。③松花江牌:哈尔滨飞机制造厂(今哈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哈飞)引进日本铃木技术,1984年投产。④长安牌:长安机器制造厂(今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称长安)引进日本铃木技术,1985年投产。⑤昌河牌:昌河飞机制造厂(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称昌河)引进日本铃木技术,1985年投产。⑥天津大发(后为华利)牌:天津市汽车制车制造厂(今天津汽车工业(集团)公司)引进日本大发技术,1985年投产。当时生产的微型商用车还有安徽淮海机械厂的飞虎牌,沈阳微型汽车厂的沈微牌等。通过上述一系列重型、轻型和微型车新产品投放市场,引导了市场需求,改变了汽车产品结构。1982年载货汽车产量中重、中、轻(含微型车的)比例为5%、73%、22%,1992年为6.3%、50.7%、43.0%。明显提高了轻型载货汽车比例,减低了中型载货汽车比例。 1.3 发展轿车产品 2.1 载货汽车 这一时期载货汽车产品明显走向平头化、柴油(除微货)化、大型化、加大功率、提高承载能力,并尽可能多地提供自卸车、牵引车和专用车底盘,多品种系列化生产程度较高。 2.2 微型商用车

第一篇 汽车文化及发展史1

项目一汽车文化及发展史 单元导读 本单元讲述车文化的函义、汽车民族性特点、汽车发展史、著名汽车企业及其商标和汽车名人、汽车设计制造过程、汽车基本结构和汽车技术的发展变化,另外,还对汽车后市场进行了一些介绍。 技能目标 ●.掌握汽车文化的函义; ●理解汽车民族性特点; ●了解汽车文化的发展; ●认识汽车车标和了解汽车名人; ●掌握汽车设计制造过程。 任务一汽车文化概述 ■知识目标: 1.汽车文化的含义 2.汽车民族性 能力目标:掌握汽车文化的涵义及其各民族特点 建议学时:2学时 任务描述: 简介汽车文化的涵义。同学分组谈谈所知道的汽车来分析各民族所生产的汽车。 ■知识准备 1.汽车文化涵义及内容(四级标题) 汽车,这个由上万个零件组合的机电产品,凝结了人类智慧的结晶,和谐地将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统一,绽放出绚丽的文化光芒。汽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是人类行为的精神内涵。 在制造和使用汽车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一套行为方式、习俗、法规、价值观念等构成了汽车文化。汽车文化以汽车产品为载体并与之结合,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点和行为。在汽车的设计、生产和使用中,从汽车外表到内饰,从风格到品质,都深深打下了文化的烙印。

历经百年的汽车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汽车历史是一面文明之镜,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变迁兴衰、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追求和人们改造环境的情况。刚刚诞生时期的汽车,是权利、地位和富有的象征,到了流水线方式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时代,汽车才成为平民大众能够接受的消费品。平民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也融入到汽车之中,这为汽车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汽车技术是构建和发展汽车文化的物质基础,汽车技术的发展体现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如对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就希望汽车生产厂家能够生产节能环保型的汽车。 世界著名汽车生产厂家和著名人物对形成汽车文化起直接作用,他们赋予汽车性能、品质和内涵。汽车厂家的企业文化和产品品牌文化是汽车文化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在众多产品中,汽车品牌商标是最具文化内涵。汽车厂家对其产品品牌名称以及车标极具匠心的设计,体现了企业文化和精神。汽车与社会有着密切关系,汽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让人们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汽车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环保、能源、道路安全等社会问题,与此同时,人们正不断地探索和进取,发明新的技术,开发新的能源来解决这些问题。 汽车运动、汽车俱乐部、汽车博览会等汽车活动,使汽车作为一种时尚文化吸引了更多的人融入其中。 汽车是流动的风景,带给人们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汽车文化也将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独有的魅力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如:邮票、车标、广告、老爷车、房车、改装车、影视剧、游戏等。 二、汽车的民族性 汽车文化的具体体现主要是汽车本身所折射出的设计理念,其中所包含的设计元素实际上就是文化元素。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的汽车,因为其文化元素的不一样,其设计的结果便不一样,当这些元素熔铸到汽车上,就表现出不同的文化。 汽车已融入了人类生活,汽车因为人类的生活习俗、民族文化等差别而体现出不同个性,汽车的民族性是汽车最为鲜明的个性。

