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政治法律环境

第五讲 政治法律环境
第五讲 政治法律环境

第五讲

国际市场营销中的政治法律环境

导入案例:睡衣风波

第一部分

国际市场营销的政治环境

?国际营销的政治环境分析

?国际营销中的政治风险

?降低政治风险的对策

一、国际营销的政治环境分析

?政府类型

?政党制度

?政局稳定性

?政治干预

?民族主义

?国家间关系

?产品政治敏感度

?政治制裁

?政治和社会活动人士

?暴力和恐怖活动

1.政府类型

(1)政府在经济中所起的作用

①参与者。

其一,政府的所有权可能阻碍企业在特定的市场的经营,在某些市场,一些特定行业被政府垄断,完全由政府经营;

其二,政府的所有权常常意味着政府是唯一的顾客,当公司面临政府独买时,其营销能力便会降低。

②规范者。营销人员应确切了解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规范角色,政府制定的货币或金融政策,往往通过法令法规来限制影响营销者的活动。

(2)政府的廉洁与行政效率

对于国际营销企业来说,认真分析政府部门官员的廉洁与效率状况,是评估政治环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国家主权The sovereignty of nations

?行使对外关系的权力

–确定疆界,控制贸易以及人员的跨境流动(海关)

?对国民行使的至高无上的权力

–规定公民的权力与义务

–即使在境外,公民也应该遵守本国的法律

?为与其它国家和平共处,一国可能在某些方面缩小自己的主权

–加入世界或区域贸易组织(WTO、EU 或NAFTA)意味着国家必须在主权的某些具体方面(关税、货币政策等)做出让步

案例:希基塔香蕉

?2.政党制度

除了解目标市场现政府的构成外,还要了解它对国际贸易的政策。为此,必须考察该国的政党制度,要分析其政党体制以及各党派的政纲,特别是执政党的主张。政党体制一般有三种基本形式:两党制、多党制和一党制。

政党Political parties

?营销人员有必要了解一个国家主要政党(包括利益集团)的政治哲学、观点与路线

–有朝一日这些政党可能上台,其政见就成为主流思想,特别是在两个强力政党交替掌权的情况下

–即使是在野党同样具有政治影响,

政党(续)

?不仅政党,各利益集团和派别也将对贸易政策施加影响

–香蕉大战中的大公司对决策当局的游说

–美国国会内部是否给予中国永久最惠国待遇的党派之争

?3.政局稳定性

对所谓政治不稳定性的衡量并不存在世界公认的标准,以下特定指标可供分析时参考:(1)政权更迭率。一国的更迭,往往带来政府政策的变化,造成企业营销的政治环境改变。

(2)暴力事件出现率。一般认为,暴力事件出现是政治不稳定的一个直接信号。

(3)文化分裂。文化分裂是一种由文化因素转化为政治因素的例子。

(4)宗教冲突。宗教信仰的差别是潜在的政治不稳定性指标之一。

政策稳定性

Stability of government policies

?法规及行为准则的持续性、依法治国的延续性,与政权更迭(政府稳定)无关

4.政治干预

(1)税收政策。即通过征收不同的关税来限制或鼓励外国产品进口的政策。它分为限制性税收政策和鼓励性税收政策两大类。

如税收管制:推翻既定协议,对成功的外国企业加税(税外费)

(2)进口管制。即通过限制进口产品的类型和数量来直接或间接干预全球营销。

●国产率法律:对内销产品的国产率要求,要求产品必须使用本地的零部件。

●进口限制:与国产率法律类似,都意在迫使公司购买本地原料,以扶持本国工业

●价格管制:针对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药品、食物、汽油)实施,以防止通胀(或逼迫外国公司转让股权)

(3)外汇管制。即一个国家对于买卖外汇及一切经营业务而进行的管制。

案例:缅甸的外汇管制

5. 民族主义Nationalism

民族主义的宗旨是保护民族经济。当前,与政党和政府更替引起的政治环境不稳定相比,强烈的民族主义对全球市场营销的影响更为持久。因此,从事国际营销的人员必须尊重各国的民族利益和民族感情。

对民族、国家强烈的自豪感,鼓吹和强调本国经济独立自主,排斥外资企业:

–“买国货”

–借助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限制进口

案例:各国的民族主义

?6.国家间关系

企业所属国与目标市场国之间关系的好坏,往往直接影响到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的成败。一个政治上成熟的国家应该与其他国家保持友好关系,并遵守国际法和国际公约。

国际性组织的会员国间也有相互的关系存在,每一个国际性组织都会影响其会员国的行为。一般而言,一个国家加入国际性组织越多,则其受法律规章的束缚也越大,与其他国家关系也越密切。

?7.产品政治敏感度

在国际市场营销中,有些产品往往容易引起目标市场国政府的特别注意,这就是政治敏感性。

8 政治制裁

?某个或几个国家抵制另一个国家,从而断绝与这些国家的一切经贸往来,或者对特定商品的贸易实施制裁

–美国对古巴、伊朗、伊拉克、利比亚进行制裁

–国际对南非制裁直至其放弃种族隔离制度

案例:倒霉的汽车经销商

9 政治与社会活动人士

?制裁不一定来自政府,政治与社会活动人士也会干扰正常的贸易往来

–反对雀巢公司在第三世界市场销售婴儿营养奶粉的活动

–对雇佣童工(犯人)的跨国公司的抵制、示威,其工厂被称作“ 血汗工厂”

10 暴力与恐怖活动

?恐怖分子袭击跨国公司的目的

–羞辱某一政府

–绑架勒索

–借跨国公司要挟本国政府

?黑客也被视作是新兴的网络恐怖主义

二:全球经营的政治风险

?没收、征用和本土化

?经济风险

?政治制裁

?政治与社会活动人士

?暴力和恐怖活动

没收、征用和本土化

?没收(confiscation)

–为最大的风险,即政府无偿占有公司财产

?征用(expropriation)

–要求政府对其所占有的投资进行一定补偿

?本土化(domestication)

–指东道国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将外国投资逐步置于本国的控制之下

本土化的措施

?将产权的部分或全部转让给本国国民

?将大量的本国国民提拔进管理高层

?提高国产配件的比例

?制定具体出口条例,要求产品必须在世界市场销售

经济风险

?外汇管制

–如何将东道国货币计算的盈利和投资换回本国货币,是外国投资者的常见问题

–外汇管制源于一国的外汇短缺,通常采用多元汇率体系

?国产率法律

–对内销产品的国产率要求,要求产品必须使用本地的零部件

经济风险(续一)

?进口限制

–与国产率法律类似,都意在迫使公司购买本地原料,以扶持本国工业

?税收管制

–推翻既定协议,对成功的外国企业加税(税外费)

?价格管制

–针对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药品、食物、汽油)实施,以防止通胀(或逼迫外国公司转让股权)经济风险(续二)

?劳动力问题

–不得随意解雇工人

–利润与工人分享

–为工人提供许多服务

案例:可口可乐在印度

三、对策

如何降低政治脆弱性——做遵纪守法的公司

虽然跨国公司不能直接控制或改变其所在国的政治环境,但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某一特定经营活动对政治风险的敏感程度