《汽车文化》1中国汽车发展史

中国汽车发展史 一、旧中国的汽车 1901年,一个叫恩思的匈牙利人将两辆美国生产的奥兹莫比尔汽车从运到从此中国开始出现汽车。 我国现在保存最早的汽车——存放在颐和园的慈禧太后的座驾(图1),被人冠以“中国第一车”的美名。这是袁世凯1902年从购买赠给慈禧的厚礼。 图1 袁世凯送给慈禧的奔驰第二代汽车 其时,慈禧经历了庚子年间八国联军之乱,偕同光绪皇帝微服逃窜至避乱,直至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才回到。此次,慈禧对袁世凯护驾有功甚为欣赏,晋升他为直吏总督。袁世凯更是感恩戴德,为取悦慈禧,就进贡了这辆时髦的名牌洋车。 该车是德国本茨公司1898年的产品,设有4个座位,发动机在前排底座下方,通过链条驱动后轮。汽车的造型还算气派,但谈不上豪华,采用开式车身,6根垂直的杆子支起一个精美的顶棚,车头还挂着两盏精美的黄铜煤油灯,更为出色的是钢板弹簧悬架和4只充满气体的轮胎大大提高了汽车的平顺性. 尽管袁世凯为这件供品费尽心思,但慈禧并不喜欢这件供品,黑色的车身在西方人眼里威严庄重,但比不上她心目中象征至高无上皇权的金黄色,汽车座位的式样和侧面的线条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当时在中国已逐渐盛行的黄包车,汽车后面的座位较高。慈禧穿着3寸高底的旗鞋实在无法爬上去,侍从好不容易才把他抬上去,在宫廷到处是高大的门槛使汽车无法行驶,而在宫廷外这辆车也远不如前呼后拥的十六抬大轿显得威风凛凛。更令“老佛爷”不能容忍的是驾驶员竟然大模大样的坐在她前面,感到有失体面,于是她下令驾驶员长富跪着给她开车……这辆车虽然是文物,但也反映了当时历史的一面镜子。 1903年以后,已陆续出现了从事汽车或零部件销售、汽车出租的洋行。1929年汽车进口量已达8781辆,世界各国汽车蜂拥而入,193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为38484辆,却没有一辆国

汽车发展史简介

第一章世界汽车的发展 国外的汽车引领着世界的汽车潮流,只有认识到不足才能更好地前进。本章将从汽车的诞生,汽车在西方国家的发展以及日本等亲爱车大国的发展介绍汽车工业的进程。 1.1 前汽车时代 人类使用汽车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车辆一直是由人力或畜力驱动,直至18世纪发明了动力机械后,才出现了机动车。 1765年英国的瓦特发明的蒸汽机迅速推广,揭开了工业革命的篇章。1769年法国炮兵工程师尼古拉蒂·古诺把蒸汽机装在一辆木质的三轮车上,制成了最早的机动车。这也是最早的机动交通工具,成为古代交通运输与近代交通运输的分水岭 蒸汽机是外燃机,燃料在汽缸之外燃烧,热效率很低,并且蒸汽车辆庞大笨重,操纵不灵,安全性差。1809年,法国人菲利普·勒本提出了以煤气为燃料的内燃机的工作循环原理。1860埃蒂内·列诺尔制成了煤气机并成批量生产,是内燃机商品化。 1866年德国工程师尼古拉斯·奥托制造出往复活塞四冲程内燃机,并为现代汽车内燃机发展奠定了四冲程工作循环的理论基础。当时热效率大12%-14%,之后人们放弃了热效率只有3%左右的煤气机而使用奥托内燃机。 1.2 汽车登上历史舞台 18世纪真正的汽车诞生了。1885年卡尔·奔驰设计制造了一个单缸四冲程内燃机和一辆三轮汽车,并在1886年获得了专利。1886年德国工程师哥特里布·戴维斯将自制的单缸四冲程内燃机装在一辆改装的马车上,也制成了汽车。奔驰和戴维斯随后共同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开始小规模的批量生产内燃机和汽车。他们二人首先把汽车与工业生产联系在一起,并把汽车推向了历史舞台,这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功绩。 从那时起,汽车迅速跃升为道路的主角,很快便淘汰了马车。 1.3 西方的汽车发展 汽油内燃机以其功率的不断升高,轻巧等优点脱颖而出,很快成为了汽车的主要动力。随后一大批汽车生产厂在欧洲崛起,标致、欧宝、雪铁龙等品牌先后涌现。汽车的春天到来了。 汽车虽然诞生在欧洲,但在美国依靠自然条件以及宽松的政策,又利用欧洲在当一次世界大战遭受破坏的时机,迅速崛起并超过了欧洲。此后数十年,美国的汽车工业一直遥遥领先,雄踞榜首。 亨利·福特于1903年创立了福特汽车公司。1908年,福特推出了著名的T 型车,并于1913年在汽车行业率先采用流水生产线大批生产,是这种车型产量迅速上升和成本大幅下降,促使汽车这种只是少数人享用的奢侈品变为普及到千家万户的经济实惠的产品。20年间T型车工生产了1500万辆,具有极大地社会影响力,福特亦被称为“汽车大王”。 1908年,威廉·杜兰特以戴维·别克的公司为基础,组建了通用汽车公司,合伙人包括兰森·奥兹、亨利·雷兰德以及后来的路易斯·雪佛兰等先驱者。通用汽车公司还在1925年和1929年先后兼并了英国的沃克斯科尔汽车公司和德国的欧宝公司。1923-1956年,杰出的企业家销阿尔弗雷德·斯隆长期担任通用汽车公司的最高领导,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使该公司迅速上升为世界最大的汽车企业。他提出了“分期付款、动态报废、年度车型更新、闭式车身”等促销措施,对美国汽车产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沃尔特·克劳斯特原是通用汽车公司的高级职员,1920年接任了濒临破产的麦克斯韦尔汽车公司的领导大权,励精图治,使该公司起死回生。1925年,克劳斯勒汽车公司正式成立,合并了道奇、普利茅斯、地索多等汽车公司,发展成美国第三大汽车公司。 大众汽车公司成立于1937年。当时定的德国政府为了使人民都买得起轿车,下达了生产一种大众化轿车并建立工厂的指令,由费迪南德·保时捷博士主持设

日本汽车工业发展的启示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日本汽车工业发展的启示 作者:吴启金 作者单位: 刊名: 中国机电工业 英文刊名:CHINA MACHINERY & ELECTRIC INDUSTRY 年,卷(期):2003(10)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徐永红谈日本汽车工业对我国的启示[期刊论文]-科学与管理2008,28(4) 2.何兴容.凡福善.HE Xing-rong.FAN Fu-shan中日汽车产业政策的比较分析及启示[期刊论文]-经济与管理2006,20(4) 3.曾昭诚.成志明.ZENG Zhao-cheng.CHENG Zhi-ming战后日本汽车工业的产业组织合理化及其借鉴[期刊论文]-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 4.卢玫美、欧、日汽车工业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借鉴[期刊论文]-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06,137(11) 5.朱志伟.胡树华中日汽车工业发展的比照与借鉴[期刊论文]-北京汽车2001(2) 6.孙国联.徐永红日本汽车工业给我国的启示[期刊论文]-发展2006(8) 7.胡卫国试析我国汽车金融相关政策法规[期刊论文]-汽车工业研究2011(5) 8.吴启金日本汽车工业发展历程[期刊论文]-中国机电工业2003(6) 9.林子扬站在新世纪的制高点——日本拟定汽车技术发展战略规划[期刊论文]-上海汽车2002(5) 10.丹尼日本汽车走俏中国市场[期刊论文]-沪港经济2006(2)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041437200.html,/Periodical_zgjdgy200310021.aspx