●在东道国只是客人,应以客人身份行事

●企业利润并非完全属于某一公司,当地雇员和东道国经济也应受益

●若能流利使用当地语言,会有助于销售,有利于缔结良好的公共关系

●努力为该国的经济、文化做贡献

●培训外派的管理人员及其家属,使他们在外国环境中举止得体

●最好不要呆在本国指挥业务经营,而应为国外子公司配备称职的当地人并从本国监督经营情况

改善与当地政府关系的一些具体做法

?增加出口,或通过进口替代品减少进口

?使用当地生产的资源

?转让资本、技术或技能

?创造就业机会

?增加东道国的税收

减轻政治风险的策略

?建立合资企业:与当地企业或第三国企业合资

?扩大投资基础:让数个投资者包括银行一起参与东道国的投资

?控制产品在非东道国的分销渠道

–若东道国胆敢征用该投资项目,则意味着失去世界市场

?颁发许可证:有偿技术转让,收取许可费而不参与直接经营

?有计划本土化

–如果由政府来对投资项目实施本土化,不如自己有计划、

分步骤实施本地化

?政治贿赂:涉及道德问题,长远来看风险高

案例:躲避南斯拉夫的枪林弹雨

第二部分

国际市场营销的法律环境

?法律体系的基础

?国际法律争端的司法管辖权

?国际争端的解决

?各国的商法

?1.法律体系

?英美法系common law

?源于英国,在英、美、加等曾受英国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实行

?大陆法系civil or code law

?源自罗马法,德国、日本、法国和

non-Islamic以及non-Marxist国家

?伊斯兰法系

?源自古兰经,巴基斯坦、伊朗、沙特等伊斯兰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法系

?2.常见法律

各国都制定有与国际市场营销关系较密切的国内法,主要有产品质量法、标准法、商

标法、包装法、直销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工业产权保护法以及关于绿色营销的规定等。

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比较

?基本思想

–英美法系的基础是传统(tradition)、过去的做法(past practices)、先前的判例(legal precedents)–大陆法系则是力图建立无所不包的法律条文体系(an all-inclusive system of written rules of law )

?知识产权保护

–英美法:ownership is established by use(使用在先)

–大陆法:ownership is determined by registration(注册在先)

?合同履行

–英美法:无法履行合同只有在“上帝的行为(acts of God)”,即发生大自然无法预计的极端情况,如洪水、闪电、地震等才能获得谅解

–大陆法:“不可抗力”并不仅限于自然力(天灾),还延伸到罢工、骚乱等无法预见的人类行为(人祸)

在约旦,“麦当劳”和“微软”由当地公司所有。在某些大陆法系国家,合同未经公证/注册就没有效力;而在英美法系国家,同样的合同只要能提供合同成立的证据,就具有法律约束效力

案例:是否不可抗力?

伊斯兰法系

?基于对古兰经的解释,包括

–宗教的职责和义务

–非宗教的对人类行为的法律制约:一种为所有个人规定具体的社会经济行为模式的法律体系,同样包括产权(property rights)、经济决策(economic decision making) & 经济自由类型(types of economic freedom)

?首要目标是社会正义(social justice)

伊斯兰法系的独特之处

?禁止违反伊斯兰教规的投资行为

–酒精、赌博、夜总会(casino)

?禁止在任何交易中支付/收取利息

–利息被视作高利贷,为非法所得

–与传统商业惯例不合,特别是影响银行业的经营

–但可以采取变通的做法而不违反伊斯兰法律,如本质上虽然是利息,但却采用增高标价或成本加成进行交易,将利息算进交易价格、租赁费或“咨询费”

二、国际法律争端中的司法管辖权

?发生法律争端双方可能是

–政府之间

–公司与政府之间

–公司之间

?政府间争端可由国际法庭裁决,其它两种争端则必须由争端双方中的一方国家的法庭处理或仲

–商业争端通常属于后两种争端

?商业争端必须由所涉国家中的某一国的法律解决时,最重要的是采用哪一国的法律(Host or Home)? 通常由以下三种方式来确定司法管辖权:

–根据合同中包含的司法管辖权条款(jurisdictional clauses)

–根据签订合同的地点

–根据合同条款的履行地点

(1)协商

其特点是省去司法程序,气氛友好,有利于双方合作关系的发展。

(2)调解

其特点是灵活简便,省却诉讼费用及程序。

(3)仲裁

它是解决国际经济贸易争端的一种较为普遍的方式。

(4)诉讼

其最大特点是强制性。法院作出的并经有关国家承认的判决具有强制约束力,败诉方必须无条件履行。

(1)调解Conciliation

?又称mediation,请求第三方(调解人)介入,最终达成无约束力的协议解决争端

–调解人(mediator)听取双方意见,讨论不同的可行方案,探求解决问题的可能

?私下、保密进行

–双方所作声明一般不会在此后的诉讼或仲裁中被披露或作为证据

?历史纪录极佳(excellent)

–大多数争端得以解决,争议双方恢复往来

?不正规,无法律约束力

–在调解协议书中应包含仲裁条款( arbitration clause ),以便必要时更容易采取仲裁

(2)仲裁Arbitration

?在国际商务争端中比诉讼更受欢迎

?通常选择利益无关的知情一方或几方(disinterested and informed party/parities) 作为裁判(referee),判定是非曲直并作出双方同意执行的裁决

?在大多数国家,正式的调解(仲裁)达成的协议具有法律强制力

?可以是非正式仲裁,但大多数仲裁是在正式的国内国际仲裁机构主持下进行

–这些机构专为解决商业争端而组建,拥有经验丰富的仲裁员和正规的仲裁程序规则

?仲裁运行程序,以ICC(国际商会,The 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规则为例:

–刚接到仲裁请求时,首先寻求调解

–调解失败后,启动仲裁程序

?原告(plaintiff )与被告(defendant )各自从可接受的仲裁员中选择一个为他们辩护,ICC 指定第三名成员——通常从一批杰出的律师、法学家,和/ 或教授中挑选

案例:国际商会(ICC)的仲裁案例

?大多数仲裁是成功的,但这取决于双方都愿意接受仲裁的约束

–在合同中就事先约定仲裁条款(arbitration clause),比发生争端后再商定更有助于提高通过仲裁解决争议的可能性

–但仲裁协议的执行有时会遇到困难——不愿指定仲裁员、拒绝仲裁、拒绝仲裁结果

(3)诉讼Litigation

?诉讼是万不得已的解决之道——“打官司没有胜利者”,原因是:

–费用高

–拖延时间

?外国法庭的不公正对待:法官或陪审团对贸易问题及错综复杂的商业往来不够精通,有意无意做出不公正的判决,导致“赔了夫人又折兵”。

?难以收回所判给的罚金

?损害公众形象

?缺乏保密性

?权威人士建议的解决争端的四步骤

–首先安抚受损方(placate the injured party)

–若安抚不成则谋求调解(Conciliate)

–再次是仲裁(Arbitrate)

–最终才是诉讼litigate

四、国际经济法律及其对国际营销的影响

?保护消费者利益的立法

?保护生产制造者和销售者的立法

?保护公平竞争的立法

?调整国际间经济贸易行为的立法

各国商法

?市场营销法Marketing law

?绿色营销法Green marketing legislation

?反垄断法Antitrust

?知识产权法Intellectual property

1 、对产品策略的影响

–在国际营销中应特别注意法律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产品的安全性应该符合的标准

?各国对产品的包装(颜色、材料、标签等)

?对售后服务的要求

?对品牌名称及注册保护的要求

2、对促销策略的影响

?对广告媒体的限制

?对广告时间的限制

?对广告内容的限制

?对广告产品的限制

广告产品限制资料

广告媒体限制资料

(1)市场营销法

?关于广告

?产品

?定价

(2)绿色营销立法

?环保目光从工业污染、滥砍滥伐转向产品包装、固态废物处理,倡导环境友好产品(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products)

–德国的新《包装法》的三阶段回收要求第一阶段是包装物的处理与收回,第二阶段是制造商等的二次包装物回收,第三阶段要求收回所有的销售包装物

(3)反托拉斯法

?保护消费者从外国竞争者和本国竞争者竞争中获益

–当国内某一行业由一家公司单独控制,来自外国制造商的竞争十分重要;若该公司与国外竞争企业建立合资企业,则涉及垄断嫌疑

?保护生产者不被更大的或行为不端的竞争者逐出市场

美国的反托拉斯立法

(4)知识产权保护

?全球的专利、商标和版权的非法仿制与盗用使知识产权持有人损失巨大

?公司还面临知识产权的合法损失

–外国公司利用“注册在先”成为合法的商标使用者,原拥有者不得不为买回或使用这些商标付费

环境管理体系考题-案例分析题

1、在公司的化学品仓库中发现贮存有大量的金属表面处理剂,其MSDSL写有:案例分析: 不符合的条款和内容:GB/T24001-2004标准447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识别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潜在的紧急情况和事故,并规定响应措施。” 不符合事实:“公司的化学品仓库中发现贮存有大量的金属表面处理剂,其MSDSt写有: “本品如发生意外泄漏,应迅速用水稀释或黄沙混合后,并以熟石灰中和处理。”但仓库中尚未配置上述物资。” 2、查看某分厂“环境管理方案”中写明建立空压机房,以降低噪声排放,现场发现空压机仍露天放着, 案例分析: 不符合的条款和内容:GB/T24001-2004标准443 “组织应制定、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其目标和指标的方案。” 不符合事实:查看某分厂“环境管理方案”中写明建立空压机房,以降低噪声排放,现场发现空压机仍露天放着。 3、2006年6月审核员在某厂发现,公司制造车间在3个月前引入了新的喷漆生产线,查阅该车间的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记录得知是在2006年1月填写的, 案例分析: 不符合的条款和内容:GB/T24001-2004标准431 a) “识别其环境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此时应考虑到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 不符合事实:公司制造车间在3个月前引入了新的喷漆生产线,查阅该车间的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记录得知是在2006年1月填写的,之后没有增加或修正。 4、某食品加工企业,负责环境管理体系策划和总体实施的总务部提供的当地环境监测部门提

供的监测报告显示连续两次污水排放COD超标, 案例分析: 不符合的条款和内容:GB/T24001-2004标准4.5.3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处理实际或潜在的不符合,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b)对不符合进行调查,确定其产生原因,并采取措施以避免再度发生;” 不符合事实:总务部提供的当地环境监测部门提供的监测报告显示连续两次污水排放COD 超标,而公司内污水处理站内部监测记录显示污水处理后COD未超标,因此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5、审核员到某电镀公司审核,看到电镀车间内的含铬废水流向一地下管道, 案例分析: 不符合的条款和内容:GB/T24001-2004标准446 “组织应根据其方针、目标和指标,识别和策划与所确定的重要环境因素相关的运行,以确保a)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形成文件的程序,以控制因为缺乏程序文件而导致偏离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的情况”的要求。 不符合事实:在电镀车间审核,看到电镀车间内的含铬废水直接流到综合处理池处理。&企业的环境监测站负责对本企业排放的污水进行监测,审核员查阅相关污水监测数据,其结果均符合相关污水排放标准。审核员又发现该监测站使用的仪器超过检定周期仍在使用。案例分析:不符合的条款和内容:GB/T24001-2004标准4.5.1 “组织应确保所使用的监测和测量设备经过校准和检验,并予以妥善维护。应保存相关的记录。” 不符合事实:企业的环境监测站负责对本企业排放的污水进行监测,该监测站使用的仪器 超过检定周期仍在使用。 8、审核员在参观某公司锅炉房时,发现锅炉的烟尘是通过一级旋风除尘后进入烟囱的, 案例分析: 不符合的条款和内容:GB/T24001-2004标准442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

日本环境保护现状及趋势

第9卷 第4期1999年10月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HIN A POPULAT ION,RESOU RCES AND ENVIRONM ENT Vol.9,No.4 Dec.,1999日本环境保护现状及趋势 朱连奇 (河南大学,开封,475001) 1 日本环境保护的特点 1.1环境保护的社会化 (1)日本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首先得益于环境立法和政府对环境工作的指导,早在1950年日本政府就颁布了《国土综合开发法》,旨在“谋求产业用地选择的合理化”,“综合利用、开发和保护国土资源”;1951年公布的《森林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保护自然植被、增加植被覆盖的各种对策;1961年的《水资源开发促进法》,为河川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法律依据;1964年政府制定了《河流法》,对河流进行综合管理,有效地防止河流由于洪水、涨潮等造成的灾害,适当地利用河流和保持正常的水流,从而有利于国土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1970年的《防止海洋污染法》明确规定为了保护海洋资源,必须严格限制向海洋排放废弃物; 1974年出台的《国土利用计划法》指出“发展公共福利,保护自然环境,确保健康、文明的生活环境和国土的均衡发展和持续利用”。政府的立法对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使日本环境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形势及日本自身环境保护形势的变化,日本环境保护的目标也随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1992年《地球化时代的环境政策》确立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各种要素,维持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的环境保护的基本理念,1993年实施了《环境基本法》,基本法分析了环境的承载能力、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实施基本法的障碍因素,指出日本环境保护的基本目标是治理水、土壤、大气污染,降低城市噪音和地表沉降等公害问题,防止地球温暖化,减少人类活动对臭氧层的破坏,保护海洋。 (2)环境保护的社会化还表现为环境教育的普及程度较高。为了提高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针对日本的环境结构特点,各地的环境情势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编写出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环境保护教材,在各类学校中开设环境教育课程,对青少年进行环境保护观念的教育。在市民中开设环境保护专题讲座,使市民了解世界、日本及所在城市的环境质量现状、全球环境变化的趋势,提高环境质量的对策,增强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等。1962年仙台市率先推出《健康都市宣言》、1970年的《公害市民宪章》在全国范围首倡建立健康而且环境优美的都市,提高市民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 (3)民众对环境管理和环境质量监督的参与意识较高,根据民众对生存环境质量的日益关注,环境管理部门及时把观测到的环境质量数据通报给市民。环境管理部门随时受理从汽 收稿日期:1998-12-07 作者简介:朱连奇,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工作。曾作为日本“海外自治体国际交流协力事业”研修员在日本仙台市环境局工作。