从日本汽车工业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从日本汽车工业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日本汽车制造业始于吉田真太郎,1904年他成立日本第一家汽车厂东京汽车制造厂(现五十铃汽车公司),3年后制造出第一台日本国产汽油轿车“太古里1号”。至今,日本汽车工业已经走过一百多个年头。 二战以前是日本汽车工业的萌芽期。这一时期日本人开始制造汽车,政府也开始意识到汽车产业的重要性,并出台政策进行扶持。1936年,汽车制造行业法正式在日本国内开始实施,日本汽车真正国产化的序幕由此拉开。 二战后的20年(1945年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日本现代汽车工业的基础阶段。日本经济在经历了二战的毁灭和战后十年的复苏之后,在1955年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汽车产业也在这一段时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公务车比例稍有下降,出租车加快发展,私人用车开始起步。 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汽车工业高速发展。1967年日本超过德国而成为第二大汽车生产国,国内汽车销量首次超过百万辆。1970年,日本国内汽车销量达到238万辆,千人平均保有量达到170辆。比1950年增加了将近60倍。在这段时间,普通劳动者成为汽车的主流买主,汽车不再是社会地位的象征而成为了代步工具。 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重创了欧美车商,但是却让推崇小排量车的日本车企从中受益,1976年,日本汽车出口达到250万辆之多,首次超过国内销量。有资料显示,20世纪70年代以后,虽然日本经济走向成熟,经济增长率下降,但汽车产业继续保持近15%的高增长率。而日本汽车产业的这一“黄金时期”基本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此后,日本汽车市场的增长速度也开始减缓,但出口依然强势,推动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日本汽车工业的现状可以简单概括为:产能旺盛、国内汽车市场接近饱和、出口优势明显、国内市场寡头竞争。 德国车比日本车重,主要因为以下方面原因: 1)为确保高速行驶的操控性、稳定性、安全性(车体刚性),德国车的底盘用料十足,特别结实(同排量德国车的最高速度大多比日本车要高,比如1.8升花冠的最高速度比1.8宝来/GOILF要低20公里/时,只与1.6升的宝来/GOLF相当),因此,重量增加了。看看XCAR 俱乐部什么车的用户加装平衡杆多就便知其中差异了。德国车几乎没有加装平衡杆的,而日本车比比皆是! 2)德国车发动机底部大多装有高强度防护板,而日本车除了中高档车外基本没有装; 3)德国车采用前后高强度加强型吸能保险杠。而日本车所谓的碰撞吸能,是以牺牲保护汽车内部部件为代价来保护乘客,中低速碰撞就会导致碰撞部位严重变形,往往伤及内部部件,使得维修费用大增,这一点飞度便是典型代表; 4)同排量德国车的载重能力往往比日本车要高出30%!。为此,德国车的避震弹簧更粗,避震装置自然更重。 5)德国车采用钢板双面镀锌防锈工艺,空腔注腊技术、多层喷漆工艺等确保车身12年不生锈,而日本车给省了。 6)同排量的车德国车的轮胎宽度往往比日本车大一号,由此也增加了重量。 稍有物理常识的人都知道,移动重量越重的静止物体要克服更大的惯性,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同样,汽车自重越重就越耗油,尤其在城市拥堵路况开开停停行驶更加明显。 从国际上汽车售价就可看出,日本车普遍处于中低档次,日本车是侧重满足用户基本安全和代步要求而设计的,至于操控乐趣、品味等就免谈了吧,买日本车是抬高不了自己的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