第五讲 政治法律环境

第五讲 国际市场营销中的政治法律环境 导入案例:睡衣风波 第一部分 国际市场营销的政治环境 ?国际营销的政治环境分析 ?国际营销中的政治风险 ?降低政治风险的对策 一、国际营销的政治环境分析 ?政府类型 ?政党制度 ?政局稳定性 ?政治干预 ?民族主义 ?国家间关系 ?产品政治敏感度 ?政治制裁 ?政治和社会活动人士 ?暴力和恐怖活动 1.政府类型 (1)政府在经济中所起的作用 ①参与者。 其一,政府的所有权可能阻碍企业在特定的市场的经营,在某些市场,一些特定行业被政府垄断,完全由政府经营; 其二,政府的所有权常常意味着政府是唯一的顾客,当公司面临政府独买时,其营销能力便会降低。 ②规范者。营销人员应确切了解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规范角色,政府制定的货币或金融政策,往往通过法令法规来限制影响营销者的活动。 (2)政府的廉洁与行政效率 对于国际营销企业来说,认真分析政府部门官员的廉洁与效率状况,是评估政治环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国家主权The sovereignty of nations ?行使对外关系的权力 –确定疆界,控制贸易以及人员的跨境流动(海关) ?对国民行使的至高无上的权力

–规定公民的权力与义务 –即使在境外,公民也应该遵守本国的法律 ?为与其它国家和平共处,一国可能在某些方面缩小自己的主权 –加入世界或区域贸易组织(WTO、EU 或NAFTA)意味着国家必须在主权的某些具体方面(关税、货币政策等)做出让步 案例:希基塔香蕉 ?2.政党制度 除了解目标市场现政府的构成外,还要了解它对国际贸易的政策。为此,必须考察该国的政党制度,要分析其政党体制以及各党派的政纲,特别是执政党的主张。政党体制一般有三种基本形式:两党制、多党制和一党制。 政党Political parties ?营销人员有必要了解一个国家主要政党(包括利益集团)的政治哲学、观点与路线 –有朝一日这些政党可能上台,其政见就成为主流思想,特别是在两个强力政党交替掌权的情况下 –即使是在野党同样具有政治影响, 政党(续) ?不仅政党,各利益集团和派别也将对贸易政策施加影响 –香蕉大战中的大公司对决策当局的游说 –美国国会内部是否给予中国永久最惠国待遇的党派之争 ?3.政局稳定性 对所谓政治不稳定性的衡量并不存在世界公认的标准,以下特定指标可供分析时参考:(1)政权更迭率。一国的更迭,往往带来政府政策的变化,造成企业营销的政治环境改变。 (2)暴力事件出现率。一般认为,暴力事件出现是政治不稳定的一个直接信号。 (3)文化分裂。文化分裂是一种由文化因素转化为政治因素的例子。 (4)宗教冲突。宗教信仰的差别是潜在的政治不稳定性指标之一。 政策稳定性 Stability of government policies ?法规及行为准则的持续性、依法治国的延续性,与政权更迭(政府稳定)无关 4.政治干预 (1)税收政策。即通过征收不同的关税来限制或鼓励外国产品进口的政策。它分为限制性税收政策和鼓励性税收政策两大类。 如税收管制:推翻既定协议,对成功的外国企业加税(税外费) (2)进口管制。即通过限制进口产品的类型和数量来直接或间接干预全球营销。 ●国产率法律:对内销产品的国产率要求,要求产品必须使用本地的零部件。 ●进口限制:与国产率法律类似,都意在迫使公司购买本地原料,以扶持本国工业 ●价格管制:针对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药品、食物、汽油)实施,以防止通胀(或逼迫外国公司转让股权) (3)外汇管制。即一个国家对于买卖外汇及一切经营业务而进行的管制。 案例:缅甸的外汇管制

关于日本环境保护的认识

关于日本环境保护的认识 上专业课的时候,老师经常会给我们看一些NHK的纪录片,最近我们便看了一系列日本自然环境介绍的纪录片,深切地感受到了日本是个美丽的国家,对于环境保护这一块做得非常的好。 而凡是到过日本的人,无论是常住,还是短期访问或旅游,几乎都对日本良好的环保状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里山清水秀天蓝,能绿的地方都变绿了,甚至许多楼房屋顶也栽上了花草。据日本官方公布的统计数字,日本的绿化覆盖率高达66%以上。由于绿色拥抱着日本,即使刮大风,也无尘土飞扬,多年来,日本从没有发生过沙暴、尘暴。曾听说过一个夸张的说法,在日本街头站上一天,衣服上也不见得会有多少灰尘。可见日本的环境保护非常到位。 但是事实上,战后50年代至60年代初的日本,将复兴经济摆在了优先位置。由于片面发展经济,环保意识薄弱,使得以工业集中的地区为中心,出现了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正常生活的环境公害污染,成为污染问题渐露端倪的时期。日本在努力从公害大国翻身朝环保大国迈进之际,却面临经济发展与环保孰重孰轻的两难抉择。然而事实证明,企业增加对污染防治设备的投资,并未引起整体经济的衰退,反而促进污染防治产业的兴起。 当时日本的产业仍以重化学工业为主,而重化学工业又是高污染性产业,在未同时做好污染防治工作的情况下,高度的经济发展导致了日本人为环境污染付出代价。闻名世界的“四大公害”事件就是发生在那个时候。由于环境污染造成居民患病的情况在日本比比皆是:在熊本县,由于当地的氮肥厂直接排放含汞废水,污染了水俣海湾而使当地渔民患上了水俣病;在四日市,由于石油化工厂排放废气,导致周围许多居民患哮喘病死亡;在富山,由于当地的铅锌矿在采矿和冶炼中排放含镉废水,许多居民患上了骨痛病。 当令人触目惊心的公害病例接连发生,公害病的受害者继而开始了漫长的法庭诉讼斗争,随着调查取证的深入,事实越来越清楚,企业不得不承认了废水的污染,政府也不得不承认了轻视环境的政策责任。 在舆论压力有增无减的逆境下,于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不断出台大量详细的环保法律,分门别类地给工业制定了严格的废弃物排放标准,海湾、湖泊、河套等地区还要更严格,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在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日本政府对于企业不采取强制措施,要求企业达到什么标准,更不直接下达治理指标,而是通过公布全社会污染控制总目标引导企业进行环保,同时通过市场行为,也就是能源价格等调控企业环保行为,减少环境污染。工业污染主要是工厂排放废汽废水废渣等,解决措施主要是通过各种法律和经济措施解决,要求工厂减少排放,否则处以罚款,而对于工厂在环保科研、设备方面的投入,政府给以一定的补贴,企业根据生产情况提出环保课题,

环境管理体系

环境管理体系 ISO14000系列标准简介 ISO14000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 207负责起草的一份国际标准。ISO14000是一个系列的环境管理标准,它包括了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期分析等国际环境管理领域内的许多焦点问题,旨在从环境管理和经济发展的结合上去规范企业和社会团体等所有组织的环境行为,限度地合理配置和节约资源,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维持和持续改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ISO14000系列标准共预留100个标准号。该系列标准共分7个系列,其编号为ISO14001-14100. ISO14000系列国际标准的核心是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标准要求组织在其内部建立并保持一个符合标准的环境管理体系。该体系由环境方针、规划、实施与运行、检查和纠正、管理评审等5个一级要素和17个二级要素构成,各要素之间有机结合、紧密联系,形成PDCA(规划、实施、检查、改进)的运行模式(见图7-1),通过有计划地评审和持续改进的循环,保持组织内部环境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ISO14000作为一个多标准组合系统,按标准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类:基础标准--术语标准,即环境管理方面的术语和定义(ISO14050子系列)。 第二类:基本标准--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原理、应用指南(ISO 14001-ISO 14009子系列)。 第三类:技术支持标准(工具),包括①环境审核;②环境标志;③环境行为评价;④生命周期评估(1S014010、ISO14020、ISO14030和ISO14040子系列)。 如按标准的功能,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评价组织,包括①环境管理体系;②环境行为评价;③环境审核。 第二类:评价产品,包括①生命周期评估;②环境标志;③产品标准中的环境指标。 目前已颁发的几项环境管理标准如下: 1、ISO1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 ISO14001是ISO14000系列标准中的主体标准。该标准规定了组织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明确了环境管理体系的各个要素,根据组织确定的环境方针目标、活动性质和运行条件把本标准的所有要求纳入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中。该项标准向组织提供的体系要素或要求适用于任何类型和规模的组织。 ISO14001要求组织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同时必须据此建立一套程序来确立环境方针和目标,实现并向外界证明其环境管理体系的符合性,以达到支持环境保护和预防污染的目的。

日本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对旅游资源的管理实行统一的、区域性的自然公园管理体系,经过5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创建了完整的管理体制,完善了旅游资源环境管理的法律与政策,与欧美国家相比,有其独到之处。而我国旅游资源环境管理还相对落后,实施的是分级、分块的管理体制,造成了管理部门分散、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等诸多弊病。学习借鉴日本经验,对我国健全完善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的法律与政策,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根据日本资源环境管理政策规定,日本自然公园的管理机构为非盈利的政府机构,其运转靠财政拨款。公园内的住宿、餐饮和娱乐等商业设施严格按规划建设,并通过特许商业经营处批准,由承租人经营。 在管理模式上,日本对旅游资源管理实行政府与民间合作运作的形式,推行公园管理员和社区参与的政策。政府部门要寻找良好的合作伙伴。合作伙伴主要有学术团体、社区和私人。各方履行和承担相互的责任和义务,积极主动地参与自然资源的保护工作,充分考虑人与自然资源和谐、环境友好的长远利益,各自做出贡献。 一、自然公园管理员的政策 1957年,日本建立了自然公园管理员制度。任命了119名“国家公园管理员( ranger) ”。最初的公园管理员是根据自然保护事务所长,都、道、府、县长官及国家公园协会会长的推荐,受自然环境局长委托,担任国家、国定公园中清扫、事故防止、动植物保护等业务的自愿者。随着战后复兴的推进,国民生活不断改善,日本迎来了旅行大众化时代,到自然公园的旅游者数量剧增。自愿者的业务发展到限制高山植物的采集,指导露营地,还有登山装备、食品携带、景区美化、火灾预防等事项。1965年自愿者被更名为“自然公园管理员”。此后,业务内容又增加了对有关自然资源保护的提议、公共设施的毁损和垃圾等环境污染行为问题的处理通报等。至2002年,共有2976名自然公园管理员,在旅游资源环境管理、利用、开发保护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社区参与的政策 自然公园的国家管理机关是环境省。其中,国立公园由环境省指定,由国家管理;国定公园由环境省指定,由所在区域的都、道、府、县管理。县立公园由县政府指定、管理。自然公园经营管理的基本政策是:政府实施管理权;经营形式多样化;社区积极参与三者有机结合,互相制约促进。 在经营方面,有的公园由政府出资建造有关设施,由经营者负责经营和维护,利益共享,政府从中获得一定股份;有的由经营者自行开发建设,上缴管理费或利税;有的采取基金会的形式,向社会募集资金,用于自然保护和公益事业等。任何形式的经营都要求经营者必须签订风景保护协议,履行一定的义务。如积极采取措施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向社区特别是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提高当地社区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等。 在促进社区参与方面,通过组织观花会、观鸟会、讨论讲座等不同形式,引导社区的公众参与,提高公众保护意识。开发建设项目的类型及其可行性必须有社区代表参与讨论决策上述可见,日本实行以政府为主导,辅之民间合作运作。实行公园管理员制度,加之社区参与有机结合。与此相比,我国个人及社区公众参与的程度还相当低,各主体难以形成合力。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矛盾日渐突出。在日本,社区有权监督经营管理者对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情况。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制约和防止经营者的武断决策、盲目开发及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行为,从而避免造成的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 所以日本的这种公园管理员制度和社区参与政策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中国向来缺乏的不是人,中国可以根据自身的国情灵活的运用公园管理员制度,任命一批有能力的管理者,辅之以社区居民参与政策,吸纳那些平时闲着没事干的大妈大叔作为志愿者,成为公园管理员,给于一些象征性的报酬,授予诸如“绿色使者”此类的荣誉称号或徽章,在他们的带动下来提高整个社区居民的资源保护意识。这样一来,打麻将的人就会减少,更多的人会参与到资源保护这种有意义的活动中去,社会风气也会随之变化!

安利PEST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安利(中国)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一、政治环境: 1、安利作为一家矢志扎根中国、在国际市场驰骋了几十年的一流跨国公 司,甚至,中美之间良好的贸易关系对两国乃至全球的稳定发展具有举足 轻重的作业,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安利极力致力于中美友好,大力推 动双方经济贸易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2、1999年6月、2000年2月,时任美国商会副主席的温安洛(安利的两 个创始人之一)先生两度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发言,积极支持中国加入 WTO组织及给与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 3、温安洛先生以美国商会领导人和安达公司主席的双重身份多次访华, 硬要参加了APEC上海峰会和厦门投资贸易洽谈会等重要经贸活动,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4、踏着中国改革开发的大潮,怀着为更多人的生活增添色彩的理想,安 利公司开始了在神州大地开拓奋进、创新图强的征程。1991年,安利公司创办人之一的理查·狄维士先生携夫人亲赴北京,了解中国的投资环境和投资的可行性 5、国际社会的认可:2005年,由知名人士组成的评审团评估了来自30 个国家的600多个项目,最终选择了安利的“爱心手牵手”活动作为 “最佳社会责任项目”。2005年,“爱心手牵手”活动荣获了三项大奖: 《纽约邮报》国际企业大奖的“最佳社会责任奖”;由美国直销协会 颁发的“明日愿景奖”;美国商会企业公民中心颁发的“国际企业社 会责任奖” 6、安利有57名员工在全球各地的直销协会担任领导职位。此外,安利还 鼎力支持直销教育基金会的工作,通过教育、信息传播以及科研等形式为 大众服务。(世界直销协会联盟(WFDSA)在56个国家设立协会,并设有1个区域性联会,其成员均承诺遵守《世界直销协会联盟商德约法》, 保护消费者利益。) 7、安利国际荣誉:联合国环境保护成就奖,1989年;全球联合荣誉奖,199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极地奖章,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极地奖 章,1992 二、法律环境:

赴日本环境保护考察报告

赴日本环境保护考察报告 20**年12月1日至19日,省委组织部、省环保厅和省外办联合举办了我省首期环境保护专题研讨班。部分省辖市以及县(市)分管环保工作的领导共28人,在国内进行了4天培训后,接着赴日本进行专题培训考察。在日期间,我们主要考察了福冈、东京、大阪等地,拜会了福冈县知事、议会议长和环境部部长,亲身感悟了日本在生态工业园建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再生利用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此次学习培训时间虽短,但安排紧凑,内容精当,收获丰硕。我们所见所闻都是当今加强环境保护、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课题。特别是日本社会推进循环经济的先进经验、完备的环保管理体制机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次研讨班,不仅让我们比较全面地把握了国际环境保护的发展趋势,而且看到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对今后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有了直观的标准和现实的参照系。 一、日本环境污染与保护的发展过程日本现阶段的环境保护比较成功,在发达国家中居于前列,但他们也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再恢复”的艰难道路,他们对待环境保护的态度也是随着经济增长、污染加剧而逐步改变的。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二战后的最初**年,日本为追赶欧美国家,盲目发展重工业、化学工业,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福冈县的北九州市、大牟田市的“七色烟”、“七彩河”即是典型。二是60年代-70年代,日本政府开始重视污染的治理,但是在“经济优先”观念的主导下,企业仍是被动开展污染治理,环境污染并未真正得到抑制。三是80年代-90年代,针对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日本发展的指导思想开始由“经济优先”向“经济与环境兼顾”转变,日本企业由“被动治污”逐步走向“主动治污”,日本经济社会开始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四是行至21世纪,日本环保理念发生了新的、质的飞跃,循环型社会系统的确立、企业主动治污理念的强化、知识经济的形成,使日本社会形态实现了由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的根本转变;环境保护实现了由被动的

日本农业环保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农业环保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的农业发展基础与我国相似: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人多地少,农业生产力低下,主要是以家庭为基础、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型的农业经营方式;20世纪50年代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日本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农产品产量虽然大幅度提高,但是农药残留、农产品品质降低、水质恶化等问题相继出现,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危机;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理论被提出后,日本及时制定了一系列农业环境保护政策,使农业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日本农业环保政策的演变历程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面临严重的资源危机和坏境污染问题时对现有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深入反思而提出的发展理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遵循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的高速增长型发展模式,导致农业生产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农药、化肥、农用地膜等残留物污染、牲畜粪尿污染等现象十分普遍,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日本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农业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按照其演变历程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世纪50-60年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政策主要以提高产量和劳动生产率为目标,农业环境污染没有受到重视。 二战后日本大量使用了以石油为原料的化肥和农药制品,虽然粮食等农产品产量大幅提高,但是农业环境遭受了严重污染,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这个时期的环境保护政策主要是针对工业企业的排污问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大气污染防治法》、《噪音规则法》等。1961年颁布的《农业基本法》是以提高衣业劳动生产率、保护农业为目标的法律,并没有涉及农业环境问题。《农业基本法》在改善农业牛产条件,减小工农业收入差别,提高粮食供给量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也导致了农产品品质下降、农药残留、水环境污染、土壤退化等一系列问题。随着农产品供求状况的改变、环境污染对农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欧美发达国家的农业环境政策的影响,农业环境污染问题在日本逐渐得到重视。 第二阶段 20世纪70-80年代,开始重视农业环境问题,提倡发展循环型农业,有机农业在全国普遍兴起。 为了解决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70年代日本开始了环境保护运动,相继出台了《废弃物处理法》、《环境基本法》、《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推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农药取缔法》、《土壤污染防止法》等法律法规,将环境保护作为社会发展的前提,提倡发展循环型农业,有效地发挥农业所具有的物质循环功能,使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相协调。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减农药和减化肥农业在全国逐步实施。1971年成立了全国有机农业研究会,提出了“防止环境遭受破坏,维持和培育土壤地力”的口号,广泛发动农民生产健康美味的农产品。 第三阶段 20世纪90年代,建立和推进环境保全型农业,实现可持续型农业发展道路。 日本在1992年制定的《新的食品、农业、农村政策方向》中首次提出“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农政改革的新目标。环境保全型农业是指灵活运用农业所具有的物质循环功能,通过精心耕作,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发展环境负荷量小的可持续型农业。政策所关注的对象不仅仅是农业,而是食品、

政治营销宏观环境分析

政治营销宏观环境分析 摘要 宏观营销环境指1对企业营销活动造成市场机会和环境威胁的主要社会力量。分析宏观营销环境的目的在于更好的认识环境,通过企业营销努力来适应社会环境及变化,达到企业营销目标。宏观营销环境的因素包括人口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技术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环境。 关键词:社会制度政治法律营销技术社会文化 一、人口环境 人口是市场的第一要素。人口数量直接决定市场规模和潜在容量,人口的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职业、居住分布等也对市场格局产生着深刻影响,从而影响着企业的营销活动。企业应重视对人口环境的研究,密切关注人口特性及其发展动向,及时地调整营销策略以适应人口环境的变化。 1、人口数量分析 人口数量是决定市场规模的一个基本要素。如果收入水平不变,人口越多,对食物、衣着、日用品的需要量也越多,市场也就越大。企业营销首先要关注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及其变化,尤其对人们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内容和数量影响很大。 2、人口结构分析 (1)年龄结构。不同年龄的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不同年龄结构就形成了具有年龄特色的市场。企业了解不同年龄结构所具有的需求特点,就可以决定企业产品的投向,寻找目标市场。 (2)性别结构。性别差异会给人们的消费需求带来显著的差别,反映到市场上就会出现男性用品市场和女性用品市场。企业可以针对不同性别的不同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开发更大的市场。 (3)教育与职业结构。人口的教育程度与职业不同,对市场需求表现出不同的倾向。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收入水平也逐步增加。企业应关注人们对报刊、书籍、电脑这类商品的需求的变化。 (4)家庭结构。家庭是商品购买和消费的基本单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家庭单位的多少以及家庭平均人员的多少,可以直接影响到某些消费品的需求数量。同时,不同类型的家庭往往有不同的消费需求。 1摘要关键词人口环境

日本环保产业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常 杪1,杨 亮1,王世汶2,松原乔1 (1.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管理与政策教研所,北京 100084; 2.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732) 摘 要: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积极改善环境质量,目前在环保治理技术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带动了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日本环保产业经历了高速增长扩张期、稳步发展期、转型期,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产业发展体系。文章分析了近年来日本环保产业发展呈现出的新变化及特点,并结合其产业发展的经验及教训,为快速发展的我国环保产业提供了启示与建议。 关键词:环保产业;日本;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X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5377(2016)01-0060-06 日本环保产业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日本目前定义的环境产业所包括的范围广泛,相当于我国的节能环保及新能源产业。具体包括环境污染防治、气候变化对策、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利用、自然生态保护等四大领域。日本由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来自于政府投入,虽然国内没有大型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与运营公司,但环保装备制造业非常发达。本文以环保产业中的环保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为重点,解析了日本的发展历程与特点,旨在为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启示。 日本的环保产业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分水岭为2000年前后。1 2000年前的日本环保产业发展概况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环保事业的发展经历了3个主要发展阶段:20世纪60~70年代末的工业源污染集中治理阶段;20世纪80~90年代生活源污染集中治理与提标改造阶段;2000年以来大规模集中建设期结束后的综合环境质量改善阶段。日本环保产业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特点,为推动日本环保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 1.1 工业污染集中治理阶段 20世纪60~70年代是以工业污染治理为主要需求的“公害对策阶段”。此期间日本迎来了经济的高速成长期,从60年代中后期开始,日本经历了以“四大公害病”为代表的环境问题。为应对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日本政府加速环境立法,加大了环保投入,推进产业 注:本文由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流域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集成及效益评估”(2014ZX07510) 资助。 感谢国家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与评估工程技术中心开放基金(No.GCZX20150004)对本文的支持。

日本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ISSN 100020054CN 1122223 N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 T singhua U niv (Sci &Tech ),2000年第40卷第S 1期 2000,V o l .40,N o .S 110 26 4448   日本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张 松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收稿日期:1999210209 作者简介:张松(19612),男,副教授,博士后 文 摘:历史环境是指与一定范围的土地密切相关的文化遗产所构成的整体物质环境状态,它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1966年日本制定《古都保存法》来保护古都的历史风土, 1975年修订《文化财保护法》创立“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地区” 制度,对一般城镇内的历史街区以及村落聚落景观为代表进行切实保护与利用,与此同时全国综合开发政策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在这一过程中,保护运动中的公众参与和地方自治体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历史环境;保护法律;开发政策;公众参与中图分类号:TU 2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0054(2000)S 120044205 历史环境保护是产生于20世纪的课题,现已发展成为有理论有实践的重要学科分支。在大规模开发建设中,我国的历史城镇、历史街区、历史村落的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借鉴1960、1970年代日本在历史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了解其法制建设、开发政策、市民运动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我国历史环境保护制度的建设和公众参与运动的兴起。 1 历史保护制度的创立 1.1 与历史环境相关的社会状况 历史环境是指与一定范围的土地密切相关的文化遗产所构成的整体物质环境状态。依据日本的《文化财保护法》,主要包括“史迹”、“传统建造物群”、“埋藏文化财的包围地”等内容,按《关于古都内历史 风土保存的特别措施法》(以下简称《古都保存法》),主要指“历史风土地区”。但是,历史环境的保护并不 只局限于这些。历史环境被认为是理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文化不可欠缺的内容,也是生活环境创造的基本要素,对社区生活环境的形成极其重要。 1960年代制定的“经济高速发展政策”、“全国 综合开发规划”,促进了产业的急速发展。经济高速发展政策,带来了粗放式开发与巨大城市化的浪潮。与此相随的是对生活环境的破坏,公害问题大量产生,同时也出现了对自然和历史环境的破坏。但当时谈到的环境问题,似乎还只局限于产业公害。 事态到1970年代就发生了转变,经历了公害、关注生活环境的眼光已经迟钝的人们,重新注意到自然破坏的严重性。认识到历史环境的破坏是现代环境问题的重要课题,人们将产业废弃物带来的污染称为第一公害;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称为第二公害;将开发建设对历史环境和乡土文化的破坏称为第三公害。与公害直接危害人的生命、健康等肉体方面相对,历史环境的破坏会给居民的精神生活带来严重的创伤。历史环境是地域居民精神纽带的象征,它的毁坏会给居民生活带来非常深刻的影响。历史环境一旦丧失之后,居民的精神上就会产生失落感,甚至无法承受这种急剧的变化。各地居民在关注环境的物质方面的同时,也开始关注环境的文化方面的重要意义。以反对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直接危及人的生命与健康的“公害”为起点的环境保护运动,从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景观保护,逐步扩大为包含遗迹、历史街区等在内的历史环境保护运动。1.2 历史环境保护的意义 环境是有机的统一体。公害、自然环境可以看作是横轴上的问题,历史环境则是与时代相关的纵轴上的问题。也就是说,要从空间轴与时间轴双方,综合考虑生活环境问题。 过去人们只重视能够换算为货币价值的东西。经济高速发展期正是这种价值观通行无阻的时代。这些随经济高速发展矛盾的表面化,低增长经济时代的到来引发了变化。货币价值无法测算的、对居民生活具有根本价值的东西,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国际政治环境分析

国际政治环境分析 政治环境是指在特定社会中影响和限制各个组织和个人的法律、政府机构和压力集团①。国际政治环境好坏对国际企业经营的成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政府制定的政策、规章和法律直接影响商务环境。什么产业将受到国家的保护,什么产业将面临公开竞争,这些都由各国政府决定。此外,政府还决定有关劳动力的规章制度和财产法规,决定财政和货币政策,这些政策又将影响投资和回报。其次,一国的政治稳定和政治情绪影响政府采取的行动,这些行动可能极大地影响在该国企业经营的可行性。一些政治运动可能会改变一国政府对外国公司的现行态度并促成新的管制。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国家地理位置不佳,气候条件不良,资源缺乏,但由于政局稳定,鼓励企业经营,依旧能够吸引大量外资的原因。 对任何一个企业而言,不论它是国内企业还是国际企业,政府与政治环境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政府是企业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各种压力集团(本国的或是跨国的)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活动(但还不及政府地位的重要)。一国政府对企业、竞争、利润的态度,对企业经营活动的限制或鼓励,对货物、资金、人员跨国界流通所实行的管制,乃至政府的稳定与否,政府机关办事效率的高低等,都会影响国际企业和国内企业的经营绩效.尤其对国际企业而言,政府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对准许或不允许外商在其政治疆界内从事企业活动,几乎具有完全的控制力。

虽然政治的影响力如此全面、如此重要,但对国内企业和国际企业来说,却有一重要差别.对于国内企业而言,本地政治环境是一既定的相对不变条件;而对于国际企业而言,东道国政治环境是有别于母国的可变条件,且世界政治局势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状况成为影响其经营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的跨国生产经营活动面临更为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其影响一般通过势力集团行动的形式,或是通过政府行动或是国家行动的形式出现的,因而带有极大的强制性。例如,东道国政府在经济政策调整中,宣布对某些行业或领域进行限制,会立即导致这些行业或领域的外资企业不得不做出经营中止或战略调整。又如,当东道国由于各种原因爆发战争,有关地区的所有经济活动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发生财产损毁和人员伤亡事件。所有这些,国际企业都无法抗拒。相反,东道国政府对外商投资的鼓励政策和措施又会给国际企业创造良机,给企业跨国经营提供温室。 政治环境的另一特点是其变化性.1989年,东欧诸国(原社会主义的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发生了牵动世界全局的巨变。这六个国家的执政党先后宣布放弃一党执政,同意采取多党联合执政,三权分立,自由选举,更改国名,去掉了“社会主义”或“人民”字眼。有五个政党先后丢掉政权,唯有保加利亚社会党在1990年6月中旬的选举中获胜,仍继续执掌政权。这种变化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速度之快,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

高频考点】政治和法律环境- Political

第二章战略分析 【高频考点】政治和法律环境- Political 【高频考点】经济环境-Economical 指社会经济状况及国家的经济政策,包括六方面: (H:结、水、制、宏、当、其) 【高频考点】社会和文化环境-Social的六个方面 1.人口因素 居民的地理分布及密度、年龄、教育水平、国籍等。结婚率、出生率、平均寿命、地区分布等指标。 2.社会流动性 社会的分层情况、各阶层之间的差异以及各阶层之间转换、人口内部各群体规模、财富及其构成的变化以及不同区域的人口分布。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期望各不相同。 3.消费心理 企业应有不同的产品类型以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 4.生活方式变化 当前及新兴的生活方式与时尚。对社交、求知、审美等。 5.文化传统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较长历史时期内形成的一种社会习惯。春节与圣诞节的差异。 6.价值观 指社会公众评价各种行为的观念标准。西方的个人主义追求。 (H:人、流、消、生、文、价) 典型真题: (2013年·简答题)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2007年银监会提出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提高对县域、乡村的金融服务水平;出台法规放宽村镇银行的准入条件,并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以促进农村金融业的发展。 在此背景下,2011年3月甲省君盛村镇银行成立。君盛村镇银行的主要客户为甲省小微企业和农户。成立之初,君盛银行面临不少困难:第一,君盛经营以存贷款业务为主,中间业务很少。当

地人均收入低、诚信度不高、保险和信贷担保发展滞后等因素制约了君盛业务的发展。第二,村镇银行作为新生事物,品牌认可度、社会公信度和信誉度都还不高。第三,适合村镇银行特点的业务终端机和ATM机等设备供应严重不足,村镇银行的支付清算系统因为技术原因不能纳入同城支付结算系统、征信系统。第四,国有银行享受的一些优惠政策没有给予村镇银行。 为了在农村金融市场上谋求发展,君盛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根据业务和风险特征,针对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农户个人三类不同客户设计了不同特点的贷款产品,利率明显比民间借贷低,抵押品制度灵活,认可将其他银行禁止抵押的集体土地、机器等作为抵押品,而且按抵押品的全部价值发放贷款(其他银行按6折抵押品价值发放贷款),降低了客户的贷款成本。其次,君盛银行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客户代表经常深入一线,上门服务,发展新客户和维系老客户。此外,为了解决服务网点少的问题,君盛在甲省很多县陆续增设分支机构,并同国有银行的县支行加强业务来往,共享渠道和客户资源,扩大小微企业贷款和农户贷款。 要求: (1)运用PEST分析方法,简要分析君盛银行面临的宏观环境。 (2)简要分析君盛银行实施的市场营销组合。 『正确答案』 (1)君盛银行面临的宏观环境有: ①政治和法律环境。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2007年银监会提出大力发展村镇银行, 提高对县域、乡村的金融服务水平;出台法规放宽村镇银行的准入条件,并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这些都是君盛银行面临的有利因素,而村镇银行不能享受国有银行享受的一些优惠政策,是君盛银行面临的不利因素。 ②经济环境。政府推进农村金融业的大力发展是君盛银行面临的有利因素,当地人均收入 低、保险和信贷担保发展滞后等因素制约了君盛业务的发展,是君盛银行面临的不利因素。 ③社会和文化因素。村镇银行作为新生事物,品牌认可度、社会公信度和信誉度都还不高, 这些都是君盛银行面临的不利因素。 ④技术环境。适合村镇银行特点的业务终端机和ATM机等设备供应严重不足,村镇银行的 支付清算系统因为技术原因不能纳入同城支付结算系统、征信系统,导致了君盛银行不能更好地对客户提供服务,制约了经营业务的扩展。 (2)君盛银行实施的市场营销组合有: ①产品策略。君盛银行根据业务和风险特征,把客户分为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农户个人 三大类,并根据客户不同的需求设计了不同特点的贷款产品,实现产品差异化。 ②促销策略。君盛银行针对村镇银行作为新生事物认可度不高的特点,加大媒体宣传力度, 达到广告促销的目标。同时君盛银行还采用人员推销的做法,银行的客户代表经常深入一线,上门服务,发展新客户和维系老客户。 ③分销策略。为了解决服务网点少的问题,君盛在甲省很多县陆续增设分支机构,加大了 分销渠道的建设,并与国有银行的县支行加强业务来往,共享渠道和客户资源。 ④价格策略。君盛银行的利率明显比民间借贷低,同时君盛银行实施了灵活的抵押品制度, 客户可以按抵押品的全部价值发放贷款,而其他银行按6折抵押品价值发放贷款。 【高频考点】产业五种竞争力——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威胁

(完整版)从循环利用看日本人的环保意识日语专业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 リサイクルから見た日本のエコ意 識 从循环利用看日本的环保意识 学院名称外国语学院 专业名称日语 学生学号N

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本人声明 我声明,本论文及其研究工作是由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在完成论文时所利用的一切资料均在参考文献中列出。 作者: 签名: 日期:2012.5 声明 本論文及び研究結果は、本人が指導教官の指導の下、独自に完成したものであり、論文に記述した資料はすべて参考文献一覧に列記しておることを、ここに声明いたします。 作

者: 签名: 日期:2012.5

从循环利用看日本的环保意识 摘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为了大力发展经济而忽视了环境保护,最终以引发了悲惨的公害事件作为代价。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在将来能够持续高质量的生活,日本政府决定构建循环型社会,而回收废弃物再循环利用是构建循环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的主题。本论文通过分析在日本实施循环再利用的重要性和政府,企业,国民在循环利用中所作出的努力。另外,对日本在构建再循环社会所获得的经验进行探讨研究,最后分析了我国再循环的现状,希望借鉴日本成功的经验来促进我国再循环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再循环,日本,环保意识,中国

リサイクルから見た日本のエコ意識 学生名前: 指導教官: 要旨 日本の社会は1950年代から1960年代に環境保護を軽視した大量生産、大量消費、大量廃棄という持続不可能な工業生産パターンが行い,急激な経済成長を実現した代償として、悲惨な公害事件を発生させた。しかし、1970年代から、日本社会の発展にともない、将来にわたりハイクオリティーの生活が持続できるため、政府は循環型社会の構築を目指す対策を取っていくようになってきたと考えられる。廃棄物をリサイクルできるのは、循環型社会を築くことにおいて、最重要なテーマのひとつとなった。本論文では、日本社会においてリサイクルというエコ意識の必要性、政府?企業?国民がリサイクル社会をつくるための努力を分析し、日本におけるリサイクル社会を構築する経験を検討したうえで、中国においてリサイクルの現状を明らかにし、中国社会においてリサイクルの建設と発展が促進されることを期待する。 キーワード:リサイクル,日本,エコ意識,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